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后海在路上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02-18 00:40

后海在路上中国社会科学报

1.《80后留守儿童长大为人父母:“不让孩子再留守”》,2012年6月1日(中新社)2. 《抽样调查显示:六成留守儿童不愿意把烦恼告诉父母》,2009年2月1日。3. 《80%的中国农村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养》,2009年1月30日。4. 《调查显示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独守空房》,2009年1月24日。5. 《调查显示:80.9%的农村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2009年1月6日。6. 《据调查95.4%外出父母缺少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2009年1月6日。7. 《一年见一次,“男工女耕”婚姻堪忧》,2008年12月4日。8. 《调查:农村留守人口达8700万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8年12月2日。9. 《调查:农村留守人口达8700万留守妇女长期性压抑》,2008年12月2日。10. 《暂时歇歇脚吧,父母妻儿在家盼你们呢》,2008年12月2日。11. 《特写:盼夫、盼父、盼子——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盼望与等待》,2008年12月1日。12. 《叶敬忠:提防中国农业生产老龄化导致农业后劲不足》,2008年12月1日(中新社)。13. 《男耕女织已成往事?女性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2007年2月24日。14. 《调查显示:八成农户粮食产量能满足家庭需要》,2007年2月24日。15. 《调查显示:六成二农民单纯从事农业》,2007年2月24日。16. 《Left-behind kids struggle when parents migrate》,2007年2月7日(Reuters-路透社)。17. 《建设新农村高峰论坛举行专家学者探讨实策》,2007年1月21日(中新社)。18. 《叶敬忠:新农村建设中的九个问题亟待关注》,2006年12月17日。19. 《新农村建设不能“嫌贫爱富”》,2006年11月27日。20. 《农业专家指出:中国新农村建设面临挑战》,2006年11月25日。21. 《农民视角中的新农村建设》,2006年11月24日。22. 《试点村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难以大面积推广》,2006年11月23日。23. 《目前江苏湖南等地试点村的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2006年11月22日。24. 《探索农民眼中的新农村建设谨防农民集体失语》,2006年11月22日。25. 《农村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四成不知父母打啥工》,2005年8月26日。26. 《调查显示:中国1000万留守儿童现状堪忧》,2005年8月26日。27.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中国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2005年08月26日(中新社)。 1. “农村孩子安全之忧折射发展之痛”,《农民日报》,2013年8月15日第3版2. “多学科视角关注新型城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29日第481期3. “‘小候鸟’来了”,《广州日报》,2013年7月11日A21版4. “让亲情伴随留守儿童”,《河南日报》,2013年7月10日第8版5. “和父母团聚是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之道”,《中国妇女报》,2013年7月4日6. “让他们道出自己的心声”,《云南日报》,2013年6月21日第2版7. “社科研究为农村留守人口提供学术关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6日第446期8.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留在身边挣不到钱有啥用?”,《文汇报》,2012年10月24日第12版9.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两个人的耕耘”、“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乡村生活?”,《文汇报》,2012年10月24日第9版10. “暑期更需关注安全问题”,《中国妇女报》,2012年8月8日第3版11. “农村留守妇女‘不安全’状态怎破解”、“破留守难题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法制日报》,2012年7月7日第4版12. “老人留守窘境该如何破解”,《法制日报》,2012年7月6日第4版13. “应对儿童留守‘危机’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法制日报》,2012年7月5日第4版14. [留守隐伤]“留在村里的女人们”、“农村存在着大量‘准残缺家庭’,她们的苦痛不可忽视”,《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第14版15. “两会扶贫之声:留守儿童源于城乡发展失衡”,《中国扶贫》,2012年第6-7期(合刊)16. “Kan China zichzelfblijven voeden?”(荷兰)DE VOLKSKRANT,2012年3月10日第8-9页(pp 8-9, 10 MAART 2012)17. “Proper education, social security needed”,China Daily,2011年11月7日18. “构想多元、差异和混杂性特征的发展模式”,《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17日19. “留守人群孤独守候”,《农民日报》,2011年2月23日第3版20. “毕岭村的留守女人”,《农民日报》,2010年9月25日21. “撕裂的成长:‘留守’宿命,何时打破”,《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18日22. “十年,两代候鸟迁徙的心灵史”,《东莞时报》,2010年8月18日AII02版23. “听农村留守儿童倾诉爱与盼”,《城市经济导报》,2010年8月7日24. “多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些方便”,《东莞时报》,2010年7月13日A9版25. “女人的村庄:农村留守妇女调查”,《东莞时报》,2010年7月13日AII02版26.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6月1日,第4版27. “让‘用工荒’不再慌”,《中国产经新闻》,2010年3月11日28. “‘Work widows’ suffer in silence”,China Daily,2010年3月8日29.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六成存心理问题”,《广州日报》,2010年3月4日30. “对话‘职业代理家长’”,《中国扶贫》,2009年12月1日31. “‘破烂’王当导演:为了‘有父母的孤儿’”,《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20日第11版32. “她散发的是一种自觉的光芒”,《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20日33. “‘女孩效应’在中国”,《世界博览》,2009年8月第8期34. “公共服务资源城乡二重天”,《中国扶贫》,2009年8月16日35. “叶敬忠:关注留守人群的爱与痛”,《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3月1日36. “八成农村老人靠劳动自养”,《燕赵老年报》,2009年2月13日37. “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承德晚报》,2009年2月10日38. “抽样调查80.9%的农村留守老人靠劳动自养”,《人民代表报》,2009年2月9日39. “八成农村留守老人靠劳动自养”,《报刊文摘》,2009年2月9日40.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把烦恼告诉父母”,《珠海特区报》,2009年2月5日41. “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文摘报》,2009年2月5日42.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和父母说知心话”,《报刊文摘》,2009年2月4日43.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把烦恼告诉父母”,《攀枝花日报》,2009年2月2日44. “六成留守儿童烦恼不告诉父母”,《京江晚报》,2009年2月1日45.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把烦恼告诉父母”,《梧州日报》,2009年2月1日46. “六成不愿意把烦恼告诉父母”,《渤海早报》,2009年2月1日47. “农村养老困局”,《中国扶贫》,2009年2月1日48. “80.9%留守老人自养”,《嘉兴日报》,2009年1月31日49. “农村留守老人八成自食其力”,《联合早报》,2009年1月31日50. “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独守空房”,《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24日51. “请让农民工告别工棚”,《潍坊晚报》,2009年1月22日52. “告别不人道的工棚制度”,《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21日53. “春运潮折射民工生态”,《青年时报》,2009年1月8日54. “80.9%‘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老年日报》,2009年1月8日55. “留守儿童亟需父母情感交流”,《楚天金报》,2009年1月7日56. “96%留守儿童相信读书有用”,《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6日57. “80.9%的农村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香港文汇报》,2009年1月6日58. “80.9%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6日59. “叶敬忠—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南方日报》,2009年1月4日60. “应在政策和行动上给予留守妇女更多支持”,《中国妇女报》,2008年12月30日61. “留守妇女调查:织女的痛苦”,《作家文摘报》,2008年12月26日62. “叶敬忠课题组农村留守人口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农大报》,2008年12月25日63.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关注农村留守人口”,《中国文化报》,2008年12月24日64. “伤村: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新京报》,2008年12月20日65. “留守妇女调查:织女的痛苦介绍”,《北京青年报》,2008年12月15日66. “留守妇女调查:织女的痛苦”,《北京科技报》,2008年12月14日67. “留守人员受邀请北京参加研讨会”,《眉山日报》,2008年12月13日68. “留守儿童渴望学校专设知心老师”,《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13日69. “新词:体制性寡妇”,《南都周刊》,2008年12月12日70. “留守人口问题暂难解决但需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12月11日71. “农村留守儿童人生观形成需正确引导”,《光明日报》,2008年12月9日72. “农村留守人口渐成弱势群体”,《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9日73. “留守人口27大难题引社会关注”,《人民政协报》,2008年12月9日74. “五成留守儿童对家人‘逆向监护’”,《北京晨报》,2008年12月8日75. “全国共有4700万体制性寡妇”,《黑龙江晨报》,2008年12月5日76. “用爱留守我们的家园”,《中国扶贫杂志》,2008年12月4日77. “四成留守妇女性压抑”,《南方农村报》,2008年12月4日78. “调查称农村留守人口达8700万妇女长期性压抑”,《呼伦贝尔日报》,2008年12月3日79. “农大课题组一项调查显示2000万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难满足”,《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12月3日80. “全国农村留守人口8700万”,《厦门晚报》,2008年12月3日81. “全国农村留守人口8700万”,《十堰晚报》,2008年12月3日82.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期盼与等待”,《中国妇女报》,2008年12月3日83. “4700万‘体制性寡妇’尴尬了谁”,《21世纪周刊》,2008年12月3日84. “‘留守妇女’更需要文化和心理关怀”,《贵州都市报》,2008年12月3日85. “农村留守人口8700万留守妇女长期性压抑”,《生活报》,2008年12月3日86. “留守妇女长期性压抑”,《城市晚报》,2008年12月3日87.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长期处性压抑状态”,《大庆晚报》,2008年12月3日88. “4700万留守妇女”,《淮海晚报》,2008年12月3日89. “长期分居威胁留守人群婚姻”,《文汇报》,2008年12月2日90. “长期分居威胁留守人群婚姻”,《浙江日报》,2008年12月2日91. “留守孩子摘掉‘问题’标签”,《北京晚报》,2008年12月2日92. “69.8%留守妇女常感到烦躁”,《新民晚报》,2008年12月2日93. “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性压抑”,《新京报》,2008年12月2日94.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向父母倾诉”,《无锡日报》,2008年12月1日95. “莫把留守儿童‘标签化’”,《中国扶贫》,2008年7月1日96. “大学生村官办起电视台”,《京华时报》,2007年12月17日97. “非转农:城里人的非典型选择”,《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7月16日98. “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体失语?”,《南方周末》,2007年7月5日99. “新农村建设九大问题及建议”,《南方周末》,2007年7月5日100. “Fee waiver provides welcome relief to rural vendors”,China Daily,2007年3月1日101. “专家研究不能只在千里之外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2月6日102. “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北京青年报》,2007年2月5日103. “As China Booms, Millions of Children Are Left Behind”,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07年1月24日104. “Rural women left to hold the fort at home”,China Daily,2006年12月23日105.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做农民的传声筒”,《南风窗》,2006年12月16日106. “新农村建设是否需要农业合作化?”,《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2月13日107. “农民期盼的新农村,是个啥模样”,《农民日报》,2006年12月8 日108. “Farmers weigh in on socialist countryside”,China Daily,2006年12月6日109. “Now, farmers have a say on new countryside”,China Daily,2006年12月6日110. “新农村建设不能让农民集体失语”,《南方周末》,2006年11月30日111. “写出农民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农民日报》,2006年11月27日112. “Farmers have their say o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China Daily,2006年11月23日113. “农民心目中的‘新农村’”,《文汇报》,2006年11月23日114. “农民视角中的新农村建设”,《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22日115. “谨防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语”,《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22日116. “目前试点村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京华时报》,2006年11月22日117. “瓜农进城:除了围堵还能做点什么”,《经济参考报》,2006年7月24日118. “留守儿童的草样年华”,《南风窗》,2006年4月16日119. “专家的声音:这是我所看见的最全面最彻底的政府意见”,《都市快报》,2006年1月5日120. “撑起爱的天空”,《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11月18日121. “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叶敬忠访谈录”,《文汇报》,2005年11月5日122.“Left-behind children should not be forgotten”,China Daily,2005年10月21日123. “唤起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人民政协报》,2005年9月27日124.“人物在线: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北京青年报》,2005年9月20日125.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亲情缺失的伤害无法弥补”,《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19日126. “Rural Children need a safety net”,China Daily,2005年9月10日127. “远离父母的2000万孩子谁来管”,《华夏时报》,2005年9月6日128. “关注农村近千万‘留守儿童’”,《光明日报》,2005年9月5日129. “四成留守儿童不知父母干啥农大调查显示一道‘沟通’难题”,《报刊文摘》,2005年9月5日130. “开学了聚焦千万留守儿童”,《农民日报》,2005年9月1日131.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农民日报》,2005年9月1日132. “我国有2000万留守儿童政府尚无清楚思路应对”,《京江晚报》,2005年8月30日133. “父母进城打工使在家孩子面临诸多社会问题,专家呼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偏差”,《文汇报》,2005年8月29日134. “请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福建日报》,2005年8月29日135. “‘关注留守儿童’研讨会召开 2000万留守儿童何去何从”,《沈阳今报》,2005年8月29日136. “2000万留守儿童何去何从”,《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28日137. “2000万留守儿童引关注——解决这一问题需配套体制政府正处于调研阶段”,《西安晚报》2005年8月28日138.“‘城里上学太费钱’四成留守儿童不想进城”,《合肥晚报》,2005年8月27日139. “四成留守儿童不想随父母进城”,《新京报》,2005年8月27日140. “四成留守儿童不知父母打啥工”,《北京晨报》,2005年8月26日141. “‘关注留守儿童’发布千万儿童现状堪忧”,《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8月26日142. “调查显示:1000万留守儿童现状堪忧”,《恩施晚报》,2005年8月26日143. “以农民为本的改革推广工作”,《农民日报》,2003年2月19日144. “儿童参与社区发展”,《公益时报》,2001年10月25日145. “叶敬忠:做农无悔”,《北京人才市场报》,2000年9月16日 1.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如何真正减少儿童溺亡事件?2013年7月2日 2.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拿什么保护你,孩子!,2012年5月30日3.阳光卫视,《立言者》:叶敬忠——关爱农村留守人口,2009年8月30日4.中央电视台1,三八特别节目《我们的田野》,2009年3月7日5.中央电视台7,《聚焦三农》: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现状,2009年4月256.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2009年1月10日7.中央电视台1,《我们》:我们九亿农民:河南马旺周一家(上·下),2008年11月9日,11月16日8.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实话实说》:千里寻母记,2006年12月25日9.中国教育电视台,《国视报告》:关注留守儿童,2006年7月23日10.中央电视台1,《中国人口》:渴望,2006年06月29日11.中央电视台12,《道德观察》,2006年6月2日12.中央电视台(少儿),《成长在线》,2006年5月30日13.中央电视台2,《对话》:春天的约会——关注留守子女,2006年3月5日14.凤凰卫视中文台,《社会能见度》:农村留守的孩子们,2005年11月3日15.中央电视台4,《新闻60分》,2005年10月23日16.中央电视台1,《田野》:农村·调查(3、4),2000年6月15日

薛永武的研究方向

注重多学科的融通,根据全面发展、突出重点的研究思路,广泛涉猎了西方美学、文艺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近些年主要研究人才开发、人才美学、《乐记》和文化产业。教学科研在高校长期进行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已经为研究生或本科生开设了人生哲学、古代诗文、文学理论、文学方法论、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 、西方文论、美学、西方美学、人才美学、文艺美学、中国现当代文论、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管理、人才开发学、领导科学与艺术、行政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率先进行了“情商点名法”的教改实验,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组织20多人的教研创新团队,最早进行了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的探索。一、出版专著与主编的著作9部,合作出版10部。1.专著《中国古代文论经典流变——<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2.专著《<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与牛月明教授合作)。3.专著《<礼记﹒乐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4.专著《人才开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5.专著《人才与审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6.专著《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7.专著《新世纪人才学》,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8.主编《先秦两汉儒家美学与古希腊罗马美学比较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9.主编《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齐鲁书社,2001年版。合作出版的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才学30年》、《大学生应用写作》、《教师美育学》、《风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马列文论导读》、《美育学》、《爱情新诗鉴赏辞典》等。二、发表文章百余篇(第一作者),主要论文60多篇“试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青岛海洋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思考”,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该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从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看文化强国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8日。“广告艺术符号模式研究”,《艺术评论》,2013年第2 期。“妈祖文化开发应凸显其优秀品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14日。“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6日。“人工岛建设的原则与文化元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日。“学术大师成长的主观因素”,《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6月10日。“论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中国海洋大学报》,2012年5月10日“人才美学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走向”,《文艺美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小雄鹰的故事”,《河北教育》,2011年第6期。“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文化产业司编《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10年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论《吕氏春秋》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趋同”,《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建立海洋美学的构想”,《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乐记》动力定型的理论来源与美学阐释”,《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生成因素”,《理论学刊》2010年第9期。“SA8000—企业从‘经济型’向‘社会型’转轨的重要标志”,《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王蒙自传》中的王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人生‘须臾’中的永恒与诗意”,《领导科学报》2009年2月2日。“论全面提升CEO的卓越领导力”,《现代领导》,2009年第12期。“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海滨现代文化名城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青岛社会科学》第二辑,2009年。“‘乐由中出’:《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从格式塔视域看<乐记>中的心物同构”,《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如何开发管理B类员工”,《中国人才》,2008年第7期。“天人相谐的和合阐释”,《文化中国》,2008年第4期,加拿大出版。“中国文论研究的间性拓展”,《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从乐心关系看《乐记》的‘唯乐不可以为伪’”,《齐鲁学刊》2008年第3期。“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海洋大学报》2008年9月4日。“论《乐记》的创美主体修养思想”,《理论学刊》,2008年第2 期。“审美诱发潜能的特点和主要形式”,《美与时代》,2008年第11 期。“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高中生之友》2008年第11期。“企业如何与员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3期。“惟君子为能知乐——从《乐记》知音论看人对动物性的超越”,《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怎样看待火星文”,《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2日。“乐同民心——审美共同性的阐释”,《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中庸美:王蒙文学哲学的精髓”,《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从以美导善看‘惟乐不可以为伪’”,《理论学刊》2007年第2期。“人才开发中的大人才观”,《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红旗出版社,2007年出版。“大乐与天地同和”,《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从‘天下皆宁’看文艺价值的指归”,《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人才战略与人才开发”,《教育人才研究》2006年第3期。“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光明日报》2004年4月13日。“美是有神性的”,《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二人合作)。“试论中世纪文化及其本质特征”,《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创新:为‘见异思迁’ 正名”,《联合日报》,2002年1月15 日。“郎吉弩斯与“崇高”辨析”,《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论柏拉图的艺术管理思想”,《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柏拉图的艺术美论”,《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柏拉图美学之再阐释”,《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康德崇高美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1年第7期。“试论大学生潜能开发和情商育成的动因及其重要性”,《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生涯设计的原则及其意义”,《山东教育》,2001年第3期。“试论教师的潜能开发能力”,《山东教育》,2001年第5期。“‘山型人才’及其培养”,《联合日报》,2001年6月5日。“试论贺拉斯《诗艺》的理论体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学会做人·培养能力·勇于创新”,《 光明日报》2000年8月16日。“试论孔子的情商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走出心灵的困境,《香港现代教学论坛》2000年第2期。“影响人才自我开发的主观原因及其对策”,《中国知识经济文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下岗职工的心理调整与人才再开发”,《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论文选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命运归因探析”,《光明日报》1999年8 月27日。“怎样提高作文能力”,《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3日。“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与人才开发的归因”,《中国人才》1999年第1期。“凝聚力差的原因及其对策”,《行政与人事》,1998年第1期。“大学生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第三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自学成才与人才资源开发”,《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2期。“寻美向导”,《大众日报》,1997年12月8日。“审美:诱发潜能的加速器”,《中国人才》1997年第4期。“狮羊效应与羊狮效应”,《中国人才》,1996年第1期。“人才鉴别的测不准原理”,《中国人才》,1996年第2期。“苏格拉底的人格美及其艺术美论”,《语文函授》1996年第3期。“谈谈《阑尾》的怪诞与滑稽美”,《语文函授》1996年第2期。“优化组合尚未实现”,《人民日报》,1995年4月19日。“试论青少年潜能的开发”,《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年第4期。“‘模仿说’嬗变略述“,《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形象大于思想与形象小于思想新探”,《语文函授》1994年第1期。“文学概论疑难问题十五解”,《高教自学考试》1993年第8期。“历史感·方法论·文艺本质”,《齐鲁学刊》1992年第3期。“对自然美奥秘的探究”,《山东社会科学情报》1992年第5期。“经济大潮对文艺创作的呼唤”,《语文函授》1992年第6期。“深化与改革文学理论教学的几点尝试与设想”,《语文函授》1991年第3期。“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语文函授》1990年第4期。“消遣的价值”,《齐鲁学刊》1990年第6期。“对宗教的美学思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第3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我见”,《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审美价值与主体性”,《齐鲁学刊》1989年第5期。“对现实主义的再思考”,《语文函授》1989年第6期。三、2008年以来主持完成的项目与在研项目2008年主持完成了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才美学:人才开发的新视域》。2008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高校教改项目《人才开发学研究》。2010年主持完成了国家文化部重点招标课题《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了教育部规划项目《<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2011年主持完成了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2011年主持青岛市发改委重大招标课题《青岛市海洋人才高地建设问题研究》。2012年主持山东省蓝黄两区重大招标课题《山东省引进海外海洋人才对策研究》2012年主持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文化创意人才创新能力研究》。2012年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加快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2013年主持青岛市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文化强国梦及其对策研究》。2014年主持青岛市“十三五”前期规划重大课题研究项目《青岛市“十三五”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4年主持青岛市西海岸(国家)新区委托课题《陆海统筹发展实验区建设战略及对策》

周琪的其他作品

在其他各类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书评、专栏文章、时评及考察报告等各类文章,以下为部分。《希拉里访华谈“绿色”奠定战略关系新基础》,载《法制日报》,2009年2月20日,第9页。《美国贸易政策将发生变化吗?》,载《国际贸易论坛》,2009年春季号,第41-44页。《危机正在改变美国的经济地理》,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5月6日,第A13页。《中国外交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期,第13-17页。5000字《亨廷顿与福山的分歧:文化与国际政治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13日。5000字《中美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面临历史新机遇》,载《中国石油经济》,2009年第7期。3500字《萨缪尔·亨廷顿的去世》,载《财经》杂志,2009年1月25日。2000字“New Approach Expected to Benefit Everybody,” China Daily, May 11-17, 2009, p. 2.《气候变化 奥巴马要玩儿真的》,载《环球时报》,2009年4月20日。3000字。《新泽西敲响警钟》,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6日13版。2000字。《危机正在改变美国的经济地理》,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5月6日。3500字《奥巴马的能源政策》,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6月23日,第A13页。3500字《从历史中概括中的新观点——评<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书评)载《美国研究》1998年第3期,6000字。《观察美国中期选举有感》,载《世界知识》1995年第1期,4500字。《“拯救加州”还是“毁灭加州”――围绕美国加州187法案展开对争论》,载《世界知识》1995年第3期,3500字。《冷战后的中美关系现状――共同利益与争执》,载《东方》1995年第6期,8000字。《移民与反移民:当今世界新的冲突热点》,载《东方》1996年第1期,8000字。《美国移民:老话题,新争论》,载《世界知识》1996年第22期(11月16日),4500字。《中美关系走势预测》,载《大地》1997年第3期,6000字。“China and the Global Powers,” China Currents, Volume 8 Number 1, January-March 1997 (A Philippine Quarterly on China Concerns).《走向21世纪对中美关系》,载《中外管理导报》1997年第3期,4500字。《王侯将相宁有“种”――美国的家族现象》,载《世界知识》1998年第5期(3月1日),4500字。《两代布什有多像?》,载《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第1期,4500字。《里根的政治遗产》,载《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21期(6月14日),4500字。《布什第二任期能否带来美国保护主义新政》,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5期(1月31日),4500字。《福山对“布什主义”及其“新保守主义”理念的抨击》,载《院报》2006年3月,3500字。《意识形态与美国的外交政策》,载《中国社科院院报》,2006年8月22日,3500字。《西方政治腐败理论提供的一些启示》,载《民主与科学》杂志2006年2期,5500字。《“新保”衰落,“布什主义”落困》,载《世界知识》,2007年第2期(1月16日),5500字。《全球化下的中美关系》,载《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10期,2200字。《美国贸易政策中的政治》,载《世界知识》2008年第17期,4500字。《美国经济的近期演变》,载《华夏时报》,2008年5月17-23日,4000字。《美国新总统的外交及对华政策展望》,载《中国评论》,2008年 12月号,6000字。《美国的对日政策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载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与思考》,2008年第12期,5000字。《中国人为什么对主权如此敏感》,载《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40期(11月1日)。《亨廷顿VS福山,民主化是否是西方化》,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15期(4月25日)。《从美国的历史来解读“先发制人”》,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26期(7月18日)。《布什坚持单边主义的背后信念》,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29期(8月8日)。《美国会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吗?》,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36期(9月26日)。《如何解读美国“矛盾”的对华政策》,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期(1月2日)。《美国外交的内部制衡》,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10期(3月20日)。《福山对“布什主义”的深刻反思》,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3期(4月10日)。《美国人怎样反腐败》,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7期(5月15日)。《从解决“利益冲突”着手反腐败》,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0期(6月5日)。《美向朝、伊兜售“利比亚模式”》,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2期(6月19日)。《美学者研究中国的方法正在改变》,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6期(7月17日)。《美国的困惑:对外援助有效吗?》,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1期(8月21日)。《美国军援的与时俱进》,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4期(9月11日)。《美国在黎以战争中得到了什么?》,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5期(9月18日)。《美国的“公民宗教”与自由精神》,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7期(10月18日)。《中期选举后布什还能做什么》,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0期(11月16日)。《美国内外政策重大变化在所难免》,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3期(11月20日)。《走向衰落的新保守主义》,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7期(12月18日)。《正被能源改变的世界格局》,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0期(3月26日)。《美学界精英提出美国新战略》,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2期(4月9日)。《中国改变国际形象从亚洲金融危机开始》,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9期(6月20日)。《中国负责任大国之路》,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39期(10月29日)。《美国“失算”伊朗问题》,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27期(7月30日)。《哈佛草坪的与人为本》,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3期(1月21日)。《中国为什么要负起国际责任》,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2期(4月7日)。《美国人情愿为民主付出的代价》,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24期(6月26日)。《未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43期(11月24日)。《奥巴马气候变化政策的含义》,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4期(2月9日)。《美国将重提人权外交》,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8期(3月9日)。《住房与幸福指数》,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18期。《美国高校如何防止抄袭》,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25期。《金融危机殃及民主》,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32期。(以上《中国新闻周刊》专栏文章均为2000字)《萨缪尔·亨廷顿的去世》,载《财经》,2009年1月25日,2000字《中美和解30周年看中美关系》,载《财经》,2002年第4期,6000字。《美国大选结果不会改变对华“接触”战略》,载《财经》,2000年11月号,3500字。《大选僵局会改变美国吗?》,载《财经》,2001年12月号,4500字。《2004年美国大选的进程》,载《财经》,2004年11月,6000字。《第二次海湾战争带来什么?》,载《财经》,2003年第7期,8000字。《9·11惊变 世界新秩序》,载《财经》第45期,2001年10月20日,8000字。《美国:新敌人和新世界观》,载《财经》第46期,2001年10月号,8000字。《战争!然后呢?》,载《财经》第47期,2001年11月5日,8000字。《俄罗斯对西方的新接近》,载《财经》第48期,2001年25日,8000字。《阿富汗战争还没有结束》,载《财经》第49期,2001年12月5日,8000字。《商业利益奏响修复关系主旋――析美国大选后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因素》,载《中国经营报》,1996年12月10日,4500字。《前景看好,矛盾犹在――谈美国大选后的中美经贸关系》,载《福建日报》,1997 年1月22日,3000字。《一场势均力敌对较量――英国大选竞争激烈、胜负难料》,载《解放日报》1992年4月8日,3000字。《英国大选程序及政府组成》,载《解放日报》1992年4月8日,1500字。《布什当政后对美中关系》,载《香港大公报》2000年1月18日,3500字。《美国的选举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载《晨报》2000年11月28日,6000字。《从美舆论主流变化看中美关系》,载《解放军报》1998年6月24日,3000字。《1994年美国中期选举巡视》,载《美国研究》,1995年第2期,0.8万字。《西欧人对文明》,载《工人日报》,1989年7月19日,2000字。《共产主义在意大利的吸引力》,载《工人日报》,1989年3月22日,2000字。《柏林墙两边》,载《工人日报》,1989年4月15日,2000字。《钟表王国对瑞士人――严谨、守时、讲求效率》,载《世界经济导报》,1989年3月13日,2000字。《世俗化与非世俗化,意大利与波兰对对比》(上),载《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6月20日,2000字。《在西方国家意大利衰落的宗教文化为何在社会主义波兰延续下来?――世俗化与非世俗化》(下),《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6月27日,2000字。《中国移民在西欧的形象》,载《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11月28日,2000字。《现代意大利民族特性的启示》,载《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8月29日,2000字。《欧洲人的欧洲意识与民族感》,载《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7月18日,2000字。目前主持的研究课题:《中美对外决策比较》,福特基金会项目,已完成一半初稿。《美国的能源政策及其全球战略》,中国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进行中。《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项目,进行中。

张卫国的科研成果

工作论文:1. How can Language be linked to Economics? A Survey of Two Strands of Research, with Gilles Grenier,University of Ottawa Working Papers 1206E#, March 2012, 论文:语言经济学中国语言经济学研究述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6期,102-109页,CSSCI,第一作者(与刘国辉合作)。第三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综述,《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CSSCI,第三作者(与赵箭、刘园园合作)。语言经济学及其学科定位,《江汉论坛》,2012年第6期,21-25页,CSSCI,第三作者(与苏剑、黄少安合作)。语言产业的涵义与我国语言产业发展战略,《经济纵横》,2012年第5期,24-28页,CSSCI,第三作者(与黄少安、苏剑合作)。语言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3期,41-46页,CSSCI,第二作者(与黄少安、苏剑合作)语言经济学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光明日报》,2012年3月2日11版,第三作者(与黄少安、苏剑合作)语言规划的经济学方法论镜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2期,独立完成。经济学分析为语言规划研究注入新活力,《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6期,2012年2月13日,独立完成。语言,及其起源与变迁:一种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制度经济学研究》, 2011年第4期,1-32页,CSSCI(集刊),独立完成。第二届语言经济学论坛综述,《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1期,158-159页,CSSCI,第三作者(与刘国辉、苏剑合作)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经济学与语言学比较的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5期,8-13页,CSSCI,独立完成。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综述,《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140-149页,CSSCI,独立完成;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语言文字应用:保持文化传承与降低交易成本并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9日第8版(与刘国辉合作)语言的经济学、经济语言学与经济学的修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17日第12版,独立完成语言经济学三大命题: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3日第8版,独立完成。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年第1期,CSSCI(集刊),第二作者(与刘国辉合作)。语言经济学研究存在三个主要维度,《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11月24日,独立完成。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144-154页,CSSCI,独立完成。语言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7期,95-99页,CSSCI,第一作者(与刘国辉、陈屹立合作) 。制度经济学新老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及其比较,《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62-69页,CSSCI,第二作者(与黄少安合作)。中国东西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比较,《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年第1期(总第14辑),144-160页,CSSCI集刊,独立完成。新老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江海学刊》,2006第6期,53-60页,CSSCI,第二作者(与黄少安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马克思产权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产权导刊》,2005年第11期,37-39页,独立完成。法经济学惩罚对犯罪的威慑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南方经济》,41-50页,2010年第8期,CSSCI,第二作者(与陈屹立合作)。收入不平等、国民教育与中国的暴力犯罪: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研究,《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年第4期,1-25页,CSSCI(集刊),第二作者(与陈屹立合作)。其他经济理论、数学运用与经济学语言,《经济评论》,2008年第2期,36-45页,CSSCI,独立完成;《光明日报》(2008年5月13日)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研讨会会议综述,《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119-121页,CSSCI,独立完成。经济理论与数学:一个评价(译文),《制度经济学研究》,2006年第1期(总第11辑),213-223页,CSSCI(集刊),第一译者(与陈屹立、孔志国合译)。书籍章节:“语言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年鉴20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教材或专著:参编《制度经济学》(黄少安主编),撰写第三章“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课题: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我国语言产业及语言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2YJAZH200),项目负责人。2012年度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自然科学“交叉学科培育”项目:“语言经济学与中国语言产业发展战略”(2012JC037),项目负责人。2011年度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项目:“语言经济相关问题研究”(YB125-27),项目负责人(与盛玉麒教授共同主持,排名不分先后)。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战略研究”(10JZD0043),“语言职业、语言产业与语言经济发展走势研究” 子课题项目负责人。2009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ZR2009HM006),项目负责人。2009年度山东大学自主创新项目:“语言经济学基础理论”(IFW09160),项目负责人,已结项。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明清经济史中重要制度变迁案例研究”(08CJL030),参加人,已结项。2007年度山东大学跨学科交叉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医疗事故民事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参加人。2004年度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马克思产权理论、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04JZD007),参加人,已结项。

上一篇:作家专区后台能看到对接编辑

下一篇:农家科技杂志是正规期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