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线上教育的论文

线上教育的论文

发布时间:

线上教育的论文

网络学习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时代的迅速发展,渴望求知的人是越来越多,然而网络教育给了我们一个大好时机——再次重返校园。尤其对于在职人员来说,网络教育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人生起点。迎来了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不受地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快捷、方便地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说起网络教育,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它给我的感觉是新颖、好奇。或许就是这种好奇心,像一个强大的磁场,使我对网络学习产生很大的乐趣。刚开始接触网络学习,我也是有点陌生,不太习惯。跟大家感觉是一样的,在接触新事物的同时,必然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吗?只要习惯了,慢慢地就会找到学习的家窍门和网络学习的规律。参加网络学习,绝不是为了一时的兴趣,更不是为了时髦、装门面。而是想通过知识的积淀,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辅设一条使自己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生之路。我深知这条路上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更不会总是坦途。在“求知”的道路上,我还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会伴我勇敢地走下去,必会到达光辉的彼岸。我也曾说过,既然选择了校网络教育,就要把握机遇,克服种种困难,战胜自我就是顺利!珍惜现在,珍惜所有。最后把自己特喜欢的人生语录送给网络学习的全体同事!人生:因有朋友而酣畅,因有事业而从容;因有成就而自豪;因有家庭而温馨;因有爱人而强大;因有希望而奋发;因有健康而快乐!祝大家都能够拥有利用校园网络的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传统的教师和学生地位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有从以他人的指导为主体到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为主体的转变.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教师参加培训是必要的,但是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即自己的投入和实践.哲学的观点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就是这个道理.人家的经验毕竟是人家的,我们可以借鉴,但是否行得通,还需要自己去实践.只要我们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多实践,多探索,多研究,不怕困难,不怕困难,就能到达自己期望的目标。总之,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再从知之较多到知之较精的过程.教师对校园网络建设的认识,也是这样.只要自己能尽快地实现以上几个方面角色的转变,并能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校园网络,那么他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相信,"“以人为本”的作用便能在校园网络建设中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以上便是本人对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教师角色转变的认识和理解。进入新世纪,当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的同时,教师所面临的一些老问题变成了新问题,而更多的新问题则层出不穷。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要能抵御诱惑,守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冷静平常心。不要只看腰缠万贯,风流潇洒,也要看到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甚至丢了小命的。他有他的幸福,我有我的快乐,教师就要志存高远,趣避庸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洁身守志,独立于世。这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做不好人也教不好学。因此,做一个好老师崇高的师德是第一位的,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教师除了在自己所教专业方面要做到"知得深"外,还要对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知得广"。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我们,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教学相长,在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地给自己增添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必须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学生。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可以让他们在课前先收集一些资料。这就可以从网上收集到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在21世纪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怎样收集资料将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用终身,也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教师。"在本世纪,传统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将更多的在思维方式与知识的导向性上给学生以指点。教育不能再象以往那样,只会知乎者也,再也不是灌输,不是表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地方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网络、课外书籍等。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没有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向上者必要的,更是我们这一代所必需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勇于学习,不断钻研中受益的呢?有人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有人觉得学习是为了考试、工作等其他实在可见的目的。通过接触网络教育后我这样认为,学习是源自内心的需要。我们需要过得充实,心灵需要不断的给养来保持新鲜。当你坐下来,认真地读一本好书,让思维随着作者驰骋,当然,学习不只限于书本,网络教育就是一种学习的好方式,并且是一种与他人沟通、与社会接触的有效途径。网络教育给了我人生很大的启示和帮助,我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平台“活到老,学到老”!

所谓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那你知道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需要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5篇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1

为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西张小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根据上级通知,结合学校实际,开启了“主动隔离,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

延迟开学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重要举措,我校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实现教学课程应开尽开,教职员工“离校不离教、离生不离岗”,确保“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限度降低疫情对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作为一名小学四年级的的数学教师,在这个特殊的时段,如何高效的组织好班里的学生的“线上学习”工作,一直是我在线上教学开展的这段时间思考和研究的方向,在这三个星期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我的线上教学工作。

1.微信答疑。鼓励学生跟着电视直播的进度学习,如有不会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进行线上答疑。

2.微课视频补充。将空中课堂上的教学视频分知识点剪辑,当直播中出现与教材不太衔接的地方时,按知识点发微课视频补充。

3.直播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用钉钉直播亲自讲解重难点。

4.坚持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优秀作业展评,培养学生好习惯。

有爱,有爱心,有千千万万爱心的汇聚和叠加,我们就可以消除冬日的无情与冷漠,最终驱逐病魔的笼罩,迎来春天让人憧憬的好消息。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2

今年的寒假与往年不尽相同,病毒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新型冠状病毒”横空出世,阻挡了人们的日常出行。现在,学生们也不得不延期开学,同学们也不得不开始了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网上授课。

每天,太阳升起,坐在电脑前的我等待着上课时间的来临,新颖的上课方式令我不大适应。每天面对着一个机器,体验着新颖的上课方式,但是时而卡顿的网络,使我失去了那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课堂兴致与乐趣。但渐渐的,我接受了这种授课方法,老师与同学的精彩问答、交流区的互动体验、不同的老师风格多样的讲课方式使我产生兴致。老师们各有特点:有的风趣幽默,有的端庄严肃,有的慷慨激昂,我从中感受到了老师们不同的授课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但同时,网上授课需要极大的自律能力,不能有半分懈怠。也许,在你走神的那一瞬间、不想听课而玩游戏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堕落了。网上授课是为了让同学们即使在家里,也能够有序的学习,而不是成为玩游戏的“好工具”。在非常时期,我们更应严格规划自己的每一天。同时,网络的卡顿也会影响授课质量,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知识。所以上课时,应管好自己,约束自己,上课不迟到,不要因老师不在身边而放飞自我。网上课堂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件,优良的教育环境,我们更应记好笔记,努力学习。

记得老师曾说过:此次网络授课后,将会出现严格的两极分化,成绩取决于此次的网络授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用心,所以此次的网课不可马虎!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会冲出许多黑马,也会有许多星星坠落……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3

每天在微信群里和同学们嗨聊,搜集各种各样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兴奋地准备ppt,这个场景,是2月17号之前的我怎么也没想到的。

从去年8月入职起,每天都接受着新知识的刺激,感慨几年的国外求学时光仿佛使我变成一个与世隔绝的的老人,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中国社会中,我被远远抛在了后头。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却从没用过抖音和快手。虽然要恶补的东西太多,但我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所以,这次的网络授课是个挑战,更成了一次机会。

一、不放弃,就真的走出了一条路

首次上网课,选了腾讯课堂,由于许多功能没弄懂,和面对面授课的效果差了很多。虽然网络通畅,声音传达都没有问题,但在学院的网络授课情况调查表的自我评价里,在清一色的良好中,我还是默默的输入了“一般”。改进方案中我输入,“考虑换成钉钉”。然而,在与研究室老师们的讨论中,发现有很多自己没弄懂的功能。或许,换的不该是软件,是自己的方式。于是,我开始在学校的线上平台咨询群里向专家们请教,听别的老师们的课程。三天后的第二次课,我顺利的完成了要讲的全部内容。第三次,第四次,我开始对挖掘利用软件里的贴心小功能越来越感兴趣,课堂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有趣。

二、“网课”促进了与同学们的互动

在网课之前,我没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课堂的班级群。这次一口气建了三个课堂的微信群。有活跃的班级,会在群里畅所欲言,听到了很多线下授课听不到的学生的心声。有的同学更是会私信发给我他读的日语课文,让我帮忙纠正发音。学生这么的积极,让我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值得。在学生们的推荐下,我选择了课堂派作为课后作业的软件。里面的很多小功能,让交作业和批作业变得更加简单。在群里不愿说的话,同学们会在交作业的时候在软件里偷偷给我留言。其实无论是问题还是赞美,对于处在成长期的新老师来说,都是有益和暖心的。沟通,原来是这么地简单。

三、听课,更“随心所欲”了

上学期就听了几节课,这学期更方便了。只需轻轻一点,就能进其他老师的直播间听课了。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讲课,再结合上学期末学生们的课堂评价,反省了自己授课的很多问题。虽然只有两周的课,但也调整了几次自己的讲课方式,在课后与同学的沟通中,能感到还是有效果的。期待自己在线上授课结束后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团结一致,“征服”网课

这次网课,最让人安心的就是有太多的专业指导,在院负责人的推荐下,我加入了三四个学校的技术讨论群,到很晚都有人回答软件小白的各种问题。学院和研究室的群里,几乎每天都有技术交流,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学校的各种帮助,老师们的热情参与,让我每天充满动力。仿佛在一起作战,又温馨又兴奋。我想我一定不会忘了这段时光。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一直在教汉语,所以有一些日本学生。最近日本也开始进入防控疫情模式,我曾经的学生们也不再去汉语教室,只能在家自学了。今天,我使用直播软件跟他们连了线,久违的课堂,让大家都很兴奋。日本的网络使用率不太高,我们以前都是传统授课。记得以前在课堂上,每次用显示器播放一些视频,都会让学生开心一阵子。这么方便的上一堂课真的让人感慨中国网络技术的发达。期待这次突如其来的线上授课,对我们以后的教育方式改革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4

在今年这个不寻常的时期,我们教师也经历了一次不一样的教学历程。

刚开始接到学校通知停课不停学的消息时,我们全体师生应学校要求,快速下了云视讯,下完之后,才发现使用是个问题。为了快速弄清云视讯的操作方法,我们教研组的六个老师先组建一个群,一天之内无数次的发起会议,轮流操作学习屏幕切换,图片共享。等这些基本操作熟练之后,发现学生的群也组建的差不多了。都试着在班里进行直播,却发现信号很差,学生和老师在网上时隐时现,声音也断断续续。根本就无法进行教学。面对这样的情景怎么办?正当我们犯愁的时候,接到学校通知,可以看直播课堂了。我们怕学生听不懂,再往群里发微课。这些都是我们先在组内试听,然后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比较容易接收的一节,发到微信群里。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试听。然后完成每日一练,督促学生上传微信群。终于也算有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班里75个学生,每天下午从两点开始抱着手机检查作业,好不容易把有错题的作业圈圈画画、在微信群里反馈过去,这时聊天页面一下子就到滑到微信最下边了,还得一点一点往上面翻,此时有第一次交的作业,有第二次的错题,就这样从下午两点到五点终于把作业看完了,眼前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清了。此时一看统计结果,班里两个学生作业没做。赶紧在群里@家长,没有反应,无奈只好问班主任要来电话,问问怎么回事没交作业?打了半天电话没人接,继续打,终于打通了一个,家长说家里有两个孩子,因为老大高中,天天有直播课,直播结束还有一堆作业在网上,要拿着手机才能做。孩子的父亲在乡政府工作,因为疫情忙的已经快一周没有回家了,家里的电脑已经好多年没用了,家长跑了几个地方,电脑门市都没有开,没有买住,他爸爸也在联系着想其他办法。听到这,我仿佛看见了家长那焦急的模样,家长还一个劲的道歉,老师,您放心,接下来我们会抽时间在老大吃饭时,我让老二赶紧看课把作业补上。

接着打第二个家长的电话,电话打通了。听得见那边的关门声,估计是家长刚从外面回来。我边介绍自己,边问孩子作业为何没交,让我没想到的是家长第一个反应就是:“催、催、催,忙死了,一天上班累得要死,前脚到家,后脚就催着要,这还让不让人活了。”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也气的果断挂掉电话,作为老师我又图什么呢?感觉满腹的委屈无处可诉,学校一直在督促我们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家长却用这种态度。心里各种埋怨、说不出的滋味齐涌心头。你说我们这帮老师又何苦呢?难道我们希望这样的结局吗?不是疫情,谁愿意麻烦你们呢!一晚上自己被“气”折磨得失眠。

第二天早上,想想我打电话的目的是干什么?自己气了一晚上,不还是没解决问题吗?翻开手机看看各地疫情防控工作加大力度在执行,学校微信群里也发来值班老师盯着寒风在室外消杀、登记。想想昨天也许这个家长比我的同事还辛苦还劳累,这点儿事我都受不了,今后如何面对他的孩子--我的学生,如何教育班里的孩子们宽容、大度。有多少人都在疫情中默默地奉献自己,他们比我们还忙、还累,坐下来,给家长发了一段儿文字:“家长您好!知道您很忙、今年这个特殊时期,老师也很着急,不想拉下每一个孩子,以后每天如果有时间了尽量让孩子观看空中课堂,如果实在不行,一定要让孩子在自己找时间把老师发的微课看看,练习题做一下。我相信以她的能力,认真看微课,一定不差于其他同学”。家长收到之后,给我回复了一下:“老师,实在对不起,由于这段时间单位太忙,回家又听到孩子作业没做,课程没看。心里莫名其妙的火气,我又是个直性子的人,一时说话口无遮掩,语气太重,实在对不起。”此时我的心才如决堤一样,一下子被冲开了,心里那股不满、委屈已被冲得无影无踪。是呀,如果我不给家长发微信,也许这个结真的很难解开。接下来的几天,孩子的每日一练和课堂检测,都是早早地上传,而且做的还很认真。

接下来,我们试着又开通钉钉群,每天要用直播反馈当天的难题。讲课由原来的师生面对面换成了现在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老师成了网络主播,学生成了幕后观众。一节课下来,看着一屏又一屏的祝福语:老师你辛苦了、老师我们想你了,谢谢老师.......此时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种幸福呢?很容易看出这些问候,有孩子的、更多的是来自家长。虽然这一天过的很忙、很累,但更多的是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你说作为教师还能有什么能比上此时的快乐呢!

2020停课不停学教师线上教学的感受5

“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安徽芜湖,这是繁昌县城关实验小学胡老师讲述的她首次尝试“线上教学”之后的感受。

2020年2月7日晚上七点半,我首次尝试了和班上的孩子进行“线上教学”。总的来说,我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从课后反馈情况来看,孩子们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一节课上完之后,进入教学反思环节,还是想写一写从首次“线上教学课”中收获到的“得”与“失”。

一、课前准备:一切皆从磨砺出

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课前的准备工作却是格外“磨”教师的。尤其是对于从未涉足过的“线上教学”,更是“磨”上再加一层“磨”。

1、磨教学平台

在即将开始的这节特别的课堂上,没有我熟悉的三尺讲台,没有我熟悉的方块黑板,没有我熟悉的小巧粉笔,只有我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掌大的鼠标,我该怎么上这节课呢?我该用什么教学平台上这节课呢?我该先从哪儿着手进行备课呢?这都是我脑海中冒出的一个个问号,这都是我需要面临的一道道难关。一片茫然,真的可以用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幸好,2月6日下午四点,亚老师为我们开展了一节网络直播的培训课。直播课的时间不长,但却是干货满满。它及时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拨开了我心中的谜团。直播课结束,我退出了直播间,但我并没有离开电脑前,我想趁热打铁,先解决该采用什么教学平台的问题。对于几乎算得上是“网盲”的我来说,从纷繁迷人眼的众多教学软件中,选择一个适合我教学的应用软件,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的。生活中的时间也许过得很慢,但电脑前的时间总是流逝得飞快。经过近两小时的摸索、试用,最后我还是决定化繁为简,就用我和家长们最常用的QQ群。我也想明白了,教学平台毕竟只是一种服务于教学的媒介,有时候越简单反而越有效。大道至简,方为正途。

2、磨教学内容

选定了教学平台后,进入备课的关键环节,确定教学内容。遵循“正式开学前不讲新课”的规定,我把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放在了课外。于是,我打算从我们班孩子人手一本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选择教学内容。这本书是我在课余诵读时间中,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经典诵读的课外补充教材。就这样,确定了首节“线上课”的教学内容为王昌龄的代表作《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古从军行》组诗中的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而“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刚刚学过的王昌龄的另一首代表作《出塞》,正好可以先从“温故而知新”开始导入新课。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颇具画面感,我在引导学生诵读这两句诗时,不妨可以引导他们利用以前的学习认知,试图在头脑中构建这样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画卷: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对于这几个关键的地名,我可以展示一幅中国地图,使他们眼中有“地图”,脑中有“画卷”,进而再发展到心中有“感悟”。比如,那一个“孤”字就写尽边疆环境的恶劣,写尽戍边生活的艰苦,写尽将士内心的孤寂,写尽保家卫国的自豪。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是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的。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一个“穿”字,一个“终”字对仗工整、遥相呼应,这二字中所包涵的意蕴深刻,所概括的内容丰富:虽然戍边时间漫长持久,虽然边疆战事频繁艰苦,虽然将领内心想念家乡,虽然战士心中思念亲人,但报国壮志依然坚定,但卫家信念不可磨灭。“穿金甲”的战斗越艰苦,“终不还”的决心便越显铿锵。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也许暂时还无法有多么深刻的体悟,但可以通过配大漠战场图、沙场征伐声来塑造声临其境之感。

二、课中教学:此时无生似有生

万事俱备,只欠和家长约定好上课时间。因为“线上”课毕竟不同于“线下”课,怎样才能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才能使电子产品恰当地服务于教学?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这不得不成为执教教师在课前需考虑的问题。于是,和家长约好上课时间的同时,也要求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完成本次的学习过程,我相信有家长为伴,孩子的学习劲头会更足。

经过一番前期准备,2月7日晚七点二十分,我如约提前十分钟进入直播间,我和家长、孩子们作了一个简短的图像、声音测试,在确认一切顺利后,身处网络两端的我们便开始了这节形式独特的“古诗鉴赏课”。

此时,我的身边没有学生迎面相对,只有电脑形影陪伴。因为是第一次上这种“线上课”,因为我们师生暂别了一个寒假,所以我先从统编本四年级上册我们学过的21课中的两首古诗《出塞》、《凉州词》开始,和这些“不照面”的孩子共同回顾了边塞诗的诗歌特点,以及诗人王昌龄的诗作特点。通过连麦抽背、信息栏反馈,本不太适应这种“新课”的师生双方,在渐渐找到了“上课”的感觉之后,我们开始了今天《从军行(其四)》的学习之旅。

三、课后反思: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课前的准备时间很长,但课上的四十分钟好似过得很快。下课之后,我和几位家长并没有直接退出直播间,针对本课的教学形式及孩子们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和交流,比我更熟悉电子媒介的年轻家长们也向我提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教学平台的建议。下线之后,我也对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进行了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1、“线上教学”之得:既有师法又变通

学习应该既不囿于学校围墙之内,又不困于时间、地点之限。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线上教学”以其时空上的自由性,在20202庚子年这个漫长的寒假尾声,成为沟通师生双方教与学的首选方式。2月7日晚上七点半,当我打开摄像头,与镜头另一端近一个月没见面的孩子在屏幕上相见时,都颇感亲切而新鲜。短暂的交流之后,进入诗歌的学习,熟悉的课堂感觉又回来了,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在诗歌的一诵一读中,也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能够品味到诗歌的意韵。

2、“线上教学”之失:欲说还休意未尽

经历了四十分钟的“线上直播教学课”之后,我对着屏幕那端的孩子们宣布下课的一刹那,虽然顺利完成了备课时的预设教学任务,虽然孩子们基本上也达到了学会当堂诵读诗歌的学习目标,但我心中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究其原因,在这节直播课中,我没有像平时在线下课堂中,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充满童真的小脸上,由学前“若有所惑”的眉头微蹙到学后“若有所获”的双眉舒展。小小的屏幕,限制了我对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悟与想象。虽然摄像头也可以让孩子们看到老师熟悉的面容,但无法让老师看到全班孩子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虽然麦克风可以让孩子们听到老师亲切的声音,但无法让老师听到全班孩子叽叽喳喳的讨论声。

想想,不管是目前网络平台的“线上教学”猛火热炒,还是个别发声的“线上教学”冷静思考。所谓“教无定法”。非常时期,先不妨采用“线上教学”的变通之法。回归正轨,将更能体悟“线下教学”的情境之妙。两相结合,博采众长,方显“教学有法”。2月10日“线上教学”模式将正式启动,三月份的“线下教学”肯定也会如期而至。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首次尝试“线上教学”之后的反思,是为了今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教学之路,都能够砥砺前行。因为,只有亲历“实战操作”的得与失,方能体会“纸上谈兵”的深与浅。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将其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网络教育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一) 1. 网络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概念、特征及实施框架 3. 财经类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4. 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5. 探究移动平台教学模式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6. 基于微博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7. 硕士生精品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分析 8. 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我国高校线上教育的影响与研究 9. 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10. 应用于网络教育的大数据技术探析 11. 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12. 语料库构建实用性与商务英语网络化的发展 13. 混合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4. 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 15. 省级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融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7. 病例驱动的“医院虚拟实习”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18. 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可扩展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 19. 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 20. 开放教育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满意度影响因素 21. 运用网络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2. 网络视频课件在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应用 23. 基于CiteSpace的网络教育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4. 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人文化的实践 25. 网络机房与校园网接入的设计方案研究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二) 1. 我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 “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教师的心理反应与调试策略 3. 网络教育背景下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探析 4. 浅析智慧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搭建及运行 5. 网络环境下知识建构模型对比研究 6. 成人网络教育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7. 借鉴微课教育功能创新网络德育工作 8. 远程教育高校以党建工作促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9.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10.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下中小学教育网站安全防护研究 11. 美术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12. 成人网络教育的学习监控策略初探 13. 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4. 对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5.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16. 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7. 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18. 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9.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传统成人教育的模式研究 20. 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2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22.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探索 23. 基于云平台的口腔内科学微课程开发应用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三) 1、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2、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 3、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4、基于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在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5、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6、基于网络技术条件探讨中职政治教学策略 7、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 8、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9、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 10、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远程开放学习者网络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2、“微课”教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3、网络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学科的应用 14、基于Moodle平台《建筑测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5、网络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多单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16、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影响 17、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的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建设与实践 1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19、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猜你喜欢: 1.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2. 网络教育有关发展的论文 3.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4. 网络教育浅析论文 5. 网络教育方面相关论文

有关线上教育的论文

关于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以及网络在高校校园的进一步普及,除了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之外,也使这一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深入研究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重大。

论文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近年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日渐发挥强大的作用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对于高校教育而言意义重大。

一、网络的发展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一)网络可以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及时、更实效

通过对网络这一特殊课堂的开发,学生们不一定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接受教育,教育的经常性和连续性有了保障。对于部分特殊学生,例如心理困难、生活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关注和了解他们的qq空间、博客等网络上的信息,能及时的了解他们的情况。

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只要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工作将会更及时、更有效。

(二)网络可以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形象、更生动

在网络上,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还可以是声音、图象等。另外,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在这样的一个氛围里,他们不仅在相对放松的情况下接受教育,还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形象、更生动了。

(三)网络可以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平等、更全面

网络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之前所存在的一些限制,通过学生在网络上的一些信息,可以对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工作目标也将更明确。而且网上交流经常是匿名的、开放的,这使得参与者更容易敞开心扉,更平等的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只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们能用心的去思考和探索,一定可以更全面、更平等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一)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面临挑战

1.西方文化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对广大学生的思想造成较大影响。网络起步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短时间里得以迅速的发展,并且在世界网络当中,英语作为主导性的语言,在网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此一来,使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有了种种优势,他们通过这些优势,大量宣传西方文化和思想,使他们的文化及价值观念拥有了更便捷的传播途径。当代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被其蒙蔽甚至迷失方向。

2.网络语言流行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冲击。网络的广泛普及,使部分大学生过度追崇网络文化,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偏离。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年轻一代创造出种种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文化符号,营造属于他们的文化空间。继80后的学生们在网络语言上的发展,新一代90后的大学生中又开始兴起一种叫“火星语”的网络语言,主要由汉字中的生僻字、异体字、繁体字以及英文、韩文、日文、符号组成,有时还夹杂着方言。这类语言在qq空间、论坛以及一些网络游戏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和使用。

在潜移默化中,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文化越来越认同和接受,转而对民族文化开始批判、怀疑,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冲击。

3.沉迷于网络容易使大学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大学生入学时,大多数是初次离开父母,要学习和面对很多事情。现实和社会的复杂,往往会阻碍学生们丰富的感情流露以及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而网络的虚拟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实的缺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足不出户便可获取大量信息。因而不少学生将大量时间、精力、生活费投入其中,有的甚至产生了只要有了网络,便拥有了一切的错觉,对很多活动失去了应有的热情。

在网络上得到认同与满足的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依赖发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从而导致了一些心理上的障碍甚至是疾病的出现。

4.网络容易导致学生道德观念的淡化。网络所具有的共享、匿名、自由和开放等特点,一方面使言论自由达到了极高程度,另一方面也使色情、反动等等一些不健康信息在现代技术的包装下在网络上传播并诱惑着大学生。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对学生多年形成的道德观形成冲击,导致了一些学生道德观念的淡化。

(二)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手段面临着挑战

在中国,一直以来学校和教师拥有崇高的地位,在学生们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无可争议的主导作用,处于优势地位。

网络的发展使学生们的学习途径和渠道有了全新的突破。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除了好奇心强、感觉敏锐外,往往思想丰富、自由、开放、活跃,他们有可能对教师权威的角色产生质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有的成员年纪偏大,知识结构陈旧,不适应或者不了解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甚至有的对网络当中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没有了解和掌握,因而很难有效的通过网络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新的教育环境下,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和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科学合理的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建设和坚守属于自己的网络阵地,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用科学的理论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各个高校的校园论坛是比较受学生欢迎,浏览量也比较大的交流平台。加强校园论坛的各方面的建设以及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方面的重要辅导作用,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在这一方面,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中国”,中国人民大学的“红色世界”,上海交通大学的“焦点网”,武汉大学的“自强网”,华中师范大学的“华大桂声”等网络阵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大学生中有着良好的影响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力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要想让大学生能够拥有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思想道德品质,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当前教育所处的环境,在工作上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网络加强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队伍在教育学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要建设好这支队伍。新的时代环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度的责任感,还要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具备了解信息、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并拥有强大的吸引力的素质及能力。

(三)进一步重视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文明道德修养

相对于现实生活而言,网络上的约束力要弱很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其实,网络和现实一样,应该要有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虽然我国网络技术起步较晚,网络法制建设和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正处于初期阶段,但这两者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并且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它们一定会日趋完善,对广大网民的约束力也会进一步增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进一步重视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提高个人文明道德修养,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防范于未然

大学生们如果不能合理的处理网络与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关系,就有可能在上网时忘记自己的角色和社会责任,甚至还有可能患上“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等一些网络心理疾病。

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正确的处理网络与生活、学习的关系,养成良好的习惯。对那些过分迷恋网络的学生,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寻找其沉迷于网络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关措施,以减轻其对网络的依赖。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有心理障碍或者疾病的学生及早走出困境。对患“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等一些严重的网络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尤为关注,及时的给予帮助。

(五)一分为二的看待网络文化,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中的优势部分

网络文化在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高校以及大学生的发展已经密不可分。对于网络文化,除了要充分意识到它对给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冲击,还应该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不是毫无益处可言,在包括当代大学生们在内的年轻一代的推动下,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而日渐容入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另外,它还能激发大学生们的创新激情,他们所创造的一些网络语言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深刻发现与评价,也体现了他们创新的潜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不一定完全与民族文化相违背,当民族文化以正确、积极的方式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的时候,网络文化即有丰富、补充民族文化的可能。所以,对于网络文化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通过合理的方式充分利用其中的优势部分。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必须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迎接网络所带来的挑战并积极主动的解决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材。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万桂荣.关注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高校后勤研究.2007(3).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网络学习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时代的迅速发展,渴望求知的人是越来越多,然而网络教育给了我们一个大好时机——再次重返校园。尤其对于在职人员来说,网络教育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人生起点。迎来了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不受地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快捷、方便地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说起网络教育,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它给我的感觉是新颖、好奇。或许就是这种好奇心,像一个强大的磁场,使我对网络学习产生很大的乐趣。刚开始接触网络学习,我也是有点陌生,不太习惯。跟大家感觉是一样的,在接触新事物的同时,必然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吗?只要习惯了,慢慢地就会找到学习的家窍门和网络学习的规律。参加网络学习,绝不是为了一时的兴趣,更不是为了时髦、装门面。而是想通过知识的积淀,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辅设一条使自己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生之路。我深知这条路上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更不会总是坦途。在“求知”的道路上,我还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会伴我勇敢地走下去,必会到达光辉的彼岸。我也曾说过,既然选择了校网络教育,就要把握机遇,克服种种困难,战胜自我就是顺利!珍惜现在,珍惜所有。最后把自己特喜欢的人生语录送给网络学习的全体同事!人生:因有朋友而酣畅,因有事业而从容;因有成就而自豪;因有家庭而温馨;因有爱人而强大;因有希望而奋发;因有健康而快乐!祝大家都能够拥有利用校园网络的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传统的教师和学生地位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有从以他人的指导为主体到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为主体的转变.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教师参加培训是必要的,但是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即自己的投入和实践.哲学的观点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就是这个道理.人家的经验毕竟是人家的,我们可以借鉴,但是否行得通,还需要自己去实践.只要我们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多实践,多探索,多研究,不怕困难,不怕困难,就能到达自己期望的目标。总之,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再从知之较多到知之较精的过程.教师对校园网络建设的认识,也是这样.只要自己能尽快地实现以上几个方面角色的转变,并能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校园网络,那么他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相信,"“以人为本”的作用便能在校园网络建设中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以上便是本人对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教师角色转变的认识和理解。进入新世纪,当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的同时,教师所面临的一些老问题变成了新问题,而更多的新问题则层出不穷。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要能抵御诱惑,守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冷静平常心。不要只看腰缠万贯,风流潇洒,也要看到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甚至丢了小命的。他有他的幸福,我有我的快乐,教师就要志存高远,趣避庸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洁身守志,独立于世。这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做不好人也教不好学。因此,做一个好老师崇高的师德是第一位的,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教师除了在自己所教专业方面要做到"知得深"外,还要对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知得广"。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我们,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教学相长,在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地给自己增添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必须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学生。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可以让他们在课前先收集一些资料。这就可以从网上收集到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在21世纪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怎样收集资料将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用终身,也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教师。"在本世纪,传统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将更多的在思维方式与知识的导向性上给学生以指点。教育不能再象以往那样,只会知乎者也,再也不是灌输,不是表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地方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网络、课外书籍等。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没有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向上者必要的,更是我们这一代所必需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勇于学习,不断钻研中受益的呢?有人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有人觉得学习是为了考试、工作等其他实在可见的目的。通过接触网络教育后我这样认为,学习是源自内心的需要。我们需要过得充实,心灵需要不断的给养来保持新鲜。当你坐下来,认真地读一本好书,让思维随着作者驰骋,当然,学习不只限于书本,网络教育就是一种学习的好方式,并且是一种与他人沟通、与社会接触的有效途径。网络教育给了我人生很大的启示和帮助,我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平台“活到老,学到老”!

线上教育主题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线上教学有用第一,把学生的时间利用起来了,让日子更加有意义所以,线上教学有用

教育 这个话题无论在何时厚实受到大家关注的,人类离不开教育,教育才会成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的精选 议论文 ,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一 教育,小而言之决定着人的命运;大而言之,决定着的前途。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文凭俨然成了高薪水的代名词,,跻身白领,抬高身价,老师家长学生演绎着时代的疯狂。 名校陪读多疯狂 在一座座中学的附近,陪读村发展,意识到教育是人生唯一出路的家长们,抛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浩浩荡荡地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与孩子一起为高考做。夜深啦,陪读村里仍透出点点灯光,灯光下那一张张写满疲惫却稍有懈怠的脸,令人不禁感慨应试教育的疯狂。让我从心底祝福,愿命运能青睐! 起跑线上多疯狂 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耳熟能详的至理 名言 ,人不希望的孩子成才,便上演了起跑线的疯狂,要选的,老师要挑最棒的,培训班应运而生,证书漫天飞舞,是好孩子就得跟着大人跑,放弃的天性,丢掉的 爱好 ,个天真的孩子成了家长与同龄人竞争的砝码,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小小年纪就背上家长给预定的成才计划,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 马拉松 ,最后的赢家起跑就冲在,长路漫漫,何苦一开始便把弄得精疲力竭?厚厚的镜片,病态的思想是对时代无声的控诉。 呜呼!疯狂的时代!时代的疯狂!教育民族复兴的原,懈怠!偏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拯救教育!拯救人才!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二 近来看了一本书,让我感触极深,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的希望在哪里》。书名很好听,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落后,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讲述了当今社会需要人才,中国的希望在于对人才的培养。 自从科举制度发明以来我国教育呈现出日趋完善的境况。科考也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因此,教育制度的完善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兴国安邦的基础,是文明传承的纽带,是塑造灵魂的沃土。古往今来,“教育为民,教学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发展强大,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思想的新型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教育出来的,这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时代需要更新的人才,时代需要创新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日趋完善,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 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教去学,都是一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这是难以出现人才的主要问题。 在近代欧洲,规模并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包括马克思的一个又一个大家,当代中国的转型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世界罕见的,去尚未能看到大师产生的踪影,屹今已有八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十三亿人口的大陆,人才济济却无一人获奖,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没有人才,哪来的希望。 至此我们因该明白,光是“教”或是“育”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两者结合,这样才有用。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许多青少年感叹压力太大,可是,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国家的重担,统统被冠以“教育”之名压在原本一群活泼的有朝气的青少年肩上殊不知他们已经喘不过气来了,我不经要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发出呐喊:“救救孩子!”试想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吗?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如果把“教”和“育”割裂开来,我们将永远都不能解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 教育由“教”和“育”组成,“教”是言传身教,授业,解惑“育”是培养,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两个字必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若,”教”与“育”分开,那教与育的含义就会混淆不清,因为教育的意义为“教授知识,培养人才”,人才造就中国的未来,教育成就希望。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是中国的希望,只有教育,成才,希望三者互相协调,互相结合起来,才会有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我们的美好未来!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三 苦者,乃五味之一,引申为劳苦。最早约见于《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亚圣此言自古以来被作为修身的金玉良言。 如今时兴“苦难教育”(一说“挫折教育”,义同),其施教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大力倡导的做法之一是创设挫折情景,让他(她)们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锻炼。还有一个与“苦难教育”殊途同归的活动叫作“忆苦思甜”,大人们用他们的苦难观教育我们,说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苦难,缺吃少穿,没钱读书,云云。 其实,每一时代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对苦难的感受不相同罢了。父辈们认为挖野菜、捡煤渣是苦难,有书念才是幸福。但现在的孩子却觉得只要能不被考试所累,宁愿去捡煤渣、挖野菜。大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生在好时代,长在蜜糖罐里,因而,总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儿时的苦难,诸如吃窝窝头,喝黑面粥,咽菜糊糊……然而,在孩子眼里,这些都不算苦难,反而从“忆苦饭”中尝到了刺激和新鲜感。如果可以交换,让大人们去体验现在孩子们学习的重压,对他们来说,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何尝不是一大快事。 可见,苦难有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下个时代或许成了游戏;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今天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各自的苦难,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楚。 对父辈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只要知道就够了,不需要重复。苦难对每个人来说,既不是生命的运气,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个事实。人生在世,他的任务仅仅是在体验自己的那一份并在忍耐中清除它,而不应人为去制造它。倘若把孟老夫子《告子下》的话引向极端,进而视“苦难教育”为万能,其结果便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苦难。 我们应当走出这一误区。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四 论中国教育 中国的教育总能用死板来形容。 为什么说是死板呢?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实施中来寻找答案。 从古时科举到近代应试教育再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成不变的,都是一纸定人生。 古时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内容僵硬,造出来的一批一批的所谓的人才,其实都是书呆子。仿佛这是自古天成的一样,中国的教育无论如何风风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纸上的皇帝,没有一点实际才干!可悲的中国教育… 再来说中国近代的应试教育,这是古科举发展到现代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所有国民都在灵魂深处烙下了应试教育;这个时期,所有的国民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领。这一身非凡的本领是什么呢?是用一刻钟背下一本书,是千千万万份试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无论什么知识都是死记硬背,从来不会去消化,只是单一的储存在脑中;天下万般事,唯有老师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师是错的,大家都还是惟命是从。从来不会去思考什么对与错,只是一味的接受。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众的才华,也只能被这种教育将才华点点抹平,让你成为一个大众化的人。 应试教育影响了很多代人,直到现在应试教育的概念都还在人门脑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接下来谈的是素质教育。何为素质?以培养学生德、志、体、美、劳为重点,全面发展学生潜能,以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教育学生。这概念说得美仑美奂,但实际呢? 在学生中最流行这样一句话,‘减负课本少,教辅资料多。减负不减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说素质,笔下是应试。’这句话真是形象啊! 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到了素质教育,就马上提出“减负”这个概念。刚开始,学生们还欢喜了一阵,可到后来,大家却发现减负其实是形势上的减,实际是在加大我们的负担。课本上的知识变少了,课本变薄了,但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老师要求买的资料越来越多,课桌里早已被书塞满了,课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资料。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减负吗? 素质教育到底是何种教育啊?有人说这是变了称号的应试教育,对啊,打从一开始那些个教育专家就在那儿挂羊头卖狗肉,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们简直把我们当猴耍。 我们这一代人,科举早已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无法知道科举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却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批先者,我们明白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这个所谓的精英云集的时代,国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于是便引进了所谓的精英人才教育,在这些这样那样的教育背后,其实还不是那一纸定人生。 我们还是学生,看着中国的教育之路,虽不如那些老师学者看得透彻明了,但我们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份子,也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学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先贤圣明,学习科学计算,为人生后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础。 但中国的教育现状着实让我们心忧。我们需要的是一条出路,是一种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这个时代下教育的牺牲品。 猜你喜欢: 1. 描写教育的满分议论文满分模板 2. 教育孩子成功的作文 3. 关于立德树人的议论文作文 4. 父母教育孩子议论文800字 5. 教育四个不为心得体会3篇

线上继续教育论文

一、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必要性1.实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的需要我国会计队伍庞大,现有会计人员一千三百多万人,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从学历结构上看,国有单位会计人员中具备中专以上学历的人为47. 07%.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2. 30%,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更是凤毛麟角,只占0. 07%,具有会计师资格的仅占8. 45%,至于广大农村和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学历层次、业务水平则更低。2.实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不断深化我国会计改革的需要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相关经济领域的改革将不断深入,如现金流量表、企业重组等新业务、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亟待会计人员学习、掌握和实施,即使是高校毕业生,也仍有必要接受持续不断的终身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把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最佳投入,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更新知识,才能不落伍。市场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重要作用的发挥,有赖于高素质的会计工作者作保证,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同时,市场经济也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会计人员绝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计算和报账,还必须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新内容,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彝良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1.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

对于农村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工作一贯就是按自己的理解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对于继续教育中提到的新理念、新方法不予理会。这些新理念和方法毕竟是集大家之探究实践所得——集思广益,只有了解了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能找到不足,知不足才能进步,也才知道有许多理念并不是都需要电子白板、需要投影仪才能用。

2.经费问题

西部地区教师普遍待遇低,尤其是农村教师。最近十几年,西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几乎都是由教师自己承担。虽然近几年来我县有部分学校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给予报销,但除了培训费外,还要承担数目不小的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开支。由于以上原因,许多教师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二改善彝良县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参训教师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第一,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当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技巧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第二,对培训者进行专门集中培训。在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单位抽取一定的人员参加由国家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相关专家学者组织的专门培训。这些专家学者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较高认识,参与过课改,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通过他们对地方培训者进行培训,可以整体提高培训者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第三,地方继续教育培训脱离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培训教师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原因。因此,培训教师每年必须对当前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一定的调研,走入中小学课堂,及时挖掘中小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来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训中解决教师们遇到的困惑,才能真正吸引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重视继续教育。

2.培训形式多样化

第一,校本培训模式。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基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要学习内容。它注重在探讨中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第二,专家引领教育方式。让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一起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去,通过专家们的示范以及在专家提供的新的理论指导下,使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第三,集中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当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教师利用假期到指定的学校接受一段时间的继续教育,通过集中培训,完成培训科目,最后通过考试而达到目的。第四,送教下乡模式。由相关部门利用周末或寒暑假让一些经过培训的高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地区的乡镇上对教师进行短期的教育培训,使当地教师便捷地完成继续教育培训。第五,远程培训模式。利用网络教育的便利性,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一个学习培训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课程资源的共享。远程教育培训对课堂的生成、构建、发展、探索,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探求,都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学习方式。

3.增强培训实效性的改进方案

第一,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这样便于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第二,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第三,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尝试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试行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履职考核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

4.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观念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师们的知识、观念必须更新。无论是老教师或是新教师都必须通过继续学习来达到教育思想的改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通过继续教育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化。

5.政府应加大继续教育经费

政府应转变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提供一定的交通、生活补助,减轻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

总之,彝良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培训教师素质的提高,角色的转变,既是培训者,又是教研员,是新理念、新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指导者。还取决于广大教师观念的转变,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希望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来,让农村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上靓丽的一笔。

摘要 :将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能促进中小学教师反思师生关系,并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情感,这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文章探析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指出积极心理学能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新思路,并探析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及其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Seligman)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全新心理学理念。此前,心理学主要的用途是治疗患者的心理创伤,以医生治疗患者的方式处理心理问题,这种传统心理学也叫消极心理学。不同于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致力于研究和挖掘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要求心理学家用欣赏的眼光挖掘人的潜能,研究人类的积极人格,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

二、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一是积极心理学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继续教育是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对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促进中小学教师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继续教育通常包括职业道德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但随着社会发展,各研究领域之间互相交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适当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理论,以拓宽自身改革的道路。积极心理学在吸纳传统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实证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和预测人类走向幸福和完善的路径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增加了传统继续教育缺乏的教育理念、思想观念,拓宽了原有的改革路径,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可行性

一是积极心理学理念符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保持积极向上态度的人,更容易在逆境中保持好心态,战胜逆境,取得成功。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感、积极品质的培养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营造,展示了一种积极教育的理念。

四、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路径

(一)丰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提供终身教育、终身培训观念,通过不断教育培训补充和更新知识[6],补充知识漏洞。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纳了众多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为许多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优秀研究成果也能为中小学继续教育所用,为中小学继续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增添新内容,弥补原有教育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表现出的不足,使继续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愈趋完善。除了旨在弥补教师的知识缺陷、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还应当关注教师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实的教师继续教育往往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这恰恰是积极心理学能弥补的部分。积极心理学强调挖掘人的潜能,致力于培养积极的人格,这对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个人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可见,积极心理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中小学继续教育在促进教师个人全面发展的知识方面的缺陷,使继续教育内容更加完善。

(二)调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象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具有比较明显的计划管理色彩,从中小学、县(区)、市、省到国家级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通常是“强制的荣誉和福利”,因此中小学教师自身并没有“是否同意或愿意”参与继续教育的表达权和选择权,这种“强制”的继续教育会促使受教育对象通过“软抵抗”的形式,表达对现行继续教育活动的不满,即在继续教育活动中表现为“出工不出力”[7]。“软抵抗”表示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组织(管理)者面前常常表达“同意学或者愿意学”,但在继续教育的实际活动中“身在曹营心在汉”。换言之,形式上接受培训,实质上在培训课堂“随身携带”其他任务。在接受继续教育后,部分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将在培训中获得的教育知识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此外,参加培训的教师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水平,有着不同的参与目的,希望从培训中学习的知识并不同,但是继续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是有限的,对不同教师不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也无法关照到所有参与课程培训的老师。积极心理学认为,当自主、能力、关系三种人的先天需要得到满足时,最有可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培训者可以加大情感方面的投入,给予教师一些空间去发挥,使他们更具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样对培训的效果大有裨益,可以提高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教师的个性需求,增强继续教育效果。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

按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是由各区县的教师进修学校或者是教育培训单位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与计划,通过教师进修学校,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可否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加强了他们的业务能力,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但是,由于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监督与考核,有时行政主体缺位,有时管理职能交叉重合,甚至有些教育培训规定存在漏洞,导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效率低下,难以充分激发中小学教师的主体精神。总之,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积极心理学旨在促进人类持续探索自身的积极力量,使人自发追求幸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通过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活动,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的总体教学能力,促使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扮演提供高水平教育质量的辛勤园丁的角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积极心理学都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组织系统理论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活动中,有助于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效率低、教师主体性弱等问题,有益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积极心理学中组织系统理论的应用,可以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活力,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积极心理学中的组织系统理论还能够改善整个社会环境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态度与看法,使整个社会形成支持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帮助中小学教师克服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抗拒心理,促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自身学习或参加有组织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拓展创造能力和补充专业技术水平。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继续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更新陈旧的知识和理念,从而扩大视野和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功利性明显,态度不积极。

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从实质上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即使自愿参加,其目的都很明确:要么为了拿文凭,要么为了评职称加分。而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是自身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实际能力。因此,即便是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个别教师也是流于走形式,其实效不尽人意。

2.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单一、培训师资不强。

目培训种类繁多但不系统,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培训方式上,基本上是单一的讲授式,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学员只能在下边被动接受,根本谈不上参与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是教育学院组织的培训,教学效果相对来说会好的多,因为其自身具备较强的师资队伍。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往往没有专职教师,临时找一些领导或者几个有名气的教师讲课,讲的内容往往是大而全的东西,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完全不能满足教师对自己学科新的教育理论接受和现代教育技术掌握。

3.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时间难以保障。

中小学教师很难抽出专门时间来学习,工学矛盾突出。很多学校无法安排教师外出参加继续教育,一旦教师出去学习没有相应的教师代课。而很多继续教育的时间都安排在工作时间,很多教师只能调课,回来后加班加点,甚至挤占星期天给学生补课。如此,继续教育不仅不能实现初衷,反而给教师增添了负担。即便是有些培训安排在星期天或者假期,部分老师会因为占用了其休息时间而不愿意参加。

4.培训经费由教师本人承担,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如今大多数中小学校无力承担继续教育经费,中小学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的费用主要是本人自己承担。尤其是偏远、薄弱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本来就很低,培训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无疑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还有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层次不高但名目繁多,培训的费用较高,如果所需费用绝大部分由自己承担,就大大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三、对继续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1.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目前很多国家对教师在职进修都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然而在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没有关于培训时间和经费保障的规定。不过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明确建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2.适当放开教育专业硕士的招生。

可以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方法,是一条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与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其培养过程以课程为主,并且较之学术型硕士,其更侧重于实践。同时,教师到大学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到最前沿的理论和最新的教育理念,还可以亲身体验大学校园浓厚的学习与学术氛围,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名师大家,这种耳濡目染的学习,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若能参加教育专业硕士的学习,教师的素质和科研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同时,学历层次的上升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及社会地位,从而间接积极地影响到其教学的心态,提升教学水平。然而,遗憾的是,从目前的规定来看,教育专业硕士仅在在职中学教师中招生,小学教师尚未成为其,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适当放开教育专业硕士的招生,使中小学教师均具备参加学习的资格。

3.教育行政部门提升服务意识,带头转变观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根据当地教育发展的情况和教师的实际要求,开办高水平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培训,客观考虑培训的场地和时间,选择距离较近的培训场所,避免占用教师上课的时间,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教育理论学习的认识,把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当做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并积极为教师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和条件,这样才能把继续教育切实办成为广大教师服务的途径。

4.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校本培训,可以弥补当前培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积极利用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开发适合自身的校本培训资源,弘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特色,不断丰富继续教育的方式。同时鼓励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学术研究,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不断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线上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是初中课程内容之一,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整理了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供你参考。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一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的必要性 枫香九校 滕建江 传统教学模式多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整个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强度大,密度高的练习下,缺乏自主学习时空没有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平时要多钻研教材,阅读课外书籍,广收众所之长,弥补自身的不足,还要充分运用电脑资源制作各种课件,熟练的进行多媒体操作。利用各种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体育运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门身体语言的艺术,更是多元化教育的直接传播者。运动员为了完成一个技术动作,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方面的挫折,如果选择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只有坚持才能在逆境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尝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同样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困难,如果方法得当,中学生在参加锻炼的同时就会意志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中学体育课堂是对中学生实施逆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中学体育课堂内容丰富,上课形式多样,受到广大中学生喜爱,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实施逆境教育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中学体育教师是逆境教育的实施者,同样也是逆境环境的创设者,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体育课堂的特点对中学生实施逆境教育。比如:体育教师帮助受挫折的学生找出原因,如技术动作不正确,练习方法存在问题,缺乏刻苦精神或存在学习的心理障碍等,对这些加以分析,重新制定锻炼计划,挖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勇于向上,敢于拼搏,战胜挫折,这样就能逐步培养中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是体育竞赛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好胜心理正是中学生鲜明的特点。体育游戏、竞赛、运动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等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锻炼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竞争能力。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总是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立“对手”,制造出适可而止的机警环境,及时通过学生的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等形式,诱导他们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让学生受到心理冲击之累,实实在在地感受挫折体验。比如:在投篮过程中,增加投篮的距离,缩短投篮的准备时间,使学生在不适应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这一过程时间长短不一,学生会出现信心不足,动作变形,甚至厌倦锻炼等因素,这时教师应发挥出主导作用。 当学生练习方法不当时,教师应教给技巧,监督其继续前进;如果学生产生厌倦,教师要鼓励他们要锲而不舍,直至最终取得成功。在磨练中,使学生学会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理解和运用体育的辨证法则去迎接新的挑战。可以说,体育教学内容,不乏逆境教育的素材,体育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又使这些素材十分生动和直观。 根据学生对他们所能承受的“度”,只要运用时机得当,就可能取得比其他任何教育方法难以取代的作用和良好效果。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根据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选项练习,能培养中学生广泛的社会意识、塑造性格、改变气质、提高能力。同时也能改变他们个性的形成,在参与和逃避,个人和集体,循规和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在激烈对抗、面对对手与困难,在成才与荣誉面前,在挫折与失败时,教会他们学会冷静,容忍和理智以及适应环境的协调能力。由于体育课程有灵活的结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教学空间,教学时间,教师就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注入与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发生改变和出现逆境时,能控制自己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培养坚韧的毅力等个性心理素质。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方式的心里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加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参加者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比如参加足球运动,它是集体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其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体育活动中,人们抱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也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运动竞赛时,由于激烈的对抗会产生紧张感,由于胜利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 对中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会诱发他们的情趣和爱好;远动环境的复杂多变,又激发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意、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当然,其中也有挫折和失败,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拚搏,才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中学生情感的社会化、深刻化,切实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乐观的情感。总之,从学校体育对中学生个性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对中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来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学生健康的成长。 评价体系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对教师而言,要力求上出符合课改要求的体育课,围绕学生的终身体育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要更加重视过程评价和多项内容的评价。如在教学中对学生建立了一套个人的体育档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能进行摸底,通过学期结束时的评价结果和入学时的初始成绩进行对比,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考试应更趋向于考核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否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等方面。体育考试应采取过程分加测试分,这样才能体现体育课改的精神。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锻炼习惯和技能掌握由各个学校负责考核;学生考试是再从规定的项目中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进行考试,这样学生自主选择考试项目也可增强他们平时参加锻炼的兴趣,使体育教学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要与学生终身体育有机结合,确保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掌握体育技能,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二 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课前做好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课程设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到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在课前做好课程设计,以此来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并将其融入到课程设计中。比如,当前在50m的训练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直接对学生进行男女分组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枯燥乏味,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敷衍行为,起不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而如果在其训练过程中引入一些教学设计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热情和动力:第一,采用小组接力比赛的方式进行训练,通过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荣誉意识来提升学生训练的热情和动力;第二,在训练中引入游戏,男生可以采用运球跑,女生可以采用跳绳跑等,营造欢快的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训练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人本理念 人本教学是我国新一轮课改后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其对实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利用人本教学理念对初中体育进行教学。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不能承受或者是很难承受正常体能训练量的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其训练量进行调整,并设法提高其身体素质,而不能一视同仁,与其他同学进行统一训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进行充分了解,有针对性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比如,在男生中,有的学生喜欢足球而有的学生喜欢篮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如果学生教学条件允许,则可以组织两者同时进行,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允许其同时进行,则应该二者的教学时间和游戏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不能厚此薄彼。对于女生而言,有的女生喜静,有的女生喜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其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喜动可以安排其打排球或者是做活跃性比较强的游戏等,喜静就可以安排其进行羽毛球、踢毽子等活动性相对较弱的活动。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人本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并使其兴趣和爱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单调,是导致高效课堂无法得到有效构建,学生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当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都是围绕考试内容进行开展的,集中在实心球、50m、立定跳远、男1000m、女800m等项目上,内容单调、枯燥。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就需要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如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等球类教学内容和健美操、瑜伽等体操类教学内容等,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另外,对于初中体育教学而言,教师是最重要的引导者,其教学能力的高低,对高效课堂构建的实现和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提升,通过加强教师自身学习和集体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从根本上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结束语 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来实现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双重提升,是其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校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理应用人本教学理念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方法,不断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三 信息技术下初中体育教学提升策略 摘要:简要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1引言 初中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国教学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但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仍然停留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方法方面,都未能与当今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及教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初中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如何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个摆在相关体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较高的学习兴趣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仅限于对知识的讲授以及动作技能的示范,而忽略学习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促进作用。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引入初中体育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呈现丰富的图片、影像以及课件的方式来对体育知识进行有效分析与讲解,有效地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学生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并乐在其中,这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对一些难度较大且不好讲解的体育动作技能,将信息技术引入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的辅助基础上,通过视频教程的播放更为清楚、直观地看到体育动作技能的全过程,在有效提升其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起到了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提升体育能力的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初中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存在不足,对一些难度较大、较为复杂的动作技术学习起来也显得较为吃力。信息技术能够将一连串复杂的动作进行分解,并可以以反复播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视觉表现与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对各项运动技能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 3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效果不佳判断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效率的高低是由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效果来决定的,并非信息技术的单方面运用成效。而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即是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教学手段与工具,以体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将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进行结合,并达到一定教学成效[1]。但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多媒体的应用并未与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进行有效融合,应用较为孤立,大大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功效的发挥。教学设施不健全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先进设备的支持。然而不健全的教学设施成为当前影响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能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为体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或者认为体育教学只需要有操场就够了,不需要应用到信息技术。另外,部分偏远山区学校由于受到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购置必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甚至没有设置体育课程,大大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初中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初中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我国初中体育教师广泛存在业务素质较低的问题。其一,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职位是由非专业人士或兼职人士担任的,虽然该部分人士工作扎实,但在知识结构及动作技能的专业性上还是有所欠缺,未能满足当代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学习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2]。其二,部分年纪较大的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甚至是排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式)为主,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水平的提升。 4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加强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学习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此,要想让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就应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来[3]。在教师方面,学校可以加大对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在学生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巩固,以不断提升其自学能力。建立健全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对没有开设体育课程或没有多媒体设备的偏远山区学校,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将体育课程纳入其教学体系中,并通过政府的各项补助措施的颁布,将多媒体设备及技术引入体育教学课堂中,实现多媒体的资源共享,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先进设备及技术的辅助下,加深对体育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对于发达地区在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上也不可忽视,应积极建立健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目标来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应的体育教学视频及课件,以从听觉、视觉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4]。加强初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初中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主体,是体育教学的灵魂人物。因此,加强初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首先,学校加大对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并对教师进行多媒体培训,以让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为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必要保障。其次,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体育教学技能及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自己及他人的教学经验,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5]。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5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促进作用,教师要有效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就务必要以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教学内容为重要依据,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与创新,将信息技术有效引入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增强体育课堂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1.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2. 初中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3. 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4.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5.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参考 6. 有关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7. 浅谈中学体育教育论文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重,老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 文化 课的学习上,对于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缺乏应有的重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体育与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 方法 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通过反复思考,决定尝试一种新的 教学方法 ——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制定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里我担任高中二年级的体育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 篮球 (半场三人制)、 足球 (小场地五人制)、 排球 (六人制)、 武术 、田径等五个项目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并做好了五个项目的教学计划,把要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拟出来,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并制定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比赛,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并根据本班的人数,合理的将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指导分组)。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复习练习小组(有时候可不安排此内容,根据课的内容决定)、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目标为比赛服务,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不参加比赛又报有新授课内容项目的同学),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 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为:新授课——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复习课——田径(蹲踞式起跑),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A组对B组,参加人数及负责人员共20人)、复习小组(12人)、新授课学习小组(30人)。 1、比赛小组:根据制定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5人制小场地比赛,球门高度为2米、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除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外, 其它 的安最新足球规则执行。技术上,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提倡在比赛中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保证比赛安全。双方的队长、体育委员、班长、裁判员同学负责组织和维护纪律,有急事请及时向老师 报告 。同时,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2、复习练习小组: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2、3跑道上进行练习,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3、新授课学习小组: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径场地的附近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教师要做到语言简洁,动作准确,讲解示范清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两人或三人一组的传球练习、垫球练习和传、垫相结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 由于全班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在新授课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抽出时间到其他的两个场地察看,作技术指导并询问负责的同学是否有疑难问题或需要处理的事情。做好全课堂的监控工作。 课后教师小结。多用表扬法 总结 学生在练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一节课中,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中学生灵活的分成练习不同的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比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 爱好 ,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赛的作用和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体育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以下是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准备活动,坚持健康第一原则 无论是体育课、运动会,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有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这既会损害学生的身体,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还可能使其他学生对 体育运动 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健康第一”这一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练习要求,既要保证运动量的适度,又要使学生得到锻炼。另外,为了防止学生受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前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好活动前的热身,以适应慢慢增加的运动强度。 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传统的学法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效果。以足球教学中正脚背射门这一技术为例,教师先不要讲解和示范该动作,只是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看谁射球有力且准确,再展开分组练习。学生自己练习时,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们会反复练习,寻找最佳的方法。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一起探讨和交流,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像如何站位支撑脚,找准击球点等,最后教师再进行精讲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该技术动作,再加上自身感悟,学生不再感到乏味无趣,相反变得愿意学习,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习惯,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相互交往,科学培养个性心理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个性健康得以发展的必经途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接触和交往,彼此间展开竞争与互相帮助,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群体意识的养成,消除忧郁、骄纵、孤僻等负面心理倾向,养成宽容、大度、互助的正向心理。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态度要积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能否形成健康而有凝聚力的集体。假如教师对某一学生长期从态度上进行排斥,忽视其能力,对他的动作表现视而不见,甚至经常性加以处罚,时间一久,他也会被学生集体所排斥。因此,在公共活动场所,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多进行鼓励和表扬,肯定和认可他们的表现。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转变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三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有一些体弱的学生,他们因为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消极为积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探索,我采用了下面的几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朝气蓬勃,好胜心强,凡事都想争个第一,处处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练习50米或100米 短跑 时,我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按好、中、差分成若干小组,让同学们以终点线为起跑线,反方向一起跑。当速度较快的第一名同学到达起跑线时,教师(或体育委员)举旗为号,其余同学立即停止跑动,记准自己到达的位置,并划一条线为自己的起跑线。然后,第一名同学就以起跑线为起点,其余同学按各自测得的起跑线开始跑,看谁能超过自己原先的成绩。这样,体弱的学生基本上能跟体质好的学生同时到达终点,而且有可能领先,从而激发了体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利用学生求知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体弱生大都文化课成绩较好,求知欲较高,他们渴望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这对教学十分有利。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要求,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篮球急停技术时,教师可先提问:什么样的姿势才能使身体停得注停得稳?让学生充分思考,并有意识地让体弱生去回答,然后教师再讲解示范。在练习时教师要耐心辅导体弱生,这样,就必然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感兴趣的事物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如在学习 铅球 投掷技术时,因为动作比较枯燥、单调,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弱生更是消极。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让铅球击中目标的方法,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做法是,在推铅球的场地插一小旗,并划一标志线,体弱生可用较轻的铅球投中目标。如身体好的学生用5公斤铅球投掷,体弱生可用4公斤铅球进行对垒,看谁能击中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铅球的投掷技术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培养体弱生的兴趣外,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们的兴趣进行教学。

体育论文范文1500字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体育论文范文1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应紧跟时代脉搏,转变教学模式,加快改革步伐,整合现代教育装备资源,实现体育教学的最优化,全面落实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现代教育资源;体育教学;体育素养;电子白板;自制教具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同时,要关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体育素养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推陈出新,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与推广。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被提高到一定程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抽象的体育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分析问题等能力。

1、加强业务学习,转变思想观念,全面落实体育教学现代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体育教学的现代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趣味等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改变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2、开展专题活动,改变考核机制,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学更应这样,学生能够通过体育学习,了解体育发展史,理解学习体育的用途,掌握操作技巧,自觉理解强身健体、为国争光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加有效地优化了学生学习的环境,优化学生学习的技巧,提高学习效能,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优化学习环境

在常规体育活动课上,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事先给学生演示动作要领,之后大胆放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能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或动作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包办学生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这样教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电子白板软件库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进行技巧性、过程性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图片或者视频,利用电子白板演示每一个动作要领,优化学习环境,突破教学难点;为了减轻教师的语言工作,方便节拍的播报,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广播操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节拍,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活力。

改革测评机制,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水平

体育教学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也是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因素。几年来,唐山市一直进行中考体育加试,并且考试项目不断改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按新课标的要求,开全课程,把每一个知识点科学准确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对每个理论知识点或者动作要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例如,利用Excel表格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对学生的训练成绩、测评成绩全部输入表格,进行数据分析,查找学生的不足之处,再“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如女生的800米、仰卧起坐,男生的1000米、立定跳远等项目,对每次训练或者测评成绩进行统计汇总,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水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取得好的测试成绩,提高体育技能水平。

3、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彰显体育教学特色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确实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益,优化了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体育教学,彰显体育教学的特色。

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作用,科学突出教学难点

很多体育课程是过程性知识,对这些过程中的动作技巧教学难度很大。由于教师在演示动作时时间短、连贯性强,学生表象思维很难形成,学习效果较差。尤其是那些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或者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演示这些动作过程时,教师只能用语言去描述,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利用动画课件进行细节展示,能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通过控制播放速度,或者进行暂停回放等操作,使学生对某个动作观察得更仔细,突出体育教学特色。

例如,在技巧训练“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时,教师在示范动作时一气呵成的,学生看不清每个动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因此,本节课上大部分学生的动作或者不对,或者不完整,很多学生不能体会到“鱼跃”的成功感,教学效果极差。对此,在这类课型的`教学时,笔者制作Flash课件进行展示,在每个细节处进行暂停,对于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可以回放,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整个活动过程的要领,深刻理解鱼跃前滚翻的起跳、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这四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通过这样教学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整合现代教育资源,辅助体育竞技比赛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会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竞技比赛为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供了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体育竞技比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比赛更具有活力,更科学规范,突出了体育教学特色。

例如,传统的体育比赛,赛场上只是学生努力地跳着、跑着、投着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现在体育竞技比赛现场活灵活现,鼓舞声、助威声、喝彩声不绝于耳,竞技场上一片沸腾,场面壮观热烈。尤其是位移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自动计时器的运用,更增加了体育比赛的精度和准度,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竞技热情,更能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素养。

发挥体育自制教具优势作用,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自制教具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走进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自制教具制作简单,价格便宜,取材广泛,应用方便,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尤其是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发挥体育自制教具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例如,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时,可以叫学生用细沙和高密度苫布制作实心球,学生在家里就可以随时进行投掷练习,有利于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到学校后找到老师或者同学探讨,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再如,立定跳远是每年中考体育加试的必考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刻度尺,用直木板或者细绳制作即可,量程是2m,分度值是1cm的。这样学生在家里或者是课间都可以自行测试,时刻了解自己的成绩,便于巩固提高。体育自制教具的运用,综合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总之,体育教学应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增加学生的主体地位,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使体育的各项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春良.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J].新课程,2011(11).

  • 索引序列
  • 线上教育的论文
  • 有关线上教育的论文
  • 线上教育主题论文
  • 线上继续教育论文
  • 线上体育教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