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1:神奇的科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那天,满载着十几套互动式科普展品的“科普大篷车”开进了朱良初级中学,给我们全校师生带来了一顿丰盛的“科普大餐”,不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点燃了我们向往科学和热爱科学的信念。以下是几个参观项目:1、无皮鼓:用手在相应的鼓上作敲鼓动作,可听到鼓声。每个无皮鼓中都装有有一组光发射和光敏接受装置,当用于手作敲鼓状遮挡住光发射端时,接受端接收不到光信号,光电开关就会驱动相应的录有鼓声的语音集成电路工作,发出相应的鼓声。2、梵天之塔:将一组由五~七个圆环组成的塔“搬”到另一立柱上。搬动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环,且必须保持大圆环在下,小圆环在上,不能颠倒。:要求以最少的次数将一组环按规则移至另一立柱上,用数学方法算出最少移动次数为(2n-1)次。3、菲涅尔透镜:观察平板放大镜后面观众的头部,发现头部被放大了。表面布满细小的锯点形同心圆条纹的平板有机玻璃,同时具有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当光线通过它时会弯曲而产生绕射现象,从而产生放大的镜像。4、无弦琴:用手依次遮挡相应音符位置的光束,“排箫就会发出相应音符的声音,由此可以按乐谱演奏乐曲。用一个激光发射端和一个光敏接受装置组成一副光电开关。用数副光电开关控制语音集成电路中相应的数个音符。当物体挡在一副开关的发射端和接受器之间时,接受器接受不到光信号,光电开关就驱动语音集成块工作,发出相应的音符声。5、手蓄电池:将双手分别放在铝板、铜板上,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动态。根据原电池的构造,本展品铝板、铜板相当蓄电池的两极。当略微潮湿且带盐分的的双手连接铝、铜板后,相当于接通蓄电池的两极,组成了一个原电池。根据电极、电位,这里的铝板失去电子,被氧化,是负极;铜板得到电子,被还原,是正极。6、动物的视觉:观众的眼睛从动物的头部模型后部的目镜向外观察,可体会到不同动物的视觉特点。昆虫以数以千计的眼构成复眼,由于每只眼只收集小范围的光线,因此复眼看到的是由许多重叠点组成的模糊影像;鱼的眼睛一般在头两边,视线范围可达360度,因此观察范围广;多数鸟类眼睛相对较大,视觉敏锐,并能把映像放大多达30%。科学源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次参观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是前人创造的,也是靠我们发扬光大的,我们必须广泛地学习前人的科学经验,我们既要站在巨人的肩上,但又绝不能迷信权威,人云亦云,让科学的闪光熄灭在因循守旧中。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必须要勤动脑、勤动手,敢于想、敢于做,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学会了创新,就等于牢牢地抓住了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只有敲开了创新之门,这个时代才真正属于我们!:2:科技,顾名思义,就是科学技术的意思。对于科技大家应该不陌生,因为它就运用和服务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还跟给我们带来了身体上的舒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与科学。下面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奇妙的科技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用衣服来装扮自己。当然这些衣服的制作也都离不开科技。就说保暖衣吧,它可以使你感到温暖,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可以不用穿上肥大的厚羽绒服、粗重的毛衣,只靠一件轻薄细软的保暖衣就可以让我们倍感温暖。这不就是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吗 再来看看吃的,现在,我们吃的东西都要讲究一点,那就是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大家对食品的观念也改变了,不单单只追求味道好,还要求食品健康营养。现在很多人吃的都是科技食品,比如:蛋白质粉、钙片、膳食纤维等,它们都是经过科技人员的研究而来的我们再来看看用来修筑家居中最常见的材料——水泥。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功能型的水泥也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品种很多,如:玻璃水泥、轻型水泥、橡胶水泥、加糖水泥、变色水泥……等十几种高科技的水泥,它们各有特色,都是科技的结晶。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科技并不神秘,它就藏在你的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说不定你发明的小科技,经过专家的改装、完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科技产品,还可以为未来的社会和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的人们对科学已经不局限在衣食住行上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原子弹等这些似乎离我们遥不可及的东西,科学帮我们完成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不只为尖端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学与生活是早已是密不可分的,科技变得无处不在了。作为一名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应该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从小要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学好科技知识,创造新生活。我们的每位同学,大概都有共同的梦想,长大当科学家,做出科研成果,为祖国建设作贡献。实际上,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还不仅仅是为了当科学家,也是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新生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学好各门文化课,多阅读一些科普书籍,积极参与各种科技活动。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渴求知识的人。如今,让我们也用它来勉励自己,做一个热爱科学的新一代,为我们祖国的明天,谱写出更加辉煌的诗篇!同学们,科学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事业,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方便,让我们了解科技、发现科技、创造科技。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科技吧!3:[科技造福人类,创新引领未来作文人类是在社会发展中成长,人类的思维是在发展中不断尝试,事物是有机的结合体,生物或者非生物都能改变人类对其的看法,利用这些创造人们需要的,这就叫科技。在科技的基础上加以利用这就叫创新,创新是多元化的,好好利用必定造福人类。人也是有两面性的,观察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也在一瞬间,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普通人看来任何事物在从天上掉落下来都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人思考,没有人分析,在没有牛顿这个人出现之前,人们还认为是“神论”在“造福”人,这种愚昧的想法都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而在牛顿无意中发现苹果从天而降并认为其中一种有某种“力量”而这样力量来源于地球以外,而当时这些所谓地球外的东西没有人敢想象,正是牛顿发现了这种落体才有了之后所谓的科技,这种还有很多比如:利用蝙蝠的回音发明了雷达,利用了海豚的叫声才有了超声波科技的魅力不仅仅是只在于从某种具有生命的物体才能发现的,事物都是有双重性的,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人们可以进行科技选择的,把简单的东西加以创新,把创新用在有用的地方,就能创造出很多新的东西比如:激光,电灯的发明,电脑的发明,我们都知道比尔盖茨,没有他的发明可能我们知道的电脑就只是打字,计算机,这些简单的东西,上网,玩游戏。这些可能就可能至今都无人知道,所以由单一性变成多重性。但是由于人类对事物的创新出现了一些有害于地球本生的东西,二氧化碳的增加对环境出现了弊端,所以在人类发明了很多新东西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不然不久的将来就像书上说的“2012世界末日”,这样的结果不是任何人想希望。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懂得科技之美,科技的魅力,科技的前沿和科技带来美好的东西,但是仅仅依靠科技还不够,这些所谓的科技都是人类本身所创造的,在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明白什么好,把好的东西用运用在有用的方面一定有所发展,也会给人带来好的和积极的,所以相信科技的力量,因为科技造福人类,创新引领未来。

The Ten CommandmentsMoses called together all the people of Israel and said to them, "People of Israel, listen to all the laws that I am giving you today. Learn them and be sure that you obey them. At Mount Sinai the Lord our God made a covenant, not only with our fathers, but with all of us who are living today. There on the mountain the Lord spoke to you face-to-face from the fire. I stood between you and the Lord at that time to tell you what he said, because you were afraid of the fire and would not go up the mountain."The Lord said, 'I'm the Lord your God, who rescued you from Egypt, where you were slaves."Worship no god but me.""Do not make for yourselves images of anything in heaven or on earth or in the water under the earth. Do not bow down to any idol or worship it, for I am the Lord your God and I tolerate no rivals. I bring punishment on those who hate me and on their descendants down to the third and fourth generation. But I show my love to thousands of generations of those who love me and obey my laws.""Do not use my name for evil purposes, for I, the Lord your God, will punish anyone who misuses my name.""Observe the Sabbath and keep it holy, as I, the Lord your God, have commanded you. You have six days in which to do your work, but the seventh day is a day of rest dedicated to me. On that day no one is to work—neither you, your children, your slaves, your animals, nor the foreigners who live in your country. Your slaves must rest just as you do. Remember that you were slaves in Egypt, and that I, the Lord your God, rescued you by my great power and strength. That is why I command you to observe the Sabbath.""Respect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as I, the Lord your God, command you, so that all may go well with you and so that you may live a long time in the land that I am giving you.""Do not commit murder.""Do not commit adultery.""Do not steal.""Do not accuse anyone falsely.""Do not desire another man's wife; do not desire his house, his land, his slaves, his cattle, his donkeys, or anything else that he owns." 注:《十诫》选自《旧约》的“申命记”(Deuteronomy)。中世纪以来,在基督教教会的极力推行下,“十诫”成为传统西方社会的道德准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把它的具体内容同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作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异同。一方面,中西文化泾渭分明。前者表现出入世的、宽容的特征,如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中国人“见神就拜”,相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后者则表现出强烈的出世与排他倾向,这一点在第1—4诫中可以看出。另一方面,中西文化也具有共同的道德追求,第5—10诫可以为证。当然,当代中西文化均已发生很大变化,这一点,还望读者明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科技创新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

摘要: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却还有许多方面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1、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的文明历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腊,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等等,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却体现了希腊人的创新。

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犹如灿烂群星,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的封建禁锢,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济学家,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促进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激发了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独立宣言》,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融合,正以浩荡之势,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及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

2、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前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活印、火药、指南、造纸)、五大技术(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利)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和美、日、俄等国家快速发展时,我们却一次次错过了发展机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重束缚了科技创新能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文化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独创思想和优秀文化。但自秦汉开始,统治阶级出于封建统治需要,先是“焚书坑儒”,继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将“三纲五常”的封建教义加以固化,在“万口一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可知也”的思想禁锢下,民众中逐步形成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热情。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然也有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数次思想解放的洗礼,培育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当然,欧洲国家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他们许多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正是布鲁诺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赫胥黎以“斗犬”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从此自然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语)。

科学素质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却又是一个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国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国每千人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国家的1/15。造成这种差异,首先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千百年来把读书做官作为目标,把四书八股作为教材,把朱熹的“集注”作为唯一标准,不能越雷池半步,使人们从读书起就被扼杀了创新精神,缺失了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办学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教授内容也以自然科学、实用技术为主,人文思想也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就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斯密等著名人物和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是对科学普及认识重视程度的差异。在我国,虽然对科技创新已高度重视,但对科学普及的相辅相成作用认识不足。创新型国家则把科普看作科技的应有之义,如各种专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在欧洲国家数不胜数,更是市民的必去、常去之处,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风景线。

体制机制的历史对比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本身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性设置和安排,相反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对科技创新形成严重禁锢。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科研体系。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期,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到19世纪,这些国家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制等,均已较为成熟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则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规范。因而创新成果与市场直接接轨,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法治环境的历史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专利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深远,加上我国长期的封建人治影响,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等现象仍很严重。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体系,一些国家还在根本大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如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各种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之在20世纪初跃为世界头号强国。

3、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不断创新而推动的。它们互相依存制约,又相互转化促进。当社会渐进发展时,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起主要推动作用,当量变积累到质变,进人飞跃发展阶段时,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就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集聚了足以产生部分质的飞跃的物质能量,因而也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因素提出强烈的改革要求。

就科技创新而言,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并拥有上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装备,拥有3 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国家统计表明,200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664亿元,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拨款达2127亿元,应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我国规模以上企业75%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每年产生数万项科技成果,其转化和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说明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方面,已从物质条件的制约正逐步转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束缚。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深厚成果才丰硕。但在思想文化战线,我们面对的是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沉重积淀,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容小视。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摈弃,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在各级领导中带头加以宣扬,使之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

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总是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科学普及也会跟踪到那个方面。胡锦涛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都明显是一条短腿。如财政投入,中央财政2006年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对科技投入的百分之一。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要逐步消除国民科学素质较低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约,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以抓科普来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

明确创新主体。加快制度创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骤: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完善法制体系,营造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在地方立法中要根据实际,使必须条款尽可能具刚性,使各方都有切实可依的法律准绳。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规的普及教育,使相关法规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应系统推进,更要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抓住主要矛盾。现阶段,一方面,要下大力气继续抓好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把更大的力量用于实现思想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取得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突破。

新时期党的建设创新研究论文

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加深对重大意义的理解,中央领导同志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起草决定的考虑:一是考虑到今年是建国60周,应该对党建经验作一总结;二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继续为实现社会主义兰图奋斗;三是为巩固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继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四是面对党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新形势下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上述讲的四个方面就是起草《决定》的背景。这四个方面,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总结60年执政党建设经验和实现社会主义兰图目标的需要;二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新要求。 (一)制定这个决定是总结执政党建设经验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目标的需要 党中央之所以就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作出决定,这与我们党执政60年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三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三大转变,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使党中央深深地感到:只有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和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尤其要看到。我们党正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总结建国60年来执政党建设的宝贵经验,探索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对未来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制定这个决定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要求。 十七届四全会公报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一系列考验问题。党不仅面临着执政的考验,而且还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党的队伍和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坚强不坚强,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另一方面,我们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问题。所以,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应该看到,“十一五”规划已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各个领域都在创新,领导创新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必须创新,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创新。然而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还不能适应创新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人还没有强烈地创新意识,只满足于按照常规和传统习惯开展工作,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很不适应;二是一些人还缺乏创新勇气,口头上谈创新但不敢抓住机遇大胆创新;三是有些人虽有勇气创新却没有好的思路和办法进行创新,创来创去不见成效,丧失了信心。这些情况说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业,我们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必须狠下功夫才能成功。

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保持党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新时期的组织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尤为重要。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推动党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就要不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抓住党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核心;就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握党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就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掌握党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重点。本论文基于时代使命和形势变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建设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党的组织工作与新时期政治发展的内在联系,形成了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思路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以期在党的组织工作创新的路径上做出明确的选择和突破。必须坚持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基础,应当围绕组织设置、组织制度、自身建设、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等关键要素展开。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形势新情况,努力强化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集中破解党建工作现实难题,重点解决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和私营企业主入党等问题。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否拥有一批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坚定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逐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各项机制,逐步形成知人善任、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正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把民主集中制作为组织工作创新的立足点,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实现组织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从而为实现党内民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必须从党的先进性和党内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先进组工文化建设。组工文化是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工干部广泛认同、自觉秉持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积淀着组工干部对工作的历史认知、实践体悟和精神追求。建设先进组工文化,要求我们推动形成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倡导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的全面素养,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总之,全文力求通过以上探究,填补系统研究论述新时期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理论空白,为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提高改革创新本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大胆探索、创新和解决组织工作存在的不适应问题,推动组织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实现组织工作的科学发展,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积极贡献。

摘要:党建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搞好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力保障。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汇集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公司科学发展的合力。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企业发展党建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政治优势的具体表现,也是搞好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力保障。当前国际油价低位运行、国内油气需求增速持续放缓,石油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日益严峻。大港油田天然气公司肩负着保障能源安全、为油田公司提质增效做贡献的重要责任,任务异常艰巨。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努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一、着力“三个提升”,为企业发展添动力(一)着力提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引领能力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以上率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要常下基层“接地气”,坚持“一线工作法”,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更加有力的措施,成为员工群众高度认可、普遍赞誉的榜样。要强化团结协作的作风,继续深化“五讲”团队建设,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员工群众,营造公司团结和谐的良好工作氛围。要紧密围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贯穿于党的一切建设的中心环节。这一点,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更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毫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贯彻、执行、实践党与国家政策、方针、路线时不走样,不偏差。我们必须注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努力提高他们接受、理解与执行各级党委指示精神的能力。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思想实际,围绕理想、信念这个核心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员干部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切实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实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通过学习和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加强党性修养,从而为更好地执政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一直以来,各级党组织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一系列党建工作制度,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纪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但不可否认,目前,我们有些基层党组织建立的制度,同加强党的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弱化了执政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巩固完善,统一规范,简明易行,系统配套”的原则,花心思、下力气,分门别类地对现行制度进行分析研究,坚持行之有效的制度,并根据形势的发展,注入新的内容。基层党委应重点建立、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向党员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党员干部培训制度;基层党支部则应重点建立、健全和完善党日活动制度、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外出外来党员管理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支委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和党员目标管理制度。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才能确保我们执政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风问题,事关执政的好与坏,成与败。大量事实证明,各种不良作风直接影响党组织的形象,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新形势、新任务也对我们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更严的要求。首先要努力改造思想作风。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与基础上,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开拓创新意识;其次要培养好的学风。这就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面,坚决克服主观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不良倾向,对党的理论要认真地学、刻苦地学、有的放矢地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再则要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在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具备良好的作风,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执政才能顺畅。四、加强党的队伍建设。执政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党的队伍素质的高低。基层党组织必须根据基层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基层领导、干部队伍的现状,切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强化队伍建设。而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充分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就必须着力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抓好选拔配备。特别是乡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一定要选配政治上强,清正廉洁,公道能干,党员和群众真正拥护,同时又具备带领群众发展地方经济,增加人民收入的能力的优秀青年干部。二是抓培训提高。要加强政治理论培训,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政策法规培训,提高贯彻执行党在基层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提高把握市场规律,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的能力。二是抓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行政命令转变到教育引导上来,由直接干预转变到依法管理上来,由催种催收转变到提供服务上来,由一般号召转变到典型示范上来。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创新点

谨恭参考。具体还要因班而定。 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具有班级特色、书香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整洁、富有激励性,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长远发展。 1、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2、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参与班级布置并定期更换,让每一堵墙都“说话 ” ,形成班级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3、建立健全的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制度等等,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 4、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 5、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6、建立班级图书角,努力扩大班级藏书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鼓励学生制作读书卡片,写好读后感,让全体学生“感激书籍,享受阅读”。 二 、 具体内容: 班级名字 : 追赶太阳077 班魂 : 优、雅、勤 班级形象 :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急, 颜色宜静、宜庄、宜和。 班级公约 : 学风严谨 奋勇拼搏 优雅大方 文明守信 心胸宽广 表里如一 尊师爱友 团结互助 自立自强 知恩图报 静净敬竞 永不言弃 班级口号 :扬帆摆舵 奋勇拼搏 看我七班 气势磅礴 三、 形式内容: 公告栏:课程表、班级考核分数、报刊杂志名单,临时通知等。 生日栏:张贴每月的小寿星照片。 追赶太阳077班:班级整体面貌,班级口号、 班级形象 ,班级公约。 雏鹰争章:孩子们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劳动、听讲、作业、发言、纪律、单元测试等等)取得的一些成绩和进步。 荣誉榜: 孩子在课外取得的一些成绩,展示出来给大家,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 心语心愿:孩子的心愿卡 。 读书驿站:孩子们读过文章,书,电影等之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给大家推荐好书等等。 书画天地:孩子自己满意的字、画、作业展示。 (一些板块的内容会不定期的更换,让更多的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具体内容安排 : 1、 每月主题 :4月,自信月,组织活动开展,提高学生自信心 5月,目标月,根据考试成绩,制定人生、长短期目标 6月,练字月,开展各种活动,促使学生把字迹写好,洗好自己的脸,为假期练字做准备 7月,冲刺月,结合期末考试,让学生品尝冲刺后的喜悦,为假期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2、 主要抓手 : ① 抓阅读教学,用阅读指导和阅读启迪把学生从不良课外书籍和网络中引出来; ② 抓班级考核,利用班干部的力量,做好班级考核,定期和家长结合,促进学生上课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促使课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③ 充分利用好家长学校这个招牌,使家长、学校拧成一根绳,合力对学会上进行教育,促使学生良性成长; ④ 和各任课老师紧密结合,多表扬,扬良好行为习惯,多关注,发现并和学生中不良行为斗争。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导语: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班级文化建设论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摘 要: 班级的文化建设,将会影响学生的兴趣、 爱好、 审美情趣、 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班级文化;教育功能; 建设

"班级"作为组成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单位, 是学生学习成长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初中阶段是学生认识、发现、评价"自我"的重要时期, 是道德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它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是非辨别能力差、效仿能力强, 尤其需要教师的悉心关爱和持久耐心的教育。

文化由人创造,人的意识是多元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所以文化也就是多元的,自然班级文化也是多元的。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是班内所有同学共同思想、 作风、 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 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一、初中班级文化的特点

(一)时代性

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同样,一个抛弃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而丰富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沃土中民族文化同样突出。校园文化又决定了班级文化基本特征。我们建设优良的班级文化就是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开放性

学生往往是在学生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或在学生与成人的交往中形成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的。这是一种以群体活动的方式来选择、传递、积淀文化传统的。离开了群体之间的活动就失去了文化自上而下发展的土壤,因此,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在班级制度建设上,在班委会的组建中,尽可能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全员参与。在灵感与灵感的碰撞中,有激发火花,也有相互熄灭的可能。而此时此刻,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结合,矛盾产生后的解决,都能体现一定的文化底蕴,是构建特色班级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艺术性

从中小学硬件建设来说,班级的物理环境和物质环境都应讲究艺术性。班级环境整齐有致的规划、别具匠心的造型、舒心怡人的绿化等都可以发挥环境课程的功效,产生不同凡响的"以美育人"的效果。本着实用美观的原则,力求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堵墙"都成为"无声的导师",对环境的精心的策划和包装,使教室本身具备良好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从中小学的精神文化活动来说,康乐型的班级活动,能够使学生不仅得到艺术熏陶和舒展艺术的才能,而且可以调剂精神,愉悦身心,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发挥"以乐育人"的作用。

二、初中班级文化的功能和建构

我们提出建设班级文化就是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则可定义为班级成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这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 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集体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旨在培养学生个人与集体同甘共苦的荣誉感。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相当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舆论等法则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引导、平衡、充实、提高的作用。通过班级内的布置、美化教室的宿舍环境,可使学生受到感染,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美德鉴赏力。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其区别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

(2)激励功能。班级成员在参与班级活动, 感受班级文化的同时使个体成员的兴趣、理想和信念得以实现和升华, 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个体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以奋发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班级文化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了一个平台: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其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让每个班级成员的兴趣、理想和信念在此得以实现。班级文化在建设中使学生的个人才华得以展示发扬,成绩得以肯定,为集体建设做贡献,使学生在建设中找到集体归属感,这就能激励学生更加努力。

(3)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集体利益、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生认同感,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成员的荣辱与班级荣辱捆绑在一起,班级因学生而荣,学生也因班级而荣,就是所谓"荣辱与共"。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文化基础。

(二)班级文化的建构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各个方面, 这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另一方面,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要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布置和设计充分表现出来, 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搞好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 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抓好制度的制定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好坏, 是否科学、合理, 是衡量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制定制度时, 应注意班级规章制度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当规章制度出现不适应本班实际时, 应及时进行修改。二是抓好制度的实施。在抓制度实施的过程中, 要对学生宣传实施班级制度的意义, 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 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 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提高精神文化水平。班级精神文化, 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班级精神风貌的体现。班级精神文化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 它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

三、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对策

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班级内部的密切交流与合作, 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感, 培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培养健康的班集舆论

班集体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 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主任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对班级舆论应予以启发和引导, 以确保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班级舆论的导向作用。

(三)养成优良的班风学风

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 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优良班风对形成和发展班级文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现如今,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班级文化建设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可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要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制订和实施制度应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都是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2.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3.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

4.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从实施之日起,就要保证它的公正性。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等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我在建班之初,就把“拥有青春,快乐生活每一天”、“珍惜青春,迈好青春每一步”、“无悔青春,美好回忆每一刻”等理念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班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3.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将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能起到很大作用。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处理好师生关系,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威信;教师要培养民主作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对学生不抱成见和偏见,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要善于理解学生。

在现代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摘要: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良好的、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为学生营造必要的学习空间,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职业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并且初步取得了显着成果。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各个专业、各个班级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如何找到适合本班级的文化建设路径,成为职业学校班主任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职业学校;班级文化;重要性;建设路径

引言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创建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也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概述了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随后以职业学校汽修专业为例,就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展开分析。

1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

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的建设,既需要班主任进行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同时又需要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从本质上来说,班级文化是对班级内所有学生的兴趣、信念、理想的集合和升华。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只有将创设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任务,才能在这一目标的激励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为实现班级文化的建设做出努力。因此,从这一点来看,班级文化能够起到激励学生向上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约束作用

不可否认,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甚至存在吸烟、打架等恶习。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能够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将班级内每个学生的理想、利益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起到了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要考虑个人的言行举止给整个班级带来的影响,从而自觉地杜绝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

凝聚作用

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加强师生沟通和凝聚师生情感的效果。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形成一种团结、发展的精神风貌。

班级文化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来沟通师生的思想感情,融合师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师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从而使班级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出巨大的整体效应。

2职业学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主要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和实验室。其中,教室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场所,针对教室内学习环境的营造,可以张贴一些名人名言或学习标语等,以此来激励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

由于汽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需要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实验室内的学习环境也同样重要。

除了要保证工作台、机器设备的清洁外,还要将职业道德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从而培养出既有能力又有素质的复合型汽修人才。

作为班级管理人员,也应当认识到学习环境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而结合专业特点、学习需求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立完善的班级制度

规章制度是班级科学管理的必要前提,既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规范,也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行为模式,使学生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些制度还为班级学生提供了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言行标准。

制度文化一般包括班级中各种条例和有形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等,也包括班级中那些无形的习惯、约定俗成的规范,以及班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传统和风气等等。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于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教师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应当有意识地凸显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例如,在未实行班级文化建设时,班级内有学生存在随意丢弃垃圾或是与其他班级因琐事大打出手的问题。

而自从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加强,处处以维护班级荣誉为先,个人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创建班级职业文化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职业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为培养兼具理论基础和丰富操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以职业学校汽修专业为例,班级职业文化应当至少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以及职业情感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组织创建班级职业文化时,也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例如可以通过举行技能比拼大赛,以物质或精神奖励来激励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学习;还可以举行职业规划演讲,让汽修专业学生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进行一个预测等。通过上述形式,在班级内营造浓厚的专业文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3结语

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从教师角度来说,要通过加强班级学风管理和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等措施,为班级文化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持;从学生角度来说,也要正确认识班级文化对于个人学习、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从而主动地为班级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淼。浅论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以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会计专业特色班建设为例[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02)。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亮、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开学初,我首先提出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为班集体的座右铭,并打印在彩纸上,贴在教室后黑板上,让学生每天进班级抬头就能看见,来教育学生不要认为一个小动作,偶尔一次的作业不做,或照抄一道题,扔一张垃圾等这样的事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我们就可以犯;不要认为捡一张垃圾,挪一下不整齐的课桌,擦一次值日生未及时擦好的黑板,这样的小事就没有意义了!随后我让学生每人给自己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警示格言做为自己的座右铭,打印后贴在桌子的右上角,以此来告戒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小学毕业生。其次在我的指导下几位班干部精心布置了整个教室,对各个阵地进行了激励性语句的张贴,在学习园地上用艺术字打印了“我炫,故我在!”这句话,让学生知道因为我的出色,我的作品留在了学习园地上,我以此为荣,更激励学生争取自己的下一个作品也出现在学习园地上!在雏鹰争章处以“come on ,go !”一句英文“加油”来提醒每一位学生争好每一个章!这些激励性语句的张贴,不紧使我们教室面貌一新,提升我们班级的文化素养,更主要的是提醒着,激励着每一位学生奋发向上。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是公认的事实,在约束力不强的同时,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个制度,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文明、健康、团结、向上的方向前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开学时针对班级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我上了一节主题班会课,意在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认识到不良行为会带给大家的不良后果,从而民主讨论研究制定适合我班实际需要的班规。在制定过程中我注重了民主、实际、制度的可行性。让学生先每人制定,再由老师和班干部汇总,删选,最终在班会课上民主表决通过。虽然有班规的制约但还有部分学生屡次触犯,单靠制度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于是我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自觉遵守班规的承诺书。(主要是自己违反班规后做一些善事以作惩罚。)然后在班上选举产生监督和评价小组,每天对违反的学生进行记录统计,由老师找其谈心教育,由监督小组监督其做一件善事来弥补,每月评出文明之星。通过近两个月的实施,班里的许多不良行为不再出现了。班里不在有零食的垃圾,很少有脏话破口而出,不再有不做作业或抄袭的事发生,许多让我意想不到的好事出现了。班级制度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一个完善的班级制度能筑就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一个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课题,值得我们探索!

三、班级阵地文化建设

班级阵地主要有黑板报,学习园地,雏鹰争章。对于每一个班主任来说都要做这些工作,但如何做好,做到什么程度,每一位班主任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我时常提醒自己的是:既然做就要实实在在,切合实际的做好!开学至今,指导学生更新过三期黑板报,主要围绕学校要求宣传的节日和活动;学习园地分两块布置共更新过四次,每次的内容都由我事先布置学生创作,由老师和宣传委员挑选,然后展示,从园地上让我欣赏到许多还没有被我好好欣赏的学生,从园地上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雏鹰争章方面我始终做到每次争章前把章名、要求和任务,一一跟学生讲明,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考核,在这里我注重了发章的普及化,我意在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拿到章,所以我分三个档次进行考核,用三种标志张贴。这样更广的普及了各个章,让那些以前对争章可望而不可及的学生也有机会拿到,这样更能让这些学生为了章,努力完成好各项任务,达到各种要求,感受争章的整个过程!在定章方面我主要结合一些教育活动制定,本学期争过目标章、讲普通话章、作业规范章、打字高手章、读书之星,始终做到章无虚定,章无虚发,实实在在让学生争好每一个章。在做好这三个阵地的同时我开辟了一个光荣榜,一是表扬考试前十名的学生,二是公布班级取得的荣誉,三是比比谁的作业优秀次数多。进行荣誉感的教育,激发学生一种向上的精神。

四、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一种饱满的精神,向上的精神,激进的精神会让一个班集体更加优秀,我主要从图书阅览、课外活动,班队活动来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班级中我设置了一个简单的精神文化阵地,那里放着一些我认为值得学生一看的书和一些棋。课余我鼓励学生文明、安静、和谐地进行一些身心健康的活动。翻翻喜欢的书籍,切磋一下同学间的棋艺……那一幕幕充满文化气息的画面,让我感受到学生中一种书香、文雅之气在慢慢形成了,不再让课余的时间荒废在跳橡皮筋,追逐嬉戏的无聊事情上。为了更好的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我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多次班队活动,为了纪念长征精神我们开展了演讲比赛,在祖国生日前夕我们年级合搞了一个比较大型的文艺活动,活动中学生踊跃报名,我班学生的参与面极广,活动样式多样有小品,相声,课本剧,独唱,歌曲串烧。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了配合正确认识网络,远离网吧的主题教育,我安排学生进行一周的打字训练,并进行了打字比赛。每一次的活动都让我有一个同样的感受,孩子们需要活动,孩子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而不是一味的学习和作业。

以上是我这个学期开学初至今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有些方面的尝试是起步阶段,还不够完善,期待大家能一起探讨班级文化建设的得失。班主任工作任重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革命和职责。和谐社会由和谐发展的人组成,和谐发展的人由和谐教育产生,和谐教育由和谐的校园支持,和谐的校园由和谐的班级组成。

为了营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和谐班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班干部是完成和谐班级建设的核心,是和谐班级建设中的“领跑者”,是和谐班级建设的“翅膀”,必须起到带头作用。因此,教师应努力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使班干部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和谐班级的建设当中去,当和谐班级的主人翁。

作为班委顾问的班主任,在班委组建之日我就要求他们带领全体同学开展创建优秀和谐的班级文化活动。班委成员也积极响应,当天就通过了“没有优秀的班集体就没有合格的班干部”的班委格言,同时还结合班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团结,活跃,进取,探讨”的和谐班级建设指导思想(简称“班风”)。

团结,即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各项活动,让同学们融入到班集体生活中去,让同学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为此,班委专门成立了以组织委员为组长的活动策划小组。在班委的领导下,活动小组的精心组织下,成功地组办了班级开心篮球赛,重阳校外活动等到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团体精神,同学们也都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和谐班级建设中去了。

活跃,即构建和谐轻松的生活环境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休息。班委通过组织同学们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让同学们时时保持轻松的状态。为此,班委活动动策划小组除成功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外,还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利用录音机(还没有摄影机和照相机的条件)录制了课余生活小片段,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课余生活;二是坚持在课间谈论轻松幽默的话题;三是组队组员参加了校篮球赛,校元旦晚会和校广播体操比赛等活动。其中,在组队参加校篮球赛时,班委还专门选派一班干担任主管后勤啦啦队的副队长。

进取,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下,还需保持进取精神。班委要让同学们明白:学生的首要目的是学习,特别是面临高考的学生。因此,班委身先士卒,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同学们永远保持进取的精神,使同学们永远处于更高的起点。

探讨,既同学们在一起研究讨论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社会事件。为此,班委也专门成立了以学习委员为组长,各科代表为成员的学习指导小组。学习指导小组除帮助同学们解决各类学习问题外,还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典型题和学习经验整理成《学习日志》,让同学们阅读。这样,也使老师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同时,同学们还坚持在课间对社会大小事件进行讨论。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增强了同学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正是班委时时用“班委格言”提醒自己,严格按照“班风”精神,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活动计划,带领同学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短短的一年里,班集体获得校篮球赛女子精神文明奖,校广播体操比赛集体二等奖。并在两项硬性指标(电子考证和高考)中,取得了优导成绩。其中电子考证在全市中数一数二;高考上线率100%,并获市集体第一名,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文化研究与理论创新论文

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论文

一、理论视野开阔

《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一书的主题无疑是讨论大众文化,其所采用的方式是研究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作者为什么选择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作为研究的主题呢?在作者自己看来原因有二:其一,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对于分析当代中国文化现象有借鉴或应用价值;其二,费斯克又是当代文化研究转向途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研究他的文化理论必定会从纵横两方面牵涉到国外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其他人物的文化理论[1(]p392)。在这里作者将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置于西方诸多文化思潮的大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大众文化就显得视野更加开阔。法兰克福学派、新葛兰西主义、文化民粹主义、以及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不时在文中被引述并作出评判解析,使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这些文化研究学派的思想,而且使读者更加明了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与其他文化研究学派之间的关系。正如作者所说:“本书通过与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家的纵向关系的比较,以展现费斯克理论的传承关系和变化特征;通过比较与同时代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家之间的横向关系,以展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状况;通过与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文化工业理论或群众文化理论的比较,以凸显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与它们的差异;通过与巴赫金、巴尔特、福科、德赛都、布尔迪厄等英国文化研究以外思想家的比较,以发现费斯克与它们的理论源流关系”[2](p47-48)。正是在这种尽量与诸多理论的相互比较的宏大理论背景下,作者解析大众文化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定义式,也不是依从一个大众文化的研究学派的理路展开分析,而是在比较中,以理性反思的方式充分解析不同大众文化理论的利弊得失,从而使大众文化的多维层面被揭示出来。如此立论,使《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一书就不仅仅作为解读费克斯大众文化理论的著作,而是一部反思整个西方文化理论的著作。正如俞吾金教授在此书序中说评价的那样,这部著作“围绕着英国学者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这一轴心,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出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绚丽画卷。这幅画卷内涵丰富、主题突出、色彩缤纷、运思巧妙,是近年来很少见到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力作”[3](p1)。

二、文本解读深入

仅仅有宏阔的理论视野对于一篇好的作品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问题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背景中,必须要深入所面对的论题。陈立旭教授《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一书所面对的论题是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因此,全书的重点就在于深入解析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作者所采取的解读方式虽然仍然延续着国内通行的文本解读的方式,对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的研究文本展开深入解读,但这种解读又超越了单向度的仅仅停留在文本上的理解,而将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置于整个西方文化研究转向的背景中,并时刻对比法兰克福学派以及伯明翰学派其他人物对相同问题的看法,同时加以比照、分析、评述。因此,这样的文本解读就不仅仅就文本来谈文本,而是就问题来谈文本,跳出文本谈文本。这样开放的文本解读,使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而且在诸多相关理论的比照下,可以深化对费斯克理论文本的理解。作者对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相关文本的深入分析不仅始终是开放式的,而且力趋在整体性上、总体性上把握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观点新颖、创见颇多,而且在文化研究领域对其观点持同情、赞扬、唱和、肯定者有之,对其观点持质疑、批判、非议、否定者亦有之。因此,要想客观公允地解读这样一位争议颇多的思想人物绝非易事。作者面对这样的困难,毅然将诸多争论化解在对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总体性、整体性认识中,以问题为主导线索梳理和剖析费斯克的基本观点和思路。顺着这样的文本解读理路,作者从理解和界定大众和大众文化、财富的流通与意义和快感的流通、大众文本的特征、大众的辨别力和生产力、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等五个方面重新从总体性上勾勒了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基本要点,从而使读者通过这部著作可以拨开诸多迷雾、全面深入地洞悉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精髓。总之,陈立旭教授的《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一书在西方理论文本的解读方面可以说别开生面,既克服了单向度的就文本谈文本,又克服了不同争论对解读文本的干扰;正是作者坚持的开放式文本解读和总体性、整体性的思想把握使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更加全面鲜活立体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三、反思面向中国语境的大众文化研究

对于一个西方文化理论的研究者而言,能够透彻全面地解读思想文本似乎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一个长期面向中国现实的文化问题展开研究工作的学者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的。陈立旭教授长期从事于中国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研究,其时时萦怀的学术兴趣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上”[4](p391),因此,仅仅解读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决不是作者的最终旨趣。正如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所坦言的那样,其展开费斯克研究的用心在于:把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之文化工业/群众文化理论与费斯克为代表的文化研究之大众文化理论接合起来,将之导入中国特殊语境中以观察大众文化现象[5](p393)。简要言之,以资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成果,展开面向中国语境的大众文化研究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明了这一点,我们再去阅读这部作品,不由得对作者产生更多的敬意。书中作者不停地解析和评述西方不同的文化研究流派,不断地探究不同思想流派的利弊得失,其最终努力反思的则是这些理论如何才能为面向中国语境的文化研究提供值得借鉴的理论视角。那么,如何才能展开“面向中国语境的文化研究”呢?在作者看来,需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其一为单一性引介西方文化研究某一流派,并以此片面的理论资源为圭皋解读中国文化现象;其二为无视中国语境,不经转换而生吞活剥地搬用西方理论分析中国文化现象,以致牺牲中国地方性事实、造成批判语境的错位。第一种错误倾向在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界主要表现在对法兰克福学派过度依从,可以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经相当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面貌。然而这种单一的引介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解析中国文化现象,不仅一定程度上脱离中国现实语境,而且也不能为我们分析中国文化问题提供更全面的理论视角。

在西方的文化研究界,伯明翰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具有强烈的互补关系,所以,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领域在引入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同时,显然还需要进一步引入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尤其是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只有这样,才可能对于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现象有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理解。陈立旭教授正是从弥补这一理论缺陷出发,积极引入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以期矫正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理论界的单一影响,从而使中国的文化研究界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并对原来的研究思路和叙事思路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必要的修正。至于第二种错误倾向即批判语境错位的问题,作者在整部书中不停地展开反思和追问。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的理论界就面临着引介西方理论的困境,这种困境集中表现在:这些引自西方的理论或思想如何与中国语境、中国实情、中国的地方性实证经验相结合并贴切入微地分析中国现实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与否关系着一种来自西方的理论是否真正能在中国落地、生根、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这一问题,《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的作者陈立旭教授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反思意识。他一方面认为,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中国本土化的大众文化理论不可能在自外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的基础上有所建树,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脱离中国语境、照搬照抄、生吞活剥式地、不经转化地运用西方的某一理论分析中国的现实也必然是错误的。那么,如何真正切实有效地展开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呢?作者的理论探索告诉我们,出路只能是:对诸多引介的西方理论展开全面深刻的反思,并立足中国现实进行面向中国语境的大众文化研究。总之,《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一书不仅为我们反思如何研究中国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契机,也为我们展开面向中国语境的大众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 传统 文化 不仅需要我们的继承,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创新。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议论文 ,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篇1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 总结 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着《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 方法 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篇2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 端午节 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 清明 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为重要。 清明节 iphoneiphone的接踵不正是人们庸俗的体现吗?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 反思 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 春节 ,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坚信,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光辉,睡在水中的屈原也会会心一笑吧!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篇3 中华民族很早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遥遥数千年前。上至皇亲国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农工商都深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那么传统文化礼仪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得、九礼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封建思想有极大的弊端。繁琐的条条框框呆板的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扼杀着人们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灵魂。当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们称讼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师重教、孝敬父母、检点行为等。 新时期的道德关念大抵也是数千年来约定俗成形成结果。正确、全面的审视文化的魅力就是在于看功大于过、还是利大于弊。纵贯中国古代历史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的交替、演变、进化。较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违背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注定世世代代为奴为婢的命运。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行使着受压迫被奴役的权利。 显然这种现象从总体上来说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却大大抑制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对于这些不利于时代特色的文化只有舍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对于一些精要之处则要吸取并为社会生活服务,譬如孔融让梨、缇萦救父、香九龄温席等一些妇儒皆知、传承至今的历史 典故 都是值得发扬广大的。糟粕的文化就该尘封在史料中,毕竟它们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过“美”的痕迹。提供价值依据参考、熟读历史考实录无疑是通晓古今、知道兴衰的最好方式!精华是要继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彻底遗弃的!遗弃的方式有多种,其一、存而不用,明晓一二。 其二、不存不用,消失净尽。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窃以为后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来讲万物的兴衰存无都是有规律的.全盘否定与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糟粕的东西知而不为是最好的办法!难道不正是由于在旧的基础上才推出的新么?不能正面面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优等会民族,忘记糟粕有时也等同于凌空而建的空中楼阁。糟粕难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铸辉煌的基石么!糟粕、精华、落后、进步这不正是一个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吗! 综上所述包括处理方式在内的一切行动能力都有其变通的余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舍弃给人来相差万里的感觉!理智者、理性也。权衡利弊。发复推敲的结果让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做也。数典忘祖。不计后果的行为难以服众! 猜你喜欢: 1.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 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文 3. 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作文 4.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作文 5. 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作文

企业文化建设与研究论文

旅游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的旅游管理论文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包括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而要将文化的价值体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旅游企业。从这个角度来看,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了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途径,以期更好地推动旅游企业及旅游业的发展,为热爱旅游的人士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

企业文化是企业上下共同认可,在企业经营发展中诞生及完善的价值、制度、行为、符号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从内而外的升华、调整,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消费理念而产生,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不断变化、升华的需求。旅游企业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企业的旅游文化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此,加强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紧要。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希望对旅游企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一、树立大旅游观念

大旅游的着眼点在于整个城市,将城市的每个旅游产品看作要素,将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此,不但能带来更为多元的旅游体验,满足不同的旅游需求,也能快速拓展客源市场,推动旅游企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建设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将企业内外要素都纳入企业的规划和蓝图中,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游客的旅游动机日益多元化,旅游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在诸多的旅游动机中,城市的吸引力最为关键。旅游企业的经营不能脱离城市,要使自身获得更好地发展,不能仅仅稳固和局限在单一的消费群体上,而应以整个城市为出发点,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只有树立这样的大旅游观念,才能在宣传城市文化、景点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文化底蕴和持续竞争力。

二、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作为一个集体,如果凝聚力强,各个环节沟通就会顺畅,计划执行效率就高,企业目标也更易达到;如果凝聚力弱,则工作效率会受到极大影响,计划难以有效落实,目标实现更是大打折扣。为此,旅游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每一名员工,挖掘他们的价值,注重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如此,才能营造浓厚的“家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增加凝聚力。野三坡景区以往是偏僻的山沟,但却十分注重人的管理和素质的提高,注重凝聚每一名员工的力量,员工的价值、理念都十分契合。正是这种凝聚力增强了其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最终使野三坡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景区。

三、创设和谐旅游氛围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但能让游客得到更为高品质的旅游享受,且可以极大地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如果景区垃圾满天飞、设施不齐备、游览性不佳的话,无论是游客,还是员工,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要建设企业文化,就需要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体现生态、健康和美的旅游理念、价值理念,涤荡游客的心灵,增强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在和游客的互动中,将旅游企业的文化深入人心,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要想取胜,单纯依靠价格、地域、营销等远远不够。品牌形象是如今企业竞争的灵魂,要建设企业文化,就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让企业的品牌形象为更多的游客认可和接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故宫、长城等都是十分典型的旅游景点,在游客看来,这些景点的价值就在于其具有品牌。如故宫更多被打上了“宫廷”“皇帝”“收藏”“神秘”等标签,这些标签让它具有了鲜明的品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故宫积淀过于深厚,以至于人们旅游到北京时,将其当作一个标志和符号,到故宫旅游的人才会络绎不绝。总之,只有塑造旅游企业的品牌形象,充分挖掘经典的特性、价值,才能创造出适于旅游企业发展的文化,使旅游企业和旅游景区、景点互利共生。

五、实施绿色经营管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破坏严重,自然资源也开采过度,再美好的景区、景点、自然风光也经不住毫无节制地破坏。而一旦遭到破坏,不仅是物质被损坏,其所蕴含的文化也遭到蹂躏。旅游企业本身要有旅游保护的内在属性,在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应将保护生态、旅游景区、传统文化等作为自己重要的使命。为此,企业在管理时就应采取绿色管理方式,要加强对游客的调节和分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考虑旅游承载力的基础上,谋其自身的发展。只有这种生态、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才能滋生出“绿色”的旅游文化,才能使企业、景区得到长效地发展。

六、总结

企业文化为企业之魂,是企业傲立市场的根本,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就丢失了宝贵的发展机会。旅游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更好地发展。本文提出了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希望对旅游企业有所帮助。

知道企业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关于企业文化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以企业文化体系构建高职高专营销人才职业品质的分析与探讨

近年来,市场营销类职位一直是高就业率的岗位,企业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业营销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和迫切。目前,90%以上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相当一批院校将之作为院级、省级甚至国家级重点专业来建设。为此,各院校不同程度的建立了包括职业品质在内的营销人才素质体系与评价指标。本文结合专项研究与教学实践,试就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人才的职业品质培养的现状与解决思路进行分析探讨。

1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人才素质体系的现状分析

教育领域对营销人才素质的构建

无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营销师”职业技能标准,还是各高职高专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方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素质体系的表述和建设思路虽然各不相同,但也存在着比较相近一致的认识:

1职业基本品质。即从事营销、商务等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与道德要求,包括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素养、道德观念与心理素质,以及人际交往、处理一般事务的工作技能。

2专业知识技能。即营销人才的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包括人文知识、经济知识、营销知识、社科知识、法律知识等综合知识体系,以及听、说、写、做等市场沟通与商务活动技能。

3、商业管理能力。即从事市场的拓展、策划、预测等工作必需的素质技能,包括个人与团队管理、创新拓展、组织协调、风险承担等能力。

企业领域对营销人才素质的要求

近5年来,根据我们对200家市场型企业的跟踪回访,以及结合淮安资讯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代表的江苏省高职高专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动向综合分析,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素质构成主要存在着以下的要求:

1对企业的认同。70%以上的企业首先需要营销人员认同企业文化,尤其是认同包括营销文化与服务文化在内的企业核心价值文化。这是对营销人员职业品质的直接要求。

2营销专业技能。50%以上的企业认同营销人员应具备以策划技能、谈判技能、调查与预测技能、销售管理技能等构成的综合性专业技能。

3综合工作能力。近3成的企业需要营销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但能从事营销本职工作,更要善于处理财务、管理、生产等综合工作,即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管理技能。

高职高专营销人才素质体系的“短板”

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素质的构成比重,教育界与企业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前者注重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后者更看重人才的职业品质。或者说,教育领域在营销人才的素质体系培养中的“短板”就是忽视对营销人才职业品质的重点构建与培养。形成这样的“短板”现状,原因主要有:

1教育者缺少企业经验,缺乏对职业品质的直观认知。

市场营销专业的专职教师多数不是营销科班出身,缺乏一定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非专职教师如班主任、辅导员等教辅工作者,更是缺少对营销人才职业素质的了解;理工科背景的院校级领导因部署全域性工作,深入认知营销专业人才素质体系的机会不足。这些成为营销人才职业品质培养不足的根本原因。

2教育资源缺乏对职业品质教育的投入。

相对于为人才专业技能培养而投入的教师、教材、实习、实训等资源,为培养职业品质而投入的专用教学资源较少。比如对于职业道德的培养,仅是分散于思想政治、主题班会、毕业教育等非专业教育环节中,缺少在专业课程中的提炼培养。这则是导致“短板”现象存在的直接原因。

3校企合作培育的模式深度不足。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采用了专题讲座、企业参观、定岗实习等方式,缺少对企业文化体系的深入了解与合作;即使是以“订单式”培养的营销人才,多数也仅是重视企业工作技能的培养。这些是营销人才职业品质构建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2构建“企业文化”体系培养高职高专营销人才职业品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系,它贯彻于企业的全部活动,影响和决定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整个企业的素质、行为和竞争能力,是企业的灵魂。构建市场营销人才的职业素质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如何减少“短板”现象,使高职高专的市场营销学生更能适应市场型企业的需要,笔者认为,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强化运用“企业文化”体系的物质内涵与精神价值来构建职业品质培养,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以“企业文化”体系的精神内容重塑人才职业品质

虽然不同型别的企业对于各自企业文化的表述不尽相同,且企业文化的结构也千差万别,但是关于核心的价值理念、精神内容方面却是大同小异,而这些可成为塑造高职高专营销人才职业品质的重要标准。

职业认同感

绝大多数企业需要营销人才认同企业的文化,其实也就是认同企业与个人的职业理念。认同感意味着市场营销人才对企业和职业要具有高度的忠诚度与责任心。

1忠诚度。市场营销的工作职位同时具有高就业率、高流失率的特征。根据对苏北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毕业生的调查,3年内更换工作频率在3次内的人数比例不足20%。较高的人才流失率从侧面强调了“忠诚性”教育在人才职业品质培养中的重要性。

2责任心。营销工作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反复性,高度的责任心是工作动力的唯一来源。它具有丰富的理念内涵,需要营销人员在从工作目标设定到工作阶段总结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努力不懈、细致全面的精神品质。这也应成为学校教育阶段的人才品质培养重点。

以人为本

人本观念是企业文化价值的核心,拥有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的品质是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核心需求。“以人为本”在职业品质培养中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他人,二是重视个人。

1尊重他人。市场营销的核心文化是以客户为中心,这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一脉相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不但要能够宽容的对待客户内部与外部,更要能够善于宽容的尊重他人的优点甚至缺点。

2重视个人。企业英雄是企业文化的个体象征,重视个人意味着在正视自我与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充分地向企业英雄个人学习。对于个性独立、崇尚自我的80后、90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培养善于学习他人的品质具有重要的职业教育意义。

贵在实干

高职高专学生是面向市场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是该层次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培养实干的品质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行动能力。

1适应能力。营销人员踏入工作岗位,不但要能够适应风土文化、市场需要,更要能够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营销方针等。只有适应内外环境后,才能更好地给自己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之所在。

2行动能力。营销人员面对的市场情况复杂多变,开展工作行动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培养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竞争意识,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营销策略,在变化中锻炼团队协作的能力。

创新精神

市场形势不断在变化,而营销模式却日趋雷同,营销人员必须富有热情,敢于承担挫折,才能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产品、思路、策略等个性张扬,脱颖而出。

1自信热情。营销工作具有很强的实战性与挑战性,进入该行业的营销人员都必须热爱这份职业,无论有多大困难,都应为之倾情倾力付出。只有具备了极大的工作自信与热情,才能坚持不懈的创新,才最大的发挥高职高专营销专业的特长。

2承担挫折。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尤其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遭遇困难和挫折后,营销人员还应以高质的情商调节自己。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具备过硬的抗击打的心理素质,是塑造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

以“企业文化”体系的物质载体培养人才职业品质

企业文化的精神价值内涵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比如采用生产、培训等形式的活动过程,以产品、专利等为载体的活动结果。在培养高职高专营销人才职业品质的过程中,也可借鉴运用企业文化体系的物质载体方式。

以强化教育者的企业文化意识为基础。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缺乏企业文化的意识是导致人才品质培养不足的根本原因,为此必须强化教育者的企业经历与市场意识。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使教育工作者能提高市场理论修养,深入企业进修实践,直观体会企业文化的精髓内涵。目前,多数院校仅是专职教师与企业接触,教辅人员缺少了解企业实践工作与组织文化的机会,这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专职教师与教辅人员需经常沟通,强化对企业文化的共同理解,就以企业文化精髓培养学生职业品质的模式达成一致,形成真正的教育团队,互相协调补充,而不仅是各司其职。

以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为依托。

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直接感受到的是校园文化。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建立了各自的校园文化,如“明德”、“崇实”、“创新”等,但有相当一部分流于表面形式,只是一些口号和标语。试想,学生对校园文化尚且不能深刻认同,又如何使他们能够认同市场型企业的文化呢?所以,同步建设与企业文化特色相近并接轨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品质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学院、系部要建立符合院校特色的校园整体文化,另一方面,班级和学生团体要在高度认同理解前者的基础上,培育符合专业特色的个体文化。

以应用专案过程的教育方式为手段。

工作过程导向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认同的教学模式,其本质与企业文化中注重动态过程的品质不谋而合。据此,我院提出了“全员全程式教育”的理念,着力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性、自发性与创造性。首先,在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情景、案例背景、活动专案时,应有意识地分解与培养职业品质,并将之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准,而不是仅仅依靠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等基础课程的灌输;其次,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也可以运用专案化过程化的管理方式来培养职业品质。比如学生的文化活动,可以采用竞标的方式发包给各种非正式的学生个人或团队,由其策划执行,而不是仅仅依靠学生会等官方型社团组织。

以提炼物质化的学习形式为结果。

企业文化不是虚幻的精神观念,而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体现的真实形式。以企业文化的精神品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也必须使之物质化实体化。首先,制定量化具体的职业品质指标,形成规范文字,并落实到专业教学与日常管理的教育过程中;其次,建立具有标准结构和动态流程的学习型团队,鼓励团队学习过程的系统性与灵活性;再次,制定学习结果的标准化规范化形式,并贯彻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比如,每个专案都必须完成相同的书面或电子的作业结果形式。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既是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职业品质的有效途径;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艰钜的工作,绝不是一门《企业文化学》,或几门思想品德课程所能解决的。以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来培养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人才,需要各院校高度重视,大力投入教育资源,以及各级教育工作者的科学分工与协调配合。

论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所谓企业文化,指在一定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前企业管理的主要课题,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企业文化,正确认识它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全面了解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企业文化质的规定性在于,它是一种企业经营理论、价值观和企业人的行为准则,属于思想范畴概念;企业文化充满企业执行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体现于企业人的一切行动之中;只要有文化是继承下来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企业领导层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企业文化通常体现企业创办人及其后继者所提倡的经营思想和文化理念。

二企业文化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一是精神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根本,以精神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它属精神文明范畴,要在一定物质的基础上产生,与一定物质水平相适应,同时也对物质水平的提高有强大的反作用。二是 *** 性。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企业领导或少数骨干分子在企业文化形成上可能会起重要的甚至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企业文化的最终形成。三是社会性。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要受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四是微观性。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它必须具有企业独特的个性和特色,不能千篇一律。五是可塑性。企业文化教育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在一定基础上进行挖掘,整理和概括,同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六是相对稳定性。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中最稳定的内容,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具体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制度可以变化,但其核心价值观不会轻易变化。

二、企业营造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一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市场经济一旦走出它的初始阶段,那种以物质 *** 为手段的企业管理模式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由于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已不能完全用物质范畴来覆盖,人们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必须依赖文化力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具有活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二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消费者的消费分两大类,即物的消费和文化的消费,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作为选择主体的地位日益体现出来,对商品的选择越来越挑剔,不仅需求商品要适用、质量好、价格便宜,而且在选购商品时附加了许多文化方面的需求,包括受到尊重。企业如缺乏文化修养,就根本无法满足消费需求,也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三市场竞争的需要

企业文化热的兴起,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企业文化的营造,是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中华文明遭受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太多的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在于我们缺乏市场竞争的机制。其实,中国文化中的主要观念是与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观念是相吻合的,一旦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相结合,必然激发中国企业的巨大活力和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向上发展。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使企业的经营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企业小环境文化氛围的改善对全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必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育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的企业道德文化

在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打敢拼”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我国企业应充分体现市场要求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治精神”,建设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的道德文化,培养“重质量、贵诚信”的企业道德。把“质量第一”、“使用者至上”和为社会造福作为必须遵守的最高道德准则,注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员工职业道德水准。

二培育内涵丰富,广泛认同的企业形象文化

在现代企业竞争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价之宝,是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取信于市场和社会的首要内容。

三培育现代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源于企业生产经营者的实践,与企业人的经营活动不可分割。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员工具有强烈的向心力,需要把所有人的聪明才智都集中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上来。现代企业管理特别强调人的因素,企业精神正是这样一种共同的理想,它将全体员工凝聚在一面大旗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给人理想、信心、鼓励,也给人约束。企业精神一旦形成,便形成一种群体心理定势,既可以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大大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使员工主动地关注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四、构建企业文化的具体思路

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针对自己企业的特点,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作法,有计划、有目标地推进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制定和实施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必须要从战略高度强化意识、切实推进。首先,提出企业使命与愿景,并设计出与企业愿景与企业使命相协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及道德规范,制定相关制度及规章。其次,建立相应高效率的组织机构,通过相互协调和合理授权,以保证企业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避免企业文化建设的虚置化。再次,提供必要的硬体设施和财务支援,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物质先决条件。最后,坚持实施企业文化战略,防止随意停顿甚至废除企业文化战略的现象。只有长期不断地完善和追求,才能显示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效应。

二培养卓越的企业家精神

卓越的企业文化是优秀企业家的人格化。优秀的企业家往往从本企业的特点出发,将自己的企业哲学、理想、价值观、伦理观和风格合成企业的宗旨,企业价值观、并逐渐被广大员工所认同、遵守、发展和完善,从而产生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必须培养卓越的企业家精神。事实证明,只有企业家俱备了较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管理水平和胆识风度,企业文化建设才有了强大的推动力。

三贯彻以人为本

员工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无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企业文化离开员工根本无法独立存在。能否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关键取决于企业全体员工是否能用自己的行为在实际中体现出企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内涵。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一方面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方法向员工灌输其核心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及道德规范,使之内化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为意识;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对职工保持尊重及理解,注重感情投资,鼓励民主参与,积极沟通意见,建立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

四抓住主要实施环节

在企业文化的实施中,要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一是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主要标准是深入人心,取得实效,要力戒走过场面和形成主义。二是以身作则。企业文化的实施,关键在于领导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否则仍将流于形式。三是典型引路。西方企业文化之所以把模范人物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其能集中体现企业文化的魅力。四是典型仪式。举行必要的典礼仪式,如企业根据自己的文化特点搞一些“厂庆”、“纪念日”等,有利于发扬优良传统,造成文化氛围,但也不能过多过滥,否则将失去应有的效果。五是文化网路。文化网路是指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宣传,沟通联络和贯彻落实的方式和渠道。六是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的实施不是务虚,也不是一般的政治宣传,而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根本措施,因此,也要建立激励机制。

五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确定以后,并非就此止步,一成不变,还要随着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并不是对原有企业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有关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并赋予新的内容,做出新的解释,使之与客观世界始终保持有机融合,确保其实旺盛的生命力。

六注重企业管理模式

美国靳坦福大学布雷德福和科恩在《追求卓越的管理》一书中提出了“育才型管理模式”,认为这个模式有三个要素组成:建立共同负责的组织团队、发掘培养个人的才干、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认为培养下属是提高成效的关键,且能使企业和个人走向卓越的境界。按这三个要素建立起来的企业管理模式,是适应市场要求的现代管理模式。

七注重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和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

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文化交流发民展的结果。任何现代文化,都是在汲取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发展和提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兵家思想,通过提炼、改造,可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思想武器甚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相结合,同样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八注重理论联络实际,用企业文化理论指导和总结企业经营管理实践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企业管理实践,就不可能有企业文化理论。只有通过总结成功企业的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才会更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九注重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任何企业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不断掌握企业内外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才能灵活地顺应时代,发展企业文化。

  • 索引序列
  • 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 新时期党的建设创新研究论文
  •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创新点
  • 文化研究与理论创新论文
  • 企业文化建设与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