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摘要:施工项目成本是工程项目在施工中所耗费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转移价值和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价值的货币形式。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 项目施工的始终,项目从实施的开始,就须制定降低成本的具体目标和方 法,从而有计划有措施地控制支出。 关键词: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0引言 某施工项目在施工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所耗 费的主、辅材料,构配件,周转材料的摊销或租赁费,施工机械的台 班费或租赁费,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资金以及项目经理部为组 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 1经验表明,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很多,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具 体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人工费项目组建后,由公司配合项目采取招标的方式在 公司内部承包分包劳务的单位中择优选择1~2家信誉良好、价格 低廉的劳务承包商。也就是说,人工费的单价是通过招标来确定的。 项目人工费分定额内用工和非定额内用工,定额人工费按实际发生 的工程量乘单价得出,这并不困难,控制非定额用工才是控制人工 费支出的重点,一般方法是将非定额用工按一定的比例包含在定额 用工中,包干到施工班组。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大 致上说,结构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5%左右,装修工程的非定 额用工比例在10%左右。在人工费控制中较准确地掌握各类工程 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并严加控制是很重要的。另外,控制人工费的支 出还要十分注重避免返工及重复用工的发生。 材料费材料费占建筑工程的造价比例一般在60%左右, 降低材料费用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最重要的途径。做好材料的管理, 主要的方法有:在实行按“量价分离”方法计算工程造价的条件下, 水泥、钢材、木材等“三材”的价格随行就市,实行高进高出;地方材 料的预算价格=基准价×(l十材差系数)。在对材料成本进行控制的 过程中,首先要以上述预算价恪来控制地方材料的采购成本;至于 材料消耗数量的控制,则应通过“限额领料单”去落实。由于材料市 场价格变动频繁,往往会发生预算价格与市场价格严重背离而使采 购成本失去控制的情况。因此,项目材料管理人员有必要经常关注 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动;并积累系统详实的市场信息。如遇材料价格 大幅度上涨,可向“定额管理”部门反映,同时争取甲方按实补贴。 机械使用费机械一般通过租赁方式使用,因此,必须合理 配备施工机械,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同时,加强现场设 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保证机 械的正常满负荷运转。施工图预算中的机械使用费=工程量×定额 台班单价。由于项目施工的特殊性,实际的机械利用率不可能达到 预算定额的取定水平;再加上预算定额所设定的施工机械原值和折 旧率又有较大的滞后性,因而使施工图预算的机械使用费往往小于 实际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形成机械使用费超支。 临时设施费临时设施以满足使用为目标,尽可能的使用 废旧料及能周转重复使用的材料。 项目管理费用根据工程的规模及工期的长短。从满足管 理效果和效率要求出发,合理地配备项目管理人员。一支高效、精干 的项目管理队伍是实现整个项目成本目标的组织保证。 分包工程有些作为总包的施工单位,由于其施工的资质 有限和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需要,会将诸如桩基础、弱电、消 防、栏杆、门窗、幕墙、石材等部分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专业施工资 质的企业施工。分包工程因总包单位仅投入管理费用,因此分包的 赢利是企业赢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包工程一般可在项目投标时 和分包单位签定协议,由分包单位报价,中标后由分包单位施工,总 包单位按分包工程总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用,或企业中标后再 通过招标选定分包单位。 质量工程质量与项目成本息息相关,分项工程的表面平 整度、垂直度精度越高,越能节约材料和人工。譬如,天棚面如平整 度很高,可以不用抹灰,而通过刮腻子的方法一样能达到使用要求, 还能加大使用空间,节省费用。 工期项目施工中,如能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提前完工,将节 省大笔的机械及周转料具的租赁费及项目的管理费,从而降低成本。 因此,项目成本管理一定要围绕着减少资源费用来进行工期的优化。 施工技术技术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技术的提高或新技 术的采用,必然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和节省材料,从而节约成本。在 项目成本管理中,要十分注重和发挥技术对于降低成本的重要作 用。如在钢筋的连接中采用电渣压力焊接就是节省材料,提高工效 的具体方法。另一项有利于降低项目成本的技术经济的方法就是通 过优化施工方案来提高工效,缩短工期,这是项目常采用的。 索赔的管理项目从合同履约之初,根据合同,就要加强 对业主的索赔,注重索赔证据的收集及确认工作,勤办理签证,经常 向业主发索赔的函件并及时催促确认。通过索赔来维护企业权益, 提高项目的收入。在高度重视对业主的索赔的同时,要增强自身履 行合同的意识,防止业主反索赔。 2以上是从几方面来进行成本控制,下面用两个实例具体说明 如何进行 以原材料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控制,如基础施工时需要购进砂、 石、水泥、钢筋等材料,项目部技术人员根据进度及实际工作量提出材 料需求计划,以满足计划施工部位为原则,且需注明所需材料计划完工 部位。材料采购部门,对比施工预算,当需求计划小于或等于预算书有 关数据时,编制采购计划,开始进入采购程序。材料进场,要及时办理入 库手续,实际领用时,需项目负责人签字才可办理出库手续。接下来的 工作就是监督施工过程了,项目负责人要保证材料的使用严格按施工 工艺要求进行,违章操作的代价很可能是材料浪费,材料浪费就意味着 计划超支。若材料入库、使用均未出现问题,但却未完成计划部位时,就 需要考虑标准的问题了,这时候需要汇同预算编制人员、技术人员、施 工管理人员、实际施工人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原因找到了才可进行 下一步施工,若问题出在使用过程中,则可以避免主体部分再出现类似 问题,若是标准的问题,则需尽快修改标准,若遇特殊情况,就需要启动 应急程序了。通过上面处理,我们把成本隐患控制到基础部分,且为今 后标准的制定积累了数据,为编制更合理的施工预算提供了条件。 再以抹灰为例说明成本控制过程,如某项目某天计划抹灰 600平米,需要施工人员和材料控制人员就所需材料进行计算,但 最终以施工预算书数量为控制依据,办理限额领料,在实际施工过 程中,施工人员会根据现场情况发现材料是否够用,若无法满足需 要,则需执行上面所提程序,汇同各有关人员查找原因。在市场经济 形势下,降耗节支必须要求领导、管理人员重视并动员全体职工才 能收到成效,企业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由计划经济体制下重投 入,轻产出转变为资金管理为中心,提高投入产出比。领导要改变过 去的只抓产值,忽视效益而给职工造成的错误想法。 我国的施工项目经理部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项目内部,搞 技术的只负责技术和质量,搞工程的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 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及进场点验工作。这样表面上看来职责 清晰,分工明确,但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靠大家来管理、去控制的,项 目效益是靠大家来创造的。如果搞技术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选用 可行、却不经济的方案施工,必然会保证了质量但增大了成本;如果 搞材料的只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采购高强优质高价材料,即使是 材料使用没有一点浪费,成本还是降不下来。对一个企业而言,员工 是其灵魂。如果职工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进取的精神,那么这个企业将会变成一盘散沙。公司成本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归根结 底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上忽视了职工的成本意识对企业的重要性。 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后,还要注意成本控 制的影响因素,努力提高企业领导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 产工人的科学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劳动熟练程度,降低施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
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企业成本管理改进策略 摘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成本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对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非常薄弱,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一、成本管理的内涵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从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的各项成本核算、分析、决策和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成本控制不力 成本有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分,而企业在采购时往往只看到了产品价格这种显性成本,忽视了供应商管理等隐性成本。企业对整个采购系统的控制相对较弱,很少从计划、组织和供应链整体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对采购物料的质量成本控制,考虑产品系列质量和工作质量较少;对内部物流与供应链的对接,与销售链物流的对接,以及采购与工艺布局、仓储、运输的协调等,相对考虑较少。很多企业并未建立供应商相关的档案及相关信用资料,每次采购活动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新选择新的供应商及对其产品的检验,没有切实可行的奖罚 措施 ,不能调动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生产成本控制与管理不善 1、生产计划和物料计划不协调。生产计划和物料计划不协调导致生产不连贯,降低生产效率。生产计划来源于销售订单和预测,而销售部门的销售预测往往准确度很低,这导致生产计划变更频繁,生产线原有的计划被打断。反之,物料计划也会影响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安排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物料计划的及时性,造成物料计划总是滞后于生产安排,常常使生产线不是停工待料,就是紧急更换生产品种。 2、生产报废管理不严格。生产报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属于正常现象,但很多企业对生产报废只有记录,而没有有效的管理和核算,生产报废主要有料废和工废。料废后,企业没有追究材料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工废也没有同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的绩效相挂钩,这使得生产线人为的物料报废较多,并长期得不到控制。会计人员核算废品损失时,忽视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并没有对过高的报废形成有效的控制机制。 (三)销售成本控制不力 售后服务实质上是企业对顾客的承诺。承诺的服务越多,成本也越高。多数企业都建立了完整的服务体系,但很多企业并没把售后服务的维修备件损耗处理作为产品销售显性成本的一部分,因而产品营销、策划、制造者不必担心售后维修成本。其结果是销售定价的规则被扭曲,轻质量、重采购成本导致返修率上升,部件品种太多、通用性差导致维修备件库品种太多、数量居高不下,服务成本上升。 三、企业成本管理改进对策 (一)采购成本控制策略 1、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对企业的供应商要建立档案,供应商档案除有编号、详细联系方式和地址外,还应有付款条款、交货条款、交货期限、品质评级等,每一个供应商档案应经严格的审核才能归档。企业的采购必须在已归档的供应商中进行,供应商档案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新,并由专人管理。 2、建立材料的标准采购价格,对采购人员根据工作业绩进行奖惩。企业对所重点监控的材料应根据市场变化和产品标准成本定期定出标准采购价格,促使采购人员积极寻找货源,不断降低采购价格。标准采购价格亦可与价格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并提出奖惩措施。 (二)生产成本控制策略 1、树立现代生产成本控制理念。现代生产成本动因应是企业战略高度上的,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既应立足于内部环境,又应考虑外部环境。在企业生产成本管理中,重视和加强对管理决策成本的研究和分析,以此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并能为保证企业发展做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 2、控制加工成本。加工的首要环节就是投料,所以加工环节的成本控制必须从投料做起,严格执行领料、补料和退料制度。材料需要专人管理和专人领取,投料需要尽量准确,投料过多会造成浪费,过少就会造成质量问题。首件产品制成时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合格后方能批量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抽样检查,以防机器波动造成废次品。 (三)销售成本控制策略 1、改革售后服务模式。可以通过与当地经销商的战略合作建立区域服务平台,由这些战略合作伙伴负责及时处理市场一线的产品质量问题,而公司则定期派技术人员对战略合作伙伴的售后服务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监督其对公司售后政策的执行情况。同时,销售部门与公司的技术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加强沟通,组建质量改进工作团队,并与技术中心和质量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寻求减少产品缺陷。 2、将维修备件成本计入产品销售成本。将维修备件成本计入产品销售成本,其实只是隐性成本变换为显性成本,而总成本并未增加。这将迫使企业在生产时采取各种弥补措施,把显性成本的影响压缩到最小。这种变换的优点在于:时效性强,员工的成本意识提高,维修备件成本按比例实时摊入产品销售成本,并在定价时加以考虑,有利于实现合理利润。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志宝。紧扼采购环节实行战略管理。会计之友,. [2]程超功。不可不控的销售成本。理财杂志,. [3]杨丽彦。产品成本控制的探讨。河北企业,.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6期 看了“成本管理论文范文分析”的人还看: 1. 关于成本管理论文范文 2. 关于项目成本管理论文范文 3. 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格式范文 4. 大学本科成本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5. 成本管理论文提纲:企业做好成本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的论文
【摘要】 当前经济环境下,成本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本文运用从国家政策、区域环境、市场竞争等外部方面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执行力等内部方面分析影响J公司成本控制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成本控制;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逐渐从现代成本管理阶段向成本战略管理阶段过渡。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不再局限于生产阶段,而是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成本不仅仅意味着企业内部,而是企业生产对整个社会成本的影响。企业不再只着重考量质量成本管理,即生产阶段及其后向成本管理,而是逐渐采用成本战略管理的理念,将成本管理与价值链有机的结合起来,关注产生成本的每一经营环节,并充分考虑成本管理背后所发生的经济关系。J公司是一家石油行业相关的综合企业,近几年来,公司依托国内各大油田,积极开拓市场,产品先后进入了中石油、中石化,产品规模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发展的同时,J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期望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可能影响J公司成本控制工作的内外部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二、影响J公司成本控制的因素
(一)影响J公司成本控制的外部因素
1.国家政策因素受国际油价下跌趋势影响,我国发改委对油价也进行了新一轮的下调,这一调整使众多石油企业及与石油行业相关企业受到较大冲击,J公司也不例外,遭遇订单大面积减少、产品大幅滞销的困境。这从某种角度来说,使得企业刚性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成本控制工作难度加大。2.区域环境因素一个公司在制定经营战略时需全面考虑,要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企业所处区域的环境因素是众多影响因素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区域内的发展环境、地理位置和同行竞争企业情况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进而对企业外部价值链造成影响。J公司所在区域,发展空间较大,市场秩序井然,企业间良性竞争,并且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J公司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都节省了成本,尤其是在运输费用这一板块节省了大笔开销,这有利于J公司在采购和运输环节合理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3.市场竞争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J公司不但要面对国内同类型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同时还要应对国外先进企业的带来的贸易冲击。在国内外竞争压力的双重推动下,J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增长率和获取预期利润就必须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提供更优产品的同时保持成本领先优势。这是J公司开展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动力,同时成本控制工作的不断深化也使J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低成本优势。
(二)影响J公司成本控制的内部因素
1.公司发展战略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受其自身经营战略和发展模式影响,不同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利弊不同,比如低成本战略、差异化经营和密集型战略等都会给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带来不同影响。J公司所采用的成本领先战略又叫做低成本战略,它强调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低价格,以低成本占领领先地位。这种发展战略虽能推动J公司成本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但同时也为J公司合理、有效地控制生产经营成本带来了挑战,因为它并不只以获取短期低成本优势作为目标,它强调的是在一个可控制的成本范围内获取优势。具体来说,就是J公司需要在尽最大努力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找出获取低成本优势的动因,尽量节约成本,取得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优势。2.公司的执行力公司执行力是指其贯彻战略目标,完成企业指定任务的操作能力,它主要包括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程度。如果一个公司拥有较高的执行力,那么它在规章制度的推行上就拥有突出的优势,相反,如果一个公司执行力薄弱,那么管理层的发展战略就难以顺利推行,公司的发展效率将大受影响。J公司的公司执行力在同行业中处于中上水平,这是顺利开展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前提,但仍有提升空间。
三、J公司针对内外部影响因素应采取的发展对策
(一)合理利用国家政策
虽然国家的一些政策给J公司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但J公司也享受了国家及所在地方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J公司所在市为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招商引资和鼓励本地企业发展方面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包括土地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行政规费优惠政策等。同时,园区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该市以及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J公司应合理利用这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在使用土地时付出的成本;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避税,降低经营成本。
(二)发挥区域位置优势
J公司所在地是连通临近两市的关键枢纽,区位交通便利,公路交通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J公司所在区域,油田气田分布密集且有一定规模。基于此,J公司应该进一步加强直接与最终客户面对面交流的可能性,避免多次间接交流造成的成本浪费。同时,J公司应直接与油田及钻探公司建立贸易往来,省去中间贸易环节,从而节省大笔销售费用。
(三)研发核心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J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合理控制生产经营成本。而控制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核心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基于此,J公司应该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研发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产品的精度和耐用度,积极引入外国先进技术,共同开发和推广新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节约生产经营成本。
(四)实施成本领先战略
JS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以长远的角度来规划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价值链的每个环节深化控制成本,以期用较低成本击败竞争对手,取得竞争优势,吸引市场上存在的价格敏感客户,扩大市场占有额。尤其是在销售石油钻井空气锤、钻杆、FMJ防磨减扭接头和TLM型可退式卡瓦等钻井和打捞基础工具时,J公司在保证产品合格化和耐用性等行业规范的同时,做到低成本低售价,可以吸引数量可观的长期订单。
(五)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公司执行力
J公司管理层应立足长远,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成本控制工作,从思想上重视执行成本控制工作,并将其理念深入贯彻到企业各个部门与生产经营环节,确立明确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先后顺序,并建立起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J公司应注重对员工的岗位培训,从思想上促进员工学习先进理念,从内容上不断强化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其业务素质,使每一位员工都基本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组建起一支思想先进、业务过硬的员工队伍,从而降低由员工不专业所带来的各个岗位上不必要的成本损耗。
【参考文献】
[1]孙明慧.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投资理财.2014,(7):76-78
[2]汪翠翠.关于价值链理论与产业成长的文献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2014,(11):96-98
[3]何贞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房地产企业竞争优势探析[J].产业经济商界论坛.2014,(15):161-162
[4]赖斌慧.价值链视角的企业资产剥离战略研究[J].贸易经济.2015,(1):92-93
[5]陈雪燕.利用价值链分析法提升企业竞争力[J].中国商论.2015,(18).
毕业论文的来源和类型对成绩没有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以菏泽学院为例,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菏泽学院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说明: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与论文成绩的相关程度均到达了极显著正相关。论文格式方面的论文字数、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篇数和错别字,与论文成绩的相关程度均大,主要通过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间接影响论文成绩。影响论文动态质量的学生撰写效率、学生撰写态度、辩论过程、辩论陈述、教师指导态度和教师指导效率均主要通过自身直接,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间接影响论文成绩。
设计调查问卷:因变量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可以一个,也可以两三个,有几个因变量就决定了你后边要做几次回归分析。因变量最好设置两个值,例如是或否。这样就可以用二元回归分析,最简单。 发放问卷:问卷星或者其他问卷类app都可以,本科生问卷收集数目得100出头。用微信群、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寻找被调查对象。 整理问卷:用电脑网页版导出你的问卷结果。打开excel,横排是你的问题,竖排是被调查者,把他们的选择都换成数字0-4,例如否是0,是是1。不了解是0,不太了解是1,了解是2、比较了解是3、非常了解是4,可以设置结果越好数字越大,比如否是是01,也可以设置结果越不好数字越大,比如是否是01。 回归结果分析: B为正值,则为正向相关关系。 B为负值,则为负向相关关系。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0%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5%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 论文第一章写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写文献综述,可以写写国内写写国外,或者只写国内,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措施等。 第三章写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写模型建构,建立回归模型,变量定义,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写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写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及影响因素分析毕业论文
1引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本次调查通过“关于北京地区大学生毕业选择情况调查问卷”的研究(数据来源于管理学院周亚老师提供的2004年人事局对北京高校2895个学生的调查结果),运用社会统计学原理进行系统分析,以得到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各方面因素,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北京地区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院校共2895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此论文采用其中30%的数据,共849个样本,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对毕业生选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目前,大学生毕业主要有三种选择——国内升学、就业、出国留学。我们可以得出,本次调查777个有效样本中,超过半数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占有效百分比的,的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此外,还有的学生对毕业选择不确定。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研究从以下家庭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其中家庭社会因素又可分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所在学校等,个人因素可分为以性别、性格为代表的先天因素和以学历、成绩、综合能力为代表的后天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软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毕业生选择收到家庭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家庭、社会因素来看,是否独生子(女)对毕业选择造成一定影响,独生子女的出国概率显然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最为直接,这点与我们预期相符。学生在毕业后选择问题上,经济问题显然是最为直接的。所在学校的不同,也使学生在价值观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再加之各学校培养方向的不同,使毕业选择产生很大差异。此外,有可能影响到毕业选择的家庭、社会因素还有很多,我们考虑了集中有代表性的因素,诸如,父母和亲友期望、周围同学等生活环境、社会舆论与评价、国家政策、学校老师的就业指导、学校的.教育培养。其中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周围同学的生活环境对毕业选择的影响比较大,而其他因素则不明显。从个人因素来看,根据调查结果,先天因素中的性别和性格对毕业选择并未造成影响。这与我们的假设并不相符。可见,一个人先天并不影响发展方向。而与之相对,后天因素对毕业选择有很大影响。首先,学历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做出的选择不同,研究生有更大的倾向进一步学习研究。个人成绩和综合能力均对选择造成很大影响,这点是显而易见的。
3结论及建议
既然大学生毕业选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那么要从多方面努力,加强协作,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首先,坚持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正确导向。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尚未跨入社会,缺乏实际生活的切身体验,社会阅历浅。其择业观念主要受自身主观思想倾向的制约,往往来源于理想化的意识和追求,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往往随着外界环境和舆论导向的变化而变化。校园中先后出现的出国热、公务员热、考研热等,就是例证。实践证明,社会舆论明确,教育导向正确,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就会明朗正确,形成风气。因此,高校应着力强化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正确导向。其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面向人才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要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办学,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最后,大学生要确立大众化就业观,提高创新能力,积极迎接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基层工作岗位也对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确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和事业成功的关键。大学毕业生要有意识地选择前沿知识来丰富自己,培养自己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要走出课堂的局限,加强实践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在毕业选择时,要对一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做出科学的规划。要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出分析和判断,确定择业取向。大学毕业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个性品格,专业化的职业素质,具有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以诚待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特征,实现职业生涯的一个又一个跨越。
4参考文献
1朱洪波.新时期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正确导向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9)
2解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5,(3)
3宋丽贞,荣江莉,曹宁宁,等.高校毕业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1)
4吕世军.试论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的择业与择业观教育[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3)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 措施 。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 人际交往 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 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 毕业 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 渠道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2]唐柏林. 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作者简介】 张建英(1970-)女,德州学院外语系辅导员,高级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3.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影响论文 4. 浅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设计调查问卷:因变量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可以一个,也可以两三个,有几个因变量就决定了你后边要做几次回归分析。因变量最好设置两个值,例如是或否。这样就可以用二元回归分析,最简单。 发放问卷:问卷星或者其他问卷类app都可以,本科生问卷收集数目得100出头。用微信群、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寻找被调查对象。 整理问卷:用电脑网页版导出你的问卷结果。打开excel,横排是你的问题,竖排是被调查者,把他们的选择都换成数字0-4,例如否是0,是是1。不了解是0,不太了解是1,了解是2、比较了解是3、非常了解是4,可以设置结果越好数字越大,比如否是是01,也可以设置结果越不好数字越大,比如是否是01。 回归结果分析: B为正值,则为正向相关关系。 B为负值,则为负向相关关系。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0%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5%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 论文第一章写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写文献综述,可以写写国内写写国外,或者只写国内,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措施等。 第三章写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写模型建构,建立回归模型,变量定义,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写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写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是会计毕业论文,本文把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调查研究来选取可能性因素的方法更具科学性,构建的成长预期指数模型也更合理。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成长”原本是生物学概念,是一个生命体从出生到逐渐成熟、衰老的过程。经济管理中的成长是一种变化和趋势,往往可以用增长代替,如“国民经济增长”、“营业收入增长”等。企业成长是企业从创立到衰亡的过程,是企业价值增加的过程,也是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迈进的一个过程,企业的快速成长是许多企业家所追求的目标。企业的成长及估值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和研究,Graham 早在 1934 年就指出企业可以通过举债经营来减少纳税,提高资产负债率有助于企业实现高速成长。但是到了 1979 年 Smith 和 Warner 通过研究发现负债融资会减缓公司的成长,因为负债有可能会产生投资不足。芝加哥大学的 Ragim 和Zingales 在 1998 年对世界上 43 个国家整个 80 年代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此期间大约 2/3 的经济增长来自于已有企业在规模上的扩大,仅有 1/3的增长是新企业创造的。能否把吸收到的资本有效配置到最具成长性和效益最高的企业中去,是衡量资本市场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具有高成长能力的企业来获得未来超额投资收益来增加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企业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制定适合投融资策略来保证企业良好的运行。 我国证券市场上成长股表现一直优于其他类型股票,现有的解释一般认为成长股具有较高的预期回报率,其未来增长潜力是影响估值的重要因素,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流动性溢价导致了其高估值,甚至有人认为原因是成长型公司股本少、市值规模小容易受到操纵。还有解释认为成长股通常是处于新兴行业的公司,市场不了解其商业模式,因此给予错误的预估,高估了其价值。 目前国内有关企业成长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深度不够,得出结论各异。从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来看,研究者更多关注企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成长本身,侧重对成长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而不深入探讨其影响过程。在实务上,管理层和投资者更注重收入、资产和利润的增长,对企业成长能力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经济增速由 2007 年以前 10%以上的高速增长到 2015 年逐步转变为 7%以下,2016 年我国经济增速预测为 。就如李克强总理曾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所言,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的关键时期,急需进行经济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本市场应该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资本向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和企业流动。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企业成长相关的经济和财务理论入手,对上市公司成长预期的影响因素、成长预期的评价方法以及成长溢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成长预期和成长溢价的相关性,并比较其影响因素的异同,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解释。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 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企业成长理论、行为预期理论、企业价值理论等对企业成长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可能影响企业成长预期和成长溢价的因素。 2. 问卷调研。结合理论分析结果和本文研究目的设计调研问卷,通过大规模发放问卷和统计结果,来寻找影响人们对企业成长预期可能的因素。 3. 因子分析法。对成长预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建立成长预期指数模型,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4. 回归分析。通过提出假设,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成长溢价的影响因素,进而验证影响成长溢价与成长预期影响因素的一致性。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企业成长是一个企业从创立到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随着的利润的积累企业资本不断增加,企业的范围不断扩张,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企业内部各个组织结构的分化、成熟与完善,企业的各种功能持续优化。企业成长理论一直是企业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由于企业成长过程是复杂的和多变的,在对企业成长进行研究时,往往都要设立一定的前提或假设条件,然后再从特定角度采用各种方法去探究企业成长路径和解释企业成长动因。外生因素企业成长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如经济体制、产业环境以及经济政策法规等)的重要性,认为外部因素是企业成长的最主要因素。企业成长内生论认为企业成长的推动因素的内部的,侧重从企业内部来寻找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认为企业内部资源、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等才是企业成长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 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产生的原因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资本积累能够推动劳动分工,使生产变得专业化,同时劳动分工可以通过提高总产出来促使 社会 实现资本积累,资本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最终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新古典经济学从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这个时期的企业规模调整理论认为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固定成本会被分摊到更多产品上,那么产品总成本就会逐渐降低,在销售价格不变时增加了企业收益。企业成长的动因就在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企业会随着生产成本或消费需求的变动不断调整或扩大生产规模。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的决定因素是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Porter(1980)将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引入到企业战略研究,认为企业成长主要由企业所在产业的吸引力以及在该产业中该企业所处的相对位势决定的。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学说,认为企业和市场机制一样,也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并且这两种手段可以相互替代,随着企业边界的不断扩大市场交易费用不断降低。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Myers,Turnbull(1977)通过分析企业未来投资机会和企业成长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得出企业成长性与资产负债比率存在负相关关系,还指出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规模大小、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负债比率、所在行业属性、公司治理结构等。 Adizes,Adizes(1979)认为,管理层的风格和志向能对企业成长和效率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现代演进经济学理论以 Nelson、Winter(1982)等人为代表,认为资源、能力、知识等在组织分工协作中具体表现出的惯例,构成企业决策活动的前提,这些因素对企业的运营都是关键的,共同推动着企业的成长演化。 Prahalad,Hamel(1990)在其发表的文章《核心竞争力》中将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积累的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持续成长的主要源泉。 Krugman(1991)提出地理区域影响理论,认为企业所处的区域与位置能够明显影响公司的成长性。因为每个企业的生产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在生产和销售时,生产成本、运输费用以及销售成本都会有所不同,地理位置通过影响各种成本最终影响到企业经营绩效,进而影响企业成长的过程。 Lang(1994)研究了投资因素、杠杆因素和公司成长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在公司经营业绩不良时,公司成长与资产负债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Collis,Montgomery(1995)发现若企业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具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就可以实现比竞争对手成本更低地和更好地成长。Barney(1995)总结出这种资源应该具有价值、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三个特点。 V. Allee(1997)在 20 世纪末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后,知识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成长的主要来源。 ........ 第三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成长预期研究 ..... 17 第一节 成长预期界定与相关调查 .............. 17 第二节 成长预期分析方法和指标选择 .......... 18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19 第四节 因子分析 ...... 22 第四章 上市公司成长溢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31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模型推导 ....... 31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32 第三节 样本选取、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 33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4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40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43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43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44 第四章 上市公司成长溢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模型推导 成长股在资本市场上估值相对较高是各国的普遍现象。交易时所支付的价格超过资产的价值或面值称为溢价,由于股票价值的评估方法众多,各种方法各有利弊,本章选择把股票价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称之为股票溢价。 我们首先简化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在不考虑利率、税收、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假设公司发放的股利可以再投资到资本市场上购买本公司的股票。处于持续盈亏平衡状态的企业价值是不变的,企业的资产转化会现金发放给股东,可发放的股利总额等于公司净资产的价值。如果企业收入大于支出,即企业是盈利的,那么在不发放股利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会持续增长,人们在对企业进行估值时就会考虑到企业增长预期,从而给予高于净资产的估值。由于股利可以即时再投资且不考虑时间价值,所以股利发放状况不会影响企业价值。因此本章假设股票溢价是由成长预期导致的,也就是说股票溢价的部分同时也就是成长溢价的部分,即股价高于每股净资产账面价值的部分。本章主要研究成长溢价对成长预期及影响成长预期主要因素的敏感性。
设计调查问卷:因变量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可以一个,也可以两三个,有几个因变量就决定了你后边要做几次回归分析。因变量最好设置两个值,例如是或否。这样就可以用二元回归分析,最简单。 发放问卷:问卷星或者其他问卷类app都可以,本科生问卷收集数目得100出头。用微信群、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寻找被调查对象。 整理问卷:用电脑网页版导出你的问卷结果。打开excel,横排是你的问题,竖排是被调查者,把他们的选择都换成数字0-4,例如否是0,是是1。不了解是0,不太了解是1,了解是2、比较了解是3、非常了解是4,可以设置结果越好数字越大,比如否是是01,也可以设置结果越不好数字越大,比如是否是01。 回归结果分析: B为正值,则为正向相关关系。 B为负值,则为负向相关关系。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0%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5%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 论文第一章写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写文献综述,可以写写国内写写国外,或者只写国内,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措施等。 第三章写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写模型建构,建立回归模型,变量定义,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写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写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并购通常的含义是指以上市公司为对象的合并或控股权的收购,即在并购中可以观察到上市公司控股权的转让,但有时也可指以非上市公司为对象的合并或收购,本文是在后一含义下运用并购这一概念的。并购溢价则是指并购中主并方支付的高于被并企业资产价值的部分,它可以表达为: 并购溢价= (并购价格―被并资产价值) 主并公司并不会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愿意支付一个数值为正的并购溢价,如果说股东追求影响并购溢价的因素分析实证分析中国并购评论财富最大化是假定前提,并购可以为主并公司带来价值增值是主并方愿意为并购支付一个数值为正的并购溢价的必要条件;那么,被并公司的股票供给曲线具有正的斜率、有多个公司愿意收购被并公司且均预期并购会带来价值增值,就是主并方支付并购溢价的充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说,并购溢价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这个合理性在于企业并购会产生财富的增值,这一增值会在并购双方间分配。因此,并购溢价也可以定义为企业并购增值中分给被并公司股东的那部分价值。我们研究影响溢价的因素,实际上就是研究影响公司并购增值的因素和影响公司并购增值分配的因素。 关于影响并购溢价的因素问题,国外学者有很多研究。Nielsen(1973)等人研究了并购的协同效应与并购溢价的关系,他们试图找出主并公司预期的协同效应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并购溢价,Nielsen等人选择了反映协同效应动因的18个因素,运用线性多元判别方法(LMDA)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的研究以128起换股方式进行并购的案例为样本,根据溢价水平将样本分为3组:30起溢价在的并购案作为基准组,50起溢价高于30%的为高溢价组,48起溢价低于20%的为低溢价组。通过运用LMDA方法对18个因素进行识别,发现以下4个因素对并购溢价有显著的影响: (1)相对PE(市盈率)比率; (2)主并企业主营利润比率; (3)预计并购前后EPS(每股盈利)变化的百分比; (4)预计并购前后现金流比率。 前2个因素的判别系数为正,即其值越高,溢价越高;后2个因素的判别系数为负,即即其值越高,溢价越低。 Melicher(1978)等人在另一篇文章中再次研究了并购溢价与多种财务变量的关系。在文章中,Melicher等人将并购分为占领更大市场份额型、进入新的领域型和混合型并购,以116个换股并购案为样本,通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估计发现,并购前主并企业对被并公司的PE倍数(RPE)和并购前主并企业的EPS百分比变化(△EPS)与并购溢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他的财务数据则缺乏相关性。譬如,并购前被并企业EPS数据除以之前4年的平均 EPS得出的EPS变化趋势与溢价就缺乏相关性,而人们一般会预期主并企业会为具有相对更高EPS趋势的企业支付更高的溢价。Ferris(1977)等人研究了现金并购的溢价与多种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论文着重研究了现金并购中溢价的确定,并根据对为50个现金并购案的回归估计提出了现金溢价模型参数的经验估计。Ferns等人认为并购溢价是被并企业股票所有权的分散程度(Si)、最近股票的历史价格(Pi)、整体市场状况(M)和主并企业的相对谈判地位(Bij)的函数。其分析的结论为: Si越大(股权越分散)并购溢价就越高;Bij越强,支付的溢价越低,至于Bij的状况则取决于并购前主并方已拥有的被并方的股票数量、内部信息的获得;主并方的财务状况;被并方管理层对并购的反对程度。以上两因素的作用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但Pi和M对溢价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上述研究证明,主并公司业绩越好、支付能力越强,并购时支付的溢价越高。 我们将参考上述文献提供的研究方法,采用我国并购案的有关数据对相关因素对并购溢价的效应做一实证分析。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样本和分析的变量,即采用哪些公司的数据进行这一研究,哪些因素可能对并购溢价有显著的影响。我们首先选定了1998—2001年之间完成的11起并购做为研究的样本,样本的情况见表1: 表1:11起并购案的简要情况 收购方被收购方预案公告日收购方被收购方并购公告日 太极集团(600129)重庆中药(0591)1998-02-17龙电股份(600726)华源电力2000-01-13 清华同方(600100)鲁颖电子1998-10-30华联控股(000036)深中冠(A0018)2000-09-01 新潮实业(600777)新牟股份1998-12-07亚盛实业(600108)龙喜股份2000-09-08 正虹科技(000702)城陵矶1999-05-19泰山石油(000554)鲁润股份(600157)2001-03-13 华光陶瓷(000655)汇宝股份1999-05-22太极集团(600129)西南药业(600666)2001-05-15 惠天热电(000692)房联股份1999-12-31注: 资料来源于对相关公司公告内容汇总而成。 样本公司的挑选是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的: (1)主并与被并公司并购前3年的主要财务数据相对完整; (2)通过并购,主并公司获得被并公司的控股权; (3)由于1995年以前的财务数据不规范,因此,并购公告的时间不能早于1998年。由于上市公司的数据相对准确、完备,因此所选择的主并公司都是上市公司,有些被并公司虽然不是上市公司,但选择的都是仍然可以从主并公司的年报和公告中得到必要数据的公司。根据这些原则我们选择了11起并购,涉及21家公司(其中1家公司分别并购了另外2家公司)。11起并购的平均溢价为174-18%,其范围在758-26%和10-10%之间。 而分析变量是通过如下步骤确定的: (1)以文献提及的各种因素做为研究的候选变量; (2)将所有候选变量对并购溢价做散点图以考察每个变量与并购溢价的相关性,先将那些与并购溢价缺乏相关性的变量删除; (3)再考察筛选后剩余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变量与并购增值和增值分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变量进行分类; (4)考察变量之间的替代性,考虑所需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最终将变量确定为16项。 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的主要特征见表2。 表2:21家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特征 3年平均并购前第1年并购前第2年并购前第3年 1、主并公司收益高的比率(%) 2、主并公司平均净利润/总资产(%) 3、被并公司平均净利润/总资产(%) 4、平均净利润/总资产差值 5、主并公司ROE高的比率(%) 6、主并公司 7、被并公司 8、ROE差值 9、主并公司负债/权益比高的比率(%) 10、主并公司负债/权益比 11、被并公司负债/权益比 12、平均负债/权益比率差---- 13、主并公司每股收益 14、被并公司每股收益 15、每股收益差 16、主并公司盈利/市值 17、被并公司盈利/市值(仅上市公司) 18、盈利/市值差 19、主并公司市盈率高的比率(%) 20、主并公司现金流/市值 注:是等均值等方差双样本t检验(双尾)。 从表2可见:主并公司倾向于比被并公司具有更高盈利性,表2中每一项均值主并公司都比被并公司强,但它们在90%的置信水平上没有显著区别,属正常波动范围,而且主并公司的净利润/总资产比、ROE和每股收益并购前3年均呈逐年下降情形。Estomin(1986)的研究样本呈现并购前主并公司经营状况恶化且主并公司比被并公司的盈利性显著较低。 在对样本进行计量经济学的估计时,由于一些独立变量具有多重共线性,又由于变量数目大于样本数目,因此,没有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而是运用了更适合的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方法。实证检验的结果如下: 表3: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 变量代号重要性系数 此次并购前主并公司的并购次数- 市场总体状况△ 支付方式(换股:1;现金:0) 并购类型(纵向、横向:0;混合:1)- 主并公司并购前总资产- 被并公司并购前总资产- 主并/被并公司ROE比- 被并/主并EPS趋势(前1年/前2、3年平均)- 被并/主并EPS变化(3年方差/均值)- 并购双方负债/总资产的差值 主并公司并购前2年内平均现金流变量- 主并公司(负债/总资产)变化率(前1年超过前2年的比例)△ 主并公司EPS变化率(前1年超过前2年的比例)△- 主并公司前1年市盈率 主并公司前1年- 被并公司前1年 注: 本表数据是使用统计软件对样本公司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 根据偏最小二乘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重要性大于2(作用非常显著)的因素只有一项,即主并公司的负债/总资产变化率。该变量系数为正说明负债情况恶化越严重的主并公司为并购支付的溢价越大,因此,可以认为主并公司希望通过并购摆脱自身债务的窘境成为愿意支付溢价的主要原因。这也反映了对于这些样本公司,企业并购并没有成为企业实施发展战略途径,而在很大程度上将并购变成了希望在短期迅速提升业绩的手段。 重要性在1~2之间(作用显著)的有5项: (1)支付方式的系数为正,说明换股支付的溢价相对比现金支付要大; (2)主并公司并购前总资产。一般的说,主并公司规模越大,自身更可能具有资源和专业知识,在并购中更容易获得谈判优势,因而有可能支付较少的并购溢价,因此,该变量的系数应为负;但是,规模大,支付能力更强,往往也会导致支付更高的溢价。样本公司的该变量系数为负,表明并购中主并公司规模越大,越有助于降低所支付的并购溢价。 (3)被并公司并购前总资产。从理论上讲,被并公司的规模越大,并购的规模效应越明显,大公司有更强的谈判能力,因此,被并公司规模大更可能获得较多的并购溢价,因此,该变量的系数应为正。但是,样本公司的系数为负,这表明被并公司没有因为规模大而获得更高的溢价,这可能是由于规模大支付的总金额大,因而使并购公司的支付压力加大,这会有效地遏止并购溢价的提高。 (4)主并公司与被并公司ROE比的系数为负,表明样本中的主并公司并购前盈利能力越差,并购时支付的溢价规模越大,而主并公司并购前盈利能力越强,并购时支付的溢价越少。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它显示样本中的主并公司希望借助并购改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恶化的局面。越是状况不好的企业,越急切的希望能够凭借一次并购挽回败局,不惜为并购支付高额溢价,这再次反映了我国企业并购心态的不成熟。很多上市公司纯粹为了粉饰报表而进行的所谓“报表并购”,就是这一结果的最好注脚。 (5)主并公司前1年市盈率的系数为正,这反映了主并公司支付高溢价的自由度。而且根据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该变量与支付方式正相关,也就是高PE比率的公司倾向于用换股方式支付溢价,并且支付的溢价比低PE比率的公司大。因为高PE比率公司的股价可能被市场高估,而这时运用换股方式对主并公司有利。 根据我们的分析,以上6项对并购溢价的影响显著或很显著。其余的各项其影响则十分有限;但具体地说,各项的情况仍有不同。样本公司的主并公司并购前的并购次数、市场总体状况、并购类型、并购双方负债/总资产的差值和被并公司前1年的ROE等项因素对溢价的影响虽然有限,但它们的系数方向都是与经验一致的,即主并公司的并购经验、大市的景气、横向或纵向的并购、被并公司的债务比率越低以及被并公司前一年的ROE越高,则并购溢价越高;反之,则低。而另外5项(主并公司EPS变化率、主并公司现金流变量、被并/主并EPS变化、被并/主并EPS趋势和主并公司前1年ROE)的系数与经验的结果相反,这意味着主并公司的业绩越差,其支付的并购溢价越高,这进一步证实了前述判断,即这些样本公司进行并购的主要目的是摆脱困境并希望能在短期迅速提升业绩。 为了保证实证分析的结果的科学性,我们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看看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有无明显的差异。这里,我们所用的是小样本逐步回归的方法 ( 该方法的运用参照了肖筱南的文章和张尧庭、方开泰的著作。)。在运用这一方法时,采取分阶段分批逐步回归的筛选方式,克服样本较小的缺陷,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基本的做法是将解释变量随机分成若干批,使每批自变量的个数少于样本数的一半,然后在同一显著水平下,分阶段分批进行逐步回归。首先,对每批解释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选出对因变量作用显著的因子;然后,将每批挑出的变量再随机分成若干批,继续进行逐步回归,挑选对因变量作用显著的因子;这一过程不断进行,直至最后挑选出若干个对因变量作用显著的解释变量为止。在显著水平均为的条件下,进行分阶段分批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为表4: 表4:分阶段逐步回归的结果 阶段批数批中的变量入选变量显著性F值P值 11CFA,△LA,△EPSA,RROECFA,△ 2REPST,REPSV,△EPS,N,△INDEX无3K,PEA,ROEA,ROEB无4P,ASSETB,ASSETA,DL无21CFA,△LACFA,△ 筛选出的变量为CFA(现金流)和△LA[主并公司(负债/总资产)变化率],对这两个变量作多元回归,结果如下: δ =-△LA检验结果见表5。 表5多元回归检验: (a)多元回归F检验结果 模型平方和自由度平方均值F值显著性 1回归 残差总值(b) 多元回归t检验结果 模型非标准化系数(β)标准差标准化系数(β)t值显著性 1常数项 CFA--- △ 通过筛选,只有主并公司并购前负债/总资产变化率和主并公司并购前2年内平均现金流变量2变量对并购溢价影响显著,前者为正,后者为负,这一结果与偏最小二乘回归结果本质是一致的,即并购溢价主要与并购前主并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关,主并公司经营业绩越差,为并购支付的溢价越大。 如果我们将样本按照并购类型分为两类,横向与纵向并购为一类,混合并购为另一类,仍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别考察两类并购的溢价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得到表6: 表6按并购类型分类得到的实证检验结果 变量横纵并购系数系数重要性混合并购系数系数重要性代号 此次并购前主并公司并购次数- 市场总体状况△INDEX 支付方式(换股:1;现金:0) 并购类型(纵向、横向:0;混合:1)K 被并公司并购前总资产- 主并公司并购前总资产-- 主并/被并公司ROE比- 被并/主并EPS趋势(前1年/前2、3年平均)-- 被并/主并EPS变化(3年方差/均值)- 并购双方负债/总资产的差值 主并公司并购前2年内平均现金流变量-- 主并公司(负债/总资产)变化率-△LA 主并公司EPS变化率(前1年超过前2年的比例)-△EPSA 主并公司前1年市盈率 主并公司前1年ROE-- 被并公司前1年 由表6可见,横向与纵向并购的实证结果与总并购样本的实证结果基本一致,影响横向与纵向并购溢价的最主要因素是主并公司(负债/总资产)变化率。结合其他变量的重要程度与影响方向,同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样本公司在面临业绩下降、负债增加的困境时,更愿意进行并购并为实现并购付出高额的并购溢价。 但混合并购的实证结果却有所不同。 首先在混合并购的实证结果中,没有发现对并购溢价影响很显著的因素出的变量; 其次,主并公司(负债/总资产)变化率的系数为正且重要性不显著,而且主并公司的现金流变量和并购双方负债/总资产的重要性均不明显。也就是说,扭转主并公司经营和负债的颓势不是混合并购的主要目的。 根据表6,被并/主并公司EPS变化和主并公司EPS变化率对于混合并购溢价的影响与横、纵并购溢价的影响明显不同。这两项系数均为负,且均比横纵向并购下的重要性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混合并购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盈利状况。 通过以上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一)国外的研究表明,主并公司有更高的市盈率、更高的利润、更多的现金流,被并公司有更大的规模、更低的负债/资产比率、更好的业绩,主并公司支付的并购溢价就越高。但是,通过对样本公司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公司的情况相反,主并公司的负债比率越高、利润情况越差,越愿意为并购支付高额的溢价。这一结论经过敏感性分析仍然成立。这表明,这些样本公司的并购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发展,更多的是为摆脱困境。这既影响了并购作用的充分发挥,必然也会提高并购溢价的幅度,增加并购的成本。11起并购案只占中国近年发生的并购案的很少部分(1998—2000年仅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的并购就有552起),但它所反映的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在经过筛选的16项对并购溢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中,只有6项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其余10项的结论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其中还有一半的结论与理论和经验的结论相反。这进一步表明样本公司的并购行为不够规范,市场化程度不够,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还很大,短期战术性的考虑胜过长期战略性的考虑。 (三) 根据样本公司的情况可以看到,影响公司并购溢价的主要是以下因素:支付方式、主并与被并公司的总资产、主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每股收益、并购前的现金流和负债/资产比率,另外,并购次数、市场状况、并购类型、被并公司前1年的ROE对并购溢价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研究为公司并购如何减少溢价的支付提供了考虑的方向。有些受自身条件约束,公司无能为力,譬如公司的规模、业绩、并购次数等方面的指标;有些则是公司可以追求的,譬如市场状况、公司的市盈率、负债/资产比率等。也就是说,公司可以选择大市相对疲弱、本公司股价相对较高、本公司负债/资产比率相对较低、本公司现金流相对较充分时进行并购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并购溢价的支付。当然,公司对并购有更多的了解、更有经验,包括书本经验和实际经验,都有助于降低并购溢价的支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较高的并购溢价有时也意味着并购后有较大的协同效应,有利润较快增长的前景,因此,对主并公司或投资银行来说,可以做的是在公司利润增长前景和并购溢价之间寻求均衡点,尽力挤掉利润增长分析中的水份,使并购溢价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1.以可口可乐来说,收购汇源,也算是一个战略吧,它以碳酸饮料出身,现在要多元化的发展,除了自己开发新品牌的果汁饮料,并购估计算是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汇源果汁是国内唯一一家生产浓缩果汁并进行果汁深加工的企业,汇源果汁产品直接进入千家万户,本次并购案。 自2006年开始,碳酸型饮料全球销量出现下滑,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两大碳酸型饮料巨头有向果汁饮料行业进军的可能。可口可乐于2007年年底在中国推出美汁源100%果汁系列(此前是果粒橙的果汁饮料),并在市场上着力推广,但随后便淹没在汇源果汁等国内果汁品牌的汪洋大海之中,偃旗息鼓,铩羽而归。相比之下,汇源果汁在纯果汁市场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仍难以撼动,所以此次并购可谓一箭双雕,既融入健康品牌,又取得了纯果汁市场及中浓度果汁市场的主动权,报了“酷儿”系列果饮和“美汁源”果汁系列在中国市场惨败的一剑之仇。 2.汇源,可口可乐,双方都有意愿! 因为并购后市场份额巨大! ------------------资料----------------- 记者从可口可乐获悉,可口可乐已将收购汇源的相关申请材料递交到商务部。 “我们已向商务部递交(反垄断审查)申报文件供有关官员审阅,但完成申报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可口可乐中国副总裁李小筠昨晚对记者表示。 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的收购行为,已经远远超过了上述规定所要求的标准。能不能通过反垄断审查,事实上已成为这起天价收购案最终成交与否的决定性因素。3.为什么汇源并购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引起这么大的震动呢?并首次因一个商业并购事件引起了普通网友极大的关注热情。难道汇源果汁被并购,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答案显然不是! 不少人认为,汇源并购案产生这么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汇源”是一个在中国消费者眼中颇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或者说是一个能够在未来若干年与外国知名饮料企业相抗衡的民族品牌。汇源被可口可乐并购以后,中国失去的不只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而是中国企业在饮料行业的竞争力和地位。 能阻止可口可乐并购步伐的,一是由商务部主导的反垄断审查,二是由发改委、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共同负责的国家安全审查。 如果说由商务部主导的反垄断审查属于运用法律的“技术”问题,那么由多部委联席会议主导的国家安全审查则更多地属于“政治”问题。这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面临的最不明朗的因素。 几乎大多数企业宣称自己被收购或主动选择被收购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民族品牌,只是乐百氏、小护士等前科案例确实证实事实并非如此。但是又为什么至今没有乐百氏、小护士等方面的人出来呐喊被收购后冤枉吃亏了? 至于对汇源有什么好处,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可口可乐既然要来,就一定得买本土品牌,为什么?因为可口可乐的酷儿和美汁源都完了,试了两次都大败而归,可口可乐不想再失败第三次。可口可乐不买汇源,会不会买农夫果园?很难讲。朱新礼想,与其多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不如把自己就卖给他,省的闹心。第二,朱新礼卖的是汇源的中下游,果林基地和果品加工没卖,也就是说,原材料没卖,朱新礼想致富,所以就少生孩子多种树。可口可乐卖饮料,朱新礼卖给可口可乐原料,挣的是资源钱。第三,朱新礼的孩子太多了,丫控制着国内40%的果汁市场,摊子铺的太大,至于是不是烂摊子我不知道,但是我们这里村口的最简陋的小卖部就有汇源果汁卖,朱新礼把一个很大摊子扔给了可口可乐,自己专心种树去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美国的市场会了解中国的民营品牌做得不错、份额很高,但是美国的专家也会看到中国企业家的短视,把最有商业价值的'品牌'卖掉,失去了发掘更多内在价值的机会,做不出像可口可乐这样的百年品牌。”参考资料:
企业并购中会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
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这个过程所产生的会计问题要合理地去解决,那又该如何规划呢?
论题观点来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公司之间的并购已经是很多企业快速的发展的重要方法的一个方面,企业并购是为了发挥双方资产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即实现利润最大化,事实上对于并购的企业来说,并购发生产生后,该并购活动宣布结束,这并不能表明并购后的企业会实现利润最大化,所有的这些整合是企业并购最最核心的工作,整合并购是每个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假设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已变成影响企业并购是否成功的非常主要原因。对于公司并购中所看到的这些问题,如人力资源和文化整合、有效的沟通以及保留核心员工等,应是公司并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论文基本观点
并购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系列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并购后企业的一些优势将会消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难以达到并购的目的.,最终导致并购失败,而能够做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工作,对于减少或消除消极的严重后果,加强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具有非常的重要意义。
一、相关理论基础
企业并购
人力资源整合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整合过程冗杂
缺少有效的沟通
忽视企业文化的整合
三、企业并购过程的人力资源整合的策略
优化人力资源的整合配置
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
重视企业文化的整合
参考文献
1.王长征.并购整合:通过能力管理创造价值,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年第12期
2.万希.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战略整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年第1期
3.欧亚菲、肖恒.解决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年第2 期
扩展阅读
有关财务分析的论文:企业并购的风险
论文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各位同学准备的有关财务分析的论文。
企业并购是实现企业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不少企业通过并购取得了超速的发展和骄人的业绩,但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分析,成功的并购案例并不多见。因为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的经营活动,一旦控制稍有偏差,便会导致失败。由于财务活动几乎贯穿于整个并购过程,因此由财务活动所引起的财务风险便成为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是并购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的定义是“企业并购活动未能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的可能性”。这表明所说的财务风险不仅仅限于并购融资所造成的风险,而且还包括并购过程中各种可能影响企业财务指标的各种风险因素,如并购前的投资风险、并购过程中的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并购后的整合风险等等。
投资风险是并购前财务风险的主要种类,它是指企业在并购投资过程中因并购时机和目标企业选择不当而形成的风险。
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不当风险。并购的目标行业选择不当是一种常见的并购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缺乏透彻的掌握。企业并购的行业选择是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的,尤其是跨国并购,它是一种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行为。如果高层决策人对本企业整个发展战略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和清醒的认识,跨国并购不是出于战略需要,而是出于偶然因素而突然对目标企业产生兴趣,盲目地选择目标企业,或是出于机会主义心理在毫无准备之下就卷入并购浪潮,就很容易出现投资决策上的巨大风险。如果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不清,选择并购目标企业不当的话,容易导致并购失败。 并购的时机选择不当风险。企业并购的时机选择不当风险主要分为外部时机选择风险和内部时机选择风险,因此要高度重视并购的时机选择。(1)外部时机选择。经济不景气时,中小企业易倒闭和破产,大企业可以依仗势力强大资金雄厚寻找并购机会。此外,企业并购活动与扩大再生产周期在同一个轨迹上运行,这就是说并购活动有极强的时间性。因此,企业并购要把握时机,注意当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2)内部时机选择。企业产品存在着周期性:开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开创期新开发的产品技术在不断完善中,具有高度技术垄断、产品成本高、市场需求有限等特点。如果企业处在开创期,切忌盲目出击。产品进入成长期以后,生产技术逐步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管理水平日臻提高,市场渠道不断拓宽,产品产量和企业利润都有了迅速增长。这是企业进行并购的一个好时机。成熟期市场极易趋于饱和,产品销售量开始下滑,企业利润开始减少。企业的技术垄断开始削弱。一般来讲,一个企业在这个阶段并购其他企业,比较容易实现。衰退期产品已进入老化阶段,企业销售额与利润呈下降趋势,企业实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企业需要考虑并购那种产品还处于开创期的企业。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都是由不合理的定价引起的。因此,我们将并购中财务风险分为三类: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定价风险。定价风险主要是指目标企业的价值风险。即由于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获利能力估计过高,以至出价过高而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尽管目标企业运作很好,过高的买价也无法使收购方获得满意的回报。定价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风险。信息不对称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是深远的。当目标企业是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时,并购方往往对其负债多少、会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不足,无法准确地判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从而导致定价风险。即使并购目标是上市公司,也会因对其资产可利用价值、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了解不充分,导致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很大,甚至整合失败。(2)目标企业的会计报表风险。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并购过程中,对企业会计报表的过分倚重和事前调查的疏忽。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首先要确定目标企业的并购价格,主要依据便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会计报表等。对会计报表固有缺陷的认识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并购价格的合理性,直接导致并购方的损失或并购失败。 融资风险。企业并购需要大量资金,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以保证并购能顺利进行。并购决策往往会对企业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利用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并购所需要的资金是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企业并购筹集资金主要有四种渠道:留存收益、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