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职业与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职业与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职业与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初探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以西南林业大学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为例,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一些思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体系 构建

职业生涯规划是英文“Career Planning”的意译。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的环境形势,方向性地计划安排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长计划的合理安排。

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缺失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笼统的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填报志愿时很少或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同时对高校各专业的社会前景缺乏客观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不能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及专业学习。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起步较晚

1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国家教委文件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这些探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存在地域差异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

(四)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是专业化不强,一般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二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不稳定,专职人员匮乏。

(五)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职业需求模糊、职业期望过高、职业起点偏高、职业准备不足、职业攀比模仿。 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有的人队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有的人只有3—5年的规划。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将无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与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自2003年以来,面向全校本、专科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课程主要讲授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礼仪等。同时邀请用人单位HR和校友到校给学生做“实战讲座”等形式,这样的职业指导存在随意性和临时性的问题。2005年引进了教育部与航天四创合作开发的就业卫星精品讲座,同时开设校内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讲座教师,并将就业讲座纳入课外学分体系。2008年购买北森公司careersky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2009年,向2009级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讨论、比较、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了理论完整、操作性强的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组织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为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的机构,根据学校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负责培训担任课程的教师;做好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安排班级、课时、教学时间与地点。

2、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为必修课。课程包括自我知识、职业知识、经济环境趋势、人际沟通,面试、简历撰写、工作适应等问题的分析和指导。

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组织学生完成课程配套的careersky测评系统的使用,通过实践教学、职业测评、以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职业认知,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实现人职匹配。

3、课程结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作为必修课而设立的,学分设置为2学分,共计38个学时,根据院系、专业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实施课堂小班教学。

4、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教学方法:按专业相关性划分小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理论分析与测评软件,结合案例研讨与课程活动。

考核方式:学生完成测评报告和大学阶段职业发展初步规划为成绩合格,记课外学分2学分。

5、教师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等组成。每位教师在承担课程任务前都经过高校职业规划教学培训,并取得TTT认证培训资格。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的客观反应。在09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软件对其在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后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前后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为:

(1)了解自我:此项测评前后差距不大,原因是09级新生刚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普测,其中有卡特尔多项人格测试(16PF),该测试旨在让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也开设有关了解自我、解释测评报告的专场讲座。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共同点的。

(2)了解职业: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对自身专业、社会环境、就业形势方面都有了更客观的了解,他们也认为高中对职业方面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行动力度: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为个体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后,学生的行动力得到了提升,这和目标缺失的行动力是有差异的。

由于上述的调查是基于同一群体在时间上纵向研究。为更加直观的体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中的差异,又抽取了600名未接受过该课程教育的08级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对其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是和09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在careersky的反应是趋于一致的。

2、学生参加课程后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对学生在使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后留言进行了主观分析和统计,总体分布如下:

三、西南林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访谈和对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分析,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师资队伍问题以及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个性问题,也是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共性问题。

(一)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计划,该课程从大一学生开始,持续两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将在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引导下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白皮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缺乏全程化的专业指导,院系在专业与职业发展的个别化指导上也十分欠缺;职业指导理念还偏重于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倾向于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则相对较少;课程相对单一独立,未能和社会实践、心理调试、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与环境,还与教学管理部门息息相关。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势在必行。

(三)师资队伍问题

高品质的课程,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所决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基本都是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相应的专业人员极少。同样,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环节时缺乏实战经验,不少学生认为行业人士的讲座更有吸引力。

(四)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学生课后感受与收获调查发现,有37%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往往只有到了毕业学年,才会在即将面对社会、面对责任等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思考、学习了解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

四、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

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和完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一)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

(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

(三)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Pazy A. Joint responsibility: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s[J].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1998,(20):311—331.

[2]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实例、解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吴秀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4]杨琼.云南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科爱好者,2010,2。

[5]桑志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14—215。

[6]北森测评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8。

[7]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0。

三、应对措施――构建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体系 面对新常态的就业形式和目前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现状,高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力度,构建起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体系,使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和职业规划工作能切实发挥作用。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学生就业力 高校在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安排不同课程模块,逐步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3]。第一步,开展新生始业教育,让新生刚进校就已开始有针对性地认识专业、规划自己的人生;大一年级开展职业认知和自我探索等初级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使学生进校就开始树立职业意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计划,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以及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第二步,对大二、三学生着重开展就业能力和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重点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目标,客观自我定位,通过社会实践、创业大赛、学术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以及对将来职业生涯做出决策的能力;第三步,对毕业班学生着重开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指导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求职简历制作和模拟面试等,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 2.建立良好的就业工作机制,培养高标准的职业规划指导团队 高校要改进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和实效,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就业工作机制,培养高标准的就业指导团队[4]。 第一、建立良好的就业工作机制,应当构建学院与分院两级就业工作体系。在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分院成 立由主管领导为组长,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毕业生代表和相关专业教师为成员的就业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各分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形成“学院统筹、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学院分院班级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 第二、培养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团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可以遵循专职和兼职相辅的思路。加强专业指导教师的聘任、选拔和培训。高校应加大投入,保证就业工作经费足额到位。再者,培育兼职指导教师力量,组织学院教师参加职业规划方面的培训,邀请专家、公司人事经理等组建和扩充学院就业指导的兼职队伍,切实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3.坚持“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设大学生职业咨询室,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对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引导信息和意见;针对不同的岗位提供技能信息的咨询。 总之,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分析环境,正确地选择职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学生要实现从“自然人”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的转变。在纷繁复杂的职业世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不断探索,就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大学生就业供给与需求、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4). [2]毛晓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6). [3]汪风涛.严志谷.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长效机制的探索[J].理论观察,2007,(6). [4]杨良奇,刘明辉.创新工作机制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4).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论文(三)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后备力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注的 热点 。高校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构建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体制的转轨与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进入21世纪,伴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持续上升,大学生就业率大幅度滑落,目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和形势非常严峻,就业压力突出、就业竞争异常激烈。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时代向“大众教育”时代的转变,大学生人数激增,新的就业形势下,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理所当然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点,对高校而言,建立一整套基于绩效管理理论的、针对各院系就业工作的考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家、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日益重视,为更多的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顺利就业和成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国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 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3]如:提出加强思想教育、开展全员全程指导、建立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等,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临时性 目前对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高校为数很多,但绝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甚至是“双选会”期间进行,指导内容比较狭隘,功利色彩相对较重,却忽视了思维和理念的养成,就像是“季节性蔬菜”,应季时铺天盖地,反季时却难觅踪迹。在具体做法上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 报告 会“集中灌输”就业指导思想,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二)就业指导观念陈旧 很多学校对于就业的认识仍停留在就业率的层面,并未充分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大多数学校还在认为,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却很少关注。这大大影响了人才的合理使用,造成许多大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长”。[2]帮助学生就业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缺乏职业生涯教育这个前提,没有正确的择业观,容易在就业过程出现种种问题,很难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即使就业,今后仍将面临下岗和再就业的问题。因此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上。 (三)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系统化、经常化,内容上基本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执行、提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有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还没有多少机构像国外高校那样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因此其指导服务作用尚不十分突出。[4] 我们目前的就业指导只针对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其实,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我国缺乏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尤其是缺乏对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对毕业生的职业去向跟踪,缺乏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过程的研究等。 (四)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不足 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己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了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但因为就业指导人员多半是从“管”就业工作岗位上转来的,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缺乏丰富的就业指导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能力来指导怎么“找”合适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起到了一种教育、管理和中间桥梁的作用。[5]这就使得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欠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仍局限在择业技巧的传授和就业政策的宣讲上,与学生的需求反差明显,因而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投入不足,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少,软硬件建设不完善,很难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这是目前我们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势必会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重点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这一人力资源是否能够合理配置,是否能够实现大学生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 文化 、科技、政治等各方面事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6]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除了帮助大学生选择一种职业,谋求一份工作,还要以大学生的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以事业为目标,统筹兼顾、协调一致,使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和谐发展,使大学生的个人劳动能力得到最大发挥。 (一)根据学生需要制定完备的就业指导方案 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并把就业指导教育作为大学生培养的要组成部分,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该制定完备的就业指导方案。就业指导方案中应明确学校及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学校对各年级就业指导具体内容、学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具体方式、师资队伍配置以及就业指导课程的具体安排等。高校制定就业指导方案后,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落实,因此,学校应对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和 总结 。 (二)加强职业素质培训,全面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因此,采取措施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是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件。目前,多数省、市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都通过聘请知名就业指导专家组织培训对本省、市的高校教师进行就业指导培训,[6]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也能增进各校就业工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提供互 相学 习良好机会。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班活动,根据工作安排,对本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轮训,使他们能熟知就业指导基础理论和知识,包括职业咨询理论与实践、职业咨询的法律法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创业指导等,同时让他们了解就业指导基本技巧和毕业生信息网使用等。[2]培训之后,高校要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综合考核,经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作为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和大学生日常就业指导咨询。 (三)做好就业指导的校内外宣传,使就业指导的观念深入人心 就业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优质的就业指导不仅能引导大学生树立专业理想,搞好专业学习,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就业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他们顺利就业。[7]因此,高校和大学生都要对就业导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艰巨任务,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个人要自觉学习就业知识,配合学校举办的各项就指导活动,从而使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 (四)增强与社会的联系,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就业信息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本身也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8]因此,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经常与用人单位联系与沟通,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高校要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请己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来校与同学们交流与沟通,介绍工作经验和教训,让在校大学生间接了解社会。同时,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向他们介绍 创业政策 、帮助他们掌握创业技能、做好创业心理指导,同时,成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社团,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实现创业理想、创业成功。 四、总结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后备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无数家庭的幸福和希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和期望,关系到人才资源在社会环境中的发挥和运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函需论证和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8]保稳定,就要保就业。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作为培养大学毕业生的教育机构,各高校也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要继续重视并切实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关乎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高校要上下齐抓共管,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发动多方面的力量,来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永利.构建立体化平台加强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01): 16-17. [2]傅苑,万清祥.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就业指导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咨询,2007(1): 93-94. [3]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34-135. [4]齐再前,郑秀英,白守礼.关于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3):21-22. [5]刘玲玲,毛素平.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选择 考研 与就业[J].科技信息,2005,35: 910-911. [6]吴学兵,吴海云.关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6(3): 76-80. [7]易玉梅.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研究[J].湖南商院系学报,2006(2):119-122. [8]张树彬,项慧新,王艳春.高校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的内容体系及其实施[J].唐山学院学报,2006(2):78-7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论文

时间象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返,毫不流连,你有为自己做过职业规划吗?需要认真地为此写一份职业规划。但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心理因素包括职业生涯认知、职业自我意识与职业个性等方面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选择。构建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体系,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辅导,对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课题,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心理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生涯规划指个人规划其未来生涯发展的过程,即设定个人生涯目标,然后设计为完成生涯目标而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生涯规划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进程。

而科学的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个体实现心理的健康成长。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补性,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对象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大学生生涯规划具有全程化和个性化特点。同时,生涯规划强调以认知自我为起点,因此极具个性化,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爱好、价值取向等制定不同的生涯实施规划和发展道路。生涯规划的全程化恰好弥补了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行为,有助于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需要,并涵盖整个教育过程。

二、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焦虑和急躁心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都会担心自己的职业理想能否实现。于是心浮气躁、身心疲惫、精神紧张;学习上判断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生活中萎靡不振、意志消沉;学习上得过且过、穷于应付、反应迟钝;有的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

在选择单位上,急躁心理还反映在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的情况下草草签约,其结果是后悔莫及。其次,怯懦和自卑心理一些大学生面对择业市场,常常产生自卑心理,不敢大胆推荐自己,认为自己竞争力不够。有些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在择业中他们缺乏自信心,勇气不足。过度的自卑心理往往会让大学生心灵扭曲、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甚至产生强迫性行为障碍等严重问题。

缺乏自信以及对择业的恐惧会让许多大学生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自主择业意识,在一些事情面前毫无主张,把找工作寄希望于父母与亲朋好友,自己则在家待业混日子。第三,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自负是一种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的心理倾向。

部分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应得到优待,于是在择业过程中,择业期望值过高,其结果使不少大学生对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去工作机遇。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自我分析一种表现使自负心理,一旦产生了这种不良心理,那么在现实之间和择业目标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反差,而产生抑郁、烦躁、失落、甚至于孤独等心理现象。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开展

(一)灌输职业规划理念,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

一方面,职业规划理念是自我负责和自我塑造的理念:从学生开始计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就应该明确,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上。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前程,应以负责的态度,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付诸行动,自我塑造,拓展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激发自己最终实现人生理想。另一方面,是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理念:一把钥匙配一把锁,学生的兴趣、气质、能力等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唯有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自身心理的变化,实现重新择业。

(二)开展职业心理咨询,加强就业心理辅导

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收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自我选择能力、就业竞争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心理辅导员要经常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特别是就业心理辅导。一般就业心理辅导包括以下工作:一是开展系统全面的就业心理指导,广泛深入地宣传就业制度改政策、供求形势等,使学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提高耐挫能力;二是及时疏导就业中的不良心态,如自卑或自傲、盲攀比、挫折心理等;三是就业心理障碍咨询,这是面对个别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

(三)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规划职业生涯

随着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的展开,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其中,同步加强学生的入学适应教育、学习指导、交往辅导、情绪管理以及就业心理辅导,必将促使学生不断反省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使自我教育成为强烈需求,改变以往被动受教育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具有自我认知、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等,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职业规划的各环节有机结合,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童天.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80.

[2]蔡丽,王丽娜.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11-12.

职业规划论文参考的文献

1、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2、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

3、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因。

4、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5、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6、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宏观就业指导与微观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扩展资料:

随着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不少大学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想得到的就业方面的辅导为职业规划辅导,比例达到了。

祝红艳指出,大学生在低年级时比较难以制定出系统的职业规划,但在进入大学以后,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大致的目标。就业、考研或是出国,无论是哪一种,制定最基本的目标后,就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略有侧重。

“如果选择就业,则应该开始有计划地考虑自己未来想从事哪个行业或者哪个职业的工作,逐渐摸索自己感兴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时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习工作。”该专家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应届大学生就业状况全调查

随着《杜拉拉升职记》电视剧的热播,让我们领略到了现代职场女性特有的风采,智慧、自信、优雅、独立而不失温情,不断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就是男人之外的“半边天”。然而在职场上她们却一路遭遇许多问题与困境,影响了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职业女性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困境

1.难以逾越的传统观念

不可否认,几千年的男性社会历程,己经在很多领域刻下了男权的烙印,形成了男性成为主导力量的格局,也形成了一种具有性别等级的文化。这种文化和社会意识从人降生就开始灌输他们这种不同的性别规范,从而在其可以自我选择之前就己经形成了男强女弱,男性主导。 长久以来“男在外闯世界,女在家保稳定”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对女性的要求只是贤惠、柔弱,而女性的聪明、能干、坚韧等品质却往往被轻视或忽略。头脑中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由此对女性存在的性别歧视,在职场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职业性别隔离

职业性别隔离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职业性别隔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横向隔离,男女性别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一致,如就业人员构成中的男女性别差已扩大至 个百分点,而我国总人口构成中的男女性别差却只有 个百分点;二是纵向隔离,男女两性在职务等级和职业地位等级、职称等级中的构成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三是男女两性整体收入存在明显差异。

(2)制度措施上的不平等

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招聘录用上存在不平等。在相同条件下,许多招聘单位往往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在职业培训方面,无论是一般培训还是专门培训,或者是业务外出,女性都较男性更少有机会;在配置安排上,女性劳动力的流动频率小,造成劳动技能单调,就业领域狭窄;在福利制度上,许多单位相同条件的女员工不能获得与男员工平等的福利待遇,女职工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在退休制度上,男女两性不同退休年龄的规定使每一位女职工缩短了就业时间,降低了收入水平;另外女性在加薪、晋升等问题上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会高于男性。

2.难以平衡的社会角色

现代女性的角色构成基本上是由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两大类复合而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角色成为女性在扮演传统的家庭角色之外的又一重要社会角色。但社会、家庭双重角色的承担,使其处在重重的角色矛盾之中,给女性带来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与心理困惑,严重影响着女性身心的健康发展。

(1)双重要求与标准带给女性的困惑

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男女两性化的重叠要求,既希望女性都有很强的事业心,如吃苦耐劳、好强、刚毅、独立等等,又希望她们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认定的女性特质,如依赖、柔顺、随和等。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对男性和女性“成功”的'评价标准不一。在以男性为主的传统价值观念中,男性只要事业成功,例如职务升迁、工作获奖、发明创造、专业升级、发财致富等等,都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而女性的成功要受双重标准的检验,必须事业和家庭两方面同样成功。这种不公正、不合理、不易冲破的传统偏见和价值观念,就使得职业女性长期处于两种角色的矛盾冲突之中承受着世俗舆论和自己心理的压力,而不如男性勇往直前。

(2)事业家庭冲突带给职业女性的困扰

在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男性,认为男性是干事业的,女性必须以家庭为重。因而时时会指责工作积极的妻子不顾家庭、缺乏母性、没有女性味等。因而她们疑惑自己的强大,已婚的职业女性困扰就更多,常常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3)市场经济变革带给职业女性的困惑

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女性一方面遇到发展的契机,取得真正意义的男女平等,涌现出许多事业成功的女性。另一方面,受“单位所有人”影响极为深刻的中国女性,在竞争原则、效益原则新的衡量尺度下,面临被精简、被调整、下岗回家、等待再就业等问题。职业女性内心很不平静,她们感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时时受到威胁,产生角色困惑。

3.难以克服的自身因素

(1)自我认知偏低

虽事实上然男女两性在智慧、才能、成功率等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传统文化环境总在影响或暗示:女人不如男人,女性应该柔弱。长期以来,,女性受这种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形成了错误的自我意识与思想观念,认为女性在工作能力、思想深度等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女性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产生了依赖、顺从、迎合男性的思想。有些女性总认为自身能力不够,认为“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女性的这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导致女性在事业上容易失败,影响职业发展。

(2)竞争意识不强 。有的女性把竞争和“权利欲”看作是男性的专利;有的女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轻易地“谅解”自己,错过发展机会;有的女性在思想上、理想上渴望自立、自强,但行动上不能为竞争所需的人力资本做储备,时间价值利用率较低,无形中减少了参与竞争的机会。

(3)对传统角色分工的认同

一些女性尽管在学校读书时才华横溢、雄心勃勃,但一旦成家生子,便存有“母借子荣而耀,妻凭夫贵而荣”观念,放松了事业追求。有的虽然锐志不减,但一遇到家庭与事业的矛盾、自己事业与丈夫事业的矛盾,便甘为家庭、为丈夫和孩子放弃事业。

二、促进职场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职业女性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推进职业女性职业生涯顺利发展需要从多层次多方位来进行。

1.制度层面

(1)建立健全两性平等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要审视已有法律、法规,剔除损害女性利益的条文规定。在各项制度的改革和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增强制度对性别平等的敏感性。研究如何建立相应的督促机制和压力机制,及时制止和纠正违背性别平等原则、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行为。完善女性平等职业发展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及其落实机制。真正赋予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切实解决妇女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难,女职工权益保护难等问题。同时,要制定平等就业法,高度重视歧视妇女案件的处理,努力保障妇女就业权益。

(2)完善女性劳动保护与生育制度

进一步加大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对贯彻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法律约束,建立健全女职工劳动保护管理监督机构,把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列入国家劳动安全监察的内容之一和企业劳动保护管理体系。另外,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将生育成本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去,建立必要的生育费用社会补偿制度, 将女性的生育成本社会化, 为女性生育提供经济补偿。

2.社会层面

(1)改变传统观念,消除性别歧视

转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消除社会对妇女的偏见与歧视,展示女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全社会包括女性自身提高对女性社会价值的认识,可以通过各种报刊、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倡导性别平等、维护妇女权益、展示妇女风采,加大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大力倡导男子多参与孩子养育和家务劳动,减轻职业女性的母性角色负担。

(2)重视女性职业规划的设计

注重发挥社会各级组织作用,积极为女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有利条件。

一要加强引导。各级妇女组织要通过开展讲座与培训等多种载体,在广大女性中深入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使更多的职业女性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引导职业女性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二要完善机制。要健全女性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企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相对薄弱的状况,明确女性参加各类培训的比例,提高她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不断丰富工作经历和阅历。建立科学合理的女性人才评价机制,摒弃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建立以知识、能力、业绩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使女性人才得到公正的评价。三要注重服务,在大力培植就业指导机构的基础上,要加快培养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为女性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3)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

大力发展直接为家庭服务的第三产业,使家务劳动逐步从家庭转移于社会,成为社会性劳动,例如普设托儿及托老设施,为照顾老人和对抚养孩子提供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家政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努力把女性从传统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3.个人层面

(1)正视冲突,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女性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摆正事业与家庭在心中的这杆秤,毕竟鱼与熊掌通常情况下是难以兼得的。

大部分女性都会面临做母亲和回归职场的问题,女性要学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特定的角色有所偏重。因为很多职场女性不敢下决心去履行做母亲的职责。处理好这些现实的问题,就需要女性及早规划自己的人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

(2)制定职业规划,及早给予职业生涯的定位

倡导职业女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打破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优化女性择业的外部环境,女性只有做好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有助于个人认清自己事业的前进方向,从而更好的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

做母亲、做妻子会给女性的职业生涯带来一定影响,如何让自己把事业和家庭处理得更好,聪明的女性应学会及早制定个人生活和发展规划。建议女性首先应该将影响自己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尽可能考虑在内。分析自己的现状,确定自己的位置,确定人生目标,包括婚姻的,家庭的,事业的,成就等等,在家庭内部进行充分地沟通,使大家尽量能够达成一致或取得家人的谅解和支持。

(3)不断学习,提高女性职业竞争力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女性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提升女性职场地位和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承担着大量的家务活和生养、教育孩子的重任,精力相对有限,有选择地强化一种技能有利于集中精力掌握好该技能,也有利于巩固在这一领域的职业地位,对于增强职业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职场女性在职场的作用和贡献愈发显现。重视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帮助职场女性走出职场困境,在充分实现女性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安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贵明:女性全面发展的三维管理[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4(3).

[2]蔡惠芝:我国现代女性职业成功的困惑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5(2)

[3]蓝李焰: 女性就业的边缘化―中国目前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及其原因[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9)

[4]冯颖:职业女性角色定位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12)

[5]兰玲:促进当代女性职业发展的途径[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2)

[6]胡立英:知识经济时代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J].南方论刊,2008(4)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

职业规划书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初探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以西南林业大学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为例,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一些思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体系 构建

职业生涯规划是英文“Career Planning”的意译。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的环境形势,方向性地计划安排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长计划的合理安排。

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缺失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笼统的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填报志愿时很少或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同时对高校各专业的社会前景缺乏客观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不能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及专业学习。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起步较晚

1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国家教委文件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这些探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存在地域差异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

(四)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是专业化不强,一般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二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不稳定,专职人员匮乏。

(五)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职业需求模糊、职业期望过高、职业起点偏高、职业准备不足、职业攀比模仿。 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有的人队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有的人只有3—5年的规划。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将无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与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自2003年以来,面向全校本、专科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课程主要讲授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礼仪等。同时邀请用人单位HR和校友到校给学生做“实战讲座”等形式,这样的职业指导存在随意性和临时性的问题。2005年引进了教育部与航天四创合作开发的就业卫星精品讲座,同时开设校内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讲座教师,并将就业讲座纳入课外学分体系。2008年购买北森公司careersky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2009年,向2009级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讨论、比较、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了理论完整、操作性强的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组织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为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的机构,根据学校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负责培训担任课程的教师;做好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安排班级、课时、教学时间与地点。

2、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为必修课。课程包括自我知识、职业知识、经济环境趋势、人际沟通,面试、简历撰写、工作适应等问题的分析和指导。

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组织学生完成课程配套的careersky测评系统的使用,通过实践教学、职业测评、以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职业认知,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实现人职匹配。

3、课程结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作为必修课而设立的,学分设置为2学分,共计38个学时,根据院系、专业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实施课堂小班教学。

4、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教学方法:按专业相关性划分小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理论分析与测评软件,结合案例研讨与课程活动。

考核方式:学生完成测评报告和大学阶段职业发展初步规划为成绩合格,记课外学分2学分。

5、教师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等组成。每位教师在承担课程任务前都经过高校职业规划教学培训,并取得TTT认证培训资格。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的客观反应。在09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软件对其在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后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前后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为:

(1)了解自我:此项测评前后差距不大,原因是09级新生刚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普测,其中有卡特尔多项人格测试(16PF),该测试旨在让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也开设有关了解自我、解释测评报告的专场讲座。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共同点的。

(2)了解职业: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对自身专业、社会环境、就业形势方面都有了更客观的了解,他们也认为高中对职业方面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行动力度: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为个体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后,学生的行动力得到了提升,这和目标缺失的行动力是有差异的。

由于上述的调查是基于同一群体在时间上纵向研究。为更加直观的体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中的差异,又抽取了600名未接受过该课程教育的08级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对其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是和09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在careersky的反应是趋于一致的。

2、学生参加课程后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对学生在使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后留言进行了主观分析和统计,总体分布如下:

三、西南林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访谈和对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分析,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师资队伍问题以及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个性问题,也是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共性问题。

(一)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计划,该课程从大一学生开始,持续两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将在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引导下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白皮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缺乏全程化的专业指导,院系在专业与职业发展的个别化指导上也十分欠缺;职业指导理念还偏重于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倾向于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则相对较少;课程相对单一独立,未能和社会实践、心理调试、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与环境,还与教学管理部门息息相关。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势在必行。

(三)师资队伍问题

高品质的课程,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所决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基本都是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相应的专业人员极少。同样,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环节时缺乏实战经验,不少学生认为行业人士的讲座更有吸引力。

(四)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学生课后感受与收获调查发现,有37%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往往只有到了毕业学年,才会在即将面对社会、面对责任等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思考、学习了解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

四、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

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和完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一)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

(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

(三)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Pazy A. Joint responsibility: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s[J].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1998,(20):311—331.

[2]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实例、解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吴秀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4]杨琼.云南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科爱好者,2010,2。

[5]桑志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14—215。

[6]北森测评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8。

[7]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0。

影响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调研的论文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根据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末,我国开始在高校大力宣传和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提高就业市场配置的成功率、降低离职率以及减轻当前的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本文试图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大学生入手,主要从他们的年级、性别、生源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在这些因素上可能存在差异,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因此,本研究主要调研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方法和工具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江苏省苏州地区两所高校:苏州大学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其中,苏州大学为本科院校,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高职院校。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46份,回收率为;其中有效问卷426份,无效问卷19份,问卷有效率为.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本科生114人,占总人数的;专科生312人,占总人数的.男生123人,占总人数的;女生303人,占总人数的.大一学生211人,占总人数的;大二学生46人,占总人数的;大三学生147人,占总人数的;大四学生22人,占总人数的.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生源地情况如下:来源于城市的26人,占总人数的;来源于城镇的172人,占总人数的;来源于乡村的228人,占总人数的.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父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如下:小学毕业的40人,占总人数的;初中毕业的202人,占总人数的;高中或中专学历的149人,占总人数的35%;大学或以上学历的35人,占总人数的.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母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如下:小学毕业的91人,占总人数的;初中毕业的217人,占总人数的;高中或中专学历的107人,占总人数的;大学或以上学历的11人,占总人数的.

2.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对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资料进行学习研究,了解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情况、实施情况、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将来努力的方向。(2)问卷法:对相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3)个别访谈法:对部分大学生进行重点、难点、疑点访谈,尽可能全面收集资料。

3.研究工具。研究人员自行编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31个题目,分为6个维度,分别是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采用5等级评分:“非常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能判断”记3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非常不符合”记1分。

研究人员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以及项目相关性检验,通过试测后统计:总量表的α系数为,其他各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是:职业认知5个项目α系数为、职业定向5个项目α系数为、自我认知4个项目α系数为、职业信念6个项目α系数为、职业探索5个项目α系数为、职业期待6个项目α系数为,表明调查问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除职业信念α系数为,其余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表明分量表上各项目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综合初测结果表明自编量表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而且6个项目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是可以进行大规模测试的。

三、研究结果

1.年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使用F检验后发现,不同年级在6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明显差异,分别为、、、、、,其中职业认知(P<)、职业定向(P<)、自我认知(P<)、职业信念(P<)、职业探索(P<)和职业期待(P<)。这表明不同年级在职业认知、职业探索以及职业期待方面差异显着:高年级学生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远远高于低年级,而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期待远远高于高年级。

不同年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较大,这就提醒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各年级的差异性,并根据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找到破解的方法。

2.性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后发现,男生和女生在总体得分方面基本持平,分别为、,均差为.男生和女生在各个项目上的得分差异也不大:在职业认知因素上,男平均值为、女平均值为,均差为;在职业定向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7、女平均值为,均差为;在自我认知因素上,男平均值为、女平均值为15,均差为;在职业信念因素上,男平均值为、女平均值为,均差为;在职业探索因素上,男平均值为、女平均值为,均差为;在职业期待因素上,男平均值为、女平均值为,均差为.研究人员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性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发现,不同性别在职业期待这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明显,分别为(P<)和(P<),表明女生在职业期待方面明显超过男生。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职业定向、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女生得分比男生偏低。

这些研究结果提醒我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性别差异教育,尤其在职业定向和职业期待等方面。针对女生职业期待高于男生但职业定向、自我认知以及职业探索却又低于男生的现象,我们既要积极做好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其是职业定向和职业探索方面的教育,还要做好她们万一受挫后的心理韧性提升工作。

3.生源地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发现,生源地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无显着影响。本次调研学生生源来源于乡村的228人,来源于城市的26人,来源于城镇的172人。研究人员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研究生源对职业规划的影响,城市、城镇以及农村生源,在职业认知差异上显着性为;在职业定向差异上显着性为;在自我认知差异上显着性为;在职业信念差异上显着性为;在职业探索差异上显着性为;在职业期待差异上显着性为.然后再使用F检验后发现,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分别为、、、、、值分别为、、、、、.

研究统计结果和研究人员的预先假设有点出入:研究人员预先假设不同的生源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不同,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会有所区别。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生源只有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期待方面略低于城市城镇生源,其他方面并无显着差异。

4.父母受教育程度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本次调研对象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大学或以上学历35人,仅占总人数的.研究人员使用单因素方差软件(ANOVA)分析: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差异上显着性分别为、、、、、.然后再使用F检验后发现,P值分别为、、、、、.由此可见,父亲受教育程度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无显着影响。

对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母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同样不是很高:大学或以上学历11人,仅占总人数的.同样使用单因素方差软件(ANOVA)分析: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差异上显着性分别为、、、、、.然后再使用F检验后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也无显着影响。

研究统计结果和研究人员的预先假设也有出入:研究人员预先假设由于父母不同的教育程度会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影响。但通过上文分析,我们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甚微。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地应该体现社会性,比如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引导、朋辈的支持以及良好的校园就业创业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四、讨论与建议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意年级的差异性。通过研究结果1我们发现,不同年级在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这6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一些差异,尤其在职业认知、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这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更为突出(P<)。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比低年级相对成熟,而低年级大学生的职业期待远远高于高年级。研究人员经过了解和访谈后认为,关于职业认知,大一新生由于刚进入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而对职业生涯规划知之甚少,因此他们在职业认知上得分明显低于高年级学生。关于职业定向,高年级学生由于即将面临就业问题,需要更多地去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特征以及自己专业与未来职业匹配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向更为清晰。关于职业探索,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还远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技能准备,因此他们在这方面的得分相对较低。关于职业期待,很多高年级学生已经开始社会实习或见习,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所以职业期待也会相应更高。综上所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年级的差异,不同年级应该实施不同的职业教育策略。低年级注重职业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培养,中年级注重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的教育,高年级则侧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意性别的差异性。通过研究结果2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期待这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明显,女生职业期待得分要明显高于男生。针对这样的结果,研究人员经过了解和访谈后认为,可能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家庭教育观里,女生往往更多的是被赋予家庭责任,有的女生甚至被希望在事业上不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只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因此,很多女生会很早地考虑职业和就业问题,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相应的规划以便尽早完成就业工作。而男生更多的是被赋予社会责任,所以自然会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也会比女生有更高的期待、更高的要求。在就业方面的`反映就是,男生在未来职业生涯思考中,不急于马上就业,而更倾向于进一步提高学历,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此外,虽然男女平等已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很多职业也打破了性别的界限,但日常工作中的性别歧视仍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用人单位由于各种原因还是会更倾向于招收男性员工。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男生比女生找工作相对更轻松,职业选择的机会也更多。综上所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性别差异性,尽可能地消除传统社会角色定位和传统社会期望的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女生自强自立、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体现社会性。通过研究结果3、4和5我们发现,不同生源地差异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均无显着影响,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由高校教师和个体的自我以及社会影响的渗透来完成的。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资源,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行业发展情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心理指导教师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课程教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职业兴趣,制定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较高,但往往心理准备不足,表现在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得分较高,但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得分略低。这表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失败的预测不足,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尤为重要。Henderson和Milstein曾在1996年提出过“六策略训练计划”,这六个策略分别为: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建立并保持对学生的高期待;创造一个相互关爱的校园氛围;增强每位学生的亲社会倾向;为学生制定明确并且一致的行为规范;教授学生必要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除了提供助学金、勤工俭学等资助外,还精心设计了小型主题心理讲座以及团体和个别心理相结合的心理辅导。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效果显着,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已经被广大师生广泛重视,但仍然存在个人本位突出、主动性不强、职业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大力关注对学生创业的教育与辅导,将有利于克服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各高校也积极配合,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在资源配置和组织与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适合高校实际的创业之路。

例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四会融通”创业教育模式就比较有借鉴意义。“四会融通”创业教育模式分为介绍会、交流会、恳谈会和结伴会。首先是介绍会。学校通过专业介绍会的方式,在大一新生中大力宣传推介所学专业,让其充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社会和行业岗位,了解该岗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以及对从业者素质的基本要求,从一进校就开始树立创业意识。其次是交流会。学校经常邀请成功创业的学长返校,与二、三年级学生交流创业心得体会,校友的成功案例点燃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再次是恳谈会。通过与专业人士,如企业家、行业管理专家和职业咨询师等专家一对一的恳谈,学生及早了解创业流程以及创业所需的专业能力、经济保障和心理准备等,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最后是结伴会。学校发动各方智慧,积极为准备创业并且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寻找合作团队,研究创业方案,甚至提供部分创业资金。总之,通过“四会融通”创业教育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李薇,罗静,邓莹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职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论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你有为自己做过职业规划吗?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什么样的职业规划才是好的职业规划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职业对于几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职业,对于个体的自我实现以及未来的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熊工程,首先要建立有关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知晓职业的特性、要素、功能、了解职业与专业的关系,职业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大学生说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影响。

【关键词】 职业、职业规划、自身素养、职业目标与实际计划

一、如何理解职业

以我目前的个人阅历和学历来说,是不可能完全理解职业的具体含义的,所以在此借用书中的一句话:职业是指具备劳动能力的个体,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从事社会生产或服务,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并获取合理的个人报酬以满足自身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持续性活动。

社会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职业,职业又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所以人的一生离不开职业,也就是说,人的一生中,将有大部分时间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大多数人会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生存。就是这种必然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产生了迥然不同的个性发展,每种职业都有独特的活动结构,对从事着的个性与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参与职业活动,完善者属于自己的个性。又因人的一生大多只能从事一到两种职业,这就表明了人不可能能一个人照顾到生活的全部劳动成果,人们将自己专属的职业劳动成果与他人交换,达到填充个人物质以及精神的目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

规划之前必须了解生涯的含义,它是指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涯模式。既然这个职业规划是贯彻在生涯之中的,所以我们就按部就班的来分析如何完善的建立这个规划。

首先说这个延续一定时间的概念,这里的时间没有局限于具体明确的几年几月,而是考虑到职业对于个人一生的内外在影响力,这个时间也包含了对个人工作的某个特定的环境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发展历程。所以规划时必须考虑到自身在将近40年的工作历程大致会发生的过程。从职业前期的学会适应职场的环境,学会如何工作,以及第一次获得在现实中成功或失败的真是体验,成为一名可以独立工作的合格员工的历程;期间对职业的选择,对职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和自我心态的调整都是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种挑战。步入职业中期的阶段是,容易形成职业中期危机,这时的年龄段,基本已经在职场形成了一定的成绩,而面对更深一层次的挑战时,就可能翻一下抉择上的错误,这错误很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中年职场要抗住压力,肩负责任,作出最优的判断;到了职业后期,基本上已经距离退休不远了,这时已经经历过了大风大浪,总体来说在职场是元老级别的人物,多年来的经验也使处事变得稳重得体,有掌握全局的判断力,所以只要不出现大的变故,稳定的走完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信手拈来的事了 。

三、自我素质评价

认识自己的性格是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因素。性格是一个人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特征。

有一句话在哪都适用,就是态度决定一切。而态度又是由性格决定的,虽然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但只要合理分析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性格,把握性的的基本特征,就能客观全面的了解自己真正属于怎么样的人。

首先我对自己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性格评定,经过多份性格测试报告的结论得出,我是一种活泼型的人,活泼型的人喜欢说,喜欢与人交往,害怕孤独,热情助人,不会算计别人,一般比较单纯,别人喜欢与之交往,情感外露,情绪化,有孩子气。热爱与人打交道的岗位或者是富于变化的工作,入销售、公关、记者、教师等。测试结果还说这类人着眼于工作的面而不是工作的`点,如果要让他们在某一个点持久停留,入座研究分析或机械重复则缺少耐心或毅力。

这个测验报告个人认为大致是符合我个人性格的,我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是,在某些道德方面比较注重他们的评价,所以道德约束感很好,会经常反思个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所以人缘关系不错。喜欢新鲜的事物,对新鲜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没有很强的排斥感,但也没有很好的融合感。个人为人处事相对被动,因为我个人比较独立,所以很少会要求别人帮助我什么,能自己解决的事尽量自己克服,所以面对新同学或是新同事时,不会主动搭讪,但要是他们能主动开口向我表示友好,我定会热情无比。个人有个人的朋友交际准则,对不适合自己性格的人还是会慢慢淡出,对相符自己性格的人又会时时相处,即便分离,也不会减淡那份友谊。个人有竞争好胜心,但仅局限于自己有能力特长的范围内,如打篮球。而超出自己喜好范围的事物,都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面对,因为即便在自己得到时,都会回头考虑考虑自己失去时该如何面对,所以没有很强的控制欲。

将性格与自己个人目前的专业相结合分析,自己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作为软件程序的一名学员,需要的是自学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有一颗钻研的有毅力的心。而自己喜好新鲜事,面对重重代码的压力,并不能很好的调整心态,利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去解决问题,往往面对困难要是没有同学或者老师的点播帮助,就会陷入学习的僵局。这原因主要是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结果,是太在意自己的成果的表现。所以目前的自己时刻告诫自己,付出的过程是艰辛的,很有可能是少有回报的,但也只有付出过,才有一天会得到辉煌的成果。

四、职业目标与实际计划

从2010年数据显示的android操作系统超越十年霸主诺基亚的Symbian系统后,互联网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向移动客户端靠近,所以IT行业的人员普遍认为之后几年的互联网发展路线将大力推进手机端移动通信。

结合自己的专业来看,就业前景相对其他专业来看,还是比较乐观,而且在收入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到大二目前为止,基本对将来的职业定位是从程序员做起,所以现在全力学习程序开发的知识。坚信只要自己能有一手程序开发稳定的能力,便能给自己一个步入职场的金钥匙。虽说在真正的职场里并不能用编程能力在站稳脚跟,与之对应的是人际关系处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这些并不能在大学期间窥探到什么,必须等进入职场后,有过磕磕绊绊,自己实打实的增长经验才能将这类事处理好。而且现在身边的同学有创业计划,我也参与其中。创业又与入职是不同的概念了。

在这不能将创业的计划细说,只能从自身的打算定论,就是学好编程语言,组织身边有能力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技术,开发自己的项目。这个目标可以再之后两年内完全确立,只要团队成熟,便继续创业;要是项目开发失败,也不耽误

自己开发程序能力的训练,还是有机会入职软件公司,找到自己就业的一片天地的。

这里还有大学的学业与职业目标相互冲突的问题,大学开设的学科,有几门是与自己将来的就业没什么联系的,如何处理好学习时间的分配,也是个人目前要做出的计划。暂定是与互联网行业完全不着边际的学科只求通过,不细钻研。与个人未来发展方向有帮助的科目,将细心研究。这个决定必会影响自己在大学的成绩,会错失各种奖项的评定和淡化个人在老师心中的形象。但不妨碍自己朝着心中目标计划的前进。

【总结】

对自己生涯前期的规划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打算,并坚定不移的实施着。对职场中期及后期,还得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计划伴随着自己的一生,也随着一生的变化而变化。做好当下,为自己的人生拼搏一次,是我目前该做的,也是广大大学生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方法》崔杰·编著

行职业规划的论文参考文献

影响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调研的论文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根据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末,我国开始在高校大力宣传和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提高就业市场配置的成功率、降低离职率以及减轻当前的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本文试图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大学生入手,主要从他们的年级、性别、生源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在这些因素上可能存在差异,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因此,本研究主要调研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方法和工具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江苏省苏州地区两所高校:苏州大学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其中,苏州大学为本科院校,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高职院校。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46份,回收率为;其中有效问卷426份,无效问卷19份,问卷有效率为.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本科生114人,占总人数的;专科生312人,占总人数的.男生123人,占总人数的;女生303人,占总人数的.大一学生211人,占总人数的;大二学生46人,占总人数的;大三学生147人,占总人数的;大四学生22人,占总人数的.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生源地情况如下:来源于城市的26人,占总人数的;来源于城镇的172人,占总人数的;来源于乡村的228人,占总人数的.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父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如下:小学毕业的40人,占总人数的;初中毕业的202人,占总人数的;高中或中专学历的149人,占总人数的35%;大学或以上学历的35人,占总人数的.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母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如下:小学毕业的91人,占总人数的;初中毕业的217人,占总人数的;高中或中专学历的107人,占总人数的;大学或以上学历的11人,占总人数的.

2.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对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资料进行学习研究,了解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情况、实施情况、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将来努力的方向。(2)问卷法:对相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3)个别访谈法:对部分大学生进行重点、难点、疑点访谈,尽可能全面收集资料。

3.研究工具。研究人员自行编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31个题目,分为6个维度,分别是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采用5等级评分:“非常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能判断”记3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非常不符合”记1分。

研究人员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以及项目相关性检验,通过试测后统计:总量表的α系数为,其他各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是:职业认知5个项目α系数为、职业定向5个项目α系数为、自我认知4个项目α系数为、职业信念6个项目α系数为、职业探索5个项目α系数为、职业期待6个项目α系数为,表明调查问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除职业信念α系数为,其余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表明分量表上各项目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综合初测结果表明自编量表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而且6个项目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是可以进行大规模测试的。

三、研究结果

1.年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使用F检验后发现,不同年级在6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明显差异,分别为、、、、、,其中职业认知(P<)、职业定向(P<)、自我认知(P<)、职业信念(P<)、职业探索(P<)和职业期待(P<)。这表明不同年级在职业认知、职业探索以及职业期待方面差异显着:高年级学生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远远高于低年级,而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期待远远高于高年级。

不同年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较大,这就提醒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各年级的差异性,并根据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找到破解的方法。

2.性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后发现,男生和女生在总体得分方面基本持平,分别为、,均差为.男生和女生在各个项目上的得分差异也不大:在职业认知因素上,男平均值为、女平均值为,均差为;在职业定向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7、女平均值为,均差为;在自我认知因素上,男平均值为、女平均值为15,均差为;在职业信念因素上,男平均值为、女平均值为,均差为;在职业探索因素上,男平均值为、女平均值为,均差为;在职业期待因素上,男平均值为、女平均值为,均差为.研究人员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性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发现,不同性别在职业期待这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明显,分别为(P<)和(P<),表明女生在职业期待方面明显超过男生。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职业定向、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女生得分比男生偏低。

这些研究结果提醒我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性别差异教育,尤其在职业定向和职业期待等方面。针对女生职业期待高于男生但职业定向、自我认知以及职业探索却又低于男生的现象,我们既要积极做好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其是职业定向和职业探索方面的教育,还要做好她们万一受挫后的心理韧性提升工作。

3.生源地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发现,生源地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无显着影响。本次调研学生生源来源于乡村的228人,来源于城市的26人,来源于城镇的172人。研究人员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研究生源对职业规划的影响,城市、城镇以及农村生源,在职业认知差异上显着性为;在职业定向差异上显着性为;在自我认知差异上显着性为;在职业信念差异上显着性为;在职业探索差异上显着性为;在职业期待差异上显着性为.然后再使用F检验后发现,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分别为、、、、、值分别为、、、、、.

研究统计结果和研究人员的预先假设有点出入:研究人员预先假设不同的生源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不同,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会有所区别。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生源只有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期待方面略低于城市城镇生源,其他方面并无显着差异。

4.父母受教育程度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本次调研对象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大学或以上学历35人,仅占总人数的.研究人员使用单因素方差软件(ANOVA)分析: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差异上显着性分别为、、、、、.然后再使用F检验后发现,P值分别为、、、、、.由此可见,父亲受教育程度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无显着影响。

对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母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同样不是很高:大学或以上学历11人,仅占总人数的.同样使用单因素方差软件(ANOVA)分析: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差异上显着性分别为、、、、、.然后再使用F检验后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也无显着影响。

研究统计结果和研究人员的预先假设也有出入:研究人员预先假设由于父母不同的教育程度会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影响。但通过上文分析,我们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甚微。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地应该体现社会性,比如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引导、朋辈的支持以及良好的校园就业创业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四、讨论与建议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意年级的差异性。通过研究结果1我们发现,不同年级在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这6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一些差异,尤其在职业认知、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这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更为突出(P<)。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比低年级相对成熟,而低年级大学生的职业期待远远高于高年级。研究人员经过了解和访谈后认为,关于职业认知,大一新生由于刚进入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而对职业生涯规划知之甚少,因此他们在职业认知上得分明显低于高年级学生。关于职业定向,高年级学生由于即将面临就业问题,需要更多地去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特征以及自己专业与未来职业匹配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向更为清晰。关于职业探索,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还远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技能准备,因此他们在这方面的得分相对较低。关于职业期待,很多高年级学生已经开始社会实习或见习,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所以职业期待也会相应更高。综上所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年级的差异,不同年级应该实施不同的职业教育策略。低年级注重职业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培养,中年级注重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的教育,高年级则侧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意性别的差异性。通过研究结果2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期待这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明显,女生职业期待得分要明显高于男生。针对这样的结果,研究人员经过了解和访谈后认为,可能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家庭教育观里,女生往往更多的是被赋予家庭责任,有的女生甚至被希望在事业上不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只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因此,很多女生会很早地考虑职业和就业问题,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相应的规划以便尽早完成就业工作。而男生更多的是被赋予社会责任,所以自然会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也会比女生有更高的期待、更高的要求。在就业方面的`反映就是,男生在未来职业生涯思考中,不急于马上就业,而更倾向于进一步提高学历,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此外,虽然男女平等已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很多职业也打破了性别的界限,但日常工作中的性别歧视仍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用人单位由于各种原因还是会更倾向于招收男性员工。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男生比女生找工作相对更轻松,职业选择的机会也更多。综上所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性别差异性,尽可能地消除传统社会角色定位和传统社会期望的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女生自强自立、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体现社会性。通过研究结果3、4和5我们发现,不同生源地差异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均无显着影响,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由高校教师和个体的自我以及社会影响的渗透来完成的。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资源,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行业发展情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心理指导教师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课程教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职业兴趣,制定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较高,但往往心理准备不足,表现在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得分较高,但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得分略低。这表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失败的预测不足,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尤为重要。Henderson和Milstein曾在1996年提出过“六策略训练计划”,这六个策略分别为: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建立并保持对学生的高期待;创造一个相互关爱的校园氛围;增强每位学生的亲社会倾向;为学生制定明确并且一致的行为规范;教授学生必要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除了提供助学金、勤工俭学等资助外,还精心设计了小型主题心理讲座以及团体和个别心理相结合的心理辅导。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效果显着,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已经被广大师生广泛重视,但仍然存在个人本位突出、主动性不强、职业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大力关注对学生创业的教育与辅导,将有利于克服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各高校也积极配合,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在资源配置和组织与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适合高校实际的创业之路。

例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四会融通”创业教育模式就比较有借鉴意义。“四会融通”创业教育模式分为介绍会、交流会、恳谈会和结伴会。首先是介绍会。学校通过专业介绍会的方式,在大一新生中大力宣传推介所学专业,让其充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社会和行业岗位,了解该岗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以及对从业者素质的基本要求,从一进校就开始树立创业意识。其次是交流会。学校经常邀请成功创业的学长返校,与二、三年级学生交流创业心得体会,校友的成功案例点燃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再次是恳谈会。通过与专业人士,如企业家、行业管理专家和职业咨询师等专家一对一的恳谈,学生及早了解创业流程以及创业所需的专业能力、经济保障和心理准备等,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最后是结伴会。学校发动各方智慧,积极为准备创业并且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寻找合作团队,研究创业方案,甚至提供部分创业资金。总之,通过“四会融通”创业教育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李薇,罗静,邓莹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职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 师资

[论文摘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各大企业引起广泛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大力推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师资队伍专业素质薄弱;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策略。

一、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没有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模糊设置,必然导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毫无计划性。目前,多数大专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大多是“时隐时现”,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质认知严重不足,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漫不经心、毫无计划性。只有对这门课程做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例如属于全校性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或是限选课等;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可以得到几个学分;学时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学生和老师才会对该门课程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上起课来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财经大学就是采用必修课程的形式来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生涯规划与“三生教育”》课程,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职业发展与创业》课程,每周2学时,属于必修课,1学分。据笔者的调查,修完课程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受益匪浅。

二、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来源于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管理领域,且大多没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熟悉学生情况,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对社会上企业的`用人情况及人员发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仅停留在做职业测评和讲解就业政策等较低的层面上。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必要的教学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坊),同时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专门研究,而且应与学生的对口单位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些行业对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员发展道路。因此,学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制度,让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到校外进行考察、学习,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指导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员兼任该课程的教师,甚至参与教材的编写,以此提高课程的适用性。据笔者对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主要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这个问题上,的学生选择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仿真。由此可见,该门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看重的。

三、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以及授课方式等,很少考虑到“本土”学生的实际特性以及专业特色。如目前我国使用的测评工具很多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很多测评脱离我国的实际,导致测评结果的科学性被怀疑,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感觉到与自己的实际特点不相符。

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应以测评建设为首要切入点。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我国大多数测评体系来源于国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与我国大学生个性特点相匹配的测评体系,对于个体的“自我”测评正好是职业教育的首要步骤,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测评体系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四、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

许多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不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差别,授课时各个年级与各个专业的学生“一锅端”,脱离实践谈理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自我、专业、职业的模糊认识问题,亦无从谈起对职业人生的合理规划。

大学一年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把就业指导与国防教育、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相结合,侧重专业感知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奋斗目标。许多新生进入高校后对自己的专业与未来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从入学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结合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等个人特质,初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其次,由相关教师开设系列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大学环境及人际环境。第三,向新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工作领域及其发展方向。

大学二、三年级:培养和提高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与修养,使大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对职业的熟悉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该行业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的掌握,使规划者对职业具有宏观的认识;二是了解行业内各种职能的分工及其发展道路,使规划者对职位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助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此外还有对职业操守、人际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职业交际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规划者全方位地了解职业的特点,做到既懂“做事”,也会“做人”。这样,规划者结合对自身及职业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规划出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

大学四年级:辅导相关求职技巧。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应结合前三年的职业规划,加强求职技巧的训练。就业指导老师应对毕业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现场应变能力测试等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知识的必由之路。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的基础建设、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集、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同时,探索现代化的授课方法,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辅助教育平台,提供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实施的优势资源,包括发展和强化职业指导机构、设置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平台、配置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引进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工具。

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切实地了解自己、职业以及社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求职、工作经验。这种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需要开创灵活、实用的方式,并争取使考核具有实践意义。切忌成为背概念式的测量考核,偏离了课程的实用意义,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参考文献:

[1]李舒怡.高等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xx(10).

[2]龙庆华,宋余庆.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xx(9):154-156.

[3]李剑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雏议[j].传承,20xx(9).

参考文献[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研究 钟永强;雷蕾 科技信息第5期 2010[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汤福球等 北京市: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3]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刘婧莉 科教文汇第32期 2008[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李富军 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加上去就可以了。。。。。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做好电力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论文

【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 电力企业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电力公司都在不同程度的流失着不同层次的人才。究其原因出了竞争日益激烈之外,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落后,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本文主要对电力企业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现状及规划进行分析,并针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希望给电力企业的发展以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保险;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内涵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企业及其员工把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从整体上分析影响员工职业生涯的个人和环境因素,制订相对应的员工个人职业发展战略规划,并创造各种条件促成这种规划得以实现,进而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留住企业的核心员工,还可以帮助企业的员工,包括普通员工在内,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前途,清楚地确定自己职业道路上的目标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不但可以增强人员稳定性、员工工作积极主动性,也将会显著提高企业工作绩效。

二、电力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力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现状

根据调查浙江某个电力公司的数据显示,电力从业人员无论是在男女比例,还是学历方面都不均衡,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基本情况统计(共110人)

项目

人数比例

性别男

年龄35岁以上

31-35岁

26-30岁

21-25岁

学历大专及以下

本科

硕士及以上

专业技术

职称高级

中级

初级

从表1数据也可以看出,从学历的高低来看,高学历人数相对较少,大部分人员的学历集中在本专科学历。从人员年龄构成来看,说明保险公司的人员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化。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乎所有员工都有职位晋升的心理需求,无论是专业技术岗位还是在行政管理岗位,都希望能有进步的空间和机会。员工需要一套科学公正完整的职业发展通道,参见表2。

表2 个人的的职业目标统计

个人的的职业目标

排名项目票数百分比

1在本专业技术领域获得更多培训机会,提高职业技术能力。

2能够走上行政管理岗位

3能够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成为部门技术带头人。

4从事富有挑战、令人兴奋的工作项目

5能够拓宽现在的工作领域,得到多方面发展

6从当前专业技术走山来,进入其他职业领域。

7从事有挑战的工作任务,不在乎职位的晋升。

(二)电力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需求结合的不紧密

电力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基本上是电力企业自行制定的,没有与电力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因此也就不能真正体现电力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不相同的。电力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基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双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者若不能有共同点,求同存异,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电力企业应结合员工的目标对其进行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的进行职业能力开发,以培训进修、轮岗锻炼、工作加压等手段帮助员工进行自我提高,最终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不到位

电力企业在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之后,人力资源部会同各个部门初步进行了员工测评、岗位分析等基础工作,但是后续的规划工作实施不到位,基本上都是有始无终,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上做的不到位,不能很好的对新员工进行上岗引导和岗位配置、没有帮助员工形成新的职业自我概念等;在用人机制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此外,公司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辅导和教育引导做的也不到,很不到位,沟通不彻底,缺乏监督、落实机制。

3.缺乏个性化的培训与引导

电力企业经常进行培训工作,但大多数培训都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挖掘员工的潜力,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培训只是使员工获得应付现职岗位上服务技能,而没有从根本上考虑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员工的知识扩充和能力提升、限制了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不同能力和气质的人适合不同的工作,而能力、气质与知识和技能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在电力企业中适合做业务人员;语言能力,可以良好的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电力企业应根据员工的能力来制定其职业生涯发展,例如业务员到业务经理。随着电力从业人员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也应对其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

4.用人机制不完善

就电力企业来说,虽然企业在发展,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电力企业在用人机制上尚不完善,“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尚未真正形成。员工主要以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依靠关键员工进行拓展业务,通常是一人身兼数职,人员构成单一,对员工的管理仅停留在业绩上,易于管理。然而,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员工队伍也在壮大,业务分工细化,人员结构复杂化,管理难度加大。而公司的管理仍和以往相同,更多是仅仅关注员工的短期业绩,却忽略了人力资源长远可持续发展。同时,再加上电力企业比较特殊,在制定管理政策上虽然考虑员工情感因素,但是核心员工的心理诉求和发展需求无法得到关注。造成核心员工流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用人机制不完善。

5.不注重职业生涯短期效应

随着电力公司不断快速增加,电力公司之间争抢好的电力业务员造成业务员生涯短等问题,此时,大部分电力企业不注重电力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短期效应,也不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致使很多电力从业人员流失。

三、电力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1.职业生涯规划要与企业进行结合

电力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基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经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必须有效的解决电力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各种问题。电力企业应在实际的企业管理环节中多下功夫,例如提高福利水平,优化薪资结构,增加员工培训层面,搞好员工关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等等,让员工在企业中有一个公平、公正、科学的发展环境,有一定的个人空间和期望。让电力从业人员在企业中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延长电力从业人员在企业里的服务时间。此外,企业有必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建立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电力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而不是做表面的文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终留住员工的心,尤其是核心的员工。

2.充分利用并创造条件,促进自我发展

很多时候,坏事可能变好事,关键是事在人为。电力从业人员应积极的筹划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武装自己,寻找各种机会学习、提高,最终增加了自己的竞争力。即使企业不重视员工的发展,自己也不能在思想上放松要求。今天经营状况好,并非意味着永远经营状况好。随着我国加入WTO,电力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不注重职业生涯的规划,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

3.完善电力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培训

电力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把培训作为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开展的工作,帮助员工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它以其内部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技能的更新能力的提升,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此,电力企业应该以培训为依托,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达到员工个人事业成功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这也是是企业保留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立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管理系统后,培训更是帮助电力从业人员顺利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4建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

建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关键是要公司领导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对员工职业生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电力企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员工年龄结构年轻化,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强烈,需要公司给予关注与重视。因此,公司经营者和管理团队必须对包括核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在内的各项日常规范管理工作高度关注,切实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更新和学习,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效率。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尊重人才、培养人才、锻造人才,为人才搭建成长平台。

5客服职业生涯短期效应

电力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电力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短期效应,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方法来客服职业生涯的短期效应。首先可以规范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完善的培训开发体系、绩效考核体系、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其次,可以实行晋升、轮岗和岗位淘汰,通过晋升,让员工充分体验到公平合理的用人制度,同时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达到合理配置;通过轮岗,有助于员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通过淘汰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总之,这些对于客服职业生涯短期效应起着积极的作用。

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一支稳定的电力从业人员队伍。企业进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帮助员工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更好地激励员工,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张莹.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 王璞.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月第 1 版.

[3] 杜彬彬.现代企业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兰州学刊,2010,(3):23一2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初探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以西南林业大学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为例,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一些思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体系 构建

职业生涯规划是英文“Career Planning”的意译。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的环境形势,方向性地计划安排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长计划的合理安排。

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缺失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笼统的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填报志愿时很少或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同时对高校各专业的社会前景缺乏客观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不能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及专业学习。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起步较晚

1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国家教委文件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这些探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存在地域差异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

(四)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是专业化不强,一般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二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不稳定,专职人员匮乏。

(五)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职业需求模糊、职业期望过高、职业起点偏高、职业准备不足、职业攀比模仿。 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有的人队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有的人只有3—5年的规划。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将无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与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自2003年以来,面向全校本、专科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课程主要讲授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礼仪等。同时邀请用人单位HR和校友到校给学生做“实战讲座”等形式,这样的职业指导存在随意性和临时性的问题。2005年引进了教育部与航天四创合作开发的就业卫星精品讲座,同时开设校内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讲座教师,并将就业讲座纳入课外学分体系。2008年购买北森公司careersky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2009年,向2009级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讨论、比较、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了理论完整、操作性强的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组织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为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的机构,根据学校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负责培训担任课程的教师;做好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安排班级、课时、教学时间与地点。

2、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为必修课。课程包括自我知识、职业知识、经济环境趋势、人际沟通,面试、简历撰写、工作适应等问题的分析和指导。

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组织学生完成课程配套的careersky测评系统的使用,通过实践教学、职业测评、以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职业认知,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实现人职匹配。

3、课程结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作为必修课而设立的,学分设置为2学分,共计38个学时,根据院系、专业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实施课堂小班教学。

4、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教学方法:按专业相关性划分小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理论分析与测评软件,结合案例研讨与课程活动。

考核方式:学生完成测评报告和大学阶段职业发展初步规划为成绩合格,记课外学分2学分。

5、教师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等组成。每位教师在承担课程任务前都经过高校职业规划教学培训,并取得TTT认证培训资格。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的客观反应。在09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软件对其在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后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前后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为:

(1)了解自我:此项测评前后差距不大,原因是09级新生刚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普测,其中有卡特尔多项人格测试(16PF),该测试旨在让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也开设有关了解自我、解释测评报告的专场讲座。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共同点的。

(2)了解职业: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对自身专业、社会环境、就业形势方面都有了更客观的了解,他们也认为高中对职业方面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行动力度: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为个体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后,学生的行动力得到了提升,这和目标缺失的行动力是有差异的。

由于上述的调查是基于同一群体在时间上纵向研究。为更加直观的体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中的差异,又抽取了600名未接受过该课程教育的08级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对其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是和09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在careersky的反应是趋于一致的。

2、学生参加课程后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对学生在使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后留言进行了主观分析和统计,总体分布如下:

三、西南林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访谈和对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分析,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师资队伍问题以及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个性问题,也是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共性问题。

(一)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计划,该课程从大一学生开始,持续两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将在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引导下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白皮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缺乏全程化的专业指导,院系在专业与职业发展的个别化指导上也十分欠缺;职业指导理念还偏重于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倾向于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则相对较少;课程相对单一独立,未能和社会实践、心理调试、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与环境,还与教学管理部门息息相关。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势在必行。

(三)师资队伍问题

高品质的课程,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所决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基本都是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相应的专业人员极少。同样,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环节时缺乏实战经验,不少学生认为行业人士的讲座更有吸引力。

(四)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学生课后感受与收获调查发现,有37%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往往只有到了毕业学年,才会在即将面对社会、面对责任等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思考、学习了解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

四、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

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和完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一)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

(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

(三)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Pazy A. Joint responsibility: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s[J].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1998,(20):311—331.

[2]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实例、解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吴秀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4]杨琼.云南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科爱好者,2010,2。

[5]桑志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14—215。

[6]北森测评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8。

[7]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0。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 师资

[论文摘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各大企业引起广泛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大力推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师资队伍专业素质薄弱;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策略。

一、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没有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模糊设置,必然导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毫无计划性。目前,多数大专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大多是“时隐时现”,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质认知严重不足,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漫不经心、毫无计划性。只有对这门课程做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例如属于全校性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或是限选课等;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可以得到几个学分;学时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学生和老师才会对该门课程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上起课来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财经大学就是采用必修课程的形式来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生涯规划与“三生教育”》课程,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职业发展与创业》课程,每周2学时,属于必修课,1学分。据笔者的调查,修完课程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受益匪浅。

二、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来源于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管理领域,且大多没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熟悉学生情况,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对社会上企业的`用人情况及人员发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仅停留在做职业测评和讲解就业政策等较低的层面上。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必要的教学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坊),同时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专门研究,而且应与学生的对口单位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些行业对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员发展道路。因此,学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制度,让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到校外进行考察、学习,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指导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员兼任该课程的教师,甚至参与教材的编写,以此提高课程的适用性。据笔者对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主要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这个问题上,的学生选择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仿真。由此可见,该门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看重的。

三、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以及授课方式等,很少考虑到“本土”学生的实际特性以及专业特色。如目前我国使用的测评工具很多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很多测评脱离我国的实际,导致测评结果的科学性被怀疑,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感觉到与自己的实际特点不相符。

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应以测评建设为首要切入点。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我国大多数测评体系来源于国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与我国大学生个性特点相匹配的测评体系,对于个体的“自我”测评正好是职业教育的首要步骤,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测评体系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四、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

许多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不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差别,授课时各个年级与各个专业的学生“一锅端”,脱离实践谈理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自我、专业、职业的模糊认识问题,亦无从谈起对职业人生的合理规划。

大学一年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把就业指导与国防教育、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相结合,侧重专业感知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奋斗目标。许多新生进入高校后对自己的专业与未来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从入学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结合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等个人特质,初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其次,由相关教师开设系列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大学环境及人际环境。第三,向新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工作领域及其发展方向。

大学二、三年级:培养和提高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与修养,使大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对职业的熟悉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该行业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的掌握,使规划者对职业具有宏观的认识;二是了解行业内各种职能的分工及其发展道路,使规划者对职位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助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此外还有对职业操守、人际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职业交际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规划者全方位地了解职业的特点,做到既懂“做事”,也会“做人”。这样,规划者结合对自身及职业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规划出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

大学四年级:辅导相关求职技巧。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应结合前三年的职业规划,加强求职技巧的训练。就业指导老师应对毕业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现场应变能力测试等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知识的必由之路。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的基础建设、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集、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同时,探索现代化的授课方法,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辅助教育平台,提供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实施的优势资源,包括发展和强化职业指导机构、设置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平台、配置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引进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工具。

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切实地了解自己、职业以及社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求职、工作经验。这种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需要开创灵活、实用的方式,并争取使考核具有实践意义。切忌成为背概念式的测量考核,偏离了课程的实用意义,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参考文献:

[1]李舒怡.高等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xx(10).

[2]龙庆华,宋余庆.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xx(9):154-156.

[3]李剑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雏议[j].传承,20xx(9).

  • 索引序列
  • 职业与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职业规划论文参考的文献
  • 职业规划书论文参考文献
  • 行职业规划的论文参考文献
  •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