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21 05:00

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的发展历史

《吉林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期刊。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5 所院校新组建的吉林大学于 2000 年 6 月 12 日 成立,原各院校所属的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长春科技大学学报》《长春邮电学院学报》)经过整合,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 2002 年 1 月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分 5 个版本出版 :《吉林大学学报 ( 理学版 ) 》 《吉林大学学报 ( 工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地球科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

赵树宽的项目及著作

1.吉林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吉林省科委,1990年2.生产三要素产出相对论理论与模型的研究,吉林省科委,1992年4月;3.机电工业科技先导型企业评估系统及支持系统研究,机械电子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2年5月;4.规模经济方法研究,机械电子工业部经济技术政策研究所,1992年 12月;5.科技投资收益滞后期的研究,吉林省科委,1992年11月;6.中国企业科技进步案例调研,国家科委,1993年4月;7.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95年12月;8.“复关”对吉林省科技、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吉林省科委,1993年10月;9.吉林省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研究,吉林省科委,1994年6月;10.高技术产业临界规模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7年12月;11.主导产业间科技进步转移与吸纳机理及测度模型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95年;12.实现吉林省二〇〇年发展战略重点目标的对策研究,吉林省科委,1997年;13.提高吉林省对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策略研究,吉林省科委,1999年;14.吉林省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政策与创新工程投资重点的选择及其对策研究,吉林省科委,2000年12月;15.增强吉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的政策与对策研究,吉林省科委,2000年12月;16.加速吉林省技术创新对策研究,吉林省计划委员会,2000年1月;17.产业技术进步系统效应及吉林省产业技术关联表编制框架研究,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6月;18.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01年12月;19.吉林省生态省建设R&D支持系统研究,科技部计划司,2003年5月;20.吉林省技术标准化市场适应性对策研究,吉林省科技厅,2003年;21.长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长春市科技局,2003年8月;22.“东北制造”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系统研究,国家软科学计划,2003年;23.吉林大学振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行动计划(2003cx112),吉林大学创新基金,2003.10—2004.6;24.吉林省市干线公路网社会经济、城镇、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预测,省交通厅项目,2004.4-2004.7;25.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项目子课题,2003.3-2004.726.产业创新的传导机理及测度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1-2007.1227.吉林省科技创新体系研究——吉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吉林省软科学引导项目,2004.10-2005.12 1.赵裕琮,赵树宽主编《2020年吉林省发展战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2.赵英才主编,赵树宽等协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法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年10月。 1.工业企业经营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工业技术经济,1988年第五期2.成组加工生产周期的矩阵算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0年第2 期3.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与紧缩对策,工业技术经济,1990年第4期4.也谈新产品开发策略,企业研究,1990年第9期5.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制的探讨,管理与效益,1991年第2期6.吉林省社会收入分配不等性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1991年第2期7.长春拖拉机制造厂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高教研究,1991年第3 期8.吉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调研综合报告,高教研究,1991年第3 期9.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实用变形及应用,管理与效益,1992年第4期10.一种新的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应用,技术经济,1992年第5期11.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与模型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2年第5期12.运用等价树理论实现企业复杂债务清偿,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12卷第6期 application of input-output analysis in enterprise decision,ADVANCES IN MODELLING & SIMULATION(美国),Vol.29 No.114.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模糊集值统计法,技术经济,1993年第2期15.关于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的讨论,数理统计与管理,1993年第4期16.产业间技术进步交互作用的量化模型研究,技术经济,1993年第4期17.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控制论模型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第8卷第2 期18.高技术产业的风险性分析,工业技术经济,1995年第6期19.产业结构调整的跟踪优化控制模型及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16卷第1期20.产业间技术进步转移与吸纳份额的测度模型研究,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21.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讨——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研究之一,技术经济,1996年第4期22.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讨——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研究之二,技术经济,1996年第5期23.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应用,技术经济,1996年第8期24.略论我国科技转移的有效途径,技术经济,1996年第10期25.产业间技术进步转移与吸纳的回归分析模型,技术经济,1996年第11期26.系统症结辨识的模糊分析与应用,中国管理科学,1997年第6期27.流动性生产要素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5期28.流动性生产要素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工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6期29.国外典型企业效绩评价方法评述,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第3期30.区域新型工业化的一般特征与模式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31.教育经济系统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情报科学,第21卷第7期32.从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看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8期33.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社会支撑体系研究,情报科学,第21卷第10期34.人才要素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3卷第3期tor System Study on Validity Evalua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PROCEEDINGS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36.技术标准化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及我国技术标准化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史文库的发表论文

1.[英]Shi Wenku,Lin yi。Iso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Dynamic Model for Engine and Subframe Mounts System of Car . SAE Paper981192 进EI检索2.[英] Shi Wenku,Zheng Xuelun。A Method to Estimate Wear Elongation of Roller Chain Drive by Computer Simulation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1. 1991,10. Hngzhou,CHINA, 已进ISTP检索3.[英]Shi wenku,Lin yi and Dang Zhaolong。Development of a Software Used in Powerplant Hydraulic Mount System Optimum Design . SAE PAPER 2000-01-00374.史文库,张建文,林逸。轿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及副车架悬置系统动力学建模和隔振性能分析。中国公路学报,1998年3期5.史文库,林逸,张建文。考虑弹性基础的发动机悬置隔振特性分析。内燃机学报,1998年2期 已进EI Web6.史文库,林逸,吕振华。动力总成悬置元件特性对整车振动的影响。汽车工程,1997年2期,已进EI Web7.史文库,林逸,吕振华。Audi100轿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隔振技术研究,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1期8.史文库,杨志刚,陈亚元等。预拉强化工艺提高农机用滚子链疲劳强度。农业机械学报,1996年2期 已进EI Web9.史文库,孟繁忠,杨刚等。农机滚子链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及分析。农业工程学报,1995,4期 已进EI Web10.史文库,林逸,吕振华。CA7221轿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隔振性能及其对整车舒适性影响的试验研究。汽车技术,1996年3期11.史文库,林逸,发动机悬置支承在弹性基础上的隔振特性分析。汽车技术,1998年7期12.刘晓仑,史文库,杨志刚,滚子链疲劳强度的综合强化实验研究。中国机械工程,1997年6期13.史文库,杨刚,孟繁忠等。滚子链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工程力学,1996年3期14.赵塞良,何文地,史文库。滚子链链板喷丸强度工艺实验研究。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3 期

GIS相关的核心期刊或者有影响力的期刊有哪些?

半导体光电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半导体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半导体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航空、航天类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变压器 电工技术类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学类
传感器技术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学类
电测与仪表 电工技术类
电工技术学报 电工技术类
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工技术类
电力电子技术 电工技术类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工技术类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工技术类
电气自动化 电工技术类
电器传动 电工技术类
电视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网技术 电工技术类
电信科学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源技术 电工技术类
电子技术应用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子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电子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子元件与材料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东北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东南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发光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高电压技术 电工技术类
光电工程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光电子、激光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光通信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光通信研究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光子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广播与电视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红外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红外与激光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电工技术类
华东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机器人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激光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激光与红外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激光杂志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吉林工业大学学报(改中为: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工程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科学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应用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应用研究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化学工业类
继电器 电工技术类
控制理论与应用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控制与决策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量子电子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强激光与粒子束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软件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通信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微波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微电子学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微型计算机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测绘学类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物理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现代雷达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信息与控制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压电与声光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应用激光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电工技术类
中国电力 电工技术类
中国激光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中国科学基金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版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文信息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中小型电机 电工技术类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自动化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自然科学进展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自然科学史研究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自然杂志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
工程图学学报
环境科学与技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高技术通讯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应用科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四川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桂林工学院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科学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管理科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自然科学史研究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自然杂志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科学基金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科技史料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遥感学报 测绘学类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测绘学类
测绘科学 测绘学类
测绘学院学报 测绘学类
地球物理学进展 地球物理类
气候与环境研究 大气科学类
电化学 电工技术类
电工电能新技术 电工技术类
电工技术杂志 电工技术类
低压电器 电工技术类
蓄电池 电工技术类
微电机 电工技术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电工技术类
电子与信息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信号处理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波科学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路与系统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通信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液晶与显示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数据采集与处理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系统仿真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遥感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微计算机信息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数据采集与处理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微型机与应用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传感技术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原吉林工学院)隶属于吉林省人民政府领导,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它创建于1952年,坐落在长春市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幽雅。

长春工业大学主要为吉林省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人才,是为吉林省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目前,学校设有18个院系: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基础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乡镇企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交通工程系、冶金工程系以及人文信息学院(新制二级学院)。

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近12000人,夜大、函授生近3000人,已形成集中优势培养研究生,重点培养本科生,兼收少量专科生,努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为吉林省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

长春工业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是教育部首批审定的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学校从1983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有14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它们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纺织工程、工业催化、社会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学科、专业。在工业催化等研究方向上招收的攻读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已获得学位,学成回国。

长春工业大学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骨干、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全校1793名教职工中,有教师81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406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5名。吉林省首席教授1名,主讲教授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36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18人;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占全省10%;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13人;吉林省高校重点培养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人。同时还有一支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为骨干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他们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学校现有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研室70个,实验室35个为了加强外语教学,学校设有外语电台和多个语言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学校聘有英、美、加、日本等外国教师进行外语教学,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有严格的要求。学校还设有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心,用以完成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学校建有6个研究所、37个产学研联合基地,实验室装备着具有先进水平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金属X射线分析仪、数控铣床、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大型设备。各种仪器设备共达6287台件。冷热加工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厂建筑面积达3600平方米,可同时接纳200余名学生进行实习。校图书馆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藏书56万余册,其中外文书刊6万册。学校还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可供2180人同时上课的多媒体教室以及省内一流的田径运动场等。

长春工业大学的科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围绕吉林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行走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优势产业及开拓新产业的需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开发研究和引进、转化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进行科学研究。近10年来,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共开发出各类研究课题48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5项;火炬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项,有50项研究成果分别在全国科学大会、吉林省科学大会和全国机械工业大会上获奖;35%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许多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长春工业大学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中逐步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按大类专业招生,建立了多项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的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人才。毕业生就业渠道广泛,就业率居全省高校前列,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建校50年来,共为社会输送4万余名毕业生。

长春工业大学是我国普通高校研究与发展排名前200名院校之一。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共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交流学术论文5000余篇,有189篇学术论文被SCI、EI等检索收录。学校公开出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高教研究版)》两种学术刊物。

长春工业大学重视发展与国外高校及学术团体的联系。近几年来,先后聘请国外文教、科技专家和学者50多人次来校讲学和任教,派出一批教师分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瑞士、比利时、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访问、留学,部分教师还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先后同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的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

长春工业大学在注重抓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十分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我校连续2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仅有8所高校连续两次获此荣誉,我省仅此一所)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党组织标兵”和“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积极探索一条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又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办学之路。努力实现《长春工业大学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为把长春工业大学办成国内一流的多科性地方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城市周刊36期论文查询官网

下一篇:大学普通论文格式模板六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