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改革落地的实践者和执行者,校长应与时俱进,主动回应时代的教育改革诉求,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上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以实际行动和坚定决心,满足国家和教育变革的需求。校长应在积极适应与引领中推动教育变革,以学校变革的示范性成果,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变革,从而对社会的发展、对时代的进步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校长教育变革领导力的提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校长对教育环境的变化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教育环境的变化包括国家教育法规政策和办学环境的变化,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对教育需求与期待的变化。校长要能及时把握和科学预测这些变化,时刻保持对教育前沿的追踪,以开放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变化。校长对教育环境敏锐的洞察力是提升教育变革领导力的关键。 第二,校长要能积极创设支持学校变革的组织环境。当前学校所面对的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只靠传统的科层制组织架构已无法应对。校长要能在学校组织中构建起具有灵活性与创造性的组织环境,适应学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特点,积极采用分布式领导方式,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将权力分配到学校不同的组织群体中,充分发挥整个领导层以及与学校利益密切相关者的聪明才智,重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共同作用,协调组织中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发挥民主参与的智慧与力量,共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第三,校长要能充分发掘学校变革的组织优势。清楚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不断发掘优势,积极弥补劣势,是一名校长进行学校变革的前提。具有变革领导力的校长,需要科学规划学校发展,明确办学目标定位,统筹战略举措,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建立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关系,保证学校组织机构的高效运转,实现组织效能的最大化。 第四,校长要能扎实探索富有特色的变革之路。校长需要具有战略性眼光,擅于把握全局。在遵循既定规则的前提下,校长要结合学校原有基础和办学实际,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和特色化,构建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摸索出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引领和推动教育变革。当然,学校的特色发展,决不意味着追求标新立异,更不能为了特色而丢了本色。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教育价值观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及功效的核 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著深刻的导向作用,直 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当然也就 直接决定着教育的结果。 学校教育价值观,是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确定培 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也是发展教育的出发 点及教育改革的依据。学校教育价值观就是为提高人 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和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其终极目标是实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人的自 身完善与发展。提高民族素质是基础教育价值观的核 心,中小学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观念与 思想、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等,都必须服从这 样一个核心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 “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 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决 策者和管理者,对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起著 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校长的教育价值观,往往决定 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在很大程 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 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古今中外,优秀的校长、真正 的教育家在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价值观方面发挥主导、 示范和凝聚作用,能够并善于把价值领导作为一种重 要的领导方式,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 用价值领导的艺术,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成 为学校教育价值观阐述者、推动者、体现者和维护者。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做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阐 述者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教育价值观被严重扭曲的 现象,反映在一些学校里,便是急功近利,只顾眼前 利益得失,而很少顾及国家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多样需 求。于是分数、升学率便成了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 校追求的主要指标,并因此不顾教育规律,不惜以牺 牲师生的时间与健康为代价。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存在, 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迎合了社会心理,适应了现行的某 些评价方式,却严重扭曲了学校的使命和责任。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统 领和指导经济社会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学校教 育要自觉适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为经济社 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就应当通过扎扎实实的 教育价值观的自觉重新建构,来指导我们的学校教育 沿着健全健康的轨道向前推进。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以人类基本价值和社会主流 价值为基础的。与它们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素质教育 体现了人类基本价值共识和社会主流价值要求的现代 教育理念,它包含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自主发展、 终身学习、让每个孩子都成功等丰富的价值内涵,应 得到准确的理解与努力的实践。 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转型和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 今天,校长要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自身教育价 值观的确立是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的前提和基础, 它需要校长不断地强化自己的价值意识,不断地通过 学习和实践来形成自己的教育价值观。 首先,校长应通过不断地学习,了解重要价值范 畴的基本涵义和社会意义,掌握价值理论、教育价值 理论和价值观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系统和深刻地领 会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学校领导的价值内涵,理解价值 领导在学校领导方式中的核心地位,把握价值建设与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其次校长要牢牢把握人类 的基本价值共识,如诚实、理性、自由、公正、责任、 合作、和平、宽容、团结、幸福、平等等,如果校长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善于把这些人类基本价值共识体现 在日常讲话、行为和制度中,那么他就能够赢得师生 员工的支援、理解与赞赏。第三,校长要放开眼量, 全面了解国际社会特别是我国社会几十年来所发生的 巨大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系统掌握、深刻理解社会主流价值。我国现阶段的主 流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157万方资料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 观。作为校长,应该对这些社会主流价值观有系统的 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这不仅是校长的政治责任,也是 校长引领整个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的客观要求,更是 引导和重塑师生价值观念的重要条件。 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把握好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前 进的步伐,确保整个学校的管理永不掉队,同时也能 对由于社会变革而出现的教师价值观冲突偏差问题的 引领和调控,让学校始终站在改革的前沿,培养出更 多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做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推 动者 面对自己的职业,面对现实利益的诱惑,如果教 师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不能理解社会主流发展变革必 将伴随经济价值观念的多元,从而对自己所从事的工 作产生懈怠或者无意识对抗,认为工作毫无意义,疑 惑自己的人生价值,失去理想和追求。如果学校的教 师都没有了理想和追求,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及与人 的合作性就会下降甚至消失,这所学校也就没有了前 进的动力,就会在教育改革中迷失方向。 因此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决定 教育质量,而教师素质的核心就是教师的教育价值观,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教师履行好教书育人天职的前提。 正是如此,通过各级教师培训,特别是校本培训,让 全体教师提高认识,明确学校各项工作所恪守的价值 原则和学校发展的价值愿景,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校本培训是校长引领学校教 育价值观转变的有效手段。 通过校本培训,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职业观,确 立教书育人,关系民族振兴,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 国家建设程序的思想;通过培训,建立正确的学生观, 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为著全体学 生的发展着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意识到自己 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兢兢业业。更应是学 生人格形成,兴趣培育,身心健康的指导者;通过培 训,建立正确的教材观,不一味的照本宣科,做到灵 活处理教材,鼓励学生不唯教材。不唯权威,鼓励学 生置疑问题。 不仅如此,建立平等、开放的价值讨论空间,是 校长引领教育价值观转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校 长在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 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分歧和冲突,面对这种情形,校长 不能简单地以个人的权威或行政权力来解决问题,而 应该建立一个平等、开放的价值讨论空间,鼓励师生 158 员工就不同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教育价值观念进行交流、 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澄清每个人的价值立场,寻求 基本的价值共识以提炼出正确的学校教育价值观。如 果缺乏这种交流和讨论的空间,校长就会失去价值识 别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价值引领和整合。在平等、开 放的价值讨论空间中,校长或学校所信奉与追求的价 值观念可以得到充足的宣传与解释,得到检验,从而 被不断地丰富与深化。 三、领导课程打造文化。做学校教育价值观的体 现者 课程作为国家的意志,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向做 了明确的规定,是学校全部工作的灵魂。课程作为学 校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不仅要贯彻在新课程的课堂教 学上,而且要贯彻在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因此,一所学校的校长对课程的选择和领导,是塑造 这所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重点和关键。 “新课程实践中,课程领导是校长不能丢掉的角色 身份,是校长角色作为的集中体现⑦。”蒋敦杰认为新 课程将课程决策权下移,校长课程领导的角色身份更 加凸显出来。新课程在赋予了校长课程领导权力的同 时,也赋予了课程领导的责任。学校一旦进入课程改 革,以常规为特征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人们对领导会 迅速产生强烈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作为重点强调的教育目标,并纳入到新课程的三 维目标体系之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 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 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整体人 格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④。因 此校长应该成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宣传者,领导者和 组织者,要对课程改革进行统一的领导和安排,科学、 客观地制定出学校课程改革的目标、方案和评价标准, 积极地推进新课程开设。在此过程中校长要深入课堂, 走近学生,融入到教师群体中,平等地与教师研讨的 过程中了解教师的观点,素质以及他们面临的难题、 困境,共同探讨使用新课程的最佳途径和提高课程课 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而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校长还要注意加强学校的硬体和软体建设,引 进装置,构建校园网路,为教师提供教学材料,帮助 教师提高科研能力,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展露才华的机 会,人尽其才。 校长在引领学校价值观转变时校园文化的作用是 不容低估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学校万方资料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发展的主题,是体现学校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为。 打造好校园文化是校长引领学校价值观转变的必 由之路,从价值观的转变入手打造新的校园文化是学 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校园文化所展现的正是这所 学校教育价值观的人文特点和精神面貌。实践证明, 不同的校园文化,会对事情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态 度和不同的行为选择。 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 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 的思想作用的总和,是生活在其中的学校成员特有的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支撑学校存在、发展的根基 和动力。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学校的教育价值观,亦 即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它是影响学校师生教 育教学活动的精神支点,是一切行为方式的内在意蕴。 校园文化不仅包括学校的建筑、环境、绿化、标志等, 还包括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制度、校风、学风、 师生关系等等。它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 综合竞争力的表现,它看不见、摸不著,可是它有着 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 校长在打造校园文化引领学校价值观转变时一要 注重构建先进的文化体系。校长的办学思想和价值观 是学校的灵魂,引领着学校发展方向,校长一定要根 据学校的校情,不断形成体现国家教育方针的、现代 的、个性化的办学思想体系。二是要充分发挥校长在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 取向,是通过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建设来体现的,学 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建立一种氛围。以陶冶 师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使教师和学生心情愉悦, 同时又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更能起到引领教师和 学生人生价值的取向,催人奋进。但校园文化的核心 是人的价值判断,以及与这些价值判断相应的态度和 做事方式。所以,从本质上讲,校园文化其实是教师 长期在学校这一个特定的集体里工作、生活、做事的 过程中,被有关真实资讯不断强化而成的,约定俗成 的理解、看法以及内心定位。校长的任务是创造支援 一种追求每一项工作效率及价值的态度,借助诗性的、 感人肺腑的语言,融合个人价值观与学校共同愿景, 凝聚学校全体成员愿景,将学校的核心灵魂抒写出来, 使这一整体愿景成为学校文化的领导,统帅和规范著 学校每~个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校长还必须善于把办 学的价值观和工作思路转化为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的实 践行为,在领导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规范,特别是要引 导全体教师(包括员工)自觉实行,并成为他们的自觉行 四、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做学校教育价值观的维 护者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各项活动得以开展的保证, 是全体教职员工工作的准则,是引领教师成长的重要 因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必须带领学校管理 人员制定出一套严密科学合理的学校制度对教师加以 引领,以制度为保障,用制度来约束,从而对已形成 的学校教育价值观给予支援和保护,推动学校价值观 的实现。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其内部各类成员的一 种行为规范和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制度在学 校范围内具有法律的意义和功能,对此校长应该有充 分的理解.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制度的健全、完善 是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自觉自主、积极主动 投入学校工作的基本保障。离开制度建设,想使业已 形成的学校教育价值观得以保持长久影响,无疑是一 句空话。只有不断健全学校制度和完善学校的执行机 制,学校才能够真正落实正确的学校教育价值观所倡 导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可持续性” 发展的素质教育理论。 在健全和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程序中,校长 要以发展的理念渗透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使广大的教 师在学校制度约束的空间里自由游戏,乐教乐学,在 遵守学校制度文化营造标准平台内敢拼敢打、和谐竞 争、公平进取;使学生在学校制度的约束下自觉规范 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任由思想的骏马在学校制度提供 的原野上宾士,好学乐学、勤奋不息。制度引领是一 种公开性的方向引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业务水 平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加强,不但要有制度作保证, 还必须引进灵活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监督机制、 目标管理机制,以期引领教师朝着学校发展目标和个 人发展目标奋斗。如在招聘新教师、职称评聘、奖金 发放、评先评优等涉及全校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中, 校长应该公开阐明利益分配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并 维护这些价值原则的实施和执行,引导教职工能够并 善于为自己或学校组织所崇尚的教育价值观念进行辩 护,帮助师生员工充分地了解和认同学校组织教育价 值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陶行知说: “校长是学校之魂”。现代学校的校长 要有“价值领导”的理念,即通过对学校价值观的阐 述、推动、体现和维护,使学校价值观得到师生的认 同。实现教职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从而 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昀矗??<岢忠浴暗掠??住⑽逵?⒕佟蔽?諡迹?浴叭?嬗?恕⒎⒄固厣?蔽??颉W员唤逃?咳范ㄎ?叭??执?逃?际跏笛檠?!薄ⅰ昂颖笔∈痉缎孕⊙А敝?螅??<岢忠运刂式逃??龇⒌闾ぬな凳悼?菇萄а芯浚?岢忠钥萍继厣?逃??腥氲悖??剐问蕉嘌?⑸??钇玫奶厣?疃??嗲?溃?嘟嵌龋??轿坏囟匝???兴刂式逃?T谖迨?嗄甑陌煅У缆飞希?颐怯泄?晒?腿儆?南苍茫?泄?О苡胪纯嗟哪压??乇鹗墙?改暄?=逃?坪踝呷肓似烤保?跹?鼻笮碌姆⒄谷梦颐巧钏疾灰选N胰衔?颐且??烊?Jι?髁⒄?返难?=逃?壑倒郏?佣?烊嗣衤?獾媒逃??岣哐?5拿烙?龋?髁⒀?5男滦蜗螅 一、什么是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对教育的实践和教育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著深刻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它体现在学校的校训、校风、校规、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教师形象等方面。 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它作为人们对教育的实践和教育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著深刻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物质文化的创造,作为一校之长,是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的舵手,是学校教育阵地的旗手。 二、学校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和总结,我们学校近几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十年来学校已取得许多荣誉,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怎样在已有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把学校再做强做大,是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2、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注重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3、大部分教师有工作热情,责任心较强。但有的教师则缺乏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能以身作则,思想素质偏低,缺乏大局意识,有的甚至搞帮派,导致工作贯彻不下去,少了正气多了邪气,影响恶劣,教师焉能安稳。4、对当今教育体制不抱希望,思想有些涣散,出现职业倦怠,想干的干不了,想混的就混了,能干的也就不干了。 三、引领学校教育逐步实现育价值观的转变 (一) 校长首先要形成教育价值观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 当前,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个性化教育、全人教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师德问题和信任感下降,学生负担重等等,追根求源是教育价值观的“缺位”“失真”问题。在发展新教育与实施新课程、新理念的全新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一校之长,如何实现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仍是现在当今学校管理中一重要课题。 作为一位小学校长,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不能只注重成绩,而要把落脚点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上。另外,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创设团结、和谐、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其次,校长要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和发展要求,全面了解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取向,不断对学校教育使命、组织结构进行反思,形成各方利益都能接受的学校教育价值观,以此激励教师、学生等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的热情。 (二)不断改善教学装置与校园环境,彰显学校教育价值观。 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了,而教师们有几人是在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逐步提高教学水平的呢?在转变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过程中,校长应该‘决心’改善教学设施与校园文化环境来向师生及社会表达、彰显学校教育价值观。 我校是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许多课题都获得了研究成果。科技教育又是学校的特色教育,如今已经硕果累累。而现在学校缺乏文化的滋养,需要提升文化底蕴。如果具备这两个有力的“翅膀”,学校一定再次能腾飞,同时也能实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和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的教育目标。因此学校在改善硬体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在校园文化中体现这一理念,并以此激励、潜移默化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三) 强化学校管理行为中的校教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促成教育价值的尽快转变。 学校教育价值观并不能直接发挥作用,而是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其功能,从而决定教师们的行为取向。学校制度文化应该显示“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的价值取向,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校本管理化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严格的管理制度能把学校教育价值观理念转变为师生的自觉行为,约束并抵制不良行为,形成合力。因而,校长应该以制度的形式将教育价值观渗透于学校教学、管理、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制度是比较健全的,但缺乏必要的“行动”。而“行动”更重要;若没有行动,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怎样形成,教育价值观转变如何谈起?校长在学校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维持核心的形式、价值和信念;有意识建构团队目标,培植协作气氛,在引入那些有文化价值和能为校园文化带来新的洞察力的教师加入学校校本管理与建设中来;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使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亲情、感化和帮助,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做人的尊严和从教的幸福。在各种管理行为的强化作用与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下,教师们将慢慢地形成或接纳管理者所期望的价值观念体系,并最终内化为个体本身的价值观念。 (四)对教师进行“继续再教育”,以便引导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发展人、提高人,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队伍是教师。在学校,学生是上帝,在校长眼里教师是上帝,作为校长,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提高教师。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促进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运用,要给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让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接受素质教育新理念,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使教职工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达到自信昂扬、蓬勃向上,提升锐意进取的精神特质。 对于“素质教育”,教师们都知道,素质教育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注意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得其所。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素质,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素质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只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实现,才能谈到整个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上来。因此对教师进行“继续再教育”,才可以引导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 五)以团结、民主为起点实现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根据我校教师现状(学校现状分析),要实现教育价值观的转变首先就要做到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尊重是前提,包容是关键,集体荣誉感是核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生产力。我们要重点抓好领导、党员、教师三支队伍建设,领导要正直清廉克己奉公,“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来引领教师。党员要积极带头做好表率,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民主生活会等途径,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导引正确舆论,发扬吃苦精神,形成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局面。教师要爱岗敬业踏实工作。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学校未来命运不是掌握在校长手里,而是在教师手中。校长们只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与教师的心理亲近度相结合,才能使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的脑海与心灵之中,才能真正成为学校灵魂或学校精神的阐述者、追求者和实现者。大家牢牢攥紧拳头,形成合力去开展工作,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品味,打造人文化、科学化校园。 民主管理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教师对工作的猜疑猜忌少了,对集体的关心关注多了,心平气和多了,怨声载道的少了,理解支援学校多了,牴触顶撞教干的少了。大家心里亮了,关系和睦了,思想意识渐渐统一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如果教师的主动意识被唤醒,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势必给学校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正确的决策从何而来?受教职工欢迎并乐于接受的考核考评制度从何而来?受教职工喜爱、尊敬和拥护的学校领导从何而来?从民主中来!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一是坚持教工代表会议制度,学校的每一项较大的决策公布前,学校校委会拿出讨论稿,由工会主席召集教师代表征求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并修改完善,使决策更贴近实际趋于合理,然后再形成定稿进行实施。二是坚持教师考核小组制度,教师的工作情况如何需要进行考评,而只有公平合理的评价才能让教师心悦诚服,才会更努力工作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三是坚持民主理财制度,学校的财务情况定期总结并公布,让全校教职工监督,知道学校支出了哪些钱,干什么用了,每笔每项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学校教育价值观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认识方法,一种思维模式,它形成与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校长们负有带动本学校教育向发展的责任,只要持之以恒,则会推动本校的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首先,先分别讲下两种教育 : 技术教育,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它是指以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拥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重点在于学技术而后育人! 学校教育,具有固定的组织架构。班、班领导人、年级、年级领导人、校领导人等,来管理教育学生为主教育模式,更加注重文化提升与素质培养! 而二者之间,论技术教育价值观对学校教育教育模式的影响如下: 1、就当今社会而言,很多学生或家长都会存在,学习压力大、任务繁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很多人会反想到一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究其最终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对学习无兴趣。 2、而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教育在人们心中往往会是这样的:学一门技术怎么就不好,有一技在身不怕出去找不到工作,不怕以后为生活所难;况且,技术学校的教育模式会比学校教育模式更新颖有趣味性,学生也更受学生欢迎! 并且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会参透到育人知识,只是技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能够掌握技术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泡面了生活解决了生存问题。而学校教育最终成功的结果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存于社会!目的结果一致。因此,当然会选择受欢迎自己喜欢的。 3、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或者很多家长会在心里形成学校教育观念陈旧,模式老套,不受欢迎!最终还会影响学校教育的生源流失。这样会对很多年轻学生选择技术教育也好,但文化素质的提高方面有些不完善。 二者间,相互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重点在于看您是更注重学一技之长在身还是只文化素质提高了!
学校价值取向 这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啊。这个题目取大了。其实现在中国教育部也在研究这个课题。但核心只有一点 人从生下来到走向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之前都跟价值取向有关。人生的开始就一直在确定价值取向,第一个就是父母然后就是学校了。学校影响不像父母影响,学校影响的是一批。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作用是什么
时间过得真快,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作用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作用是什么
论文的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査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纸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也是学生在进行论文研究中为说明问题、引证论据等目的而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而做的必要标注,用来表明所引用内容的所有者和出处,可以保护文献作者的知识产权,完整的参考文献是论文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论文一起构成了严满的科学研究过程的完整表达形态。它既体现论文在学术上的承接关系和作者的科学态度和品质,又反映论文本身的内涵和价值,还能为读者的进一步研究指引方向,可避免重复劳动,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情报价值。也表明学生已读过的参考文献运料,提供特定主题的相关资料,方便读者研究。作为一篇毕业论文的研究是否有创新、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它对主题研究发展的影响,也取决于国内外同行的反映。
对于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第一,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真实、广泛的研究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涑度。论文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有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导师(或答辩老师)、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第二,体现研究的区别。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毕业论文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的研究成果虽然是学生自己写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样不仅体现自己的研究能力,也体现自己的创新和价值。
第三,尊重前人和他人的知识成果。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着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必须列出参考文献,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如果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材料、结论等,而又没能如实、准确、规范地标注出处,则会被认为作者缺乏学术道德修养,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
第四,反映科学态度和索引作用。毕业论文引用、参考、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都是很正常的,这也是任何一位治学严谨的科研工作者不容回避的。如实、规范地标注参考文献可以说是每一位学生必备的素养,它不仅表明论文作者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和品质,也可为同一研究方向的人提供文献信息,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启发其思维,便于开展进一步的学术研究。
第五,向读者推荐一批经过精选的文献。参考文献能为读者深人探讨某些问题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帮助其査阅原始文献,进一步研读作者引用的内容,以求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自己的餺求。
第六,节省论文篇幅。在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观点来佐证自己将要展开的论点等,如果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都写下来,有时候容易造成论文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了所引的参考文献,论文中所擗表述的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需标注参考文献即可解决。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2、[知识拓展]
1.硕士论文致词
当我从一个默默的湘中小城来到省城长沙,踏入当时的长沙铁道学院时,运气便把我和这片安静的校园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一晃便是七年,人生能有多少个七年啊,我很庆幸这段最美妙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母校。我爱你,中南大学铁道学院!
在举笔行将实现这篇致谢的时候,我猛然察觉本人即刻将分开校园,人生又将写下新的篇章。在这告别之际,只管恋恋不舍,却很爱护,因为在我的性命中有那么多可亲可敬可恨的人值得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爱戴的导师——吴小萍教学。从本科毕业设计开端便师从于吴小萍传授,老师给我最大的印象便是待人和颜悦色、治学谨严。在三年的研讨生生活中,很荣幸又得到老师的抬爱,师恩如母,永刻于心。难忘老师漂亮的心灵和身影,难忘老师给予国度重点课题研究的机遇,难忘老师刚强的性情与不屈的意志。做为我的导师,感谢您对我科研学习上的严格与教诲;做为我的长辈,感谢您给予我母亲般的关怀与香甜可口的饭菜;做为我的友人,感谢您对我知心好友般的促膝而谈以及耐烦地倾听我的心声。此刻,仿佛无奈用语言来形容我的感激之情,惟愿师生情义毕生连续。祝贺老师及家人健康快乐,永远幸福!
对我学业最支持确当然是父母,感谢你们竭尽所能地为我供给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了我健康的体格,诚朴正派的品德,这些都是我受益毕生的财产。我敬爱的弟弟,感谢你对哥哥的爱,我很爱你,愿你学习提高,你是我最大的挂念与盼望。感谢爷爷奶奶和所有亲人们给予我成长的关怀,祝你们永远健康安全。
衷心感谢问难委员会的各位老师们,你们百忙之中抽出时光来审视论文,为我指导迷津;感谢王卫东老师和蒲浩老师平时对我的关心与领导,谢谢你们。
感谢刘虹师姐、杨晓宇师兄在我考研时对我的帮助;感谢秦曦青师姐的济困解危,谢谢你在我找工作的时候给予的鼎力帮助;感谢冉冒平、杨舟、李俊芳、郑小燕和陈剑伟多少位师兄师姐,还有李洪旺、李文、苏卿、梅盛四位师弟师妹在学习上的帮助;感谢我的五位同门破国,洪强,松真,小乔,小可恶,恰是因为你们这三年来的陪同,在一起开心玩闹,相互倾听,计划将来,从此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愿我们的友情地久天长;感谢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寝室三年的华仔和中流,能与你们共处一室相处三年也是缘分,谢谢你们在学习上对我的赞助,还有生活上对我的关心,我们相知相惜,毕业也不会使得我们由于分隔两地而显得那么的遥远。
感谢我的本科同窗兼挚友兰玉、陈轶君、赵练横、杨峰、付黎龙、马玉林,谢谢你们平时对我的关怀与辅助;感谢远在德国的挚友谢欢,谢谢你帮找到了须要的参考文献;感谢那群与我在篮球场上一起奔驰的'矫健身影,刘竞、老秦、罗玉、高杰、西岳、友华、阿根、老卢、凳子、朝辉、周峰等等;感谢那些跟我一起骑单车在春天里驰骋的飒爽雄姿,曲曲、祝志恒、胡文军、方薇等等。感激在大学里给予我家个别暖和的一个个搭档们,兄弟们,与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我毕生难忘,与你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我的生涯一丝都不孤寂。为了幻想和恋情,我们每个人做出了不同的决定,祝愿咱们都能快活,今后再相聚,我们干杯!
感谢中铁十七局的结拜兄长韦兄,谢谢你始终以来对我的支撑与激励;感谢南海舰队的良知陈巍,谢谢你一路走来的陪伴,愿你我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谢中铁十七局的曹总对我关心与厚爱,谢谢您为我做的所有,愿你及您的家人健康快乐;感谢华南理工的老乡小新每次热忱地招待,让我异乡也感触到故乡般的温暖;感谢铁四院的孙泽兵给予我在实习时的帮助与关心;感谢怀化铁路公司的春晓阿姨对我对于生命以及如何看待生活的教导;感谢当年工作在赣龙铁路线上的工班长黄文化,谢谢你颇有哲理的故事,从此拧亮了我心中的明灯。
2.参考文献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于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注:以上在word中的处理是比较常用的做法,不过作者需要了解,投稿稿件是word格式或pdf格式或wps格式,但是很多期刊是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的,二者不“兼容”。因此,作者的word投稿只是编辑部排版的原稿,排版问题作者无需太过担心;而作者如想要编辑部出刊前最后的电子稿(有些作者着急要清样或已经排版的电子稿)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方正的软件就无法打开这个电子稿。
参考文献的作用
参考文献的作用主要有: 1、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科研工作具有继承性,大多研究成果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
2、尊重前人和他人的知识成果。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著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又不列出参考文献,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
3、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说明本文所引用的论点、资料和数据均有出处可查,以便读者核查。
4、向读者推荐一批经过精选的文献。参考文献能为读者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帮助其查阅原始文献,进一步研读作者引用的'内容,以求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自己的需求。
5、节约论文篇幅。在科研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观点来佐证自己将要展开的论点等,如果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都写下来,有时候容易造成论文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了所引的参考文献,论文中所需表述的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需标注参考文献号码即可解决。
关于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作用是什么
在撰写论文的时候,我们不由的会思考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作用是什么呢?论文的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査阅参考过的着作和报纸杂志。
第一,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真实、广泛的研究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涑度。论文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有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导师(或答辩老师)、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第二,体现研究的区别。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毕业论文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的研究成果虽然是学生自己写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样不仅体现自己的研究能力,也体现自己的创新和价值。
第三,尊重前人和他人的知识成果。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着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必须列出参考文献,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如果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材料、结论等,而又没能如实、准确、规范地标注出处,则会被认为作者缺乏学术道德修养,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
第四,反映科学态度和索引作用。毕业论文引用、参考、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都是很正常的,这也是任何一位治学严谨的科研工作者不容回避的。如实、规范地标注参考文献可以说是每一位学生必备的素养,它不仅表明论文作者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和品质,也可为同一研究方向的人提供文献信息,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启发其思维,便于开展进一步的学术研究。
第五,向读者推荐一批经过精选的文献。参考文献能为读者深人探讨某些问题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帮助其査阅原始文献,进一步研读作者引用的内容,以求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自己的餺求。
第六,节省论文篇幅。在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观点来佐证自己将要展开的论点等,如果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都写下来,有时候容易造成论文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了所引的参考文献,论文中所擗表述的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需标注参考文献即可解决。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多次引用同一篇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在文中引用处的[1]后面加页码。可以写成[1:23][1:25],也可以写成[1]p23,[1]p25,还可以写成[1](p23),[1](p25)。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作者而言,参考文献是论文科学选题的前提,是论证观点的有力支撑,是继承和传播前人研究成果的有效方式,保护和评价他人的劳动成果。与学术期刊而言,参考文献可为编者审稿选稿提供参考借鉴,为自身的影响力扩散打造有利条件,可完成不同期刊之间的学术成果传递,节约宝贵有限的版面。
1. 引证文献:是指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2. 同引证文献:指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3.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文章时所引用或参考的,并在文章后列出的文献题录,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4. 相似文献:就是和你的文献主题相同的文献。
1. 一个文献可以同时是引证文献和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包括引证文献,你的论文引用别人的材料了,那被引用的文献肯定是你的参考文献呀,所以是包括的。
2. 引证文献是学术论著撰写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术著述影响大小的重要因素。规范的引证文献既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尊重,更可以从中看出作者自己进行知识产出的过程和基本状况,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的文献被引证的次数越多,此作者的文献越有价值。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列出参考文献的作用:①论证作者的论点,启发作者的思维;②同作者的实验结果相比较;③反映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态度,亦为读者深入研究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篇数不宜过多,论著类论文要求在10篇左右,综述类文章以20篇左右为宜所引文献均应是作者亲自查阅过的,并注意多引用权威性、专业性杂志近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列出时要按文献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编数码,依次列出完整的参考文献(书籍)写法应列出文献的作者(译文注明译者)、书名、页数、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等完整的参考文献(论文)写法应列出文献的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年/卷/期、起讫页数等。
(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7)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然而,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将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
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目前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我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1、注释和参考文献可以重复吗。 2、注释和参考文献能重复吗。 3、参考文献和脚注可以重复吗。 4、参考文献标注可以重复吗。1.注释和参考文献内容无法重复,因两者性质不同、所属领域不同。 2.注释是对论文中不详细的地方进行的解释,为了不影响篇幅所以单独列出。 3.参考文献是指本文写作过程中所学习过的文献。 4.扩展资料参考文献和注释内容无法重复,因两者所属领域不同、性质不同。 5.参考文献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6.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和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7.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8.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9.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10.注释就好像我们上语文课学古诗词时,那一页的下方有一些难理解词汇或者短剧的解释一样。 11.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 12.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 13.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
在正文书写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居中),“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一律书写在论文正文结束后,不得放在各章(节)之后。参考文献引用的技巧如果我们在论文中有引用了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材料、结构等,就一定要记得详细的标注出来的。我们引用参考文献也应该要规范,如果我们在论文中标注的参考文献不规范,也从侧面反映出论文写作者的水平和态度。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文献的多少能体现出论文占有资料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中文论文的参考文献偏少,但也不能简单以文献引用量达到多少简单划分,不同性质的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多少页相差很大。
写论文如何引用参考文献如下:
参考文献只列出已经发表的有影响的参考文献,尽量不要使用未发表的数据和摘要。在投稿之前要对照所有的文献原始出处,仔细检查参考文献内容,最好做校对检查。检查时要确定出现在论文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都确保列在参考文献内容中,同时确定参考文献的内容在正文中被引用。
具体操作:
1、首先,将论文导入word中,做好准备工作。
2、找到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确保参考文献编号的格式正确(编号需要自动生成,不能手动添加)。
3、可通过菜单栏中【开始】>【编号】进行修改(修改时需要选中要修改的文字)。如没有所需要的编号类型,可通过下方【定义新编号格式】来增加我们需要的格式。
4、编号格式修改完后,接下来准备引用参考文献。例如案例论文的第一段的第一句需要引用参考文献【1】,我们将鼠标的光标放到这句话的末尾,句号之前。
5、接下来,在菜单栏中点击【引用】>【交叉引用】,弹出交叉引用操作框。引用类型:编号项。引用内容:段落编号。引用哪一个编号项:选择【1】。
6、点击插入后,交叉引用操作框不会消失,但参考文献编号已经正确引用了,但还要做最后的调整。
7、选中以引用的参考文献编号,在菜单栏中点击【开始】>【上标】,快捷键:【ctrl】+【shift】+【+】。
8、至此,引用参考文献的所有工作都已经完成。测试一下,按住【ctrl】用鼠标点击参考文献编号,可直接跳转到参考文献所在位置。
1、首先,将论文导入word中,做好准备工作。 2、找到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确保参考文献编号的格式正确(编号需要自动生成,不能手动添加)。 3、可通过菜单栏中【开始】>【编号】进行修改(修改时需要选中要修改的文字)。如没有所需要的编号类型,可通过下方【定义新编号格式】来增加我们需要的格式。 4、编号格式修改完后,接下来准备引用参考文献。比如案例论文的第一段的第一句需要引用参考文献【1】,我们将鼠标的光标放到这句话的末尾,句号之前。 5、接下来,在菜单栏中点击【引用】>【交叉引用】,弹出交叉引用操作框。引用类型:编号项。引用内容:段落编号。 6、引用哪一个编号项:选择【1】。点击插入后,交叉引用操作框不会消失,但参考文献编号已经正确引用了,但还要做最后的调整。选中以引用的参考文献编号,在菜单栏中点击【开始】>【上标】,快捷键:【ctrl】+【shift】+【+】。 7、至此,引用参考文献的所有工作都已经完成。
因为你导入的时候软件没有自动识别,需要自己编辑。
本地的中文文献大部分是这样,如果不嫌麻烦,可以去CNKI或者万方下载文献的存盘信息,导入Endnote中即可。英文的也是,好好学习下Endnote的教程。
1、中文文献,从知网导入应找到知网endnote选项保存txt文件后导入。
2、部分英文文献无法识别,可以找到对应的信息和年份自己输入。
endnote导入的文献怎么编辑?
第一步:我们首先随便找文献进行参考文献编辑。
第二步:然后我们在word上的Endnote插件上点击inserte citation。
第三步:接着在弹出的窗口上面有输入框,输入你的参考文献,如何查找。比如我输了一个a,选中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点击下方的insert。
第四步:然后我们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选项,一般大家都选择第一项有作者、年份的那一项。
第五步:选择好后,我们点击插入到word中。
第六步:接着点击word中endnote插件中的edit &manage citation。
第七步:我们在弹窗选中edit那栏,或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update那栏更新。
第八步:选择好后(这里我们选中edit),就可以在endnote中编辑你选中的参考文献了。
需要标注。
引用政府文件和某组织文件的参考文献格式应该是“技术标准”或者“报告”。
技术标准格式:[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报告格式:[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可使用下列指定符号:“:”表示标题、标题说明、出版者、生产者、连载页数;“,”用于后续负责人、出版年份、生产年份、专利文献类型、专利国家、卷号、部件号、连续出版的文献的原始文献标题;
对于系列号、系列号以及后续“在原始文献中的位置”项;“()”用于限定符、报纸发行号、零件号、版号、生产者、出版年份;“[]”用于识别文件类型和作者编写的说明内容;“?”除了上面的项外,其余的描述项后面都跟着“?”号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