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玉米配合力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玉米配合力
基本情况 姓名 : 李玉玲
任教专业 : 农学-植物生产类
在职情况 : 在职
性别 : 女
所在院系 : 农学院
所教课程 : 高级作物育种学、专业英语、研究生班讨论、计算机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研究方向 : 普通玉米和专用型爆裂玉米新品种选育、相关的基础理论
个人简介 李玉玲,1962年生,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重点学科骨干教师,河南农业大学“2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玉米科研、生产第一线。1995年被评为“农作物核心论文作者”,1996年被评为“河南省作物学会先进个人”,1998年荣获河南省青年科技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首届“百名巾帼科技带头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郑州市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一、 教学工作
在教学方面,担任了硕士研究生的《高级作物育种学》、《专业英语》、《研究生班讨论》、《计算机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和本科生的《作物育种学》、《种子生产与贸易》、《种子经营管理》、《作物育种专题》等8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3门课程在无教材的情况下首次开设。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都根据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补充最新研究内容,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并注重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同时,每年指导2-8名本科生完成毕业和生产实习,写出优秀毕业论文。1998年以来,每年指导1-2名硕士研究生。
二、 科研工作
在玉米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普通玉米和专用型爆裂玉米新品种选育、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及玉米高产开发工作。
(一)、主持和参加科一直参加全世界和河南省玉米育种攻关项目,主持并完成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攻关项目和河南省教育厅攻关项目4项,现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豫爆2号专用型爆裂玉米杂交种示范与应用”、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特优爆裂玉米杂交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利用”和河南省攻关项目“夏播区高油玉米杂交种选育及试验示范”。
(二)、荣获的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
先后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5项,河南省教育厅一、二等奖3项。在《生物数学学报》、《中国农学通报》、《华北农学报》、《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玉米科学》、《作物杂志》、《农业科技通报》、《河南农业科学》、《河南科技》等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及正式出版的全国、省级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4篇分别荣获河南省青年自然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河南省作物学会、农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995年还被评为“农作物核心论文作者”。已出版《玉米遗传育种学》、《河南玉米》、《作物育种学》三部专著,《特用玉米》一书书稿已交出版社,目前任副主编正在编写全国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一书。
(三)、品种选育工作
在普遍玉米育种方面,特别注重基础材料的创新,现已选育出优良稳定自交系300余份,积累各类资源材料2000余份,每年组配杂交组合1500-3000个。主持选育出玉米杂交种豫玉20号、改良豫玉20号、L9,另有1个新组合升入国家东华北组春玉米区试。其中豫玉20号在省内外各级试验中名列前茅,具有高产、稳产、优质、中早熟、抗倒、抗病等突出优点,并先后通过了河南和安徽两省审定,累计示范推广1000余万亩,增收玉米3亿多公斤,创社会和经济效益近4亿元。
在专用型爆裂玉米育种方面,选育出了较为丰富的爆裂玉米种质材料,主持选育出的优良爆裂玉米杂交种“豫爆2号”已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通过了河南省和全国品种审定。豫爆2号是目前河南省审定的唯一一个专用型爆裂玉米品种,也是全国首批审定的3个爆裂玉米杂交种之一。
(四)、科技推广工作
在科技知识的传播、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方面,特别注重玉米优良杂交种的示范推广及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先后参加了河南省玉米高产开发、河南省科协的科普项目和科技厅组织的“送科技下乡”活动,编写实用玉米栽培技术资料,宣传推广优良玉米杂交种,回答农民提出的各类具体的实际问题。
主要学术成果 代表性著作 : 《玉米遗传育种学》、《河南玉米》、《作物育种学》
代表性论文 : 爆裂玉米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选系的膨爆特性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连续自交对爆× 普玉米选系膨爆特性的选择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 2001
爆裂玉米膨爆特性的遗传及杂交种选育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01希望帮到你啦~
哪些农业信息报刊具有权威性?
农业信息最具有权威性的杂志是:《中国农业信息》。
《中国农业信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大16开印刷,具有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广泛、公信力高的特点,旨在沟通农业信息,预测市场动向,服务科教兴农,指导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其他具有权威性的农业信息杂志有:《中国蔬菜》、《中国园艺文摘》、《中国农业气象》、 《中国种业》 、《中国林业教育》 、《中国城市林业》、 《农民日报》 、《中国水产科学》 等。
比较好发农业类核心期刊有哪些
S
综合性农业科学
1.
中国农业科学
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
华北农学报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6.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3.
西南农业学报
14.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6.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
安徽农业科学
18.
上海农业学报
19.
中国农学通报
20.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
西北农业学报
22.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
江苏农业科学
25.
江苏农业学报
26.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
浙江农业学报
29.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
广东农业科学
31.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
湖北农业科学
33.
新疆农业科学
34.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36.
贵州农业科学
37.
河南农业科学
38.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农业基础科学
1.
土壤学报
2.
水土保持学报
3.
土壤
4.
土壤通报
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
水土保持通报
7.
水土保持研究
8.
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9.
生态环境
10.
中国水土保持
1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
1.
农业工程学报
2.
灌溉排水学报
3.
农业机械学报
4.
节水灌溉
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
农机化研究
8.
中国农机化
S3,5
农学,农作物
1.作物学报
2.中国水稻科学
3.麦类作物学报
4.玉米科学5.杂交水稻
6.棉花学报
7.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8.大豆科学
9.种子10.核农学报
11.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2.中国棉花
13.作物杂志
14.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15.中国烟草科学
来源于:2008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吴绍骙的学术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吴绍骙积极从事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他在我国玉米育种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许多创见,诸如:建国初期提出以发展玉米品种间杂交种作为杂种优势利用的先导;50年代中期主张选育推广玉米综合品种和倡导利用异地培育方法加速自交系的选育进程。人们喻之为吴老的“三斧”。他这“三斧”以及其它研究成果,对我国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49年冬,吴绍骙应中央农业部的邀请,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会上,他根据1947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主持的玉米品种间杂交研究结果和1948年M.A.奥尔相斯基(Olshansky)院士在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举行的年会上所作的研究报告中提供的资料,做了《利用杂种优势增进玉米产量》的发言,对我国开展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步骤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提出:玉米杂交优势利用最彻底而基本的办法是选育自交系间杂交种。但鉴于这项工作需时较长,在育成自交系间杂交种之前的过渡时间,增产的办法是推广品种间杂交种。他提出了品种间杂交种的亲本选配原则,认为:“要想获得大而强的杂种优势,必然要注意到两个父母亲本的品种,凡是亲本的血缘较远的,一般说来,能获得杂种优势的机会就越大。”因而建议:“在国内应当用各地原来的玉米品种(硬粒种)和美国的马齿种杂交,来获得较有把握的杂种优势。”他的这一建议,与他1939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所阐明的杂交亲本遗传分歧的大小与杂种优势高低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在尔后各育种单位选出的品种间杂交种的实践中,证明他提出的上述建议是正确的。1950年1月7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吴绍骙的发言。他提出的适合我国当时玉米生产水平的利用品种间杂交种的主张,通过党报传布到全国。接着,中央农业部又召开了玉米专业会议,制订了全国玉米改良计划。吴绍骙和李竞雄、张连桂、刘泰、陈启文等参加了起草工作。他的上述建议内容,被吸收到这个计划之中。为了实施全国玉米改良计划,1950—1951年,吴绍骙受中央农业部的委派,到山东省指导玉米杂交种选育工作。两年暑假,他不辞劳苦,挥汗齐鲁,为山东省玉米育种科研的奠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适应玉米生产发展形势,吴绍骙在开封河南大学农学院开展了自交系间杂交种的选育研究。他从广西柳州沙塘试验站引进了一批单交组合,分别在洛阳和开封两地进行产比试验。从产比试验结果看到,有相当数量的单交种比对照种(当地农家品种洛阳小金籽)成倍增产。正当喜获科研丰收的时刻,1952年在我国开展了对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说的批判,玉米自交系被视为异端。吴绍骙被迫停止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使这部分失之难以复得的育种材料能在生产上发挥增产作用,他与洛阳农业试验站合作,将12个自交系组配成的91个单交种(其中包括27个正反交组合,实际上是65个单交种)的越代种加以混合,配成综合品种,取名“洛阳混选1号”。经农民大面积种植,比当地品种增产30%~80%,最高亩产达550公斤。农民互相串换,不推自广,仅在洛阳地区推广面积即达200多万亩。在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大会上,他发表了《从一个玉米综合品种——洛阳混选一号的选育推广谈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保持》的论文。文中提出:“当双交种未育成之前,或是双交种种子产生的量还不够普遍的时候,利用综合品种推广种植,可以收到增产效果,值得加以提倡。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农家品种产量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综合品种的产量很容易超过农家品种,起到增产效果的。”吴绍骙对综合品种的作用及其优缺点也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综合品种不是完美无暇,它的缺点在于产量不及双交种高。但有其优点,如配制成一个综合品种所需要的时间远比双交种短;而且种子繁殖简易。尤其值得重视的,配制综合品种可以作为培育双交种过程的‘副产物’,并可把它看成推广双交种的先驱者”。吴绍骙还着重指出:“综合品种不但可以直接推广于生产,并因其由数目众多的亲本配成,遗传基础复杂,而成为选育自交系的理想源泉。” 吴绍骙在我国玉米双交种尚未得到普及推广的过渡时期,提出选育与推广综合品种的主张,与后来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在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推广综合品种的做法不谋而合,但在时间上比他们早走一步。同时,也正如他所预见的,一些育种单位以混选一号作为选育自交系的基本材料,从中分离出不少高配合力的自交系。如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单交种“新单1号”的亲本自交系之一“混517”,以及“太183”、“太184”、“武102”等自交系,就是从这个综合品种中选出的。为了保持综合品种的杂种优势,吴绍骙提出采用混合选择法与半分法加以改良,并强调要注意保持综合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他当时提出的上述意见,与近代关于玉米群体改良的理论是一致的,只是当时主要是为了维持综合品种的杂种优势,以便在生产上连续使用,而不是为改进综合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以选育更好的自交系为目的。 1956年党提出了“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度中断了的玉米自交系选育工作又得以恢复。为了夺回失去的时间,加速我国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吴绍骙依据获得性状不能遗传、基本株的配合力基本稳定等遗传育种学原理,并根据建国初期河南与广西相互引种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实践经验,提出玉米自交系异地培育方法,即利用我国南方冬季气候温暖,适于玉米生长的有利条件,进行加代选育,以缩短育种年限。为了验证他的设想,1957年开始,他与广西柳州沙塘农业试验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将北方玉米育种材料送到南方进行选育,一年种植两代。他与合作者发表的《异地培育对玉米自交系的影响及在生产上利用可能性的研究》及他撰写的《对当前玉米杂交育种工作的三点建议》等论文,以翔实的数据论证了这一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普遍应用于育种实践。它不仅有利于缩短北方杂交种的选育年限,而且通过互相交换,丰富了双方的育种材料;同时发现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并不因异地培育而发生变化。吴绍骙的异地培育研究结果,不仅批驳了主宰当时的环境决定遗传的外因论错误学说,树立起正确的概念,而且通过实践开辟了我国南北穿梭育种的先河,改变了传统的在固定地点进行新品种选育的方法。从50年代末期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的科研单位纷纷到南方(主要是海南省)建立冬季育种基地。大批育种和种子生产工作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宝岛,利用这个天然的大温室从事育种和种子生产。最早是玉米,以后扩大到高梁、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甘薯、麻类、瓜果、蔬菜等数十种作物。“南育”已成为这些作物育种的常规过程。据统计,从1965—1988年,仅在海南省的南繁南育面积,累计达到164万亩,平均每年约7万亩,规模之大,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吴绍骙倡导的异地培育方法短短几年内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缩短了农作物品种更新的周期,对提高我国作物产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吴绍骙在论文中还提出了双交种的亲本组配原则。他认为:在配制双交种时,自交系在亲本单交中对杂种优势所起的作用,决定于其配合力,而不能依靠类型间的差别作为产生杂种优势的主导因素。同时也指出:虽则类型间的差别不足以作为产生最大杂种优势的依据,但其血缘间的差别仍是要掌握的规律。如在组配双交种时,四个亲本自交系中A及B出于同一品种,X及Y出于另一个品种,则组配双交种时应采用(A×B)×(X×Y)的组合方式。他提出的这些育种学原理,对玉米育种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吴绍骙一贯坚持求实与创新的学风,主张重视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他更强调在科研工作中要有独创精神,要根据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新的方法和途径。1962年他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玉米研究工作会议上发表的《关于多快好省培育玉米自交系配制杂交种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意见》中,提出了利用国外引进的和国内育成的现有材料配制杂交组合,迅速投入生产应用以及自交系的早代利用等意见。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方式上,他主张由双交种改为单交种。他认为:在玉米生产中,单交种所以不作为生产上应用的种子,而仅作为配制双交种的亲本材料,其原因在于单交种的亲本自交系产量低,种子生产成本过高。如果亲本自交系表现在生活力上的衰退并不太强烈,产量并不太低的时候,在生产上自然可以考虑直接利用单交种,无须机械地强调利用双交种,徒然增加一重配制双交种的手续。他的上述建议迅速产生了回响:河南省新乡地区农科所于1963年育成了单交种“新单1号”,直接应用于生产,推广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由于单交种的种子生产程序简单,增产潜力更大,因此各地纷纷以单交种代替双交种,使我国成为最早普及推广单交种的国家之一。在吴绍骙的领导下,河南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在杂种优势理论和应用研究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育成了“豫农704”、“豫单5号”、“豫双5号”等优良杂交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并荣获全国和河南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六五”期间,他被推举为全国玉米育种协作攻关专家组成员之一,与专家组组长李竞雄等紧密合作,为发展我国玉米育种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网上投稿系统
下一篇:七年级历史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