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方向论文
企业文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在管理科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企业文化方向论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 要 :国企作为现代化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角色。思想政治工作是国企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企业文化是国企保持活力、彰显企业文化实力的重要依托,紧抓思想政治工作,是国企战胜困难、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的重要利器,企业文化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企业精神品质。在社会经济供给侧大改革的态势下,如何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是企业管理必须攻克解决的重点难点。文章从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这二者存在的问题切入,提出有效地解决策略,改善企业文化无法有效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窘境。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指导下,开发对外口岸,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造就了国企的辉煌,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定位为企业紧抓工作,作为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国企建立集体荣誉、团结实干的文化氛围,从思想教育上,拉近员工与企业的距离,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进而促进企业获得重大成果和经济利益。
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快速融入企业内部,认可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通过企业自身特点,对员工起到熏陶鼓励作用,将企业目标与个人意志有效结合,企业利益和个人价值实现统一,最终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立足于员工,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存在一定的交叉范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是国企在市场经济变革下急需处理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企业文化融入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枷锁
1形而上的企业文化。目前,国企的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企业个性和特色,企业缺乏品牌管理意识,对自身的文化定位模糊不清,敷衍了事,通常都是提出一个象征性的宣传口号,缺乏新意,缺乏特点,形而上的企业文化广泛存在,企业管理过于粗放式。国企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定位认知不足,没有从企业发展历程中沉淀企业精神、文化内涵,这也充分反映出来,国企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企业责任心,工作没有积极性,工作质量低,只关注企业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未能立足企业长远利益,只追求一时的利益。同时,这也反映出来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保守,循规蹈矩做事,做事情前缺乏思考,不敢大胆做事,不去踏实做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企业需要借助企业文化来突出企业特色,彰显企业魅力,必须剔除过去“虚、大”的文化理念,诸如“拼搏、奋斗”等宣传口号。
2.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严重。形式主义问题,伴随历史长久地存在于我国政治工作中,尚且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形式主义问题突出,诸如收到上级指示后,下发倡议文件,提出口号,只停留在宣传阶段,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教育活动,导致上级指示,只是存在于纸面,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将上级精神指示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对实际工作未能产生根本的改观。长期以来的'形式主义的工作模式,已经深入到职工的骨子里,严重阻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给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3.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作用没有辩证统一看待。思想认识片面性和极端性,广泛存在于国企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一方面,有的企业认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或者发展企业文化是无用功,都是虚的套路,不会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于是,在企业中,缺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工作热情,消极对待,敷衍了事。这种思想认识,完全无视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取得的成就,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企业没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作为指导,注定会被社会的洪流所吞噬。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将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放在过高的位置,认为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形成统一战线,保持思想高度一致,企业的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严重夸大企业文化作用。这两方面的认识,都是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作用辩证统一看待,思想认识局限,对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定位不准确,主观夸大或忽视这二者的能动作用,形成对思想工作融入企业文化的外部枷锁。
二、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策略探讨
1开拓创新,稳步发展。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始与世界接轨,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井喷式增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所以,国企要认清当今竞争激烈,变革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势,升级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增加企业文化软实力,加强人才引入,加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在发展中沉淀企业精神,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形成良性循环,激发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企业目标与个人意志有效结合,企业利益和个人价值实现统一,形成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员工,是构成企业的基本元素。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效率,影响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保持员工思想统一,形成认可的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企业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思想教育中的工作内容,注入新活力、新思想,将新时代下的思维模式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的企业服务;国企要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将国企资源平台优势发挥出来,形成鲜明的企业风格,根据企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帮助员工解决思想问题,从实际出发,满足企业和员工的实际需求;企业文化要有真情实感,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不能再是口号的宣传,生硬的说教,把企业价值观强行加给员工,反而适得其反,员工形成抵制情绪,不利于工作的梳理进行。企业应该正确引导,通过趣味知识竞赛、职工文化墙、技能之星评选等活动,让员工主动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职工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强化员工在企业存在感和主人翁意识。
3.明确需要,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融入,根本上是为了增强企业实力,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提高企业社会竞争力,这就要求国企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对自身企业文化定位清晰,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制定策略,将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共同提升企业凝聚力,发挥高新人才作用,开发新产品,丰富企业产业链。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高技术人才,保持企业活力,鼓励科研创新,保证企业在从事领域内专业领先能力。
4.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为了满足形势下改革工作需求,国企各级党组织必须调整工作思路,改变思维模式,加强党政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传承历史优秀传统,采用新的工作方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约束,杜绝工作中建立派系,树立个人山头和小团伙;引入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摒弃过去政治学习,读报,讲座的学习模式,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保证党员先进性,提高党员素质,保证党员在工作中保持优良作风,恪守原则,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廉洁教育,相互监督,进一步提升企业各级党组织的联络力度。
三、结语
人才是企业不断进步的源泉,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形势下,国企面临体制改革,产业链升级,产业调整转移的挑战,需要企业从实际出发,确定企业发展方向,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国企需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育活动,从专业上、思想上提升职工素质,增强企业文化连锁效应,科学开展党建工作,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促进国企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逊瑜.如何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探讨[J].企业导报,2015.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战略要求视野高远、内涵丰富,不仅阐明了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进入21世纪,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以发展道路、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竞争也愈加激烈,世界主要大国无不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战略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
对于我国而言,同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仍有短板弱项。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与大国竞争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占领时代竞争的制高点。
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向世界大力宣介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对于树立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积极塑造以主动作为为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确立正确的方向、选择科学的路径。
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不断增强的对外投资能力、日益强大的硬件设施更新能力、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支持中央媒体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大势的基础平台,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全文要求: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民族的DNA。它蕴含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成就等!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也就是等于失去了本身的来源,没有保护好祖先们给予的宝贵财产。我们不仅要保护好民族文化,还要发扬文化,只有文化才能证明我们是这里的人民,只有保护好文化才能证明我们爱国,当别的民族文化来到自己的生活中的时候,我们因该以热情的款待它国文化,不能遗忘自己民族的文化。来到他国的时候要尊敬他国的文化,只有尊敬他国的文化才能让他国人民爱戴你。其实我们中国的文化也随着西化和现代化也慢慢消失,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圣诞节在中国可谓是比春节还要热闹。中国文化都是我们祖先们在慢慢积累和发现和创造,经过了风吹雨打,走过了5000年的漫长岁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依然在创造新的文化。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里,我们却丢失了祖先给我们的文化。我想世界上的四大古国,三个古国消失了,是因为他们没有珍惜好他们的文化,长年战火连天,现在中国也快消失了,是因为我们被西化了!
一看就知道是东软的同志。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战略要求视野高远、内涵丰富,不仅阐明了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进入21世纪,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以发展道路、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竞争也愈加激烈,世界主要大国无不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战略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
对于我国而言,同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仍有短板弱项。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与大国竞争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占领时代竞争的制高点。
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向世界大力宣介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对于树立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积极塑造以主动作为为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确立正确的方向、选择科学的路径。
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不断增强的对外投资能力、日益强大的硬件设施更新能力、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支持中央媒体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大势的基础平台,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全文要求: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2009年8月8日是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的日子。北京奥运会是当代中国的一次全球性亮相,为全球提供了一次走近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是现代中国强国梦的表达和实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的起点。材料选取了后奥运时代,我国软实力发展建设的话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材料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了我国在软实力发展方面以及为我国软实力的发展寻找新的思路所做出的努力。“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来的,特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内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对外表现为文化精神、价值资源、文化风格与活力对于其他民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材料从价值观念、国民素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对软实力进行了解读,旨在说明国家在重视硬实力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软实力的建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使其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而吸引力,正是软实力关键指标。试题在题目设置上采取的是传统的三段论模式,即概括内容,提出对策,论证性文章。概括题,内容没有变,只是形式上发生改变,改变了以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和问题的命题方式,形式也开始多元化,在题目要求上更细致化。(一)根据材料3、5、6用200字分析“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15分)要求:用语规范凝练,分析深入全面。【作答思路】题目(一)的作答需要在解读材料3、4、5的基础上完成。考生首先要提炼出材料的主干,再进行归纳总结,即形成题目答案。材料3通过举例和数字显示,说明我国软实力建设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差距,也从另一侧面理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软实力是相对与硬实力而言,包括价值信念、意识形态、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国民素质等释放出来的影响力。同时材料3也体现出国家的发展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材料4是从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传播方式来诠释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奥运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体现的软实力,也说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材料5是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民族凝聚力等多角度地阐述文化软实力所包涵的内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材料分析的总结提炼,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制度、文化、国民、意识形态等所具有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从其外延上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制度模式的优越性、国家的国际形象、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国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及对外交往能力等。(120字)(二)根据材料2和4用300字概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20分)要求:全面准确、精炼概括、条理清晰。【作答思路】题目(二)的作答需要从材料2和材料4的解读分析开始。材料2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一是国家形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通过奥运会反映出中国人乐善好客的精神。二是价值观念,奥运会改变了中国人思维方式、提升国民素质以及体制改革和公共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国民素质,奥运会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意识、公民意识也赢得了国际的美誉,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材料4阐述了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也为中国后奥运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新内涵和新思路。对以上材料的总结归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达了中国人民开放好客的心态以及与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善意,也为中华民族学习国际规则、融入世界提供了机会;奥运会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志愿精神,并改变了我们的悲情意识及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重新找回了自信平等、从容大度的民族心态;奥运会带来了许多涵盖先进制度元素的国际标准,为我们加快体制改革和提升公共管理水平提供了契机,也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人性化;奥运会所培养和体现出来的志愿精神,不仅标志着公民意识、服务意识的觉醒,也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奥运会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增进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00字)(三)联系材料简要说明我国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25分)内容:要求全面、合理,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篇幅不少于450字。【作答思路】题目(三)要求联系材料简要说明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首先要通读材料,在材料中寻找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的国外的。对于材料提出问题没有提出解决方式的,要通过发散性思维,提出可行性,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法。材料1提出的提升软实力的途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材料2提出通过举办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材料3是我们要承认我国与世界软实力建设存在的差距,以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国内外的批评;材料4指出要坚持软实力建设的长效性,从以往的重大国际活动中,吸取经验,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材料6提出要重视信息传播和网络推广价值观,扩大新闻媒体的活跃度;材料7提出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的经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材料8提出采取创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拼音等措施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以上途径和方式的总结归纳,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探索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来做出努力。第一,我们要以开放、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批评,提升我们社会和国民的人文素质,在对话与交流中释放我们的真诚与善意,谋求合作与谅解,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第二,我们要利用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真正优秀的文化成果,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赢取国际社会的尊重;第三,鼓励和倡导国民学习外语,并采取创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拼音等多种措施推动对外汉语教育,大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第四,政府要制定专门计划,扶持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大量蕴含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产品,并积极引导和帮助其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渗透力和亲和力;第五,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使我们的制度运行更加科学、透明、合理,从而赢取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下人们的同情与理解;第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将国家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上来;第七,进一步开放和放宽媒体的活动空间,维护公民的话语权,扩大新闻媒体的活跃度。(【作答思路】题目(四)要求根据给定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四)的设置完全符合申论考试的传统模式,字数要求是1000字左右,字数要控制在950-1050之间。材料是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为切入点,深入阐述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如何提升我国的软实力等问题,最后的落脚点是软实力。因此,考生文章题目拟定不能脱离开“软实力”,但角度选择可以多元化,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参考范文】水之源木之本——“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力量之源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印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主的政治制度都帮它在软实力上加分不少,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硬实力”,这种软实力上的加分在国际影响力上几乎显现不出应有的效果。但是,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的“潜移默化”、“水滴石穿”之功,却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攻心为上”、“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也正是基于此,有专家认为软实力具有“在问题产生之前就将之消弭于无形”的神奇功能。正是看到了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本源”特征,世界上一些国家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中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近代中国所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而很多发达国家都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文化发展和推广计划,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向外渗透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原则。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量具有很强亲和力的文化产品还极大地改善了国家形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注入了活水。我国也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在海外创立孔子学院、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利用国际赛事和会展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等途径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进而拓展我国的国际政治空间,增强国际影响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国际舆论环境依然呈现出西强我弱,西方世界依旧牢固把握话语霸权的基本格局下,我们要着力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益激烈的“软实力之战”中站稳脚跟,让中华文化持久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穿越时空的爱恋 饶曙光 周夏 【报纸】中国电影报 2011-01-30影视,从文学中获得力量 饶曙光 【报纸】人民日报 2011-01-25让想象飞,不让暴力飞 饶曙光 李瑾 【报纸】中国电影报 2011-01-13景观大于叙事的《西风烈》 饶曙光 【期刊】电影艺术 2011-01-05增强中国电影竞争力 饶曙光 【报纸】人民日报 2010-10-29“地气”、伦理与现实主义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10-08-01国际化、本土化与主流电影发展 饶曙光 【报纸】文艺报 2010-07-28当下中国电影的市场建设与创作发展 饶曙光 【期刊】文艺研究 2010-06-10生命的礼赞——电影《额吉》观感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10-06-01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 饶曙光; 陈清洋 【期刊】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0-04-10方沛霖:早期国产商业电影风向标 周艺; 饶曙光 【期刊】电影艺术 2010-03-052009:中国电影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饶曙光 【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0-02-15关于贺岁片与贺岁档的思考 饶曙光 【报纸】中国电影报 2010-01-21《建国大业》:启示录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9-11-01探索中国电影复兴之路 饶曙光 【报纸】人民日报 2009-10-20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饶曙光 【报纸】文汇报 2009-10-18“学院派”的证明 饶曙光 【报纸】中国教育报 2009-10-17军事题材电影与主流大片 饶曙光 【期刊】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9-10-10星光灿烂绘史诗 饶曙光 【报纸】人民日报 2009-09-18打造电影核心竞争力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影集团发展战略思考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9-01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 饶曙光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9-05-20重塑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 饶曙光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04-23电影态势及其策略 饶曙光 【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9-04-15关于深化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断想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4-01中国贺岁片与贺岁喜剧电影观察 饶曙光 【报纸】中国电影报 2009-02-26国家形象与电影的文化自觉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2-01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主流电影建构 饶曙光 【期刊】文艺研究 2009-01-10改革三十年中国电影市场演变及其发展 饶曙光 【期刊】艺术评论 2008-12-15农村题材电影的公路类型与主体形象 饶曙光; 陈清洋 【期刊】艺术评论 2008-11-15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 饶曙光 【期刊】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15体育电影:借鉴与创新 饶曙光 【期刊】艺术评论 2008-08-15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流变及其发展策略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8-08-01中小成本电影的困境与策略——以现实题材影片为例 饶曙光; 毕晓瑜 【期刊】当代电影 2008-06-01观众本体与中国商业电影之三十年流变 饶曙光 【期刊】电影艺术 2008-05-05类型经验(策略)与中国电影发展战略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8-05-01《集结号》再思考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8-03-01感染的力量——文化软实力与电影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8-02-01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战略思考 饶曙光 【期刊】艺术评论 2007-12-15钟惦棐与中国电影二思 饶曙光 【期刊】电影艺术 2007-05-05电视电影的发展战略及其叙事策略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7-03-15关于电影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几点思考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7-01-15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运动:清除好莱坞电影 饶曙光; 邵奇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9-15观众·类型与电影叙事——对中国早期电影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另类读解 饶曙光; 邵奇 【期刊】电影艺术 2006-09-05孙瑜:主流中的另类、类型中的作者 饶曙光 【期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7-15迷失在意识形态的选择和判断中——从影片《芳香之旅》说开去 裴亚莉; 饶曙光 【期刊】电影艺术 2006-07-05谢飞电影:时代VS个人 饶曙光; 裴亚莉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3-15谢飞生平与创作年表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3-15关于中国电影的三个问题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3-15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国际论坛综述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1-15《太太万岁》与喜剧万岁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5-11-15旧中国喜剧电影扫描 饶曙光 【期刊】电影艺术 2005-11-05《李双双》与民间文化及其喜剧精神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5-09-15喜剧电影、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及电影理论建设——张骏祥电影生涯回顾 裴亚莉;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5-07-15张骏祥生平与创作年表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5-07-15中国电影产业化:历史、现在及其未来——2004年的观察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5-03-15在镜头的缝隙和“缝合”之中:现实、现实的书写和批评——重读谢晋电影 裴亚莉;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2004-01-15中国类型电影:理论与实践 饶曙光 【期刊】电影艺术 2003-09-25竞赛题中的数学物理方法 饶曙光 【期刊】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5-06-30Weitzenbock不等式的推广 饶曙光 【期刊】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12-30后现代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国电影电视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1994-03-15给社会问题以审美思考和表现——评电视连续剧《你为谁辩护》 饶曙光 【期刊】中国电视 1991-05-01秋之惑 饶曙光; 陈羽; 雨荣 【期刊】中外电视 1990-10-28远山 项俊波; 饶曙光 【期刊】中外电视 1989-08-29走向电影史的理论 安德鲁·萨利斯;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1989-06-30电影美学的当代背景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1988-04-30观众的能力 艾伦·卡斯比尔;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1987-10-28电影《黑炮事件》的美学开拓 饶曙光 【期刊】文艺评论 1987-03-02文化反思中的新时期电影创作 仲呈祥;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1987-03-02美学评价的标准 艾伦·卡斯比尔; 饶曙光 【期刊】文艺研究 1986-12-27从文化反思中观照人心——《湘女萧萧》印象记 仲呈祥; 饶曙光 【期刊】当代电影 1986-12-27《乡民》思辨录 饶曙光; 仲呈祥 【期刊】电影艺术 1986-11-27创新与极端——对创立批评流派的一点思考 饶曙光 【期刊】文学评论 1986-06-30艺术表现及其构成的模糊性 饶曙光 【期刊】学习与探索 1985-08-29电影产业化与电影类型(提纲) 饶曙光 【会议】“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06-01新时代 新格局 新成就 饶曙光 【报纸】文艺报 2002-10-312004:中国电影备忘录 饶曙光 【报纸】文艺报 2005-01-22回顾与展望 饶曙光 【报纸】中国电影报 2006-01-19国产商业大片的历史责任和道德使命 饶曙光 【报纸】中国电影报 2007-03-08用主流大片体现核心价值观 饶曙光 【报纸】中国电影报 2007-08-23中国的主流大片在哪里? 饶曙光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7-09-28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及其现代化转换 饶曙光 【报纸】光明日报 2007-05-15在银幕上发出孩子真实的声音 饶曙光 【报纸】光明日报 2007-08-03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成就与困惑 饶曙光 【报纸】人民日报 2006-03-23流行文化这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饶曙光 【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9-03“外省人”的精神坐标 饶曙光 【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9-17资本逻辑与文化价值的冲突及其调整 饶曙光 【报纸】文艺报 2007-04-05弘扬主流文化 展现创作实绩 饶曙光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7-11-30推动中国电影又好又快地发展 饶曙光 【报纸】文艺报 2007-11-01有梦想就有快乐 饶曙光 【报纸】人民日报 2008-04-17电影批评的“大众”及“现实”立场 饶曙光 【报纸】文艺报 2008-07-03从人性化视点演绎体育精神 饶曙光 【报纸】文艺报 2008-07-24中国电影的历史性转折 饶曙光 【报纸】人民日报 2008-11-20
不要盲目追求国际影响,而应瞄准国内重大战略需求来办刊。科技期刊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也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科技界的话语权。我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的现状如何改观。《细胞研究》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认为,要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一定要对标世界一流科学研究,多发表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国内首创的原始性、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将引领世界科技发展,也将成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
继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明确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文化影响力增强的过程中,当今时代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尽管依靠政府主导、政府补贴的传统“文化交流”模式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文化出口的意义变得更为重要。 发达国家在依靠文化出口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早在“一战”期间,美国便极力推动本国电影占领世界电影市场;2006年4月28日,日本外相在《关于文化外交的新构想》中,明确提出“动漫外交”战略;2006年1月17日,韩国总理李海瓒主持会议,专门讨论的是“韩流”产品世界化问题。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流”电视剧等等,都是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依靠的恰恰是文化出口的方式,它们能够占领世界文化市场,其中当然有着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背后推动,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品本身的强大竞争力。 第二,大城市(尤其是首都城市)在一国文化影响力提升过程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 吉布森等人的研究表明,当代文化生产在城乡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就业、投资、产业集结等方面,大都市占据主导地位,并且,首都城市远远高于非首都的其他都市。在美国,50%以上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集中在人口100万以上的都市里,更严格地说,主要是集中在两个中心:纽约和洛杉矶。1998年,悉尼在文化产业方面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到整个澳大利亚的30%以上,而悉尼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到整个澳大利亚的。 从就业方面看,伦敦占整个英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 。瑞典的文化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国职位总数的9%)大多集中在斯德格尔摩 。在日本,东京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占日本文化产业就业总数的16%。进入21 世纪以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呈现出跨国资本运作、产业结构高度提升、产业分布组群化态势,在一些国际性的大都市周边产生出带有全球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京未来的工作重点。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812亿元,占GDP比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首都城市,北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个正确选择。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提升,会对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北京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 (一)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 作为一个有着800 多年建都史、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北京不仅有故宫、颐和园等丰富的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更有京剧、曲艺、美术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北京有了自己独特的符号,有了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金矿。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北京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汇处,并在这种多元交汇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北京有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数字等高科技文化,有全国最大规模的书画、古玩等艺术品市场,更有全国最高水平的文体演出盛事。 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北京诸多文化行业在全国独占鳌头:北京地区出版的图书约占全国总量的1/2,音像制品占1/3,期刊占1/4,报纸占1/5,电视剧出品(部)集数和电影产量占全国1/3 以上。在出口方面,北京文化创意产品出口规模也日益扩大,尤其是软件、图书、影视等行业的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前列。2001年北京文化产品出口量约占全国的30%;2004年约占40%,年增幅20%以上。2006年北京实现海关软件出口亿美元,占全国海关软件出口的1/3。 (二)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创新能力是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作为全国首都,不仅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等方面也都位居全国前列。在专利授权量方面,2000年北京的专利授权量为5905件,2006年为11238件,增长了,其中发明专利2000年为1074件,2006年为3864件,增长了;在科技奖项获得方面,2005年,北京地区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5项(通用项目),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总数247项(通用项目)的。 北京的知识创新能力大大高于其它地区。在R&D投入上,2005年,北京科研机构共获得科技活动经费735亿元,占全国科技经费的14%,高居全国各地区之首。另外,北京的R&D投入逐年递增, 2006年达到,超出了同期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科研项目上,北京地区近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各项研究项目排名和经费使用均为全国第一。2004年承担的基础研究计划158项,占全国的,使用经费亿元,占全国的;承担的863计划1227项,占全国的 ,使用经费亿元,占全国的;承担攻关计划716项,占全国的,使用经费亿元,占全国的;承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76项,占全国的12%,使用经费亿元,占全国的。总之,北京的知识创新能力强大,在全国的优势十分明显。 (三)丰富的文化创意人才资源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 创意资源丰富, 聚集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大量创意人才。全国有400多个科技信息类研究院所及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地区。北京地区拥有独立信息机构50多个,占全国的。根据《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2005年北京地区拥有高等院校89所,科研机构350所,有科研活动的单位数目6481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有254家。北京市的人力科技资源占全国总科技人力资源的,其中高校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人员数量高居全国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此外,北京每10万人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有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北京两院院士有706人;北京拥有全国1/3的研究生院、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北京培养的博士后占全国的1/3。丰富的文化创意人才资源,为北京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四)首都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意味着被赋予了一个代表中国的象征符号,这个符号给北京带来的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首都优势是北京所特有的财富,是国内任何城市不可比拟、无法相争的无形资产。首先,首都优势为北京带来了巨大的“注意力”资源,这种“注意力”资源在当代社会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无形资产。其次,首都优势为北京带来了庞大的各种消费人流,其中,国内外高端人士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庞大的高端人员流动数量,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再次,首都优势为北京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提供契机。如北京近年来兴起的会展业、总部经济,包括2008 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带来的奥运经济,主要是靠首都优势实现的。 (五)文化创意机构数量众多,文化创意集聚区初具规模 《北京蓝皮书》的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573 家出版社中,有237 家在北京,占全国出版社总量的,而从出版量、种类上,北京市的图书出版业所占比例将近全国的一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提高。由于北京拥有全国最集中的作者资源、媒体宣传资源和市场影响力,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版发行集团都纷纷北上,在北京建立分支机构,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京成立贝贝特公司、长江文艺出版社成立北京发行中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世纪文景图书公司等,这些都已经成为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此外,相当一批外地的民营图书公司,也将企业总部迁往北京或在北京开展业务,如山东世纪天鸿、广东天时音像、福建厦门光合作用书房,以及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文化工作室等。 北京目前已经形成了海淀园的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石景山数字娱乐产业基地、雍和文化园、电子城798 文化基地、北京DRC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等多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另外,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三辰卡通动漫网游产业基地、朝阳公园文化园区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六)奥运机遇 加拿大学者约翰·弗里德曼指出:“奥运会已经远远不只是(像始创时那样)关乎运动技能,至少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它已经变成了一桩大买卖。奥运会不仅把整个世界的注意力引向主办城市,而且正如所期盼的那样,在当地零售商、旅店以及其他服务者的口袋里留下了上亿的美钞。”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不仅能够为北京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更有长远的后续影响。奥运会使世界的目光集中在北京,为展示北京传统和东方文化神韵,扩大国际交流,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国际对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不足与隐忧 在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与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战略定位有待明确,整体战略布局尚未形成 在全球化语境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以世界大都市作为参照与直接竞争对象。因此,面向全球的、整体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定位、战略布局非常重要。目前,北京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就整体而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定位尚不明确,整体战略布局尚未形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全球应处于何种位置?面对伦敦、纽约、东京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应采取何种战略步骤以应对其竞争?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何发挥后发优势?等等,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和实施步骤。 (二)文化创意产业主体实力较弱,国际竞争力不足 企业是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和推广者,也是文化市场的开拓者,是文化市场的主体和跨国经营的承担者。没有名牌的企业就不可能打开国际文化贸易的局面,更不可能形成国际文化的竞争力。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实力和创造力的一种较量,培育和造就名牌文化创意企业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任务之一,唯有下工夫培育一批文化的名牌企业,才能担当起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的重任。目前,北京的部分文化创意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国内市场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放眼全球,将时代华纳、迪斯尼等大型跨国集团作为比照对象,这些企业无论在规模、效益还是品牌方面,都难以与之直接竞争。 (三)配套服务有待健全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大多将眼光放在国内市场,原因有三:第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文化市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仅面向国内市场便可获得足够利润;第二,由于文化历史悠久和前期市场培育不足的原因,我国文化产品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往往遭受较大的文化折扣,文化企业采取外向型发展会面临较大的风险;第三,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信息、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至今仍难以形成规模,难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而规模经济效益恰恰是文化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北京集中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这些企业在北京市场也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有很多企业迫切需要立足北京、面向国际市场,但是,由于政府有关部门配套服务不够完善,使得它们在走向国际市场时面临资源、渠道、资金、法律服务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三、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一)从城市营销的高度,制定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整体战略 全球化时代,城市间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营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大城市的重视。“城市营销”概念来源于菲利普·科特勒的“国家营销”概念。科特勒认为,国家其实是由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行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国家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由国家营销概念衍生而来的城市营销也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城市各种资源、产品和城市整体形象以现代市场营销的方法进行推广。 城市营销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包括城市资源、产品、企业、品牌、文化氛围、投资环境乃至城市形象的全方位的营销。城市营销有三种主要的营销方式:一是“景点”营销,二是“项目”营销,三是系统整体营销。无论“景点”还是“项目”,都是静态的、局部的城市营销方式,只有系统整体营销才能真正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和特征。 当今时代,在城市系统整体营销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随着当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尤其是国际大都市)至关重要的产业型态。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体现城市风貌和城市精神。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可以形成相关产业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整体营销。第四,文化创意产业对良好创意的孵化作用,也会为城市营销方式的更新产生推动。 目前,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并未将其与城市营销的整体进行整合。我们认为,在政策指定和实际运作过程中,应从城市营销的高度,制定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整体战略,解决观念、机制和策略三个层面的问题。 在观念层面,应该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观与城市营销观念结合起来。在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城市”的整体意识和“营销”意识。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意的核心地位,强调它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城市形象提升过程中的整合效应,这是它与文化产业概念不同的关键所在。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要始终贯穿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整体意识。“营销”意识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真正把城市整体形象“营销”出去。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对营销和贸易环节的忽视是一个普遍问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充分贯穿营销意识,将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作为重要战略环节。 在机制层面,应充分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推动表现北京城市形象的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在目前中国文化贸易出于严重逆差的情况下,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既关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其他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建立鼓励相关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激励机制,同时建立防止内部企业恶性竞争的制约机制。鼓励充分体现北京形象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对好的文化创意产品给予奖励或补贴。建立相关协调机制,打破行业间、产业间的各种壁垒,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以相关产业链为主体,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创造力为目标,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牢固树立“北京创意”的品牌。 在策略层面,在挖掘本市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应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和现代市场策略。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也是北京城市营销过程中的重点所在。在大众文化成为主要文化型态、文化贸易成为大势所趋的时代,这种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必须与现代媒体相结合,以此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现代市场营销策略使之为世界所认知和了解。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策略上,应强调以现代方式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在市场策略上,应变被动的“请进来”为“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品牌策略上,应变单纯的产品品牌为“北京品牌”,以体现北京城市形象为核心,形成相关的系列品牌。 (二)尽快落实各项鼓励政策 自北京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出台了各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在2006年10月发布的《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对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采取了出口退(免)税、奖励优秀出口企业、培育营销网络体系等各个方面的鼓励政策。从现有情况看,这些鼓励政策仍存在着规定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种种不足。有关部门应根据产业、企业的现实,尽快落实资金、税收、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等有关政策,使得各种鼓励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 (三)整合产业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对接,形成合力 从已有的经验来看,那些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并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本身的优势。在走向国际市场的初期,其背后往往存在政治和经济这两只“看不见的手”的强力推动。在政治推动方面,发达国家往往通过政治压力促使目标市场国开放本国文化市场,比如,美国便是利用WTO谈判等手段极力推动本国文化产品出口。在经济方面,那些国际竞争力强大的文化创意产品背后往往有着其他产业资本的推动,索尼、哥伦比亚、迪斯尼等大型跨国集团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它们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使得文化创意产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火车头”的作用。由此可见,没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作为依托,文化创意产品很难在国际市场“一枝独秀”。 由于综合国力和中国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北京文化创意产品在增强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借助政治压力不太现实。较为现实的做法是: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对接,吸纳其他产业领域的资金、营销网络等资源,形成合力。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走出去过程中急待解决的各种资源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火车头”作用,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从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双赢。 (四)完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为国际贸易人才转轨提供便利 龙永图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时指出,中国文化产业“需要有国外生活、工作背景,取得过成功经验的,比较熟悉国外的制作方式、营销渠道、发行放映的人才” 。相关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提升的瓶颈之一,北京也不例外。 目前,北京有多家高校开设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文化贸易等相关专业课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专业的设置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注重相关文化、传媒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在与经济、贸易对接方面存在较大欠缺。今后,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着力解决文化与经济、贸易的对接,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在完善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同时,也应为外贸人才的交流、转向提供便利。与文化贸易相比,我国在其他产品贸易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更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我国在农产品、纺织品等领域拥有大量能够熟练从事国际贸易和应对相关问题的高端人才。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对外文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充分利用其他领域已经成长起来的贸易人才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捷径。对内,可联合文化、外贸等有关部门,对优秀贸易人才进行登记备案,根据其意向选择对其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关培训;对外,可由政府部门牵线,促成国内机构与国外文化企业的联合、交流,邀请有关人员为国内非文化产业方面的高端贸易人才进行培训。另外,也可设立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认证考试,定期组织其他领域的国际贸易人才参加。 (五)明确目标市场定位,针对目标市场加强调研与合作 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具有人类共通性,比如,中国纺织品物美价廉,这一点对于所有国家都是如此——不管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非洲落后国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按照同一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不同国家。然而,对于文化创意产品来说则并非如此。文化创意产品以其中蕴涵的文化内容为根本,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容若与目标市场国的价值观、审美趣味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该文化产品就不可能在目标市场国取得成功。因此,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应首先明确目标市场定位,并针对目标市场加强调研与合作。 早在1927年,美国商务部便发布过一份由驻华使领馆人员提供的中国市场调研报告,该报告对“中国电影趣味”的把握相当细致,特别提醒制片人“三角恋爱和两代人冲突的题材因违反传统伦理而不受中国人欢迎”,还将“大团圆”、“善恶分明”等归纳为美国电影能够占据中国市场的原因。对目标市场国文化习惯、文化市场的深入了解,是美国文化产品能够风靡世界的原因之一。 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必须有针对性地了解目标市场国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市场状况,做到有的放矢,根据目标市场国的实际情况制作、发行文化产品,从而做到事半功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在具体措施方面,可组建专业性调研机构,对世界各国文化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定期发布各国市场调研报告,供业界参考;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也可将归国后提供演出总结报告、参展总结报告等国外市场信息作为条件,收集国外文化市场的有关情况,既方便管理部门的宏观统筹,也能在以后的有关申请中向申请企业提供建议和指导。 中国古人云:“借势胜于造势,借力强于发力。”加强与目标市场国的合作,挖掘合作方的资源优势,为我所用,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着力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大型文化创意企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文化贸易的主导地位开始从一国政府转向跨国公司。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等大型跨国文化集团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十分明显。在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下,这些大型跨国集团可以集中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链,然后以多种形式向全球的文化市场大量推出,获得竞争的优势。在跨国公司成为全球文化贸易真正主体的今天,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也成为一种“巨人”之间的竞争,如果没有自己的大型跨国文化公司,将难以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鉴于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综合实力不强的问题,应鼓励本地企业之间、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集团。在企业整合充足的过程中,应将行政性整合与市场整合加以统一,使企业整合之后真正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改变国内文化企业整合的政府运作模式,以免形成“大而不强”的局面。
为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文化主旋律,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挖掘我区文化底蕴,充分展示龙文人文风貌,提升龙文文化品位,培养一支高素养的文艺人才队伍,加强文艺家交流合作,打造文化精品。同时,为企业文化增添风采,为经济建设增强活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经研究,同意创办《龙文》文艺期刊,并成立编委会,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中共龙文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龙文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二、编委会成员 顾 问:叶明义(中共龙文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 主 编:肖 斌(中共龙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 副主编:连惠斌(龙文区文联副主席) 李来有(笔名阿里,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 委:任 毅(笔名阿一,漳州师院中文系副教授) 代顺丽(漳州师院中文系副教授) 谢华章(中华财保,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陈春松(福建富顺电子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康永远(漳州市书协、美协会员、区诗词学会长) 沈少辉(福建省楹联学会会员、区诗词学副会长) 林平良(漳州联通,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汤绍锋(龙文区摄影协会副主席) 张一强(龙文区摄影协会副秘书长) 何小燕(龙文区作协副秘书长) 编辑部主任:连惠斌(兼) 执行主编:李来有(兼) 执行副主编:陈建友(龙文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方初松(漳州楹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特此通知。
报道计划,就是确定什么时候做什么报道。根据两会的实施日程和报道宗旨和重点而编。参考:江西日报的报道计划全国两会,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作为省级党报,要把全国两会的宣传报道作为一次重大宣传战役,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切实抓好。准确把握会议指导思想 整个报道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围绕人民群众关注和期盼解决的重点问题,突出会议的主要内容,充分反映会议团结、民主、求实、和谐的气氛。认真把握会议报道重点 在按常规处理好新华社电稿、图片,处理好会议程序性报道的同时,着力把握好以下报道重点: 突出报道好中央领导同志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讨论的情况。 突出报道好江西代表团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情况,以及代表委员对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和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的评价和美好愿景的展望。 突出报道好江西团对中外记者开放日和省领导参加审议、讨论的情况。 突出报道好我省出席两会的基层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情况。 同时,要报道好我省干部群众关注全国两会的动态反映(由记者部负责)。精心办好“两会特刊” 为使今年两会的新闻报道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营造热烈气氛,增强宣传效果,从3月5日至18日,在B1版开辟“两会特刊”,拟设立以下栏目:(一)固定栏目 1、两会360度——实录在京举行的江西团新闻专题,或热门话题的综述,当天发稿,由参加两会的记者采写。主要围绕以下话题撰稿,如:1、改革开放30年我省取得伟大成就;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3、众志成城抗冰冻雨雪、齐心协力重建家园;4、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5、喜迎2008奥运会;6、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7、医疗改革;8、坚决节能减排,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建设;9、文化软实力;10、人才建设;11、努力促进教育公平;12、司法公正等等。 2、两会抒怀——每日一篇有分量的小言论,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主要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反映两会期间江西在国内外展现的新形象,或就代表委员共同关注的问题来撰写,抒发感想。每篇600字以内,由编辑部组织力量撰写。 3、面对面——专访新当选特别是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就他们提出的有特点、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和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提案议案建议进行采访,反映代表委员积极履行职能的政治热情。采访代表17人、委员11人,每日2篇,每篇约600字,由参加两会的记者负责采写,配发照片。 4、一丹视线(或日记)——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是江西代表团新当选代表,请她在本报开专栏,以一名在京代表的视角,抒发参加大会和江西代表团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字数可长至千字也可短到几句话,每日一篇。 5、两会镜头——对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共商国是及在京活动的图片报道。由参加两会的摄影记者负责。(二)非固定栏目 6、代表委员之声——选择刊登有价值、有意义、针对性强,且能引起人们关注的发言等,由参加两会的记者负责整理。 7、记者博客——记者跑两会的点滴感受、两会花絮等,由参加两会的记者通过文字或图片反映。 8、网友留言板——通过网上留言,反映群众关注的热点,发表对两会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使之成为群众参与、关注两会的渠道。 整个报道要突出新闻亮点,写作手法鲜活,表现形式多样,注重文本创新,充分运用消息、通讯、侧记、特写、图片等手段,做到出新出彩。扩大江报直播室影响力 两会期间,在京与各新闻门户网站联手,举办2~3场“江报直播室”节目。
陈夫,学名陈召飞、笔名康桥遗风,安徽芜湖人,现居北京。纯文学作家、散文作家、词作人、文艺评论员、资深媒体人士,大学就读安徽财经大学金融专业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文学学士,中信出版集团《信睿周报》高级编辑、作家。 陈夫,2003年初开始进入皖江晚报社,走上记者岗位,从事第一份媒体工作,随后先后担任安徽《芜湖日报》特约撰稿、福建《海峡摄影时报》首席记者;2007年北上京城,出任职务有《财会信报》编辑部主任、《西部时报》法制周刊、女性周刊主编、中国报告文学网首任总编。 纯文学作家做为一名作家,陈夫始终坚持纯文学创作的清雅风格,读其作品,如清风拂面,不入俗、不从俗、不媚俗。1993年,陈夫正式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其一路苦心孤诣。笔下作品尤以散文见长。其长期坚持“不以出书为目的”的创作个性,当文友们问及为何不出书时,他总是笑言“水平有限,怕误人子弟”。在其早期参与的文学活动中,散文《卖瓜散记》获共青团合肥市委、《安徽青年报》、《合肥青年》杂志社和《安徽经济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98全国文学大赛散文组佳作奖;处女作散文作品《与夜独处》于2000年7月河北邢台作协主办的第二届“春笋杯”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并编入《世纪星雨》一书(中国戏剧出版社);处女作诗歌作品《清高》于1994年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永久收藏,同一年度,被湖南科普作协评为‘94年度全国青少年优秀文学工作者;2004年, 组诗《为着生命 愿意呈让》作为网络文摘选登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坛网,同一年度,凭借散文作品《榕树的诺言》、诗歌作品《为着生命 愿意呈让》,在腾讯公司与中国作协联袂主办的“QQ·作家杯”征文活动中,囊收新人提名;作品《北京市井厘录之艺乞》做为范文被编入《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讲义之现代文阅读 鉴赏表达特色(人教大纲版)》。 媒体工作者陈夫是个地道的媒体人,数年一夕已近10年,敬业、为善是轻易便可发现的他的两大工作特性。在安徽皖江晚报工作期间,其新闻稿《一个弃婴的故事》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并成为开启“芜湖市关爱明天工程”的第一舆论。在海峡摄影时报任职期间,其采写与报道的《女法官之死——女法官遇害悬案五年 老母亲开博问策缉凶》,受到当地及央级各大媒体关注。2007年,陈夫北上入京,出任《财会信报》编辑部主任,并于2008年受聘与出任《西部时报》法制生活专刊主编,同时受邀中国报告文学网成为首任总编。期间多从事与主持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与媒体运营工作,并主持了2009年度法制生活专刊对全国“两会”的报道工作。 文艺活动人在海峡摄影时报工作期间,陈夫主要从事文艺专栏的采编工作,与当地文艺界人士结下了深厚友情,特别是与摄影界与画界人士交往笃深,连续三届荣获摄影界创作类金像奖的摄影大师石广智先生曾赠其手迹作品《清风》,予陈夫留作纪念;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张宇于2006年在其办公室,亲切称陈夫为“小老弟”,并留下墨宝予陈夫做为纪念。此外,陈夫在福建期间,多与国家一级美术师工笔画家吴华光、中国人物实力派画家谢从荣、被誉为“牡丹王”的花鸟画家王中仁等国画家们也结下了莫逆之交,并发表《气韵生动 独具机杼——直面吴华光先生工笔画魅力》、《疏朗捭阖 梦笔生花——捧读谢从荣先生写意画作》、《读来似平易 乖剌笔墨奇——赏析王中仁先生的花鸟国画》及《重而不冗 薄而不轻——林宜耕戏曲人物工笔画赏析》等多篇观点独到,在福建文艺界颇得好评的文艺评论作品,并受到海峡摄影时报总编及画家们的一致认可。 创意文化与品牌人陈夫还在文化软实力上,特别是文化创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改良上有过深入探讨。撰有《金融 视觉(影视)文化产业经济行为的迟来香客》、《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与就业的双韧剑》、《视觉(影视)文化产业应积极备战大时代战略期》、《文化启动地域经济大市场概念》、《边缘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是上上策》及《文化孕育与引导消费》等多篇专业研究文章。并于2008年,被北京华影天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外聘为地方文化与经济研究专员,受聘期间,陈夫在文化产业公司业内提出并创新制作出《视觉文化产业产业链式商业运营策略及流程分解》,以及完成北京海淀文化委《生态画家村文化创意园项目计划与市场商运提案》、北京金农道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海南北京村原生雨林假日农庄项目总体规划与商运设计》等多项文化创意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最能表现陈夫在创意文化上的独特思维的,要算其基于海淀区京西稻悠久的皇家文脉,创意性地将农产经济与文化相结合,向当地政府提出打造“皇家京西稻文化生态大观园”皇家文化旅游休闲项目,并创意性地完成了大观园以“皇家京西稻文化园”为主体园,“皇家京西稻文化园”、“京西稻历史人文园”和“京西稻生态观光园”三大景观园为内容的设想与架构方案。
形势与政策论文 纵观当今世界想,形式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形势与政策贯穿我们的历史,国情科技,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放眼当今世界,众多发达国家,文化帝国—美国,动漫王国—日本,后起之秀韩国,连泰国也开始手可热,而我国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软实力虽然明显提升,但是“西强我弱”的局面却未根本改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哟呵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我们广大青年更是应该增强使命感,挑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当然是排在首先的,“十二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同时,围成我们身边的物价上涨,房价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俊,也同时困扰着我们。经2011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物价趋于稳定,但是上涨压力仍存在,一则是我国成本推动型通胀的长期性,二则存在隐性通胀压力,三则农产品价格仍会上涨,蜗居中的蚁族,80年的裸婚,所面临的压力社会实现贯穿着我们的生活,国家经济日越发展,但是人们的压力也日宜变大,大学生毕业就业难,有就业岗位供不应求,也有高不成低不就。但针对当前产业转移也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先改变就业观,树立心的就业观,二,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三,从“打工型”就业型向“创业型”就业改变,提高大学生就业已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国家正在做的,保证大学生就业。核电再放眼当今世界,当今中国,我们比较关注的还有一个无疑是资源环境问题。中国仍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能源量却是最低的,从世界看,我们的能源以石油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以核能,太阳能为主的再生资源发展起啦,但仍以石油为主导。核能有危机,尤其是日本核电站泄漏后,更是引起人们的担忧,得到更大发展需要一点时间,而石油价格仍是面临上涨压力,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单位GDP能耗不断上升,更加重了能源供应的负担,南海和北极可能成为未来能源争夺的热点区域。据估,南海的油气存储量610亿桶,未发现油气资源540亿桶,而针对我国资源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已使中国能源安全面临风险,一来我国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升高,且能源进口高度依赖中东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中东国家动荡使我国面临油价上涨趋势,此外,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企业一直积极探索和利比亚的合作,在利比亚动乱后,中资企业在利比亚的多个项目遭到袭击,造成人员的受伤,财产受损,目前中国核能发展相对较慢,可见,开发新能源,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是我们的必选之路。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每个人都 应从身边做起,节约能源。针对当前国际形势,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慢的稳定态势。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世人皆洞若观火。由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相互交织的中日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的逐步崛起而更趋复杂化,中日之间历史、领土、海洋资源划分等问题上的多项争端及日本在中日问题上的恶劣行径国人皆知,无须赘言。中日之间由于政治领域矛盾重重、安全领域严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种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而日本近年来日益膨胀的进攻型对外战略及在钓鱼岛、台湾等一系列涉及到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挑衅和进攻姿态,更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面和竞争关系。国家利益仍是当前的国际社会中指导国家行为的根本原则,外交政策是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本国的国家利益是衡量一国外交是否成熟的标志。毛主席说过合作是斗争得来的,而不是让步让来的,当前中日关系的现实困境非中国单方面、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转。领土问题:双方各自都声明拥有钓鱼岛的主权,中方为了双边关系的大局,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然而日方的回应是逐渐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钓鱼岛问题争执了这么多年,日方非常清楚中方的立场,但还是试图把对钓鱼岛的占领变成既成事实。在此问题上,从实践来看,“沟通”能起到的作用似乎也很有限。而且,“沟通”需要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前提,很多日本人对于历史和领土的观念,和中国有着较大的差异,“沟通”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例如一本学术书籍中提到一个案例,某专家在日本生活期间颇受一个民间团体的照顾,临回中国前,董事长为其举办了一个小型送别会,专家很是感动。在聊天中,董事长说,日本国土狭小,以后要多去中国旅行。当专家正要表示欢迎之意的时候,董事长接着说:“但是战前日本很大,有台湾、朝鲜、满洲,战败了,都没了。”专家的话当时就只好梗在喉咙里了。有这样的领土观念,“沟通”能起多大的作用,令人怀疑。中国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沟通”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手段,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这么看问题,有的国家认同的就是实力政治,丛林法则。如果这个时候再跟它讲些教条的仁义道德,就与宋襄公无异了。现实也很清楚,很多时候,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靠“沟通”就能解决。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建设添加砖瓦,更好的认识中国国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形势与政策》一书
又是一个东软的同志
形式与政策的文章Q我帮做
软实力作文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积淀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底蕴,博大深沉的五岳灵宗培养了华夏子孙的气魄风骨。毋庸讳言,中国是个大国。中国在崛起,中国的GDP总值正年年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正大幅度提高。然而,仅仅是经济的翻番就能代表大国崛起吗?不,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是全方位的发展,除了经济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提升我国的软实力,而软实力中最具影响力的即为文化。现在看见满大街的“耐克”“阿迪”衬衫、鞋子,看见日本动漫走俏,不禁阵阵担忧。本土的衬衫和舶来的“打钩”衬衫竟存在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差价,价格差距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文化认同感的隐患。美国、日本在经济日益强大的同时,其意识形态也正在向我国渗透。通过宣传他们的思想,美国文化、日本文化正潜移默化地被国人逐渐认同,而其后果就是对中国文化的疏远甚至淡漠。较之国人对圣诞节、情人节的热捧,端午节、清明节的冷清实在令人寒心;较之国人对日本动漫的了如指掌,其对祖国历史、风俗、人物的熟悉程度也着实令人汗颜。一种文化决定一种思想,种思想决定一种性格,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几亿的国人在帮美国、日本扩大他们的文化市场而不自知,这样发展下去是很可怕的。我们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文化遗产,子孙们不但不懂得发扬运用,还嘲笑古人,破坏遗产,这难道是孝的表现吗?端午节被韩国人抢走,我国文化保护的漏洞已初现端倪;屈原归属问题引发的两国争论更使漏洞越扯越大。难道要等到文化一项一项地流失,才会使我们觉醒,才会意识到我们曾经很富有吗?国家的发展不仅仅靠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要正确,一个国家的发展要体现独创性,而不是模仿。向西方引进技术只会成为二流国家。古人的文化不仅蕴含商机,还包含许多治国哲理,至今仍能施用。儒家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应该将它带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使理念上升为主义,让它成为一种道。围家的崛起,决定于文化的崛起。文化的崛起,需要培养大批精英人才,是观念型人才而不是技术型人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公理”似乎已经在许多人的脑子里牢牢生根,导致我国的理热文冷。一流人才读理科,二流人才读工科,三流人才读文科成了这种可悲现状的写照。谬哉,且不说文化需要传承,单就从培养文科型人才的重要性来说,这种现象也是不应该发生的。历史上,只有在数次思想观念的变革之后才引发了工业革命和政治变革;一个国家也只有在出现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后才能实现伟大的腾飞。文科和理科人才都是在拉动国家,不同的是,理科研究怎么拉,文科决定往哪拉。只有观念对了,所做的努力才有用。只有文科型的宏观人才才能制定一系列制度,唯有制度而非措施才能使一个国家正常运转;只有文科型的宏观人才才能调控整个国家,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只有文科型的宏观人才才能真正进入国际上层建筑,协助处理国际事务。为什么中国至今的地位仍未达到理想的位置?为什么我国的文化遗产被人随意夺走?正因为上层建筑中缺乏华人的精英人才,缺乏对国际事务法规的了解,才发生如韩国申报世遗成功、中国商品侵权等令人痛心疾首之事。时代呼唤文科型人才的出现!中华文化正在出现一个大的断层,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国软实力发展中面临的切实隐患。我们确实需要辅国救民的“江左夷吾,’,亟待文科型人才的出现。国人确实需要觉醒了!【点评】现在,谈经济的人多,谈文化、谈国家兴亡的人少。本文作者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商品大潮的强势冲击之下,依然关注民族文化并为之大声疾呼,其精神可贵且难得,可谓不失赤子本色!文章开首,作者劈头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经济的翻番就能代表大国蛾起吗?在巨大的经济成就面前,作者并未陶醉,而是清醒地提出了后续的目标——软实力的提升。第一段文字并不多,但是却非常清楚地分清了经济和文化发展问题,一下子抓住了本质,既使读者迅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又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了明确的基础。接下来,作者列举当今我国传统文化的尴尬境遇:外国文化攻城掠地,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甚至被改变了身份。作者由此指出:一种文化决定一种思想,一种思想决定一种性格,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话语之中饱含忧虑,令人警醒、令人深思。一篇文章中能够出现一两句这样的富有哲理味道的话语,确实能为文章增色不少。再下来的一段,作者论述了文化的崛起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这也是针对重理轻文的社会观念有感而发的。在这里,作者再次展现了其思路清晰的特点:在纷繁芜杂的各类人才中,紧紧抓住文科型人才和理科型人才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十分自然地回归到了本文的主题——文化。崛起的重要性。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热血与激情以及较为深厚的论说功底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当然,由于阅历所限,作者的部分观点与论述还有需要商榷之处。我想,只要作者依然保持此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这些问题一定会很好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