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以儿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论文标题

以儿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论文标题

发布时间:

以儿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论文标题

[摘要] 目的:探讨临终关怀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措施。方法:对42例临终患者进行的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生活护理、家庭护理。结果:让临终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安祥、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 结论:做好临终关怀能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同时对患者家属予以精神上的支持。 [关键词] 临终关怀;临终患者;护理临终关怀组织是由桑得斯博士所推动,以1967年“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机构”在伦敦的创立而开其先河。它的宗旨是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同时希望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1]。恶性肿瘤患者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承受了正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作为护士,该期的重点是想方设法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让患者舒适,安静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因此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我科对42例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了临终关怀,现做回顾性探讨。1临床资料本组4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5岁~81岁,平均年龄5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的《现代肿瘤学》诊断标准,属晚期肿瘤患者,其中食管癌15例,胃癌10例,肝癌8例,肺癌9例,全部病例均根据病情采用免疫、中西医对症支持等综合疗法。2临终护理2.1心理护理2.1.1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了解临终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通过与临终患者的交流了解到临终患者在疾病的折磨下痛苦不堪,精神上悲观焦虑,希望知道病情,但并不想知道全部,患者有回避、抵触的心理。我们护士要及时掌握这种心理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援助和疏导。另外,与患者讨论共感兴趣的问题,肯定患者的生平成绩,及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兴趣刺激兴奋,实现自尊的需要,提高对生理痛苦的应激性和耐受力,予以生存有力的支持。2.1.2注意交流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不仅是语言的交流,而且也是非语言的交流。因此,一个护士一定要注意培养语言交流的技术,与患者说话时措辞要恰当,态度要诚恳,甚至说话的语气、语调、速度也应注意。另一方面,娴熟的操作技术,轻柔的动作,渊博的知识,这些非语言的交流都有助于护患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有时关注的眼神,轻轻的抚摸胜过于千言万语。2.1.3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对死亡的神秘感,死亡似乎是人们思想上的禁区,这就使它变得神秘,使人们不能辩证地认识生与死这一自然现象。患者以自己的感受中可能已经意识到病情的严重,但并不是从医生那里知道病情,而是相伴一生的爱人或守护自己的兄弟姐妹告诉的,也是恐惧、悲伤中的一种温暖,因为他知道亲人为他尽力了[2]。有的患者病情恶化时,自己又不知道真实病情,就怨医生技术不高超,怨家属治疗不积极,自己烦躁、愤怒、抑郁。患者如果知道真实病情,有可能开始承受不了,不能以正确的心理状态去面对,但是,通过护士及家属的精心护理和鼓励,患者会慢慢接受正确的死亡观念,就会面对现实,并考虑与自己病情相适应的方法活下去。护士应采取谨慎态度,根据患者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病情的了解等因素,选择谈话的时机与内容,并取得家属的配合,告诉患者病情,使患者以充分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这样,他的烦躁、愤怒、抑郁都会随之消失。2.1.4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可允许家属陪伴,护士勤巡视病房,让患者感觉有人关心他,有亲人始终陪伴他,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1.5尊重临终患者的权利和人格在临终护理过程中,护士要重视患者的权利,尊重患者的人格,无论患者是清醒还是昏迷,护理工作都要一丝不苟。2.2疼痛护理2.2.1疼痛的心理护理告诉患者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临终患者往往对疼痛的恐惧超过对死亡的抑郁,而由于患者的这种恐惧以及随之而来的抑郁,会使痛阈下降,患者会对轻微的疼痛都难以忍受,所以恐惧和抑郁只会加重疼痛,这就需要我们护士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疼痛加剧时做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与患者共同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回忆值得留念或愉快的事情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去除患者的烦躁和忧虑。设置优美舒适环境,可使癌痛患者获得安全感、舒适感。癌痛患者一般应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病房,对剧烈疼痛者可安排单人房间,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特别是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入睡的疼痛患者,一般不要去惊扰他。2.2.2按阶梯给药止痛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疼痛程度由弱到强按顺序逐渐提高,除非是重度疼痛,一般首选非阿片类药物(以阿司匹林为代表)属于三级阶梯的第一级,用于轻度、中度疼痛。如果达不到止痛,继续加剧,则升高到二级,在非阿片类药物基础上加用弱阿片类药物(以可待因为代表)。若疼痛仍未能控制或继续加剧,则应进入第三级,以用于中度到重度疼痛的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替换之,也可同时加用非阿片类药物,后者既能增加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又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3]。2.2.3按时给药强调“按时”给药而非“按需”给药,从而保证疼痛持续缓解,晚期癌症的疼痛有些是持续的,但也有强弱交替的规律,应该认真听取患者主诉,了解疼痛的规律性,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按药物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药峰时间给药,科学指导患者在疼痛发作前用药,用量足以完全解除疼痛,保证患者无痛生存,提高生活质量。2.3生活护理2.3.1注重舒适护士应协助临终患者料理生活,及时更换衣服、床单,把皮肤上的血迹、胶布痕迹擦净,把床头桌上的物品摆放整齐,护士应千方百计为患者着想,把患者的痛苦和不适降到最低限度。2.3.2补充营养临终患者一般都体质消瘦,营养不良,应给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口腔溃疡的患者进食前进行口腔护理,并应用局麻药,以免因疼痛影响进食。恶心、呕吐的患者饭前可给予止吐剂,严重者及时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不能进食的患者可行静脉高营养。2.3.3预防褥疮护士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单干燥、平整,交接班时注意查看患者的皮肤情况。2.4家庭护理临终患者的家属处于即将失去亲人的悲哀中,他们同样需要关怀和安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主动说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知识,可以避免因家属的不安而加重患者的情绪反应,并鼓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有时让家属做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患者的感觉比护士做的舒服一些,主要是心理上感觉自己没有被亲人抛弃,家属仍疼爱我、关心我,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但不可过分依赖家属,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3护理体会临终关怀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需要护士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良好的修养和素质,熟练的技术。临终关怀对我们是一个新课题,我们应该接受有关专业性教育,从生理学角度,使患者处于舒适的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使患者由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从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价值和质量,保持人的尊严。

儿童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 中文摘要】 自2004年起,儿童临终关怀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根据调查,现在每年有大量绝症儿童在临终时经受极大的身心痛苦。儿童临终关怀包括对儿童的支持和对父母的援助,在减轻儿童躯体痛苦的基础上,更重要是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同时开导父母,让他们勇于直面现实,并成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参与者。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建立了一些成功的儿童临终关怀模式,如"罗宾之家"。中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中,可以学习他国的经验,寻找出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儿童临终关怀模式。社区病人的临终关怀及护理 中文摘要】 目的帮助临终患者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让他们认识自己生命弥留之际生存的意义,减轻他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提高并维护他们最后生命的质量。方法对13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生活护理、家庭护理,以最大的能力减轻和消除临终患者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正确面对死亡。结论做好社区临终关怀能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对患者家属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有重要的意义。【中文关键词】 临终关怀; 临终患者; 社区护理

我前几天做了一个“临终关怀” 的调查问卷下面是我查过的资料1摘要】 目的 了解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对临终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护理。方法 对唐山市六所医院的护士进行了临终关怀态度及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 护士对开展临终关怀的态度总体是积极的,但对相关知识掌握仍存在不足。结论 应系统的向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 【关键词】 临终关怀 护士 1967年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组织-“圣克里斯多弗”关怀中心-由英国人桑德斯博士在伦敦创立〔1〕,临终关怀也由此开始逐步在世界更多的国家、地区发展。1988年,天津首创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近二十年来,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也经历了由无到有,由不被人了解到渐渐为众多人所熟悉的过程。临终关怀是指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2〕。为更好的提供临终病人的临终关怀、采取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调查了目前临床护理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认识情况、实施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象 选取唐山市六所医院(其中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一所二级甲等医院,一所传染病院,一所中医院)的护士。其中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岁,全为女性,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经预试验校正。由作者亲自发放,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统一指导语。共发放问卷263份,有效问卷26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科室、年龄、职称、职务、学历)。2)护理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与临终关怀有关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结果 护士对开展临终关怀的基本态度 见表1。 护士对临终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见表2。 表1 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 略 表2 护士对临终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略 3 讨论 护理人员对于临终关怀的态度 “临终关怀”这一概念进入我国已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安乐死”也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生命质量,临终关怀事业是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必然需要〔3〕,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调查中有护理干预对的护士认为医院有必要开展临终关怀,大部分对晚期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有效也是认可的,说明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总体是积极的。只有的护士认可临终关怀的目标是预防慢性症状带来的痛苦,可以看出护士对临终关怀的目标不是十分明确。而认为护理临终病人有利于护士成长的有,也是同意率较低的题目,说明护理临终病人的过程对护士有各方面的影响。 临终关怀开展的场所 开展临终关怀的场所有医院、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以及社区每种场所开展所面对的情况都不同,开展的方式、方法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于医院是否有必要单独设立科室收治临终病人,同意者只有。医院并不是临终关怀开展的唯一场所,但每天都有病人处于临终状态,如何在医院更好的以适宜的形式开展临终关怀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提高护士对临终关怀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虽然护士对临终关怀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仍缺乏系统的认识。调查显示,护士对临终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好,除晚期镇痛药物一题外每题的答对率均低于60%,最低的一题是关于临终病室应保持的条件,答对率只有25%。医院不是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普通医院的护士未能很好的将对临终病人的护理区别于普通病人,临终病人需要的心理、环境、营养等方面也就不能很好的得到有针对性的“特殊”对待。因此对于护士应进行系统的临终关怀知识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体现现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造福人民和社会。【参考文献】 〔1〕 刘艳.对临终关怀的探讨〔J〕.青岛医药卫生,2004,36(1):48-49 〔2〕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 〔3〕 余静,刘小国.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0):1489-1491护理人员掌握临终关怀知识情况的调查为了解护理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北京市一所综合医院和一所肿瘤专科医院的120名护理人员进行有关临终关怀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临终关怀知识处于一般水平,优秀率仅%,以临终、临终关怀基本知识缺乏最严重。两所医院不同护龄、学历的护理人员掌握临终关怀知识程度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临床护理人员普遍缺乏临终关怀知识。 2 “临终关怀” 满城难寻 金羊网 2006-12-03 15:13:43 专家指出:临终关怀服务尚未进入市民视野,亟待发展 本报讯 记者 许琛、通讯员 文燕媚报道:目前临终关怀在我国几为空白!昨今两天,首届生命关怀论坛在广州举行,主题为临终关怀。与会专家表示,眼下国内每年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需求者享受到临终关怀。记者了解到,广州没有一家公立医院设有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是“稀缺资源” 在论坛上,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秘书长罗冀兰介绍,临终关怀是指对于走向死亡的人进行的“全人”(身体、心理、宗教信仰等)、“全方位”(自生病到死亡到丧事过程中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压力疏导)的关怀,目的是减轻临终者及其家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人群应是众多平凡的老年人,他们大多慢性病缠身,死亡过程缓慢。要达到上述要求,既需要专业的医生、护士、护工组成的医疗队伍,也需要社工、宗教服务等人员。但目前这一服务在中国极其稀缺。 临终关怀与“孝道”相克 广州的情况如何呢?据了解,目前广州临终关怀服务工作还未大面积铺开。除宁养院外,仅有广州友好医院及一洲医院等两家民营医院专门设有临终关怀科,而公立医院都未设。 由于传统孝道根深蒂固,多数人对临终关怀持有排斥心理。广州友好医院老年关怀科一位医师称,友好医院在2002年专设老年临终关怀科,但一直生意冷清。广州一洲医院也存在病源不足的问题。为了有效利用病床,目前两家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都住进其他病种的患者。 记者采访发现,“临终关怀”并不能得到广州市民的理解。一位市民说:“让亲人在最后时刻由别人照看,怎么说我们都于心不忍,只有守着亲人才能够表达孝心。”也有市民认为:“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将病人推给别人,不是要承担不孝之名?”针对这种现象,有社会学家认为,中国的“孝道”要求父母临终时子女要守在身边,而“临终关怀”则有点背道而驰,让中国人接受还需要一个磨合期。 广州将建临终关怀大楼 据了解,2001年以来,广州市共投入亿元,建成了1239个“星光老年之家”,为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等多项服务。但目前一些社会机构提供的临终关怀则形形色色,甚至漫天要价。因此,亟待建立临终关怀的专业队伍及制定统一标准。 “我国每年需要临终关怀的人中,只有不到千分之一能享受得到”,论坛上专家指出。缺口为何这么大?据分析,首先是临终关怀尚属于非医保项目,无资金保障;其次是正规医院一般不收治这类病人,因为不愿影响治愈率考核;还有就是经费问题,让综合医院承担临终关怀,难免长期的住院及重复检查等,医疗资源浪费,病人也开支过大。因此,专家们认为应主要由基层乃至社区医院进行。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广州将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国内第一座临终关怀大楼。据介绍,这座国内第一座临终关怀大楼位于市老人院,名为慈爱楼,能容纳200个床位,同时还设立ICU重症监护室,专门为临终的老人及其亲属提供服务。 3有人认为,临终关怀,其实就是把老人放到养老院等死,是子女不孝的表现。 什么是临终关怀? 几百年以前,临终关怀,是指给虚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护。 而在现代,该词表示对濒临死亡的老年患者给予亲切的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使其安然故去。 最早对临终病人的照料是在1967年,在英国伦敦由桑德斯首创的圣克里斯多费临终关怀医院。 其后,1974年,美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建立。 1982年,美国国会颁布法令在医疗保险计划(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计划)中加入临终关怀内容。 口老龄化、人们对有尊严地死亡的关注促使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大大增长。 谁需要临终关怀? 在发达国家,临终关怀的对象是那些濒临死亡的人,即通常诊断生命只有6个月或不足6个月的病人。 按照规定,临终关怀医院不向病人提供治疗。 因为临终关怀的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 其中,病人的尊严是一个最为关心的问题。 临终关怀强调病人和其家属的情感的、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精神的需要。临终照料主要是在病人的家中提供,当病人无法选择家庭照料时,临终关怀照料可以在医院、护理院、或其他设施中进行。 我们需要临终关怀吗?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大量涌现,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 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不要以为临终关怀是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是子女的不孝。要知道,临终关怀,不只需要医院、医护工作者,社会的参与,更多的,是需要家属的支持。如此,才能让临终者走得放心,走得安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终极关怀太多的迷障让我们忘记自己正在迈向死亡。关怀临终者可以让我们悲切地觉察到:不仅他们会死,我们自己也会死。当我们知道自己和众生一起正迈向死亡时,就会产生一种几乎心碎的脆弱感,感受到每一时刻、每个众生都是那麽珍贵。一、临终关怀我们在有生之年能幸遇佛法,走上念佛的道路,对后生一大事不再担忧,人生之旅才算真正有了意义。但还有太多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平生无缘得遇佛法,即使有所接触,也难以生信,一期人生将成虚度。对於他们,我们可以在其临终的特殊时刻,用我们的爱心来传达佛的宏恩,使之也能信心开发、往生极乐。尽管会很生疏,还是让我们试着了解精神层面的知识,并对临终者提供最大的帮助。1、此生的结束生命结束时,生理上要经历"四大分离"的苦楚,全身有如重物压迫,意识暗昧,手足抽搐,忽冷忽热,气喘身颤,唾液乾涸,精疲力尽,容颜消失,眼不能视,耳不能闻,口不能言,犹如百千把剑割裂身体。临终者心理上要经历复杂的意识活动,首先是"全景式回顾":"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生命中的一切逐一浮现,而且,不仅看到一生的事件细节,还会看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经受自己带给别人的一切感觉。当临终者看见自己的生命史重演时,会遭遇类似的问题:"你这辈子做了些什麽?你为别人做了些什麽?"所有这些都突显一个事实:死亡是面对面接触自己的时刻,在死亡时,无法逃避自我的真面目。在此时刻,善业众生自忆先前所作令人喜悦的善事,陷入幸福的回忆中,无极苦逼迫於身,坦然而终;恶业众生对自己所经验到的许多事情感到羞耻,觉得那些似乎不是自己做的,生起恼恨、恐惧之心,众苦逼迫,犹如生龟脱壳,感觉天地崩溃,看到离奇幻相,听到古怪声音。2、临终关怀生命能留给临终者的,是深度的恐惧:恐惧离开所爱的人,恐惧尊严荡然无存,恐惧要依赖别人,恐惧此生毫无意义,恐惧因愈来愈强的痛而失去控制,最大的恐惧就是对恐惧本身的恐惧,越逃避,它就变得越强大。临终者正在丧失他的一切:他的亲情、他的财产、他的身体、他的心。我们在生命里可能经验到的一切损失,当死亡来到时,全都汇集到一起,因此,临终者怎麽可能不悲伤、痛苦、愤怒呢?因此,我们要再三向他肯定:不论他感觉如何,不论他有多麽挫折和失望,这都是正常的。我们可以直接把自己放在临终者的立场上。想象躺在床上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正在面临死亡,痛苦而孤独,然后问自己:我们最需要什麽?最希望眼前的亲友给我们什麽?我们将发现,临终者所要的,正是我们想要的:被真正地爱和接受。临终者期待被看成正常人而非病人,只要触摸他的手,注视他的眼睛,轻轻替他按摩,或以相同的律动轻轻地与他一起呼吸,就可以给他极大的安慰。应该仁慈善巧地告知临终者:他正在接近死亡。临终者从直觉上知道自己已为时不多,却仍然依赖别人来告诉他。如果家人不告诉他的话,他也许会认为那是因为家人无法面对那个消息,然后,他也不会提起这个主题。这种缺乏坦诚的状况,只会使他感到更孤独、更焦虑。让临终者把他真正想说的话说出来,温暖地鼓励他尽可能自由地表达对临终和死亡的想法,这种坦诚、不退缩地披露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临终者顺利转化心境,接受生命,好好地面对死亡。临终者常常会为一些未完成的事焦虑,对过去的所作所为不能释怀。如果我们不能帮助他处理未完成的心事,他就不可能全然放下,就会紧紧抓住生命,害怕去世。首先亲友必须学会放下,学会放下临终者。如果我们攀援着临终者,就会给他一大堆不必要的头痛,让他很难安详地去世。临终者必须从他所爱的人那里听到两个明确的口头保证:一、允许他去世。二、在他死后,亲人们会过得很好,没有必要担心。我们坐在所爱的人床边,用柔和的语气告诉他:"你将要过世,死亡是正常的事。我们希望你可以留下来,但我们不要你再受更多的苦。我们相处的日子,我们将永远珍惜。现在请不要再执着生命,放下,我们完全诚恳地允许你去世。"有些家庭拒绝让他们亲爱的人离开,认为那样才是对亲人的爱。让我们想象自己就是在生命边缘的亲人,想象自己站在即将远航的游船甲板上,所有的亲友都在岸上挥手道别,船已经离岸了,除了离开之外,我们别无选择。此刻,我们希望亲友如何向我们说再见呢?尽力帮助临终者解脱对一切财物、朋友和亲人的执着,让他清楚交待如何分配财产,把每一件事情都安排清楚,这样才可以真正放下。临终者最后的念头,对未来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死亡的那一刻,心是完全不设防的,很容易被情绪所主宰,而最后一个念头或情绪会被极端放大,淹没整个认知。在诸苦交集的关头,素无宗教信仰的人难免会慌乱痛苦,生起恐怖、焦虑、贪恋、 恼等恶念,从而转生恶的境界。因此,四周的环境非常重要,一定要宁静和谐,在可能的情况下,让临终者死在家里,因为家是人们觉得最舒适的地方,在临终者能看见的地方挂一张佛像,使他眼中见佛,心中有佛。如果是在医院里,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帮助:带来一张佛像,摆一束鲜花,打开念佛机,建立一个温馨的氛围。亲友应提起正面的情绪和神圣的感觉,如爱、慈悲和恭敬,尽量放下攀援、欲望和执着,痛苦和悲伤将会破坏祥和的气氛,使临终者失去死亡时刻的平静。保持自然,保持我们平常的样子,单纯而平等地跟他沟通,让他感到我们真的关心和接受他。提醒临终者:他一生中有很多做得好的事情,让他觉得生命是建设性和快乐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上。当我们眼睁睁看着所爱的人离开人间,强忍悲痛不哭出来是很困难的,所以,亲友要提前把执着和悲伤处理掉:一起哭出来,表达出对临终者的爱,说再见,在死亡时刻真正来临前完成这个过程。在临终者断气的一刻,不要过度表露悲伤,因为临终者的意识在那一刻特别脆弱,亲友在临终者床边的啜泣,对他而言,犹如雷声和冰雹。3、助念我们眼前的人正经历着可怕的痛苦,我们几乎不能提供任何帮助,不知道该怎麽做才好,此时,应把我们的心整个开放给临终者,为他的痛苦生起慈悲心,为他启请阿弥陀佛的神圣力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阿弥陀佛会慈悲地出现在临终者上方,以爱心凝视他,以光明加持他,净化他过去的罪业和目前的痛苦。把阿弥陀佛的无量愿力以及西方世界的清净庄严在临终者耳边熏习一遍,使之生起往生西方的正信,告诉他:"娑婆世界犹如火宅,没有什麽好留恋的。你若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愿生西方净土,到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手持莲台出现在你面前,迎接你往生西方。你以前即使有再大的过失,也不要放在心上,阿弥陀佛不会舍弃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一心念佛,决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由亲友组成助念团,分班助念,使临终者随念,如果六字、四字圣号难以提起,随念一个"佛"字即可,如果连"佛"字也提不起来,心中知道有佛即可。(经云:"临终不能观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是人命终得往生。")让临终者安详地死去,死后不要让身体受到干扰,让他的心保持宁静,并持续助念到最后的时刻(断气后八小时)。通常情况下,临终者往往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唯恐念佛功夫不够,把握不住自己。阿弥陀佛泯念他颠倒散乱之苦,慈悲现身,垂手接引。临终者见佛显现,蒙佛光注照,身心安稳,如入禅定,自见坐金莲花,受生七宝池。阿弥陀佛对众生的临终关怀,可谓慈悲周全之至。多数人在昏迷的状况下去世,但他们还是会敏锐地觉察周遭事物。因此,不断积极地对昏迷者讲话是很重要的,首先对他表达明确的关怀,赞美他的善行,然后为他助念。二、帮助亡者由於缺乏对生命的了解,我们会认为对亡者再也不能提供任何帮助,这个信念只能加深我们的痛苦和孤独。其实,生死之间并无任何区隔,慈悲心的力量和温暖可以伸展到任何境界中。1、中阴身临终者断气大约八小时后,身体完全冷却,神识逸出体外,如释重负,但所见光明渐渐消失,神志也变得昏沈迷惚,在三日半之中,忽可出现一刹那的清醒,不知自己已经死去,呼唤家人的名字,寻求家人的帮助。或可寻见家人,如在梦中,对家人说话,却见他们视若无睹,想尽办法还是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内心甚感悲哀、愤怒、挫败,"犹如鱼在热砂中受苦"。当发现自己没有身影、在镜子里没有反射、在地上留不下足迹时,才终於了解自己已经过世。承认已经去世所带来的惊吓,足以令它昏厥过去。三日半后,神识依我执和习气生成酷似前生的身形。因为处於由死亡到转生的中间状态,故称为中阴身。中阴身与生前形貌相同,身体完美(即使生前有残缺),身高如孩童,以气味为食,四大细微,非肉眼所能见。由意识所化的中阴身,能知他人所作、所思,有前知回忆及明白事理的特能,从前各生的经历在此时能随意活现於目前。中阴身耳根灵敏,虽游荡於远地,一闻召唤,必立即前来。中阴身有不可思议的通灵,能见到肉眼所见不到的事物,还能遥见其所应去处,随意往来於宇宙空间,无影无碍,欲往何处,随念即至,还具漏通力,墙壁、高山均能通过。中阴身有两种心理倾向:一、飘忽不定,孤寂凄苦。二、"依於淫欲倒心"。它不属於任何一道,当因缘成熟时,就会以各种方式转生。中阴身形成之时,习气的种子苏醒过来,顿觉清明,感觉"如同天和地又分开了",此后进入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幻境。中阴身会重演生前的一切经验,重新经历很久以前的生活细节,再度造访所曾游历的地方,甚至包括"仅仅吐过一口痰的地方"。中阴身每过七"天"要被迫再次经历死亡时的痛苦经验。一切都在快速进行,前世的恶业以非常集中而混乱的方式出现。在中阴境界中,中阴身因不能宽恕自己而在心中呈现审判的景象:善心化成白色的守护神,重述前世的善行,为自己辩护;恶心化成黑色的司恶神,数记前世的恶行,提出控诉;业的镜子为审判的最终结果提供证据。在第一个七"天",有两种平行的光明化现,一种是色彩明亮的佛光,另一种是色彩暗淡的轮回之光,认证前者则入佛土,认证后者则入轮回。通常,中阴身惧怕灿烂的智慧之光,而由习气邀集来的轮回之光却使它感到温暖。当业力的狂风吹起时,眼前会突然出现各种可怕的亮光、幻影、声音,又见生前所杀害的众生前来索命(这些都是生前业力的显现),中阴身在恐怖的黑暗中逃避,却被贪、 、痴化现的一白、一红、一黑三个深渊挡住去路,中阴身又 又渴,苦不堪言,被恐惧所征服,到处寻找避难所。事已至此,中阴身完全成为无主游魂,投生欲望不可抑制,但四面袭来的乌云、密雾、雷电、骤雨、猛火、恶兽、暴客、魔鬼使它到处逃窜,它孤苦无依,肝胆俱裂。同时,越来越强烈的六道之光前来勾摄,中阴身被自身业力牵引,应生何道,即随彼道之光而去,毫无选择馀地,於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处分别见宫殿、集市、战场、石窟、荒野、铁城等境相。极善之人生天界,极恶之人堕地狱,没有等待因缘的必要,所以不入中阴。信心深厚的念佛人,临终之时阿弥陀佛慈悲加佑,心中欢喜踊跃,顷刻间往生净土,也没有中阴身的过程。2、超荐诚如前面所介绍的,中阴身敏锐的觉察力使它特别容易接受眷属的帮助,因为没有肉身的束缚,它的心会变得很容易被引导,只要把善念导向它,就有很大的利益。帮助亡者最有力的时间是在受生中阴的四十九天内,尤其是前二十一天。在前三个星期内,亡者和生前的关联比较强,比较能接受家人的帮助。最有效的超度方法是称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我们用真爱和诚意为亲人祈祷。如同火会燃烧、水能止渴,阿弥陀佛一有人启请,就会立刻出现。当"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响起时,从阿弥陀佛身上所发出的巨大的光将 遍亡者的身心,使他得到彻底净化,把他从混乱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施给他深度、持久的安详,并迎接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每当我们想到过世的亲人,每当他的名字被提到时,就把我们的爱心送给他,然后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念多少,随个人所愿。亡者的神识在受到祈祷的力量引发之后,能够清楚地感觉我们的一切思想、念头,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了解我们向他开示的教义,甚至不同的语言也不能构成隔阂。因此,开示的人应专心一意,而不只是照本宣科,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亡者是活在实际的经验里,比起我们,更有能力了解真理。对於亡者的帮助,并不限於死后四十九天。帮助过世的人,任何时候都不嫌晚。我们要帮助的人即使已经过世一百年,为他念佛超荐仍然是有益的。

临终关怀论文题目

终极关怀太多的迷障让我们忘记自己正在迈向死亡。关怀临终者可以让我们悲切地觉察到:不仅他们会死,我们自己也会死。当我们知道自己和众生一起正迈向死亡时,就会产生一种几乎心碎的脆弱感,感受到每一时刻、每个众生都是那麽珍贵。一、临终关怀我们在有生之年能幸遇佛法,走上念佛的道路,对后生一大事不再担忧,人生之旅才算真正有了意义。但还有太多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平生无缘得遇佛法,即使有所接触,也难以生信,一期人生将成虚度。对於他们,我们可以在其临终的特殊时刻,用我们的爱心来传达佛的宏恩,使之也能信心开发、往生极乐。尽管会很生疏,还是让我们试着了解精神层面的知识,并对临终者提供最大的帮助。1、此生的结束生命结束时,生理上要经历"四大分离"的苦楚,全身有如重物压迫,意识暗昧,手足抽搐,忽冷忽热,气喘身颤,唾液乾涸,精疲力尽,容颜消失,眼不能视,耳不能闻,口不能言,犹如百千把剑割裂身体。临终者心理上要经历复杂的意识活动,首先是"全景式回顾":"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生命中的一切逐一浮现,而且,不仅看到一生的事件细节,还会看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经受自己带给别人的一切感觉。当临终者看见自己的生命史重演时,会遭遇类似的问题:"你这辈子做了些什麽?你为别人做了些什麽?"所有这些都突显一个事实:死亡是面对面接触自己的时刻,在死亡时,无法逃避自我的真面目。在此时刻,善业众生自忆先前所作令人喜悦的善事,陷入幸福的回忆中,无极苦逼迫於身,坦然而终;恶业众生对自己所经验到的许多事情感到羞耻,觉得那些似乎不是自己做的,生起恼恨、恐惧之心,众苦逼迫,犹如生龟脱壳,感觉天地崩溃,看到离奇幻相,听到古怪声音。2、临终关怀生命能留给临终者的,是深度的恐惧:恐惧离开所爱的人,恐惧尊严荡然无存,恐惧要依赖别人,恐惧此生毫无意义,恐惧因愈来愈强的痛而失去控制,最大的恐惧就是对恐惧本身的恐惧,越逃避,它就变得越强大。临终者正在丧失他的一切:他的亲情、他的财产、他的身体、他的心。我们在生命里可能经验到的一切损失,当死亡来到时,全都汇集到一起,因此,临终者怎麽可能不悲伤、痛苦、愤怒呢?因此,我们要再三向他肯定:不论他感觉如何,不论他有多麽挫折和失望,这都是正常的。我们可以直接把自己放在临终者的立场上。想象躺在床上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正在面临死亡,痛苦而孤独,然后问自己:我们最需要什麽?最希望眼前的亲友给我们什麽?我们将发现,临终者所要的,正是我们想要的:被真正地爱和接受。临终者期待被看成正常人而非病人,只要触摸他的手,注视他的眼睛,轻轻替他按摩,或以相同的律动轻轻地与他一起呼吸,就可以给他极大的安慰。应该仁慈善巧地告知临终者:他正在接近死亡。临终者从直觉上知道自己已为时不多,却仍然依赖别人来告诉他。如果家人不告诉他的话,他也许会认为那是因为家人无法面对那个消息,然后,他也不会提起这个主题。这种缺乏坦诚的状况,只会使他感到更孤独、更焦虑。让临终者把他真正想说的话说出来,温暖地鼓励他尽可能自由地表达对临终和死亡的想法,这种坦诚、不退缩地披露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临终者顺利转化心境,接受生命,好好地面对死亡。临终者常常会为一些未完成的事焦虑,对过去的所作所为不能释怀。如果我们不能帮助他处理未完成的心事,他就不可能全然放下,就会紧紧抓住生命,害怕去世。首先亲友必须学会放下,学会放下临终者。如果我们攀援着临终者,就会给他一大堆不必要的头痛,让他很难安详地去世。临终者必须从他所爱的人那里听到两个明确的口头保证:一、允许他去世。二、在他死后,亲人们会过得很好,没有必要担心。我们坐在所爱的人床边,用柔和的语气告诉他:"你将要过世,死亡是正常的事。我们希望你可以留下来,但我们不要你再受更多的苦。我们相处的日子,我们将永远珍惜。现在请不要再执着生命,放下,我们完全诚恳地允许你去世。"有些家庭拒绝让他们亲爱的人离开,认为那样才是对亲人的爱。让我们想象自己就是在生命边缘的亲人,想象自己站在即将远航的游船甲板上,所有的亲友都在岸上挥手道别,船已经离岸了,除了离开之外,我们别无选择。此刻,我们希望亲友如何向我们说再见呢?尽力帮助临终者解脱对一切财物、朋友和亲人的执着,让他清楚交待如何分配财产,把每一件事情都安排清楚,这样才可以真正放下。临终者最后的念头,对未来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死亡的那一刻,心是完全不设防的,很容易被情绪所主宰,而最后一个念头或情绪会被极端放大,淹没整个认知。在诸苦交集的关头,素无宗教信仰的人难免会慌乱痛苦,生起恐怖、焦虑、贪恋、 恼等恶念,从而转生恶的境界。因此,四周的环境非常重要,一定要宁静和谐,在可能的情况下,让临终者死在家里,因为家是人们觉得最舒适的地方,在临终者能看见的地方挂一张佛像,使他眼中见佛,心中有佛。如果是在医院里,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帮助:带来一张佛像,摆一束鲜花,打开念佛机,建立一个温馨的氛围。亲友应提起正面的情绪和神圣的感觉,如爱、慈悲和恭敬,尽量放下攀援、欲望和执着,痛苦和悲伤将会破坏祥和的气氛,使临终者失去死亡时刻的平静。保持自然,保持我们平常的样子,单纯而平等地跟他沟通,让他感到我们真的关心和接受他。提醒临终者:他一生中有很多做得好的事情,让他觉得生命是建设性和快乐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上。当我们眼睁睁看着所爱的人离开人间,强忍悲痛不哭出来是很困难的,所以,亲友要提前把执着和悲伤处理掉:一起哭出来,表达出对临终者的爱,说再见,在死亡时刻真正来临前完成这个过程。在临终者断气的一刻,不要过度表露悲伤,因为临终者的意识在那一刻特别脆弱,亲友在临终者床边的啜泣,对他而言,犹如雷声和冰雹。3、助念我们眼前的人正经历着可怕的痛苦,我们几乎不能提供任何帮助,不知道该怎麽做才好,此时,应把我们的心整个开放给临终者,为他的痛苦生起慈悲心,为他启请阿弥陀佛的神圣力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阿弥陀佛会慈悲地出现在临终者上方,以爱心凝视他,以光明加持他,净化他过去的罪业和目前的痛苦。把阿弥陀佛的无量愿力以及西方世界的清净庄严在临终者耳边熏习一遍,使之生起往生西方的正信,告诉他:"娑婆世界犹如火宅,没有什麽好留恋的。你若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愿生西方净土,到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手持莲台出现在你面前,迎接你往生西方。你以前即使有再大的过失,也不要放在心上,阿弥陀佛不会舍弃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一心念佛,决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由亲友组成助念团,分班助念,使临终者随念,如果六字、四字圣号难以提起,随念一个"佛"字即可,如果连"佛"字也提不起来,心中知道有佛即可。(经云:"临终不能观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是人命终得往生。")让临终者安详地死去,死后不要让身体受到干扰,让他的心保持宁静,并持续助念到最后的时刻(断气后八小时)。通常情况下,临终者往往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唯恐念佛功夫不够,把握不住自己。阿弥陀佛泯念他颠倒散乱之苦,慈悲现身,垂手接引。临终者见佛显现,蒙佛光注照,身心安稳,如入禅定,自见坐金莲花,受生七宝池。阿弥陀佛对众生的临终关怀,可谓慈悲周全之至。多数人在昏迷的状况下去世,但他们还是会敏锐地觉察周遭事物。因此,不断积极地对昏迷者讲话是很重要的,首先对他表达明确的关怀,赞美他的善行,然后为他助念。二、帮助亡者由於缺乏对生命的了解,我们会认为对亡者再也不能提供任何帮助,这个信念只能加深我们的痛苦和孤独。其实,生死之间并无任何区隔,慈悲心的力量和温暖可以伸展到任何境界中。1、中阴身临终者断气大约八小时后,身体完全冷却,神识逸出体外,如释重负,但所见光明渐渐消失,神志也变得昏沈迷惚,在三日半之中,忽可出现一刹那的清醒,不知自己已经死去,呼唤家人的名字,寻求家人的帮助。或可寻见家人,如在梦中,对家人说话,却见他们视若无睹,想尽办法还是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内心甚感悲哀、愤怒、挫败,"犹如鱼在热砂中受苦"。当发现自己没有身影、在镜子里没有反射、在地上留不下足迹时,才终於了解自己已经过世。承认已经去世所带来的惊吓,足以令它昏厥过去。三日半后,神识依我执和习气生成酷似前生的身形。因为处於由死亡到转生的中间状态,故称为中阴身。中阴身与生前形貌相同,身体完美(即使生前有残缺),身高如孩童,以气味为食,四大细微,非肉眼所能见。由意识所化的中阴身,能知他人所作、所思,有前知回忆及明白事理的特能,从前各生的经历在此时能随意活现於目前。中阴身耳根灵敏,虽游荡於远地,一闻召唤,必立即前来。中阴身有不可思议的通灵,能见到肉眼所见不到的事物,还能遥见其所应去处,随意往来於宇宙空间,无影无碍,欲往何处,随念即至,还具漏通力,墙壁、高山均能通过。中阴身有两种心理倾向:一、飘忽不定,孤寂凄苦。二、"依於淫欲倒心"。它不属於任何一道,当因缘成熟时,就会以各种方式转生。中阴身形成之时,习气的种子苏醒过来,顿觉清明,感觉"如同天和地又分开了",此后进入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幻境。中阴身会重演生前的一切经验,重新经历很久以前的生活细节,再度造访所曾游历的地方,甚至包括"仅仅吐过一口痰的地方"。中阴身每过七"天"要被迫再次经历死亡时的痛苦经验。一切都在快速进行,前世的恶业以非常集中而混乱的方式出现。在中阴境界中,中阴身因不能宽恕自己而在心中呈现审判的景象:善心化成白色的守护神,重述前世的善行,为自己辩护;恶心化成黑色的司恶神,数记前世的恶行,提出控诉;业的镜子为审判的最终结果提供证据。在第一个七"天",有两种平行的光明化现,一种是色彩明亮的佛光,另一种是色彩暗淡的轮回之光,认证前者则入佛土,认证后者则入轮回。通常,中阴身惧怕灿烂的智慧之光,而由习气邀集来的轮回之光却使它感到温暖。当业力的狂风吹起时,眼前会突然出现各种可怕的亮光、幻影、声音,又见生前所杀害的众生前来索命(这些都是生前业力的显现),中阴身在恐怖的黑暗中逃避,却被贪、 、痴化现的一白、一红、一黑三个深渊挡住去路,中阴身又 又渴,苦不堪言,被恐惧所征服,到处寻找避难所。事已至此,中阴身完全成为无主游魂,投生欲望不可抑制,但四面袭来的乌云、密雾、雷电、骤雨、猛火、恶兽、暴客、魔鬼使它到处逃窜,它孤苦无依,肝胆俱裂。同时,越来越强烈的六道之光前来勾摄,中阴身被自身业力牵引,应生何道,即随彼道之光而去,毫无选择馀地,於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处分别见宫殿、集市、战场、石窟、荒野、铁城等境相。极善之人生天界,极恶之人堕地狱,没有等待因缘的必要,所以不入中阴。信心深厚的念佛人,临终之时阿弥陀佛慈悲加佑,心中欢喜踊跃,顷刻间往生净土,也没有中阴身的过程。2、超荐诚如前面所介绍的,中阴身敏锐的觉察力使它特别容易接受眷属的帮助,因为没有肉身的束缚,它的心会变得很容易被引导,只要把善念导向它,就有很大的利益。帮助亡者最有力的时间是在受生中阴的四十九天内,尤其是前二十一天。在前三个星期内,亡者和生前的关联比较强,比较能接受家人的帮助。最有效的超度方法是称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我们用真爱和诚意为亲人祈祷。如同火会燃烧、水能止渴,阿弥陀佛一有人启请,就会立刻出现。当"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响起时,从阿弥陀佛身上所发出的巨大的光将 遍亡者的身心,使他得到彻底净化,把他从混乱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施给他深度、持久的安详,并迎接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每当我们想到过世的亲人,每当他的名字被提到时,就把我们的爱心送给他,然后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念多少,随个人所愿。亡者的神识在受到祈祷的力量引发之后,能够清楚地感觉我们的一切思想、念头,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了解我们向他开示的教义,甚至不同的语言也不能构成隔阂。因此,开示的人应专心一意,而不只是照本宣科,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亡者是活在实际的经验里,比起我们,更有能力了解真理。对於亡者的帮助,并不限於死后四十九天。帮助过世的人,任何时候都不嫌晚。我们要帮助的人即使已经过世一百年,为他念佛超荐仍然是有益的。

提问者: 腜牕鍮

临终关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系统工程。临终关怀事业的开展体现出人们卫生服务观念和健康观的进步,是精神文明建设前进的表现,也是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结构,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完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大力发展临终关怀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发展这一事业适应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如今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而且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为临终病人,生活不能自理,80%左右依靠家属照料,加上目前“少子化”家庭的增多,家属面临极大困难,众多垂危老人呼唤临终关怀,对于临终老年人来说,传统的、机构化的卫生保健形式可能并不是帮助他们和提供爱心的最有效的途径,临终关怀便是一个节省费用、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其次,发展这一事业有利于彰显我国医疗机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临终关怀不仅改变了无法救治的患者被拒之医院大门之外,或只在医院延长痛苦的生命而得不到真正的关心和照顾,以及医务人员忽视患者家属痛苦的现象,而且使临终患者在关爱、舒适的环境中尊严地、安详地离开人间,也使患者的家属得到了心灵的慰藉,这些不仅彰显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延缓死亡成为可能。再次,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延缓死亡成为可能,不过这会增加临终病人的痛苦,加重患者家属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并且将浪费大量的卫生资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在短期内还很难改观。在这种背景下,卫生资源的分配应坚持合理、公正的原则,在尊重人的生命、人格和尊严的基础上,对生命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进行判断,并据此决定卫生资源的投向。而临终关怀以提高病人临终前的生命质量为宗旨,对临终病人采取生活照顾、心理疏导、姑息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病人痛苦,消除病人及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这无疑有助于节约卫生资源,也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最需要、最迫切的领域,推动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不过,正是由于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刚刚起步,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执行上,这一项事业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具体的实施和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传统观念缺失。临终关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讨论死亡、如何对待死亡等问题,而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即使无任何意义和价值的人也不愿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受传统孝道的影响,显然中国传统的死亡观并未为临终关怀提供相应的观念基础。第二,社会支持缺失。目前,临终关怀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事业,一方面政府对临终关怀的投入极其有限,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支持也不足,相应的保险计划和慈善捐助很少,临终关怀机构的资金严重匮乏,这就导致我国临终关怀机构数量少,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不高等问题的出现。第三,制度保障缺失。政府、医疗保险机构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态度如何,决定这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如何建立临终关怀机构以及如何运行?临终关怀机构设立的条件如何?临终关怀机构的治疗规范和服务水准如何这些问题也将决定这临终关怀的实际效果。但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临终关怀缺乏制度保障,临终关怀更需要“制度关怀”。因此,要想使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开展死亡教育,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大众化死亡教育。如可以利用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科学死亡观教育;也可利用医疗机构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死亡观教育,同时也可利用新闻媒介对科学死亡观和科学的死亡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广泛更新人们的观念,同时也必须加强对医学界和医务人员的死亡教育,以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积极关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认真对待临终患者的需求。二是多元宣传,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针对目前社会各界疏于对临终关怀事业的了解,首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此项事业的宣传,如政府宣传、媒体宣传等,以此来增加对临终关怀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的争取社会支持。三是建立临终关怀保障制度。首先通过立法,明确临终关怀的主管部门及其监督管理责任,明确投入主体,保证临终关怀事业的资金来源。其次,应制定专门的卫生法规(含具体的规章制度),对诸如临终关怀对象的界定,临终关怀医院或病房的设置标准,临终关怀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从业人员的资质、职责和伦理要求,临终关怀机构的设施、设备、药品以及资金的管理,收费标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真正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得到切实的、全面的临终照护。

我帮你搞定,,什么时间要呢。。

关于临终关怀的论文题目

我的建议,临终前的关怀要好一些,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也是热点话题哦!

终极关怀太多的迷障让我们忘记自己正在迈向死亡。关怀临终者可以让我们悲切地觉察到:不仅他们会死,我们自己也会死。当我们知道自己和众生一起正迈向死亡时,就会产生一种几乎心碎的脆弱感,感受到每一时刻、每个众生都是那麽珍贵。一、临终关怀我们在有生之年能幸遇佛法,走上念佛的道路,对后生一大事不再担忧,人生之旅才算真正有了意义。但还有太多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平生无缘得遇佛法,即使有所接触,也难以生信,一期人生将成虚度。对於他们,我们可以在其临终的特殊时刻,用我们的爱心来传达佛的宏恩,使之也能信心开发、往生极乐。尽管会很生疏,还是让我们试着了解精神层面的知识,并对临终者提供最大的帮助。1、此生的结束生命结束时,生理上要经历"四大分离"的苦楚,全身有如重物压迫,意识暗昧,手足抽搐,忽冷忽热,气喘身颤,唾液乾涸,精疲力尽,容颜消失,眼不能视,耳不能闻,口不能言,犹如百千把剑割裂身体。临终者心理上要经历复杂的意识活动,首先是"全景式回顾":"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生命中的一切逐一浮现,而且,不仅看到一生的事件细节,还会看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经受自己带给别人的一切感觉。当临终者看见自己的生命史重演时,会遭遇类似的问题:"你这辈子做了些什麽?你为别人做了些什麽?"所有这些都突显一个事实:死亡是面对面接触自己的时刻,在死亡时,无法逃避自我的真面目。在此时刻,善业众生自忆先前所作令人喜悦的善事,陷入幸福的回忆中,无极苦逼迫於身,坦然而终;恶业众生对自己所经验到的许多事情感到羞耻,觉得那些似乎不是自己做的,生起恼恨、恐惧之心,众苦逼迫,犹如生龟脱壳,感觉天地崩溃,看到离奇幻相,听到古怪声音。2、临终关怀生命能留给临终者的,是深度的恐惧:恐惧离开所爱的人,恐惧尊严荡然无存,恐惧要依赖别人,恐惧此生毫无意义,恐惧因愈来愈强的痛而失去控制,最大的恐惧就是对恐惧本身的恐惧,越逃避,它就变得越强大。临终者正在丧失他的一切:他的亲情、他的财产、他的身体、他的心。我们在生命里可能经验到的一切损失,当死亡来到时,全都汇集到一起,因此,临终者怎麽可能不悲伤、痛苦、愤怒呢?因此,我们要再三向他肯定:不论他感觉如何,不论他有多麽挫折和失望,这都是正常的。我们可以直接把自己放在临终者的立场上。想象躺在床上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正在面临死亡,痛苦而孤独,然后问自己:我们最需要什麽?最希望眼前的亲友给我们什麽?我们将发现,临终者所要的,正是我们想要的:被真正地爱和接受。临终者期待被看成正常人而非病人,只要触摸他的手,注视他的眼睛,轻轻替他按摩,或以相同的律动轻轻地与他一起呼吸,就可以给他极大的安慰。应该仁慈善巧地告知临终者:他正在接近死亡。临终者从直觉上知道自己已为时不多,却仍然依赖别人来告诉他。如果家人不告诉他的话,他也许会认为那是因为家人无法面对那个消息,然后,他也不会提起这个主题。这种缺乏坦诚的状况,只会使他感到更孤独、更焦虑。让临终者把他真正想说的话说出来,温暖地鼓励他尽可能自由地表达对临终和死亡的想法,这种坦诚、不退缩地披露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临终者顺利转化心境,接受生命,好好地面对死亡。临终者常常会为一些未完成的事焦虑,对过去的所作所为不能释怀。如果我们不能帮助他处理未完成的心事,他就不可能全然放下,就会紧紧抓住生命,害怕去世。首先亲友必须学会放下,学会放下临终者。如果我们攀援着临终者,就会给他一大堆不必要的头痛,让他很难安详地去世。临终者必须从他所爱的人那里听到两个明确的口头保证:一、允许他去世。二、在他死后,亲人们会过得很好,没有必要担心。我们坐在所爱的人床边,用柔和的语气告诉他:"你将要过世,死亡是正常的事。我们希望你可以留下来,但我们不要你再受更多的苦。我们相处的日子,我们将永远珍惜。现在请不要再执着生命,放下,我们完全诚恳地允许你去世。"有些家庭拒绝让他们亲爱的人离开,认为那样才是对亲人的爱。让我们想象自己就是在生命边缘的亲人,想象自己站在即将远航的游船甲板上,所有的亲友都在岸上挥手道别,船已经离岸了,除了离开之外,我们别无选择。此刻,我们希望亲友如何向我们说再见呢?尽力帮助临终者解脱对一切财物、朋友和亲人的执着,让他清楚交待如何分配财产,把每一件事情都安排清楚,这样才可以真正放下。临终者最后的念头,对未来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死亡的那一刻,心是完全不设防的,很容易被情绪所主宰,而最后一个念头或情绪会被极端放大,淹没整个认知。在诸苦交集的关头,素无宗教信仰的人难免会慌乱痛苦,生起恐怖、焦虑、贪恋、 恼等恶念,从而转生恶的境界。因此,四周的环境非常重要,一定要宁静和谐,在可能的情况下,让临终者死在家里,因为家是人们觉得最舒适的地方,在临终者能看见的地方挂一张佛像,使他眼中见佛,心中有佛。如果是在医院里,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帮助:带来一张佛像,摆一束鲜花,打开念佛机,建立一个温馨的氛围。亲友应提起正面的情绪和神圣的感觉,如爱、慈悲和恭敬,尽量放下攀援、欲望和执着,痛苦和悲伤将会破坏祥和的气氛,使临终者失去死亡时刻的平静。保持自然,保持我们平常的样子,单纯而平等地跟他沟通,让他感到我们真的关心和接受他。提醒临终者:他一生中有很多做得好的事情,让他觉得生命是建设性和快乐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上。当我们眼睁睁看着所爱的人离开人间,强忍悲痛不哭出来是很困难的,所以,亲友要提前把执着和悲伤处理掉:一起哭出来,表达出对临终者的爱,说再见,在死亡时刻真正来临前完成这个过程。在临终者断气的一刻,不要过度表露悲伤,因为临终者的意识在那一刻特别脆弱,亲友在临终者床边的啜泣,对他而言,犹如雷声和冰雹。3、助念我们眼前的人正经历着可怕的痛苦,我们几乎不能提供任何帮助,不知道该怎麽做才好,此时,应把我们的心整个开放给临终者,为他的痛苦生起慈悲心,为他启请阿弥陀佛的神圣力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阿弥陀佛会慈悲地出现在临终者上方,以爱心凝视他,以光明加持他,净化他过去的罪业和目前的痛苦。把阿弥陀佛的无量愿力以及西方世界的清净庄严在临终者耳边熏习一遍,使之生起往生西方的正信,告诉他:"娑婆世界犹如火宅,没有什麽好留恋的。你若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愿生西方净土,到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手持莲台出现在你面前,迎接你往生西方。你以前即使有再大的过失,也不要放在心上,阿弥陀佛不会舍弃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一心念佛,决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由亲友组成助念团,分班助念,使临终者随念,如果六字、四字圣号难以提起,随念一个"佛"字即可,如果连"佛"字也提不起来,心中知道有佛即可。(经云:"临终不能观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是人命终得往生。")让临终者安详地死去,死后不要让身体受到干扰,让他的心保持宁静,并持续助念到最后的时刻(断气后八小时)。通常情况下,临终者往往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唯恐念佛功夫不够,把握不住自己。阿弥陀佛泯念他颠倒散乱之苦,慈悲现身,垂手接引。临终者见佛显现,蒙佛光注照,身心安稳,如入禅定,自见坐金莲花,受生七宝池。阿弥陀佛对众生的临终关怀,可谓慈悲周全之至。多数人在昏迷的状况下去世,但他们还是会敏锐地觉察周遭事物。因此,不断积极地对昏迷者讲话是很重要的,首先对他表达明确的关怀,赞美他的善行,然后为他助念。二、帮助亡者由於缺乏对生命的了解,我们会认为对亡者再也不能提供任何帮助,这个信念只能加深我们的痛苦和孤独。其实,生死之间并无任何区隔,慈悲心的力量和温暖可以伸展到任何境界中。1、中阴身临终者断气大约八小时后,身体完全冷却,神识逸出体外,如释重负,但所见光明渐渐消失,神志也变得昏沈迷惚,在三日半之中,忽可出现一刹那的清醒,不知自己已经死去,呼唤家人的名字,寻求家人的帮助。或可寻见家人,如在梦中,对家人说话,却见他们视若无睹,想尽办法还是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内心甚感悲哀、愤怒、挫败,"犹如鱼在热砂中受苦"。当发现自己没有身影、在镜子里没有反射、在地上留不下足迹时,才终於了解自己已经过世。承认已经去世所带来的惊吓,足以令它昏厥过去。三日半后,神识依我执和习气生成酷似前生的身形。因为处於由死亡到转生的中间状态,故称为中阴身。中阴身与生前形貌相同,身体完美(即使生前有残缺),身高如孩童,以气味为食,四大细微,非肉眼所能见。由意识所化的中阴身,能知他人所作、所思,有前知回忆及明白事理的特能,从前各生的经历在此时能随意活现於目前。中阴身耳根灵敏,虽游荡於远地,一闻召唤,必立即前来。中阴身有不可思议的通灵,能见到肉眼所见不到的事物,还能遥见其所应去处,随意往来於宇宙空间,无影无碍,欲往何处,随念即至,还具漏通力,墙壁、高山均能通过。中阴身有两种心理倾向:一、飘忽不定,孤寂凄苦。二、"依於淫欲倒心"。它不属於任何一道,当因缘成熟时,就会以各种方式转生。中阴身形成之时,习气的种子苏醒过来,顿觉清明,感觉"如同天和地又分开了",此后进入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幻境。中阴身会重演生前的一切经验,重新经历很久以前的生活细节,再度造访所曾游历的地方,甚至包括"仅仅吐过一口痰的地方"。中阴身每过七"天"要被迫再次经历死亡时的痛苦经验。一切都在快速进行,前世的恶业以非常集中而混乱的方式出现。在中阴境界中,中阴身因不能宽恕自己而在心中呈现审判的景象:善心化成白色的守护神,重述前世的善行,为自己辩护;恶心化成黑色的司恶神,数记前世的恶行,提出控诉;业的镜子为审判的最终结果提供证据。在第一个七"天",有两种平行的光明化现,一种是色彩明亮的佛光,另一种是色彩暗淡的轮回之光,认证前者则入佛土,认证后者则入轮回。通常,中阴身惧怕灿烂的智慧之光,而由习气邀集来的轮回之光却使它感到温暖。当业力的狂风吹起时,眼前会突然出现各种可怕的亮光、幻影、声音,又见生前所杀害的众生前来索命(这些都是生前业力的显现),中阴身在恐怖的黑暗中逃避,却被贪、 、痴化现的一白、一红、一黑三个深渊挡住去路,中阴身又 又渴,苦不堪言,被恐惧所征服,到处寻找避难所。事已至此,中阴身完全成为无主游魂,投生欲望不可抑制,但四面袭来的乌云、密雾、雷电、骤雨、猛火、恶兽、暴客、魔鬼使它到处逃窜,它孤苦无依,肝胆俱裂。同时,越来越强烈的六道之光前来勾摄,中阴身被自身业力牵引,应生何道,即随彼道之光而去,毫无选择馀地,於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处分别见宫殿、集市、战场、石窟、荒野、铁城等境相。极善之人生天界,极恶之人堕地狱,没有等待因缘的必要,所以不入中阴。信心深厚的念佛人,临终之时阿弥陀佛慈悲加佑,心中欢喜踊跃,顷刻间往生净土,也没有中阴身的过程。2、超荐诚如前面所介绍的,中阴身敏锐的觉察力使它特别容易接受眷属的帮助,因为没有肉身的束缚,它的心会变得很容易被引导,只要把善念导向它,就有很大的利益。帮助亡者最有力的时间是在受生中阴的四十九天内,尤其是前二十一天。在前三个星期内,亡者和生前的关联比较强,比较能接受家人的帮助。最有效的超度方法是称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我们用真爱和诚意为亲人祈祷。如同火会燃烧、水能止渴,阿弥陀佛一有人启请,就会立刻出现。当"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响起时,从阿弥陀佛身上所发出的巨大的光将 遍亡者的身心,使他得到彻底净化,把他从混乱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施给他深度、持久的安详,并迎接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每当我们想到过世的亲人,每当他的名字被提到时,就把我们的爱心送给他,然后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念多少,随个人所愿。亡者的神识在受到祈祷的力量引发之后,能够清楚地感觉我们的一切思想、念头,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了解我们向他开示的教义,甚至不同的语言也不能构成隔阂。因此,开示的人应专心一意,而不只是照本宣科,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亡者是活在实际的经验里,比起我们,更有能力了解真理。对於亡者的帮助,并不限於死后四十九天。帮助过世的人,任何时候都不嫌晚。我们要帮助的人即使已经过世一百年,为他念佛超荐仍然是有益的。

我前几天做了一个“临终关怀” 的调查问卷下面是我查过的资料1摘要】 目的 了解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对临终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护理。方法 对唐山市六所医院的护士进行了临终关怀态度及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 护士对开展临终关怀的态度总体是积极的,但对相关知识掌握仍存在不足。结论 应系统的向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 【关键词】 临终关怀 护士 1967年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组织-“圣克里斯多弗”关怀中心-由英国人桑德斯博士在伦敦创立〔1〕,临终关怀也由此开始逐步在世界更多的国家、地区发展。1988年,天津首创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近二十年来,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也经历了由无到有,由不被人了解到渐渐为众多人所熟悉的过程。临终关怀是指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2〕。为更好的提供临终病人的临终关怀、采取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调查了目前临床护理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认识情况、实施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象 选取唐山市六所医院(其中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一所二级甲等医院,一所传染病院,一所中医院)的护士。其中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岁,全为女性,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经预试验校正。由作者亲自发放,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统一指导语。共发放问卷263份,有效问卷26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科室、年龄、职称、职务、学历)。2)护理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与临终关怀有关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结果 护士对开展临终关怀的基本态度 见表1。 护士对临终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见表2。 表1 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 略 表2 护士对临终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略 3 讨论 护理人员对于临终关怀的态度 “临终关怀”这一概念进入我国已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安乐死”也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生命质量,临终关怀事业是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必然需要〔3〕,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调查中有护理干预对的护士认为医院有必要开展临终关怀,大部分对晚期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有效也是认可的,说明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总体是积极的。只有的护士认可临终关怀的目标是预防慢性症状带来的痛苦,可以看出护士对临终关怀的目标不是十分明确。而认为护理临终病人有利于护士成长的有,也是同意率较低的题目,说明护理临终病人的过程对护士有各方面的影响。 临终关怀开展的场所 开展临终关怀的场所有医院、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以及社区每种场所开展所面对的情况都不同,开展的方式、方法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于医院是否有必要单独设立科室收治临终病人,同意者只有。医院并不是临终关怀开展的唯一场所,但每天都有病人处于临终状态,如何在医院更好的以适宜的形式开展临终关怀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提高护士对临终关怀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虽然护士对临终关怀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仍缺乏系统的认识。调查显示,护士对临终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好,除晚期镇痛药物一题外每题的答对率均低于60%,最低的一题是关于临终病室应保持的条件,答对率只有25%。医院不是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普通医院的护士未能很好的将对临终病人的护理区别于普通病人,临终病人需要的心理、环境、营养等方面也就不能很好的得到有针对性的“特殊”对待。因此对于护士应进行系统的临终关怀知识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体现现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造福人民和社会。【参考文献】 〔1〕 刘艳.对临终关怀的探讨〔J〕.青岛医药卫生,2004,36(1):48-49 〔2〕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 〔3〕 余静,刘小国.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0):1489-1491护理人员掌握临终关怀知识情况的调查为了解护理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北京市一所综合医院和一所肿瘤专科医院的120名护理人员进行有关临终关怀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临终关怀知识处于一般水平,优秀率仅%,以临终、临终关怀基本知识缺乏最严重。两所医院不同护龄、学历的护理人员掌握临终关怀知识程度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临床护理人员普遍缺乏临终关怀知识。 2 “临终关怀” 满城难寻 金羊网 2006-12-03 15:13:43 专家指出:临终关怀服务尚未进入市民视野,亟待发展 本报讯 记者 许琛、通讯员 文燕媚报道:目前临终关怀在我国几为空白!昨今两天,首届生命关怀论坛在广州举行,主题为临终关怀。与会专家表示,眼下国内每年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需求者享受到临终关怀。记者了解到,广州没有一家公立医院设有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是“稀缺资源” 在论坛上,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秘书长罗冀兰介绍,临终关怀是指对于走向死亡的人进行的“全人”(身体、心理、宗教信仰等)、“全方位”(自生病到死亡到丧事过程中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压力疏导)的关怀,目的是减轻临终者及其家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人群应是众多平凡的老年人,他们大多慢性病缠身,死亡过程缓慢。要达到上述要求,既需要专业的医生、护士、护工组成的医疗队伍,也需要社工、宗教服务等人员。但目前这一服务在中国极其稀缺。 临终关怀与“孝道”相克 广州的情况如何呢?据了解,目前广州临终关怀服务工作还未大面积铺开。除宁养院外,仅有广州友好医院及一洲医院等两家民营医院专门设有临终关怀科,而公立医院都未设。 由于传统孝道根深蒂固,多数人对临终关怀持有排斥心理。广州友好医院老年关怀科一位医师称,友好医院在2002年专设老年临终关怀科,但一直生意冷清。广州一洲医院也存在病源不足的问题。为了有效利用病床,目前两家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都住进其他病种的患者。 记者采访发现,“临终关怀”并不能得到广州市民的理解。一位市民说:“让亲人在最后时刻由别人照看,怎么说我们都于心不忍,只有守着亲人才能够表达孝心。”也有市民认为:“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将病人推给别人,不是要承担不孝之名?”针对这种现象,有社会学家认为,中国的“孝道”要求父母临终时子女要守在身边,而“临终关怀”则有点背道而驰,让中国人接受还需要一个磨合期。 广州将建临终关怀大楼 据了解,2001年以来,广州市共投入亿元,建成了1239个“星光老年之家”,为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等多项服务。但目前一些社会机构提供的临终关怀则形形色色,甚至漫天要价。因此,亟待建立临终关怀的专业队伍及制定统一标准。 “我国每年需要临终关怀的人中,只有不到千分之一能享受得到”,论坛上专家指出。缺口为何这么大?据分析,首先是临终关怀尚属于非医保项目,无资金保障;其次是正规医院一般不收治这类病人,因为不愿影响治愈率考核;还有就是经费问题,让综合医院承担临终关怀,难免长期的住院及重复检查等,医疗资源浪费,病人也开支过大。因此,专家们认为应主要由基层乃至社区医院进行。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广州将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国内第一座临终关怀大楼。据介绍,这座国内第一座临终关怀大楼位于市老人院,名为慈爱楼,能容纳200个床位,同时还设立ICU重症监护室,专门为临终的老人及其亲属提供服务。 3有人认为,临终关怀,其实就是把老人放到养老院等死,是子女不孝的表现。 什么是临终关怀? 几百年以前,临终关怀,是指给虚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护。 而在现代,该词表示对濒临死亡的老年患者给予亲切的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使其安然故去。 最早对临终病人的照料是在1967年,在英国伦敦由桑德斯首创的圣克里斯多费临终关怀医院。 其后,1974年,美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建立。 1982年,美国国会颁布法令在医疗保险计划(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计划)中加入临终关怀内容。 口老龄化、人们对有尊严地死亡的关注促使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大大增长。 谁需要临终关怀? 在发达国家,临终关怀的对象是那些濒临死亡的人,即通常诊断生命只有6个月或不足6个月的病人。 按照规定,临终关怀医院不向病人提供治疗。 因为临终关怀的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 其中,病人的尊严是一个最为关心的问题。 临终关怀强调病人和其家属的情感的、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精神的需要。临终照料主要是在病人的家中提供,当病人无法选择家庭照料时,临终关怀照料可以在医院、护理院、或其他设施中进行。 我们需要临终关怀吗?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大量涌现,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 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不要以为临终关怀是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是子女的不孝。要知道,临终关怀,不只需要医院、医护工作者,社会的参与,更多的,是需要家属的支持。如此,才能让临终者走得放心,走得安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目的:探讨临终关怀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措施。方法:对42例临终患者进行的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生活护理、家庭护理。结果:让临终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安祥、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 结论:做好临终关怀能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同时对患者家属予以精神上的支持。 [关键词] 临终关怀;临终患者;护理临终关怀组织是由桑得斯博士所推动,以1967年“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机构”在伦敦的创立而开其先河。它的宗旨是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同时希望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1]。恶性肿瘤患者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承受了正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作为护士,该期的重点是想方设法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让患者舒适,安静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因此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我科对42例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了临终关怀,现做回顾性探讨。1临床资料本组4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5岁~81岁,平均年龄5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的《现代肿瘤学》诊断标准,属晚期肿瘤患者,其中食管癌15例,胃癌10例,肝癌8例,肺癌9例,全部病例均根据病情采用免疫、中西医对症支持等综合疗法。2临终护理2.1心理护理2.1.1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了解临终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通过与临终患者的交流了解到临终患者在疾病的折磨下痛苦不堪,精神上悲观焦虑,希望知道病情,但并不想知道全部,患者有回避、抵触的心理。我们护士要及时掌握这种心理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援助和疏导。另外,与患者讨论共感兴趣的问题,肯定患者的生平成绩,及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兴趣刺激兴奋,实现自尊的需要,提高对生理痛苦的应激性和耐受力,予以生存有力的支持。2.1.2注意交流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不仅是语言的交流,而且也是非语言的交流。因此,一个护士一定要注意培养语言交流的技术,与患者说话时措辞要恰当,态度要诚恳,甚至说话的语气、语调、速度也应注意。另一方面,娴熟的操作技术,轻柔的动作,渊博的知识,这些非语言的交流都有助于护患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有时关注的眼神,轻轻的抚摸胜过于千言万语。2.1.3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对死亡的神秘感,死亡似乎是人们思想上的禁区,这就使它变得神秘,使人们不能辩证地认识生与死这一自然现象。患者以自己的感受中可能已经意识到病情的严重,但并不是从医生那里知道病情,而是相伴一生的爱人或守护自己的兄弟姐妹告诉的,也是恐惧、悲伤中的一种温暖,因为他知道亲人为他尽力了[2]。有的患者病情恶化时,自己又不知道真实病情,就怨医生技术不高超,怨家属治疗不积极,自己烦躁、愤怒、抑郁。患者如果知道真实病情,有可能开始承受不了,不能以正确的心理状态去面对,但是,通过护士及家属的精心护理和鼓励,患者会慢慢接受正确的死亡观念,就会面对现实,并考虑与自己病情相适应的方法活下去。护士应采取谨慎态度,根据患者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病情的了解等因素,选择谈话的时机与内容,并取得家属的配合,告诉患者病情,使患者以充分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这样,他的烦躁、愤怒、抑郁都会随之消失。2.1.4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可允许家属陪伴,护士勤巡视病房,让患者感觉有人关心他,有亲人始终陪伴他,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1.5尊重临终患者的权利和人格在临终护理过程中,护士要重视患者的权利,尊重患者的人格,无论患者是清醒还是昏迷,护理工作都要一丝不苟。2.2疼痛护理2.2.1疼痛的心理护理告诉患者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临终患者往往对疼痛的恐惧超过对死亡的抑郁,而由于患者的这种恐惧以及随之而来的抑郁,会使痛阈下降,患者会对轻微的疼痛都难以忍受,所以恐惧和抑郁只会加重疼痛,这就需要我们护士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疼痛加剧时做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与患者共同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回忆值得留念或愉快的事情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去除患者的烦躁和忧虑。设置优美舒适环境,可使癌痛患者获得安全感、舒适感。癌痛患者一般应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病房,对剧烈疼痛者可安排单人房间,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特别是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入睡的疼痛患者,一般不要去惊扰他。2.2.2按阶梯给药止痛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疼痛程度由弱到强按顺序逐渐提高,除非是重度疼痛,一般首选非阿片类药物(以阿司匹林为代表)属于三级阶梯的第一级,用于轻度、中度疼痛。如果达不到止痛,继续加剧,则升高到二级,在非阿片类药物基础上加用弱阿片类药物(以可待因为代表)。若疼痛仍未能控制或继续加剧,则应进入第三级,以用于中度到重度疼痛的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替换之,也可同时加用非阿片类药物,后者既能增加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又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3]。2.2.3按时给药强调“按时”给药而非“按需”给药,从而保证疼痛持续缓解,晚期癌症的疼痛有些是持续的,但也有强弱交替的规律,应该认真听取患者主诉,了解疼痛的规律性,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按药物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药峰时间给药,科学指导患者在疼痛发作前用药,用量足以完全解除疼痛,保证患者无痛生存,提高生活质量。2.3生活护理2.3.1注重舒适护士应协助临终患者料理生活,及时更换衣服、床单,把皮肤上的血迹、胶布痕迹擦净,把床头桌上的物品摆放整齐,护士应千方百计为患者着想,把患者的痛苦和不适降到最低限度。2.3.2补充营养临终患者一般都体质消瘦,营养不良,应给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口腔溃疡的患者进食前进行口腔护理,并应用局麻药,以免因疼痛影响进食。恶心、呕吐的患者饭前可给予止吐剂,严重者及时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不能进食的患者可行静脉高营养。2.3.3预防褥疮护士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单干燥、平整,交接班时注意查看患者的皮肤情况。2.4家庭护理临终患者的家属处于即将失去亲人的悲哀中,他们同样需要关怀和安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主动说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知识,可以避免因家属的不安而加重患者的情绪反应,并鼓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有时让家属做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患者的感觉比护士做的舒服一些,主要是心理上感觉自己没有被亲人抛弃,家属仍疼爱我、关心我,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但不可过分依赖家属,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3护理体会临终关怀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需要护士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良好的修养和素质,熟练的技术。临终关怀对我们是一个新课题,我们应该接受有关专业性教育,从生理学角度,使患者处于舒适的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使患者由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从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价值和质量,保持人的尊严。

临终关怀毕业论文题目

选题参考:1.临床护士如何避免护患纠纷 2.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 3.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4.护理质量与护士长职责 5.浅谈晚期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护理体会 6.如何增强护士法律与服务意识避免护理纠纷 7.临床心理护理与护士心理品质浅析 8.浅谈门诊健康教育的对策、形式 9.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10.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护理 11.早产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与护理 12.浅谈护士长综合素质的影响力 13.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护理 14.护理文书书写中潜在的医疗纠纷 15.学龄前患儿的心理护理 16.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难点分析及对策 17.自杀精神病人的心理性特征及护理对策 18.精神疾病的康复教育及护理指导 19.对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常见的问题实施循证护理的实践 20.护患沟通技巧及对病人康复的重要性 21.继续护理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22.护理记录书写探讨 23.急诊科护生实习方法的探讨 24.加强急诊护理工作防范护患纠纷 25.住院病人休克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 26.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 27.陪护人员对肿瘤患者的影响 28.老年冠心病的健康教育 29.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开展护理查房 30.护患纠纷分析及防范 31.护患沟通的技巧及对病人康复的重要性 32.乳腺癌病人的手术护理 33.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自我防护及自我保健 34.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体会 35.心理行为疾病的心理护理 36.开展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7.化疗药物的防护 38.临床护士心理品质浅析 39.在手术室护理中运用舒适护理的体会 40.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 41.烧伤患者的休克期临床护理 42.麻醉后留置导尿的临床观察 43、护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44、循证护理在孕产妇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45、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剖析及护理 46 、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47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护理 48 、骨伤科病人功能锻炼的护理与指导 49 、儿科护士如何避免护患纠纷 50 、浅谈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技巧 51、机械通气病人的气管插管护理 52、成人留置胃管测量方法的探讨 53、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治疗新方法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机理 54 、有关早产儿护理与治疗中的某些问题探讨 55 、肠造口康复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56 、预防老年糖尿病足的社区健康教育 57 、学龄前住院患儿行为特征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 58 、浅谈基础护理在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 59 、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护理 60 、哮喘持续状态的观察护理 61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的配合及护理 62 、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穿孔的原因分析和护理体会 63、健康教育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64、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对策 65 、临床护士如何避免护患纠纷 66 、谈创伤急救术中护理道德 67 、甘露醇在妇科手术前清洁肠道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68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69 、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70、II 型糖尿病病人出院指导的方法和体会 71 、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72 、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73 、内科住院病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74、如何在整体护理中进行病人教育 75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76、重症颅脑损伤及开颅术后的监护管理 77 .食管癌围术期的护理 78 、高龄大肠癌围手术期护理 79 、对早产儿家属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80 、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81.昏迷患者的护理 82 、实习护生的教育管理经验体会 83 、临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 84 、护患沟通技巧 85、 654-2 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86 、浅谈护士的心理素质 87 、老年患者腹部手术近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88 、护理书写缺陷分析和防范对策 89、浅谈护理纠纷的起因及对策 90 、急诊血液灌流抢救小儿中毒的护理 91、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护理体会 92 、胃大部切除术后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临终关怀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措施。方法:对42例临终患者进行的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生活护理、家庭护理。结果:让临终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安祥、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 结论:做好临终关怀能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同时对患者家属予以精神上的支持。 [关键词] 临终关怀;临终患者;护理临终关怀组织是由桑得斯博士所推动,以1967年“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机构”在伦敦的创立而开其先河。它的宗旨是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同时希望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1]。恶性肿瘤患者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承受了正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作为护士,该期的重点是想方设法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让患者舒适,安静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因此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我科对42例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了临终关怀,现做回顾性探讨。1临床资料本组4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5岁~81岁,平均年龄5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的《现代肿瘤学》诊断标准,属晚期肿瘤患者,其中食管癌15例,胃癌10例,肝癌8例,肺癌9例,全部病例均根据病情采用免疫、中西医对症支持等综合疗法。2临终护理2.1心理护理2.1.1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了解临终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通过与临终患者的交流了解到临终患者在疾病的折磨下痛苦不堪,精神上悲观焦虑,希望知道病情,但并不想知道全部,患者有回避、抵触的心理。我们护士要及时掌握这种心理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援助和疏导。另外,与患者讨论共感兴趣的问题,肯定患者的生平成绩,及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兴趣刺激兴奋,实现自尊的需要,提高对生理痛苦的应激性和耐受力,予以生存有力的支持。2.1.2注意交流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不仅是语言的交流,而且也是非语言的交流。因此,一个护士一定要注意培养语言交流的技术,与患者说话时措辞要恰当,态度要诚恳,甚至说话的语气、语调、速度也应注意。另一方面,娴熟的操作技术,轻柔的动作,渊博的知识,这些非语言的交流都有助于护患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有时关注的眼神,轻轻的抚摸胜过于千言万语。2.1.3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对死亡的神秘感,死亡似乎是人们思想上的禁区,这就使它变得神秘,使人们不能辩证地认识生与死这一自然现象。患者以自己的感受中可能已经意识到病情的严重,但并不是从医生那里知道病情,而是相伴一生的爱人或守护自己的兄弟姐妹告诉的,也是恐惧、悲伤中的一种温暖,因为他知道亲人为他尽力了[2]。有的患者病情恶化时,自己又不知道真实病情,就怨医生技术不高超,怨家属治疗不积极,自己烦躁、愤怒、抑郁。患者如果知道真实病情,有可能开始承受不了,不能以正确的心理状态去面对,但是,通过护士及家属的精心护理和鼓励,患者会慢慢接受正确的死亡观念,就会面对现实,并考虑与自己病情相适应的方法活下去。护士应采取谨慎态度,根据患者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病情的了解等因素,选择谈话的时机与内容,并取得家属的配合,告诉患者病情,使患者以充分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这样,他的烦躁、愤怒、抑郁都会随之消失。2.1.4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可允许家属陪伴,护士勤巡视病房,让患者感觉有人关心他,有亲人始终陪伴他,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1.5尊重临终患者的权利和人格在临终护理过程中,护士要重视患者的权利,尊重患者的人格,无论患者是清醒还是昏迷,护理工作都要一丝不苟。2.2疼痛护理2.2.1疼痛的心理护理告诉患者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临终患者往往对疼痛的恐惧超过对死亡的抑郁,而由于患者的这种恐惧以及随之而来的抑郁,会使痛阈下降,患者会对轻微的疼痛都难以忍受,所以恐惧和抑郁只会加重疼痛,这就需要我们护士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疼痛加剧时做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与患者共同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回忆值得留念或愉快的事情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去除患者的烦躁和忧虑。设置优美舒适环境,可使癌痛患者获得安全感、舒适感。癌痛患者一般应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病房,对剧烈疼痛者可安排单人房间,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特别是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入睡的疼痛患者,一般不要去惊扰他。2.2.2按阶梯给药止痛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疼痛程度由弱到强按顺序逐渐提高,除非是重度疼痛,一般首选非阿片类药物(以阿司匹林为代表)属于三级阶梯的第一级,用于轻度、中度疼痛。如果达不到止痛,继续加剧,则升高到二级,在非阿片类药物基础上加用弱阿片类药物(以可待因为代表)。若疼痛仍未能控制或继续加剧,则应进入第三级,以用于中度到重度疼痛的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替换之,也可同时加用非阿片类药物,后者既能增加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又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3]。2.2.3按时给药强调“按时”给药而非“按需”给药,从而保证疼痛持续缓解,晚期癌症的疼痛有些是持续的,但也有强弱交替的规律,应该认真听取患者主诉,了解疼痛的规律性,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按药物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药峰时间给药,科学指导患者在疼痛发作前用药,用量足以完全解除疼痛,保证患者无痛生存,提高生活质量。2.3生活护理2.3.1注重舒适护士应协助临终患者料理生活,及时更换衣服、床单,把皮肤上的血迹、胶布痕迹擦净,把床头桌上的物品摆放整齐,护士应千方百计为患者着想,把患者的痛苦和不适降到最低限度。2.3.2补充营养临终患者一般都体质消瘦,营养不良,应给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口腔溃疡的患者进食前进行口腔护理,并应用局麻药,以免因疼痛影响进食。恶心、呕吐的患者饭前可给予止吐剂,严重者及时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不能进食的患者可行静脉高营养。2.3.3预防褥疮护士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单干燥、平整,交接班时注意查看患者的皮肤情况。2.4家庭护理临终患者的家属处于即将失去亲人的悲哀中,他们同样需要关怀和安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主动说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知识,可以避免因家属的不安而加重患者的情绪反应,并鼓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有时让家属做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患者的感觉比护士做的舒服一些,主要是心理上感觉自己没有被亲人抛弃,家属仍疼爱我、关心我,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但不可过分依赖家属,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3护理体会临终关怀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需要护士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良好的修养和素质,熟练的技术。临终关怀对我们是一个新课题,我们应该接受有关专业性教育,从生理学角度,使患者处于舒适的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使患者由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从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价值和质量,保持人的尊严。

英、美分别于1967年和1974年兴起了临终关怀的护理运动,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力所能及的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延缓死亡和减轻死亡时痛苦,也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了一个共度有限时光的安静环境。这一工作受到了社会的赞扬。 做好临终关怀的要求和措施一、安置舒适的环境患者应住单人房间,室内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新鲜、避免噪音。其目的是让病人安静舒适的休息,保护其他患者免受精神刺激。二、临终关怀护理的十项措施1.选派素质较好的护士,实行整体护理。临终病人病情变化多端,有的身体带有许多导管,如鼻导管、输液管、导尿管、引流管和其他监测导管等,护理的难度极大,因此需要设责任护士或专人守护,以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熟练地进行各种技术操作。2.搞好基础护理。除了完成常规的基础护理内容外,还要做好勤翻身、多拍背,帮助病人做力所能及的活动,以预防褥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3.密切配合医疗,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种治疗和护理任务。如输液、吸痰、吸氧和采集各种化验标本等,不随意终止各种维持生命的措施。4.认真书写护理病历和特护记录。按要求如实填写好每个项目,包括病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变化,特殊用药、出入量,为医生提供可靠的依据。5.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定时注射止痛剂,熟悉各种常用止痛剂剂量、作用和副作用。6.做好病人饮食护理。基于患者食欲下降的特点,护士应和家属以及营养师共同商量病人的饮食,既要满足患者的热量需要,又要迎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爱好,使病人感到在家一样,始终保持最佳心理状态。7.像亲人一样重视和问候病人。用发自内心的语言去安慰病人,耐心倾听病人内心的痛苦,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恐怖与不安,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诱导,使其得到解脱。8.病情的告知应取得医生和家属的同意并统一口径,最好不要欺,否则会使患者多生疑虑,甚至不再相信医护人员而采取不合作态度。9.动员家属与社会成员多探视病人,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生活在温暖和希望中,忘记烦恼和孤独,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心境。10.对病人的变态心理要雍容大度,克制忍耐,切忌发生口角冲突,应耐心安抚,并从病情出发,进行劝告。三、临终护理要求做到“四美”护士在临终关怀中,必须做到“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操作美”,给临终病人更多的爱。“心灵美”:就是要有一颗“爱人之心”。“爱”是临终关怀中不可缺少的,可以给人以温暖,可以苏醒被病魔蛰伏的心灵,给那些破碎、痛楚的心带去自强和慰籍。“语言美”:是作为沟通心理的桥梁。护士讲话时要语气温和亲切,富有同情心,使患者处于关怀、体贴、慰籍之中。“仪表美”:穿着整齐,衣帽整洁,表情自然大方,同时面带微笑,步伐轻盈优美,充满活力。“操作美”:护士进入病房,仪表给人以第一印象,操作熟练更能获得临终病人的信任。护理操作必须动作要娴熟、准确、轻柔、优美,一举一动给人以美感。总之,临终病人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对人格、友谊、尊严倍加珍视,对护士的一言一行更为注目。因此护士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蔼可亲的笑容,都会赢得病人的信赖。哪怕能给病人带来片刻的欢愉,也要自觉地竭尽全力去做,满足病人在人世间最后要求和心愿,直到带着护士最崇高、圣洁的“爱”安然离去。

临床医学新技术、新业务护理配合方面的进展 临床护理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仪器、手段运用到临床医学中,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业务。与之相适应,护理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对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配合[16]、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护理配合[17]等介入性治疗操作,护理人员摸索出了一套经验。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了许多新的手术配合技巧如一些复杂外科手术的配合:原位心脏移植术[18]、6台器官移植术的护理配合[19]等。在一些新技术、新业务开展后,护理人员及时总结经验,预防并减少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对新技术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肝动脉栓塞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20]、减影支气管动脉造影与灌注治疗肺癌的护理[21]、伽玛刀治疗鼻咽癌病人的护理[22]等。 2 我国临床护理研究的展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临床护理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摸索出一套进行护理科学研究的方法,对临床护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在临床护理领域研究历史较短,其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等尚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展望未来,面向21世纪,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树立现代护理观,拓宽临床护理研究领域 目前我国的临床护理研究多局限于对疾病的研究,虽有涉及心理、社会方面的研究,但内容少,研究不深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出现,使我们更新了护理观念。现代护理观强调人是一个整体,强调人的心理、社会状态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仅限于疾病护理,显然是不能满足科学发展要求的,为适应新的情况,现代临床护理研究范围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3] 探索新技术应用对护理所提出的新课题 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长期依赖药物或某些人工装置存活(如瓣膜置换、心脏起搏器)等病人护理中的问题;遗传技术及航天环境中人的健康护理问题。 社会护理 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社会保健体系的构成和建立;家庭护理体制;健康人成为病人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建立公众健康指导对预防疾病或慢性病人康复的作用。 精神和心理护理 病人心理变化规律;心理平衡训练与建立;护士(医师)行为对病人心理环境的影响。 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 对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态(智力和精神)的人的教育策略和手段方面的研究;人们的健康概念、寻求健康行为和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的研究。 老年病及临终关怀方面的研究 21世纪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于老年病方面的研究还应加强。临终关怀方面虽有研究,但不深入,还应在对患者弥留之日的精神需求及心理偏颇方面进行研究。 加强对临床护理理论的深入研究 在目前引入的一些先进临床护理理论中,有的适合我国国情,有的不适合,应在这些方面加强研究。如对护理诊断的研究,应研制出适合于我国临床应用的护理诊断。同时还要注意把临床护理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上升到理论方面的研究,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进行科学论证发展成理论,这样既能丰富临床护理理论又能指导实践。 逐步完善临床护理研究的方法论 临床护理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临床护理研究要有科学性,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在以往的实践中,护理人员已经掌握了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但还是以描述性研究及回顾性总结较多。临床护理研究可采用临床群体医学研究方法,大力发展前瞻性研究,通过严密的实验设计,科学的数据,利用统计学手段,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同时还要利用信息为临床护理科研服务,在我国今后要建立护理信息系统的专门机构,建立全国护理信息网,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最新护理信息及学科发展动态,并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逐步缩短与世界先进护理水平的差距。 护理科学研究工作是探索未知的创造性劳动,是高层次的实践活动,是学科发展和进步的动力[24]。临床护理研究对于发展现代护理学、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医疗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信经过广大护理人员的努力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21世纪我国的临床护理学研究将会出现新的飞跃。 致谢 本文承赵静轩主任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单位:王玉玲 秦力君(北京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护理中心 100853) 参考文献 [1]项学林,王效益主编.护理,知识,更新续篇.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2]林菊英,金乔主编.中华护理全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3]阎惠中.走自己的路.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7,17(5):22. [4]邹恂主编.现代护理诊断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5]郝永红,郑唯强,宋蓓佳,等.静脉外渗后早期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中华护理杂志,1990,25(8):369. [6]祝梅华,何中秋,白小英,等.为老年人测量体温的方法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0,25(2):63. [7]姜秀文,高梅珍,梁景华,等.不同浓度酒精湿化给氧对改善肺水肿所致缺氧的实验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6,31(7):373. [8]李惠章.小儿胃管留置长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5,30(4):195. [9]范丽凤,徐玉兰,唐兴碧.留取24小时尿糖定量标本方法的改进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1,26(7):300. [10]毛秀英,李兰岑,时淑美,等.妇科腹部术后保留尿管时间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4,29(1):6. [11]施雁,龚梅芳,王永其.心脏起搏器术后卧床时间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8,33(5):254. [12]倪秀华.新生儿肺炎的体位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4,29(6):336. [13]李丽朝,王美,宁学才.头颈部持续冷敷预防化疗药物所致脱发的临床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1):643. [14]沈宗云.计算机在护理领域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1995,30(8):503. [15]计惠民,张琴绵.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82-183. [16]刘秀清,高榆枫,刘萍霞.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的配合.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48. [17]刘萍霞,高玉清,高玉枫,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护理配合.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48. [18]黄淑英.原位心脏移植的手术配合.中华护理杂志,1993,29(1):39. [19]刘正良,刘秋秋.6台器官移植手术的护理配合.中华护理杂志,1995,30(8):454. [20]王金平.肝动脉栓塞术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中华护理杂志,1990,25(2):82. [21]李荣英.数字减影支气管动脉造影与灌注治疗38例肺癌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0,26(12):661. [22]王勇,邓印辉.伽玛刀治疗鼻咽癌病人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7,32(73):90. [23]沈宁,刘华平主编.内外科常见疾病护理诊断和计划.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4]吕青.护士长在护理科研工作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0):608.

以儿童观为主题的议论文

育人为本,树德为先“育人为本,树德为先”.师德是教师的生命,是教师立业之根本.“塑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是我们学校建设永恒的主题.“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讲德者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师德,是一种高尚情操的精神表现,是一种深厚知识和文化品位的行为内涵.我们每个人在回忆自己学习生活时,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给予人生启迪,以自己实际行动照亮学生生命道路的老师.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为师者,当知任重而道远、修德而慎行.“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知行结合,把自身修养与育人本领结合起来,是新时期对师德准确的概括.学为人师,不单纯是指学问,也包括给予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指导;行为示范,则是对教师思想品质的要求,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师德和师能是共生共存的统一体,教师不仅要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意识,更要有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本领.“爱与责任”,是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要求.“责任”是“师德之魂”.师德以奉献为根本,教师以育人为职责.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功利,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岗位,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殊劳动.师德高尚的教师,如美酒,历久弥新,使受教育者终生受益.彰显“让学生阳光、健康、幸福地学习成长”办学理念,需要我们“以德为基,以生为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需要我们学会“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高山仰上,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作为一个新世纪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道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以此与老师们共勉!

儿童 文学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其早期的表现形式往往为寓言和民间 传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儿童文学研究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 教育 价值研究 》

摘要:我国儿童文学作品起步晚,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儿童文学作品都同我国政治命脉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重的时代特色,因而这也导致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发展缓慢。但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提出的“真实即幽默”理念的影响之下,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者开始赋予作品更多的幽默艺术与教育意义。本文从儿童文学作品出发,解读了其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并就其所具有的深刻教育价值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教育价值

幽默可以定义在美学范围内,它是文学作品应当兼具的美学品质之一。儿童文学属于中国文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可缺乏幽默的审美价值观。真实是幽默最宝贵的品格,典型代表作有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它们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样本,幽默之中夹带苦涩与讽刺。相对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基础为现实的儿童校园生活,幽默依据为儿童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世界。既保证了儿童快乐成长的幽默,又满足了儿童最基本的欲求,同时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幽默内涵,即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思索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的深远智慧。真正具有高级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形式而言,必须是不虚伪、不造作的幽默,是无修饰、不刻意的幽默。“能够使你在一段中,指不出究竟哪句惹你发笑,只是继续读下去,启发心灵,抒发胸怀而已”,这才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幽默。之所以借助于文本向孩子们传达此种幽默,作家的本意在于展现自我幽默的气质与未泯的童心,树立其儿童观及其文学观,同时,发挥作品应用的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

下文以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就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加以深刻挖掘。

(一)批判性的幽默

作为20世纪中期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著作品都带有浓重而独特的幽默艺术特点,即批判性的幽默。张天翼站在成人的角度,“要将世界上一些鬼脸子揭露”,他认为幽默是较讽刺而言,更讽刺的一种东西。正是这种批判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小读者阅读过程中,既被其诙谐而幽默的语言所逗笑,又被其中所描绘的黑暗社会所刺痛。例如,在其发表的童话作品《大林和小林》中,所展现出的奇幻色彩与夸张描述一时掀起了巨大反响,其涵盖了张天翼几乎所有作品的精华,他采用夸张得惹人发笑的语言,一反传统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结合现实生活,打造了两款具有不同思想、性格的角色———大林、小林。对于大林而言,他好吃懒做,呆滞而愚蠢;而小林却勤劳、勇敢、机智、聪明。在两大人物的对比之下,为主人公创设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同时,将其同国王、四四格等角色相联系,将这两大截然不同的世界奇幻地联系起来,利用夸张的笔调描述了由于好吃懒做,最终不幸饿死在富翁岛的大林,并以大林为对比,赞扬了勤劳而勇敢的小林。

(二)温暖的幽默

在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并非只有批判性的幽默艺术,也有亲切、温暖的幽默艺术。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作品,饱含对孩子们的关爱。如《罗文应的 故事 》虽然同样受到“真实即幽默”理念的指导,但是,与其前期所著作品存在很大差别。一方面,张天翼将叙事的角度由成人成功地转向了儿童,开始站在孩子的视野对其童趣、情怀加以抒发,语言也更亲切、活泼,就像春光温柔地浮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温暖着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其更关注 编织 不同的情节利用生动的情节彰显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加以丰富性格特点的人物群。

在作品《罗文应的故事》中,张天翼试图从一系列极具生活气息的情节出发,采用活泼、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六年级学生罗文应一系列惹人发笑的表现。若非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艺术特点,很难将罗文应的性格真实而形象地呈现在小读者面前,孩子在阅读时会感到乏味、无趣,更不会带来亲切之感。而《罗文应的故事》一经刊登,在小读者领域迅速掀起了一阵阅读热潮,这无疑离不开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离不开其极具表现力的温暖幽默情结。例如,在小主人公准备应同学之邀前去温习功课之时,接到了爸爸所邮寄的画报,他难以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最终耽误了时间。一个简单而真实的情节,即塑造了小主人公贪玩、富有好奇心、约束力有限的性格特点,虽然描述的是虚拟的人物,却也像是我们身边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形象。

不仅如此,在张天翼作品中,幽默的语言艺术处处显露,不仅反映了儿童真实的特点,还蕴涵着滑稽、幽默元素,极具童真和趣味性。作者善于采用儿童语言,从儿童思维出发,采用直观、具体的文学创作语言,赋予作品真实的生活气息与趣味性。依然是亲切、自然、通俗的幽默,却真实而不失活泼,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性格,使读者有如闻其声、见其人。如《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土葆,他虽然是个好孩子,但却总是幻想不劳而获,当其获得宝葫芦后,张天翼采用细腻、通俗、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他的内心、言谈及所表现的惊喜:“什么!”我将钓竿一扔,跳了起来:“宝葫芦?”,我跳了跳、捏了捏鼻子。在自己腮巴上使劲拧了一把,嗯,真疼!“这么看来,这不是在做梦。”当他知道自己真的获得了一个宝葫芦之后,就开始满地打滚,恨不得告诉奶奶、妈妈、爸爸,还说自己就像“得到了幸福”,这些诙谐语言突出了土葆得到宝葫芦之后的狂喜心态。当孩子读到此时,也不由拍手欣喜。

二、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中所流露的教育价值

建国以来,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成为肩比成人文学的重要教学之一,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儿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童文学逐渐步入“工具”时代,成为理论家评论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最基本的创作指导思想,过于放大了儿童文学的功能与作用。与建国以前相比,中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儿童真实的幽默与情趣正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范围。“当其和谐地融入故事之中,就会展现出独特的力量,让孩子们不自禁沉浸其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品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其必须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但趣味性必须健康向上,是有益的。幽默并非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严重吸引孩子充分发挥自我 想象力 ,到达教育目的的途径。

猪八戒新传系列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回家》《猪八戒学本领》以及《猪八戒探山》是儿童文学作家包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短篇童话,成功地将教育意义融合在幽默文学中,起到了传达的作用。在上述系列作品中,主人公选择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儿童们个个都十分熟悉的角色,题材借鉴原著的相关情节,增添了许多新颖事件,糅合了现代化的知识理念,使作品既保持原著的幻想特色,又不缺乏现代的儿童幽默生活,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非常高的幽默艺术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很强。

懒惰、贪吃、自以为是以及爱吹嘘等是作品里猪八戒典型的人物性格,这些性格特征与儿童的某些特点相一致,作者从猪八戒不爱劳动、贪吃西瓜和懒惰不学艺的角度入手,着重描写生活细节,紧扣儿童的思维和想法。整个作品都充满了喜剧成分,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作者擅长的手法,例如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里,他手中有四块西瓜,将自己那块吃掉以后,又将其他三块陆续吃掉,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内心想法被作者描述得十分精彩,先是因为仍然口渴吃掉了猴哥的那块西瓜,打算把剩下的两块西瓜留给师父与沙僧,有个交代;后来忍不住诱惑把沙僧那块西瓜也吃掉了,只给师父留下了一块,不怕猴哥再说自己;最后又说:“师父,不是俺老猪不给你留西瓜,实在是口渴难忍,反正已经多吃了两块西瓜,没有办法交代,最后一块俺也替你吃了吧”。剧中简洁的台词就将猪八戒贪吃、怕被猴哥骂、担心吃了西瓜对不起师父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对猪八戒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之时,采取的是自言自语的方式,生动表现出了孩子生活中明知不该做却忍不住做时内心的挣扎与对我对话,不仅生动地传达了猪八戒师徒的性格特点,还赋予了夸张的情节和诙谐的语言。但读过《猪八戒新传》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包蕾生动地塑造了老猪的形象,但也将孙悟空这一形象写活了,却是站在猪八戒对立面所塑造的,正如洞察儿童一举一动的成人。例如,为了揭穿八戒好吃、懒做、假学的嘴脸,孙悟空一次次“站在暗处”,看着八戒出各种洋相,在每个故事结尾,总有诸如“凡事多向他人请教,多查、多问、多思、多想,总是好的”等谆谆教导,如此兼具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方为作品的宗旨。

三、结语

正如贺宜在其所著的一篇 文章 中所提到的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字、高尚的情操、惊险而夸张的故事、会使人发出会心一笑的幽默、生动而活泼的语言、脱离俗套的结尾,如此种种都是吸引小读者沉浸在文字中的魅力。”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单纯的儿童情趣、幽默并不存在,其注定只能同教育意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泉根.高扬儿童文学幽默精神的美学旗帜———兼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J].文艺评论,2010(03).

[2]钱进,张燕.冷峭、睿智的笑———浅谈张天翼童话的幽默特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3]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 小学 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科目,语言 文化 是它教学的内容。学习语文,可以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因此,将语文称之为吸收文明结晶的工具一点都不为过。教育学习,要从小抓起,在所有学习阶段当中,筑基的小学是特别重要的,此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尤为关键的,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就必须要适应教育对象的特征,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所属的群体——儿童。由此,儿童文学化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价值意义

语文,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门基础和必修的学科,因为,语文是人类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甚至说它是学习一切的基础,也丝毫不算夸张。人类的交流,生存的技能,乃至文明的传承,完成这些全都是离不开语文的。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语文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极大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的语言、文字、思想等都是具有教学意义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大部分是由文学作品编排而成的。文学作品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作为教材,更不要说作为小学教材。文学作品都是面向一定受众的,男性文学、女性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这些分类的依据就是受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一点。在我国,一般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6-12岁的适龄儿童,人生在各个阶段,都会具有与其对应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儿童阶段也不例外。更加符合儿童受众的文学作品,自然就是儿童文学了。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根本的创作角度来说,儿童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任何类型的作品,都会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因为这些作品创作时的出发点就早已确定,无论是主题精神、视角定位,甚至语言文字,都是为儿童这个特定人群量身打造,如此的“先天优势”,对于儿童的文字理解、语言学习、思维开拓、想象激发、精神愉悦等各方面,都具有其他作品无法相比的重要价值。既然有这般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小学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必须被重视起来。

1.儿童文学的道德观念价值。黑白善恶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像成年文学那样思辨性太强,是非难断,惩恶扬善,培养美德对于处于明净单纯的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正是塑造确立道德是非观念的启蒙阶段,很大程度的培养需要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引导,而儿童文学当中,这一点往往是非常鲜明的,在结构简单的故事中,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全部呈现具体,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黑与白,好与坏,这些从来都是分的清清楚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赞美和唾弃,可取不可取,简单明了,这些对于儿童心理和品德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极其突出的。

2.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提高其能力素质,儿童文学也是符合这一要求的。首先,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是具备许多基础常识的,受众在享受其带来的愉悦乐趣之外,也很容易被带入到作品的特定环境中,感受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而产生一些生活 经验 感悟;其次,儿童文学通常是会涵盖许多想象成分的,如童话、 寓言故事 等,这些能够激发受众的想象力,随之拓展儿童的思维模式,对于他们的创造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注意问题

由于创作背景的不同,或者创作者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再加上教材容量的限制,如何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选择和编排,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1.符合现阶段的儿童需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切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越加的丰富多姿,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影响作用到儿童身上,就表现在其智力的发展速度提高,儿童越来越早熟,接触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心理需求也自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以旧的固有眼光一成不变地对待他们,不要低估了儿童的思维学习能力发展速度,在教材的选编上一定要符合时代的特征需求,才能发挥恰当的作用。

2.选材多样性,采编多方面。教材的编纂和修订,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庞大冗杂的工程,是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才可以做好的。现阶段,在我国,参与教材编修的人员主要是一些教育专家和研究工作者,恰缺少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而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也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方面,而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经过全方位多角度补充糅合,才可能真正做到完善。

三、结语

当然,儿童文学有其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也不能否认其他体裁、作品的重要性,“兼容并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睿智和伟大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中,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和精神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自从产生教育以来,教材的选用和编排就是一个从未停止过被讨论的话题,众口难调,尽善尽美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追求,但是,要做到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选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M].长春出版社,2012.

[2]毛蓓蕾.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4](法)安妮•夏莱-德布雷.儿童心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 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提升 》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故事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

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

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

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

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浅谈儿童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2.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3. 人文素养培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探讨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6.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索引序列
  • 以儿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论文标题
  • 临终关怀论文题目
  • 关于临终关怀的论文题目
  • 临终关怀毕业论文题目
  • 以儿童观为主题的议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