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全与环境学报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半导体光电
半导体技术
半导体学报
包装工程
爆破
爆炸与冲击
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医学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表面技术
冰川冻土
兵工学报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病毒学报
波谱学杂志
玻璃钢/复合材料
材料保护
材料导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蚕业科学
草地学报
草业科学
草业学报
测绘科学
测绘通报
测绘学报
测井技术
测控技术
茶叶科学
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长江科学院院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肠外与肠内营养
沉积学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城市规划学刊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传感技术学报
传感器与微系统
船舶工程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磁性材料及器件
催化学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大豆科学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大气科学
弹道学报
弹箭与制导学报
淡水渔业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低温工程
低温物理学报
低温与超导
地层学杂志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进展
地球信息科学
地球学报
地球与环境
地学前缘
地震
地震地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地震学报
地震研究
地质科技情报
地质科学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论评
地质通报
地质学报
地质与勘探
地质找矿论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四纪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电波科学学报
电池
电镀与环保
电镀与涂饰
电工电能新技术
电工技术学报
电化学
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路与系统学报
电气传动
电网技术
电源技术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电子技术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显微学报
电子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电子元件与材料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动力工程
动物分类学报
动物学报
动物学研究
动物学杂志
毒理学杂志
锻压技术
发光学报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纺织学报
飞行力学
非金属矿
分析测试学报
分析化学
分析科学学报
分析试验室
分析仪器
分子催化
分子科学学报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分子植物育种
粉末冶金技术
福建林学院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辐射防护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复旦学报. 医学版
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复合材料学报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干旱区地理
干旱区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钢铁
钢铁研究学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通报
高分子学报
高技术通讯
高校地质学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A辑
高压物理学报
高原气象
给水排水
工程地质学报
工程勘察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工程设计学报
工程数学学报
工程塑料应用
工程图学学报
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与管理
工业建筑
工业水处理
工业微生物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公共管理学报
公路交通科技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功能高分子学报
古地理学报
古脊椎动物学报
古生物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固体火箭技术
固体力学学报
管理工程学报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学报
管理评论
管理世界
管理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光电工程
光电子·激光
光电子技术
光谱实验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散射学报
光通信技术
光通信研究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
光学学报
光子学报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广东医学
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广西植物
硅酸盐通报
硅酸盐学报
贵金属
贵州农业科学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国土资源遥感
果树学报
过程工程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海洋工程
海洋湖沼通报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通报
海洋学报
海洋渔业
海洋与湖沼
含能材料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航空学报
航天控制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合成化学
合成纤维工业
合成橡胶工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动力工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核科学与工程
核农学报
黑龙江农业科学
红外技术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红外与激光工程
湖北农业科学
湖泊科学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湖南农业科学
华北农学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药学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化工环保
化工进展
化工新型材料
化工学报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
化学进展
化学世界
化学试剂
化学通报
化学学报
化学研究与应用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化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昆虫学报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与健康杂志
会计研究
火工品
火力与指挥控制
火灾科学
火炸药学报
机器人
机械传动
机械工程材料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科学与技术
机械强度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与研究
基础医学与临床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激光技术
激光生物学报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激光与红外
激光杂志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科学
极地研究
计量学报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计算机系统应用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研究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数学
计算物理
暨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检验医学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江苏医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解放军医学杂志
解剖学报
解剖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金融研究
金属热处理
金属学报
经济数学
精细化工
精细石油化工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菌物学报
科技导报(北京)
科学通报
科学学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研管理
空间结构
空间科学学报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
矿床地质
矿物学报
矿物岩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冶工程
昆虫分类学报
昆虫学报
昆虫知识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离子交换与吸附
理化检验. B, 化学分册
力学季刊
力学进展
力学学报
力学与实践
量子电子学报
量子光学学报
辽宁农业科学
林产工业
林产化学与工业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流体机械
麦类作物学报
煤炭学报
煤炭转化
煤田地质与勘探
棉纺织技术
棉花学报
免疫学杂志
模糊系统与数学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膜科学与技术
摩擦学学报
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开管理评论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泥沙研究
农药学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气候与环境研究
气象
气象科学
气象学报
汽车工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桥梁建设
轻金属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情报科学
情报学报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带海洋学报
热带气象学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热带作物学报
热加工工艺
热科学与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人类工效学
人类学学报
日用化学工业
软件学报
色谱
山地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 理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山西农业科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上海环境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上海农业学报
上海天文台年刊
上海医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生理科学进展
生命的化学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环境学报
生态科学
生态学报
生态学杂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生物多样性
生物工程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通报
生物加工过程
生物数学学报
生物物理学报
生物信息学
生物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生殖与避孕
声学技术
声学学报
湿地科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化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炼制与化工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物探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石油钻采工艺
时间频率学报
时珍国医国药
实验力学
实验流体力学
实用妇产科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肿瘤杂志
食品工业科技
食品科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世界地震工程
世界地质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世界林业研究
兽类学报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理统计与管理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数学进展
数学年刊. A辑
数学物理学报
数学学报
数学研究
数学研究与评论
数学杂志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水产学报
水处理技术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A辑
水科学进展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水电技术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水利学报
水生生物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学报
水土保持研究
水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四川动物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塑料
塑料工业
塑性工程学报
台湾海峡
太阳能学报
炭素技术
探测与控制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天津大学学报
天津医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天然气地球科学
天然气工业
天然气化工. C1化学与化工
天文学报
天文学进展
天文研究与技术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铁道学报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通信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涂料工业
土木工程学报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土壤
土壤通报
土壤学报
推进技术
微波学报
微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微计算机信息
微生物学报
微生物学通报
微生物学杂志
微特电机
微体古生物学报
卫生研究
无机材料学报
无机化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植物学研究
物理
物理化学学报
物理学报
物理学进展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物探与化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地震学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农业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稀土
稀有金属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系统仿真学报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学报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系统管理学报
系统科学与数学
细胞生物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现代地质
现代化工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雷达
现代免疫学
现代制造工程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学报
心血管病学进展
新疆地质
新疆农业科学
新疆石油地质
新型炭材料
信号处理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信息与控制
畜牧兽医学报
循证医学
压电与声光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亚热带植物科学
岩矿测试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石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岩性油气藏
研究与发展管理
盐湖研究
眼科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遥感技术与应用
遥感信息
遥感学报
药物分析杂志
药物生物技术
药学服务与研究
药学学报
冶金分析
液晶与显示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医用生物力学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仪器仪表学报
遗传
印染
应用泛函分析学报
应用概率统计
应用光学
应用化工
应用化学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激光
应用科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应用气象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应用声学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和力学
应用数学学报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营养学报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油田化学
铀矿地质
有机化学
有色金属
渔业科学进展
宇航材料工艺
宇航计测技术
宇航学报
玉米科学
预测
园艺学报
原子核物理评论
原子能科学技术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云南植物研究
运筹学学报
运筹与管理
杂交水稻
灾害学
噪声与振动控制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浙江林业科技
浙江农业学报
针刺研究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诊断病理学杂志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分类学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学通报
植物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制冷学报
制造技术与机床
制造业自动化
质谱学报
中草药
中成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表面工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地震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中国给水排水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公共卫生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管理科学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海洋药物
中国航海
中国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激光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科技史杂志
中国科学. A辑, 数学
中国科学. B辑, 化学
中国科学. C辑, 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 E辑, 信息科学
中国科学. G辑,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中国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粮油学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气象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软科学
中国沙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塑料
中国糖尿病杂志
中国陶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稀土学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中国烟草科学
中国烟草学报
中国岩溶
中国药房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油脂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中国造船
中国造纸学报
中国针灸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男科学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文信息学报
中药材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医杂志
肿瘤
肿瘤防治研究
种子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铸造
资源科学
自动化学报
自然科学进展
自然科学史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作物学报
作物杂志
阎培渝的学术成果
1. Microstructural variation of Hardened of Cement-fly ash Pastesleached by Soft Water.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53(11): 3033-3038(2010)2.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发展与现状. 混凝土世界 2010年第九期(总15期)36-413. 复合胶凝材料水化过程中Ca(OH)2量的变化. 建筑材料学报 13(5): 563-567 (2010)4. 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程度的研究. 建筑材料学报 13(5): 585-589 (2010)5. 硫酸盐对萘系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的影响. 硅酸盐学报 38(9) 1765-1770 (2010)6.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tion product of steel slag. 硅酸盐学报 38(9)1731-1734(2010)7. 水泥沥青胶凝材料的硬化机理研究中国科学 E辑技术科学 40 (8): 959-964 (2010)8. 用于水泥基材料微观结构研究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硅酸盐学报 38(7) 1346-1356(2010)9.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NCRETE CARBONATION WITHDIFFERENT CURING AGE.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FAULTS & REPAIR, 15th-17th June 2010, Edinburgh, Scotland10. Hydration properties of basic oxygen furnace steel 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4(7):1134-1140 (2010)11. Study on the hardening mechanism of cement asphalt binder. SCIENCE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53(5):1406-1412 (2010)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ydration products of steel 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ement and Concrete, 10-12May 2010 Jinan, China13. Carbonation of concrete containing mineral admixture in normalindoor environment, Int. J.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 1(2) 160-171 (2010)14. 锂化合物对硫铝酸盐水泥水化历程的影响硅酸盐学报 38(4) 608-614(2010)15.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自收缩特性硅酸盐学报 38(4) 568-573(2010)16. 水泥基固化盐渍土的温度变形特性研究. 建筑材料学报 13(3): 341-346 (2010)17. 保护层混凝土中粗骨料的分布特征. 建筑材料学报 12(5): 580-583 (2009)18. 高强型CA砂浆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材料学报 12(5): 519-522 (2009)19. Modification of Test Process of PERMIT Ion Migration Test andits Application to Determinate Effect of Methods to Improve ChloridePenetration Resistance of Cover Concrete. Journal of Advanced ConcreteTechnology 7(3):385-391(2009)20. 基于Ca(OH)2含量的复合胶凝材料中水泥水化程度的评定方法硅酸盐学报 37(10):1597-1601(2009)21. APPLICATION OF HIGH VOLUME FLY ASH CONCRETE IN MASSIVEFOUNDATION SLAB OF TIANJIN TOWER PROJECT.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f Building Materials, 2-0561-0566, Sept. 23-26 2009, Weimar,Germany.22. Application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Self-ConsolidatingConcret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New Station of China CentralTelevision.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Materials, I-1179-1184, Sept. 23-26 2009, Weimar, Germany.23. 薄层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现场免振捣浇筑施工混凝土 2009(8): 1-224. PERMIT离子渗透测定方法的应用研究工业建筑 39(7): 67-69 (2009)25. 粉煤灰中SiO2在不同碱性条件下的溶出量及与火山灰活性指数的关系硅酸盐学报 37(7):1073-1078(2009)26. 高温养护对钢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水化性能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6): 774-777 (2009)27. Application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 in 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 Performance and Use of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 817-822. 5-8 June 2009, Beijing28. 固化盐渍土的力学性能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6(1): 31-35 (2009)29. 高温下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的水化性能建筑材料学报 12(1): 1-5 (2009)30. 现代混凝土的特点混凝土 2009年第一期 3-5 (NSFC No. 50878118)31. 砂灰比和砂的级配对CA砂浆抗压强度和流动性的影响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5(6): 1-5 (2008)32. 聚丙烯纤维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材料科学与工艺 16(6):885-888 (2008)33. CARBONATION OF CONCRETE CONTAINING MINERAL ADMIXTURE IN NORMALINDOOR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rability of ConcreteStructures,216-222 26-27 November, 2008, Hangzhou, China34. EXPERIMENTAL STUDY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ERMIT IONMIGRATION TEST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rability ofConcrete Structures,1148-1153 26-27 November, 2008, Hangzhou, China35. 大掺量钢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水化性能和浆体结构硅酸盐学报 36(10): 1406-1411 (2008)36. 石灰石粉在复合胶凝材料中的水化性能硅酸盐学报 36(10): 1401-1405 (2008)37. 混凝土保护层抗氯例子渗透性的现场测试方法研究混凝土 2008(8):6-938. 大掺量矿渣复合胶凝材料的硬化浆体显微形貌电子显微学报 27(4): 305-310 (2008)39.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UHPC and UHPC Filled Steel Tubular StubColumns.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ltra High PerformanceConcrete 355-364, 5-7 March 2008, Kassel Germany40.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的数值计算. 工业建筑 38(2): 81-85 (2008)41. 粗集料级配对混凝土强度发展历程的影响. 混凝土 2008年第一期62-6342. 石灰石粉对水泥浆体填充效应和砂浆孔结构的影响.硅酸盐学报 36(1): 69-72 (2008)43. 固化盐渍土的自生体积稳定性.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12): 2089-2094 (2007)44. 不同类型盐渍土固化体的干缩与湿胀特性岩土工程学报 29(11): 1653-1658 (2007)45.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concrete in early age determinedby adiabatic test.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Edition 22(3): 537-541. 200746. C50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试验工业建筑 37(10): 63-65 (2007)47. 一分为二看膨胀剂的应用商品混凝土 2007年5期 1-248. 粉煤灰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自生收缩的影响商品混凝土 2007年5期 47-4949. 用于盐渍土的土壤固化剂的性能研究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07(8):94-9550. 粉煤灰在复合胶凝材料水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硅酸盐学报 35(s): 167-171 (2007)51. Autogenous Shrinkage of Concrete Prepared with the BindersContaining Different Kinds of Mineral Admixture. Proceedings of the 12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ement Chemistry, Montreal Canada, July 8-12 2007.52.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high volume fly ash concrete in massiveconcrete structur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ncretePlatform. 405-414, 2007. Belfast, UK. April 19-20 200753. 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与微观结构.硅酸盐学报 35(4): 456-460 (2007)54. 活性或惰性掺合料对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性能的影响.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4(1):1-7 (2007)55. Microstructure formation and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cementitious plugging agent slurries.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22(1): 61-65 (2007)56. 含粉煤灰或石英粉复合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发展规律硅酸盐学报 35(3): 263-267 (2007)57. 多用途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测定仪的研制及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 23(3):63-66 (2007)58. 高强路面混凝土的研制及其工程应用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07 (01) 50-5459. 混凝土结构早龄期开裂的分析与预测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3(1): 85-87 (2007)60. 大体积混凝土足尺模型内部的水化温升观察建筑技术 38(1):61-63 (2007)61. 固化盐渍土抗冻融性能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 29(1): 14-19 (2007)62. 等强度条件下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自收缩的影响混凝土 2006年12期1-363. 固化盐渍土经干湿循环后力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建筑材料学报 9(6): 735-741 (2006)64. 含有活性或惰性掺合料的复合胶凝材料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特征硅酸盐学报 34(12): 1491-1496 (2006)65.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大体积结构中的应用混凝土,2006年11期 50-5266. 高温堵漏剂的微观结构与堵漏机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4(6): 811-814 (2006)67. 不同类型盐渍土固化体的微观形貌电子显微学报 25(s): 356-357 200668. 养护高温对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性能的影响电子显微学报 25(s): 171-173 200669. 热采井高效封窜堵漏剂的研究与应用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4):54-57(2006)70. 基于ASTM C1202 规范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测定仪的研制及应用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3(4):18-22 (2006)71. 土壤加固技术及其发展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3(4):35-40 (2006)72. The performance of fly ash during the hydration of complexbinder.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ement and Concrete /CANMET/AC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crete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 V2:1397-1403 (2006) Xi’an Sept. 19-21 200673. Influence of initial casting temperature and dosage of fly ashon hydration heat evolution of concrete under adiabatic condition. Journal of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 85: 755-760 (2006)74. 可溶碱对水泥/氨基璜酸盐基减水剂相容性的影响建筑材料学报 9(5): 576-580 (2006)75. 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公路 , 2006(08):176-17976. 温度对补偿收缩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放热特性的影响硅酸盐学报 34(8): 1006-1010 (2006)77. 系统化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硅酸盐学报 34(8): 1027-1030 (2006)78. 早龄期混凝土结构开裂风险分析.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14(2): 262-267 (2006)79. Simulation of concrete self-heated curing at early ding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Materials, Sept.20-23 2006, Weimar, Germany.80. Determination of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of concrete by adiabatictest and simulation of self-heated curing process at early age. Keynote report,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Youth Expert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 I, 62-70. ed. By LinhaiHan, Jiping Ru, Zhong Tao. Beijing: Science Press. Fuzhou & Xiamen, China,18-21 August 2006.( SCI)81. The effect of shrinkage-reducing admixture on mechanicalproperties and volume stability of concret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302-303:230-234 (2006) SCI BDX4482. 水泥基材料的水化动力学模型硅酸盐学报 34(5): 555-559 (2006)
石墨层间化合物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康飞宇 邹麟 沈万慈 郑永平 盖国胜 任慧 顾家琳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新型炭材料研究室,北京 100084)
摘要 石墨的碳原子层面间以范德华力结合,容易被外力打开而插入其他分子、原子,从而形成石墨层间化合物(GICs)。课题组通过控制GICs改性的氧化/插层过程,发明了优质低硫可膨胀石墨,膨胀容积大于160 mL/g,残硫量低于800×10-6;发明了MClx-GICs(M为过渡族金属)微粉用于电磁波吸收屏蔽材料,红外、激光完全遮蔽达15 min以上;通过控制插层/脱插过程,制备了高温膨胀石墨用于吸油材料,吸附重油量大于80 g/g,清理污水效果远优于活性炭;发明了低温脱插微膨石墨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可逆容量达370 mA·h/g,循环性能良好[1~20]。
关键词 石墨层间化合物;膨胀石墨;过程控制。
第一作者简介:康飞宇,男,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天然石墨的深加工技术和多孔炭材料的研究。E-mail:。
一、引言
天然鳞片石墨具有优异的理化特性,在各个高技术领域、工业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天然鳞片石墨为片状的粉料,其形态、结构及性能难以满足不同科技领域的要求。本研究利用石墨层间化合物技术,将鳞片石墨原料改性为功能性石墨材料,控制氧化/插层及插层/脱插过程,获得优质的可膨胀石墨材料、多孔石墨材料、柔性石墨双极板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磁波吸收材料等。
石墨是典型的层状结构,由六角网状结构的碳原子平面叠合而成,在网状平面上,碳原子间为共价键和金属性大π键结合,为强键合,原子间距仅为0.142nm,而碳原子平面间为范德华力的弱键合,层间距达0.335nm,这种结构决定了石墨层间可以插入异类原子、分子、离子而形成各类石墨层间化合物(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umpounds,简称GICs)。GICs中应用最多的是受主型GICs,即插入物接受碳原子层的电子。GICs是非化学计量化合物,并且碳原子层及插入层物质保留着各自的结构,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纳米级的复合材料。由于层间的电子交换,GICs出现许多特殊的理化特性,如高导电性、催化性、选择吸附性等。因此GICs处理可提供石墨改性的多重可能性。本文阐述利用GICs技术处理中控制氧化/插层过程制备优质可膨胀石墨和电磁波吸收(隐身)材料;利用GICs的插层/脱插过程控制制备多孔石墨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二、石墨层间化合物改性技术
(一) H2O2-H2SO4共插层技术:合成低硫可膨胀石墨
受主型GICs的形成是一个氧化-插层过程,首先是[O](及其他氧化性物质)与石墨层的π电子作用,发生氧化,使层间距加大,引导插入剂进入石墨层间,实现插层。氧化过程是受主型GICs形成的一个控制环节,当插层剂本身氧化性不够时,插层反应十分缓慢甚至不能进行,此时为了保证GICs的形成,就要依靠附加的化学氧化剂或电化学阳极氧化来实现插层反应。
GICs材料目前在工业上应用量最大的是可膨胀石墨,它是制备柔性石墨及多孔石墨的主要原料。可膨胀石墨是以GICs的插层剂在高温快速加热时气化,使石墨GICs中产生巨大内压从而使石墨颗粒层间胀开,在C轴方向膨胀几十至几百倍而得到的产品。绝大多数GICs都具有可膨胀性,但综合考虑,采用硫酸插层的H2SO4-GICs用作可膨胀石墨最经济,所以工程上也称酸化石墨。
硫酸插层的可膨胀石墨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是其残硫含量,硫是有害元素,会影响到柔性石墨等后续产品的质量。决定残硫含量的是硫酸氧化-插层过程及插入量。普通可膨胀石墨900~1000℃膨胀后,残硫含量1300×10-6~2000×10-6。技术关键是降硫。根据GICs理论,一是利用氧化剂的共插层作用,减少H2SO4的插入,二是设计降低挥发分即残留插层的H2SO4量的方法来降硫。实际上氧化剂本身也是一种插层剂,与H2SO4是共同插入的关系,氧化性越强,共插入过程越强。氧化剂的强弱可由氧化剂的标准电极电位进行判定,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氧化剂的标准电极电位
由表1可见,纯过氧化氢H2O2是强氧化剂。采用H2O2-H2SO4的插层系统,还可避免其他氧化剂系统对石墨及环境造成的氮氧化物、金属离子残留引起的二次污染。
这就需要加大氧化强度,提高H2O2的加入量。但是H2O2与H2SO4混合的强烈放热效应使H2O2部分分解,大于10%的加入量很难实现。
图1为挥发分(主要是残留H2SO4)与膨胀倍率、残硫量的关系图。普通膨胀石墨挥发分为10%~15%,如果控制在5%~10%之间,残硫就可降到800×10-6以下,膨胀容积大于160 mL/g。降低挥发分的关键是H2O2共插入,这样可以减少H2SO4的插入量。
图1 膨胀石墨挥发分与膨胀容积(1)、残硫量(2)的关系示意图
本研究根据GICs理论,利用氧化和插入的相互关系,设计出控温混合方法和装置,加大氧化强度,在H2O2-H2SO4体系中加入过量的双氧水,防止了H2SO4分解,成功地实现超量H2O2与H2SO4的均匀混合,使H2O2与H2SO4共插入,从而制备出合格的低硫优质可膨胀石墨,这一技术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在研究制备优质可膨胀石墨的过程中,还发明了电化学阳极氧化方法控制氧化/插入过程。电化学法不用氧化剂,而是将石墨置于电化学反应室阳极侧,利用阳极氧化作用促使H2SO4的插层反应。其优点在于通电即反应,断电即反应终止。可以用通断电及反应电压、电流、电量来控制氧化/插层过程,从而控制插入量,获得优质可膨胀石墨。而且应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还可以使用化学法无法插层的有机酸等插层剂,从而制备核能所需的超低硫、无硫可膨胀石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国外有过报道,但因电化学反应的不均匀,没有工业应用。本研究的发明解决了关键技术,设计并制造了均匀电场的电化学反应器,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此项技术曾获1993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二) GICs的氧化-插层过程控制技术:合成石墨基电磁波吸收材料
本研究利用控制GICs的氧化-插层过程的技术,还开发了用作电磁波吸收(隐身)材料的MClx-GICs及复合膨胀石墨。根据测试结果,制备的GICs对红外波的质量消光系数比常用烟幕剂的质量消光系数大4倍至40倍。制备的复合膨胀石墨对雷达波的衰减远大于常规干扰剂。不同阶数氯化物GICs及不同比例混合氯化物GICs的制备正是利用本项目的氧化/插层过程控制技术实现的,以筛选最优消光性能的GICs。复合膨胀石墨的制备则是应用下述项目的插层/脱插过程控制技术,根据基本方程,引入火药的爆炸温度与时间参量进行动力学计算,得到膨胀效果参照选择与雷达波耦合的可膨胀石墨。应用这些技术,设计并制造了对红外、激光、雷达波均有优良屏蔽效果的宽波段光电干扰弹的原理弹。实弹发射的动态试验中,红外、激光、雷达波遮蔽效果显著,其中对红外、激光完全屏蔽达15 min以上(图4)。此项技术已经获得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磁屏蔽的石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号CN021241392)。
图2 常规干扰剂(a)、(b)和复合膨胀石墨(c)、(d)对8mm雷达波的衰减曲线
图3 光电干扰弹动态试验曲线
(三) GICs的插层-脱插过程控制技术:膨胀石墨制备及其吸油特性
用GICs处理改性石墨的应用,一类是直接应用获得的GICs,制成前述的红外消光材料 MCl2-GICs微粉;另一类是将GICs脱插后得到的纯石墨,即将GICs处理作为中间过程对石墨进行改性,通过插层-脱插过程的控制制成柔性石墨、多孔石墨、脱插GICs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
GICs的脱插,即插入的异类物质从碳原子平面层间逸出,通常在真空及大气环境下,插入物以气态脱出。在理论上,应用第一性原理及Real程序计算GICs的脱插热力学参数,由系统自由能方程及系统质量守恒方程构成最小自由能方法计算平衡组成的基本方程,再引入脱插过程中GICs的相变、热分解参数,运用 Kissinger-Ozawa 计算方法计算脱插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图4 是由基本方程得到的一些GICs脱插产生的气体体积。理论计算与脱插(膨化)实验基本一致。
图4 几种GICs 脱插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
由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得到针对不同用途的石墨材料。GICs处理改性的插入-脱插过程控制,主要是插入物的类型、插入量、脱插温度、升温速度的控制。对于用于液相吸附及制造柔性石墨用的多孔结构膨胀石墨,应选用脱插反应气体量大的插入物,采取高温快速脱插。而对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石墨,则应选用反应气体量小的插入物,低温慢速脱插。
图5 多孔石墨吸油能力
多孔石墨由于其疏水亲油特性及多孔结构,对油类及大分子有机物质有超大吸附量,分散态多孔石墨在水中吸附重油量大于80 g/g,是其他吸油材料所不能及的(图5)。应用本研究的插层/脱插控制技术制备的多孔石墨低密度板,在包钢带钢厂冷却水池除油及清河毛纺厂印染废水脱除COD的工程应用实验中,其去污效果远好于活性炭。多孔石墨作为水体污染治理的一种材料,有良好的前景。该项技术已经申报发明专利《一种油污染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回收再生方法》(申请号200410037978.1)。同时利用多孔石墨微粉对电解质的良好浸润能力,将其用作高能碱性电池的正极新型导电添加剂,替代日本进口产品,目前已经产业化。
参考文献
[1]Zheng Y P,Wang H N,Kang F Y,et on capacity of exfoliated graphite for oils-sorption in and among worm-like ,2004,42(12/13):2603-2607
[2]Inagaki M,Kang F,Toyoda ation of graphite via intercalation try and Physics of Carbon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Carbon,2004,29:1-69
[3]Inagaki M,Toyoda M,Kang F Y,et structure of exfoliated graphite—A report on a joint research project under the scientific cooperation program between NSFC and Carbon Materials,2003,18(4):241-249 DEC
[4]Kang F Y,Zheng Y P,Zhao H,et on of heavy oils and biomedical liquids into exfoliated graphite -research in Carbon Materials,2003,18(3):161-173
[5]Kang F Y,Zheng Y P,Wang H N,et of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foliated ,2002,40(9):1575-1581
[6]Kang F Y,Yang D X,Qiu X impedance spectrum analysis of the intercalation mechanism in HCOOH-GIC lar Crystals and Liquid Crystals,2002,388:423-428
[7]Shen W C,Wen S Z,Cao N Z,et ed graphite—A new kind of biomedical ,1999,37(2):356-358
[8]Kang F,Leng Y,Zhang T ochemic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ormic acid graphite intercalation ,1997,35(8):1089-1096
[9]Kang F,Zhang T Y,Leng ochemical behavior of graphite in electrolyte of sulfuric and acetic acid,Carbon,1997,35(8):1167-1173
[10]Kang F Y,Leng Y,Zhang T nces of H2O2 on synthesis of 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1996,57(6/8):889-892
[11]任慧,焦清介,沈万慈,等.宽频谱红外烟幕剂CuCl2-NiCl2-GIC的研究.含能材料,2005,13(1):45-48
[12]任慧,焦清介,崔庆忠.超细粉FeCl3-插层石墨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含能材料,2005,13(5):308-311
[13]任慧,焦请介,崔庆忠.烟幕剂CuCl2-FeCl3-GIC干扰电磁波性能研究.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5):7-10
[14]王鲁宁,陈希,郑永平,等.膨胀石墨处理毛纺厂印染废水的应用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4,(5):59-62
[15]王海宁,郑永平,康飞宇.膨胀石墨孔结构的定量研究.无机材料学报,2003,18(3):606-612
[16]彭俊芳,康飞宇,黄正宏.填充氧化铁颗粒的石墨基复合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20(4):469-472
[17]杨东兴,康飞宇.一种纳米复合材料——石墨层间化合物的结构与合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1) 10:9-12,35
[18]周伟,兆恒,胡小芳,等.膨胀石墨水中吸油行为及机理的研究.水处理技术,2001,(6)
[19]沈万慈,曹乃珍,李晓峰,等.多孔石墨吸附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新型炭材料,1998,(1):50-54
[20]曹乃珍,沈万慈,温诗铸,等.特种石墨材料的抑菌作用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6,(3):97-98
An Investigation into Modification Technologies of 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Kang Feiyu,Zou Lin,Shen Wanci,Zheng Yongping,Gai Guosheng,Ren Hui,Gu Jialin
(The Laboratory of New Carbon Materials,Department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Graphite with layers structure is easy to form 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s(GICs) by means of intercalation reactions due to the weak cohesion force among carbon layers integrated with the Van der Waal’s controlling the oxidation-intercalation process,high quality expanded graphite with low residual sulfur content and MClx-GICs(M =Fe,Co,Ni,Cu,Zn) powder for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bing and shielding materials have been expansion volume of expandable graphite can be larger than 160 ml/g while the residual sulfur content is less than MClx-GICs powder can shield infrared ray and laser completely in a duration of up to 15 high temperature expanded graphite for heavy oil sorption and mild-expansion exfoliated graphite for anode materials in lithium ion battery by controlling the intercalation/de-intercalation process have been also expanded graphite can absorb heavy oil up to 80 g/g,it also exhibit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commercial active carbon in sewage low temperature mildexpansion exfoliated graphite as anode material shows a high reversible capacity of 370 mAh/g and a good recycling performance.
Key words: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s,expanded graphite,process control.
清华大学院校代码是什么?
清华大学院校代码是10003。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校介绍
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简称“清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截至2020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面积442.12公顷,建筑面积287.64万平方米;在校生53302人。
据2021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清华大学设有21个学院,59个系,开设82个本科专业。2022年2月,学校新增科学史专业。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坚持和完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构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建设优质的课程,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成长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
2009年,“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将各方面办学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和钱学森力学班均已开班,并入驻清华学堂。2017年,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加入“学堂计划”,学校尝试在文科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9年5月,人工智能班加入“学堂计划”。截至2019年5月,学堂计划共计8个班,每年约200人。
新雅书院是清华大学2014年成立、2016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住宿制文理学院(residential-liberal-arts-college)。书院秉承渊博雅正、器识为先、传承创新的办学理念,以通专融合、学科交叉为导向,探索“文理、古今、中外会通”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满足单一学科培养并具有较大综合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文理通识教育和富有弹性的、跨学科的专业教育;培养文理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突出、在各行各业能够发挥先导作用的创新型卓越人才。
新雅书院文理兼收,通专并举,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第一年以在书院的“教育特区”里接受优质的小班通识教育为主,一年后根据个人能力和志趣,从容、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自身潜能的专业。
2018年,清华大学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派出联合培养博士生294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37名,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面向中外研究生开设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46项和英文学位项目25项。
2017-2018学年,清华大学共有37个院(系、所)开设502门英文研究生课程,比2016-2017学年增加80门。其中,联合培养项目和英文学位项目开设课近380门,约390名教师参与授课。
1950年12月,清华大学接收首批外国留学生14名,这也是新中国接收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截至2017年,清华大学累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3万余人。
截至2018年3月,来自120多个国家的2800多名国际学生在清华大学攻读学位,包括1200余名本科生,1600多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此外,每年有近千位国际交换、访问学生来校进行课程学习与合作研究。2018-2019学年度,清华大学将有15个本科大类、超过100个硕士专业和80个博士专业招收国际学生,其中18个硕士项目与7个博士项目为全英文授课学位项目。
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清华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并统筹管理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2002年初,学校进行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定位于非学历非学位,成立了继续教育处,负责对全校非学历非学位继续教育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继续教育学院改制成为二级实体学院,专门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
清华大学是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人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并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理事长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的继续工程教育教席设在清华大学。
教学成果
自198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起,清华大学共获得126项奖励。近三届获奖情况为: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2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0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7项,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学术科研
根据《清华大学科研机构管理规定》,清华大学科研机构根据其批准设立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类,包括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
截至2019年3月,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421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60个,学校自主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31个,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30个。
科研项目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也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是清华大学科研项目和经费的重要来源。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2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4项,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基础研究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校立项604项,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项目201项,北京市各类科技计划基金项目87项。文科院系新增课题8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
2018年,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有10项,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项目有15项。
《清华大学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汇集并展示了清华大学年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学校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由该刊发布的科技成果着眼于公共安全、能源环境、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医疗卫生等领域,作为学校向地方、企业重点推广的项目,从而促进最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持续研究。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2月底,学校有教师3485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1743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381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648人。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5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9名,16名教授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67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2人入选青年学者,23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52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合作交流
清华论坛主题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关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清华论坛2005年10月举办第一讲,截止到2018年11月22日共举办85讲。
2017年,清华大学共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近百次,部分重要学术会议包括“第四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暨2017国际积极教育国际研讨会”、“第六届世界和平论坛”、“亚洲大学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峰会”、“生物大分子:结构、催化和调控国际会议”、“第16届国际传热大会”、“2017IEEE图象处理国际会议”、“第六届世界摩擦学大会”等。
清华大学先后与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环保部、工信部、水利部、建设部等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其中清华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海洋局等部委开展的战略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在与国家各部委合作的过程中,一般包括专项技术联合攻关、设立科研基金、合作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咨询与服务、高技术装备应用、共建科研中心等多种形式。
清华大学校地合作的具体模式为:以项目为龙头,带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立校地科技合作基金;与重点地区共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
清华大学在1995年成立了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简称“企合委”),1996年成立企合委海外部,自1995年成立起,已有中国海内外成员单位190家。
清华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海外知名跨国企业通过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框架合作、委托研发、联合研发、设立合作研究基金、海外技术许可与转让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开展前瞻性、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与交流。
学术资源
图书馆:截止到2018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25.5万册(件),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2万多册;期刊合订本约59.2万册;校馆统筹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739种;本校博、硕士论文16.2万余篇;缩微资料2.8万种;各类数据库683个;电子期刊14.2万种;电子图书2126.4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497.1万篇。
档案馆: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始于1905年,包括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各主要历史时期的文书档案;清华建校以来的学生学籍注册卡、成绩卡;科研、工程项目档案;历年获奖教材;学校各建筑物基建档案、图纸;纸质、电子版研究生论文档案;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个人档案,以及著名校友实物档案,大量声像档案等等。截至2014年3月,案卷总数达14万余卷,以件为保管单位档案总数约38万件,总排架长度3344米。
学术期刊
1、《清华大学学报》
清华大学学报包括三种期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Tsinghua-Science-and-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其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Ei、CA、MR、РЖ、INSPEC、Zbl等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在中国历次全国性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一等奖,1999年建国50年评优活动中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双高”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Tsinghua-Science-and-Technology》在2015年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IF达到1.063,被Engineering-index-(Ei,USA)、INSPEC、SA、Cambridge-Abstract等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为“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单位。
2、《世界建筑》
《世界建筑》为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
3、《装饰》
《装饰》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核心期刊、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全国百家重点图书室推荐期刊,连续三届(首届、第二届、第三届)获“国家期刊奖”。
4、《清华法学》
《清华法学》为CSSCI来源期刊(正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重要转载来源期刊、CLSCI十六种法学核心期刊之一。
5、《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
特色专业及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数量经济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分析化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环境工程、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内科学、外科学(骨外科、胸心外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物理化学、外科学(普外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计算机软件(设5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化学、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建筑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管理、英语、物理学、车辆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生物科学
上一篇:南京工业大学有核心期刊吗
下一篇:无线电杂志2016合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