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南京大学胡凯博士论文发表

南京大学胡凯博士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南京大学胡凯博士论文发表

胡凯,男,1961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汉族,中共党员,博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80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1984年、1987年先后获得南京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87.9-1990.3攻读博士学位,1990.4—1991.11被国家教委选派留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研究院(CSIRO),1992年12月获南京大学与澳大利亚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92年7月留校任助教。1993年10月晋升讲师、硕士生导师。 1995年3月晋升副教授。1998.11—1999.10在德国Tuebingen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4月晋升教授,2002年3月任博士生导师。1992.7—1994.7兼任地球科学系本科生政治辅导员。1994.9—2001.11任矿床地球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2001.12—2006.1任地球科学系系主任,兼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高校地质学报》和《石油勘探与开发》编委。(摘录百度百科)

胡凯教授做的研究主要有:数字经济和区块链技术:是国内最早从事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学者之一,提出并发展了智能合约工程(SCE)、法律代码科技、验证即服务(VaaS)等理论方法,在数字经济与区块链结合、数字经济园区规划和咨询、区块链数字治理、区块链可扩展性、多链互联和区块链形式化验证技术等方面具有深入研究和专利性成果。主持研发了北航区块链(TrustChain)系列产品,包括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各形态区块链系统、浏览器、监控器、部署工具和区块链大数据管理系统(OpenData)。分布式并行计算和网络:长期从事复杂计算环境下的集群计算系统、高性能计算、航空航天电子总线,以及天地一体化网络信息技术研究等,提出和研究了基于狼群的可重组多集群计算理论并应用于实践,研发了多个应用软件系统。形式化设计与验证方法:与法国图卢兹计算机研究所(IRIT)和法国自动化所(INRIA)密切合作,创建中法形式化方法联合研究实验室,研究基于模型驱动的形式化设计与验证方法,提出基于AADL和同步语言Signal的多项创新扩展技术,研发了多个模型转换、验证和自动代码生成工具。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SCI/EI检索等论文60余篇,主编《网络计算新技术》(416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合作完成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权威教材《分布式计算系统导论》(490余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获校2016年教材一等奖,已被十余所重点大学教材采用)。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863重大项目、军口863项目、国家核高基项目、航空航天基金,以及多项航空航天领域重要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软著等30余项,2015年获航空基金五年成就奖,2018年牵头“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设计验证与仿真”获产学研学会二等创新成果奖。

腾格尔1,2胡凯2高长林1高剑锋2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无锡214151;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 本文基于环境控源理论,通过川东—湘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形态分析,结合碳、氧同位素与岩石学分析等,探讨了其发育环境及主控因素。元素的形态分析对古环境恢复提供了更多有效的信息。早寒武世初期,在大庸地区,烃源岩形成于上扬子东南缘被动大陆边缘台地与盆地过渡带即斜坡带上,在海平面上升和温暖潮湿古气候的宏观背景下,受热液活动、上升洋流和生物繁盛等共同引起的高古生产力和缺氧环境控制下,高生物生产力起着主导作用;城口地区处于上扬子被动大陆北缘,与大庸地区具类似的发育环境和主控因素;而咸丰地区属于内陆架,在龙山地区处于台内凹陷,总体水深位于深氧化-还原界面之下,烃源岩发育受高生产力、低能、滞留和还原环境控制,保存条件更为重要。

关键词 川东—湘鄂西 下寒武统烃源岩 发育环境 控制因素 形态分析

A Study of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on Early Cambrian in the East of Upper Yangtze Plateform

Tenger1,2,HU Kai2,GAO Chang-lin1,GAO Jian-feng2

(1.Wuxi Research l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SlNOPEC,Wuxi,214151;2.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

Abstract Based on environmental control theory on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the chemical speciation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s analyzed.Through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geochemistry,petrology,the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on early Cambrian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 are discussed.The chemical speciation analysis provide further primary geochemistry signal for reconstruct past environmental changes from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relative to whole rocks.In the early Cambrian,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s dominated by high paleo-productivity and anoxic environment probably emphasize particularly on the former,on southern(Dayong area)and northern(Chengkou area)continental margin of upper Yangtze plate.These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related to hydrothermal activity,ascending current,and biogenetic derivation with the global sea-level constant rising,seemly climate and tectonization.Xianfeng area is situated in the inner plateform depression,the formation of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due to high paleo-productivity,lenitic,and reducing environment,and preservative condition is crucial.

Key words Upper Yangtze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of lower Cambrian formation environmentcontrolling factor speciation analysis

古环境的重建不仅对了解、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和地壳地质历史的演变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指导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矿产资源勘查预测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因此,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烃源岩沉积环境的研究自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将查明有机质丰度与利用高价铁、低价铁和二价硫含量及其相应比值来分析所处氧化-还原环境相结合的方法用来评价烃源岩[1]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领域,并大致经历了80年代以有机相研究为主,90年代至今以优质烃源岩、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环境及主控因素研究为特色的发展过程,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环境对海相烃源岩形成和评价的重要性,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环境对海相有机质富集和油气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并建立了相关的沉积模式[2~11],进而在烃源岩发育环境及主控因素等方面取得一定的共识:地质环境既控制有机质丰度,又影响有机质质量,是制约海相烃源岩发育程度和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其中,在合适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生物演化及地理环境等宏观背景下,生物生产力、底层水的氧含量、沉积速率和水动力条件等是沉积盆地中直接控制烃源岩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重建烃源岩发育环境的重要参数。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古代沉积环境已不复存在,现在我们面对的只是其所留下的残缺不全的“遗迹”——沉积岩。然而,任何沉积岩都是在地表特定的环境中堆积下来的,都印有沉积环境的标记,烃源岩也不例外,通过沉积岩一系列特征包括岩石、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可以恢复其沉积时的环境。地球化学示踪是反映古环境的有效而敏感的手段之一,随着实验测试技术及精度的不断提高,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等从常规分析向微量、微区与形态分析拓展,使得它们在环境和海洋学研究中优势更为突出,相关的判识指标日益多样化和定量化,这为把古海洋、古环境示踪原理及研究手段引入烃源岩研究中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通过下寒武统烃源岩中常量、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的形态分析,结合碳、氧同位素和岩石学等特征,综合分析川东—湘鄂西地区早寒武世烃源岩发育环境,探讨海相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1 样品采集及实验测试方法的选取

1.1 样品采集

本次研究中,以上扬子东南缘的大庸(军大坪)、咸丰(龙山)剖面和北缘的城口、南江等4个剖面为代表,对下寒武统海相烃源岩及其邻近层位进行了全岩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碳、氧同位素的系统分析(78个样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取25个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包括稀土元素在内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

1.2 实验测试方法的选取

有机地球化学、全岩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组成是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研究中心测定的,有机岩石学分析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伍大茂教授完成。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形态分析,尤其是不同化学形态稀土元素的分析是本次尝试性的研究工作,是在引用现代环境研究中常用的“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12]基础上,在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ELEMENT2,Finnigan MAT)上完成的,针对南方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的基本地质特点,主要开展了过渡金属、Ba和稀土元素的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还原态)和残留态元素的提取和测定。

2 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环境及主控因素

2.1 沉积岩石学特征

下寒武统烃源岩,在研究区范围内广泛发育,但在不同地区其有机质丰度和规模等明显呈现非均质性。在上扬子东南缘的大庸(张家界)地区军大坪剖面上,厚度大,底部为一套黑色页岩、炭质页岩,最底部可见磷酸盐结核,厚度达150m左右,中部为灰黑色含粉砂质条带泥岩、厚层状泥岩、炭质泥岩,厚度约80m,上部为厚层状灰黑色泥岩、泥灰岩夹薄层状、纹层状灰黑色灰岩,进入中上寒武统灰岩逐渐增多,以中厚层深灰色、灰色灰岩为主,夹有灰黑色含粉砂质炭质页岩、深灰色纹层状含粉砂质灰岩等,此套黑色岩系中产有大量V和Mo等多金属和重晶石及磷矿等矿产。在上扬子北缘的城口、南江剖面上,也有类似的分布,尤其底部的一套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厚度为50~100m,明显污手,其在城口地区产有大量P,Mn,Ba矿,在南江地区底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也见有两层厚约1m的含磷层,呈米黄色。在咸丰地区的龙山剖面上,同样发育一套黑色页岩系,岩性主要为黑色炭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等,呈水平层理,富含黄铁矿,露头厚度280m左右,多夹有薄层粉砂岩,但缺少金属与非金属矿产。

2.2 有机碳含量及有机岩石学特征

根据研究区下寒武统的系统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1),底部一套黑色页岩或泥岩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平均达2%以上,但纵、横向分布特征上仍存在差异,同一剖面上,大庸地区军大坪剖面最为明显,底部黑色页岩 TOC 高达6%~17%,平均达12%,向上灰黑色泥岩降至0.71%~3.68%,平均达1.78%,其中含一薄层灰岩夹层TOC为0.09%。在城口地区也是类似分布,底部一个样品TOC高达6.25%,其紧邻上部两个样品为3.46%~3.70%,再向上变为0.78%~2.76%,平均为1.76%,相应部位在南江剖面上变化趋势是4.66%~3.05%,平均为1.43%。最近研究表明[13],大庸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在横向上沿上扬子东南边缘向西延伸至铜仁、南皋、三都一带均具有相似的有机质丰度和时空分布特征。而进入台内咸丰地区,TOC纵向分布相对稳定,总体变化在0.49%~0.86%之间,平均为0.71%,横向变化也较小,平均在1%左右。有机碳含量沿南北边缘高,向台内变低。据显微镜下观察,有机质总组分含量同样有相似的分布形式,即在有机碳含量高的地段,镜下观察到的总有机质组分含量也高,在大庸地区可以观察到菌藻类呈层状密集分布,低的地段可观察到的有机质含量也少。显微组分鉴定、有机质类型指数和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均显示,母质类型属于海相腐泥型(Ⅰ型),以水生菌藻类为主。此段详细内容可参阅文献[13~15]。

表1 下寒武统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一览表

注:横线上数据为范围,下为平均数。

2.3 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特征

2.3.1 微量元素特征

表2展示了下寒武统部分全岩和不同形态微量元素的丰度变化范围及平均值,总体上不同元素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同一元素在不同地区也呈非均质性。以Ba元素为例,在大庸地区,底部黑色页岩段全岩Ba变化在2342~2840μg/g范围内,平均值为2590μg/g,富集系数高达17,有机态Ba也达38.93μg/g;而上部泥岩段全岩Ba变化在1604~1865μg/g范围内,平均值为1755μg/g,富集系数为5.3,有机态Ba平均为6.43μg/g。在城口地区,全岩Ba变化为1010~1815 μg/g,平均值为1329μg/g,富集系数为4.1,最高达6.01,有机态Ba平均达20.04μg/g。在咸丰地区,全岩Ba变化为971~1460μg/g,平均值为1303μg/g,富集系数为2.9,有机态Ba为1.92μg/g。从Ba元素的分布特征可看出,全岩Ba含量在区内变化不大,均有富集,显示不出三者有机质富集程度,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也不显著(图1a),而有机态 Ba 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良好(γ=0.97),明显反映了3个剖面上同一层位(同时、不同地区)的有机质富集程度(图1b)。

图1 下寒武统Ba元素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a—全岩;b—有机结合态

海洋学研究中常用钡(Ba)丰度来表示生产力变化。近年研究表明[16],Ba在海水中具似营养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Ba积累率与有机碳通量、生物生产力呈正相关,Ba富集指示上层水体的高生产力。大量的重晶石在地中海底部淤泥中富集就是生产力提高的一个显著证据[17]。表层海水的高生产率和缺氧的底部水体是Ba富集的必要条件[18]。

表2 下寒武统部分全岩和不同形态微量元素含量

显然,海相沉积中Ba富集与烃源岩发育条件相似,二者时空分布上必然存在联系,利用 Ba丰度对古生产力的表征可进一步反映烃源岩发育程度[10]。基于此,上述Ba元素的分布特征表明,Ba的行为与生物有机质作用密切相关,Ba富集可视为其沉积时期生物生产力和有机质埋藏量高的一种旁证,也暗示着缺氧沉积环境的存在,V,Mo,Zn等过渡金属元素的高度富集也说明了这一点(表1)。值得指出的是,在上扬子东南缘军大坪剖面和北缘城口剖面上,什么因素使得Ba元素如此高度富集呢?结合当时的构造环境、产有大量磷锰矿和多种金属矿产考虑,应与富含营养盐和各种微量元素的热液活动和上升洋流密切相关,在当时研究区内海底扩张、陆缘坳陷形成[19]和海平面上升[20]等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地质背景下,处于低纬度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上扬子被动大陆边缘上升洋流频繁[18,20],沿着慈利-大庸等同生深大断裂热液活动强烈[18,20,21],这些给生物异常繁盛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源,又共同造就了广泛的缺氧事件,进而沿着扬子南北被动大陆边缘形成了著名的金属、非金属成矿带和海相优质烃源岩及古代油气富集带。

2.3.2 稀土元素特征

从上述讨论情况来看,下寒武统烃源岩在大庸、城口地区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与当时最大海侵期相对应,受控于由温暖潮湿气候、热液活动和上升洋流等引起的高古生产力和缺氧环境。如图2(a)所示,军大坪剖面上,底部黑色页岩的自生态(碳酸盐+有机结合态)稀土元素的分配模式也表明,其下寒武统沉积早期是一个深水环境,主要是dy-10样品的稀土元素模式表明中稀土富集,稀土元素的分异强烈,指示沉积速率缓慢[10],且铈元素的显著亏损是海洋深水环境的典型稀土元素分布特征,而向上铈(δCe)元素的亏损消失(dy-17样品),表明环境转化成缺氧环境;进入中寒武统(dy-33 样品,TOC为1.22%),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则明显减弱,呈平缓型分布模式,暗示着沉积速率加快[10],形成了厚层状泥岩、泥灰岩和灰岩,但与Ba元素的富集程度结合考虑,当时的古生产力仍很高,有机质供应量充足,使得现今仍保存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发育成为好的烃源岩。

图2 军大坪、龙山剖面下寒武统烃源岩自生态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与上述特征相比,咸丰地区的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图2(b))均表明其形成于台内凹陷,受低能、缺氧的滞留或半封闭性环境影响。龙山剖面(图2(b)),下寒武统烃源岩底部和顶部两个样品(xf-01,xf-08样品)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同,且中稀土富集,铈元素基本呈正常型,表明与军大坪剖面沉积环境有变化相比,该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沉积速率缓慢(低能、静水),且环境缺氧,使稀土元素有足够的时间分异,但铈元素未发生选择性分异,这些特征与其地质实际相符。

2.3.3 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

碳同位素组成(δ13Ccarb)作为恢复古生产力指标已被众多研究所采用。缺氧条件下,富12C的有机质被大量埋藏,引起δ13Ccarb正偏移,偏移程度受生物量和有机碳含量变化控制,与有机碳的迅速埋藏量呈正相关,故δ13Ccarb正偏移可作为生产力增高的标志[22~24]。实际上,δ13Ccarb的正偏移和高有机质埋藏量都是古生产力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的综合体现,有机质只有在供应量充足且利于保存条件下才能大量聚集和保存下来,进而引起有机碳与无机碳之间的“储库效应”,发生13C倾向于海水和碳酸盐岩中富集的同位素分馏。因此,δ13Ccarb作为有机质埋藏量的替代指标更为可靠[10]。

在上扬子东南缘军大坪剖面上,下寒武统中、上部均发育有碳酸盐岩,主要以薄层、纹层状夹层分布,其氧同位素组成为-7.29‰~-8.91‰,平均为-7.92‰,表明样品的蚀变程度弱,微量元素和碳同位素等参数基本反映原始的环境性质及演化。碳同位素组成为0.98‰~3.28‰,平均为1.80‰,较上寒武统的浅灰色厚层状灰岩偏重(δ13Ccarb平均为-0.48‰,δ18O平均为-10.52‰),说明底部水体缺氧,有机质埋藏量高,从而进一步验证了Ba及过渡金属富集的地质意义。

3 结论

识别泥质岩和碳酸盐岩古环境时,不同相态微量元素较全岩更具指示意义。过渡金属(如V,Mo),U,Ba和稀土等元素有机结合态(还原态)、碳酸盐态相对丰度和配分模式等能够提供古环境如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等方面更多的原始信息,对有效识别海相烃源岩发育环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川东—湘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在大庸地区形成于上扬子东南缘被动大陆边缘台地与盆地过渡带即斜坡带上,在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和温暖潮湿古气候的宏观背景下,受热液活动、上升洋流和生物繁盛等共同引起的高古生产力和缺氧环境控制,高生物生产力起着主导作用;城口地区处于上扬子被动大陆北缘,与大庸地区具类似的发育环境和主控因素;而咸丰地区属于内陆架,在龙山地区处于台内凹陷,总体水深位于氧化-还原界面之下,烃源岩发育受高生产力、低能、滞留、还原环境控制,其中保存条件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Ronov A B.Organic carbon in sedimentary rocks(in relation to the presence of petroleum)[J].Geochemistry,1958,5:510~536.

[2]Demaison G J,Moore G T.Anoxic environments and oil source bed genesis[J].AAPG,1980,64(8):1179~1209.

[3]Pederson T F,Calvert S E.Anoxia versus productivity:What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organic-carbonrich sediments and sedimentary rock?[J].AAPG Bulletin,1990,74:454~466.

[4]Huc A H.Paleogeography,Paleoclimate and Source Rocks[J].AAPG,Studiesin Geology,1995,40.

[5]谢泰俊.海相生烃碎屑岩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的分布[J].沉积学报,1997,15(2):14~18.

[6]梁狄刚,张水昌,张宝民等.从塔里木盆地看中国海相生油问题[J].地学前缘,2000,7(4):534~547.

[7]Lüning S,Craig J,Loydell D K,et al.Lower Silurian‘hot shales’ in North Africa and Arabia: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al model[J].Earth-Science Reviews,2000,49:121~200.

[8]张水昌,张宝民,边立曾等.中国海相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地学前缘,2005,12(3):39~48.

[9]陈践发,张水昌,孙省利等.海相碳酸盐岩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J].地质学报,2006,80(3):467~472.

[10]腾格尔,刘文汇,徐永昌等.高演化海相碳酸盐烃源岩地球化学综合判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中国科学(D辑),2006,36(2):167~176.

[11]Jones E J W,Bigg G R,et al.Distribution of deep-sea black shales of Cretaceous ag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Atlantic from seismic profiling[J].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007.

[12]Tessier A,Campbell P G C,Bisson M.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rticulate trace metals[J].Anal.Chem.,1979,51:844~851.

[13]腾格尔,秦建中,郑伦举.黔东南地区二叠系——震旦系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优质烃源层的时空分布[J].地质学报,2007,81(9).

[14]腾格尔,胡凯,高长林等.上扬子东南缘下组合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及生烃潜力评价[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4):359~364.

[15]腾格尔,胡凯,高长林等.上扬子北缘下组合优质烃源岩分布及生烃潜力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2):253~259.

[16]陈建芳.古海洋研究中的地球化学新指标[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3):402~409.

[17]Passier H F,Bosch H J,Nijenhuis I A,et al.Sulphidic Mediterranean surface waters during Pliocene sapropel formation.Nature,1999,397:146~149.

[18]叶连俊.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和成矿背景[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335~352.

[19]高长林,黄泽光,叶德燎等.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5):439~438.

[20]刘宝珺.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335~352.

[21]李胜荣,高振敏.湘黔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贵金属元素来源示踪.中国科学,2000,30(2):169~173.

[22]加里莫夫Э М.生物圈碳同位素组成全球变化特点(李红光译自Геохимия1999,(8):787~803)[J].天然气地球化学,2002,13(1~2):1~17.

[23]杨瑞东,王世杰,欧阳自远等.元古宙-寒武纪疑源类的辐射演化、绝灭作用与海洋地球化学演变——兼论扬子区元古宙-奥陶纪疑源类的演化[J].地质地球化学,2001,29(4):65~72.

[24]王大锐,白玉雷,贾承造.塔里木盆地油区石炭系海相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6):38~41.

南京大学博士论文发表

博士可以发表论文的级别都有哪些?博士一般都拥有非常高的学识,对所研究的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所以,所发表论文的级别一般都是国内外影响力非常高的期刊。具体有哪几类,给大家详细介绍下。一、国内期刊国内期刊中权重比较高的就是核心期刊上。核心期刊一般包括: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简称:北大核心;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简称:南大核心;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二、国际期刊1、SCI(别名《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EI(工程索引)期刊,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3、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是SCI的姊妹篇。4、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属于国际级出版物;一篇ISTP检索论文,约等于中国国内的核心期刊3-5篇。

是的。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制度使用的是《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规定,南京大学博士生在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之前,必须发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通常来说,南京大学博士生必须至少在知名的、国内外公认的期刊或出版社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并确保发表的论文质量符合相关要求,并得到导师确认。因此,根据南京大学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管理规定,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是必要的确保博士学位论文和答辩的前提。南京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中央与地方共建并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02年,前身是江南制造局机器造修学堂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一般来说,南京大学科研博士研究生需要通过导师审核和指导才能完成论文并发表。导师会对论文的质量和内容进行审查和指导,确保论文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建议您与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按时完成论文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论文发表

杨金才,文学博士,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当代外国文学》主编。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美国研究、比较文学、现当代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希腊、瑞典和奥地利等国家学习、访问研究,曾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生(1996-1998)、澳中理事会研究基金访问学者(2002)、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亚联董研究基金访问研究员(2000)和Starr研究基金访问研究员(2004)。已经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专著2部,兼任美国国际麦尔维尔研究会会员、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英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和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西方文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

博士可以发表论文的级别都有哪些?博士一般都拥有非常高的学识,对所研究的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所以,所发表论文的级别一般都是国内外影响力非常高的期刊。具体有哪几类,给大家详细介绍下。一、国内期刊国内期刊中权重比较高的就是核心期刊上。核心期刊一般包括: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简称:北大核心;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简称:南大核心;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二、国际期刊1、SCI(别名《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EI(工程索引)期刊,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3、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是SCI的姊妹篇。4、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属于国际级出版物;一篇ISTP检索论文,约等于中国国内的核心期刊3-5篇。

南京大学周佳博士论文发表

近日,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张利剑教授课题组与德国乌尔姆大学 (Universität Ulm)Martin B. Plenio教授课题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刘子文博士和澳大利亚悉尼 科技 大学俞能昆教授合作的成果"Experimental Quantification of Coherence of a Tunable Quantum Detector"发表于 《物理评论快报》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5, 060404 (2020), DOI: 10.1103/PhysRevLett.125.060404)。该工作从量子资源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量子探测器利用量子资源的能力进行了研究,首次在实验中量化了一类量子探测器--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在不同配置下对相干性这一量子资源的利用能力。 图1. 量化探测器相干性的实验原理图 量子探测器的结构和应用场景比经典探测器更为复杂,因而用来量化经典探测器性能的参数,如探测效率、噪声强度等,无法全面描述量子探测器的性能,而应该从量子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量化量子探测器性能的新方法。量子相干性是量子技术超越传统设备性能的基本资源,而实现此优势的先决条件是测量设备可以有效提取量子态和量子操作中的相干性。基于最近发表的量子操作相干性的资源理论,研究团队将其推广并用来定量研究量子探测器提取相干性的能力,并针对一类重要的量子探测器—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探测量子相干性的能力进行研究,利用量子探测器层析(quantum detector tomography)实验重构该探测器的测量算符,进而计算探测器的相干性。通过对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在不同配置下相干性的实验标定,研究团队得到导致该量子探测器探测相干性能力变化的因素,对将来进一步使用这类探测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该工作首次以资源理论的角度对量子测量进行了实验研究,为准确评估量子测量设备的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2. 不同本地振荡器和干涉对比度下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的相干值变化趋势。 量子相干性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学和量子生物学等量子技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量子相干性作为一种资源的定量评估引起了广泛兴趣,并有大量工作针对相干性的产生和调控展开研究。但是要将量子相干性应用到更加广阔的领域,仅仅产生和调控相干性是不足够的,我们还必须能够探测相干性,而本工作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从而完善了量子相干性的研究框架,将量子相干性的应用进一步推广。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慧超,许飞翔和乌尔姆大学博士研究生Thomas Theurer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Dario Egloff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张利剑教授和Martin B. Plenio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该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306202,2017YFA0303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以及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大力支持。论文链接:

是的。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制度使用的是《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规定,南京大学博士生在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之前,必须发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通常来说,南京大学博士生必须至少在知名的、国内外公认的期刊或出版社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并确保发表的论文质量符合相关要求,并得到导师确认。因此,根据南京大学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管理规定,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是必要的确保博士学位论文和答辩的前提。南京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中央与地方共建并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02年,前身是江南制造局机器造修学堂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博士可以发表论文的级别都有哪些?博士一般都拥有非常高的学识,对所研究的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所以,所发表论文的级别一般都是国内外影响力非常高的期刊。具体有哪几类,给大家详细介绍下。一、国内期刊国内期刊中权重比较高的就是核心期刊上。核心期刊一般包括: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简称:北大核心;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简称:南大核心;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二、国际期刊1、SCI(别名《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EI(工程索引)期刊,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3、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是SCI的姊妹篇。4、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属于国际级出版物;一篇ISTP检索论文,约等于中国国内的核心期刊3-5篇。

南京大学李勇博士论文发表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

一、保持原创性

二、严禁抄袭和作弊

三、注意小组合作时的规定

四、避免粗心或过度依赖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窜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某些细节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 数据的处理 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幅限制、写作格式等原因,而无法全面展示原始数据,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疑问,或希望做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应该能够向质疑者、询问者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论文发表之后,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仍然必须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论文结果受到了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 如果研究人员没有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却谎称做过,无中生有地编造数据,这就构成了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捏造数据。如果确实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也获得了一些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了窜改或故意误报,这虽然不像捏造数据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不端行为。常见的窜改数据行为包括:去掉不利的数据,只保留有利的数据;添加有利的数据;夸大实验重复次数(例如只做过一次实验,却声称是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数量;对照片记录进行修饰。 近年来人们已习惯用图像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论文插图,因此又出现了窜改数据的新形式。例如,由于原图的阳性结果不清晰,就用图像软件添加结果。如果没有窜改原始数据,只是通过调节对比度等方式让图像更清晰,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添加或删减像素,则是不可以的。 论文的撰写 在撰写论文时,首先要避免剽窃(或抄袭,在本文中,我们对剽窃和抄袭二词的使用不做区分)。剽窃是指在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语句时没有做恰当的说明。 许多人对剽窃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只有剽窃他人的观点(包括实验数据、结果)才算剽窃,而照抄别人的语句则不算剽窃。例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实验数据是自己做的,那么套用别人论文中的句子来描述实验结果就不算剽窃。也有人认为,只有照抄他人论文的结果、讨论部分才算剽窃,而照抄他人论文的引言部分则不算剽窃。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即使是自己的实验数据,在描述实验结果时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而不能套用他人的语句。引言部分在介绍前人的成果时,也不能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 第二个误区是,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在论文的引言或综述文章中介绍他人的成果时,不能照抄他人论文或综述中的表述,而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如果是照抄他人的表述,则必须用引号把照抄的部分引起来,以表示是直接引用。否则的话,即使注明了出处,也会被认为构成文字上的剽窃。虽然对科研论文来说,剽窃文字的严重性比不上剽窃实验数据和结果,但是同样是一种剽窃行为。 在看待剽窃的问题上,也要防止采用过分严格的标准。这需要注意3种情形:一、必须对别人的观点注明出处的一般是指那些比较新颖、比较前沿的观点,如果不做说明就有可能被误会为是论文作者的原创。对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常识、即使不做说明也不会对提出者的归属产生误会的观点,则可以不注明出处,例如在提及自然选择学说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达尔文《物种起源》,在提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沃森、克里克的论文。二、有可能构成语句方面的剽窃的是那些有特异性、有一定的长度的语句,由不同的人来书写会有不同的表述,不可能独立地碰巧写出雷同的句子。如果语句太短、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剽窃的问题。三、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表述方面的剽窃,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在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正式发表的成果,无须获得原作者的同意。但是如果要引用他人未正式发表的成果(例如通过私人通信或学术会议的交流而获悉的成果),那么必须征得原作者的书面许可。 在论文注解中应该表明物质利益关系,写明论文工作所获得的资助情况。特别是如果是由某家相关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更不应该隐瞒资金来源。 论文的署名 只有对论文的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才能够做为论文的作者。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对该论文的工作作出了最直接的、最主要的贡献的研究者,一般是指做了论文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实验的人。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就该论文负责与期刊和外界联系的人,一般是论文课题的领导人,为论文工作确定了总的研究方向,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在理论上或技术上对其他作者进行了具体指导。在多数情况下,通讯作者是第一作者的导师或上司,但是也可以是第一作者的其他合作者或第一作者本人。论文的其他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一部分实质贡献的人,例如参与了部分实验工作。 在确定论文的署名时,要注意不要遗漏了对论文工作作出实质贡献的人,否则就有侵吞他人的学术成果的嫌疑。但是也不要让没有作出实质贡献的人挂名。第一作者的导师、上司或赞助者并不等于天然就是论文的通讯作者,如果他们没有对论文工作进行过具体指导,也不宜担任论文的通讯作者或其他作者。论文的合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如果只是曾经对论文工作提出过某些非实质性的建议,或者只是在某方面提供过帮助,例如提供某种实验试剂,允许使用实验仪器,或帮助润色论文的写作,那么也不宜在论文中挂名,而应该在论文的致谢中表示谢意。有的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鼓励投稿者在论文尾注中具体说明各个作者对论文所作的贡献。 论文一般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初稿,然后向共同作者征求意见。论文的任何结论都必须是所有的作者一致同意的,如果某个作者有不同意见,他有权利退出署名,撤下与其有关的那部分结果。在论文投稿之前,所有的作者都应该知情并签名表示同意。不应该在某个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他列为共同作者。 一篇论文一般只有一名第一作者和一名通讯作者。如果有两个人的贡献确实难以分出主次,可以以注明两人的贡献相等的方式表明该论文有两名第一作者。但是一篇论文有多于两名的第一作者,或有多于一名的通讯作者,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会让人猜疑是为了增加一篇论文在评价工作中的使用价值所做的安排。 论文的署名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如果在论文发表后被发现存在造假、剽窃等问题,共同作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应该以不知情做为借口,试图推卸一切责任。造假者、剽窃者固然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是共同作者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不要轻易在自己不了解的论文上署名。 论文的发表 在有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发布学术成果的正常渠道。重要的学术成果应该拿到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接受国际同行的评议。 一篇论文只能投给一家期刊,只有在确知被退稿后,才能改投其他期刊。许多学术期刊都明文禁止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重复发表则占用了期刊宝贵的版面,并且有可能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许多期刊都要求作者全部或部分地把论文的版权转交给期刊)。如果一组数据已经在某篇论文中发表过,就不宜在新的论文中继续做为新数据来使用,否则也会被当成重复发表。如果在新论文中需要用到已发表论文的数据,应该采用引用的方式,注明文献出处。 先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中文论文,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同一内容的英文论文,这种做法严格来说也是重复发表,但是由于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所以也没有必要深究。但是不宜先发表英文论文,再翻译成中文重复发表。 在论文发表之前,不宜向新闻媒体宣布论文所报告的成果。一些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都规定不应把论文结果事先透露给新闻媒体,否则有可能导致被退稿。 研究者对未发表的成果拥有特权,有权不让他人了解、使用该成果。期刊编辑、审稿人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向他人透露或自己使用受审论文提供的新信息。但是研究成果一旦写成论文发表,就失去了特权,他人有权做恰当的引用和进一步了解该成果的细节。国家资助的成果发表后应该与同行共享。 学术履历的撰写 学术履历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能够客观准确地了解、评价你的受教育经历和学术成就,因此应该只陈述事实,不要自己做主观评价,更不要拔高、捏造学历和成果。 国内习惯于把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提前称为博士,但是在正式介绍和学术履历中,不应该把还未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写成博士。在履历中应该写明自己获得的各种学位的时间,如果还未获得的,可注明预计获得的时间。 由于美国医学教育属于研究生教育,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一般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毕业后可以从事博士后研究,这就导致国内医学院毕业生虽然只有学士、硕士学位,也可以以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名义到美国实验室工作。这是由于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造成的“误会”。这种特殊的“博士后”不应该因此就在学术履历中声称自己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因为很显然,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不可能做博士后研究的。 在介绍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研究经历时,不应该利用中英表述的差异,通过“翻译技巧”来拔高自己在国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就。例如,不应该把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翻译成“研究员”,让人误以为是和国内研究员一样与教授平级的职称;不应该把在国外获得的研究资助称为获“奖”,虽然这类研究资助的名称中有时会用到award一词,但是与由于学术成就而获得的奖励(prize)是不同的。 在论文表中列举自己做为共同作者的论文时应该保留论文原有的排名顺序,不应该为了突出自己而改变论文排名顺序。采用黑体字或画线的方式让自己的名字突出则是可以的。如果一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人数较多,不能全部列出,那么应该在列出的最后一名作者后面注明etc,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后面还有其他作者未列出来。有的人只把作者名字列到自己为止,又不注明etc,让读者误以为他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按惯例通讯作者是最后一名作者),这是一种误导行为。 在论文表中应该只包括发表在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不应该把发表在会议增刊上的会议摘要(Poster,Meeting Abstract)也列进去充数。如果要列出会议摘要,应该单独列出,或者清清楚楚地注明属于会议摘要。 在列出发表的学术专著时,应该清楚地写明自己的贡献。如果自己只是专著的主编,应该注明“编”或“Ed.”,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专著的作者。如果自己只是参与写作专著中的某个章节,也应该注明该章节,而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整本专著的作者。 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 学术不端行为败坏科学界的声誉,阻碍科学进步。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探求真理本来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崇高职责,诚实也应该是治学的最基本的态度。人类的活动很难找出还有哪一种像学术这样强调真实,学者也因之受到公众的敬仰,甚至被视为社会的良心。如果科学界的声誉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而受到严重损害,败坏了科学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那么必然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因为做科学研究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的,需要有科研资金的提供,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科研环境的。没有了这些因素,科学就很难发展。 学术不端行为也直接损害了公共利益。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使用国家资金,学术造假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有的学术造假是和经济腐败相勾结的,是为了推销假药、假产品的,那么就是在消费者的钱,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规范,在科研资源、学术地位方面造成不正当竞争。如果靠剽窃、捏造数据、捏造学术履历就能制造出学术成果、获得学术声誉、占据比较高的学术地位,那么脚踏实地认认真真搞科研的人,是竞争不过造假者的。而且学术造假还对同行造成了误导。如果有人相信了虚假的学术成果,试图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必然是浪费了时间、资金和精力,甚至影响到学位的获得和职务的升迁。受造假者最直接危害的往往是同一实验室、同一研究领域的人。 因此,人人都有权利维护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维护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

麦金西 美国会计学者 被誉为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著作《预算控制论》(Budgetary control)《管理会计》(ManagerialAccounting)1922年,麦金西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论》,全面介绍预算控制的理论。1924年,麦金西又公开刊印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会计”命名的著作《管理会计》杨纪琬中国著名会计学家。上海松江人,1917年11月出生,卒于1999年2月6日夏育成杨纪琬教授是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在会计法制、会计制度建设、会计改革以及中外会计交流和会计教育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会计界的一代伟人。他去世后仍为中、外会计界人士所敬仰和怀念。为纪念杨纪琬教授,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的未竟事业,促进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由李勇、冯淑萍、汪建熙、王世定、李爽等同志发起,经财政部领导同意, 2002年2月10日 ,中国会计领域的第一个奖学金 —— “杨纪琬奖学金”在北京设立。夏育成 男,1931年6月生,浙江省上虞市人。浙江国茂会计师事务所,所长,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从1950年起,他长期在浙江省省级商业部门从事财会工作,历任浙江省百货公司财会科长、浙江省商业厅财会处副处长、处长,1986年起,曾任杭州国际大厦理事、总经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财会管理特长,走自己特色的路,1992年退休后继续担任高级财会顾问。他早在1952年,财会工作成绩突出,就被评为浙江省国营贸易系统模范工作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曾多次被评为处级干部先进工作者,1988年评为高级会计师。40多年从事财会工作,精通财务,善于经营、严格管理、事业心强是突出的特点,在浙江省会计界和全国商业系统会计界均有相当知名度。现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浙江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商业会计学会会长。葛家澍 葛家澍(1921~ ),1921年3月生于江苏兴化市昭阳镇。1940年就读于江苏学院,1942年转学厦门大学,1945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毕业,获厦门大学商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在校内历任会计核算教研室副主任、经济系副主任。1982年成立经济学院,被任命为首任经济学院院长。葛教授由于在会计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他的会计思想和观念被会计学术界,也被国家教委誉为“独树一帜“。所以,他是我国国家批准的第一批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仅有两名)之一。也是国务院批准享受专家津贴的第一批专家之一。从1986年至今,他连续连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他还是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第一届和第二届成员,财政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成员。同时是福建省注册会计准协会的名誉会长,并受聘为西南财经大学荣誉教授;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天津财经学院、江西财经学院、安徽财贸学院、中山大学、兰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江苏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谢霖 (1885-1969年)谢霖(字霖甫)教授,江苏武进人,男。我国会计界先驱,知名会计学者,我国会计师制度的创始人,会计改革实干家和会计教育家,中国的第一位注册会计师,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办者,中国会计改革的先驱 中国会计师制度的拓荒者。除担任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总会计、中央银行秘书长职务外,还先后兼任湖南明德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商学院、光华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成都分校、四川大学、成华大学、川康农工学院、四川省会计专科学校等院校教授、以及光华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光华大学成都分校副校长等重要职务。李端生男,1957年6月生,山西原平人。教授。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会计学系。现任山西财经大学会计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从事会计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在财务、会计、审计理论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先后在《会计研究》、《财政研究》、《生产力研究》、《财务与会计》。《财贸经济》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中国经济文库》、《中国跨世纪改革发展文献》、《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等。从教16年来,主编专业著作3部、合编、参编著作5部。共有3部著作、11篇论文分别获国内贸易部、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教委、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社科联、山西省会计学会、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山西财经学院等单位的优秀科研成果奖。1996年主持完成了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山西电力建设资产管理问题研究”,提出的方案及建议被山西省计委、省电力局等部门采纳,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中国中青年会计界、山西省会计界具有较大影响。李天民李天民,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中央财经大学退休教师,祖籍四川华阳,13岁就从军,随后前往日本留学,获得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学位。先后在南京“中国日报”任总编辑,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任教。1949年,李天民随溃败的国民政府到台湾。后曾任台湾政大历史系教授,对国学颇有研究。伍中信是我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发起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作品被誉为“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奠基之作”,“财权流”已成为我国财务学的主流观点。多次荣获中国会计学会和省部级奖励并积极参与我国会计界和省内的各项社会活动。由于其社会影响和贡献,《光明日报》于2000年11月“名师剪影”作了专题介绍;《湖南日报》2001年11月22日以“用青春写就华章”进行了报道,并转载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网站;湖南大学校报也以“年轻即是财富”为题作了报道;湖南省委统战部《联合》杂志以“云帆高挂,中国第一位财务学博士后的人生追求”对伍中信作了详细报道。我国会计界权威刊物《财务与会计》于2000年推出的“迈向21世纪中国年轻会计、财务、审计学者第一方阵”中,伍中信是整个方阵30位会计学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潘序伦因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五,宜兴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被国外会计界誉为中国会计之父。杨端六对商务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并迅速实现扭亏转盈。郭沫若曾称赞他“在商务管着银柜子”,中国会计界称他为中国商业会计学的奠基人。

李勇是翰墨名家。

李勇,号水墨阑珊,斋号:三隐斋。1973年出生,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结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第四期篆刻创作班,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印社社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开封市鼓楼区文联副主席,鼓楼区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李勇书宗金文、大篆,不断汲取魏晋之风骨,二王之雅韵。印求三晋古玺、秦汉气息,他的写意花鸟画上承陈、徐简寂冷逸或天骨开张之貌,笔墨恣肆。近师八大金农之品格,高雅脱俗,文人气息浓厚,既有吴昌硕之金石又有王雪涛之缜巧。

个人经历

2007年李勇在洛阳美术馆成功举办“莫负春光”中国画六人联展,2008年在北京荣宝斋画廊成功举办“中国画论坛”优秀画家提名展。除此之外,他的《空灵心境话留白》《寻得梅花悟到神》《泼墨写荷》《有情有格写牡丹》《人淡如菊》等书法绘画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

一笔一画挥洒写意人生,一刀一刻印出人生真谛。李勇用笔用刀坚持着一个古都人一个开封人的独特生活方式,高雅而不脱俗。开封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八朝古都”“菊城”“书法名城”等美誉。开封书画艺术底蕴浓厚,诞生出众多书画名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勇

  • 索引序列
  • 南京大学胡凯博士论文发表
  • 南京大学博士论文发表
  •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论文发表
  • 南京大学周佳博士论文发表
  • 南京大学李勇博士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