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与人发展关系的论文题目

与人发展关系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与人发展关系的论文题目

1.形势与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 2.新时代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3.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都是很好的论文题目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势政策论文,好的题目有:

1、抗击疫情,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时代意义与价值。

5、从全球战疫,看习近平力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扩展资料:

疫情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合则俱利,损则全伤。当前,全球处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不会区分种族民族的差异,不会遵守国界和文明的规范,也不会顾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面对疫情,全球唯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的协作与互助,才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摒弃“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冷漠,才能够尽快在全球更广范围内终止疫情给更多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既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可以选择一些与全人类相关的话题,比如说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战争,资源开发利用等等,具体看你所收集的资料和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来做出选择。

1.《论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罗世钦 暨南学报1995年03期2.《对人生价值观几个问题的探讨》 成力 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04期3.《21世纪的人将有什么价值观》 王锐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04期4.《人生价值的结构》 靳安广 理论探讨2000年05期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1995版

环境与人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

由于我们使用的大多数塑料制品并不能在自然环境中直接降解,如果不加干预其平均寿命会超过50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而分子结构却没有任何改变。这些“塑料沙子”表面上看与海洋动物的食物极为相似,一旦被吞食将无法消化、难以排泄,最终将导致鱼类和海鸟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另外,这些塑料颗粒还能像海绵一样吸附高于正常含量数百万倍的毒素,其连锁反应可通过食物链扩大并传至人类。投入海洋的东西会进入动物体内,最终会将在我们的餐桌上出现。事事都是相同的,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最后受到惩罚的会是谁?是我们人类,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来承担后果;就像前面说到的一样,温州瑞安的河流污染严重,可能会导致空气的不清新而令人患上病症,那时候再后悔已经晚了。现在每到上下班的时间,都是高峰期,车来车往,道路上总是排起了长龙,难道大家就不能骑自行车吗?总是说低碳出行,请问是在做广告还是嘴巴上说说的?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大家心里都知道会有什么危害,那为什么还要开车呢?环境的美好,是要靠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的,并不是几个人说说做做就可以了,如果是这样,那会有什么用,可能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要保护环境,可能小朋友都会提醒家长少开车,低碳出行,那么作为家长的大人,有没有做起带头的作用,给小朋友们作出榜样。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如果区区的环保意识都没有,那又怎能谈上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优良传统呢?古人云:“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在这里,我希望我们人类从现在开始可以保护环境,让人类都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不是继续坐视不理,虽然世界末日是假,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地球真的会因为环境而毁灭了。

环境影响人成长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又有谓“近朱则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此理.当一个人身边所接触的人是正直者,这个人很容易也变为正直的人;反之,友人皆为巧言令色者,这人也容易变为巧言令色者.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是如此,当一个错误的想法被周围人都认为是正确时,这位有自觉者也会对自己开始怀疑.当更多人都如此认为时,这个人就会接受这错误的想法.故人处世间,没有良师益友提拔就随波逐流,如果是好的风气则有好的影响,如果是坏的风气,则受坏的影响.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与世界各国,各种思潮、制度,屡屡变更,皆没有一定.每个时代的人多被那个时代的思潮制度所影响,很少能跳出这种局限.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环境能影响人,可以熏陶人,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它能从多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支配着孩子思想道德行为.良好的环境能成就一个人,而不良的环境也将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负面作用,当然这里的环境既指家庭环境、也指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大家也都听过易中天品三国吧,在电视上曾进行过专题报道,他的成长就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易中天的父亲是大学教授,热衷于搞学术研究,家里藏书丰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地就好学乐学了.他的儿子个个都很有优秀.易老在电视采访中说:“我从来没有为儿孙们的学习操过心,也从来没有打骂过他们.”最后总结时说,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关键,言传不如身教.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环境感染着孩子、教育着孩子,无言胜于有言,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受到教育.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见,很可惜的是现今的教育实在办得不好,没有注重人性的培养,而只注重在技术、知识上的东西.教育应该是探寻生命、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然的话,这个世界就只成为一个机械人的世界,只知道赚钱、被潮流牵着跑,是何等的无意义.已故的宣化法师对当今的教育有一番精辟的见解,他认为现今的教育可说是破产,在学校里老师给同学灌输的就是如何争第一.学生就如一张白纸,结果就养成人人好争好斗的性格.国与国的战争皆是好争、好斗而产生,谦让的精神却没有给与灌输.写到这里,希望见闻者能或多或少那出自己的一些力量,推动世界教育的发展,使其走入正轨.如此一来,人类的未来才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光明.

人与他所身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环境对人十分重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但是内容呼应了题目,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因此,好的环境可以感染一个人,而坏的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让人走上歧途。我们要想健康的成长,就一定要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成长。

在战国时代的孟母,因为看到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好,就连续搬迁了3次。(引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有力地支持观点)那时的孟子热爱学习,就”近朱者赤“,后来成为了一名儒学大师。这说明,我们身处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远比在一个乌烟瘴气的环境好许多。

但这里所说的”环境“并非生活条件怎么这么优越,而是周围的人的品德、道德修养怎么样。例如,那些从小生活在皇宫中的皇子,受到天下一流的教育,吃穿住行都十分优越,最终却很少成材的,大都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般都是和宦官长大的,身边的人对他阿谀奉承,这会滋长那些皇子的傲慢。他们交的都是些狐朋狗友,久而久之,自然“近墨者黑”了。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巨大的影响。好的环境可以给人以美的熏陶、无声的改变人的性格;坏的环境却会,令人蒙蔽,甚至走向堕落之途。(对比鲜明,强调好的环境的作用)也许我们都想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但这是不可能的。当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时,可以改变自己。

自古以来,有许多寒门弟子,他们出身低贱,却一样取得了成功。就比如凿壁借光的匡衡,自己家境贫穷,父母也没多大文化,家庭环境不好。但他热爱读书,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创造条件,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也不应该抱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我们应该多向匡衡哪样的人学习,自身环境不行,就创造出好的条件,自己拼出一个天地。

我们人可以说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环境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我们要尽量处于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之中,或者,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或氛围。我相信,我们行,我们一定行的。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古文《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如果真是如此,那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恶人呢?如果天生性善,想必其恶应该是后天形成的啰!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接下去的两句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了!这就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都是同一父母所生,长大后个性迥然不同,想必也是后天形成的。后天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啊!它可以使一个原本个性善良的人渐渐走向不归路,也可以让两个同时、同地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个性完全不同。环境就像个老师,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孟子的母亲最了解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个小孩子,有样学样的本能,更容易学到不好的习惯,这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如果当初孟母没有这样做,也许就没有孟子这样的一个旷世伟人,真是环境造就圣人啊!环境是培养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每个人事事都受环境的影响,晏子春秋上曾有“南橘北枳”一语,就是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为淮南的环境适合它的成长,所结的果实饱满又香甜,一旦移到淮北,没有丰霈的雨水,肥沃的土地,就成了不可口的枳。这比喻同样的东西会因环境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以上的各个例子,都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深且远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被环境影响的经验。父亲是医生,儿子也可能选医生这一行;父亲经商,儿子也可能经商;父亲是黑道,是贩毒,儿子也可能学坏。这也就是“家学渊源”的道理。所以不论是家庭、学校、甚至社会,都应该塑造一个优质的环境,让每一个小孩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就不会有“不良青少年”这一词了。社会就像个大染缸,造就出许多不同的人,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所以一个人的学习环境很重要,一个认真努力的学生,到了一个读书风气不好的班级,想不受影响也难,不知不觉日久就会被同化了。环境的魔力是难以抗拒的。所以一个社会要好,先要导正社会风气。一个学校要好,先要树立优良的校风。一个班级要好,先要培养良好的读书风气。一个人要学习成长走向正途,环境的选择就更显重要了。外部环境对一个人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在某些时候,某些环境下可以做的非常优秀,而在有些环境下,却表现的不理想。是一个外部的大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好的环境对一个人是一种催化剂。我的一个朋友在北京,那天和我在网络上QQ聊天,我说,在北京发展应该比西安好吧,北京的各种条件都比西安好,而且机会也比西安的多,他说其实更多的是,北京对他的成功是一种催化剂,是那种成功的环境,对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做作。我们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其实更多带给我们的应当是一种眼界的开阔,一种思维的放大,和一些看不到的新事物。我其实早都渴望去一个新的环境里刺激自己的潜力细胞了,我相信自己有许多许多的潜力没有开发出来。我相信一个成功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有决定性的,当然一个人小时候的学习环境,更是对这个人的一生起决定性质的。周围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改变也是有很大影响的。为了我们的成功能早一天来临,我们就要努力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吧!

环境与人际关系发展论文题目

环境影响人成长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又有谓“近朱则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此理.当一个人身边所接触的人是正直者,这个人很容易也变为正直的人;反之,友人皆为巧言令色者,这人也容易变为巧言令色者.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是如此,当一个错误的想法被周围人都认为是正确时,这位有自觉者也会对自己开始怀疑.当更多人都如此认为时,这个人就会接受这错误的想法.故人处世间,没有良师益友提拔就随波逐流,如果是好的风气则有好的影响,如果是坏的风气,则受坏的影响.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与世界各国,各种思潮、制度,屡屡变更,皆没有一定.每个时代的人多被那个时代的思潮制度所影响,很少能跳出这种局限.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环境能影响人,可以熏陶人,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它能从多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支配着孩子思想道德行为.良好的环境能成就一个人,而不良的环境也将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负面作用,当然这里的环境既指家庭环境、也指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大家也都听过易中天品三国吧,在电视上曾进行过专题报道,他的成长就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易中天的父亲是大学教授,热衷于搞学术研究,家里藏书丰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地就好学乐学了.他的儿子个个都很有优秀.易老在电视采访中说:“我从来没有为儿孙们的学习操过心,也从来没有打骂过他们.”最后总结时说,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关键,言传不如身教.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环境感染着孩子、教育着孩子,无言胜于有言,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受到教育.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见,很可惜的是现今的教育实在办得不好,没有注重人性的培养,而只注重在技术、知识上的东西.教育应该是探寻生命、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然的话,这个世界就只成为一个机械人的世界,只知道赚钱、被潮流牵着跑,是何等的无意义.已故的宣化法师对当今的教育有一番精辟的见解,他认为现今的教育可说是破产,在学校里老师给同学灌输的就是如何争第一.学生就如一张白纸,结果就养成人人好争好斗的性格.国与国的战争皆是好争、好斗而产生,谦让的精神却没有给与灌输.写到这里,希望见闻者能或多或少那出自己的一些力量,推动世界教育的发展,使其走入正轨.如此一来,人类的未来才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光明.

【摘要】 目的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现状及其各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山东省3所高校700名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自尊量表(SE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S)、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应用SAS8�0软件进行累积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大学生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占38�51%,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占15�06%。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主要因素为参加集体活动情况、对别人不信任程度、社交能力、害怕死亡、神经质、生活事件、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结论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率较高,学校、社会及家庭应注意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 【关键词】 大学生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的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许多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1,2〕,人际关系和谐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3〕。为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咨询、诊断和辅导提供理论指导,进行了本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0月~11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济南大学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700名作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1份,回收有效率为90�14%。其中男生311名,占49�29%;女生320名,占50�71%。一年级159名,占25�20%;二年级298名,占47�23%;三年级174名,占27�57%。理学147名,占23�30%;工学134名,占21�24%;医学350名,占55�46%。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19�39±1�06)岁。 1�2 调查工具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4〕、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5〕、自尊量表(SES)〔6〕、抑郁自评量表(SDS)〔6〕、焦虑自评量表(SAS)〔6〕、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S)〔7〕、防御方式问卷(DSQ)〔6〕、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6〕和一般情况问卷。 1�3 方法 调查员均为本校研究生,施测前进行严格培训。在正式调查前,首先随机选取2个班(75人)进行预调查。2周后开始正式调查。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匿名笔答方式进行,要求被试者独立完成问卷。在调查结束15d后,随机抽取2个班,共83名学生进行重复测量,并对2次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系数和Pearson相关系数均>0�75。 1�4 统计分析 将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逻辑检查、整理编码和数据量化,然后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 2003数据库。以人际关系困扰总分≤8、≥9且≤15、≥16将人际关系困扰划分为无、轻度、严重,分别赋值0,1,2。运用累积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在进行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时,对于分类变量需进行如下量化:两分类无序变量赋值0、1;无序多分类和多选变量,根据例数多少及实际需要合并成两项,或者引进哑变量;有序多分类变量按照顺序赋值1,2,3,……。从而确定共计51个自变量。最后检验各自变量与LogitP之间的线性关系。经检验,a14(每周上网频度)、a15(每周运动频度)与LogitP之间为对数关系。因此对a14和a15 进行变量变换,以对数形式引入模型,其余自变量直接引入模型。 2 结果 2�1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 大学生无人际关系困扰者占46�43%(293/631);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53�57%(338/631);其中,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占38�51%(243/631),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占15�06%(95/631);具有明显人际关系障碍者占1�43%(9/631)。2�2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对模型的拟合优度的检验结果(P>0�05),说明预测值和观察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的预测能力为:一致性=91�9%,不一致性=7�5%,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对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中P值<0�10的32个指标进一步用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拟合(选入和剔出标准均为0�05)。最终共有8个变量进入模型,见表1。 3 讨论 本调查发现,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占38�51%,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占15�06%,与汪雪莲〔8〕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就所有累积Logit而言(即人际严重困扰对轻度困扰、无人际困扰的对数发生比;人际严重困扰、轻度困扰对无人际困扰的对数发生比),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神经质程度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是无神经质的4�078倍。原因可能为神经质程度高的人,表现为焦虑、紧张、易激怒、偏激,常伴随有抑郁。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社交能力差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是社交能力强的2�755倍。社交能力差,即缺乏人际沟通、交流的技巧,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在人际交往中常处于被动的境地,从而产生人际关系困扰。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受生活事件影响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是不受生活事件影响的2�257倍。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应激源,当累积到超过心理承受限度时,就会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其精神状态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从而引发心身疾病,人际关系也会失调。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角色作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突出。当父亲在满足子女需要方面表现得小气、吝啬,对子女的行为挑剔、否定,认为子女带给自己反感、不快等拒绝否认倾向,容易让子女感到无能和自卑,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子女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而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则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表1 人际关系困扰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略)【参考文献】 〔1〕 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64-367. 〔2〕 田可新,唐茂芹,吴昊,等.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7):657-659. 〔3〕 D' Angelo B,Wierzbicki of daily hassles with both anxious and depressed mood in students〔J〕.Psycho Rep,2003,92(2):416-418. 〔4〕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5〕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6〕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增刊,251-252,160-161,202-205,46-53,285-288,122-129. 〔7〕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34-36. 〔8〕 汪雪莲,许能峰,杨德辉,等.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4):247-249.

付费翻译平台一般都是先支付再翻译,本人找到一家翻译平台,这家一直是专门做pdf阅读器的,因此本人觉得他自动翻pdf也会比较擅长,就预付费翻译了一篇10页左右的pdf,但是花了半个多小时不说,最关键的是翻译效果很一般,又贵,于是果断放弃。,找北京译顶科技去做,花的钱也不多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文1有两群鸭子,其中一群特别会下蛋,每天可以下一只大大的蛋;而另外一群则非常懒下蛋,两天或三天才下一只普通大的蛋。这两群鸭子各自生活互不干扰,各有各的池塘和草地,各下各的蛋。在猴年马月鸡日,懒鸭子群当中的一只鸭子来到了勤奋鸭子群当中,这里的一切让它非常惊奇,鸭子们竞争下蛋的场面非常热烈,每只鸭子对下蛋都非常有激情,非常有积极主动性,恨不得生出一个吉尼斯纪录的鸭蛋或者生下TWINS蛋来好让人刮目相看赞不绝口。这给新来的鸭子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于是它决定留下来,也决心像别的鸭子一样天天勤快的生蛋。一个月以后,它成功了。它每天也可以生下一个又大又白的鸭蛋来。世界一天一天在变,但勤奋鸭子与懒惰鸭子们的生活没有改变。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勤奋鸭子群里的一只鸭子出来散步时不小心走失了,却意外碰上了那群懒鸭子。这里的鸭子对生活没有什么向往,不会去勤快地寻找食物,对下蛋也没有什么兴趣,如果吃得不好或者没找到食物就根本不下蛋,懒懒散散的,高兴的时候今天下一个蛋,不高兴时过几天才下一个蛋。所以这群鸭子的鸭蛋产量非常的低。看到这一切,那只勤奋鸭子心凉了,可是它一时还找不回原来的集体,于是它暂时留了下来,和这群懒鸭子们住在了一起,时间久了,也就渐渐地习惯了它们的生活。可是一个月以后,曾经每天能下一个大鸭蛋的鸭子居然不会下蛋了。人是同样的人,但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结果。如果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里,受到周围的人感染,他也会努力勤奋起来,并且做得到自己的,成功的人或许成了这个群体的,或者开创了他自己的新事业,或者在某一方面他是专家,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但如果呆在一个散漫懒惰的群体里,同样也会让一个优秀的人变成懒汉。如果他不能改变这个群体,那么就要被这个群体给同化。人总是有惰性的,当周围的人都不思进取沉迷于安乐,对工作得过且过,没有计划性,没有长远性,没有良好的执行力,组织框架松散无序,在这种环境感染下,再勤快的人也会变成一个庸碌无为的人。人不能改变环境,但环境可以改变人。一个人,如果自己不想进取,那么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懒惰环境的影响是最容易的。这时候的他不想主动地改变他自己的什么,他只会随波逐流。或许即使在一个勤奋的群体里他也跟得上,但这样的鸭子不会生出的蛋来,或者生出更多的蛋来。他的水平仅仅是在平均线以下,是属于随时可被淘汰的那一等人。肯用心做事的人都会积极地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对他的影响而实现他的目标,在完成他的工作之内,他会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理论上来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在合适的机会之下一定可以转变为真正的工作力。若某个人在某项工作当中表现平平,并不是他的状态;但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从事另一项工作,或许缘于平时的积累,或者在这方面找到了他工作的潜力,因此便能比以前做得更好,做得更大,做得更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肯去挖掘。

生态与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毁林开荒、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法律,设置了机构,逐步增加了投入,加大了重点地区的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初步控制,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形势严峻。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废水排放量2003年达到460亿吨,其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万吨,超过环境容许量68%。城市垃圾产生量已接近每年亿吨,处理率仅%,无害化处理率更低。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每年约1000万吨,1/3没得到安全处置。 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五类,一类水最好,源头没有任何污染,三类以上的可作饮用水源,最差的五类可以用于农业灌溉。2003年七大水系407个监测断面中一至三类的水仅占%,劣五类的水占%,即近1/3的水用于农业灌溉都不合格,可见污染之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三级,一级标准空气质量最好,长期生活在超过三级标准的大气中,身体会受到伤害。2003年国家掌握监测数据的340个城市中达到空气质量标准二级以上的城市有142个,占%;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91个,占%。 目前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凸现,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压缩型,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我国江河湖海有机污染依然严重,同时湖泊和海域又出现以氮、磷为主要污染物的富营养化问题。不少城市饮用水源地已监测到许多微量的有毒有害化合物,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大气中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污染尚未解决,大城市由于机动车的快速发展,氮氧化物及其带来的光化学烟雾污染呈明显加重趋势。除了大气和水污染之外,土地污染也日益突出,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废旧汽车、家电造成的污染也成为新的环境问题。放射性污染威胁也在增加,国内已有6万多枚各类放射源,每年还以15%的速度增加,尚有上万枚废弃源未得到合理收贮,几乎每月都发生放射源被盗事件上,威胁公众安全。 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土地资源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别是后者,目前面积仍在扩大。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增长质量下降并存的局面,草原退化面积大、程度重。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北方更为突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下降、湿地干涸,旱灾、水灾不断,损失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破坏很严重,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些已经绝迹,品种资源锐减,野生种源大量流失,外来物种危害加剧。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专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2001年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3~4%。世界银行1997年发表的报告测算,中国仅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约540亿美元(以1995年计),占同期GDP的8%。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调查,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94亿元,占9省区GDP的13%。如果从微观上分析,水质污染导致饮用水和企业生产用水处理成本增高;超标的污水用于农灌,既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又降低其品质。今年3月份由于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厂违法排污造成沱江严重污染,仅初步调查,损失就达二亿多元。 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局部地区土法冶炼金属已造成周围人群患病。中国与美国的一项联合研究证明,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已影响到儿童的肺功能。世界银行上个世纪末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城市中,每年约有万人由于大气污染的危害过早死亡,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致病而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 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众来信来访呈显著上升趋势,经常发生因污染问题企业与周边群众矛盾尖锐。上下游水污染和跨界污染纠纷近年来日益增多,甚至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的冲突。法院审理涉及环境保护的各类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呈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已签署和批准了30多项国际环境公约,履约任务繁重。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我国际形象,同周边国家存在的环境问题处理不好会成为外交摩擦的隐患。我国工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环境标准低,有些还没有环境标准,直接影响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受到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实现的。这不仅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二要转变体制和机制,经济体制的转变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符合生态环境的规律,干部政绩考核不仅要考核GDP是否增长,还应考核环境质量变化的指标和环保法规执行的情况。三要制定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政策,包括各种资源能源节约的政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转到新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强调的原则是,资源“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从国内和国际一些试点的经验看,在企业层次可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最大限度减少生产中原材料的消耗,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不排或少排废弃物。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或把不同企业联合起来,相互利用生产的废弃物,从而减少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并扩展到消费领域,建立循环型社会。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究表明,国家发展有四类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加工资本(实物)和自然资本。如果在经济增长中其他资本增加了,而自然资本减少了,总资本量可能不是增加而是减少。如果单纯用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可能导致不计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的结构、质量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后果。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 要做到环境信息公开,公开发布国家和各地区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状况,公开政府在环保方面采取的措施,让人民群众了解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还要依法公开企业排污行为,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进行监督。 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要发动群众为环保献计献策,鼓励群众对违法排污企业检举报告。要支持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支持和引导环保社团和环保志愿者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室内污染和白色污染等问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发展环保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工作,推广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政府要带头制定绿色采购政策,扶持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占领市场。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一靠机制、体制创新,二靠科学技术进步。今后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国际上有学者提出四倍跃进的观念,即通过采用新技术,可以做到消耗一份能源或资源,创造目前四倍的经济增长。 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是当前非常紧迫的问题。由于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落后,我国工业生产无论是单位产品还是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水资源和一些原材料都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GDP占世界的3%左右,而每年消耗的钢材、水泥分别占到世界的25%和50%。建立节约型社会,除了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制定法律和各项经济政策,确定合理的资源价格外,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能源和资源及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利用的技术,发展静脉产业。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提高处罚标准,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要有各种引导措施,激发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努力实现双赢。要逐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即生产某些耐用消费品和对环境有影响产品的企业,要负责这些产品使用后回收和处理,能再利用的再利用,能作为资源回收的,处理后作为资源再用,无法回收利用的做到无害化处理。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其自发倾向。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城市集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特别是国家为民族长远利益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珍稀物种保护、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等,都需要政府的投入。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家还应探讨设立环境税和环保专项基金的可能性,为保护和治理环境建立可靠的资金渠道。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国际社会为解决这些全球环境问题制定了几十个环境公约和议定书。我们应该积极参加这些公约和议定书的谈判和相关项目的合作。一方面维护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合法的环境权益,一方面对外介绍我国的环保工作,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影响,努力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国际交往中需要处理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我国不少产品特别是农牧产品,由于环境污染或产品不符合对方的环境标准而被发达国家限制进口。这一方面需要提高我国产品的环境质量要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外交手段,消除发达国家有意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我国党和政府已经做出了正确选择,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通过各项具体工作认真加以落实。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 -------------------------------------------------------------------------------- [发布时间:20040719] [来源: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毁林开荒、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法律,设置了机构,逐步增加了投入,加大了重点地区的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初步控制,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形势严峻。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废水排放量2003年达到460亿吨,其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万吨,超过环境容许量68%。城市垃圾产生量已接近每年亿吨,处理率仅%,无害化处理率更低。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每年约1000万吨,1/3没得到安全处置。 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五类,一类水最好,源头没有任何污染,三类以上的可作饮用水源,最差的五类可以用于农业灌溉。2003年七大水系407个监测断面中一至三类的水仅占%,劣五类的水占%,即近1/3的水用于农业灌溉都不合格,可见污染之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三级,一级标准空气质量最好,长期生活在超过三级标准的大气中,身体会受到伤害。2003年国家掌握监测数据的340个城市中达到空气质量标准二级以上的城市有142个,占%;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91个,占%。 目前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凸现,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压缩型,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我国江河湖海有机污染依然严重,同时湖泊和海域又出现以氮、磷为主要污染物的富营养化问题。不少城市饮用水源地已监测到许多微量的有毒有害化合物,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大气中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污染尚未解决,大城市由于机动车的快速发展,氮氧化物及其带来的光化学烟雾污染呈明显加重趋势。除了大气和水污染之外,土地污染也日益突出,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废旧汽车、家电造成的污染也成为新的环境问题。放射性污染威胁也在增加,国内已有6万多枚各类放射源,每年还以15%的速度增加,尚有上万枚废弃源未得到合理收贮,几乎每月都发生放射源被盗事件上,威胁公众安全。 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土地资源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别是后者,目前面积仍在扩大。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增长质量下降并存的局面,草原退化面积大、程度重。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北方更为突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下降、湿地干涸,旱灾、水灾不断,损失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破坏很严重,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些已经绝迹,品种资源锐减,野生种源大量流失,外来物种危害加剧。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专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2001年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3~4%。世界银行1997年发表的报告测算,中国仅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约540亿美元(以1995年计),占同期GDP的8%。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调查,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94亿元,占9省区GDP的13%。如果从微观上分析,水质污染导致饮用水和企业生产用水处理成本增高;超标的污水用于农灌,既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又降低其品质。今年3月份由于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厂违法排污造成沱江严重污染,仅初步调查,损失就达二亿多元。 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局部地区土法冶炼金属已造成周围人群患病。中国与美国的一项联合研究证明,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已影响到儿童的肺功能。世界银行上个世纪末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城市中,每年约有万人由于大气污染的危害过早死亡,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致病而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 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众来信来访呈显著上升趋势,经常发生因污染问题企业与周边群众矛盾尖锐。上下游水污染和跨界污染纠纷近年来日益增多,甚至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的冲突。法院审理涉及环境保护的各类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呈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已签署和批准了30多项国际环境公约,履约任务繁重。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我国际形象,同周边国家存在的环境问题处理不好会成为外交摩擦的隐患。我国工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环境标准低,有些还没有环境标准,直接影响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受到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实现的。这不仅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二要转变体制和机制,经济体制的转变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符合生态环境的规律,干部政绩考核不仅要考核GDP是否增长,还应考核环境质量变化的指标和环保法规执行的情况。三要制定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政策,包括各种资源能源节约的政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转到新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强调的原则是,资源“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从国内和国际一些试点的经验看,在企业层次可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最大限度减少生产中原材料的消耗,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不排或少排废弃物。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或把不同企业联合起来,相互利用生产的废弃物,从而减少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并扩展到消费领域,建立循环型社会。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究表明,国家发展有四类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加工资本(实物)和自然资本。如果在经济增长中其他资本增加了,而自然资本减少了,总资本量可能不是增加而是减少。如果单纯用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可能导致不计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的结构、质量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后果。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 要做到环境信息公开,公开发布国家和各地区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状况,公开政府在环保方面采取的措施,让人民群众了解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还要依法公开企业排污行为,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进行监督。 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要发动群众为环保献计献策,鼓励群众对违法排污企业检举报告。要支持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支持和引导环保社团和环保志愿者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室内污染和白色污染等问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发展环保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工作,推广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政府要带头制定绿色采购政策,扶持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占领市场。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一靠机制、体制创新,二靠科学技术进步。今后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国际上有学者提出四倍跃进的观念,即通过采用新技术,可以做到消耗一份能源或资源,创造目前四倍的经济增长。 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是当前非常紧迫的问题。由于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落后,我国工业生产无论是单位产品还是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水资源和一些原材料都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GDP占世界的3%左右,而每年消耗的钢材、水泥分别占到世界的25%和50%。建立节约型社会,除了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制定法律和各项经济政策,确定合理的资源价格外,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能源和资源及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利用的技术,发展静脉产业。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提高处罚标准,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要有各种引导措施,激发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努力实现双赢。要逐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即生产某些耐用消费品和对环境有影响产品的企业,要负责这些产品使用后回收和处理,能再利用的再利用,能作为资源回收的,处理后作为资源再用,无法回收利用的做到无害化处理。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其自发倾向。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城市集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特别是国家为民族长远利益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珍稀物种保护、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等,都需要政府的投入。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家还应探讨设立环境税和环保专项基金的可能性,为保护和治理环境建立可靠的资金渠道。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国际社会为解决这些全球环境问题制定了几十个环境公约和议定书。我们应该积极参加这些公约和议定书的谈判和相关项目的合作。一方面维护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合法的环境权益,一方面对外介绍我国的环保工作,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影响,努力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国际交往中需要处理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我国不少产品特别是农牧产品,由于环境污染或产品不符合对方的环境标准而被发达国家限制进口。这一方面需要提高我国产品的环境质量要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外交手段,消除发达国家有意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我国党和政府已经做出了正确选择,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通过各项具体工作认真加以落实。 更多参考.

据学术堂了解,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当今社会农业也是必须发展的产业,农业如果一旦停滞必定会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为了研究农业与经济的关系.下面来看看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2、甘肃省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研究3、面源污染防治视角下农村土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4、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自主管理问题分析5、凌源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研究6、云南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实施情况及成效7、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8、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河南省方城县农户的调查9、城镇化率与农机化程度的关系研究10、贵州山区公路沿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11、我国环境污染源中废气的监测方法分析12、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13、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效应14、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15、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及动力16、大力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17、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18、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评述与建议19、我国肉鸡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行为及影响因素20、中国东西部地区蔬菜流通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

1.共同承担绿色责任合力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的社会系统工程,包含着生态意识文明、生态管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产业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等多个子系统。因此,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需要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承担绿色责任,合力建设生态文明。提升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领导力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击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当前,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仍任重而道远。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实施可持续生产的最关键环节。企业必须主动适应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推进我国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表率。推进产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提升企业◇展绿色经济的意识。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通过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但是在倡导绿色经济的社会大潮中,企业再也不能以减少环保成本作为利润增长的途径之一,必须提高对绿色责任的认知水平,将承担绿色责任从传统的道德选择发展成为现实的理性选择。企业必须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寻求,要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清醒认识,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有深入了解,对国际贸易中日益复杂的绿色壁垒有充分准备,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努力拓展绿色发展的新空间。在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征程上,那些积极顺应绿色潮流,勇于承担绿色责任,深度实施绿色战略的企业必将收获金色的果实。推进产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企业绿色◇展的能力。通过加强绿色科技开发和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和推进产业升级,更好地适应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绿色需求,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绿色环保产品。企业要建立健全绿色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各种环境管理体系,认真实施国家环保法律法规,通过实行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清洁生产模式,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更有效地承担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此外,企业还要积极通过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化的二氧化碳的产业,以及开发利用洁净新能源、合理利用二氧化碳资源等措施,提升绿色经济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推进产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优化企业绿色◇展的环境。一方面,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倒逼机制,将生态基础、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前提条件,构建符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体系。充分运用法治手段增强企业绿色发展的外部压力,通过建立碳税征收手段,完善生态问责机制等措施,严格规制损害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促使企业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定责任。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作用,挖掘企业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完善碳汇交易、绿色技术扶持、绿色金融服务等引导激励机制,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公平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走出一条依托绿色科技、降低绿色成本、创新绿色产品、实现绿色效益的新路,使企业承担绿色责任和收获绿色效益达到平衡发展。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在组织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上承担着首要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路,提出了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四个着力点,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提升意识、创新管理、完善制度,全面提升建设生态文明的领导力。首先,抓好生态意识文明建设,引领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从生物与环境整体优化的目标来理解和追求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等。生态意识文明不仅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还是协调人类内部有关环境权益的纽带,是人类认识能力提升的集中表现。建设生态意识文明,政府首先要以身作则,秉持生态理性的价值取向,追求绿色公共治理目标,树立绿色发展的政绩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协同并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存。其次,抓好生态管理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探索绿色◇展的创新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属于社会公共管理领域,政府只有将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地整合到公共治理过程中,才能推动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管理文明,政府就要以创新绿色治理机制为着力点,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计划,完善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切实体现政府绿色公共治理的理念,发挥政府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政府应继续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绿色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加快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外,政府应将生态经济效益作为公共管理决策的核心依据,通过制定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推行绿色产业质量认证标准、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措施,构建完备的促进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确保政府生态管理的规范化和长效化。最后,抓好生态制度文明建设,营造全社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优良环境。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制度规范成果,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标尺,也是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建设生态制度文明,政府就要强化生态管理中的法律责任,通过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强化生态法治保障能力,提高社会成员执行生态制度规范的主动性,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在实处;通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丰富绿色税收手段、扶持绿色科技创新等措施,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合理作用,协调整合各种管理要素,营造全社会服务绿色发展、合力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环境;通过继续推进区域性低碳发展试点工作、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分类总结不同行业和地区低碳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汇聚全民建设生态文明的源动力民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践行者的主体责任。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涵盖着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在根本上体现着社会民众更高层次的利益需求。当前,如何在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享有优质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仍然是广大民众高度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契合了百姓的现实需求,赢得了百姓的真心拥护。社会公众是生态文明行为建设的主体,只要汇聚全民建设生态文明的源动力,定能谱写出美丽的新篇章。发挥民众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作用,就要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普及绿色经济知识、宣传环保法律政策,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提高社会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和支持度,使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意志和共同理念。通过构建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的绿色消费体系,使物尽其用、循环利用、节约环保切实体现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中。通过绿色消费补贴、征收消费碳税等市场调节措施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公众抑制和消除奢侈浪费的陋习,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使追求绿色低碳生活成为社会风尚。发挥民众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作用,就要汇聚民众智慧,拓展社会管理渠道。现代公共治理十分尊重民众的社会管理主体地位,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集聚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各类绿色公益组织在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广绿色环保项目、监督环保政策执行等方面均有良好表现,在促使民众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引领民众有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凝聚和示范作用。政府应加强与公众及社会组织的沟通合作,完善必要的管理和激励措施,引导公众通过绿色提案、公益诉讼、志愿服务等多种渠道参与社会建设,使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热情得以充分抒发,汇聚全民的智慧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社会与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进入生态文明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所以,生态文明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没有任何关系。就如同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经济形态一样,不是任何社会制度的专利。 最近有很多人发表文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社会意义,但是,也有人在片面强调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属性,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推进生态文明,甚至断言资本主义就是生态文明的天敌。对此观点我觉得值得商榷。 他们引经据典,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出理论依据为自己的观点佐证,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拉名人或伟人的话做依据,这是现在很多人惯用的论证方法。 固然,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是,现在那些引经据典的人们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自我改革,现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原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把马克思恩格斯160 多年前对原始资本主义的批判用于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并由此断定现代资本主义也是必然阻碍生态文明的,这样的结论似乎有点失之偏颇和武断,并不符合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 如果硬要把生态文明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挂钩,说成是社会主义专有的,那么,以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和生态为主要标志的生态不文明行为就应该只能是资本主义专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不不应该会有这种行为,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我们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当今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而且,可持续发展为什么会成为人类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同理念。 农业文明也好,工业文明也好,生态文明也好,它们既是人类共同走过的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对社会、对自然、对自身认识由低到高的不断升华,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无论什么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或民族,都走过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经历了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和生态危机的炼历,都共同面对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难题,对生态文明也都有着共同的认识和渴求,因此无论什么社会制度的国家也都需要可持续发展,必将共同走入生态文明。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方面的革命和进步,而生态文明不但包含了技术的进步,还包含了思想的、观念的、道德的、文化的进步。虽然思想、道德、文化范畴要受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但是,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上,基于人类共同的命运、良知和责任,在思想、道德、文化方面也会形成共同的认识。而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思想、道德、文化方面的共识,根本就与社会制度无关。 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都为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的贡献。同样,现代的生态文明也是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诞生的,如果没有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的诞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生态文明发源于工业文明,又超越于工业文明,他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升华,而不是简单的抛弃和武断的否定。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决不能象文化大革命那样,为了建立所谓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风俗、新思想、新习惯,而去割断历史,要全面破除历史上所有的旧文化、旧风俗、旧思想、旧习惯。从而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大浩劫。我们相信,生态文明无论如何发展,它都割不断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毕竟我们现代生活所有的物质基础都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如此。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都是产业文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生态文明却是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的文明,是对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中被忽视了的人与自然界关系认识的一种升华,它虽然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是它反过来统领和影响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促进人类物质财富的生产、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替升的关系,而不是替代的关系。 在我们中华古老文明的思想宝库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倡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实就是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和雏形,只不过是后来的工业文明把它抛弃了,没有把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而也。我们今天提出生态文明,既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由此看来,生态文明的出现并不是由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决定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必然的文明形态和文明成果,是人类在前人创造和积累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间关系达成共识的表现形式。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口号,或者只是一个先进的理念,它更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实践,它不但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也表现为一个群体或个人的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这些都只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或公民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关,而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没有关系。当然,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态文明程度的国家,实践生态文明的形式和程度会是不一样的,但生态文明的内涵却都是相同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在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在第二次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后来又签署若干全球性的环境保护公约的行为。 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什么都和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有关,如果我们总是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睛去观察一切事物,把什么都帖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标签,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就象当年我们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有环境污染一样,可最终我们还得尊重客观事实,认真而严肃地对待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当吸取曾经的教训,不要老犯健忘症的错误啊。 当今之道,面对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我们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讨论生态文明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专利这样的问题,而是应该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想,去实践、去创新、去丰富生态文明的理论宝库和深刻内涵。让生态文明不但成为现代文明绚丽之花,也成为当代社会实践丰硕之果。这样比我们在那里坐而论道,空泛地讨论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更有意义得多。

日本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文题目

我倒觉得那种现象的成因,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家庭那么小范围,而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因为日本的大和民族的性格特点,造就人们的思维固化,影响到家庭,影响到个人,再回头影响社会,是一个循环。虽然不能说日本全民病态,只是他们的有些想法与对事物的认知和中国人实在是天差地别,会让我们觉得比较雷。不管多大年龄拉帮结伙都很正常,不过日本的那种欺负实在是让人比较开眼界,一个人被讨厌,竟让会连带周围群体的疏离和攻击。归根结底,我觉得这个民族骨子里很从众的,就像海洋里的鱼群,大家往哪里游,就紧跟上去。你可以从他们的流行文化中看出端倪,有一样东西流行了,就会突然出现全民一哄而上的现象。再一点,他们骨子里也很冷漠,不像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下,产生了强烈的家庭团结感与家族感。全世界所有民族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曾经有过调查,这个例子比较权威的,美国人做的,也许你能用上。在家人,朋友,公司之间,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中国人自然是家人朋友公司,美国是家人公司朋友,日本人,公司朋友家人。理由是,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一样要和同事们搞好关系(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要强很多,以前日本人是非常忌讳转职的,自由跳槽门都没有,一个工作要干一辈子,你能够理解吗,我是不能)。我觉得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有些人被欺负,很少有人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冷漠的道义感。还有有一点,日本人骨子里有一种自卑,他们为什么那么刻意打扮自己,追求光鲜亮丽。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人那样崇尚,追求外貌,有部分原因是家庭的压抑环境中产生的。这个民族很大男子主义,女人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子女也是一样,很多人对于童年和家庭的回忆就是严厉的让人害怕的父亲。在这样压抑不平等的环境中,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深远而且负面的。大概是这种情况,导致了被欺负的人大多逆来顺受,孤立无援,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时间长了自己憋出病来。相比之下中国人就太溺爱孩子了,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是很可取和值得我们学习的。最后一点就是日本人的普遍观念“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从小就这么被教育,很深如日本人心的一句不成文的守则。比如自己家孩子打碎了邻居玻璃,而邻居正好比较生气,做家长的是一定要带着孩子低头哈腰赔不是,回去就会责备孩子,因为他的行为给自己(家长)添了麻烦。批评批评也就罢了,这么被父母冷漠地对待,换了谁心里都不是滋味。学校方面玛,因为这种显现很社会,很普遍,他们有指标,不可出现欺负现象,否则被曝光的话有可能影响到学校的存亡,很严重的事情。大抵也都是打压,掩盖,而非疏导,他们也有责任。以上大概这是被欺负的孩子很多抑郁,选择自杀,或者杀人的原因。不能为你提供更权威详细的材料,因为这方面的资料中国的网站是不会很多的,日本的嘛,因为是论文需要很专业的网站,我并不知道。以上是我个人对这方面关注的总结,但愿你能用上。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对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日本教育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日本教育的优缺点等等感兴趣 等等。

简单的要死。论文是有格式的,把标题,提纲,摘要,目录,附录一去,就省了一千字,你不会连摘要都不会写吧,就是把正文的每段挑几句汇编成文就行了,你先写四千字的正文,再写摘要。正文要写四千字,很好写,计划如下,一先说孩子的行为和家教的联系200,家教在教育中的地位200,家教的内容200,各国家教的方式100,这些在网上很容易查,再找些学生不良行为的例子300,在网上到处都是,这就够一千字了.二说日本文化和家教的特点,去看美国人写的书,菊花与刀,里面对日本文化有很深入的研究,要命的是,里面有整篇描写孩子教育的,不用客气,摘录吧,这是合法的。2000.三说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求300,什么知识经济,全球化,在说说日本近来的状况,400,经济停滞,社会压力大,日本教育改革的动向300.四总结,日本教育与学生不良行为的相互影响,得出结论,日本的家庭教育是不良行为的源头,500.这就够了。不过说实话,日本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日本家庭教育之间没什么必然联系,儿童的不良行为并不是日本的专利,这是普遍现象,要是从理论上推敲,你如果得出有相关性的结论,很可能无法自圆其说,答辩时一问就倒。你也可以得出不具相关性的结论。就这。

可以写历史发展相关的,当时为了论文花了我一个月时间,还是师兄给的莫文网,有高手帮助就是简单许多啊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研究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关于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化导入的考察与教育指导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及对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启示日本动漫的全球扩散与日本文化输出战略日本文化外交的案例研究日本文化对道教的文化认同——以民俗宗教为中心试论日本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对梅棹忠夫的日本文化论的考察浅析日本文化软实力开发——以“酷日本”战略为例试论日本文化外交(1991—2012)浅析日本文化中的“哀”因素试析日本文化特性及其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以外来语的引进为视角新世纪日本文化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日本文化财保护制度的历史审视试论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日本文化中的中空构造——以日本思想、宗教、社会构造为中心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化与其战后“普通国家”的战略追求林和靖意象在日本文化中的流播与变异——以汉诗文为中心从衣食住看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对立性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论冷战后的日本文化外交战略日本企业文化特征及其渊源研究

  • 索引序列
  • 与人发展关系的论文题目
  • 环境与人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
  • 环境与人际关系发展论文题目
  • 生态与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
  • 日本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