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劳动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劳动技术教育是普通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劳动技术课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近十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生物教学资源的优势,从池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生物教学为起点,以农业技术为突破口”的原则,大胆进行中师劳动技术教学的实践研究与改革创新。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念好“农”字经,选准教学内容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已进入由单纯粗放型的小农业向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大农业转变阶段"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已由传统的低标准的常规技术向跨世纪的高新技术过渡。特别是被定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池州市,地理环境优越,生物及农业资源丰富,广大农民十分渴望掌握和应用农业新技术。鉴于此,我们在确定劳动技术的教学内容时,本着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原则,在“农”字上大做文章。多年来,我们坚持给学生讲授花卉栽培技术、棉花等农作物“两高一优”栽培技术、甲鱼等水生动物的人工养殖技术、简易大棚的制作及大棚蔬菜的优化栽培技术、板粟等果树的修剪与嫁接技术、杂交稻人工制种技术、食用菌的菌种制作与科学栽培技术、茶树的栽培管理与茶叶精加工技术、桑树的栽培管理与家蚕的人工繁育技术、庭院经济与无土栽培技术、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修技术等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其中在当地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的!#$门新技术,以突出地方特色,提高劳动技术教学的社会效益。$把好“学”字关,巧编乡土教材教材乃教学之本,编写和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劳动技术教学效果的基础环节。但由于我国中学及中师劳动技术教育起步较晚,且劳动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地方性、季节性和可迁移性的特点"要实现劳动技术教学真正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目标,单纯依靠全国或全省统编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自编乡土教材。但怎么编?编什么?这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广泛参阅周边学校及有关省、市劳动技术教材,掌握既有利于学生“学”又有利于教师“教”的原则,在反复调查、分析、研究本地农村经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终于编写出一套具有很强的池州“农”味的乡土教材,其中部分内容已被吸收到省中师劳动技术教材中去。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农业技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先进性和可行性,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及时、正确、恰当地补充一些农业技术新信息、新成果和新经验,使我们的乡土教材“乡”而不“土”,课堂教学常教常新。%唱好“能”字戏,完善教学模式我国中学及中师劳动技术教学目前还处于“哺乳”阶段,没有现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供借鉴,怎样使劳动技术教学跨入规范化的轨道,最大限度地展示劳动技术的学科特色,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是我们特别关注的话题和教研方向。!&粗待理论,细待操作。任何一门劳动技术都有一系列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体系,而劳动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对纯理论知识讲得很少,一般只讲述与技术实际应用有密切联系且非讲不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凡是与技能实际操作无关或通过生物等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可以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部分基本不讲,但对技术的操作环节与技巧原则要一一讲明,绝不含糊。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讲授桃树修剪技术时,我们在讲清具体操作要求和方法步骤之后,就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本校桃园)去进行操作训练,教师注意示范、检查、校正和评估,至于修剪的目的及有关生理原则等,则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生物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自行解决。!’能者为师,互教互学。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个别同学在家乡的生活和实践中,已经学会甚至熟练掌握了所学的劳动技术,成为学生中的“能”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讲授相关技术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中的个别“能”人进行重点超前辅导和培训,使其充当“小先生”的角色,提倡能者为师。例如,我校学生王丽自小随父植棉,堪称学生中的植棉高手,在讲棉花“两高一优”栽培技术时,我有意安排她进行示范讲解和操作表演,学生兴趣很浓,效果甚佳。"’强化训练,发展专长。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术专长,我们在抓好全面教学的基础上,广泛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成立了多种兴趣小组和科研课题小组,如花卉栽培小组、食用菌课题小组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得以拓展和延伸。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回家乡进行调查研究或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当好农村致富的助手和参谋,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术专长。近年来,我们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先后写出())余篇有一定价值的小论文和调研报告,其中部分文章在全省或全国得奖,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和资源的开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完善设施,广辟基地。为了提高劳动技术教学效果,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学设备,并大胆地使用投影仪、录像机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我们还根据教学需要,先后购置了枝剪、花盆、种子、化肥、农药、农具等,学校专门设立了两间劳技专用教室和三间器材室。此外,我们还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校内兴建了桃园、松园、竹园、菜园等实践基地,并与农户、农场、农科所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校外实践基地。&把好“质”字关,完善教材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实事求是地对教学进行正确评价,是劳动技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劳技课的考核又不能像一般文化课那样“一纸了事”。近年来,我们借鉴外地经验,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一是思想品德考核,主要包括劳动观点、态度、表现、出勤及艰苦奋斗精神等内容。考核时采取自评、集体评、教师评三结合的方式,权重为%)*;二是理论知识考核,主要包括所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等内容。考核时采取签卷的方式,权重为#)*;三是技术应用考核,主要包括动手能力、技术素养、熟练程度等内容。考核时采取实地表演、纠错示范的方式,权重为()*。实践证明,上好劳动技术课,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劳动素养,有利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来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内容论文如下:
懒惰——它是一种对待劳动态度的特殊作风。它以难以卷入工作而易于离开工作为特点。——杰普莉茨卡娅
伟大的成绩与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劳动无疑是对大学生自己的身心发展是极其有利的。这种好处不止作用于身体,也作用于精神。对个人、高校、社会、国家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像我们大一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没怎么走向社会,导致我们对我们对身边人的态度以及如何融入社会的能力都有所欠缺。但如果你参加了社会服务劳动,那么这个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善。人们总说劳动最光荣,没错,积极参与劳动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让我们不再轻视劳动行为。
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劳动可以增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加集体劳动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配合,让我们更加理解合作精神的可贵。而且,在我们参与社会服务劳动的时候,我们能够最大程度的贴近社会生活,增加我们对社会的认知。
通过社会的劳动,我们会慢慢的适应社会,与此同时,我们能够默默的对社会做出贡献,为社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仅如此,劳动可以增强我们的体魄,增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更健康,思维更清晰。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劳动都能促进我们的发展。
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教养与能力间接地反映这个学校的水平,同时学校的实力能够直接的吸引优秀人才。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劳动在使学生受益的同时也间接地宣传着学校,大学生在社会中的所作所为能够直接看出学校的大概。
其实大学生参与的社会服务劳动不仅仅只能在社会中进行,也可以在学校中进行,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社会中每个地区都有其相应的管理者,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这片地区能够欣欣向荣,学校也是如此,学校的老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为学校做出贡献,老师通过辛勤的劳动引导学生们,使得学生们在做社会服务劳动的同时也不忘记自己的学校。
人类社会是通过劳动产生的。生产劳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而服务劳动增强了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舒适度,同时也使得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当我们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时候,社会会因为我们的劳动而受益。
如今的我们早就已经脱离了担心食物问题的阶段,早已因劳动满足了自身生存的需要。现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了,而我们大学生如今参加的社会服务劳动恰恰就满足了人们对高层次生活的需要。劳动不仅仅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足的手段,更是我们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劳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人员的劳动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服务社会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劳动的。从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通过劳动打出了一片天地,他们通过捕猎,经营农业,度过了人类发展史上最艰难的阶段。
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就是因为他的法律激励了人们努力的劳动,最终经过不断的积累是的秦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最终统一诸侯国。在现代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激励着人们劳动,使得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最终,我们通过努力的劳动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
如今,看似我们的劳动与国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通过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国家也在不断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劳动种类越来越多,我们所进行劳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现代社会中,“劳动”一词也是频繁出现,网络上有很多夸赞劳动的评论,这表明我们的社会对劳动的态度是极其赞扬的,也表示着劳动并不是单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对小学劳动课的探索与思考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刘云来
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省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以传统的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在多年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我省城乡小学绝大部分开设了劳动课,教师、教研员基本配齐,骨干教师队伍也基本形成。下面仅就我们的工作谈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上好劳动课的保证
从我省这十多年小学劳动课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劳动课,既然做为一门正式课程,理应抓实抓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哪里的领导认识了、重视了,哪里劳动课的局面就好些,不然就差些。比如:哈尔滨市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就改变了劳动课被“挤、占、串”的现象,使开课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100%;大庆市也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结果是校校建立了劳动基地,保证了劳动课的场所;牡丹江市立新小学之所以连续38年狠抓劳动课不放,该校小农园盛开38年不败,是因为历届校长对劳动课都有正确的认识;绥化市农村欢喜岭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在劳动课中突出素质教育,配备3名专职劳动课教师,其中一名是省先进教师,使该校在“农科教”三结合的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召开了全省劳动课现场会,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我省小学劳动课开展的之所以很有生机和活力,是因为省教委有专人亲自抓。在国家颁布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省教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把上好劳动课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这个文件制约全省各小学必须按课程计划,开满、开好小学劳动课。文件特别强调农村小学要建设好劳动教育基地,以为当地经济服务,培养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民。还强调城市小学凡有条件的也都要开创劳动基地,结合自己的特点,摸索出一套成型的小学劳动教育经验。
二、培训师资,是上好小学劳动课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及业务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省小学劳动课教师的配备、提高经过了一个艰苦的历程,目前已初见成效。我们第一步是争取配齐;第二步是力争配优。层层培训与省里培训相结合,在各地市逐渐形成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经选拨评出省级优秀教师,并授以“最佳教师”称号。这就起到典型引路稳定“师心”的作用。
哈尔滨在这方面总结了“三落实一提高”的经验。一落实人员编制,二落实评优晋职的政策,三落实培训规划,突出劳动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牡丹江市立新小学,重视劳动课师资的配备,全校有5名专职教师,有4名技术专业人员负责小农园、小农场的全年管理。全校班主任教师都上劳动课,教自编教材,全校教师都参加劳动课的师资培训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省里每年举办一次省骨干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培训会,重点解决教材和大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并负责总结交流劳动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同时举办课堂教学观摩和赛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深受广大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欢迎,一致认为这样的培训实实在在,学了就能用,及时又解渴。灵活多样的培训,我省层层都在坚持举办。通过“滚雪球”似的培训,既达到了全员提高,又培养和锻炼了各级骨干教师队伍;既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又增强了学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提高了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又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三、创建基地,是上好劳动课的必要条件
劳动课的特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创建劳动基地,使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全面落实劳动课的教学任务。诸多因素说明,劳动基地需要创建,需要多种形式,城乡有别,各具特色。哈尔滨市小学劳动基地有三种类型:一是建设综合劳动教室;二是在校办企业中创办学工中心;三是依靠区场联营,共建学农中心。牡丹江市火炬小学地处市中心,但校舍很大,既有专用的劳动教室,又有小农园、小林园,还有校办印刷厂,他们创造性地解决了学工学农基地。该校的经验我们在全省推广。目前,我省城市小学已有近1/2的学校建立了劳动基地,并以学校劳动基地、社会公益劳动基地、家庭劳动基地等形式,全面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目的。农村小学以“农科教”三结合,建设了以“三田一园”为标志的劳动基地。在劳动基地里,学生们参加种、管、收的全过程,学会实验和管理,成为传播新技术的二传手和脱贫致富的骨干。有的学校还结合本地的实际,自编实用技术和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了对家乡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科技发展前景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坚定了安心务农的信心。
四、对上好劳动课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材建设教材历来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主要凭籍。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标志教学改革的方向,又左右着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本着“一纲多本”的精神,我省很早就自编了一套城乡合用的教材,今年又将城乡分开编了。为结合省情和形势,还准备继续修订教材。我省有的学校还自编了乡土教材。大家都编教材是件好事,但是,要确保教材的质量,现在需要研究:①小学劳动课教材,要不要有个基本模式,即表述形式
如何解决小学劳动课与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农业常识课、活动课、美术课、手工制作课、泥塑课等内容上的重复。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2、关于课堂教学由于教材的因素,使得劳动课课堂教学无章法,随意性很大。有人认为劳动就是干活、劳动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出产品。应该研究一个比较明确的劳动课课堂教学结构框架,给各地劳动课教学建造一个基本模式,使教师和教研员对教学有个基本的遵循,知道什么样的课,像一节劳动课,而不是其他课。
3、关于评估劳动课大纲规定四方面内容,有课内和课外,如何评估有难度,应该进行研究。
4、关于管理由于劳动课是既老又新的一门课程,存在着重视、忽视等诸多因素,造成大家都来管教学的局面,这样就容易出现齐抓共管和齐抓不管的不正常现象。这个问题应该协调好,不然会发展不平衡。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一、运筹学学科特点
运筹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其核心是研究优化的理论与方法。运筹学内容丰富、分支众多,已经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领域:运筹学应用、运筹学科学和运筹学数学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运筹学课程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运筹学课程已逐渐成为应用数学、管理科学、工程管理、系统科学、信息管理、计算机、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运筹学课程必须既能满足理工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又能兼顾经管类等专业的要求。
运筹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定量分析。 运筹学使用各种数学工具和逻辑判断方法,对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化的决策支持。
(2)最优性。 所谓最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空间上来讲,寻求整体最优;二是从时间上来讲,寻求全过程最优。
(3)实用性。 运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筹学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工程优化设计、工程优化控制、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和管理、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治理等。
(4) 多分支性。 由于运筹学是面向实际问题的,因此运筹学形成了很多分支,而且还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运筹学的分支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图与网络模型、存储论、排队论、对策论、排序与统筹方法、决策分析、动态规划、预测、搜索论、随机服务理论和可靠性理论等。
(5)以计算机为工具求解问题。 由于实际问题通常变量较多,运用运筹学理论手工解决实际问题时,计算工作量非常大,且常常容易出现错误, 因此应该借助于计算机工具求解。实际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运筹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本校的运筹学课程授课对象为理科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管理学科专业(包括管理科学、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工商管理、金融管理专业)以及工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理工科专业学生是理科生源,管理类专业中除部分专业为文科生源,其余专业又为文理生源兼有。相比而言,理科生源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如何做到在同一时空内,让学生们都能认识、理解、领会和掌握该门课程,并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一些尝试与改革。目前,我校在运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以下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厌学现象较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性日益增强,只对他们认为有用的课程感兴趣,而对其它课程则仅仅追求达到学分要求。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不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很难主动和教师形成互动,整体学习效果一般。他们将学习重点放在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上,甚至连计算方法和步骤也采用死记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加强。运筹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很多老师在授课时,采用传统的板书讲授法,教学手段不够灵活,信息量少,如讲解线性规划中的单纯形方法时,一节课画一张单纯形表,解一道迭代三次的题目时间可能就不够用了,教师只在黑板上孤立的画表格,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师生互动性差,教与学信息反馈不及时,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重视不够。由于大部分教师是重点高校数学专业出身,在给本科生上运筹学课程时,过多注重定义的解释,定理的推导,手工演算的培训上,对应用运筹学的理论、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授不多,从而造成学生对运筹学的基本理论、模型求解方法多有较好的掌握,但当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却都显得茫然无措。很少有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不会用运筹学优化软件(如lingo、lindo、mathematic、matlab等)求解最基本的运筹优化问题,更难去解决实际问题。
4、课程考核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以学生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运筹学课程效果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只会套用书上算法,机械的进行手工计算,忽视了运筹学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偏离了运筹学的本质。
三、教学改革建议
1、分专业教学,体现专业特色。
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运筹学知识,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分类设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并有所侧重,如应用数学专业更应强调运筹学数学和运筹学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算法的证明和原理推导,还应具有一定的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掌握运筹学的基本优化理论和优化方法,掌握课程各主要分支的模型、基本概念与理论、主要算法及其应用;经管类专业运筹学更应强调运筹学应用和运筹学科学,教学目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基本方法的应用上,使学生通过运筹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运筹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多种灵活多变的实践方式,解决实际应用领域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为学生进一步从事该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教学手段、方式进行改革。
(1)采用启发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整数规划的分支定界法时,对于举例求解约束条件只有两个的例子时,可以选两个层次不同的同学当堂练习,启发学生用图解法求解,从而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2)改革教学手段,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突出应用性。
传统教学模式的板书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段休息、思考准备的时间,但有时显得单调和低效、课堂信息量少,而且可观性差。对于运筹学这类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推理和运算复杂的综合性学科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组合应用,实现运筹学课程教学的优化须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最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交互式教育,使学生及时了解运筹学发展动态,领悟新思路、掌握新方法,增强运筹学课程的前瞻性和应用性。应用这些最新科技成果辅助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更好地为实际应用服务。
(3)改进教学方式。
变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为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计算机实验、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举办专题讲座能较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运筹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沿动态,为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性人才打下基础;开展计算机实验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主要是通过创建计算机能识别的运筹学模型、编写运筹学算法程序和运用计算软件去求解模型这三个环节去实现;参与社会实践则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运筹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生产实践的活动中接受检验,使学生亲身感受学习本课程的实践需要和社会价值,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获得成就感。
(4)建立多种联系方式和学习的平台。
建立基于校园网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以学校的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起师生交互式的网络交流平台,教师将电子教案和其他教学资源放在网络系统里,供学生查阅、复习或下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给学生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通过qq,e—mail等现代科技技术加强联系,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加大案例分析和建模培训力度。
单纯的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例题,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运筹学在理论上很完美,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目的性。第二,真实性。第三,结果的优化性。加强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运筹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加强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动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而数学建模的主要方法都来自于运筹学的内容。目前来说,建模竞赛几乎受到了所有高校的高度重视,我校从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和兄弟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将数学建模带入课堂,适当介绍建模竞赛的历年考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竞赛,通过竞赛来带动运筹学的教学。
4、改变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学的一种有力手段,但是传统考试方式考核的只是理论知识与解题技巧,而运筹学的考核重点应该是学生的优化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与其他课程相比,运筹学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开放的、多样化的。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既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在成绩考核方面应当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方面。基础知识考核用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算法的理解及应用,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每堂课的课后习题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考察;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应用运筹学理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做几道应用型的题目,并且只建模不必非求出解;创新能力考核主要是通过布置几道优化方面的数学建模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优化方法求解,不仅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能运用相关优化软件求解出精确的结果。
5、适当介绍分支由来和现今理论前沿。
不同的运筹学分支有各自的特点和经典方法,如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非线性规划的kuhn—tucker条件,对策论的划线法,这些经典方法都有着各自的创始人和来龙去脉,通过对各分支名人和历史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把握运筹学的发展史,从宏观上对运筹学各个分支有整体的认识。同时,通过名人的介绍还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运筹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决策时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依据,是实现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运筹学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相信通过对运筹学课程教学做一系列的改革,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的辅助作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既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取得令人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结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电力拖动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分析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微观课堂的时效性。要求师生配合得当,教师做好课下准备,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上主要解决理论向实践技能转化的问题,同时还要做好科学评价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船舶电力拖动课程;微观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仍然起着核心作用,所以教学改革的根本是提高微观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对微观课堂进行调控,即教师通过对学生感官在学习过程中的充分、合理的调动,具体是对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官的充分调节和使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学习中,以求得在课堂上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出现在课堂当中,我们要利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为微观课堂服务,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只对传统内容的重新演绎。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换代很快,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不断更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锻造。这就要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微观课堂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的功能发生根本变化,从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建立辅助学生的教学资源库(比如微课、相关知识视频录制和练习题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1当前高职院校微观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时安排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压缩了各种学科的课时,使得教师只能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没有时间进行知识的拓展,学生不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缺少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填鸭式”教学方式固化
以船舶电力拖动课程为例,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讲授的方式进行微观课堂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学习者、记忆者,使得学生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加工、自我深化和自我创新的过程,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没有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现代的一些通信和娱乐手段吸引,造成注意力分散,严重影响了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内容“一刀切”
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不同,对船舶电力拖动课程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所以,采取“一刀切”式教学使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消化不良。
“专兼结合,双师结构”
目的尚未达到部分校内专职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了解不足,理论联系实践环节欠缺;部分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欠佳,造成照本宣科的局面,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
小班教学难以实现
1名教师面对40人左右的标准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小班教学成为专职教师不可跨越的屏障。
2解决高职院校微观课堂问题的途径
为了解决微观课堂出现的问题,结合船舶电力拖动课程,对高职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实践性探索建议。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高职院校必须清醒认识到微观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为了使专业教师能够树立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解放思想,高职院校必须为教师发展营造积极、活跃的创新氛围,一切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给足专业教师对微观课堂教学的自主权。为保证教师在专业上的可持续性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运行机制,并与时俱进。
完善教师执教能力
微观课堂改革要想成功,必须完善教师执教能力,因为教师是微观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教练和裁判。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授什么内容,还要考虑为什么教,要将所教内容与实际案例相连接,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高职微观课堂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执教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专业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还要具有相应课程的开发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但是,在实践微观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受到教师自身教学思想的制约,教师在教改过程中思想不够开放,无法放开手脚充分行使在微观课堂中教师的自主权。
创新微观课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微观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在微观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完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研室教师应集中研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兼顾数十个孩子的学习,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了个性化的教育。无法对个体学生的学习偏好或者学习习惯等进行教学行为的改变,但对现在的网络时代而言,允许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呈现不同的教学资源,即要求教师针对同一问题设置不同的旁枝情节。比如,通过线上的基础测试,进行数据采集,充分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程度,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软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适应其各方面的需求,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适合目标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教师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处理问题也相对简单,易于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容易被何种课件和资料吸引、能保持多久的.注意力、达到怎样的知识吸收水平及是否获得相应的创新能力等相关信息,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微观课堂的学习情景
根据现代高职教学理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起主体作用,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即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中获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转换观念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养成积极探索的好习惯,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船舶电力拖动微观课堂教学为例,教学团队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了船舶电力拖动基本的控制线路分析、船舶甲板机械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机舱辅机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辅机自动调节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防污染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5个学习情景,让学生5人一组,各司其职,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思维方式的训练,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创设“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综合考核体系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微观课堂最有效的模式,最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全面实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考核的多元化。以船舶电力拖动微观课堂教学为例,考核分4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布置任务,预习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分析教师给的具体项目实例任务,收集相关资料。第二部分:学生确立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工作,比如总体负责人、分析员和汇报人等,在此期间教师到各个团队中了解实际情况,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第三部分: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学生用PPT等现代化手段,展示自己分析研究的成果,并讲述在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失和具体的心路历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第四部分: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高低、创新精神的体现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等方面,要求具有公平、公正性。实践证明,创设的综合考核体系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对现代高职教育而言,这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源
将课堂的空间维度延伸到课前和课后,给学生提供课程相关的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打下良好基础。利用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生动诠释相关概念、原理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项目、习题库等,并设置在线答疑环节,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网上与企业组织者和一线优秀工人的在线联系,让学生接触社会相关领域更多优秀的工作者,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作为微观课堂改革的重要保障,学校必须加以重视,并给予支持。
把控学习目标的进展
评价深入到课程进程的方方面面,从课前的知识预习情况(比如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PPT等记录),到课上的考勤评价、课堂表现、课堂知识评价、测评评价,到课后的作业评价、问卷分析等。这种综合性评价并不意味着教师增加测验、考试及作业数量,其目的是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换,评价结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馈意见,便于进行教学分析,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把控学生学习目标的进展。
3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微观课堂改革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理念。专业教师要对课程进行充分的分析,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式教学,使用恰当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节奏,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社会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峰.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5-17.
[2]汪鸿.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8):175-176.
[3]杜远阳.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2(6):100-102.
[4]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62-65+74.
[5]周晓龙.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差异教学[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0-63.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周晓龙.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高职微观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4):73-77.
(一)劳动是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对学生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感情,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若想学生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品质,有强不息的性格,须尽早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的思想和行为,切勿剥夺了学生早期劳动训练的机会。平日多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多参加学校的简易劳动以及一些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学生有了爱劳动的习惯,就会随之热爱学习。
反之,不爱劳动的学生也难以热爱学习。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品质,而这样的品质只有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获得。一般来说,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它有助于历练意志、品质。学生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学生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学生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抑制自身的惰性。并且在做家务劳动中,学生能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
(二)劳动是促使学生更具责任心的抓手
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试想,一个不爱劳动的学生又怎能积极主动地做其他事情?那些从一年级开始就自己主动打扫卫生的学生,在参加班级及校内外活动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教师和家长不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接受承担责任的素质教育,这样他们长大后才能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劳动教育论文写法如下:
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
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
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
所以,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效果,所有劳动教育光说不做等于白说,光说不练等于没练。
正因如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在实践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之中体验到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当然,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宽泛。
3.审美教育。当学生在各种劳动技术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一些生产问题时,或者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完成某些科学试验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劳动带来成功、劳动创造美的愉悦。可以说劳动技术教育是与审美教育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劳动、科学试验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审美能力的培养。 4.职业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教育。在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最基础 、最一般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要使他们获得尽可能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一技之长。 在德、智、体、美、劳各育中,分别蕴含着各自的内容,并且彼此能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如果单纯抓 某一育,某一育也是上不去的。在五育中,如果学校不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那么学校教育就是不完全或不完整 的教育。同时,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教育,而且是与其他几育联系最紧密、蕴含内容最多的 一种教育,因此在学校坚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亦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既能 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文化知识,掌握生产技术,具有一技之长,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既能锻炼和提高学生 的身体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美德和审美能力。所以说,坚持劳动技术教育是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 能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电梯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在电梯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驱动为主导,以企业岗位需求为载体,建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以行动领域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电梯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阐述了该课程领域的开发思路与实施,课程整体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 电梯安装与调试;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电梯安装与调试课程是电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考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电梯作业人员)的必备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电梯安装与调试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首选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与电梯联系紧密。按照岗位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推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工程实例项目,将课程知识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贯穿起来,建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实践,使学生具备解决第一线实践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项目的开发,是在分析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提炼出职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得教学目标直接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对于一门课的教学,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单元两个层面来展开。要从各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整体优化。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课程围绕电梯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等工作过程,设置了10个教学情境,在资讯、分析、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的学习情境教学组织中,逐渐培养了学生作为工作者的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六步实施法
1.资讯
教师通过世界大学城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根据导轨安装的任务,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动画课件了解导轨安装全过程。让学生明白该项目在电梯企业中的实际安装方法,做这个项目有何意义,然后再认真阅读教师给学生的实训指导书中导轨安装的资料,这样,从很大程度上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
根据项目相关的知识点,以课件讲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掌握。讲解完成后,同样可以播放导轨安装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安装的顺序。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参与进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讨论导轨安装的步骤。学生接受项目任务,并按照项目的控制要求自行分析思考安装方案,然后小组6人讨论各自的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项目教学中的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
3.决策
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左右,每个小组自己推选一位队长。队长根据这个项目分配合适每位同学的具体任务。每个项目任务的时间由老师设置,预留汇报时间其余的时间由每个小组的队长支配。项目小组根据本部门的职责,结合项目教学的任务要求,制订项目完成的计划。包括项目任务的执行者、任务完成时间、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任务内容等。要求每个项目任务都要全员参与,小组的队长自己决定分工,如查找资料、整理资料、报告确认等。主要以学生设计,讨论为主,再加上老师的课件演示和现场模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实施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安全第一。教师先集中讲解一次安装步骤,尤其是让六个队长必须掌握导轨安装的顺序,然后分组实操安装导轨,队长根据每位成员的情况分配具体的任务,队长也是安全员,注意安全。开始实践操作,整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寻和互助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直观地把所学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同学们,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教师在旁边指导与监督,改变了一味的填鸭式的教教学。学生和老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都充实和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行业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了便利。
5.检查
项目完成后,首先是小组自己检查,拿着卷尺、水平尺、磁力吊锤检查导轨安装的具体尺寸,检查导轨支架是否水平,用磁力吊锤检查导轨的垂直度。队长把检查的结果记录好,然后是两两交叉互相检查。检查方法和自己检查方法一样,队长也把结果记录下来,大家把检查的结果给老师。教师在六个小组中,挑选最典型的小组对结果再检查一次。
6.评价
强调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性,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总评三个方面构成。这样学生自评就是根据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过程进行打分,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有成就感;小组互评,增加检查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让学生在其他小组中找差距;教师总评是项目完成后指导教师根据要求进行项目验收。这个环节体现项目教学中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信心,最后学生把实训操作的内容已经检查的结果写成实训报告发送到教师世界大学城上,让教师批阅。
三、小结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梯安装与调试设计与开发,让每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既能掌握应有的技能,又能进行挑战性的学习,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把学生由厌学到乐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项目的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管理原则,符合高职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会、在会中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课程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运用做了有益的尝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开发方法是目前高职教育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之一,需要不断去努力探索。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思考与探讨,进行课程改革与内涵建设,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柴华伟.电气控制及PLC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2]滕云.PLC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12).
[3]李庆玲.以信息化手段促进PLC课程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6(9).
[4]韩亚荣.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PLC课程改革[J].中国培训,2015(18).
[5]彭儒武,徐海花.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
[6]周书颖.可编程控制器在实验教学中的分层次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
[7]王兆明.电气控制与PLC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管理手段 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
论文摘 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教育理论及管理手段的改革
管理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水平、理念、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根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分析教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 校本管理论。“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部门而言,回归学校本位,是管理学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校本管理理论设计到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办学机制等问题。
2、 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对即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的人进行管理,实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标。
3、权变领导论。综合以上管理理论,可以现代管理理念是通过对人管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使人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在社会互联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融入我们到生活和生产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中的学校,在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与作为人主体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织,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励、创新、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一)高校管理要体现高校现代的发展要求。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公正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已刻不容缓。
(一)找出现存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分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弱等。
(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提高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能力。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要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时间,这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个条件。不仅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此外还应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等。
3、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4、课程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所以,高校课程改革具体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人文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现代信息课程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学中应使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摸清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避免灌输式,采取指导启发式。启发式不是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中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的对象确定,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三)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拖延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
总之,在当今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各种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诸实践,相信我国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对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袁旭东、论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7,(05)
[2]杨德传、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j]、管理观察,2009,(02)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结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电力拖动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分析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微观课堂的时效性。要求师生配合得当,教师做好课下准备,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上主要解决理论向实践技能转化的问题,同时还要做好科学评价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船舶电力拖动课程;微观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仍然起着核心作用,所以教学改革的根本是提高微观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对微观课堂进行调控,即教师通过对学生感官在学习过程中的充分、合理的调动,具体是对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官的充分调节和使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学习中,以求得在课堂上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出现在课堂当中,我们要利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为微观课堂服务,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只对传统内容的重新演绎。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换代很快,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不断更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锻造。这就要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微观课堂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的功能发生根本变化,从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建立辅助学生的教学资源库(比如微课、相关知识视频录制和练习题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1当前高职院校微观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时安排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压缩了各种学科的课时,使得教师只能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没有时间进行知识的拓展,学生不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缺少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填鸭式”教学方式固化
以船舶电力拖动课程为例,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讲授的方式进行微观课堂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学习者、记忆者,使得学生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加工、自我深化和自我创新的过程,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没有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现代的一些通信和娱乐手段吸引,造成注意力分散,严重影响了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内容“一刀切”
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不同,对船舶电力拖动课程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所以,采取“一刀切”式教学使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消化不良。
“专兼结合,双师结构”
目的尚未达到部分校内专职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了解不足,理论联系实践环节欠缺;部分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欠佳,造成照本宣科的局面,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
小班教学难以实现
1名教师面对40人左右的标准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小班教学成为专职教师不可跨越的屏障。
2解决高职院校微观课堂问题的途径
为了解决微观课堂出现的问题,结合船舶电力拖动课程,对高职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实践性探索建议。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高职院校必须清醒认识到微观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为了使专业教师能够树立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解放思想,高职院校必须为教师发展营造积极、活跃的创新氛围,一切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给足专业教师对微观课堂教学的自主权。为保证教师在专业上的可持续性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运行机制,并与时俱进。
完善教师执教能力
微观课堂改革要想成功,必须完善教师执教能力,因为教师是微观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教练和裁判。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授什么内容,还要考虑为什么教,要将所教内容与实际案例相连接,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高职微观课堂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执教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专业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还要具有相应课程的开发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但是,在实践微观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受到教师自身教学思想的制约,教师在教改过程中思想不够开放,无法放开手脚充分行使在微观课堂中教师的自主权。
创新微观课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微观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在微观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完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研室教师应集中研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兼顾数十个孩子的学习,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了个性化的教育。无法对个体学生的学习偏好或者学习习惯等进行教学行为的改变,但对现在的网络时代而言,允许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呈现不同的教学资源,即要求教师针对同一问题设置不同的旁枝情节。比如,通过线上的基础测试,进行数据采集,充分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程度,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软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适应其各方面的需求,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适合目标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教师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处理问题也相对简单,易于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容易被何种课件和资料吸引、能保持多久的.注意力、达到怎样的知识吸收水平及是否获得相应的创新能力等相关信息,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微观课堂的学习情景
根据现代高职教学理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起主体作用,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即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中获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转换观念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养成积极探索的好习惯,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船舶电力拖动微观课堂教学为例,教学团队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了船舶电力拖动基本的控制线路分析、船舶甲板机械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机舱辅机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辅机自动调节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防污染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5个学习情景,让学生5人一组,各司其职,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思维方式的训练,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创设“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综合考核体系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微观课堂最有效的模式,最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全面实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考核的多元化。以船舶电力拖动微观课堂教学为例,考核分4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布置任务,预习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分析教师给的具体项目实例任务,收集相关资料。第二部分:学生确立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工作,比如总体负责人、分析员和汇报人等,在此期间教师到各个团队中了解实际情况,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第三部分: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学生用PPT等现代化手段,展示自己分析研究的成果,并讲述在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失和具体的心路历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第四部分: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高低、创新精神的体现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等方面,要求具有公平、公正性。实践证明,创设的综合考核体系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对现代高职教育而言,这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源
将课堂的空间维度延伸到课前和课后,给学生提供课程相关的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打下良好基础。利用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生动诠释相关概念、原理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项目、习题库等,并设置在线答疑环节,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网上与企业组织者和一线优秀工人的在线联系,让学生接触社会相关领域更多优秀的工作者,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作为微观课堂改革的重要保障,学校必须加以重视,并给予支持。
把控学习目标的进展
评价深入到课程进程的方方面面,从课前的知识预习情况(比如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PPT等记录),到课上的考勤评价、课堂表现、课堂知识评价、测评评价,到课后的作业评价、问卷分析等。这种综合性评价并不意味着教师增加测验、考试及作业数量,其目的是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换,评价结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馈意见,便于进行教学分析,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把控学生学习目标的进展。
3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微观课堂改革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理念。专业教师要对课程进行充分的分析,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式教学,使用恰当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节奏,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社会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峰.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5-17.
[2]汪鸿.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8):175-176.
[3]杜远阳.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2(6):100-102.
[4]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62-65+74.
[5]周晓龙.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差异教学[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0-63.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周晓龙.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高职微观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4):73-77.
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自己的大学生活论文如下: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不可少的,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价值,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一切。试想如果没有了劳动,世界将会怎么样,可能垃圾成堆,也可能一片荒芜,亦可能一片死寂。
劳动教育如此重要,所以本学期我们总共组织了5次实践劳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
劳动创造了美和快乐
第一次实践劳动是打扫寝室卫生,这个实践劳动的名称叫作《最美宿舍大比拼》,这是上大学以来第一次进行集体打扫寝室的劳动,-我们分工劳动,我拖地和整理洗漱台。
还有其他舍友扫地,擦门,清洗厕所,擦柜子等,大家一起劳动,将原本脏兮兮的寝室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当我们完工后,我们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本不堪入目的寝室环境此刻已宛如仙境,虽然我们很累,但是我们感觉到很快乐。
第五次实践活动比较轻松,是在操场上进行团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分成两组,玩了3个游戏,虽然我们那一组是输家,但是我们并不伤心,相反我们很开心,这巩固了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
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寝室美好环境和在操场上的团建活动,让我理解了劳动的重要性,真正的明白了劳动为何能创造美和快乐。
劳动创造了人和价值
第二次实践劳动是小组制作蛋糕和进行折纸。小组制作蛋糕时,我们各自带好提前精心挑选的水果,饼干`···,然后进行分配任务,我分配的任务是切好要用来装饰的水果以及将饼干碾碎成粉。
其他成员各有各的任务,我们尽心尽力地制作蛋糕,这是我们第一次自己动手制作蛋糕,大家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大家都积极地查询资料,最后终于制作完成了这一美食。
我们品尝着这来之不易的蛋糕,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吃的不仅仅是蛋糕,更是我们为之付出努力的一份劳动。
随后进行的是折纸,对于笨手笨脚的我们理工科男生来说,折纸确实是一份艰巨的任务,不过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得到了产品,一把纸折雨伞,一只纸青蛙,一个千纸鹤。
虽然不是非常好看,但是也还能入得了眼,通过一张普普通通的纸,我们将它变成了一个个实物模型,不禁想到古人是否也是通过这样的折纸先进行构成模型然后再进行制造?我们不得而知。
通过劳动我们获得了食物,通过劳动将普普通通的东西变成了更有价值的东西。没有食物人就会死,而通过劳动我们获得了食物。纸普普通通却能通过劳动变成了更有价值的产品。通过这两次 实践劳动使我明白了劳动创造了人和价值。
劳动创造了历史
第三次是进行劳模学习,上台演讲,讲好劳模故事,让我们对劳动有更好的理解,古有万千工匠修筑万里长城帮助我们抵御外敌,今有万千奋斗在抗疫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形成的万里长城帮助我们抵抗病毒。孟泰,袁隆平,张桂梅,张定宇···,他们都是全国劳动模范。
修筑长城的万千劳模,孟泰···已然成为了历史,万千抗疫在一线的医生护士,袁爷爷,张老师,张院长···他们也必将成为历史,历史的扉页上必将有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用劳动创造了不凡的功绩,因为劳动创造了历史。
劳动创造了世界
第四次实践劳动是去养老院探望老人,这次去了养老院收获了不少,在那里有很多老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他们有的曾经是建筑师,有的曾经是老师,有的曾经是环卫工人,有的曾经是农民,有的曾经是绿化工作者,有的曾经是城市设计师···,他们讲述着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工作,通过跟这些爷爷奶奶们交流,仿佛他们创造了一切,仿佛这个世界就是他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通过这次实践劳动,我们向来自各行各业的爷爷奶奶们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最后理解了为何马克思同志说劳动创造了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5次实践劳动,我明白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的意义所在。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人和价值,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一切。
这几次实践劳动告诉我们应该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积极参加劳动,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都说“劳动最光荣”,在生活当中人们离不开劳动,只有通过劳动人们才能获取自己想得到的的东西,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不劳而获这一种说法,以下是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方法。
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所以,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效果,所有劳动教育光说不做等于白说,光说不练等于没练。正因如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在实践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之中体验到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当然,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宽泛。
三、教给孩子劳动方法让孩子会劳动
现在的孩子,由于长时间不劳动,没有劳动的意识、方法、技巧,所以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势在必行。劳动课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培养孩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最后形成劳动技能,提高素质。这里,劳动方法的学习掌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掌握每一项劳动的方法,使孩子会劳动、巧劳动、动脑劳动、认真劳动、创新劳动。凡是劳动就要出力,凡是出力就会劳累,这是当下孩子最忍受不了的。怎样让孩子走出因身体不适而不想再劳动的瓶颈,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应思考的问题。要把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起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任务。
四、让劳动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品质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传承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勤劳、节俭、辛勤已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习惯。如何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永放光辉,是我们每一个位教育者与家长应该认真思考、努力研究的课题。让劳动教育回归学校教育之中。
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 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