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乡土作文素材的论文

乡土作文素材的论文

发布时间:

乡土作文素材的论文

嗯,我就是一个高中生,语文成绩在125--129之间吧,就是作文不太好,每次只得43--45分。老师说我的事例很好,就是欠缺深度,与理性纵深的思考,所以分不高。我也不太爱写李白苏轼之类被用的过于浮泛的事例,我三模考试时,写的是这几个例子。是自己总结的,所以不太好查,不过若是中意,我可以再补充一些。1.淳于髡貌寝志学成辩才(自信,自强,志学,不可以貌取人,得失)2,越勾践三千甲败吴(这个比较通俗,雄心壮志,自强,不畏难,吃苦,抱负远大,以少胜多,不可轻敌(反面来写)得失)3,齐宣不疑七人荐(信任,自信,果敢)4,端木赐(子贡)纵横七家,存鲁,灭吴,强晋,霸越,乱齐,十年天下局生变。(辩才,利益,自信,能力,手段,危机,联合)5,汪曾祺一世悠然不染尘(宁静淡泊,不喜尘俗,如同林逋)6,胡适之贤母教习(女子贤惠才能,环境影响···)7,罗斯福决然新政,邓小平天策改革8,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好学,专注,毅力,抱负)9,阮嗣宗(阮籍)竹林七贤话流觞。(同陶渊明)还有一些只有古书上才有记载,网上找不到的,这些要是符合心意,就拿去用吧,不满意我可以再更改的!!

以乡愁为话题的作文素材5篇

古往今来,春夏秋冬,无数喧闹与繁华,静谧与阑珊,无论是都市的中心,还是乡间的田野,美食独特的气息总弥漫在夜里,与四季的风混杂,勾起不尽的回味,忆起独特的乡愁。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以乡愁为话题的作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欢!

忘不了,无论何时,身在何处,永远忘不了我的家乡,忘不了那做梦都能使我笑醒的泥土房!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村子。清晨,这里是最有韵味的。掩映在茂密繁盛的古树中的泥土房,伴随着山间缭绕的雾气和白云,流露出安静温婉的魅力。因为偏僻,这里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似乎都与外界无关,只顾倾吐着大自然的各种心情。

从山坡上走下来,放眼看去,一排排整齐的泥土房,一间紧挨着一间。虽说是泥土房,但是在泥土造的外墙壁中还是会掺入些石头。每间泥土房都会有几根木头做的柱子,柱子下还有一个石墩。每间每户都会有阁楼,在阁楼上,推开窗户,往下看还有瓦片有序地摆放着,以便下雨时,不会积水。进入泥土屋里,还得跨过门槛,可小时候腿短跨不过,因此总是踩在门槛上,再跳入屋内。有时候被阿婆阿公看到还会挨骂,说不能踩在门槛上,要长不高,也不够尊重祖宗。走进里面一看,方桌,大木橱。再往里走,土柴灶里两个大锅,烧饭烧菜都得用柴。还有木头做的楼梯,直达阁楼,那木楼梯又陡又窄,所以小时候我从不敢一个人走。

还记得儿时,在泥土房前的院子里,和小朋友嬉戏时,总能听到野猫安详地坐在瓦片上,像婴儿一般发出叫声,有时东窜西窜。这一秒还在大伯家的阁楼窗户上,下一秒就已经跑到了阿公家的瓦片上。

泥土房里的空气,夏天凉快潮润。昏暗的堂前,阿婆坐在小椅子上纺线,一只手摇着手柄,一只手舒展开来,手臂不够长了,线还在拉长。泥土房给我的感觉,冬天温暖稳重,黄昏的蜡烛,将漫长的冬夜点亮。我趴在阿公的腿上,听着屋顶瓦片上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眯上眼,一不小心就香香地睡着了。

泥土房是农村文化的载体,遗憾的是,它们正在渐渐地消逝中。人们住进了砖瓦盖的新房,泥土房也因无人居住而相继倒下,我不知道以后,我该如何和下一代叙说儿时的故事。泥土房,承载的是无处安放的缕缕乡愁,在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人眼里,它并不象征贫穷、没落,而意味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如手如足的兄弟之情,人情味浓的乡里乡情。泥土房是乡人幸福的最初根源。故土沧桑巨变,我们欢喜出发,何时能够重新抵达?

我希望为许多这样充满回忆的老屋和老村呐喊。在这农业文明日益萎缩的当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许可以还原过去的乡村图景和诗意的生活,让我们缓下脚步,等一等我们的记忆。

那一方乡土,何时崛起?那一思乡愁,何时放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认为“愁”是“乡愁”,“春水”是“春运的客流”。在春节来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丝万缕的乡愁纷纷进入了我的视线,让我陷入回忆。

那年寒假,我到父母的工作地点游玩,谁知没过几天,父母就告诉我要准备回家过年了,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春节要回家呢?他们又告诉我,春节的意义在于一家人团团圆圆。我不在意的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牵着父母的手,夹在他们之间。到了车站,面前的情景让我目瞪口呆,虽然人山人海,但井然有序。几经波折,我们终于挤进了候车室,妈妈安排我坐下,并嘱咐我不许乱跑。我照办了。我坐在冰冷的椅子上,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越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看见远处的一名农民工。他穿着一身朴素的工装,裤管上沾满了泥土,都已经风干了,与周围的光鲜靓丽形成鲜明对比。一时间,我对他充满了好奇,既然在外打工这么辛苦,为何还要在春节花费一笔钱财回家呢?

我忘记了母亲的嘱咐,慢慢地走了过去。他黝黑的爬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显得憨厚老实,回家这件事似乎让他很开心。我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打了个招呼:“大叔。”他没有听见。“大叔?”我又加重了声音。他顿了顿,回过头,一看是我一个小姑娘,就露出一抹淳朴的笑容。我大胆表达心中的疑问:“在外面辛辛苦苦一整年,您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回家呢?”他挠了挠脑袋,说道:“在外打工,一打就是一年,怎么能不想家啊!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女儿,想起他们的脸,我就特别想回家。就像喝着浓烈的酒,一杯又一杯,直至喝醉。等你长大了,就会理解,思乡,人人都会。”他说这段话时,看向前方的眼神变得深邃而又坚定,那是家的方向吧!

“薇薇,要走了!”母亲一边指责我,一边牵着我跟着人群去检票。他也慢慢涌入人海,消失在我的视野中,人群如水般流去。

一江春水的方向是东流,而春运客流的方向是四面八方,那是家的方向。乡愁进入了我的视线,更融进了我的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每每吟起这些诗句之际,鼻子总会有一阵莫名的酸楚感,因为,我想家了。想起这些时,我的眼眶中又不自觉的泛起了阵阵泪光,它们凝成一滴泪,随我的思绪一同滑落脸颊,滑落我的心中。

今天,是中秋,我收敛了思乡的泪水,与父母高兴地回家了。

汽车飞驰在久违的高速路上,窗外闪过的树木,是愁;下了高速之后,那坑坑洼洼的小路,是愁;推开车门看到的熟悉又陌生的池塘、小路、田地,是愁,与家人拥抱的那刻,那夺眶而出的泪水,打破了这死寂夜晚的凄寒,不再是愁,已为喜。

在门外已嗅到了饭菜的香味,吃上一口家常便饭,顿时唤醒了我被所谓的“山珍海味”光顾的味蕾,小炒肉的香味已无法忘怀,这一刻,朴实胜过了华丽。

随着胃被填满,我走到门外,赏着这一“白玉盘”,突然,耳边响起了久违的鞭炮的声音,在空气中炸裂、蔓延开来……这也绝不是在城市中能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

我继续与家人赏月,在城市中往往是“残缺”的月亮,在这时竟被补得那么圆润!

看着天空中那一金黄色的“玉盘”,我仿佛看到我在思乡深切时的热泪盈眶,在汽车上的焦急等待,以及与家人团聚的喜悦。这时,一阵寒风袭来,我抱紧了弟弟,走进了屋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无话不谈。

中秋,怎么能少得了月饼呢?一个个月饼摆在盘子上,弟弟施展他“熟练”的刀法,将月饼四分五裂,我们口中吃着这残缺的月饼,心中却是满满的幸福。

我走到门外,看着天上的月亮,嘴里吃的是幸福的味道,心想:“愿您保佑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让他们不再孤单寂寞。”

月色如梦,独酌月光,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是故乡的蛙鸣吧,唯有声声蛙鸣才能使人追忆朦胧,唯有故乡遥远的呼唤,才能使人恍若听见了清脆入谷的神音。

故乡的呼唤,乡愁的情愫,似乎总是看不见,但却又能看得见。淡淡的乡愁是李白笔下床前的清晖,是余光中笔下不可跨越的海峡,是席慕容笔下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的树。

秋天的冷雨将蛙鸣彻底赶走了,这钢筋水泥铸成的墙壁内侧,彻底断了我和故乡的联系。

故乡的歌是蝉和蛙的交鸣,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相识,恍若在雾里相见,雨中别离。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妈妈也常坐在一侧为我摇竹椅,一起静听蛙鸣。山野包围的农田里,夏夜永远是热闹的。蝉的声音永远是基调,风拂麦浪发出规律的声响,不知谁家的鸡梦见黄鼠狼,一下子惊醒,吓得狗也跟着狂吠,在这样的舞台上,蛙的歌喉并不吃香,却又一枝独秀,仿佛夜空中的北极星,我浸泡在一浪又一浪的声音里,逐渐睡着了。

今夜风带来了丝丝寂寞和点点乡愁,这里太过寂静了,稀稀落落传来几声鸣笛,几句聊天,简直是一堆五彩缤纷的垃圾,哪能和故乡的蛙鸣比肩?面对记忆中遥远的故乡,我默默祈祷能常回去看看,就像我那信奉佛教的奶奶一样祈祷。说到奶奶,她的“思蛙病”比我要重得多,她对自己面朝黄土的半生有着刻骨铭心的依恋。她极少进城,就算是过节来看看,也最多三四天,简直是一分钟都不愿意多留,我理解她那种离开故乡的忧郁。

于是类似的乡愁,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主题,我曾养过一只青蛙,而它没几日就走了,或许它也有自己的乡愁吧!

故乡,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他们客居异乡,心却永远在亲切的故乡的怀抱。每到夜晚,游子们就会倚在窗前,对月怀乡,希望善解人意的月亮,帮他们传递深深的思念······

(一)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轮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挥洒银白的月光,为黑夜添加了色彩。一位诗人独自漂泊异乡,举目无亲,他只有对月抒怀,诉说心中的苦闷。明亮的月光照进小屋,陪伴诗人。诗人望着月亮,思念着家乡,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月光照进了诗人的心里,为诗人传送着浓浓的乡思······

(二)

风萧萧,雨凄凄,点点滴滴,包含着万般不舍,滴进诗人的心里。诗人就要离开家乡,到遥远的边疆去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骑上骏马,扬鞭启程。回头向东边的故园望去,已经相隔很远了,一股别离愁恨涌上心头。诗人不禁热泪盈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行了数里,一位旧识之人迎面而来,诗人大喜,与之寒喧几句,托他给家人捎个口信,说自己很平安。

(三)

岭外传来的家书突然中断了,苦等了几个春秋,也毫无音讯。诗人心中的乡愁日渐增强,于是他回到故乡。可是越临近家乡,他却反而产生了恐惧,怕别人不认识自己,也怕有人问起他的情况。多年未回故乡,怀乡心切的诗人,如今回到故乡,却产生恐惧,这是人之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乡愁是一首诗,抒发着诗人深深的情感,乡愁是一幅画,画出了人间美好的情怀;乡愁是一场雨,点点滴滴,情感无限,滴进人们心里滋润孤独的心灵。月是故乡明,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总有诗人们孤独的身影。对着月亮,他们作出了感人的乡愁诗词,抒发着对家乡点点滴滴的思念情怀。

春天,池塘里还未解冻,岸边的柳树满面寒霜,脚下的杂草摇动着花白的头发,唤醒地里冬眠的小虫儿.远处,农人赶着他们忠实的朋友笔直地犁地,大些的孩子小跑着跟在老牛后面撒种,健壮的农妇握着锄头大声吆喝着指挥一场壮丽的春耕.小时候,家前屋后已是很大.家前是一望无垠、生机勃勃的农田,屋后是一碧如洗、源源不断的河流,河岸很陡.农田里一年四季忙碌着,庄稼的衣服有条不紊地更迭,农人们变换着不同的工具,在这幅上天赐予的画板上尽情涂抹,起早贪黑,顶天立地.最小的恐怕要数“钩刀”,这是用来锄去杂草的微型农具,更重要的是它既合适大人使用,也适合小孩帮忙.不管是大草、小草,也不管庄稼长得稀疏还是稠密,钩刀都能冲锋陷阵,刀到草除.最大的该属收割机了,它像一位永远吃不饱饭的巨人一样,走遍千家万户,吞吐五谷杂粮,和着人们丰收的喜悦,尽情挥洒心中的豪迈与底蕴.

乡土情怀的作文素材议论文

以乡愁为话题的作文素材5篇

古往今来,春夏秋冬,无数喧闹与繁华,静谧与阑珊,无论是都市的中心,还是乡间的田野,美食独特的气息总弥漫在夜里,与四季的风混杂,勾起不尽的回味,忆起独特的乡愁。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以乡愁为话题的作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欢!

忘不了,无论何时,身在何处,永远忘不了我的家乡,忘不了那做梦都能使我笑醒的泥土房!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村子。清晨,这里是最有韵味的。掩映在茂密繁盛的古树中的泥土房,伴随着山间缭绕的雾气和白云,流露出安静温婉的魅力。因为偏僻,这里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似乎都与外界无关,只顾倾吐着大自然的各种心情。

从山坡上走下来,放眼看去,一排排整齐的泥土房,一间紧挨着一间。虽说是泥土房,但是在泥土造的外墙壁中还是会掺入些石头。每间泥土房都会有几根木头做的柱子,柱子下还有一个石墩。每间每户都会有阁楼,在阁楼上,推开窗户,往下看还有瓦片有序地摆放着,以便下雨时,不会积水。进入泥土屋里,还得跨过门槛,可小时候腿短跨不过,因此总是踩在门槛上,再跳入屋内。有时候被阿婆阿公看到还会挨骂,说不能踩在门槛上,要长不高,也不够尊重祖宗。走进里面一看,方桌,大木橱。再往里走,土柴灶里两个大锅,烧饭烧菜都得用柴。还有木头做的楼梯,直达阁楼,那木楼梯又陡又窄,所以小时候我从不敢一个人走。

还记得儿时,在泥土房前的院子里,和小朋友嬉戏时,总能听到野猫安详地坐在瓦片上,像婴儿一般发出叫声,有时东窜西窜。这一秒还在大伯家的阁楼窗户上,下一秒就已经跑到了阿公家的瓦片上。

泥土房里的空气,夏天凉快潮润。昏暗的堂前,阿婆坐在小椅子上纺线,一只手摇着手柄,一只手舒展开来,手臂不够长了,线还在拉长。泥土房给我的感觉,冬天温暖稳重,黄昏的蜡烛,将漫长的冬夜点亮。我趴在阿公的腿上,听着屋顶瓦片上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眯上眼,一不小心就香香地睡着了。

泥土房是农村文化的载体,遗憾的是,它们正在渐渐地消逝中。人们住进了砖瓦盖的新房,泥土房也因无人居住而相继倒下,我不知道以后,我该如何和下一代叙说儿时的故事。泥土房,承载的是无处安放的缕缕乡愁,在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人眼里,它并不象征贫穷、没落,而意味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如手如足的兄弟之情,人情味浓的乡里乡情。泥土房是乡人幸福的最初根源。故土沧桑巨变,我们欢喜出发,何时能够重新抵达?

我希望为许多这样充满回忆的老屋和老村呐喊。在这农业文明日益萎缩的当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许可以还原过去的乡村图景和诗意的生活,让我们缓下脚步,等一等我们的记忆。

那一方乡土,何时崛起?那一思乡愁,何时放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认为“愁”是“乡愁”,“春水”是“春运的客流”。在春节来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丝万缕的乡愁纷纷进入了我的视线,让我陷入回忆。

那年寒假,我到父母的工作地点游玩,谁知没过几天,父母就告诉我要准备回家过年了,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春节要回家呢?他们又告诉我,春节的意义在于一家人团团圆圆。我不在意的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牵着父母的手,夹在他们之间。到了车站,面前的情景让我目瞪口呆,虽然人山人海,但井然有序。几经波折,我们终于挤进了候车室,妈妈安排我坐下,并嘱咐我不许乱跑。我照办了。我坐在冰冷的椅子上,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越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看见远处的一名农民工。他穿着一身朴素的工装,裤管上沾满了泥土,都已经风干了,与周围的光鲜靓丽形成鲜明对比。一时间,我对他充满了好奇,既然在外打工这么辛苦,为何还要在春节花费一笔钱财回家呢?

我忘记了母亲的嘱咐,慢慢地走了过去。他黝黑的爬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显得憨厚老实,回家这件事似乎让他很开心。我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打了个招呼:“大叔。”他没有听见。“大叔?”我又加重了声音。他顿了顿,回过头,一看是我一个小姑娘,就露出一抹淳朴的笑容。我大胆表达心中的疑问:“在外面辛辛苦苦一整年,您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回家呢?”他挠了挠脑袋,说道:“在外打工,一打就是一年,怎么能不想家啊!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女儿,想起他们的脸,我就特别想回家。就像喝着浓烈的酒,一杯又一杯,直至喝醉。等你长大了,就会理解,思乡,人人都会。”他说这段话时,看向前方的眼神变得深邃而又坚定,那是家的方向吧!

“薇薇,要走了!”母亲一边指责我,一边牵着我跟着人群去检票。他也慢慢涌入人海,消失在我的视野中,人群如水般流去。

一江春水的方向是东流,而春运客流的方向是四面八方,那是家的方向。乡愁进入了我的视线,更融进了我的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每每吟起这些诗句之际,鼻子总会有一阵莫名的酸楚感,因为,我想家了。想起这些时,我的眼眶中又不自觉的泛起了阵阵泪光,它们凝成一滴泪,随我的思绪一同滑落脸颊,滑落我的心中。

今天,是中秋,我收敛了思乡的泪水,与父母高兴地回家了。

汽车飞驰在久违的高速路上,窗外闪过的树木,是愁;下了高速之后,那坑坑洼洼的小路,是愁;推开车门看到的熟悉又陌生的池塘、小路、田地,是愁,与家人拥抱的那刻,那夺眶而出的泪水,打破了这死寂夜晚的凄寒,不再是愁,已为喜。

在门外已嗅到了饭菜的香味,吃上一口家常便饭,顿时唤醒了我被所谓的“山珍海味”光顾的味蕾,小炒肉的香味已无法忘怀,这一刻,朴实胜过了华丽。

随着胃被填满,我走到门外,赏着这一“白玉盘”,突然,耳边响起了久违的鞭炮的声音,在空气中炸裂、蔓延开来……这也绝不是在城市中能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

我继续与家人赏月,在城市中往往是“残缺”的月亮,在这时竟被补得那么圆润!

看着天空中那一金黄色的“玉盘”,我仿佛看到我在思乡深切时的热泪盈眶,在汽车上的焦急等待,以及与家人团聚的喜悦。这时,一阵寒风袭来,我抱紧了弟弟,走进了屋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无话不谈。

中秋,怎么能少得了月饼呢?一个个月饼摆在盘子上,弟弟施展他“熟练”的刀法,将月饼四分五裂,我们口中吃着这残缺的月饼,心中却是满满的幸福。

我走到门外,看着天上的月亮,嘴里吃的是幸福的味道,心想:“愿您保佑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让他们不再孤单寂寞。”

月色如梦,独酌月光,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是故乡的蛙鸣吧,唯有声声蛙鸣才能使人追忆朦胧,唯有故乡遥远的呼唤,才能使人恍若听见了清脆入谷的神音。

故乡的呼唤,乡愁的情愫,似乎总是看不见,但却又能看得见。淡淡的乡愁是李白笔下床前的清晖,是余光中笔下不可跨越的海峡,是席慕容笔下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的树。

秋天的冷雨将蛙鸣彻底赶走了,这钢筋水泥铸成的墙壁内侧,彻底断了我和故乡的联系。

故乡的歌是蝉和蛙的交鸣,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相识,恍若在雾里相见,雨中别离。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妈妈也常坐在一侧为我摇竹椅,一起静听蛙鸣。山野包围的农田里,夏夜永远是热闹的。蝉的声音永远是基调,风拂麦浪发出规律的声响,不知谁家的鸡梦见黄鼠狼,一下子惊醒,吓得狗也跟着狂吠,在这样的舞台上,蛙的歌喉并不吃香,却又一枝独秀,仿佛夜空中的北极星,我浸泡在一浪又一浪的声音里,逐渐睡着了。

今夜风带来了丝丝寂寞和点点乡愁,这里太过寂静了,稀稀落落传来几声鸣笛,几句聊天,简直是一堆五彩缤纷的垃圾,哪能和故乡的蛙鸣比肩?面对记忆中遥远的故乡,我默默祈祷能常回去看看,就像我那信奉佛教的奶奶一样祈祷。说到奶奶,她的“思蛙病”比我要重得多,她对自己面朝黄土的半生有着刻骨铭心的依恋。她极少进城,就算是过节来看看,也最多三四天,简直是一分钟都不愿意多留,我理解她那种离开故乡的忧郁。

于是类似的乡愁,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主题,我曾养过一只青蛙,而它没几日就走了,或许它也有自己的乡愁吧!

故乡,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他们客居异乡,心却永远在亲切的故乡的怀抱。每到夜晚,游子们就会倚在窗前,对月怀乡,希望善解人意的月亮,帮他们传递深深的思念······

(一)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轮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挥洒银白的月光,为黑夜添加了色彩。一位诗人独自漂泊异乡,举目无亲,他只有对月抒怀,诉说心中的苦闷。明亮的月光照进小屋,陪伴诗人。诗人望着月亮,思念着家乡,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月光照进了诗人的心里,为诗人传送着浓浓的乡思······

(二)

风萧萧,雨凄凄,点点滴滴,包含着万般不舍,滴进诗人的心里。诗人就要离开家乡,到遥远的边疆去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骑上骏马,扬鞭启程。回头向东边的故园望去,已经相隔很远了,一股别离愁恨涌上心头。诗人不禁热泪盈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行了数里,一位旧识之人迎面而来,诗人大喜,与之寒喧几句,托他给家人捎个口信,说自己很平安。

(三)

岭外传来的家书突然中断了,苦等了几个春秋,也毫无音讯。诗人心中的乡愁日渐增强,于是他回到故乡。可是越临近家乡,他却反而产生了恐惧,怕别人不认识自己,也怕有人问起他的情况。多年未回故乡,怀乡心切的诗人,如今回到故乡,却产生恐惧,这是人之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乡愁是一首诗,抒发着诗人深深的情感,乡愁是一幅画,画出了人间美好的情怀;乡愁是一场雨,点点滴滴,情感无限,滴进人们心里滋润孤独的心灵。月是故乡明,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总有诗人们孤独的身影。对着月亮,他们作出了感人的乡愁诗词,抒发着对家乡点点滴滴的思念情怀。

《乡土·乡情》作文升格指导 作者/江苏冯汝汉 【文题】 臧克家的《三代》这样写道: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是啊,谁不是在大地母亲怀抱里出生、成长?谁没有承受过土地的恩泽? 请以“土地”为话题,展开诗意的想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抒情性文章,题目自拟。 【病文】 我眼中的的乡土 东台市梁垛中学小草文学社黄颖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永远的净土——乡土。人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文明,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开篇点明话题,但抒情味不足,建议改用简短的抒情句点题。) 曾听过“社稷坛”的故事, “社稷坛”就是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大土坛。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这种对社稷的祭祀,是出于对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对照文题要求,对“社稷坛”的介绍稍显多余。)很明显这只是美丽的传说,但还是愿意相信。也许因为有泥土般的肤色,对于泥土,有一种莫名的依恋在心中涌动,不断地涌动。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记忆里,童年的我几乎整天与泥土为伴。其实,人这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哪一天离得了泥土里生长的五谷杂粮?特别是春末夏初时在水田里插秧,田里的水高出泥土几公分,比田埂稍低一些。踩上去,像踩在沸腾的'开水中似的,幸好泥下是凉的,所以被烫红的不是脚掌,而是与水接触的脚踝处。(这段文字记叙了插秧的镜头,但扣题不紧,应该删去。) 我记得爷爷曾用他那高昂的语调(根据上下文, “语调”前的修饰语应改为“深沉”。)给我讲“土桌子” “土椅子”的故事。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多亏有了它们。有一天,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骨灰被撒入泥土,叶落归根,而爷爷也化成了生他养他的泥土。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改为“岁月催我长大”表情达意就准确多了。)但我仍喜欢赤脚走在田埂上,感受它散发出的乡土气息、生命气息。(这里可补写一个抒情句,直接抒发自己热爱土地的真情。) 我是大地的孩子,我在与母亲交心。(此段与上文衔接不紧,应在段首补写一个过渡句。) 我理解祖辈父辈的安土重迁,有的人甚至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意离开故土,这样的文化品格造就了他们的执著和坚忍,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保守与闭塞。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段议论完全是画蛇添足,如果换成简短的抒情句,表达效果就不一样了。) 我平时不离家,离开故土,除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后来,的确到了这般境地,我到县城读初中,告别了我的故土(把“告别”改为“暂别”)。 临走时带了一小瓶乡土。谁曾料想,它竞成了我寂寞困惑时的良药。 看着那乡土,我仿佛看到花儿在风中跳着迷人的舞蹈,潺潺的流水欢快地流淌,鸟儿在枝头唱着欢乐的歌。可是现在,展现在你眼前的却是一片片废墟,一幢幢摇摇欲坠的房子,一棵棵烧焦的树木。这还是那美丽宁静的家园吗?小鸟呢?花儿呢?溪水呢?(这段抒情文字优美流畅,但有脱离文章实际内容之嫌。) 其实,我又何必挣扎,我又何曾离开过。(写作技巧 )我们一起成长,迎接风吹雨打,乡土乡情…… 有史以来,正是由于乡土一直用自己的乳汁滋养着人类,才让我们有了赖以生存的家园。(结尾有点儿生硬,读来颇感突然,当然更谈不上卒章显志了。) 【会诊】 根据命题要求,此文若想提升等级,建议着重在如何抒情上动一动“手术”,即运用多种方式抒发和表现感情,使主题更富有深意:一是适当增补直接抒情的句子,如第五自然段后若补写“还有什么比旺盛的生命力更令人感动呢?好舒坦,好惬意”一句,更能表达出热爱土地的真情,情真方能动人。二是把冗赘的议论或记叙句换成言简意赅的抒情句。原文中有不少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应删去,可增补简短的抒情句,振起全篇,既显气势,又给人以启示。譬如第七段的议论完全是画蛇添足,如果换成“那份炽热的执著,醉人的乡土乡情哟”等抒情句,表达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三是抒情要和谐,譬如倒数第三段的抒情文字优美流畅,但读来感觉与文题要求不够和谐,有脱离文章实际内容之嫌。建议改成言简意赅的表述,把对“乡土”的理性认识通过感性形象展现出来。另外,有些段落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读起来不顺畅。对首尾也要动“手术”,做到首尾照应,意蕴深刻,饱含诗情。 【升级佳作】 乡土·感情 东台市梁垛中学小草文学社黄颖 乡土乡情,是最浪漫也最真挚的感情。 曾听过“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虽然这只是美丽的传说,但我很愿相信。也许是有土一般的肤色,对于土,一种莫名的依恋在我心中涌动,不断地涌动。 我生在乡下,是土生土长的乡村女娃。记忆里,童年的我几乎整天与泥土为伴。其实,人这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哪一天离得了泥土里长的五谷杂粮? 依然记得爷爷用他那深沉的语调给我讲“土桌子” “土椅子”的故事。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多亏有了它们。一天,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骨灰被撒入泥土,叶落归根,而爷爷也化成了生他养他的泥土。 岁月催我长大,但我仍喜欢赤脚走在田埂上,感受它散发出的乡土气息、生命气息。还有什么比旺盛的生命力更令人感动的呢?好舒坦,好惬意! 那一瞬间,我突发奇想,我是大地的孩子,我在与母亲交心。 我理解祖辈父辈的安土重迁,那份炽热的执著,醉人的乡土乡情哟! 我很少离家,离开故土。后来,我到县城读初中,暂别了我的故土。 也许,受了古人“收土不收金”的启发,临走便带了一小瓶乡土。谁曾料想,它竟成了我寂寞困惑时的良药。 看着那乡土,我仿佛看到了爷爷的魂灵,看到了祖祖辈辈流下的滴滴汗水、留过的串串脚印……以此慰藉心中的思乡之苦。 其实,我又何必挣扎,我又何曾离开过_ 我们一起成长,迎接风吹雨打,雨露风霜,乡土情怀,永远滋长…一 乡土乡情,是最浪漫也最真挚的感情。的确! 【升格点评】 升格文选择了能反映自己与“乡土”之间深厚感情的生活画面来抒写“乡土乡情”,并以对“乡土”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串起全文,完整地抒发了对“乡土”的赞美、爱护之情。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过渡自然,条理清晰。抒情的方式多样化:一是直抒胸臆,开头写“乡土乡情,是最浪漫也最真挚的感情”,结尾重复此句,并用“的确”予以强调,直接抒发了对乡土的热爱之情;二是借物抒情,如在对“土桌子”“土椅子”等故事的叙写中抒情;三是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热爱故土的情怀。

工作能力有限.纵使自己有不少的错,造成的损失以不小,还是要百般辩解,不肯所以,老师把让我写检讨,也是为了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这点。 其次,我在上课

作文中运用乡土素材论文

一、在学生对乡土文学的收集中感悟写作的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风俗,一方气度。喀左县的乡土文化,是喀左县人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文学性及艺术性的表述。喀左县的乡土文化用它独特的乐观、明朗的旋律,表现着喀左县的精神与情绪,作为一名生活在喀左县这片神奇而厚重的土地上的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所带班级大部分学生是农村学生,作文基础薄弱,写作不知从何下手,自己很是着急,这也引起了自己的思索。为了让学生感受写作并不难,并不神秘,写作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好多这样写作的素材与范例,于是,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到自己的周围收集乡土故事、民间故事、民谣,可以向村里的老者询问,也可以问自己的父母、家人,要求大家把好的故事、素材与民谣带回来,在作文课上大家分享。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同学们几乎都是满载而归,他们收集了诸如关于喀左县“金鼎之地”的传说等。更有意思的是喀左县的一个著名古迹“鸽子洞遗址”,有关它的传说就收集了三种。同学们收集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我发觉有的同学把听来的故事都记录下来了,还发现同学们记录得不但很详细而且很有条理,我抓住时机加以表扬,郑重说明这样的记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家概括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写作训练,就是一篇篇朴实无华的作文。这样的收获给同学们带来了知识,也给我带来了惊喜,我因势利导,说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民歌、民谣、传说、诗歌都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就是同样一个事情,因为每个人的立场、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显示出了写作的多元化,表达出思想的解放、写作的自由。由此引导:写作在格调积极向上的情形下,从不同角度着手,进行写作的拓展、延伸,表达了人们的主观情绪,都是一种可贵的尝试。由此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在收集中感悟写作的真谛,愿意自觉走入写作,也给予写作一片多彩的天地。

二、在对乡土文化的系列讲解里,营造出作文写作氛围

于是,在随后的作文课上,我结合同学们收集的乡土文化,运用作文课开展系列讲座,运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文化,营造作文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聆听了老师的讲述,看到这些传递了两千多年的民谣和传说,同学们由衷感到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着的喀左人是在用他们的文化创造为中华文明添色加彩,他们也为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到自豪与骄傲,也用童真的眼睛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不但唤起对土地的热爱,还在鲜活的歌谣里感受感悟生活是歌谣文学的泉源,带着一颗对土地热爱、感恩的心,似乎寻找到了作文的真谛。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由被动到主动,被感动,感悟,从而达到生动,调动了大家的写作热情。

三、在对乡土文化的探究实践中,收获一片惊喜

为了让学生感受来自乡土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带着学生们到公园古迹等地参观。同学们为老师给他们争取了这样一个机会兴高采烈,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我适时在参观前布置给他们一个任务,引导学生拿纸、拿笔做好笔记,先记录下沿途景点标志牌上的简介和描述,回去就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命题进行自由写作。同学们用充满好奇的眼睛,用自己的视觉感受着。整整一个上午,同学们记得认真、记得仔细,离开的时候,同学们还都依依不舍,对喀左文化充满无限眷恋,意犹未尽,满载而归。在参观后的作文课上,同学们激情四射,在作文里或者侃侃而谈,或娓娓道来,不施粉黛都是文字鲜活,我们收获了乡土文化与作文结合的'累累硕果。乡土文化的魅力感染了同学们,他们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从作文里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博大胸襟与豪迈理想,在学生的描述里感到有一种民族风扑面而来,读后也让我在历史的厚重与恢弘里感受到了《观沧海》的气势,似乎聆听到来自远古的声音,感到了以乡土文化进行作文教学的惊喜——寻找到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

四、结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写作的道路,在摸索,在探索,在尝试,在自己开展的讲座中,在同学们对乡土文化的收集中,在喀左文化的氛围里感受写作,也逐步构建出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平台。同学们也感到在作文写作中行文的快乐,还有被老师作为范文朗读的时候的成就感,感受到写作着、思考着的快乐,先后有几位同学的文章在征文比赛中获奖,也让自己在学生获奖中感受由乡土文化浸润下成功的喜悦。

春天,池塘里还未解冻,岸边的柳树满面寒霜,脚下的杂草摇动着花白的头发,唤醒地里冬眠的小虫儿.远处,农人赶着他们忠实的朋友笔直地犁地,大些的孩子小跑着跟在老牛后面撒种,健壮的农妇握着锄头大声吆喝着指挥一场壮丽的春耕.小时候,家前屋后已是很大.家前是一望无垠、生机勃勃的农田,屋后是一碧如洗、源源不断的河流,河岸很陡.农田里一年四季忙碌着,庄稼的衣服有条不紊地更迭,农人们变换着不同的工具,在这幅上天赐予的画板上尽情涂抹,起早贪黑,顶天立地.最小的恐怕要数“钩刀”,这是用来锄去杂草的微型农具,更重要的是它既合适大人使用,也适合小孩帮忙.不管是大草、小草,也不管庄稼长得稀疏还是稠密,钩刀都能冲锋陷阵,刀到草除.最大的该属收割机了,它像一位永远吃不饱饭的巨人一样,走遍千家万户,吞吐五谷杂粮,和着人们丰收的喜悦,尽情挥洒心中的豪迈与底蕴.

内容简介:本文是“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的运用研究”的成果性结论,从原因与方法系统阐述了乡土素材应用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教育资源包括课堂教育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据调查所知:中学生可以运用的写作素材主要有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乡土情五大类,但学生写作文往往局限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爱国情太大不好写,可是乡土素材是蕴藏在学生身边的写作素材中的一大财富,学生们却忽略了它,写作中运用的微乎其微,这值得我们深思! 探究一下学生们之所以在写作中忽略乡土素材的原因,不外乎是: 一、缺乏组织与引导。教师没有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没有组织学生围绕乡土素材搞活动并进行探讨,甚至有的老师连本地的乡土素材有那些都不清楚,那学生们怎能在写作中有意识的运用乡土素材呢? 二、 缺乏观察与发现。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们每天所看到的、所走过的地方有好多是具有纪念意义,具有很高价值的古桥、古洞、古树、古井等,如秦亭、汉桥、狼虎洞和红旗洞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乡土素材,可是学生没有做过具体的观察,没有发现他的美他的价值,因此也不能把他们写入到作文中去。 三、 缺乏质疑问难的求学精神。学生毕竟还很小,对一些有价值的乡土素材也不可能知道,可你不知道为什么不问呢?比如,我们镇为什么叫“柳泉”镇?五珠泉有哪“五珠”?山上为什么有水渠?春节为什么包饺子?二月二为什么炒糖豆?五月五为什么包粽子?正月十五为什么挑花灯?八月十五为什么赏月?等等这一个个的地名,风俗习惯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精美的传说故事,这些不都是乡土素材吗?不知道又你从何而写?不知道你又为何不问? 四、 缺乏随时发现随时动手记录的习惯。每天在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广告宣传等上都有传播乡土素材的内容,在听老人谈论讲故事,老师讲课,同学讨论等也时而不时的涉及到一些乡土素材,可同学们听过就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去了,看过就像过眼云烟不知所踪。没有动手记录的习惯。写作时,就再也记不住自己曾经听过看过的有关乡土素材的知识,因此写作时也不能够用上这些知识。 五、 缺乏一种运用乡土素材的综合能力。有些学生知道一些有关乡土素材的知识,可是写作时总是用不上,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知道的乡土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去。比如,学生们知道向阳渠的的一些知识,可不知道如何写到作文中去,不知道利用向阳渠去赞颂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勇敢无畏精神,去抒发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祖国之情------既然不知道如何运用,那么乡土素材怎么运用到写作中呢? 既然知道了同学们忽略乡土素材运用的原因,那么我们就要根据这些原因去探究如何让同学们把乡土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去。 首先,作为教师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论在对乡土素材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以及搜集筛选等方面的能力,都应当有进一步的提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乡土素材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用自身的语言行动感染学生运用乡土素材。 其次,让同学们知道何谓乡土素材,并在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所谓“乡土素材”是指本乡本土的人类社会生活、文化风俗习惯、历史神话故事、自然景观景象、客观物象等各种范围和各个方面,并且是最生动最基本的。比如:我镇地处微山湖畔,拥有大小山头163座,有与河南省红旗渠齐名的向阳渠水利工程,有狼虎洞等自然风光,有西堡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高皇庙|、景山大云寺、秦亭汉桥、大明行宫等历史遗迹及传说,还有微山湖鱼馆、高皇郑记羊肉馆等知名特色美食。另外还有春节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等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乡土素材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乡土文化的议论文素材

以乡愁为话题的作文素材5篇

古往今来,春夏秋冬,无数喧闹与繁华,静谧与阑珊,无论是都市的中心,还是乡间的田野,美食独特的气息总弥漫在夜里,与四季的风混杂,勾起不尽的回味,忆起独特的乡愁。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以乡愁为话题的作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欢!

忘不了,无论何时,身在何处,永远忘不了我的家乡,忘不了那做梦都能使我笑醒的泥土房!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村子。清晨,这里是最有韵味的。掩映在茂密繁盛的古树中的泥土房,伴随着山间缭绕的雾气和白云,流露出安静温婉的魅力。因为偏僻,这里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似乎都与外界无关,只顾倾吐着大自然的各种心情。

从山坡上走下来,放眼看去,一排排整齐的泥土房,一间紧挨着一间。虽说是泥土房,但是在泥土造的外墙壁中还是会掺入些石头。每间泥土房都会有几根木头做的柱子,柱子下还有一个石墩。每间每户都会有阁楼,在阁楼上,推开窗户,往下看还有瓦片有序地摆放着,以便下雨时,不会积水。进入泥土屋里,还得跨过门槛,可小时候腿短跨不过,因此总是踩在门槛上,再跳入屋内。有时候被阿婆阿公看到还会挨骂,说不能踩在门槛上,要长不高,也不够尊重祖宗。走进里面一看,方桌,大木橱。再往里走,土柴灶里两个大锅,烧饭烧菜都得用柴。还有木头做的楼梯,直达阁楼,那木楼梯又陡又窄,所以小时候我从不敢一个人走。

还记得儿时,在泥土房前的院子里,和小朋友嬉戏时,总能听到野猫安详地坐在瓦片上,像婴儿一般发出叫声,有时东窜西窜。这一秒还在大伯家的阁楼窗户上,下一秒就已经跑到了阿公家的瓦片上。

泥土房里的空气,夏天凉快潮润。昏暗的堂前,阿婆坐在小椅子上纺线,一只手摇着手柄,一只手舒展开来,手臂不够长了,线还在拉长。泥土房给我的感觉,冬天温暖稳重,黄昏的蜡烛,将漫长的冬夜点亮。我趴在阿公的腿上,听着屋顶瓦片上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眯上眼,一不小心就香香地睡着了。

泥土房是农村文化的载体,遗憾的是,它们正在渐渐地消逝中。人们住进了砖瓦盖的新房,泥土房也因无人居住而相继倒下,我不知道以后,我该如何和下一代叙说儿时的故事。泥土房,承载的是无处安放的缕缕乡愁,在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人眼里,它并不象征贫穷、没落,而意味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如手如足的兄弟之情,人情味浓的乡里乡情。泥土房是乡人幸福的最初根源。故土沧桑巨变,我们欢喜出发,何时能够重新抵达?

我希望为许多这样充满回忆的老屋和老村呐喊。在这农业文明日益萎缩的当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许可以还原过去的乡村图景和诗意的生活,让我们缓下脚步,等一等我们的记忆。

那一方乡土,何时崛起?那一思乡愁,何时放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认为“愁”是“乡愁”,“春水”是“春运的客流”。在春节来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丝万缕的乡愁纷纷进入了我的视线,让我陷入回忆。

那年寒假,我到父母的工作地点游玩,谁知没过几天,父母就告诉我要准备回家过年了,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春节要回家呢?他们又告诉我,春节的意义在于一家人团团圆圆。我不在意的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牵着父母的手,夹在他们之间。到了车站,面前的情景让我目瞪口呆,虽然人山人海,但井然有序。几经波折,我们终于挤进了候车室,妈妈安排我坐下,并嘱咐我不许乱跑。我照办了。我坐在冰冷的椅子上,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越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看见远处的一名农民工。他穿着一身朴素的工装,裤管上沾满了泥土,都已经风干了,与周围的光鲜靓丽形成鲜明对比。一时间,我对他充满了好奇,既然在外打工这么辛苦,为何还要在春节花费一笔钱财回家呢?

我忘记了母亲的嘱咐,慢慢地走了过去。他黝黑的爬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显得憨厚老实,回家这件事似乎让他很开心。我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打了个招呼:“大叔。”他没有听见。“大叔?”我又加重了声音。他顿了顿,回过头,一看是我一个小姑娘,就露出一抹淳朴的笑容。我大胆表达心中的疑问:“在外面辛辛苦苦一整年,您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回家呢?”他挠了挠脑袋,说道:“在外打工,一打就是一年,怎么能不想家啊!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女儿,想起他们的脸,我就特别想回家。就像喝着浓烈的酒,一杯又一杯,直至喝醉。等你长大了,就会理解,思乡,人人都会。”他说这段话时,看向前方的眼神变得深邃而又坚定,那是家的方向吧!

“薇薇,要走了!”母亲一边指责我,一边牵着我跟着人群去检票。他也慢慢涌入人海,消失在我的视野中,人群如水般流去。

一江春水的方向是东流,而春运客流的方向是四面八方,那是家的方向。乡愁进入了我的视线,更融进了我的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每每吟起这些诗句之际,鼻子总会有一阵莫名的酸楚感,因为,我想家了。想起这些时,我的眼眶中又不自觉的泛起了阵阵泪光,它们凝成一滴泪,随我的思绪一同滑落脸颊,滑落我的心中。

今天,是中秋,我收敛了思乡的泪水,与父母高兴地回家了。

汽车飞驰在久违的高速路上,窗外闪过的树木,是愁;下了高速之后,那坑坑洼洼的小路,是愁;推开车门看到的熟悉又陌生的池塘、小路、田地,是愁,与家人拥抱的那刻,那夺眶而出的泪水,打破了这死寂夜晚的凄寒,不再是愁,已为喜。

在门外已嗅到了饭菜的香味,吃上一口家常便饭,顿时唤醒了我被所谓的“山珍海味”光顾的味蕾,小炒肉的香味已无法忘怀,这一刻,朴实胜过了华丽。

随着胃被填满,我走到门外,赏着这一“白玉盘”,突然,耳边响起了久违的鞭炮的声音,在空气中炸裂、蔓延开来……这也绝不是在城市中能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

我继续与家人赏月,在城市中往往是“残缺”的月亮,在这时竟被补得那么圆润!

看着天空中那一金黄色的“玉盘”,我仿佛看到我在思乡深切时的热泪盈眶,在汽车上的焦急等待,以及与家人团聚的喜悦。这时,一阵寒风袭来,我抱紧了弟弟,走进了屋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无话不谈。

中秋,怎么能少得了月饼呢?一个个月饼摆在盘子上,弟弟施展他“熟练”的刀法,将月饼四分五裂,我们口中吃着这残缺的月饼,心中却是满满的幸福。

我走到门外,看着天上的月亮,嘴里吃的是幸福的味道,心想:“愿您保佑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让他们不再孤单寂寞。”

月色如梦,独酌月光,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是故乡的蛙鸣吧,唯有声声蛙鸣才能使人追忆朦胧,唯有故乡遥远的呼唤,才能使人恍若听见了清脆入谷的神音。

故乡的呼唤,乡愁的情愫,似乎总是看不见,但却又能看得见。淡淡的乡愁是李白笔下床前的清晖,是余光中笔下不可跨越的海峡,是席慕容笔下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的树。

秋天的冷雨将蛙鸣彻底赶走了,这钢筋水泥铸成的墙壁内侧,彻底断了我和故乡的联系。

故乡的歌是蝉和蛙的交鸣,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相识,恍若在雾里相见,雨中别离。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妈妈也常坐在一侧为我摇竹椅,一起静听蛙鸣。山野包围的农田里,夏夜永远是热闹的。蝉的声音永远是基调,风拂麦浪发出规律的声响,不知谁家的鸡梦见黄鼠狼,一下子惊醒,吓得狗也跟着狂吠,在这样的舞台上,蛙的歌喉并不吃香,却又一枝独秀,仿佛夜空中的北极星,我浸泡在一浪又一浪的声音里,逐渐睡着了。

今夜风带来了丝丝寂寞和点点乡愁,这里太过寂静了,稀稀落落传来几声鸣笛,几句聊天,简直是一堆五彩缤纷的垃圾,哪能和故乡的蛙鸣比肩?面对记忆中遥远的故乡,我默默祈祷能常回去看看,就像我那信奉佛教的奶奶一样祈祷。说到奶奶,她的“思蛙病”比我要重得多,她对自己面朝黄土的半生有着刻骨铭心的依恋。她极少进城,就算是过节来看看,也最多三四天,简直是一分钟都不愿意多留,我理解她那种离开故乡的忧郁。

于是类似的乡愁,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主题,我曾养过一只青蛙,而它没几日就走了,或许它也有自己的乡愁吧!

故乡,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他们客居异乡,心却永远在亲切的故乡的怀抱。每到夜晚,游子们就会倚在窗前,对月怀乡,希望善解人意的月亮,帮他们传递深深的思念······

(一)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轮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挥洒银白的月光,为黑夜添加了色彩。一位诗人独自漂泊异乡,举目无亲,他只有对月抒怀,诉说心中的苦闷。明亮的月光照进小屋,陪伴诗人。诗人望着月亮,思念着家乡,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月光照进了诗人的心里,为诗人传送着浓浓的乡思······

(二)

风萧萧,雨凄凄,点点滴滴,包含着万般不舍,滴进诗人的心里。诗人就要离开家乡,到遥远的边疆去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骑上骏马,扬鞭启程。回头向东边的故园望去,已经相隔很远了,一股别离愁恨涌上心头。诗人不禁热泪盈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行了数里,一位旧识之人迎面而来,诗人大喜,与之寒喧几句,托他给家人捎个口信,说自己很平安。

(三)

岭外传来的家书突然中断了,苦等了几个春秋,也毫无音讯。诗人心中的乡愁日渐增强,于是他回到故乡。可是越临近家乡,他却反而产生了恐惧,怕别人不认识自己,也怕有人问起他的情况。多年未回故乡,怀乡心切的诗人,如今回到故乡,却产生恐惧,这是人之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乡愁是一首诗,抒发着诗人深深的情感,乡愁是一幅画,画出了人间美好的情怀;乡愁是一场雨,点点滴滴,情感无限,滴进人们心里滋润孤独的心灵。月是故乡明,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总有诗人们孤独的身影。对着月亮,他们作出了感人的乡愁诗词,抒发着对家乡点点滴滴的思念情怀。

人口大流动造成了乡土文化的失传,幼儿园乡土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亟待传承乡土教育理念,积极实践创新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学模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初探》

摘 要:乡土教育是对本乡本土的文化教育,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识,是从人生起点开始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护,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人口大流动造成了乡土文化的失传,幼儿园乡土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亟待传承乡土教育理念,积极实践创新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学模式。要有序组织系统化的乡土教育,在日常教学方案中充分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特色,营造有乡土风味的园区环境,还要尊重外来人口和少数民族,正确客观对待外来文化。

关键词:乡土教育;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94-02

乡土教育是对本乡本土的文化教育,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身边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乡土之爱是自我与家庭、亲友、邻里之爱的延伸,也是社会、国家、世界和人类之爱的基础。从人生起点开始进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知识,融入乡土之爱,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识,它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一、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

1、人口大流动造成了乡土文化的失传

当代中国的人口特色是独子化、少子化、大流动迁徙。中西部青壮年大量流入东部沿海城市务工,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进城。教育公平化制度大力推行,学前教育不受户籍制度限制,越来越多农村孩子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据2010年人口普查,在浙江省温州市912万人常住人口中,来自市外的流入人口284万人,其中省外流入272万人,以江西、贵州、安徽、湖北、四川为多。省外户籍的学前儿童占全市学前儿童的四分之一。全市少数民族种类51个、人数30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19万人,土家族、苗族取代畲族、回族,成为全市两大少数民族。

2、崇洋媚外思潮冲击着本土文化

全球化和开放意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国际文化的学习交流正在加速前进。一方面是人们感叹小孩子都不会说方言了,另一方面是英语教育如火如荼,以国际品牌加盟的英语早教班每小时收费150-300元,洋节、洋快餐遍地开花,与孩子们频频亲密接触,这些导致了部分家长不知不觉地将乡土文化丢弃了。

3、农业及农耕文明的衰落

传统乡土文化基于对土地的热爱,人们讴歌着“大地是哺育人类成长的母亲”。而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民种地不挣钱,种地脏、累、穷,社会缺乏对农民这个传统职业的尊重,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不仅是儿童的问题,很多家长、教师也是如此。生态恶化趋势加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现代城市生活快节奏、高压力,家长忙于工作、事业,栖息大自然的诗意浪漫的文化生活氛围不浓,城市一些居住小区缺乏地域环境特色,缺乏社区群体生活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凝聚力。

二、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诸多教育学家都提倡乡土教育。乡土教育最初源于19世纪德国教育家费希特对民族主义教育的觉醒与倡导。早期乡土教育受自然主义的影响,主要是以儿童生活的直观对象——家乡故土为空间认识出发点,引导儿童了解生存的周边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20世纪以来,随着乡土意义的深化与扩展,乡土教育延为民族整体性文化教育。美国教育家村威认为,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灵》一书写道,人类在出生后,有人类特有的“精神胚胎”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非常喜爱,不管那里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他们也会感觉到从其他地方无法找到快乐。”“心理的这种吸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促成了一个人的成长,并且让他适应了当地社会秩序、气候等条件。”“今天,我们必须把儿童看作联系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明水平的纽带。婴儿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因为如果我们想引入新的思想,改善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在自然特征中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就必须以儿童作为工具,成年人则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我们真的想广泛传播文明的火炬,就必须借助儿童来完成这一使命。”

新文化运动以来,陈独秀、费孝通、徐特立等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乡土教育和强调乡土教材的重要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程”、“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陈鹤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都是乡土教育思想的光辉展现。潘光旦先生看来,造成国人自我迷失的精神危机,其根源在于“根”的教育缺失。爱国之道,始于一乡;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天下。正视幼儿园乡土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辨析乡土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继往开来、传承发扬前辈教育学家的理论思想,积极探索实践“土得掉渣”的新课程。

三、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实践

乡土教育从娃娃抓起,必须是一种包含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育模式,除了培养乡土意识之外,生活教育、人格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以下整理几点笔者在幼儿园一线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1、有序组织系统化的乡土教育

幼儿园可以按照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的时序,结合地方传统美食、节日活动,构建有韵律节奏的乡土文化教育。温州童谣《十二月令》(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春季开园时,家长与幼儿一起动手设计制作元宵花灯,装饰教学楼。清明节时,让孩子们捣绵菜,动手做清明饼。端午节,学唱《龙舟竞渡》的歌曲,学习敲鼓打锣等民间乐器,用五色线编织彩蛋袋子、粽子状的香囊。除了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还可以教一些应时的古代诗词或者方言童谣、民歌,如乐清民歌《对鸟》、温州童谣《叮叮当》。

2、在日常教学方案中充分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常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地域特色文化。实际上,乡土教育资源和素材是随手拈来的。比如幼儿园内种植的洋紫荆(又名羊蹄甲)叶形如心、花色鲜艳,可以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写生画画。三月底四月初,收拾樟树的叶子,让孩子们观察落叶、新叶、老叶的丰富多样的颜色,樟树的花及树枝纹路,师法樟树叶子,画水彩画、手指画,用樟树枝叶制作时钟表盘。给孩子们讲解瓯越古村落建筑、家具、瓷器、瓯绣、染布,以及蓝色百缬布中出现的传统戏剧纹饰,让孩子们再开展艺术创作。可以收集整理制作以江心屿、瓯江、东海海鲜、蒲扇等主题的图片展、文化知识卡片等教具。可以用香螺壳、辣螺壳、花蛤壳、钉螺壳等食材做计数、串线教具。让孩子们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美的事物、询问地名来历及变迁,分享叙述回老家、爷爷家、外婆家等的所见所闻、各地的风情习俗。

3、营造有乡土风味的园区环境

设计最忌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因此,在建筑外观、室内装饰、家具、用具(竹编篮子等)、绿化等各个环节都要重视营造地方特色、乡土风味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园不一定要设立乡土民俗馆,摆放已经很不实用的民俗物件:石磨、捣臼、扇稻谷的风车、纺织布机、斗笠、蓑衣等等,但可以编辑整理乡土教材资源书刊,老师们人手一册,粘贴悬挂本地剪纸、绣花、风景摄影、诗歌书画,摆放一些民间乐器、工艺美术品。每年植树节前后,安排亲子活动,种植乡土树种参与幼儿园改造。安排春播、夏播、秋播,种植本地主要农作物。如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4月中下旬播种蒲瓜、豇豆、茄子,同时做好植物观察记录。由各幼儿园提出申请、落实种植地及日常保护责任,有关部门免费提供乡土濒危珍稀保护植物及栽培指导。

4、尊重外来人口和少数民族,正确客观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大融合、多元文化是势不可挡的主流,孩子们需要广博且包含整个世界的教学题材。文化的多样性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提供富有创造力的原动力,它影响着他们所铸造的关系、所做的关于职业和个人的判断,以及所处理的社会事务,因而对文化的差异感到舒畅。全球社会多元文化教育的新颖之处在于承认对于人们尊重的承诺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乡土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的一套,不能一味排外,更不能表现为一种地方观念、狭隘和内向性,甚至大民族主义占优势的倾向。班级中有父母在法国、西班牙的孩子,可以请家长协助,择时来园介绍欧洲文明,跳一跳西班牙舞蹈。同理如贵州、云南等地少数民族文化,可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利用特有的家长资源。不能让留守子女、异乡子女对于他们接触到另一种乡土文化产生陌生恐惧、或鄙视、或自卑的心理。可以结合六一节汇演、每月一次的世界之旅等载体开展学习交流。乡土文化教育要体现出强大的包容性,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只有在和谐共生、比较竞争中,才会更好地发现乡土文化的魅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玛利亚?蒙台梭利. 有吸引力的心灵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 裴娣娜. 教育创新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2010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浅析论文

乡土文化的论文素材有哪些

可以论证乡土本色中的观点的材料中心论点(第1自然段):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也正是基于这个核心观点,费孝通先生将他的这整部书定名为“乡土中国”。三大重要的分论点——一、从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上分析,农民以“土地”为谋生手段,他们无法离开“土地”,因此“乡下人”安土重迁,以世代定居于自己所谋生的“乡土”为“常态”,“迁移是变态”。(第2-6自然段)二、从乡土社会的社区与社区的空间关系上分析,不同社区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孤立与隔膜”为常态,不同社区之间的“人口的流动率小”,因此乡土社会中的各自的社区内的“生活是富有地方性的”。(第7-10自然段)三、从乡土社会的每一个社区内部的人与人的关系分析,“生于斯、死于斯”的每一个人,共同构成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个“熟人社会”主要是依靠每个人从这个“熟悉的社会”中“习”得的“礼俗”来作为“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办法”,因此,乡土社会的治理主要是依靠“礼俗”而非依靠“法理”。(第11-17自然段)二、费孝通笔下的“乡下人”的“土气”,如果让诗人臧克家、牛汉来表达会是怎样?费孝通为了得出“乡下人”身上存在视土如命、安土重迁这种“土气”特征的结论,采用的论证手法完全是一个社会学家的学术论证的手法。费先生为了论证“乡下人”视土如命、安土重迁,他密集援引了五个例子来作为论据:中原的农民迁徙至适宜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不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中国的农民漂泊至西伯利亚,却不管天气适不适合耕种,仍要试着下种试试能不能长出庄稼;乡下人视土地公、土地婆为最亲近的神;奶妈偷偷塞一包灶土送给即将出国留学的费孝通;毗邻蒙古人聚居的张北人,他们的语言从不受蒙古语影响,而且村庄几百年也只是几个姓的人聚居于固定的地域。费孝通除了援引能正面支持论点的事例,当然也注重从对比的角度去援引事例,借助对比论证来增强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为了证明“以农为生的”乡下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只是变态”的观点,他举出了一个例子,即广西瑶山某些区域就存在原来聚居的地方“人口到了饱和点,过剩人口只得宣泄出外”的“迁移”现象,这些迁移的瑶人迫不得已去寻找新的土地来开垦、种植、繁衍自己的后代。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归纳一下“学术论证”中的“以事说理”的特征——重视“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联。“事”与“理”之间的关系,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述者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建立“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并努力使自己的论点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说服的力量。“以事说理”,与其它说理方式相比,生动,易懂,而且人们又信奉“事实往往胜于雄辩”这个道理,因此“以事说理”是社会学家最常运用的“学术论证”手法。现在,我们要谈论的另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同样谈论“乡下人”的“土性”及他们的一辈子“粘在土地上”,诗人会怎么表达呢?因为只有意识到这两者的区别,我们读学术著作,才会慢慢地学会自觉地运用阅读学术著作的思维与方法去理解学术著作。

人口大流动造成了乡土文化的失传,幼儿园乡土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亟待传承乡土教育理念,积极实践创新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学模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初探》

摘 要:乡土教育是对本乡本土的文化教育,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识,是从人生起点开始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护,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人口大流动造成了乡土文化的失传,幼儿园乡土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亟待传承乡土教育理念,积极实践创新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学模式。要有序组织系统化的乡土教育,在日常教学方案中充分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特色,营造有乡土风味的园区环境,还要尊重外来人口和少数民族,正确客观对待外来文化。

关键词:乡土教育;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94-02

乡土教育是对本乡本土的文化教育,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身边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乡土之爱是自我与家庭、亲友、邻里之爱的延伸,也是社会、国家、世界和人类之爱的基础。从人生起点开始进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知识,融入乡土之爱,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识,它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一、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

1、人口大流动造成了乡土文化的失传

当代中国的人口特色是独子化、少子化、大流动迁徙。中西部青壮年大量流入东部沿海城市务工,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进城。教育公平化制度大力推行,学前教育不受户籍制度限制,越来越多农村孩子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据2010年人口普查,在浙江省温州市912万人常住人口中,来自市外的流入人口284万人,其中省外流入272万人,以江西、贵州、安徽、湖北、四川为多。省外户籍的学前儿童占全市学前儿童的四分之一。全市少数民族种类51个、人数30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19万人,土家族、苗族取代畲族、回族,成为全市两大少数民族。

2、崇洋媚外思潮冲击着本土文化

全球化和开放意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国际文化的学习交流正在加速前进。一方面是人们感叹小孩子都不会说方言了,另一方面是英语教育如火如荼,以国际品牌加盟的英语早教班每小时收费150-300元,洋节、洋快餐遍地开花,与孩子们频频亲密接触,这些导致了部分家长不知不觉地将乡土文化丢弃了。

3、农业及农耕文明的衰落

传统乡土文化基于对土地的热爱,人们讴歌着“大地是哺育人类成长的母亲”。而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民种地不挣钱,种地脏、累、穷,社会缺乏对农民这个传统职业的尊重,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不仅是儿童的问题,很多家长、教师也是如此。生态恶化趋势加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现代城市生活快节奏、高压力,家长忙于工作、事业,栖息大自然的诗意浪漫的文化生活氛围不浓,城市一些居住小区缺乏地域环境特色,缺乏社区群体生活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凝聚力。

二、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诸多教育学家都提倡乡土教育。乡土教育最初源于19世纪德国教育家费希特对民族主义教育的觉醒与倡导。早期乡土教育受自然主义的影响,主要是以儿童生活的直观对象——家乡故土为空间认识出发点,引导儿童了解生存的周边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20世纪以来,随着乡土意义的深化与扩展,乡土教育延为民族整体性文化教育。美国教育家村威认为,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灵》一书写道,人类在出生后,有人类特有的“精神胚胎”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非常喜爱,不管那里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他们也会感觉到从其他地方无法找到快乐。”“心理的这种吸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促成了一个人的成长,并且让他适应了当地社会秩序、气候等条件。”“今天,我们必须把儿童看作联系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明水平的纽带。婴儿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因为如果我们想引入新的思想,改善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在自然特征中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就必须以儿童作为工具,成年人则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我们真的想广泛传播文明的火炬,就必须借助儿童来完成这一使命。”

新文化运动以来,陈独秀、费孝通、徐特立等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乡土教育和强调乡土教材的重要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程”、“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陈鹤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都是乡土教育思想的光辉展现。潘光旦先生看来,造成国人自我迷失的精神危机,其根源在于“根”的教育缺失。爱国之道,始于一乡;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天下。正视幼儿园乡土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辨析乡土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继往开来、传承发扬前辈教育学家的理论思想,积极探索实践“土得掉渣”的新课程。

三、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实践

乡土教育从娃娃抓起,必须是一种包含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育模式,除了培养乡土意识之外,生活教育、人格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以下整理几点笔者在幼儿园一线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1、有序组织系统化的乡土教育

幼儿园可以按照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的时序,结合地方传统美食、节日活动,构建有韵律节奏的乡土文化教育。温州童谣《十二月令》(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春季开园时,家长与幼儿一起动手设计制作元宵花灯,装饰教学楼。清明节时,让孩子们捣绵菜,动手做清明饼。端午节,学唱《龙舟竞渡》的歌曲,学习敲鼓打锣等民间乐器,用五色线编织彩蛋袋子、粽子状的香囊。除了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还可以教一些应时的古代诗词或者方言童谣、民歌,如乐清民歌《对鸟》、温州童谣《叮叮当》。

2、在日常教学方案中充分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常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地域特色文化。实际上,乡土教育资源和素材是随手拈来的。比如幼儿园内种植的洋紫荆(又名羊蹄甲)叶形如心、花色鲜艳,可以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写生画画。三月底四月初,收拾樟树的叶子,让孩子们观察落叶、新叶、老叶的丰富多样的颜色,樟树的花及树枝纹路,师法樟树叶子,画水彩画、手指画,用樟树枝叶制作时钟表盘。给孩子们讲解瓯越古村落建筑、家具、瓷器、瓯绣、染布,以及蓝色百缬布中出现的传统戏剧纹饰,让孩子们再开展艺术创作。可以收集整理制作以江心屿、瓯江、东海海鲜、蒲扇等主题的图片展、文化知识卡片等教具。可以用香螺壳、辣螺壳、花蛤壳、钉螺壳等食材做计数、串线教具。让孩子们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美的事物、询问地名来历及变迁,分享叙述回老家、爷爷家、外婆家等的所见所闻、各地的风情习俗。

3、营造有乡土风味的园区环境

设计最忌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因此,在建筑外观、室内装饰、家具、用具(竹编篮子等)、绿化等各个环节都要重视营造地方特色、乡土风味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园不一定要设立乡土民俗馆,摆放已经很不实用的民俗物件:石磨、捣臼、扇稻谷的风车、纺织布机、斗笠、蓑衣等等,但可以编辑整理乡土教材资源书刊,老师们人手一册,粘贴悬挂本地剪纸、绣花、风景摄影、诗歌书画,摆放一些民间乐器、工艺美术品。每年植树节前后,安排亲子活动,种植乡土树种参与幼儿园改造。安排春播、夏播、秋播,种植本地主要农作物。如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4月中下旬播种蒲瓜、豇豆、茄子,同时做好植物观察记录。由各幼儿园提出申请、落实种植地及日常保护责任,有关部门免费提供乡土濒危珍稀保护植物及栽培指导。

4、尊重外来人口和少数民族,正确客观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大融合、多元文化是势不可挡的主流,孩子们需要广博且包含整个世界的教学题材。文化的多样性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提供富有创造力的原动力,它影响着他们所铸造的关系、所做的关于职业和个人的判断,以及所处理的社会事务,因而对文化的差异感到舒畅。全球社会多元文化教育的新颖之处在于承认对于人们尊重的承诺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乡土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的一套,不能一味排外,更不能表现为一种地方观念、狭隘和内向性,甚至大民族主义占优势的倾向。班级中有父母在法国、西班牙的孩子,可以请家长协助,择时来园介绍欧洲文明,跳一跳西班牙舞蹈。同理如贵州、云南等地少数民族文化,可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利用特有的家长资源。不能让留守子女、异乡子女对于他们接触到另一种乡土文化产生陌生恐惧、或鄙视、或自卑的心理。可以结合六一节汇演、每月一次的世界之旅等载体开展学习交流。乡土文化教育要体现出强大的包容性,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只有在和谐共生、比较竞争中,才会更好地发现乡土文化的魅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玛利亚?蒙台梭利. 有吸引力的心灵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 裴娣娜. 教育创新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2010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浅析论文

由陕西省歌舞剧院创作并演出的大型古典宫廷乐舞《仿唐乐舞》和《唐.长安乐舞》展现了唐代舞蹈辉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编舞和配乐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赢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和专家学者的赞誉,已连演上万场,长盛不衰,成为陕西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眉户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皮影戏皮影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戏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皮影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碗碗腔碗碗腔,陕西地方戏曲之一,曾名华剧。原为流行于陕西东部、陕北、陕南及晋西南的皮影戏,因以小铜碗为主要击节领奏乐器而得名。它的音乐属板腔体,分苦音、花音两类。音乐细腻幽雅,旋律缠绵优美。主要伴奏乐器有月琴、硬弦、板胡,并配以二弦、胡琴、边鼓、梆子、马锣和唢呐等。碗碗腔剧目丰富,现存200多种,较著名的有《春秋配》、《蝴蝶媒》、《金碗钗》、《白玉钿》等传统戏和《芦荡火种》、《红色娘子军》等现代戏。民间艺术 编辑本段凤翔彩绘泥塑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陕北剪纸剪纸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其中陕北剪纸犹为引人注目。陕北剪纸包含秦、汉之风,风格既纤细秀美,又粗犷大方,粗中见巧工,土中观美感,曾连续数年分别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获得好评。近年来,陕北剪纸艺人多次出访外国献艺,引起轰动。陕西农民画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乡土素材是指从本地区小区域的具体自然环境及工业生产布局、农业生产布局、城镇乡村的形成与布局、人民的生活、交通、旅游等方面内容,按照地理学科的内在知识体系或从组成地理。环境的自然及人文要素着手,挖掘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学习素材。

  • 索引序列
  • 乡土作文素材的论文
  • 乡土情怀的作文素材议论文
  • 作文中运用乡土素材论文
  • 乡土文化的议论文素材
  • 乡土文化的论文素材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