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政治社会化论文知网

政治社会化论文知网

发布时间:

政治社会化论文知网

类似Blog社会性软件的发展,使得网络逐渐由内容互联走向社会互联,网络学习成效越来越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选择判断能力,面对这样一种情况,笔者提出了网络化社会互联学习能力进阶的三阶段模型,即基于社会性网络工具学习的线性思维进阶、基于知识管理的系统思维进阶、学习社会网络的自适应进化进阶三阶段。三进阶的划分,目的是为了揭示网络化社会互联学习中学习发生的进展规律,以期对更多想利用网络学习的学习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社会互联;线性思维;知识管理;系统思维;自组织进化 一、从内容互联到社会互联 网络互联技术引入教育应用领域之初,对学习者来说,其有别于传统学习情境最大特点之一是互联所带来的信息内容海洋。近年,类似Blog这样社会性软件的出现和发展,则打造了另外一番完全不同的网络学习情境,这就是由原先基于内容的互联越来越转向人的互联、思想的互联,由基于资源内容的学习越来越转向基于知识管理、基于学习者不断优化内外知识结构网络的互联学习,对此笔者用下图(图1)来做形象表示,图中不同颜色的节点在网络教育应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所代表的意义不一样。在网络教育应用初期,代表不同信息源的任一节点对学习者来说,仅仅是一个个信息资源的内容源。但是,到基于人的社会互联阶段,各个资源内容节点对学习者来说不再仅仅是学习内容层面上的单个节点,而是属于一定学习社群的主题内容,代表了群体所拥有和沉淀的知识水平。图1 从内容互联到社会互联 网络教育应用初期,人与互联网络并未融为一体,网络对学习者来说,只是一个若大的内容信息仓库,不同的学习者并没有通过网络建立直接或间接的协作分享互联的学习方式,但是基于人的互联、思想互联的网络教育应用,学习者不再是置身于互联网络之外的个体,藉由Blog这样具有很强身份标识作用的网络节点,把不同的学习者在网络中互联在一起,并且通过“自链、他链”以及其它如“tag”等方式进行学习群体类聚,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不同主题内容的学习社群。在学习社群中学习者之间可以分享信息源、切磋学习心得,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促进隐性知识传播转化,深化主题挖掘功能,增进知识创新可能。 二、社会互联网络学习能力发展动因——自主选择 以人为中心的网络化社会互联学习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是所有学习行为都是学习者自主选择的过程和结果。 就从我们自身成长的学习经历可以进行体会,无论我们是在校读书学习,还是走向工作岗位接受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我们除能够选择自己回应环境的内心态度,我们无法选择周围一切的“给予”,我们无法选择学习课程内容、无法选择学习时间、无法选择学习方式、无法选择老师和同学……,我们的学习能力是被限定在规定的框架中。 但是,网络化社会互联学习却需要学习者必须不断作出选择,完全自主的选择,投入多少时间、学习什么内容、选择怎么的学伴,包括经常阅读哪些Blog……,这些都是选择,学习者所有的一切都是其选择的结果,学习过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学习路径沉淀就是选择的过程和结果的见证。 社会互联网络学习,可以从选择简单网络工具的学习开始,每一种社会互联网络工具的掌握,对学习者来说,都会进一步扩大选择范围、提高选择可能性、提升选择复杂度,而选择的复杂程度的增加反之又会促进学习者选择能力的不断生成、促进学习者网络学习能力的增强。 学习者选择的过程是学习者与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发生“同化、顺应”的过程。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度量学习者内部“同化、顺应”发生过程的能力状态水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与环境互动中所表现出的选择行为的变化来度量学习者网络学习能力水平及其发展的进阶规律。 为了清晰形象说明体现在选择判断中学习者网络学习能力水平的发展进阶,我们用孩子搭积木的过程来做引入类比说明。 我们为一个从没有搭过积木的孩子,提供一堆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拱门形等五颜六色、大小各异的积木元件,这些积木元件将会随着孩子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被选择组合成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别致的积木作品,它可能是张小桌子,也可能是栋小房子,还可能是座城池。 同样,对于一位从没有接触过网络的学习者来说,当环境条件允许他能够利用网络展开交流和学习,那么对网络中存在着的各种有助于学习的工具和资源的应用,将会随着学习者对工具的驾驭能力、对资源的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产生出越来越大的学习应用效应,使得学习者获得不断的发展和成长。 选择,创造了可能,拓展了范围,发展了需求,早就了复杂,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要求,据此,我们把选择认为是社会互联网络学习能力发展的动因,并将网络化社会互联学习能力发展分为三进阶,即网络学习的线性思维进阶、网络学习系统思维进阶、网络学习自适应进化进阶。 三、网络学习线性思维进阶 前面我们提及用孩子搭积木过程作为引入,来分析体现在学习者不断自主选择判断过程中的网络学习能力水平的发展进阶。对孩子搭积木来说,无论是依据可能提供的积木组合图案样本说明书进行按图索骥,还是由孩子自己去创造性地思考完成某件有一定复杂度的积木作品,孩子都需要经历对单个积木元件以及单个积木元件之间可能的简单组合的了解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了解到积木元件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甚至能将之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联想,如红色圆积木块像太阳,大三角形橙色积木像尖尖的屋顶,等等。另外,孩子在对单个积木元件了解过程中,还发展出把几个积木元件进行简单组合的能力,也就是在某几类元件之间建立关联,组合出简单的作品。 对于网络学习者来说,初期也会经历类似这样认识了解“积木元件“的学习阶段,即逐一认识网络学习工具元件以及进行工具之间简单组合应用的阶段。比如学习使用即时交流工具,如QQ、MSN等;学习使用邮件收发工具,如foxmail、gmail等;学习使用RSS新闻订阅工具,如bloglines、topim等;学习使用收藏夹分享工具,如delicious、365key等;学习使用社群交流的工具,如BBS、maillist等;学习建立个人网志的工具,如BLOG。另外还有很多社会性互联的网络交流的平台,其服务功能各有特色,如LinkedIn、Orkut等。还有一种以媒体类型为实体对象进行社会互联的软件服务平台,如以图片收藏为互联服务的flickr平台。这些工具的学习和掌握,一开始是逐一进行的,但是这些单个独立的工具学习运用,在学习进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涌现出构建多维复杂学习空间的可能。 发展在不同学习工具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也是一个渐进过程,用最简单和常用的工具word和google来举例说明。比如学会用word编写文案和用google搜索资料的学习者,在用word写文章时,遇到需要查一段资料时,他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原先的参考书不在身边,而是立刻到网上去查询相关内容,于是我们说这位学习者建立了word和google之间应用线性关联。 这种工具元件及其简单组合的了解学习,对学习者来说,比儿童初学搭积木认识积木元件要动困难得多。因为对学习者来说,每掌握一种工具,其获得的认知范围不仅仅是工具本身的使用,而且还藉由此工具的使用,为学习者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机会、激发学习的兴趣、扩大学习的潜能创造了可能性、创造了可选择的空间。一言蔽之,工具不断延伸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比如学习者会用google,今后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就会存在触及到更多吸引学习者、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的信息的可能;再比如学习者会使用电子邮件、会使用Blog,为进一步拓展交流范围提供可能,拓展交流的结果则又为进一步学习发生提供可能性。 对学习者来说,网络学习工具增进学习发生的可能。当工具掌握得越来越多,学习者所须应对加工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多,但是,如果学习者还仅仅只是依据“用word写文章、在需要的时候去google查资料”这种简单线性关联模式来学习,则学习者就会无法应对伴随工具掌握所带来信息量的递增和需要处理问题的复杂性的递增的局面。学习者需要突破原先基于单个工具以及工具之间简单组合使用的线性思维学习模式,发展出一种能够处理大量信息和复杂问题的学习能力,即不断优化组合学习者内外知识节点网络的能力、发展出基于知识管理系统思维的学习能力。 四、网络学习系统思维进阶 1.基于知识管理的系统思维学习能力的提出 如果说网络学习线性思维进阶,是学习者为构建多维学习空间积累和准备“积木元件”材料的过程,那么网络学习系统思维进阶主要功能就是基于“积木元件库”的学习管理和优化。 在网络学习线性思维进阶中,当学习者的“积木元件库”积累到一定阶段,学习者就需要对其“积木元件库”不断地进行整理和优化。比如,还是用前面曾经提到过的word和google的例子,当学习者再使用word碰到问题时,这时除了采用google查资料的方式外,还有更多更高效解决问题的选择途径,在对某具体问题的解决时,假设学习者曾经碰到过,并对其信息做了相关的管理,这时学习者就直接到自己相应的管理信息库中去提取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需要依赖google又从头开始查询解决之道,不需要把前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又重复执行一遍。反之,如果学习者没有去有意识积累、没有去有意识沉淀、没有去有意识管理,就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或者说学习者的整体学习效能没有提升,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应对的、原始积累的水平上。由此我们看到,学习者需要发展出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在多项选择可能性基础上作出综合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学习者如何才能对越来越复杂情境和问题作出优化决策?这就是习得和发展面对复杂情况基于知识管理的系统思维学习能力。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如果没有前期网络学习线性思维模式学习的积累,没有学习者的“积木元件库”的丰富程度,学习者是不会产生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需求,也不会发展出进行系统思维的能力。 2.理解知识管理的三要点 为了问题阐述的清晰性,这里先把理解知识管理的三个要点做一下介绍。 第一是关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类,这一分类最初是迈克尔.波兰尼提出,也就是把个人知识分为能够表达出来易于传播的那部分和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不易显性化传播的部分。比如个人出版书籍、文章等都认为属于个人的显性知识范畴,个人的那种经验沉淀下来却难以用类似文字来表达的东西则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比如特级教师,他的那种“特级技能”中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那部分内容就是个人的隐性知识。 第二是关于什么是知识管理,不同的流派对此有不同的具体界定,比较通俗化的可以借用著名的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Arthur Anderson,2000)知识管理界定公式来表述,如下图(图2)所示:图2 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知识管理公式 根据公式原先所表达的意思了解到,知识管理是在信息技术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的过程中,透过分享,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会呈现指数倍的效应,即如果分享深度、广度、速度越大,知识管理所成就的价值就越大。 第三是关于知识管理转化理论,即野中郁次郎(Nonaka)和竹内光隆(Tadeuchi)在迈克尔.波兰尼关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分类基础上,发展出的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理论,如下图(图3)所示:图3 知识转化理论知识管理转化理论为我们个人、群体如何进行挖掘隐性知识使其显性化传播分享、如何将显性知识内化生成隐性知识形成能力提供了在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转化的理论过程模型。 3.发展基于知识管理的系统思维学习能力 学习者在经由线性思维进阶学习工具的习得和使用,拓展了交往范围,造就了学习的复杂局面,需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学习效能。由上述关于知识管理三个要点可以看出,学习者需要参与在群体中的分享,整理总结个人学习的心得和成果,形成显性知识,促进整个群体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同时充分吸纳群体的知识,内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学习者面对复杂情境的学习能力表现在与环境互动中所体现的知识转化能力。 网络学习者在发展知识管理技能的同时,也是增加对环境信息的吸纳能力、增进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管理的能力越强,进行自主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就越大,获得的学习自由度就越大。 学习者如何针对复杂情境的具体问题作出优化选择的知识本身就是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如何习得?网络空间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难以存在固化的学习模式,因为每个学习者的成长背景、学习期待、学习目标都不一样,每个学习者的选择行为也不一样。但是,网络发展由内容互联走向社会互联、走向人的互联、思想的互联,因此,对每一个学习者来说,藉由社会性软件,个体学习的发生不是孤立的,通过建立一些学习伙伴关系,或加入到一定主题的学习社群中,学习者总是能够将自身置于一定的学习交流的群体中,在这样或那样的学习交流群体中,那些蕴藏在每个学习者身上的隐性知识就能够通过“社会化”交流活动得到传播,为其他学习者习得和继承,这样一种开放的“言传身教”为学习者发展隐性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另外,针对复杂情境的具体问题作出优化选择,还需要掌握思维的“软工具”,这就是学会系统思考、系统看世界的“思维工具”。对此,一方面我们在知识结构上要拓展系统论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在意识中要逐步运用系统思想指导学习实践,进行系统思维模式的有意识转变。 网络互联,在为学习者提供充分选择自由的背后,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它的复杂性,对每一位学习者来说,驾驭知识管理技能和系统思维模式,就可能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优势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五、网络学习自适应进化进阶 网络学习的自适应进化进阶,是建立在前两个进阶基础上的网络学习能力的飞跃。没有“积木元件库”基于社会工具的“积木元件”的积累学习,是不可能跃入对“积木元件库”基于知识管理系统思维的学习。同样,没有前两个阶段的基础,学习者是不会跃入自适应进化的学习进阶。不同的进阶代表了学习者不同的判断选择水平、不同的网络学习能力水平。 1.构建更庞大的学习网络关系 自适应进化的学习,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学习者在前两个进阶基础上所构建的学习网络关系能够以类似“全息”方式不停地拓展,形成了更加庞大但却有序的个人学习空间网络关系,学习关系网络的不同序列层次代表学习网络关系结构自适应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状态。 何以断言自适应进化阶段的学习会形成更加庞大但却有序的关系网络结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可能性。 第一,学习者继续利用在第一阶段习得社会工具的技能,不断拓展学习边界。如果用进化的术语,我们可以把网络上这样的每一个新学习工具的掌握看作是个人网络学习系统中的“变异基因”,这样的变异基因为学习者变革和改进学习带来了可能性。 第二,学习者的知识管理能力和系统思维的方式,在拓展其它领域知识时可以“复制”,避免不同领域“积木元件库”优化管理对学习者知识管理和系统思维能力从头培养的要求。这种知识管理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的“复制”结果,就大大拓展和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空间的网络结构。 对于上述“复制”的概念,这里在稍作解释。我们在前面提到,经由第一进阶网络学习工具的掌握造就了网络学习的选择的复杂局面,而学习者如何在复杂情境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选择的知识则是隐性知识,这种知识已经内化成学习者个人网络学习基于知识管理的个人能力,作为已经内化的个人能力,当学习者在向不同知识领域拓展和深化的时候,其知识管理技能和系统思维方式,是可以为学习者自身复制,也就是在面对不同领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所需要的知识管理的技能和系统思维能力不需要重头开始习得,而是可以把最初习得的这方面能力在应对不同领域知识学习是进行直接的复制。这一点非常重要,即使不是学习者有意识拓展自身知识结构,那么从终身学习能力来说,我们知道,现代变化的社会中,一个人难以一生只从事一件工作、只涉及一个领域的某一方面知识,何况知识本身也在不断的新旧更替的变化中,所以这种面对新情境知识管理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直接复制迁移,就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能。 2.自适应进化学习网络关系结构 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如果把网络学习者所逐步构建的学习社会关系网络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网络关系中的结构就决定了学习者当前学习状态、学习者选择判断的行为状态。 当学习者跃入第三进阶之后的初期在不同领域社群中依赖知识管理和系统思维能力的不断“复制”所形成的多个学习社群子网,通过学习者直接彼此相互关联。 但是,随着学习社群子网的拓展,学习者需要发展出管理参与多个不同学习社群子网的能力,亦即各个学习社群成为了“积木元件库”中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积木元件了。至此,学习者在知识管理水平能力上也上升一个台阶,获得了对基于不同学习社群“积木元件库”的优化管理能力。那么对于网络学习系统来说,就出现了分层,即在关系和结构上出现了突变形成具有两个层次的网络学习关系系统。这一过程将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断地重复着,形成了自组织进化的系统和学习序列。 在系统自适应进化学习阶段,对于学习者自身来说,学习者那种建构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的能力等,能够自适应地发展。学习者在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方面的隐性知识开始变得非常的丰富。不仅知识管理的能力开始自适应地进化发展生成,而且学习者与环境互动的能力也表现出不断进化地发展。 六、小结 网络学习完全不同于传统学习,特别是社会性软件的应用和发展,能够不断有助于学习者建立或融入一定的交流社群中。三进阶的划分,目的是为了揭示网络化社会互联学习中学习发生的进展规律,以期对更多想利用网络学习的学习者有所帮助和启发。伴随网络学习三进阶的发展,不仅拓展了学习社会网络、学习者知识结构,而且,学习者的思维能力也相应地发生了跃迁。

中国期刊论文网中国期刊论文网是一家论文写作指导与论文发表服务网站。中文名中国期刊论文网服务论文写作指导与论文发表包括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职称论文级别有CN和ISSN双刊号快速导航服务范围服务领域推荐发表论文检测网站简介中国期刊论文网是一家论文写作指导与论文发表服务网站。服务范围中国期刊论文网专注于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职称论文,医学论文,经济论文,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英语论文,法律论文,理工论文,教育论文,计算机论文,政治论文,体育论文,艺术论文,文秘论文,领导讲话,报告总结,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党团辅导等指导写作与推荐发表服务。服务领域教育论文,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电算化,金融证券,税收筹划,市场营销,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教育,土木工程,农林技术,计算机应用,医学研究,数学教育,生物教学,机械制造,建筑工程,理工等。推荐发表主要是对作者撰写的论文推荐发表,论文专业范围包含医学,教育计算机,理工科,经济类,管理类,文史艺术类,电子信息,文学类,法律类等各个专业。推荐的刊物包含EI检索会议论文集、CS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国家级、省级刊物。均为正规合法正刊,有CN和ISSN双刊号。论文检测提供学术不端论文检测服务,有详细的检测报告,客户可以根据检测报告的结果修改自己的论文,以顺利通过论文答辩。中国期刊论文网所有指导写作的论文,均可提纲论文检测报告,以确保论文的原创性和唯一性

权威论文查重网站

论文查重的网站有特别多种,常用的就是知网,是目前为止覆盖率最广的查重平台,和百分九十的高校都是有合作的,比重小点的还有维普、万方。在提交论文前期我们还会自己进行查重,用的比较多,参考性价比偏高的有paperbye、paperpass、paperfree等,大部分会选择在初稿使用这三个系统。

政治社会学期刊

青少年犯罪问题主管单位:上海市教委主办单位:华东政法学院快捷分类:政治社会学及统计学出版地区:上海国际刊号:1006-1509国内刊号:31-1193/D创刊时间:1982发行周期:双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3-6个月所在栏目:社会科学II综合影响因子: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杂志之家可以发表这类的期刊杂志。

你好,我是复旦大学的。社科部专业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环境化学也不错,复旦大学化学系很强的。

人民论坛投稿要求

人民论坛投稿要求,《人民论坛》创刊于1992年,《人民论坛》杂志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含扩展版),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一起来了解人民论坛投稿要求吧

本刊主要刊发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文章,尤其欢迎实证性、理论性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成果。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不论资排辈,无内外之别,高水平稿件将从快发表,稿酬从优。

来稿内容要求具有学术性,能反映当前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文章应主题突出,论点明确,层次清楚,论据可靠。稿件文责自负,本刊编辑部有改动或调整文字的权力。

作者保证论文不泄漏国家秘密。若发生泄密问题,一切责任由作者承担。论文如果为涉密科研项目资助产出论文,作者须提交所在单位的保密审批意见。

本刊谢绝纸质来稿,请一律以Word文件格式通过投稿平台上传,投稿请自留底稿。谢绝一稿多投,一个月内若收不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

撰写要求

一、论文书写顺序

论文的书写顺序为:中文题目,作者署名,中文摘要与关键词,基金项目,作者简介,作者联系方式,正文,参考文献。

二、题目

题目应能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三、作者

署名一般不超过2人,顺序由作者自定,各作者之间以空格分隔。英文名顺序应与中文相同。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机构、职称,机构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简称,其后在圆括号内标明城市名、邮政编码。多个机构的`情况下,不同机构之间以“、”分隔。请在文末附上作者联系方式,包括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等。若有多个作者,或作者联系不便,请指定一位联系人。

四、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以200字左右为宜,独立成篇,不分段,意义完整;用第三人称撰写,要求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不用“本文”“作者”等词语。

五、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论文请注明资助基金的正式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

六、各级标题

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各层次标题依次用汉字数字、加括号的汉字数字、阿拉伯数字、加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如“一、”“一、”“1”等。

七、图、表

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内容,尽量不用图和表,如用图表,则在文中不重复其数据,但需摘述其主要内容并进行分析。图表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图表,要有图号和表号,并在文章标出。照片要求清晰,层次分明。表格一般用三线表,上方应有表序、表题,表的栏目中量名称或量符号/量单位应齐全。

八、文献注释规范

须符合“《人民论坛》文献注释规范”要求,

人民论坛办刊成果

据2020年8月11日中国知网显示,《人民论坛》共出版文献量34244篇。

据2020年8月1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人民论坛》共载文23153篇,基金论文量为4545篇。

收录情况

《人民论坛》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收录。

影响因子

据2020年8月11日中国知网显示,《人民论坛》总被下载次数7304944次、总被引次数84866次,(2019)复合影响因子为,(2019)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20年8月1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人民论坛》被引量39591次、下载量823559次,基金论文量为4545篇,据2018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该刊影响因子为,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19种)中排第3640名。

政治经济社会论文

在市场经济和利益多样化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我们参加这次研讨班的各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集中精力,认真研读,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理清了思路。下面谈谈这次学习的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必要性中国改革开放26年以来来,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但伴随着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面临的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形势困难、反腐败任务艰巨、价值观差异增加、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问题。所以,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不仅能够快速增长,而且能够和谐发展的路子。我们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个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消除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但它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和伟大的历史过程。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篇大文章。从现实的针对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的发展理论做出贡献。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构建和谐社会需消除目前所存的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以民为本”,要在具体工作中体现我们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制度工程,更是一个感情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体现为了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宗旨,一句话,就是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不难看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以民为本”,就是要时时处处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在情感上尊重理解体谅人民群众,在行动上为人民群众谋利、谋富、谋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要通过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体现出来,要让老百姓从自身生活中听得见,摸得着,看得到。 分析中国社会目前所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却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约为3~6倍以上。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关键在于分配不公,这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也会危及稳定。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现象,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对群众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对等的。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最近“两会”召开以来,几乎全国人民群众的目光,都在关注社会公平,关注贫富差距,关注反腐倡廉,关注三农问题,关注农民工待遇,关注教育乱收费,关注困难群体,关注物价上扬,人人都说这些问题非常严重,都说这些问题必须解决。但这些问题,到底具体地存在和分布于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和哪些单位呢?只有把这些问题一件一件地摆到桌面上,才能一件一件地分析,一件一件地解决。怕只怕你等,我也等;你看,我也看;你推,我也推。那样一来,“构建和谐社会”,就真的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市个别部门,都有这样一种倾向,无论是执法部门还是非执法部门,都在想方设法地争权、揽权、要权、保权。事不怕多,权不怕大,可批可不批的批,可管可不管的管,可收费可不收费的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权力抬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但“和谐社会”是用嘴说出来的吗? “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指标,核心是指每个百姓的满意程度,尤其是困难群体的满意度。一些地方政府机关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与居民低矮破旧的住房形成巨大反差,怎么和谐?还有,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而农村贫困地区的“毛细血管”乡间小道却经常断头;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而拖欠农民工工资时常发生;市区夜晚灯火辉煌,而不少乡村漆黑一团,这一切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尽快地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变成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元互动、合作互助、理性人本的社会,而这一切美好社会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全面有效的调整。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和谐的社会关系牢固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的制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理性精神。理性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而法律应当成为理性的最权威的载体。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必须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尤其重要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相联,因为社会主义民主不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应当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多党合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2005年3月20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特别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件大事。意见指出,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些重要政治准则,必须认真坚持和遵循;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为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9年12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下发以及2000年12月召开了第19次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以后,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了建国以来又一个繁荣的时期,局面大好,催人奋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得到加强,各民主党派也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能否充分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我国社会就更加和谐、稳定;什么时候忽视多党合作的作用,我国社会就会缺乏活力,矛盾加剧,甚至导致社会动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妥善协调和解决了民族资产阶级、党派、民族、宗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仅很快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社会面貌和社会风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空前团结、和谐。1957年后,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统一战线被摧残得七零八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实行拨乱反正,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同心同德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怕的就是嘴上热,身上冷;会上热,会下冷;上边热,下边冷;代表委员热,有关部门冷;人民群众热,领导干部冷。去年以来,呈现了许多新的提法和名词:“加强党的执行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注重民主政治,注重自身建设的决心。相应的,民主党派也存在着如何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如何保持民主党派成员先进性等等问题。建议在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加强对中共党员多党合作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并通过适当方式举行中共党员和民主党员共同回顾,建国初期多党合作大好形势,党的事业生机勃勃等项活动。

我也明天考试,这个给你吧,手打了一遍,740多字,希望消息准确。构建和谐社必须对和谐社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方式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内涵丰富,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其根本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经济发展和谐入手,要协调内部各方面的的关系,使得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想持久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和可再生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政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前提,没有政治上的和谐,首先必须加强各个基层单位的和谐政治建设,实现政治和谐一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不断完善法制,必须反复倡廉实现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文化界,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肩负更大的责任在当代中国,发展和谐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层,应该加大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和教育事业,其次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上述的几个方面和谐形成了一个和谐社会的完整体系。如何啊,份给我吧,零点半很困的。

凡是农大的学生都急啊。。。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一)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三)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四)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

论文题目政治社会学

朱丽君,女,1977年4月出生,山西省寿阳县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山西大学副教授人物简介朱丽君,女,1977年4月出生,山西省寿阳县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职称:副教授。学历:研究生。学位: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全球化理论。主要学术成果《论罗马俱乐部的系统思想》、《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2期;《时间不可逆性思想的科学价值》、《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4期;《亚当or沙夫的异化理论》、《晋阳学刊》2002年6期;《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新视野》2003年3期;《论罗马俱乐部的科学精神》、《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7期。现在主持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项,山西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一项。学习经历1994年9月——1998年7月,山西大学哲学系本科学生;1998年9月——2001年7月,山西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认识论与价值论,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罗马俱乐部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2001年9月——2004年7月,南开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2001年7月——现在,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任教,讲授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读、新中国外交概论等课程,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政治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苏州杀妻案的“小三”人物介绍朱丽君,是苏州吴中区小石湖公园命案朱江涛的前女友,她和朱江涛发生了婚外情,两人合谋杀害了朱江涛的妻子张岚。相关案情2010年11月7日零点左右,苏州吴中区越溪派出所接到报警称,11月6日晚10点30分许,朱江涛与妻子张岚到越溪小石湖公园,因朱江涛上厕所,出来后未找到张岚。接到报警后,民警立即组织警力在小石湖公园周边寻找,一小时后在小石湖公园湖中找到张岚的尸体。随后,苏州警方全力开展侦破工作,令人震惊的是,11月7日晚,犯罪嫌疑人朱江涛在接受警方盘问后交代:他和前女友朱丽君发生了婚外情,是两人合谋杀害了妻子张岚。11月8日晚,犯罪嫌疑人朱丽君也被抓获归案。案发后,有网友称,张岚的父亲是苏州吴中区副区长。朱江涛的父亲是前吴中区安监局副局长,大伯是苏州某集团的老总。后经查证,死者张岚确系吴中区劳动局就业管理科科长。2011年1月28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一审开庭审理,嫌疑人朱江涛自述:他与朱丽君是同学,后发展成恋人关系。但他父母得知朱丽君父母离异,朱随母生活、家境贫寒后,极力反对。朱江涛为此跟父母争吵,引来的是父亲的高血压发作和气得昏死过去,朱江涛无奈和朱丽君分手。后来有人介绍了门当户对的副区长之女张岚。张的家庭背景、为人都无可挑剔,唯一的不足就是不漂亮,朱江涛没有感觉。但在父母的催促之下,他只好选择了张岚,可背地里还和朱丽君来往,发生两性关系。朱江涛还称,如果双方离婚,家里肯定反对,而三次为他打胎的朱丽君又一心想嫁给他,所以最终铤而走险,谋杀了张岚。被判无期2011年2月22日上午9点,苏州市中院对该案进行了公开宣判,庭审现场座无虚席。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朱江涛与被害人张岚于2010年5月举行婚礼后,朱江涛与其前女友被告人朱丽君仍保持着不正当关系。期间朱江涛曾提议将张岚杀害,并与朱丽君多次商议,但并未付诸实施。法院认为,被告人朱江涛、朱丽君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在共同犯罪中,两被告人均起主要作用,系主犯,但被告人朱丽君的作用小于被告人朱江涛。依法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朱江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人朱丽君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合作模式下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社会化运作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单位制变革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兴衰的原因分析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碰撞与融合:信息技术嵌入政府部门运作的机制研究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互动论视角下的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建设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资产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劳动与姐妹分化:中国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

毕业 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 总结 ,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2. 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

4. 我国人口数据获取的困境与出路

5.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

6.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人口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

8. 北京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口统计学视角

9. 人口安全视野下农业女性化问题研究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11. 人口转变背景下风险家庭表现形式. 成因及公共政策再建构

12.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13. 人口品质与婚姻选择--基于清末民初的思想考察

14. 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

15. 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以武汉市清真拉面馆从业人员为例

16.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健康与经济性收入来源比较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17. 兰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

18. 城市新移民中的“老啃族”现象探析

19. 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

20. 新型异质空间:居住空间中的性交换--基于北京某流动人口公寓的个案研究

21. 单靠人口数量就能博得的吉尼斯纪录,不要也罢

22. 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

23.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24. 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5. 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影响的研究

26. 转型期农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性重塑与秩序化重构

27. 生物医学研究中因检测范围所限致数据缺失时简单

28. 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29. 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聚集区中的农民工群体研究--基于对北京的调查

30.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

31. 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研究--以上海为例

32. 基于循证实践的我国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探索

33. 流动人口与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构建

34. 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参与的倍增效应与观念变革

35.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城市女性务工人员活动空间探究--以J市为例

36. 我国在业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寿命研究

37. 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38.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39. 身份认同对农村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

40. 中国单身人口已近两亿

41. 社会信任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42. 山东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研究

43. 中外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情况对比

44. 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特征及社会结构分析

45. 社会质量. 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46. 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关联初探

47. 剪子湾:一个北方村庄的人口迁移与身份认同

48. 丈夫参与对妇女产褥期恢复与家庭关系的影响

49. 陕西榆林937个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 除夕 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 留学 生 文化 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 教育 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 儿童 ”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 方法 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41. 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

43.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

44. 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

45. 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

46.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

47.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48. 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

49.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 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

50.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 措施

51.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

52. 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

53.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54.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55.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56.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

57. 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

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59. 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60. 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 反思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

[1]社会神经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脑电图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探索

[2]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由文化“复建”到文化“复兴”

[3]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5]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

[6]经济心理学影响力增强

[7]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

[8]三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方法

[9]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10]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1]《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简介

[12] 财经 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

[13]中国特色心理学问题的思考

[14]基于网络心理经济视角的农产品网售研究

[15]宽容与信任之社会心态的双向建构:“认同-渲染”模型构想

[16]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7]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

[18]舞动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20]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

[21]物质主义与冲动性网络购物的关系:妒忌和个人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

[22]自恋与发布自拍照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3]发布自拍照与女大学生自尊的关系:积极反馈与身体满意度的序列中介作用

[24]社会心理学在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25]日本产业组织心理学会长细田聪一行访问西安科技大学并做客胡杨林大讲堂

[26]少年司法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个初步的探讨

[27]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28]基于家庭心理学的长子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

[29]不同类型网络昵称的印象评价研究

[30]从航空驾驶到工业设计:情境意识研究的拓展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热门题目有哪些

★ 社会学毕业论文

★ 社会学毕业论文范文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2)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

★ 社会学毕业论文(2)

★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2)

★ 社会学学术论文范文(2)

朱丽君,是苏州杀妻案的“小三”。

政治小论文社会保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

摘要:伴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社会保障权在一国所受的保障情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概念与性质出发,在对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现状与其它国家的宪政实践,得出了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完善策略。对我国社会保障权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修宪

从社会保障权的发展进程来看,目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步的标志。而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权的确认与保护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已有的社会保障权缺少宪法的有利保护。因此,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层面出发对社会保障权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社会保障权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得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而该制度的核心,即社会保障权,也成为了公认的公民所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P。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保障权,具有法定性、复合性、非对等性以及母体性等法律特征。社会保障权之所以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因为:首先,社会保障权是为了实现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而存在的,社会保障权是维系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必备组成要素,因而其应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次,社会保障权随着人类历史进步而逐步确立,同时社会保障权在权利保障方面与其它的公民基本权利存在着区别,社会保障权的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作为保障义务的主体确保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二、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的原因分析

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权利受到宪法的保障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历史进程与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中所提倡的人权主要指的是社会权。与第一代人权相比,社会权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公平应有的价值,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纠正由于过度的自由竞争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平,确保社会正义与安全,进而实现人们能够有尊严的生活。社会权所具有的内容体现在各国的宪法与国际性人权文件中。学者们将狭义的社会基本权确定为社会保障或社会安全相关的权利。中间的社会基本权被分为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经济权利,广义的社会基本权则包含经济、文化与社会三方面的权利。从学者的三个不同的分类已看出社会保障权都包含在社会权之中。从社会保障权的历史进程而已看出,其的实现需要国家积极行为的配合,社会保障权能否实现对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为实现自身必要利益、主张或者自由。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不但依赖于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同时还要设计包括社会因素以及观念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政治状态对社会基本权利的影响极大。社会保障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个人针对国家所提出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是公民作为个人为了维持自身存在的最基本的基础权利。社会保障权作为维护公民作为个人的尊严与价值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其本身是无法用其它公民的基本权利所取代的。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其必然要发挥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方面的作用,因而,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

三、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现状

我国2004年修订的宪法中,在第14条、第33条、第44条以及第45条,都为我国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保障权已经在宪法中得到了体现,取得了应有的宪法地位,但是这并不等于社会保障权在我国已经成为宪法所确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权保障的实际情况来看,和社会保障权联系密切的宪法规范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

《宪法》第33条3款规定: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该条款从表述上来说,是人权保障原则的概括,其本身只是方针条款,不具有具体法规范所具有的拘束力,公民的包括社会保障权在内的相关权利受到侵害后,是无法援引该条款来获得权利上的救济的。

《宪法》第14条4款规定:国家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44条规定:国家实行退休制度。这两点规定是社会保障权的制度保障,但是宪法并没有规定公民可以据此提出权利要求与权利救济。尤其是后面一点,其仅仅规定退休制度,使得享受该制度的主体范围确定为我国的部分公民。

《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该条款作为社会保障权方面的核心条款,在表述上没有采用社会保障权的概念,而是用的物质帮助权。物质帮助权在我国没有明文的权威解释,因而导致其本身的含义不明。同时,该条款中的一些规定具有方针性特点,是作为政策性条款存在的,其本身在性质与效力方面与第44条和第55条关于社会保障权的作用相同。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在我国现有的宪法规定中只设定了以上四个条文,因而其在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

四、我国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的完善策略

上个世纪以来以宪法保障的方式确认社会保障权所具有的地位已经成为国际趋势。社会保障权通过宪法确定地位开始于1917年的《墨西哥宪法》,该宪法规定了社会保障权的内容。除了此种宪法保障方式外,还有的国家以司法判例解释宪法的方式进行社会保障权的确认。结合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如下的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对宪法进行解释说明;二是宪法修订。

对宪法中所规定的社会保障权进行解释说明,即通常所说的释宪,其方式是通过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所具有宪法解释权,将我国现有宪法中所规定的物质帮助权作扩张解释,将其扩张解释为社会保障权。该策略的采用就会导致与现有宪法的第14条、第44条中的相关规定存在冲突。因而该途径是不适合采用的。

宪法修订,即直接对宪法进行修改。该方式在很多国家中被采用。在该方式的应用中,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者国际人权法中关于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相关经验,对宪法进行修改,在对现有宪法中规定的社会保障权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社会保障权的宪法新条文。在新条文中从国家义务与公民权利两方面出发,来确定社会保障权的内容。一方面确定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应尽的义务;另外一方面从公民权利角度出发,确认社会保障权中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除此以外,民法以及刑法等其他相关法律以及法规也配合我国宪法保障社会保障权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

总之,社会保障权不仅仅是作为人权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宪法应保护的基本权利。宪法保障在社会保障权保护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社会保障权实现的最优途径。因而,有必要随着我国宪政与法治的发展,通过对社会保障权进行宪法保障的努力,而确保宪法保障社会保障权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富龙飞.社会保障权研究文献述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10).

[2]黄小云.美国与德国对社会保障权的宪法规范模式分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0(4).

[3]刘婧婧.社会保障权之基本权利属性探析――基于学理和宪政实践的双重考察.行政与法.2011(1).

[4]李运华.论社会保障权之宪法保障――以社会保障权宪法规范的完善为中心.江苏社会科学.2011(6).

[5]付龙飞.社会保障权司法救济机制研究.经济经纬.2011(3).

浅析老年社会保障问题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老年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途径。要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关键词】 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生活现状;政府职责;社会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个大趋势。联合国曾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重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重的7%,即可称为老龄化国家。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亿,超过总人口,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起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阶段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老人的养老问题从以往传统的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转变为依靠政府及社会的养老模式。因此中国的老年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民生问题。

一、老年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1、老年人社会生活现状

(1)随着计划生育刚性政策的推行,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如果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一般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的独生子女在结婚前要照顾两位老人,而在婚后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由于现今城市住房、生活习惯、个人性情等因素,老人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和子女居住在一起,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改变。要么老人各自生活成为空巢老人;要么也只能有一对老人跟随子女生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定一致,有的针对户籍地的优惠政策或补贴由于老人居住地与户籍地的不一致而无法享受。

(2)“双轨制”的存在,使得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公平性,而区域差异、职业差异、城乡差异等更加剧了老人晚年生活的不同,特别是农村失去了劳动能力的老人,若没有子女的照顾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困难。根据老龄委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城镇达到了,月均退休金1527元;而农村只有,月均养老金只有74元,这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

(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差,因此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成为每个家庭关心的问题。

随着医疗保险的逐步深入,住院报销的比例及门诊报销的慢性病种类也在逐步扩大。但是,由于受到使用条件和人员限制,好的医疗设施相对集中于大医院,而大医院则多数都在大中城市,因此对于医疗保险存在地区差异,而这种差异将会导致贫富悬殊加大。例如,生活在城镇的老人生病可以直接就近到医院看病,需要住院则直接报销,住院成本小;但是生活在乡村的老人受条件限制是小病扛、大病才去医院,但是有的大病当地医院受医疗设施和人员的限制,可以做出诊断但是无法医治或医治效果不佳,需要转院到大医院。先不说由此产生的生活成本,单就医疗报销来说就会减少10%-20%,甚至30%,使得本就不很富裕的家庭更加贫困。

2、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

(1)养老保障制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叶,起步较晚,还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老制度。

如资金困难、养老金基金增值难以保证、政府执法不严、最棘手的农村养老保障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特别是农村养老的基础保险金和养老金标准过低,无法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另外,计划生育政策与传统养老模式的矛盾都表明中国的养老保障还没有从制度上得到完善。

(2)政府及社会的责任和服务意识不强。

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趋于小型化,再加上经济发展推动人员流动,加剧了空巢老人比例的加大。到2010年,我国城乡空巢率分别为和。空巢老人普遍存在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精神缺乏安慰,经济、物质生活困难,疾病无人过问,孤独寂寞等问题,特别是高龄、独居、体弱多病的老人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而从空巢老人对政府及社会的帮助情况来看,根据民政厅的调查有的老人对社区(村)医疗保健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或不满意,有的老人从未得到过帮扶。因此,空巢老人不仅需要子女及亲朋的照料,更需要政府及社会帮助体系的建立健全。另外,对于跟随子女一同居住的老人,特别是对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老人,也有享受政府补贴和社会帮助的权利。但是,根据我国现行制度,对老人医疗报销、健康体检、政府补贴等一些优惠政策都需要在户籍所在地进行办理,致使这部分老人不但享受不到优惠,而且还加重了经济负担。使得老人只能在做空巢老人放弃亲情和得到亲情放弃优惠之间做出两难的选择。

二、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途径

1、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都要依法完善职能,严格执法,落到实处,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符合中国社会的养老保障制度。特别是棘手的农村养老保障,要根据农村老人的实际,制定出符合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及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2009年,我国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达到了亿,参合率为,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达627亿元,占新农合筹资比例的。但是这些都没有改变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所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农民看病依然成本偏高,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将现行的按地区统筹改为全国统筹,真正做到“病有所医”,不“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另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别大,收入不稳定等因素,因此在缴费数额及补助比例上要有灵活性。

2、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

鉴于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现状,急需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亿,养老床位150万张,仅占老年人口的,同时还需要至少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因此社会保障服务要做到覆盖范围广,需要合理配置养老资源。不仅要有收住经济实力强、条件好的高标准、高档次的养老机构,更多的要有面向全社会的、收住低收入人群的一般养老机构。对于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老人,需要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对老人是否在世的审验能否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而不需老人每隔一定时间就要回户籍地一次进行签字确认;又或者能否对60岁以上的老人放宽户籍管理政策,让老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使得各项优惠政策能够切实落实到位,真正做到老人 “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养”。

3、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通过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明确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和用途,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应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各级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总之,社会老年保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只要各级政府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扶持企事业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推动各地老年基金会等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有针对性的创造结对帮扶、认养助养、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等形式多样的救助帮扶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普遍为贫困老人提供多样帮扶,社会老年保障问题才能进一步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 张敏杰.老年社会保障——一个严峻而紧迫的民生问题[J]. 理论与研究,2013(1)32.

[2] 王向阳.浅议老年人社会保障的法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3(6) 241.

1社会保障的作用与意义作用:(一)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三)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平衡器意义:一)“安全网"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脊时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人民群众有生活来源,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二)“平衡器”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三)“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有利于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一定程度上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又可以避免社会消费的过度膨胀,引导消费结构更为合理,平衡社会供需的总量,有利于防止经济发展出现波动,实现更好地发展,四)是“稳定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为劣动者建立各种风险保障措施,帮助他们消除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避免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引发一系列的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 索引序列
  • 政治社会化论文知网
  • 政治社会学期刊
  • 政治经济社会论文
  • 论文题目政治社会学
  • 政治小论文社会保障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