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论文)题目试论专业采购代理对中间商模式的影响基于商品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的决策方法分析基于酒店业的服务利润链管理分析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研究基于组织再造的营销渠道建设分析基于商品品牌的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试论营销团队的文化研究基于胜任特征的医药销售代表等级评定方法研究基于品牌管理的企业CI分析浅谈现代农业的休闲营销规模效应的利弊分析基于有效激励的员工薪酬制度分析重庆“亚太商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德庄厨娘的营销管理房地产行业价格战的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重庆乳制品市场品牌营销策略分析重庆昌海商务投资公司电话营销管理的研究快速消费品终端管理的探讨重庆市房地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探讨凤凰卫视集团的战略转型研究重宾•保利国际广场营销策略研究网吧广告与传媒策略丰田汽车市场营销策略销售人员激励措施的探讨娃哈哈营养快线的发展前景和营销战略乡村基市场营销管理汽车市场营销策略市场调查与预测的作用论外包服务在高校中的发展前景企业差异化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浅析天友乳业营销计划力帆汽车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市场的竞争力分析客户忠诚度及形成机制研究顾客忠诚度培养之策略电信部门的服务质量管理研究诚信营销背景下的企业发展企业品牌延伸策略分析关系营销本土化及其再思考商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心理效应IT产品营销渠道研究城市消费品市场研究快速消费品销售及前景展望重庆摩托车行业的营销策略研究山东省凤凰纺织集团销售人员培养的研究房地产网络营销战略研究电子商务在营销渠道设计中的应用网络小额支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重庆大川门业集团自建网站的赢利模式探讨网络游戏营销策略中小商业网站新赢利模式的探讨浅谈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快递业务带来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的兴起对经济的影响浅析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在重庆推广所遇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传统企业网络营销的实现和步骤研究浅析房地产泡沫研究与防治浅析零售商品牌建设重庆市房地产市场促销策略分析小企业市场营销探讨浅析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重庆旅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汽车消费者行为分析与营销创新浅析绿色营销的可持续性发展浅析人才服务行业的销售队伍管理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企业如何塑造顾客信任论渠道控制与决策问题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问题与对策研究迪欧咖啡的品牌重塑中小型企业如何实施销售管理营销渠道的重新整合东芝投影仪重庆渠道策略问题论企业的营销渠道管理浅析电视媒体的品牌策略--以湖南卫视为例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的竞争优势农产品品牌策略研究论重庆酒店行业的内部营销成都邛崃乡村旅游营销策略探析重庆渝北区中学生小灵通市场研究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营销策略探讨重庆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研究重庆南川黎香湖旅游策划探讨医改提速下DK手术动力装置的营销策略研究品牌女装AMASS在重庆的销售策略研究利用SWOT方法分析中国银行借记卡发展的战略选择用五力模型分析长安汽车定价策略重庆打印耗材市场环境浅析论迪殴咖啡产品的心理定价策略重庆工薪阶层购房心理分析市场定位在任天堂wii游戏机营销中的作用及影响论企业内部营销实施策略关系营销在商品房销售中的应用轮中小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重庆景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及启示论中石化销售川渝重庆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地域文化与火锅餐饮企业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企业文化与员工关系管理双星运动鞋运动鞋重庆市场推广方案重庆中小户型楼盘营销模式研究重庆物流经营企业营销模式创新研究石油行业专用设备市场推广方案研究重庆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重庆中小餐饮企业品牌建设规划重庆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绿色食品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构建分析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实证分析基于品牌建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以重庆博洁卫浴洁具厂为例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运作模式创新研究重庆有友食品有限公司的品牌策略研究基于产权理论的高校管理效率优化研究宗申产业集团营销渠道运行模式分析潼南大佛寺的旅游营销策略研究重庆酒店业服务营销战略分析服务营销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分析服务企业内部营销问题探讨中国电信营销策略研究房地产业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研究重庆市房地产发展态势分析论商业银行顾客忠诚度的提高关于提高通信服务行业客户忠诚度的研究分析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现状分析我国餐饮业品牌策略分析房地产品牌建设策略探讨论中石化川渝销售分公司加油站的营销与管理绿色营销: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的新战略浅析中国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汽车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民营企业员工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浅析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时代中国网游产业的互联网整合营销房地产行业品牌营销重庆私家车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重庆汽车销售4S店的现状与前景研究家用轿车的事件营销分析家用轿车代理商市场竞争策略有友食品客户关系系统建设售后服务在汽车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汽车启动电机重庆市场调查分析汽车品牌与城市营销关系分析重庆火锅行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论精准营销企业体验营销策略探析论21世纪的城市营销B-B的电话营销模式在服务型企业中的应用平安人寿保险重庆分公司营销战略研究论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对旅游市场营销的影响零售业态的选择与趋势研究大学生通讯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重庆旅游房地产市场营销研究中国电影行业营销研究酒吧连锁管理策略研究小灵通营销策划实证研究——以新疆纵横大地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重庆旅游文化营销研究重庆旅游市场消费者研究企业营销中人员推销策略研究酒店业服务营销研究企业服务营销体系构建研究重庆火锅行业发展研究GS购物营销模式研究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研究客户开发与关系维护方法研究企业售后服务现状研究企业客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从肯德基经营模式看中国快餐业前景对“王大汉”桃片糕主城市场拓展方案的探讨宝洁公司的产品线优化策略淘宝网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从西凤酒营销案例看企业新型营销模式论网络广告在现代企业中的战略地位论创业营销重庆银昌房地产企业销售策略探讨重庆大学城高校学生购买行为分析婴幼儿用品营销策略企业如何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现代青年女性的消费心理与营销战略天年保健品营销策略淑女屋服饰忠诚客户群体行为分析浅谈美的电磁炉的市场竞争策略重庆网安传奇市场营销策划分析浅谈平遥古城国内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中式快餐发展模式的探讨雅致玻璃厂营销渠道建设和管理论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论网络经济条件下分销渠道的变革市场营销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五金产品渠道模式研究中小企业市场开发与创新浅谈服务消费及购买行为倾销与反倾销重庆房地产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浅谈“威客”的商业价值“可口可乐”的奥运经济
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与市场营销管理资讯的收集 【摘要】文章对资讯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概述了资讯收集工作的要求, 介绍了收集资讯的3 种主要方法: 检验法、调查法和观察法。 【关键词】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市场营销;管理;信息收集 一、市场组合营销因素 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过程中的因素。然而,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可控因素很多,细 分起来也十分复杂,为了便于分析运用,曾提出过多种分类方法,其中美国营销学家麦克塞教授提出的“4P”分类最为流行。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ing)、分销渠道(Place)和促销(Prowotion)4大类型。因为这些英文词的头均为P,所以简称为 “4P”。 下面将“4P”组合要素简述如下: 1、产品(Product)代表企业提供给其目标市场的产品和劳务。其中包括:产品质量、外观、式样、品牌名称,商标、包装、买卖权、服务、保证等,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必须建立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 2、价格(pricing)代表顾客购买商品的价格。其中包括:价目表所列的价格、折扣折让、支付期限、信用条件等,它是营销组合中一个十分敏感的因素。首先,价格的制订必须能够产生利润,其次,当竞争对手推出类似产品时,这个价格必须能够调整而且有竞争力。 3、分销(Place)或营销渠道指将 产品实体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整个过程。它是由所有的生产制造商和中间商组成的商品流通网络。如果是生活消费品,一般要经过批发商、经销商和零售商这样几个环节,是又长又宽的渠道;工业生产资料所经过的渠道一般是经过经销商到用户,或是由制造商直接到用户,是较短的渠道。 4、促销(promotion)指企业宣传产品的优点和说服顾客购买其产品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如人员推销,广告促销,营业推广等。这里,重要的是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以求产生整体的良好效果。 总之,市场组合营销,是用系统分析方法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系统,企业内部的各种营销因素和手段都是这个系统的子系统,根据目标市场和外部环境各因素的情况,企业应使这个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在动态的、复杂的运行过程中相互作用、协调组合起来,以求得总体策略的最优化。 二、资讯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的作用 资讯处理加工程度低, 在全面性和深入性方面不及加工信息, 而且收集成本高。其具有如下优势: 1、及时性。加工信息在分类、组织的过程中使信息产生了时滞, 从而影响了信息的价值, 尤其是常规文献信息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信息没有经过加工的过程, 所以在时效性方面有优势。由于市场机会稍纵即逝, 资讯的这一优点有助于企业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独占性。处理信息往往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的,不仅时间滞后, 而且作为公共信息, 企业的竞争对手往往也能得到。资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 在相当长时间内可以由企业独享。比如市场调查的结果只有搞这项调查的企业自己掌握, 因而就可以比其他对手更了解消费者需求, 从而使产品具有竞争力。 3、客观性。资讯直接来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信息没有经过加工, 避免了信息加工整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信息扭曲, 与二手信息相比更具有客观性。资讯的这些优点使企业在重视加工信息的同时,也越来越注意对资讯的收集工作。 三、资讯收集工作的要求 1、全面性。市场营销活动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为营销对象的消费者其个体差异也非常大, 收集的信息如果不能全面反映这些因素和差异, 就可能形成错误的决策。所以, 在调查活动中非常强调样本的代表性。在实验法中, 则要求信息人员必须分辨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可能因素, 并采取措施排除非研究变量, 以确保实验结果与所选变量的因果关联性。 2、真实性。这是对经济信息最基本的要求。在调查法中, 要求信息应该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 所以必须打消他们的各种顾虑, 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减少诱导性。在观察法中, 要求被观察者能表现自然, 其行为反映他们的真实心理活动, 所以观察者应避免引起观察对象的注意。 3、针对性。在选择收集对象和收集内容时应注意针对性,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收集工作的费用, 还有助于提高信息整理工作的效率, 对于排除无关信息干扰, 提高信息分析的质量也有帮助。 4、经济性。市场营销信息收集是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 所以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信息收集的成本除了实际的货币支出外还包括机会成本, 如时间、精力等用于其他用途所能得到的收益。此外, 信息处理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到成本。除了考虑自身的成本外, 还应考虑信息提供者所付出的成本。比如在调查中, 如果问题复杂则被调查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使他们提供信息的成本增加, 这必然影响问卷的回收率和调查质量。 5、及时性。市场营销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高, 尽管根本资讯与加工信息相比有及时性的优点, 但各种具体的收集方法在及时性方面仍然有差异。比如, 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的及时性就不如访谈调查, 因此, 在具体运用时,企业可以根据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来加以选择。 四、主要的资讯收集方法 1、市场调查法 通过与信息收集对象进行直接交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被称为调查法。在市场研究中, 调查法是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信息收集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了解观念性或概念性的信息。根据交流方式的不同, 调查法可以分为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两大类。前者属于口头交流, 而后者是文字交流。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适合了解不同的信息。 1) 访谈调查是通过信息人员与调查对象进行口头交流来获取信息。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①可以确定被调查者的身份。这一优点有助于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 问卷调查由于填写者的身份无法确定, 信息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会受到影响。比如男性将性别填为女性而被误当女性填写的问卷来分析, 必然使分析结果出现偏差。②有利于得到更多信息。在访谈过程中, 调查人员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随时调整提问的内容和方式, 有助于问题的深入。被调查者对问题产生误解时可以及时纠正。通过对方表情、语气还可以判断回答的真实性,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回答的有效性。由于交流的互动性, 双方可以相互启发, 拓展思路。③所得信息便于处理。由于问题是事先设计好的, 被调查者按设计人员的思路来回答问题, 无关信息少, 所得结果便于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样本的选择和控制可以提高回答的代表性, 也有助于进行分类统计和比较研究。④被拒绝的可能性小。出于礼貌或碍于情面, 被调查者都不太会拒绝访谈调查。尤其是入户访谈, 由于进行了事先预约, 被调查者能更好配合调查人员, 可以提高调查的质量。⑤反馈及时。即问即答的调查方式, 可以缩短调查周期。 但是, 访谈调查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 调查费用高、范围窄。其次, 调查敏感问题比较困难。第三, 调查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大。不同调查人员的提问技巧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 在提问时, 调查人员的提问方式、语气、表情都可能产生诱导, 从而影响回答的客观性。 2) 问卷调查是通过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方式来收集信息。这种方法程序简单, 对调查人员的要求不高。其主要的优点包括: ①成本低。问卷调查是一种文字交流的方式, 不需要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进行一对一的交谈, 人员投入少。设计一份问卷可供无数调查对象填写, 所以单位调查成本很低。②调查范围广。由于单位调查成本较低,所以这种方法可以调查更多的人。尤其是邮寄问卷调查更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无论是调查的人数还是调查的地理范围都可以大大提高。③可以方便处理。问卷调查一般是标准化的, 设计人员对被调查者的回答范围进行了控制, 信息收集的针对性强, 调查结果容易处理, 适合于定量化研究, 特别是封闭式问卷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处理。 问卷调查的主要缺点有两个: 一是回答的真实性相对较差。被调查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存在差异, 对某些复杂的问题进行调查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二是拒答率较高。所以问卷调查适合于了解对问题的看法、态度, 对已知答案的选择, 对问题的简单建议或要求, 尤其适合用大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的定量研究。 2、市场观察法 观察法是资讯收集人员亲自到经济活动现场或借助一定的仪器对信息收集对象的言行进行观察和如实记录的收集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用来收集消费者信息, 也可以了解竞争对手和下属企业。 1) 观察法的应用包括: ①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作为奖惩员工的依据。在连锁经营中这种方法使用比较普遍。为了了解加盟连锁企业的服务是否标准化, 总店经常派人假扮顾客去下属企业观察, 观察对象包括店内环境、服务水平、顾客反映等。这种方法目的性强, 可以了解日常的服务水平, 但由于身在其中, 可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情绪, 有时会影响观察的客观性。②了解消费者需求和购买习惯。在西方国家, 顾客观察已成为调查机构提供的一种特殊服务。调查人员装扮成顾客或工作人员, 跟踪和记录顾客的购买过程, 在货架前的停留时间, 顾客的性别、年龄、服饰, 观察商品的顺序, 顾客行进的路线等。通过观察和分析有助于企业改进服务, 比如确定商品最佳的摆放位置, 了解某种商品的购买者的特征、商店存在的死角、消费者的关注重点等。③商品的使用情况。使用情况不仅反映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消费习惯(用量、次数) , 而且有助于发现产品的新用途, 对于企业改进产品、宣传产品都有帮助。消费环境的观察。在开发新产品前, 了解消费环境可以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在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前,汽车商派了很多调查人员去了解美国人的生活, 如车库大小、出行距离、携带物品量、座椅高度等, 这些数据为日本汽车商设计适合美国人需求的汽车起了关键作用。 2) 观察法的优缺点。观察法在商业和制造业中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观察法所得到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一些优点: ①客观性。观察法一般是在观察对象未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们的言行是其心理活动的真实反映。相对于调查法和实验法而言, 观察对象的言行较少掩饰, 不会出于礼貌做不真实的回答或由于紧张而反应不自然。②直观性。观察法所得到的信息往往能够直接利用, 而借助语言文字来传达的信息, 信息提供者的表达能力和使用者的理解能力都可能使信息被扭曲或损耗。③广泛性。通过观察法可以得到其他渠道难以获取的一些信息:消费环境信息, 消费者使用情况的信息, 竞争对手的价格、促销手段、服务水平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其他渠道的一种重要补充。 观察法也有很多缺点需要加以改进或用其他方法进行补充: ①难以揭示深层次的原因。在观察的过程中, 为了不引起被观察者注意, 信息人员不能去影响和控制环境及观察对象, 所以对影响变量的辨析就很困难。比如,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感兴趣, 但究竟是由于收入、职业、广告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观察本身无法揭示。②信息难以量化。消费者购买过程、消费环境、交谈内容等都是定性信息, 在没有控制环境的情况下, 观察对象的言行往往不是按调查者的思路来表达的,所得信息比较零乱而且存在大量无关信息,给信息处理和分析增加了难度, 也不适合进行定量研究。③收集信息的范围有限。由于信息收集人员的视野和注意的范围有限,需要在同一地点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观察对象受到限制,能了解的信息内容也有限。由于所借助的仪器的不可移动性, 所以收集的信息有限。④费用高。因为需要较多的人员和仪器投入, 所以观察法的成本通常比较高。 3、市场检验法 无论是市场调查法还是市场观察法都是将研究对象放在自然状态下, 不加干预或较少干预, 这一特点尽管可以让信息人员得到比较客观的信息, 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缺点:①难以确定事物的真正因果关系。由于引起某一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 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调查有时很难确定其主要原因。前面分析过市场观察法难以揭示深层次原因, 而市场调查法尽管可以了解一些因果关系,但对某些隐蔽因素的揭示就比较困难, 例如消费行为很多是受心理因素特别是潜意识的观念影响, 调查法就不容易了解。②难以复查和检验。由于市场调查和市场观察是处于自然的进程中, 所以环境的改变使重新调查或观察变得困难。 市场检验法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发挥信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研究的需要, 通过特别的安排使环境简化, 使现象得以延缓或加速, 从而对其进行更仔细的观察, 同时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 因而可以更好揭示因果关系。市场检验法的最大缺点是设计的难度大, 需要将所有的可能影响因素考虑进去, 并将非研究因素加以排除, 否则所得结果很可能是非研究因素影响的结果。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企业的信息人员应该根据研究的目的、自身的水平、研究经费等因素综合考虑加以选择。 【参考文献】 [1]菲利蒲·科特勒. 营销管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兴邦.国际营销学[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金融危机下中国汽车出口分析-------------------------------------------------------------------------------- 2009-3-4 8:56:00 中国报告大厅市场研究报告网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报告名称】: 金融危机下中国汽车出口分析 【关 键 字】: 汽车 出口 分析 【报告来源】: 中商情报网 〖 报告内容 〗受到前几年汽车出口红火的鼓舞,不少汽车企业在2008年初都定下了同比增长20%-30%甚至更高的出口目标,目前看来,这些高增长目标注定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内很多汽车企业已大幅调低出口目标。 “山雨欲来风满楼”,可以用这样一句诗来概括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汽车产业。美国次贷危机蔓延成为全球金融海啸,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我国汽车出口而言,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日渐显现,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 国内汽车出口企业如何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其后果,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前提下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正确评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及出口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始发于金融领域,不少金融机构陷入危机甚至有一部分倒闭,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惜贷”及信用危机,从而恶化了工商企业的融资环境。同时,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下跌造成消费者财富缩水,有效购买力下降,这样的双重影响使美国的实体经济下滑在所难免。金融危机直接导致美国汽车企业销量下降、亏损增加,加之补偿信贷部门因降低购车者贷款利率而造成的损失,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现金流频频告急,正常运营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据最新发布的数据,10月份美国国内汽车市场销量仅为万辆,同比下跌32%,是美国汽车市场自1991年以来的最差水平;而2008年前10个月,美国汽车销量总计也只有1090万辆,比2007年同期减少近200万辆,同比下降。为了筹集现金,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近期相继出售易于变现的股权等资产,来填补日益枯竭的现金流,同时三大汽车企业相继关闭了一些生产工厂以减少开支。 经济下滑造成的需求锐减使欧洲汽车市场也受到重创。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0月欧洲市场上的新车销量同比骤降,这已经是欧洲汽车市场连续第6个月萎缩。2008年前10今月,欧洲新车销量同比下降5,4%。各大欧洲汽车公司的销售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2008年三季度,宝马集团和戴姆勒奔驰集团在美国的销量分别下降了5%和。宝马集团11月初发表声明,2008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63%,至亿欧元;戴姆勒公司财报则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为亿欧元,远低于此前预测的亿欧元。面对经济衰退、市场萎缩的不利局面,各汽车制造巨头不得不纷纷推出减产或裁员计划,以求降低成本,度过“严冬”。 日韩及拉美新兴经济体也未能幸免。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日本汽车制造企业无一幸免。9月份,丰田在美国的销量重挫,是其闯荡美国市场40年来月销量的最大降幅;10月份,丰田在美国的销量下跌了23%,为万辆;一向稳健的本田也出现了的跌幅,销量为万辆;日产出现33%的跌幅,销量为万辆;三菱汽车的销量则为7486辆,跌幅为。此外,受同期日元大幅升值的影响,日本汽车企业在美国的销售额换算成日元后明显缩水,可谓屋漏又逢连夜雨。 同样,韩国汽车业的日子也不好过。韩国汽车制造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前10个月,韩国本土汽车产量同比下滑3%,出口同比下滑。伴随着全球汽车市场需求低迷,正面临利润缩水的韩国汽车生产企业也不得不效仿欧美车商采取出售资产、缩减产量以及裁员等措施应对不景气局面。韩国汽车行业正遭遇比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更严峻的形势。 此外,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繁荣一时的拉美汽车业也被拖入泥潭。根据巴西全国汽车商协会的最新统计,10月份巴西汽车销售量下跌了11%,为近9年来的首次下滑。墨西哥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该国的汽车销量萎缩了,仅10月份的销售额就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4%。尽管2008年以来墨西哥对美国的汽车出口实现了16%的增长,但是随着近期美国市场的大幅收缩,这一良好出口局势也将难以为继。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行业及出口的影响 近一两年来,我国汽车出口呈大幅增长态势,但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p向,特别是从8月份开始,环比开始出现小幅下滑,同比增长更是大幅放缓,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2008年10月我国汽车出口亿美元,环比下滑个百分点,同比增长7,92个百分点,增幅明显放缓。 本来汇率变动、原材料涨价等已经给汽车出口带来很大压力,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国外消费能力下降,国外消费信贷大幅缩减甚至取消贷款买车,由此带来的打击更为沉重。金融危机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进而减弱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当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新兴经济体增速高位回落,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对我国汽车产品出口造成更大的压力。国际配套市场总需求的下降,使已经参与国际配套的供应商可能会面临已列入计划的订单在实施时减少的情况。但是,跨国公司从中国进行配套方面的采购才刚刚开始,当这些公司在本土市场面临更激烈竞争的时候,为降低成本,只要人民币升值不加速,扩大在中国采购的零部件产品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意味着配套出口增长的潜力仍然巨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几个出口较大的汽车企业,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受到前几年汽车出口红火的鼓舞,不少汽车企业在2008年初都定下了同比增长20%N30%甚至更高的出口目标,目前看来,这些高增长目标注定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内很多汽车企业已大幅调低出口目标。长城原定2008年出口目标是7万辆,但目前来看能达到6万辆就已经不错;吉利的出口目标从原先的6万辆调低至4万辆,并且冻结了在墨西哥新建生产厂的计划;奇瑞汽车完成全年目标比较困难,造成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是俄罗斯市场的表现与预期相差甚远;出口俄罗斯的商用车企业,像一汽、东风、重汽等,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受俄罗斯认证制度和需求量下降的影响,出口下滑很严重。 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汽车企业的出口风险 我国汽车出口企业在与国外汽车进口公司交易时,对方可能因资金周转困难,延长付款时间。更有甚者,因为资金链断裂造成汽车进口方公司破产,使国内汽车出口企业货款无法收回,出口企业坏账数量急剧增加。所以,现在很多出口型企业为了规避这方面的风险,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选择尽可能少出口。 金融危机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 金融危机到来,市场资金流动性变差,特别是最近有关媒体大幅报导与金融危机的相关事件,给人们造成一种心理恐慌和信用缺失,人们的消费模式开始变得保守,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逐渐失去了消费信心,这种消费信心要想回到以往状态,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恢复。中国出口国外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性价比,即使发生了金融危机,该买的必须还是要买的;中国金融体系没有直接受到这场危机的拖累,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是实体经济层面的,就算有一些企业出现了经济上的危机,但也不能完全归于金融危机,市场从来都是优胜劣汰的,不代表当前生产力水平的企业,就算不发生危机也是要破产的。 中国汽车出口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性分析 汽车工业较发达地区汽车购买力的下降,对我国零部件企业产品出口造成较大;中击,10月份,我国零部件出口比上月环比下滑8,71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市场主要是以间接影响、连锁反应的方式起作用,并涉及到汽车工业比较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韩国和法国等,而这些国家正是我国零部件出口的主要国家。我国整车出口到美国的很少,但零部件很多,2008年1—10月份出口美国的汽车零部件总金额为亿美元,是我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占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的,其中10月份出口美国零部件数量环比下降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影响,10月份,我国对其它几个汽车发达国家出口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比下滑,如日本、德国等。 整车出口整体受金融危机影响稍小,1—10月份同比增长,10月份整车出口环比出现小幅增长,形势喜忧参半。喜的是出口德国、埃及、叙利亚、意大利、委内瑞拉等国的整车产品均出现较大的环比增长,主要是中国整车产品主要出口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低,另外出口较发达国家的中国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在资金困难时期消费者会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忧的是对俄罗斯和乌克兰出口环比出现大幅下滑,这两个国家是我国整车出口量较大的国家,特别是俄罗斯,为我国最大的整车出口国,10月份出口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整车环比分别下滑和,一方面两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严重,整体需求下降,另外一方面两个国家提高了对中国产品的认证要求。 世界各国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金融危机再加深、蔓延,对能源价格、资源型产品的冲击会很大,比如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受到的影响更大,而这些国家是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中国出口型汽车企业应谨慎的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出口带来的影响,暂时一段时间内,出口对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不会那么明显。 零部件出口面临机遇 受大环境的影响,消费者在消费时会变得比较保守,同时比较希望买到实用的、便宜的东西。对汽车生产企业来讲,在他们资金面临短缺的时候,他们会更加注重对自身成本的控制,在选择配套企业时,会更倾向于价格便宜的零部件企业。由于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工资低得多,所以中国零部件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国外汽车发达国家可能会放弃一部分本国零部件采购,而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国零部件产品,这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国际汽车生产企业的配套体系。 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 金融危机到来,国内汽车企业不能盲目恐慌,也不能放松警惕,应积极而灵活地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金融危机对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积极争取政府和银行支持,确保企业资金链安全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汽车企业面临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产品滞销,二是资金链周转困难,两者是一种连带关系,特别是出口产品的资金回流变得越来越困难。2007年,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中国汽车工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上下游相关产业拉动作业明显,如果汽车工业停滞不前,将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所以汽车企业应当寻求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支持,出台相关刺激政策,确保银行对汽车企业资金上的支持,特别是对那些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汽车企业的支持。 采取措施降低出口风险 首先,对国外买家进行征信调查。由于国际金融形势前景不明朗,海外买家的资信状况正在发生着变化,即使过去履约纪录良好的老客户,也不能保证他们现在的信用评级没有下降。 其次,采用谨慎的结算方式。过去几年,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国内出口商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国内出口商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风险程度加剧,国内企业应该考虑调整这种激进型的结算方式,要以更加谨慎的结算方式收汇,例如要求国外买家开信用证,或者改为跟单托收D/P方式 第三,重新认识国际保理的作用。大多数国内企业认为国际保理只是应收账款融资的一项产品,其实国际保理的基础功能首先就是对国外买家的资信进行调查,然后才能由进口保理商核定坏账担保额度,在此额度基础上再由国内银行为出口商提供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融资。另外,国际保理业务还可以提供应收帐款的催收服务。在当前环境下,这项服务对国内出口商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进口保理商身处国外买家所在国,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了解当地的商业习惯,掌握适应当地的催收手段,对国外买家可形成比较有效的催款压力。 第四,充分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避险工具。国内企业应该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减少企业收汇风险。像美国AIG这样的保险巨头都不能在次贷危机中幸免于难,其它国际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资信状况,的确令人堪忧。原先在海外投保,或者依赖国际金融机构担保的业务,也逐渐令人不放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资本来源为出口信用保险风险基金,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未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影响。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国内出口商最好能够获得中信保公司的保单,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国外买家的信用风险。 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 目前,我国汽车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中东和非洲等汽车工业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技术认证要求较低,中国企业一般以价格优势开拓海外市场,对企业产品档次的提升促进作用不大。如果企业积极开拓汽车工业发达地区市场,就可以积极参与国际间的技术竞争,汽车发达地区对产品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对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促进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产品技术如果能够满足汽车工业较发达国家认证要求的话,产品则基本可以面向世界各国出口。所以,出口产品应该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缩小与国外的技术差距以及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国际金融危机是国内出口型企业“洗心革面”的好机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金融危机,几乎每次危机都带来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和技术的革新,也是一种淘汰落后生产力和落后技术的最快捷的方式。危机到来时刻,代表落后生产力的企业必将受到最大的冲击,也最先倒下,生存下来的是那些劳动生产率高、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以先进技术为导向的企业成为潮流时,势必会带来技术上的推陈出新。回顾历史,日本汽车产业迄今为止已经历过多次危机,并且,每次都能受益于危机而变得更强大。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时,日本汽车优良的燃油效率得到好评,成为大举占领美国市场的有利武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升值、日本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低价格已不再能作为卖点,日本汽车厂商便致力于提高附加值,于是1989年丰田推出“雷克萨斯”及日产推出“无限(Infiniti)”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史为鉴,方而知未来,中国的汽车企业要客观地面对这次危机,不要盲目的相信危言耸听,也不要对危机过于放松,在谨慎中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收缩战线,相机而动 由于我国汽车出口企业众多,实力及资源禀赋不尽相同,有些企业可能不能很好地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尽管如此,还是应该量力而行,有所作为,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更大损失。比如说,将生产厂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比国内低的国家;压缩订单,减小生产和出口规模,待形势好转后再扩大。至于那些实力弱、无法转移成本上涨压力、缺乏出口销售网络、在国内没有市场的企业,应痛下决心,关闭企业,变现资产,另谋出路,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许是明智的选择。 国内市场前景依然看好 对于出口形势急转直下,国内企业也不必太过于悲观,国外市场固然重要,但国内市场潜力依然巨大。首先,我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好的,虽然受国际经济放缓的影响,但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家宏观经济将还会以不低于8%的速度增长,从而对汽车的消费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保障;其次,从人均汽车保有量来看,2007年底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33辆,而美国是800多辆,日本是600辆左右,从中可以看出人均保有量同汽车发达国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如果考虑到我国人口密度大的因素,从每千米道路汽车拥有量来看,我国是每公里12辆左右,美国是40辆左右,日本65辆左右,同样至少存在着3N5倍的差距,如果要达到国外发达国家同等水平,至少可以拉动上亿辆汽车的需求,这就为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提供了一个有预期的,而且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国际金融危机远没有结束,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政府已经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例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救市计划,这将对汽车产业带来一定的刺激作用。对于出口型企业要认真研究和评估一下金融危机对自已企业的影响有多大,采取相应措施把影响降到最小,真正考验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生存能力和企业家智慧的时刻到来了。
企业并购与核心竞争力 2004-11-05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刘阳 2001-11-19 [摘要]由于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绩效,由此激发了企业一轮又一轮的并购热潮。与前几次并购浪潮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作为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关注这一点对处于并购热潮中的我国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企业并购热潮。重大的并购案例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且有愈演愈热之势。与前几次并购浪潮相比,此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紧密结合起来。关注这一点对处于并购热潮中的我国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一、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因 企业并购是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在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靠企业内部资本的积累,实现渐进式的成长;二是通过企业并购,迅速扩展资本规模,.实现跳跃式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在考察美国企业成长路径时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与企业内部资本积累相比较,企业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绩效: 第一,并购能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购也使企业有条件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前提下,集中在一个工厂中进行单一品种生产,达到专业化水平;并购还能解决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各生产过程之间有机地配合,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的经营规模效应。企业通过并购可以针对不同的顾客或市场进行专门的生产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能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迅速推出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的融资相对容易等。 第二,并购能给企业带来市场权力效应。企业的纵向并购可以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和企业的差异化优势;企业通过横向并购活动,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凭藉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通常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会导致企业以增强市场势力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其一,在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并购,以取得实现本产业合理化的比较有利的地位;其二,在国际竞争使得国内市场遭受外国企业的强烈渗透和冲击的情况下,企业间可能过并购以对抗外来竞争;其三,由于法律变得更加严格,使企业间包括合谋在内的多种联系成为非法,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内部化”,达到继续控制市场的目的。 第三,并购能给企业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节约交易费用:首先,企业通过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获得知识。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知识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即使得以实现,也需要付出高昂的谈判成本。此时,如果通过并购使知识在同一企业内使用,就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其次,企业的商标、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其运用也会遇到外部性的问题。因为某一商标使用者降低其产品质量,可以获得成本下降的大部分好处,而商誉损失则由所有商标使用者共同承担。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是增加监督,但会使监督成本大大增加;二是通过并购将商标使用者变为企业内部成员。作为内部成员,降低质量只会承受损失而不得利益,消除了机会主义动机;再次,有些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中间产品投入,而中间产品的市场存在供给的不确定性、质量难以控制和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企业通过并购将合作者变为内部机构,就可以消除上述问题;最后,企业通过并购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使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一般而言,用企业内的行政指令来协调内部组织活动所需的管理成本较市场运作的交易成本要低。 除了并购能给企业上述绩效以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逐步由两极走向多极,国际竞争已全面地从政治斗争、军事对抗为主转向了经济竞争。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更多企业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正是为了对日益增强的全球市场竞争压力作出反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企业都越来越追求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投资来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经营,以便开发新市场或者利用生产要素优势来建立国际生产网,而并购是其最有效的途径。正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合并和兼并是它们最偏爱的国外生产途径。事实上,1994年和1995年所增加国外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并购引起的。” 二、企业并购的新特点 企业并购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但是在业主企业或家族企业时代,企业并购并不普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企业制度演化为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并购才开始活跃起来。在迄今为止的一百多年间,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高峰时期在1899-1903年。此次并购浪潮主要是在同行业内部把大量分散的中小企业合并为少数几家具有行业支配地位的大型企业,形成行业寡占。通过这次横向并购,在美、日、德形成了一批大型工业垄断企业集团。如美国钢铁公司,资本超过10亿美元,其产量占美国市场销售量的95%;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15至1930年之间,1928年—1929年达到高峰。这次并购浪潮主要是一些已经形成的行业性支配企业,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办法并购大量中小企业。此次并购另一重要特点是以纵向并购为主要形式;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50-60年,1967—1969年达到高潮。此次并购以混合并购为主要形式,被并购企业已不限于中小企业,而进一步发展为大垄断公司并购大垄断公司,从而产生了一批跨行业、跨部门的巨型企业;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于1975-1992年间,1988-1999年达到高潮。此次并购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趋势,横向、纵向、混合三种形式交替出现,并出现了“大鱼吃小鱼,弱者打败强者”的杠杆并购形式,并购范围日趋广泛,并购的目标也逐渐拓展到国际市场;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至今方兴未艾。这次并购浪潮和前四次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跨国并购得到进一步发展。自90年代中期起,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和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比上年增加了35%,涉及金额达7200亿美元。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大量进行同业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城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等。而欧洲企业收购美国公司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和快节奏,如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对美国阿莫科石油的并购。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内部的跨国并购之风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势头,如英国制药企业收购瑞典的制药企业、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菲律宾黎刹水泥公司与印尼锦石水泥厂的合并等。 第二,巨型化趋势更为明显。近年来,全球企业的强强并购几乎涉及所有的重要行业,并购额也不断创出新高。1998年4月6日起,在短短7天的时间内,美国连续发生了6家大银行的合并,其中,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涉及金额高达725亿美元,创下银行业并购价值的最高纪录。这两家企业合并后的总资产额高达7000亿美元,并形成了国际性超级金融市场,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2000年1月,英国制药集团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宣布合并计划,新公司市值将逾1150亿英镑,营业额约二百亿英镑,根据市场占有率计算,合并后的葛兰素史克制药集团将成为全球最大制药公司。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组建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公司,新公司的资产价值达3500亿美元。2000年2月4日,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英国沃达丰公司以1320亿美元收购德国老牌电信和工业集团曼内斯曼,成为当时全球最大并购案。企业并购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表明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了更多的企业为了维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而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第三,横向并购与剥离消肿双向发展。第五次并购浪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企业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相应并购同类业务企业,使生产经营范围更加集中。近年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同时,企业剥离也在不少大公司特别是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内展开。例如,199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宣布停止生产电视机,从家电行业撤出,集中力量在世界通讯业展开竞争;英荷合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为实现产业优化组合,出售了产业中的化工部门,其目的在于通过出售这几个化工公司,使其能够更多地投资到该公司利润增长更快的行业中去;韩国的双龙集团则将其双龙汽车制造公司出售给三星汽车制造公司,使其能够集中于水泥和石油等专业领域的发展。 第四,企业并购的动机在于寻找战略优势。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的部分并购,起因于对证券的疯狂投资和市场上对证券的过度需求,以及企业在投资商的鼓动下以融资方式并购其他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将公司分割出售,从股市差价中牟取暴利。但是,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动机主要在于寻求战略优势,而不仅仅是出于短期获利动机。许多并购案例交易双方出于战略考虑而寻求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专门研究企业并购的约翰奥尔森指出:“90年代的联合是以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为基础的。现在的问题是争取市场上的战略优势,推动80年代生意人的急功近利在这里不起作用。” 第五,并购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默许乃至支持。早在19世纪6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了顶点并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经历这一转变过程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从此,围绕垄断与竞争、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与实践中从未停止争论过。在9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对企业并购的管制比较严格,大型并购案往往是不允许的。在此以前美国甚至禁止企业之间联合开发技术和合作研制新产品,因为它认为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发会损害竞争和创新,很有可能导致企业之间的合谋。但近年来,各国纷纷放宽限制,打破行业内部市场限制,并允许相关行业内有经营彼此业务的企业合并。各国企业许多重大兼并活动的成功,没有当局的默许乃至支持是不可能顺利实现的。 三、核心竞争力:企业并购的实质 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表明,随着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企业要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如何形成?传统的以梅森一贝恩范式为代表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理论和波特的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竞争战略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在于企业所在产业基本的竞争结构。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产业内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大得多。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在一批产品或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能力。蒂斯、皮萨诺和舒恩则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而巴顿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概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综合体;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并具有持久性和可延展性。 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发了企业基本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思维方式的嬗变,并从更深层面和更长远的视角进化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观,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同的是,它不再片面强调企业经营的短期效果,不再过多地纠缠于企业的一时的得失,而是着眼于企业深层次的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只有充分调动和有效运用各种资源,卓有成效地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全球企业的并购浪潮,不难发现,很多企业正是试图通过并购来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实现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一般而言,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并购某些具有专长的企业,或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企业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尽管要完成从搜寻具有某种资源和知识的并购对象到实现并购,并进行资源重组,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比通过自我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要快得多;对于那种企业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情况,并购就成为企业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唯一途径;通过并购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性主要体现在从事收购的企业有时比目标企业更知道它拥有的某项资产的实际价值。思科公司通过并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获得成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思科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世界领先的网问阿互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在ATM网络方面占有市场最大的份额,互联网上80%以上的骨干路由器均来自思科公司,该公司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思科公司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与它的并购战略密切相关。思科公司在实施其并购战略时,往往将并购的目标瞄准新兴的IT企业。这些企业有极具创意的新技术和好产品,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顶级的技术开发人员。在四年多的并购过程中,思科公司成功地并购了20多家企业,他们全都有效地融入到思科公司的庞大体系之中,并且都在为思科公司的高速发展提供着动力。思科公司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并购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并购只是一种手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最终目的。要使企业并购真正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搜寻具有某种能力或作为某种能力基础的资源和知识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这是通过并购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二是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即将本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要素与目标企业的竞争力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一阶段,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 近几年来,在资本经营和低成本扩张的诱惑和推动下,我国企业也掀起了一股企业并购的热潮。但很多企业的并购往往更过于看重规模的扩大,对通过并购来强化核心竞争力这一并购的真正目标缺乏真正的认识,从而使一些企业并购徒有“大”的外表,根本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缺乏核心能力的规模扩张只是一种不能持久的“泡沫”。在“做大”中突出“做强”应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的新理念。
我也是周口师范的啊 !顶一个!变态老师,变态要求!
你们老师是傻吊
【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第五类:社交恐惧症。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位列首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3、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4、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5、江湖义气型。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6、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心灵写照,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认识了周围的同学,才发现校园的生活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样单纯了,人们说校园就是个亚社会,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简单,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风俗习惯、观点看法难免不一样,正是这些风俗习惯和观点看法的不同,使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摩擦,总是不能风平浪静。调查显示,有78.8%在校同学都反映人际关系复杂难处,其中宿舍关系就占45%,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在为人际关系发愁,你说能不郁闷吗?7、面子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1、家庭教育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2、学校教育的原因;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3、社会的影响;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雷锋出国了》的文章,上面写到了现在我们社会人情的冷漠,也正是这样的社会阴暗面影响着我们的同学们,他们从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性的回归,让社会充满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生还有不热爱与人交往的理由吗?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5、素质教育的匮乏;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2、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3、诚信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4、宽容原则。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5、换位原则。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晕轮效应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首应效应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投射效应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参考文献:【1】郭 丽 《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3】苏厚重 《大学生人际关系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4】凡 禹 《人际交往的艺术》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5】苏连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3月【6】汪汉荣 龙健飞 王绪朗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 经济师 2005年02期【7】贾玉霞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8】许苏明 《论社会交换行为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 南京大学学报 2000年3月
哎~大家都一个老师啊!~变态论文!~
这是我网上找的一篇广告专业的毕业论文,你可以自己改改题目或者把内容微改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呵呵 论品牌的传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成熟起来的消费者开始进行认牌消费,于是“品牌”越来越多地被经营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品牌战略”、“品牌策划”、“品牌经营”、“品牌管理”等概念也就随之而生,并频频出现在论著之中。无疑,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凝聚知识的“品牌”空前重视的可喜现象。然而,由于这些概念内涵极为丰富,相应地其外延也相当宽泛,对其进行研究固然有多学科整合的效能,但也难免产生泛化与浅层化的倾向。为追求品牌研究的深入与致效,我们选取品牌建设的关键——“传播”来进行专门化的研究,于是便提出“品牌传播”的新概念,并在本文对它的内涵、提出背景、特点进行论述。 一、“品牌传播”的内涵 对于“品牌传播”的内涵,先认识下品牌的起源,英国英特品牌公司董事保罗•斯图伯特曾经写道:品牌被用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已由来已久。实际上,英语‘品牌’(brand)一意思是‘打上烙盈。确实,在诸多著述中,均记述了古代人们在牛及其牲畜身上打上烙印以表明主人,在未干的陶器底部按上指印以表明制陶者,在斧头、镰刀、木桶等工具上烙上印记以表明生产者;这些其实都是品牌的雏形。当社会生产的规模渐次扩大,品牌印记的使用迅速普及并带来无形的价值,寻求品牌保护的“商标”(trademark)及商标法便随之诞生。而第一个商标法案诞生于1803年的法国,而英、德、美诸国,也均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商标法。值得思考的是,品牌催生了商标,而商标又反过来促进了品牌的发展。但是,对一百多年前出现的最早的品牌而言,品牌开发过程所衍生出的目的和重要意义超出了法律保护的单一职能。品牌向它的购买者隐含着产品质量和同一性的保证,购买者除此之外,对该产品的生产商一无所知。更重要的是,品牌可以准确无误地把一个生产商的产品同另一生产商的产品区分开来 “品牌”的感受与评价者既然在于消费者,而品牌的拥有者与经营者又是生产企业;如此,将二者建立有机联系的“传播”自然成为品牌经营或晶牌战略中的关键因素。“品牌传播”(Brand Communication)概念也就随之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提出“品牌传播”,是基于品牌研究之现状的。纵览目前品牌研究,可以发现其内容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品牌的静态构成,包括品牌名称、品牌设计、品牌的产品指代、品牌的科技含量、品牌的文化内涵、品牌的价值等;二是品牌的动态经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决策、品牌管理、品牌产品营销,品牌的延伸、品牌保护等。虽然也涉及到品牌的推广,但尚未提高到传播的高度来认识与研究。对品牌研究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我们遗憾地发现,目前的品牌研究其实只是从设计学、管理学、营销学、产品研发、法学多角度切入品牌、认识品牌、逐一扫描品牌的结果。多学科学的视角,固然使我们对品牌的认识得到一种崭新的整合,但也无可避免地引起了研究内容的泛化,无法进行学科定位,以致于不被主流学科所重视。 而关于“品牌传播”的内涵,应该首先是一种操作性的实务,即通过广告、公共关系、新闻报道、人际交往、产品或服务销售等传播手段,以最优化地提高品牌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而对品牌传播的基础规律、方式方法的探讨总结,则构成品牌传播“学”的内容。 在如上关于品牌传播内涵的表述中,我们并没有将品牌传播的对象限于单纯的消费者之上,而是指明为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目标受众”;其考虑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的诸多内容、现象均符号化,亦即品牌化;“品牌”的指代已不单单限于商业品牌,还包括城市品牌、区域品牌、院校品牌、团体品牌、个人品牌等社会品牌。如果说商业品牌可称为狭义品牌的话,那么种种社会品牌,则可统称为广义品牌。狭义品牌与广义品牌的并存,是一种客观存在。由于任何研究对象均存在特例,而对象的广义化,则使特例成几何倍数增加,这就制约了追求自给性的学科探讨与成果的积淀。因此,我们对“品牌传播”的理论探讨,重在狭义品牌传播之上。 二、“品牌传播”提出的背景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新兴的社会科学,但20世纪的传播学主要是与新闻学进行了密切的联姻;于是新闻化的传播学便较多地为社会政治服务。而进入21世纪,人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均强调和平与发展、强调经济建设,因此传播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成为必然,这种必然性便催生了“品牌传播”。其具体背景可以从这么两个方面来认识: 1.世界市场制胜的关键是品牌传播 全球市场的一体化,这是一个人人均能分明感受到的趋势。但这对所有市场竞争者来说未必都是福音,因为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强者博弈、名牌对决之上,即跨国公司及其所拥有的品牌之间的竞争。而跨国公司本身不仅就是品牌,如可口可乐、通用汽车、IBM、宝洁、迪斯尼、索尼,而且它们还分别拥有一个品牌群,且不说宝洁公司所拥有的100多个品牌,就是通用汽车也具有“雪佛来”、“卡迪拉克”、“别克”、“欧宝”等多种品牌;可口可乐公司也不仅仅拥有“可口可乐”,却还有“雪碧”、“芬达”等品牌。纵观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其实主要就是跨国公司之间演出的品牌竞争风云,如“柯达”与“富士”、“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通用”与“福特”等品牌之间的战火,几乎燃遍了世界市场的每个角落。 在中国,据盖洛普调查公司首次所做的中国消费者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趋势调查显示,就品牌知名度(认知率)而言,排在前20位的商品品牌,国外品牌16个,国内品牌只有4个。认知率最高的可口可乐达85%。认知率超过20%的58个品牌中,国产品牌10个,占17.24%。这表明了国外品牌进人中国市场,其实就是以品牌传播作为战略先导的。 相形之下,我国绝大多数的品牌尚处于本土市场中的成长阶段,在国际市场上除了“海尔”、“格力”、“双星”、“同仁堂”等品牌尚有一定的影响,能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品牌几乎没有。相应地,特辟“品牌传播”为对象进行研究,就显得极为必要。 2.媒介的市场生存需服务于品牌传播 20世纪总体上是大众媒介与广告传播共兴共荣的时期。在整个20世纪,虽然绝大多数时期世界的格局处于战争与冷战状态,媒介传播的内容也以政治及意识形态为重,但是在20世纪的后半叶、尤其是最后十年,伴随着大规模战争与冷战的结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进入经济发展期,媒介的生存也为之一变,即:媒介因广告的巨资注入而风光无限,广告也因大众媒介的巨大传播力而效用颇丰。当我国媒介业频频成立集团,甚至进行现代企业化改造进入股市,我们就不得不得出媒介的市场生存已成为媒介主体意识的主旋律之结论。媒介的市场生存,迫使其必须在“传播内容”、“市场受众”、“广告客户”三者之间进行统筹运作;而在三者环行互动中,“传播内容”与“市场受众”,一定意义上成为争劝广告客户”、服务“广告客户”的手段。因为,服务“广告客户”成为媒介市场生存的生命线。如果说,服务“广告客户”一定程度上就是服务于“品牌传播”,这对于媒介经营来说,其实乃是一种经营指导思想的突破。正如我们前面所述,“品牌”其实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象征,而围绕品牌传播所进行的经济建设,也已成了21世纪最大的政治;因此突破争取广告客户的具象、突破广告收入简单的数据统计,配合广告刊播所系统进行的品牌传播,其实不仅不是新闻报道的雷区,而且是媒介所需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但是,其前提是需要明确的,即媒介的市场生存需要服务于“品牌传播” 。 三、“品牌传播”的特点 明确了“品牌传播”的内涵以及提出的社会背景,一定意义上即确立了“品牌传播”概念的存在。但是,将该概念发散为系统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律与方法,还将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去做。这里,我们则先对“品牌传播”的特点进行探讨与归纳: 1.信息的聚合性 作为动态的品牌传播,其信息的聚合性,是由静态品牌的信息聚合性所决定的。品牌表层因素如名称、图案、色彩、包装等,其信息含量尚是有限的,但“产品的特点”、“利益与服务的允诺”、“品牌认知”、“品牌联想”等品牌深层次的因素,却无疑聚合了丰富的信息。而它们构成了品牌传播的信息源,也就决定了品牌传播本身信息的聚合性。因此,当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在经营决策、组织调整、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广告发布、公关活动等方面有所动作,包含消费者在内的受众,其接受心理结构便自然地进行信息聚合,聚合于相应的品牌传播之上。这就启发品牌传播者,在具体操作品牌传播实务时,需辨证地进行信息取舍,做到所传播的品牌信息“合”则有基础,“聚”则能传神。 2.受众的目标性 品牌的传播者最关注的是目标受众,因为“品牌”打动“受众”、“受众”则会产生有益于品牌的行为——不仅仅是直接带动销售而且还引发各种各样的间接行为,如意见领袖会对品牌进行二次传播、潜在消费者将转化为知晓消费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者”与“受众”是一致的,不同的表述与强调,却体现了不同的指导观念:将品牌传播的对象表述为“消费者”,强调的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体现的是在营销上获利的功利观念;而将品牌传播的对象表述为“受众”,强调的是受众对品牌的认可与接受,体现的是传播上的信息分享与平等沟通观念。因此,与“品牌传播”合理对应便只能是“受众”。如果将信息传播也视作一种营销行为,那么与所有在市场中求取生存的企业一样,传播者也需细分市场,寻找到自己的目标消费者即目标受众。事实上,早已在市场中生存的媒介均有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的受众群。但对于“品牌传播”者来说,他所寻找的目标受众,既是目标消费者,又是品牌的关注者,还应是通过特定媒介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如此,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受众,传播中的受众本位意识才能得到体现,受众的接受需求才能得到满足,相应的品牌传播才是卓有成效的。 3.媒介的多元性 媒介技术往往决定着所传播的讯息本身。如电视媒介传播了超出报刊、广播多得多的“讯息”;而网络媒介又传播了兼容所有媒介讯息的“讯息”。而在传播技术正得到革命性变更的今天,新媒介的诞生与传统媒介的新生,则共同打造出一个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新格局。这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机遇,也对媒介运用的多元化整合提出了新挑战。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路牌、海报、车体、灯箱等,在现代社会的受众来说,依然魅力犹存;对它们的选择组合本身就具有多元性。而新媒体的诞生,则使品牌传播的媒介多元性更加突出。如企业自办的网站、刊播的网络广告,不仅在起着广告的功能,更在进行着内涵丰富的品牌传播。而由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媒体的丰富性,至今人们尚未完全认识。如此,品牌传播在新旧媒介的选择中,就有了多元性的前提。 4.操作的系统性 在传播实务研究者的眼光中,“一个系统是一套相互作用的单元,它在一个现存的边界范围内通过对于来自环境的变革压力作出反应和调整而长时间发挥作用,从而获得和维持目标状态。在品牌传播中,其系统的构成主要为品牌的拥有者与品牌的受众,二者由特定的信息、特定的媒介、特定的传播方式、相应的传播效果(如受众对品牌产品的消费、对品牌的评价)、相应的传播反馈等信息互动之环节,而彼此成构。由于品牌传播追求的不仅是近期传播效果的最佳化,而且追求长远的品牌效应,因此品牌传播总是在品牌拥有者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中,遵循系统性原则进行操作。其基本程序为:审视品牌传播主体——了解并研究目标受众——进行品牌市场定位——确立品牌表征——附加品牌文化——确定品牌传播信息——选择并组合传播媒介——实施一体化传播——品牌传播效果测定与价值评估——品牌传播的控制与调整……。该程序构成了一个品牌传播的系统工程,并周而往复,使品牌不断增加活力,在系统性的传播与更新中走向强悍与长寿。品牌单个的广告、促销活动,如果没有一根统一的主线串起来,即使做得最好也只是一颗珍珠。只有将所有的传播行为都串起来,才能组成一条闪闪发亮的项链。这就是“项链定律”。我们为企业作诊断时,有时会发现一个企业,它的广告、促销、公关等行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章法,好像不是一个企业做的,这样每一次宣传都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行为,没有连续性,不能产生互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的浪费。 有人说,品牌或者是“卖”出来的,或者是“炒”出来的,而事实上,无论品牌是以哪种形式产生的,都离不开传播沟通。品牌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品牌在消费者中的传播过程,也是消费者对某个品牌逐渐认知的过程,所谓品牌传播,就是指品牌制造者找到自己满足消费者的优势价值,用恰当的方式持续地与消费者交流,促进消费者的理解、认可、信任和体验,产生再次购买的愿望,不断维护对该品牌的好感的过程。可以说,无论是新品牌的诞生,还是老品牌的维护,都有赖于良好的传播沟通,没有传播沟通,就没有品牌。
作为大众 文化 的电影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营销的催化下,电影中的 广告 元素的利用成为目前的一种新的媒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广告研究生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微电影广告品牌营销新模式分析 》
摘要:本文对微电影广告作了概述,分析了麦肯光明的微电影广告案例,探讨了微电影广告的品牌营销新模式。要用 故事 赢得关注,用主题创造价值;不是单纯的产品促销,而是更深的品牌感悟;借助新媒体之力,联合电视媒体之优势;赢得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营销模式;品牌塑造;商业价值
在“互联网+”的大潮流下,媒介融合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凭借互联网播放平台发展起来的微电影广告也成为了品牌进行宣传的新方式。品牌不仅能够通过微电影广告充分地介绍自家的产品,还能够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加受众对品牌的好感度。
一、微电影广告概述
微电影,是电影的浓缩版产物。微电影广告作为微电影与广告结合的产物,也是电影艺术与品牌传播在互联网平台下的又一次创新之作。微电影广告的时长一般在30秒到300秒之间,与电影相类似,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会将品牌诉求与企业精神完美的融入故事情节中,使广告在赢得受众关注的同时增加了更多故事性和艺术性。相较于传统植入广告的生硬,微电影广告的制作更加专业、内容更具现实意义、与产品的结合也更加自然生动,因而更受品牌的青睐。一直以来,广告的营销模式一直是以传统的植入式广告为主,早从国外的知名电影《罗马假日》,再到国内冯小刚制作的《非诚勿扰》,植入式广告则是将广告的商业性发挥到了极致。但由于媒介的大肆宣传,国内的植入式广告泛滥,观众对电影的期待与评价大打折扣,对植入式广告也产生了抵触心理。为寻求好的广告效果,品牌探寻 逆向思维 方式,开创了广告植入电影的新模式,将电影的拍摄技巧与娱乐的广告创意相结合,让消费者主动关注并参与其中,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品牌微电影广告在获取受众关注的同时,也使品牌形象得到升华,使品牌更具有创造性与拓展性。
二、麦肯光明的微电影广告案例分析
从2013到2016年,麦肯光明一直在对 春节 系列微电影广告进行故事挖掘。2013年推出了《回家——迟到的新衣》,讲述在外地打工的返程大军回家过年路的艰辛与不易,广告片结尾以孩子收到父母迟到的新衣收场,这种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更能激起观众的情感波澜。2014年推出了创意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将孩子从小使用筷子的阶段与中国传统的德育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启蒙、传承、明礼、关爱、守望、睦邻的小故事中,凸显中国人的情感。2015年推出《春联》系列广告,选取春联成为讲述春节故事的物化载体,加深了受众对春联及新年的理解。2016年“梦想照进故乡”系列微电影广告让中国人记住了“故乡”这个词,相较之前的“回家”主题,“故乡”则是对其的进一步物化与升华。从麦肯光明的春节系列公益广告中不难发现,麦肯在广告故事选取背后所做的贴近生活的实际调查,随着生活大环境的改变,麦肯的创意思路也在紧紧跟随着社会的 热点 ,在令人感动的同时引发思考和共鸣,这是麦肯在公益微电影广告上的成功之处,同时,麦肯的成功 经验 也为其他微电影广告提供了借鉴。
1、故事讲述是关键
媒介融合时代,如何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吸引到观众的注意成为了品牌关注的焦点。首先,故事的主题应该是塑造品牌的核心,有了好的主题,广告对品牌的渗透才更具有价值。其次,人物是故事的灵魂,要使受众通过片中的人物感受到其代表的品质和意志,传递的是企业精神和品牌理念。
2、品牌内涵为核心
品牌在进行宣传时,要将品牌信息融入微电影中、将企业精神通过微电影进行推广,以广告创意来赢得关注、以品牌为核心来讲故事,从而实现品牌的精准营销。成功的微电影广告作品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品牌文化,如麦肯为强生、雀巢、黑人牙膏所做的广告,都是依托其独特的品牌内涵为出发点进行创意构思,最终所呈现出的广告片应该回归各自的品牌文化,才能实现品牌的精准营销。
3、受众定位是重点
年轻受众是接触新媒体、新事物的最活跃人群,他们与微电影营销的参与和互动较多,微电影营销使其能很好地发挥自我优势,通过层层深入了解产品进而体会到蕴藏在产品背后的 企业文化 与品牌精神。微电影广告的投放要更具有针对性,结合受众对网络的使用习惯和偏好,选择在特定人群中重点宣传,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宣传目标定位和精准程度。
4、 渠道 扩大成必然
微电影广告的投放渠道需要实现多元化,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优势互补,在依托新媒体平台发展的同时,不可以忽略传统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电视媒体在广告传播中依旧拥有广泛的受众市场,可以为广告的投放提供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从而促进企业对微电影广告的宣传与推广,实现品牌与产品的有效传播。
三、微电影广告的品牌营销新模式
为了得到需求不同的新媒体受众的关注,微电影广告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其商业价值和营销模式,从形式到内容上,更进一步依托其媒介特性和受众需求进行创新。
1、用故事赢得关注,用主题创造价值
对于广告营销而言,微电影是营销热点,也是营销工具。现如今,一些知名企业也更多地把宣传重点放在打造品牌理念上,通过宣传品牌内在价值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用故事吸引受众、用主题提升价值,建立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情感纽带,增强品牌的亲和力,提升受众对品牌的忠诚度。
2、不是单纯的产品促销,而是更深的品牌感悟
品牌营销的关键在于使受众接受广告中所传达的理念,成功的关键是将企业所倡导的品牌价值泛化为某一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微电影广告营销应致力于让观众认可品牌,进而产生对产品的购买欲望,而不仅限于单纯的产品促销与宣传,让受众理解品牌精神,打造特色品牌理念,才是成功的营销理念。事实上,从单纯的产品体验上升到更深的品牌感悟才是微电影广告营销的精髓之处。
3、借助新媒体之力,联合电视媒体之优势
微电影广告营销离不开网络这一平台,网络是微电影传播的最好载体,发行者只有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强大平台,选择适当的媒介发行微电影广告,才能实现广告的广泛传播与品牌形象塑造的双重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微电影广告只能通过新媒体播放,电视媒体在广告市场中仍然拥有一定的受众基数,选择电视媒体可以为广告的投放提供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企业在电视媒体上投放微电影广告宣传片,引起电视受众群体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激发受众的自主消费欲望,使其能够自觉形成对品牌形象的认识,引发进一步消费行动。
4、赢得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
广告营销的目的在于实现产品销量的增加,在传统营销模式深入人心的现实环境下,微电影营销应该找到突破口,品牌要淡化广告的商业气息,思考如何将企业的品牌理念导入广告宣传中。通过感性故事的讲述,在融合品牌精神的同时重视人文关怀,关注社会生活,宣传生活正能量,通过微电影广告的宣传不仅提高经济效益,更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更优质、更负责任的广告营销。
四、结语
广告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与融合,微电影广告的发展要建立在同受众的生活习惯与审美变化相适应的基础之上,创新广告营销模式,淡化商业色彩,传递品牌价值,注重人文精神,从而促进品牌推广,达到良好的企业营销效果。
作者:周东华 魏静茹 单位: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 爱好 者,.
[2]刘颖.“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西江月,.
[3]严瑾.微电影广告中的品牌推广[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4]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
[5]刘强.全球竞争时代的品牌营销[J].现代营销,.
[6]李欣.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与管理研究[J].科技与管理,.
[7]万新娜.浅谈广告创意理论、原则、过程及表现手法[J].企业导报,.
《 电影广告对大众消费心理分析论文 》
摘要: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营销的催化下,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利用成为目前的一种新的媒介。电影中这种夹带的广告利用其自身暴光率高,到达率高,影响广泛、持久、深层,而且重复率极高等优点刺激观众的知觉去改变观众对广告产品的态度从而达到广告促销的目的。电影制片商也正因为这样的电影广告具有的这些优点而广泛利用这样的广告方式。
关键词:电影广告消费心理电影广告优点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反映着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观众从电影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几个漂亮的明星,而且还有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位,它能成为最直观、最广阔同时最细致的信息载体。通过最形象的最生动的方式切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功能往往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实际上也就成为产品最有效的广告宣传,基于此电影与广告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近来,中国电影业在国际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影响下也开始学着利用电影这快幕布背后的魔力。
电影中的广告电影中的夹带广告按其表现的方式来说,一般分为显性和隐性广告两类。
显性广告主要以电影中的贴片广告为主,而隐性广告则以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为主。
一、贴片广告电影的贴片广告就是广告的运营商与电影的制作方、发行方、放映方合作,在每部电影放映前播放
客户的品牌广告以及企业广告和电影片尾出现的鸣谢单位,赞助单位的帖片广告。它是电影广告最明显最外在的形式,属于电影中的“硬广告”。尽管这种广告形式常常在播放前引起大量观众的唏嘘声,但是调查显示它的传达效果较电视广告有更深刻的观众记忆度,因此此时的广告就能很好的利用观众这一心态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从冯小刚的《没完没了》的首开电影贴片广告的先河,继而《大腕》、《英雄》、《手机》等影片都夹带着众多的贴片广告。
二、植入式广告对于电影而言,它身着大众文化的隐身服,跳脱了传统的广告直白诉求模式,以更加隐蔽、积极、动人的形态潜入了观众的视野。因为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服装、道具乃至影视的名字,都可以转化成商品的品牌,给制片商带来巨大的利润。至此,植入式广告正在悄然升起。所谓的“直入式广告是一种异业结合模式,即将某品牌商品或服务融入媒体之中,成为媒体的一部分,与媒体一起推销给消费者”。
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是在影片中刻意地插入商家的商品,可以是静态的摆设,可以是画面的背景,也可以是演员使用的道具。它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令观众在不经意间构建起对商品的潜意识知觉。由于观众对广告天生有抵触心理,把商品融入剧情的做法往往比直接诉求的结果更好。
总之,它是以一种隐性化、人性化的方式将广告融入电影的剧情当中,让观众在无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起先电影的帖片广告是作为独立于电影之外的元素出现的,它带有明显的广告宣传意识,然而植入式广告将产品的宣传内化到影片之中,成为影片的内容,让影片的魅力带动产品的宣传、推广,真正做到互为融合、互为促进。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卖当劳、《天下无贼》中刘德华和刘若英用的NOKAI手机、《落叶归根》中宋丹丹说的西南 财经 大学......这些广告都在潜移默化中让电影传递着品牌的精神,而且很合理、很自然。这就是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魅力。
这种广告形式对观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暴光率高,以娱乐的表现形式使受众接受,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广告产品的记忆,从而加强与巩固神经联系的痕迹。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出现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取决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本身,从而可以使产品在电影中随剧情的发展反复出现,这是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观众是以一种寻求快乐寻求释放的心态去看电影,这样观众从心理上就没有对外界的防御,这是夹杂在电影影片中的广告会毫无声息地到达观众,而且这种把广告和故事情节相连接起来的广告其观众记忆度也极高。
(二)这样的广告形式很容易让消费者改变态度,使其对影片中的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首先,观众自身就不自然地充当参照群体的作用。电影能带给受众一种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的享受。而且电影具有的一种集群效应更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如果电影深受公众的喜爱那么这种人际关系中的舆论传播就是一种独具渗透力的广告形式。这对消费者心里的影响作用无疑是最有力的,它甚至可以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其次,电影中尤其是大片中往往都有几个名人扮演着主要角色,而将广告产品与名人结合一来为商家节约了请名人做广告的巨大成本,二来也使得这些名人不自然地充当了消费者意见领袖的作用。对于电影作为传播娱乐的载体而言,产品、品牌和广告都会发挥很大的影响力。影片中各种元素留给受众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左右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电影中的广告元素通常以实物道具的间接形式呈现,不像 其它 传媒广告那样直接,所以广告信息悄悄进入消费者的记忆大脑,而且这种进入方式是以娱乐形式,也让消费者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去接受,从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广告效果。
(三)到达率高。电影中的广告到达率高“电影受众也称‘暗夜的人’,黑暗的环境把电影的交流系统与周围日常空间隔离的同时,也把受众同他所体验的现实隔离开来,使其全身心投入电影的世界”。在电影受众暂时处于催眠的状态下进行广告宣传,受众接受信息度一般较高,同时较电视广告而言,影院的观众直接地暴露于广告的轰炸,无从躲闪,它的到达率几乎为100%。
(四)广告影响广泛、持久、深层,而且重复率极高。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艺术形态,电影的生命力强,它不但在影院放映,还可以在电视录像带、VCD中播出,不但播放一次,而且可以播放无数次,好的经典影片甚至影响几十年。让产品插入电影之中,让电影情节成为其广告内容,明星就是一种最佳的广告形象和意见领袖。这种天然的示范作用不经意便俘虏了观众、消费者。同时电影媒体可以影响电视广告很难到达的人群青年一代。他们崇尚的是快速的消费,电影媒体的特性迎合了青年一代的潜在心理,也因此更好地掌握拥有了这一巨大市场。
另外电影中的广告成本较低“如果说一部电影的票房达到5000万美元,电影中的广告就等于达到大约1370万的电影院观众面前,而据电影工业统计,一部有5000万美元票房的电影就可以卖出20万合录像带。不止如此,一部卖座巨片的录像带一星期至少出租五次,这样一个产品的镜头会因此在增加2500-3000万个让观众留下印象的机会”。如果再加上有线或无线电视的播出,广告主所付出的平均单位成本可以降到非常低。
综上所述,电影广告借助自身独特的优点确能将广告有效得深入到观众的心理,在各类广告铺天盖地的今天,电影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促销手段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不管它以何种形式都意味着人们对这块幕布背后的功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72
[2]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57
[3]周安华,《现代影视批评艺术》[M].中国广播出版社著,366
[4]严学军,《广告策划与管理》[M].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6,103-104
有关电影广告研究生毕业论文推荐:
1. 电影创作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
3. 浅谈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4. 浅析新媒体营销在电影中的推广应用论文
5.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国税局绩效管理论文篇二 四川省国税系统推行绩效管理的成果与问题思考 摘 要:绩效管理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随着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活动”的兴起,从90年代起逐步传入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追求绩效的提升,因此,各国政府纷纷把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活动蓬勃展开。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税务部门作为国家的重要公共部门,2013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在主持召开绩效管理专题会议,正式启动国税系统绩效管理试点工作。2014年7月,绩效管理在全国税务系统正式推行。绩效管理的推行,有效地提高了税收工作效率和质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完善。 关键词:绩效管理;基层国税 一、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取得的成效分析 总的来说,通过推进绩效管理,全国税收业务管理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行政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各项工作实现了提质增效。四川省更是在此次绩效管理的大浪中取得了不小成绩。 一是促进了工作目标落实。将全省国税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具体岗位,落实到每名税务人员。绩效管理办公室通过对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全方位掌握了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流程的运转状况,并定期进行通报,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能随时掌握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反馈,保证了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性、互动性,对基层单位更好地执行上级确定的目标任务,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提高了税收征管质效。将上级和全系统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总体部署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可监控、可考核的管理指标。市局各部门和各基层按照各自的职能和权限,抓好工作的落实和推进。在绩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工作业绩和成效的总结,注重检查问题和不足,通过查摆问题,分析成因,发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每月将考核的结果通报各单位、各部门,督促其建章立制,积极整改,规范管理。全局征管质量指标稳步提升,税收执法的准确率达到99%。 三是提高了纳税服务水平。围绕”春风行动”绩效考核目标以及以营造良好的纳税服务环境建设目标,将基层税务局打造为直接面向纳税人服务的实体。有效解决了纳税人办税慢、办税难、办税远的问题,受到了纳税人的普遍欢迎,从2015年4季度的纳税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纳税服务满意度由2014年的上升到,这也为下一步“营改增”扩围后国税管户数量倍增提前做好了纳税服务环境承载准备。 四是激活了基层税务人员的工作热情。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全系统干部职工的职责任务、思想作风、业务技能、工作质效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了工作方向,让广大税务人员工作有目标、肩上有责任、心里有压力、思想有动力,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业务工作技能、履行岗位工作职责上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更激发了干部职工潜心学习、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奋勇争先的热情,在提高人员队伍素质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当前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绩效管理参与度不高 由于绩效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工作,了解程度呈现逐级递减趋势。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基层国税工作人员的绩效意识仍显淡薄,对新的管理思想还未完全接受。另外,由于公务员部门性质的特殊性,对企业模式的绩效管理方案认知度并不高,接纳范围也有限。在绩效管理的参与度上,仍有较大部分的人在绩效管理指标制定时参与度一般或较少参与;绩效管理推行初期,为了与前期工作实现平稳过度,绩效计划指标的制定主要参考了上级工作任务和本级工作目标,没有深入了解基层工作状况和基层工作人员意见,干部绩效管理参与度偏低,绩效指标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容易出现指标制定和指标执行脱节的情况。 (二)促进工作、调动干部积极性的作用有待提高 从促进工作、调动干部积极性上看,仍有一部分人仍然认为绩效管理的作用不大,绩效管理带来的积极作用效果有待考察。单从职务划分来看,呈逐级降低趋势。一般干部认为绩效管理没有效果或产生负面作用的最高,也存在不少观点认为绩效管理“增加了基层负担,存在负面作用”毫无疑问,存在这种观点对绩效管理的整个促进带动作用初衷相去甚远,值得我们深思。 (三)绩效管理指标有待科学化 现行的绩效管理考评指标是以税务总局2015年度推出的绩效管理版的大框架下进行考评的,考评指标大而全,出现同一化,忽略了不同层级的绩效目标不同,缺乏层级性和灵活性,同时一些指标过分偏重理论,与实际工作不符,绩效指标设置没有明确岗位责任,容易出现职责界限模糊。绩效考评重结果而轻过程,绩效考评缺乏激励机制,对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缺乏以及绩效目标与国家战略目标无法有效贴合等,这类绩效考评指标都是有待优化的。 (四)个人绩效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的绩效管理运行情况,还较少涉及到个人绩效管理,由于公务员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绩效考评也就自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个人绩效的考评指标设置还存在诸多盲区,需要在工作完成度、能力和态度、工作岗位职责、奖励和表彰几个维度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年龄段的不同,对绩效指标的侧重点也不同,领导干部或班子成员更看重工作完成度,年轻人员则对能力的要求有所侧重,因此一套科学完整的个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亟需建立。 三、改进绩效管理工作的建议 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推行中必须紧密结合国税部门特点和现有管理方式,大胆借鉴企业及其他组织已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灵活运用现代绩效管理理论,建立起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强化绩效管理思想认识 税务部门可加强绩效管理类的教育培训,消除认知障碍,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通过内刊、宣传手册、宣传栏、培训和会议等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工作人员树立起新的绩效管理理念,全面掌握绩效管理的内涵、流程、方法,并使不同层次的人员熟知自身角色定位,让绩效管理的理念在其工作环境中生根发芽。培育绩效文化土壤。在引入绩效管理体系时,必须结合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创造有利于绩效管理体系生存的文化环境。塑造绩效导向的基层国税文化,逐步祛除不得罪人的“老好人”文化和“重资历、轻能力”文化,使绩效观念深入人心,管理得到公正执行。 (二)加强个人绩效考评、完善配套管理措施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整体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机制的完善。基层国税部门必须以战略眼光来开展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培训开发、能级管理、岗能匹配、职业生涯规划等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定个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使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同时,在绩效管理相对完善的情况下,提高绩效管理信息化程度,使绩效管理更加简便易行。 (三)进一步优化绩效考评结果运用 首先要强化考评结果分析。开展绩效考评后,根据考评结果进行绩效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总结经验做法,针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绩效自我改进机制,实现工作的全面进步。其次是完善绩效管理激励机制。进一步拓展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领域,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把考评结果与干部职工的评先评优、干部选拔等挂钩。通过考评激励,适当拉大各干部职工之间的差距,在经济和政治上给予优秀者以足够的奖励,切实达到鼓励争先、鞭策后进,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2.重庆国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重庆龙悦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看了“国税局绩效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浅谈绩效管理论文参考 2. 绩效管理论文 3. 企业绩效管理毕业论文 4. 浅谈绩效管理论文 5. 浅谈企业绩效管理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还是职称论文咯~
1. 浅析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简介:(字数:11154,页数:12) 2. 公共政策环境因素分析 简介:(字数:11606,页数:13) 3.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 简介:(字数:10682,页数:13) 4. 如何加强招标活动中的行政监督 简介:(字数:9678,页数:14 ) 5.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民营化与政府规制 简介:(字数:9827,页数:12 ) 6. 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的问题及对策 简介:(字数:10359,页数:13) 7.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研究 简介:(字数:13468,页数:22) 8. 谈我国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 简介:(字数:6976,页数:10 ) 9. 试论我国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 简介:(字数:10734,页数:12) 10. 陕西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简介:(字数:28016,页数:37) 11. 浅析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不足与创新发展 简介:(字数:9842,页数:11 ) 12. 浅谈政府信用 简介:(字数:7993,页数:11 )
媒体的负面效应也可以从从众心理出发也可以论述炒作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 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形势与政策的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 反思 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反思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思想 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教育力度与取得成效之间不对等的困境。本文拟以独立学院学生为例,从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现和内部因素出发,通过反思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力图提高社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健康 发展。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现
1.诚信缺失负面效应。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教育力度和成效上存在不对等现象。而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大学生诚信知行不一引发的。经走访和调查,大学生对诚信普遍持认同的态度,他们认识到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更为突出。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容易受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些学生,缺乏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思想颓废,缺乏诚信。“从道德心理的角度看,诚信就是一个由诚信需要、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及相关的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动态系统。”良好的诚信意识并不一定代表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诚信即使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但要真正将此行为准则付诸实践还必须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对方的诚信度、事件的重要程度、自身的利益考虑等等。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才使得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与诚信意识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就是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对称性的根本原因。
2.大学生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无论是在学校、社会乃至学生及其家庭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处于困境状态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着重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理想层次教育,弱化了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尤其在诚实、守信这种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诚信道德规范教育上力度不够。”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不成熟、不健全,存在着管理与教育的严重脱节,重视专业教育工作,轻视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学校诚信教育“各自为战“较多,整体配合少,缺少联动,系统性不足。在 家庭教育 环境下,家长及学生较为重视学生本身 科学 文化 知识的获取,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高,就业是否理想等,对诚信教育认同和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内因分析
1.社会“诚信危机”的负面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完美程度,人们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滞后社会 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制度、 法律的不完善。相应的道德诚信约束机制不健全,致使社会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进而引发以“诚信危机”为中心的社会道德危机。经济上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唯利是图。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察制度和道德约束体系不健全,市场缺乏了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守信者未受到应有的鼓励和收益,而失信者未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们的分辨是非的界限,形成一块道德灰色地带:失信者的收益高于失信成本,失信者有利可图。这种状况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大学生诚信教育必然受其影响。
2.家庭教育的诚信缺失。就目前来看,家庭教育存在诚信教育缺失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年后出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家庭教育较为宽松。家长代为做作业、写 作文 现象屡见不鲜。独立学院学生,在高中成绩属于中下游,成绩普遍不好,作弊现象十分严重。家庭教育的诚信缺失是重要原因。一方面,家庭教育基本上是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惟一标准,对道德理念的培养视为可有可无。另一方面,父母自身的失信淡化了教育效果。有些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成为子女的学习榜样。家长不良的示范、错误的引导使大学生对失信得利逐步产生认同,模糊了诚信和失信的道德界限,与诚信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3.大学生价值观已基本固定。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大学生虽未正式踏入社会,但已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了解了社会。特别是在 网络时代,学生接触社会的 渠道 更为广泛。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难免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背离。当前社会价值趋向于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实际行为中表现为唯利是图、背信弃义等。这种以个人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价值追求、重利轻义的义利观念,直接左右着人们的 经济行为与社会交往。有些大学生是非观念差,意志不够坚定,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影响,价值偏离正确方向。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有利于自我为中心,可以不惜牺牲诚信道德准则为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实现价值的 方法 ,助长了不讲诚信风气的形成,严重阻碍了思想 政治工作中诚信 教育的开展。
4.高校自身消极因素的影响。高校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诚信环境相对较好,但也并非是一尘不染。有些高校自身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形成悖论。有些高校管理领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漏洞,如在招生中的暗箱操作、各类评优中的不正之风、学术研究中的失信、学术腐败等等。一些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也存在着工作松散、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不力现象,这就给一些不诚信的大学生带来了可乘之机,让失信有了得意滋生的空间。这些负面“示范”,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蔓延,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反思
1.高校的诚信教育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诚信观的形成是要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而诚信教育的实施时间越早对学生的诚信观形成的作用越明显。“我们的德育是倒金字塔的,幼儿园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小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说明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没有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认知 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而导致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缺陷,导致诚信等道德问题的存在。大学生就像一张被社会上的种种虚假现象涂抹过的一张白纸。而让处在学校教育顶端的高等学校承担起“人之初”就应该重点从事的诚信教育,弥补诚信教育的先天不足,使白纸上已经存在的代表诚信观的线条回到它应该的位置上,这本身就是事倍功半的苦差事,也注定了高校的诚信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而不能彻底根除。
2.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
从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必须具备相应的外部因素。第一,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依托社会大环境。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培育社会诚信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在法制和道德上对诚信问题加以约束,形成奖惩分明的社会诚信氛围。第二,诚信的家庭氛围。家庭的对学生的诚信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要用自己诚信的言行、高贵的品质影响学生,带动他们成长进步,形成将诚信的家庭氛围。第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诚信道德观念的形成的养成要从小做起。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无疑是诚信教育的最佳选择,大学生诚信教育才会事半功倍。第四,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要想走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必须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全面的、和谐的德育观。“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和谐德育过程中已经不可能截然分开,应该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多经纬、多频道、多方位的德育组织网络,做到目标一致,相互沟通,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相互联动,形成合力,打一场持久的德育‘攻坚战’。”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具备以上几个因素,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的诚信教育观。细细的对照各种因素,我们才发现,目前这些外部因素都不具备,大学生诚信教育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
3.大学生诚信 教育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继续存在,总体上说,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是全面的、和谐的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应该诸多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放弃努力。具体而言,独立学院更应进行诚信教育:首先,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现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必然存在的直接原因。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集中学习的地方,是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修正不良观念和意识的理想环境。虽然,大学生诚信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但是,起码收到了一定成效。其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用还没有完全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制约其效用的发挥。尽快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再次,高校教育处于学校教育的最顶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期学校教育的不足。
参考 文献:
[1]沈绮云,姚晓波.高职院校学生诚信心理调查及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2010(10).
[2]张其娟.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02).
[3]刘兴华.论高校诚信教育难的原因及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形势与政策的结课论文
初入大学,跨过了人生中的的第一道大坎——高考,又有欣喜,有辛酸。一切五味陈杂,然而,总是过去了。旧的大门关闭,一扇新的大门已经敞开。 报志愿时,我选择了北京,一个有太多光环的地方,而且,离家很远。这对于从没有离开过家乡的我来说,是一个挑战。 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我也不例外。起初我很迷茫,很懵懂。而且寂寞无助。等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了以后,我才懂得健康观、价值观、人生观没,才从困惑中走出。 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只有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从心理课上,我懂得了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然而,现实中的我,仍然有很大压力。初到异地的孤寂,面对其他优异学子的挑战,面对课业的压力与不适应,很难以调整。 所以我求助于网络和书本,查找心理压力从何而来,又怎么消去。 我总结得到: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另外,从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来看,学校教育还没有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讲德育时,往往重视的是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情绪的调整;在讲智育时,重视的是智商的高低,却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在讲体育时,重视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引导,心理素质不理想。 那么,该怎麽消除呢? 我曾经试过几种方法,其一是大声地喊以排解压力,效果还不错,只不过得注意选好场地,勿扰他人。其二是运动排解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运动,用以转移注意力,并通过体能的消耗来解压。其三是破坏法,是通过摔东西,撕纸等破坏性行为缓解压力,此方法需掌握尺度,谨防发展为破坏癖患者。 那么,心理学中的专业方法有哪些呢? 1.通过正面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克服个性心态的负面效应。 要想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武断和感情上的偏激、固执,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实事求是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正确对待周围环境以及生活挫折,从而避免沉湎于区区琐事或为无谓的烦恼所困扰。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 心理咨询教育是近年来在一些高校出现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同时也具有预防的功能。心理咨询活动针对咨询对象在学生、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心理危机与心理负荷,通过语言、文学等媒介,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启发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和冲突。心理咨询教育对还未曾发生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也可起到预防作用。 3.组织丰富的课余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健康的课余生活可以愉悦身心、获得朋友、增进友谊,减少因压力导致的紧张感。因此,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各种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这样,不仅使大学生锻炼了能力、拓宽了知识面,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其健康发展。 心理压力缓解,是否就意味我们心理健康了呢?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心理健康就是心理没病呗。其实不然,这个回答不能算错,但也不是很全面,我在这里借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将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其实通俗的讲,心理健康就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的协调,能适应环境。也就是说 ,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自我调节能力很强。比如说我,刚来北京就很不适应,现在才好多了。除此,我以为,心理健康还包括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比如说我们宿舍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相处而互相帮助。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心理健康就是有幸福感。 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瑟里格曼表示,这个能被归纳成:快乐+参与+意图=幸福。我很认同这一观点,我快乐,我参与,我达到目的,所以我幸福,我成功。这是一种人生的哲学,一种处事地准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总之,从心理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并使之应用于生活,现在的我,不再迷茫,不再心理压抑,不再体会不到幸福感,我知道,一切就在我们身边。 希望大家缓解心理压力,丰富内心世界,体会到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