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领导学与决策论文的参考文献

领导学与决策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领导学与决策论文的参考文献

领导权变论: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演进,已经由一般的领导形态学(Morphology of leadership )、 领导生态学(Ecology of leadership )发展为领导动态学(Dynamics ofleadership)研究,导致了领导权变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当今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因此,回顾领导权变理论的产生历史,科学地评介这种领导理论,对于我国的领导科学的发展不无积极意义。从权变理论的产生到现在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60年代初,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找到一个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性质工作和任务、任何对象的固定的领导性格特质、领导类型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明白了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普遍认为领导过程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的方程式,即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领导的效率与领导者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环境有关,不能用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或情境理论(Situ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权变理论把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看成是自变量,把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看成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应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权变理论的产生,起源于系统理论的发展,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Tovistock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系统论用于管理过程,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指出所谓社会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包括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和管理系统等等。在企业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具有系统的开放性。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必须同技术——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达到最佳的组织绩效。因此,权变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把组织绩效看成是这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领导权变理论是继领导者行为研究之后发展起来的领导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西方领导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世纪以来,西方领导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领导者特质研究阶段,其研究之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特性,从而了解究竟何种人才适合充任领导者,如Birs早期研究发现用于区别领导人和非领导人的79种特质等;其次为领导者行为研究阶段,其研究旨趣在于描述领导者行为或领导方式,即了解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好,如的领导作风理论,与Morton的“管理方格图”等;再次是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阶段,其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领导方式与团体组织效能之关系。权变理论在其出现后即以它特有的魅力而使以往的领导理论黯然失色。首先,权变理论统合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领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一种领导现象的出现,不仅是领导者本人的行为结果,而且还有赖于周围的领导环境。领导者特质研究和领导者行为研究皆以领导者为出发点,而以领导者个人之内在素质或行为来探究领导现象,程度不同地忽略了与领导现象相关的领导环境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被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领导是一种动态的群体过程或社会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交互影响是领导过程之本质。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是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被领导者是被影响的客体。没有被影响的客体,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若忽略对被领导者的研究,便难于了解领导现象之全貌,因而有偏颇之嫌。权变领导理论研究把领导者个人特质、行为者行为及领导环境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领导理论体系。其次,权变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领导方法。领导者特质研究重点在于分析领导者应具备的各种特质,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的依据,而没有涉猎领导方法之领域。领导者行为研究虽已涉足领导方法领域,但其研究旨趣是企图从众多的成功领导者的行为中概括出一套理论的、固定不变的和放之四海皆适用的领导方式。而权变领导理论则以领导者个人特质、领导者行为及领导环境交互影响来解释领导现象,否认有任何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的存在,认为任何领导方式在与环境作适当搭配下,均可能成为最有效能的领导方式,因此它没有提出有关最佳领导方式之主张,而代之以领导方式与情境搭配之模式。第三,权变领导理论更切合实际领导工作者的需要,由于领导本身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之研究者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不论是领导者特质研究还是领导者行为之研究,所得研究结果都矛盾丛生,使实际领导工作者有无所适从之叹。由于权变领导理论以统合之方式和权变之观点解释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吸收了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领导现象的新途径和提高领导效能的新方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领导理论与领导实际的距离,满足了实际领导工作者对领导理论的需要。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 )。 他于1962 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veness)”,即费德勒模式。这个模式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他通过15年调查之后,提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费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费德勒权变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费德勒将领导方式(领导型态)归纳为两类,即“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前一领导方式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主要需要,而以完成任务之需要为辅。后一领导方式则以完成任务为其主要需求,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需求为辅。在这里,费德勒将领导方式认定为领导者的一种人格特定,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具有持久性且不易改变之特征。费德勒还设计出一种LPC 量表,用以鉴别不同的领导方式,并认为无论何种领导方式均有利弊,十全十美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费德勒不仅对领导方式作了分类,而且还对领导效能作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使各种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问题。费德勒认为,一个领导者,无论他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领导效能,要想取得理想的领导效能,必须使一定的领导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情势相配合。领导情势亦称“团体——任务”情境,是指发生领导行为所处的人际环境。它包括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个要素。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指团体成员对其领导者的情感,它包括尊重、友谊、信任、合作、接纳、支持以及忠诚程度。任务结构是指团体目标与任务的界定是否充分明确而妥当,它包括目标对成员来说是否清晰,成果的可测度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正确性及完成任务的途径或手段之多寡等。职位权力则指领导者现居职位所具有的权力之多寡或能使部属服从指挥的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领导者现居职位能对部属施展多大影响力,包括领导者的地位、权威与责罚、升贬、任黜、加薪、指派等能力。在领导情势的三个因素中,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费德勒看来,一个领导者要想取得理论的领导效能,必须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对领导情势实施有效的控制,而领导者对领导情势程度又决定于领导者使领导情势三因素相互配合的状况。根据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配合情形,可以看出领导对情势的控制程度有多高。因此,费德勒模式的最大优点于在它吸收了过去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成果,分清了不同领导方式能够发挥领导效能的情境。继费德勒的权变论之后,7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领导权变理论颇受重视,这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 )的通路——目标理论(Path goal theories)。该理论把伊万斯( )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关心人和抓组织)结合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和工作有关的目标。豪斯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用于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领导者用抓组织、关心生产的办法帮助职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通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职工通向自己预定的目标。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令型的、支持型的、参与型的、成就型的。而这四种领导方式必须根据部下的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选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部下的人格特性和环境因素。人格特性包括能力、需求等。环境因素包括任务的性质、组织的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等。与费德勒理论不同,通路——目标理论认为这四种领导方式可由同一领导者在不同情况下使用,这就比费德勒的二维领导模式更进了一步。但通路——目标理论关于高效率的领导行为的预言,并未完全得到一致性结果。这可能是由于领导行为的测定方式以及工作结构的测量尺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和其它权变理论一样,“通路——目标”论也是了解有效领导行为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必须更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本理论的有效性。1973年,佛鲁姆()和耶顿()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Leader—participation model)。 这种模式主要是研究决策中的领导行为。模式指出:领导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的情境让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佛鲁姆认为有五种领导方式应有不同情境中灵活选择。而佛鲁姆这个模型是规范性的——它以决策树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应遵循的连续的规则,来确定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参与决策的方式和程序。费德勒和耶顿的权变理论也把领导情境划分为八种情况,但划分的标准不同。费德勒是根据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来划分的,而费德勒是根据决策树所揭示的方案来选择担任经营决策任务的经理们的兴趣。费德勒模式将领导人的行为特点看成是固定不变,要通过调整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以适应其特点,而领导——参与模式则认为领导行为应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80年代以来, Heller 和Wilpert (1984 )进一步提出Heller —Wilpert权变模型,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行了大规模的跨文化国际比较研究。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探讨了决策行为、资源利用、工作满意和管理的功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分析了各种权变量对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权力连续体(Influence——Continum)”的概念。 他们认为领导决策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事实上反映了下级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施加的影响及权力的大小。这种影响和权力可以在一个连续体的一端,一级对于决策制度没有任何影响和权力,另一端下级则拥有充分的权力和全面的影响。对传统的权变模型公式:Y=f(x),Heller和Wilpert提出了异议与批评。他们指出,组织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很难确定哪个变量是“因”,哪个是“果”。例如,如果参与的决策方式与组织绩效相关,我们很难说是参与导致了较高的组织绩效,还是与之相反的结果。因此,他们在研究中采用“核心变量”和“周围变量”的术语,而不能规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而所谓的“核心变量”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所关注的行为,“周围变量”则是那些对核心变量发生影响的变量。周围变量包含许多内容,Heller(1976)在研究中规定了五层次,它们构成了心理学上有意义的变量子系统。这种变量的划分,的确比费德勒、豪斯等模式进了一大步,并且,Heller和Wilpert(1981 )进一步提出,在具体研究中至少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权变模式:等值模型、层次模型、缓冲器模型,这三种权变模型,对于他们研究总体模型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当然,Hellert和Wilpert的权变理论仍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未见到实证性研究的验证。这种权变思想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还值得深入研究。总之,领导的权变理论是当代西方领导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领导行为与情境因素结合起来考察领导方式,主张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最佳的领导方式的思想,是颇受人们重视的。因此,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对权变理论的各种学说,要本着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思想,以促进我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经过5天封闭式的理论强化培训,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性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是戍边、稳边的需要。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懂得,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够有力地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进步,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作为“三个队、四个力量”在*的巨大作用,也更坚定了我屯垦戍边的决心与信心。 二、不断地加强学习,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 1、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需要 基层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工作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为党的事业尽快培养一批政治合格、立场坚定,具有大局意识的党员干部。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学习党章,学习党的两个条例,不断地熟悉党的工作,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水平,用党的理论去分析与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更好地为人民致富服务。 2、是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 “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三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树立“三观”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永保党不褪色,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质所在。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为政之道。 3、是加强班子建设的需要 人民群众认识共产党人,就是从我们基层班子党员干部的身上来认识。基层党支部班子担负着传达党的政策,带领人民共同致富的责任,这就要求基层党支部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通过不断地学习,增强我们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信念,廉洁奉公,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为民办实事,求真务实,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积极开展“两级党建联创”,为人民选准发展致富的路子。 4、是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维连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这也对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5、是增强创新、发展观念的需要 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市场经济是对市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开放竞争、优胜劣汰。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方式,捕捉市场信息,从而指导生产,减少因决策失误而给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加快*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立足于本地实际,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谋求经济快速发展。 三、基层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学习 1、端正态度,大兴学习之风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端正学习态度,珍惜每次培训学习的机会,遵守学习纪律,做好笔记,认真写好心得体会,平时也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进行自我完善。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更好地用于实践,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学习法律知识就要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把依法行政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

1. A Study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 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s (研究研究生入学决策过程)2.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s Decisions (社会支持在研究生入学决策中的作用)3.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s Decisions (分析影响研究生入学决策的因素)4.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id on 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s Decisions (探索财政援助对研究生入学决策的影响)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s Decisions in the US and Europe (美国和欧洲研究生入学决策的比较研究)6. The Impact of Gender on 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s Decisions (性别对研究生入学决策的影响)7.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Race on 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s Decisions (研究种族对研究生入学决策的影响)8. 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Personal Statements in 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s Decisions (考察个人陈述在研究生入学决策中的作用)9.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n 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s Decisions (国际学生对研究生入学决策的影响)10.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Online Applications on 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s Decisions (研究网上申请对研究生入学决策的影响)

您好,关于国外考研决策相关的文献,我可以提供以下几篇:1.《国外考研决策研究综述》,作者:李晓静,发表于《管理科学学报》,2018年第3期,本文综述了国外考研决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2.《国外考研决策研究综述》,作者:王晓燕,发表于《管理科学学报》,2019年第2期,本文综述了国外考研决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3.《国外考研决策研究综述》,作者:刘婷婷,发表于《管理科学学报》,2020年第1期,本文综述了国外考研决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4.《国外考研决策研究综述》,作者:张文文,发表于《管理科学学报》,2021年第4期,本文综述了国外考研决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5.《国外考研决策研究综述》,作者:赵明明,发表于《管理科学学报》,2022年第3期,本文综述了国外考研决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以上就是关于国外考研决策相关的文献,希望能够帮助您。

领导决策参考编辑部

近几年来交管支队以江总书记“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服务本市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加强道路交通管 理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秘书处办公室作为交警支队一个综合服务部门不仅起 着搞好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常规服务的作用还起着积极进行创新探索作用。笔者 从事公安交警基层办公室工作以来深深感到办公室作为一个具有决策参谋职能的部 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安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时空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快速反应机制 的建立和完善给公安交警工作的领导与决策在时间、空间和深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与之相适应办公室工作也面临着调整和改革。本文围绕公安交警宏观决策就 如何调整和发挥办公室的决策参谋职能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不容置疑现在的办公室 工作已从过去的办文、办事、办会发展到以辅助领导领导决策、开展综合协调、强 化督促检查、加强信息调研为主要职能亦即决策参谋职能。这些职能使办公室在整 个公安交通管理决策中尤其是在牵动全局的宏观决策中 处于一种至关重要的位置。 服务领导当好参谋是办公室工作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发挥强化辅助决策的职能。 辅助领导决策是办公室工作的核心职能。这一核心职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这样几个 环节一是必须强化全局意识。办公室在辅助领导决策时不能仅仅站在办公室的角度 必须自觉进入领导的角色从领导的位置考虑问题从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方方面面的工 作。任何一项决策建议都应该从全局出发加以均衡考虑注意排除局部的、本位的思 路干扰。只有这样办公室的决策建议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二是要在被动中求主动。 办公室工作从性质上说是被动的。要摆脱被动争得参谋的主动性必须改变领导叫什 么就干什么叫怎么干就怎么干的被动应付的思维定势和习惯作法。要对领导的决策、 整体工作思路、主要任务、中心工作这些事关全局的主要内容谙熟于胸使之成为贯 穿办公室工作的主线。任何时候都应很好地把握全局工作的节奏找准决策实施过程 中的转换点和衔接点充分占有宏观信息超前进行调查研究必须在领导形成决策思路 前基本形成多种供领导参考的决策方案。三是要广泛参与。办公室作为机关综合部 门要有意识地利用和挖掘参与政务性工作的优势。这种参与既有对领导工作的参与 也有对各项业务工作的参与。这种参与也许并不产生明确的结论而是常常表现在与 领导或业务部门对工作的共同调讨、商量方面也可以表现为提出某些参考性的建议 但参与的本身却可以提高办公室在辅助领导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发挥综合协 调的职能。协调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好领导交办的事情是办公室的一 项重要工作。协调工作做得好就可以使领导有更多的精力抓大事增强工作主动性提 高工作效率。发挥好综合协调的职能需要观大局抓大事敢于协调善于协调做到“及 时、果断、主动”。在综合协调中要防止事无巨细统包统揽。办公室主任心里应该清 楚哪些问题是办公室必须协调的哪些问题是可要协调的哪些问题是属于业务部门职 责范围内的事情。涉及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应成为综合协调的重点。 三、发挥拓 展信息工作的职能。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收集、加工、转换、传递的过程决 策的质量与信息的掌握、准确的分析成正比。公安交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公安交管 决策尤其是宏观决策必须拥有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决定了办公室必须把信息工 作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了及时有效地捕捉信息办公室必须依靠和建立灵活高效 的全方位的公安交通信息网络利用公安交通信息网络触角广泛的优势注意捕捉能反 映事物本质的、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重要信息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流转环节和信 息处理的随意性使重要信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其流通过程。 四、发挥和重视调查 研究的职能。办公室作为领导的决策参谋机构。应将关系公安工作全局的战略性问 题作为调研的课题不要为图省事而热衷于一些比较单一的业务课题。调研计划还要 紧跟领导决策和中心工作的节奏随时了解领导的工作意图和思路意向及时开展调 研。动作要快要有针对性要贴近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解 放思想勇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借鉴外地甚至外国警方的成功经验做到不唯书 不唯上只唯实。注意客观地、全面地、多维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有强烈的进取意识 和改革意识具有创造性思维力求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新观点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保 证调研结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要发挥好以上四个方面的作用还必须依赖于领导对 办公室工作的重视和加强。就基层交警支队、交警大队办公室的工作而言由于种种 原因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基层交警办公室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和履行工作职能。具体表 现在被动应付多主动工作少管理事务多参与政务少照搬文件多调查研究少忙于服务 的多写材料的少。不可否认大多数基层交警办公室在为领导和本机关提供具体服务 方面做得是比较好的也为领导集中精力决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也不可否认信息、 材料工作作为办公室的重头戏却极少有人去重视和“问津”这也影响了领导的决策。 事实证明要想加强基层交警办公室的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树立办公室 的威信。办公室作为支队、大队的综合和中心部门对整个支队、大队的工作有着直 接影响。因此作为支队、大队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应摆好办公室在整个支队、大 队中的位置设法树立起办公室的威信。要积极支持办公室在公开场合的统一管理多 给办公室参与政务的机会。同时要切实加强办公室的事权关系适当给予办公室一定 的权力诸如经费管理权、临时工作安排权等。 二、切实加强办公室的力量。要改变 目前办公室人少事多的状况就必须选拔一些年富力强、高素质的人员到办公室工作。 只有人员充足了办公室的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办公室作为交警支队、大队的信息“集散地”对各种情况、信息掌握、了解多少以及 准确程度如何对支队、大队的工作尢为重要。因此支队、大队领导下基层时应安排 办公室人员随同前往以便办公室能随时了解各种情况和工作。必要时应专门为办公 室安排时间去深入下去搞调研。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信息反馈迟钝、情况掌握不准、 提供虚假数字等不良风气。 四、办公室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不仅要有较 高的文字水平熟悉交通管理各项业务能起草文件写好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较细的 政治辨别力、较高的政策水平善于政治上用全局观点来观察、处理问题。养成朴实 的工作作风对承办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树立无小事的意识切不可马虎应付更不能言过 其实、哗众取宠。工作方法要扎实处理问题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领导和同 行们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把办公室工作搞好。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领导、为基层 业务部门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政府工作落实关键要靠政府办公室而办公室 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秘人员。为此作为一名办公室文秘人员必须牢固 树立“办公室工作无小事”的理念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强化服务意 识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一要加强队伍建设。办公 室作为代表县政府的“窗口”单位每天接触前来办事的群众不尽其数每天都要处理各 种事务性工作没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就难以胜任。因此要突出学习这一主 线不断强化素质每个人都要成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楷模。在做好各项日常工作 的同时妥善处理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充分利用一切零散时间进行“充电”逐步形成与自 身工作相适应的最佳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重点抓好“四项学习”即向书本学向领导 学向同事学向实践学。向书本学就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法律、经济、写作等专业知识不断增强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夯实各项基本功。 向领导学就是利用好每一次跟随领导开会、视察的机会向领导学习部署工作、协调 关系的方法多站在领导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向同事 学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多向办公室有经验的同志请教看看同样或类似问题人家是 如何处理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向实践学就是要经常来一个“回头看”“日三省吾身” 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扬长避短查漏补缺对工作中做得不好、不到位的地方要深刻 反省深挖根源加以改进努力做到“不二过”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抓住中心工作。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应急性、突发性工作较多为此在 工作中必须学会“弹钢琴”能够分清重点和主次统筹兼顾好各项工作决不能“眉毛胡 子一把抓”。一是起草各类公文。作为办公室人员几乎没有一天不和文字材料打交道 可以说具备一定文字材料撰写功底是文秘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为撰写出高质量的 文字材料在熟知常用文体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关键要在吃透“两头”和中间上下功夫。 即吃透上头了解国家和省市的方针政策能够较好把握上级政策和基层实际的结合点 吃透下头熟知我县基本县情了解基层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吃透中间准确理解领导 意图对领导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特点吃得准领悟深。如此起草的文件和领 导讲话才能做到站位高、思路清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充分体现出领导的特色让领导满 意放心。二是开展好调查研究。定期开展调查研究为领导提供前瞻性的建议和意见 以此推动全县工作这是办公室工作的最高境界。要敏锐地抓住影响我县发展的突出 问题和领导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迅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开展调查及时撰写出有情 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同时要把为领导服务延伸到为群众服务当中去定 期深入基层准确掌握社情民意敢于讲真情说实话及时将群众的呼声、基层的要求反 馈给县领导并争取进入领导决策领域变建议意见为政策文件。 三要转变服务理念。 为领导、为基层、为群众搞好服务是办公室的重要工作职责。服务工作搞得好不好 能不能让领导满意、基层满意、群众满意是衡量办公室工作的根本标准。一是变被 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办公室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凡事要 早考虑、早着手不仅要想领导之所想也要想领导之未想。不能满足于“领导让干什么 就干什么”主动围绕重点工作深入调研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变单一服务为全面 服务。办公室的服务必须注意服务的全面性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服务到位任何 时候都不能缺位。在领导决策前要拿出可行方案向领导提供决策建议在执行过程中 要加强督查和监督督促工作的落实工作完成以后要及时将情况反馈给领导。三是变 一般服务为优质服务。坚持以“服务”为天职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坚持高标准精 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既能使各项工作平衡开展有条不紊有能妥善应对各种复杂情 况波澜不惊。 四要树立良好形象。要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时刻 严于律已乐于奉献自觉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大力弘扬四种精神一是无私奉献的精 神。办公室人员一年到头都非常忙经常加班加点有时连轴转是常事。没有吃苦耐劳、 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搞不好服务干不好办公室工作。对此办公室人员要正确对待工作 以苦为乐甘当无名英雄自觉加班加点不为名、不为利不讲条件不提要求克服一切困 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高质量完成任务。二是谦虚谨慎的精 神。充分认识到办公室工作的重要性每项工作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务必慎之 又慎细之又细认真认真再认真、细致细致再细致努力做到“五个不让”不让领导布置 的工作在我手中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文件在我手中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我身上发生 不让来机关联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系工作的 同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政府和办公室的形象在我这里受到影响。三是敢想敢干 的精神。谦虚谨慎是必需的但不能因此而放不开手脚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表达 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工作中要满怀激情没有激情就会迟钝不能进入工作状态更谈不 上创造性地干工作。在思想上能够跟领导“平等”地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只要一切从工作考虑一切为领导着想有何不可四是团结协作的精神。办公室作为一 个“大集体”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要树立“大办公室”观念大事讲原则小事讲 风格对人宽厚诚恳对事严谨认真妥善处理协调好办公室内部的人际关系形成上下一 心、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办公室在单位中由于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它的工作性质决 定了众多职能其中行政管理和服务是它最基本的职能也是办公室工作的立身之本、 辅政之基、谋事之道是保证一个单位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办公室务必明 确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要求优化行政管理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的 能力和水平。 一、明确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要求奠定开展办公室工作的基础 好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前提是要全面熟悉和了解本单位的情况对本单位的内设机构、部门职责、人员构成、分工等基本情况要了如指掌从而做到胸有成竹处事不慌。 牢固树立“事小不轻为、事杂不乱为、事急不盲为、事难不怕为”的为民务理念对重 要事项要抓住时机推进落实对突发事项快速反馈及时处理对专题事项进行跟踪了解 督查促办对具体事项落实到位注重实效。办公室还要学会运用“办大事从细节做起做 小事从大局着眼”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做好三个方面的服务为领导服务做到到位 而不越位为部门服务做到携手而不插手为基层服务做到主动而不被动。 二、规范行 政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确立工作标准、规范工作程序、优化 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是行政服务和管理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办公 室效能建设的必然要求。 1确立工作标准推进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办公室作为一 个单位的龙头机构应大力推进管理服务工作的标准化建设既要把办公室的工作梳理 出来如公文处理、会议安排、政务信息、档案工作、组织人事、财务管理等对每项 工作建立标准、规定要求明确分工。同时还要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各个部门工作职责 和工作标准使单位内每个部门、每个同志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当 然每个部门、每项工作的工作标准、工作要求必须与时俱进。这就要求办公室在实 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博采众长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特点不断 改进和规范工作标准推进本单位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上新水平。 2健全管理制度推 进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规章制度的建设是实现有效管理的航标一切管理行为须有 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实现管理工作规范化。应按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和公约 性的原则抓好制度建设。对已经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很好地 加以继承对不严密或不完善的制度及时加以修订和完善。还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 的要求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办公室同志要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带头抓好各项规章 制度的贯彻落实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 3建立管理流程推进管理和服务体系的科 学化。第一要结合部门实际设立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岗位的责权利第二要对每个 事项确定工作流程坚持按流程办事第三要严格按照实效、动态等原则要求对岗位目 标进行分解、优化第四要结合实际制定不同岗位人员工作的考核内容、标准不断完 善考核的程序和办法。 4加大执行力度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性。所谓执行力度就 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有了规章制度还必须严格执行否则一切制度只能是纸 上谈兵成为一纸空文。要使办公室运行协调、有序、高效就必须严格按规章办事增 强责任心在管理上杜绝有令不行、行而无效的现象。提高执行力的有效办法是建立 奖惩分明的工作机制。表扬、奖励好的批评、处罚差的。不能好坏不分是非不明更 不能形成“干的不如不干的不干的不如捣乱的”怪圈。 5发挥协调和督办作用保证整 体工作务实高效运转。协调和督办贯穿于办公室工作的各个方面把各方面的情况综 合好把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好把工作协调督办好对于一个单位工作的务实高效运转有 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一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单位领导班子的意图和 决策来思考、筹划、安排和处理问题二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做到成事 不误事帮助不添乱补台不拆台三要加强对外协调努力做到寓沟通、协调于联系之中。 并重视对内协调在被动中求主动服务在领导提出之前四要增强督办工作的主动性及 时督促按规定要求和时限贯彻落实情况并注意发现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 题提出解决问题和完善决策的建议。 三、增强办公室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管理和服务 的能力和水平 在提高部门单位行政工作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办公室担负着重要责任 这就要求办公室人员必须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强的奉献精神、更精的业务本领 和更严的纪律观念。为此办公室的同志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第一要 加强学习。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还要认真研究机关 管理这门科学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思想不断改进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 干事创业提高工作绩效第二强化服务理念。摆正位置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把提供优 质服务作为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第三弘扬协作精神。办公室人员虽然各有分工但对 外是一个整体一定要加强协作强化团队意识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互相帮助 齐心合力提高办公室的整体管理能力。 四、争取领导重视支持为发挥办公室管理和 服务职能作用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作用要靠办公室人员的不 懈努力又要有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前提是了解单位的工 作部署和安排因此单位领导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办公室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单位的有 关情况。领导既要对办公室人员严格要求给他们交任务、出题目、压担子、提要求 鼓励他们放手大胆地工作又要理解和体谅办公室人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要善于发现并重用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实绩突出而不事张扬的好干部使办公 室岗位成为干部成长的摇篮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

中国领导决策参考编辑部是《领导决策内参》创刊于1992年,是信息参考决策类月刊。十多年来,它已成长为中央内部信息交流的重要园地,为中央领导干部了解全局和社情民意,作好决策和正确执行政策,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材料,旨在宣传政策、指导工作、传播信息、服务各级领导决策,启迪干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学习先进,推动了我国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公开报刊无法替代的作用。

领导科学与决策知网论文

(一)遵循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决策。只有以经得起客观检验的事实作为政策的基础和依据,才能正确地决策。只有了解下情,充分搜集和掌握各方面的意见和真实的材料,才能作出好的决策。坚持这一原则,要求领导者在决策时,必须以现实的国情、省情、县情或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把中央的政策、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拿出解决某一问题的正确的解决办法。 2.预测性原则。决策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对未来后果所作预测的正确程度,不知道行动后果,常常造成决策的失误。有些决策对未来的影响,不是短期内就能看清楚的,一旦发现要加以改正时,已经为时太晚,铸成大错。因此,在决策过程中,要进行科学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是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原则。3.信息性原则。信息的准确是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原则。只有掌握大量准确的信息,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系统坚实的基础。决策的正确程度是同所掌握的信息的准确程度和全面程度成正比的。4.系统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如果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事物,而不能系统、全面地去认识和把握事物,肯定会造成决策失误。因此,领导者决策必须做到系统全面、严谨规范。系统性本身是科学性的表现。5.可行性原则。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为了实施,因而必须是可行的。要保证决策的可行性,必须分析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科学技术水平等主客观条件,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分析决策实施后产生的各种影响,经过慎重地全面地科学地论证、审定、评估,作出可行性分析,确定可行性的程度,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决策才是科学的。(二)建设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机制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进行调查研究,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是领导者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2.提高决策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这有助于集思广益,汲取人民的智慧,使决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社会理解,从而形成能够保证决策得到准确、有力执行的社会机制,使决策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和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要建立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公开听证制度,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重大调整、需要决策的重大项目要提前向社会公告,让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对涉及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在全社会和党内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激发党员、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3.建立健全决策的民主程序,保证决策层每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制度,通过民主程序决定重大事项,保证决策层的每一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内部充分讨论才能作出决策,有的还要经专家和研究机构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平等讨论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特别注意倾听少数人的意见。要建立投票表决制度。对于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决策形式的领导集体,按表决结果形成会议决议;对于实行首长负责制的领导集体,表决结果作为重要参考,由首长作出最后决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应做到记名投票表决,并记录在案,以检验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对重要人事安排的决策应做到无记名投票表决。4.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各种决策的出台应有明确的程序,并要把体现决策中民主化程度的有关程序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改变由领导人凭经验拍脑袋决策的决策方法。5.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网络,充分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要多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注意建立多层次、多学料的智囊网络,切实发挥不受部门利益影响的综合研究部门的作用,充实和加强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使它们真正成为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智库”。

是的 北核 相对其他的核心刊物要简单一点点,范围是领导管理 公司管理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既是我们长期以来致力于探讨解决的老问题,也是新形势下需要不断深入发掘研究的全新课题。对此,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科学决策要树立四种意识全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全局意识,才能以宽广的眼界胸怀全局,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才能以宏观的战略思维分析全局,做到顺势而动、因势利导;才能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辩证思维谋划全局,做到高瞻远瞩、统筹兼顾,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程序意识。领导干部的决策有一个过程。决策的过程只有用严格的程序来控制,才能产生科学的决策。决策的一般程序通常可分为界定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优选方案、审定批准、细定计划、指导实施、反馈修订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构成了科学决策的基本程序。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程序,才能避免凭经验盲目决策、凭直觉仓促决策、凭感情随意决策和凭印象片面决策的倾向,确保决策过程的规范性,从而以规范求质量,以规范求效率,以规范求实效,以规范保证科学决策。民主意识。民主决策是科学决策的核心,离开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就无从谈起。只有按照严格的程序,经过层层的民主选择,决策的目标才会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集中,决策方案才会越来越可行,越来越可靠,决策者的主观愿望才会越来越符合客观现实,从而使决策更加正确科学。修正意识。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应当树立高度的修正意识,密切关注决策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捕捉新的信息,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抓住新的机遇,及时对原定方案进行调整、修正和完善。科学决策要把握四个原则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决策是决策者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必须能在实践中行得通。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的环境或条件常常只有部分是可知和可控的,大部分是未知和不可控的。因此,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应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把握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努力使良好的主观愿望尽可能地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经验运用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原则。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它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情况的非定量性等特点。领导干部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又是提高认识能力的条件,在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多一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就多一个决策的参照系,就会使决策增加一分科学性。但是,在现代决策中,领导干部经常要面对许多自己不熟悉、未曾经历过的新情况,这就需要运用理性思维的方法,对影响决策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文化因素、人员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复杂因素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进行逻辑性思考,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把经验运用与理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重大问题面前既不盲目武断,又不优柔寡断,从容地、科学地实施决策。“内脑”与“外脑”相结合的原则。领导干部的“内脑”由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两部分构成。“外脑”相对“内脑”而言,具有人数多、类型多、思维发散的特点。由于一些专家学者和咨询机构长期从事研究工作,在某些领域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运用这些“外脑”对决策事项进行谋划论证,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正确的保险系数。“内脑”和“外脑”各具特色,不能相互替代。领导干部在决策中应牢牢把握两者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应注重运用“外脑”,充分发挥其智囊团、思想库的功能作用,促使决策向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经常面临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的问题,往往会以上级的意图为决策的前提和依据,确保上级决策的落实。但是,如果盲目地照搬照抄上级的指示,必然会使决策缺乏创造性,使本级的决策既脱离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下面的具体实际,造成决策失误。实施科学决策,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好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整个决策的

领导是组织活动不可缺少的特定功能和组织行为过程。领导者是组织的领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走在最前,指引战略目标);是组织的统帅(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的中枢);是组织的导师(组织使命与宗旨的开创者、倡导者和传播者);是组织行为凝聚力的核心。领导作为组织行为过程,它是靠领导者的具体行为实施和实现上述功能的过程。领导者由组织的决策系统和权力系统构成,被领导者包含组织全体成员。因此,领导的实质是权力——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等。领导者的作用是制定、落实组织目标;指导组织设计和人员配备;维系组织运行和推动组织生长;整合组织各项管理职能。领导者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这既是一门有着具体操作规范的科学也是一门包含着人文关怀的艺术。领导过程要讲科学、讲艺术就与领导者的素质密切相关。领导者的素质是相对于被领导素质而言的一个相对标准,表现为高于被领导素质的内容与差距。首先,领导者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觉悟要比被领导者高,承担起社会、组织赋予的责任,光明正大、克己奉公。其次,领导者的知识与文化修养与被领导者相比较,有整体的水平差异和结构特点——理工科知识解释自然界的奥秘,有助于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使人长于思考”;经济学与管理学使人了解人类社会的内幕等……领导者无论以上述的哪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都能够表现出超出被领导者的知识水平与特点。最终,领导者的素质必须实现为高于被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智商、情商、体质、性格、经验所决定的——判断、决策、敏锐、洞察、模仿、表达、感染、学习等综合能力。上述表达的领导者素质的差异,在领导行为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依据的是科学而不是迷信的话,领导的权威就是从根本上来源于这个差距。如果这个差距逐渐缩小、淡化、趋于消失,领导权威是否会随之缩小、淡化、趋于消失。在一个人们的觉悟、知识、能力差异越来越淡化,而个性化却越来越强化的新人类社会中,领导权威的新的生命源泉只能是属于个性化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领导者素质转化为艺术的关键。尼采认为艺术的灵魂是酒神精神;黑格尔认为艺术属于非理性范畴;心理学认为艺术来源于灵感、性格;社会学认为艺术来源于人的阅历、实践。运用弗洛依德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艺术,艺术应当是知识、文化修养和能力素质在人的潜意识中整合的产物,然后直接由“本我”升腾到“超我”的生命体验。凡是艺术,必有使灵魂震颤、使生命感动的力量。但艺术能够直接进入人的心灵并使之震撼、使之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是美、善良、喜剧?还是丑、残忍、悲剧?或许(泛艺术观)应当是两者共有的对生命、自然和生活的敏锐、深刻、细腻的揭示与刻画。如果我们像弗洛伊德那样(抛开艺术)深入到人的精神或意识世界,去探讨人类心灵的震撼与感动的原理时我们会发现宗教、迷信、艺术甚至科学都具有同样的心理机制。“彼能是,而吾所不能是”的个体差异越大,由此差异产生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就越具有震撼和感动心灵的作用;“本我”与“超我”的反差越大,揭示和连通该反差的精神载体就越具有震撼和感动心灵的作用。领导者的学识、修养、能力以及自然条件综合而成的个性,是形成领导艺术的要素和源泉,但领导者的学识、修养、能力又不能直接构成领导艺术(直接构成的是领导功能);这些要素要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整合为领导艺术,即通过艺术机制的人格化、个性化去唤醒和揭示被感染对象的“本我”与“超我”的反差,进而再连通这个反差。领导的功能只有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才能转化为领导艺术。历史上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他们的个人素质与普通人相比绝非天壤之别,但他们却善于调动领导群体内的各种素质资源,善于将领导群体的整合素质集中于个人魅力之中。久而久之,无论是他,还是他的下级或下级的下级,都已经被这个巨大而又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所倾倒(晕轮效应)。领导者在执行领导职能、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中,使职能作用和功能过程艺术化,就是赋予该作用和过程同艺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心理要素,形成同艺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心理效果。领导艺术决不同于领导的技术或技巧。领导的技术或技巧是执行领导职能和形成领导功能时,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方法、窍门和程序,对于领导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用。但领导艺术的效用却绝不仅仅于此。如果领导工作和功能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上升到领导艺术的境界,它就可以借助精神与艺术特有的晕轮效用直接撞击被领导者的心灵。此时,领导者的任何倡导和说教,都说到被领导者的心上了,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使命;领导者的任何决策,都和下级想到一起了,而且比下级更加高瞻远瞩,令下级心悦诚服;领导者的任何命令、指挥与协调,下级都觉得非常高明,而且是他们非做不可的事,因此会不打折扣地去执行……被领导者怎么会这样地盲从?因为他们意识中抽象的“超我”已经被具体和世俗化的领导者人格魅力及其形象所取代。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领导科学都应该是一门指导实践意义上的科学,这样才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领导科学在走向领导艺术的过程中,只要再向前多走半步便容易矫枉过正。而仅仅这半步超越,也足以使人们的精神和心理进入病态。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病态现象比比皆是,就像那些追星族追星一样,哪还管你唱得是否跑调,只要一听就心情激荡;哪还管你长得是否五官协调,只要一想就热血沸腾。因此在实际的领导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盲目的主观意识占到上风。

行政领导与决策结课论文

【摘要】随着2008年两会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序幕的拉开,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亦将紧接着而展开。而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可以说是与我国1978年改革开发差不多同时进行的,从干部的“四化”建设到现行领导体制改革,依然是一个重大课题,面临的形势是复杂的。本文从探析我国现行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障碍出发,以求发现其中的症结,从而提出解决的对策,使行政领导到体制改革的步伐平稳、科学,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领导体制的保障。 【关键词】公共行政 领导 体制 改革 障碍 对策 前言领导体制是领导关系制度化和体系化的现实的表现,是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载体,规范并制约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行为和活动,对领导活动的成败发挥重要作用。领导体制作为领导活动的载体,为领导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公共行政领导体制又是作为领导体制钟最为重要的一环,对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存在的种种缺陷进行改革,一直是我们改革得任务之一。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远远不够的,同时在整个改革的路程中是任重道远的,面临着许多障碍。 一、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为什么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会步履维艰,为什么会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历程?其中必然有各种各样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笔者认、、为,束缚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深化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因素 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难以有效深入,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无关系,这些传统观念首先表现在不能正确地区分和理解党与公共行政的领导。由于我国在很长的时期内都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因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切事务均应由党(各级党组织)来决定的思维定势。依此推论党对公共行政的领导,自然就会将其理解成是对公共行政一切事务领导。实质上党委成了最高权力象征和决策指挥中心。从管理有效性的角度看,控制一个社会组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莫过于在该组织中设置一个能完全代表自己意志的机构或委派自己信得过的人员。这从党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的诸多史实中可以证明。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当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为领导数以亿计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执政党以后,党应该如何去行使作为领导核心的各种权力?是包揽一切行政事务在内的所有管理事务,还是只管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宏观决策?在笔者看来,作为执政党理所当然应该把工作重心摆在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大宏观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据此,党对行政的领导应该是路线、方针和政治思想领导而非具体行政事务领导。各级党组织应该对行政首长履行全面领导职责起保证监督作用,而非凌驾于行政首长之上的政府决策指挥中心。只有把上级党委与政府以及地方各级的党政之间的关系摆正了、理顺了,才可望在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还有一种错误观念便是不正确地理解集体领导、集体负责、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的关系,人为地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对立起来。认为个人负责容易走向专断独裁,脱离党的领导。把现代管理中的集体决策机制和集体负责的集体领导体制相等同,用现代管理中对集体决策机制的强调来证实我国现行的职权不清、责任不明、职责权脱节的行政集体领导体制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以上两种种不正确认识成为制约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深化的观念羁绊和障碍。 (二)心理因素 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一种充满政治意义且涉及各种错综复杂关系处理的政治行政变革过程,同时,又伴随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心理矛盾变化过程。因此,心理因素也是制约变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层面。阻碍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社会心理因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害怕失控的心理。许多人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者非常担忧改革现行行政领导体制,实行以行政权力和行政领导职能为基本特征的行政领导模式会带来历史上诸侯割据常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与其将来控制不住,不如现在抓住不放。我国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提出向公共行政简政放权和为政企“松绑”,至今已近二十多年。然而,迄今仍然在现实中未能建构好,而是党政之间的诸多含糊领导。这不能不说与上述害怕失控的心理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是害怕犯错误的心理。一些领导虽然已经认识到现行公共行政领导体制的种种弊端,但因为害怕犯错误、担风险便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大都持等待观望态度,等待别人尝试或上级领导的部署。这两种心理因素影响了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步伐。 (三)利益和权力的障碍 进行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就必然会损害一些既得利益者。尤其是行政部门内部领导体制的变革,所涉及的机构和人的面很大且利益非常具体。这就必然会增加改革的难度。具体来讲,就是改革下来的各类干部如何安置的问题。这是一个二难问题:如果这些干部得不到妥善安置,他们势必利用手中既得权力来阻挠改革的进行;而如果将他们逐一妥善安置,那么改革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我国每次机构精简总是越简(减)越多,其中缘由多与此相关。再一个便是权力,在长期的行政体制中,行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大,一旦改革便会削减其权力,这样便然会使所掌握既有权力者的阻挠,或是更严重的把权力上收。而权力的平衡和制约在我国公共行政体制中是缺乏的,拥有权力的人自然会牢牢把握手中的权力,在权力的框架内把领导体制改革置之一边。故利益和权力的影响是制约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深化的最大障碍。 二、深化我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几点对策 稳健改革我国现行公共行政领导体制已势在必行。按照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的要求和公共行政规律去建构适应新形势的行政领导体制,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同时,针对上述探讨影响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障碍,为此,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从宏观层面切入——理顺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不同机构的关系。虽然这里谈的是公共行政领导体制,但是在我国的特殊体制下,是需要探析清楚的。我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机构,是我国的不同领导机关,这三者的领导职能和工作方式是不一样的,但三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并不十分明确。比如在党组织与人大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一直讲,人民代表大会要接受和体现党的领导,但对党如何领导人大,却缺乏必要的原则和规定;再如党委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一个时期中,我们曾大讲实行党政分开,但最近几年党政分开似乎不再重提,不仅如此,随着改革的推进,有些地方机构反而实行党政合一。党委、人大、政府三者之间关系不明,权力运行上必然会相互交叉。因此,鉴于目前的情况,改革中应该明确:第一,党委与人大的关系,既是一种领导关系,也是一种工作关系,党的各项决议和政策要按科学的程序提交人大讨论和建议实施。第二,党委与政府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分工负责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委不要过多地干预政府工作,而应在如何充分发挥监督和保证作用上下功夫。在当前,要特别重视党政不分的问题,要通过改革,逐步改变由党组织直接代替政府作决定、发指令的现象。第三,人大与政府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决策与执行的关系,政府对人大定期报告工作是一种制度,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不能流于形式。公共行政领导只有在党委、人大、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理顺上,才能负起哪些是行政领导该负的责任,能够把现行推行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改革有效推进。其次,从微观层面切入——转变领导观念,明确领导职能。要提高公共行政机关效能,需要明确的领导职能。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行政领导职能的实现对实现领导活动得开展起到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公共行政领导者必须摆脱传统领导观念和体制的束缚,树立“领导就是服务”、“领导是引领和指导督导”的观念和思想,克服心理因素的障碍,按照公共行政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我国公共行政领导活动实践的发展要求,改革现有的公共领导体制,在公共行政领导职能上更具科学化、规范化,职能履行上明确、透明,不出现职能的交叉和混乱。再次,从微观层面切入——注重制度建设、强化权力的有效监控。领导组织结构的本质是领导活动中权、责、利之间的关系。公共行政领导者在进入相应的职位的同时,不仅获得了权力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并由此获得相应的利益。将职、权、责、利相统一建构起来,并与公共行政领导直接挂钩,是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关键。许多案例和行政实践都证明,权力越集中,便会愈加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以利见利,以致腐败滋生、行政效能低下,公共行政部门形象大损。权力的监控,可以是公共行政部门内部的领导者、被领导者、同级乃至部门外部人员建构起来的力量以实现对领导权力的制约监督;可以在领导选举、考试及限任制度等公共行政领导权力获得的制度上进行制约;可以通过各种领导责任制度的制约,使公共行政领导者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不出现权力“越位”的情况的权力运行制度制约;可以建构弹劾、引咎辞职、罢免和法律惩处等各项权力废除制度的制约。另外,在权力有效监控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力量,便是舆论、媒体的监控,在公共行政信息公开化的体制改革进程中,舆论和媒体的追踪和报道,将对领导权力运行起到一种外在的有力监控压力,让公共行政领导职、权、责、利高度的统一。再次,从微观层面切入——改革公共行政组织人事制度,加强公共行政领导队伍建设。深化公共行政人事制度改革,要建立起能上能下、能尽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更新交替机制;逐步实现公共行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和监督等工作的规范化,从制度上防止和克服用人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最终建成一套更加科学、民主、透明、公开、公平、合理、正常、稳定、良性运行的公共行政人事机制。这样一个机制应该包括公共行政领导综合性人事机制、识人用人机制、流动调节机制、监督控制机制、绩效管理机制和择优汰劣机制,而且每个环节都是行之有效、具有高度可操控性的。最终以此推动公共行政领导队伍的全面建设。最后,建构科学发展、不断创新的新型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新型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核心是公共行政领导人才开发机制,开发优质人力资源的效能效用,进而在公共行政整个环节中使领导能够“在其政,谋其位”,推陈出新,提高公共行政效益效能。新型的公共行政领导体制下,公共行政领导的能力和潜质的有效发挥有制度和体制上的保障,公共行政领导的整个工作系统是一个科学化、规范化和创新化的系统。 改革和完善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科学的公共行政领导体制将能够开发出巨大的领导力,释放更多的组织能量,形成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提高公共行政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它的改革步伐不能停滞,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公共行政体制环境、改革环境的同时并举。一个科学有效的公共行政领导体制无疑会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共行政领导体制就不可能推动我国公共行政体制的建设,为此,从宏观和微观上的推进,扎实做好公共行政领导体制的改革,在体制和机制保障公共行政领导的科学化、高效化。

这个懂得知道。不过怎么给予你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浅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提出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就必须切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因此,本文针对依法行政方面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保证严格依法行政,实施依法治国,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国家权力分工的一般原理、行政机关机关与公民法人的关系,行政机关在实施依法治国中担负的责任、推动整个社会化进程的需要四个方面阐明了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这一重要论点;然后针对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执法体制上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健全法制,加强执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必要性。最后,着重提出了依法行政的措施和对策。(摘要部分要求150-200个字左右,概述全文)[关键词]行政执法 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关键词要求三到五个,名词,一般可以在题目和段落标题中找出)绪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因此,探讨依法行政的问题,严格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1依法行政是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民主监督,严格依法办事,增强法制观念等诸多内容。其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从国家权力分工的一般来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在国家权力中,行政权是最活跃、最具主动性的部分。(1)与立法权相比,行政权最活跃,在我国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绝大部分要由行政机关来执行。行政机关在我国国家机关序列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拥有的部门的最多,人数最众,涉及面最广,因此,在纸上的法律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法律,主要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2)与司法权相比,行政权最具主动性。司法权的运用奉行“不诉不理”原则,不是给予当事人和主管机关请求,司法机关不得径自审判,因而司法权具有被动性;而行政权的运行则具有主动性,它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要求,可以说,没有行政权的积极主动运行,依法治国就失去了主要产支柱。从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的关系来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不同,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法人、法人与法人这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而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的法律地位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主要表现在:(1)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之间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非平等协商关系;(2)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决定具有单方面性,即在多数情况下,行政机关的决定并不需要征得公民、法人的同意;(3)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的决定具在先进性,即公民对行政机关的决定不同意,虽然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这并不影响决定的执行。由此可见,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二者在事实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行政机关处于“强者的地位,公民、法人处于“弱者”地位,这容易出现“强者”侵犯“弱者”的情况。因此,要维护公民、法人和合法权益,保障行政权的正当行使,就必须把行政管理活动纳入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从行政机关在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中担负的重要责任来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通过实施法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重要保证。在依法治国的方略实施过程中,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和立法机关的依法立法、司法机关的公正司法,共同构成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其中,依法立法是基础,公正司法是保障,面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依法立法,就是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建立起科学、严谨和完备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立法工作,加快了立法步伐,可以说,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已经基本形成。在国家社会、政治、文化和其它领域,已经基本上做到有法可依。那么在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强化严格执法,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则是一个比立法更加迫切和艰巨的任务。法律的实施是所有国家机关的任务,司法机关肩负重任,但更重要的还是行政机关,大量的法律包括经济方面的以及和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许多法律,都有要依靠行政机关去实施、去落实,面行政机关本身对效率的要求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对接近于主观决定问题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要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使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切实奠定和实施,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从推动整个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需要来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即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从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依照法律来进行。这就要求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要求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要求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以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的社会氛围。而要做到这一切,关键就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加为行政机关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关,通过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对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的、文明的依法管理,不仅能使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实施,同时也能在全社会起到很好的尊重法律、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公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有助于树立起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法制化进程。2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于把国家的行政活动纳入法制轨道,即法律的规范性、民主性、科学性来约束行政行为的随意性、集权性、主观性,建立依法行政的执法体制。目前我国宪法规定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的,基本理念上体现了民主和法制原则。但是,由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制度与地方政府定立行政法规权力并行,从而是执法依据时常出现偏倚,使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的权威性上没有真正确立,而且因缺乏配套法律以及残存的传统体制的影响等因素,宪法规定的法治原则在实践中并未完全落实。在具体问题上主要表现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越权处罚、无权处罚、以罚代刑等现象时有发生,乱罚款、乱设卡、乱摊派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在内在原因上主要表现为存在看一些体制上的一些问题:国家行政机关与人大的权限范围划分不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机关过多地行使应当属于人大的立法权。例如全国人大常常通过授权决定将某些立法权授予国务院,而实际上国务院也常常行使属于全国人大的立法权。二是人大的重大事项决定权和行政机关的经济管理的权限划分不清。按照宪法规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项,应当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但实际上许多重大事项常常是由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机关的职能、管理机构和从事制度还没有完全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还在探索中。各级政府建立了庞大的经济管理部门,形成了政企不分的体制。其次,是政府部门庞大,工作人员众多,办事效率较低,各部门的权力责任时常难以界定,从而导致办事程序过多,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执法机关权限重复交叉等。许多行政行为告别是行政程序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首先表现在行政立法方面。1979年以后,我国制定了一些行政法律,对一些方面的行政行为进行了规范,但在行政行为的许多方面仍缺乏行政行为基本规则和基本程序的法律。其次表现在行政监督的法制方面。虽然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但是因为缺乏配套的法律,这种监督权无法真正落实。最后表现在行政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工作人员中贪污、受贿等以权谋私的非法行为又不断蔓延的趋势,虽然经过多次治理,但成效不甚显著,它不断腐蚀着行政机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破坏了干群关系。只有不断健全法制,加强法律监督,实现依法行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3严格依法行政的措施和对策依法行政就是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据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民对该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是现代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实现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依法行政的正确观念和意识,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建立行政决策合法性论证制度,切实推进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要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意识。由于“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来,我们也没有自觉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方面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建国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与之相应的高度集权以及主要靠政策、行政命令、长官意志办事的方式根深蒂固。因此,依法行政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严格依法行政,要求我们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下列观念和意识:权力观念。权力是法律规定并保护公民本身所具有的权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保护公民的权利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五大报告要求“一切行政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这就说明,保障公民权利是依法行政的根本目的,权利和义务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列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在权利和义务这一统一体中,权利总是基本的,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行政管理中,如要公民履行义务,首先要满足公民的权利要求,这并不是行政机关的恩赐,面是行政机关不可推卸的责任。程序观念。程序是按照一定的时限和顺序构成的行为过程。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采取的方法、措施,应当有时间上的限制,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如果超过了法定的时限,违反了先后顺序,则构成程序违法。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的一切行为都要纳入法制程序的轨道,即用行政法律程序来约束行政,“无程序行政”,这是大多数国家认同的原则。监督观念。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专断和滥用,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是人类历史上早已证明的真理。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整个报告中有五处提到“民主监督”,这决不是偶然的。民主监督是克服权力腐败的天敌,这也是人类历史早已证明了的真理。因此,严格依法行政,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监督观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服务意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宗旨。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应增强服务意识,现代法治国家,已经由“行政统治”演进为“行政服务”。西方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宣扬“最好政府,最少管理”的原则,适应当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要求。现代资本主义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和缓和阶级矛盾,转而主张“最好政府,最多服务”,要求政府在某些社会领域进行积极干预,以增进人民的福利,因而提倡“服务行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国过去在行政观念上较多地存在把行政管理当成是“管老百姓”的,而较少当作服务,往往点到“主仆”关系,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应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有权力就要履行义务,同样,有权力就要承担责任。行政机关同公民、法人一样,也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严格依法行政,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使行政管理做到权责相统一。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封建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彻底根除,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应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观念还未成为普遍的意识,结果造成了行政管理活动中有权力无责任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树立责任意识。要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执法将成为政府机关的主要工作任务。严格依法行政,要求机关必须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目前我国许多立法是由行政部门起草的,而某些部门在起草中注重争权,导致不少立法中同一事情有许多部门参与管理或有权处罚,以致于某些违法行为发生后,多个部门相互扯皮或均不予管理,造成职责不明,责任不清,因此要落实执法责任制。这就容易出现有的法律的执法主体找不到,有的法律则有多个执法主体交叉,因此要落实执法责任制。所谓执法责任制,就是根据宪法和法律要求,将法律法规分门别类,按其内容确定负责实施的行政机关,明确执法责任,以解决执法责任不清,执法中不作为或乱作为的问题,促进执法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执法水平。有执法活动,就必须有评议考核,要让评议考核发挥作用,就把评议考核的结果作为任用奖励干部的重要依据。因此,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1必须明确划分行政执法机关的职权,把执法责任权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或岗位及执法人员;2将执法任务、执法标准和执法程序具体化,明确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使依法行政经常化、规范化;3建立健全以部门主要领导干部责任为核心的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廉政勤政制度、执法人员考核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责任和评议考核制度,切实做到执法主体到位,目标措施到位,保证措施到位,确保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强化执法监督,健全执法监督体制。执法监督是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有效的执法监督,就难以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完全按照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办事,就难以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目标,因此各级行政机关必须加强对执法监督的检查指导,建立执法检查责任制,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①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制度。②加强司法监督。一方面,司法监督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法。另一方面,也要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建立司法审查制度,这就不仅要对具体的行政行为加以审查,也要允许对抽象行政行为加以审查,以于违犯宪法和法律规定,损害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抽象行政行为,公民、法人也有权力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③进一步完善国家赔偿制度,即在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损害公民财产权和人身权时,公民有权请求赔偿。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使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热潮人员素质。行政执法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是改善行政执法状况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一支忠于人民、熟悉法律、有高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行政执法队伍。①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岗位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②实行执法机关领导干部定期交流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③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严格实行错案追究制度,对不适应执法岗位的坚决清除。要建立行政机关决策合法性论证制度,保证行政机关决策合法有效,切实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国家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行政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及有关规定,建立依法决策和重大行政决策的听证制度,克服违法决策现象,避免决策失误,保证决策合法、科学与民主。切实推进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结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因此,探讨依法行政的问题,严格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正文部分应该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层次,但并不是说一定分三大段一、二、三,全文分几个部分由你探讨的问题复杂程度自行而定,专科论文一般不要超过六个部分,正文4000-6000字)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浅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提出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就必须切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因此,本文针对依法行政方面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保证严格依法行政,实施依法治国,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国家权力分工的一般原理、行政机关机关与公民法人的关系,行政机关在实施依法治国中担负的责任、推动整个社会化进程的需要四个方面阐明了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这一重要论点;然后针对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执法体制上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健全法制,加强执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必要性。最后,着重提出了依法行政的措施和对策。(摘要部分要求150-200个字左右,概述全文)[关键词]行政执法 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关键词要求三到五个,名词,一般可以在题目和段落标题中找出)绪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因此,探讨依法行政的问题,严格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1依法行政是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民主监督,严格依法办事,增强法制观念等诸多内容。其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从国家权力分工的一般来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在国家权力中,行政权是最活跃、最具主动性的部分。(1)与立法权相比,行政权最活跃,在我国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绝大部分要由行政机关来执行。行政机关在我国国家机关序列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拥有的部门的最多,人数最众,涉及面最广,因此,在纸上的法律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法律,主要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2)与司法权相比,行政权最具主动性。司法权的运用奉行“不诉不理”原则,不是给予当事人和主管机关请求,司法机关不得径自审判,因而司法权具有被动性;而行政权的运行则具有主动性,它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要求,可以说,没有行政权的积极主动运行,依法治国就失去了主要产支柱。位,保证措施到位,确保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强化执法监督,健全执法监督体制。执法监督是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有效的执法监督,就难以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完全按照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办事,就难以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目标,因此各级行政机关必须加强对执法监督的检查指导,建立执法检查责任制,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①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制度。②加强司法监督。一方面,司法监督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法。另一方面,也要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建立司法审查制度,这就不仅要对具体的行政行为加以审查,也要允许对抽象行政行为加以审查,以于违犯宪法和法律规定,损害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抽象行政行为,公民、法人也有权力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③进一步完善国家赔偿制度,即在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损害公民财产权和人身权时,公民有权请求赔偿。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使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热潮人员素质。行政执法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是改善行政执法状况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一支忠于人民、熟悉法律、有高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行政执法队伍。①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岗位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②实行执法机关领导干部定期交流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③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严格实行错案追究制度,对不适应执法岗位的坚决清除。要建立行政机关决策合法性论证制度,保证行政机关决策合法有效,切实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国家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行政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及有关规定,建立依法决策和重大行政决策的听证制度,克服违法决策现象,避免决策失误,保证决策合法、科学与民主。切实推进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结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因此,探讨依法行政的问题,严格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正文部分应该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层次,但并不是说一定分三大段一、二、三,全文分几个部分由你探讨的问题复杂程度自行而定,专科论文一般不要超过六个部分,正文4000-6000字)

提供一些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的方向,供参考。1、关于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2、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3、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4、当前我国反腐败问题研究5、浅谈我市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对策6、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的转变7、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8、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适度9、论公务员的行政道德规范10、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11、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12、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13、政府公共形象设计14、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15、机关后勤管理问题研究16、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若干思考17、关于我市小康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18、论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19、民主问题研究20、加强我市农村科普工作的意义与对策21、依法行政问题研究22、中国传统行政文化问题研究23、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24、当代中国改革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25、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26、行政决策体制中咨询权力问题研究27、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28、政府能力问题研究(包括财政、协调等)29、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个问题30、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31、村民“自治”问题研究32、当前我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探讨33、中俄体制转型问题的比较研究34、中国人力资源开放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35、中国法治文化培育问题研究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行政3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38、信息化与行政科学管理 39、经济全球化与行政科学管理40、行政管理与创造性41、现代化建设中的凝聚力工程(含社会保障)42、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优化43、行政管理干部人才的培养44、人才的流动与人才的优化45、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激励机制46、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47、试论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48、浅谈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的关系48、浅议我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问题49、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50、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

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社

连玉明,198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中国著名城市专家,教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共中央党校国情国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社社长。

《领导决策信息》自1994年创刊,是国内较早以党政领导为读者对象、以决策预测为服务指向、以数据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为核心内容的政经类周刊之一。自创刊以来,《领导决策信息》始终把提炼编辑思想、打造核心团队、完善栏目体系、提升信息质量作为自己的重中之重,并在上述各方面形成特色、创出品牌,日渐成熟,具有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经济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叙事。中国的领导及其决策是讲述这个庞大叙事的主体。有感于这种庞大,服务于这一主体,《领导决策信息》按照网、刊、书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着眼于在产品线的深度和宽度上拓展信息空间,最大限度地形成了我们的综合优势和品牌价值。从2003年开始,以《领导决策信息》周刊为依托,以中国政务信息网为平台,对目标读者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对目标市场进行进一步的分层,对信息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创立了国内首个决策预测信息系统——中国领导决策信息系统。已初步形成1+6的信息产品体系,即:1、《领导决策信息》周刊;2、中国决策白皮书系列:《领导》、《决策》、《大参考》、《大问题》双月刊;3、《关注中国》丛书系列图书:《中央领导关注什么》、《人大政协关注关注什么》、《百姓关注什么》、《县委书记县长关注什么》、《省委书记省长关注什么》、《市委书记市长关注什么》;4、领导决策信息年度报告系列:《中国国情报告》、《中国国力报告》、《中国国策报告》、《中国政情报告》、《中国舆情报告》、《中国民情报告》5、国际城市论坛研究报告系列:《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6、《城市中国》丛书系列:《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7、非保密性研究报告。由《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社出品的以上期刊和图书系列构成了六大延伸品牌,共同形成了一个以国内中高级领导为主体受众,以深度比较和系统分析为特征,以“为决策服务”为宗旨,以“权威性、超前性、指导性,独家独特独到;准确性、科学性、实用性,可信可用可存”的特色和风格,从而深受党政界、知识界、企业界决策者的支持和认可。

  • 索引序列
  • 领导学与决策论文的参考文献
  • 领导决策参考编辑部
  • 领导科学与决策知网论文
  • 行政领导与决策结课论文
  • 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