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明论文2000字
网络文明论文2000字,网络的运用很广泛,网络更是呈现给我们人一个美丽而精彩的世界,众所周知慢慢的网络成了大染缸,好的坏的接踵而至。以下分享网络文明论文2000字。
若说网络,可能会有两方别派,一方觉网络无论对日常生活亦或对工作有极大的好处、方便;而另一方会觉网络颠倒是非黑白、曲直,对些许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是了,网络就是如此,正如道家老子先生所认知的: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两面。网络亦是如此,有黑,亦有白;有正,亦有反。可是,人们又是否想过,对立两面是可相互转化的。
我曾在网络上看到些许的文章,确是颠倒了事物的实意;但我也看到过些许文章,写的自然是极好的,不但把世界上的事物写的“清白”,且亦反映了当下这个世界的丑恶、虚伪。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人写文章会颠倒实意,而有人会写出深度、奥义呢?
我想,是因为写文的人性格、心里不似罢;亦或有些人看到事物的苗头就“妄下断语”,而有些人却会看清事物再作言论。然,在如今社会里大多是前者颇多、后者略少些罢了。这种现象,深刻的表现出了许多东西,也反映了当代人的素质、修养等。
我每每看到那些恶语相向、颠倒是非黑白的文章时,我会疑问,是有着怎样心理的人才会写出如此之文章,又是如何有那所谓的“勇气”发表的,当他看到自己的文章或被唾弃、或被赞同时,又是何表情与心理的呢?
再看看那些正能量的好文章,我们会被感动、震撼,因为我们心怀正义之心,我们心存善念之举,我们心向光明之道,我们常怀感念之爱。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常有感动、正能量陪伴,而这些感动、正能量需要网络来传达,传达给每一个人,让我们心存善念,让这份温暖辐射你我。
纵观我们学校、我们身边,处处充满这份温暖:老师的诲人不倦,同学的互帮互助,课上的争相发言,课下的交流探讨,竞技场上的呐喊助威,大家的齐心协力……
作为学生的我,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不会去学那些恶语连篇的人发表言论,更不会追随颠倒黑白的作者,我会更多的掌握文化知识,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好网民。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信息时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脑已来到我们的身边,网络更是呈现给我们人一个美丽而精彩的世界。我们需要它,上网查资料、画画、放松时玩一玩游戏。但是电脑上的网络信息有好也有不好的,我们应该文明使用网络,上文明网,做文明人。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美国军方发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起,在经历发展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网络的发明标志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今上网也成了一项越来越频繁的活动。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内容、种类和数量空前丰富的媒体,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对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极大帮助。
互联网是高科技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迄今为止所拥有的容量最大、内容最全面、传递速度最快的信息中心。网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我们上网,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毒”的伤害。
网络,为我们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网络交往,不仅包括橡树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包括陌生人之间方方面面的交往,如网上求诊、网上寻亲、网上求教等。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我们就可以享受网络交往的诸多益处,如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结交新友等。
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总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对自己无益的事情上。在网络交往中,我们要注重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更不应该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要学会“信息节食”,学会抵制网络上的不良诱惑。
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科技,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事情。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上网易受网上游戏和其他不良信息的影响,长期沉迷于此容易使学生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诱惑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同学,我们应该讲明危害,劝其改正,告诉他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依法自律:及时告诉家长老师或有关部门;帮助其离开不良网络、网站,积极倡导健康上网,注意浏览与学习相关的信息。
网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应该成为网络的俘虏,而要做网络的主人。
网络在提高人们社会劳动质量的同时,可能对部分网络使用者造成伤害。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作用,享受健康交往带来的乐趣。
面对网络,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有问题时,尽可能找熟悉的朋友或师长帮助解决。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作为网络游客,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才能保护自己。
网络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同时网络还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中学生应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依法自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高雅情趣,遵守网络公约,不浏览不健康信息,不随便约会网友,自觉抵制问不良诱惑,文明上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所以就要求我们从意识上做起,做到健康上网。网络世界五彩缤纷,但也存在相当一部分不健康的内容,为了避免受害,让我们携手并进,遵纪守法“绿色上网,健康上网”,惜光阴,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共创一片明净蓝天。
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计算机也“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络,一个大家熟悉的名词,一个高科技的产物,世界中一个虚拟的社会,它给了我们别样的生活。
如今的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公司、医院、学校、银行等等,到处都能找到它活跃的身影,今天网络更是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的机会。大家能体验到异地存取款的便捷,这是银行的网络化;
大家感受过QQ、MSN交流的快感,这是通讯服务的网络化;大家可以在网上学习,这是教育的网络化;打开电脑,连上网,一切新闻尽收眼底,这是信息的网络化;
有什么病不清楚,可以到医疗网站上看看,说不定还有专家帮你解答,这就是医疗的网络化。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就是网络的世界。世界也正在变成一个没有时差、没有距离的整体,变成一个超越传统时空的网络时空。
网络服务更是层出不穷,比如你远方的大学同学过生日、你只需上网到网上花店订购一束鲜花,其他的事就让网络为你效劳。而如果某某同事的亲人患上了疑难杂症,正愁投医无门,不妨到某个知名站点发起求助,也许会得到数百个“白求恩”们的支援。
你可以查找你想找的资料,图书,新闻,游戏,音乐,娱乐……等。数之不尽。如果想留住这些资料,那么点击一个‘下载’便OK!
由于我对电脑网络的酷爱,向网络深领域发展,开始制作自己的网页。做网页的过程很辛苦但是却很快乐,网友们的肯定,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价值。网页就是承载我梦想的美丽翅膀,网络帮助我建立了自信。
网络,让我吸收了许多资信,网络,让我增广知识面。我相信我与网络会一直联系在一起。每一个故事的开始都注定一个奇特的出场,皆大欢喜的结局或是一个美好回忆的过程,而我和网络将不会有结局,只会是每天一个开始,每天一个新故事。
网络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而它却实实在在的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它是那么认真实在,它已经不是仅仅是高科技下的一种产物,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上不可缺少的用具,甚至是人类的左右手。在网络中不仅仅只有网络游戏,还有QQ,和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东西,能看电影、听音乐,更炫的是不出门就可以在网上购物,真是太方便了。
进入网络,现代文明的窗口便向你敞开,多姿多彩的世界瞬间便展现在你眼前。本来你已经为生活而疲倦,网络含情脉脉地看着你,让你倾诉又开导你,让你整个浸泡在它里面,包容你,融化你,突然间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有了新的意义,有了无限美好的一面,我们靠着网络找到了另一种满足。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有许多原先名不见经传的歌手、作家、艺术家通过网络这个自由舞台,尽情地推销自己,完美地表演自我,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向世人展示,独特天赋得以让世人知晓。
只要是千里马,就会通过网络媒介被天下的`伯乐相中:庞龙的“两只蝴蝶”在网络中翩翩飞舞,刀郎那穿透力极强的男子汉歌喉让世人心动,文学少年韩寒也在这自由的天空中地尽情地抒写着青春……网络架起了了人类的亲情桥。网络为现代人提供了“天涯若比邻”的交流空间,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交流。有朋自网上来,不亦乐乎?
在和网友面对的世界里,心里有事就可无所顾忌地“手谈”,聊人生、评时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讲自己想做的事,放松心情,解忧释愁。在和亲人亲密接触的视屏前,在那声、影、像织成的温馨氛围中,割不断的血脉在沸腾着,荡漾着,天伦融融,温情融融。
有的人认为,上网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感情的一项综合运动,对此我持反对意见。上网后,有时为了搞清某个页面中的某个单词,要翻阅多本字典。久而久之,我养成了边上网,边翻字典的习惯,从而大大丰富了我的英语单词提高了英语水平。所以说上网可以对学识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可以大大扩宽知识面。我爱互联网,它为我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习与生活的空间。
于是我出现在网络上,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空虚和不愉快,肆无忌惮释放自己的快乐,假期,与网友天南海北的高谈阔论,网上看书是我娱乐中最喜欢的一件事了,在接触游戏和谈天后,我觉的看书是最有意义的了,不仅能打发时间,还能学到很多的东西,网络真是一举多得。
“网络小天地,生活大舞台。”毋庸讳言的是,网络中也有“水中月”般的欺诈和陷阱,也有“镜中花”式的阴谋和诱惑。“网络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网络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创造精彩的娱乐时空的同时,也在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大量事实证明,对于今天的某些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带来巨大社会效能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出严峻挑战。良莠并存的信息对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中学生而言,其影响尤为显着。
文明上网,势在必行。我们一定要把网络文明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网络建设是网络文明的基础,而自觉性也至关重要,我们每一位同学,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上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发布者,网上的一言一行,应该时刻拿“八荣八耻”作为参照。
在现实生活中不允许,在网上也同样应该被清除掉。如果大家都能把真实生活的道德标准应用于网上,严肃对待网络生活,就能还网络一个清平空间、有序世界。
网上的世界真精彩,这是不容质疑的。我们期盼着有一天,网络能如同电话一样家家普及,那么我们就能利用网络做更多的事,真正实现家庭现代化,真正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朋友。
上网就如同吃饭,会吃的人长精神,不会吃的人长病疽。作为现代人,要有驾驭网络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条件,借网络为已用,化网络为神奇,让生命之舟在网络这个自由海洋里,破激流,越险滩,乘风破浪,鼓帆竞航,奔向理想的彼岸。
“每个人都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网上规范言行!”“让网络成为一方净土,从我做起!我们一定要知荣明耻,树网络新风,一句话,网络是我们大家的朋友,需要我们共同维护,我们应当让网络成为我们的朋友,成为我们健康成长的又一个人生舞台。
我们应当远离网络的阴暗面,坚决上绿色的网站,做文明的中学生让我们拥有网络吧!它会使你的生活更精彩;让我们拥有网络吧!它会让奔小康的路更宽、更阔!让我们一起呼吁——“绿色上网”!让网络时空绽开文明之花!
《论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摘 要:校园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微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在网络环境下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已势在必行。本文从校园文化的特征入手,分析网络对校园文化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究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如今,网络已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更是每天与网络有着零距离的接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以此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体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塑造着高校学生。互联网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校园,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网络环境的出现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在继承校园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研究校园文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全力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稳定的继承性
校园文化尤其核心部分,具有非常稳定的继承性,这就类似于人们常说的校园的文化传统。每个高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历史比较久远的大学,历经代代相传、积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
(二)触角的敏感性和时间的超前性
高校由于学生多为青年,敢想敢为,对新思想、新观念比较敏感,接受得快;校园文化主体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思想活跃,敢于改革开拓,能走在时代前列;高校学科教育能够迅速反映学术研究、社会思潮的新动态、新发展和新成果。这些因素决定了校园文化触角的敏感性。
超前性不仅应注意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且更要注意现代以至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例如,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三)形式的多样性和参与的自主性
校园文化形式多彩纷呈,生动活泼,十分适合高校师生的需要。广大师生,尤其大学生应以极大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四)教育的渗透性
校园文化对师生尤其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渗透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成于无形之中又作用于无形之中,自然而然,易于接受,是一个日常性的、渐进性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校园文化得到很好的建设,那么各种积极的文化因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对人的基本修养需求和育人目标渗透于大学生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网络自进入高校校园之后,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就被受关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传统的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网络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和途径,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得教学双方有了更大的空间。使得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真正成为可能,其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
2.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个性的张扬,同时为大学生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管理、发表作品、与教师同学交朋友,展示自身的价值。通过设计和维护网站、担任网管等方式发挥特长,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又可以极大地增强其自信心。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为广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网友之间的情感帮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考研等压力,上网消遣成为大学生目前排解压力的重要渠道之一,这无疑对大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在网上跟帖,发表一些意见和建议,可以很好地释放压力,与网友进行交流,让大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与教育。
3.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构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关系。网络不断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并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高校校园文化原有的独立性、相对封闭性,在网络环境下完全被打破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视野拓宽了,张力也增加了。基于网络的高校校园文化不再囿于校内,也同步辐射到校外,使之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共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网络的无限包容性、无限拓展性使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更新。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它几乎可以呈现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丰富性使之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也正因如此,网络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二)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网络冲击高校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弱化了其道德意识。网络是国际化的、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各种信息趋于无围墙、无国界化,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因而网络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垃圾”。各样的思想观念、文化热点、行为方式出现,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时期文化在高校校园内相互激荡,可以说网络催生了多元价值观。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多元性,改变了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判断力削弱、道德评价失范,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2.网络使部分学生脱离现实生活,沉迷于虚拟世界不可自拔。网络是开放的,而身处网络世界中的人在人机对话中却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对于少数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来说,网络让他们体验到了虚拟世界的快感,使他们沉迷于其中而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人际关系的淡化,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了特有的网络问题,如网络成瘾症、网恋、人格自闭、人格分裂、网络犯罪等。同时,这些问题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伤害。
三、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贯穿“和谐”这一主线,以网络时代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来认识和谐校园文化。同网络带来的积极影响相比较,其消极影响是次要的,也是可以控制的。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共生共存,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正是高校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完全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发展,也完全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和谐发展。
(一)加强物质建设,打牢网络时代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大学校园文化的网络化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形态在网络上呈现和展示,而是大学校园文化形态的创新,是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实现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前提是建立网络。学校主要是建立校园网络,包括校园网的硬件环境和校园网的应用系统。要量力而行,不断推进,加大对网络物质设施的建设,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先,要加大网络硬件建设力度,为数字化校园构建提供优质的硬件环境。其次,网站建设要贴近实际,一方面,要加强“红色网站”建设,弘扬主旋律,用主流的意识形态占领阵地,强化网站的引导功能;另一方面,要创新网站内容,丰富互动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可行的网络行为管理系统
首先,网络管理应从制度入手,规范网络运行规则,严肃网络行为规范,同时强化对各种信息的适时监控、分析、加工、处理等,从源头上减少、杜绝有害信息,强化正面引导,净化网络环境。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掌握网络宣传技术的专兼职网络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支队伍,进行有效的监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文化中的指导地位,唱好网络文化的主旋律,杜绝网络中的反动、黄色、腐朽和暴力等文化内容。
其次,网络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努力实现“自律”和“他律”结合的过程中,也在倡导“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理念。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机制中也涵盖了大学师生在应对各种问题时的“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矫正机制和干预机制,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建设,以消解网络文化对大学师生的负面影响。同时,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将网络道德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倡导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公德意识,做到不看、不听、不传黄色信息,不抛垃圾信息,不在网上进行恶作剧,使用文明的上网语言。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教师是网络化的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与教师是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同时,丰富多彩、清新健康的网络校园文化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与教师。学校应当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高校要运用有效杠杆,尽力规避浮躁、虚假、急功近利等风气,保持大学宽松、活跃、执着的学术环境,充分发挥人文和艺术学科的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拓人们视野、加快人类沟通交往、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呈现出的新特点,针对新问题,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赵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07,(5).
[5]韩冰清.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文化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为技术支持,并将互联网作为载体,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作为手段的活动成果。网络文化有着世界性特质,其作为有着互动性和开放性以及多媒体性的文化,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及作用分析
1。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分析
网络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最为突出的就是虚拟性特征。网络文化虚拟性是依托网络空间虚拟化而存在的,所以这一特征也是网络文化存在的逻辑起点。网络文化是虚拟文化业态,但并非现实文化的断裂,而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呈现的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交融。其次就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的自由性上,这就使得信息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还有就是网络文化的交互性特征,主要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发送以及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的时候表现为实时交互操作的方式,在这一交互过程中,参与者有选择性地吸收信息并做出反馈,这样在信息发布的灵活性以及针对性方面就得到了增强。再者就是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以及网络文化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和网络文化主体的多元性。
2。网络文化的作用分析
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在各个方面,主要就是因为网络文化的作用对实际有着应用价值。网络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导向作用方面体现的较为显著。大学生的网络活动中,网络文化同样也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起到引导作用。
一是网络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它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够健康地发展。
二是网络文化发展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影响并推动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有着传播知识文化的作用以及供人娱乐和休闲的功能。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首先,其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学生能够在网络文化当中,对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振兴以及自身的发展机遇都能有深切的感受。其次,有利于大学生成才观以及就业观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多维度的人际交往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观。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教育发展自身就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网络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消极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容易对当代的大学生价值取向造成扭曲,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目标的缺失,对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也会造成紊乱。这主要是因为多元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在评价的标准上也会有所不同,而当前的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处在紊乱状态,价值评价标准相对化,在评价上变得宽容。这些消极的影响要及时得到解决,才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原因分析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造成影响的原因可分为几个重要层面。首先就是社会层面的因素,主要就是网络监控和防护技术的缺陷,网络的立法存在着困难;其次,网络道德规范缺乏,这样就使得网络的监管不到位。而从高校的层面来看,主要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较为狭窄;网络德育中教育者由于在网络思想教育中缺乏足够的经验,所以就失去了教育者的优势;在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层面也比较滞后,师资较为缺乏。最后就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大学生受信息崇拜以及自身成长的环境影响,道德认知与行为不一致。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的优化策略
1。加强网络文化的重构及净化
大学是学生踏上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学习质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要校正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措施上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这样不仅能够强化网络信息服务,也能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要,从而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同时,要培育有着民族特色的原创的网络文化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络环境净化力度。
2。建立新型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素质要能满足实际需求,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维护这一理论的责任感;要能够深入地了解网络的特征,对网络要能够熟练应用,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情况;要具备迅速的反应能力,从而有目的地开展工作;要科学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勇于破旧立新和开拓进取。
3。网络文化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
由于网络中的信息比较杂乱,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观念以及社会热点等都相互影响。面对这一现状,网络的文化管理部门要趋利避害,进一步强化网络文化的导向作用,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从而提高网络引导水平。在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大学生网民的思政教育覆盖面及影响力,深入宣传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积极引导,可通过公信力较强的论坛以及媒体来实现新闻的宣传权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让大学生网民在交互中传递主流价值观,并形成与时俱进的工作模式。
4。健全网络文化的管理制度
法律和道德是对人们行为进行调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网络文化进行规范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要健全网络文化的管理制度,从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条文的建设完善着手,加强网络立法,做到信息服务的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提高网络监控以及防护的技术水平,确保网络的安全,要保障学生免受非法以及不良网站或者是不健康内容的侵害。
5。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着手,使大学生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自律;要注重改革教育的方法,有组织、有方法地对大学生施加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网络价值观;要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的引导教育进行强化,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总之,处在当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阶段,正确地处理好网络文化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这不仅需要学校努力完成该做的工作,也需要社会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而大学生自身对网络文化的选择性学习也比较重要。所以只有从多个层面进行完善,综合考虑,才能使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得以正确地树立。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应用论文【1】
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两者之间是相辅相依的,未来世界里,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将被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艺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一趋势是主要通过数字媒体来实现的,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
其实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技术是艺术表达的最基础的软件操作,而艺术又是技术的内在表现形式,所以,这两者之间确实是分不开的。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互交等方面,它通过一个虚拟的“网线”,把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技术。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或通过虚拟机器,便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实现周游世界、探索发现、朋友聚会等,当然,这一切要必须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
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当前的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呢?一是远程教育。
数字媒体技术已经实现“坐在家里就可以面对老师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针对自身的教学;二是虚拟交易。
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公平的大众认可的第三平台即可实现买卖双方的交易,方便快捷;三是电子商品。
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等,用户不必通过按键等操作方式来实现,只需用手指一点即可达到自己需求的应用;四是生活娱乐。
用户通过无线手柄连接电视等载体,实现运动、玩游戏、打电话等目的。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它的发展趋势就是由简单的个体用户转向大众用户的互动、枯燥繁琐的操作转向个性简单化、局部的连接转向广泛的连接。
数字媒体技术也正慢慢实现真正的虚拟现实化。
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一个内在表现,它使产品表现为更人性化、艺术化、亲和化,它可以提供给媒体技术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方面。
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等等;二是视觉传达。
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化,呈现在用户眼前的流动媒体平台上;三是数字摄影摄像。
现代电影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它通过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和机器来制作出一部完整的作品;四是数字绘画等方面。
数字绘画不同于传统的绘画艺术,它表现为更夸张的色彩和形体,非常符合现代城市人类的审美观。
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将人们对艺术的理性认识和感性的认知有机的统一,使它不仅具有技术方面的魅力,也兼顾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应用于各个领域。
如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水墨广告案例,将数字技术与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结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感。
在比如国外的一部风靡全球的电影大作―《阿凡达》,这部电影运用了最先进的数字技术,通过强大的后期制作以及创新才实现的,这是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在电影艺术中最完美的表现,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完美结合,大有使人们感到真正的数字化世界的到来。
综合来说,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已然成为人们离不开的课目。
当然,如果没有人们对技术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渴望,这些是都不可能实现的。
也正是这种动力,才使得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结合得越来越像一门专业科目,也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王会,田士威.数字媒体研究述评[j].当代传播,2008
2、邓尚 论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现代传播
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2】
【摘 要】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火速地发展,达到历史上任何传播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
从视觉到视听互动,从虚实结合的交互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空间。
科学地认识人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现阶段思考的主题,艺术家应该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努力去反映自然及社会的精神文化内涵。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视听交互
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火速地发展,达到历史上任何传播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
数字媒体技术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更加生动、互动性更加强的新时代。
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等丰富的感官体验都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进行传播,不管是在音乐艺术方面、美术与设计方面还是在戏剧影视方面都已经广泛地使用了数字媒体技术。
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从视觉到视听互动,从虚实结合的交互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视听交互艺术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有场景美术设计、角色造型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影视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工程学等。
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无缝互动交流。
现在,无论是音乐艺术、美术创作、戏剧表演还是影视传媒都已经进入全民信息化技术的时代了。
(一)视觉摄影
所谓视觉摄影,指的是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视觉影像。
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师可以将各种视觉性的图像通过拼贴、滤镜处理、合成、样式等进行处理。
相比传统的摄影,视觉摄影不仅要求摄影师掌握各种各样高超的技术,还要求精巧的暗房技术。
而目前,仅仅需要一款图像处理软件便可将图像处理得更加完美,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视觉摄影艺术必定走得更远。
数码照片处理技术可以说是摄影爱好者以及美术设计工作者的一个新世界。
(二)影视艺术
影视作品的拍摄其实和摄影艺术很类似,都是艺术与媒体技术结合所产生的全新艺术形式。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样对影视艺术有着极大地影响,它使现在的电影电视作品不再需要完全真实的场景、道具,甚至连人物角色的表演都可以通过新技术进行模拟,影视艺术作品的成本不仅大大降低,而且精彩的特效使无数影迷为之疯狂。
如电影《阿凡达》只有25%的内容使用了传统的外景拍摄,而其它的部分均使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
用新技术来合成来辅助现场拍摄,甚至替代现场拍摄,使艺术家的想象可以进一步的拓宽,将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人物动作、怪兽等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关于视与听
视觉的刺激主要是通过眼,按照人对事物感受的次序,人首先接受的是视觉刺激,其次便是听觉刺激。
音乐是听觉刺激中最为重要一部分,而音频制作也是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音乐通常是声音和画面的组合,可以给受众带来几倍于音乐的力量。
好的.音乐视频,是这个数字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它所强调的是采用视觉的手段,以艺术的形象来达到人类精神享受的最高峰。
通过视觉的辅助,可以将音乐表达得更加完美。
以时下极为流行的新媒体二维动画Flash为例,它全程使用电脑制作,在视觉画面的处理上可以模拟拍摄的摄影,道具、角色、场景都可以绘制出来,也可以与现实中的场景相配合使用,再将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获得视听双重的艺术享受。
二、虚拟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重新构建出来的一个世界。
通过虚拟展示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使用户身处其中并能够操作系统中的对象。
与虚拟现实交互的时候,用户可以根据自已的意识来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这种行为与过去被动接受是完全不同的,用户以更加主动的方式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交互媒体技术的出现将艺术家的生存方式彻底改变了。
网页设计中的按钮图标便是实现交互的最简单方式之一。
只需要轻轻点击按钮便可以起到弹窗、影音播放等交互操作。
这种人机交互的形式在电子游戏领域表现得特别突出,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游戏与影视相结合得越来越密切。
它们的区别在于游戏由玩家直接扮演,而影视艺术则是由他们扮演的。
现在的艺术设计观点也认为,电子游戏已经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了,和过去的简单游戏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在虚拟现实中,用户可以扮演角色与人交往,创建新的生活社区,甚至创建自己的队伍等。
游戏的本质已经由虚拟现实技术彻底改变,已经不再是由开发者决定如何使用,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具备完全的交互性,开放过程及结局以达到完全的虚拟现实。
三、对数字媒体的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同样也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
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虚拟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让众多的视觉设计师成为高超的摄影师、绘画大师,可以将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新技术表现出来。
作为数字媒体,我想有两个方面需要认真思索:
一是任何的视听艺术,都只是将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艺术表现的工具,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是不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技巧、工具。
数字媒体技术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使我们的视听艺术作品超越了传统工具的局限。
但是艺术作品始终不能由数字媒体技术替代,新技术只能作为工作人员的工具和手段。
审美才是艺术目标,艺术家不能过度地依赖新技术而忽视美学素养的提升。
很多人认为只要学好新技术便可以成为优秀的视听设计师,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好的艺术,作者要拥有审美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双重能力,才能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技术传达给受众。
二是数字媒体艺术集合了科技和艺术的双重特性,成为科技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必须共同关注的主题。
当人们使用计算机、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尽情遨游的时候,历史的车轮已经来到了二十一世纪。
数字媒体将视觉图像、影视艺术、文本、声音等多种视听艺术元素集于一体,使受众更加快捷和方便地接受新事物。
电脑合成、数字媒体是目前的发展潮流,但任何时代的科技都无法替代“人”的主体地位,一切视听艺术都是以人为主导,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不能片面追求技术,要考虑人的情感、感受。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必然会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艺术要以人的自身需要和社会的综合发展为出发点,将数字媒体艺术整合成人与人互动交流的一种方式。
四、结语
从纸质媒体到数字媒体,从二维视觉到三维空间,从视觉艺术到视听互动交流……数字媒体的每一步发展都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它与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传统的艺术观念与技术思想交融在一起,科学地认识人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现阶段思考的主题,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手段,艺术家应该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努力去反映自然及社会的精神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赵琳,徐熳.《阿凡达》:电影特效制作的新纪元[J].电影文学,2010(11).
[2]张倬.数码摄影与PHOTOSHOP的数码暗房[J].无线互联科技,2012(08).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数字媒体毕业论文,我写的《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合理应用》,当时也是同学介绍的秦文网帮忙的,不然这么短的时间,谁写的完
1.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研究: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2.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研究3.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4.新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的融合研究5.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潜在作用研究6.新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研究7.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实践研究8.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社会影响研究9.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影响研究10.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政治影响研究
新媒体论文题目可以来源于新媒体的研究领域,如社交媒体、网络传播、网络文化、网络社会学、网络政治学等,也可以来源于其他相关领域,如新闻传播、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康师傅旗下重庆顶津食品公司企划部主管陈世陵在领奖时表示:“‘传世新饮’营销活动的成功,在于其精准地定位了目标消费者,系列好玩有趣的移动营销模式的整合,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都很好地吸引消费者自主地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当然,它与康师傅前瞻的营销理念、积极开放的心态、以及勇于创新的营销魄力也有着必然的关系.据介绍,结合当下经济热、国学热、养生热的流行主题,康师傅“传世新饮“饮品的产品理念是倡导健康与时尚融合,把传统养生理念与饮品新工艺结合,希望让年轻人们畅快地喝出‘新未来’,提升他们的品牌的忠诚度。而手机是连结年轻族群的最佳载体,是他们接受信息、即时通讯和互动娱乐的重要载体,他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甚至比用PC互联网的时间都长。“这意味我们要实现对年轻族群精准的广告投放,营销思路就必须转型,变得更加活跃、互动、即时参与、充满乐趣,”陈世陵表示。为了更好地覆盖康师傅的目标用户,国内领先的全方案移动广告服务提供商——百分通联在服务于康师傅“传世新饮“的过程中,选择了将时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手机位置化“签到”与APP互动小游戏相结合,融入暑期营销活动。消费者接受“签到玩游戏创饮新流行”任务后,通过手机在活动现场和户外广告投放地点签到,就可获得相应的勋章并赢得抽奖机会。除此之外,一款为“传世新饮”量身定制的“传世寻宝”小游戏,也让消费者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酸梅汤制作的工艺以及生津止渴的功效。 在传播方式的选取上,此次活动的精彩之处在于打通了微博、论坛、彩信手机报刊广告、彩信等方式,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地推广,巧妙的展示出康师傅传世新饮 “经典口味 创新发展”的品牌内核。以上一系列的创新整合的移动营销手段,配合LBS站内推广、微博转发、SNS软文传播、BBS论坛传播的推波助澜,增强了活动的曝光率和参与度,将一次地面活动的营销效果放大到了极致。据康师傅数据统计,在西南地区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参与本次活动的超过十多万人,其中参与LBS签到的就有5万,3万人在微博上转发和分享本次活动。
传媒的都市空间生产研究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抗争性新闻事件报道研究中国媒介融合研究论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武汉都市报业市场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公共评论与知识分子的表达新闻评论的人文化趋势及其写作形式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新闻媒体在中国公共领域构建中的角色与功能公共危机传播研究新闻文体发展研究新社会阶层的媒介形象与身份认同研究典型报道的改进研究大众传媒在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中的实际效应及作为分析大众媒体都市集体行动报道机制研究医疗报道研究中国转型时期政府形象的媒介再现研究健康传播研究农民工的新闻话语表达研究区域传播研究传媒的公共性研究食品安全危机的传播机制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篇二 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再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发现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形式及信息传播方面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但在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易读性方面,传统媒体仍有着自身的优势。为此,传统媒体可通过媒体的构成形态、经营方式以及运作模式的重新调整,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最后,文章还指出,电子商务、物流信息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新的服务内容整合,以及资本运作手段的介入是传统媒体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数字技术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10-03 一、引言 从媒体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来看,以互联网、多媒体制作以及光纤电缆通讯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已经全面介入新闻传播领域,吸引社会大众利用新技术去共享信息和娱乐休闲;同时,网络远程通信技术的全面升级,也促使数字电视、车载移动电视、互联网媒体以及手机媒体等多种新媒体的出现,这为信息传播以及文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与趋势。而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无疑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传播信息的快速化、内容的综合化以及主体的多元化都使得传统媒体的消费者在逐年减少,并使得新兴媒体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更为严峻地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全面扩张,传统媒体正面临着以下的连锁窘境:传统媒体消费者规模的缩减,导致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进而导致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流失;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流失,又导致传统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下降;传统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下降,最后再导致传统媒体消费者规模的进一步缩减。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就传播信息的内容质量而言,在文字编排的严谨性与易读性方面,传统媒体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力争做到与新兴媒体有限竞争与共存发展。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 为了更好地把握传统媒体面临的现状,以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本文特选取了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于2010年4月所开展的上海都市居民文化消费调研的部分数据,以对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消费现状,从而发现居民在不同媒体选择上的消费分布,并为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与支持。 本次调研以分布全市徐汇、静安等10个区的上海居民作为调研的对象,通过随机访问的形式完成。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713份,得到有效问卷1601份。在调研的样本分布上,男女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教育程度、职业等级及收入水平等都进行了认真的甄别,并按照各年龄阶层的真实人口分布,以中青年作为调研的主要对象,从而保证了调研的数据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前新兴媒体消费的现状。 (一)调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调研群体的性别比例。从此次调研的性别比例来看,男性人数为766,占调研总体的;女性的比例为835,占调研总体的。这表明,女性的人数略占优势,但是从整体来看,男女双方比例接近,可保证本调研结论因性别差异而造成的内在误差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具体的男女比例分布结果可见表1-1: 2.调研群体的年龄层次。从此次调研的年龄层次来看,25岁-29岁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30%,为人数最多的群体;45岁-49岁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为人数较多的群体。这表明,在调研的总体年龄分布上,中青年群体成为本调研的主体;一方面,青年人代表着社会消费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中年人因社会地位及购买力使得自身群体成为最有可能的实际消费者,这也从侧面保证本调研的对象在年龄层次的分布比较符合社会消费的现状,从而极具参考的价值。具体的年龄层次分布结果见图1-1: 3.调研群体的教育程度。从此次调研的教育程度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将近调研总体的一半比例;具有大专学历的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与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群体比例基本持平。这表明,本调研对象的整体教育素质较高,可以保证调研对象对本调研目的及意图的认知水平。具体的教育程度分布结果见图1-2: 4.调研群体的职业等级。从此次调研的职业等级来看,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或企业普通职员及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等初级职位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53%左右;机关或事业单位干部、企业或公司部门经理及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中级职位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30%左右。这表明,本调研群体在职业等级的分布上比较全面,各等级层次上的群体都有所涵盖,并比较符合社会现状中的职位等级分布情况。具体的职位等级分布结果见图1-3: 5.调研群体的收入水平。从此次调研的收入水平来看,4000元以下的较低收入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40%左右,基本与4000-7999元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体样本中的比例持平。这表明,在居民收入分配上,上海保持着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合理消费结构,其在较高层次的媒体文化消费上的现状将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意义。具体的收入水平分布结果见图1-4: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阅读现状对比分析 在关于阅读“纸质报纸”与“数字报纸”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纸质报纸,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纸质报纸1-10分钟,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纸质报纸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纸质报纸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数字报纸,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数字报纸1-10分钟,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数字报纸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数字报纸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即时性信息的传播方面,可能是由于文字编排及易读性的原因,传统媒体比新兴媒体具有更大的阅读优势;同时,在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入解读时,较多的调研者都会选择传统的报纸作为信息了解的渠道。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1: 在关于阅读“纸质杂志”与“电子杂志”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纸质杂志,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纸质杂志1-10分钟,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纸质杂志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纸质杂志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电子杂志,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电子杂志1-10分钟,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电子杂志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电子杂志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延时性信息的传播方面,可能由于阅读易读性的原因,传统媒体仍是社会大众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2: 在关于收看“有线电视”与“网络电视”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1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收看有线电视,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1-10分钟,有1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收看网络电视,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1-10分钟,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社会大众工作之余的娱乐休闲方式上,传统的收看电视节目消遣仍是其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3: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消费内因对比分析 在关于不购买“传统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原因调查上,可发现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价格原因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没有时间阅读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总体的20%,因网络可以下载的原因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总体的;同时还可发现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价格问题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电子屏幕小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不了解电子图书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拥有传统图书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这表明,传统图书在内容质量与易读性方面比电子图书更具优势,而电子图书在价格因素上更为占优。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表2-1: 在关于不收看“有线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原因调查上,可发现因节目质量问题而不愿意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62%,因生活忙绿而没有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个人兴趣而不愿意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同时还可发现因屏幕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价格因素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节目质量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信号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这表明,对于传统的有线电视,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于节目的质量因素,而对于新型的手机电视,画面的可视效果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对于新兴媒体的收费模式,因网络等新技术环境下资源免费的影响,消费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付费收看习惯。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表2-2: 三、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研究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发生转变,传统媒体在与新兴媒体比较中,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质量、可信度以及易读性方面,明显占据着优势。另外,由于纸质媒体存在的稀缺性,通常情况下,越是稀缺的版面资源,其广告收入越高。因此,在传统媒体发展策略的制定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融合新兴媒体互动的多元化、即时性,并结合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迁移等特征,寻求在内容和渠道上的创新,以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具体的策略建议如下: 1.媒体的形态应该将传统平媒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结合起来。传统平媒是由信息的发布方决定信息的内容及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其背后拥有强大的新闻报道团队,能挖掘新闻背后的信息,这不仅是信息,是知识和智慧。因此,传统媒体应在确保传统阵地不失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力求内容及渠道的创新。 以IPAD这个数字出版平台为例,一线平媒纷纷出版IPAD版。如《时代》周刊的IPAD版,《国家地理》杂志的IPAD版。他们充分利用了IPAD的极具视觉优势的功能,对平媒内容组合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同时,平媒内容商和掌握数字技术的渠道商的结合也给内容提供商带去了丰厚的利益。 2.媒体的经营应该将付费化与免费化结合起来。传统媒体的业务模式主要是依靠营运收入及版面收费,与网络环境下免费享受的信息咨询相比,消费者无疑更愿意选择后者;因此,在媒体业务的调整上,传统媒体应大力发展版面收费的模式,并采用DM直投来进行发行,以应对新兴媒体免费模式的冲击。在版面收费模式的制定上,传统媒体应根据自身的定位,来选取是以广告版面的收费为主,还是以内容版面的收费为主;DM直投的发行商,也应根据自身消费者阶层,来选择是在公共场所免费发放,还是选择通过定点直邮或在目的地定点投放的方式去发放。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业务的部分免费化也不是意味着信息质量的下降,相反应根据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针对自身媒体的受众,传播易于该受众群体接受并认可的“共同生活文化形态理念”。所谓的“共同文化生活形态理念”,不仅涉及到目标受众的性别、年龄及收入等浅层次的社会阶层信息,也应包括其相关的爱好兴趣、价值观念等信息综合形成的地理和信息轮廓;并通过此种“共同文化生活形态理念”的形成,来保持自身受众对媒体的兴趣及忠诚度。 3.媒体的运作应该将职业化与业余化结合起来。传统媒体在信息的采集上主要是依靠职业记者通过专业的设备来完成,而在数字技术环境下,业余人员可以简单地通过数码相机或手机等工具来完成对新闻信息第一手的收集。在信息来源的广度及参与度上,新兴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媒体具体的运作上,传统媒体应更多地吸引业余人士作为编外记者,以为其提供第一手的新闻线索,并推动自身向专业的纵深向发展。如传统媒体可设立新闻热线,或者在其网络版中设置上传区域,以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传播的平台,同时还将对质量高的信息提供者提供奖励,以激发其参与的兴趣与动机,并最终形成所谓的“肖像部落”。 在此“肖像部落”中,参与信息传播的成员,不限年龄与职业等外在的条件,仅以“有社会正义感与偏爱信息传播”作为肖像特征的最好表征;同时,也通过此种媒体信息来源方式的创新,以引导传统媒体从报道角度到新闻素材、从表达方式到话语形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特征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形成媒体文化的再次整合,以新形成的互动性“平民文化意识”去弥补传统单向性“精英文化意识”的局限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的变革及新媒体的冲击带给社会的影响和改变是巨大的;而传统媒体也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重组与整合。所谓的重组是指传媒的信息内容生产,读者定位以及运营模式都要更为准确与合理,并在广告投放上也要采取创新的理念,以保证媒体自身内容的独特性,从而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所谓的整合是指,传媒的发布方在信息的采集、编辑、传播及接受方式上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再造,从而引发信息采编内容及方式的全新变化,并保证信息互动中主体的多元化,以最大程度地聚集消费者的参与。 尤其值得注意地是,传统媒体的变革,将会让许多既定的社会传统与管理控制体系需要再次的重新建构,而不能简单地采用传统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去强制和保护传统媒体的发展,因为这很可能会抑制因新媒体的冲击而带给传统媒体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并让传统媒体丧失了一次通过产业的重组整合而完成自我调整过程的市场机会。另外,如何利用资本运营的手段将电子商务、物流信息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新兴的服务内容整合进传统媒体的发展中,也是传统媒体产业面临的新课题,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 上海 200042) 看了“数字媒体技术论文文献”的人还看: 1.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论文 2.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2) 3.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 4. 电子商务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5.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3000字
媒介文化及其对当代文化格局的重构文学论文
自古至今,文化离不开传播。人类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后,大众传媒成为聚合、播散与传承文化的主要渠道,正如美国学者塞伦·麦克莱所言,“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中心’。”由此,“晚近一些研究,主张
把‘媒介’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连用,曰‘媒介文化’或‘媒介化的文化’”。
1 定义及内涵阐释
媒介文化的定义有不少,但目前仍难以统一。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文化,像一张无形而巨大的网,将每一个生活在其间的人都裹挟其中,难以逃遁。然而,往往我们越熟悉的东西,越难以下定义,“媒介文化”也是如此。因为,“媒介文化”是一个特别巨大的概念,它包含着太多东西,综合着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将媒介文化作为一个文本,那它是一个没有明确边际的文本。
所以,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媒介文化极为复杂,至今为止它依然抵触任何较为综合的理论概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无时无刻不被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确确地感知到。如果说,在最广泛意义上,文化被认为是某一类集群的生活样式,那么,在这个媒介化生存时代,媒介文化就是一种大众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因此,从内涵上看,媒介文化就是“影响乃至直接构成人们的一种大众化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他包括在媒介中栖居的那些意识形态及时尚潮流的意义指向。”正如陈卫星所言:“它就是我们每日在生活中所跟从的东西,他离我们如此之近,以至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2 概念辨析
当前,有几个较为流行的文化概念 , 比 如 “ 通 俗 文 化 ” 、 “ 市 场 文化”、“大众文化”等,常与“媒介文化”的称谓交织在一起,含混了媒介文化的意义指向,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媒介文化,有必要对此进行简单的比较与区分。
通俗文化
通俗文化,主要是反映文化内容偏向上的一个概念,指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容易为一般老百姓理解、接收与获得的文化形式,从而与精致、深思、专业的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相区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媒介文化,基本上是属于通俗文化;至于市场文化,其主体是通俗文化;而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通俗文化。
市场文化
市场文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它遵循商业逻辑,以获得经济利润为目标。因此,他以中性面目出现,无自己坚持的固定立场,只有利益原则,具有巨大的解构力、浸染力、吞噬力,任何文化资源都可以被纳入其中。大众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市场文化,具备市场文化的所有特征。而今天中国的.媒介文化,除少部分以政治或文化意识形态导向为核心目标的媒体,绝大部分都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具备市场文化的属性,无论从媒介数量还是受众规模及影响力上看,这一部分是今天媒介文化的绝对主体。
大众文化
一般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联系紧密的概念,是由商人雇佣技师进行批量化生产而制作的,是为了获利向大批受众销售的。
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包括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它融合了艺术、音乐、政治、宗教和哲学等各方面,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
这种观点较具批判意识。王一川则认为,“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这也是目前很多学者较为认可的一个定义。无论何种理解,勿需置疑的是,大众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大众媒介相依相存、共荣共生。一方面,大众文化促进了大众媒介的产生与发展,大众媒介只有依靠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巨大受众,才能完成自身的商业过程;另一方面,大众文化溶于大众媒介之中,大众文化只有依靠大众媒介的加工、制造与传播,才能真正大众化,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商品。可见,大众文化是媒介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包含、相互交融的关系。
3 传统多元文化结构被打破,媒介文化一元独大,重构当代文化格局如今,在商业浪潮与传播技术不断革新的双重推力下,媒介文化日益成为当今的主导性文化,他代替了以往精英文化的诸种形式成为文化注意力的中心,并深刻地变革了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重新塑造着我们对这个世界及自我的认知。正如道格拉斯·凯尔纳所说,“媒介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性力量,他以图像、名流代替了家庭、学校、教堂等作为趣味、价值、思维的冲裁。”在传统文化格局中,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三者共筑整个文化结构,各有各的文化旨归,分界鲜明。在传统文化语境下,主流文化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权威性是其主要特征,主旋律是其表达形式,突出党的领导、弘扬革命传统、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其基本特征。精英文化是在精神上有优越感的知识分子文化,他是社会良知的守护人,社会价值的权威阐释者,理性、真理、正义、价值、尊严是其赖以存在的条件及基础,他与主流文化交错融合,共同占据文化的中心,是社会文化的立法者之一。民间文化发端于社会底层,是民众自然而然的经验表达,通俗性、娱乐性、草根性是其典型特征。相对于前两者,民间文化处于较边缘化的位置。
不过,上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及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中国文化开始了重大变迁,媒介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勃然兴起,并以其自身的包容性、杂糅性、商业性逻辑及通俗易懂的文化策略成为主导性文化,日益占据文化的中心,重构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并促使传统的文化格局走向转型。
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传统的主流文化日渐退居幕后,且越来越带有商业化和娱乐化因素。精英文化则在这场猝不及防的精神裂变中被逐渐边缘化,传统知识分子以理性方式影响社会的情景,正由商业明星、歌星、体育明星及政治活动家取代,各种思想性作品及高雅的文艺作品,其流行范围基本是同行之间,不再占据文化的中心。同时,精英文化内部开始分化,一部分钻进象牙塔继续清高、自娱自乐;一部分加入媒介文化行列,成为新型媒介文化制造者。而民间文化,其通俗性、娱乐性被媒介文化借鉴,并被改造,有些发展地更好了,有些则衰落了。
总之,作为媒介文化的载体,大众传播媒介就像一个“黑洞”,把整个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需要、愿望、兴趣、爱好等文化内容全部吸收过去,传统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三种文化的驳杂之色渐渐褪去,都向媒介文化靠拢。中国原有的三方共筑的文化结构被打破,在大众传播的漩涡中,当代中国文化格局已然被媒介文化重构。
【内容摘要】传媒经济理论的研究在国内正方兴未艾,且带有明显的美国实证主义色彩。而对此领域作前瞻性研究的欧洲批判学派,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形成了成熟而完善的传媒经济理论批判体系。本文意在从批判理论的全新视角出发,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对传媒经济理论的形塑过程,包括媒介产品多样性与差异的问题讨论、法兰克福学派与传媒�玫脑匆�⒐�擦煊蛴朊浇榫�谩⒘街志�美砺邸2⒂门�械难酃庵匦律笫庸�诿浇榫�醚芯康目瞻住?【关键词】传媒经济的起源;多样性与差异;媒介工业;公共领域;两种经济按照媒介研究者通常的看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媒介经营价值观念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传媒经济发展构成了障碍,“入世”概念使传媒界对传媒在经济领域的研究愈加重视。传媒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兼容并蓄的和批判的理论,媒介传播的两种属性①——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形成的坐标系再一次重新阐明(媒介传播与社会进步)这个问题。今天,把“传媒经济”研究理解为是经济和市场赖以构成一种必然关系的系统,辩证的来比较研究能帮助中国媒介产业化方向的各种尝试,特别是WTO冲击以来并继续到今天的媒介改革,理论的研究应能提供某种策略的借鉴作用。法兰克福学派与传媒经济的起源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有其背景,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中间,霍克海默对大众媒介抱着明显的批判态度,如收入霍克海默著名文集《批判理论》中的《现代艺术和大众媒介》一文,就集中阐述了艺术同大众媒介的不和谐关系。作者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强加给人的束缚既然必定要引起反抗,这反抗同样见于已经变得个人化的艺术领域。反之,大众媒介不过是工业社会的娱乐的媒介,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大众性与国家民主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已经将媒介等文化领域,纳入其增殖范围,并且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对大众媒介批判最为激烈,影响也最为深广的是阿多诺。“媒介工业”是阿多诺用得最多的术语。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它基本上是大众媒介的代名词,理由是大众媒介整体上是一种大杂烩,它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的,所以是一种媒介工业。阿多诺认为,媒介工业在大众传媒和日益精巧的技术效应的协同下,大事张扬戴有虚假光环的总体整合观念,一方面极力掩盖严重物化的异化社会中主客体间的尖锐矛盾,一方面大量生产千篇一律的媒介产品,将情感纳入统一的形式,纳入一种巧加包装的意识形态,最终是将个性无条件交出,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趣味之中。关于媒介工业的反启蒙的特点,阿多诺指出媒介工业乃是一种商品流通的结果,其产品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换和销售而生产,并不考虑到真正的精神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媒介工业概念不完全相同于大众媒介的概念。当然大众对他们所消费的媒介到底还是有所反应,可以根据自己的趣味来作取舍定夺。相反,媒介工业则是从上到下强加给大众,是在灌输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标准化了的形式和情感。媒介工业生产什么商品,取决于这些商品能够实现什么市场价值。利润的追逐决定了媒介形式的性质。媒介工业的过程是一种标准化的过程,其产品就像一切商品那样同出于一个模式。另一方面,这些产品又有一处似是而非的个性风格,仿佛每一种产品对每一个消费者都是适得其所。结果很自然就是遮掩了媒介工业的意识的标准化控制。就是说,媒介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它似乎就越能见出个性。个性化的过程反过来反倒蒙住了标准化的过程。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媒介工业是向大众提供了一种“娱乐的需要”。对此,马尔库塞在他1964年出版的《单面人》里有专门分析。人本来是有真正的需要的,这需要是创造的需要、独立和自由的需要、把握自己命运的需要,也是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需要。而这些真正的需要之所以无以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实现,是因为虚假的需要反客为主,由特定的社会利益集团强派下来,大多数流行于世的需要,休闲、享乐、广告、消费等等,都可以归入虚假需要的类型,它们被当成真正的需要而无止境追逐的结果,便造成了个人在经济、政治和媒介等方面都为商品化所支配,日趋成为畸形的单一维度的人。而在这些虚假需要的生产和满足中,罪魁祸首便是媒介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的确看到了当代媒介传播发展的社会功能,并把焦点集中在媒介工业生产与消费方面,尖锐地揭露了媒介的经济属性的事实。媒介产品:多样化与差异媒介产品的社会多样性与电视上多元声音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一种人所共知的提法认为电视节目的多样性是件好事,很少有人对这一普遍原则持异议。其实,多样性不能简单地根据传播节目的种类来衡量:受众解读的多样性即便不是最重要,但也是同样重要的。要生产或保护一种民族媒介,不管是通过国家广播还是其他方式,在历史上都是由中产阶级趣味及其对民族和媒介的定义所主导的,而对大众快感和大众趣味的理解则很少。因此,在既有国家公共广播系统又有商业广播系统的国家里,商业系统更受从属群体和阶级的欢迎,而公共系统则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产阶级的欢迎。同样,普遍存在的是,公共频道播放的多是国家生产的节目,而商业频道播放的多是国际生产的节目,通常是美国的节目。在工业发达的媒介中,在以生产者/销售者为一方和以不同构成的受众为另一方的两种经济之间始终存有利益冲突。财经经济和媒介经济就是这场斗争的双方。财经经济试图把电视用做同质化的媒体:对它来说,电视是有中心的,具有独特的功能性,并且位于生产与销售的中心。而在媒介经济中,电视则完全不同了。它是没中心的,多样的,位于收视方式与时间的多元性之中。电视是多元的新闻记者实践,是民主的娱乐。它促进和激发对其自身权力的抵抗网络,这种权力试图对其意义和快感的不稳定性和多元性实行同质化和霸权统治。在商业广播电视的市场上,节目必然的同质化(因为是有利可图的)意味着把一种财经商品卖给尽可能多的不同观众,频道商业化促进了媒介商品化:直接生产媒介产品和运用媒介广告完成整个经济的商品化过程。②但可能不是像许多人担心那样是媒介统治的动因。事实上恰好相反,解读的多样性与节目的多样性并不是一回事,而解读的多样性和由此而产生的亚媒介身份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公共领域与传媒经济媒体该由谁“管”?尤其是广播电视领域,是不是该“管”?此外怎么来管?是由国家还是市场来管?是时③西欧的当务之急,是传媒政策的制定问题。媒体的易手,比如从国家到大财团,会影响到选举的模式和结果,对国家政治有决定性影响。所谓民主政治的社会里,公众意见的交流和互动,被认为是民主程序的核心问题。作为公共领域之一的传媒应如何运作?信息资源又如何分配?争论的焦点是大众服务性传媒的体制改革。英国的BBC向来是西欧大众服务性传媒的经典模式。它是独立的媒体机构,持有皇家特许证(Royal Charter),收入不依赖政府。BBC的经费来源是邮局全国范围一年一度征收的人头税(national polltax),不靠国家的财政收入。经费上,BBC号称政治上以公平和公正为主旨,拒绝一切对其内容的政治控制企图。功能方面,BBC宣称它是为大众的媒介需要服务,提供具有教育性、高雅性、政治性的节目,不播广告,同时播出芭蕾舞、交响乐等商业台无以提供的节目。此外就是提供国内外大事,信息,监督和批判政府。在社会关系的实践上,BBC式的西欧大众服务性传媒模式,是以政治为分界线,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市场化以后,出现两极分化的传媒形式。一方如BBC是信息量丰富,大投资制作,提供有独创性的节目和媒介服务;另一方如独立电视台是信息量匮乏,大批量制作,提供千篇一律的娱乐性服务。换言之,一方是资产阶级的、精英的、高雅的、非商业化的;另一方是大众的、娱乐的、以赢利为目的,这样一来,媒介资源的分配模式被彻底改变。BBC之类的大众服务性媒体,不见得再有坐享已久的绝对优势。针对上述变革,解释了传媒如果由政府管理,必然就成为政府的奴仆。故而只有市场,才能保证传媒的独立性。市场是对国家检查制度的防范途径,只有在市场力量的主导下,才有真正的传媒自由。此一自由派理论,其来源是亚当·斯密的市场自由主义,认为传媒的动力是赢利,只有悉尽依靠广告收入的传媒,才能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换言之,只有在自由市场上自由竞争的私营媒体,才能保证对政府的完全独立。由于传媒旨在盈利,传媒和观众的关系,因此成了一种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④传媒若要最大程度占有读者/观众,势必要在最大程度上来表达读者/观众的意见,为他们所喜爱。这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换。读者/观众的购买力,是传媒的真正“控股者”。对此马克·威勒指出:“由于利润驱使,传媒市场必须要照顾消费者需要。这有利于竞争。因为要多卖出报纸,所以就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消息。结果是消费者对信息的选择促进他们的自我表达并鼓励他们进行政治参与。”⑤由此看来,一个自由的传媒市场,个人得到自由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同样也是政治上的。市场可以分散权利,鼓励信息的“多家供应”,活跃来自下层的意见和建议。在自由派理论家看来,自由市场式的传媒系统被认为是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表现出民意。吉登斯认为政府可以保护公共领域,以使有关政策的公开辨认不受限制,此外当垄断产生威胁时,政府还可以鼓励市场竞争、抑制垄断。在这方面,市场是无法取代政府的。传媒和公共领域的争论,一方面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现存各派政治力量重大差异的反映,一方面代表了西方语境中美国和欧洲,即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之间两种判然不同的大众传媒策略和政策。关于这一点,洪美恩在她的《拼死寻观众》一书中,就分析过两种电视模式:其一是西欧的大众服务模式,其二是美国的商业模式。前者把观众当成公众和公民,后者则把公众看成市场和消费者。故大众服务电视是一种政治模式,关心的是公众需要看什么节目;商业电视则是一种经济模式,想的是消费者想要看什么节目。⑥比较两种模式,西欧的大众服务性电视主要是将观众看成是政治个体,大众在知识分子眼中是“公民”。“电视观众”故此成为精英话语中一个本体固定的对象,他们需要改造,需要提高素质。所以电视应为大众提供精品,提供有教益、能够改变大众即国民素质的媒介服务。相反,美国商业电视是将观众看成消费者。消费者是一个超越阶级、民族、性别、年龄、种族和国家的概念。它的特点就是消费。对于电视台来说,收视率决定一切。故而电视台和观众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下的供求关系。市场即观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美国大众电视的商业制作目的非常明确,决不含糊其辞,这就是追求利润。为达到最大程度的利润,占领最大限度的市场,获得最大的消费群体如读者、观众等等,电视产业必须要生产穿透力很强,能够穿越阶级、民族、性别、年龄和种族等等界限的媒介产品。两种经济理论的传媒市场指引两种经济所指:一是“金融经济”,一是“媒介经济”,其根据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商品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理论,是约翰·费西克提出的大众化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电视节目作为商品,生产和发行存在于这两种平行而且共时的经济系统之中。其中在媒介经济的解释是金融经济注重的电视的交换价值,沟通的是金钱;媒介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使用价值,沟通的是“意义、娱乐和社会认同”。为说明这两种既互为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经济系统,《理解大众媒介》一书中,费西克列出以下图表:金融经济 媒介经济1 2生产者 制片商(厂) 节目 观众商品 节目 观众 意义/快感消费者 发行者 广告商 观众自己从上表可以分析,电视节目首先运行在金融经济系统之中,此一系统内部有生产和消费两个流通阶段。第一阶段是制片厂商(生产者)生产出电视节目(商品),然后卖给电视台(消费者)。这里商品交换与其他金融经济系统相似,是简单的、直线式的,好似作者写完了一部书稿卖给出版社。美国三大电视网依靠许多独立制片公司为它生产节目,作为消费者的电视台买断节目的播放权,然后从中赢利。问题是电视商品作为媒介商品,其交换并未到此为止。与买卖物质商品如电器、衣服等等不同,电视节目的经济功能,并非节目售出即告完成。金融经济的第二阶段,是电视台将电视观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广告商成了消费者。电视台播出节目,则成了“生产者”的行为。电视台的“产品”不是节目,而是广告的播放时间。广告商表面上在买电视广告的播放时间,实际上买的是“观众”。广告商希望观众观看广告,观众越多,价码越高。由此当代社会流行的一句名言即是:电视不生产节目,电视生产观众。对于金融经济来说,电视工业首当其冲的要务是生产商品化的观众,节目须尽最大可能吸引观众,惟其如此,广告商才会掏钱“购买”它们。电视节目播出后,如果观众不看,它作为媒介产品的功能,就没有完成。但电视商被买的一刻,金融经济的流通阶段即告完成。就是说,商品已完成了它在经济发行中的角色,而其媒介角色,则是刚刚开始。紧随而至的流通阶段是媒介经济阶段。而从媒介经济的角度说,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并不是完整的商品。其媒介经济产品的形式是形象、思想和符号。电视台向能“生产”意义和快感的观众播放节目,交换的是心理满足、快感以及对现实的幻想。有鉴于电视节目是提供给观众消费的日常生活媒介资源,而消费总是意义的生产,因此,每一个消费行为都是媒介的生产行为。观众不复是被出卖给广告商的“商品”,他们摇身一变,成了意义的“生产者”。费西克的两种经济模式为大众媒介打开了新思路,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媒介工业的激烈批判为人们所周知。但问题在于,媒介工业和其他工业有什么不同?媒介如何生产意义进而形成意识?法兰克福学派显而易见对大众媒介抱悲观态度,认为媒介越是商品化,便越是丧失它的批判功能,其内在的价值将被等同于市场价格,终而被市场价格和市场需要所取代。其结果就是对现实社会丧失判断,一味听从传媒的摆布。这不妨说是一个充满痛苦的意识形态过程。但比较看来,费西克对大众媒介明显持乐观态度,与法兰克福学派截然不同。费西克认为在工业化社会中,大众媒介资源也是一种工业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符号的、媒介的,也可以是物质的。故在消费社会里,能带来意义和快感的商品,都有媒介经济价值。不同在于媒介经济系统中,流通的不是金钱,而是意义和快感。所以大众媒介的研究取向,必须走出金融经济领域,扩展到媒介经济领域。市场经济中,工人作为个体是生产者,电视则是休闲行为。所以看电视在工业社会中不是一种生产行为,观众也并不认为自己就是生产者,相反看电视被认为是“工作”的缺场。但是媒介经济与金融经济不同,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并非直线进行,意义和快感在流通中,根本就没有生产和消费的区别。故观众是身兼二职,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工作和休闲的界限消失不见,比方说休闲时候,看电视实际上也是在“工作”,是在创造象征意义。费克西在引用加拿大学者D.史密斯()的研究成果说,资本主义已经从工作世界扩展到休闲世界,现代人通过看电视参与商品化的过程,“我们为商品资本主义工作的努力程度,不亚于站在流水线上的工人。”⑦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这个命题给媒介研究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这就是媒介产品的“所有权”问题。既然观众也是生产者,那么,他们跟节目的所有权又有什么关系?电视节目是由作者、制片人和演员创作的,但节目只存在于它被观众观看或“消费”的交流过程之中。制片人和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看法也许不同,但一个节目的“所有权”,通常不会在制片人、播出台和观众之间发生冲突。在费西克看来大众媒介是动作于符号领域,动作于相同与差异、一致与冲突的斗争之中。在这一意义上说,大众媒介是一个符号的战场,冲突发生在外部强加的力量与抵制的力量之间,而金融经济倾向于归顺和同质性,媒介经济倾向于抵制和差异性。小结媒介市场一如其他市场,同样受到若干基本规律的影响,总的说来,在经济体系之内运作的任何一个媒体组织,目的均在于满足经济与政治的需要与欲求。据此认为,在论及媒介市场时,媒介的“喉舌”功能加强时,媒介的经济功能没有必要因其经济的特性而减色。虽然也有人将西欧或美国模式用到中国媒介经营的大背景下,但传播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研究应以满足自身对资讯和娱乐的需求为基本核心。注释:① 周鸿铎:《传播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7页。② [美]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译:《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144页。③ 20世纪50年代。④ 经济学家和政策研究者对文化产业十分关注,传播研究却倾向于将其研究对象置于消费领域,从而使研究焦点集中在受众与文本的关系的探讨上。⑤ [英]威勒:《政治与大众传媒》,牛津:布莱克威尔出版社,1997年,第6页。(Mark Wheeler, Polities and Mass Media, Oxford: Blackwell, 1997)
网络是一个大的领域,一般默认叫着互联网领域,在此领域内又包括很多个小分支,再针对不同的小分支会产生出很多个就业职位。网络是大众话的一个说话,新媒体一般是新目前在网络上新生出来的媒体运营专业或是新型运营方式;各有各的特色与方式,没有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的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才会更明朗。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他们就业是否好,前景如何:一、行业在不同的行业或是领域来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都是需要的。因为现在提倡线上线下同时运营,更好的扩展顾客的同时也为企业增加更多的订单、宣传等。二、城市对于不同的城市在网络职位、新媒体职位上的需求都会有所不同。在一般的城市可能会对于一般的网络运营需求量会更多一些,但对于新媒体专业来说在一二线城市职位需求会更宽泛一些。三、人群不同的人群对于网络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年轻人多的地方对于网络与自媒体的需求同等重要,但对于三线城市、乡镇类的城市只对于一般的网络运营会需求更多一些。四、社会发展网络与自媒体的发展都是依据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这个要看社会发展。在某一个时间段网络不受大众接受,随着社会进步很多人对于网络与新媒体创新上接受能力会越来越多,也会自行加入这些领域内。四、创新如果说前景,两者都是有前景的。在网络上需要不定期的学习、关注、创新、改变等,跟随网络发展前景是越来越宽泛的,也会聚积更多的财富资源。在不同的城市、行业、人群内对于网络的需求不同,以及网络的新媒体也会慢慢转换。新媒体它是互联网创新的一个提升,它与网络没有冲突,选择哪一个都是不错的。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小伙伴比较关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有哪些就业方向?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什么 就业方向有哪些”。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网站策划创意与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摄影与摄像、数字图像创意与设计、动画创意与设计等。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就业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报社、音像电子出版社、杂志社、新闻单位、教育推广公司、教学软件开发公司、学校(网校)、远程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咨询策划公司、展示展览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企业的市场部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新能源、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互联网/电子商务; 2 新能源; 3 广告; 4 教育/培训/院校; 5 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新媒体编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新媒体运营; 2 新媒体运营专员; 3 文案策划; 4 新媒体编辑; 5 网络推广专员。 本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必备能力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动态; 3.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5.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1新媒体专业主要学什么新媒体专业一般包括新媒体技术、新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主要课程包括新媒体与社会、网络传播导论、新媒体用户分析、新媒体信息策划、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移动媒体研究、融媒体创意坊等。大学新媒体社团是个很实用的社团,譬如可为学院或者学生组织活动写文章,并在网络上进行推广等。2新媒体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新媒体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报社、音像电子出版社、杂志社、新闻单位、教育推广公司、教学软件开发公司、学校(网校)、远程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咨询策划公司、展示展览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企业的市场部工作。从事行业: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新能源、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互联网/电子商务、新能源、广告、教育/培训/院校、公关/市场推广/会展。从事岗位:毕业后主要从事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新媒体编辑等工作,大致如下:、新媒体运营、新媒体运营专员、文案策划、新媒体编辑、网络推广专员。
文|俏俏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作为上个世纪最流行的俗语,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足见数理化根深蒂固地融入了大家的视野。
既然有数理化相对的理科,那么,就有与政史对应的文科。
这文理科一直以来,都是互相存在,又互相鄙视。
学了理科的看不上文科,选了文科的对理科不屑一顾。
然而,在文理科相爱相杀的这些年里,大家比较不看好的就是,文科究竟有没有前途?
要真的实实在在地讲,非要给出个正确答案,有点难。
但多年的事实证明,选择了文科的同学,压力是相较于理科更加大的。
首先,在专业选择上,文科的可选项是相对少的。
无非就是管理啊、政法啊、语言类的,当然这也符合文科生气质,适合柔弱女子的形象。
其次,就是继续深造的压力山大,从历年来研究生的发展方向来看,文科所学的专业需求量很少。
更让人郁闷的是,文科能报的专业,理科也同样能报,这又回到了和高考选专业的怪圈,同时还要接受来自理科生的竞争。
再来,就是就业前景很是堪忧。文科所对应的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需求量不是很高。
文科专业就业,简直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更让人崩溃的是,即使有需求对学历和个人素质的要求比较严苛。
在同等学历下,如果普通理科技术员要求是普一本,那么,那么职能岗最少需要211或者普本硕士。
再加上学文科的大都是女生,而职场上对女生有点不太友好,有特别要求不招女生的,或者男女同一起点时,男生被录取率高多了。
看完,是不是觉得文科生很没有前途?其实,选择了文科的同学,也不要太过于悲观,原因有二。
其一,如果你是女生,选择了文科专业,可以专心学习,没有男生的干扰,什么本硕博连读都不在话下,然后做学术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其二、如果你是男生,就相当于你进入了一个男性除了数量之外占绝对优势的群体,你只需要本分学习,踏实做事,毕业时找个工作是没有问题的。
在一系列分析后,我们得出了文科生虽然压力山大,但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的,如果专业选得好,那也是可以走上人生巅峰的。
文科专业如果也分段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哪些能上榜呢?
倔强青铜之学前教育专业
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做学前教育的幼师,就是文科专业中,最基本的存在。
随着学前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文科生们选择做一名幼师,对于大多数都是女生的文科生而言,是不错的选择。
秩序白银之高级护理专业
这个专业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的一门专业课程。
而作为医院的人间天使们,虽然工作很苦很累,但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
比如护理人员按技术职务可分为初级技术职务:护士、护师;中级技术职务:主管护师;高级技术职务: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等三个层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荣耀黄金之工商管理专业
这是市场管理中很常见的专业,具有应用性很强的特点。
其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根据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远远达不到行业需求。
尊贵铂金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网络时代,有关于网络的各种专业,也加入了就业前景的最好选择。
而对于文科生来说,学习这个专业,不但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还能够随时了解最前沿的世界格局。
目前,影视后期制作行业人才缺口达到20万左右,这其中播音主持、新闻采编最为缺乏,并且薪资较传统行业高出很多,60%的毕业生入行即可拿到7000以上的薪资待遇。
永恒钻石之电子商务专业
这个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
在如今都是电子化的市场下,学习这样的一门专业,其就业前景,还是收入等都是有很高的提升。
互联网用户正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该行业的人才缺口相当惊人,预计我国在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至尊星耀之民航管理专业
作为民航服务与管理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适应民航企业发展需要,能从事国内外民航服务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
这个专业相当于铁饭碗,更是有着很好的福利。再加上现在我国而民航业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许多民营航空公司为此展开人才大战,高薪挖角。
如果能入驻国内主流航空公司优秀空乘人员平均年薪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国外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的薪资水平更高。
最强王者之财务金融专业
很多人觉得学这个专业是为了追赶潮流,毕竟进入21世纪后,最赚钱的项目之一莫过于投资。
当大家有钱了,就想着如何投资。如何理财,从而赚更多的钱。
这个时候财务金融专业的学生,就可以上场了。其可供选择的职业也不少,而薪资待遇更是水涨船高。
你心中的文科王者专业是哪个呢?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我是@俏妈育儿心经,这里有育儿干货分享和教育观点碰撞,期待你的关注,点赞,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