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全国全网平台化服务,集中化采购、集中化中央厨房处理。
1、采购与库存管理:海底捞末端门店几乎是零库存(库存仅供当天消费),每天的由各个门店报送需求后,后台系统全程可视,汇总后下达采购及生产任务,整个供应链系统实现的快速响应机制。
2、时蔬基地直供:海底捞全国都有自己的直供蔬菜基地,基地的种植计划与前端门店的计划完全协同,基地的每种蔬菜的播种、采摘都有严格的时间计划,也就是基地种植的才什么时候上餐桌都有严格的计划。
3、物流:海底捞在全国建立了多个物流中心+中央厨房,集中统一的冷链物流配送是其核心,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障冷链不断链,海底捞的物流配送门店是亲自到楼下取货,而不是物流企业送进店,这样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
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的连锁品牌,创始人为张勇。
1994年3月25日,四川省简阳市海底捞火锅城正式开业。2018年5月17日,海底捞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9月19日,海底捞确定最终发行价,每股港元。9月26日,海底捞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2020年,海底捞净利润亿元,同比下降。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排名360。
海底捞供应链管理分析背景写法如下:1、写实海底捞现规模化和效益化,将生产与服务剥离。2、分别写海底捞实现标准化和人性化管理。3、写出采购管理海底捞配送中心每天的原料进货量及生产量,经过各个门店报送需求。
海底捞,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企业,被众多个人和组织所关注和模仿。那么海底捞的经营理念是什么呢?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海底捞的经营理念,希望能帮到你。海底捞的经营理念 “海底捞”餐饮集团本着“体验美味、享受生活、拥有健康、共创卓越”的发展理念,倡导“用双手改变命运,靠勤奋实现梦想”的价值取向,公司上下形成了“同心同德,争创中国一流餐饮企业;上下齐心,打造中国第一火锅名牌”的创牌氛围。 海底捞的态度服务营销 国内著名的火锅连锁店--海底捞成立了海外部门,计划今年内走 出国 门,在美国开店。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开始策划。在国内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海底捞希望美国人也同样能接受中国的火锅。 海底捞火锅,你就算没去过也一定听说过。今天的海底捞,几乎成了餐饮服务业的“爱国主义 教育 基地”。在每天熙来攘往的顾客中,有许多是老板带着员工来感受“这才叫做服务”;有的是偷偷来学艺,想山寨的;也少不了故意来踢馆,考验海底捞服务员心理承受能力到底好到什么程度的餐饮同业。 在海底捞,天天都可以见到消费者排长队等着吃火锅,连三伏天也不例外。很多人想学海底捞的经营之道,但却学不会,原因何在?探索海底捞到底有何成功之处?说穿了,海底捞只是培训全体员工奉行“把顾客当人”的全套服务理念。这种服务理念在发达国家其实太正常不过了,但是海底捞只是在大陆率先实施,却让消费者惊艳到“不敢置信。” 中国的火锅多了去了,消费者不是没吃过好的火锅,消费者只是为了亲眼目睹与享受一把 传说 中的顶级服务。因为国内的消费者一辈子没见过、没享受过这种“人”的待遇,因此他们才会把海底捞的服务视为“不正常”。因此才会有消费者说:“来海底捞等坐,还免费给我擦皮鞋、给我媳妇美甲,啥玩意儿都有;就连我故意找服务员的麻烦,他们也不生气,还对我笑嘻嘻的,这里的服务简直就是‘变态’。” 许多专家看到海底捞在中国提供这样的“变态服务”,认为这是中国消费者之福,应该大喜。我却认为,海底捞的成功恰恰折射出中国服务业水平的低落,因为中国消费者花了钱,不仅没当上大爷,反而一直在当孙子,其实是莫大的杯具!国内的服务业每个人都会把“顾客是上帝”挂在嘴上,但这句话早已经成为嘴上的 顺口溜 ,真实的情况是,国内的服务业,不仅没把顾客当“上帝”,连把顾客当个“人”都很难做到。 如果你到海底捞吃饭,有三道风景可以当成娱乐表演项目来欣赏,一是排队等座时琳琅满目的免费项目;二是抻面师傅边跳舞、边抻面,把面条甩到你眼前,让人尖叫的表演;三是动作敏捷可比成龙,一路小跑的传菜员。 海底捞的传菜员又称“飞虎队”,有人不解,为什么要一路小跑?不就是送个菜,晚几分钟有什么了不起?一位在海底捞工作的一位服务员说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客人在门外等着给海底捞送钱,他们是跑着检钱呢!让上桌的客人快点吃完,外面等坐的人才能吃上呀!”你看,多么简单的道理,可是 其它 的餐饮同业却没想明白。 海底捞的成功关键在于他差异化的理念与服务,其内涵正是我所提出的“蓝海策略”,所以他能满足消费者没有被满足的“隐性需求。”小火锅也能做成大市场,海底捞带给所有营销人的营销启示是:顾客不是遥不可及的“上帝”,而是送钱上门的“财神爷”,只要善待他,你就能发财,而且是发大财! 海底捞的 企业管理 管理团队 现海底捞已在全国范围内开了七十一家直营分店,每年还以五至七家递增。在这十八年的企业运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市场 经验 和管理经验的他,还先后走访欧美,考察市场, 向国际大型餐饮企业学习,成为中国餐饮协会成员,四川省餐饮协会常务理事会员。 管理教材 海底捞现象在企业界受到关注。海底捞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海底捞靠什么在海底捞书籍经营中赢得顾客、赢得员工?管理实战专家杨铁锋在深入研究海底捞 商业模式 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诠释海底捞经营管理经验的专著《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全方位解读海底捞模式,破译海底捞经营密码, 总结 海底捞快速创富内在规律,详述海底捞管理 方法 ,使海底捞不再神秘。《海底捞你学不会》从破解海底捞火锅店的经营管理方法入手,把海底捞的创富系统拆解成八大板块深透研究,从中总结出企业创富的规律性法则,再结合现代 企业运营 理论,给出企业能够快速学习、马上能用的实施方法,帮助广大企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海底捞在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时,经常通过让管理人员常年写 日记 的方式,使管理人员的思维力和表达力得到锻炼。从管理结果看,这种方式确实有效的提高了管理人员听、想、说、做的能力,让那些学历较低的人员达到公司管理人员的上海底捞书籍岗标准。《海底捞店长日记》一书是海底捞原高管李顺军在海底捞工作期间的真实记录,通过 入职 海底捞、成为服务员、被提拔为领班、当上大区总经理助理以及成长为代理店总的亲身经历,反映了海底捞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快乐,对广大 职场 人员设立人生目标、 拓展工作视野、提升职业素质具有积极意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操案例型管理教材。 猜你喜欢: 1. 海底捞的企业文化 2. 海底捞成功的秘密 3. 海底捞人本管理理论研究论文 4. 海底捞火锅加盟费多少 5. 餐饮服务与管理论文
海底捞的体验 下载地址:学习“海底捞”智慧(一)在过去两年里,海底捞餐厅已经成为餐饮界的一个热点现象,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两位教授对海底捞进行了一年多的深入研究,甚至派人“卧底”当服务员,总结出海底捞的管理经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员工工时长、工作累、报酬低,劳资矛盾突出,经常为人诟病。本篇中国特稿却告诉我们,即使是在火锅这样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一样可以创造出令人羡慕的高昂士气、充满激情的员工团队和出色的业绩。1994年,还是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在家乡简阳支起了4张桌子,利用业余时间卖起了麻辣烫。14年过去,海底捞在全国6个省市开了30多家店,张勇成了6,000多名员工的董事长。张勇认为,人是海底捞的生意基石。客人的需求五花八门,单是用流程和制度培训出来的服务员最多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因为它们忽视了员工最有价值的部位——大脑。让雇员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只雇了他的双手。大脑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创造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当人用心的时候,大脑的创造力最强。于是,服务员都能像自己一样用心就变成张勇的基本经营理念。怎么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答案很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可以免费上网,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不仅如此,海底捞还雇人给员工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建了海底捞寄宿学校,为员工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海底捞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要让员工的大脑起作用,除了让他们把心放在工作上,还必须给他们权力。200万元以下的财务权都交给了各级经理,而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有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免掉一餐的费用。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当员工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按照这个定义,海底捞是一个由6,000名管理者组成的公司。人是群居动物,天生追求公平。海底捞知道,要让员工感到幸福,不仅要提供好的物质待遇,还要让人感觉公平。海底捞不仅让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员工得到了尊严,还给了他们希望。海底捞的几乎所有高管都是服务员出身,这些大孩子般的年轻人,独立管理着几百名员工,每年创造几千万营业额。没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任劳任怨的苦干也可以得到认可,普通员工如果做到功勋员工,工资收入只比店长差一点。海底捞把培养合格员工的工作称为“造人”。张勇将造人视为海底捞发展战略的基石。海底捞对每个店长的考核,只有三个指标,一是客人的满意度,二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员工流失率,同时要求每个店按照实际需要的110%配备员工,为扩张提供人员保障。海底捞这种以人为本、稳扎稳打的发展战略值得不少中国企业借鉴。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人又喜欢火锅,因此除了有传统的涮羊肉,各种地方风格的火锅也几乎都能在京城找到,重庆麻辣、内蒙肥牛、贵州酸鱼、港式海鲜……竞争激烈,消费者笑,火锅店老板愁。很多火锅店在北京活不过三年。2004年2月,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四川火锅店也进京凑热闹来了。起初,他就像所有新店一样根本没有引起业界的注意,人们对不知死活的新进入者已经司空见惯。可没过多久,同行们发现这家火锅店的门外,三伏天竟然有食客排长队!要知道,北京的三伏天,温度经常高达30多度。这是火锅生意最淡的季节,很多火锅店这时要么提供别的菜式,要么让部分员工回家歇着。可是这家店居然还要“翻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其解的缔造者就是---海底捞。海底捞是何方神仙,竟有如此能耐?他靠什么招数赢得“见多识广”的首都火锅爱好者的青睐?问那些三伏天在门外排队的食客,你们为什么喜欢海底捞?“这里的服务很“变态”。在这里等着有人给擦皮鞋、修指甲,还提供水果拼盘和饮料,还能上网、打扑克、下象棋,全都免费啊!”“这里跟别的餐厅不一样:吃火锅眼镜容易有雾气,他们给你绒布,头发长的女生,就给你猴筋套,还是粉色的;手机放在桌上,吃火锅容易脏,还给你专门包手机的塑料套。”“我第二次去服务员就能叫出我的名字,第三次去就知道我喜欢吃什么。服务员看出我感冒了,竟然悄悄跑去给我买药。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仅凭这些,就能在北京站住脚?开餐馆的人都说,开一间店容易,开二家店难,开三间店不死才算有本事。有人满心疑惑,有人等着看戏。很快海底捞第二间店开业了,同样火爆,第三间店、第四间店……短短四年、海底捞一口气在北京开出了11间店,而且没有一间加盟店。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2006年,百胜中国公司将年会聚餐放在海底捞北京牡丹园店,并说这顿饭的目的是“参观和学习”。百胜是世界餐饮巨头,旗下的肯德基和必胜客开遍全球,而当时海底捞总共不过20家店,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说:“这简直是大象向蚂蚁学习”。次日,在百胜中国年会上,张勇应邀就“如何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做演讲时,被这些“大象学生”追问了整整三个小时。这些都吸引了我们的研究兴趣。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海底捞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列席该公司的管理例会,安排研究助理进店当了一个星期的服务员,亲身感受海底捞的管理和企业文化,核实一些关键问题。我们还拿了北京另外几家餐饮进行参照研究,以此发掘海底捞的独特的管理智慧。智慧一、用心创造差异化1994年,还是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在家乡简阳支起了四张桌子,利用业余时间卖起了麻辣烫。“我不会装修、不会炒料,店址选在了街的背面,刚开始连毛肚是什么都不知道,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些,别人要什么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刚开张时,不知道窍门,经常出错,为了让顾客满意,送的比卖的还多。”张勇回忆道,“结果大家都说我的东西不好吃,却又都愿意过来。”半年下来,一毛钱一串的麻辣烫让张勇赚了一万块钱。这家麻辣烫就是海底捞的前身。“客人吃得开心,就会夸你味道好,但要是觉得你态度冷淡,就会说很难吃啊。”从做麻辣烫起,张勇就意识到,做餐饮,服务是取胜的关键。麻辣烫变成正式的火锅店之后,生意因为与众不同的服务很快红起来。1999年的一天,张勇的火锅店来了一位西安人,觉得味道很好,吃完后对张勇说“到西安开一家吧,西安人爱吃火锅的很多。”张勇就这样开了第二家店,海底捞从此走出四川。14年过去,海底捞在全国6个省开了30多家店,拥有6000多名员工。张勇从麻辣烫和第一个火锅店的经营中悟出,火锅生意不同于其它生意,在这里每个客人都是半个大厨,不仅自己配调料,还亲自根据自己的口味煮各种食品,因此吃火锅的客人需要更多的服务。此外,由于四川火锅浓重的麻辣刺激,吃到最后绝大多数客人实际上已经分不出不同火锅店的口味。因此,在地点、价钱和环境相似的情况下,服务好坏是食客是否回头的最重要因素。管理真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没读过大学,没受过任何管理教育的张勇,在根本不知道竞争差异化是何物时,竟在偏僻的四川简阳创造出自己的服务差异化战略,而且把这个战略成功灌输到所有一线员工。怎么才能让顾客体会到差异?就是要超出客人的期望,让人们在海底捞享受在其它火锅店享受不到的服务。要做到这点不能仅靠标准化的服务,更要根据每个客人的喜好提供创造性的个性服务。从洗菜、点菜、传菜、做火锅底料、带客人煮菜、清洁到结账,做过火锅店每一个岗位的张勇深知,客人的需求五花八门,单是用流程和制度培训出来的服务员最多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因为他们忽视了员工最有价值的部位---大脑。让员工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只雇了他的双手。这是最亏本的生意,因为人的双手是最劣等的机器,论力气和每个动作之间的偏差,根本比不过机械。人最值钱的是大脑,因为他有创造力。服务的目的是让顾客满意,可是客人的要求不尽相同。有人要标准的调料,有人喜欢自己配;有人需要两份调料,有人连半份都要不了;有人喜欢自己涮,有人喜欢服务员给他涮。有人不喜欢免费的酸梅汤,能不能让他免费喝一碗本该收费的豆浆?碰到牙口不好的老人,能不能送碗鸡蛋羹?让客人满意不可能完全靠标准化的流程和制度,只能靠一线服务员临场靠自己的判断完成。如果碰到流程和制度没有规定的问题,就需要大脑去创造了。比如客人想吃冰激凌,服务员要不要到外面给他买?大脑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去创造?心理学证明,当人用心的时候,大脑的创造力最强。于是,让海底捞的服务员都能想自己一样的服务就变成了张勇的基本经营理念。智慧二、把员工当成家人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那么,又要怎样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家?张勇觉得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如果员工是你的家人,你会让他们住城里人不住地下室吗?不会。可是很多北京餐馆的服务员就是住地下室,老板住楼上。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电视电话一应俱全,还可以免费上网。公司还雇人给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公司给员工租房的标准是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因为北京交通太复杂,服务员工作时间太长。如果你的姐妹从乡村初次来北京打工,你一定担心他们路不熟,会走丢;不懂规矩,会遭城里人的白眼。于是,海底捞的员工培训不仅仅有工作内容,还包括怎么看北京地图,怎么用冲水马桶,怎么坐地铁,怎么过红绿灯......我们在采访时,海底捞员工骄傲地说:“我们的工装是100元一套的好衣服,鞋子也是名牌——李宁!”做过服务员的张勇知道:服务员的工作表面看起来不累,可是工作量相当于每天走10公里的路。你的姐妹千里迢迢来打工,外甥和侄子的教育怎么办?不把这个也安排好,她们不可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于是,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建了寄宿学校,因为海底捞三分之一的员工来自四川。海底捞不仅照顾员工的子女,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谁不想孩子有出息?可是衣锦还乡的毕竟少数,而公司每月寄来的钱让这些父母的脸上有光彩。中国人含蓄,中国的农民更含蓄,心里骄傲不好直说,却说:“这孩子有福气,找到一家好公司,老板把他当兄弟!”难怪员工都管张勇叫成张大哥。如果你的姐妹结婚了,你能眼看着年轻的夫妇分居吗?如果妹夫没有工作,你能不替他着急吗?于是海底捞的人事政策又让人力资源专家大跌眼镜——鼓励夫妻同时在海底捞工作,而且提供有公司补贴的夫妻房。海底捞的招工程序也别具一格,提倡内部推荐,于是越来越多的老乡、同学、亲戚一起到海底捞工作。与此相对,许多公司把亲属回避当作铁律。张勇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家人之间不仅有亲情,更重要的是信任。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社会学告诉我们:绝大部分人在熟人圈里的道德水平比在陌生人群中要高。看,无师自通的海底捞又胜了一筹。把员工当成家人,就要像信任家人那样信任员工。如果亲姐妹代你去买菜,你还会派人跟着监督吗?当然不会。所以,海底捞200万元一下的开支均由副总负责,而他们同张勇都无亲无故。大区经理的审批权为100万元,30万元以下各店店长就可以签字。40多岁的张勇,如今已经“半退休”。授权如此放心大胆,在民营企业实属少见。如果说张勇对管理层的授权让人吃惊,他对一线员工的信任更让同行匪夷所思。海底捞的一线员工都有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就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有权免掉一餐的费用。在其他餐厅,这种权利起码要经理才会有。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为此,除了让员工把心放在工作上,还必须给他们权利。张勇的逻辑是:客人从进店到离店始终是跟服务员打交道,如果客人对服务不满意,还得通过经理来解决,这只会使顾客更加不满,因此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一线员工,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客户的不满意。当员工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按照这个定义,海底捞的员工都是管理者,海底捞是一个由6000名管理者组成的公司!难怪张勇说:“创新在海底捞不是刻意推行的,我们只是努力创造让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结果创新就不断涌出来了。”如果你是海底捞的同行,想想看,你怎么跟这6000个总是想着如何创新的脑袋竞争?智慧三、尊敬希望和公平有人会问:难道张勇就不怕有人利用免单权换取个人利益?这种情况确实发生过,只不过极少,而且那些员工做第二次的时候就被查处开除了。两个因素决定海底捞一线员工不会滥用免单权。防止制度漏洞一、管理层除了财务总监和工程总监外,全部从服务员做起。这条政策极端到包括厨师长的职位,理由是不论你的厨艺有多好,没有亲自服务过客人,就不会知道服务员需要什么样的后厨支持才能把客人服务好。管理3000多员工的北京和上海大区总经理袁华强,就是从门童、服务员一路做起来的。至今他还骄傲地说,我是超一流服务员,可以一个人同时照顾4张台。他和手下每一层的管理者都非常清楚,什么时候必须用免单的方式才能让客人满意。因此,作弊的人怎能过他们?防止制度漏洞二、人的自律。人都有邪恶和正义两重性,两者谁占上风经常是生存环境使然。孟子有言: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海底捞把员工视为手足,员工自然把海底捞当作自己的心脏来呵护。那些被偷垮的餐馆,员工在那里可能受到了土芥般的轻视。设身处地想想看,如果你既喜欢这个工作,又感激这个公司,特别是你还在意亲戚朋友、同学和老乡对你的看法,你愿意用几百元钱去交换它们吗?如果对员工连这样的信任都没有,你怎么能期望员工把心给你?当然,更重要的是海底捞的晋升制度让他们看到了真切的希望。任何新来的员工都有三条晋升途径可以选择:管理线——新员工——合格员工——线员工——优秀员工——领班——大堂经理——店经理——区域经理——大区经理;技术线——新员工——合格员工——级员工——先进员工——标兵员工——劳模员工——功勋员工后勤线——新员工——合格员工——级员工——先进员工——办公室人员或者出纳——会计、采购、技术部、开发部等。学历不再是必要条件,工龄也不再是必要条件。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晋升政策,不仅让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员工有了尊严,更是在这些没上过大学的农民工心里打开了一扇亮堂堂的窗户:只要努力,我的人生就有希望。对他们来说,袁华强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是农村人,高中毕业,19岁加入海底捞,最初的职位是门童,现在是北京和上海地区总经理。他说:“只要正直、勤奋、诚实,每个海底捞的员工都能够复制我的经历。”这样的事例确实不少。区域经理林忆今年只有21岁,掌管海底捞西单、牡丹园等三个店。店长王燕只有22岁,这些大孩子一样的年轻人独立管理着几百名员工,每天接待上千名顾客,每年创造几千万的营业额。他们不曾读过大学,但是他们脸上有着名牌大学毕业生未必能有的自信。没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任劳任怨的苦干也可以得到认可,如果做到功勋员工,工资收入只比店长差一点。不要忽视一个扫厕所大叔的作用,如果他每天都乐呵呵的,那是对所有员工都是一个激励和教育。不仅如此,他还会不断带出能让洗手间达到海底捞清洁水平的徒弟。千万不要以为,让一个中国餐馆的洗手间一年365天没有异味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习“海底捞”(二)人是群居动物,天生追求公平。幸福与否主要来自和同类的对比。如果追求公平的天性遭受挫折,比如老板的小舅子对大家呼来呼去,一个同事靠漂亮脸蛋拿了最高奖金,刚来的大学生连上菜程序都不懂就当上经理……员工一定不会感到幸福。人不幸福,对别人就不可能友善,更谈不上创造。海底捞知道,想让服务员对客人态度好,就必须让服务员感到幸福。让人感到幸福,不仅要提供好的物质待遇,还要让人觉得公平。晋升制度是海底捞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核心保障。因为管理者要是没有做过服务员,再换位思考也是近台看戏。看戏的哪怕是票友,也不能完全体会真正靠唱戏为生的压力与追求。海底捞的晋升政策除了能保证管理层知道服务员的冷暖外,也让普通员工感到公平,于是他们笑得自然,笑得灿烂。社会动物是有移情能力的,笑与哭都会传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顾客说,到海底捞吃饭很高兴,因为他们的服务员都愿意笑。看,海底捞的超值服务体现出来的:海底捞不仅有火锅,还能让你笑,千金难买一笑!一、造人优先人必须一天一天长大,成功的企业也从来不是一步登天。从偏僻的四川简阳一路开到北京和上海,张勇发现海底捞很有竞争力,于是他的战略目标变成了“把海底捞开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做中国火锅第一品牌。”按照一般的连锁经营的商业逻辑,发展势头这么好的海底捞要成为中国第一火锅品牌似乎并不难,因为商业模式、管理团队、中央厨房,原料基地、物流系统和服务流程都已日趋成熟,只要有充足的资金或者通过发展加盟店,就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可是,海底捞不仅一分银行贷款没有,就连找上门的投资银行和私募基金的钱都不要。张勇说,用人家的钱就要按照人家的计划开店,可是做生意跟做人一样,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要的是一个境界!因此,海底捞从第一天起到现在30多家店,资金都是从火锅生意上一分一分赚来的。用投资银行家的话说,海底捞是纯粹的内生增长。张勇认为扩张这事急不得,因为他有一块“心病”没解决。那就是:海底捞的所有做法别人都可以复制,只有海底捞的人是没法复制的,而这恰恰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可是上哪找这么多出色的员工啊?不要以为都是农村出来的打工妹,那一样的工资就能干一样的活。一个人在海底捞可以干12小时,还笑着说不累,在别的餐馆干10个小时就愁眉苦脸。年仅28岁的袁华强是海底捞北京和上海区的总经理,海底捞一共30多家店,在北京和上海就有16家,可见袁华强在公司受重视的程度。袁华强是四川宜宾人,因为家穷没能上大学,19岁离乡谋生,偶然的机会进入海底捞,从门童做起。袁华强就是海底捞董事长张勇“造人”工作的硕果之一。别人问张勇你的生意这么好怎么不快点扩张?张勇有事会举例说:我现在只有一个袁华强,海底捞“造人”需要时间。其实,“造”一个袁华强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我问袁华强,每个店的选址也是你决定吗?他说:对。我望着这张娃娃脸,上面有时还冒出一点农村孩子常见的那种羞涩,心想,在诺大的北京和上海,要找一个合适开饭店的地方,就算对本地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做饭店的都知道:地点对了,赢了一半。海底捞每个店都是上千平米,装修至少几百万,有时上千万。我又问:你们老板提不提意见?袁华强说:老板只参与和批准每年开多少店的总计划,至于具体在哪儿开店,什么时候开,装修标准,都由各大区经理负责我又问:选址是个挺难的事吧?袁华强笑了,说:对,刚来北京时,不信邪,在租金便宜的南边一下子开了两个店,生意就是不行,两年都收不回投资。现在学乖了,就在东边和北边餐馆扎堆的地方开,因为餐馆多的地方,首先证明地点没错,即使租金高,竞争激烈,只要我们做得比对手好,还是能赚钱的。结果,我们后来在北京开的店,最长一年,有的半年就收回了投资。
管理学海底捞案例海底捞门店关闭受的环境因素影响如下。1、门店选址有问题,导致客流量不是很大。2、门店经理的数量不够,由于店铺扩张的速度过快,没有足够多的优秀门店经理来管理门店。
企业如何留住员工以海底捞为例
企业如何留住员工以海底捞为例,招聘难是所有行业的老难题,特别是餐饮行业,有人说是不是钱没给到位,那如果什么都用钱留人,公司还有什么地方赚钱,所以留人要讲究方法,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企业如何留住员工以海底捞为例。
餐企留人新招:发留人奖,给厨师配保姆
天要下雨,员工要走人,真的留不住吗?武汉的餐饮企业却是别出心裁。
武汉一家开汤包店的老板最近招了一名保姆,但是这个保姆不是自己用而是给店里的几位白案师傅用的。平时主要是负责这几位白案师傅的起居饮食,工作内容包括师傅们的正餐、衣物清洗及寝室卫生。
而这些师傅享有独立的两室一厅、空调、电视等。
有这样的老板,肯定是好好工作啦。
还有一些餐企,为了留人发留人奖。员工只要顺利将新员工带好并通过试用期就可以领到200元的奖励。
想留人,你做到这些了吗?
学一学海底捞的薪酬制度,看餐企如何留人
一提到海底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服务”,海底捞把服务做到了极致。在管理上,海底捞倡导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为员工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和亲情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员工价值。
薪酬管理制度
(1)海底捞总体工资结构
总工资=基本工资+级别工资+奖金+工龄工资+分红+加班工资+其他-员工基金
级别工资:一级员工+60元,二级员工+40元,普通员工不变
奖金:先进员工、标兵员工奖励80元/月,劳模员工280元/月,功勋员工500 元/月
工龄工资:每月40元,逐年增递加
分红:一级员工以上才可以分红,分红金额为当月分店存利润的
其他:包括父母补贴(200、400或600,帮助寄回老家父母处)、话费(10-500元/月)
员工基金:在每月工资中扣除20元,扣满一年为止
(2)普通员工资结构
① 新员工:总工资=月薪=基本工资+加班费+岗位工资+其他-员工基金
② 二级员工:总工资=月薪+级别工资+工龄工资
③ 一级员工:总工资=月薪+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分红
④ 劳模员工:总工资=月薪+级别工资+荣誉奖金+工龄工资+分红
(3)管理层员工资结构
大堂经理: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工龄工资
店经理: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工龄工资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员工的工资结构,一名员工的月收入结构居然被切分成至少八块,是海底捞喜欢复杂的工资架构吗?当然不是!这八个部分都是海底捞拉动员工做事的心思。
基本工资—>鼓励员工全勤
级别工资—>鼓励员工做更多或更高难度的工作
奖金—>鼓励员工做更高的工作标准
工龄工资—>鼓励员工持续留在企业工作
分红—>公司整体业绩和员工个人收入挂钩
加班工资—>鼓励员工多做事
父母补贴—>让员工的父母鼓励自己子女好好工作。
话费—>鼓励员工多和客户沟通
多劳多得不应该停留在思维上,还要看企业让员工劳什么,得什么,设计好劳的内容和得的机制,才会看到机制的成效。多劳多得不应仅停留在底薪和提成结构上,需要更精细的分工和分配。
福利制度
(1)员工家庭
给每个店长的父母发工资的,每月200、400、600、800不等,子女做的越好他们父母拿的工资会越多。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
由公司直接寄给父母。此外,在海底捞工作满一年的员工,若一年累计三次或连续三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该员工的父母就可探亲一次,往返车票公司全部报销,其子女还有3天的陪同假,父母享受在店就餐一次。
(2)员工住宿
宿舍与门店距离步行不超过20分钟,宿舍都是正式小区或公寓中的两、三居室。宿舍内配备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电脑、网络,并安排专门的保洁打扫房间,工作服、被罩的洗涤外包给干洗店。如若夫妻二人共同在海底捞工作,门店会提供单独房间。
(3)员工假期
所有店员享有每年12天的带薪年假,公司提供回家往返的火车票。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可以享受婚假及待遇;工作满3个月以上的员工可以享受父母丧假及补助;工作3年以上的员工可享受产假及补助。
(4)员工股权
给优秀员工配股,一级以上员工享受纯利率为的红利。从这里我们看出,海底捞在留住熟练的员工身上,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和成本,四种福利政策:店长父母工资,员工住宿问题,餐饮员工的假期问题,以及工作到一定年限和级别后的红利收益,海底捞都考虑到了。
工资体系并不能解决企业所有问题,但是很多企业在招人、留人、激励员工的分配机制上,确实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如果你的企业给公司员工收入切分上非常的简单,那么员工的工作状态必然是不理想的!实际上每一条机制背后都是员工努力或是不努力的心思,企业用对了机制才能完全发挥一个人的能力!
留人除了说好话,更多的是要满足员工的需求。让他们觉得工资有盼头,物有所值。
(1)管理线
管理线,也就是它的管理通道。管理通道,当然是从新员工开始。作为一个新员工,三个月以后,或者说多长时间后,慢慢地通过考核,成为合格员工,然后晋升为一级员工,再往上就是被评为优秀员工
再就是一步一步成为领班、大堂经理、店经理,再就是有可能成为区域经理、大区经理。这就是管理的晋升渠道。
(2)技术线
技术线,是第二条线。除了管理通道外,海底捞对技术人员也有一个职业规划,叫作技术线。
作为一个新员工,可以不断地晋升,成为合格员工、一级员工、先进员工,但是这时候你会发现,技术线管理岗位就这些,而且也不可能大家都成为管理者,所以海底捞在他们的晋升通道设计上,除了有先进员工,还有标兵员工,往上就是劳模员工,再往上就是功勋员工。
所以,员工不一定是管理者,但是他们可以享受管理者的待遇。
实际上,海底捞的功勋员工,跟餐厅的店长的待遇,没有太多的差异。
也就是说,你虽然不是管理者,但是被聘为或者被晋升为功勋员工,你的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几乎跟店长差不多了。你虽然没有管理权限,没有行政权力,但是你可以享受相关的待遇。这一点大大地激励了海底捞的技术员工。
(3)后勤线
第三条线,后勤线。这条线有可能会被我们忽视,这一条晋升通道跟技术晋升通道很相似。
它也是从新员工到合格员工,再到一级员工,然后是先进员工,再一步一步往上晋升,成为办公室人员或者出纳,再就是成为会计、采购、技术部、开发部等。
这三条线中管理线是主线,作为新员工,如果说你是在不断地被提升为管理者的,你会看到管理的希望,你会成长为领班主管等;
如果你是走技术和后勤这条线的,那么你虽然不一定成为管理者,但是你会晋升为标兵或者劳模员工,你可以跟店长的待遇几乎一样。
所以海底捞很多的`后勤员工和技术员工也得到了激励,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可见,海底捞多线并举的晋升通道,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希望,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也感到公平。
1、生活关怀提升归属感
海底捞从创立之初,就采用一种“家文化”来进行管理,而创始人张勇就是海底捞这个家庭的大家长。每一个来到海底捞的员工,首先感受到的是像在家一样的温暖和关怀。
海底捞目前的员工,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80 后”和“90 后”新生代。与进城务工的父辈不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比父辈高,拥有更高的职业发展期望,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更加关注身份等同、他人尊重与社会认同。
但不变的是他们和父辈一样的对美好生活和改变自己命运的追求。在这一点上,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为海底捞员工提供了行动信仰,同时也把员工和企业的利益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海底捞对员工的考核指标只有两个:员工努力程度和顾客满意度。这两者可以归结为一个终极目标,就是让顾客满意。在张勇看来,让顾客满意的前提是让员工满意,只有员工满意了,才能快乐地工作,进而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围绕这一理念,海底捞首先为所有员工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便利,帮助他们快速融入都市的环境,适应快工作节奏。
海底捞为门店员工租住正式小区或公寓,而不是进城务工人员常住的地下室;所有房间配备24 小时的热水和空调,以及电视和电脑。
此外,海底捞还为每个宿舍安排一名“宿舍长”,大都由40 岁以上的女员工来担任,负责照顾这些大都是刚刚离家的年轻员工。
宿舍长一方面负责员工宿舍的日常打扫以及员工衣物的清洗工作;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员工提供家中长辈般的关怀,给这些身处异乡的年轻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同时也缓解了高强度服务的压力。
仅员工住宿一项,海底捞单个门店平均每年花费就超过50 万元。
若是员工生病,宿舍长会陪同看病、照顾其饮食起居。
海底捞还建立了员工医疗的专项基金,用于支付员工的住院医疗费用。生活上的关怀和便利为海底捞员工的努力工作提供了支持,赋权基层、公平的晋升和务实的激励等一系列制度设计为海底捞员工搭建了靠双手改变命运的通道。
2、赋权带来服务创新
与传统的自上而下、以管控为主的管理思想截然不同,海底捞的老板张勇对下属大胆授权。在海底捞,各级的授权有着明确的规定:根据业务性质不同,管理层的审批权限有所不同,从30 万元 ~ 200 万元不等。不仅店长有3 万元的审批权,海底捞的一线员工也同样有着比同行大得多的权力。
从进店到离店始终是服务员在和顾客打交道,顾客对服务满意与否,一线员工最清楚。因此张勇认为信任员工并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一线员工,才能最快最精准地满足顾客需求。
3、公平的晋升和务实的激励
赋权让海底捞的每个员工都比同行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做决定,同时也给了每个员工快速成长、独立担当的机会。为了保证所有员工能正确行使这样的权力,海底捞用独特的干部选拔制度和务实的激励来促成。
海底捞为员工规划好职业发展路径,并向他们清晰地表明发展途径及待遇。除了工程总监和财务总监之外,所有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是从最基层的一线服务员做起的。
很多初中毕业的员工通过这个培养体系,逐步升迁到管理岗位上。相较于外来的空降兵,这些管理者更了解下属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得到了员工的认可。同时,一线服务积攒的丰富经验能帮助这些管理者快速判断免单等权力使用的作弊情况。
海底捞对管理岗位的考核非常严格,除了业务之外,还包括创新、员工激情、顾客满意度、后备干部的培养,每项内容都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即使该店长所管理的店铺盈利很高,但如果在其他问题,比如员工努力程度和顾客满意度上出了漏洞也会被撤掉。
4、没有后顾之忧
海底捞不仅对员工本人极为照顾,还将“家文化”延伸至员工的家庭。海底捞的这些员工从农村到遥远的城市成为“打工一族”,最大的无奈是与家庭分离,距离太远无法很好地照顾父母和孩子。
在海底捞工作满一年的大堂经理及以上级别员工或入职满两年的高级岗位员工,公司为其提供探亲假一次,往返车票公司全部报销;员工及其直系亲属在海底捞用餐享受半价优惠;
员工的双方父母、配偶、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该员工可以享受丧假及补助;
员工的产假及补助高于国家标准;若夫妻在同一地区工作,只要有一方工作满半年,根据所在地区不同,在外租房就可以获得每月520 元的补助;店经理子女满三岁,可享受每月1 000 元的补助,北上广深地区员工孩子在当地就读的可获得每月5 000 元教育补助。
为了提倡员工陪伴孩子,店经理额外享受每年12 天亲子假期。为了让员工的父母感到荣耀,海底捞还向优秀员工发放父母补贴,费用直接发给其父母。
5、食品安全:危机下的担当
创始人张勇曾说:“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如果发生,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乃至上年;
另一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第二天就得关门,生死攸关。”这句话道出了餐饮业的命脉所在。
为了更好地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海底捞设立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并制定《食品安全委员会管理制度》,由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直接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同时,海底捞每家门店都设有一至两名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的员工。
海底捞还建立了供应商管理体系,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实地考察等。
6、挑战:规模与效率
“双手改变命运”不仅是公司的承诺,也成为员工在海底捞打拼的信仰。海底捞的师徒制为员工实现“双手改变命运”这一希望提供了成长的制度保障。
师徒制就好比慢火熬制浓汤,需要作为“师父”的员工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徒弟”学习的进展,这样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能给予个人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对个人成长帮助很大,但对规模不断扩大的组织来说效率却很低。
海底捞也尝试过其他人才培养方式,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后还是回到师徒制上。
这样的制度安排有效加强了门店之间的关联,但并不完美,海底捞在进一步探索家族长和抱团组长之间的职责交叉问题。
抱着把火锅店开到全球的愿景,未来的海底捞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如何在保持快速规模化的同时确保提供一致的质量和服务;另一方面,随着海底捞进入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何更好地开发出因地制宜的本地化产品尤为重要。
创始人张勇说:让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那么如何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呢?张勇说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比如在北京,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里面又空调和暖气,每人的居住面积不小于6平方米。不仅如此,宿舍必须步行20分钟之内可到工作地点。很多在北京打工的餐馆工作人员都住在北京地下室,而老板却住在楼上。 北京的交通太复杂,服务员工作时间长,还都是大孩子的服务员需要充足的睡眠。所以海底捞给员工的住房都是城里最好的小区,有专人负责保洁,换洗床单被套。光是住宿费,一个门店就需要花费50万元。 为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公司每个月,都会给优秀员工、优秀经理家里的父母寄几百块钱,很多家里都没有多少钱,每个月能收到几百块钱就非常高兴,并且劝说自己的孩子在海底捞好好干。 此外,在海底捞工作满一年的员工,若一年累计三次或连续三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该员工的父母就可探亲一次,往返车票公司全部报销,其子女还有3天的陪同假,父母享受在店就餐一次。 所有店员享有每年12天的带薪年假,公司提供回家往返的火车票。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可以享受婚假及待遇;工作满3个月以上的员工可以享受父母丧假及补助;工作3年以上的员工可享受产假及补助。还会给优秀员工配股,一级以上员工享受纯利率为的红利。 为了让员工的服务的更加标准化,公司出资在简阳专门建立了寄宿学校,让员工的孩子免费在学校上学,公司还设立了专项基金,每年会拨100万用于治疗员工和直系亲属的重大疾病。虽然这样的福利和员工激励制度让海底捞的利润率缩水很多,但这样的举措让员工更加卖力为海底捞付出。 海底捞的服务员很多都是经人介绍过来的:老乡、朋友、亲戚甚至是家人……这种招聘方式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在创始人张勇看来,每天能和自己的老乡、朋友一起工作,自然会开心,快乐的情绪会感染身边的每个人。 几张图: 此外,海底捞还设立了越级投诉机制,当下级发现上级不公平,特别是人品方面的问题时,下级随时可以向上级的上级——直至大区经理和总部投诉。 附:薪酬管理制度 1、海底捞总体工资结构 总工资=基本工资+级别工资+奖金+工龄工资+分红+加班工资+其他-员工基金 级别工资:一级员工+60元,二级员工+40元,普通员工不变 奖金:先进员工、标兵员工奖励80元/月,劳模员工280元/月,功勋员工500 元/月 工龄工资:每月40元,逐年增递加 分红:一级员工以上才可以分红,分红金额为当月分店存利润的 其他:包括父母补贴(200、400或600,帮助寄回老家父母处)、话费(10-500元/月) 员工基金:在每月工资中扣除20元,扣满一年为止 普通员工资结构 ① 新员工:总工资=月薪=基本工资+加班费+岗位工资+其他-员工基金 ② 二级员工:总工资=月薪+级别工资+工龄工资 ③ 一级员工:总工资=月薪+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分红 ④ 劳模员工:总工资=月薪+级别工资+荣誉奖金+工龄工资+分红 管理层员工资结构 大堂经理: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工龄工资 店经理: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工龄工资 基本工资—>鼓励员工全勤 级别工资—>鼓励员工做更多或更高难度的工作 奖 金—>鼓励员工做更高的工作标准 工龄工资—>鼓励员工持续留在企业工作 分 红—>公司整体业绩和员工个人收入挂钩 加班工资—>鼓励员工多做事 父母补贴—>让员工的父母鼓励自己子女好好工作 话 费—>鼓励员工多和客户沟通 附:福利制度 员工家庭:给每个店长的父母发工资,每月200、400、600、800不等,子女做的越好他们父母拿的工资会越多。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由公司直接寄给父母。 此外,在海底捞工作满一年的员工,若一年累计三次或连续三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该员工的父母就可探亲一次,往返车票公司全部报销,其子女还有3天的陪同假,父母享受在店就餐一次。 员工住宿:宿舍与门店距离步行不超过20分钟,宿舍都是正式小区或公寓中的两、三居室。宿舍内配备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电脑、网络,并安排专门的保洁打扫房间,工作服、被罩的洗涤外包给干洗店。如若夫妻二人共同在海底捞工作,门店会提供单独房间。 员工假期:所有店员享有每年12天的带薪年假,公司提供回家往返的火车票。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可以享受婚假及待遇;工作满3个月以上的员工可以享受父母丧假及补助;工作3年以上的员工可享受产假及补助。 员工股权:给优秀员工配股,一级以上员工享受纯利率为的红利。工资体系并不能解决企业所有问题,但是很多企业在招人、留人、激励员工的分配机制上,确实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如果你的企业给公司员工收入切分上非常的简单,那么员工的工作状态必然是不理想的! 实际上每一条机制背后都是员工努力或是不努力的心思,企业用对了机制才能完全发挥一个人的能力!
海底捞的体验 下载地址:学习“海底捞”智慧(一)在过去两年里,海底捞餐厅已经成为餐饮界的一个热点现象,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两位教授对海底捞进行了一年多的深入研究,甚至派人“卧底”当服务员,总结出海底捞的管理经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员工工时长、工作累、报酬低,劳资矛盾突出,经常为人诟病。本篇中国特稿却告诉我们,即使是在火锅这样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一样可以创造出令人羡慕的高昂士气、充满激情的员工团队和出色的业绩。1994年,还是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在家乡简阳支起了4张桌子,利用业余时间卖起了麻辣烫。14年过去,海底捞在全国6个省市开了30多家店,张勇成了6,000多名员工的董事长。张勇认为,人是海底捞的生意基石。客人的需求五花八门,单是用流程和制度培训出来的服务员最多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因为它们忽视了员工最有价值的部位——大脑。让雇员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只雇了他的双手。大脑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创造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当人用心的时候,大脑的创造力最强。于是,服务员都能像自己一样用心就变成张勇的基本经营理念。怎么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答案很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可以免费上网,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不仅如此,海底捞还雇人给员工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建了海底捞寄宿学校,为员工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海底捞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要让员工的大脑起作用,除了让他们把心放在工作上,还必须给他们权力。200万元以下的财务权都交给了各级经理,而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有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免掉一餐的费用。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当员工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按照这个定义,海底捞是一个由6,000名管理者组成的公司。人是群居动物,天生追求公平。海底捞知道,要让员工感到幸福,不仅要提供好的物质待遇,还要让人感觉公平。海底捞不仅让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员工得到了尊严,还给了他们希望。海底捞的几乎所有高管都是服务员出身,这些大孩子般的年轻人,独立管理着几百名员工,每年创造几千万营业额。没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任劳任怨的苦干也可以得到认可,普通员工如果做到功勋员工,工资收入只比店长差一点。海底捞把培养合格员工的工作称为“造人”。张勇将造人视为海底捞发展战略的基石。海底捞对每个店长的考核,只有三个指标,一是客人的满意度,二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员工流失率,同时要求每个店按照实际需要的110%配备员工,为扩张提供人员保障。海底捞这种以人为本、稳扎稳打的发展战略值得不少中国企业借鉴。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人又喜欢火锅,因此除了有传统的涮羊肉,各种地方风格的火锅也几乎都能在京城找到,重庆麻辣、内蒙肥牛、贵州酸鱼、港式海鲜……竞争激烈,消费者笑,火锅店老板愁。很多火锅店在北京活不过三年。2004年2月,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四川火锅店也进京凑热闹来了。起初,他就像所有新店一样根本没有引起业界的注意,人们对不知死活的新进入者已经司空见惯。可没过多久,同行们发现这家火锅店的门外,三伏天竟然有食客排长队!要知道,北京的三伏天,温度经常高达30多度。这是火锅生意最淡的季节,很多火锅店这时要么提供别的菜式,要么让部分员工回家歇着。可是这家店居然还要“翻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其解的缔造者就是---海底捞。海底捞是何方神仙,竟有如此能耐?他靠什么招数赢得“见多识广”的首都火锅爱好者的青睐?问那些三伏天在门外排队的食客,你们为什么喜欢海底捞?“这里的服务很“变态”。在这里等着有人给擦皮鞋、修指甲,还提供水果拼盘和饮料,还能上网、打扑克、下象棋,全都免费啊!”“这里跟别的餐厅不一样:吃火锅眼镜容易有雾气,他们给你绒布,头发长的女生,就给你猴筋套,还是粉色的;手机放在桌上,吃火锅容易脏,还给你专门包手机的塑料套。”“我第二次去服务员就能叫出我的名字,第三次去就知道我喜欢吃什么。服务员看出我感冒了,竟然悄悄跑去给我买药。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仅凭这些,就能在北京站住脚?开餐馆的人都说,开一间店容易,开二家店难,开三间店不死才算有本事。有人满心疑惑,有人等着看戏。很快海底捞第二间店开业了,同样火爆,第三间店、第四间店……短短四年、海底捞一口气在北京开出了11间店,而且没有一间加盟店。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2006年,百胜中国公司将年会聚餐放在海底捞北京牡丹园店,并说这顿饭的目的是“参观和学习”。百胜是世界餐饮巨头,旗下的肯德基和必胜客开遍全球,而当时海底捞总共不过20家店,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说:“这简直是大象向蚂蚁学习”。次日,在百胜中国年会上,张勇应邀就“如何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做演讲时,被这些“大象学生”追问了整整三个小时。这些都吸引了我们的研究兴趣。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海底捞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列席该公司的管理例会,安排研究助理进店当了一个星期的服务员,亲身感受海底捞的管理和企业文化,核实一些关键问题。我们还拿了北京另外几家餐饮进行参照研究,以此发掘海底捞的独特的管理智慧。智慧一、用心创造差异化1994年,还是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在家乡简阳支起了四张桌子,利用业余时间卖起了麻辣烫。“我不会装修、不会炒料,店址选在了街的背面,刚开始连毛肚是什么都不知道,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些,别人要什么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刚开张时,不知道窍门,经常出错,为了让顾客满意,送的比卖的还多。”张勇回忆道,“结果大家都说我的东西不好吃,却又都愿意过来。”半年下来,一毛钱一串的麻辣烫让张勇赚了一万块钱。这家麻辣烫就是海底捞的前身。“客人吃得开心,就会夸你味道好,但要是觉得你态度冷淡,就会说很难吃啊。”从做麻辣烫起,张勇就意识到,做餐饮,服务是取胜的关键。麻辣烫变成正式的火锅店之后,生意因为与众不同的服务很快红起来。1999年的一天,张勇的火锅店来了一位西安人,觉得味道很好,吃完后对张勇说“到西安开一家吧,西安人爱吃火锅的很多。”张勇就这样开了第二家店,海底捞从此走出四川。14年过去,海底捞在全国6个省开了30多家店,拥有6000多名员工。张勇从麻辣烫和第一个火锅店的经营中悟出,火锅生意不同于其它生意,在这里每个客人都是半个大厨,不仅自己配调料,还亲自根据自己的口味煮各种食品,因此吃火锅的客人需要更多的服务。此外,由于四川火锅浓重的麻辣刺激,吃到最后绝大多数客人实际上已经分不出不同火锅店的口味。因此,在地点、价钱和环境相似的情况下,服务好坏是食客是否回头的最重要因素。管理真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没读过大学,没受过任何管理教育的张勇,在根本不知道竞争差异化是何物时,竟在偏僻的四川简阳创造出自己的服务差异化战略,而且把这个战略成功灌输到所有一线员工。怎么才能让顾客体会到差异?就是要超出客人的期望,让人们在海底捞享受在其它火锅店享受不到的服务。要做到这点不能仅靠标准化的服务,更要根据每个客人的喜好提供创造性的个性服务。从洗菜、点菜、传菜、做火锅底料、带客人煮菜、清洁到结账,做过火锅店每一个岗位的张勇深知,客人的需求五花八门,单是用流程和制度培训出来的服务员最多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因为他们忽视了员工最有价值的部位---大脑。让员工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只雇了他的双手。这是最亏本的生意,因为人的双手是最劣等的机器,论力气和每个动作之间的偏差,根本比不过机械。人最值钱的是大脑,因为他有创造力。服务的目的是让顾客满意,可是客人的要求不尽相同。有人要标准的调料,有人喜欢自己配;有人需要两份调料,有人连半份都要不了;有人喜欢自己涮,有人喜欢服务员给他涮。有人不喜欢免费的酸梅汤,能不能让他免费喝一碗本该收费的豆浆?碰到牙口不好的老人,能不能送碗鸡蛋羹?让客人满意不可能完全靠标准化的流程和制度,只能靠一线服务员临场靠自己的判断完成。如果碰到流程和制度没有规定的问题,就需要大脑去创造了。比如客人想吃冰激凌,服务员要不要到外面给他买?大脑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去创造?心理学证明,当人用心的时候,大脑的创造力最强。于是,让海底捞的服务员都能想自己一样的服务就变成了张勇的基本经营理念。智慧二、把员工当成家人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那么,又要怎样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家?张勇觉得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如果员工是你的家人,你会让他们住城里人不住地下室吗?不会。可是很多北京餐馆的服务员就是住地下室,老板住楼上。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电视电话一应俱全,还可以免费上网。公司还雇人给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公司给员工租房的标准是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因为北京交通太复杂,服务员工作时间太长。如果你的姐妹从乡村初次来北京打工,你一定担心他们路不熟,会走丢;不懂规矩,会遭城里人的白眼。于是,海底捞的员工培训不仅仅有工作内容,还包括怎么看北京地图,怎么用冲水马桶,怎么坐地铁,怎么过红绿灯......我们在采访时,海底捞员工骄傲地说:“我们的工装是100元一套的好衣服,鞋子也是名牌——李宁!”做过服务员的张勇知道:服务员的工作表面看起来不累,可是工作量相当于每天走10公里的路。你的姐妹千里迢迢来打工,外甥和侄子的教育怎么办?不把这个也安排好,她们不可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于是,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建了寄宿学校,因为海底捞三分之一的员工来自四川。海底捞不仅照顾员工的子女,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谁不想孩子有出息?可是衣锦还乡的毕竟少数,而公司每月寄来的钱让这些父母的脸上有光彩。中国人含蓄,中国的农民更含蓄,心里骄傲不好直说,却说:“这孩子有福气,找到一家好公司,老板把他当兄弟!”难怪员工都管张勇叫成张大哥。如果你的姐妹结婚了,你能眼看着年轻的夫妇分居吗?如果妹夫没有工作,你能不替他着急吗?于是海底捞的人事政策又让人力资源专家大跌眼镜——鼓励夫妻同时在海底捞工作,而且提供有公司补贴的夫妻房。海底捞的招工程序也别具一格,提倡内部推荐,于是越来越多的老乡、同学、亲戚一起到海底捞工作。与此相对,许多公司把亲属回避当作铁律。张勇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家人之间不仅有亲情,更重要的是信任。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社会学告诉我们:绝大部分人在熟人圈里的道德水平比在陌生人群中要高。看,无师自通的海底捞又胜了一筹。把员工当成家人,就要像信任家人那样信任员工。如果亲姐妹代你去买菜,你还会派人跟着监督吗?当然不会。所以,海底捞200万元一下的开支均由副总负责,而他们同张勇都无亲无故。大区经理的审批权为100万元,30万元以下各店店长就可以签字。40多岁的张勇,如今已经“半退休”。授权如此放心大胆,在民营企业实属少见。如果说张勇对管理层的授权让人吃惊,他对一线员工的信任更让同行匪夷所思。海底捞的一线员工都有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就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有权免掉一餐的费用。在其他餐厅,这种权利起码要经理才会有。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为此,除了让员工把心放在工作上,还必须给他们权利。张勇的逻辑是:客人从进店到离店始终是跟服务员打交道,如果客人对服务不满意,还得通过经理来解决,这只会使顾客更加不满,因此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一线员工,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客户的不满意。当员工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按照这个定义,海底捞的员工都是管理者,海底捞是一个由6000名管理者组成的公司!难怪张勇说:“创新在海底捞不是刻意推行的,我们只是努力创造让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结果创新就不断涌出来了。”如果你是海底捞的同行,想想看,你怎么跟这6000个总是想着如何创新的脑袋竞争?智慧三、尊敬希望和公平有人会问:难道张勇就不怕有人利用免单权换取个人利益?这种情况确实发生过,只不过极少,而且那些员工做第二次的时候就被查处开除了。两个因素决定海底捞一线员工不会滥用免单权。防止制度漏洞一、管理层除了财务总监和工程总监外,全部从服务员做起。这条政策极端到包括厨师长的职位,理由是不论你的厨艺有多好,没有亲自服务过客人,就不会知道服务员需要什么样的后厨支持才能把客人服务好。管理3000多员工的北京和上海大区总经理袁华强,就是从门童、服务员一路做起来的。至今他还骄傲地说,我是超一流服务员,可以一个人同时照顾4张台。他和手下每一层的管理者都非常清楚,什么时候必须用免单的方式才能让客人满意。因此,作弊的人怎能过他们?防止制度漏洞二、人的自律。人都有邪恶和正义两重性,两者谁占上风经常是生存环境使然。孟子有言: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海底捞把员工视为手足,员工自然把海底捞当作自己的心脏来呵护。那些被偷垮的餐馆,员工在那里可能受到了土芥般的轻视。设身处地想想看,如果你既喜欢这个工作,又感激这个公司,特别是你还在意亲戚朋友、同学和老乡对你的看法,你愿意用几百元钱去交换它们吗?如果对员工连这样的信任都没有,你怎么能期望员工把心给你?当然,更重要的是海底捞的晋升制度让他们看到了真切的希望。任何新来的员工都有三条晋升途径可以选择:管理线——新员工——合格员工——线员工——优秀员工——领班——大堂经理——店经理——区域经理——大区经理;技术线——新员工——合格员工——级员工——先进员工——标兵员工——劳模员工——功勋员工后勤线——新员工——合格员工——级员工——先进员工——办公室人员或者出纳——会计、采购、技术部、开发部等。学历不再是必要条件,工龄也不再是必要条件。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晋升政策,不仅让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员工有了尊严,更是在这些没上过大学的农民工心里打开了一扇亮堂堂的窗户:只要努力,我的人生就有希望。对他们来说,袁华强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是农村人,高中毕业,19岁加入海底捞,最初的职位是门童,现在是北京和上海地区总经理。他说:“只要正直、勤奋、诚实,每个海底捞的员工都能够复制我的经历。”这样的事例确实不少。区域经理林忆今年只有21岁,掌管海底捞西单、牡丹园等三个店。店长王燕只有22岁,这些大孩子一样的年轻人独立管理着几百名员工,每天接待上千名顾客,每年创造几千万的营业额。他们不曾读过大学,但是他们脸上有着名牌大学毕业生未必能有的自信。没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任劳任怨的苦干也可以得到认可,如果做到功勋员工,工资收入只比店长差一点。不要忽视一个扫厕所大叔的作用,如果他每天都乐呵呵的,那是对所有员工都是一个激励和教育。不仅如此,他还会不断带出能让洗手间达到海底捞清洁水平的徒弟。千万不要以为,让一个中国餐馆的洗手间一年365天没有异味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习“海底捞”(二)人是群居动物,天生追求公平。幸福与否主要来自和同类的对比。如果追求公平的天性遭受挫折,比如老板的小舅子对大家呼来呼去,一个同事靠漂亮脸蛋拿了最高奖金,刚来的大学生连上菜程序都不懂就当上经理……员工一定不会感到幸福。人不幸福,对别人就不可能友善,更谈不上创造。海底捞知道,想让服务员对客人态度好,就必须让服务员感到幸福。让人感到幸福,不仅要提供好的物质待遇,还要让人觉得公平。晋升制度是海底捞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核心保障。因为管理者要是没有做过服务员,再换位思考也是近台看戏。看戏的哪怕是票友,也不能完全体会真正靠唱戏为生的压力与追求。海底捞的晋升政策除了能保证管理层知道服务员的冷暖外,也让普通员工感到公平,于是他们笑得自然,笑得灿烂。社会动物是有移情能力的,笑与哭都会传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顾客说,到海底捞吃饭很高兴,因为他们的服务员都愿意笑。看,海底捞的超值服务体现出来的:海底捞不仅有火锅,还能让你笑,千金难买一笑!一、造人优先人必须一天一天长大,成功的企业也从来不是一步登天。从偏僻的四川简阳一路开到北京和上海,张勇发现海底捞很有竞争力,于是他的战略目标变成了“把海底捞开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做中国火锅第一品牌。”按照一般的连锁经营的商业逻辑,发展势头这么好的海底捞要成为中国第一火锅品牌似乎并不难,因为商业模式、管理团队、中央厨房,原料基地、物流系统和服务流程都已日趋成熟,只要有充足的资金或者通过发展加盟店,就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可是,海底捞不仅一分银行贷款没有,就连找上门的投资银行和私募基金的钱都不要。张勇说,用人家的钱就要按照人家的计划开店,可是做生意跟做人一样,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要的是一个境界!因此,海底捞从第一天起到现在30多家店,资金都是从火锅生意上一分一分赚来的。用投资银行家的话说,海底捞是纯粹的内生增长。张勇认为扩张这事急不得,因为他有一块“心病”没解决。那就是:海底捞的所有做法别人都可以复制,只有海底捞的人是没法复制的,而这恰恰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可是上哪找这么多出色的员工啊?不要以为都是农村出来的打工妹,那一样的工资就能干一样的活。一个人在海底捞可以干12小时,还笑着说不累,在别的餐馆干10个小时就愁眉苦脸。年仅28岁的袁华强是海底捞北京和上海区的总经理,海底捞一共30多家店,在北京和上海就有16家,可见袁华强在公司受重视的程度。袁华强是四川宜宾人,因为家穷没能上大学,19岁离乡谋生,偶然的机会进入海底捞,从门童做起。袁华强就是海底捞董事长张勇“造人”工作的硕果之一。别人问张勇你的生意这么好怎么不快点扩张?张勇有事会举例说:我现在只有一个袁华强,海底捞“造人”需要时间。其实,“造”一个袁华强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我问袁华强,每个店的选址也是你决定吗?他说:对。我望着这张娃娃脸,上面有时还冒出一点农村孩子常见的那种羞涩,心想,在诺大的北京和上海,要找一个合适开饭店的地方,就算对本地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做饭店的都知道:地点对了,赢了一半。海底捞每个店都是上千平米,装修至少几百万,有时上千万。我又问:你们老板提不提意见?袁华强说:老板只参与和批准每年开多少店的总计划,至于具体在哪儿开店,什么时候开,装修标准,都由各大区经理负责我又问:选址是个挺难的事吧?袁华强笑了,说:对,刚来北京时,不信邪,在租金便宜的南边一下子开了两个店,生意就是不行,两年都收不回投资。现在学乖了,就在东边和北边餐馆扎堆的地方开,因为餐馆多的地方,首先证明地点没错,即使租金高,竞争激烈,只要我们做得比对手好,还是能赚钱的。结果,我们后来在北京开的店,最长一年,有的半年就收回了投资。
海底捞的体验 下载地址:学习“海底捞”智慧(一)在过去两年里,海底捞餐厅已经成为餐饮界的一个热点现象,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两位教授对海底捞进行了一年多的深入研究,甚至派人“卧底”当服务员,总结出海底捞的管理经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员工工时长、工作累、报酬低,劳资矛盾突出,经常为人诟病。本篇中国特稿却告诉我们,即使是在火锅这样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一样可以创造出令人羡慕的高昂士气、充满激情的员工团队和出色的业绩。1994年,还是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在家乡简阳支起了4张桌子,利用业余时间卖起了麻辣烫。14年过去,海底捞在全国6个省市开了30多家店,张勇成了6,000多名员工的董事长。张勇认为,人是海底捞的生意基石。客人的需求五花八门,单是用流程和制度培训出来的服务员最多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因为它们忽视了员工最有价值的部位——大脑。让雇员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只雇了他的双手。大脑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创造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当人用心的时候,大脑的创造力最强。于是,服务员都能像自己一样用心就变成张勇的基本经营理念。怎么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答案很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可以免费上网,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不仅如此,海底捞还雇人给员工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建了海底捞寄宿学校,为员工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海底捞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要让员工的大脑起作用,除了让他们把心放在工作上,还必须给他们权力。200万元以下的财务权都交给了各级经理,而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有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免掉一餐的费用。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当员工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按照这个定义,海底捞是一个由6,000名管理者组成的公司。人是群居动物,天生追求公平。海底捞知道,要让员工感到幸福,不仅要提供好的物质待遇,还要让人感觉公平。海底捞不仅让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员工得到了尊严,还给了他们希望。海底捞的几乎所有高管都是服务员出身,这些大孩子般的年轻人,独立管理着几百名员工,每年创造几千万营业额。没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任劳任怨的苦干也可以得到认可,普通员工如果做到功勋员工,工资收入只比店长差一点。海底捞把培养合格员工的工作称为“造人”。张勇将造人视为海底捞发展战略的基石。海底捞对每个店长的考核,只有三个指标,一是客人的满意度,二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员工流失率,同时要求每个店按照实际需要的110%配备员工,为扩张提供人员保障。海底捞这种以人为本、稳扎稳打的发展战略值得不少中国企业借鉴。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人又喜欢火锅,因此除了有传统的涮羊肉,各种地方风格的火锅也几乎都能在京城找到,重庆麻辣、内蒙肥牛、贵州酸鱼、港式海鲜……竞争激烈,消费者笑,火锅店老板愁。很多火锅店在北京活不过三年。2004年2月,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四川火锅店也进京凑热闹来了。起初,他就像所有新店一样根本没有引起业界的注意,人们对不知死活的新进入者已经司空见惯。可没过多久,同行们发现这家火锅店的门外,三伏天竟然有食客排长队!要知道,北京的三伏天,温度经常高达30多度。这是火锅生意最淡的季节,很多火锅店这时要么提供别的菜式,要么让部分员工回家歇着。可是这家店居然还要“翻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其解的缔造者就是---海底捞。海底捞是何方神仙,竟有如此能耐?他靠什么招数赢得“见多识广”的首都火锅爱好者的青睐?问那些三伏天在门外排队的食客,你们为什么喜欢海底捞?“这里的服务很“变态”。在这里等着有人给擦皮鞋、修指甲,还提供水果拼盘和饮料,还能上网、打扑克、下象棋,全都免费啊!”“这里跟别的餐厅不一样:吃火锅眼镜容易有雾气,他们给你绒布,头发长的女生,就给你猴筋套,还是粉色的;手机放在桌上,吃火锅容易脏,还给你专门包手机的塑料套。”“我第二次去服务员就能叫出我的名字,第三次去就知道我喜欢吃什么。服务员看出我感冒了,竟然悄悄跑去给我买药。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仅凭这些,就能在北京站住脚?开餐馆的人都说,开一间店容易,开二家店难,开三间店不死才算有本事。有人满心疑惑,有人等着看戏。很快海底捞第二间店开业了,同样火爆,第三间店、第四间店……短短四年、海底捞一口气在北京开出了11间店,而且没有一间加盟店。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2006年,百胜中国公司将年会聚餐放在海底捞北京牡丹园店,并说这顿饭的目的是“参观和学习”。百胜是世界餐饮巨头,旗下的肯德基和必胜客开遍全球,而当时海底捞总共不过20家店,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说:“这简直是大象向蚂蚁学习”。次日,在百胜中国年会上,张勇应邀就“如何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做演讲时,被这些“大象学生”追问了整整三个小时。这些都吸引了我们的研究兴趣。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海底捞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列席该公司的管理例会,安排研究助理进店当了一个星期的服务员,亲身感受海底捞的管理和企业文化,核实一些关键问题。我们还拿了北京另外几家餐饮进行参照研究,以此发掘海底捞的独特的管理智慧。智慧一、用心创造差异化1994年,还是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在家乡简阳支起了四张桌子,利用业余时间卖起了麻辣烫。“我不会装修、不会炒料,店址选在了街的背面,刚开始连毛肚是什么都不知道,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些,别人要什么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刚开张时,不知道窍门,经常出错,为了让顾客满意,送的比卖的还多。”张勇回忆道,“结果大家都说我的东西不好吃,却又都愿意过来。”半年下来,一毛钱一串的麻辣烫让张勇赚了一万块钱。这家麻辣烫就是海底捞的前身。“客人吃得开心,就会夸你味道好,但要是觉得你态度冷淡,就会说很难吃啊。”从做麻辣烫起,张勇就意识到,做餐饮,服务是取胜的关键。麻辣烫变成正式的火锅店之后,生意因为与众不同的服务很快红起来。1999年的一天,张勇的火锅店来了一位西安人,觉得味道很好,吃完后对张勇说“到西安开一家吧,西安人爱吃火锅的很多。”张勇就这样开了第二家店,海底捞从此走出四川。14年过去,海底捞在全国6个省开了30多家店,拥有6000多名员工。张勇从麻辣烫和第一个火锅店的经营中悟出,火锅生意不同于其它生意,在这里每个客人都是半个大厨,不仅自己配调料,还亲自根据自己的口味煮各种食品,因此吃火锅的客人需要更多的服务。此外,由于四川火锅浓重的麻辣刺激,吃到最后绝大多数客人实际上已经分不出不同火锅店的口味。因此,在地点、价钱和环境相似的情况下,服务好坏是食客是否回头的最重要因素。管理真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没读过大学,没受过任何管理教育的张勇,在根本不知道竞争差异化是何物时,竟在偏僻的四川简阳创造出自己的服务差异化战略,而且把这个战略成功灌输到所有一线员工。怎么才能让顾客体会到差异?就是要超出客人的期望,让人们在海底捞享受在其它火锅店享受不到的服务。要做到这点不能仅靠标准化的服务,更要根据每个客人的喜好提供创造性的个性服务。从洗菜、点菜、传菜、做火锅底料、带客人煮菜、清洁到结账,做过火锅店每一个岗位的张勇深知,客人的需求五花八门,单是用流程和制度培训出来的服务员最多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因为他们忽视了员工最有价值的部位---大脑。让员工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只雇了他的双手。这是最亏本的生意,因为人的双手是最劣等的机器,论力气和每个动作之间的偏差,根本比不过机械。人最值钱的是大脑,因为他有创造力。服务的目的是让顾客满意,可是客人的要求不尽相同。有人要标准的调料,有人喜欢自己配;有人需要两份调料,有人连半份都要不了;有人喜欢自己涮,有人喜欢服务员给他涮。有人不喜欢免费的酸梅汤,能不能让他免费喝一碗本该收费的豆浆?碰到牙口不好的老人,能不能送碗鸡蛋羹?让客人满意不可能完全靠标准化的流程和制度,只能靠一线服务员临场靠自己的判断完成。如果碰到流程和制度没有规定的问题,就需要大脑去创造了。比如客人想吃冰激凌,服务员要不要到外面给他买?大脑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去创造?心理学证明,当人用心的时候,大脑的创造力最强。于是,让海底捞的服务员都能想自己一样的服务就变成了张勇的基本经营理念。智慧二、把员工当成家人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那么,又要怎样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家?张勇觉得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如果员工是你的家人,你会让他们住城里人不住地下室吗?不会。可是很多北京餐馆的服务员就是住地下室,老板住楼上。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电视电话一应俱全,还可以免费上网。公司还雇人给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公司给员工租房的标准是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因为北京交通太复杂,服务员工作时间太长。如果你的姐妹从乡村初次来北京打工,你一定担心他们路不熟,会走丢;不懂规矩,会遭城里人的白眼。于是,海底捞的员工培训不仅仅有工作内容,还包括怎么看北京地图,怎么用冲水马桶,怎么坐地铁,怎么过红绿灯......我们在采访时,海底捞员工骄傲地说:“我们的工装是100元一套的好衣服,鞋子也是名牌——李宁!”做过服务员的张勇知道:服务员的工作表面看起来不累,可是工作量相当于每天走10公里的路。你的姐妹千里迢迢来打工,外甥和侄子的教育怎么办?不把这个也安排好,她们不可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于是,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建了寄宿学校,因为海底捞三分之一的员工来自四川。海底捞不仅照顾员工的子女,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谁不想孩子有出息?可是衣锦还乡的毕竟少数,而公司每月寄来的钱让这些父母的脸上有光彩。中国人含蓄,中国的农民更含蓄,心里骄傲不好直说,却说:“这孩子有福气,找到一家好公司,老板把他当兄弟!”难怪员工都管张勇叫成张大哥。如果你的姐妹结婚了,你能眼看着年轻的夫妇分居吗?如果妹夫没有工作,你能不替他着急吗?于是海底捞的人事政策又让人力资源专家大跌眼镜——鼓励夫妻同时在海底捞工作,而且提供有公司补贴的夫妻房。海底捞的招工程序也别具一格,提倡内部推荐,于是越来越多的老乡、同学、亲戚一起到海底捞工作。与此相对,许多公司把亲属回避当作铁律。张勇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家人之间不仅有亲情,更重要的是信任。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社会学告诉我们:绝大部分人在熟人圈里的道德水平比在陌生人群中要高。看,无师自通的海底捞又胜了一筹。把员工当成家人,就要像信任家人那样信任员工。如果亲姐妹代你去买菜,你还会派人跟着监督吗?当然不会。所以,海底捞200万元一下的开支均由副总负责,而他们同张勇都无亲无故。大区经理的审批权为100万元,30万元以下各店店长就可以签字。40多岁的张勇,如今已经“半退休”。授权如此放心大胆,在民营企业实属少见。如果说张勇对管理层的授权让人吃惊,他对一线员工的信任更让同行匪夷所思。海底捞的一线员工都有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就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有权免掉一餐的费用。在其他餐厅,这种权利起码要经理才会有。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为此,除了让员工把心放在工作上,还必须给他们权利。张勇的逻辑是:客人从进店到离店始终是跟服务员打交道,如果客人对服务不满意,还得通过经理来解决,这只会使顾客更加不满,因此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一线员工,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客户的不满意。当员工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按照这个定义,海底捞的员工都是管理者,海底捞是一个由6000名管理者组成的公司!难怪张勇说:“创新在海底捞不是刻意推行的,我们只是努力创造让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结果创新就不断涌出来了。”如果你是海底捞的同行,想想看,你怎么跟这6000个总是想着如何创新的脑袋竞争?智慧三、尊敬希望和公平有人会问:难道张勇就不怕有人利用免单权换取个人利益?这种情况确实发生过,只不过极少,而且那些员工做第二次的时候就被查处开除了。两个因素决定海底捞一线员工不会滥用免单权。防止制度漏洞一、管理层除了财务总监和工程总监外,全部从服务员做起。这条政策极端到包括厨师长的职位,理由是不论你的厨艺有多好,没有亲自服务过客人,就不会知道服务员需要什么样的后厨支持才能把客人服务好。管理3000多员工的北京和上海大区总经理袁华强,就是从门童、服务员一路做起来的。至今他还骄傲地说,我是超一流服务员,可以一个人同时照顾4张台。他和手下每一层的管理者都非常清楚,什么时候必须用免单的方式才能让客人满意。因此,作弊的人怎能过他们?防止制度漏洞二、人的自律。人都有邪恶和正义两重性,两者谁占上风经常是生存环境使然。孟子有言: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海底捞把员工视为手足,员工自然把海底捞当作自己的心脏来呵护。那些被偷垮的餐馆,员工在那里可能受到了土芥般的轻视。设身处地想想看,如果你既喜欢这个工作,又感激这个公司,特别是你还在意亲戚朋友、同学和老乡对你的看法,你愿意用几百元钱去交换它们吗?如果对员工连这样的信任都没有,你怎么能期望员工把心给你?当然,更重要的是海底捞的晋升制度让他们看到了真切的希望。任何新来的员工都有三条晋升途径可以选择:管理线——新员工——合格员工——线员工——优秀员工——领班——大堂经理——店经理——区域经理——大区经理;技术线——新员工——合格员工——级员工——先进员工——标兵员工——劳模员工——功勋员工后勤线——新员工——合格员工——级员工——先进员工——办公室人员或者出纳——会计、采购、技术部、开发部等。学历不再是必要条件,工龄也不再是必要条件。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晋升政策,不仅让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员工有了尊严,更是在这些没上过大学的农民工心里打开了一扇亮堂堂的窗户:只要努力,我的人生就有希望。对他们来说,袁华强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是农村人,高中毕业,19岁加入海底捞,最初的职位是门童,现在是北京和上海地区总经理。他说:“只要正直、勤奋、诚实,每个海底捞的员工都能够复制我的经历。”这样的事例确实不少。区域经理林忆今年只有21岁,掌管海底捞西单、牡丹园等三个店。店长王燕只有22岁,这些大孩子一样的年轻人独立管理着几百名员工,每天接待上千名顾客,每年创造几千万的营业额。他们不曾读过大学,但是他们脸上有着名牌大学毕业生未必能有的自信。没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任劳任怨的苦干也可以得到认可,如果做到功勋员工,工资收入只比店长差一点。不要忽视一个扫厕所大叔的作用,如果他每天都乐呵呵的,那是对所有员工都是一个激励和教育。不仅如此,他还会不断带出能让洗手间达到海底捞清洁水平的徒弟。千万不要以为,让一个中国餐馆的洗手间一年365天没有异味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习“海底捞”(二)人是群居动物,天生追求公平。幸福与否主要来自和同类的对比。如果追求公平的天性遭受挫折,比如老板的小舅子对大家呼来呼去,一个同事靠漂亮脸蛋拿了最高奖金,刚来的大学生连上菜程序都不懂就当上经理……员工一定不会感到幸福。人不幸福,对别人就不可能友善,更谈不上创造。海底捞知道,想让服务员对客人态度好,就必须让服务员感到幸福。让人感到幸福,不仅要提供好的物质待遇,还要让人觉得公平。晋升制度是海底捞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核心保障。因为管理者要是没有做过服务员,再换位思考也是近台看戏。看戏的哪怕是票友,也不能完全体会真正靠唱戏为生的压力与追求。海底捞的晋升政策除了能保证管理层知道服务员的冷暖外,也让普通员工感到公平,于是他们笑得自然,笑得灿烂。社会动物是有移情能力的,笑与哭都会传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顾客说,到海底捞吃饭很高兴,因为他们的服务员都愿意笑。看,海底捞的超值服务体现出来的:海底捞不仅有火锅,还能让你笑,千金难买一笑!一、造人优先人必须一天一天长大,成功的企业也从来不是一步登天。从偏僻的四川简阳一路开到北京和上海,张勇发现海底捞很有竞争力,于是他的战略目标变成了“把海底捞开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做中国火锅第一品牌。”按照一般的连锁经营的商业逻辑,发展势头这么好的海底捞要成为中国第一火锅品牌似乎并不难,因为商业模式、管理团队、中央厨房,原料基地、物流系统和服务流程都已日趋成熟,只要有充足的资金或者通过发展加盟店,就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可是,海底捞不仅一分银行贷款没有,就连找上门的投资银行和私募基金的钱都不要。张勇说,用人家的钱就要按照人家的计划开店,可是做生意跟做人一样,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要的是一个境界!因此,海底捞从第一天起到现在30多家店,资金都是从火锅生意上一分一分赚来的。用投资银行家的话说,海底捞是纯粹的内生增长。张勇认为扩张这事急不得,因为他有一块“心病”没解决。那就是:海底捞的所有做法别人都可以复制,只有海底捞的人是没法复制的,而这恰恰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可是上哪找这么多出色的员工啊?不要以为都是农村出来的打工妹,那一样的工资就能干一样的活。一个人在海底捞可以干12小时,还笑着说不累,在别的餐馆干10个小时就愁眉苦脸。年仅28岁的袁华强是海底捞北京和上海区的总经理,海底捞一共30多家店,在北京和上海就有16家,可见袁华强在公司受重视的程度。袁华强是四川宜宾人,因为家穷没能上大学,19岁离乡谋生,偶然的机会进入海底捞,从门童做起。袁华强就是海底捞董事长张勇“造人”工作的硕果之一。别人问张勇你的生意这么好怎么不快点扩张?张勇有事会举例说:我现在只有一个袁华强,海底捞“造人”需要时间。其实,“造”一个袁华强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我问袁华强,每个店的选址也是你决定吗?他说:对。我望着这张娃娃脸,上面有时还冒出一点农村孩子常见的那种羞涩,心想,在诺大的北京和上海,要找一个合适开饭店的地方,就算对本地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做饭店的都知道:地点对了,赢了一半。海底捞每个店都是上千平米,装修至少几百万,有时上千万。我又问:你们老板提不提意见?袁华强说:老板只参与和批准每年开多少店的总计划,至于具体在哪儿开店,什么时候开,装修标准,都由各大区经理负责我又问:选址是个挺难的事吧?袁华强笑了,说:对,刚来北京时,不信邪,在租金便宜的南边一下子开了两个店,生意就是不行,两年都收不回投资。现在学乖了,就在东边和北边餐馆扎堆的地方开,因为餐馆多的地方,首先证明地点没错,即使租金高,竞争激烈,只要我们做得比对手好,还是能赚钱的。结果,我们后来在北京开的店,最长一年,有的半年就收回了投资。
海底捞企业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底捞企业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在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前提下,中国第三产业发展迅猛,餐饮业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市场竞争激烈。海底捞在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了24年,无论是海底捞的企业文化还是服务营销,都成了其他餐饮企业争先恐后模仿的对象。海底捞的成功是餐饮业的一个奇迹,其中的“秘密”还需进一步探析。
关键词:
海底捞;企业文化;服务;激励机制
一、引言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于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民营企业。公司从最初的麻辣烫小摊,到全国知名的餐饮连锁,董事长张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公司始终秉承“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为顾客提供“贴心、温心、舒心”的服务,为员工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和亲情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员工价值,创造客户价值。海底捞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了其他企业争相模仿的对象,营造温暖的家文化,给予员工平等的尊重,带给顾客五星级的服务,使得海底捞成为了餐饮连锁的一个奇迹。
企业文化是近来企业都在强调的一个概念,企业文化是抽象的,因为它存在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同时企业文化又是具体的,它表现在企业员工的行为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能激发员工的潜力,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创造员工的归属感,赋予员工荣誉感。海底捞的企业文化是海底捞一直引以为傲的,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内心,再由员工感染每一位顾客,海底捞真正达到了将企业文化深入人心的程度。
二、海底捞企业文化现状
收获人心,营造家文化
海底捞是典型的餐饮连锁企业,对于餐饮管理来说,收获人心是其中一大重点。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深谙这一道理,提出了“把员工当做家人”这一理念,24年海底捞一直在做这件事。
海底捞的新员工入职时会有员工培训,培训的内容细致到如何使用ATM机、如何乘坐地铁,这不仅仅是员工培训,而是在帮助来自农村的员工融入这个企业、融入这个城市。海底捞有独特的师徒制,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师傅”,这样可以消除员工的不安全感,能够帮助员工尽快融入到集体中来。
餐饮行业大多都是包吃包住,但是很多餐饮企业人员住的是地下室,吃的是店里剩下的食物,而海底捞的宿舍房间设施齐全,有正规的物业,甚至连衣物都有专门的阿姨洗[1]。海底捞的补贴政策相比与其他企业也要高出很多,有交通补助、餐饮补助、话费补助等。在海底捞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助叫“嫁妆”,店长及以上级别员工离职,会得到企业给的一笔钱,但是拿走“嫁妆”的至今只有三人,这是海底捞对员工的一种承诺[2],这个承诺让海底捞的员工流动率每个月只有10%左右,店长以上级别的员工基本不会流动,而其他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动率在20%以上。
合理授权、适当激励
海底捞在全国50多个城市拥有200多家直营店,如今业务也开展到了海外,拥有四万多名员工,面对这么多的员工张勇很谨慎,对人力资源这一部分很有规划,他认为激励是过河的独木桥,而授权则是一根平衡木。
在海底捞,激励机制随处可见,领导随时保持和员工在一起的状态,一旦发现员工有做得好的地方就会进行激励,有的是口头激励,特别优秀的还会申请物质和金钱奖励[3]。新员工入职时,领导会进行自我介绍,向员工展示那些东西是员工应该学习的地方,并且坚持和员工站在同一战线上,这样就能激发员工的斗志。而对于创新这一块,海底捞也有自己的小创意,例如在成都分店就有三块板,黑、黄、红三种颜色分别代表没有创意、有创意但不能推广、有创意并且可以全国推广,员工都努力不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黑板上,因此海底捞的创新层出不穷。有些在全公司推广的创意,该推广的创意会以提出该建议的员工的名字来命名,这种做法激励员工不断创新。
充分信任合理授权,只有授权才是信任员工的表现[4],海底捞通过有效的授权和放权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上至区域经理有百万以上的自主权,不用过问上级领导;下至普通员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自主决定是不是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小菜,甚至遇到不满意想免单的顾客时,员工可以及时做出决定,避免顾客抱怨。这种自主性能使员工产生“企业主人翁”的自豪感,因此对这个“大家庭”的归属感会更加强烈。授权是对员工的尊重,尊重员工才能实现员工价值,最终才能创造客户价值。
服务至上、顾客至上
海底捞的变态服务备受称赞,在海底捞等餐的时候,能够享受免费水果、免费茶水、免费美甲,免费上网,免费玩牌等服务,在厕所还能免费刷牙、补妆。吃饭时能够及时送上你所需要的物品,例如袖套围裙等,海底捞还提供手机套和热毛巾,这样的服务堪比在飞机上所享受的服务。海底捞菜品丰富,价钱公道,分量足,还能点半份菜,没吃没动的还可以退菜。海底捞就是敢于突破常规,为客户创造价值。出去吃饭等位的现象很常见,但大都是干等,海底捞却把等待变成了一种享受,把等待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留住了更多的顾客。
2017年海底捞的老鼠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众都以为会看到海底捞公关的各种解释,但是到来的只有公关的道歉以及坦诚,这令大众措手不及,无一例外地选择原谅海底捞。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公关危机:这个锅我背,这个错我改,员工我养。如此坦率的企业、人性化的管理、诚挚的服务,最终赢得了大家的青睐。
三、海底捞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员工文化水平较低
众所周知海底捞的晋升制度是非常公开透明的,服务员可以脚踏实地地做,最后达到总会计师的职位,这使得海底捞员工的文化水平大都在高中及以下。海底捞董事长张勇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海底捞不需要精英,需要的是踏实、能干、善良的人,精英是为国家做大事的人”,这句话清晰表达了海底捞员工的文化层次定位。餐饮服务行业的一线员工普遍文化较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将会有所改变,员工“高知化”将成为必然趋势,海底捞如果不做出改变,发展将会变得变缓,到达瓶颈期,缺少精英人士的专业支持的企业,很难有新的突破。
奖惩机制标准差异化
海底捞设有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惩罚制度有非常严格的标准,而奖励制度却充满了主观性。这样会使得员工不满,自己努力工作得到的奖励只有一点,犯了一个小错误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就是典型的奖惩力度不平衡。犯错有迹可循,做得好却找不到标准,完全依赖领导者的公平性。长期以往下去,员工的积极性会消退,员工流动率会增加。
员工缺乏竞争意识
海底捞有一套作业标准以及企业文化,在新员工入职时就会被告知如何去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让顾客更满意,员工在一开始便接受了这样的输入,形成了固定思维。餐饮服务是个很枯燥的行业,服务员每日重复着相同的动作,要保证一定的效率,这就使得员工缺乏竞争意识,只想着完成既定目标,没有想过突破自我。随大流不会出错,但也不会取得成功,而创意就来自于和别人的不一样。
海底捞抵触“空降兵”,招聘方法一直采用内部选拔,人才聚集速度缓慢[5],也使得老员工的竞争意识减弱,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领导者是从基层做起的”。内部选拔虽然可以保证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但是常年不流动的水,只能变成一潭死水,丧失活力。
四、对策及启示
定期培训吸纳人才
海底捞应从内部提升和外部提升两个方面综合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
内部提升则是在企业内部全面提升,对于普通员工应当进行定期培训,包括计算机、语言、管理等等,提升员工知识储备的同时,还促进了员工之间的感情。而海底捞的高层大都是从基层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因此在晋升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店长及以上级别的领导者到到高校进修,开拓员工的知识面。
外部提升则是广纳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海底捞就业,如今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小学生当董事长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因此吸收新鲜血液,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活力。到高校进行招聘,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也是给海底捞更多的出口,有输入才能更好地输出。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海底捞。
建立透明的奖惩制度
奖惩力度不平衡的原因是奖励制度不够透明,主观性太强,奖励往往由领导做出判断,领导的意识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例如员工的外貌、工龄以及天气的好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和奖励制度形成对比的则是惩罚制度,太过标准的惩罚制度会让员工觉得企业很没有人情味,如果能适当模糊一下惩罚制度,而列出非常详细的奖励标准,会让员工觉得有了努力的目标,减少了恶意竞争。将员工的注意力从避免犯错转移到如何得到奖励,才是消除员工不平衡心理的根本办法。
建立合适的竞争制度
建立合适的竞争制度能让员工有一定的危机感,给员工设定一些目标,并用公开透明的奖励制度激励员工,使得员工努力完成目标。员工每当完成一个目标就会有满足感,而这个满足感将会继续延续到下一段工作目标中。如果竞争制度过度,就会本末倒置,太过激烈的竞争会造成员工的心理负担,适当的竞争制度才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良药。
五、启示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之后就会向更高层次追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海底捞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让员工满意,二是让顾客满意[6],正确的目标设定和企业文化建设,让海底捞越走越远。企业文化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对于海底捞来说,人无非就是员工和顾客,尊重员工才能让员工达到自我实现,产生让员工为企业付出的主观性,才能让顾客满意。企业文化是企业背后一只无形的手,从企业存在时就在推着企业前进,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很多企业在模仿海底捞的时候,都只能做到形似神不似,学得会经营模式,却学不会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才是海底捞的'核心,是员工自豪感的聚集地,更是员工幸福感的生产地。
参考文献:
[1]李艳红,王莹.企业文化真招牌--以海底捞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7(13):50-51.
[2]黄铁鹰.海底捞你学不会[J].当代电力文化,2017(12):88.
[3]万鹃.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4]靳冬梅. 海底捞企业文化管理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余吉安,杨斌,王曼.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之道--以小肥羊和海底捞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1):115-122.
[6]刘艳红,袁俊.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下的海底捞服务创意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28):42-44.
公司逐步从一个不知名的小火锅起步,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四千余名员工,拥有一批食品、饮食、营养、工程、仓储、管理方面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跨省大型餐饮企业;发展成为拥有三十二家直营分店,直营店经营面积超过五万平方米。四个大型配送中心和一个投资两千多万元人民币,占地约20余亩大型生产基地(获得HACCP认证、QS认证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市场定位方面,海底捞在创业之初就是主打川味为主的火锅,因此,在产品的研发、自身形象的设定上,都力求凸显十足的川味。在产品价格方面,海底捞坚持走平民化大众化的价格,其价格定位坚持大众化,以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为定价导向。海底捞能够在众多火锅餐饮中独树一帜,打出自己的品牌,与这种明确、从一而终的定位不无关系。
一、海底捞的文化理念
海底捞始终奉行“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致力于打造贴心、周到、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这一点可以说早已成为了海底捞的一个品牌象征。很多消费者纷纷表示:火锅店到处都是,味道好的也绝对不仅仅,但就是忍不住想来体验一下传说中的海底捞服务。服务,一直是海底捞的王牌竞争优势,也是消费者对海底捞最为称道的一个方面。很多人甚至不是冲着火锅,而是想体验一下服务才选择海底捞的。在服务上,海底捞的要求无疑是精益求精的。不但要让顾客对服务感到满意,甚至乐此不彼地致力于服务的最高境界——感动。海底捞的服务策略之所以能够成为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在差异化服务上的创新。海底捞不是简单地在“服务”二字上做文章,而是用具体行动将这种贴心服务落实到了消费者用餐的整个过程中,并针对每个环节设定了不同而极具人性化的服务。
在就餐前,种类繁多的免费服务令人目不暇接。我们了解到,海底捞顾客多,一般去那吃火锅排队两小时左右是非常常见的。按常理来说,很多人是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花在等待上的,作为服务业的餐饮行业更是会担忧让顾客等太久容易造成顾客流失的问题。然而,海底捞却成功的将这一忧虑化险为夷。在就餐前,海底捞准备了五花八门的免费服务,弱化了顾客在排队等待中容易产生的负面情绪,让他们在保持良好用餐心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海底捞的好感。在等候区里,瓜果、茶点、酸梅汤,报纸、杂志等配备丰富,甚至还有免费美甲和擦鞋服务。对于带宝宝的顾客还有专门的儿童区,还贴心地安排了负责陪玩的服务员,对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也有专门服务。这些免费的服务成功消解了顾客等座时的烦躁情绪,让原本枯燥又漫长的等位时间变得丰富多彩,让顾客不觉得是在排队,而是另一种休息了。
在就餐时,海底捞更是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多项特色服务。小到给长发的女士提供绑头发的皮筋和发卡,给戴眼镜的顾客提供眼镜布,大到给每位顾客提供围裙以防止汤料溅到身上,每个餐桌甚至还至少配有一名服务生来下菜、捞菜、剥虾皮和递毛巾,等等。为了使顾客能够尽可能多地品尝到丰富菜品,服务员多半会推荐点半份菜。在餐厅的洗手间,海底捞还安排了专人为顾客开水龙头、递纸巾等,真真是没有漏掉与顾客接触的任何一个环节。对于这种无微不至的服务,顾客纷纷表示受宠若惊。
而在就餐后,海底捞还不忘给顾客的服务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会用一些小惊喜或免费赠品来加深顾客的好感度。例如:有小孩夸赞等候区的小蚕豆好吃,临走时服务员就会特意给小朋友赠送一小盒精美包装的蚕豆。通常情况下,在餐馆点餐过后的就餐过程中顾客与服务员就不会再有什么互动了。然而,海底捞的服务是贯穿全程的。在顾客用餐完毕,他们也并不会满足于一句简单的“感谢光临”,而是将这种超出顾客期望的服务进行到底。
这些服务策略成功就在于真正做到了想消费者之所想,思消费者之所思。并且都不是给顾客开出的“空头支票”,而是细致地一一落到了实处。就像用餐前的点心服务,很多餐馆也有提供,甚至茶点的种类比海底捞的还要多样。但他们只是将茶点简单地放在用餐区,没有或者比较疏于在这一块的服务。很多茶点没有了半天都没有补上,也没有及时将这些餐具摆放齐整,更别说其他针对特殊人群的贴心安排了。服务,不仅仅是顾客用餐时那一个点上的服务,应该是贯穿于顾客整个的用餐过程的,这才称得上真正全面而用心的服务。
二、海底捞企业文化背后的危机
火锅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一个传统文化,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火锅自然是餐饮行业关注的焦点。在花色纷呈、百锅千味的火锅市场,要想打出一片天地并非易事。虽然凭着多年来的苦心经营,海底捞在火锅市场中已经逐步站稳脚跟,但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严峻的外来压力。
(一)服务至上理念遭遇瓶颈期
海底捞顾客至上的“变态服务”在赢得消费者好评的同时,也不断提高着消费者的期望。而海底捞服务水平的提升速度明显有些跟不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速度,两者难以配套,顾客满意度反而出现下滑现象。此外,海底捞一味追求服务至上的理念难免有些本末倒置,毕竟海底捞是以火锅为主营业务的餐饮企业。此前曝光的海底捞骨汤勾兑等负面新闻,就对其多年来苦心树立的良好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质量与服务并重、杜绝产品的负面新闻至关重要。
(二)创新脚步略显迟缓
海底捞的创新脚步略显迟缓。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日益繁多又强大的竞争对手,大力创新对海底捞来说刻不容缓。尽管海底捞一直致力于提升经营与管理以及员工整体的创新能力,但就目前看来,在创新这一块海底捞取得的成绩并不乐观。相比之下,呷哺呷哺更是有些后来居上。与众多火锅企业不同,呷哺呷哺另辟蹊径,首创了吧台式涮锅饮食。凭借着这种新颖独特的就餐形式和亲切温馨的家庭式服务,呷哺呷哺成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式快餐之路,让每位顾客在享受健康美食的同时,又能感受时尚而惬意的就餐氛围。追求时尚的心理,早已由服装衍生到来饮食,餐饮企业也应该把握好消费者的这些心理需求变化,推陈出新,及时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服务。在这一方面,海底捞就有待加强了。
三、海底捞提升企业文化的途径
从创业之初仅有四张桌子的小火锅店,到今日上百家连锁分店的火锅品牌,海底捞始终不变的是“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针对消费者的用心服务早已成为海底捞最重要的企业文化,对推动海底捞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分重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时代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所以,要开拓市场,海底捞不能只是寄希望于一种成功的服务模式,必须推陈出新,强化针对消费者的服务活动,尽力满足消费者的期望与潜在需求。
(一)改进产品口味满足顾客需求
如上文所述,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们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一日三餐要吃饱了。对于饮食,人们越来越追求口味的推陈出新。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口味,已经远远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很多人选择走出家门去餐馆吃饭,很大程度上正是带着一种尝鲜的心态。因此,作为火锅餐饮企业,海底捞要开拓市场,建立一个消费者口味研究中心刻不容缓。
火锅餐饮,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较为单一,然而火锅饮食的文化也是比较悠久的了。由于地域、风俗等方面的差别,消费者对于火锅的口味也是千差万别。海底捞如今在全国、甚至海外都发展了连锁分店,更要多从当地消费者口味分析入手,研究消费者不断变化着的消费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突破。建立消费者口味研究中心,这也是一种有利于产品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强化服务活动增强顾客互动
强化服务活动,可以不时开展一些感恩回馈活动。如:逢年过节给一些VIP客户送一些精心包装准备的礼品;对于那些推荐朋友来海底捞的回头客,可以适当送一些菜品或是海底捞纪念小礼物。也可以多开展一些与顾客互动的活动。例如:抽选一些幸运顾客,邀请他们参观海底捞的原料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后台、物流配送基地,等等。加强顾客对海底捞了解的同时,也能拉近两者的距离。此外,除了这类线下活动,也可以大力开展线上活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亿。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具有的市场潜力无疑是难以估量的,中国的网民比较年轻化,接近海底捞的目标市场,因此,开展针对消费者的线上活动很有必要。这一方面海底捞可以向其他企业的成功案例借鉴学习。
不是SCI, 也不是EI。普通英文期刊,被以下收录:indexed in Scopus, DOAJ, EBSCO, Google Scholar, Scirus, GetCited, Scribd, Citeseerx, Newjour, SIS, and so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JSCM) is a peer-reviewed Journal, ISSN: 2050-7399 (Online), 2051-3771 (Print), that publishes original, high qualit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mpirical research that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CM theory and practice. Manuscript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IJSCM must have clear implication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rs based on one or more of a variety of rigorous research methodologies. IJSCM also publishes insightful meta-analyses of the SCM literature, conceptual/theoretical studies with clear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comments on past articles, studies concerning the SCM field itself, and other such matters relevant to SCM.
《物流技术与应用》:一本报道物流实用技术与应用案例的精品杂志;学习物流知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最佳宝典;贴近企业,报道物流新产品、新技术的权威刊物;物流经理及物流技术人员爱不释手的知识宝库;传递物流最新信息及发展动态的专业媒体。…… 《物流》:作为国内少数物流行业专业性杂志,10年来一直致力于宣传行业政策、传播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理念,追踪报道最新的行业动态,其媒体效应已得到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部等行业相关部委以及国内物流企业、物流业界人士的认同。并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定为行业核心宣传媒体之一。是一本立足广东辐射全国的专业刊物,主要栏目包括:专题、关注、焦点、企业聚集、物流IT、国际视线、供应链管理等,报道受到物流行业的专业人员的好评,影响力深入人心。包括各级政府机构、外国驻华机构、新闻机构、知名运输企业、制造业企业、物流公司以及港澳台等地区的知名企业都是《物流》的读者。《环球物流》:解读世界物流的最新动态。《现代物流报》:是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管,以全国物流市场、物流企业、钢铁集团、生产资料市场、产供销企业、相关科研和教学等企事业单位为发行对象,以全国物流行业、物资生产经销业、加工制造业、港口、交通运输业、仓储配送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为读者对象,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惟一一份物流专业日报。《中国物流与采购》: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唯一大型纸质媒体,是当前中国物流与采购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经济类核心期刊,与国内其它同类媒体相比,具有发行量最大、发刊频率最快、覆盖面最广、内容最全面、最具权威等综合优势。《物流技术》:是中国物流行业第一本物流刊物,目前由中国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管,中国物资流通学会(现中国物流学会)物流技术经济委员会、物资流通技术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旨在推广先进物流技术与设备,开展物流理论研究,交流国内成功经验,传递国际物流信息,促进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中国储运》:杂志创刊于1990年,是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主流媒体,读者遍及世界各地。本杂志竭诚为您全面、深入、及时地报道现代物流的动态和信息,并与物流界专家、社会名流、企业界共同开展现代物流研究,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探求发展方向,为物流供需双方进一步沟通与合作架构有效的合作平台。《货运车辆》:中国物流领域第一本专业车辆杂志。《铁路采购与物流》:立足物资采购与管理,面向现代物流与商务。《物流时代》:是由国家发改委主管,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刊物,面向全国发行。是中国物流业界的主流期刊。它在货主、货代、航(空)运、港口(车站、机场等交通运输枢纽)、公路铁路运输业、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技术设备和理论研究等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指的是国际供应链管理杂志,不是SCI,只是普通英文期刊。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7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截止至2006年6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SCI期刊共收录30种,其中核心期刊(印刷版/光盘版)16种。被耳鼻喉科专业这30种SCI-E杂志收录都可以称作被SC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