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非线性动力学论文

非线性动力学论文

发布时间:

非线性动力学论文

你不翻译了???

神经网络的是我的毕业论文的一部分4.人工神经网络人的思维有逻辑性和直观性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逻辑性的思维是指根据逻辑规则进行推理的过程;它先将信息化成概念,并用符号表示,然后,根据符号运算按串行模式进行逻辑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写成串行的指令,让计算机执行。然而,直观性的思维是将分布式存储的信息综合起来,结果是忽然间产生想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之点在于以下两点:1.信息是通过神经元上的兴奋模式分布在网络上;2.信息处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同时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完成的。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思维的第二种方式。这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其特色在于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虽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极其简单,功能有限,但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所能实现的行为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人工神经网络学习的原理人工神经网络首先要以一定的学习准则进行学习,然后才能工作。现以人工神经网络对手写“A”、“B”两个字母的识别为例进行说明,规定当“A”输入网络时,应该输出“1”,而当输入为“B”时,输出为“0”。 所以网络学习的准则应该是:如果网络做出错误的判决,则通过网络的学习,应使得网络减少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首先,给网络的各连接权值赋予(0,1)区间内的随机值,将“A”所对应的图像模式输入给网络,网络将输入模式加权求和、与门限比较、再进行非线性运算,得到网络的输出。在此情况下,网络输出为“1”和“0”的概率各为50%,也就是说是完全随机的。这时如果输出为“1”(结果正确),则使连接权值增大,以便使网络再次遇到“A”模式输入时,仍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输出为“0”(即结果错误),则把网络连接权值朝着减小综合输入加权值的方向调整,其目的在于使网络下次再遇到“A”模式输入时,减小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如此操作调整,当给网络轮番输入若干个手写字母“A”、“B”后,经过网络按以上学习方法进行若干次学习后,网络判断的正确率将大大提高。这说明网络对这两个模式的学习已经获得了成功,它已将这两个模式分布地记忆在网络的各个连接权值上。当网络再次遇到其中任何一个模式时,能够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一般说来,网络中所含的神经元个数越多,则它能记忆、识别的模式也就越多。人工神经网络的优缺点人工神经网络由于模拟了大脑神经元的组织方式而具有了人脑功能的一些基本特征,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神经网络具有的优点在于:(1)并行分布性处理因为人工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往往是分层或以一种有规律的序列排列,信号可以同时到达一批神经元的输入端,这种结构非常适合并行计算。同时如果将每一个神经元看作是一个小的处理单元,则整个系统可以是一个分布式计算系统,这样就避免了以往的“匹配冲突”,“组合爆炸”和“无穷递归”等题,推理速度快。(2)可学习性一个相对很小的人工神经网络可存储大量的专家知识,并且能根据学习算法,或者利用样本指导系统来模拟现实环境(称为有教师学习),或者对输入进行自适应学习(称为无教师学习),不断地自动学习,完善知识的存储。(3)鲁棒性和容错性由于采用大量的神经元及其相互连接,具有联想记忆与联想映射能力,可以增强专家系统的容错能力,人工神经网络中少量的神经元发生失效或错误,不会对系统整体功能带来严重的影响。而且克服了传统专家系统中存在的“知识窄台阶”问题。(4)泛化能力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类大规模的非线形系统,这就提供了系统自组织和协同的潜力。它能充分逼近复杂的非线形关系。当输入发生较小变化,其输出能够与原输入产生的输出保持相当小的差距。(5)具有统一的内部知识表示形式,任何知识规则都可以通过对范例的学习存储于同一个神经网络的各连接权值中,便于知识库的组织管理,通用性强。虽然人工神经网络有很多优点,但基于其固有的内在机理,人工神经网络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自己的弱点:(1)最严重的问题是没能力来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和推理依据。(2)神经网络不能向用户提出必要的询问,而且当数据不充分的时候,神经网络就无法进行工作。(3)神经网络把一切问题的特征都变为数字,把一切推理都变为数值计算,其结果势必是丢失信息。(4)神经网络的理论和学习算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神经网络的发展趋势及在柴油机故障诊断中的可行性神经网络为现代复杂大系统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实现手段。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是一类新的知识表达体系,与传统专家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不同,它是一种低层数值模型,信息处理是通过大量的简单处理元件(结点) 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由于它的分布式信息保持方式,为专家系统知识的获取与表达以及推理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它将逻辑推理与数值运算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功能、联想记忆功能、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功能,解决诊断系统中的不确定性知识表示、获取和并行推理等问题。通过对经验样本的学习,将专家知识以权值和阈值的形式存储在网络中,并且利用网络的信息保持性来完成不精确诊断推理,较好地模拟了专家凭经验、直觉而不是复杂的计算的推理过程。但是,该技术是一个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领域,是一个不十分成熟的学科。一方面,装备的故障相当复杂;另一方面,人工神经网络本身尚有诸多不足之处:(1)受限于脑科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由于生理实验的困难性,目前对于人脑思维与记忆机制的认识还很肤浅。(2)尚未建立起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目前已提出了众多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归纳起来,这些模型一般都是一个由结点及其互连构成的有向拓扑网,结点间互连强度所构成的矩阵,可通过某种学习策略建立起来。但仅这一共性,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学习策略大多是各行其是而无法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框架之中。(3)带有浓厚的策略色彩。这是在没有统一的基础理论支持下,为解决某些应用,而诱发出的自然结果。(4)与传统计算技术的接口不成熟。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决不能全面替代传统计算技术,而只能在某些方面与之互补,从而需要进一步解决与传统计算技术的接口问题,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虽然人工神经网络目前存在诸多不足,但是神经网络和传统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智能故障诊断技术仍将是以后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优势。神经网络擅长数值计算,适合进行浅层次的经验推理;专家系统的特点是符号推理,适合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推理。智能系统以并行工作方式运行,既扩大了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范围,又可满足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实时性要求。既强调符号推理,又注重数值计算,因此能适应当前故障诊断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随着人工神经网络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将在智能故障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神经网络上述的各类优缺点,目前有将神经网络与传统的专家系统结合起来的研究倾向,建造所谓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理论分析与使用实践表明,神经网络专家系统较好地结合了两者的优点而得到更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与离心式鼓风机极为相似。但它的工作原理与活塞式压缩机有根本的区别,它不是利用汽缸容积减小的方式来提高汽体的压力,而是依靠动能的变化来提高汽体压力。离心式压缩机具有带叶片的工作轮,当工作轮转动时,叶片就带动汽体运动或者使汽体得到动能,然后使部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从而提高汽体的压力。这种压缩机由于它工作时不断地将制冷剂蒸汽吸入,又不断地沿半径方向被甩出去,所以称这种型式的压缩机为离心式压缩机。其中根据压缩机中安装的工作轮数量的多少,分为单级式和多级式。如果只有一个工作轮,就称为单级离心式压缩机,如果是由几个工作轮串联而组成,就称为多级离心式压缩机。在空调中,由于压力增高较少,所以一般都是采用单级,其它方面所用的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大都是多级的。单级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构造主要由工作轮、扩压器和蜗壳等所组成。 压缩机工作时制冷剂蒸汽由吸汽口轴向进入吸汽室,并在吸汽室的导流作用引导由蒸发器(或中间冷却器)来的制冷剂蒸汽均匀地进入高速旋转的工作轮3(工作轮也称叶轮,它是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重要部件,因为只有通过工作轮才能将能量传给汽体)。汽体在叶片作用下,一边跟着工作轮作高速旋转,一边由于受离心力的作用,在叶片槽道中作扩压流动,从而使汽体的压力和速度都得到提高。由工作轮出来的汽体再进入截面积逐渐扩大的扩压器4(因为汽体从工作轮流出时具有较高的流速,扩压器便把动能部分地转化为压力能,从而提高汽体的压力)。汽体流过扩压器时速度减小,而压力则进一步提高。经扩压器后汽体汇集到蜗壳中,再经排气口引导至中间冷却器或冷凝器中。 二、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特点与特性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与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相比较,具有下列优点: (1)单机制冷量大,在制冷量相同时它的体积小,占地面积少,重量较活塞式轻5~8倍。 (2)由于它没有汽阀活塞环等易损部件,又没有曲柄连杆机构,因而工作可靠、运转平稳、噪音小、操作简单、维护费用低。 (3)工作轮和机壳之间没有摩擦,无需润滑。故制冷剂蒸汽与润滑油不接触,从而提高了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传热性能。 (4)能经济方便的调节制冷量且调节的范围较大。 (5)对制冷剂的适应性差,一台结构一定的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只能适应一种制冷剂。 (6)由于适宜采用分子量比较大的制冷剂,故只适用于大制冷量,一般都在25~30万大卡/时以上。如制冷量太少,则要求流量小,流道窄,从而使流动阻力大,效率低。但近年来经过不断改进,用于空调的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单机制冷量可以小到10万大卡/时左右。 制冷与冷凝温度、蒸发温度的关系。 由物理学可知,回转体的动量矩的变化等于外力矩,则 T=m(C2UR2-C1UR1) 两边都乘以角速度ω,得 Tω=m(C2UωR2-C1UωR1) 也就是说主轴上的外加功率N为: N=m(U2C2U-U1C1U) 上式两边同除以m则得叶轮给予单位质量制冷剂蒸汽的功即叶轮的理论能量头。 U2 C2 ω2 C2U R1 R2 ω1 C1 U1 C2r β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特性是指理论能量头与流量之间变化关系,也可以表示成制冷 W=U2C2U-U1C1U≈U2C2U (因为进口C1U≈0) 又C2U=U2-C2rctgβ C2r=Vυ1/(A2υ2) 故有 W= U22(1- Vυ1 ctgβ) A2υ2U2 式中:V—叶轮吸入蒸汽的容积流量(m3/s) υ1υ2 ——分别为叶轮入口和出口处的蒸汽比容(m3/kg) A2、U2—叶轮外缘出口面积(m2)与圆周速度(m/s) β—叶片安装角 由上式可见,理论能量头W与压缩机结构、转速、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及叶轮吸入蒸汽容积流量有关。对于结构一定、转速一定的压缩机来说,U2、A2、β皆为常量,则理论能量头W仅与流量V、蒸发温度、冷凝温度有关。 按照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特性,宜采用分子量比较大的制冷剂,目前离心式制冷机所用的制冷剂有F—11、F—12、F—22、F—113和F—114等。我国目前在空调用离心式压缩机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是F—11和F—12,且通常是在蒸发温度不太低和大制冷量的情况下,选用离心式制冷压缩机。此外,在石油化学工业中离心式的制冷压缩机则采用丙烯、乙烯作为制冷剂,只有制冷量特别大的离心式压缩机才用氨作为制冷剂。 三、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调节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和其它制冷设备共同构成一个能量供给与消耗的统一系统。制冷机组在运行时,只有当通过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流量与通过设备的流量相等时,以及压缩机所产生的能量头与制冷设备的阻力相适应时,制冷系统的工况才能保持稳定。但是制冷机的负荷总是随外界条件与用户对冷量的使用情况而变化的,因此为了适应用户对冷负荷变化的需要和安全经济运行,就需要根据外界的变化对制冷机组进行调节,离心式制冷机组制冷量的调节有:1°改变压缩机的转速;2°采用可转动的进口导叶;3°改变冷凝器的进水量;4°进汽节流等几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转动进口导叶调节和进汽节流两种调节方法。所谓转动进口导叶调节,就是转动压缩机进口处的导流叶片以使进入到叶轮去的汽体产生旋绕,从而使工作轮加给汽体的动能发生变化来调节制冷量。所谓进汽节流调节,就是在压缩机前的进汽管道上安装一个调节阀,如要改变压缩机的工况时,就调节阀门的大小,通过节流使压缩机进口的压力降低,从而实现调节制冷量。离心式压缩机制冷量的调节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进口导叶角度,以改变蒸汽进入叶轮的速度方向(C1U)和流量V。但流量V必须控制在稳定工作范围内,以免效率下降。

李丽张国民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

石耀霖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板内地震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本文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以大陆构造块体为参照对象,对大陆地震的成组孕育和发生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理论计算得到了一系列与中国大陆地震较类似的人工地震图像,如模型中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有轮回性、在地点上有条带性,并在不同轮回中有条带迁移的现象。模型中应力变化十分复杂,但仍能为预测地震提供概略性的信息。

关键词板内地震地球动力学非线性模型

1引言

地震分为板内地震和板间地震两种。大多数板内地震位于大陆地区,由于板内地震有时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因而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板内地震从数目上仅占全球地震的15%,但造成的破坏占全球地震灾害的85%。大约三分之一的板内地震发生在中国。本世纪以来,中国承受的地震灾害占全球地震损失的50%,因此板内地震的研究对中国减轻地震灾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不少学者对地震孕育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其中,由Burridge和Knopoff提出的弹簧滑块模型最具代表性[1]。继后,Byerlee[2]、Dieterich[4]和Rice[9]等将诸如滑动弱化等复杂本构关系引入到一个自由度的单滑块系统中。1991年,朱元清和石耀霖用多个耦合非线性单元系统模拟了多个平行断层带的地震活动[11]。近年来,石耀霖(1994)、张国民(1993)、耿鲁明(1993)等又进一步开展了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模拟地震活动的研究[6,10]。

本文采用一种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中国大陆板内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作了进一步的模拟研究。

2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属欧亚板块内的中国-东南亚亚板块,是典型的板内区。这个具有整体性的大陆地块内部被活动断裂分割成各种不同级别的构造块体,构成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层次块体结构图像。在研究地壳结构、地震构造和强震活动分布等的基础上,高维明等[5]给出了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带的划分,他们在中国大陆地震区内划分出31个地震带和70多个孕震区。根据中国大陆地质构造的上述框架和大震带状分布图像,作为对强震图像的最初级的抽象,把我国大陆地震区抽象为含有若干地震带的大孕震系统。且每个地震带又含有若干个强震的孕震体。其结构如图1a所示。在将图1a转化为物理力学模型时需做如下假设:

图1大陆地震构造抽象框图(a)及6×8模型图(b)

(1)由于大震的孕育一般可能需要数百至数千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在整个孕震过程中,岩石的应力、应变积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流变体的积累过程。而地震发生则是一个瞬间的快速失稳破裂过程,其间发生震源破裂、岩体错动、应力下降等效应,并对周围岩石介质产生瞬间作用,故可将其看成是一个不连续、非线性的过程。为描述震源的这种性质,本文将震源简化成Maxwell体和刚性滑块串联的简单元件。文中称这些元件为基本元件。

(2)将整个大陆构造块体简化为含若干地震活动带的统一的孕震系统,每一个地震活动带上又可有若干孕震区。在物理模型中将地震活动带简化成若干基本元件的并列排列,而且若干地震带组合来模拟孕震系统。

(3)在相邻两排的基本元件之间连接一个耦合元件,来描述地震活动带之间和带内各段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耦合元件由弹簧和阻尼器构成。

其物理力学模型如图1b。考虑到现有运算设备的条件和运算的能力,本文将用6×8个弹簧-滑块-阻尼器组成的模型模拟孕震大系统。亦即在孕震系统中,含有6个地震带,每个地震带又含有8个孕震体。

须要说明的是,图1所给出的模型只是对中国大陆板块构造的一个极其初步的抽象和简化。中国大陆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构造块体,内含一系列次级块体及边界带(地震带),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动力边界作用下,形成一个统一的孕震大系统。系统内含有多个地震带,每带又含有多个震源体。这就是用图1模拟的基础。至于中国大陆构造的不均一性及其孕震系统的三维特性等问题,尚待今后更深入的研究。

3动力学方程组及其求解简述

对图1b所示的力学系统的求解已由石耀霖等给出。震源区长期孕震阶段与发震时快速破裂阶段的力学特性截然不同,因此对每个震源体均从孕震阶段(即应力应变的积累阶段)和发震阶段(即滑块瞬间滑动阶段)分别进行力学模拟和计算。

应力积累阶段(孕震阶段)

设模型由m×n(m排n列)个基本元件和(m-1)×(n-1)个耦合元件组成。在孕震阶段每个基本元件和耦合元件均满足Maxwell体应力应变关系。假设:①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顺时针剪切力为正,逆时针剪切力为负;②串联元件的总应变率等于各个元件应变率之和;③在定常速率作用下,模型中各节点(连接周围元件的点)保持平衡,即与第i个节点相连的各元件应力之和应为零。

根据约束条件,当给定初始条件后,就可得到各单元上的应力值。

滑块错动阶段(地震发生)

构造地震是一种力学失稳现象,可将其看成是由任意微小的渐进变化的区域应力或位移而引起的断面上有限的突然的动力滑动。Burridge(1973)等曾提出描述这种现象的有限应力强度极限及其失稳准则。

模拟中根据该准则作一定的简化[7]。设定串联元件的总应变调整量等于各元件应变调整量之和,并且各元件应力增量应满足节点平衡,即与第i个节点相连的各元件应力增量之和应为零,且系统总应变在滑动瞬间不产生变化,即: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根据上述方法及设定条件,可列出一个线性方程组,对其求解,即可得到各元件应力调整值。实际计算中,给定应力初始值,可求解各元件的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当元件上应力值满足滑块滑动条件时,求解线性方程组得到各元件上应力调整后的应力值,并以其为新的应力初始值重新计算。整个模拟过程即为以上两步骤的不断重复。

4理论结果及其与实际地震活动的初步对比

应用上述方程组的求解结果,并在设定各种参数的取值之后,即可计算出6×8模型的理论结果。在参数选取时,考虑到地壳岩石介质的差异不大,同时为计算简便,因此本文对各基本元件的弹性模量和粘性系数取相同的值。重要的是各基本元件的静摩擦强度取值不同,代表各震源区介质破裂强度的差异。而动摩擦强度与静摩擦强度之比为1∶。边界条件取为定常应变速率。

图2为邱竞男[8]等给出的我国近百年来强震活动的4个轮回图。从图中可见,每个轮回包含地震活动平静和活跃两种状态。其能量释放和应力变化曲线都与理论结果吻合。

张国民等指出[10],中国大陆的每个活跃期中的强震频度都随时间呈指数变化(图3)。对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时空分布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活跃期内,主体活动地区各不相同。本模型正是针对中国大陆地震分布的这种时空不均匀性特征而设计和计算的。

图2我国近百年来强震活动的4个轮回图[8]

图3本世纪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指数型分析(据张国民等[10])

模型地震特征

图4给出模型的计算曲线。时间取值范围为:t=980至t=1160。这时段中的地震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4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一个应力积累、地震孕育的平静阶段和一个地震连发的活跃阶段。这4个周期为:tⅠ∈[980,1040];tⅡ∈[1040,1090];tⅢ∈[1090,1120];tⅥ∈[1120,1160]。图4与图2和图3给出的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情况十分类似。

图4[980,1160]时段模型系统的平均应力图(a)、平均应变能量图(b)、累积释放能量图(c)、累积频度图(d)和M——t图(e)a、b、c图纵坐标为相对数值

图5是上述四个轮回的每一轮回中地震活动总图像,共分四组。6×8个网格代表48个元件,图框左边和上边的数字标定了各方块代表的元件行与列号。每组左图表示地震发生的顺序,右图表示地震的分布与震级大小。由图可见,每个轮回中地震的主体活动带都不同,而且随着时间的进程,每个轮回中的主体活动带显示一定的迁移趋向。这种迁移有一定的规律,大致是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在I轮回中,1带→6带;在Ⅱ轮回中,5带→1带;在Ⅲ轮回中,3带→2带→5带;在Ⅳ轮回中,6带→2带。从上述模型计算结果可看到,每个活跃期有一个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而不同活跃期中,主体活动地区呈迁移特点。这种模型结果可用以理解中国大陆地区地震轮回活动中主体活动地区的存在及其特性转移。

图5由模型计算得到的各轮回地震空间分布

模型的应力图像

图6给出了模型在t∈[980,1050]时段内的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本文计算结果图中的时间是相对的,即以计算开始的时刻为零时刻,时间迭代步长为5,也就是当没有地震发生时每隔5个时间点进行一次迭代,当有地震发生时,从地震发生的时刻起,每5个时间点作一次迭代。图6中的[980,1050]时段就是计算了980个相对时间点以后的图像。图中的数字是相对应力值,代表每个孕震区的应力水平,每个元件在某时刻的相对应力值由以下公式给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σi,j指第i,j元件上的应力值; 为元件的动摩擦强度; 为元件的静摩擦强度。当且仅当Vi,j=10时,该元件破裂。图6方框中“-”表示该元件上的应力值低于动摩擦强度;“9+”表示元件上的应力比9大接近于10,但还未破裂;“*”表示在此时间点上元件破裂。从图6中可以看到,当t=982时,整体应力水平较低,但由于元件本身及系统的不均匀性,在经历一定的时间以后,一系列的破裂活动给出了整个系统的应力不均匀图像。应力经过15个时间点以后,由于在定常边界速率下系统整体水平逐渐增长,到t=997时,E3,8元件的应力值超过9,E6,6的应力值为9。当t=1001时E3,8首先破裂,并导致E3,7应力升高而发生破裂,这两次破裂导致E6,6应力下降。t∈[1001,1011]时段中,系统经过震后应力调整和在边界动力作用下应力的连续积累,使E1,5、E2,2、E6,6应力超过9。当t=1014时,E1,5、E2,2破裂,E6,6仍保持“9+”状态。t=1019,E6,6破裂。由于系统在定常应变速率的边界动力作用下,其应力、应变和应变能的积累是持续不断、始终不停地进行的。所以到t=1035前,整个系统积累应力和应变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因而在t=1035时,连续发生了5次破裂,这是这一时段中地震活动的高潮。由于t=1035前后连续发生了5次地震的高潮活动,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应力、应变和应变能大量释放。因此,在t=1035之后,系统应力水平迅速下降到较低水平状态,使得t=1040后系统进入到长时间的应力积累过程,然后又开始下一轮的地震活动。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伴随着某元件的破裂,系统整体的应力水平都有所下降,但与破裂元件在同一地震带上的元件应力都有所升高,离破裂元件较近的元件应力升高较大。其他带上元件的应力都有所下降,离破裂元件越近的元件上应力值下降越多。另外,并不是每当元件的应力值升到9接近10时,元件都会破裂,例如t=1035时,E5,8和E6,8都达到“9+”,但由于E5,8先破裂,导致E5,7应力升高而随之破裂(t=1039),这样使与E5,8同一排的E6,8应力大幅度减少,因而E6,8在经历了一个临近破裂的过程以后,应力下降,在此时段中没有发生破裂。由此看来,6×8系统的应力图像很复杂。

每当系统有元件破裂,系统的总平均应力值就有所下降,然后系统应力进一步积累,直到一定程度以后,又有元件破裂。模拟结果表明,孕震系统在边界动力作用下经历应力积累、大释放、再积累、再大释放的过程,相应的地震活动呈现为平静、高潮,又平静、又高潮的似周期或轮回活动图像。

5讨论

在模型计算中,可以看到,在每个轮回中,各地震带的总体应力水平是相同的,只是有些带上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因而不易发生大规模的破裂。而在另外一些条带上,应力集中地分布于几个孕震区中,从而使得这个条带在这一轮回中比较活跃。也就是说,比较活跃的地震带上总应力并不比不活跃的地震带上应力高,之所以某些条带地震比较活跃是因为在这些条带上应力分布不均匀。

考察图6发现,在一个轮回的地震活动开始时的应力图像对这一轮回中破裂发生的地点有较好的预示作用。如t=1011中应力超过9的三个元件在这一轮回中都发生了破裂。某一时刻的应力图像也可以预示下一时刻的地震发生地点,如t=997时E3,8的应力超过9,在t=1001时这个元件就破裂了。但应力图像又是十分复杂的,某个元件应力达到或超过9,并不一定就会马上破裂,甚至在这一轮回中都不会破裂。也就是说,虽然发震前应力场有较明确的显示,但这种显示与必然发震不是一一对应的。

图6系统在980~1050时段中的应力图像

致谢本文是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大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初步研究。工作中得到耿鲁明、刘杰的热情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Theoretical ~371.

[2] of ~626.

[3]Chen network and by Wang Zhaoming,et al..Beijing:Electricity Industry Press,1988.

[4] properties of faults with simulated behavior of crustal ~120.

[5]Gao al..The boundary of seismologically risk regions and active 1996,(2).

[6]Geng Luming,et al..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eld and the source during the preparat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Research in China,1994,9(4):310~319.

[7]Li Li,Zhang Guomin and Shi dynamic model for continental and Geology,1996,18(.):9~20.

[8]Qiu Jingnan,et al..Discussion on the stages of seismicity in this century in ,(6),41~47.

[9] al..Dynamic motion of a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system following a rate and state dependent friction ~530.

[10]Zhang Guomin,et al..Computer models for the cycle activity of earthquakes in China Research in China,1993,9(1):20~30.

[11]Zhu al..Dynamically nonlinear models in the research on (1):20~31.

非线性力学期刊

钱伟长长期从事力学研究在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型编码等方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创办《应用数学和力学》刊物,采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搜一下SCI期刊列表

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英国)工程断裂力学(英国)理论与应用力学杂志(法国)应用力学和工程技术中的计算机方法(荷兰)非牛顿流体力学杂志(荷兰)力学学报(中国)更多力学期刊:

他主要从事的是应用数学还有力学的研究,他提出的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被称为是钱伟长方程组。

非线性动力学顶级期刊有哪些

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英国)工程断裂力学(英国)理论与应用力学杂志(法国)应用力学和工程技术中的计算机方法(荷兰)非牛顿流体力学杂志(荷兰)力学学报(中国)更多力学期刊:

《非线性动力学丛书》序前言第1章 时滞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分叉 前言 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时滞稳定性问题 稳定性切换问题 Hopf分叉及周期运动的多尺度分析 周期运动的数值计算 含时滞状态反馈的Duffing振子大范围分叉 含时滞反馈的Duffing振子全局动力学参考文献第2章高维系统的多脉冲全局分叉理论及其在悬臂梁中的应用 引言 能量相位法 广义Melnikov方法高维系统的规范形计算 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摄动分析 解耦系统的动力学 多脉冲轨道的存在性 利用能量相位方法研究多脉冲轨道 混沌运动的数值计算 0结论参考文献第3章 非光滑动力系统理论和应用 引言 非光滑力学系统的常用模型 脉冲微分方程和微分包含 非光滑系统周期运动的存在性和稳定性 非光滑系统Floquet乘子和Lyapunov指数的计算 非光滑动力系统的分叉与混沌 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第4章 非自治系统周期解分叉理论及其发展 前言 非线性Mathieu方程周期解的分叉理论 奇异性及识别问题 普适开折理论. 分类问题参考文献第5章 等变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全局分叉 等变动力系统的定义和例子 平面等变动力系统的全局分叉 平面等变系统的全局和局部分叉举例:极限环分布高维等变动力系统的全局分叉 等变系统全局分叉的应用:对流模型的分叉 一类三维流的吸引不变环面与扭结周期轨道参考文献第6章 非线性动力系统的规范形计算,Hopf分叉的控制和应用研究 引言 规范形和焦点计算 含参数的最简规范形的计算 Hopf分叉控制 结论参考文献第7章 关于后绝对稳定性研究的若干问题 控制研究的新问题——本质非线性 绝对稳定性研究的历史贡献 多平衡位置系统,有界性与收敛性 周期过程的问题 阶类摆系统 高阶类摆系统非局部化简 同异宿轨和混沌 控制与鲁棒性 关联的作用参考文献第8章 网络结构和动力学 前言 数学准备知识 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上的同步行为 传染病的SIR模型参考文献第9章 弹性杆中的非线性色散波 引言 基于三维弹性力学的模型方程 基于Navier-Bernoulli假设的模型方程 色散关系 远场方程 结论参考文献第10章 轴向运动弦线和梁的非线性动力学 前言数学模型 线性振动分析 非线性振动的直接多尺度分析 分叉和混沌的数值研究 结束语参考文献《非线性动力学丛书》已出版书目

国内的话力学杂志有《力学进展》、《力学与实践》等。给lz一些国际的期刊。国际知名的力学期刊 刊名 原文名 创刊年 附注《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 (AppliedMa 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委员会 《热应力杂志》(美)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 1978 美国 Hemispheres Publishing Co. 《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1966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1965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国际多相流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 1973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 (英)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tructural Dynamics 1972 英国John Wiley Sons Ltd.《国际热与热流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Flow 1979 英国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ubli-CationsLtd.《国际地震工程与土壤动力学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oil Dynamics1981 英国 CML Publications《工程断裂力学》(英)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1968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国际压力容器与管道杂 志》(英)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ureVessels Piping 1973 英国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 《国际工程数值方法杂志》 (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in Engineering 1969 英国John Wiley Sons Ltd.《工程材料与结构的疲劳》 (英) Fatigu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1978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国际疲劳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1979 英国 IP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学及地 质力学文摘》(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MiningScienc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64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水利》(法) La Houille Blanche 1902 法国《理论与应用力学杂志》(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Theorique et Appliquee(Le) 1962 法国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Gauthier-Villars《工程师文献》(联邦德国) Ingenieur-Archiv 1929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 (奥地利) Rock Mechanics Rock Engineering1929 奥地利 Springer-Verlag 《固体力学文献》(荷兰) Solid Mechanics Archives 1976 荷兰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应用力学和工程技术中的计算机方法》(荷兰)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72 荷兰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杂志》(荷兰)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1975 荷兰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原名为Journal of Industrial Aerodynamics,1980年改为 现名)《国际断裂杂志》(荷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1965 荷兰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水利学研究杂志》(荷兰)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1963 荷兰International Assiciation for Hydraulic Research《非牛顿流体力学杂志》 (荷兰) Journal of Non-Newtonian Flluid Mechanics 1975 荷兰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波动》(荷兰) Wave Motion 1979 荷兰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土木工程学报》(中国)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1954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力学学报》(中国) Acta Me-chanica Subuca 1957 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The Editorial Board of ACTAMECHANIC A SINICA,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力学译丛》(中国) 1964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所《力学进展》(中国) 198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应用力学》(中国) 1982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所《固体力学学报》(中国)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80 《固体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员《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 《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委员会《建筑结构学报》(中国)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1980 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力学》(中国) 1980 《上海力学》编辑部 《爆炸与冲击》(中国) 1981 《爆炸与冲击》编辑部 《振动与冲击》(中国) 1982 《振动与冲击》编辑委员会《空气动力学学报》(中国) 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1983 《空气动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数学物理学报》(中国) 1981 《数学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实验应力分析学会会报》 (美)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Analysis 1943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实验力学》(美) Experimental Mechanics 1961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结构力学杂志》(美) Journal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1972 美国Marcel Dekker Ine.《流变学杂志》(美) Journal of Rheology 1957 美国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 《液压与气体力学》 (美) Hydraulics Pneumatics; Magazine of Fluid Powerand Control Systems 1948 美国Penton/IPC 《流体物理学》(美) Physics of Fluids 1958 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流体力学年评》(美)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1969 美国Annual Review Inc.《应用力学杂志》(美) Journal of AppliedMechanics 1935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实验应力分析学会年度春 季会议录》(美) Proceedingsof the SESA Annual Spring Meeting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聚合物科学杂志》(美)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1946 美国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生物工程学杂志》(美)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Engineering 1977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复合材料杂志》(美)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1967 美国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流体工程学杂志》(美) Journal of FluidsEngineering 197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报--工程力学组杂志》(美)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Engineers- Journal of the Engineer Mechanics Division 187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自动车工程师学会汇刊》 (美) SAE Transactions 1906 自动车工程师学会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船舶研究杂志》(美) Journal of ShipResearch 1893 造船与轮机工程师协会 (Society of NavalArchitects Marine Engineers)《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志》 (美) AIAA Journal 1930 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苏联流体力学研究》(美) Fluid Mechanics-Soviet Research 1972 美国 Scripta Publishing Co. 《流体动力学》(美) Fluid Dynamics 1966 美国 Plenum Publishing Co.《伦敦皇家学会会报,A辑: 数学及物理科学》(英)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A: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185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A 辑数学与物理科学》(英)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Society of London,SeriesA:Mathematical PhysicalSciences 185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887年(第178卷)起分A,B两辑出版《力学研究通讯》(英)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74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生物流变学》(英) Biorheology 1963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生物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68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材料科学杂志》(英)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1966 英国 Chapman and Hall Ltd.《应变》(英) Strain 1964 英国应变测量学会 (British Society for Strain Measurement)《工程设计应变分析杂志》 (英) Journal of Strain Analysis for EngineeringDesign 1965 英国 Mechanical EngineeringPublications Ltd.《力学研究》(英) Research Mechanica 1980 英国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计算机与结构》(英) Computers Structures 1971 英国 《计算机与流体》(英) Computers Fluid 1971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水力气体机械动力》(英) Hydraulic Pneumatic Mechanical Power 1955 英国Trade Technical Press Ltd. Ltd. 《飞机工程》(英) Aircraft Engineering 1929 英国 Bunhill Publications Ltd.《航空季刊》(英) Aeronautical Quarterly 1949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航空杂志》(英) Aeronautical Journal 1897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星际航行学报》(英) ActaAstronautica 1955 英国1974年改为现名,1955~1973年刊名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c.《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Mechanics1958 英国1974年改为现名,1955~ 1973年刊名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d《理性力学与分析文 献》(联邦德国) 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 1957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流变学学报》(联邦德国) Rheologica Acta 1958 联邦德国 Dr. Dietrich Steinkopff Verlag 《流体力学实验》(联邦德国) Experiments in Fluid 1983 联邦德国springer-Verlag 《油压力学与气体力学》 (联邦德国) Olhydraulik und Pneumatik 1957 联邦德国 Krausskopf Verlagsgruppe 《数学生物学杂志》(联邦德国)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1974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热力学与流体力学》 (联邦德国) Warme-und Stoffubertragung 1968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法国流变学小组手册》 《通报》(法) Cahiers et Bulletin du Groupe Franais de rheologie 1965 法国《法国科学院会议周报,A-B辑:数理科学》(法) Comptes 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eances deL’Academie des Sciences, Series A et B:”Sciences Mathematiques,SciencesPhysiques” 1835 法国 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应用力学纪事》(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Appliquee 1977 法国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力学》(意) Mechanica 1966 意大利 Pitagora Editrice《力学学报》(奥地利) Acta Mechanica 1965 奥地利 Springer-Verlag 《弹性体杂志》(荷) Journal of Elasticity 1971 荷兰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天体力学》(荷) Celestial Mechanics 1969 荷兰 Publishing Co.《工程数学杂志》(荷)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1966 荷兰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材料力学》(荷)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981 荷兰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澳大利亚地质力学杂志》 (澳) The Australian Geomechanics Journal 1971 澳大利亚《加拿大航空与空间杂志》 (加) Canadian Aeronautics SpaceJournal 1955 加拿大,1962年改为现名,1955~1961年刊名为:Canadian Aeronautics Journal.《核工程与设计》(瑞士)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65 瑞士Elsevier Sequoia . 《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 (民主德国) ZAMM-Zeitschrift fur Angewandt Mathematikund Mechanik 1921 民主德国 Akademic-Verlag 《理论与应用力学》(波兰) Mechanika Teoretyczna i Stosowana 1964 波兰 PWN 《工程汇刊》(波兰) Rozprawy Inzynierskie 1953 波兰 PWN 《力学文献集》(波兰) Archives of Mechanics 1849 波兰 PWN 《罗马尼亚技术科学杂志, 应用力学辑》(罗) Revue Roumaine des sciencesTechniques,Serie Mecanique Appliquee1956 罗马尼亚科学出版社《应用力学研究》(罗) Studii si Cerctari de Mecanica Applicata 1942 罗马尼亚科学出版社《日本应用力学全国会议 录》(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Mechanics 1953 日本中央科学社 《材料》(日)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Materials Science 1952 日本材料学会《日本机械学会论文集》(日) Transaction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 1935 日本机械学会 《土木协会论文报告集》(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44 日本土木工学会《日本造船协会志》(日)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ects of Japan 1915 日本造船协会《流体工程学》(日) 流体工学 1965 日本产业开发社(原名:学, 1965~)《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志》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志 1967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力学研究所报告》(日) 力学研究所报告 1967 日本力学研究所《日本流变学会志》(日) 日本一学会志 1973 日本流变学会《应用数学与力学》(苏联) 1936 苏联《苏联科学院通报:固体力 学》(苏) 1966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磁流体力学》(苏) 1965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燃烧与爆炸物理学》(苏) 1965 苏联《应用力学与物理学杂志》 (苏) 1960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应用力学》(苏) 1955 苏联《复合材料力学》(苏) 1965 苏联《建筑力学与建筑物计算》 (苏) 1959 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通报》(美) Moscow University Mechanics Bulletin 1969 美国 Allerton Press Inc (译自俄文) 《得克萨斯大学巴尔科研究 中心年报》(美) Annual Repoet-Balcones Research Center, Texas at Austin 美国《剑桥哲学会数学汇刊》(英) Re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7 英国Cambridge ,1977年改为现名,1843~1976 年名为Proceedings of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力学与应用数学季刊》(英) Quarterly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948 英国 《流体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56 英国 Cambridge 《应用力学研究所报告》(日) Reports of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pplied Mathematics 1952 日本九州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 《东京大学航天研究所报告》 ISAS (Institute of Space Aeronautical Science,Univ. Tokyo) 日本东京大学航天研究所 《布加勒斯特乔治乌德治工 学院通报:力学辑》(罗) Buletinul Institutului Politehnic“Gheorghe Gheorghiu-Dij” 1949 罗马尼亚《列宁格勒大学通报:数学, 力学和天文学类》(苏) 1946 苏联《莫斯科大学通报:数学力学类》(苏) 1946 苏联《国外科技资料馆藏目录━ 数学,力学》(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力学文摘━流体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报 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力学文摘━一般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 报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力学文摘━弹性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 报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数学文摘》(美) Mathematical Reviewswith Index toMathematicalReviews 1940 美国数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冲击与振动研究辑要》(美) Shock and Vibration Digest 1969 美国冲击与振动情报中心《流变学通报》(美) Rheology Bulletin 1937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Physics《应用力学文摘》(美)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1948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地震工程文摘杂志》(美) Abstracts Journal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68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Univ. of California,Berkele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工程索引》(美) Engineering Index (Annual) 1884 美国 Engineering Index Inc.《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汇 刊》(美)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Engineering 1852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科学引文索引》 (美) Science Citation Index 1961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土木工程水利文摘》(英) Civil Engineering HydraulicsAbstracts 1968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流变学文摘》(英) Rheology Abstracts 1940 英国 Pergamon Press《固体-液体流文摘》(英) Solid-Liquid FlowAbstracts 1973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Research Association《工业空气动力学文摘》(英)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Abstracts 1970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流体动力学文摘》(英) Fluid Power Abstracts 1965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文 摘》(英) ICE Abstracts 1972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1974 年改为现名(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 文摘通报,第130辑:数学, 物理,光学,声学,力学, 热学》(法) Bulletin Signaletique du 130 hysique Mathematique, Optique, Acoustique, Mecanique, Chaleur 1961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机 械工学编》(日) Currdnt Bibliography on Science Technology 1975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文摘杂志:力学(综合本) 》(苏) 1953 苏联全苏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力学与实践》(中国) 1979 《力学与实践》编辑委员会 《美国物理学杂志》(美)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33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非线性回归毕业论文

论文答辩演示的优劣与否,是答辩能否顺利通过,能否顺利 毕业 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有毕业论文评阅人评语模板,欢迎参阅。毕业论文评阅人评语模板 1、该课题选题新颖,紧密结合临床,设计合理,属于本学科研究 热点 ,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论文的内容与题目基本相符,结构完整,格式规范,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语言通顺流畅,内容丰富。文献材料收集丰富详实,基本涵盖了本学科相关的主要文献,并对本学科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归纳作用。数据资料充分,论述过程严谨,思路清晰,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 方法 选用得当,结果可信。论文撰写严肃认真,推理符合逻辑,结论和建议具有现实意义,是一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硕士生论文。 2、从答辩可以看出该生总体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准备工作充分,对论文内容非常熟悉,能简洁明了的陈述设计思想和过程,系统展示流畅,回答问题有理有据,基本概念清楚,论文有一定创新。希望继续完善论文中的部分文字和符号,争取规范使用。 3、___同学的硕士毕业论文《消费者网上购物的网站体验对网上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在相关文献研究和时事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网站体验的组成要素,以及网站体验对消费者网络购买意愿的影响,其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4、该论文引用文献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对有关的中外文献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掌握了____ 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文献综述丰富而规范。 5、在十分钟的陈述中,该生介绍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内容与结构,以及论文的写作过程,条理清晰,语言无大错,对老师的提问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素养。但设计过程有点小问题,流程图不很完善,希望及时纠正。 6、___同学的学位论文《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数据模型的分析和研究》选题于 教育 部委托中山大学开展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项目。该论文研究成果对于构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意义。 7、在五分钟的陈述中,该生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以及为此进行的研究,显示出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视频设计很漂亮,但不太符合专业要求,若多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对实现过程进行设计则更好。 8、论文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对行了因素分析,论文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资料收集详实,数据准确,论证清晰有力,论据充分可靠,结论可靠。 9、该生专业素养比较好,对所提问题回答流利,正确率高,对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认识到位,时间把握得当,若能用比较新的运行环境进行实现相对好。 10、论文陈述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对老师的提问能流利作答,思路清晰,但对论文中的部分代码解释不楚,有少量语言错误,望今后的研究中多创新。 11、结合数学知识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地质问题,对方法原理掌握透彻,论文有比较好的创新。对快速傅里叶和小波变换图的结果分析到位,处理结果良好,计算机基础素养好。答辩中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论文中变换的指标若有对比会更好。 12、该生在规定时间内比较流利、清楚的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恰当回答与论文有关的问题,态度谦虚,体现了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建议把图像的打开功能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继续完善使论文格式规范化。 13、该论文选题合理,为____ 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意义重大。 14、该生流利地陈述了写作该论文的目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古玩网站设计过程很规范,但实体和概念之间联系少,整个设计应该尽量符合计算机方面的要求。 15、该论文反映出了作者在本门学科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达到了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建议安排答辩。 16、该生陈述清楚,回答问题流利。虽论文立意比较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构架和内容都比较庞大,需要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论文题目和客户端登陆服务器模块也需稍作修改。该生准备工作充分,环节陈述完整,论文构思清晰,体现了较好的专业基础,时间把握也很好。就是论文中有需求但缺乏需求分析,对部分答辩问题回答不太清楚,图的表示方式不规范。 17、本文的写作符合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规范,学术水准较好,体现了两年学习的成果,可进入答辩程序。 18、答辩的准备工作充分,对老师的提问能详实回答,并对设计过程中所遇困境能反复探讨研究,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专业技术比较好。若能结合专业改进使静态的网页成为动态的则更好,不足在于数据库中表的描述方式不太对,望改进。 19、答辩过程中,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熟练、扼要的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晰,创新点明显,回答问题时反映敏捷,表达准确,系统演示熟练,专业素养很高,经答辩委员会商议,一致同意其成绩为优秀。 20、该论文研究结果表明,____ ,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操作性,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于____ 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对于____ 实践有 经验 ,有分析,有思考,有建议。 21、该生用dreamweave和access数据库等技术对甘孜旅游网站进行设计,设计清新美观,主要问题回答准确,基本概念清楚,望对论文中指正的数据库存放问题进行修改。 22、论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采用了递进式的分析结构,逻辑性强,文笔流畅,表达清晰,重点突出。 文章 格式符合学术规范。反映作者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论文表明作者掌握了 企业管理 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论文达到了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其参加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23、论文长于思辨和综合,而短于对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的考量,比如各用户对于专业设置的需求以及数据挖掘中数据的可采集性及可用性等。建议今后在相关研究中采取更广泛视角。 24、该生对数据库的设计细节讲解详细,研究深入,论坛设计部分独立完成,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答辩中思路清晰,回答得简明扼要,语言流利。答辩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生成绩为良好,但要求该生纠正论文中尚存的某些错误。 25、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但答辩中回答问题不是很流畅,对设计的细节技术不太熟,回答问题不够切题。 26、论文格式正确,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书写规范,逻辑严密,语言流畅,重点突出,反映了作者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论文总体优秀,同意提交答辩,建议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27、从五部分对论文进行阐述,重点突出,答辩流畅、熟练,知识掌握基本到位,时间符合要求。不足是论文中有部分概念错误。 28、论文发现论网站的易用性体验、网站的有用性体验、网站的视觉体验、价格体验、商品体验、服务体验、信誉体验等七个方面的体验可以很好地解释网站体验的内涵,利用SOR模型分析得知网站体验对购买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情绪和感知风险是网站体验和购买意愿之间的部分中介变量。论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研究方法较为科学。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构建了网站体验研究的新模型,二是比较系统地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分析影响网络购买意愿的因素。论文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清晰有力,论据充分可靠,数据准确,资料详实,文献综述丰富而规范,其中论文关于网站体验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新的见解。不足之处在于网站体验的维度还不够全面,尤其是网站技术因素部分,未来还可以考虑研究网速等网站技术因素对网站体验的解释力度。 29、本文主要围绕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数据模型这个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论文首先对已有的专业设置数据模型进行综述,分析其在功能性、预测性、分析性以及挖掘性方面的不足之处,然后结合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实际需求,引入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和OLAP,构建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数据模型。总的来说,论文框架清晰,逻辑严谨,行文体现了自己的学术思考及思辨结论,有自己的创见。 30、论文陈述清楚,讲解简单明了,存在不足在于缺少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多为套用他人研究成果,论文格式方面应多规范。 毕业论文评阅人评语模板精选 1、指导教师评语书写要求:论文编写情况:如何选题,提纲几稿定稿,论文修改几次定稿。学生在论文撰写期间的表现。对观点、内容的评价:观点是否正确,论文的主要内容具有独创或有意义的观点。对论文结构的评价:中心思想是否突出,层次结构、论证是否充分。对语言表述的评价:是否行文流畅,语言是否规范。评分意见。 2、评阅人评议书写要求:对论文选题的评价,对论文写作的评价:观点、内容、结构、语言等。对论文不足的评价。 3、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写要求:对论文选题的评价、选题、主要内容等。对 报告 评价:在规定时间内,能否清楚的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结构、结论。对回答问题的评价:答辩委员会提出了几个问题,对提出问题回答情况的综述。 一、该论文选题合理。区域经济问题是经济界研究的热点,而中部经济增长问题亦是当前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已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论述,在山西也有专家学者对中部区域经济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山西农业区域经济及其增长问题的结合研究,尚未发现有专门的论述。如何认识山西农业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及未来的走势,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是经济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该论文选题意义所在。 二、数据资料翔实,分析方法选用得当。该开题报告能立足于山西实际,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选用了较先进的分析方法(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B—J预测、R/S分析、非线性回归),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做大量的模拟实验,以相关区域经济理论为依据,对新疆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结论和建议较合理。该论文注重理论依据的阐述和模型分析结果的定性分析,在写作过程中对选用的分析方法均做了试算和合理性分析。对新疆农业区域差异的研究结果与现实情况及相关研究成果相符,建议较中肯,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该论文选题正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数据资料充分,分析方法先进,写作进度安排合理,结论和建议具有区域现实意义,建议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评阅人意见】(选题的价值与意义、工作量大小、写作的规范化程度、存在的问题、建议评定成绩、是否可以提交答辩等) 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是目前热门的研究领域,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广泛的关注。该同学选择“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研究,选题有新意。该课题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该论文从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较全面的分析了土地补偿制度的相关问题,设计了解决问题的短、中、长期的解决方案,…….。 论文表明,该同学查阅了较多的文献资料,具备了一定的文献综述和资料整理能力。论文内容较完整,层次结构清晰,主要观点突出,逻辑性较强,表明该同学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论文文字较流畅,达到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本人认为,该论文达到了学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论文答辩。 【答辩小组评语】(学生知识面掌握情况、 逻辑思维 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回答问题正确性等) 在答辩过程中,该同学介绍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内容并回答了答辩委员的提问。答辩表明:该同学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整理了较多的文献资料,具备了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在土地征收补偿研究方面有新意。该同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基本正确。另外,论文也有不足指出,如对土地征收所涉及到的深层次的基础理论问题讨论不够深入,………。 综合指导教师、评阅人的意见和该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答辩小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同学的毕业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学士学位。 优秀毕业论文评阅人评语模板 1、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 2、以__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__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_ 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3、全文以__题。重点探讨出__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4、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5、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__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6、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7、 论文评语 ——优: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8、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9、研究__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论文评语 10、全文以__题,选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全文结构科学合理,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查阅的参考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要求。论证方法较合理。论证内容较有说服力。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该生在论证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无论从选题上还是观点论证上都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创新点不够。 11、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12、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3、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4、本文以__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__部分。其中第一部分__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__。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15、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__为例,重点探讨 __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基本完整,语言也比较通顺,没有大的语法错误。问题是,全文引用的部分太多,自己的分析太少,有些“分析”有抄袭的痕迹。应当说,完成这篇论文所需的材料已经具备,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新的修改意见包括:摘要的首句,关键词的更换,对影响Jack London的一生,并在其作品The Call of the Wild中有所体现的“Superman”还应有进一步的说明。时态用法上的部分混乱情况还需纠正。引用部分过多,自己的评述太少,有的参考书目在文内根本未提及是一个不太好解决的问题。建议从London是所谓超人,Buck也是超狗的角度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生平对其作品的影响。 定稿评语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错误。作者试图从Jack London的生平中寻找作家与其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资料,但仅限于资料的罗列,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所下的功夫还不够。 [例二]初稿评语:论文涉及的内容对跨国公司内文化冲突的解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述比较充分,条理比较清晰。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作者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但对近在眼前的中国的例子却很少。东方文化的例子多取自日本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文章层次分得过细是另一个缺点,几乎一个自然段一层,如不仔细看反而更令人糊涂。在打印格式、拼写、用词上有不少错误,特别是论文的后半部分。参考文献部分尚缺出版社地点。 定稿评语: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英语论文的写作规范。作者试图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内的文化冲突并寻找解决的途径。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显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论述比较充分,条理也很清晰。遗憾的是,由于作者本人没有跨国公司的工作经历,也没有去跨国公司作相应的考察,因此,她的论述只能基于阅读中获得的二手资料,而所谓东方文化又多以日本的资料为代表,要解决人们更为关心的在华跨国公司内的文化冲突问题,读者更需要的则是中西文化的对比,这方面作者虽然在以后各稿中补充了一些,仍显不足。 [例三]初稿评语: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作者对Maslow的心理学理论及Jack London的原著都有所研究。问题主要表面在:1:对英语论文的格式很不了解,Introduction部分又是图表又是分节。论文的后边没有结语,参考文献的排列也不规范;2:观点方面的错误在于竟然认为人类心理学的理论也适用于动物。其实杰克伦敦作品中的那条狗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拟人化了的,是体现所谓权力意志的超人,或super dog。此外语法上也有一些错误。 定稿评语: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据了解,作者是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接触到Maslow的心理学理论的。而初次读到Jack London的The Call of the Wild则是在大学二年级的英语阅读课上。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特别是Jack London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她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作者的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能按照学校的要求与自己在开题报告中拟定的写作进度分阶段地完成论文的研究与写作计划。对于初稿中从形式到内容等方方面面的错误,一经指出,作者都能认真对待,反复修改。尽管语言仍略显稚嫩,但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补充: 一,该论文选题合理.区域经济问题是经济界研究的热点,而农业经济增长问题亦是当前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已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论述,在新疆也有专家学者(如高志刚等人)对新疆区域经济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新疆农业区域经济及其增长问题的结合研究,尚未发现有专门的论述.如何认识新疆农业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及未来的走势,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是经济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该论文选题意义所在. 二,数据资料翔实,分析方法选用得当.该开题报告能立足于新疆实际,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选用了较先进的分析方法(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B—J预测,R/S分析,非线性回归),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做大量的模拟实验,以相关区域经济理论为依据,对新疆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结论和建议较合理.该论文注重理论依据的阐述和模型分析结果的定性分析,在写作过程中对选用的分析方法均做了试算和合理性分析.对新疆农业区域差异的研究结果与现实情况及相关研究成果相符,建议较中肯,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该论文选题正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数据资料充分,分析方法先进,写作进度安排合理,结论和建议具有区域现实意义,建议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书记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先画一下散点图 看看 是否有线性关系如果有线性关系 则用线性回归 如果呈非线性关系,采用曲线回归中 多种回归方程后 选择拟合最优的一个

非线性问题研究论文

你这问题也太搞笑了吧,非线性方程无论是代数方程还是微分方程都没有统一解法的,唯一通用的解法是级数展开。

如果你是一个写作新手,在网上检索写作方法,总会有一类文章告诉你——写文章的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应该做什么。比如提出构思、建立草稿、修改、编辑、出版的线性流程。这些建议自然有很多出于经验之谈。但这似乎也在暗示,我们在星期一头脑风暴,星期二列出草稿,以此类推,按照流程即可完成一篇稿子或者写出一本书。然而,专业作家并不会严格按照写作流程按图索骥。这些有经验的作家会告诉你:我们当然不是否认写作流程的重要性,这些对于新手而言其实非常重要。但是,很少有人告诉他们一个 事实 :比如,当一个创作者在散步的时候,收集了好几个自认为还不错的点子,然而当他回头与自己的好朋友进行沟通后,放弃了大部分自己获得的新点子,并且将剩下的点子进行了修订。这些都是创作流程的一部分。从创作开始,直到出版前期,对稿件进行反复修订等编辑工作都是创作中的日常工作。这使得创作者的创作流程非线性化。换而言之, 非线性才是写作的常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非线性写作的理念、缘由以及一些写作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创作者而言,最常接触的概念是非线性叙事,而不是非线性写作。因此,在讨论非线性写作之前,最好先介绍一下与之相关但是有所区别的非线性叙事。        非线性叙事是线性叙事的相对概念。所谓线性叙事,是指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人物角色在一段时间内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加以展开叙事的方法。多数作品均是采用的线性叙事,最为常见的线性叙事结构便是:比如,著名电影《十二怒汉》。线性叙事的特点在于符合读者或者观众的日常生活经验。与此相对的, 非线性叙事 是指围绕主要人物角色,不按照时间顺序和因果顺序,对其在一段时间或者多段时间内的系列情节的某种组合。比如,中国观众较为熟知《记忆碎片》、《穆赫兰道》、《蝴蝶效应》。非线性叙事包括:等多种叙事类型。《低俗小说》可能是电影史最著名采取非线性叙事的故事了。以下是国外网友对该影片按照时间顺序的场景还原。两种叙事方式各有利弊。线性叙事由于符合人们的直觉,容易吸引读者或者观众的注意力。非线性叙事则是对经典闭合结构的传统叙事的颠覆,使得作品充满了偶然性、不确定性、无中心性等特点。当然,作为一种叙事方法,非线性叙事并不是作品的附属品,其往往具有强化人物角色深度、建构戏剧性情节、建立某种世界观的功能。甚至可以说,非线性叙事这种充满后现代风格的叙事手法本身便是一种故事,非线性叙事形式和作品主题表达是高度统一的。                    与非线性叙事对比,我们很容易理解非线性写作(Non-Linear Writing)。线性写作是我们按照作品呈现的先后顺序,一般是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写作。比如,写一本小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依次输出写作内容。或者,写一篇学术论文,按照引言、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分析过程、结论、讨论等环节逐次展开进行写作。而 非线性写作 则是不按照作品体裁的呈现顺序依次展开写作,而是作者按照兴趣、灵感、写作难易程度等因素决定作品中不同模块的写作顺序。需要强调的是, 非线性写作并不等于非线性叙事 。 非线性叙事强调的是叙事风格,而非线性写作的着重点在写作顺序,强调的是不按照既有作品内部各种模块的呈现顺序展开写作。对于线性叙事的小说和论文等作品,均可以使用非线性写作。我提倡非线性写作的原因在于,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非线性的递归过程 。我们很少注意到,作品的创造与产品的生产逻辑并不一样。产品生产便是一个典型的线性逻辑。工厂按照生产图纸,输入原材料,再使用生产机器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最后便可以得到期待的产品。如果作品的创造,与产品的生产逻辑一样,那么,按照要求,作者在写之前便应该构思、计划、布局。然后我们要用我们的手,像打印机一样将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内容从头至尾写出来。如此,写作本身便是一种基于某种顺序的誊写和转录过程。然而事实是这样吗?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用于写作的双手并不是大脑的誊写机器。诚然,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确实可以提前构思、计划,在大脑中对作品进行构思。但是,作品内容并不是提前可以通过构思刻印在我们的大脑中,而是往往 通过我们的写作过程得以成型 。 如果写作是线性的,那么你便不能在引言之前写出正文,在分析之前写出结论。以此类推。史蒂芬·平克谈到:我们最好注意这前后两者间的区别。比如,我送礼物给小丽。这句话字面意思明确。然而,这句话在我大脑中却激起了一阵阵涟漪,我的大脑中出现了一连串问题:诸如此类。这些问题有的相关,有的不相关,有时接二连三地浮现在脑海。可以将大脑视为一种发酵器,其中的想法、灵感等往往是以跳跃式的方式闪现的。而我们写作的论证逻辑也往往不是线性展开的。写作是一个非线性的递归过程。 我们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 。在写作过程中,绝大多数作家都不会从作品的开头进行写作,依次展开直到作品的结束。尽管往往已经有一些规划,但是更 真实的写作情况 可能是:最终在反复的修订和迭代过程中形成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写作是非线性的迭代过程,其本质上反映了思维和文本之间的矛盾与鸿沟。在思维转变为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是非线性的,而文本绝大部分需要线性呈现。 那么,在明确了写作过程是非线性的本质后,对于我们的写作过程有什么启发呢?这样的担心往往为时过早或者就是多余的。在几乎没有内容,或者内容很少的情况下,还没有动笔便考虑下一部分的内容是什么,考虑如何保障结构的连贯性等问题没有多少意义。先将你的想法、灵感和素材转变为作品内容,最后再确定作品结构。切记,作品的内容的生成和提升,首先需要鼓励的是创造性,而不是从一开始试图通过结构限制我们创造性的发挥。著名小说家史蒂芬·金谈到,写作时完全不必墨守成规、保守教条。同样,你也没必要坚持非要用实验性、非线性文体写作。传统和现代都可以为你所用。你要是乐意,倒挂着写也没问题,用图案写都成。是的,没有规则要求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去创作。因此,当我们没有感觉,不知道从何处下笔时,建议不要担心时间顺序,也不要考虑事件因果关系。当你开始一个写作项目的时候,从你最感兴趣的地方,从你最想写的场景开始写作。这将会为你的写作过程树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自己习惯、喜欢的方式对不同模版进行组合。随后再考虑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具体而言,我之前讨论的一些写作方法实际上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实现非线性写作。比如,利用分轨写作法,区分内容和结构并进行处理。细胞写作法和卡片写作法中的“细胞”和“卡片”本身便相当于一个个小的“模块”,方便作者使用非线性方式对内容进行创造和整合。需要注意的是, 非线性写作和线性写作并非截然对立 ,而是辩证统一的,两种写作方式各有利弊。线性写作更为标准、更有条理,能促使作者思考叙事内容之间的线性逻辑。而非线性写作则是追随灵感和兴趣,有助于抓住一闪而逝的想法,不断拓展和提升作品内容的宽度和深度。然而,如果是纯粹的非线性写作,可能最后会获得一些精彩但是却支离破碎的写作片段。因此, 最好的写作方法便是同时结合线性写作和非线性写作 。对于灵感和思路的处理,使用非线性写作方法。在使用非线性写作处理作品的时候,建议:等方式建立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并在写作期间定期梳理线性结构,以明确当前写作内容在作品中的具体位置。如果能按照线性流程一气呵成,那文章写作效率自然会提升。非线性写作增加了创作过程的灵活性,其对灵感的激发和对内容的反复修订,使得文章质量不断提升得以可能。然而,对于很多人而言,在非线性写作的“漫游”过程中很有可能无法集中精力或者注意力,甚至迷失了写作目标。非线性写作更符合大脑的思考方式,但是也有可能导致写作的低效率。为了优化非线性写作,建议培养书写进程日志的习惯。进程日志的目的主要在特定写作时刻记录作者的写作进程以及决策过程。进程日志不必过于详细记录每日写作写作流程。对于写作新手而言,每日写作间隙或者写作任务完成后,快速记录下当天在创作过程中的写作感想、困难、写作策略以及写作工具。随后,定期回顾并反思这些写作进程日志。这种方法有助于作家在新手入门阶段更为快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流程,对自己的写作心流和写作习惯等不断迭代优化。在我看来,进程日志的践行,相当于为作家的主我和客我之间建构了一座沟通对话的桥梁。既然写作是非线性的,试图去寻找非线性写作的规律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作家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自我,根据自己知识、经验、习惯等因素,尽可能地个性化自己的写作过程。写作经验中,既有一些可以被作家共同体所共享,也有一些是基于作家自身的个体体验。如果尝试过某个写作建议,依然感觉用处不大。没关系,有的时候只是不适合你而言,尽量去探索和创造自己的写作流吧。

近日,《物理评论快报》在线刊发了他们的研究论文。山西大学为论文唯一单位,博士研究生李耀和杨勇刚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秦成兵教授和肖连团教授,贾锁堂教授和张国峰教授等共同参与了研究工作。 金纳米粒子因其特有的非线性效应、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光热效应等,一直是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在光学传感、能量俘获、高分辨成像和光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由于金纳米粒子量子产率低(10-6),而多光子荧光强度和高阶非线性效应严重依赖于激发光的功率,大功率激光的使用一方面会因光热效应破坏金纳米粒子本身的结构,另一方面也会对纳米系统或有机体 (如细胞、组织) 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从而极大地限制了金纳米粒子在功能器件、生物成像、癌症治疗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图1金纳米粒子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超快动力学行为。(a) 线性坐标;(b) 对数坐标。(c) 两束等功率飞秒脉冲激发下的对称干涉条纹;(d) 不等功率激发下的非对称干涉条纹。传统多光子激发模拟结果:(e) n=2,(f) n=。 肖连团教授研究团队针对金纳米粒子应用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基于中间态物理参数可调的三能级理论模型,提升超快双脉冲激发金纳米粒子的非线性干涉效应。实验发展了相位和振幅精确可调的双脉冲超快光场技术,用于精准地调控飞秒激光与金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在将激发功率降低2个量级的情况下,实现了金纳米粒子双光子荧光的非线性干涉,相干相长时荧光强度比通常的双光子光致发光方法提高100倍以上,相干相长与相干相消之比达到104。 研究工作同时表明,通过精确调控两束飞秒激光的延迟,可以精准地调控飞秒激光与金纳米粒子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系数。使用单束飞秒脉冲激发金纳米粒子时,其荧光表现出明显的双光子吸收过程,非线性系数为2;在采用双脉冲激发时,当仅改变其中一束飞秒激光功率时,金纳米粒子的荧光随两束脉冲延迟的增加呈现出从线性过程向双光子过程渐变的奇异行为。在金纳米粒子的实际应用中,线性过程适用于精密测量与传感,而高阶非线性过程对超分辨成像更为有利。 图2 (a) 不同延迟下金纳米粒子荧光强度随激发功率的变化;(b) 金纳米粒子多光子荧光的非线性系数随两束脉冲相对延迟的变化行为。 文中图片由山西大学提供

  • 索引序列
  • 非线性动力学论文
  • 非线性力学期刊
  • 非线性动力学顶级期刊有哪些
  • 非线性回归毕业论文
  • 非线性问题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