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生活 你自己去论文网站搜索下 这里都是复制的 没意义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论文写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收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问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做认真的全面记录。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通读,选读,研读。通读即对全书全文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竭力产生创见,要眼、手、脑并用,要发挥想象力,开拓创造性思维,进行新的创造。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新鲜论点,好的见解,要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可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对这些资料都要分类整理。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切忌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伯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资料的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 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生活逻辑的政治课解读及呈现《普通高中思想 政治 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 发展 需求,把 理论 观点的阐述寓于 社会 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实施意见”则强调“……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 应用 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 问题 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新课标的理念导向和实施意见都共同指向了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关注生活,把学科的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提升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活力。 对照课标精神和中学政治课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正确解读“生活逻辑”这一整合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 内容 的 方法 论基础,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有效呈现,成了体现新课标教学导向、提高思想政治课信度、实现课改目标的核心问题。 一、生活逻辑的现实本意 生活逻辑是一个偏正词组,因此,要界定“生活逻辑”的现实本意,还得从生活这一基本概念入手。 1.生活的内涵和特征。生活是一个有着多重意义的常用概念,它可以指生存——人和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也可以指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背景。但从 教育 生活观来看,生活是“人的生命动态展开的过程”,即人通过生活才能成为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具有的特征是:第一,生活的主体应该是人——有意识的能动的人,而不是动物或其他生物。第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是 自然 和社会——构成生活展开的基本条件。第三,生活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能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人基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活动,逐步丰满人的本体,凸显人的社会属性。 因此,生活的本质应该是人在自然和社会时空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的活动过程。 2.逻辑的内涵和特征。 英语 logic,原意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 规律 性等。在 现代 汉语里,逻辑是多义词,结合逻辑学的定义和课标中生活逻辑的表述,我们把逻辑界定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思维的规律、规则”等。因此,把握逻辑概念,需要抓住以下特征:第一,抽象性。逻辑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反映现实,并借助抽象的思维过程来反映逻辑本身。第二,深刻性。逻辑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象,揭示了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 3.生活逻辑的现实本意。综上所述,我们结合生活的本质内涵和逻辑的基本定义,把生活逻辑理解为体现或反映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各种活动的内在规律。 二、生活逻辑的政治课解读 高中政治是以马克思主义 经济 、政治、 哲学 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培育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它具有很强的思想导向性、理论逻辑性、 时代 性、生活性等特点。基于这一课程定位和学科特点,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生活逻辑有其所独有的内涵。 1.从政治课的动态发展来看,生活逻辑应包含从感性素材到理性本质的飞跃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其本身就是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内在的统一过程,其理论逻辑的发展依赖于生活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感性素材以其生动、丰富的特性更易于我们理解,而理性本质则不能被我们直接感知。因此政治课生活逻辑首先表现出的是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生活本身,然后是人从抽象思维活动到归纳生活本质的过程。比如,经济生活中对于消费观念的阐述就是源于对日常生活中消费行为的提炼;哲学生活中的诸多原理,就是人类对自然、社会生活和人的思维的基本理解和抽象;对政府职能的概括,就是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政府行为的理性表达。 2.从政治课的内容呈现看,生活逻辑应包含过去、现实和未来三个生活时态的纵向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横向侧面。从纵向发展看,人类的生活是过去生活、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延续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诸多观点或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或抽象的反映,如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分配制度、财政税收、 金融 运行等;或是对未来可能生活的预想或描绘,如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科学 发展观等。“生活逻辑”应是对各种生活时态规律性的 总结 。 从横向侧面看,社会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内容相应地设计为以下四个部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因此,我们所探究的生活逻辑也应包含以上四个层面的内容,包括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 艺术 等生活中的基本内容以及隐含在这些生活现象之中的规律和本质都可纳入政治课生活逻辑这一范畴中。 3.从政治课涉及的课堂资源看,生活逻辑包含制度生活逻辑和日常生活逻辑。制度生活逻辑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人类的制度生活中带有规律性的内容,从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规范或制度的本质内容。日常生活逻辑是满足人自身生存需要的自在性生活中所包含的符合社会生活的习俗和规则等,对政治课教学而言,日常生活逻辑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能直接引导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并进一步理解制度生活的内涵,从而树立起与社会制度生活相符合的日常生活方式,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政治课的生活逻辑内涵非常广泛,它是我们解剖政治课理论逻辑的重要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呈现生活逻辑是提高政治课教学信度的必要途径。 三、生活逻辑的课堂呈现 (一)一则呈现生活逻辑的典型课例 现以2005年杭州市高中优质课评比中杭师院附高吴欣华老师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为例解读上述 内容 。 1.消费观念“大碰撞”。播放一则自拍的反映祖孙三代不同服装消费观的家庭DV,并围绕“祖孙三代对服装消费观念有哪些不同”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得出青年人注重品牌、个性,中年人注重料子、质量,老年人注重价格、质量等结论。然后,以晶晶和外婆为例,交流祖孙三代在吃、住、行、娱乐、积蓄等方面的差异,列表如下: 晶晶 外婆 最喜欢吃海鲜,最讨厌吃 蔬菜吃得较多,几乎不吃 吃青菜。下馆子、吃KFC较 下馆子,剩菜还用来下 频繁,也吃零食。 泡饭吃。住 赞成贷款买房,我家现在就 有住就行,绝不贷款折 在按揭。再说我们还年轻嘛! 腾。至今地面未装潢。行 如果公交车站离家较远,或 出行坐公交车,早点起 者要迟到了,当然要打的。 来车就不挤了。娱 喜欢买CD、小饰物还有大 看电视,逛公园, 旅游 乐 头贴什么的。每年暑假旅游 公费考虑,自费一般不 要老爸老妈掏钱。 去,太累又伤财。积 我是“月光族”,有时还要问 保密,总要给子孙留点。蓄 爸爸再私下讨点用用。 由上可知两者差异:老年人比较节俭、保守;年轻人比较开放,喜欢消费。 2.消费观念差异“寻根究底”。讨论:为什么两代人的消费观念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 经济 收入、预期支出、所处 时代 、年龄差异、文化传统等存在差异。探讨:在这些因素中哪个是最重要的?导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3.消费观念“大家评”。讨论:老年人的观念你赞赏吗?为什么?引导 分析 :消费对生产的 影响 ——倡导适度消费。 4.消费原则“大家循”。讨论:三代人的观念有哪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你有哪些建议? 总结 原则:第一,适度原则。①国情(详),②家情:(略)。第二,协调原则。①学生调查——消费结构,②杭州市的消费水平(质量)——恩格尔系数与杭州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第三,健康原则。①肥胖 问题 ,②介绍健康的饮食观念,③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结束语: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和感受;向同学们倡议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和观念。 这节课以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祖孙三代对于服装消费的不同观点碰撞导入,并进一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吃、住、行、娱乐、积蓄”等具体生活问题,通过分析解剖其中的矛盾冲突, 自然 导出 科学 的消费观应该是适度(量)的消费、注重合理结构的消费、倡导绿色健康消费等结论。由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之问题设置得当,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了简单的消费行为中所隐含着的大道理,可以说,本节课的设计有效地体现“生活逻辑”的典范。 (二)生活逻辑的 政治 解读的呈现 通过对具体课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呈现生活逻辑的课堂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征。 1.课堂以现实生活为起点。体现生活逻辑的课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起点,因为生活逻辑总是隐藏在各种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其内在的抽象性不易被人们轻易所感知,要把生活逻辑的内涵呈现出来,必须把现实生活作为 学习 和理解的起点,通过学习大量的生活现象,进而内化对生活的感悟,并通过与 理论 逻辑的交融,最终把握生活的内在 规律 。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以一则自拍的反映祖孙三代不同消费观念的家庭DV为导课素材,把“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这一远高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话题从云端降到了现实生活,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深化展开的进程中又以祖孙三代在“吃”“穿”“住”“行”等日常消费行为中的不同表现来折射科学消费观的内容,这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典型素材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得以有效丰富,为教师解剖教学的理性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以体验生活为过程。能有效地呈现生活逻辑的课堂,必须以体验生活为过程,把课堂设计成一个感受生活意境—认识生活现实—感知生活问题—抽象生活逻辑,最终实现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融合的过程。在这一可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生活意境、生活现实、生活问题等都偏于感性,能让学生依据具体经验获得验证,而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交流感悟则是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催化剂。 在上述课例中,通过教师的精巧设计,把课堂学习过程巧妙地演变成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娱乐”“积蓄”等的具体生活感受,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孙三代消费观的大碰撞;通过学生对比祖孙三代对吃、住、行的不同选择,让学生体验到了日常生活的许多细节,密切了师生之间、课堂和家庭之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校园生活调查,让学生体验到每一次不经意的消费行为中都有着丰富的经济学道理;通过对生活的解剖,让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交互作用通过现实的生活过程清晰地展示了出来,而这种过程又构成了课堂生命活力之源泉。 3.课堂以构建可能生活为目标。对于学生的 发展 来说,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关注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生活,更要为构建学生的未来可能生活服务,这一点完全吻合思想政治课的 教育 目标。因此,体现生活逻辑的课堂还应该以构建可能生活为追求目标,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认识 社会 、认识生活、形成规范的价值判断和符合制度生活逻辑的生活取向,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保障。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生活立意,迎来政治课光明的前景。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的视野并没有局限于告知学生一些基本观点,也不仅仅局限于引领学生反思生活、获得对现实生活的科学解读,而是本着为学生构建未来生活服务这一基本立足点,把课堂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能力上。如通过国情、家情的客观呈现与分析,引导学生把握适度消费原则;通过调查呈现消费结构和引入杭州市消费水平这一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生活,认识到消费必须坚持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通过一则健康忠告,倡导绿色消费,为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可以直接操作的原则。 总之,体现生活逻辑的课堂需要以具体的现实生活为起点,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现象、解释生活问题、关注生活发展;把解剖生活、提炼生活作为课堂呈现的主要过程,进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获得生活启发,把握生活规律,提升生活能力,这样的课堂才能最终向学生提供成功的生活服务,从而真正发挥政治课的课堂功能。
生活逻辑的政治课解读及呈现《普通高中思想 政治 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 发展 需求,把 理论 观点的阐述寓于 社会 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实施意见”则强调“……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 应用 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 问题 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新课标的理念导向和实施意见都共同指向了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关注生活,把学科的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提升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活力。 对照课标精神和中学政治课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正确解读“生活逻辑”这一整合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 内容 的 方法 论基础,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有效呈现,成了体现新课标教学导向、提高思想政治课信度、实现课改目标的核心问题。 一、生活逻辑的现实本意 生活逻辑是一个偏正词组,因此,要界定“生活逻辑”的现实本意,还得从生活这一基本概念入手。 1.生活的内涵和特征。生活是一个有着多重意义的常用概念,它可以指生存——人和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也可以指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背景。但从 教育 生活观来看,生活是“人的生命动态展开的过程”,即人通过生活才能成为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具有的特征是:第一,生活的主体应该是人——有意识的能动的人,而不是动物或其他生物。第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是 自然 和社会——构成生活展开的基本条件。第三,生活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能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人基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活动,逐步丰满人的本体,凸显人的社会属性。 因此,生活的本质应该是人在自然和社会时空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的活动过程。 2.逻辑的内涵和特征。 英语 logic,原意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 规律 性等。在 现代 汉语里,逻辑是多义词,结合逻辑学的定义和课标中生活逻辑的表述,我们把逻辑界定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思维的规律、规则”等。因此,把握逻辑概念,需要抓住以下特征:第一,抽象性。逻辑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反映现实,并借助抽象的思维过程来反映逻辑本身。第二,深刻性。逻辑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象,揭示了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 3.生活逻辑的现实本意。综上所述,我们结合生活的本质内涵和逻辑的基本定义,把生活逻辑理解为体现或反映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各种活动的内在规律。 二、生活逻辑的政治课解读 高中政治是以马克思主义 经济 、政治、 哲学 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培育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它具有很强的思想导向性、理论逻辑性、 时代 性、生活性等特点。基于这一课程定位和学科特点,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生活逻辑有其所独有的内涵。 1.从政治课的动态发展来看,生活逻辑应包含从感性素材到理性本质的飞跃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其本身就是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内在的统一过程,其理论逻辑的发展依赖于生活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感性素材以其生动、丰富的特性更易于我们理解,而理性本质则不能被我们直接感知。因此政治课生活逻辑首先表现出的是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生活本身,然后是人从抽象思维活动到归纳生活本质的过程。比如,经济生活中对于消费观念的阐述就是源于对日常生活中消费行为的提炼;哲学生活中的诸多原理,就是人类对自然、社会生活和人的思维的基本理解和抽象;对政府职能的概括,就是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政府行为的理性表达。 2.从政治课的内容呈现看,生活逻辑应包含过去、现实和未来三个生活时态的纵向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横向侧面。从纵向发展看,人类的生活是过去生活、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延续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诸多观点或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或抽象的反映,如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分配制度、财政税收、 金融 运行等;或是对未来可能生活的预想或描绘,如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科学 发展观等。“生活逻辑”应是对各种生活时态规律性的 总结 。 从横向侧面看,社会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内容相应地设计为以下四个部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因此,我们所探究的生活逻辑也应包含以上四个层面的内容,包括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 艺术 等生活中的基本内容以及隐含在这些生活现象之中的规律和本质都可纳入政治课生活逻辑这一范畴中。 3.从政治课涉及的课堂资源看,生活逻辑包含制度生活逻辑和日常生活逻辑。制度生活逻辑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人类的制度生活中带有规律性的内容,从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规范或制度的本质内容。日常生活逻辑是满足人自身生存需要的自在性生活中所包含的符合社会生活的习俗和规则等,对政治课教学而言,日常生活逻辑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能直接引导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并进一步理解制度生活的内涵,从而树立起与社会制度生活相符合的日常生活方式,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政治课的生活逻辑内涵非常广泛,它是我们解剖政治课理论逻辑的重要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呈现生活逻辑是提高政治课教学信度的必要途径。 三、生活逻辑的课堂呈现 (一)一则呈现生活逻辑的典型课例 现以2005年杭州市高中优质课评比中杭师院附高吴欣华老师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为例解读上述 内容 。 1.消费观念“大碰撞”。播放一则自拍的反映祖孙三代不同服装消费观的家庭DV,并围绕“祖孙三代对服装消费观念有哪些不同”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得出青年人注重品牌、个性,中年人注重料子、质量,老年人注重价格、质量等结论。然后,以晶晶和外婆为例,交流祖孙三代在吃、住、行、娱乐、积蓄等方面的差异,列表如下: 晶晶 外婆 最喜欢吃海鲜,最讨厌吃 蔬菜吃得较多,几乎不吃 吃青菜。下馆子、吃KFC较 下馆子,剩菜还用来下 频繁,也吃零食。 泡饭吃。住 赞成贷款买房,我家现在就 有住就行,绝不贷款折 在按揭。再说我们还年轻嘛! 腾。至今地面未装潢。行 如果公交车站离家较远,或 出行坐公交车,早点起 者要迟到了,当然要打的。 来车就不挤了。娱 喜欢买CD、小饰物还有大 看电视,逛公园, 旅游 乐 头贴什么的。每年暑假旅游 公费考虑,自费一般不 要老爸老妈掏钱。 去,太累又伤财。积 我是“月光族”,有时还要问 保密,总要给子孙留点。蓄 爸爸再私下讨点用用。 由上可知两者差异:老年人比较节俭、保守;年轻人比较开放,喜欢消费。 2.消费观念差异“寻根究底”。讨论:为什么两代人的消费观念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 经济 收入、预期支出、所处 时代 、年龄差异、文化传统等存在差异。探讨:在这些因素中哪个是最重要的?导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3.消费观念“大家评”。讨论:老年人的观念你赞赏吗?为什么?引导 分析 :消费对生产的 影响 ——倡导适度消费。 4.消费原则“大家循”。讨论:三代人的观念有哪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你有哪些建议? 总结 原则:第一,适度原则。①国情(详),②家情:(略)。第二,协调原则。①学生调查——消费结构,②杭州市的消费水平(质量)——恩格尔系数与杭州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第三,健康原则。①肥胖 问题 ,②介绍健康的饮食观念,③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结束语: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和感受;向同学们倡议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和观念。 这节课以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祖孙三代对于服装消费的不同观点碰撞导入,并进一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吃、住、行、娱乐、积蓄”等具体生活问题,通过分析解剖其中的矛盾冲突, 自然 导出 科学 的消费观应该是适度(量)的消费、注重合理结构的消费、倡导绿色健康消费等结论。由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之问题设置得当,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了简单的消费行为中所隐含着的大道理,可以说,本节课的设计有效地体现“生活逻辑”的典范。 (二)生活逻辑的 政治 解读的呈现 通过对具体课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呈现生活逻辑的课堂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征。 1.课堂以现实生活为起点。体现生活逻辑的课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起点,因为生活逻辑总是隐藏在各种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其内在的抽象性不易被人们轻易所感知,要把生活逻辑的内涵呈现出来,必须把现实生活作为 学习 和理解的起点,通过学习大量的生活现象,进而内化对生活的感悟,并通过与 理论 逻辑的交融,最终把握生活的内在 规律 。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以一则自拍的反映祖孙三代不同消费观念的家庭DV为导课素材,把“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这一远高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话题从云端降到了现实生活,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深化展开的进程中又以祖孙三代在“吃”“穿”“住”“行”等日常消费行为中的不同表现来折射科学消费观的内容,这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典型素材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得以有效丰富,为教师解剖教学的理性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以体验生活为过程。能有效地呈现生活逻辑的课堂,必须以体验生活为过程,把课堂设计成一个感受生活意境—认识生活现实—感知生活问题—抽象生活逻辑,最终实现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融合的过程。在这一可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生活意境、生活现实、生活问题等都偏于感性,能让学生依据具体经验获得验证,而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交流感悟则是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催化剂。 在上述课例中,通过教师的精巧设计,把课堂学习过程巧妙地演变成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娱乐”“积蓄”等的具体生活感受,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孙三代消费观的大碰撞;通过学生对比祖孙三代对吃、住、行的不同选择,让学生体验到了日常生活的许多细节,密切了师生之间、课堂和家庭之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校园生活调查,让学生体验到每一次不经意的消费行为中都有着丰富的经济学道理;通过对生活的解剖,让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交互作用通过现实的生活过程清晰地展示了出来,而这种过程又构成了课堂生命活力之源泉。 3.课堂以构建可能生活为目标。对于学生的 发展 来说,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关注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生活,更要为构建学生的未来可能生活服务,这一点完全吻合思想政治课的 教育 目标。因此,体现生活逻辑的课堂还应该以构建可能生活为追求目标,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认识 社会 、认识生活、形成规范的价值判断和符合制度生活逻辑的生活取向,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保障。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生活立意,迎来政治课光明的前景。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的视野并没有局限于告知学生一些基本观点,也不仅仅局限于引领学生反思生活、获得对现实生活的科学解读,而是本着为学生构建未来生活服务这一基本立足点,把课堂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能力上。如通过国情、家情的客观呈现与分析,引导学生把握适度消费原则;通过调查呈现消费结构和引入杭州市消费水平这一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生活,认识到消费必须坚持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通过一则健康忠告,倡导绿色消费,为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可以直接操作的原则。 总之,体现生活逻辑的课堂需要以具体的现实生活为起点,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现象、解释生活问题、关注生活发展;把解剖生活、提炼生活作为课堂呈现的主要过程,进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获得生活启发,把握生活规律,提升生活能力,这样的课堂才能最终向学生提供成功的生活服务,从而真正发挥政治课的课堂功能。
LZ是不是张帆老师教的??
逻辑与生活 你自己去论文网站搜索下 这里都是复制的 没意义
逻辑(英语:logic),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是有效推论的哲学研究。逻辑被使用在大部份的智能活动中,但主要在哲学、数学、语义学和电脑科学等领域内被视为一门学科。逻辑讨论逻辑论证会呈现的一般形式,哪种形式是有效的,以及其中的谬论。在哲学里,逻辑被应用在大多数的主要领域之中:形上学/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及伦理学。在数学里,逻辑是指研究某个形式语言的有效推论。在辩证法中也会学习到逻辑。一些古文明(如印度、中国和希腊)都有对逻辑进行研究。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将逻辑建立成一门正式的学科,并在哲学中给予它一个基本的位子。逻辑通常可分为三个部份: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如下: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4、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5、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论文的研究思路怎么写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论文的研究思路怎么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提出问题(是什么?)包括对问题的概念界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或意义的解释。
二、分析问题(为什么?)概括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现状、利弊、指明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性。
三、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本文论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策与建议等。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一)研究思路:
1、以文献研究法为指导,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完善学校对党员的评价。
2、通过开展党员贯彻落实学校“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示范性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新一轮教学思想大解放活动。
3、通过访问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了解和征求意见,研究党支部的学校思想大解放中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步骤:
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
a、筹建课题研究主要成员小组,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b、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2、申报与立项阶段
a、正式申报课题,等待批准立项;
b、修改开题报告,确定细化研究内容与方向,召开开题会;
3、实施阶段
三、开题报告研究方法有哪些?
在研究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方法了,所以这里整理了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以供参考: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4、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好的研究思路一是要扣题,二是要开阔,三是要清晰。
所谓扣题,就是要紧紧地把握住课题题目,不偏离这个题目研究的方向,也不要超出这个范围。要准确地朝着研究目标达成的方向。整个思路具有合理性,不扩大化。
所谓开阔,就是指研究思路要涵盖研究的内容,体现各项研究内容的先后顺序,基本要达到一一对应关系。而且要结合实际写具体一点,不要太抽象。通过研究思路的表述,把研究目标和内容串起来。
所谓清晰,就是研究思路应该体现研究的过程性的逻辑关系,让看的人,特别是评审专家明明白白研究的基本路径。先做什么,取得什么结果以后,又再做什么等等,一步步把研究工作的基本过程讲清楚。
研究思路的撰写方法
按研究目标的指向,紧密围绕研究内容来写,用关联词将研究内容串联起来,务必做到不遗漏研究内容,不新添研究内容。
例如:一个常用的研究思路是:第一,在研究的前期进行哪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第二,进行实证研究,调研什么并分析调研结果,建立事实依据。
第三,进入探索阶段,根据前面的调研结果,提出新的对策并不断在哪个范围的实践中修正完善;第四总结成果,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并完善成果。
怎么写驳论文 写驳论文,要树立起自己的观点、主张,必然要对对方的论点、论据或论证进行反驳。常用的反驳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事实揭穿法。即抓住对方论点的虚伪性,用事实予以驳斥。例如《有钱就幸福吗》一文中作者列举马克思、居里夫妇、舒伯特、巴尔扎克等人的事实,他们都没有钱但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因而是幸福的。用事实直接驳斥错误论点,可谓义正辞严,一针见血。二、打击要害法。即抓住对方论点的要害所在,予以分析解剖,揭露其实质。例如《“友邦惊诧”论》在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时写道:“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车府就怕了……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这段话击中敌论要害。既然不要“国将不国”,国府何以失了东三省不声不响?而学生的爱国行为倒是“国将不国”之举?两相比较,敌论的荒谬绝伦及其卖国真面目就暴露无遗。作者抓住这一要害,分析解剖,驳倒“敌论”。三、论是证非法。即独立地论证对方论点相对立的论点。从而反证对方论点是错误的。例如《俭以养德》是一篇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议论文,作者对“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的错误观点开始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提出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论点“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联到思想品质”加以论证:一论鲁迅的一件袍子穿了好几十年的事实,二论国家干部或先进劳动者的一举一动对周围人发生的影响,三论胡花钱而堕落为贪污犯、盗窃犯的事实。层层推进,把正确的观点树了起来,错误的观点也就随之而倒。 四、揭穿谎言法。即指出对方论据是一派胡言,从而推翻对方的论点。例如《“友邦惊诧”论》在批驳诬陷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论据时,引用《申报》的消息,证实某部员“架去重伤”,某秘书“失踪之事”纯属谣言,而学生倒被镇压,死伤惨重都是事实。这样,是非曲直,一清二楚,事实真相,一目了然。论敌论据一倒,论点自破。 例文 论“小事”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表扬了一些遵守纪律、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同学。会后,张宁同学说:“区区小事,何足道哉。”这个同学平时散漫,纪律松懈。有一次,他没有做值日,组长批评他,他还和组长吵架,强词夺理。老师知道了这种情况后,批评了他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他却说:“芝麻点儿小事,有什么了不起。”难道这些真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吗?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而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我们青少年一代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从小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严格的要求自己,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日积月累,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中学生的道德规范。优秀售票员李素丽,热情对待每一位顾客,搀扶盲人上下车,为老人、病人让座,主动为外地人介绍站名。这些看起来是很平凡的小事,但处处体现了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好事可以看出一个人高尚纯洁的心灵,小事不小。张宁同学认为“区区小事,何足道哉”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难道一个人高尚的品德不是在日常平凡小事中培养成的吗?轻视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怎能干好建设祖国的大事?轻视每一块砖瓦,怎能盖好高楼大厦?轻视每一滴水,哪会有浩瀚的汪洋呢?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须从平凡小事做起,一个人犯错误,也往往是从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坏事虽小,但它腐蚀了一个人的灵魂。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最后就会跌进犯罪的泥坑,成为人民的罪人。我校有一个学生就是这样,他平时不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身坏习气,迟到、旷课,甚至结交一些社会痞子,老师多次教育,拒不接受,置若罔闻,终于发展到到社会上打群架,拦路抢劫,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受法律的制裁。这样的事例使人触目惊心。如不防微杜渐,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古人说的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它,也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去做它,从发展的观点看,小事和大事是紧密相联系的。有关思想道德的事,决不是小事,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评析: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按着先引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再进行分析批驳,最后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的思路来完成的。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的引出了张宁的“区区小事,何足道哉”和“芝麻小事,有什么了不起”的错误观点。第二、三、四自然段是分析批驳部分,这部分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批驳错误论点的。二、三自然段是从正面入手来分析批驳,先是讲道理,然后引出李素丽的事例,来说明平凡小事,可以培养人的性格,李素丽的事迹,正说明了她是从平凡小事做起,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表现了她高尚的道德情操。紧接着连用反问句,语气强烈,不容置疑,强调了平凡小事的重要作用。第四自然段是从反面入手,阐明平凡小事不能忽视。引用俗语“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事不在意,久而久之将会酿成大祸,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紧接着例举一名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事实,来说明小事不能忽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五自然段通过层层分析说理得出结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水到渠成的阐明了作者正确的观点。本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作者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说理,用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以理服人,并在反驳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以使文章说理透彻,说服力强,有力的反驳了对方的观点,我们在作文练习中,也要注意提高分析说理的能力,倘若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说理方法和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融会贯通,那么就像是插上了成功的翅膀,你就会写出成功的议论文。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樊锥要求改革,提出从繁礼细故到大政鸿法,“唯泰西是效”的观点。辛亥革命时期,邹容设计了民主共和国的政治方案,要求“悉准美国办理”。辛亥革命后,胡适表示:“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胡适留学日记》)。这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一些青年学生关于中国前途的一种思考和选择。30年代初,在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中,胡适、陈序经等人全面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当时在广州、北平等地,以《广州民国日报》、《独立评论》等刊物为阵地,就全盘西化问题展开讨论。“全盘西化”一词,是陈序经在讨论中首先概括出来的。他写有《中国文化的出路》、《中国西化观》等多种著作,认为中国“样样都不如人”;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已经走上了西化道路,不能不朝西化的方向继续迈进;西洋近代文化的主力──个人主义能够救中国。他的结论是“彻底的全盘西洋化”的办法,是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胡适的观点与陈序经有所不同,其全盘西化观有着牢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他的思想基础是崇洋亲美思想和民族自卑论,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论学近著·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他甚至认为中华民族是“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民族”(同前)。他的理论根据是实用主义和世界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反对“狭义的国家主义”(即民族主义),提倡“世界的国家主义”(即世界主义)。他认为中国不能革命,也没有资格革命,只能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实行全盘西化。胡适的全盘西化实际上是要全盘美国化,其实质是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国,走民主道路。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本文试以高中课文,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对驳论文的这一特征予以探析。第一步:列现象。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例: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第二步:示弊端。每一种(类)丑陋的现象都会或多或少造成社会的损失。有些损失是明显的,人们不齿、唾弃;但一些损失在较长的时间段后才会出现,许多人看不到这种想象的危害,那就要揭示,这要求写作者既具有深邃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具有先知先觉的本领。(这种一味的送去,造成物质的枯竭。)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第三步:探根源。运用哲学的观点去看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看问题,显示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第四步:找出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读者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从教育、政府规范和引导、法律严惩几个角度谈起。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又如:“莫使‘英雄’泪满襟”这一主题,可以写出以下提纲。第一层:自己不做,阻止、限制他人;看到荣誉,嫉妒、中伤他人:这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典型表现。第二层:伤及他人,使英雄心如死灰;危及社会,使社会正气低迷。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危害。第三层:个人欲望强烈,嫉妒心强,心胸狭窄,信奉“人人为我”,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根源。第四层:不怕闲言碎语,反对嫉贤妒能,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态度;加强道德教育,保护英雄权益,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措施。以上为笔者对驳论文的写作指出的思路,希望广大考生积极借鉴,在考场上表现出深邃长远的目光,高瞻远瞩的见解,决胜于考场。立论和驳论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1)立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写立论性的文章,必须做到:①论点要正确、鲜明。正确就是论点本身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符合客观实际,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鲜明就是说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决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②论据要真实、充分。就是说,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公认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用事实作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用科学道理作为论据,也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如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公式等作为论据,也能有力的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③论证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写立论性的文章,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论据必须足以证明论点,论点必须是从论据中推断出来的必然结论。(2)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对准把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破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只需要八个步骤,学术堂教你如何写好研究生毕业论文: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从广义上说,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只要你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等。但是这后面的“五新”大大限制了论文的选题。这是由于作者多数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厚的知识积累,难以把握;同时,二三万字这个条件也对选题有很大的制约,如果题目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所以,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一个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根据许多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第二步,文献检索其实就是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需要有思想准备。这一步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于白做;查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不走这一步,等于掐掉了自己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第三步,提出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不论哪一种情况,这涉及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有些作者把握不住全文,写着写着,无形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确定的假设或具体问题,说了许多无关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的内容。第四步,研究方法决定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人们为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例如研究“人”作为大众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其接受信息时的状况,这种研究取向就决定了研究本身要以定量分析为主,但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辨研究。第五步,设计论文框架结构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这一步,但对论文来说,更为必要,其要求也更细一些。一般情况下,一篇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但是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到了写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但“节”的层次开始时不要固定化),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框架还不是厚厚的论文,看时花费的时间不多,又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这时修改论文结构比写完后修改要轻松、容易得多,时间也较为宽余,不要错过这个机会。第六步,分析、归类,将分别充实到论文各部分中,再进行解释、论证这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在这一步,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逻辑学或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这是主要的)、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论证中肯定会出现种种材料使用或缺乏的问题、逻辑推理的问题、论据与论题不相配的问题等等,需要停下来再找材料和访问专家,充实或削减原来论文框架中的内容,必要时对框架结构进行局部调整。这种情形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在时间的安排上,对此要做出计划。如果时间安排不当,有时论文功亏一篑的原因就在于写作时间安排过紧,来不及调整论文结构,这很不值得。第七步,必要时重新估量选题,修正论证对象范围这是与第六步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情形,即通过较为广泛地征求意见和本人的思考,感到原来的选题对自己不适当,或难以完成,那么就要及时调整整个论文写作的计划,改变选题。这种情形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不要长时期犹豫不决,必须较快地做出决定,以便有时间重起炉灶。由于前面已经对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有过较多的思考和文献检索,即使改变选题,重新做起,花费的时间不会很多,对此过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选题不当、难以完成的另一种情况不在于选题本身,而在于选题论证的范围过大。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就是了。这里最大的障碍在于作者舍不得“割爱”,花费了许多功夫准备论文,一旦许多材料用不上,难以割舍。这种情况当然会涉及到重新设计论文框架结构的问题。不过,将较大的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总比相反的情形要容易得多。第八步,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包括英文提要)、关键词等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必须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着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等,一应俱全。
分能当饭吃么?自己写吧。别指望谁无偿帮你。
人工智能与现今逻辑学的发展-.〔摘要〕 本文认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是21世纪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面貌。至少在21世纪早期,逻辑学将重点关注下列论题:(1)如何在逻辑中处理常识推理的弗协调、非单调和容错性因素?(2)如何使机器人具有人的创造性智能,如从经验证据中建立用于指导以后行动的可错的归纳判断?(3)如何进行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特别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库以及各认知主体相互之间的知识而进行的推理?(4)如何结合各种语境因素进行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使智能机器人能够用人的自然语言与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等等。 〔关键词〕 人工智能,常识推理,归纳逻辑,广义内涵逻辑,认知逻辑,自然语言逻辑 现代逻辑创始于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早期,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公理化运动。当时的数学家们试图即从少数公理根据明确给出的演绎规则推导出其他的数学定理,从而把整个数学构造成为一个严格的演绎大厦,然后用某种程序和方法一劳永逸地证明数学体系的可靠性。为此需要发明和锻造严格、精确、适用的逻辑工具。这是现代逻辑诞生的主要动力。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20世纪逻辑研究的严重数学化,其表现在于:一是逻辑专注于在数学的形式化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二是逻辑采纳了数学的方法论,从事逻辑研究就意味着象数学那样用严格的形式证明去解决问题。由此发展出来的逻辑被恰当地称为“数理逻辑”,它增强了逻辑研究的深度,使逻辑学的发展继古希腊逻辑、欧洲中世纪逻辑之后进入第三个高峰期,并且对整个现代科学特别是数学、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21世纪逻辑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何处?大致说来将如何发展?我个人的看法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至少是21世纪早期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将由此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另一幅面貌。由于人工智能要模拟人的智能,它的难点不在于人脑所进行的各种必然性推理(这一点在20世纪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如用计算机去进行高难度和高强度的数学证明,“深蓝”通过高速、大量的计算去与世界冠军下棋),而是最能体现人的智能特征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活动中包括学习、抉择、尝试、修正、推理诸因素,例如选择性地搜集相关的经验证据,在不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尝试性的判断或抉择,不断根据环境反馈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由此达到实践的成
1.选好课题。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2.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3.对论文进行格式排版。一般毕业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4方面内容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