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词语、句法和传统的诗词、 散文 等文学作品的课程,是通过对其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来学习汉语言的主要能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中国语言功底和写作能力,更是追求各种文字美的关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范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分析
一、研究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就是早年间人们口中的中文系。毋庸置疑,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十分源远流长的教学历史,同时在时间的沉淀之下,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教学传统。在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时,也就是我国的民国时期,近代 教育 刚刚萌芽,中文系应运而生,这也就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雏形。中文系承载着我国熠熠生辉的 传统 文化 ,蕴含着无数先人的人生菁华。即便是在战乱时期,也没有让一个个的热血青年放弃对中文的热爱。在不断的积累沉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形成了自己稳定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也逐步固定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招生比例非常大,同时就业率也相对较高。然而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对于经济专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至今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处于一个瓶颈时期,如何进行有效的转型成为了众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家首要解决的问题。按照现代教育学理论来看,应用性是衡量一个学科教育模式是否先进,教学体制是否健全,教学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标准。而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恰恰缺乏的就是专业的应用性。显而易见,这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决定,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足以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就导致了近年来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大减少,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少学生都是被调剂的,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俨然成为了奔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前线的工作者们的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育学原来角度来看,一个学科的应用性指的便是该学科所涉及到的在实践过程中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指导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该专业的毕业生是否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来发挥所长,狭隘的来讲,就是能否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自己专业的知识。笔者将以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来展开分析研究。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特征
1、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教学内容固定
在近现代高等教育刚刚产生之初,北京师范大学也就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创建于1902年,随着学校的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随之出现,至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英才,也为二十世纪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鲁迅、钱玄同、刘半农、黎锦熙、沈从文、沈兼士、顾随、余嘉锡、吴承仕、黄药眠、钟敬文、谭丕模、穆木天、叶丁易、刘盼遂、李长之、李何林、陆宗达、萧璋、俞敏会通开新,炳耀学界;启功、郭预衡等先贤奠定了文学院稳重求实不务虚名、锐意创新不断进取,既坚守学术家园,又保持现实关怀的良好学风。
2、文学性人才多于实用性人才
长久以来,无论是在世人的眼中,还是事实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然成为了诗人的摇篮,知识分子的海洋,但是这些名号称谓都不能称之为社会意义上的职业,其应用性也相对较低。不少高校因此开具了新闻学,翻译学,对外汉语等专业,来平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与文学性。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随着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持续降低,为了躲避就业压力,不少学生都选择读研,而读研之后又不知何去何从。汉语言的文学性太强,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贵族专业,是不愁吃穿,不担心就业的学生选读的专业。归根究底,便是课程设置方面文学内容连篇累牍,而实践性课程较少。
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是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短板。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研究水平和北京大学不相上下,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三大王牌专业之一。但其实践性课程较少却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育学,创意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为数不多的实践性课程,却是选修课程,并不能覆盖到全部学生。有的学生更偏重文学性,就会避开实践性的选修课,一定程度上讲,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大于理论课程,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尽可能地避免实践性课程的选择。笔者认为,可以给学生最大的自由,但是更应该给学生一个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课程的范围内,必须选定相应数量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性。
三、为什么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1、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综合性人才是当今社区缺乏的人才,也是我国高校需要重点培育的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既具有文学性,又具备应用性的综合性人才,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
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早年间,我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培养,而在我国高校,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便是提升我国预备人才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四、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1、推进学科教育体制建设
教育体制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要想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就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样式。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2015年左右,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大改革。将原有的大篇幅的文学史的教学,进行了压缩,设置了精读名著的单独课程,最大程度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实现了学有所专,学有所用。并设立了导师制,学生参与到导师的教学研究中,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践 经验 。由此可见,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就需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2、改善陈旧的教学方式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性,加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数众多,不少汉语言文学课堂充斥着满堂灌,照本宣科的状况。老师讲课是老师的事,学生听课是学生的事,教与学剥离开来。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早就应该被高校淘汰。理科专业实用性强的一个原因,便是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实验研究。那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也需要教学相长,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研究,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来支持教学,是必经之路。
3、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技能便是语言运用能力,然而语言运用能力不仅仅包括写作,还包括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因此,高校不能够仅仅凭借写作能力来判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这就需要,学校注重对各个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挥发所长,尽可能地让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过硬的综合能力。
4、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势必要推陈出新。只有学校倡导教师和学生具有创新的观念,营造出思维活跃,百花齐放的自由的思想氛围,才能够让教师们解放思想,让学生们自由翱翔。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前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与社会人文领域相关的全部工作,但是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而人文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一些实用技能及相应人文知识的人才,集应用性与人文性于一身,秉受人文精神,希望能够基于精神层面来对世界和社会予以改造,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服务。本文就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目前来看,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基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还应该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媒体的能力,以及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融合多种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措施
合理设置人文应用型课程体系
基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建立起灵活多样、厚基础、因材施教、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实行“基础课程+提升课程+应用行文课程”三结合。
(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育科研和语言教学的能力,可开设 演讲与口才 、现代职业礼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艺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研究 方法 、 语文教材 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课件制作、教师发展研究等多门课程。
(2)提升课程提升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升造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科研能力,提升专业理论,可开设外国文学专题、杂文创作艺术论、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唐诗宋词、音韵学、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修辞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文字学、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文献学、影视艺术欣赏、汉语语法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明清小说研究、逻辑学等多门课程。
(3)应用行文课程应用行文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的工作能力,可开设办公室礼仪、档案管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应用写作、 人力资源管理 、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秘书学、 广告 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编辑与采访等多门课程。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务必要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基层,积极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社会、市场及行业发展需求突出培养特色,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选课制、弹性学制,研制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地合作、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全面联系与深度合作,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广建基地,深挖功能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拓展专业实习和就业 渠道 ,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应用性,各高校应该应该要多与企业、地方合作建立起一批学生容纳能力强、专业对口性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避免为实习而实习,强调实习是就业的敲门砖,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实习基地领导来学校作就业指导讲座。一方面加大与实习单位产学研的合作,另一方面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感受就业氛围,调适就业心态,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在入学教育时就应该被灌输 职业规划 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并且要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大学四年规划;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则应该对他们进行详实的就业形势分析,端正他们的就业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为就业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做好准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则应该加强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去向进行选择,是选择独立创业,还是选择去企事业单位工作,还是选择报 考公务员 ,亦或者去学校当老师教书育人,或者深造读研。针对学生的不同职业选择来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则应该进一步加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4. 本科毕业论文 范文
5.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6.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
我来提供几个有创意的论文题目:(1)从《儒林外史》、《镜花缘》到《儿女英雄传》——论清朝知识分子眼中的科举制度。这篇论文的要点:上述三部章回体小说都用了大量的篇幅表达作者对科举制度的认知,联系到今天的高考,也许楼主能从中挖掘出更深的内涵展开论述。(2)明末山水小品文的中兴与末路——论公安派和张岱的山水小品文这篇论文的要点:在分析公安派与张岱山水小品文的基础上,论述他们的作品与明朝中前期的散文相比有何进步之处,论述他们的作品与唐宋大家的作品相比有何不足。然后根据上面的对比,总结出明末散文“中兴”与“末路”的趋势(甚至可以联系清初桐城派的散文作对比)。(3)南戏对“曲”体裁的开拓——论《琵琶记》这篇论文的要点:根据高则诚的《琵琶记》,分析元末南戏在元杂剧的基础上有何创新,它为何能传诵千古,它又为走入死胡同的元曲注入了哪些新鲜元素,它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它怎样使“曲”这一题材焕发了生机(甚至可以论述它对后来明清传奇的影响)。上述三个论文题目,(1)是小说,(2)是散文,(3)是戏曲,分属清、明、元三个不同的朝代,楼主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了,而且这些题目也有创意,不会走四大名著或关汉卿杂剧的老路,避免雷同。当然,能否把它们写好就看楼主自己的文学功力了。
还好意思说你是本科生,写论文还要别人给提供题目,不知道你上学时都干什么了。
1. 从《傲慢与偏见》的婚姻模式中看作家的婚姻观 (字数:8033,页数:07 ) 2. 穿行精神废墟中的流放者——论张贤亮文学创作主题 (字数:10101,页数:12) 3. HY038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字数:5678,页数:09 ) 4.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主要差异 (字数:7225,页数:10 ) 5. 《红楼梦》爱情悲剧及社会根源 (字数:10263,页数:14) 6. “以及”的历史来源及其流变的分析 (字数:5143,页数:06 ) 7. 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识 (字数:10378,页数:16) 8. 论李商隐诗歌朦胧多义的创作渊源 (字数:11875,页数:18) 9. 《红楼梦》中的佛道观 (字数:8369,页数:14 ) 10. 回廊三生誓 此恨无绝期——浅谈纳兰性德悼亡词 (字数:10478,页数:17) 11. 人神共欢——浅说佛道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字数:10570,页数:17) 12. 从<逍遥游>看庄子的自由与寂寞 (字数:9515,页数:18 ) 13. 苏曼殊的悲剧人生论——浅议日本 “私小说” 对其悲剧文学创作的影响 (字数:14640,页数:10) 14. 论张爱玲的苍凉意识 (字数:7487,页数:07 ) 15. 论网络语言的特征 (字数:9505,页数:10 ) 16. 试论苏轼对宋代诗词创作的影响 (字数:4197,页数:06 ) 17. 浅议尤氏姐妹的悲剧 (字数:7432,页数:08 ) 18.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分析 (字数:6708,页数:08 ) 19. 浅析冰心《寄小读者》的艺术特色——爱与美的使者 (字数:7754,页数:11 ) 20. 电视散文 (字数:21486,页数:40) 21. 汉泰语动物成语比较 (字数:9438,页数:21 ) 22. 论金庸笔下的女性形象 (字数:9092,页数:12 ) 23. 曹操形象浅析 (字数:8442,页数:11 ) 24. 论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 (字数:9082,页数:11 ) 25. 网络教学的功能、特征及发展方向 (字数:6402.页数:11 ) 26. 我所读懂的古龙 (字数:6343.页数:09 ) 27. 二人转的魅力是土俗 (字数:7677.页数:11 ) 28. 依托新媒介开拓网络文学发展新空间 (字数:9377.页数:12 ) 29. 谈《红楼梦》中的刘姥姥 (字数:6711.页数:11 ) 完整[的&加Q+Q:89.........后面输入....36..........接着输入28......136Q++Q空间里有更+多的所有内容。
古代文学不仅成就了一代代文人雅士,也缔造了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历代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乃至普通人还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提高社会文明的步伐,提高个人的修养。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 1. 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2. 论乌江流域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3. 论乌江流域竹枝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4. 论乌江流域古代贬谪文人的诗歌创作 5. 论乌江流域民间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6. 乌江流域历代碑刻文学艺术价值略论 7. 论王维山水诗田园的诗情与画意的交融 8. 论李白诗歌与道家精神的关系 9. 杜甫夔州行迹及诗歌创作考论 10. 负重生活下的自我寻求——从杜甫诗歌看其性格 11. 杜甫成都诗与夔州诗的差异比较 12. 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 13. 浅谈苏辛词风之异同 14. 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15. 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 16. 试论杜诗中的“哭”字诗 17. 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 1. 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缺失性体验 2. 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 3. 论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内转倾向 4. 论宋元时期的李商隐研究 5. 论李贺诗歌的神秘美及其成因 6. 论禅修队苏轼词境的影响 7. 论宋元明清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传播 8. 苏轼、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比较 9. 论黄庭坚诗歌对杜甫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10. 论通俗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 11. 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12. 论李贽对明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13.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研究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三) 1. 从乌台诗案探苏轼政治悲剧的根源 2. 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朦胧意境 3. 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比较 4. 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5. 李白、李贺浪漫主义诗歌比较研究 6. 论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因素 7. 论李白的咏侠诗 8.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9. 李白和杜甫对诗歌创作的贡献与影响比较研究 10. 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演变 11.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探源 12. 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13. 杜甫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及其审美观照 14. 论杜甫咏怀咏史诗的超前意识和批判精神 15. 论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 16. 论杜甫的律师成就 17. 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及其思想根源 18. 论李商隐咏史诗对杜甫咏史诗的突破创新 猜你喜欢: 1.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2.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3.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4.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5.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治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副标题和分标题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目录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2.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3.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这方面的资料网上估计很少,楼主自己要花时间去找了。我们原创。
这个要看楼主本人对哪个朝代最了解?如果说资料最多,那当然是清朝的资料最多,因为最近
3月份,学院组织开展2022年夏季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预计在3月9号。
清华大学论文答辩时间一般为每年的五月份中旬这样子。
各院系时间不一,可具体咨询院系教务。
“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统治阶级用以记叙和传递、保存管理国家政治、经济事务的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我国古代公文,既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优秀篇章,至今具有学习借鉴、批判继承的价值,就是那些“糟粕”部分,也是古代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可以考订载籍之得失,补充史传之缺漏。古代公文中包括了大量知识,诸如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宫室、什物、丧葬,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与重大活动等,是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 公文的产生,是随着文字的出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部落)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是人类由个体信息阶段进入社会信息阶段,出现了“官方”信息的需要后的产物。斯大林说“生产往前发展,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文字,出现了国家的萌芽,更需要有条理的来往书信”,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我国素以历史悠久、典籍丰富著称,周恩来同志说过,“中国的档案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我国的古代公文,从公文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大致可分为八个有所交叉的阶段:一、结绳、刻契记事与象形文字公文,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夏代以前,其时中国社会还属于原始公社(仰韶文化)社会前后,还未出现甲骨文,社会需要与产生的"公文"信息量还不很多,而且没有文物确证,只能算一种推测。二、甲骨公文,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王室后期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目前出土已在十五万片以上,甲骨文中有不少围绕王室活动为中心的官方文书,诸如战争、祭祖、气象、财产分配等,其结构完整,有事由、情况、办法及占卜时间、“起草”的贞人姓名,已具备公文雏形。三、金文公文,我国石器时代结束,便进入“青铜时代”,约跨夏、商、西周、春秋几个不同时期,到了战国又进入"铁器时代"。这漫长时期中的金文,如西周的《毛公鼎》,铭文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周宣王诰戒和褒赏臣下毛公碚事。1975年在陕西歧山还发现了西周后期的四件金文器,有一件铸有两个奴隶主打官司判决词的“朕”(音镇)、“匜”(音仪),记载下了西周的司法公文。四、简册公文,简牍指竹、木片,集一束简牍用麻绳、丝绳或牛皮筋联串起来叫“简编成册”,可以记载较多的信息。孔子读《易经》曾“韦编三绝”,以及近年来发掘的《云梦秦简》等,均说明从春秋至秦汉都曾用简册以记载大量文字信息,在纸张未普遍流行前,简册是公文记述传递的一种主要形式。五、缣帛公文,即丝织品公文,春秋战国时已有,秦汉时更大量使用,这时的公文已经是用笔书写,并能舒卷,保存及传递都较方便,逐步取代了简册,据《文献通考》记,东汉末董卓破洛阳,曾放纵部下大肆抢掠宫中缣帛公文档案,作成帷帐包囊使用,可见其数量之丰。六、石刻公文,已知最早的石鼓文,据郭沫若考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纪功石刻,唐人称“文王之鼓”,分列在十个鼓形石墩上,举世闻名。秦始皇很喜欢到处“立石刻,颂秦德”。朱元璋也把一些制度、规定刻于石上。石刻比较笨重,不利传递,但保存较久,多用于“周知性”公文,后逐步向墓碑方面发展了。七、纸质公文,据考古发掘,我国在西汉末已能造纸,新疆及西安灞桥均曾发掘出汉纸,但当时还不普遍,及东晋末太尉桓玄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公文就都用纸书写了。纸质公文的出现,是一大进步,纸既方便、低廉,又可写较长文章,还产生了公文的折叠、卷轴、骑缝、修改等制度。到印刷术普及后,就更加显示了它的优点,从而延传至今。八、未来公文,包括图片、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使用电脑计算、记载、书写、传递、保存的公文,这个时代正在到来,将会带来公文制度的重大变革。但今天还难以总结,故统称之为未来公文。 古代公文数量浩繁,究竟有多少篇章,无从统计,宋人编撰的《文苑英华》,篇帙达千卷之多。上自肖梁,下迄晚唐五代,选了2200人作品近两万篇,其中除诗赋外,公文为主要部分,选入了不少制诰、策问、判、表、牍、状、疏、露布(即布告)、移文、启、檄、议颂、铭、箴等公文或公务应用文。清人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统计到六朝止,共统计了三千四百九十七个作家写的七百四十六卷文章,其中约二分之一以上是应用文;应用文不全等于公文,但大部分是公文或接近公文的“准公文”。到了明清以来,由于时代较近,典籍保存较多,各种中枢及地方档案汗牛充栋,许多档案存放库中,几乎没有人翻阅过,可见古代公文卷帙浩繁,远超过文学作品若干倍。 古代公文的种类、文体,由于历朝体制不同,变化频繁,难以简要地准确概述。大体上周王朝时国家机关较前强化,典章制度也较完备,出现了“典”、“漠”、“誓”、“命”、“训”、“诰”等下行文。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反映时代变革与各国兼并斗争的一些新文种,如“檄移”、“盟书”等。秦汉时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巩固,对公文名称、种类、用途、体式、行文手续均有严格规定,下行文主要有“制书”、“诏书”、“策书”、“戒书”等;上行文主要有“章”、“表”、“奏”、“议”等。刘勰《文心雕龙》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实际上“章”多为没有多大价值的公式化文章,“表”与“奏”的用途极广,“下言于上曰表”,凡臣下向皇帝陈述事情,诸如论陈、劝请、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讼理、弹劾,几乎都可用。“表”与“奏”实际用途难以区分。“议”则是规划政治,陈述不同意见时用,逐渐向政论文的方向发展。 此后历代还有“启”、“笺”、“牒”、“符”、“贴”、“咨”、“呈”等等上行文,反映了地方机构日益庞大,上行文的应用频率大大超过了下行文。至于专用的财经文书,从战国时期的“木券”到明代的“赋役黄册”,清代的“会计册”,以及专用的政法、军事、外交公文,品种越来越多。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开始承认了电报文书。农民起义政权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的“传单”等,也属于古代公文中的特殊分支。 公文从本质上讲,并不是文学作品,优秀的公文名篇,诸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西晋李密的《陈情表》、唐初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等,固然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卓越的艺术特色。但它们毕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写出的实用时文。从公文角度去检验这些文章的优劣,主要应根据它们所达到的最后实践效果,而不仅在于主题意义是否正确,谋篇布局是否谨严,辞章文采是否华丽。一篇公文“文”与“道”再好,却不能实现它的政治目的,达到一定的公文意图,像胡诠《戊午上高宗封事》或岳飞《南京上高宗书》那样落得悲剧的下场,恐怕是不足为秘书写公文时效法的。当然,历史情况是复杂的,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就事论文,一篇公文的正反作用都还决定于若干社会政治因素,文章价值不能完全看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也不必把一纸公文的作用估计过高。所谓“一言兴邦”或“半部论语治天下”,正与一部电影可以卖国,几篇杂文可以复辟一样,都是唯心主义的无稽之谈。这里主要是借以说明,研究公文首先要从公文的角度去研究,而不能仅从文学角度去研究罢了。刘勰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说过:“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然阙而不篡者,乃各有故事而在职司也。”像刘勰的《文心雕龙》,实际上已选入了大量公文,也论及了公文的写作要求,然而他却说公文乃“艺文之末途,政事之首要”,不大愿意从政治角度去研究公文,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因为公文学乃是一门科学,这门“科学”的入口,正如马克思讲过的,实际上也是“地狱的入口”,岂止“末途”,实为“险途”,你去赞扬魏征的谏疏,势必要剥掉一点唐太宗的灵光圈,尽管还是肯定了唐太宗,却是朱元璋以至雍正、康熙皇帝都不大喜欢的,又哪有研究几篇小品飘洒自如,悠悠自在。 至于公文写作,既是写作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或者说有其自身的特定写作要求和理论体系。首先,公文是公对公的官文书,它与其他文体不同,不是作家个人自由创作的产物。即便某些公文署了作者个人的姓名,或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然而它仍然是官文书,它首先是下级对上级的上行文,它谈论的是国家公事,诸葛亮不能超越自己的地位身份与职责权限去写《出师表》,也不能违背蜀汉的基本政治纲领去乱提建议、发表政治主张,否则哪怕是诸葛亮,也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是与一般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大不相同的。其次,公文的实质是一种工具,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目的而对客体施加影响的手段。公文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下行文主要是靠发文机关的权力,因而常带有强制性。即所谓令出如山,令行禁止。汉武帝颁发《求茂材异等诏》,你下级赞不赞成都得执行,充其量阳奉阴违,而不能公开反对。但也不能单纯以势压人,搞瞎指挥,那并不利于政策的贯彻,所以,也有一套写作学问。古代的上行文则由于所企图施加影响的客体对象是上级,甚至是封建暴君或昏君,这就复杂难写得多,魏征如何进谏于唐太宗,林则徐如何说服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以及李斯如何谏逐客,李密如何辞官不就,写法是各自不同的,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学问。而这些学问,主要地并不在于写作技巧,而属于一种"文外"的功夫。这种文外功夫,大致包括形势分析、对象心理分析、利害策略分析与文章内容的可行性分析等四个方面,说到底就是要紧紧围绕行文的目的意图,讲究政策性和有针对性,使之"可行",才有利于达到目的。在这里,政策性与针对性是比思想性和艺术性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公文与其他文体大不相同之点。第三,前已述及,检验公文写得好不好的标准,主要应看它的实践效果。亦即它是否达到了制订、起草时的创作意图,对读者产生了一定的实际影响。而且这种效果的时效性很强,凡是短期内达不到目的意图,不起作用的公文,应当认为是失败之作,这也是与其他文章不同的(当然,"实际效果"不是简单地指公文所提出的政策措施都能实现,如骆宾王不管怎样写檄文,也不可能*武则天,但它的檄文能煽动民心并使武则天看后震动,也属于达到了檄文的效果。)同样,"短期"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要完全等同于“立竿见影”。相对而言,其他文章的目的性不一定很明确具体,时效性不一定很强。《红楼梦》可以在若千年后引起重视,而且有的把它当成***,有的研究它的佛学、服装、月饼,而公文则不能写得这样模糊、含蓄,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时机一错过,就只能进档案库变成“文物”了。 如上所述,政策策略性、针对可行性、时效性这三性再加上思想性与艺术性,或统称为“五性”。构成了公文写作学的主要内容。怎样才能写好公文(当然,这不是指一般事务性短小公文),就必须把这五个方面当作一个有机“系统”去研究,而不能仅仅说什么“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只强调文章形式与文人写作个性,或像肖统所说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那样,只讲构思、讲文笔,就能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明确了上述公文写作的特殊个性,有助于从整体出发,进一步探讨古代公文在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的特色,下面仅就四点作一简述。 第一,公文的政策性与针对性 古代优秀公文,在内容上多体现了强烈的政策策略思想,在写作上有明确的针对性,从而能较好地达到它的创作意图,实现它的政治目的。我们试以林则徐《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分析。在这篇的奏稿中,林则徐是怎样向道光皇帝陈述自己禁烟的视点主张的呢?他着重指出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奏稿的核心部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两句话,点出了清王朝如再不禁烟,将会出现的“军队瓦解,财源枯竭”两大问题,而这两点恰好是涉及封建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正由于击中了要害,道光皇帝不能不多次召见,反复权衡,最后下了“禁烟”的决心。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包含了对鸦片战争前夕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朝廷内部禁烟与弛禁两派政略的反复探讨,对鸦片危害的充分调查研究与对道光皇帝心理的深入剖析。这样的几句话,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又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的角度去讲的,策略思想水平也是很高的。不妨设想,林则徐如果只从道义上、理沦上去阐述鸦片之危害,或仅从人民群众受烟毒摧残的角度去提出倡议,哪怕存屈原贾谊之才,文童写得再好,也只能落得屈贾遭遇,不见得有这几句话顶事。这种公文的构思与写法,在现代公文中其实是常用的。我们说:如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难以巩固,而且还可能倒退……;如不制止不正之风,就可能……等等,不都是同一思路、写法吗。
中国是人类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代文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伴随着改革、变法和朝代更替,产生了大量的文书史料。从殷商时期的统治者在祭祖活动和政务活动中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记录来看,甲骨文书乃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书之一。尔后,在经历了从先秦到两汉留下的居延汉简,从南北朝到隋唐留下的敦煌遗书,从宋元明到清代的大内文书档案等等,无一不充分展示了我国文书事业洪纤巨细,绵直不断的悠久历史。可以说文书是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产生而出现的,文化发展促进了文书事业,而文书作为服务于历代统治集团的特设机构,担负着发布政令和服务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租税、户籍、司法等任务外,特别是它担负各个时期的兴衰记录,其褒贬记载的史料又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远在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夏代就已有文字,至殷商时期文字已逐渐成熟。文字产生后最早主要是用来记载大事、保留经验、发号施令的,也可以说是文书的萌芽。在古代社会,人们要生存,就必须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人们对天文、气象、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水利知识、以及岁时丰欠等,是极为关注,渴望了解的,为了增长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人们把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加以记录,就形成了最早的一些关于农业、水利、天文、气象等方面的记事材料。很显然,文书作为人类文明因素中最抽象、最理智的代表,它是文明因素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文书记载的知识和内容,不但为人类积存了大技的信息资源和文化遗产,而且不断向人们提供了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获得发展的丰富经验,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的保存观念与积累意识。正如日本学者安藤证人所说的:“文明社会之所以称之为文明社会,就在于人们能将这些信息在其原始的信息作用完之后,作为‘人类记忆’的源泉保存起来,为新的创造性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反复发挥作用”。人类社会最初的文书史料(如甲骨文书),正是在这种怎识指导下产生的。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3世纪的殷代王室就有了专门的文书机构和保存文史资料的地方。到了周朝,随着国家机构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产生了较为完备的文书体制和文书史料保管机构――天府。当时朝廷法令规定,凡国家贵重的宝器物类,以及官府州县的重要薄籍文书史料都由天府负责接收和谨藏,并被视同国家至宝,随王朝都城的迁徒而搬迁。我国道家学派的哲学始祖老子,就曾是周王朝掌管天府的守藏吏,即管理文书档案的官吏。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化大圣人孔子,曾亲赴周国向老子借阅文书档案,同时他还利用保藏在鲁、齐、宋、相等故国的文书史料,整理、删定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后世所称颂为“六经”的宏篇巨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考试大我 文书发展史表明,它始终处于不断适应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变化过程之中,也就是说:“秘书工作的变化发展,总是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文书事业的发展水平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中国文化有几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春秋战国实际上是中国文化汇集交流的第一次大变动时期,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灿烂辉煌的一页。百家争鸣中的各家学说大多与文书典籍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由于社会变革,原存藏在周王朝中的文书典籍。一部分流散于诸侯国,但大部分已流散于民间,著书立说,开创学派的“士”族阶层更加积极从事文史典籍的收集、整理、编研工作。“史”拥有文史,文史促进写作,于是私人收藏、保管文书典籍的各种机构由此产生。与此同时,各诸侯国也分别设置了文书机构和禁室一类的文史馆库,收藏各类文书典籍。东周王室和鲁、楚、宋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所以文书机构完备,保存的文史典籍也最多,这从老子为周王朝守藏室之吏以及孔子广泛利用鲁、宋等国的文史典籍进而从事商、周文化的整理编研工作可以窥见一斑。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古代文书事业的发展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仅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而且也为文秘人员秉笔直书、善恶不隐的“史权”思想的萌芽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其动因首先是巩固统治者的地位,然而史学对于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史学一经兴起,就与文书有着密切关连。“中国古代历朝正史基本上取材于文书档案及其二次加工文献如起居注、实录等,历代会要及‘十通’更是取材于文书档案,有些甚至就是文书档案汇集”。由于史学与文学史料的密切关系,中国历代王朝每一次历史著作的编纂,大部头丛书、类书的汇辑,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诗文集的出版,都会导致对文书史料利用的增加,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秘机构的不断健全和发展。唐朝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鼎盛时期,“二十四史”中的《晋史》、《北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都成书于唐代。这一时期修撰的本朝史书也是相当丰富的,如各皇帝的实录,以纪传体编写的《唐书》和《国史》,以编年体撰写的《唐历》与《唐春秋》等。为从事历史著作的纂修,唐朝的文秘人员在诏书、诏令的起草和文书史料的收集、整理、编研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据史料记载,为了切实作好文秘工作,唐王朝对文书工作做了若干法律规定,明令中央及地方各部门必须将制定政策、机构设置、社会经济、治安司法、藩国朝贡、天文历法、自然灾害等文书材料摘要上送中央存档。与此同时,朝廷还设置了“掌固”、“典书”等文书职官,专门负责文书史料的整理、编次和抄录。从而使唐代的文书工作成就达到了极盛。文书工作的发展既是当时文秘人员敬业勤奋的成果,也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密切相联的。 历代王朝都利用文书典籍进行广泛的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早在周代,官学兴起,收藏大量文书典籍的秘书机构太史寮,即为当时的学府。统治阶级利用多年积累起来的文书典籍,作为教育子弟的教材,使他们从中学习文化知识和治国统治经验,这就是古籍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代表了我国早期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西汉高祖刘邦为收藏秦代的文书典籍,下令修建“石渠阁”;东汉时期又专门设立了收藏保管中央现行文书资料的“东观”,这些均是群儒议定五经、校勘书籍和从事著述的处所。唐代的秘书省既是皇家集中收藏中央文书典籍的史学家孔颖达、欧阳询、李淳风、刘知几等常出入其中。明清时期的大本堂、后湖黄册库、古今通集库、皇史宬、内阁大库都是举世瞩目的王朝文书机构,学术研究水平之高,为世人称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阁大库,“藏历代策籍,并封储存案之件。汉票签之内外记,则具载百余年诏令陈奏事宜”,在这里,清王朝组织了庞大的学术队伍,不仅编修和出版了《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则例》、《皇朝通典》、《皇朝通志》、《大清统一志》等大书,而且还编纂了其它各种书籍300余种。这些书籍的编纂,大部分是以文书典籍为直接素材,特别是《方略》的纂修,完全是以某一军事行动始末所形成的文书材料为依据。乾隆一朝所修辑的方略书就达十一种之多。清朝大量我和出版史学著作;为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方面反映了朝廷对史学研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皇家文书之丰富与研究水平之高。 在我国古代特定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下;朝廷及地方官府的文书典籍流散民间及寺观并被收藏,则成为社会文化产品积累、保藏、整理和传播的一个重要系统。同官方一样,他们既收藏典籍,又从事整理、著述、出版事业,担负着文化交流、信息传播及文书典籍的保管几种责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仅以寺观中收藏的文书典籍为例,佛藏中那些天文、数学、建筑、雕塑、绘画和医药等翻译作品的传人,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在语言文学方面,佛教中的声明学及其华严字母,对中国声韵学的产生发挥了强有力的催化作用。正是佛学传播中的“转读”、“焚呗”,使得佶屈聱牙的佛经转化为朗朗上口的中国通俗唱本。对此,甚至连近代学者梁启超、章太炎和梁漱溟等仍精心研习,至于道观中道教文书收藏,其中又在医学、化学、药物和地理等方面丰富了我国的精神宝库。正是在寺观文书收藏的基础上,中国博大精深的佛道思想,还对邻近的日本、朝鲜、新加坡、越南以及欧美等国有相当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大致了解我国古代文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灿烂辉煌的古代文书不仅丰富了人类文化,而且通过文书典籍,文史书刊及其网络、媒体等的传播和利用,实现了文书的交流、继承和创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刊名:明清小说研究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开本:32开ISSN:1004-3330CN:32-1017/I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明清小说研究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明清小说研究 创办于1985年8月,先以书代刊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共出六辑。1988年国家出版署正式批准为季刊,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明清小说研究中心主办,一直至今,是国内唯一的明清小说研究专业期刊。 本刊奉行繁荣学术、弘扬传统、百家争鸣、唯文是取的原则,竭诚欢迎海内外相应领域的专家、学者赐稿。本刊优先采用正面进行科学探讨的学术著作,尤其欢迎:一、有文献价值的论著;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论著;三、对某些问题作宏观研究的论著;四、中外比较,并在比较中探寻中国古代小说民族特色的论著;五、进行深入理论探讨,有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论著;六、各级研究课题的成果。本刊发表文章前请求作者承诺无抄袭,未一稿多投。来稿一般请控制在8000字以内,最长不要超过10000字。对于在文献资料方面有突破性发现的著作,本刊优先发表,不限篇幅本刊面向文史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文史专业师生和广大明清小说爱好者,欢迎订阅。除经邮局发行外,编辑部常年存有部分过期和当期刊物,欢迎购买,本刊出具合法的可供报销的收据。每期每册 ,另加邮费2元(存留稀少的过刊价格另定)。汇款请寄:210013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
明清家具同中国古代其它艺术品一样,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而且具有典雅、实用的功能,令人回味无穷。明清家具的收藏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国人开始大量地搜集、收购中国明清家具,并运往海外。在后来的几十年间,西方人将中国明清家具提升到了与中国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我国的家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取决于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从商周到秦汉,是以席地跪坐为中心的家具;从魏晋到隋唐,是席地坐与垂足坐并存交替的家具;北宋以后,是以垂足坐为主家具。其总的趋势是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发展。但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的,还是精工细制的明式家具。优良的材质,纯朴的纹理,舒适的造型,简洁的雕饰,这些都是其它时期的家具所无法比拟的。而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体现着古人求真崇朴的思想,这又是前朝后代的家具所无法拥有的。中国传统家具多以较名贵的优质木材做成,这些木材均有不同的色彩和纹理,因此很少雕刻花纹,而且材质坚硬,木性稳定,能制出复杂的榫卯,以及刻出各式各样的装饰线条和花纹。所用木材有: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铁梨木、红木、楠木、乌木、椐木等。清代家具有不同于明式家具的独到之处。其总体尺寸要比明式家具宽大,形成稳定、浑厚的气势。而样式也十分丰富:有床座榻,屏灯笼,箱橱柜,椅凳墩,桌几案等。例如新兴的太师椅就有多种式样,至于靠背、扶手、束腰、牙条等新形式,更是层出不穷。装饰上求多、求满,常运用描金、彩绘等手法,显出光华富丽、金碧辉煌的效果。而在家具的作工方面,又有京坐、广作、苏作之分,使清代家具完全系统化、风格化。
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摘要:明清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家具时代,不仅是我国家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影响了中国室内装饰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在世界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制作工艺精细合理,用材考究,选型朴实大方,风格鲜明;清代家具造型厚重,形式繁多,技艺精良,材料精细。明清家具作为室内主要日用品和陈设品,应用于民居、园林和宫廷,是中国古代追求家具完美和恬静生活的反映。关键词:明式家具;清式家具;中国家具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主要设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具,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它也代表了中国家具的个性和特点,同时它也影响了中国室内装饰的风格与发展。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过一种闲逸优雅的恬静生活,这或许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明清家具散发出来的细腻感与艺术感染力中,可以明显看出,它得益于其独特文化特质的形成,同时也是基于当时的家具使用环境和家具使用者。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正值明朝市井文化的繁荣时期,虽然当时北方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战乱不断,但在远隔硝烟的南方地区,却在大肆兴建民居、园林、宫庭,而家具作为室内主要日用品与陈设品,需求量大增,苏式家具与广式家具的设计制作水平在此时达到了高峰,同时,也就造就了明代家具的辉煌。尤其是苏州私家园林的建造,其建筑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建造园林、制作家具中,他们往往亲自出马,按照文人士族的审美理念参与园林的家具设计。清代早期的半个世纪里,清廷仰仗恢复和发展明代优秀传统,家具保持着明代的一贯作法,并且有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如漆家具中的康熙黑漆嵌螺钿山水人物纹平头案,是这一沿革的典型。一、明代家具──家具的昌盛时代明代手工业高速发展,文化艺术复兴昌盛,在这种前提下,明代在衣、食、住、用等各个领域里,出现了种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明代的家具,也在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苏州地区,不仅木作、漆作行业兴旺,而且出现了一批专做硬木家具的小木作行业。店铺内不仅生产出售各种硬木家具,店主还常常根据用户的要求到顾客家中加工制造。按不同的用材和工艺,明代家具可分为传统的漆饰家具和新颖的硬木家具,以及采用竹藤、山柳等制作的民间家具,还有用陶、瓷、石料等制作的家具。明代的漆饰家具五光十色,国内最早的有宣德时期的戗金细钩漆龙纹方角双门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这种被称为雕填的工艺,比单纯填漆的漆家具更加华丽。明代中叶以后,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以花梨木、紫檀木等优质木材为主要用材的硬木家具,并迅速发展成中国传统家具史上的又一高峰。明代的竹制家具,在当时广大的南方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制成别具一格的竹家具,其中尤以斑竹所制家具最为贵重。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明式”民族风格。明式家具的产地主要有三处:北京皇家的“御用监”,民间生产中心苏州与广州。明式家具的品种十分丰富。保留至今的,主要有凳椅类,几案类、橱柜类、床塌类、台架类等。此外尚有作为屏障之用的围屏、插屏、落地屏风等。明式家具多用花梨、紫檀、鸡翅木、钱梨等硬木,也采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及其它硬杂木,其中以花梨中的黄花梨效果最好。这些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而又富有弹性。这种材料对家具造型结构、艺术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木质坚硬而有弹性,且硬木是比较珍贵的木料,所以家具用料的横断面制作很小。为此,造型也就显得线型简练、挺拔和轻巧。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用髹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以充分显示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选材,也是设计意匠的重要部分之一。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大平板则以攒边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俭,精美而不繁缛。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及用线的一气贯通而又有小的曲折变化。家具线条雄劲而流利。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的来看造型已趋向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由于繁缛的雕饰破坏了造型的整体感,触感也不好。但在民间,家具仍沿袭“明式”程式,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二、清代家具──斑斓华丽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书斋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清代家具中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各种工艺的漆制家具色彩绚丽、纹饰华美,具有斑斓瑰丽的艺术效果。最华贵富丽的雕漆家具,又以吉祥图案为装饰主题,刀法深锐,花纹与雕刻手法均严整细密,无论在中国家具史上,还是在中国漆器工艺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式”家具的风格。清式家具作坊多汇集沿海各地,并以扬州、冀州(河北)、惠州(广东)为主,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产品分别称为苏作、京作、广作。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清式家具工于用榫,不求表面装饰;京作重蜡工,以弓镂空,长于用鳔;广作重在雕工,讲求雕刻装饰。装饰方法有木雕和镶嵌。木雕分为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漆雕(剔犀、剔红);镶嵌有螺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珐琅、玻璃及镶金、银,装金属饰件等。装饰图案多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家具构件常兼有装饰作用,如在长边短抹、直横档、肓板脚柱上加以雕饰;或用吉字花、古钱币造型的构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别是脚型变化最多,除方直腿、圆柱腿、方圆腿外,又有三弯如意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马蹄、如北京时间砂、卷叶、踏珠、内翻、外翻、镶铜套等。束腰变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鱼门洞、加线;侧腿间有透雕花牙档板等。北京故宫太和殿陈列的剔红云龙立柜,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螺钿太师椅、古币蝇纹方桌、紫檀卷书琴桌、螺钿梳妆台、五屏螺钿榻等,均为清式家具的精粹。家具种类为坐卧类家具有太师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连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圆桌、半圆桌、方桌、琴桌、炕桌、书桌、梳妆桌、条几(案)、供桌(案)、花几、茶几等;贮藏类家具有博古柜架、架格、闷芦橱、书柜、箱等;其他家具还有座屏、围屏、灯架等。清朝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家具由继承、演变到发展,在形制、材料、工艺手段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其独特之外。现分述如下:第一,造型厚重,形式繁多。清式家具在造型上与明式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现在造型厚重上,家具的总体尺寸比明式家具要宽,要大,与此相应,局面尺寸、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比如清代的太师椅、三屏式的靠背、牙条、腿步等协调一致,造成非常稳定、浑厚的气势。这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第二,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一丝不苟。凡镶嵌方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都是严丝合缝,无修补痕迹,平平整整的融为一体。第三,家具的主料木材,选料极为精细,表里如一,无节,无伤,完整得无一瑕疵。硬木家具的部件和零部件,如抽屉板、桌底板及穿带等,所用的木料都是硬木。第四,清式家具的样式也比明朝繁多,如清朝新兴的家具太师椅,就有三屏风式靠背太师椅、拐子背式太师椅、花饰扶手靠背太师椅等多种。用材广泛,装饰丰富。清式家具喜于装饰,颇为华丽,充分应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艺手段,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雕漆在清代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福建雕漆享有盛名。嵌有瓷嵌、玉嵌、石嵌、珐琅嵌、竹嵌、螺钿嵌和骨木镶嵌等。清代除继承了明代原有的形式外,又发展了螺钿嵌,产生了骨木嵌、珐琅嵌和瓷嵌。骨嵌的鼎盛时期是乾隆中叶,其艺术特点有: (1)骨嵌工艺精良,拼雕工巧。工艺制作上保持多孔,多枝,多节,块小而带棱角,既宜于胶合,又防止脱落,虽天长地久,仍保持完整形象。早期和盛期是高嵌和高平混合嵌,后期都是平嵌。(2)骨嵌用材多为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因其木质坚硬细密,镶以骨嵌更显出古拙,纯朴。(3)骨嵌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和纹样四类。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具有文化传统的国家之一,中国家具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家具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明清家具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也是珍贵的家具设计文化资源,西方一些著名的设计师都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明清家具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他们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