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是月刊,双月刊还是季刊,如果是季刊,录用半年以上才会发表是常有的事。直接问编辑部你的文章被安排在第几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的审稿流程是先由作者自查,再由学报人员复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是由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重点刊登安全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欢迎广大师生和相关科研人员踊跃投稿。
本论文主要对激光电子白板的定位方法进行了研究,完成了整个激光电子白板的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并运用DSP对定位算法进行了实现,完成了激光电子白板的基本书写功能,弥补了国内在激光定位电子白板研制方面的空白。激光电子白板采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实现对书写笔实时跟踪定位。激光电子白板能够实现彩色笔迹书写和擦除,具有实时性好和精度高等优点。 电子白板是一种替代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新型数字化教学工具,是对黑板、粉笔、板擦 "三位一体"的陈旧教学、会议模式的一场革命性突破。它融入了数字处理、多媒体、远程教学、远程会议等元素,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弊端,是网络时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想选择。 现今大、中、小学仍在用黑板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由于所用的粉笔会带来粉尘,影响了教学人员的身心健康。现在大部分会议室或办公室用白板代替了黑板,用白板笔在白板上书写,可以解决粉尘带来的麻烦。然而,普通白板同黑板一样,它不能捕捉书写板面上的文字和图画成为电脑文档保存在电脑中,仍需要会议人员记录会议的内容,也不能使在其它办公室、会议室(不管是否在同一建筑物、城市,还是在世界各地)的人员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共享会议信息。然而电子白板能够很好弥补上述普通白板的不足。电子白板在欧美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国内,这几年电子白板也在大多数教室,会议室,宾馆,报告厅等场合得到很好的应用。 目前国内已研制出扫描式电子白板、触摸式电子白板和基于超声定位的无线定位电子白板。我们实验室在基于无线定位理论的基础上,已成功研制成基于超声波信号定位的多功能交互式无线定位电子白板。 基于超声信号定位的无线定位的电子白板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超声信号的频率较低,在实际应用场合极易受到其它尖锐声音信号的干扰。而激光信号在实际应用中就不易被干扰,激光作为电磁波的一种,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广泛应用与现代工业、农业、医学、通讯、国防等方面。以激光信号作为定位信号的激光电子白板具有定位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WP=84 以及稳定性好等优点。 激光电子白板是在校准系统的配合下利用两个激光扫描器扫描定位目标,根据定位目标反射的激光信息获得两个激光扫描器的扫描角度,根据扫描角度计算出定位目标在书写板面的坐标
⒈来稿均要求有中英文的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摘要(篇幅为100-300字)、关键词(3-8个)。⒉作者简介包括:性别、学历、学位、职称、职务及主要著作(论文)等。另外,请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⒊各类参考文献,均要求统一按标准的编写格式排列于文末,具体情况如下:⑴中文专著、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的编写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标识: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 报告R.标准S.专刊P.其他文献Z)⑵中文期刊文章的编写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刊名,年(期号).⑶中文报纸文章的编写格式:[序导]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⑷外文译著、译文的编写格式:与中文文献的格式相比,译著、译文的编写格式中多了[原作者国别]和中文译者,具体如下:[序号][原作者国别]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中文译者. 中文本的出版社所在地名:中文出版社或中文报刊名,出版年、或年卷期号或出版年月日(版次)。⑸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的编写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主要题名.[100].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是月刊,双月刊还是季刊,如果是季刊,录用半年以上才会发表是常有的事。直接问编辑部你的文章被安排在第几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的审稿流程是先由作者自查,再由学报人员复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是由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重点刊登安全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欢迎广大师生和相关科研人员踊跃投稿。
⒈来稿均要求有中英文的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摘要(篇幅为100-300字)、关键词(3-8个)。⒉作者简介包括:性别、学历、学位、职称、职务及主要著作(论文)等。另外,请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⒊各类参考文献,均要求统一按标准的编写格式排列于文末,具体情况如下:⑴中文专著、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的编写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标识: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 报告R.标准S.专刊P.其他文献Z)⑵中文期刊文章的编写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刊名,年(期号).⑶中文报纸文章的编写格式:[序导]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⑷外文译著、译文的编写格式:与中文文献的格式相比,译著、译文的编写格式中多了[原作者国别]和中文译者,具体如下:[序号][原作者国别]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中文译者. 中文本的出版社所在地名:中文出版社或中文报刊名,出版年、或年卷期号或出版年月日(版次)。⑸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的编写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主要题名.[100].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不快。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属于【月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原名为《武汉建材学院学报》(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2001年更名为现名。本刊坚持“双百方针”,以促进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重点刊登材料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汽车工程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他理工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论文。读者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和国内外的科研院所和工矿企业的科技研究人员。《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在国外发行并被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图书馆所藏,作为源头刊物被“EI、CA、AJ、CSA”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2002年被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和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2004年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2006年被评为中国高校首届精品科技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是SCI、EI收录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核心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08年以前被EI收录,现在EI不收录了。目前不是中文核心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不是中文核心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共有5个相关刊物,中文核心期刊2008版中只能查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和《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核心期刊。但最好的期刊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因为被SCI和EI双收录。
是的学术刊物《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从2004年开始,进入 美国“EI”中国高校学报核心期刊。成为迄今为止进入该核心类的第34家学术刊物。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于1979年创刊,其刊名为《武汉建材学院学报》,由袁润章任主编,1986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月刊,由周祖德任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一般审核时间就要30个工作日,也就是一个月左右,通过审核直到发表最少需要半年的时间。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文献情报源的实际分布中,存在着一种核心期刊效应,即某一专业的世界上的大量科学论文,是集中在少量的科学期刊中。
1931年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的期刊上;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
1971年,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的期刊上,等等,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依据布拉德福定律,如果科学期刊按其所刊载某一学科论文的数量多少,依递减顺序排列并划分出一个与该学科密切相关的期刊所形成的核心区期刊区以及另外几个区,使每个区中的期刊载文数量相当,则核心区期刊数量与相继区的期刊数量成1:n∧2:n∧3:n∧4……即刊登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论文较多的那些期刊。
学报的级别不同,时间不同, 文章质量不同,时间也不同, 用钱多少,时间也不同!如果有特殊关系,文章质量也不错, 最快需要2—3个月, 一般的需要半年左右! 一级学报最少需要1年左右,或者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可以快点,例如找我硪
4-6个月。
不同的期刊周期不同,普刊,审核1-2个月,发表6-10个月,加上投稿审核周期,也就是从投稿到发表7-12个月左右。本科学报,核心期刊,审核2-4个月,发表10-14个月,从投稿到发表12-16个月
论文投稿步骤:
评职称、评奖学金、毕业,都要写论文。辛苦写的论文怎么投才更有可能出版呢。今天小编手把手教小白怎么投稿。方法/步骤1首先,要了解专业或相关的杂志都有哪些。哪些是核心,哪些是普通的,内容是否与你写的方向符合,适合审稿要多久,稿费要多少等都要了解清楚.
(1) 周明凯、徐培涛、童大懋. 水泥原燃材料.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专著)(2) Zhou Mingkai、Lu Zhe’an、Wang Hequn、Li Lunjin. The Flexural Strength and Reinforcing Mechanism of the Top-and bottom-layered Steel Fiber Concrete.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0,15(2):21-27,34(3) Zhou Mingkai、Shen Weiguo、Zhao Qinglin、Wan Dongyun. A New Type of Granular Soil Stabilizing Materi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1,16(1):51-54(4) 周明凯、沈卫国、陈平、马建荣. 石灰土的增强改性研究.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2000,22(5):38-41(5) Zhou Mingkai、Shen Weiguo、Tian Zhongqing. The stabilizing granular soil with slow-setting and slight-expansive cement.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ty. 2002,17(4):61-63(6) Zhou Mingkai、Shen Weiguo、Wu Shaopeng、Zhao Qinglin. Study on phosphogypsum fly ash lime solidified material. Aavances in build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China. 2002,(4):929-934(7) 周明凯、赵青林、沈卫国.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03,(1):35-37(8) 周明凯、宁琰. 辉绿岩碎石细砂混凝土离析泌水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12(9) 周明凯、沈卫国、赵青林、欧阳世翕. 利用窑灰生产高效土壤稳定专用水泥的研究. 硅酸盐学报. 1999,27(4):420-426(10)周明凯、田中青、沈卫国. 碱、硫对窑灰烧成性能影响的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01,20(1):14-17(11)周明凯、王景园、沈卫国. 窑灰水泥对软土的固化作用研究. 硅酸盐通报. 2001,20(4):22-25(12)周明凯、李北星、沈卫国. SGL结合料稳定土的性能、应用及其硬化机理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 1999,12(增刊):9-17(13)周明凯、沈卫国、赵青林、田中青. 新型粒料土稳定结合料AGS的性能研究.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2000,22(1):15-18(14)周明凯、田中青、沈卫国. 缓凝剂对水泥稳定粒料土性能的影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1,23(2):8-11(15)周明凯、沈卫国、赵青林. 改性生石灰粉的研制与试验路工程的研究. 公路. 2000,(1):46-49(16)周明凯、万冬云、吴少鹏、田中青. 高性能砼在电杆中的应用. 砼与水泥制品. 2001,(1)28-30(17)周明凯、万冬云、田中青、王和群、李伦进、尹光辉. 上下层布钢纤维混凝土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 华东公路. 2001,(4):31-32(18)周明凯、万冬云、田中青. 改善混凝土界面结构的途径. 河南建材. 2001,(1):31-32,30(19)周明凯、田中青、万冬云. 改善高钙粉煤灰安定性的方法. 粉煤灰综合利用. 2001,(1):36-37(20)周明凯、吴少鹏、曾明、欧阳贞祥. 快速修补材料在高速公路修补中的应用.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1,9(增刊):584-585(21)周明凯、王景园、沈卫国. AFS稳定细粒土结合料的性能与应用. 公路交通科技. 2001,18(4):25-27(22)周明凯、王稷良、关爱军.辉绿岩混凝土的强度与界面特征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26(3):40-43(23)周明凯、查进、沈卫国. 磷石膏改性二灰稳定磷渣基层材料的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26(11):22-25(24)周明凯、田建平、唐建华.巴东长江大桥主塔承台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第五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419-424(25)*单俊鸿、周明凯、雷莉、王书报、杨家录、李彦军. 弹性矩形等截面梁拉、压模量不等时的挠度计算. 国外建材科技. 2004,25(4):108-109(26)*单俊鸿、周明凯、王书报、蔡基伟、王稷良.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处理.国外建材科技.2004,25(3):11-12,27(27)*单俊鸿、周明凯、张美强.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路桥中的应用. 新型建筑材料. 2004,8:20-22(28)*单俊鸿、周明凯、李北星、张美强. 微膨胀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及在巴东长江大桥桥面铺装中的应用. 第十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先进纤维混凝土》. 2004,206-210(29)*单俊鸿、周明凯. 水泥混凝土桥面破损原因及预防处理技术.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4,21(2):51-53(30)*查进、周明凯、沈卫国. 水泥稳定磷渣碎石基层材料的研究. 公路. 2004,12:186-189(31)*沈卫国、周明凯、陈平.AFS细粒土稳定结合料的研制.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22(3):9-12(32)*沈卫国、周明凯、赵青林.湿塑性水泥土的研究.新世纪水泥导报.2001,(1):23-25(33)*沈卫国、周明凯、赵青林等.粉煤灰磷石膏高早强路面基层材料的研究.粉煤灰综合利用.2001,(2):31-32(34)*沈卫国、周明凯、赵青林等.粒料土稳定专用水泥AGS及其稳定粒料的性能研究.新世纪水泥导报.2002,(2):29-31(35)*沈卫国、周明凯、赵青林.钢渣粉煤灰磷石膏路面基层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4(5):15-18(36)*沈卫国、周明凯、赵青林、吴少鹏.固化磷石膏作水泥缓凝剂的研究.中国水泥.2002,(2):30-32(37)*Shen Weiguo、Zhou Mingkai、Zhao Qinglin、Wu Shaopeng. The properties of road base course materials of granular soils stabilized by AGS granular soil stabilizing cement.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18(2):89-91(38)*沈卫国、周明凯、余崇俊、吴少鹏、彭雷. 磷石膏改性二灰路面基层材料的性能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25(10):34-38(39)*沈卫国、周明凯、吴少鹏、赵青林. 湿塑性水泥土增强研究. 水泥工程. 2003,(1):16-19(40)*沈卫国、周明凯、赵青林、吴少鹏. 利用水泥窑灰和粒化高炉矿渣制备生态水泥. 水泥工程. 2003,(6):76-80(41)*沈卫国、周明凯、吴少鹏.胶凝材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房材与应用.2004,32(1):11-14(42)*沈卫国、周明凯、查进、赵青林.磷石膏改性二灰路面基层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粉煤灰综合利用.2004,(3):13-15(43)*沈卫国、周明凯、黄继业、赵青林. 水泥稳定类路面基层材料的延迟成型. 公路. 2004,9:125-128 .
增刊都没必要发
科研项目(代表性的项目)1、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T201303):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项目负责人。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057):震后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加固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8033):异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8077):基于压电智能骨料的钢管混凝土结构时变应力监测方法与地震灾变机理研究,排名第二。5、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3ABA059):钢管混凝土结构住宅设计方法与试验研究,项目负责人。6、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06-K1-41):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空心板受力性能与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7、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13617411):高层钢管混凝土建筑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项目主要参与人。8、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3A006):大型油气储罐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系统研究,项目负责人。 科研获奖(代表性的项目)1、高层建筑多种组合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 2013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高层钢管混凝土建筑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湖北省巴东县太矶头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方法研究,长江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4、老住宅功能提高改造成套技术研究-结构试验研究,长江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教研项目(代表性的项目)1、湖北省教育科学“九五”课题(鄂教科规[1997]0076):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参与人。2、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负责人。3、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建筑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模式探索,项目参与人。4、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建筑工程专业面向21世纪教材体系研究,项目参与人。5、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外向型建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参与人。6、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参与人。2009年7、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2010206):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10年8、教育部-欧特克公司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长江大学土建类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102年 教研获奖(代表性的项目)1、建筑工程专业本科‘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 国家级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与实践,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论著及论文(含教材编写)1、教材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副主编,2004年8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2006年1月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2006年6月工程结构,科学出版社,主编,2012年2月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2012年8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主编,2012年8月2、科研论文(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 许成祥,李继祥,彭少民.钢纤维混凝土迭合梁截面剪应力分布规律理论分析,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2(1), P1-3(2) 许成祥,李继祥,彭少民. 纤维混凝土三桩厚承台开裂荷载计算,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2(1), P8-9(3) 许成祥,李继祥,彭少民. 二次受力钢纤维混凝土迭合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2(1), P16-8(4) 许成祥,吴军民.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2(1), P35-37(5) 许成祥,夏心红. 多层轻钢结构房屋设计探讨,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23(3), P66-68(6) 许成祥,李忠献,蔡卫东.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24(1), P88-91(7) 许成祥,张建设. 基于施工进度计划的动态安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4(2),P36-39(8) 许成祥,李忠献,蔡卫东. 考虑二次受力碳纤维布加固短柱的抗震试验,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4(7),P27-30(9) Xu Chengxiang.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beam-column joints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s,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ISTP收录, IDS 号: BV54N), Science Press(10) 许成祥,熊英,卢海林.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动静载试验研究,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24(3), P101-102(11) 许成祥,李忠献,蔡卫东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在反复荷载下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2002,35(4),P92-96(12) 许成祥,徐礼华,杜国锋 . Grey correlation index analysis of bearing capacity on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mpression members.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ISBN 7-03-013765-5. : P279 283(ISTP~收录, IDS 号: BAZ72)(13) 许成祥,张建设 . Dynamic safety evaluation based on project network schedule.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IV). Science press. ISBN 7-03-014386-8. : P1922 1926~(14) 许成祥,陈松,徐登鸿 . Huge oil and gas tanks structural damage and health monitoring. Third China-Japan-US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control and fourth Chines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contro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ISBN. : P1 -5(15) 许成祥. 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可靠度研究.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5,1(1): 84~ 86(17)许成祥,徐礼华. 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柱脚延性试验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8) Cheng-Xiang Xu,Li-Hua Xu and Jun-Ning Huang.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Loading Transfer Mechanism of Joints in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Frames.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Science Press . 2006(ISTP检索,IDS 号:BEZ49) P1922-1926(19) 许成祥,徐礼华,杜国锋等. 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模型地震反应试验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 2006,39(3):68-72(20)Cheng-Xiang Xu and Shu-Yong Geng. Taijitou No. 1 Landslide treatment Project and Its Effects Analysis.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Science Press . 2006(ISTP检索,IDS 号:BEZ49) P2213-2218(21) 许成祥,彭少民. 采用分离模量分析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29(专辑II): 28-33(22) and .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amag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ude oil tank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7(ISTP检索,IDS 号 :BHT08). P1449 -1456(23)许成祥,徐登鸿. 基于试验模态分析的原油储罐损伤识别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24) Xu Chengxia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Dynamic Behavior and Seismic Response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 Column Frame Structure.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2008年.Science Press. 705-709(ISTP检索,IDS 号: BIU29)(25)许成祥,杜国锋. 实施全过程工学交替,培养高素质土木人才.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P116-119. 2008年.科学出版社.(26)许成祥,曾磊. 基于结滑移理论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优化设计. 混凝土.2008,230(12): 98-100.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7) Chengxiang Xu, Changan Zhu and Shuzhen Xu.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Seismic Reponese on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 Model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ISTP检索) . P311-316(28) 许成祥, 贾善坡. 储罐结构有限元动力模型修正及参数辨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29) 许成祥,朱长安,许淑珍. 设置钢筋加劲肋薄壁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增刊2),2010,30(suppl 2):231-236(30) 许成祥,马进军. 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空心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混凝土. 2010,230(12): 98-100.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1)许成祥,陈建权. 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10,43(增刊): 1000-131X/CN 11-2120/TU(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EI收录,Accession number:20110713656949)(32)Cheng-xiang Xu, Jian-Quan Chen, Shu-Zhen Xu. Analysis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thin-walled steel tubular stub columns with steel bar stiffeners . Proceeding of th El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Science Press . 2010, P498~520。ISBN 978-7-03-029530-9/(33)许成祥. 异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与分析.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0,7(3):126-130. ISSN 1673-1409/CN 42-1741/N(34) Chengxiang Xu, Zanjun Wu.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s of T- shaped concrete - 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 joint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368-373 (2012) pp 38-41(35) 许成祥,李雪平. 异形钢管混凝土柱选型与设计.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2,9(1):139-141.(36) 许成祥,万波,张继承,马进军.十字形钢管混凝土柱框架中节点抗体震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 2012,42(3):80-83.(37) 许成祥,吴赞军,曾磊,张继承,马进军.T形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框架顶层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2, 33(8):58-65.(38) 许成祥,刘晓强,杜国锋,张继承. 十字截面钢管混凝土柱框架中柱节点抗震性能对比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2,34(8):118-122.(39) Chengxiang Xu, Xiaoqiang Liu, Jicheng Zhang. Expeimental Rea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apatial jionts in a Composite frame consisting of CFST Crisscrpss Section Columns and Steel Baems. Proceeding of th Twel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cience Press . 2012, P370-375.(40)许成祥,贾善坡,涂金钊,杜国锋. 基于工作应变模态的管道损伤识别试验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48(6):1031-1037(41)许成祥,徐晶金. 震后钢管混凝土结构损伤识别现状及展望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10(13) 117-1183、教学研究论文(1) 许成祥,马成松,刘昌明. 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全国建材院校教育研究论丛(第二卷).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 许成祥. 关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新论,南海出版公司.. P72-74.(3) 许成祥,卢海林,李继祥.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煤炭高等教育,2000,64(3),P73-74(4) 许成祥,刘昌明,马成松. 实施工学交替,培养两创人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增刊)(5) 许成祥, 李继祥,马成松. 结构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 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3卷)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5.(6) 许成祥.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探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3卷).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5.(7) Xu Chengxiang ,Pu Zhongbiao. A Discussion about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of Civi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 ang (8) 许成祥,王天华.《混凝土结构学》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设计.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4(2),P66-67(9) 许成祥,杜国锋. 实施全过程工学交替,培养高素质土木人才.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 2008. P116-119.(10) 许成祥,曾磊,刘昌明. 土建类专业“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9-12(11) 许成祥,曾磊,彭从文. 地方综合性高校土建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增刊),66-69,ISSN100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