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盲审分数:350分以上。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学校对申请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采取事前送审与事后抽查相结合的评审方式。 二、事前送审 事前送审是指在硕士学位申请人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前,其学位论文由学院进行送审,主要由学院以盲审形式进行评阅。 (一)论文送审 所有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辩预登记,各学院根据答辩预登记的名单,按照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事前评审实施细则进行事前送审。 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下简称“分会”)根据所辖学科的具体情况制定硕士学位论文事前评审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应包括学位论文盲审方式、评审专家选择、免盲审条件、提交论文时间等,实施细则报学校学历及学位管理办公室(以下学校简称学校学位办)备案后方可执行。 (二)评审结果处理 评审结果分为同意答辩、适当修改后答辩、重大修改后答辩、不同意答辩四种情况,按以下方式处理: 1.如两位评阅人均同意答辩,论文作者即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如有评阅人认为论文需要进行适当修改,论文作者应当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并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方可答辩; 3.如有评阅人认为论文需要做重大修改,论文作者需对论文做出修改,并由所在学院分会主席指定3名专家对修改后的论文进行审阅,专家签字同意答辩后方可答辩。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不可以送审后不答辩。可以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相关工作事宜,至少有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在SSCI、AHCI、SCI、EI、CSSCI收录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发表的论文。
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专业研究生论文评审时间6月8日、9月10日。 为保障研究生学位授予与就业,学校决定安排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时间、方式与流程,在6月份、9月份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议表决学位申请者名单。硕士:拟在2021年6月、9月申请学位的硕士学位申请人:1、在“研究生系统”进行学位申请预登记的开始时间分别为:3月22日、6月15日;2、硕士学位申请人的答辩截止时间分别为:6月8日、9月10日。3、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表决学位申请后,向学位办公室报送学位材料的截止时间分别为:6月15日、9月15日。4、学校学位评定委员预计于6月、9月下旬召开会议审议、表决学位申请,并作出授予学位的决定。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盲审分数:350分以上。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学校对申请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采取事前送审与事后抽查相结合的评审方式。 二、事前送审 事前送审是指在硕士学位申请人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前,其学位论文由学院进行送审,主要由学院以盲审形式进行评阅。 (一)论文送审 所有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辩预登记,各学院根据答辩预登记的名单,按照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事前评审实施细则进行事前送审。 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下简称“分会”)根据所辖学科的具体情况制定硕士学位论文事前评审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应包括学位论文盲审方式、评审专家选择、免盲审条件、提交论文时间等,实施细则报学校学历及学位管理办公室(以下学校简称学校学位办)备案后方可执行。 (二)评审结果处理 评审结果分为同意答辩、适当修改后答辩、重大修改后答辩、不同意答辩四种情况,按以下方式处理: 1.如两位评阅人均同意答辩,论文作者即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如有评阅人认为论文需要进行适当修改,论文作者应当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并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方可答辩; 3.如有评阅人认为论文需要做重大修改,论文作者需对论文做出修改,并由所在学院分会主席指定3名专家对修改后的论文进行审阅,专家签字同意答辩后方可答辩。
半个月左右正常的提交时间是每年的四月初,不论是否需要提交到教育部论文评审中心,这个时候都需要提交了。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论文,需要在每年的5月底完成所有程序,六月初才能召开学校的学位委员会确定是否授予学位的相关问题,这中间有论文查重、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委员会审定等等程序。
实施细则应包括学位论文盲审方式、评审专家选择、免盲审条件、提交论文时间等,实施细则报学校学历及学位管理办公室(
古代文学教学创新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1】
摘 要:当代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问题非常明显,古代文学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通过传授人文知识奠定人文素质基础;二挖掘人文意蕴加强人文心理素质;三完善主体人格提升人文精神内涵。
关键词:古代文学 创新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高校要发挥人文素质文化功能,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把大学教育赋予以人为本的精神蕴涵,不仅传授知识,更需要人文精神。
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欠缺、人文精神衰退的问题非常严重。
作为人文学科的古代文学,应立足现实,适时跟进,改变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有效发掘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心理,完善大学生的人文个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传授人文知识,奠定人文素质基础
人文知识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知识,是实现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古代文学作品是经过岁月层层淘洗积淀下来的,记录着前人的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表达着前人的热切情怀和饱满希望,诠释着前人的自强不息和奋发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文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选择适应新的文学发展形势的教材,使教材由单一变为多元的。
教材开放是古代文学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途径,不但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扩大知识容量和学习视野,从而提高学生辨析、思考、选择、综合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尽量简化、淡化文学史知识的灌输,重视向学生传授传统的人文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还要把学术界前沿的新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来,讲授有关材料的新发现、学术界的新观点,使文学史知识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
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丰富教材的内容,而且能使古老的文学史充满现代活力。
使学生与学术前沿保持同步,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求知兴趣,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奠定学生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挖掘人文意蕴,加强人文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古代文学是古人精神意志的体现,所以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意蕴,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效保证人文精神的提升。
首先,培养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品格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在古代文学中体现得非常生动。
如先秦的典籍“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他们补天之阙缝,移地之阻隔,填海之惊涛,射上天骄阳,逐地上猛兽,面对灾难勇于抗争,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再如,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对人生理想执着的追求等等,展示着古人为了信仰和理想甘愿历经艰难险阻永不放弃的执著。
其次,坚守节操的人格精神。
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真正的“君子”应该坚守人格。
如屈原在遭受别人诋毁时申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效忠国家,坚持理想,不惜以死表白自己的高洁。
李白失意时,纵情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纵情山水而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
关汉卿狂放不羁,却高傲地宣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古代文学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神,所以发掘古代文学人文意蕴,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完善主体人格,提升人文精神内涵
人生的处境不外乎顺境、逆境、绝境。
古人和今人都在探寻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古代文学的人文性特点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是时代骄子,在自豪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压力。
古代文学体现了先民顽强不屈的精神。
如“鲧禹治水”,在先民与洪水做斗争的进程中,子继父业,直至制服洪水!《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鼓舞了很多青年,激发大学生与时俱进,树立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改革精神。
作为大学生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引导他们反省自身,取长补短,做有开创性的人,树立和谐永续的发展观。
传统文化精华的关键词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圣贤荀子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永续发展的自然观,是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可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生态,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情怀。
大学生本身的健康全面发展,就是一种和谐、科学的成长和发展。
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一种胸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古人对世事百态的态度,欧阳修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皆忘”是一种人生境界……从这些作品的阅读中,学生可以学会对人生追求的坚定与执著,可以感悟人生的伟大与崇高。
可以说,古代每一篇传诵不朽的优秀作品都融入了生命的无穷力量,蕴含着生活的坚定信念。
通过古代文学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坚定他们的思想抱负与理想追求。
这既能使学生满足现实的人生需求,又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握好人生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金荣 谈小学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
[2]徐国华 涂育珍 古代文学教学困境与出路――古代文学课程教改探索.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1,(04)。
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2】
[摘 要]当前广西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但是文化建设相对不足。
中国古代文学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日益“边缘化”,需要重新定位;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广西高校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才。
因此,应对广西地方文化历史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主要在教材、课程、教法等方面进行实践改革,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广西文化建设。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 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一、问题提出
对于中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国内高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针对以往注重知识积累的弊端,为适应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提出要以培养人文素养和提高应用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针对以往重史和重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要读文本、读经典、重本轻史;三是教学方法,探索了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总之,学界基本是在宏观上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教材)体系与模式、课堂改革、教师风格化教学等不同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加以研究和尝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这些改革,总的来说,效果并不是很好。
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整理归纳利用,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2]近年来,学界开始关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这一问题,以期在微观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然目前已有之研究,基本停留在微观层面,即主要探讨引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诸种意义和作用,论述也较为简单。
总的来说,对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学界的研究仍是尝鼎一脔。
因此,本文试图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结合起来进行实践考察,以解决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这一难题。
二、现实的需要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等要求,广西高等教育应将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到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确立培养“创新文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发挥高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大学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价值观念的变化,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很多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日益“边缘化”,课时也在不断压缩。
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普遍存在“学习古代文学有什么用”的疑问,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学生的学习目的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因此,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低。
学生中不仅对于古代优秀的作家作品不甚了解的大有人在,如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而且他们对于地方文化特质和文化名人等更是茫然不知。
这样的现状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
因此,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此外,当前广西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但是文化建设相对不足,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进行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的教育,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广西文化建设。
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广西重点培育打造“14+10”产业体系,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国家战略,推进广西―东盟经济圈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是文化的建设,广西需要大量从事文化传播工作、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的人才,这就要求广西高校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探讨地方历史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重新定位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教育界只注重古代文学的基础课功能,而忽视了它的文化传播功能。
众所周知,文化和文学只有在传播中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故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既强调其基础课的功能,又要突出其文化传播功能。
因此,古代文学这一门课程,应该改变以往的定位,而重新定位为要为广西培养适合的文学与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以服务于广西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广西各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中心,若以学生身边的地方文化为突破口,将容易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将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而且,作为传统课程的古代文学得益于传统而又囿于传统,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普遍遵循的套路是注重重点词、句的解读,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而从教学手段来看,也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
因此,课程改革极易流于形式。
而若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中,将地方文化作为古代作品理解的图释者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承载者,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教学改革则较易操作,而且也符合高校目前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的时代趋势。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在教学中引入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这是改变古代文学教学中只重“史”之文学历程,而忽视古代文学史之空间地域特色之弊端,让学生从时空两维度立体了解古代文学的重要途径。
古代文学教学与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的结合,既让古代文学教学更具实践性与现实性,又让学生参与地方历史文化宣传与保护,对推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无疑有着示范作用。
四、改革实践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改革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今日中国高校众多,教材繁杂,然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大致还是延续写作背景、作家生平以及作品介绍等教学模式,这就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探索该课程教学改革,应主要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转变观念,引入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从教材、课程、教法上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材改革
目前的古代文学教材普遍使用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及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很难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有学者指出“教学研究的变革,归根到底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它需要理性思维的.力量,它要求研究者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编写一本题为《广西历代作家作品选》的纸质本教材。
该教材当是一本既能体现广西地方文化特色,又能培养人文素养的作品选读教材。
教材编写的主要内容如下:
1.选择作品的标准要能体现广西地方文化的特色,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及适应教学的需要,选择具体标准有:(1)与文化名胜古迹有关;(2)为广西历史文化名人所作;(3)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4)具有乡土情怀。
2.作品的编写体例拟遵循以下原则:(1)作家传记类资料。
主要包括作者列传、传主与广西有关的论述以及后人的若干评价等。
(2)文本原文。
通过查阅地方志、地方诗文词集、地方民俗文化、地方历史文献等,精选经典作品。
(3)研究资料。
提供学界不同学者所撰写的关于作品或作家的论文,一篇作品选择二、三个不同的代表性看法即可,以为教学提供多元理解的资料。
(4)思考与练习。
选择某篇作品,涉及几个主要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理解作品;练习的形式多样,包括读书笔记、文学评论、文学创作、文学采风等等。
(5)作品数量控制在100篇以内。
不限于广西籍作家的作品,与广西有关的作家或作品均可入选。
(二)课程改革
1.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设置广西地方文学教学的专题版块。
依照《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等著作,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渗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如讲述先秦神话传说时,可引入广西壮瑶等族的“布洛陀”、“莫一大王”、“一幅壮锦”、“百鸟衣”、“盘瓠王”、“密洛陀”等民间故事;又如讲述唐宋代文学时,可重点讲述客桂文人的文学活动,如柳宗元、李商隐、苏轼、秦观、黄庭坚、范成大等;又如在讲述明清文学时,可重点介绍桂籍作家群的文学创作,如蒋冕、戴钦、吴廷举、岭西五大家、临桂词人群体等。
2.重新设计实习实训环节中的“文学创作与采风”的课程。
通过与广西各地景区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前往实习,以宣扬广西地方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采风与创作,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转为实地考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调研、作业检查等方式,丰富古代文学教学方式。
(三)教法改革
古代文学的教学历来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环节。
以往的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在教学方法上跳出传统模式,从单纯的讲授型教学转变为研究探索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能力,提高授课效果。
具体改革措施有:
1.在教学环节中实现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相融合。
主要形式有:
(1)将“寻找古代文学中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如唐宋文人与桂林山水)”以作业任务形式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及地方文化名胜,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促进学生的创新型、主动型学习。
这样,课外学习古代文学与文化便从“规定”变成 “需要”乃至“必要”,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中,让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形式,在广西地方文化典籍、广西历史文化名人、广西地方文化现象等中选题,将身边的“历史文化”进行重建,形成自己对广西地方文化的“认知结构”。
另外,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改革均应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是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融入广西地方文化资源,不应对教学计划进行重大修改,而只是局部调整教学时间,适当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五、余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高校开设古代文学课程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是在西方学术视野下建构而成。
在借鉴西方美学思想、文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20世纪的中国学者试图建立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1910年,林传甲著《中国文学史》由武林谋新室出版。
同年,东吴大学教授黄人开始撰写并讲授《中国文学史》。
此后百年,出现的中国文学史专著难以计数,且各大高校均开设这一课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文学史教材有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
西方学者韦勒克和沃伦认为“编写某一个时期的文学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关于如何叙述的问题:我们需要辨出一种传统惯例的衰退和另一传统惯例的兴起。
为什么这一传统惯例的变化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发生是一个历史问题,用一般的术语是不能解释的”,又说“文学上某一时期的历史就在于探索从一个规范体系到另一个规范体系的变化”。
[4]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叙述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即是立足于地方历史文化教育的视野来叙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从而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以培养熟悉广西各地方文化资源的专业人才。
[ 注 释 ]
[1] 张晓霞.近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2] 沈辉.论引入地方文化资源改革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意义[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 施良方.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6.
[4] 雷・韦勒克,奥・沃伦合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307.
1、科研现主持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1项,校长基金项目1项,横向课题1项,参与省级以上课题7项。主持的项目:1、一种新型废石堆降氡覆盖层厚度确定方法研究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铀矿山废石堆退役辐射环境后评估研究东华理工大学—、南雄土壤样品热释光测试条件研究,横向课题,结题参与的项目:1、铀矿体上土壤天然热释光异常形成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铀矿冶设施退役环境治理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技术研究国家环保局3、铀废石堆氡析出率快速测定与氡环境治理研究,江西省教育厅4、因子分析法在下庄铀矿物探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江西省教育厅5、半退役核设施环境治理后评估研究,江西省科技厅6、铀矿山设施退役环境治理效果评估及治理对策研究,江西省科技厅7、江西721铀矿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江西省科技厅2、发表的论文:1、广东下庄铀矿田氡浓度及其所致年有效剂量估算.铀矿冶(中文核心),、近直立铀矿体上土壤层中氡迁移模型的正演研究.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近直立矿体上方均匀土壤覆盖层中氡浓度分布. GF报告(核心),
不是北大08版核心。北大08版地质类核心期刊:1. 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 地质论评 4. 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 6. 地球化学 7. 地球科学 8. 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 11. 中国地质 12. 地球学报
核心期刊分二种,一种是北大核心,也叫中文核心;另一种是科技核心,也叫统计源期刊;我查询了目录在目录中没有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所以目前不是核心期刊,如果在新的核心期刊目录中有,你需要向杂志社求证。
是的,在统计源核心期刊目录里,如帮到你,望采纳!
1、来稿均要求有中英文的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摘要(篇幅为100-300字)、关键词(3-8个)。2、作者简介包括:性别、学历、学位、职称、职务及主要著作(论文)等。另外,请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3、各类参考文献,均要求统一按标准的编写格式排列于文末,具体情况如下:(1)中文专著、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的编写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标识: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 报告R.标准S.专刊P.其他文献Z)(2)中文期刊文章的编写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刊名,年(期号).(3)中文报纸文章的编写格式:[序导]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4)外文译著、译文的编写格式:与中文文献的格式相比,译著、译文的编写格式中多了[原作者国别]和中文译者,具体如下:[序号][原作者国别]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中文译者. 中文本的出版社所在地名:中文出版社或中文报刊名,出版年、或年卷期号或出版年月日(版次)。(5)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的编写格式: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主要题名.[100].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6)电子文献的编写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年月日/引用的日期(任选其一)(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服EB;电子载体类型及代码为:磁带MF、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1.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月刊),国际刊号为ISSN 1000- 565X,国内统一刊号为CN 44-1251/T,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为46-174,国内定价...
2.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政治理论、哲学历史、经济管理、法律、语言文学、文化艺术、高...
实施细则应包括学位论文盲审方式、评审专家选择、免盲审条件、提交论文时间等,实施细则报学校学历及学位管理办公室(
允许二审的。二审:你把一审后指导老师返回的进行修改后,再发给指导老师。文章通过杂志社编辑的初审后就会进入二审环节,二审也叫专家审,是将文章提交给专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审稿的环节,因此二审也叫外审。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盲审分数:350分以上。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学校对申请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采取事前送审与事后抽查相结合的评审方式。 二、事前送审 事前送审是指在硕士学位申请人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前,其学位论文由学院进行送审,主要由学院以盲审形式进行评阅。 (一)论文送审 所有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辩预登记,各学院根据答辩预登记的名单,按照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事前评审实施细则进行事前送审。 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下简称“分会”)根据所辖学科的具体情况制定硕士学位论文事前评审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应包括学位论文盲审方式、评审专家选择、免盲审条件、提交论文时间等,实施细则报学校学历及学位管理办公室(以下学校简称学校学位办)备案后方可执行。 (二)评审结果处理 评审结果分为同意答辩、适当修改后答辩、重大修改后答辩、不同意答辩四种情况,按以下方式处理: 1.如两位评阅人均同意答辩,论文作者即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如有评阅人认为论文需要进行适当修改,论文作者应当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并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方可答辩; 3.如有评阅人认为论文需要做重大修改,论文作者需对论文做出修改,并由所在学院分会主席指定3名专家对修改后的论文进行审阅,专家签字同意答辩后方可答辩。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主要是O,N-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工艺,要得到全溶品哦,粘度,产率,羧化度都要好。 解析: 基于水为分散介质的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 前言 目前,已有多种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方法被报道.但是这些方法中使用的分散介质基本是有机溶剂,其中异丙醇被报道最多[23],乙醇也有报道,而以水作为分散介质还少见报道.这主要原因可能是异丙醇,正丁醇等有机溶剂对壳聚糖有活化作用.但是以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不仅造成了有机溶剂的大量浪费,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在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选择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分散介质进行壳聚糖羧甲基化反应,并且优化反应工艺,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实验尝试以水作为分散介质,以微波作为加热手段,用氯乙酸和壳聚糖反应制备羧甲基壳聚糖.对产物进行红外光谱表征,以确定产物的结构.并且通过研究产物产率的影响因素,以确定较为优化的反应工艺. 实验部分 仪器与试剂 Galanz17L机械型微波炉(广东格兰仕公司); 壳聚糖(生化试剂,脱乙酰度>90%,粘度<100cps,上海源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氯乙酸(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氢氧化钠(分析纯,天津化学试剂一厂); 冰醋酸(化学纯,天津化学试剂厂);乙醇(分析纯,天津化学试剂一厂) 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 称取1g左右的壳聚糖置于2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碱化一定时间.将5g左右的氯乙酸溶解于10ml的水中,然后倒入壳聚糖中,充分搅拌.在反应器外套一个水浴保护装置,置于微波炉中,在第一档微波功率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用冰乙酸中和至中性.然后,加入50ml的水浸泡.过滤,在滤液中加入4~5倍体积的无水乙醇充分沉淀.然后过滤,用无水乙醇反复洗涤沉淀.可得羧甲基壳聚糖. 实验结果及讨论 羧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解析 图4-1 羧甲基壳聚糖红外光谱图 IR spectrum of carboxymethyl chitosan 为以水为分散介质时制备的羧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图.其中1603cm-1处为COO-反对称伸缩振动峰,1414cm-1处为COO-对称伸缩振动峰,这说明在反应中引入了羧基.和壳聚糖红外光谱()进行比较,原先在1550~1650cm-1处的—NH2振动谱带发生了变化,说明壳聚糖的羧甲基化主要在—NH2上进行,生成N—羧甲基壳聚糖. 碱化时间对壳聚糖羧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作者在不同的氢氧化钠浓度下,分别试验了不同的碱化时间对羧甲基壳聚糖的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 图4-2 碱化时间对反应情况的影响(碱的浓度:10mol·l-1,加热时间:30min) Effects of alkalization time on the reaction (concentration of NaOH: 10 mol·l-1,heating time: 30min) 图 4-3 碱化时间对反应情况的影响(碱的浓度:40%,加热时间:30min) Effects of alkalization time to the reaction (concentration of NaOH: 40%,heating time: 30min) 图4-4 碱化时间对反应情况的影响(碱的浓度:50%,加热时间:30min) Effects of alkalization time to the reaction ( concentration of NaOH: 50%,heating time: 30min) 从图中数据可看出,碱化时间对反应有很重要的影响.不论NaOH的浓度有多大,当碱化时间只有时,反应几乎都没有进行.要使反应有比较明显的进行,碱化时间一般都要在3h以上.这可能是因为水和有机溶剂不同,它对壳聚糖没有膨化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难以使壳聚糖发生羧甲基化反应.而在碱的作用下,壳聚糖分子中的羟基可以转化为醇钠,即生成阴离子,此阴离子可以和氯乙酸发生羧甲基化反应.要想使壳聚糖明显发生反应,就要使壳聚糖充分转化为壳聚糖钠,即碱化时间要足够长.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的碱化时间为3h. 碱的浓度对壳聚糖羧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由于碱化时间要达到3h以上反应才能明显进行,因此我们在这部分实验中固定碱化时间为3h,加热时间为30min,改变强碱溶液的浓度,以考察碱浓度对反应情况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 图4-5 碱浓度对反应情况影响趋势图 Effects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base to the reaction 从上图可得知,要使反应能顺利进行,碱的浓度必须要足够大.这是因为碱的浓度越大,壳聚糖转化为壳聚糖钠的程度也越大,羧甲基化也越容易进行.但是这个反应总的来说转化率并不高,其原因可能是在水中,壳聚糖不能被活化,反应比较难以进行.而且随着碱的浓度增大,壳聚糖容易发生降解,变为小分子链,导致粘度降低.同时,碱的浓度越高,该反应产物的色泽越深.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碱液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0%时较佳. 加热时间对壳聚糖羧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固定碱的浓度为50%,碱化时间3h.改变微波加热时间,考察了加热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结果如下: 图4-6 加热时间对反应情况影响趋势图 Effects of heating time to the reaction 从上表得知,要想反应能够明显进行,加热时间也需要比较长,一般在30min左右.但是加热时间过长也会使壳聚糖发生降解,同时所获得的羧甲基壳聚糖的色泽会变深,因此作者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加热30min比较适宜. 壳聚糖起始状态对壳聚糖羧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确定反应工艺,作者进行了比较壳聚糖起始状态的一系列实验.先将壳聚糖溶解于一定体积的5%醋酸溶液中,然后加入一定浓度的浓NaOH溶液直至反应体系内NaOH溶液浓度达40%.碱化一定时间,按上述方法制备羧甲基化壳聚糖.考察反应情况,同壳聚糖直接碱化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图4-7 碱化时间对反应情况影响趋势图 Effects of alkalization time to the reaction 由上图可知,壳聚糖经过醋酸溶解后,羧甲基壳聚糖产量远远低于未经酸溶的壳聚糖.其原因可能是壳聚糖经过醋酸溶解,再经NaOH沉淀后,它的分子链互相缠绕在一起,使结构变得紧密复杂,同时壳聚糖的表面积大大降低,空隙数目和大小也降低,导致壳聚糖难以发生碱化,因而也难以进行下一步的羧甲基化反应. 本章小结 (1)本章实验利用水作为分散介质,在对壳聚糖进行碱化后,直接和氯乙酸的水溶液进行羧甲基化反应.在对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后,证实了羧甲基壳聚糖的存在. (2)通过研究反应的影响因素,初步确定了反应的优化工艺.作者认为该反应的适宜条件为:碱的浓度:50%;碱化时间:3h;加热时间:30min. (3)以水作为分散介质对壳聚糖进行羧甲基化,突破了传统的以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框架,在环保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壳聚糖的一种绿色化学改性,为研究壳聚糖环境友好型的化学改性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华南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基于水为分散介质的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