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二阶段效率评价及策略研究
0.引言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作用的器具;技术创新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或新技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广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从而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
从以上对创新相关概念的界定,可以得知科技创新的过程离不开“经济、市场价值”的范畴,新知识、新技艺的产生与形成仅仅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环节,如果仅以这些成果来界定科技创新或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或创新绩效,是不科学甚至是相当危险的。正如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所指出的:创新里的成分可以有发明,但发明本身是中性的,新的装置、机械或思想可能与经济无关。
1.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探究及测算方法
1.1创新效率和过程的探究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由一定区域内与创新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在该体系中,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处于核心地位。但是,并不等于所有技术创新活动都由企业来完成。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会涉及方方面面内容,例如融资、信息咨询、人才引进、技术求援、政策支持等。这些内容也需要企业外部相关部门的协作,例如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在企业进行研发、设计制造、生产和市场推广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是指区域内的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各要素投入产出的转化效率,以及一定时期内单位科技创新资源投人对经济增长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作用,反映了创新资源对创新产出的贡献程度,也就是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
区域科技创新是一个完整而且系统的过程,前期的研发、中间的科技转化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至关重要。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科技资源相当有限这一基本国情,没有最终向经济转化的创新是不完整的、不经济的。因此,可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科技研发过程;第二阶段:以企业为主体的相关组织将前一过程的科技成果进行经济转化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衡量各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本研究根据科技创新的过程,区分了科技创新的产出效率与经济转化效率。前者主要是单纯衡量一定科技资源投人下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效率(侧重于科学原创过程);而后者主要是衡量科技创新产出的经济转化效率,反映了科技创新过程的完整性与合理性(侧重于技术创新过程)。这样区分有以下意义:①解决了以往研究中科技创新的直接产出与间接转化产出不分的混乱局面;②充分考虑了科技创新的过程性,强调了科技创新的市场检验环节(即经济转化效率),这一点与熊彼特对创新的着重点理解不谋而合;③对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有了更科学更全面的衡量。
1.2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介绍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个新的交叉领域。它是由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于1978年开始创建的、一种用来评价一组具有多输人和多输出的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效率的数学规划方法。
鉴于区域科技创新是一个多要素投人和产出的复杂动态系统,投人向产出转化贯穿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如果以较少投入得到较高的绩效,那么这样的投入产出关系是生产前沿面,在这个前沿面上的区域科技创新是有效率的。
由于DEA可以反映创新效率前沿面的一些问题,因此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重视。过使用DEA方法来评价政府吸引投资区域政策的有效性;Nasierowski和Arcelus运用DEA方法探讨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评价问题;易伟明和刘满凤利用DEA方法对安徽省各地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官建成、何颖采用二阶段模型,并运用DEA方法分别对创新活动的技术有效性、经济有效性以及综合有效性进行评价,按照有效性值可以将我国各个地区分为几个不同的梯度;任胜钢、彭建华运用DEA方法,通过科技投入到经济产出的二阶段模型,对中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绩效进行评价,并与京、沪、粤地区进行对比分析。
从上述创新效率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DEA方法由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成为了相关研究中的主流方法,其中二阶段模型也正逐渐被业界所采用。这是由于二阶段模型既关注科技创新的投人产出情况,又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其评价结果较综合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然而,文献只针对二阶段模型的无效现象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没有深人探讨二阶段模型得出的4类评价结果,即产出有效且转化有效、产出有效但转化非有效、产出非有效但转化有效、产出非有效且转化非有效,使得分析结论缺乏完整性。
本研究拟用二阶段模型来描述创新主体从科技资源投人到转化为经济产出的这一过程,如图1所示。并按照评价结果是否有效进行分类,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2.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投入和产出指标的确定
本研究把创新的实现看作是一个由创新资源投入到产出的整合过程,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体现了创新活动的链条式过程。由于科技创新效率是指在科技创新二阶段过程中多投人、多产出的转化效率,因此在展开具体计算之前,需要明确科技创新各阶段的投人和产出所包含的重要项目(鉴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我们不可能罗列出所有的创新投入与产出项目)。而现存的关于创新绩效的研究为此提供了支持,综合Ahuja和Katila[8]、Grili-cheS[9]以及官建成、何颖[6]的研究,本研究构建的各阶段投人与产出指标如图1所示。
2.2数据收集与计算
由于创新活动的周期性和投入产出之间具有一定时滞性,因此需要考虑创新投入、科技产出、经济产出指标间的时间差异问题。本研究认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也有时滞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创新活动的时滞也不同,而且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参照刘顺忠[1°]、史修松[11]的相关研究,假设区域科技创新从投入到科技产出,再到经济产出的延迟时间为1年。区域科技创新投人指标选取2003年数据,区域科技创新产出指标选取2004年数据,区域科技创新的经济产出指标选取2005年数据。本研究数据主要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运用DEA-SOLVER-LV软件,将前面已确立的输人输出数据代人相关模型(本研究主要运用DEA方法的C2R模型,主要是用来测度决策单元的总体效率),结果见表。
3.评价结果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3.1综合技术规模有效性评价
根据CZR模型,当ft=l时,表示该决策单元投入产出是综合有效的,即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技术有效”是指输出相对投入而言已达最大,该决策单元位于生产函数的曲线上。“规模有效”是指投人量既不偏大也不过小,是介于规模报酬由递增到递减之间的状态,即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
对于第一阶段,即科技创新投人到科技产出这一过程,相对总体效率为1的决策单元有北京、吉林、黑龙江、上海、贵州、新疆等13省份。这13个省份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在整体运作上处于最佳的状况,而天津、安微2省接近于总体有效。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省份的总体效率值差别不是很大,大部分无效率地区的效率处于中等水平,表明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科技创新的产出效率已经达到中等水平,但是部分传统的科技创新投人大省总体效率排在末位(如山东、江苏等)。
对于第二阶段,也就是科技创新成果向经济转化的阶段,相对总体效率为1的决策单元有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福建、广东、海南、重庆、青海、宁夏10省份。这10个省份的科技创新的经济转化在整体运作上处于最佳的状况,属于高有效地区。而山东、新疆等7省为中等有效地区(效率值大于0.7而小于1),表明这些省份在科技创新在经济转化方面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存在一定问题;其余地区为低有效地区,这些地区在科技创新的经济转化方面效率严重偏低,表明科技投人未能有效地为当地经济作出应有贡献。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部分中的各地区效率值相差很大,并且绝大部分地区的效率值很低。这一情况与第一阶段各地区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科技创新向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存在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我们认为是比较落后的地区,如海南、新壢等地区反而是有效性很髙的地区,这与该地区的投人很少有关。而且需要指出的是,用DEA方法对决策单元进行的相对有效性评价的结果,只能说明各个地区投人指标的总体运用效果。该结果受到投人指标的影响,它并不能代表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进程,要进一步分析各输人指标对DEA结果的影响还有待我们今后的研究。运用DEA方法可以定量地评价和优化系统的运行情况,在本研究中,它的作用在于使各个地区针对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创新对策。
3.2基于二阶段区域创新效率的发展策略研究
本研究在利用DEA方法的C2R模型得出各地区的科技创新产出效率和经济转化效率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各区域科技创新的效率分析图(见图2)。试图从全局角度出发,为各地区的科技创新提供相关的发展策略。
转化有效基于二阶段模型的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效率
注:天津、安擞的产出效率(分别为0.98,0.97)作了近似处a,皆约为产出有效;而对山东則近似于转化有效(转化效率为0.96)。
(1)第I象限。处于该象限的地区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海南。这些地区表现为科技创新的产出效率和转化效率同时有效,说明该类地区的相关创新机制尤其是创新资源配置机制运行良好,增加单一要素的投人将会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效率。
其中,北京,天津,上海,重庆这些地区,无一例外都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科技资源投入处于全国前列,科技产出成果丰硕,为区域科技创新的标杆地区,是区域科技创新的“国家队'这些地区应该遵循“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升级”的原则,从注重科技创新数量的增加转换到关注科技创新质量的提高。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提升科技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使之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缩短与先进地区和国家的差距;改变传统的技术发展以跟踪、模仿为主,逐步转移到以自主创新为主;同时要继续利用这些地区的地缘、人缘优势,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国外先进技术,另外在这一过程中,还必须重视技术法规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技术法规维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的利益[12]。这样在继续保持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其质量,使之能够紧随或引领世界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对于海南,作为一个科技创新投人和创新效益值很少的科技创新小省,要充分发挥与利用它在创新效率方面的优势地位。一方面,可以加大科技创新资源的投人,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使之多出成果;另一方面,国家可以用财政补貼和财政担保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贷款,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升级,避免现有高新技术发展的落后。
(2)第n象限。处于该象限的地区有吉林、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这些地区科技创新的产出有效但转化非有效,说明该类地区的科技投人相关机制运作良好,科技投人的产出效率髙;但是在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过程中,存在瓶颈或者是遗漏点,出现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两张皮”现象,造成了科技创新未能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所应有的促进作用,削弱了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科学研究没有有效地考虑市场需求,创新主体片面地追求创新成果数量所致;二是科技市场转化机制不完善,创新成果难以在本地有效转化,甚至大量外流。
其中,吉林、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陕西这些地区大学和科研院所密集,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良好且科技创新产出处于有效水平,但是在科技创新的经济转化过程中处于非有效。因此,要为这些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创造条件。这就要求:一是充分发挥现有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使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集中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研究开发;二是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联合开发新产品,或与企业进行联合和重组,优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以此来充分释放这些机构科技创新的潜能。
贵州、云南、甘肃、新疆这些地区髙技术产业不发达,且承担科技创新任务的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此,要让这些地区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建立与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增加技术储备,搞好技术人才培训,使企业面对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科学地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的主体;改变单一的投资渠道,以解决目前国有企业资金不足与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投人需求之间的矛盾。
(3)第m象限。处于该象限的地区有山东、内蒙古、福建、广东、宁夏和青海。这些地区科技创新的产出非有效但转化有效,说明该类地区的科技转化相关机制运作良好,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该类地区的经济运行机制相对较完善(如广东),或者该地区的资源对部分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内蒙古),提高了该类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处于m类地区的省份应当充分认识,对外部科技成果的过分依赖会限制该地区的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其中山东、福建、广东的经济活力旺盛,且髙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前列,但是由于科技创新第一阶段的无效,未能有效发挥其经济转化有效性这一优势,这一前端瓶颈制约了这些地区向“明星地区”的追赶。为扭转这种状况,可以采用如下对策:首先,加快研究密集型大学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的建设,通过大力引进学术、技术、研究带头人等领军人才来加强科研力量;其次,努力引进国外研究开发机构,特别是在企业层次上,要善于利用跨国公司的科技资源,尽量争取跨国公司在这些地区建立r&d机构,以此来增加科技创新的产出成果和提髙科技产出效率;最后,在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基础上,应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髙。将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提髙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短缩自主创新的周期。
鉴于内蒙古、宁夏、育海这些地区高技术产业不发达,承担科技创新任务的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且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原始创新能力低下的现状,为此,可以在技术市场上购买专利,弥补这些地区在科技创新产出上的不足,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的经济转化能力。
(4)第IV象限。处于该象限的地区主要有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广西、四川。这些地区表现为科技创新的产出效率和转化效率同时非有效,说明该类地区的相关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经济发达且创新能力提升较快的地区(如浙江、四川、江苏、辽宁等)也处于这一象限。出现这一现象有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的非国有经济发达(2005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62.9%,四川省为46.9%,江苏省为45.1%,辽宁省为51.2%,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对非国有企业创新活动的调控能力不足,从而出现资源重复配置现象。
河北、山西、江西、河南、广西这些地区无论创新效率,还是创新效益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地区在提高创新能力工作中的难度,重点从人才战略和环境建设人手。一方面可以制定相关的人才战略,既要通过大力引进学术、技术、研究带头人等领军人才来加强科研力量,还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以优厚的待遇留住各类人才,实实在在地落实好“科技兴省”战咯;另一方面,这些地区还应该全面建设良好的企业制度环境、科学合理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严格且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法律坏境、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坏境、便捷和高效的服务环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科技创新薄弱的局面。
4.结语
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过程性特征,其中科技成果的产出及其再次投人是该过程的一个显性分界点,因[6]而二阶段模型在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中必然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二阶段模型更加符合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也往往更加具有针对性;运用二阶段模型有助于更合理地对地区按照创新效率情况进行归类,并协助地区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策略,因而具有极髙的推广价值。
冯志军,朱建新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下一篇: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