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在我国也得到了非常好的普及,存在的问题就是怎样通过更高效的方式来建设农业,解决对策就是通过研发一些机器,来解决农业上面的一些问题。因为我们国家对于农业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建设农业。
1 武湖农业生态园运行模式与发展思考 [会议论文] 邓文波, 鲁晓芬, 毛巧云, 陈祖平,2005 - 全国第十届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 武湖农业生态园于1998年由武汉市委批准建立,主要是以政府搭桥、企业领办,政策扶持筹建起来的.由于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够完善、资金投入短缺等原因、生态园的科技辐射、示范作用不够明显,本文对园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 查看全文 2 传统农业资源向现代景观资源的转化--浅析垫江黄沙白柚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 [期刊论文] 《西南园艺》 - 2004年3期- 张亚萍, 张建林, 邢佑浩 本设计通过对场地现状及其本底资源的充分调研,结合传统农业资源向现代景观资源转化的设计理念,构建以白柚为景观特色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区,从而达到生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设计要求. 被引用次数: 3 查看全文 3 宁夏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前景探讨——以玉泉营葡萄山庄为例 [期刊论文] 《农业科学研究》 - 2008年3期- 刘丽丹, 韩旭, Liu Lidan, Han Xu 调查分析了宁夏玉泉营葡萄山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玉泉营葡萄山庄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是一个集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居民休闲娱乐、科技知识普及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的生态观光庄园,同时... 查看全文 以上几篇可以么?需要的话给我留言,发给你
首先,生态农业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在充满希望的领域谱写新的篇章,使农村更加美丽,农业更加繁荣,农民更加富裕,生活更加幸福。我国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这对振兴农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生态循环型农业产业集群。
生态循环农业是在良好生态条件下的“三高农业”。它不单纯注重当前的产出、当前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青山、碧水、蓝天、绿色食品”的梦想已成为现实。生态循环农业,又称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方法,以及建立的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现代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个高科技产业,人才不是天生的。了解生态、农业和互联网的人才至关重要。应将生态循环农业的基本理论、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产地环境的保护、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纳入农业人才培养的范畴。培育各级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其在创新创业中积极实施生态农业,不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立体复合循环模式该模式是以蚕桑业、种植业、养殖业为核心的山地立体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主要依托当地优质蚕种资源和产业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培育蚕种,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水土资源的短缺。立体种养循环农业模式主要应用于西南山地丘陵地区。
物料再利用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多层次回收,将上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农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料,如秸秆、畜禽粪便等,最终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肥料、能源、饲料和后处理,实现零排放。包括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沼气综合利用三种具体模式。
1/35 【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2/35 【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 者】纪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3/35 【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作 者】孙根年 薛刚 【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4/35 【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 【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5/35 【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 【作 者】马聪玲 【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6/35 【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7/35 【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 【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8/35 【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作 者】强亦锐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9/35 【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10/35 【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 【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11/35 【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12/35 【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作 者】冯淑华 【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13/35 【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14/35 【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15/35 【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16/35 【题 名】旅游与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17/35 【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 【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 【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18/35 【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 者】杨亚娟 【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19/35 【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 【作 者】于萍 【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20/35 【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作 者】谭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21/35 【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22/35 【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23/35 【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作 者】邓宇凡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24/35 【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 【作 者】韩阳 【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25/35 【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26/35 【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 【作 者】秦学 张伟强 【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27/35 【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 【作 者】张显春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28/35 【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29/35 【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 【作 者】易晓春 【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30/35 【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 【作 者】秦学 邹春洋 【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31/35 【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 【作 者】符国群 【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32/35 【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 【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 【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33/35 【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作 者】卞显红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34/35 【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 【作 者】薛荣哲 【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35/35 【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 【作 者】卫旭东 【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评估及其保护的着力点分析 ( 2005年06月16日 10:32:19 阅读: 572 ) 刘助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使我国农村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从根本上扭转,将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稳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使“三农问题”变成越来越难解的症结所在,而且也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乎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成为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堪忧(一)农业资源日趋减少和退化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口平均的45%,而且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据初步统计,我国荒漠化国土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沙漠化速度从1994年的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3436平方公里;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平均年增1万平方公里。①尤其自1998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非农使用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使耕地大幅度减少了6364万亩,年均减少超过1千万亩,部分沿海省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亩警戒线。②另据报道,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重金属污染面积至少2000万公顷,农药污染面积约1300万—1600万公顷;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农田退化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20%。③我国目前土地质量差、退化严重的区域也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区域。我国属于森林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而且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大小兴安岭林区已经过量开采,南方某些林区的开采也已到了极限。我国森林密集地区包括东北、四川、海南等地,毁林速度惊人。近10几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虽然逐年增加,但同期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却在下降;生态功能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足30%,④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我国草原生态目前仍呈“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全国已有退化草原面积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由于草原生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而工农业的发展又将占用大量草地,所以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近期还难以根本改变。另外,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乱开滥垦、过度樵采和长期超载放牧,使全国草地面积逐年缩小,草地质量逐渐下降。加之近年来中国北方草原地区降雨量减少,以及草场的病虫和鼠害也加速了草原退化,草原退化又进一步导致这些灾害加剧。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只有220立方米,而现实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其分布极不均衡,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源。有统计表明,在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中70%是水旱灾害,而水旱灾害中旱灾又占70%;淡水退化面积占淡水总面积的33%。⑤我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但生物物种灭绝和濒危趋势发展很快。由于野生物种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加上一些地区滥捕、滥猎、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5000种,占总数的20%。20世纪中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在《频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个物种,约占总数的1/4。⑥同时,遗传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如山东黄河入口和黑龙江三江源的野生大豆,云南、广东、海南的野生稻,由于石油开发、农田开垦和人畜侵害,其面积不断缩小,有的地方已经绝迹。另外,近年来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面积和商品化品种的扩大,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与风险也随之增加。此外,外来生物入侵危害严重。目前已知我国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23种入侵微生物。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农业产生了直接的危害,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据专家们估算,仅几种主要入侵种每年造成的损失就高达574亿元,入侵种造成的总体损失每年数千亿元人民币。⑦(二)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根据200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废气排放量万吨,工业废弃物产生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⑧目前,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⑨这些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趋明显。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万吨,其中总氮日排放量约为吨,总磷约为吨。⑩另外,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城镇卫生,而且造成河流淤积,污染水体。此外,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资源,污染大气和水体。这些已经成为环境保持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的大量采用,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敲响了生态灾难的警钟。2000年,全国农药使用量128万吨(成药),平均每公顷用量约14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但利用率不足30%,比发达国家低20%。农药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中,使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安全上限。紒纭矠但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40%,磷肥10~20%,钾肥35~50%。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农业面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据调查,累积于饮用水源特别是井水中的化肥氮磷和农药对至少13个省份、数以百万计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近20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猛增,特别是地膜的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目前平均每年有45万吨地膜残留于土壤中。由于农膜很难降解,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造成粮食减产。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据统计,1999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吨,而当年全国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亿吨,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倍。其中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山东、广东、湖南等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物的粪便产生量已相当于本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的40%。全国畜禽粪便的COD总量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COD排放量之总和。紒紝矠由于绝大多数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直接超标排入农业环境,畜禽污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致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此外我国农村医疗垃圾污染也很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农产品污染加剧,滥用饲料添加剂导致畜产品中有害物质不断超标,极大地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据披露,每年我国消费者因食物残留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中毒的人数超过10万人。从南方的“瘦肉精”到北方的“有毒菜”,近年来,一波波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不绝于耳。据农业部对工矿企业区、污染灌溉区等重点区域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调查,其污染物超标率达%,2000年对部分省会城市农贸市场果菜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水果、蔬菜农药超标率为20%左右。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持的对策如上所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它已不是农民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如不及早重视,防范和治理,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制订政策,研究措施,落实目标责任。(一)从战略高度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安全针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国家必须强化社会公众的农村生态环境危机意识,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内涵、特点、迫切性以及未来国家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发展趋势,将当前与今后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与严重性告诉公众,使公众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广泛和严重的威胁,同国防与军事安全一样,农村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基础性部分。基于此,必须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与粮食安全,经济安全以及社会安全相互关联的角度增进对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认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必须突破传统、封闭的农业生态安全观,树立经济、生态、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和谐的科学发展观,从片面追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变为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和谐发展。(二)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此,要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尽力避免或淘汰那些有害于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以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科学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以及其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以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如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等),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紒紟矠当前,尤其要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坚决清理整顿各类名目繁多的开发区,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三)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纵观各国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都是运用法律和制度手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生态环保政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政策,强调生态环境措施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灵活性。为了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或者即使产生也可以采取治理措施把问题减少到最小限度,需要政府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首先,要建立健全与农村生态环保有关的法规,切实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清洁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加快制定《自然资源法》、《防治沙漠化》、《有机废弃物排放法》等与农村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并严格执行,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建立公共政策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第三,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把农村生态环保的内容切实纳入国民经济整体战略规划和各级政府计划中,加强集成。第四,制定国家“十一五”农村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第五,建立对农村和农村经济的绿色统计及审计制度,改变过去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扣除农业资源和农村环境损耗。第六,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以解决农村自身难以消除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农村生态环保的内在动力。第七,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制度,如积极运用环境资源税、公共财政、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经济手段建立国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运用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抵押返还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护制度、垃圾处理转移支付等制度,控制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第八,科学地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减轻灾难的损失。为此,尽快建立健全国家和区域两个层次的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监测和评估系统以及预警和应急系统。(四)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撑科学技术对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科技的发展,可以为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手段,并且生态环境资源问题也是科技问题,今后许多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将更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科技的发展战略思路应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指导,以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区域和系统的综合防治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并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当前,尤为迫切的是,通过科技进步相对减少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需求,用现代科技克服农村生态环境在协调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过载压力,形成或再造新的环境承载力。同时,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积极推广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施肥和施药新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大力推广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加强生物防治技术,逐步形成高效益、低成本、无公害的综合防治系统。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养牛、养羊过腹还田技术和秸秆种植菇类技术。大力开发适合农村污染物控制的生态技术。大力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改进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全面形成保障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的科技能力。(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农村各级领导,尤其是县、乡镇领导要重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环保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统筹规划,在编制农业区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本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存在的环境问题,协调制定有关规划。要抓住重点,坚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水利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要落实责任,开展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尤其对乡镇企业发达地区,进行区域污染防治,实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落实目标责任。要按生态城镇的标准和要求,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及组织、管理、考评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农村生态不断地得到改善,必须建立健全一套长效的建设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停滞,不因领导人的偏好或注意力的转移而改变。为此,应当通过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依法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机制等,使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这是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一、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不仅直接影响当代人民的生活环境,而且将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因此,农村生态习;境状况研究应是农业区划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天津市同国内许多地方——样,存在着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农村的环境保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战略重点。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国务院指出;“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相当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妨碍生产建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农村环境,水、气、土壤和作物的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盐碱化、地面下沉等自然生态的破坏,一旦出现,要恢复原有环境状况就十分困难,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天津市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在1986-1993年八年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发展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地控制和缓解,通过对城乡企业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绿化工程的建设,生态农业的推广。无疑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市局部地区的土壤、作物、蔬菜污染相当严重,部分农、畜、渔产品品质有所下降。地面水污染、地面下沉问题还很严重。这就需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环境保护基本方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调整控制污染.才能促使我市的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现农业良性循环。二、水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天津市水源不足,矛盾已十分突出。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防治水体污染,改善水环境的质量,更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地表水体的污染情况1.河流的污染天津市地表水体从天津市环保监测中心的历年水质监测来看.除作饮用水源的引滦输水系统(包括输水河道和水库)水质处于良好状况外、其它水体(海河、水定新河、独流减河、北京排污河、马厂减河、南运河、金钟河、青龙湾河、北运河.永定河、蓟运河、还乡新河、潮白新河、子牙河、洵河、大清河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1)引滦河道的水质状况 滦河水是天津及大部分农村的饮用水源。主要水质指标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氯化物等保持和接近地面水二级标准。是目前我国大城市中水质最好的饮用水源之一。1986年以来监测数据表明,八年来水质变化不显著。但是,河北省和天津市引滦沿线工业和城镇污水、明渠泄漏污水以及于桥、尔王庄水库的人为活动等,对水质的污染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引滦上游水土流失问题,是引滦水源保护值得重视的重大问题。(2)海河的污染状况 海河为天津市备用水源和灌溉水源。是我市重要的一级河道。上游来水很少,海河水量呈季节性变化,受沿河两岸城镇排污和下游的海水上溯及天津碱厂污染影响,河水水质污染较重。海河污染的主要特征是:咸污染和有机污染。主要污染指数为PH、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等。海河上游河段水体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自上而下呈梯度增强。油污染在河段呈两头高、中间低势。海河下游河段水体污染以咸为制约水质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有机污染和氮污染较重。总之,海河水体基本上处于富营养状态、夏季藻类滋生,局部河段曾产生“水华”,并有恶臭现象(见表3-l、表3—2)。表3—2 海河上游(三岔口—二道闸)水质综合质量指数历年比较(3)其它重要河流污染状况 全市其它15条重要河流为农灌用水和输水河道,均已受到污染。河流的水体污染是以咸和耗氧有机污染为特征的。河水中氯化物、PH、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是主要污染物。油类、酚、砷、六价铬,亦有检出。15条河流河水氨氮普遍超标,超标变幅6.7—95.8%;11条河流高锰酸盐指数超标变幅10.3~100%;13条河流氯化物超标变幅14~100%,同时,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氯化物污染面广。在15条河流中,以永定新河、青龙湾河、北京排污河、独流减河、北运河、南运河、金钟河水质污染较重。年际变化中,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北京排污河、青龙湾河污染有加重趋势(见表3—3)。河流水质污染主要原因,是近几十年来华北地区年降雨量偏少,河流无沥水由流补给,河水量偏少,很低的河床水位长年处于滞流状态,有的河流上游河段出现干涸.下游河段水量甚少,部分河流连年接纳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物随水进入河流污染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提高。特别是利用河流蓄纳污水,引用污水灌溉,沥水入河影响了水质质量。另外,多数河流下游位于滨海河口地区。由于倒地理地质环境的影响,使水体处于污染状态。表3—3 重要河道1989—1992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评估及其保护的着力点分析( 2005年06月16日 10:32:19 阅读: 572 )刘助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使我国农村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从根本上扭转,将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稳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使“三农问题”变成越来越难解的症结所在,而且也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乎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成为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堪忧(一)农业资源日趋减少和退化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口平均的45%,而且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据初步统计,我国荒漠化国土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沙漠化速度从1994年的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3436平方公里;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平均年增1万平方公里。①尤其自1998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非农使用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使耕地大幅度减少了6364万亩,年均减少超过1千万亩,部分沿海省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亩警戒线。②另据报道,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重金属污染面积至少2000万公顷,农药污染面积约1300万—1600万公顷;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农田退化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20%。③我国目前土地质量差、退化严重的区域也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区域。我国属于森林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而且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大小兴安岭林区已经过量开采,南方某些林区的开采也已到了极限。我国森林密集地区包括东北、四川、海南等地,毁林速度惊人。近10几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虽然逐年增加,但同期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却在下降;生态功能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足30%,④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我国草原生态目前仍呈“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全国已有退化草原面积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由于草原生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而工农业的发展又将占用大量草地,所以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近期还难以根本改变。另外,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乱开滥垦、过度樵采和长期超载放牧,使全国草地面积逐年缩小,草地质量逐渐下降。加之近年来中国北方草原地区降雨量减少,以及草场的病虫和鼠害也加速了草原退化,草原退化又进一步导致这些灾害加剧。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只有220立方米,而现实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其分布极不均衡,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源。有统计表明,在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中70%是水旱灾害,而水旱灾害中旱灾又占70%;淡水退化面积占淡水总面积的33%。⑤我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但生物物种灭绝和濒危趋势发展很快。由于野生物种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加上一些地区滥捕、滥猎、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5000种,占总数的20%。20世纪中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在《频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个物种,约占总数的1/4。⑥同时,遗传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如山东黄河入口和黑龙江三江源的野生大豆,云南、广东、海南的野生稻,由于石油开发、农田开垦和人畜侵害,其面积不断缩小,有的地方已经绝迹。另外,近年来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面积和商品化品种的扩大,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与风险也随之增加。此外,外来生物入侵危害严重。目前已知我国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23种入侵微生物。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农业产生了直接的危害,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据专家们估算,仅几种主要入侵种每年造成的损失就高达574亿元,入侵种造成的总体损失每年数千亿元人民币。⑦(二)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根据200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废气排放量万吨,工业废弃物产生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⑧目前,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⑨这些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趋明显。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万吨,其中总氮日排放量约为吨,总磷约为吨。⑩另外,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城镇卫生,而且造成河流淤积,污染水体。此外,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资源,污染大气和水体。这些已经成为环境保持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的大量采用,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敲响了生态灾难的警钟。2000年,全国农药使用量128万吨(成药),平均每公顷用量约14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但利用率不足30%,比发达国家低20%。农药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中,使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安全上限。紒纭矠但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40%,磷肥10~20%,钾肥35~50%。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农业面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据调查,累积于饮用水源特别是井水中的化肥氮磷和农药对至少13个省份、数以百万计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近20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猛增,特别是地膜的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目前平均每年有45万吨地膜残留于土壤中。由于农膜很难降解,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造成粮食减产。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据统计,1999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吨,而当年全国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亿吨,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倍。其中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山东、广东、湖南等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物的粪便产生量已相当于本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的40%。全国畜禽粪便的COD总量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COD排放量之总和。紒紝矠由于绝大多数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直接超标排入农业环境,畜禽污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致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此外我国农村医疗垃圾污染也很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农产品污染加剧,滥用饲料添加剂导致畜产品中有害物质不断超标,极大地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据披露,每年我国消费者因食物残留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中毒的人数超过10万人。从南方的“瘦肉精”到北方的“有毒菜”,近年来,一波波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不绝于耳。据农业部对工矿企业区、污染灌溉区等重点区域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调查,其污染物超标率达%,2000年对部分省会城市农贸市场果菜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水果、蔬菜农药超标率为20%左右。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持的对策如上所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它已不是农民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如不及早重视,防范和治理,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制订政策,研究措施,落实目标责任。(一)从战略高度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安全针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国家必须强化社会公众的农村生态环境危机意识,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内涵、特点、迫切性以及未来国家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发展趋势,将当前与今后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与严重性告诉公众,使公众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广泛和严重的威胁,同国防与军事安全一样,农村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基础性部分。基于此,必须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与粮食安全,经济安全以及社会安全相互关联的角度增进对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认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必须突破传统、封闭的农业生态安全观,树立经济、生态、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和谐的科学发展观,从片面追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变为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和谐发展。(二)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此,要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尽力避免或淘汰那些有害于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以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科学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以及其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以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如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等),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紒紟矠当前,尤其要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坚决清理整顿各类名目繁多的开发区,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三)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纵观各国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都是运用法律和制度手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生态环保政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政策,强调生态环境措施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灵活性。为了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或者即使产生也可以采取治理措施把问题减少到最小限度,需要政府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首先,要建立健全与农村生态环保有关的法规,切实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清洁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加快制定《自然资源法》、《防治沙漠化》、《有机废弃物排放法》等与农村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并严格执行,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建立公共政策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第三,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把农村生态环保的内容切实纳入国民经济整体战略规划和各级政府计划中,加强集成。第四,制定国家“十一五”农村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第五,建立对农村和农村经济的绿色统计及审计制度,改变过去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扣除农业资源和农村环境损耗。第六,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以解决农村自身难以消除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农村生态环保的内在动力。第七,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制度,如积极运用环境资源税、公共财政、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经济手段建立国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运用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抵押返还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护制度、垃圾处理转移支付等制度,控制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第八,科学地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减轻灾难的损失。为此,尽快建立健全国家和区域两个层次的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监测和评估系统以及预警和应急系统。(四)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撑科学技术对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科技的发展,可以为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手段,并且生态环境资源问题也是科技问题,今后许多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将更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科技的发展战略思路应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指导,以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区域和系统的综合防治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并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当前,尤为迫切的是,通过科技进步相对减少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需求,用现代科技克服农村生态环境在协调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过载压力,形成或再造新的环境承载力。同时,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积极推广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施肥和施药新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大力推广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加强生物防治技术,逐步形成高效益、低成本、无公害的综合防治系统。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养牛、养羊过腹还田技术和秸秆种植菇类技术。大力开发适合农村污染物控制的生态技术。大力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改进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全面形成保障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的科技能力。(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农村各级领导,尤其是县、乡镇领导要重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环保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统筹规划,在编制农业区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本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存在的环境问题,协调制定有关规划。要抓住重点,坚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水利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要落实责任,开展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尤其对乡镇企业发达地区,进行区域污染防治,实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落实目标责任。要按生态城镇的标准和要求,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及组织、管理、考评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农村生态不断地得到改善,必须建立健全一套长效的建设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停滞,不因领导人的偏好或注意力的转移而改变。为此,应当通过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依法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机制等,使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这是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一、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不仅直接影响当代人民的生活环境,而且将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因此,农村生态习;境状况研究应是农业区划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天津市同国内许多地方——样,存在着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农村的环境保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战略重点。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国务院指出;“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相当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妨碍生产建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农村环境,水、气、土壤和作物的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盐碱化、地面下沉等自然生态的破坏,一旦出现,要恢复原有环境状况就十分困难,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天津市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在1986-1993年八年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发展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地控制和缓解,通过对城乡企业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绿化工程的建设,生态农业的推广。无疑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市局部地区的土壤、作物、蔬菜污染相当严重,部分农、畜、渔产品品质有所下降。地面水污染、地面下沉问题还很严重。这就需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环境保护基本方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调整控制污染.才能促使我市的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现农业良性循环。二、水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天津市水源不足,矛盾已十分突出。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防治水体污染,改善水环境的质量,更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地表水体的污染情况1.河流的污染天津市地表水体从天津市环保监测中心的历年水质监测来看.除作饮用水源的引滦输水系统(包括输水河道和水库)水质处于良好状况外、其它水体(海河、水定新河、独流减河、北京排污河、马厂减河、南运河、金钟河、青龙湾河、北运河.永定河、蓟运河、还乡新河、潮白新河、子牙河、洵河、大清河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1)引滦河道的水质状况 滦河水是天津及大部分农村的饮用水源。主要水质指标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氯化物等保持和接近地面水二级标准。是目前我国大城市中水质最好的饮用水源之一。1986年以来监测数据表明,八年来水质变化不显著。但是,河北省和天津市引滦沿线工业和城镇污水、明渠泄漏污水以及于桥、尔王庄水库的人为活动等,对水质的污染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引滦上游水土流失问题,是引滦水源保护值得重视的重大问题。(2)海河的污染状况 海河为天津市备用水源和灌溉水源。是我市重要的一级河道。上游来水很少,海河水量呈季节性变化,受沿河两岸城镇排污和下游的海水上溯及天津碱厂污染影响,河水水质污染较重。海河污染的主要特征是:咸污染和有机污染。主要污染指数为PH、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等。海河上游河段水体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自上而下呈梯度增强。油污染在河段呈两头高、中间低势。海河下游河段水体污染以咸为制约水质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有机污染和氮污染较重。总之,海河水体基本上处于富营养状态、夏季藻类滋生,局部河段曾产生“水华”,并有恶臭现象(见表3-l、表3—2)。表3—2 海河上游(三岔口—二道闸)水质综合质量指数历年比较(3)其它重要河流污染状况 全市其它15条重要河流为农灌用水和输水河道,均已受到污染。河流的水体污染是以咸和耗氧有机污染为特征的。河水中氯化物、PH、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是主要污染物。油类、酚、砷、六价铬,亦有检出。15条河流河水氨氮普遍超标,超标变幅6.7—95.8%;11条河流高锰酸盐指数超标变幅10.3~100%;13条河流氯化物超标变幅14~100%,同时,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氯化物污染面广。在15条河流中,以永定新河、青龙湾河、北京排污河、独流减河、北运河、南运河、金钟河水质污染较重。年际变化中,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北京排污河、青龙湾河污染有加重趋势(见表3—3)。河流水质污染主要原因,是近几十年来华北地区年降雨量偏少,河流无沥水由流补给,河水量偏少,很低的河床水位长年处于滞流状态,有的河流上游河段出现干涸.下游河段水量甚少,部分河流连年接纳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物随水进入河流污染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提高。特别是利用河流蓄纳污水,引用污水灌溉,沥水入河影响了水质质量。另外,多数河流下游位于滨海河口地区。由于倒地理地质环境的影响,使水体处于污染状态。表3—3 重要河道1989—1992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
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环境有关的事情,让我们从环境保护者和关注环境问题的角度去考量,可以发现:我们社会的环境意识的确需要进一步提高。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看起来的小事实际上联系着全球的环境问题。1亮化城市和能源亮化城市是许多城市的进步目标之一,也是官员政绩之一。然而城市亮化需要消耗能源,“过度亮化”需要消耗额外能源,这是应当考虑的。我居住的城市在长江边上,夜晚,城市的主干道上路边几乎任何位置都可以看书看报,交叉路口至少四对特大号灯,几乎可以用“亮如白昼”来形容,加上各种建筑景观灯,广告射灯,绿化带中的特制绿色灯,如此为城市增色不少。但据计算,每盏路灯仅每年花费的电费一项,远超过一个下岗工人打工一年的收入,有人形象得说“每根电线杆下站着一个下岗工人”。环境保护并不反对城市亮化,“过度亮化”会引出一系列问题。在煤电紧张的时候据说见到长江上的运输煤的船只,首先要留下然后谈价格,可见能源的紧张程度。高等学校教室灯火“与日同辉”的场景也随处可见。当铺张成为时尚,节约成为人们不屑一顾的行为时,一切浪费包括能源的浪费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2门窗大开吹空调在寒冷季节室内没有取暖设备,或炎热而漫长的夏日里,高楼之间回荡着山洪爆发般空调的声浪。假如没有空调没有电,没有廉价方便的新的取暖或制冷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如何度过这样的日子?国家有关部门提倡夏天空调不能开太低,冬天不能开太高。这是节约能源的手段之一。我们周围经常见到开着窗户吹空调的办公室,这样我们需要多少电能才能温暖或凉爽我们的小空间?多消耗的电能有多少大气温室气体排放?难道我们需要规定不可以大开门窗吹空调吗?3一次性和“不兼容”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次性的塑料袋到处需要:饭碗、饭盒、筷子、水杯、圆珠笔、鞋套、手套、帽子、桌布、雨衣、几乎所有商品的包装袋等等,真是不可胜数。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无形中产生了很多垃圾,浪费了大量资源。比如一次性圆珠笔,笔芯和笔杆存在“兼容”的问题(以前不存在这个问题),单买笔芯不是随便可以装到任意笔杆里去的。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光买笔芯和连笔杆一套的价格几乎没有差别,而原来的笔杆又没有专门的笔芯零售,因此大把大把的废圆珠笔不知如何处置。一个小学生一学年大约需要40多根这样的圆珠笔,而一个初中生需要100多根,一个高中生需要的数量多于初中生。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全国仅中小学生仅废圆珠笔一项浪费大量资源。一次性筷子消耗木材,砍伐森林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和沙尘暴,已经被广泛宣传。买菜自带布袋和篮子,拒绝用塑料袋,也曾经有宣传报道。一次性产品开发和使用,对于我们这样的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国家实在是一个误区。4洗汽车用自来水汽车成为时尚,“买车了吗?”代替“吃过饭了吗?”的问候语,汽车成为日用品,洗汽车自然成为日常事务。洗汽车的水哪里来?自来水是也。我国缺水人人皆知,南方水乡缺水是缺干净的水,很多水沟都是排放出来的污水;北方雨水少,本来缺水,地下水成为开发对象,水成为紧缺的资源,而“水是生命之源”,不可一日无水。汽车需要清洗,如人需要洗脸一样,以饮用水洗车是需要尽快解决的大问题。澳大利亚近期遭遇百年不遇、甚至千年不遇的干旱,多条河流干涸,政府严禁用水管向草坪洒水,不准拉水管洗车,隔日供水,并设立举报热线,鼓励市民举报浪费水资源者。澳大利亚第一大州昆士兰州成为第一个把循环水作为饮用水的州,昆士兰州总理彼得·贝蒂说,如果干旱持续下去,澳大利亚所有居民都将被迫饮用净化污水。“你要么喝水,要么就得死,我们没有选择。这是黄金液体,这是关乎生死的问题”(引自:扬子晚报2007-1-30)。列举上述四者只是讲国人的环境意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用时尚的语句叫“细节成就未来”,日常小事其实并非微端末节,从哪里做起才能解决问题?其实相比之下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首先要正视问题的存在——提高国人环境意识。保护措施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保护水资源首当其冲。下面笔者就现代生产和生活中如何保护水资源谈一些粗浅的认识。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被屏蔽广告]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用,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水利工程进行环境评价。我国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评价表。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5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如果中水利用能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行,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能令社会形成一种珍惜水资源的良好风气。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发利用中水,如霍州煤电集团各个矿井都利用中水返回井下洒水和地面冲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在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应避免无效浪费。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冻裂,造成严重的漏水,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情况,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外,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的必然选择,跨流域调水必然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所以水权交易必在实行;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 ”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法之一:探寻新的水源一个大部分被水覆盖的星球面临着水资源危机,这似乎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然而在地球上,这的确是事实。地球上97%的水是海水,既不能饮用解渴也不能灌溉农田。中东、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地区一些缺少淡水的国家常用海水淡化的办法(即从咸海水中提取可以饮用的淡水)来解决缺水问题。随着海水淡化费用的降低及淡水需求量的攀升,温带地区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地把目光转向大海。大型海水淡化设备出现在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美国。作为旨在减少从枯竭的地下蓄水层抽水计划的一部分,佛罗里达州的水利官员计划建立一个日生产2500万加仑淡化水的工厂,依靠海水淡化来补充这个地区未来的淡水需求。休斯顿市也在寻求从墨西哥湾提取淡化水,以防将来淡水匮乏。很多世纪以来,人们就曾采用蒸发等技术从海洋中提取淡水。人们将咸海水加热以促进蒸发,再收取和蒸镏蒸发后形成的水。海水蒸发后遗留下盐和其他杂质。这一工艺并不复杂,只是需要大量的热能,成本高昂,除少数像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富裕的国家,其他国家都难以承受。为降低成本,现代海水淡化厂都在蒸发过程中回收热能。一种叫作薄膜海水淡化的技术具有降低成本的潜能,可能会扩大海水淡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目前淡化水只占从自然中汲取淡水量的。薄膜海水淡化靠反向渗透作用:在此过程中,一层半渗透性薄膜被置于一定量的咸水和淡水之间;咸水在施加的高压作用使水分子(而不是盐和其他杂质)渗透到纯水的一面。就实质而言,这一方法是把淡水从咸水中"挤"出来。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多数有关海水淡化的研究都集中在反向渗透方面,因为反向渗透淡化厂占用空间小并且节约能源。尽管反向渗透水淡化厂可以节约能源,但最初使用的薄膜是由聚酰胺纤维或醋酸纤维素薄片制成的。它们不耐用,经常不到3年就报废了。这些材料极易遭受未处理水中所含污染物的腐蚀,特别是氯,它会使薄膜变硬;还有一些微生物,会堵塞薄膜。另一个问题是,过滤沉积物和细菌的预处理机制必须极端严格。目前的新一代超薄合成膜是由聚酰胺膜制成的,尽管仍会遭受污染物的腐蚀,但这种新薄膜更结实,过滤效果更好,可以使用10年之久。技术改进固然重要,但这还不足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海水淡化。未来10年内,无论能否继续实现技术改进,随着城市和其它消费者认识的深入,海水淡化都极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增长。现在,最乐观的估计是世界上约1%的饮用水不得由12500个海水淡化厂提供。毫无疑问,这只是个开端。不久,你杯中的水就可能源自大海。 方法之二:海上淡水输送陆地上,管道可以低成本远距离运输淡水。要是在海洋上也能这样做就好了。一种可以在海上运水的办法是,使用拖船拖运密封的塑料或纤维水袋。从1997年开始,英国的淡水贸易和运输有限公司就使用巨型聚氨酯袋从希腊大陆向附近的旅游岛屿运水,以满足旅游旺季游客对淡水的需求。总部设在挪威奥斯陆的淡水供应公司也使用纤维袋子从土耳其向塞浦路斯北部运水。Aquarius公司已生产出8个790吨重和2个2200吨重的大袋子,后者每个可装50万加仑水,另外还生产了比现在使用的袋子大10倍的样品袋。Nordic公司也于去年开始生产容量为800万加仑的大袋子。水袋比水箱价格低廉,但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特别是生产如此巨大并能抵御海上航行碰撞的袋子很困难。向希腊的岛屿和寒浦路斯运送淡水只需拖运水袋不到60英里,但迄今已发生好几起水袋在运输途中破裂的事故。另一家水袋制造商是美国加州的Spragg公司,它用加一种思路来解决水袋体积过大和海上拖运中的问题。该公司获得了一种拉锁的专利,锁齿超过1英寸,能将水袋像有棚拖车那样连接起来。这家公司已演示过这一技术,只是还未实现商业化。迄今,这种方法只在向极度缺水、需求稳定并肯出高价的沿海地区运送淡水时使用过。对那些别无选择的地区来说,水袋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1、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2)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2、绿色消费 环保选择(1)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与空气的污染。(2)购买低砩家用制冷器具、无砩发用摩丝,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3、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减少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4、分类回收 循环再用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5、保护自然 万物共存不猎杀、使用珍稀动物和受保护的动物,关爱与保护野生动植物;植树造林,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木。3. 节约用纸纸浆需求量的猛增是木材消费增长的原因之一。全国年造纸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进口木浆130万 吨,进口纸张的大量消费不仅造成森林毁坏,而且因生产纸浆排放污水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造纸行业所造成的污染占整个水域的30%以上。),用过一面的纸可以翻过来做草稿纸、便条纸,或自制成笔记本使用;过期的挂历可以包书皮。4. 废物利用,如:糖纸可折成灯饰或门帘,旧衣服可做成拖把等等。支持和参与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和废金属的回收利用。5. 减少生活垃圾,自觉将垃圾分类。6. 少用化学制剂,购买使用无磷、生物可降解的洗涤用品;7. 尽量不使用个人轿车。为减少空气污染,节约能源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或步行;使用无铅汽油,购买小排气量的轿车。
近几年,“绿色”已成为一道最亮丽的色彩,什么“绿色食品”、“绿色住宅”、“绿色装修”、“绿色服饰”等应有尽有。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信号,它刺激着企业界去发展绿色的技术;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要求,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承诺,它提醒当代人去保障后代人生存的权利。 晶莹的蓝天和深沉的黄土地孕育出清新透亮的绿。绿色这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生命 之色。看群林披翠,万山青葱,那一片片绿带给我们的尽是欣欣向荣的美感。 何必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夕阳西下,群林尽染,“绿”是一道永不褪色的亮丽的风景线;何必惧怕严寒酷暑的降临,那层层叠叠的绿为我们抵挡炎炎烈日和冰冷刺骨的寒风,无论白昼,无论夏冬。就更不用说什么氧气的制送、水源的储积、气候的良性循环之类的份内之事了。 “绿”不仅仅只装扮我们的家园! 大自然是大方的,但也绝不是一只可以随意扭捏的软柿子,如果我们不好好地珍惜,必定遭到残酷的惩罚。河水的暴涨,泥土的松塌,河床填高,河堤的坍垮,就足以吞噬我们衔泥结草好不易建起来的家园,这是一点就明的道理,更不用说其它的远期或隐形损失了。 可是,仍然有人:树,照样滥伐;矿,照旧乱采;烟囱,依然吐出那墨色的浓烟;工厂,依旧排放那混浊的污水。一些整日生活在水泥圪塔之中的城市居民,他们在自己的阳台上种上一丁点儿的绿,那是一种何等的渴盼啊!而在农村,毁林毁田,“如弃草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意境则会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瞧,甚至于只能成为一抹遥远的记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向大自然无休止地贪婪地索取,绝不是能真正摆脱贫穷与困境的良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朝一日,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愚蠢加倍地付出:土地沙化、资源枯竭、地球“裸露”、“酸雨”肆虐,等等不一而足。让我们目睹一下一些可怕的事实吧:由于滥砍滥伐,全球每年减少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五分之一的物种濒临灭绝;每天约有25000儿童因缺水而死亡每年往海里倾倒20余顿生活垃圾,其中包括不少可立毙海洋生物的有毒物质;每年生产亿顿有害物质;大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到。1988年9月,60多头鲸鱼冲到澳大利亚海边集体自杀。鲸啊,你是自绝于海洋的污浊,还是自绝于人类的凶残? 可以毫无夸张地说,每一次污染,就增加一次死神对人类的召唤!每再增加一次污染,便使这种召唤以滴血的方式更加浓烈! 生命要永恒,绿,必须永恒! 那么,在绿色生活中,人应当站在什么位置上呢?说来也简单,人是大自然创造的,而且是个比较年轻的生物,最长也不过几百万年。人类最有智慧,最有能量,但终究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自然界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人在自然界中,有其应有的位置,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现在是有点过分了,过分到依强仗势,唯我独尊,恣意妄为,不顾一切。说得不客气一点,是越来越跋扈,越来越贪婪,越来越短视。”大量的事实摆在眼前:动物濒危,森林锐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化学疾病频繁……怎样才能挣脱这种困境呢?我想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大自然和自己,把位置摆正。而帮助我们摆正位置的理论基础就是生态学。我们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其上;我们对大自然不能采取掠夺的态度,而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调整好人类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正视当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浪费的病变现实,摆脱物质富裕而精神贫乏的困惑,提倡追求一种精神自在、不受物役、天人共泰的潇洒生活。这是一个新的、非同寻常、不容易做到的课题,但必须努力去做。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而且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呼唤绿色,是一种时尚,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时尚。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绿色,也就渗进了我们的文化与文明。在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如环保质量标志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 呼唤绿色,也是一种回归,向崇尚亲情、崇尚自然的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荒掉我们的精神家园。物质文明若不与环境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融合,给人类带来的将是短暂的满足和永久的厄运。 呼唤绿色,又是一场变革,一场静悄悄的、牵涉倒每个家庭每个个人的变革。它需要智慧去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需要良知去阻止破坏环境的现象,需要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更需要勇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生活习惯。它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因为它的成败所系,是人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毁灭。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我们只有一条长江,毁掉了不会再来,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失去了不会再有。爱国的公民,请首先爱护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请从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做起。 在未来的世纪里,中国,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是因为自毁家园的短期行为亡国灭种,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民族能否建立起环境意识,取决于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 绿色思想的实施是统一绿色信仰,改善自然环境,造福于后代的良策,是人类向可持续发展,走向文明进步的阶梯,是建立正确人生观,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也是我们人类不可逃避的理智选择! 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长期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是永恒的话题,绿色宣言是国际主义思想,它不分宗教、民族、政党。为了人类后代能有一方纯净的沃土,为了人类能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携手,共建美丽的绿色家园! ===========================================================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想如果有必须必定需要环境保护的绿色,环境保护维持……有方面几个,譬如保护植物,保护水资源,保护臭氧层,使用路面好好地做的事切保护…植物不乱乱的事切的;就守护 保护环境一点点开始做 保护环境一点点开始做,我们哪里都胡乱投的垃圾不重视,同不重视各个地方伤的臭氧层,臭气的势力繁盛的河道也不重视,可是我的必须必定说的na事:这些的垃圾,这个臭氧层和那个河道全部 人最聪明,没认识着可是怎么再地球环境恶化的事,没认识怎么我们说不定再次上演恐龙灭绝的事。能酸雨变得多,这个带来什么(可能有)?能绿化的面积减少,这个做(制作)(可能有) 大量地不破坏投不需要从因为想我们现在以小学生,这么多复杂的问题,我们自己连开始做也摩擦(那个)ba,身边衣物开始做,稍微开始枯萎的不乱垃圾,绿化,不随便te水使用。因为这样做话我连牵挂也我们摩擦(那个)ba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用以前看过1个动画的短篇电影,这个短篇电影看我能深深地受到感动的事,在这个短篇电影广播的:浩瀚广大的宇宙中太阳系处于一个,有一个在这个太阳系中又美丽的星的地球,人类还没出现 现在全世界变得暖,大家知道全球变暖之后的结果吗?全球变暖之后的结果非常严重,全球变暖能象世界的各地的降水只有状况的变化濡湿一样地引起(可能有)te,1兵前进导致世界的各国的经济构造的变化。 因为全球变暖之后的结果严重,大气污染之后的结果也相当于,有科学家的发现,至少对环境产生危害的100种的大气污染的东西,那个中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较大的有二氧化硫磺,氮的氧的化合物,1 为了我们的更好的防止沙暴,我们更很好地必定必须理解沙暴的威吓称:沙暴,同时暗的暴风雨,沙漠的地区的1种自然现象发生。沙漠的地区大量的流沙,沙暴的沙起源, 沙暴,大气污染,是全球变暖因为全部我们的人类带来了,因此我们努力的变化的我们的将来环境。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各国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壮大和深入。中国的学术研究也不例外,各个领域的论文层出不穷,尤其是在一些科技领域,中国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受到国际的关注。在国内,学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但是,更多的注意力是集中在一些热门的领域,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物基因等,这些都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同时,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一些战略型的研究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例如能源、环境、军事等领域。
针对这些热门领域,国内的论文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例如,近年来,智能驾驶、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不断提高,分别利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技术,这些研究都为中国智能化制造、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物联网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成熟,利用无线传感器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物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
在国外,学术研究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的学术研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医学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中国的生物医学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同时,在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国外研究成果也为中国提供了许多借鉴,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越来越受到重视,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够先进,学术交流和合作不够紧密等。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发挥学者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帮你,这个非常简单 论文题目:绿色营销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绿色营销的发展与研究己成为90年代以来现代营销学理论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为21世纪市场营销的主流。从对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来看,目前国内外对绿色营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营销概念、绿色营销市场的细分、绿色产品的定价策略、绿色促销、绿色消费行为、绿色营销策略组合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统的主流市场营销理论就一直遭受着来自其它理论领域,包括非主流市场营销理论的批评。例如,营销战略导致的对自然环境的任意开采;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关系太少而生产出了太多的对健康和环境有害的产品;通过广告刺激、产品的差异化以及人为地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等等。在这种形势下,营销学界也围绕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营销概念,其中,绿色营销最具代表性。在营销理论中,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绿色营销理论的发展。绿色营销所强调和探讨的是企业应该以及如何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环境友好产品的需求。在绿色营销中,环境友好可能是一个营销工具和营销手段,也可能是一种营销理念,而且绿色营销中的环境已不只局限于生态环境。因此,绿色营销意味着,绿色市场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采取环境友好行为的压力,又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市场机会。绿色营销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营销者的广泛欢迎和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通过绿色产品、绿色分销、绿色广告等绿色营销策略,适应和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如此,绿色营销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内涵仍存在着许多争议,实践仍然局限在那些通过提供有限数量的绿色产品迎合有限数量的绿色消费者需求的绿色企业。当允许市场提供非绿色产品且这些产品能够甚至更多地为企业带来利润时,绿色营销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但总体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者绿色意识的增强,绿色营销的发展将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MiehaelJ叮 PolonskyandP址 汕e飞 erllx〔“〕,用战略的眼光来重新评价绿色营销,提出企业应注意自身生产与环境相协调,抓住绿色时机,依靠绿色营销领先于其他企业;chialinchen〔l2]对绿色产品的开发设计了基于质量模型的分析 ;DevashishPujari〔‘3〕等分析了绿色化和竞争力对环境新型产品的开发造成的影响。国内理论界、学术界介绍传播进而深入研究绿色营销这一理论基本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7年3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罗国民、彭雷清、王先庆三人著述的《绿色营销一环境与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内绿色营销研究首开先河。1998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沈根荣编著的《绿色营销管理》;1998年11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方华、张向著著述的《绿色营销》;2000年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万后芬、马瑞蜻、夏祖洋和钟沁异四人著述的《绿色营销研究》。这些著作主要研究:(1)绿色营销的有关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营销观念、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2)企业的绿色营销战略问题,包括绿色市场供求分析、绿色企业形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绿色产品开发战略;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企业实施的绿色营销策略,包括绿色产品经营过程的组合与包装、商标策略、绿色产品的定价理论与价格策略、绿色产品分销渠道的选择、建立和管理、绿色产品的广告与促销等。由此,国内学者己经从传统营销学角度整体把握了绿色营销的相关理论及实施策略。近几年,由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树立,学术界从更多方面、更多角度开展对绿色营销的研究。不光对绿色营销从微观角度分析绿色营销的含义,同时还指出了绿色营销的伦理涵义叫,其包含三方面内容:①有利于确立“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②有利于确立可持续增长的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问题;③有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功力观,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黄熙〔l5]认为绿色营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微观拓展,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但这种正外部性也给开展绿色营销的企业带来了负的效应,容易出现“成本独自承担,效益大家共享”的局面,即市场失灵。韦明与于晶丽〔16]认为开展绿色营销可以实现人、经济、社会等的多赢,但由于各方认识不同,在开展绿色营销方面遇到一些阻碍,所以利用博弈论来探讨绿色营销的困境和出路的。王成昌与吕永红〔l7J认为在开展绿色营销方面除了依靠企业和消费者的力量,也要靠政府规制.
呵呵,我这里有,你给个邮箱给你发过去,有较多图片粘不过来
“产量过剩,竞争同质化,外贸依存度超过50%……在外部环境尚无根本改善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药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危机,以创新引领转型,走品牌化之路,将是农药企业破解发展困境的‘良方’。” 近日,在农民日报社主办的“2012中国农药形势分析与预测暨首届中国农药品牌年会”上,多家农药企业表达了它们目前遭遇的困惑一方面是产业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前景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由此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药市场依然供大于求,农药产量约为250万吨,而国内总需求量仅为万吨,出口量超过125万吨,在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产能过剩这一“顽疾”引发的负面效应将越发显现。 “对较有亮色的产品一哄而上、盲目扩张,已成农药企业的通病。”江苏某上市农药企业的市场经理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国内草甘膦的年需求量约为5万吨,实际产量约为30万至35万吨,而国内该产品的产能已达到万吨。 这样的情况在一些产品上也多有发生,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悉,新安股份、江山股份、沙隆达股份等上市农药企业2011年上半年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或下滑。 从全国农药行业整体来看,2011年上半年773家规模以上农药企业的利润总额仅为亿元,行业平均利润率不到6%,仍旧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行业亏损面达,亏损企业亏损额达亿元,同比上升。 不过,从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目前农药市场的下行态势也未尝不是好事。正如出席年会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生斗所言,残酷的竞争迫使企业对现有农药产品进行技术升级、更新换代,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绿色农药,把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提高效益与质量上来。 我国现有农药企业2000多家,大多数规模小、产品单一,缺乏真正的龙头企业。与此同时,世界前8家农化集团销售额已占到全球农药市场的80%以上,而我国整个农药行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5%,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将是提高整个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农药产业政策》和《“十二五”农药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两大政策相继实施,我国农药行业新一轮“大洗牌”或将由此启动。(商务网-信息编辑:昕晴)
利:种类不同,作用不同。农药按主用途不同,分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杀虫剂防治各种害虫,有的还可以杀害螨虫。杀螨剂专门防治螨类(即红蜘蛛)。杀鼠剂用来专门杀害田鼠。还有杀软体动物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等都是杀害对庄稼等农作物构成危害的物种的化学物质;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从正面调节植物的激素含量,影响植物的生长过程,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所以,综上可知,农药使用的利为可减少劳动量,从正反两方面提高或保持产量。弊:在使用农药的同时,第一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不利于作物生长;第二,污染水资源。第三,使病虫有抗药性,降低农药的效果;第四,由于农药不被降解或很难被降解,会在处于生物链比较高级的生物体内富集,人类的健康受到了威胁
表 面 活 性 剂 在 农 药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进 展 摘要 : 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农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表面活性剂通过界面膜发生作用, 改善农药加工和使 用性能。表面活性剂可以在各种类型的界面上发生吸附, 改变界面状态 , 从而实现或改善界面物理化学特性 , 增强产品的功能。在农药加工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吸附于农药微粒表面形成不同的分散体系, 起到乳化 、 润 湿 、 增溶 、 消泡 、 起泡 、 稳定等作用 ; 在农药使用过程 中, 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药液在植物叶面或防治象 表面上的分布、 附着、 渗透等, 提高农药剂量的有效转移, 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随着胶体 化学、 界面化学理论的引入 , 农药制剂加工的理论和农药应用技术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 表面活 性剂的开发研究也会随着农药加工和使用的要求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 我国每年使用农药1 0 0 万吨( 制剂) 左右, 防治 面积达3 亿公顷次以上, 植物保护工作为农业丰收做出了 巨大贡献, 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但由于对农药使用 技术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研究严重不足, 忽视对靶标生物行 为研究以及普遍采用大容量、 大雾滴喷雾技术等原因, 我 国农药有效利用率很低, 由施药器械喷撒出去的农药只有 2 0 %- 3 0 %~沉积在作物叶片上, 远低于发达国家5 0 %的平 均水平 , 农药使用中的低效率, 不仅浪费大量农药, 还 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 造成人畜中毒、 环境污 染、 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 。 。 农药使用的低效率还与农药加工技术研究不足有很大 关系。我国已经成为农药生产大国, 但国内制剂、 剂型 的研究和产品质量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 分散性能差 、 悬浮率低 、 热贮分解率高等方面, 一些剂型 因湿润性、 渗透性和叶面沉积性差等原因造成药效不稳 定, 相当一部分品种在耐雨水冲刷和黏着性等方面明显差 于国外同类型产品, 如国产农药水悬浮剂普遍存在析水、 稠化、 沉积、 结块等贮存物理稳定性等问题 。出现这种 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与我国农药用表面活性剂的品种数量和 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外, 还与我们对表面活性剂与 农药作用机理研究不足等有关。 如何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 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 中的投放量 , 已成为农药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加工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 能使液体的 药新剂型及其稳定性研究。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此外表面活性剂还应具有增 溶、 乳化 、 润湿 、 消泡和起泡等应用性质。 表面活性剂 的分子结构特点是具有不对称性。整个分子可分为两部 分, 一部分是亲油的非极性基团, 叫作疏水基或亲油基 ; 另一部分是极性基团或亲水基。两部分分处两端, 形成 不对称结构。因此表面活性剂分子为两亲分子。据分子 组成特点和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 将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 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根据离子表面活性剂 所带电荷, 又可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表面活性 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农药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是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 。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h y d r o p h i l i c — l i p o p h i l i c b a l a n c e, HLB) 是表示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质的值 , 是 选择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参数, 一般而言, HL B值高的表面 活性剂其亲水性强, 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高, 有利于叶片 表面保持较长时间的湿润; HL B值低的表面活性剂其亲油 性较好, 有利于药液在叶面蜡质层的铺展, 提高药液的渗 透性。根据HL B值, 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叶面 对农药的吸收。每一表面活性剂都有一HL B值, 农药有效 成分被乳化也有一最佳HL B值, 只有被选择的表面活性剂 HL B值与被乳化组分的HLB值相当, 才能乳化良好。但 HL B值也存在不能预测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制剂的稳定程 度以及不能同时兼顾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组成等缺陷。 表面活性剂是通过界面膜发生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可 以在各种类型的界面上发生吸附, 改变界面状态, 从而实 现或改善许多化学过程 , 增强产品的功能。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溶解时, 当水中表面活性剂的质量 浓度很低时,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一 空气界面产生定向排 列 , 亲水基团朝向水而亲油基团朝向空气。当溶液较稀 时, 表面活性剂几乎完全集中在表面形成单分子层, 溶液 表面层的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大大高于溶液中的质量浓 度, 并将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纯水表面张力以下。表 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层聚集的现象称为正吸附。正吸附 改变了溶液表面的性质 , 最外层呈现出碳氢链性质, 从 而表现出较低的表面张力, 随之产生较好的润湿性、 乳化 性 、 起泡性等。如果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越低 , 而降低 表面张力越显著 , 则其表面活性越强 , 越容易形成正吸 附。因此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大小, 对于其在农药中 的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固体接触时, 表面活性剂分子可能 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 使固体表面性质发生改变。极性 固体物质对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在低质量浓度下的吸附 曲线为s形, 形成单分子层, 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 链向外。在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浓度达临界胶束浓 度时, 单层吸附达到饱和, 并开始双层吸附, 此时离子表 面活性剂分子的排列方向与第一层相反, 亲水基团向外。 提高溶液温度, 吸附量将随之减少。对于非极性固体 , 一般只发生单分子层吸附, 疏水基吸附在固体表面而亲水 基向外 , 当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增加时, 吸附量并不 随之增加甚至有减少的趋势, 认为这是因为胶束的形成使 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浓度相对减少的缘故。固体表面 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与前面相似, 但其吸附量随温 度升高而增大, 且可以从单分子层吸附向多分子层吸附转 变n 。 。研究表面、 潘I 生剂的吸附性对农药加工及应用技术 有重要意义。 在农药加工过程中, 农药分散体系的稳定性是农药加 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指标, 表面活性剂吸附于农药微粒表 面形成不同的分散体系, 农药剂型主要包括液/ 液、 固/ 固、 固/ 液和气/ 气4 种分散体系, 分散相的颗粒与分散介质的 表面张力越接近0, 分散体系越稳定。微乳剂能形成稳定 的分散体系, 其原因在于分散相的颗粒与分散介质的表面 张力非常的低, 一般只有1 0 ~ ~ 1 0 ~mN/ m。分散相的农药 微粒之间存在排斥力和吸引力 , 当斥力大于引力 , 农药分 散体系就稳定, 当引力大于斥力, 农药分散体系就聚沉 , 表面活性剂与农药微粒表面吸附形成的分散体系的稳定 性, 可以用如下理论解释 : 一是双电层理论, 农药微粒吸 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双电层之间存在着静电相互 作用, 使相同农药微粒之间产生斥力 ; 二是空间稳定理 论, 农药微粒表面上吸附的大分子表面活性剂形成一定 厚度的分子膜保护层, 从空间上阻碍了微粒相互接近, 进而阻碍它们的聚结; 三是空缺稳定理论 , 在微粒界面 间的空间存在着 自由高分子, 也就是农药微粒表面对表 面活性剂没有吸附作用, 微粒相互靠近时, 具有一定扩 散能力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从微粒间的间隙中被挤走, 致使在两个微粒间隙区域内只有溶剂分子而没有高分 子, 称为空缺作用( d e p l e t i o n ) , 在微粒之间存在斥力势 能 , 称此为空缺稳定 。 在可湿性粉剂加工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可吸附于加工 过程中形成的粒子表面, 防止粒子再聚集 , 也有助于粒子 粉碎加工。 然而 , 因为含微细粒子的分散体是不稳定 的, 所以药剂的粒子具有强烈絮凝的倾 向。絮凝是由相 互接近的粒子间的范德华力所致。为了抵消范德华力需 要一种斥力, 斥力就是通过在配方中加人表面活性剂来提 供, 有静电斥力和空间斥力两种类型的斥力起作用, 这取 决于表面活性剂的离子特性。表面活性剂可用于增进可 湿性粉剂粒子在水中的分散 、 悬浮, 也防止可湿性粉剂悬 浮液在被应用之前发生絮凝。 在乳油加工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是农药乳油的主要辅 助成分。表面活性剂影响着农药乳油的分散、 乳化、 湿 润、 渗透等性能。进而影响药效的发挥。农药用表面活性 剂多数为聚合物, 分子质量大, 分子链较长, 有的主分子 链上还带有分支, 成梳状结构, 具有易形成空间网状骨架 的可能性。当乳油体系中存在游离的胶体微粒时, 表面活 性剂分子吸附于胶体微粒表面, 使胶体微粒不易沉淀。表 面活性剂带有的电荷能改变环境的电动电位, 使体系更趋 稳定。乳油被水稀释, 产生水包油型乳状液。表面活性剂 防止乳状液分层沉积或絮凝, 从而保持所形成的乳状液呈 稳定 状 态 。 在悬浮剂加工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作为基本组分起着 重要的作用, 它吸附在原药预混物粒子的表面, 将有效成 分 的粒子表面润湿, 排出粒子间的空气。 在研磨过程 中, 表面活性剂有助于再润湿和分散重新形成更小的粒 子, 起助研磨剂作用。表面活性剂还有助于制剂的稳定 性。通过表面活性剂在粒子上的吸附, 可减少粒子的界 面能, 从而减少粒子聚结合并; 表面活性剂能够在粒子周 围形成扩散双电层。产生电动电势, 从而阻碍粒子之间 的聚结合并; 表面活性剂也可通过吸附在粒子界面上形成 一个致密的保护层, 通过“ 位阻” 作用迫使粒子分开 , 防 止沉淀的生成 , 从而增加悬浮剂的稳定性” 。 农药微乳剂的加工就是借助复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增 溶作用, 将液体或固体农药溶于有机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均 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光学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 。 。 黄放良等发现农. ~ L 4 o o 与农. ~ L s o o ( 体积I : L 2 : 1 ) 混合物可以 使微乳剂中的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增溶 ” 。 表面游} 生 剂的 加入可以减少药物分子与水分子的接触, 对药物起到保护 作用, 如当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 c mc ) 后 , 胶束结构紧密 , 农药的水解被抑制 。 此外在农药加工后的储存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还能 抑制药物的氧化速度。药物的氧化性也是常见的性质之 一, 主要发生在醛类 、 醇类 、 酚类 、 肼类等含有易氧化 基团的药物中。链霉素氧化后成为无效的链霉素酸, P E G类表面活性剂对链霉素有稳定作用, 室温下存放 1 . 5 年 仅失效l 5 % 。 在其他农药剂型加工中,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基本包括 在上述4 种剂型当中, 这里不再赘述。 2表面活性剂在农药使用中对其有效利用率的影响 农药喷雾后 , 雾滴沉积在植物叶片的表面上, 会发生 雾滴扩散和水分蒸发的动力学过程, 造成有效成分的质量 浓度逐渐升高, 或沉积在叶片表面, 或被叶片吸收, 所有 这些除与农药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有关外, 还与植物叶片 的结构、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性质有关。 2 . 1植物叶片结构的特征与农药沉积分布的关系 高等植物的叶片一般由表皮 、 叶肉、 叶脉3部分组 成 , 叶面即指叶片表皮的外侧, 覆有蜡质层和角质层。 作物叶片最外层的蜡质层 由脂肪酸、 酯类 、 酮, 、 醇 、 类 萜、 醛等有机物组成 , 具有防止水分损失、 物理伤害 、 病 菌侵入、 抗寒以及减少太阳辐射造成的伤害等多种作用。 表皮的蜡层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种是晶状, 一种是不 规则状, 前者主要存在于禾本科植物, 后者主要存在于阔 叶作物, 晶状的蜡层对农药在叶面的展布是不利的, 位于 蜡质层以内的角质层, 其组成成分较为复杂, 不同植物叶 片的角质层化学成分、 结构、 形态等有很大差异。角质 层的外层几乎完全由疏水的角质组成, 内层由含有一定数 量角质的纤维素和果胶混合物组成。植物角质层是药液 叶面沉积与吸收的重要屏障, 农药在角质层的滞留、 渗透 及组织吸收效率直接影响化合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同 时, 叶片表面的毛刺、 附着物更是形态繁多, 许多植物的 叶片表面还有多种能分泌特殊液体的腺体, 这些叶面附着 物对农药喷洒物的沉积和黏附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 。 当药液的雾滴沉降到植物叶片表面上时, 不论是粗大 的雾滴还是微小的雾滴 , 可能出现的情况有3 种: 微小的 雾滴可能落入叶片毛刺或其他毛刺物之间, 这种情况最有 利于雾滴与药液牢固地被叶片表面持留; 雾滴被夹持在毛 刺物之间, 这种情况也有利于雾滴或药液比较稳定的被叶 片表面持留, 但也可能受到振动而脱落 ; 雾滴 比较粗大 时, 如果雾滴没有被弹落, 也只能被架空在毛刺物之上 , 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在后两种情况下, 若药液有较强 的湿润展布能力, 就有可能借助于药液的湿润展布作用而 扩散到毛刺之间而得以比较稳定地被叶面持留, 但是粗大 的雾滴却仍将由于容易发生流失现象而从叶面表面脱落, 只有细雾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被叶面有效地持留” 。 2 . 2表面活性剂对植物叶面结构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 分散、 润湿和渗透等作用 , 在 农药的施用中广泛地被用作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可以改 善药液在植物叶面的物理及化学特性 , 增加叶片对有效成 分的吸收, 使药液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植 物叶面上吸附后, 会与气孔和蜡质层发生一定的相互作 用。表面活性剂也能引起气孔的运动。 Pa n等 。 用 Twe e n 一 8 0 的水溶液处理玉米叶片后, 发现叶片的蜡质有 溶解现象 , 并且使叶子的蒸腾作用扩大了1 ~3 倍 ; 在油 菜、 蚕豆等植物叶面喷洒OP 一1 0 或NP一 1 0 的溶液后, 由于 表面活性剂与膜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引起了叶片枯斑和组 织损伤, 甚至增加了乙烯的释放量, 引起对植物的药害。 叶小利等 系统地研究了烷基聚氧乙烯基醚( P P J ) 和蔗 糖脂肪酸脂( S F E) 对大豆叶片气孔 、 蜡质层、 乙烯释放量 等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的增加, 气孔逐渐打开, 质量浓度继续增加, 气孔的孔径达到最大 后逐渐关闭, 蜡质层的溶解程度随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的 增加而逐渐增加 ; 低质量浓度时, 乙烯的释放量几乎不受 影响, 但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浓度进一步增加时, 乙烯的释 放量增加。表面活性剂在不同程度上调节大豆叶片气孔 开闭、 蜡质层的溶解和乙烯的释放量。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和8%上升为和。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村包围城市。
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现状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特色不明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科技创新不足。
我们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只有产业兴旺了,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不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又要积极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聚集整合,不断延伸种养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的意义: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主要载体,也是激发农业农村多种功能价值的重要媒介。同时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坚持和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对于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乡村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发挥乡村的文化传承和生态维护两大功能。
发展乡村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农事节气到村庄布局,无不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元素,可通过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等多种方式,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能够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