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国内对于席勒的研究论文

国内对于席勒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内对于席勒的研究论文

确定一下dgv_Data是否为当前画面的对象,而不是父画面的对象。 你提示的错误是执行代码时由Catch截获的还是你在监视窗口里查看[i].Cells[0].()这句的值得时候看到的?如果是监视窗口里看到的,有可能不是错误,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美术 教育 就崇尚“自由教育”追求真实的色彩。在中国偏重于主观意识,讲究意境。纵观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无论是 文化 差异还是教育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论中西方美术教育差异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从发展过程比较中西方美术教育》

摘 要: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美术教育就崇尚“自由教育”追求真实的色彩。在中国偏重于主观意识,讲究意境。纵观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无论是文化差异还是教育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采用比较的 学习 方法 能更直观的从中领略中西方美术教育的魅力。

关键词:发展过程;美术教育;比较

在《大不列颠 百科 全书》中,对美术的定义是非功利主义的视觉艺术,或主要与美的创造有关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囊括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我国,我们对美术的理解也已经由传统的绘画扩大到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等门类。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作为载体的,随着美术的概念在不断的扩张,那老师和学生也得需要在满足自我发展或社会需求的同时,有计划的提高美术技能。

一、西方美术教育发展过程

在西方,美术教育从古希腊时代就存在着一种理想化的方式――“自由教育”,从小培养 儿童 对美的认识,促进他们身心健康。这种非功利目的的教育方式,作为一种美育手段,对儿童的自身成长有很大帮助。到了中世纪这个充斥着宗教神权的时期,传教士在宣传宗教的同时,美术也随之成为一种很好的传教工具。美术教育得到重大意义的转型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具有知识含量的专业美术学院应运而生,如达芬奇学院,弗洛伦萨绘画学院等,这些学院的教育方式不仅继承了古希腊时期全面性的美术教育方式,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技能,素养等方面。19世纪,工业革命爆发,不仅带动了工业发展,而且带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由于工人阶级的审美水平有限,所生产的产品销量受到阻滞。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培养审美教育的同时,美术教育得到很大范围的普及。20世纪的美术教育已经不再仅限于绘画技能方面,这时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艺术教学理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也在学校的地位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的思想更加多样化,在不断改善教育方式同时,把美术教育推向较稳定的阶段。

二、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的古代,由于美术教育对象不同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其一,提高个人素养的贵族。一般采用拜师学艺或私塾师授的方式。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临摹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在临摹至具有基本技能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画风。其二,以美术为生存方式的工艺者。这类的美术学习中囊括的知识面很广,技巧性很强,大都是采取族内传承或者拜师的教育方式。这两种不同的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对中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洋务运动之后,美术教育逐渐以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1902年清政府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学堂开设图画等课程,标志着美术教育渐渐走入学校。此后,在以培养师资为目的的师范学校也开设图画手工科。在辛亥革命后,上海 国画 美术院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美术逐渐踏上专业美术教育的路程。在此后本着用教育方式来救国的一批新青年,留洋后回国,他们把西方美术和日本美术带回了中国,专业美术迅速发展。近代的美术教育也开始延续古代传统美术的教育方式,实用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并行前进。现代学校美术教育在“”期间受到重创,但是社会美术却异常活跃。漫画也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得到很好的发展。在_粉碎后,学校教育恢复正常,图画课也改名为美术课,打破了原来图画课的局限性。在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美术教育逐渐成为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部分。

中西方的文化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美术教育的发展都走上了正轨。当代社会的美术处于一种多元化的状态,在主流和非主流教育中,美术或多或少得会受到影响。从整个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认识和分析,影响美术教育发展的因素。

三、文化差异因素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中庸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术教育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注重陶冶情操,用绘画等表达内心的思想世界。多数作品将篆刻、书法和绘画相互呼应,创造中国画的形式美和意境,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充满浪漫主义的思想,更丰富的抒发内心的情感,更形象的表现高尚品德。这 种植 根于中国民族性的思想和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西方的美术教育却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世纪的神学思想提倡压制思想,抵制异教文化。在____的兴起后,摧毁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绘画等文物。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在这种神学思想的影响下,画家的思想受到控制,继而培养了一批画神像的工匠。在西方美术中,油画是常见的画种,用颜料在特制的布和板上完成。作品追求的是色彩丰富和真实感,注重科学和逻辑,且多以人和神为创作范围。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模式。

四、教育思想因素

不同文化差异,必然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教育思想。在西方,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提出“美育”的概念,他把古希腊和近代社会相比较,让人们感受到古希腊时期的人格解放,来实现人性的改造。席勒的思想让美育具有独立的地位,让美育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于具有悠久美术教育史的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蔡元培把席勒和中国美育结合在一起,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1他强调了陶冶情操的重要性。蔡元培及其他的美育思想体系把美育与科学放在同等高度上,并且在五四运动前,提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实施科学教育,又要普及美术教育”。在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的推动下,才形成了现在两种美术教育思想,即实用和审美教育。他们以独特的美术教育思想,才慢慢推开中国美术教育阴霾的天空。

五、社会经济因素

中国的美术教育从受众群体来看就已经注定了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展模式的差别。在西方,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技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比例逐渐扩大。由于工人审美水平有限,导致产品销量受到阻滞。在普及美术教育后,不仅增大了产品的销量,而且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的现代环境里,无形中人们慢慢的接受这种大众化的美术普及教育。

另外,美术教育的发展,还会受到国家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比较是一种直接明了的学习方法,在比较过程中较直观的体现各自在美术教育上所持的观点,较明智的分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西方的美术教育思想的模式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抄袭西方的教育思想。中国美术教育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着,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美术教育在对发展历史因素不断 总结 过程中,针对现实社会的需要,吸取有利于中国美术发展的国外美术教育思想,不断的调整自己,争取做到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7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论中西方美术教育差异的论文

席勒的剧作《阴谋与爱情》,通过来民少女露易丝与贵族青年菲迪南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封建贵族与市民阶级的冲突,反映了真挚的爱情与宫廷政治阴谋的矛盾。剧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受害者和宫廷权势斗争的牺牲品。剧本有很强的揭露力量和批判力量,它表达了市民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无情地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制度的黑暗与罪恶。恩格斯赞誉这个剧本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其实类似这样的问题 自己都可以在网上查找些资料 自己慢慢陶醉的 要做到不耻下问真的很简单 没人对你的问题感兴趣就代表着你的失意和无能 所以生活上的细节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

主要CALIS站点、中信所站点、上交大站点。

PQDT-B学位论文文摘库,收录欧美千余所大学的270多万篇学位论文记录,涵盖理、工、农、医专业的各个学科领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广泛使用的学位论文文摘索引库。

1997年以来的大部分论文可看到前24页论文原文,全文库为PQDT学位论文全文检索平台;其他镜像站点为PQDT学位论文全文(CALIS站点)、PQDT学位论文全文(中信所站点)、PQDT学位论文全文(上交大站点)。

扩展资料

该数据库可以通过专线进行检索,对于PQDT的订户来说,这意味着所有能在CERNET上运行的计算机均可以通过专线免付国际流量费查询该数据库中从1861年以来所有北美地区及部分欧、亚、澳洲地区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博硕士论文文摘,并可以看到1997年以后出版的论文的前24页全文。

在电子学领域,学生们可以查到数据库中上万篇与其研究课题相似的论文,或者区分这些研究成果与自己的结论之间的差别。

学者、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数据库访问并跟踪世界著名大学、研究院、学术团体或知名学者教授在各个领域从以往乃至最新的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PQDT学位论文

席勒毕业论文

悲剧的崇高美――浅析《科利奥兰纳斯》的崇高美 周翔云 摘要:崇高美这一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 ,不仅为经典理论家们所揭示 ,而且被古今中外无数光辉的艺术作品所体现。下面我们来针对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分析其悲剧中隐含的崇高美。关键词:悲剧;崇高;美学;科利奥兰纳斯文艺是美的集中体现 ,是艺术家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崇高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 也就必然成为文艺的重要表现对象。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悲剧艺术是表现崇高的最有力量的一种 ,而且自古以来悲剧就是一种崇高的艺术 ,崇高性是悲剧艺术最基本、最具社会意义的美学特征。首先我们来看看悲剧崇高美的提出和发展。西方近代美学的开山人物康德 ,他的美学理论 ,特别是关于崇高的分析 ,对于悲剧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将崇高与痛感联系起来 ,认为崇高感是间接的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 ,并且他还认识到了痛感与崇高的正比对应关系 ,从而为悲剧艺术具有崇高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稍后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继承康德的观点并且将之用于悲剧艺术中 ,他认为虽然悲剧表现痛苦与恐怖 ,但它使观众产生痛感的同时产生审美快感 ———即艺术鉴赏产生的美感 ,而这种美感又会使艺术家溶入作品中的崇高感与观众的道德观念沟通起来。即席勒将悲剧艺术的崇高感与痛感、美感有机联系起来 ,促进了人们对悲剧艺术的崇高美的价值认识。黑格尔这位自亚里士多德之后“惟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 ”,他以深刻的辩证法第一次揭示出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及普遍性 ,并且他将悲剧冲突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将悲剧冲突的性质升华为永恒正义与非正义、普遍伦理与非伦理的矛盾 ,且最终以永恒正义及普遍伦理的胜利为结果 ,从而达到净化、振奋人心灵的目的。他的美学观点对于后世研究悲剧艺术的崇高美具有深刻的启示 ,而且他所运用的辩证法对后人的理论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最为直接将崇高与悲剧联系起来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明确提出悲剧是崇高艺术 ,并且他的观点较前人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内容 ,他指出悲剧艺术表现人类崇高的思想情感 ,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人物无论是英雄还是小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天性 ”———即崇高性 ,而悲剧艺术则将现实生活中的崇高以艺术美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 ,从而揭示了悲剧艺术与崇高的必然联系。之后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肯定了自然和社会崇高的客观性 ,而作为再现生活的悲剧艺术也自然将崇高蕴涵其中。他还认为崇高是悲剧的本质属性 ,悲剧性也就是崇高性 ,他说“在一种事物身上 ,它既体现了大自然的崇高 ,又体现了人的崇高 ,这样的结合就叫做崇高性。” 明确地肯定了悲剧性的崇高内涵 ,深刻道出了悲剧的本质 ,且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更接近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然而真正从辩证唯物主义高度 ,对悲剧艺术的崇高给予科学概括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更加科学严密的揭示了悲剧的崇高美 ,即悲剧乃是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新生与腐朽、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及其在冲突中由于后者的暂时肆虐强大而使前者所体现的合理理想、正义原则一时不能实现从而导致前者的实践主体被毁灭扼杀。然而正是在这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冲突中 , 却预示了光明与希望 ,显示了正义真理的最终胜利 ,因而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崇高感。而且真善美的实践主体 ,即悲剧主人公无论他是英雄还是小人物 ,他们为实现理想而与假恶丑进行的不屈的、艰苦卓绝的抗争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光明、正义和真理的伟大精神 ,显示着震撼人心的人格的崇高美。崇高美这一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 ,不仅为经典理论家们所揭示 ,而且被古今中外无数光辉的艺术作品所体现。下面我们来针对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分析其悲剧中隐含的崇高美。(一 )悲剧艺术的悲剧冲突体现着崇高美第一对矛盾的冲突来自罗马和伏尔斯的城邦战,这是关系到两种高价值层面的矛盾,第一是他们所代表的各自的义务二是他们各自的人生道德。这两者的冲突也是来自与城邦之间的冲突和他们各自不认输的性格。让整个话剧成为悲剧的不是对手的残忍或者双方的卑劣品质。这对矛盾的展开都是在崇高的载体上面的。第二对矛盾是马歇斯和民众之间的矛盾。民众对马歇斯是反对的,他们肯定马歇斯立下的功劳,可是又认为他的骄傲把他的功劳诋毁了。对于马歇斯来说他和民众是缺乏交流的,他和民众是有着本质的义务区别的:他身处层次极为丰富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关系中。而民众却是处于最低层。他们没有办法了解马歇斯的义务和道德。民众认为他们只须履行个人的义务便是良民,对于政治他们既不关心也不参与,更不能理解,于是在最后很轻易的就受到蛊惑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归于马歇斯的骄傲的身上。所以马歇斯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个体,这种悲剧又是因为一种崇高美而产生的。他既得到了贵族法老和对手的钦佩又要遭受民众的驱逐。从上面两队矛盾上来看,正是这些矛盾的冲突和发展才导致了马歇斯的最后死亡。但是我们有不能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与一个人或其中一方,因为他们每个人或者矛盾的每一方背后都是有着自己所代表的价值的,所以在戏剧的幕布拉下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造成悲剧应该责怪谁应该由谁来承担。从而让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向往。给人对人物的悲剧产生崇高的美感期待和体验。 (二 )悲剧艺术的中心 ———悲剧人物体现着崇高美从杰出的悲剧艺术品的悲剧主人公的人格和情操来看 ,无论是英雄还是小人物 ,他们在尖锐的对抗与冲突中 , 体现出一种忍受苦难、矢志不渝的无比的坚定性和抗争困厄一往无前、万难不屈的刚强性 ,使人们体验到他们人格的壮烈美与崇高美。科利奥兰纳斯在剧中实际上有两次背叛,一次是在遭到罗马的驱逐之后背叛罗马投靠沃而西人。第二次相反,在帮助沃而西人进攻罗马的重要关头又背叛沃而西人放弃攻打罗马。这两次的背叛让他既遭到罗马人的怨恨也不被沃而西人所容。家园对于他来说是乌托邦。但是在战争中的双方到处都是充满了狡诈和勾心斗角的,这对于勇猛正直的科利奥兰纳斯来说都不是自己所要去的地方。科利奥兰纳斯说:“我痛恨沃自己生长的地方。”他需要一个在英雄的世界里战斗,他想证明自己是英雄中的英雄,但是他又希望自己是道德上独立的,但是在现实上他又是依赖于城邦的,城邦却又不是道德的的化身,而是充满善恶冲突的复合体,主要是依靠城邦得到的荣耀都是有瑕疵的,都是科利奥兰纳斯追求却又不希望得到的。正是他的真善美反衬出民众的无知和当权者的狡诈。科利奥兰纳斯的背叛带给他的不应该是道德上的污点,而是进一步说明了科利奥兰纳斯是超越世俗之上的。正如密尼捏斯在所说:“他的天性太高贵了,不适宜于这个世界。”我们正是通过对悲剧主人公 ,在与假恶丑的激烈冲突中 ,表现出的临危不乱 ,临难不苟 ,至情至性的坚定性和顽强性 ,征服邪恶至死不渝的刚强性 ,以及他们伟大的人格追求、卓越的情感操守、力求超越平庸的人生境界的感染,进而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坚不可摧的勇气 ,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目的追求 ,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最有充分意义的大写的人的形象 ,于是使审美主体生发出振奋精神、赴难进取、超越自己、升华自己、趋向崇高的心理欲望。总之 ,悲剧艺术虽以悲为其特征 ,有令人哀苦、惊惧的一面 ,但它真正的美学意义在于通过“悲 ”表现出对美的肯定 ,对美好事物永生的赞颂 ,且给人以真理的启示 ,使人们熔泪水为勇气 ,凝鲜血为火炬 ,化悲痛为动力。即悲剧艺术真正充溢昂扬的是一种悲而壮烈 ,悲而英勇 ,悲而畅快 ,令人奋发励志、积极上进的崇高美 ,也正是这一美学特征 ,使悲剧艺术散发出迷人的永久的魅力。参考书目: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1980.王志远《世界名著鉴赏》中国古籍出版社1993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人类中的一位大智者, 发现在一个旋转的舞台上, 它的空间是弯曲的。" 在E城的第三天,她们早早来到了E城的第五区。 这个活动区有一个特别醒目的巨大的圆形建筑物,入口处悬挂着一块牌子,上面是这样写的:这是根据爱因斯坦理论设计的一个建筑物,占地面积约4公顷,建筑主体是一个半径为100米的圆形旋转大舞台。支撑着整个舞台是一根粗大、坚实的刚性大轴,舞台可相当于每秒38万转的匀速转动所产生的效应,边缘的线速度可达,这就构成了一个弯曲的时-空区域。 看完介绍后,有工作人员前来,带领她们进入到了这个庞大建筑物的内部。你抬眼望去,根本看不到舞台的旋转,与通常见到的大舞台没有什么两样。 工作人员对她们说:“这个舞台看上去是静止的,与一个为半径为百米的大圆型舞台是一样的。实际上,它是在平稳、高速地旋转。这个舞台上有超强大的力会把你们沿径向向外推,力的大小与你所在的位置到舞台中心的距离与角速度平方的乘积成正比,舞台旋转的角速度约是ω=×10^6弧度/秒,因此这个沿径向向外的拉力除了舞台中心为零外,随着离舞台中心的距离增大而迅速增大,到舞台的边缘处将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力。 “由于舞台上除中心以外的任何地方,都会受到这个力的作用,这就形成了一个力矢量分布的圆形区域:如果舞台中有一物的质量是m,它就会受到一个沿径向向外的力,其大小为m*ω^2*r,而且,这个物体的质量也是变化的,随着离开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你们一进入舞台,就会随着舞台一起高速旋转,因此相对于舞台是静止的。但因会受到一个极大的惯性力的作用,给你们每人发一双魔鞋,你们穿上这双鞋,就可以避免受到这种强大沿径向向外的力,就像行走在一个静止的舞台上一样。因此,你们千万不能在舞台脱下魔鞋,没有这双鞋,你们即刻就可能被抛到舞台的周围的壁上而撞得粉碎。” 接着又说:“我再发给你们每人一只外形和结构都一样的钟,用以测量舞台上不同的地点钟的走时有什么样的变化;时间的变化测量后,你们还要到舞台中心去拿1米的量尺,让你们能在舞台上观察其长度在不同的地点的变化,并对舞台周长进行测量,来了解舞台空间的几何性质。” “你们听清楚了吗?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伊如问:“如何才能比较不同地点的钟走时的差异以及量尺在不同地点的长度变化呢?能否讲得具体一点。” “这位同学问得好,刚才这个问题我讲漏了。无论是时间测量或长度的测量,最终的结果是与舞台中心的钟与尺进行比较。舞台的中心有一架智能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百米以内的图象,还能直接读出钟上显示的时间,以及显示量尺的长度。所以当你们进行活动时,可以有人在舞台边缘或其他地方,而总是有人在舞台中心,通过智能望远镜与舞台中心的钟和尺子进行观测比较。 “好了,如果没有什么问题,你们就可以穿上刚发给你们的魔鞋,进入舞台开展活动了。再叮嘱你们一下,千万不能在舞台上脱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她们三人换上鞋,小心翼翼地进入舞台。 陈伊如先把舞台中心的三只钟校好,把一只留在身边,一只给了小芸,让她拿到舞台的边缘;另一只给了子叶,让她站在她和小芸的中间位置。 伊如看到身边的钟已经走了整一个小时,她拿起多功能望远镜。看到了一种奇怪的景象:小芸的钟只走了37分30秒;子叶的钟显示的是54分54秒。这表明在舞台中心的钟走得最快,沿径向放置的钟随径向的延伸会越走越慢,舞台边缘的钟走得最慢。 小芸用这只钟与自己熟悉的心跳频率比较,并没有觉得这只钟走慢,但与伊如的钟比较,她的钟确实是走慢了,她断定,自己的心跳在这里也跳得慢了。 她们三个又相互做了交换,用不同的时间间隔进行测量,而且不用望远镜进行观察,直接把钟搁置到舞台边缘一段时间后,再拿回来与舞台中心的钟进行对比,都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相比之下,舞台中心的钟走得最快,舞台其他地方的钟都走慢了,离舞台中心越远,钟走得越慢,舞台边缘的钟走得是最慢的。 一上午在舞台上跑来跑去,三人都累了。她们走出了舞台,换上了自己的鞋,去了最近的一个用餐点用了午饭。 餐后,她们很快又回来,穿上魔鞋,回到舞台上,根据上午的安排,下午是测量舞台周长。 开始时陈伊如仍然在舞台的中心,小芸与子叶到舞台中心每人拿了一根一米长的刚性量尺,小芸走到舞台的边缘,子叶在她们两人之间的位置上。 她俩先把量尺沿圆盘的径向放置,伊如用多功能望远镜观察,显示的读数都是一米,量尺并没有出现什么变化。然后,当她俩沿圆弧的切向(与径向垂直)放置尺子时,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伊如发现小芸的量尺约只有米,而子叶的量尺约为米,而且她们两位的身体也都变窄了,像在一区看到的骑车的年轻人那样,小芸比较子叶“窄”得还要厉害些。这就是说,沿切向放置的量尺会发生收缩,离开舞台中心越远处,收缩得越加厉害,而在中心处的量尺不发生收缩。 她俩又分别用尺子测量舞台的半径,她们从舞台的中心径直量到舞台边缘,正好量度了100次,证明舞台的半径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100米。小芸和子叶用她们手里的量尺来沿着舞台的边缘,她俩一次接一次地放置量尺,测量这个舞台的周长。她们用原有的几何知识知道,这里量得的周长应当是约628米,但测量了几次,结果出人意料,接近900米。她们马上猜到,这就是因为到舞台的边缘量尺缩短而产生的结果。 伊如似乎听爷爷说过,不旋转舞台的表面空间是平直的,符合欧几里得的几何关系,而舞台的高速旋转,这里的空间和时间都会发生变化,半径与周长的几何关系发生了异常,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在这里也就失效了。 舞台上的测量完成以后,她们累得够呛,已是下午7点多钟。她们回到了宾馆。   到E城的第四天,她们来到E城的第六区,要参观一下关于爱因斯坦的生平展览。 爱因斯坦的展馆,进门有大量的图片、信件和文字说明,是关于爱因斯坦的生平简介,概要如下。 艾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可与牛顿并列为引导人类正确理解宇宙的两位先哲,是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两位科学家。他开创了两代科技的新纪元,1999年12月,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城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很有数学天赋,但由于没钱上学,不得不弃学经商。母亲很有音乐才能,从小爱因斯坦跟母亲学习拉小提琴,古典音乐成了爱因斯坦的终生爱好。 爱因斯坦从小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据说4岁时还不大会说话。中学时,除了数学成绩优秀外,其他要记忆的课程如语文、历史、地理成绩都较差。1896年他考入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理论物理专业学习。在大学其间,他按照自己的兴趣,刻苦地自学了课程以外的学科。1900年,他在韦伯指导下以热传导问题的毕业论文拿到了毕业证书。由于他习惯于独立思考,学习方式不合时宜,没有获得助教的资格而留校。 毕业后,爱因斯坦找不到固定的工作,贫困和饥饿驱使他整天为生活奔波,一直都未能治愈的肝炎也是在这个时候落下的。但是,贫穷并没有动摇爱因斯坦研究科学的决心,他总是在思考着他感兴趣的物理课题,构思他的学术论文。 后来,他在大学同窗好友的帮助下,在伯尔尼专利局谋到了一份技术员的固定工作。从1902到1909年,他在瑞士专利局工作了7年。 1905年起,爱因斯坦开始在有声望的月刊《物理学年鉴》上发表理论物理的论文,其中包括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论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该理论阐述了在接近光速的运动状态下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如体积减小、时间变慢、质量变大,为当时人们还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提供了清晰、合理的解释。 1911年,爱因斯坦在布拉格任大学教授,1912年任苏黎世大学教授,之后在柏林工作,任恺撒·威廉物理研究所所长(1914--1933),一直到他离开欧洲。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基础》,解释了牛顿万有引力未能解释的水星椭圆形轨道的慢速旋转进动。1919年他提出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会发生弯曲的预言被伦敦皇家协会摄下的日食照片所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其在光电效应(引入光量子、光子思想)方面的工作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22年,爱因斯坦到中国访问,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他一再向世界呼吁,用联合经济抑制的办法制止日本对华的军事侵略。1936年,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等“七君子”因主张抗日被捕,他热情参与了营救和声援。 在柏林其间,爱因斯坦因某些言论以及犹太的背景受到怀疑。希特勒掌权后,爱因斯坦离开德国。从1934年起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执教,后入美国籍,1940年任该校教授。 爱因斯坦还是一位杰出的自由主义者,一位呼吁和平的伟大老人。当德国化学家对铀原子裂变可能引起强烈爆炸的研究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在普林斯顿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证实这种可能性。经别人建议,他于1939年9月致函罗斯福,请总统提防德国可能制造原子弹。直接促成了“曼哈顿计划”的启动。二战后他积极倡导和平,反对使用核武器。并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952年魏茨曼逝世后,以色列邀请爱因斯坦担任总统,被他婉言谢绝。晚年的爱因斯坦企图通过统一场理论(1950)将量子理论与广义相对论合并,以使亚原子现象以及大范围的物理现象合并到一种理论中,即进行了所谓统一场的理论研究。他的努力并未获得成功。从他一生的研究来看,他总是孤身一人在物理学的最前沿拼搏,他永远只做最难做的开创性工作。 1955年4月18日,在普林斯顿医院,爱因斯坦在睡眠中与世长辞。享年76岁。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把爱因斯坦誉为20世纪的哥白尼。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评论说:“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很难说,他究竟同牛顿一样伟大,还是比牛顿更伟大;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他的伟大是可以与牛顿相比拟的。按照我的见解,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加深刻地进入了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 爱因斯坦生前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把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当他的遗体火化时,除了最亲近的几个随行者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在火葬仪式上,他的遗嘱执行人,向他献上了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为悼念亡友席勒而写的一首诗: “我们都受益匪浅, 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属于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广大人群, 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 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结合。” 展馆内还有许多展厅,有介绍爱因斯坦中学时代生活的,有介绍他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工作和学习情况的,有介绍狭义相对论的,有介绍广义相对论的,有介绍他在普林斯顿工作情况的,等等,由于时间不早了,陈伊如等三人,就分别对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参观浏览,并做了简要的记录。 直至晚上7点半,她们才回到宾馆。 晚餐后,回到房间,她们仨就自己影响最深的那些图片、资料,并根据参观的记录,分别进行了整理,写出短文,作了交流。 刘子叶对爱因斯坦与他的同学格罗斯曼之间的友谊很有感触。 她写下了以下的文字。 爱因斯坦进入联邦工业大学后,用大量的时间热衷于阅读和研究先贤们的科学和哲学著作,而对大部分课程毫无热情,因此经常逃课。他对考试也十分反感,因为考试要强迫学生把许多死记硬背的东西塞进脑子里。 爱因斯坦为了应付考试过关,他就借用格罗斯曼的课堂笔记,临阵磨枪,通过了考试。 大学毕业后,失业了。他父亲患病,生意又遭挫折,无力继续供养他。21岁的爱因斯坦必须自谋出路,他四处奔波,到处碰壁,找不到一个固定工作。他只好做一些临时工,帮人做些计算,当家庭教师,来勉强度日。爱因斯坦的这段贫困日子,他的一位同学这样描述:“可邻的爱因斯坦啊,只差拿着小提琴,去挨家挨户地演奏乞讨了。” 就在爱因斯坦走投无路的时候,格罗斯曼郑重地向他的父亲谈起爱因斯坦的窘迫处境。为此,他父亲大力地向他的朋友——瑞士联邦专利局局长哈勒推荐爱因斯坦。哈勒同意先给他安排一个临时的工作,考察一段时间。到1902年6月,爱因斯坦被正式聘为专利局的三级技术员。从此,才结束了他两年多的失业穷困境遇。 1936年,爱因斯坦在写给格罗斯曼夫人的信中,念念不忘这段情谊,信中写道:我回忆我的学生时代,他(即格罗斯曼)是一个无可指责学生;我却是一个离经叛道和好梦想的人。他同老师的关系搞得很好,而且能谅解一切;而我却是一个流浪汉,也不讨人喜欢,但是我们却是好朋友。 我们每两三个星期就要到咖啡店去,一边喝冰咖啡,一边聊天,这是我最愉快的回忆。后来,我们的学业结束了——我突然被人抛弃,他支援了我,感谢他和他的父亲的帮助,使我在专利局找到了一个职位。这对我是一种拯救,要不然,即使未必死去,我的智力也会被摧毁。 爱因斯坦有一段时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了数学,数学与他疏远了。他还认为,数学有许多专门的领域,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耗费一个人的短暂一生,因此他怕“掉进”这个领域而耽误了物理学。 然而,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层次的物质世界理论是与更深奥的数学形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就在他创立广义相对论时,才彻底明白了这一点,而且感到自己在数学上遇到了障碍。 为了能找到合适的数学理论来满足广义相对论的数学表述,爱因斯坦带着这样的问题,于1912年又去找他的老同学格罗斯曼。那时,格罗斯曼已是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数学教授。爱因斯坦的问题立即引起这位老同学的强烈兴趣。 正是在格罗斯曼的帮助下,找到了合适的数学工具。这就是半个多世纪前由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和黎曼(1826-1866)建立的曲面几何学,以及后来的里奇(1853-1925)和他的学生勒维-契维塔(1873-1941)发展起来的张量分析。 格罗斯曼为爱因斯坦找到了合适的数学理论。他们两人在1913年合作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纲要》的论文,其中数学的部分就是由格罗斯曼执笔完成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大学时代时的一位同窗好友的帮助,对他的一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爱因斯坦如果得不到这份援助,他的成功就可能会出现障碍,这对人类文明的进程都可能会带来损失。 何小芸对爱因斯坦强烈的好奇性、惊奇感和主动自学精神印象至深。 她写的短文如下。 爱因斯坦5岁那年,父亲给了他一只罗盘。 他反复摆弄,仔细揣摸,他发现,无论怎么摆动,罗盘上那指针总是指向北边,这使他很是惊讶,激发了他探索事物根底的好奇心。他猜想,肯定有什么东西隐藏在这种现象的背后,这件事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他60多年后谈到此事时,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在12岁那年,爱因斯坦得到了一本关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小书,他为书里许多论断的可靠性和清晰的论证而喟叹不已。例如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可以严格地加以证明,使人没有丝毫怀疑的余地。这本几何学的小书给予他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建立的理论中,其结构和表述方式都能看到这本书的影子。 1953年3月14日,在爱因斯坦74岁生日宴会上,有人问爱因斯坦:“据说你在5岁时由于指南针,12岁时由于欧几里得几何学受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些东西对你一生的工作果真有过影响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我自己是这么想的,我相信这些外界的影响对我的发展确实是有重大影响的。”他这样评价好奇性和惊奇感的作用:“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性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疑于是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爱因斯坦正是由于强烈的好奇性和惊讶感,才把别人看来不是问题(时间、空间、引力、质量等)当作值得研究的大问题,而取得了重大成就。 有了强烈的好奇性使他发现了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具备雄厚的知识基础。爱因斯坦靠自己顽强的自学精神,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爱因斯坦的自学生涯,有三个重要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0岁到15岁时,他在别人的指导下,自觉学习了一些科学和哲学著作,尤其是12岁时,学习了欧几里得平面几何,他像着了迷一样思考着这些几何定理的证明方法;第二是在他大学的四年里,他刻苦攻读了麦克斯韦理论和马赫的《力学》;第三个时期是在伯尔尼专利局当技术员的前三年,他与两位好友一起学习和讨论多位大师们的著作。 1955年3月,爱因斯坦在为纪念他的母校成立一百周年而写的回忆录中谈到了他当时的自学生活:“……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我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我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但是我‘刷掉了’许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情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我大部分时间是在物理实验室里工作,迷恋于与经验的直接接触。其余时间,则主要用于在家里阅读基尔霍夫、亥姆霍兹、赫兹等人的著作。” 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的前几年里,他与两位好友组成了所谓的“奥林比亚科学院”——实际上是三人自学小组。他们学习热情很高,一起研读和讨论马赫、穆勒、休谟、斯宾诺莎、亥姆霍兹、黎曼、戴德金等哲学、物理学、数学的著作。尤其是彭加勒的《科学与假设》,对他的印象极深,他们用好几个星期紧张地阅读、讨论这本书。 他们的讨论往往十分激烈,有时一页半页的文字,甚至一句话,也会引起长时间的激烈争论,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争论可达数日之久。 到1904年、1905年,这两位好友分别离开了伯尔尼,这样的学习讨论也就停止了。但是,这段时期紧张的学习、热烈的讨论、不断地切磋,使得爱因斯坦许多论文的构思日趋成熟。在这一段黄金岁月里,对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乃至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正是这种刻苦自学的精神,一方面获得了较系统的物理学和哲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养成了他独立思考的习惯,为他取得成就做好了准备。 陈伊如对于爱因斯坦如何看待大自然感受深刻。 她是写下了对爱因斯坦几段言论的理解。 爱因斯坦说,大自然是“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不依赖人类的独立存在。它包含着无数个未知的东西,像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人类通过观察和思考能了解、探索这个存在中蕴藏的各种谜,而且至少可以部分地揭开这些谜底。 爱因斯坦把这种存在,看作他心中的上帝,以一种崇敬、虔诚的心态来仰视他心中的上帝。这是因为他认为自然界显示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秩序、和谐、对称、统一,显示出了一种大美,显示了他心中的上帝构建这个世界的超高的理性。他说:“世界富于秩序与和谐,我们只能以卑谦的方式不完全地把握其逻辑的质朴性的美。”他一生的工作就是想知道这个上帝对世界的构思,他常说:“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我所感兴趣的,不是这种现象或那种现象。我想要知道上帝的心思,其他都属于细枝末节。” 爱因斯坦认识到这种美,是从自己的观察中,在探索自然界的统一性中,获得这种美感的,他陶醉于大自然的感性美;他还惊奇于潜藏在大自然深处的理性美。 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是它可以理解。”这是说,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可以理解呢?这却是不可理解的。 通过这次参观,我是这样来理解这句话的。 这个世界至所以可以理解,就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序、和谐,即存在一种内在的美,呈现的现象有因果的联系,有合理的逻辑关系,这就成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使我们能够去理解这个世界。反之,如果这个世界一片混乱,不合情理,毫无章法,没有因果、逻辑的联系,那我们就无法理解。 那么,为什么大自然会有这种美呢?这却是很难理解的事情,这也许就是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地方。 “上帝是狡猾的,但他没有恶意。”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因为上帝没有恶意,物质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而现今在人类面前的许多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因为上帝是狡猾的。 按计划她们在E城四天的活动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旅程是先到市区的龙门、大观楼等地玩一天,再到石林玩一天,最后去九乡。 她们预计的这一周的活动很快就结束了。

这个问题你可以去看一下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好像是他毕业时的毕业论文,有说到这个问题,因为年代久远,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晰了。比如一个在城市居住的人,会想去山区走走,觉得山很美,山区的人想去城市走走,觉得城市很美。就是说人们往往更喜欢去一个不是经常经历的地方。悲剧也一样,这个问题对于悲剧的定义,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同。生活中,比如一家人,爸妈车祸死了,儿子得癌症死了,这是悲剧,但不是该问题中的悲剧。该问题中的悲剧是指那些和命运抗争的人,比如朱丽叶罗密欧,明知道不能在一起,还是要和命运抗争,最后还是死了,这就是此问题中所说的悲剧。就是在和不可逆的事物抗争之后,最后还是无法达到想达到的目标。那么在这些事件中出现的主人公,精神上都是具有崇高性的。然而这样的悲剧在自己的身边并不多,因此根据朱光潜的解释,人们会更喜欢看悲剧而不是喜剧,更容易被悲剧震撼,而不是喜剧,这就是悲剧的美。希望能采纳,我可能回答的不是很全,建议去看一下《悲剧心理学》。谢谢!

我不知道中文他们叫什么,所以只能写德语(人名+"书名").我是按照文学时代来写的。很多时代都省略了。这些书都是我们德语课上看过的书。所以下面的作家都是对德语文学有重大意义的人,作品也都是他们的代表作或者代表作之一。时代:Mittelalter "Nibelungenlied", "Parzival"都是德语著名的传说。时代:Reformation Martin Luther:他把圣经翻译成德语(Bibelübersetzung)。可以说是现在德语的祖先。时代:Deutsche/Weimarer Klassik 德语鼎盛时期。可以忘记所有人,这个两个人是德语文学史上最重要的!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Drama"Faust I+II"(I 用了50年!), Roman"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早期作品)他的作品太多了,代表作也太多了。 Friedrich Schiller:Drama"Die Räuber", Drama"Maria Stuat"主要写戏剧。时代:Romantik 格林兄弟Jakob und Wilhelm Grimm:他们收集的童话就不用多说了。不过他们对德语文学最大的贡献是——第一个德语字典(只是没有弄完)!时代:Vormaerz / Biedermeier:维也纳是艺术中心(音乐:例如莫扎特Mozart)文学作品一般都是戏剧。 Franz Grillparzer:Drama"Koenig Ottokars Glueck und Ende"他被称为奥地利的'Klassiker'。 Johann Nepomuk Nestroy:"Der Talisman". Georg Buechner:"Dantons Tod","Woyzeck".他是德国人时代:1900之后 Arthur Schnitzler:"Anatol","Liebelei","Leutnant Gustl" Franz Kafka:Roman"Die Verwandlung"有点自传的风格 Ödön von Horvath:Roman"Jugend ohne Gott"奥地利人,不过十分讨厌奥地利 Betold Brecht:Theater"Galileo Galilei", Theater"Mutter Courage und ihre Kinder"发明了一个新戏剧,也非常有名 Thomas Mann:Erzaehlung"Der Tod in Venedig"德语老师们都说是经典,我也这么觉得。绝对是经典的——难(一句话能写两页纸)!!! Wolfgang Borchert:"Draußen vor der Tür"在二战中负伤。所有作品都是在他重病中完成。作品不多。这本书(主角是个返乡的德国士兵)在当时是销售量第一。不光在本国,在英法敌对国也很吃得开。——很喜欢!(*^__^*) Thomas Bernhard:"Der Vorleser"今年刚拍成电影,在好几个奥斯卡奖项提名。 Max Frisch:"Andorra"瑞士 Friedrich Duerrenmatt:"Der Richter und sein Henker","Der erdacht","Das Versprechen"可以说是现代侦探小说的祖师爷。——所有书都非常非常有意思!时代:21世纪——我认为21世纪写作的人也只能称之为作家。对这段时期的德语文学有没有影响,也只有以后才能知道。说了那么多男的,现在说几个女作家! Juli Zeh:"Spieltrieb" Birgit Vanderbeke:"Das Muschelessen"。。。我已经尽量缩短了。。。

国内外对于杜邦分析的研究论文

关于杜邦体系财务分析的探究与分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杜邦体系财务分析的探究与分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TCL集团公司中的应用

2013年TCL集团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2012年增加了个百分点。造成净资产收益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资产周转率的增加和销售净利率的增加。销售净利率代表着企业的获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代表着公司的资产综合管理能力,这二者的综合在一起代表着公司的经营效率,说明公司的经营效率有一定的提升。综合进行分析可发现销售净利率的大幅增加是由于利润总额的增长。利润总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于2013年营业收入较2012年增长了亿元。根据以上分析可知,TCl集团公司应积极进行现有业务板块的内生性增长,保持企业平稳发展。

2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局限性

(1)忽略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杜邦分析体系所需的数据主要取自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无法揭示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资金链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性,换句话说现金流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血液。因此现金流量信息对财务工作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仅仅依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忽略现金流量表的作用使得财务人物分析人员无法客观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分析。

(2)忽略了留存盈利状况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企业每个会计期间实现的净收益需要在弥补之前会计期间的亏损和提取一定比例的法定公积金后,向企业的投资者和股东进行利润分配,也就是年末的股利分配。企业因为经营问题或经营策略长期缺少股利分配,不仅直接会影响到企业投资人的信心,间接地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价值。而杜邦分析体系在此方面忽略了留存盈利状况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忽略了收益质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企业会计中的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因此即便财务报表中列出的收入、利润、留存收益较高并不代表企业拥有比较充足的现金,也不意味着企业资产的财务状况良好。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是否拥有足够的变现能力或者良好的财务状况,不仅取决于其盈利能力的高低,还受其收益质量的影响,而现行杜邦分析体系忽略了收益质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3针对传统杜邦分析体系的改进措施

(1)引入现金流量表信息

将现金流量表纳入到改进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其中剩余经营现金流量作为该体系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使其反应企业剩余资产变现后的'偿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即再投资能力。

(2)引入留存现金比率

将留存现金比率作为改进后的杜邦体系中的另一个因素,使其反应企业中留存收益的质量;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留存收益的质量越好,支付能力和再投资能力越强;该比率越小,说明企业支付能力和再投资能力越差。

(3)引入留存收益比率

将留存收益比率引入新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用来衡量当期收益总额中用于公司或企业未来扩张的留存收益数量,该指标与股利支付率相对应。财务管理工作中留存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未来继续投资的可能性越大;反之这种可能性越小。改进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净资产剩余现金回收率成为核心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净资产剩余现金回收率=剩余经营现金净流量/股东权益平均余额×100%=净资产收益率×留存收益率×留存现金比率由此可见,净资产剩余现金回收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指标,改进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以及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

拓展阅读

杜邦分析法,又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是利用各主要财务比率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该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龙头,以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各相关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

简介

因其最初由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应用,所以得名。

杜邦分析法中的几种主要的财务指标关系为:

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而: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

即: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杜邦分析法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给管理层提供了一张明晰的考察公司资产管理效率和是否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的路线图。

杜邦体系财务局限性

1.计算总资产净利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

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

(1)分母中的总资产是全部资产提供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享有的权利

(2)净利润是专门属于股东的。

由于该指标分子与分母的“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因此,不能反映实际的回报率。

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看,企业的金融资产是投资活动的剩余,是尚未投入实际经营活动的资产。应将其从经营资产中剔除。与此相适应,金融费用也应从经营收益中剔除,才能使经营资产和经营收益匹配。因此,正确计量基本盈利能力的前提是区分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区分经营收益与金融收益。

2.没有区分金融负债与经营负债。

负债的成本(利息支出)仅仅是金融负债的成本,经营负债是无息负债。因此必须区分经营负债与金融负债,利息与金融负债相除,才是真正的平均利息率。

区分金融负债与经营负债后,金融负债与股东权益相除,可以得到更符合实际的财务杠杆。经营负债没有固定成本,本来就没有杠杆作用,将其计入财务杠杆,会歪曲杠杆的实际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人们对传统的财务分析体系做了一系列的改进,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析体系。

绩效评价

从企业绩效评价的角度来看,杜邦分析法只包括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实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加以注意,必须结合企业的其他信息加以分析。主要表现在:

1、对短期财务结果过分重视,有可能助长公司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忽略企业长期的价值创造。

2、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工业时代的企业能够满足要求。但在的信息时代,顾客、供应商、雇员、技术创新等因素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杜邦分析法在这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3、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无形知识资产对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杜邦分析法却不能解决无形资产的估值问题

杜邦财务分析毕业论文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TheDuPontSystem)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财务比率分析体系。以下就是我为你整理的杜邦财务分析毕业论文,希望你能喜欢!

题目: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及建议

摘要: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有利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找出制约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日趋露出不足之处,使得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对企业财务进行准确分析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后,根据传统杜邦分析体系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对改进后杜邦分析体系的优点作出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改良 改良后的优点

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后果

1、杜邦分析体系没有包含资产成本这一重要因素。没有包含资产成本这一重要因素而导致杜邦分析体系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企业通过从股东处筹集的资本必须承担相应的资产成本即企业可以从现有资产获得的、符合投资人期望的最小收益率。倘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仅仅以净利润作为衡量股东财富的标准,而忽视资产成本的存在,就会导致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而盲目投资,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权益净利率指标单一。单纯的用权益净利率这一指标来反映企业经营者的运营能力,往往会导致经营者为追求企业的高利润,社会的高评价,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企业在权益净利率增长的情况下而实际利益却受到损害。当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处于低谷时,经营者往往会选择一个只要能够提高权益净利率,即使它会给企业带来亏损的项目,借此来达到提高企业业绩的'目的,然而这种错误的决策却仅能给企业带来表面“盈利”而实际“亏损”的不利局面。

再者作为杜邦分析法核心指标的权益净利率,与现金流量指标相比,不够真实,容易受公司操纵。现金流量表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编制的,可以减少人为操纵的空间,因此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能评价企业的收益质量及获取现金的能力,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准确的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

3、计算总资产利润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总资产是全部资产提供者享有的权利,而净利润是专门属于股东的,两者不匹配。由于总资产净利率与“投入与产出”不匹配,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的回报率。为了改善该比率,要重新调整其分子和分母。

4、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一方面,杜邦分析法主要是利用股东权益报酬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等主要财务指标间的关系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这些资料主要来源于企业过去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是利用过去的财务资料对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该方法所用的资料主要源于财务报表,未能充分利用成本分析数据、风险分析数据等管理会计的资料,不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5、未能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风险是不可能避免的,且经营风险会导致财务风险。如:产品销售不畅或产品售价降低会给企业的收益造成不确定性;利率调高,会增加财务费用,增加筹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引发财务风险。在当前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风险分析更加需要引起重视。

6、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的经济技术指标。如股东权益股份,每股净资产、合并利润表中的“少数股东本期收益”项目等。现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存在一些问题,它不完全符合上市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股东财富最大化是对企业未来价值的认可,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而净资产收益率是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报表的反映,不能完全衡量股东价值。

7、现有杜邦体系所采用的数据都来自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没有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利润指标在财务分析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但是利润指标提供的财务信息远弱于现金流量。因为在实际中,现金流量对于一个企业经营活动是否顺畅致关重要,现金流量信息是财务分析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准确判断的重要依据。财务分析者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得到企业现金流量来源、结构、数量、等重要信息,从而可以对企业经营资产的真实效率和创造现金的能力做出正确判断,因而也可以由此认识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推断企业未来财务发展趋势。

二、多角度改良杜邦分析体系

1、从指标角度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股东权益净利率是三个最重要的财务的财务指标,证券信息机构定期公布按照这三项财务指标高低排序的上市公司排行榜。基于上市公司股东最大化财务目标,选用更能反映上司公司管理能力的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每股收益”作为核心指标,根据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将其原来的模式分解调整后如下:

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净利率

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是影响上市公司股价行情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一般情况下,如果实现的每股收益最大,也就意味着实现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每股收益符合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2、从财务报表角度

(1)将可持续发展财务分析体系引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把可持续发展财务分析体系引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之中,以可持续发展比率为核心指标,以盈利能力为企业核心能力,以良好的股利政策为依托。根据盈利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和债务管理比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利润分景象综合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弥补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不足。故可持续发展财务分析体系为:

股利支付比率=支付现金股利总额÷税后净利润

留存收益比率=净利润—支付现金股利总额÷净利润

可持续发展比率=净利润—支付现金股利总额÷平均净资产100%=净资产收益率(1—股利支付比率)=主要业务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留存收益比率

(2)将现金流量表引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数据资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现金流量表提供的信息未加以运用。而在引入现金流量分析后。杜邦分析体系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公司的三种报表使得财务分析更加全面、综合。

3、企业价值角度

培育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克服短视行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的价值不仅包括财务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任何一个企业想要持续发展,除了优化财务指标之外,还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企业既独立于社会,又依赖于社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自身价值最大化。然而在自身价值的评估中,既包括了上述的各项财务指标,还不可缺少的包括了社会竞争力指标。(1)客户满意度指标。(2)环境责任指标。(3)诚信指标。(4)员工团队责任指标。

4、从成本性态角度加以改进

为更好地利用管理会计中的内部会计资料以及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可以把成本性态的相关概念引入杜邦财务分析法。通过采用杜邦财务分析法找出改善企业状况的方法,并且使杜邦财务分析法具有事前预测和成本控制的功效,具体分解如下:

股东权益报酬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1—所得税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预计销售量=(预计销售量—保本销售量)÷预计销售量

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

三、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的主要优点

1、可以促进企业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加入了成本性态之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就利用了管理会计的会计信息,促进企业管理会计进一步开展;把销售净利率分解为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和所得税率,有利于企业根据管理会计资料利用杜邦分析法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可以结合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属性,对不同特点的成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成本。

2、揭示了所得税对权益报酬率的影响。将税收指标引入杜邦分析后,既由权益报酬率=资产报酬率÷所有者权益比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净额—成本费用—所得税)÷销售净额可以看出所得税的变化对权益报酬率有直接的影响。所得税降低,权益报酬率就提高,所得税提高,权益报酬率就越低。

3、能够准确及时的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及其异常波动。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当企业的财务状况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应当存在合理的指标来引起管理层当局的注意。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制定与调整企业的财务策略,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指标能够反映财务状况的微小和瞬间的变动。从财务报表角度加以改进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顺应了这一要求,将净资产利润率分解为营运指数和净资产现金回报率,从现金流量表的角度评价,企业账面利润的真实性,可靠性,反映企业的利润质量,这对判断企业有无操纵账面利润的行为提供了帮助,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盈利能力。

4、挂钩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做出合理的评价。从企业价值角度加以改进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挂钩了财务效益社会效益,两者结合起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企业的基层员工,他们对企业的贡献是不相同的,只有对各个成员的业绩做出合理的评价,业绩得到认可,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继续为企业的发展出力。这充分的利用了企业现有的社会资源,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对企业的绩效做了全面而且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学惠.对杜邦分析计算方法改进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2006,(21):33-34.

[2]刘正军,吴永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发展新论[N].湘潭大学学报,2006,(7).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Z].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4).

五粮液财务分析论文

导语: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以下是我整理五粮液财务分析论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近年来,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杜邦分析法作为企业运用的一种主要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分析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提供了主要数据。因此,本文将以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为基础,通过一定的财务技术分析方法,解读并得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二)研究意义

通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战略分析,投资者可以了解其未来财务状况和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对决策有利的信息,本文通过运用杜邦分析法对上市公司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并借以对五粮液经济效益优劣做出合理的评价,帮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国内外关于杜邦分析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

杜邦分析法最初是在1919年由美国杜邦公司的财务经理唐纳森布朗创造出来的,因此称之为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这一时期,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化是公司普遍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因此,原始的杜邦模型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帕里普对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了变形,补充而发展起来的财务体系称为“帕里普财务分析体系”帕里普在其《企业分析与评价》一书中,将财务分析体系中的常用财务比率一般被分为四大类:偿债能力比率,盈利比率,资产管理效率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帕里普财务分析的原理是将某一个要分析的指标层层展开,这样便可探究财务指标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根据这一体系:

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1-股利支付率)

这种分析方法在其原来基础上考虑了股利支付率这一因素,但并未取得任何突破性发展。

美国波士顿大学滋维博迪(Zvi Bodie)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亚历克斯凯恩(Alex Kane)教授和波士顿学院艾伦.J马库斯(AlanJ.Marcus)教授在《投资学》(英文原书第9版)中提出了将税收、利息费用因素引入杜邦模型的五因素杜邦模型体系。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税前利润)×(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平均总资产/平均所有者权益)

将五因素杜邦模型分解可得到:

权益净利率=(1-税收负担率)×(1-利息负担率)×销售报酬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税收负担率=所得税额/税前利润

利息负担率=利息额/息税前利润

销售报酬率=息税前利润/销售收人

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权益乘数=平均资产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总额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五因素杜邦模型分析体系中权益净利率是由税收负担率、利息负担率、销售报酬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或资产负债率)五个因素来决定的。该模型通过税收负担这个单独的因素较直接地反映企业所得税变化对权益净利率的影响程度并将分析得重点集中在财务费用指标上。财务费用指标与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有着直接的联系。资本结构合理的标志是在企业资金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价值最大而资金成本最低,因此,利息费用的高低及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作为反映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预报器”,告诫理财者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研究,最终实现降低财务费用和风险,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杜邦分析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纵观现今,可以看出国内对于杜邦分析法的研究成果比不是很多。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杜邦分析法中的不足和改进,并对于这些不足和改进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法。

总体上看,虽然国内对于杜邦分析法的研究发展迅速,但研究成果仍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研究范围比较狭窄,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者也开始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杜邦分析,对于杜邦分析给企业能带来什么好处?杜邦分析法是如何脱颖而出?杜邦分析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又有何渊源?…带着一些问题去探究杜邦分析法。

杨妍珑《浅议杜邦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2010年),一文中以杜邦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例介绍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余宏奇(2011)针对上市公司最早提出以每股收益为核心指标对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加以改造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现金流量指标,从而使改造后的体系能够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以更好的服务与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评价。

柳春涛在《杜邦分析法的局限性及改进建议》(2012年)中。从杜邦分析法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入手,对杜邦分析法从目标定位和体系构建两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并对改进前后的杜邦分析法做了比较。

(三)国内外发展趋势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于杜邦分析体系的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是对杜邦体系进行的某一方面或局部的改进,没有涉及对杜邦分析法的深入系统的改进。目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一种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可持续增长率对于企业健康成长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从可持续增长率的角度对杜邦分析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改进,将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介绍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况,通过相关信息的披露,运用相关财务指标分析五粮液的整体营运状况,从而解析该企业采取的经营策略,做出正确的评价。帮助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投资风险以及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绪论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回顾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研究思路及方法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2.财务报表综合分析法——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的概念

杜邦分析法的特点

杜邦分析法的作用

3.五粮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介及财务情况

五粮液资产负债表相关数据

五粮液利润表相关数据

4.基于杜邦分析法对五粮液财务报表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权益乘数分析

总资产净利率分析

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净利润分析

5.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实例分析得出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五粮液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对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6.结论

(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综合分析法。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选题、定题阶段,及任务书的下达;(xx-11-15—xx-12-15);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形成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xx-12-16—xx-03-05);

第三阶段:撰写论文,中期检查(xx-03-05—xx-05-05);

第四阶段:论文的评阅及答辩工作(xx-05-05—xx-06-05);

第五阶段:毕业论文资料的整理归档(xx-6-05—xx-6-10)。

五粮液股票代码(000858)国有独资,深交所,

杜邦分析法(DuPont Analysis)是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具体来说,它是一种用来评价公司赢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一种经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这样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由于这种分析方法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使用,故名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的的基本思路

1、权益净利率,也称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它是企业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反映所有者权益所获报酬的水平

2、资产净利率是影响权益净利率的最重要的指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资产净利率又取决于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高低。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对资产周转率的分析,需要对影响资产周转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以判明影响公司资产周转的主要问题在哪里。销售净利率反映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扩大销售收入,降低成本费用是提高企业销售利润率的根本途径,而扩大销售,同时也是提高资产周转率的必要条件和途径。

3、权益乘数表示企业的负债程度,反映了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资产负债率高,权益乘数就大,这说明公司负债程度高,公司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反之,资产负债率低,权益乘数就小,这说明公司负债程度低,公司会有较少的杠杆利益,但相应所承担的风险也低

五、论文主要文献

1. 张先冶 陈友邦.--7版.财务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 单洁敏.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3. 十五年五粮液酒隆重上市拉开打造中国奢侈品牌帷幕[J].商业文化,2007;

4. 陈友清.财务报表分析的现状及其发展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

5. 石英.浅谈现金流量表的重要性[J],财会研究,;

6. 邓家姝.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不足及改进. 财务研究,2010(12).

7. 阎达五.企业会计指南[Z](1).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8. 孙旭东.战略选择决定未来 五粮液专业化和多元化投资分析[J]会计师,2005,(01)

9. 李华俊. 杜邦财务分析法及应用实例. 会计之友,2009(09).

10. Krishna Palepu:Winning in Emerging Marke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mpany,2010(赢在新兴市场,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

11. 李玉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3,(03).

12. 刘芳芳.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01).

13. 林秋姝. 帕利普财务分析体系在企业中的应用. 财务与会计导刊,2010(12).

14. 张翠林. 杜邦财务分析法及具体应用. 国际金融研究,2009(08).

15. 杨忠莲,财务报表分析应注意的问题[J].财会月刊,2002,(12)

16. 郑秀清.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经济纵横,2011(03).

17. 李良.谈谈财务报表分析[J].黑龙江金融,2005,(04)

18. 常力.企业现金流量分析探讨[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

19. 韩素奎,孙岩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综合案例——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华商,2007,(26)

20.余宏奇. 浅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上市公司的改造与运用. 会计之友,2012(01).

开普勒对行星轨迹的研究论文

开普勒认为行星绕太阳作椭圆轨道的运动。他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开普勒通过对第谷的记录做仔细的数学分析经过多年煞费苦心的数学计算,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大定律可分别描述为: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这三大定律最终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

开普勒行星定律是对观察数据的总结归纳

开普勒(1571-1630)是德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 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行星运动定律的创立者约翰尼斯·开普勒于公元1571年出生在德国的威尔德斯达特镇,恰好是哥白尼发表《天球运行论》后的第二十八年。哥白尼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提出了行星绕太阳而不是绕地球运转的学说。开普勒就读于蒂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拒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在蒂宾根大学学习期间,他听到对日心学说所做的合乎逻辑的阐述,很快就相信了这一学说。” 在蒂宾根大学毕业后,开普勒在格拉茨研究院当了几年教授。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天文学著作(1596年)。虽然开普勒在该书中提出的学说完全错误,但却从中非常清楚地显露出他的数学才能和富有创见性的思想,于是伟大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邀请他去布拉格附近的天文台给自己当助手。开普勒接受了这一邀请,1600年1月加入了泰修的行列。第谷翌年去世。开普勒在这几个月来给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不久圣罗马皇帝鲁道夫就委任他为接替第谷的皇家数学家。开普勒在余生一直就任此职。 作为第谷·布拉赫的接班人,开普勒认真地研究了第谷多年对行星进行仔细观察所做的大量记录。第谷是望远镜发明以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也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仔细、最准确的观察家,因此他的记录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开普勒认为通过对第谷的记录做仔细的数学分析可以确定哪个行星运动学说是正确的:哥白尼日心说,古老的托勒密地心说,或许是第谷本人提出的第三种学说。但是经过多年煞费苦心的数学计算,开普勒发现第谷的观察与这种三学说都不符合,他的希望破灭了。 最终开普勒认识到了所存在的问题:他与第谷、拉格茨·哥白尼以及所有的经典天文学家一样,都假定行星轨道是由圆或复合圆组成的。但是实际上行星轨道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 1600年,开普勒出版了《梦》一书,这是一部纯幻想作品,说的是人类与月亮人的交往。书中谈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像喷气推进、零重力状态、轨道惯性、宇宙服等等,人们至今不明白,近400年前的开普勒,他是根据什么想象出这些高 科技 成果的。尽管开普勒的书是纯幻想作品,但它一定有一些背景来源,比如像毕达哥拉斯的话或古希腊神话。 就在找到基本的解决办法后,开普勒仍不得不花费数月的时间来进行复杂而冗长的计算,以证实他的学说与第谷的观察相符合。他在1609年发表的伟大著作《新天文学》中提出了他的前两个行星运动定律。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认为每个行星都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而太阳位于这个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行星运动第二定律认为行星运行离太阳越近则运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这样的方式变化: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十年后开普勒发表了他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它的运转周期越长;运转周期的平方与到太阳之间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定律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做了一个基本完整、正确的描述,解决了天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曾使甚至象哥白尼、伽利略这样的天才都感到迷惑不解。当时开普勒没能说明按其规律在轨道上运行的原因,到17世纪后期才由艾萨克·牛顿阐明清楚。开普勒对此运动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万有引力定律已见雏形。开普勒在万有引力的证明中已经证到:如果行星的轨迹是圆形,则符合万有引力定律。而如果轨道是椭圆形,开普勒并未证明出来。牛顿后来用很复杂的微积分和几何方法证出。 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普勒无疑是他所指的巨人之一。 开普勒对天文学的贡献几乎可以和哥白尼相媲美。事实上从某些方面来看,开普勒的成就甚至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他更富于创新精神。他所面临的数学困难相当巨大。数学在当时远不如今天这样发达,没有计算机来减轻开普勒的计算负担。 从开普勒取得的成果的重要性来看,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的成果起初差一点被忽略,甚至差点被伽利略这样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所忽略(伽利略对开普勒定律的忽视特别令人感到惊奇,因为他俩之间有书信往来,而且开普勒的成果会有助于伽利略驳斥托勒密学说)。如果说其他人迟迟不能赏识开普勒成果的重大意义的话,他本人是会谅解这一点的。他在一次抑制不住巨大喜悦时写道:“我沉湎在神圣的狂喜之中……我的书已经完稿。它不是会被我的同时代人读到就会被我的子孙后代读到 这是无所谓的事。它也许需要足足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正如上帝等了6000年才有一个人理解他的作品。”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历程,开普勒定律的意义在科学界逐渐明朗起来。实际上在17世纪晚期,有一个支持牛顿学说的主要论点认为开普勒定律可以从牛顿学说中推导出来,反过来说只要有牛顿运动定律,也能从开普勒定律中精确地推导出牛顿引力定律。但是这需要更先进的数学技术,而在开普勒时代则没有这样的技术、就是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开普勒也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行星运动受来自太阳的引力的控制。 开普勒除了发明行星运动定律外,还对天文学做出了许多小的贡献。他也对光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幸的是他在晚年为私事而感到忧伤。当时德国开始陷入“三十年战争”的大混乱之中,很少有人能躲进世外桃源。 他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领取薪水。神圣罗马皇帝即使在较兴隆的时期都是怏怏不乐地支付薪水。在战乱时期,开普勒的薪水被一拖再拖,得不到及时的支付。开普勒结过两次婚,有十二个孩子,这样的经济困难的确很严重。另一个问题是他的母亲在1620年由于行巫术而被捕。开普勒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设法使母亲在不受拷打的情况下获得释放,他终于达到了目的。 开普勒于1630年在巴伐利亚州雷根斯堡市去世。在“三十年战争”的动乱中,他的坟墓很快遭毁。但是业已证明他的行星运动定律是一座比任何石碑都更为久伫长存的纪念碑。

地心引力是由于地球的质量引起的,与磁力无关。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在这一节中我们主要想追溯牛顿作出人类史上如此丰功伟绩的渊源和他的创造过程。 牛顿所处的时代背景已如前述,他的生平也已有许多专著作了介绍,在此毋庸赘述。 苹果的故事 苹果落地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根据牛顿的信件,可以证明在他年轻的时候(1665—1666年)因瘟疫在乡下居住时,确曾研究过数学和天文学,并思考过引力问题,他写道: “在1665年的开始,我发现计算逼近级数的方法,以及把任何幂次的二项式归结为这样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5月间,我发现了计算切线的方法,……11月间发现了微分计算法;第二年的1月发现了颜色的理论,5月开始研究积分计算法。这一年里我还开始想到重力是伸向月球的轨道的,同时在发现了如何来估计一个在天球内运动着的天体对天体表面的压力以后,我还从开普勒关于行星的周期是和行星轨道的中心距离的3/2次方成正比的定律,推出了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要和它们与它们绕之而运行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而后把使月球保持在它轨道上所需要的力和地球表面上的重力作了比较,并发现它们近似相等。所有这些发现都是在1665年和1666年的鼠疫年代里作出来的。” 这封信写于1714年,二百多年来,人们都是根据这封信以及其他一些文献资料来说明牛顿的创造经过的。这封信虽然没有提到苹果的故事,但是说明至少在《原理》发表22年以前,牛顿就已经开始了引力问题的思考。 人们要问:既然在1665—1666年牛顿就已经推算出了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为什么迟了二十多年才发表?过去流传了种种解释。 有人说,牛顿当时推算的结果由于地球半径的数据不够准确误差过大,出于谨慎等待了20年。 有人说,牛顿的推算只是证明了圆形轨道的运动,而行星的轨迹是椭圆,他当时无法计算,只有等到他本人发明了微积分之后,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也有人说,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的故事也许确有其事,因为牛顿晚年至少向四个人讲到这件事,而他当时也确在思考引力问题。他肯定想到要把重力延伸至月球。 还有人说,牛顿1714年的那封信有意歪曲历史,是故意编造的,同样,苹果落地的故事,也是出自牛顿本人和他的亲属的编造,他们大概是出自辩护优先权的需要。 长期以来,(牛顿的《原理》已经发表整整三百年了),有关牛顿的著作甚少。牛顿的手稿一直被搁置一边,既未得到研究,也未公开发表,直到近几十年,对牛顿的研究才活跃起来,牛顿的书信和手稿陆续整理出版,研究牛顿的书刊不断问世,出现了好几位以研究牛顿闻名于世的科学史专家以及他们的学派。他们对过去的一些误传进行了考证,对《原理》一书的背景作了系统的研究,对牛顿的生平和创造经过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更正确地也更深刻地阐述牛顿的工作了,这里仅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过作些介绍,读者也许会发现,这一经过要比苹果落地的故事更富有戏剧性。 牛顿的早期研究 牛顿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到亚里士多德的局部运动理论,后来,又读到伽利略和笛卡儿的著作,受他们的影响,开始了动力学的研究。开普勒和布里阿德(I. Bulliadus, 1605—1694)的天文学工作启示了他对天文学的兴趣,使他产生了证明布里阿德的引力平方反比关系的想法,布里阿德曾在1645年提出一个著名假设,从太阳发出的力,应与距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而开普勒则猜想太阳与行星之间靠磁力作用。1664年上半年,牛顿摆脱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转而接受伽利略重视实验和数学的观念。笛卡儿关于寻求“自然的第一原因”的思想,也大大激励了牛顿。惯性定律、碰撞规律和动量守恒、以及圆周运动的解析,就是直接从笛卡儿的著作中学习到的成果。 在牛顿的手稿中,令人特别感兴趣的,是他在1665—1666年写在笔记本上未发表的论文。在这些手稿中,提到了几乎全部力学的基础概念和定律,对速度给出了定义,对力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说明,实际上已形成了后来正式发表的理论框架。他还用独特的方式推导了离心力公式。 离心力公式是推导引力平方反比定律的必由之路。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 1629—1695)到 1673年才发表离心力公式。牛顿在1665年就用上这个公式,肯定是他自己独立作出的成果。然而问题在于,他这时是从什么角度来认识离心力的呢? 下面让我们根据他未发表的手稿来追溯他推导离心力公式的思路吧 1.牛顿在分析圆周运动和推求离心力时,考虑有一小球在空心的球面上运动,如图1-4。这个物体必受一指向中心n的力作用。他先考虑半个圆周,物体受力可以用一内接正方形的两条边来求,牛顿用下式表示: 推广一步,得 再推广到任意的规则多边形,得 于是他写道:“如果物体被无限多边的外接等边多边形的边(也即圆本身)反弹,所有反弹的力之比等于所有各边对半径之比。” 用现代述语就是:离(向)心力对时间的积分与动量之比等于2π。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含意模糊,没有直接求得离心力。这就是牛顿初次推导离心力的尝试。 2.接着,牛顿又通过圆周运动和单摆运动比较“离心力”和重力。 他用图1-5表示圆周运动和单摆运动。c沿圆周Cgef运动,b沿摆长ab=ad的圆弧摆动,d为圆cgef的中心,牛顿写出下列关系: “ad∶dc=重力∶中心d施于c的力。” 3.在1665年另一份手稿上,牛顿写下了如下关系: “一个物体在等于某一圆周运动的离心力作用下沿直线运动,该圆周半径为R,则当圆周运动走过距离为R时,物体沿直线走过的距离为 这个关系正是离心力公式的特殊形式,请看: 与牛顿给出的结果一致,不过当时牛顿并没有给出导致上述关系的证明。 4.在1669年的手稿中,终于找到了牛顿推导离心力公式的方法,他采用图1-6并说明如下: “当沿圆周AD,从物体A的中心朝向D的力具有如下大小:在相当于AD这段时间内,物体离开圆周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相当于沿切线不受力自由行走的距离。 “假定这个力以重力方式沿直线作用,它就会使物体走过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为了求得在转一周ADEA的期间走过的距离,我们来找一线段,这个线段与BD之比正好等于周长ADEA的平方与AD的平方之比。” 牛顿在手稿中给出答案,这个距离“等于半径。” 正好等于,可见牛顿推证的关系就是d=27π2R。 以上的资料说明了什么呢? (1)证实牛顿在1665年已经掌握离心力公式,因此他从圆周运动推出平方反比关系是完全可能的; (2)但是他推导离心力的思路非常独特,他根据的是笛卡儿的碰撞理论和伽利略的时间平方关系,加上他自己高明的数学才能,得到的是物理意义含混不清的数学关系,可见,他当时没有明确圆周运动的力学特征; (3)牛顿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引力的普遍性。 牛顿再次研究天体问题 1679年,这时牛顿已经将力学问题搁置了十几年,在这期间,他创立了微积分,这一数学工具使他有可能更深入地探讨力学问题。 这年年底,牛顿意外地收到了胡克的一封来信,询问地球表面上落体的路径,牛顿在回信中错误地把这个轨迹看成是终止于地心的螺旋线。经胡克指出,牛顿承认了错误。但在回答胡克第二封信时又出了错,他推证了一种轨道,是在重力等于常数的情况下作出的。胡克于是再次复信,指出错误,说他自己认为重力是按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的。这些信成了后来胡克争辩发现权的依据。牛顿则认为自己早已从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出了平方反比关系,认为胡克在信中提出的见解缺乏坚实的基础,所以一直拒绝承认胡克的功绩。 其实,胡克的提示对牛顿是重要的,胡克第一个正确地论述了圆周运动,建立了完整的概念。他把圆周运动看成是不平衡状态,认为有某种力持续地作用于作圆周运动的物体,破坏它的直线运动,使之保持闭合路径。1679—1680年间的通信对牛顿有深刻教益,以后他就采用惠更斯的“向心力”一词,并在1680年证明椭圆轨道中的物体必受一指向焦点的力,这个力与距焦点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一工作后来成了《原理》一书的奠基石之一。 椭圆轨道的平方反比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还不是一回事。到这个时候,牛顿仍没有认识到万有引力。有一事例可资证明:1680年11月有一颗大彗星拂晓前出现在东方天空,朝太阳方向运动,直至消失;两个星期后,又有一颗大彗星在日落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远离太阳而去。英国皇家天文学家佛兰斯特()坚持说,这两颗彗星其实是同一颗,在太阳近旁方向大约改变了180°。不过他是用一种幻想式的物理学来处理这个问题,把太阳和彗星之间的作用看成是磁极之间的磁力,说先是太阳吸引彗星的一极,而后又排斥另一极。牛顿对那些彗星也观察得非常细致,亲自作了观测记录。有趣的是,他竟主张这是两颗不同的彗星。于是在牛顿和佛兰斯特之间进行了多次通信,这些信件说明牛顿还没有树立万有引力的观念,因此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应用到彗星上去。他那时也和其他物理学家一样,把平方反比定律看成是只有太阳系才遵守,而彗星不属于太阳系,也就不受这一定律的管辖。 《原理》的三步曲 由于惠更斯在1673年提出了离心力公式,不止一个人先后从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出了平方反比定律,其中有哈雷(Edmond Hal-ley)和雷恩(Christopher Wren)。在一次聚会中,哈雷、雷恩和胡克谈论到在平方反比的力场中物体的轨迹形状。当时胡克曾声称,可以用平方反比关系证明一切天体的运动规律,雷恩怀疑胡克的说法,提出如果有谁能在2个月给出证明,他愿出40先令作为奖励。胡克坚持说他确能证明,只是不愿先公布,为的是想看看有谁能解决,到那时再与之较量。 于是哈雷就在1684年8月专程去剑桥访问了牛顿,向牛顿征询关于平方反比定律的轨迹问题,对此牛顿立刻回答说:轨迹应是椭圆。哈雷问他:您怎样知道的?牛顿答:我作过计算。哈雷希望看到计算内容,牛顿怕再象上次那样出错,就故意假装找不到。不过,他还是按哈雷的要求重新作了计算,并将证明寄给了哈雷。于是,哈雷不久就收到了牛顿的一篇9页长的论文。这篇论文没有题目,人们通常称之为《论运动》(De motu)。这就是《原理》一书的前身,也可以说是它的第一阶段。牛顿在这篇论文中讨论了在中心吸引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轨迹的理论,由此导出了开普勒的三个定律。但是还有两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对惯性定律的认识,牛顿在《论运动》一文中,仍然停留在固有力(inherent force)和强迫力(imPressed force)这样两个基本概念上。物体内部的“固有力”,使物体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作匀速直线运动,而外加的强迫力则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他甚至还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把这两个力合成一个力,并认为整个动力学就建立在这两个力的相互作用上。这说明牛顿的理论中还包括有错误的概念。一个“力”以mv量度,一个力以ma量度,它们怎样能合成为一个力?这是与惯性定律背道而驰的。 第二个问题是吸引的本质,在《论运动》一文中,牛顿仍称吸力为重力,没有认识到吸力的普遍性,更找不到万有引力的名称。 然而牛顿并没有就此止步。在他交出《论运动》一文之际,更深入的思考使他着手写第二篇论文,这一篇比前一篇文章长10倍,由两部分组成,取名为《论物体的运动》(De motucorporum),他用了八九个月写成,并作为讲义交给剑桥大学图书馆,这是《原理》的第二阶段。牛顿在这篇论文中解决了惯性问题,他承认圆周运动是一匀加速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对应的;有了惯性定律,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另一个主要进展是对引力的认识。在《论物体的运动》中,他证明了均匀球体吸引球外每个物体,吸引力都与球的质量直接成正比,与从球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提出可以把均匀球体看成是质量集中在球心;吸引力是相互的;并且通过三体问题的运算,证明开普勒定律的正确性。他把重力扩展到行星运动,明确了引力的普遍性。 《论物体的运动》第二部分,后来以附录的形式收集在《原理》一书中,题名《论世界体系》,在里面突出地阐述了万有引力的思想,他用一张图(如图1-7)说明了行星在向心力的作用下为什么保持轨道运行,并比较了抛体运动和星球运动,他写道: “由于向心力行星会保持于某一轨道,如果我们考虑抛体运动,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一块石头投出,由于自身重量的压力,被迫离开直线路径,如果单有初始投掷,理应按直线运动,而这时却在空气中描出了曲线,最终落在地面;投掷的速度越大,它在落地前走得越远。于是我们可以假设当速度增到如此之大,在落地前描出一条1、2、5、10、100、1000英里长的弧线,直到最后超出了地球的限度,进入空间永不触及地球。” 这一思想在1687年出版的《原理》提得更为明确,牛顿终于领悟了万有引力的真谛,把地面上的力学和天上的力学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以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的力学体系。 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还对自然界其他的力感兴趣。他把当时已知的三种力——重力、磁力和电力放在一起考虑,认为都是在可感觉的距离内作用的力,他称之为长程力(long-rangeforce)。他企图找到另外两种力的规律,但都未能如愿。磁力实验的结果不够精确。他在《原理》的第三篇中写道: “重力与磁力的性质不同。……磁力不与所吸引的物质的量成比例。……就其与距离的关系,并不是随距离的平方而是随其三次方减小。这是我用粗略的试验所测的结果。” 至于电力,他也做过实验,但带电的纸片运动太不规则,很难显示电力的性质。 在长程力之外,他认为还有另一种力,叫短程力(short-rangeforce)。他在做光学实验时,就想找到光和物质之间的作用力(短程力)的规律,没有实现。他甚至认为还有一些其他的短程力,相当于诸如聚合、发酵等现象。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他这里指的是胡克和笛卡儿,当然不言而喻也包括了他多次提到的伽利略、开普勒和哥白尼。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来说明牛顿和前人的关系: 牛顿善于继承前人的成果,这是和他的奋发好学、勤于思考分不开的。有人问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回答说:“靠不停的思考(By thinking on it continually)。”他思考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据回忆,当年他住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大门口附近。在哈雷访问过他之后的数月里,他这个怪人引起很多人的惊异。例如:他想去大厅吃饭,却转错了弯,走到大街上,忘了为什么要出来,于是又返回居室;在大厅里蓬头散发,衣着不整,坐在那里走神,菜饭放在桌前,也不知道吃。学院同事往往在校园散步时看到砂砾地面上有奇怪图形,谁也不懂,绕道而行。牛顿在全身心地思考天体问题。 也许有人认为牛顿是幸运的,他所处的时代,“满地”都有珍宝可拾,到处都是未开发的处女地,和我们现在不一样。但是,我们要学的是他的精神,切不可以把他当圣人,以为他是单凭灵感和天才做出丰功伟绩来的。他追求真理的征途还未完结,也永远不会完结。请读他的遗言. “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看法,但是在我看来,我不过象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为时而发现一块比平常光滑的石子或美丽的贝壳而感到高兴;但那浩瀚的真理之海洋,却还在我的面前末曾发现呢?”

国内外对古灯的研究论文

灯最早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7万年以前。那时,没有金属和铜可以用来制作灯,先人就用中空的石头和贝壳取而代之。这些中空的石头里被放满了苔藓和其他植物,然后浸在动物脂肪里。动物脂肪可以代替油,第一盏灯就是这么诞生的。史料表明,在电还没有被发现之前,灯一直是照明的工具。灯的使用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电力时代和后电力时代。在中国,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人类在殷商时期,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为灯具的出现创造条件。春秋战国时,照明的灯具开始出现,豆就是当时照明所使用的工具,它是依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灯具发展简史瓦豆灯,最早的灯具实物当时人们是用豆脂作为燃料,讲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从古体字的“灯”就能看出,灯是从豆演变而来的。古籍中有记载:灯源于豆,瓦豆谓之登。战国时期的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为主体,多位贵族使用器,陶质灯因为传统的陶豆无异,往往被称为陶豆,并没有归于灯类,这类灯为下层社会所用,战国时期的灯具除了个别多枝灯外,大致可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战国铜像灯秦代灯具到了秦代,灯具铸造极其华丽。《西京杂记》卷三记载:“高祖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其惊异者,有青玉五枝镫,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镫,镫然,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雁足灯两汉灯具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达到了一个里程碑般的高度。对战国和秦朝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且由于这一时期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使本为日常生活用具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之物。众多出土文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灯具不仅数量显著增多,材质和种类也有新的发展,这说明灯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从质地上看,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外,还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还出现了动物形象灯;从功用上看,不仅有座灯,还有行灯和吊灯。西汉长信宫灯西汉朱雀铜灯在我国的灯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灯也是出现在西汉。这种灯是供宫廷贵族使用的青铜灯,灯的火苗上方带有连着烟管的烟罩,灯烟可以经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灯身里达到“取光藏烟”的环保效果。其中最著名的釭灯就是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长信宫灯”。唐代“省油的灯”唐代出现节能省油灯,俗话中常说:“某某某不是省油的灯。”用来形容某些人比较厉害,刻薄。其实,这里的“省油的灯”在历史中真正出现过,唐朝中晚期,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窑烧制的省油灯就是真正的节能灯。明清灯具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材料的灯具。种类繁多、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灯具史上的新天地。明清宫灯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在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仍能发现宫灯造型装饰。清末煤油自清末,煤油灯引入中国,美观的灯具,先进的燃料,以及科学的燃烧方式及数倍于老油灯的亮度,很快吸引了国人的眼球。电气时代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人类社会发展又有了一次重大的飞跃,人类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其中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使电灯渐渐普及,开辟了电气照明新时代。到此,古代灯具的介绍就到此为止了

  • 索引序列
  • 国内对于席勒的研究论文
  • 席勒毕业论文
  • 国内外对于杜邦分析的研究论文
  • 开普勒对行星轨迹的研究论文
  • 国内外对古灯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