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本着这一目的,我积极进行音乐教育的探究学习与实践工作。依据《规程》精神,以发挥幼儿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从“兴趣、感受、表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培养。在大量的理论学习、探索实践、经验借鉴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在教育工作中的观念的根本转变。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变教师的“传授”为主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
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设计教育活动、组织教育过程中,不是以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不考虑幼儿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而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灌输,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代替孩子说,代替孩子做,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变孩子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规程》及有关教育理论。并于2004年完成了中华女子学院柯达伊教育理论课程培训。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的自己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形式的成绩,反对勉强儿童去机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发儿童对音乐作品反应的内部需要,激起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我还在中华女子学院王丹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等。我带着新的理论进行了新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幼儿步入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但目前状况是幼儿在听音乐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何让孩子能做到“留神地听”“主动地听”呢?为了激发孩子“听”的兴趣和需要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故事悬念听,看着画面听,听不出没关系,再听一遍,并不断激励、表扬孩子长了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鼓励他们表达听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外,还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倾听自然和生活中声音(小河流水声、小动物叫声、雨声、走路声……)的各种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中班的孩子能分辨出“沉重的”“轻柔的”“跳跃的”音乐,能区分速度、力度、节奏的不同的变化。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幼儿模仿再后,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通过研讨,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如,中班在上音乐游戏“狐狸捉鸡”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讨论狐狸的音乐形象,并集体创作、设计狐狸的狡猾小鸡的弱小”等不同情绪不同形象的动作,教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幼儿从被动的接纳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自信心大增,创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如,小班在上音乐活动“小鸡出壳”时,教师大胆地把孩子推向前面,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尝试学习小鸡出壳的舞蹈动作,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作小主人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孩子确实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的个体,儿童只有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二.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 X X X | X X X | )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 | X X X |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
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 喔 唷 哇 | 喔 唷 哇|”老爷爷拔萝卜时,“ | 哎 唷 嗬 | 哎 唷 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奏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华小船》,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小船手动作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划小船》伴奏。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自制散响玩具,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小小鸟》、《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以上这些内容孩子们都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让幼儿自己在试着创编节奏。除了这些教育培养外,我还 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体检时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使幼儿尽快 醒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 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对音乐的感受力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歌曲教学中,我屏弃了以往老师教一句孩子唱一句枯燥而又乏味的教学方式,努力钻研柯达伊教育理论思想,在边学习边摸索中寻找出歌曲教学的有效方式如在歌曲《春雨沙沙》的教学活动中,我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随机教授的。首先我引导幼儿观察春雨落下的样子并倾听春雨的声音,随之将春雨变成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孩子们陶醉其中,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会了歌曲。在教学中,我还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创编。只要是美好的快乐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变成诗歌、歌曲甚至音乐剧。从此孩子们创作的兴趣可浓了,看到什么唱什么在老师的不断引导鼓励下孩子们的创编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正确把握“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关系
“教师主导、幼儿主体”这句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育活动应有的正确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向着既定目标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但教师不能代替儿童实践,也不能代替儿童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如何把握教师主导与幼儿主动的比例、尺度有所困惑。通过实践研究我认识到,在实施活动时,教师应灵活地随时根据儿童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参与和指导活动。当儿童表现出可以独立进行活动时,教师应减少参与和指导,当儿童表现出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增加参与和指导。以上只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点滴体验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进行更深入学习与探索使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快乐的游戏天堂。
幼儿园唱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论文
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巴尔特指出:"人声是自然的原音,而自然的所有其它声音,只是这个原音的遥远的回声。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个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幼儿唱歌可以陶冶情操,活泼身心,抒发感情,发展语言,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尤其是孩子,当他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但有时会出现幼儿不乐意参与唱歌活动,或总觉得孩子的歌声不动听,唱歌音不准,或是缺乏感染力。为什么会这样呢?重新审视我们的唱歌教学,造成这种困惑的因素很多,但更多的在于我们老师自身。笔者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歌曲内容的选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歌,我认为首先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唱歌的兴趣和欲望。在我们的教材上,有许多好歌,但并不一定适合幼儿唱歌,因为有些歌词太陈旧复杂,幼儿不易于理解,有的歌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偏离了,所以歌曲的选择影响着幼儿歌唱的质量。那么怎样的歌曲适合幼儿演唱?我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歌唱。《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像一些经典的儿童歌曲:优美的、诙谐的、欢快的……其实,还有一些与当时国内外重大活动相关的流行歌曲,甚至有些电视剧里的插曲,有时代性,又适合幼儿歌唱,让幼儿唱,为什么不行?如果一棍子把这些歌曲打死,不是可惜?现代的教育应具有现代的气息,孩子们对于新事物比成人来得更加敏感,更易于接受。那些歌曲的.一出现,如《老鼠爱大米》、《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等,他们往往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我们在教学中对歌词或一些旋律进行适当的改编,幼儿在学的过程就会学得更加快乐。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幼儿比较难掌握的问题,如:符点音、顿音、音的跨度以及唱歌时的感情,在此时便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老师应有的放矢地为孩子们选择歌曲,因为孩子们是社会的人,也是“与时俱进”的人。
二、教师的范唱
幼儿还没有能力视唱,听唱便成了幼儿学唱歌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的范唱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范唱要以清唱为主。
1、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发展幼儿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唱歌又是音乐活动中幼儿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在听唱过程中幼儿同样需要和教师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在范唱时就要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特点出发,把幼儿当成亲切的听众,像幼儿一样怀着极大的热情,富有感情地唱幼儿喜欢的歌曲,贴近幼儿,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这就要教师离开琴,走近幼儿,和幼儿面对面地唱歌,把唱歌的技巧、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亲切的态度充分地表现出来,以感染幼儿,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发展其积极丰富的情感。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幼儿学唱的兴趣,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促使幼儿与教师一起唱歌。
2、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功能已发展到今天广义的人格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从而更突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游戏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随时有可能要带着幼儿边游戏边唱歌,边表演边唱歌,边打击乐器边唱歌,这些都需要教师离开伴奏,自由、自如地演唱。
三、幼儿唱歌时的伴奏
伴奏能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幼儿唱歌时的伴奏运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首先是教师范唱要以清唱为主,但这不是绝对的,可以考虑在几次范唱中穿插运用伴奏。范唱中的伴奏要简单,突出主旋律,不能妨碍幼儿听清曲调。其次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唱歌的熟练程度和演唱形式来安排伴奏。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安排不同的伴奏。如小班幼儿注意易受干扰,感知水平低,音乐的感受力和音准能力弱,为小班幼儿设计的伴奏显然应以旋律伴奏为主,突出歌曲的旋律,以便幼儿感知和模仿。大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音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时便可考虑和弦伴奏的运用,以加强层次感,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力。但是,这些伴奏要根据幼儿掌握歌曲的熟练程度来设计伴奏。如初学歌曲或唱歌不太熟练时,伴奏应以旋律为主,甚至可不用伴奏。在根据不同的演唱形式运用伴奏时,除了要考虑伴奏的复杂程度外,还要十分注意伴奏的音量控制,如独唱和齐唱,音量的大小应有明显的对比。再次是伴奏的运用应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如有些孩子音准能力强,节奏感等音乐感受里发展较好,伴奏时的和声运用可适宜加强;有些孩子音准能力弱,伴奏则应突出旋律。
四、唱歌时幼儿声音的运用
发声是唱歌技能中的关键。幼儿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要让幼儿用自然声音唱歌,就是在平时说话发声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歌唱。幼儿很喜欢唱歌,但由于缺乏训练,普遍存在喊唱、白声、咬字不清等缺点,纠正这些缺点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音乐活动发声练习。因为简短而集中的发声练习,是培养幼儿良好嗓音的重要途径,也是唱好歌曲的前提。但以往由于我习惯于老方法、老习惯,总是反复使用单调的几种练声曲,是发声练习枯燥、无趣。经过新《纲要》的学习,我认识到,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幼儿主动参与趣味的发声练习,创造幼儿乐于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培养幼儿的练声兴趣,幼儿才能用自然、自如的声音来唱歌。
因为幼儿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对小鸡、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感兴趣。因此,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采取情趣模仿法,设计模仿发声练习效果很好。在一开始的模仿练习,我引导幼儿:小狗怎么叫“喵喵喵”,小鸡怎么叫“叽叽叽”等,开始幼儿还感兴趣,几次下来,幼儿就厌烦了。我就根据幼儿的特点,改变了教学方法。我将小狗“拟人化”,设计富有情趣的发声练习曲,边唱边引导边提问。如:
教师:小狗肚子饿了是怎么叫?
幼儿:小狗肚子饿了就会没精神,没有力气。
教师:有谁来学一学?(这时,幼儿就尝试用轻轻的声音来唱出小狗无精打采的样子的叫声。5-︱3-∣1-‖这时,幼儿学会了连音唱法。
教师:当小狗有骨头吃了,它回怎样叫?
幼儿:这时幼儿就表现特别高兴,唱得较大声。于是,我就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的口形,听听我的声音,学唱531︱531‖。我用情景化的语言提示幼儿“唱得这么大声,小花狗会被你们吓跑的。”幼儿听到我这么一说,马上就会用轻柔、舒缓的声音来歌唱。经过引导,幼儿初步学会了非连音唱法。
教师:小狗吃到了骨头,蹦蹦跳跳特别高兴会怎么叫?
幼儿:“汪汪汪”的声音要提起来,要结实有力,清脆悦耳。这样,幼儿很快学会了顿音唱法。
此外,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唱歌借助吐字的口型,口型能牵动共鸣腔,影响着幼儿在唱歌时声音的运用。因此,我根据不同班的年龄特点,要求小班幼儿用“圆圆的嘴巴”来唱歌;中班、大班幼儿用“嘴里像含着一个鸡蛋或含着一口水”来唱歌。
五、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一次歌唱活动下来,孩子们还不记得歌词,更不用说什么有表情,有感情了。其实,这是我们老师太重视我们的教学结果了,记住歌词在歌唱中的确是关键的一步,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让孩子记歌词,而没有帮助孩子去理解这首歌的性质,没有教给孩子怎样唱好它的方法,那么唱歌有何意义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还应注重在我们教学中发展了孩子什么能力,锻炼了孩子什么技能,使孩子获得了什么情感,形成了什么态度,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教与学的相互协调,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急于求成往往会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孩子的歌声是纯真美好的,属于孩子自己的歌是令人陶醉的。愿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放声歌唱,唱出理想,唱出未来,唱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最纯真天籁之音。
参考资料:《幼儿音乐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颖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次版。
曹冰洁著:《走进幼儿音乐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精选
唱歌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们高兴的时候,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唱歌来表达他们的快乐心情。然而,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唱歌方面非常被动,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肩并肩地唱歌;虽然老师问“喜欢还是不喜欢唱这首歌”,孩子们可以有条件地回答喜欢“喜欢”,但还是默默地环顾四周,上了年纪。老师的话提醒我,虽然有一些表达,这些都不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老师教我学,老师听我说”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式。
《幼儿园指导(大纲)》指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发现、保护和引导儿童的内在天性”,“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以看出,通过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调动幼儿学习和唱歌的积极性,倡导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事半功倍。回顾歌唱教学活动,我认为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与学的协调统一。
1. 选择孩子们喜欢的歌曲来激发他们学习唱歌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儿童演唱,首先取决于它能否激发儿童学习演唱的兴趣和愿望。幼儿园的杂志和课本上有很多儿童歌曲。但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孩子们学习唱歌。例如歌词陈旧复杂,儿童难以理解,有些歌曲对儿童来说很陌生,影响了儿童学习唱歌的兴趣。因此,歌曲的选择对孩子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选择有正确目标的歌曲。我认为只要孩子们对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健康歌曲感兴趣,就适合孩子们来唱。例如,“好兔子”(快乐),“小鱼游”(美丽),“粗心的小画家”(幽默)……
2. 以行动为导向的新歌教学活动
以行动为指导的新歌教学活动是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简单重复的歌词和歌曲。歌词直接描述了动作过程并给出动作。例如,在长期活动的歌曲“蝴蝶找花”,让孩子们玩游戏的“蝴蝶找花”第一,让孩子们玩“蝴蝶”和“花”另外,玩游戏到歌词的内容,并使用游戏活动学会大声朗读歌词,然后学会唱歌和相关的游戏。这不仅使孩子们对学习和唱歌感兴趣,而且使枯燥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3.在歌唱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在教学和演唱活动,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去享受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热情参加唱歌活动,让孩子们感觉自然美景,自发的模仿和学习,甚至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与游戏,以便孩子们可以很容易地学会唱歌。例如,《快乐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有节奏的歌曲。在学习唱歌之前,我有意识地在孩子们可以自由活动的时候播放这首歌。欢快跳跃的旋律,拍手跺脚的声音,很快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哼着歌,做着相应的动作。我假装很惊讶,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不用教就能唱歌。”在表扬和鼓励下,孩子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和他们的自信大大增加。一些平时表现不佳的孩子也热衷于唱歌活动,对每个人都“疯狂”起来。在歌厅的教学活动中,我尽量不与钢琴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地拍手拍腿,一边拍手一边唱歌,有节奏的节拍增强了孩子们学习唱歌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态度、眼神、动作和语调也是营造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所有活动都要有吸引力,营造轻松、相对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学习、唱歌!
摘要:针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师语言的应用问题,在分析幼儿教师语言的人性化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幼儿教师语言的艺术化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师;语言魅力;人性化;艺术化
幼儿教育是学生开启学习生涯的最基础阶段,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语言是教师实施知识教学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所使用语言是否恰当、合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未来发展以及知识和兴趣的培养,这也对幼儿教师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种现象,为更好地开展幼儿教学,幼儿教师应充分运用更具魅力的语言,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幼儿的求知欲,促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以便确保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一、幼儿教师语言的人性化分析
1、因人用语
在不同生活环境与家庭条件下,不同幼儿无论是在性格特征,还是在能力、爱好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幼儿教师如果使用相同的语言,可能会对不同幼儿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确保幼儿的能力和素质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并实现对幼儿兴趣与价值观的培养,幼儿教师应在考虑不同幼儿的性格特征、语言接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选用适宜的教师语言,加强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以确保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比如,性格内向的'幼儿所具备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对周围环境以及语言较为敏感,鉴于此,教师在对性格内向的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尽量采用让人感受到舒服的语言以及关怀的语气与幼儿进行交流,促使幼儿的心理压力与紧张感能够得到减轻,从而实现对性格内向幼儿的更好教育。针对性格外向、脾气急躁的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沉稳的语调,舒缓幼儿的急躁情绪,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针对年龄较小、刚接触学习生活的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拟人化的语言,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以确保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2、尊重幼儿
自尊心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尊重自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心理状态,不恰当语言的使用很容易对人们的自尊心造成伤害,特别是对幼儿而言。尽管幼儿的年龄较小,性格处于培养阶段,心理相对不够成熟,但幼儿依然具备较强的自尊心。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若是使用不恰当、不适宜的语言,则不仅会对幼儿造成严重心理压力和紧张感,也会严重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导致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针对这种现象,为实现对幼儿的更好培养,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幼儿予以充分尊重,照顾幼儿的感受,采用适宜的语言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促使幼儿能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与亲切感,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以确保幼儿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教师语言如何做到艺术化
1、语言要有感染力
语言是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最直接工具,而教师所使用语言是否恰当、适宜,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采用严肃、枯燥的语言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则很容易造成幼儿的紧张心理,增加幼儿的心理压力,导致幼儿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被抑制,不利于幼儿教育的顺利实施。鉴于此,为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确保幼儿教育效果得到增强,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所使用的教学语言进行艺术化修饰,尽量使用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语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幼儿能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减轻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与距离感,营造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幼儿的心智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以便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促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
2、语言要生动形象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所使用语言和语气决定着幼儿的心智培养效果,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为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更具感染力的语气,以为幼儿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语言的组织与运用是幼儿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决定着幼儿教育效果。鉴于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幼儿教师利用生动形象且更具感染力的语言对故事内容进行讲解,可让幼儿更容易融入故事情节,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语言要简化
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幼儿的性格不够成熟,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与成年人有一定的差距,对复杂语言所表达意义的把握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为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教师在语言应用方面应避繁求简,尽可能使用简练、简短且容易理解的语言开展教学活动,并根据幼儿能力的提升,对词汇涉及范围进行扩展,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以便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大部分幼儿都不爱吃蔬菜,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说:“蔬菜丰富的维生素、钙、铁等微量元素,能够起到强身健体、防癌抗癌等作用”,则会导致幼儿因无法理解教师所说的话,而导致教育效果无法得到提升。鉴于此,教师应对语言进行简化,以简单、直白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教育,以便实现对幼儿的更好培养。语言具有其他教学工具无法替代的魅力和作用,而语言的使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为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尽量选用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且更加简化的语言开展幼儿教育,促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以便为幼儿心智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它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对于一个国家,对于全球人类,环保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而与之直接联系的却往往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及一些日常行为习惯,用"小行动保护大地球"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而这些"小行动"的习惯正要从娃娃做起。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它还是关系到我们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我们生活在绿色的世界中,每天不断地与周围的花呀、草呀、树木接触,绿色给人类带来新鲜的空气,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绿色的世界。然而,地球上绿色的树木正面临着被大量砍伐的危机,绿色的树木减少,将给人类、生态环境的平衡带来危害,为此,植树绿化、保护绿化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树立爱护绿色环境、爱护树木的意识。
1.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环保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因而通过游戏向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幼儿最易接受。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体育游戏《青蛙捉害虫》,通过让幼儿在四散追逐活动中,使他们懂得青蛙是益虫,能够保护庄稼,我们不能捕杀它们,更不能吃它们的肉。同样,"猫捉老鼠"的游戏使幼儿在初步懂得生物链的关系的基础上懂得不仅我们要爱护猫,而且还要劝说大人不要捕杀。从而养成幼儿关心动物、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
又如:在健康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设计了剥瓜子和花生的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可感兴趣啦。因为这个活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食欲,还锻炼了幼儿手部小肌肉群,同时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的习惯。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了瓜子壳和花生壳这样的垃圾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种植角里做肥料。知道了有的生活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的道理之后,孩子们便很自然地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了。
2.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让孩子们走出教室,接触大自然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每天户外活动我们都尽可能带孩子到幼儿园的种植区或趣园等环境优美的地方去"玩",让宝宝在优美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充分亲近空气、亲近水,并进而认识空气、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让孩子们欣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认识身边活沷可爱的小动物;与宝宝一起关注周围的生命,如蚂蚁搬家,小鸟觅食等。
走进大自然,培养宝宝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是宝宝的天性。每年的春天和秋天,我们都会组织幼儿到宝墨园、大夫山等自然环境中让他们在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欣赏、体验中逐步建立环境意识,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并让宝宝在接受自然美的熏陶的同时,充分体验自己和世界万物一样是自然生态的一员,是地球的宝宝。经过二年多的探索与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创设良好的绿色环境对幼儿环境意识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幼儿的环保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在认知上,懂得了许多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保意识、环保情感明显增强。在情感上,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小动物的行为十分喜欢,对肮脏的环境、破坏绿化的行为十分厌恶气愤,在行为习惯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幼儿园小班游戏论文:幼儿园歌唱活动游戏导入策略白飞论文2021-7-15 06:20幼儿园歌唱活动游戏导入策略摘要:当前环境下的幼儿歌唱教学活动,一直存在幼儿主动性不高、教师教学质量较低的情况。将幼儿歌唱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歌唱教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引导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歌唱学习当中。这样幼儿教师才能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实现幼儿园整体教育水平的稳定增长。基于此,对幼儿园歌唱活动游戏导入策略进行研究,仅供参考。关键词:幼儿园;歌唱活动;游戏导入;策略引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游戏活动中。歌唱活动游戏化指的是在活动中用游戏化的方式对幼儿实施歌唱教育。歌唱游戏对幼儿有着特殊的启蒙价值,可以激发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愉悦幼儿身心。教师要将游戏作为幼儿园歌唱活动的主要开展方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一、关注活动内容游戏化在歌唱活动引入游戏化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从教学内容方面体现游戏化的色彩。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关注是否与幼儿的兴趣倾向相符合,尽可能选择能够引起幼儿注意力与关注度的内容。例如歌唱活动《树上许多红苹果》《丢手绢》《小老鼠上灯台》等都是幼儿熟悉的,能一开始就吸引孩子的注意;韵律活动《欢沁》《七式进阶》,这类歌唱是非常经典的,旋律活泼欢快,节奏鲜明,孩子们更乐于接受,适合孩子开展游戏。歌唱活动内容在设计上如何体现游戏化的色彩也是非常关键的内容之一,会对整个课堂气氛的营造产生重要影响。以歌唱活动《办家家》为例,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均有一定的“娃娃家”经验,因此《办家家》的歌词内容对于幼儿而言并不陌生。但在《办家家》中间设置有“念白”的部分,要求幼儿能够将说与唱相结合,而幼儿对于这种模式不同的歌唱方法是不熟悉的,甚至会在“说+唱”的交替过程中感到混乱。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以一种枯燥乏味的方式来要求幼儿进行反复练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幼儿熟悉歌曲,但难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通过对游戏化色彩的体现,幼儿在歌唱的过程中玩耍,一边唱一边玩,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将表演、交流、对话等要素融为一体的游戏化场景。如在“念白”中,幼儿可以表演“炒菜”的动作,也可以根据歌词在肢体上用“吃饭”“照顾宝宝”等动作进行配合。在这种模式下,幼儿体验到了歌唱角色的乐趣所在,能够快速融入学习情景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二、结合幼儿需求,合理选择游戏方式幼儿园歌唱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不仅是让幼儿掌握这些歌曲的唱法,同时也要求幼儿能够在游戏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歌唱素养。教师应该结合不同的需求来为幼儿选择最为合适的游戏方式。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教学法,将一些有趣的乐器引入到游戏活动当中。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青蛙学打鼓》这首歌曲时,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歌唱节奏感,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游戏方式来引导幼儿感知节奏、熟悉节奏、掌握节奏。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分发一些小木鼓等节奏感强的歌唱玩具,然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来熟悉歌曲中的节奏。这样幼儿的注意力时刻保持在集中的状态,对歌唱知识的了解也会变得更加深刻。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法,为幼儿带来更加优质的歌唱活动体验。例如在学习《水族馆》这首歌曲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幼儿播放真实水族馆中的场景,或者结合歌词内容来为幼儿创设一个动画场景。这样教师在带领幼儿展开基于《水族馆》的教学游戏时,幼儿对水族馆的感官体验也能变得更加真实。这样幼儿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机歌曲的学习当中。三、选择歌唱游戏化的合适教材在进行幼儿歌唱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教材,将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规划相应的教学内容,将游戏与教学课程相结合,例如,歌曲《五只小青蛙》,其歌唱内容具有故事性。基于幼儿的经验和能力,教师以创编相应的舞蹈动作,利用舞蹈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让幼儿在倾听旋律、观察动作和以动作带动歌唱的过程中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歌唱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的内容,将一些当下流行的网络歌曲引入幼儿歌唱教学的过程中。然而,并不是所有网络歌曲都适合幼儿聆听及演唱,教师在选择歌曲时要进行一定的筛选和改编,再将其引入歌唱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师合理的引导和支持在歌唱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提供歌唱,是游戏的提供者;教师在活动中观察记录幼儿的一言一行,是游戏的观察者;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一次歌唱活动,是游戏的参与者。教师的参与多少为合适呢?如果在活动中教师总是担心幼儿做不好而进行干预,违背了游戏“自主、愉悦、创造”的原则,幼儿则会对游戏失去兴趣。但如果教师任由幼儿游戏,不进行引导和提示,那么活动最终还是会以失败告终。教师需要找到合适的时机,以一个合适的身份切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让他们能够顺利突破难点,继续游戏。由此可见,如果要将游戏较为成功地融入歌唱中,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歌唱,创设有趣、能吸引本班孩子的情境,在游戏规则的设置方面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还需要结合本班幼儿的歌唱、游戏水平。同时,游戏的规则不宜太过宽松,也不能由教师一人主导,以免幼儿丧失对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五、关注情景设置的游戏化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歌唱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是尤为重要的。首先,可以尝试通过创设教学环境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化的环境中分享学习歌唱的快乐。如可以在歌唱活动室主题墙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儿歌或歌曲;在图书角投放一些有关歌唱文化的书籍供幼儿翻阅;在美工角中单独设置一个区域来展示幼儿在歌唱活动中所创编的各种儿歌与歌唱作品,以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在歌唱角中,尽量用类似于唱唱跳跳的简单方式吸引幼儿参与歌唱活动的表演。其次,要设置游戏化的、适宜的情景帮助幼儿融入活动中。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以打击乐《好饿的毛毛虫》为例,我们选择的歌唱节选自《瑞典狂想曲》,将故事情节植入其中,设置情境让孩子们扮演毛毛虫随歌唱的节奏觅食、吃食。孩子们在表演游戏中既感受到了世界名曲活泼快乐的曲风,又初步尝试用沙蛋为歌唱伴奏,孩子们乐在其中“玩”歌唱。对于年龄较大的中班,以歌唱游戏《七式进阶》活动为例,幼儿和教师先欣赏感受歌唱,并探讨:“听一听,想一想,哪些小动物在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充分地让孩子想象并大胆进行创编,营造故事游戏情节。结束语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幼儿歌唱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快乐心情。教师可以将游戏与歌唱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快乐、轻松地学习歌唱。通过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材料的提供、多样化游戏形式的运用以及游戏氛围情景的营造,让幼儿学会感受歌唱、表现歌唱以及理解歌唱,从而达到歌唱教学的目的,永远受益。参考文献[1]王红梅.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探讨[J].教育,2019(50):76.[2]王明香.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J].学周刊,2020(01):175.[3]孙华.浅谈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J].文化产业,2019(23):53-55.[4]王萍.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理论与实践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12):15.天降惊喜二选一阅读惊喜奖励领金币种树赚金币去查看搜索歌唱活动大班学情分析建构游戏指导策略小班直播游戏导入专业幼儿园设计小班学期计划
幼儿园韵律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基本策略根据本学期教研和调研计划,本学期开学伊始,我们就对我区八所音乐课题研训基地园和部分其它类型幼儿园进行了音乐专题集体调研,共看音乐活动八十四节。在调研和与教师现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在组织实施音乐活动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根据我区本年度音乐教育研究专题《幼儿园韵律活动研究》,结合调研中的实际问题。接下来,由我就《幼儿园韵律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基本策略》的角度从基本概念、教育教学要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这四方面谈谈我个人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一、基本概念1、什么是韵律活动?在80年代时韵律活动就是单纯的模仿,伴随着音乐身体有节奏地动作,主要模仿内容为:生活中的事与物。80年代末期随着国外一些音乐教育形式的引入(如:奥尔夫音乐等)。就把所有伴随着音乐进行表达的艺术活动统称韵律活动。2、韵律活动包括哪些内容?主要有四类:韵律及其韵律组合、舞蹈、音乐游戏、歌表演。韵律及其韵律组合★韵律:是指在音乐伴奏下的韵律活动。★韵律组合:按照一首结构相对完整的乐曲组织起来的韵律动作组合。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舞蹈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演艺术。包括:身体舞(问候舞)、邀请舞、双人舞、表演舞、独舞、自编舞等几种主要形式。音乐游戏歌表演由于韵律活动活动领域内容较多,本学期我们音乐课题组将韵律活动分两次进行研究探讨,这样可以更深入、清楚地了解韵律活动的内容。本次活动主要研究律动与舞蹈,待以后的活动在研究音乐游戏和歌表演,所以对于音乐游戏和歌表演我今天就不作详细介绍。3、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是什么?韵律活动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相比而言,活动过程较难组织,所以在平常教学活动中很少有安排韵律活动。但是韵律活动能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能力,发展幼儿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及能满足幼儿对身体活动的需要;参与音乐过程对音乐进行探究的需要;想象思维的需要和创造性表现的需要,以及交流合作的需要。可见韵律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幼儿在韵律活动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那么,如何组织好一个韵律教学活动呢?它的基本实施策略有哪些呢?二、韵律活动教育教学的要点1、韵律活动材料的选择(1)音乐的选择:我们为幼儿选择音乐宗旨之一,首先是要贴近儿童,被儿童所喜欢。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儿童对喜爱的音乐风格和样式也在不断变化。在托儿阶段:应该以选择轻松、愉快、刺激性较柔和以及重复性较强的音乐为主,风格上可以比较随意,最好多选经典性的音乐作品。在小班阶段:可逐步加大儿童音乐和一般性中国风格音乐的比例,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熟悉和喜爱这些类型的音乐。在中班阶段:特别是在中班后期,可逐步加入具有明显民族个性的、不同风格的中国音乐。在大班阶段:具有明显地域、民族个性的异国风格的音乐,以及情绪健康向上、刺激适度的少量成人音乐都可以成为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对象。如在许卓娅老师的韵律活动研究中就采用了许多有代表性的音乐,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如:中国成人舞蹈音乐《红绸舞》的片段,中国轻音乐《赶花会》,外国轻音乐《单簧管波尔卡》《特快列车波尔卡》《口哨与小狗》,外国芭蕾舞曲片段《拨弦》、《西班牙斗牛舞》,这类音乐结构清晰,便于根据教学的需要节选和重组,其中有些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使用。(2)动作的选择:儿童韵律活动的动作可以分为三大类:一般生活动作:(包括:走、跑、跳、拍手、点头、屈膝、摇晃手臂等等);律动模仿动作:(包括:模仿动物的动作:鸟飞、鱼游、兔跳等;模仿自然界的现象:花开、下雨、风吹;模仿日常生活的动作:洗脸、梳头等;模仿成人的劳动或活动:摘果子、采茶等;模仿幼儿游戏中的动作:拍皮球、跷跷板);舞蹈动作:经过多年文化积淀、已经基本程式化的艺术表演性动作(如:碎步、小跑步、垫步、踏点步等等)儿童早期,最开始发展的动作是“一般生活动作”,然后是“律动模仿动作”。这两种动作,一般在没有成人进行专门性教育的条件之下,儿童也可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来获得。而“舞蹈动作”儿童是不可能通过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来自行获得的。所以,舞蹈动作是最晚被儿童关注和学习的动作,也是离儿童生活最远的动作。按照这一顺序,在托班和小班早期阶段,选择的动作首先应考虑以“一般生活动作”为主,并同时注意逐步增加“律动模仿动作”的比例。另外,简单的舞蹈动作学习在小班中后期应一点一点地进入。在中班阶段,一方面应该注意提高“律动模仿动作”的比例。一些难度稍高的基本舞蹈动作在总体学习内容中的比例也应该开始逐步提高。到了大班阶段,律动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已经逐步成为幼儿园韵律活动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一般生活性动作则会逐步退居更次要的地位。另外,在幼儿早期,舞蹈动作应该是更加儿童化和更加“中性”的(即民族文化风格比较不太明确的);而在幼儿中晚期,可以考虑谨慎地逐步地加入民族文化风格特征更为明显的中外舞蹈动作。幼儿的动作发展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还要遵循以下三条规律:第一,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第二,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第三,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2、韵律活动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活动程序设计合理与否,不仅是教育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保障因素,而且也是儿童能否在学习中较长时间保持身心舒适愉快的重要保障。最根本的处理原则是:“动静交替”。这里的动静交替不仅仅只是运动和静止的交替,其中还应该包括:(1)大小运动量的交替;(2)熟悉与变化的交替;(3)思考与表现的交替;(4)不同活动媒介的交替。等等只要教师能够努力在程序设计中注意安排节奏松紧合理的变化,舒适愉快的学习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就今天的活动,从导入环节来看,三个活动各有特点:第一节和第三节活动的导入环节:都是从“动作”开始的处理,第一节是从“动作观察”开始,第三节是从“动作迁移”开始。第二节活动的导入环节:是从“队形开始”的处理。总结: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韵律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基本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绘画教育论文1500字
绘画在技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做法,那些表面可以是纸张或布,加颜色的工具可以通过画笔、也可以通过刷子、海绵或是布条等。在幼儿园教育中,绘画的教学也是格外重要的,下面我为大家收集了2篇关于幼儿绘画教育的论文,仅供参考!
论文题目:如何在美术中培养幼儿自信心
所谓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估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信心”,才能勇敢地面对困难,才能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格品质。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曾说过:“我们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而幼儿期科学适宜的教育,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形成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尤为重要。那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认识:
一、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积极主动地参
以往的美术教学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幼儿在活动中往往是被动地模仿、这种美术活动方式,忽视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有的幼儿由于怕模仿得不象而不敢下笔。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会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就象案例中的孩子一样,一个是画了几条小鱼就不画了,另外一个则是画满了整张纸,这时,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各自差异,可以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多张范画,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自己选择内容,鼓励能力较差的幼儿选择最简单的内容并大胆下笔,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丰富画面内容,大胆想象,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孩子都能有成功的体验,并及时肯定孩子的成绩,帮助孩子一点点地肯定自己,树立自信。这样,幼儿能在这种宽松的活动氛围下,较容易地完成活动内容,体验成功的乐趣。慢慢地,愉快的情绪会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对自身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和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
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表现,充分发挥幼儿潜力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们成人往往习惯于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事物自身特征来表现事物。例如,我们画天空一定是蓝色的,画太阳一定是红色的,我们的思维已局限在事物的本身特征这一个大框里,但孩子是纯真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奇特的。在孩子的笔下,天空、太阳、花草等一切都有了生命,有了思想。例如,孩子可以把小鱼画到天空上,理由是小鱼想去看看天上是什么样的;可以把太阳画成绿色,理由是太阳公公穿了一件绿衣裳。孩子的想象力是奇特的,思维是活跃的,我们成人不但不应限制幼儿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奇特想象、奇特思维,而且应该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充分发掘幼儿的潜力,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培养幼儿自信心,使其健康成长。那种在活动中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去要求限制幼儿思维的做法只能扼杀幼儿的想象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扼制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三、注意开阔幼儿眼界,积累创作经验
美术活动,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它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能力,而是人类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作活动,包含着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情感,所以开阔幼儿眼界,积累生活经验,对成功的美术教育活动是必要的。
同样以“海底世界”为例,在活动前,可以先让幼儿了解海底的美丽景象,如观看录象、海底世界动画片等,知道海底世界的丰富多彩物。同时,还可以进行与海底世界有关的游戏(如:“一条小鱼游来了”)等,吸引孩子参与,积累孩子的经验。而这丰富的经验和创作素材要比教师讲和幼儿凭空想象来得更好,是幼儿展开想象翅膀的基础,是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基础。
四、正确引导评价,帮助幼儿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从而树立自信
幼儿对成人评价的依赖性与他们的.年龄成反比,即使是大班幼儿,他们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仍然较差,他们往往是将成人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多运用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方式表扬幼儿,同时多用肯定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尤其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的幼儿,从不轻易否定,而是注重在语言和情感上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关注。这样,孩子就会在美术活动中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并逐渐从教师正确的评价中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
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交流,让我对美术教学活动的方法有了自己更深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同时,我也认识到,培养幼儿自信心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长期的教育强化。尤其是那些自信心较弱的幼儿,对他们更要耐心细致的教育,使他们在长期教育强化中慢慢地扭转已有的思维定势,一点一滴地增强自信心。
论文题目:学会赏识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绘画活动是孩子们较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手段,然而怎样充分利用绘画活动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呢?传统的幼儿绘画是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教学,这种教学不要求幼儿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按照教师的画法步骤临 摹 ,这种模仿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纲要精神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本学期我依据《纲要》的指导要点,为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在指导幼儿绘画过程和评价幼儿作品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指导幼儿的绘画过程
1、幼儿的知识和能力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是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幼儿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所以我注重创设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观察、体验和感受,去获得很丰富的直接经验。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学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在日常工作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教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都不得是不很理想,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学懂。相反,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中,当我让幼儿作意愿画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很投入,也是最开心的时候,因此,我努力使画画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幼儿绘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统一模式的指导会让幼儿画出统一模式的画来,所以我针对性地适当在技能上给予指导。如画《蝴蝶》,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蝴蝶,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蝴蝶,再用点、线、面来装饰蝴蝶,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赏识——评价幼儿的作品
1、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应注意发现画而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的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如展览幼儿作品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同时提高了评价能力;还可以及时反馈幼儿的进步,请家长采用适当的方法奖励幼儿,使幼儿得到满足,产生快感,受到激励。
2、尊重幼儿。评价儿童画并不是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的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
总之,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随着我国学习年龄的提前,幼儿教育成为教育界研究热门,各种启蒙辅导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幼儿教育主要包括识字教学、幼儿数学、幼儿英语、幼儿音乐舞蹈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教育论文题目,供广大师生参考。1、浅谈幼儿识字教学2、电子白板助力“趣”动幼儿识字3、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4、浅谈幼儿早期识字阅读教育5、用愉快教学法开启幼儿识字大门6、幼儿教育时期识字阅读策略谈7、幼儿识字教学方法新探8、幼儿识字教学原则及方法的研究9、“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10、“线上幼儿园”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11、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12、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13、4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箱庭干预个案研究14、城乡一体幼儿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效应用研究15、初探儿童行为实录的观察与评价16、创设中等职业幼儿教师女生群体积极心理磁场力的途径17、促进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研究18、单亲幼儿心理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19、电子白板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研究20、动态课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21、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22、儿童环境教育应该是人格素养教育--美国儿童环境教育一斑23、儿童自我调节水平的发展与培养--养育科学的视角24、父母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性格2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26、隔代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研究27、关于从幼儿阶段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的思考28、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研究29、关注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补偿教育30、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促进3-6岁弱势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策略3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32、基于儿童心理行为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研究33、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34、基于人性关怀视角下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研究35、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36、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37、家长育儿教育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8、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研究39、解读幼儿入园焦虑--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40、借助童话故事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41、林区幼儿教师心理压力问题及应对方式研究42、民办幼儿园突发事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43、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原因分析44、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45、浅谈白板教学让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丰富多彩46、浅谈创编幼儿舞蹈的方法47、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48、浅谈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学习效率49、浅谈数字化资源在师幼互动中的运用50、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幼儿园保育工作51、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52、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几个因素53、浅谈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特征54、浅谈幼儿舞蹈的指导方法55、浅谈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56、浅谈幼儿舞蹈培养的两种模式57、浅谈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58、浅谈幼儿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59、浅谈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60、浅谈怎样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维护61、浅析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62、浅析二孩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63、浅析沙盘游戏疗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64、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65、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66、如何将信息技术适时引入幼儿教学活动中67、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营造自由的心理空间68、如何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69、上海校外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任性表现及其疏导70、师生对话交流质量与幼儿心理状态理解能力的发展71、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72、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运用中的利与弊73、谈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74、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75、提高幼儿识字兴趣的APP设计探讨76、庭教养方式及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情商相关性调查研究77、微课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78、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79、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教师教学思想的影响80、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探索81、小议宁波高桥幼儿园健康环境设计82、新课程视角下幼儿音乐教学例析83、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初探8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幼儿园活动85、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86、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语言创新活动初探87、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学的整合88、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软件交互设计研究89、音乐--调节小班幼儿情绪的良方90、用信息技术之匙开启幼儿教育精彩之门91、游戏型课件在幼儿活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92、幼儿道德教育因科技更生动93、幼儿告状行为之解析与应对策略94、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95、幼儿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初探96、幼儿教育教学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97、幼儿教育信息化素养的现代化创新思考98、幼儿社会退缩的师源性成因及其干预99、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100、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新理念10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10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10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104、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05、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数字化游戏运用模式的探讨106、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107、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108、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情感表达109、幼儿园小班电子绘本教学研究110、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111、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网络资源的利用112、幼儿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心理咨询研究113、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及对策114、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115、寓教于乐--幼儿园空间设计中的趣味性探究116、运用电教媒体开展幼儿高效音乐教育117、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幼儿音乐教育118、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创意能力的探究119、运用微课教学提高幼儿能力12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幼儿教育教学12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技能122、运用音乐活动增强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对策123、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创编游戏型课件的策略性研究124、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如何创编幼儿游戏课件125、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26、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幼儿音乐教育课程的思考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以上幼儿教育论文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编推荐幼儿教育论文题目相关文章:学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优秀幼儿英语论文题目2016年学前教育论文题目大全幼儿园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在中班幼儿 教育 中,美术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审美与创造性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班幼儿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绘画;内容;知识;创造
美术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非常有利,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特有的表现力决定的。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 教学 方法 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又是幼儿被动的学习过程。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没有一定的 想象力 和创造性。教师应树立时代的紧迫感为发掘幼儿创造力添翼。那么我们要怎样指导好中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呢?
一、选择新颖合适的内容
中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感性多于理性。他们通常是凭着兴趣去主动探索和学习的。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和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样会为了活动的成果而坚持努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必须考虑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
我们应从幼儿已有的实际 经验 出发,选择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当拓展的内容,即“已知+未知”,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在已有经验的支持下,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例如,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幼儿已明确单色画的概念,而且对水彩笔的性能和运用方式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同时也欣赏了大量的装饰花纹。
在此基础上要求幼儿进行《单色画:有花纹的鱼》,幼儿就能主动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出许多生动的作品,在这中间,幼儿需要获得的新经验是“如何用已知花纹打扮鱼,使鱼更富美感”。试想,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幼儿既不知道什么是单色画,也不知鱼的基本形状,更没有欣赏花纹的经验,他们怎么可能有兴趣和能力去尝试,以主动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呢?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提倡为幼儿提供“适度新颖的内容”,目的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以形象 思维训练 带动幼儿 绘画知识 和技能的提高
中班幼儿美术的重点应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激发幼儿绘画的强烈愿望,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的、友善的环境,鼓励 儿童 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将来去开创别人没有开创的事业。这不仅仅是绘画之路,而是给幼儿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竞争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把训练幼儿直觉感受、形象的观察、形象的记忆、形象的联想、想象、创造作为重点。当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表达的丰富,绘画技能也要相应提高,但技能训练的关键是要抓住控制技能提高的心理机制(形象思维),幼儿的潜能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技能是思维的表达,应当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在美术教学中以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幼儿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幼儿思维活跃,头脑中的形象丰富,情绪激动,创作欲望强烈,就会画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三、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美术教学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幼儿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情感,特别是用拟人等手法去画一些人物、动物,就像画他们自己一样。他们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孩子们经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画出的有趣形象,无论好与坏(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老师都不能横加指责。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把鼓励儿童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这样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我们在此类活动中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这一细小的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兴趣。从新《纲要》中可以看出,对于组织活动的要求是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并用鼓励表扬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还要肯定他们,接纳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现方式。这些看似简单,做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多用指导性的语言,让他们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去创造和想象。
四、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作品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
每次画完画,就把全班幼儿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全班幼儿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有时还让孩子们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 故事 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论。从来不给幼儿的作品打分,不造成恐惧心理。但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并经常拿名画家的画、中外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画得更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逐步在增长。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我还经常让幼儿搞集体创作,让大家出主意,大家动手画。经过两年的实验,我觉得最突出的成绩是保持了幼儿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你追我赶,谁也不示弱。另外,孩子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方面,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幼儿美术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这一主体与创造美的美术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让幼儿不断去创造美。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成长中的个体,他们既是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又存在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我。
【摘 要】基于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分析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方式方法,本文分别从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激发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快乐的体验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美术教学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
新《纲要》中说: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具有美术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心理规律和生活规律,也应考虑美术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让幼儿在教育中培养兴趣。
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新《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的形式的采用中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恰当的将游戏的形式运用其中,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活动中带来的直观和快乐的体验。
教学活动中适当的竞争形式
对于竞争可能我们都会想到比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竞争”,笔者认为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的活动。这里的“引导”就好比放风筝的线,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否则风筝都会飞不高。“引导”应该既给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又具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
2.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激发
在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宽松的心理环境还要求减少僵硬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丰富幼儿的经验
丰富的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存储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教师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在组织出游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行人的服饰、建筑、环境布置、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形状、颜色、人物、表情,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幼儿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美术技能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并感觉风的阻力。幼儿好比小鸟,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3.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快乐体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眼、手、脑的配合,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并在教师及时给予的引导和鼓励下,获得克服困难的过程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使幼儿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在幼儿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涂涂画画,不仅仅是因为需要一份作品,而是将这一过程作为幼儿表达情感、进行情感沟通的方式,使幼儿产生愉悦感。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比如将花儿、小草画的跟他们一样开心或难过,将作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快乐。
教师鼓励引导幼儿体验成就感
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根据自己构思与创作不断调整主题,以至于在创作中陷入什么都想画,但又不知到怎么画的情况。面对幼儿出现的困难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指导,多了解幼儿创作的心态、意图,多给幼儿正面的回应。对幼儿成功的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及建议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现有结果与原有意图之间建立有机的连接。如:“看看旁边的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你想画什么?哪里不会画呢?”通过询问、建议,鼓励帮助幼儿最终成功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现阶段,人们的物质及 文化 水平日益提高,对幼儿的特长教育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各类美术学习进入许多家庭之中,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学习美术的年龄段也在慢慢提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美术学习,将美术素养当作衡量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很多家长的开始让幼儿学习美术,这就需要幼儿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很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家长也随之产生了苦恼,很多父母不知所措,困惑不已。幼儿的兴趣是广泛的,是否学习美术,有时需要从家长的角度考虑、出发,但绝不能盲目跟风。而让幼儿在学习美术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则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尤其要从幼儿的需求、兴趣等角度出发。
一、家长是否支持幼儿学习美术的态度分析
许多家长有让孩子接受美术教育的意识,并且对美术学习的价值有了初步认识,能够理解并赞同美术对幼儿智力、气质、注意力、自信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家长并没有对美术学习形成科学的认识。
1. 家长支持幼儿学习美术,多是希望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家长让孩子学习美术的原因有很多。有家长认为学习美术是让孩子有一项 爱好 和特长,并且对幼儿手指灵活性、气质培养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益处。可见,这些家长对学习美术的态度是清醒的,初衷简单,就是想培养其综合素质,提升其审美情趣。还有家长希望孩子以后从事美术行业,甚至成为美术人才。不论家长出于何种原因支持幼儿学习美术,都应该贵在坚持,学好绘画技能,孩子会受益终身的。还有很多家长培养孩子学习美术是因为孩子本身对美术有很大的兴趣,这也是家长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种体现。幼儿在第一次接触美术时,通常会被美术作品的独特形状、颜色变化所吸引,于是产生一种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维持的时间较短,可以称之为“无意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幼儿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才是真正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2. 家长从现实角度考虑,不支持幼儿学习美术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已经上了其他兴趣班,不想再给孩子过多的负担和压力,而不支持幼儿学习美术。还有些幼儿对学习美术没有兴趣,这也是家长不选择让孩子学习美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家长没有认为美术学习会给孩子带来绝对的好处或坏处,而是客观地对待是否选择让幼儿学习美术,这样的观念是比较可取的。
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
1. 正确定位,认清自己的职责
家长在幼儿学习美术的活动中,应起到鼓励作用,而不应该是“监工与警察”的角色。家长能认清自己在孩子学习绘画中的责任,其益处将远远超于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家长应该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幼儿首先学会想象,就像一位学者所说的“不先学会想象就开始学美术的儿童,一生中注定没有美术”。家长要做好榜样,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不断鼓励幼儿,激发出幼儿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2. 做好持之以恒学习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心态
学习美术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不仅仅是幼儿,家长也应该做好持之以恒的心理准备。家长的心态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行为,从而会影响幼儿学习美术的状态及成绩。有些家长包办代替帮幼儿画,让幼儿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幼儿离开了家长和老师就会举步维艰;有些家长过于放松,认为孩子有个爱好就行,画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一事无成;还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在孩子画画时喂吃的,随意分孩子的心,看不得孩子吃苦,也不会有什么成果。所以,学习绘画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才能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3. 葆有极大的爱心和耐心,鼓励为主
幼儿的思维和感知能力是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论的。对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犯下的大小错误,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严厉批评、体罚、辱骂等会打击幼儿自尊心,易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以致对美术更加惧怕,甚至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长应反复提醒、不断帮助,从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这首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对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并同她完婚的全过程。」细读全诗,若最后只是像童话故事中大团圆的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那麼诗意就荡然无存了!爱到深处无怨尤,爱的渴求能导致爱的升华。这位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的男子,并没有伤心到吐血病倒,也没有绝望的自残杀人,而是给自己的感情找到一条出路,架构起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幻想著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一刹那间他满足了,他和他的爱人美满和谐的结合了!於是一场虚构的热闹的结婚场面快快乐乐的展开,让我们不禁陶醉在其中为其祝福。
古诗词歌曲关雎语言简单质朴,旋律曲调扣人心弦,研究意义重大。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古诗词为题材创作而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作特色。《关雎》歌曲语言简单质朴,旋律曲调扣人心弦,有声有色地描写了“君子”爱慕一位美丽贤淑的“淑女”,付诸行动追求她,取悦她,并将其娶回家的爱情故事。感情真挚,惟妙惟肖,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关雎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关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整体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