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用?给你点有针对性的。
古籍定级标准。当然只是古籍,而且只是汉文古籍。当然,如果有甲骨、简册、帛书、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书札、鱼鳞册、契约、文告、少数民族语文图书、以及域外翻刻、抄写的古籍(外文古书、或者是中国古籍的和刻本、高丽本)等等,都有收藏价值。而且近现代的书籍,有很多也具有收藏价值。比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古籍定级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古籍基本术语和定义,以及古籍的级别和等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古籍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2术语和定义古籍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版本一书经过抄写或印刷而形成的传本.指书籍具有的特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各种形式,内容的增删修改,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卷帙的存佚,以及书中所形成的记录,如印记,批校,题识等.写本缮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宋及宋以前缮写,宋代以后著名学者及名家缮写,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如明辑《永乐大典》,清修《四库全书》等,亦称写本.稿本指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著作的底本.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抄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元及元以后抄写的书本称为抄本.影抄本也称影写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内容,——摹抄,其版面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彩绘本用多种颜色绘制而成的书本.刻本雕版印本的简称.指雕刻木板,制成阳文反字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书本.初刻本第一次刻版印制的书本.重刻本依据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书本.翻刻本也称覆刻本.按照某一底本翻雕印制的书本.影刻本按照某一底本原样摹刻印制的书本.重修本也称修补本或修补版.指用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递修本用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宋代的雕版,经宋元两代修补后在元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递修本,或经元明两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元明递修本,或经宋元明三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明递修本,亦称三朝递修本.朱印本在版面上敷以朱色,覆纸印成的书本.蓝印本在版面上敷以蓝色,覆纸印成的书本.活字本活字印本的简称.选用单体活字,按照书的内容,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泥,木,铜,锡,铅活字等.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公元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用胶泥制字,火烧使坚,摆版印刷.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四百年.元代又创制木活字.泥活字印本制造泥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木活字印本制造木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聚珍版印本简称聚珍版.指清武英殿用所制木活字摆版印成的丛书本.清乾隆皇帝采纳金简建议,在武英殿制造大小木活字,用以选印收入《四库全书》而又为世所急需的稀见之书.乾隆皇帝以"活字"名称不雅,诏以"聚珍"名之.用此木活字摆印之丛书称为内聚珍;后各省官书局据以翻刻,其所刻印之书称为外聚珍.铜活字印本制造铜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套印本套色或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套色印本也称敷彩印本.指在一块雕版上,根据不同需要,敷以不同颜色而印成的书本.套版印本用两套或多套大小相同的书版,分别敷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朱墨套印本以朱色和墨色两种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多色套印本用三种以上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本等.饾版印本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为了表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建筑陈设等富有立体感,将一叶图文或一个局部,分别刻成多块小木版,而后分层分色套印.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钉,故名.拱花印本雕刻多块凹凸印版,根据内容需要,依次嵌合挤压而成拱起于纸面的各种图形的书本.用以凸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及建筑陈设等造型的立体感.饾版拱花印本同时运用饾版,拱花两种技法印制而成的书本.钤印本钤盖图章而成的书本.磁版印本选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刻成阳文反字,火烧令坚,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活字泥版印本选用阳文反字的木质雕版作为字源,将特制泥条的一端压于木质雕版的一个文字上,制成一个阴文正字的泥质字模,再按照书的内容,选用对应的泥质字模,压于特制的泥版上,制成阳文反字的泥质版,在泥版上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铜版印本以铜为版,施以腐蚀药剂制成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影印本以某一版本为底本,用照相的方法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珂罗版印本又称玻璃版印本.用照相的方法,把图文晒印在涂有感光胶层的玻璃版上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石印本利用多孔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批校题跋本指书中带有批,校,题,跋的书本.对书的内容进行品评而形诸叶面的批语谓之批;依据不同传本和有关资料,与底本文字进行核勘,记载核勘文字谓之校;批,校均具者谓之批校;学者或藏书家对某一传本的内容,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等所写的评论,鉴赏,考订,记事等,统称题跋,也称题识.过录本将其他传本中所载的他人批校文字照样移录过来的书本.孤本指一书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或指一书的某一版本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国内单传者,称为海内孤本;全世界单传者,称为海内外孤本.善本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大致包括写印年代较早的,传世较少的,以及精校,精抄,精刻,精印的书本等.普本普通版本的简称,相对善本而言.指具有一定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三性原则指认定古籍所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价值的准则.制定本标准,遵循三性原则,以古籍所具有的三性价值作为定级依据.历史文物价值侧重以版本产生的时代为衡量尺度,学术价值侧重以古籍反映的内容为衡量尺度,艺术价值侧重以版本具有的特征为衡量尺度.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三性价值,或具备其中之一之二者,可据以定级.不唯时限原则指确定古籍的级别,不把历史文物价值作为唯一依据的准则.凡古籍按历史文物价值(有时限)衡量,应属下一级别;而按学术或艺术价值(不唯时限)衡量可列入上一级别者,即可将其定为上一级别.等次上靠原则指将古籍等次上靠的准则.根据一书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主要指其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诸如题跋,校勘及印记等,宜上靠一个或两个等次.等次下调原则指将古籍等次下调的准则.侧重考虑一书的书品好坏和完残程度,凡属下乘者,宜下调一个或两个等次.3定级标准古籍分为善本和普本两部分.将具有珍贵价值的善本划分为一,二,三级;将具有一般价值的普本定为四级.一,二,三级之下划分等次;四级之下,不分等次.具体条款如下:一级古籍定级标准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元代及其以前(包括辽,西夏,金,蒙古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批校题跋本.——明清时期朝廷组织编篡的代表性巨帙原本.——明代及其以前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种有代表性书本.——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纸张写印,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书本.——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一级古籍甲等北宋及北宋以前(包括辽,西夏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一级古籍乙等元代及其以前(包括南宋,金,蒙古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一级古籍丙等——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批校题跋本.——明清时期朝廷组织编纂的代表性巨帙原本.——明代及其以前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种有代表性书本.——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纸张写印,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书本.——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二级古籍定级标准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写的书本.——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时期初刻本,明清时期写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历代行用较短的年号,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祥等,或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如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政权刻印,抄写的书本.——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明代朱印本,蓝印本,印谱.——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二级古籍甲等明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至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刻印,抄写的古籍.二级古籍乙等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写的古籍.二级古籍丙等——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时期初刻本,明清时期写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历代行用较短的年号,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祥等,或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如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政权刻印,抄写的书本.——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明代朱印本,蓝印本,印谱.——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三级古籍定级标准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写的古籍.——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书本.——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过录明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的书本.——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蓝印本.——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最初版本,一般木活字印本及彩绘本.——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三级古籍甲等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刻印,抄写的古籍.三级古籍乙等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写的古籍.三级古籍丙等——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书本.——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过录明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的书本.——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蓝印本.——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最初版本,一般术活字印本及彩绘本.——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四级古籍定级标准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刻印,抄写的书本.——民国初年著名学者以传统著述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稿本,初刻本.
论文摘要:自印刷术西传欧洲,运用单线以疏密变化来组织画面的东方图式,逐渐转换成以透视、解剖和明暗观念来构成画面的具有文艺复兴特征的新型图式,形成具有欧洲特点的木刻版画风格。越到后期,这种特征就越强。从荷兰佚名作者创作于约1470年的《最后的晚餐》,到丢勒创作于1523年的同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演变的起始和结果。 至利玛窦泛舟东来,西学东渐,他所携来的大量西方典籍、宗教绘画和版画作品以及随之而来的透视观念、明暗观念、解剖观念对中土的学术界和艺术界产生影响。从程大约刊印的《程氏墨苑》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版画的第一次相遇,在焦秉贞的《耕织图》中可以看到对传入中土的欧洲版画新观念的吸收和融合,可以说是将欧洲透视观念融合于本土艺术的一次成功实验。 关 键 词:印刷西渐·版画中传·图式转换 (一)印刷术之西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文教授T·F卡特在他的著作《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lt’s Spread westward》(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中谈到:“世间所有的伟大发明中,以印刷术最具有国际性。中国发明了造纸,并且最先实验雕版及活字印刷术,……突厥民族是把雕版印刷术携出亚洲以外的主要人物。……”,“欧洲知识(界)的生活既脱离黑暗世纪,而入于光明,于是对于印刷之需要,自然发生,从种种事实上研究,中国却供给许多此项材料,吾人可下一断语,即印刷最初的动机,系由中国而往欧洲。”(1) “当时道路业已开通,蒙古之势力又极大,由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与倭尔加河(Volga)达于太平洋。”(2) 自然“中国和欧洲是会面了,前者是具有数百年印刷史的文明古国,后者是正感到需要书籍的欧洲,在蒙古时代末期,欧洲终于出现了最初的雕版印刷品。”(3) 在《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rt》(牛津艺术指南)中,我们可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也可以认为在西方用于纸上印刷的木刻术,大致是在15世纪出现,在接下来的100年间,在德国、意大利以及法国不断发展,并以三种主要形式出现:宗教画(religious pictures)、纸牌(playing-cards)和书籍插图(book illustrations).(4)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到关于纸币、纸牌和书籍等印刷品“凡元人势力所及之地,无不风行。” “元亡之后,印刷品始出现于欧洲,其物有二种:⑴ 纸牌(赌具);⑵宗教画像。纸牌最初印刷之年代,至今不能确定,夙昔欧洲学者恒溯其源于亚剌伯人。然亚剌伯载籍中,从未有举及纸牌者。然则谓纸牌当由回教诸国得自蒙古人,而转输入欧土,实非臆造之说也。”……“同时,宗教画像之印刷,盛于德意志南部,比利时及威尼斯,其刊印圣像之目的与道家佛家之刊印符咒,同出一辙。盖其时欧洲人深信圣像有驱魔之神力也。”(5) 例如:今存最早之宗教画像《圣克里斯道夫像》(St ¡ Christopher),印于西历一四二三年,像上有拉丁文:“见圣克里斯道夫像,则今日能免一切灾害。”(见图1) 其后又出现了称作(black-book)的木刻版书,即用一块印版印一套小型组画,并汇为一册。“Where each page was printed from a single block on which was cut both text and illustration。”每一页印自一块均刻有插图和字母的版上,在市场上出售或教士用作传播教义用。 当1450年谷滕堡(Gutenberg)发明了合金活字印刷术,并解决了活字印刷与木刻插图的拼版技术后,大量印刷书籍插图已成为可能,随后德国(1454年)、意大利(1455年)、瑞士(1468年)、荷兰(1473年)、比利时(1473年)、西班牙(1474年)、英吉利(1477年)、丹麦(1482年)、瑞典(1483年)、葡萄牙(1487年)。三十五年内,印刷术遍及全欧。 (二)图式的转换 尽管木刻版画这一技巧既有用,造价便宜且很盛行,但欧洲的艺术家们在其各自所属的木工作坊和金银匠作坊里,仍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性改造,并从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将木刻版画由早期的简单的单线结构,用线的疏密组织画面的图式转换成当时很流行的细密画的图式,具有丰富的细节和微妙的变化。 另一方面,由金银匠作坊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版画技术(ENGRAVING),凹雕铜版,他们以铜代木,以推刀代替木刻刀,用凹版印刷形式代替凸印。 说得具体一点:木刻是将不要部分用刻刀刻去,而保留需要的部分,用滚筒在刻好的木版上上油墨时,只有凸起之处是有油墨的,而凹下之处是接触不到油墨的,故称之为凸印。而凹雕铜版则是用推刀在铜版上刻上所需要的图形,这图形的每一条线都是凹下去的,用手将油墨揉进凹下之处,再用软布擦去铜版上凸起之处的油墨,只有凹处才着墨,印刷时将用水泡软的纸放在铜版上,轻轻施压,铜版凹处之油墨即转到纸上,这种印刷方式即为凹版印刷。 以木刻凸印到铜版凹印虽说似乎只是一种印刷方式的变革,或工具的变革。但工具表达的是人的思维感情,一旦人们觉得这种工具或媒介物不再适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则必然会改造它并使之符合自己的理想。 早期的木刻版画是以传播教义为目的的圣像画,其渊源来自古老东方的佛教和道教的咒符,图式也是以单线为主,简朴而稚拙,人物造型僵硬而概念化。这种图式已经不符合15世纪日耳曼艺术家的艺术理想了。 艺术家们正在尝试追求新的图式,他们对自然进行观察,对自然界里各类题材的细节和质地非常迷恋,这来源于杨·凡·爱克的传统,杨·凡·爱克认为北方的艺术家应像镜子一样反映大自然,要研究和观察大自然,并坚持对大自然进行巨细无遗的忠实的摹写。 正是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使得日耳曼的艺术家们将他们的木刻作品越刻越细,一旦他们觉得这种工具和材料已被发展到极限仍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理想时,他们必然会将目光转移到更符合自己内心表达的新的更具发展潜力的工具材料上,由此凹雕铜版技术应运而生。尽管如此,我们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凹雕铜版技法的出现,并没有使木刻技法消亡,而是共同发展并相互影响。 由于这种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科学知识的追求,阿尔卑斯山南面的乌切罗(Paolo Uccello,1397-1475年)在进行着一项介乎于数学和艺术之间的学问的追求——透视学。他以前辈建筑家和数学家的研究成果为基点:“通宵达旦地研究几何学,并将它与绘画结合起来,在数学家马奈提的协助下,形成了透视画法的原理,”……“其后,经过达·芬奇、凡·爱克、曼坦尼、佛兰切斯卡(. Francesca)利比(. Lippy),等文艺复兴巨人的总结,使透视法用于绘画方面并形成规律。”(5) 乌切罗的有关透视学的追求带动了欧洲艺术家将透视法引入自己作品中的实验,此外还有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对人体解剖知识的追求以及对光影明暗的探索,这一切都越过阿尔卑斯山逐渐对日耳曼的艺术家们产生着影响。 我们可以从上文提到过的《圣克里斯道夫像》(1423年),以及作于1460年的《圣弗罗里安》(见图2)看到,画面单纯、简洁,人物与建筑均以单线来表现,人与物的关系尚未有透视的意识,而是根据需要来安排。 从来自荷兰的年代稍近一点(1470-1480年)的一幅《最后的晚餐》中(见图3),基督和十二个门徒,人物围成一圈,但尚无近大远小的透视意识,倒是建筑物的拱门以及人物后面的墙壁,可以看到一些短而排列整齐的横线,用来表现形体的转折,从人物的衣纹和凳子下的阴影可以看到,较原始的形体观念和明暗观念在木刻版画中的萌芽,而从《善良人在临终的床上》(约1470年),我们可以看到明暗观念和形体观念的进一步加强。 当1496年丢勒从意大利回来后创作的《浴室中的男人们》(见图4)木刻版画,丢勒对主体人物解剖结构的理解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形象刻画准确有力,对人物和建筑物在空间深度中的安排恰到好处,可以说是将早期木刻图式转换到以空间立体的三维空间,以光影明暗观念解剖结构观念透视观念来建构画面的文艺复兴图式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如果我们将丢勒作于1523年的《最后的晚餐》(见图5)与前文所曾举例的荷兰的作于(1470-1480年)的那幅《最后的的晚餐》作比较,将可看到二者的差异是何等的明显。 而作于1525年的《正在研究短缩法原理的画家》.《长度的艺术》这二幅研究透视法的版画插图,可以说是达到了欧洲木刻版画的巅峰。 在凹雕铜版画领域,图式演进几乎与木刻版画同出一辙,现在可考证的最早的凹雕版作者是一位佚名的作者,历史上仅传下他的绰号叫The master of playing-cards“纸牌大师”或“玩牌大师”的意思吧! 我们从他的作于1435-55年的凹雕版画作品《圣塞巴斯提安殉教》(The Martyrdom of Saint Sebastian)图6可以看出,作为第一代日耳曼凹雕版画家的“玩牌大师”的作品虽说注意到了明暗关系,但在形体的塑造上仍觉简单,存在着对解剖结构尚未充分理解,地面与人物的透视关系不合理等问题。 另一位仅留下其名称缩写的是上莱因地区的E·S画师,从其作品《草地上的恋人》(Lovers on a Grassy Bank)人物刻画以及解剖结构,细节的描绘均比“玩牌大师”的作品有所推进,但他的兴趣主要放在版画技术的革新上,如他喜欢使用小锥小钻钻出细孔来点缀服饰,并率先使用了许多新的笔法如曲线、斑痕点状线等。 虽说早在马丁·舍恩高尔(Martin schongauer)之前,“他的直系先驱,E·S画师开发了许多版画新的技术,使版画更加精细,而且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时版画仍为一种手工艺,而舍恩高尔在E·S的影响之后,又进一步将版画提升为艺术,而他成为那个时期欧洲北方最具有影响力的插图艺术家。”(6) 他的巨幅精细的凹雕版画《往骷髅地之路》(Road to Calvary)(图7)不论是人物的深入刻画,人物之间的组合关系,还是人群与环境的关系上可见到作者对透视的深入理解和对解剖知识的熟练掌握,形象生动,刻画精到,天空由晴朗到乌云翻滚的过渡以及人群与基督之间的戏剧性冲突,可见到作者调度大场面的功力和深厚的学养。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对马丁·舍恩高尔赞赏有加,认为他力图使我们感觉到他所要表现的物体的真正质地和外表,他不靠画笔和颜料,也不用油画手段,竟然成功地达到了目的,真是奇迹。他认为体现空间和忠实地模仿现实是马丁·舍恩高尔在作品中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并不会破坏构图的平衡原则。 总之,从“玩牌大师”的草创阶段,到E·S画师的技巧准备到马丁·舍恩高尔的发展,凹雕铜版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仔细精致的作品,使这种技法迅速跻身为“美的艺术”的行例。而丢勒,又是他将凹雕版画由技法到图式发展到一个臻于完美的境界。 1514年丢勒作的凹雕铜版《ST·JEROM In His Studies》(图8)(研究中的圣詹罗米)已达到凹雕铜版画的巅峰状态,整张画通体透明,在微妙的光线中,圣詹罗米正在潜心地作他的研究,窗格的花纹投射到墙壁上,半明半暗中,动物们都在安睡。各种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看来历史是选择了丢勒,他一方面深深植根于杨·凡·艾克的北方文艺复兴的艺术家的静观自然,摹写自然的传统,多次的游历又使他获益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南方艺术家的绘画实验。阿尔卑斯山两面的优良的艺术传统哺育了他的成长。 由此我们可以说,由东方传入欧洲的木刻印刷术,以及在欧洲出现的凹雕铜版画从早期的平面化,简单地程式化造型,以线构成画面的图式逐渐向有明确的光影逻辑关系,正确的解剖结构,三维透视空间观念的具有敏悦观察力和塑造细节能力的欧洲文艺复兴版画图式转换。 丢勒正是运用这种新图式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木刻与凹雕铜版画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欧洲,在安特卫普,出现了很多大型的印刷作坊和版画工作室“……他们依据绘画(波希和勃吕盖尔寻人的作品)印制了数不清的凹雕铜版画。”(7) ……“并形成了有关耶苏题材的版画制作中心;……其出口量非常大,西班牙所领的亚美利加是此种商品的主要需求地,欧洲的佛兰西,伊太利、西班牙也接受供给……,因此在中国有大量此类版画也不足为奇,毫无疑问,滞留中国的传教士也用布鲁塞尔带来的版画来作为传播教义的方法之一。”(8) 情况也确实如此,继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四九八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水域,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抵达澳门,中西文化的交流,经历了元代因蒙古帝国衰微而陆路中断之后,又经海上而连接起来。 (三)西学中传与中西合璧 1582年正是我国明代万历十年,是我国雕版印刷出版极其繁兴的时代:“明初永乐迁都北京,内府刻书,有书官管理,颇重一时,全国两京十三省,无不设有刻书场,官刻之外,更有民刻,当时浙江杭州、福建建阳,雕版作场一片兴旺景象,作场刻凿之声,如筝如鼓,终日不息,年关赶工,夜阑更深,灯光通明。”(9) “利玛窦继来中国,而后中国之天主教始植其基,西洋学术因之传入,西洋美术之入中土,盖亦自利玛窦始也。”(10) “利氏,住中土甚久,通华文华语,东来时,挟有欧西之图画,及雕版图像书籍器物等甚伙,西洋之历算格致哲学等诸科学,亦由利氏之传教而传入中土。”(11) 明万历二十八年,西历1600年,利氏上神宗表文云:“谨以《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天主经》一本,真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雅琴一张,奉献于御前。” 利马窦所献的天主像及天主母像,即为最早传入的欧洲之美术品。 曾见过利马窦本人并见过他所带之画像的顾元起在《客座赘语》云:“利马窦,西洋欧逻巴国人也。面晢虬须,深目而睛黄如猫。通中国语。来南京,居正阳门西营中,自言其国以崇奉天主为道;天主者,制匠天地万物者也。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曰天母。画以铜版为帧,而涂五采于上,其貌如生。身与臂手,俨然隐起巾登上,脸之凹凸处正视与生人不殊。人问画何以致此?答日:“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不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迎阳,则皆明而白;若侧立则向明一边者白,其不向明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 《国朝画征录》称:“明时有利玛窦者,西洋欧罗巴国人,通中国语,来南都,居正阳门西营中,画其教主,作妇人抱一小儿,为天主像,神气圆满,彩色鲜丽可爱。尝曰:“中国只能画阳面,故无凹凸,吾国兼画阴阳,故四面皆圆满也。” 依上文所见,利马窦不仅仅只是将欧洲绘画携入中国,还谈及西洋画用光学以显明暗之理,是则西洋画理,亦由利氏而开始萌芽于中土。 据(日)小野忠重在(利玛窦与明末版画)之文中,曾提到:“据裴化行《利玛窦对中国科学的贡献》介绍,利玛窦在意大利耶稣会学校中刻苦钻研,曾经学习过数学、天文学及透视画法原理。据说利玛窦学习过这类难分艺术与数学界限的技法,并亲自用来作图。” 可以说:明暗与透视这两大近代绘画观念,由利玛窦传入并开始逐渐影响中国的艺术家。 利玛窦也是将欧洲版画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据顾元超《客座赘言》卷六利玛窦条:“携其国所印书册甚多,皆以白纸一面反复印之,字皆旁行;纸如云南绵纸,厚而坚韧,板墨精湛。间有图画,人物屋宇,细若丝发。” 另明代制墨名家程大约(君房)的《程氏墨苑》是明代的四大名墨谱之一,书中刊印的是他为自制的墨花所用的图案,图为名画家丁云鹏所绘,刻为名刻工黄金金粦,号称双绝。 在这本反映神仙、人物、山水等的图样的墨谱中,在其第6卷35页之后及别卷卷3等处刊印了四幅利玛窦传入的基督教宗教版画。 第一幅为《信而浮海疑而沉》(见图9);第二幅为《二徒闻实》(见图10);第三幅题为《淫色秽气》;最后一图题为《天主》的圣母像,是欧洲传教士利玛窦于万历年间在中国传教,赠送给程式的。程大约把这四幅腐蚀版画以木刻镌刻出来,线条细若毫毛,无异于铜版画。 小野忠重对第一幅画《信而浮海疑而沉》的评价为:“该图画面上信步涉海显奇迹的彼得罗突然失去信仰而将沉下去。波浪的细平行线,渔夫手中渔网的交叉线,远山及建筑物的精细线描都能使我们对原铜版画发生联想。” 从第二幅画《二徒闻实》中,我们看到通往马忤村的路边的城堡有着丰富而又微妙的细节和明暗变化,似乎还有着马丁·舍恩高尔和阿尔伯特·丢勒对古堡树舍等建筑物的细致精微的细节描绘的传统。 这是中国的雕版木刻与欧洲的铜版画的第一次相遇。虽说是以一种复制的形式刊印于墨谱上,作为中国人对西方版画本土化的第一次实验,意义是重大的。 从此,“中土人士,亦因西洋教士携来之绘画,应用阴阳明暗之法,俨然若生,为中土所未见,而生爱好。并因喜新之心。中土画家,亦渐渐受其爱好。”(13) 明暗、透视之法传至清代,“康熙时西洋教士以画学供奉内庭,而钦天监中主其事者,又多属西洋教士,中国人士上下其议论,濡染其图绘,遂亦潜移默化而不自觉。自焦秉贞创开风气,画院多相沿袭。康乾之际,不少名家。”(14) “焦秉贞,济宁人,钦监五官正。工人物,其位置之自远而近,由大及小,不爽毫毛,盖西洋法也”(15) 焦秉贞的画,以耕织图最为著名,南宋时楼王寿曾绘有耕织图,“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命秉贞仿楼图重绘。”乾隆时又曾命冷枚陈枚各绘耕织图一册,冷陈两家之作,末闻雕版,唯焦氏所绘四十六幅曾镂版以赐群臣,合之后来翻刻,传世版本不下十余种,就可以睹往昔画院之盛也。(16) 见《耕织图》(图11)清圣祖康熙撰,朱圭,梅裕凤刻,图绘耕与织四十六幅,耕织各占其半。 在向达的《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一文中说道:“焦氏之图大致模仿楼作而加以变通、点缀,于是全部风趣为之丕变,自然呈暇豫和平之气。而其最为不同者则焦图应用西洋之透视法以作画是也。焦画四十六幅,张浦山所云:“其位置之自远而近,由大及小不爽毫毛者,盖幅幅可以见之。树木庐舍人物山水仍守旧习,唯于远近大小,采用西法。盖于中画之中参以科学方法。揉合中西,而异军突起,成一新派。” 周芜在《中国古代版画百图》中谈到:“此本《耕织图》微妙绝伦,村落风景,田家作业,蚕室茧作,机房梳织,无不曲尽其致,不爽毫发。” 焦秉贞的《耕织图》以严格的透视法构成画面,将从欧洲传来的科学的绘画观直接融合于绘画中,到此时,利玛窦输入中国的欧洲透视方法开始起作用,出现了功力扎实的后继者,并完成了从中国的传统图式向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观为思想武器的具有现代绘画特征的新的图式的转换。 从元代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版画艺术在欧洲繁兴并回哺中国本土,至焦秉贞则已超越了《程氏墨苑》中 对欧洲铜版画的简单复制,而以欧洲的现代绘画观来进行自己的创作,融汇贯通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的画派,其探索精神与艺术成果均值得肯定,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欧洲版画家的作品传入中土后,中国画家对西学中传的一次有力的回应。 (四)后 记 我常常想:作为征服者的蒙古人将我国的四大发明连同黑死病带去欧洲。纸和印刷术的传入使欧洲人开始了宗教改革的序曲,欧洲逐渐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形态过渡。至16世纪利玛窦来华,西学东渐,带来了欧洲的大量科技书籍以及欧洲艺术品,同时,又将大量东方典籍翻译到欧洲,可说是中学西传。处在同一地位的中国和欧洲渡过了一段蜜月般的好时光。而三百年后,西方人用我们祖先发明的罗盘将军舰驶到了中国的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打开了我们的海防,强迫满清大臣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下了不平等条约,这其中的缘由,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我们将中国版画西传后欧洲版画的发展状况与欧洲版画东渐后中国对西方版画的回应作一比较,想来也会引起我们思考。 自蒙古人将印刷品术携入欧洲,从1423年的木刻版画《圣克里斯道夫像》到1435年的凹雕铜版;1450年谷腾堡发明活字印刷后,仅35年印刷术传遍全欧。其后新技法新工艺接连不断地出现:1491年法国发明了镂空模版上彩的木刻版画;(17)1510年出现了套色木刻;(18)至1516年已有腐蚀铜版问世;(其后又有石版印刷术的发明……)。到16、17世纪,欧洲的许多城市出现了印刷作坊和工作室:如里昂、巴黎、瑞士巴塞尔、安特卫普、纽伦堡等。1600年前后的巴塞尔和安特卫普是以书籍出版和版画制作作为新兴产业的城市,其版画作坊出口量非常之大……总之“欧洲之有印刷,虽在我后,而以机械日精,化学工艺日新月异,乃有一日千里之观。而反顾吾国,则于西洋印刷传入以前,除原有木刻及活字印刷之外,未能有何改进。……”(19) 1600年,利玛窦来到北京,他带来的宗教版画被程大约复制并刊印在《程氏墨苑》上,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为商业竞争,改《墨苑》单色印刷为彩色印刷,“施彩者近五十幅,多半为四色、五色印者。此书各彩图,皆以颜色涂渍于刻版上,然后印出;虽一版而具数色。”——郑振铎题记。1626年(明天启六年),吴发祥《梦轩变笺谱》为饣豆版法套色印刷,并发明了拱花技术,中国木刻版画发展至此,其后再无创新。 虽说利玛窦东来传入的透视法和明暗法,在《程氏墨苑》中的四幅宗教画只能算是复制。90年后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才在焦秉贞的《耕织图》上得到回应。 “且当时的中土画家,亦每讥评贬斥,殊少赞许之评论。”吴渔山云:“我之画,不取形似,不落窠臼,谓之神逸。彼全以阴阳向背,形似窠臼上用工夫,……”邹一桂亦云:“西洋画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一二,亦具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对于西洋教士及焦秉贞之折中新派,亦多致不满。张浦山云:“焦氏,得利玛窦西洋画法之意而变通之,然非雅赏,为好古者所不取。”(20) 故“明清之际,西洋美术以受帝皇之扶掖奖励,稍有生气,然其活动之范围,终以宫庭为多,民间所受影响,盖寥落可数矣。”(21) “自乾隆末年,开始严厉之禁教后,西洋绘画,在中土之势力与影响,均骤然中绝。”(22)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后,我国门户被迫开放,又有石印术自欧洲传入我国,最早发轫于上海徐家汇天主教之土山湾印刷所,为法国人所办,专印天主教之宣传印刷品,据该所安相公云:“最早之石印品,发刊于清光绪二年(即公元1876年)间。”而石印书籍之开始,以上海点石斋石印书局为最先,该局为英国人(F. Major)美查所设。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粤人徐裕子(鸿复)有同文书局之设,购备石印机十二架,雇用职工五百名,专事翻印古人善本,《二十四史》《康熙字典》及《佩文斋书画谱》等。一时执印刷界之牛耳云。宁人则有拜石山房之开设。三家鼎立,领袖一时,开风气之先 。 而我国的传统木刻印刷业,从此江河日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书籍插图的木刻版画也随之而渐趋衰微。 直到八十七年之后的20世纪30年代,杭州西湖边的国立艺术院(后更名杭州艺专),由18个学生在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成立了一个艺术社团,取名:“西湖一八艺社”。学生们在鲁迅先生的倡导下,开始进行创作木刻的实验。起源于我国的曾经有过光芒万丈历史的木刻版画艺术,又见复兴的曙光。 【注释】 ⑴ 贺圣鼐《中国印刷术沿革史略》见《雕版印刷源流》P104页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9月。 ⑵ 同注⑴。 ⑶ 李兴才《论中国雕版印刷史的几个问题》见《雕版印刷源流》P175页,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9月。 ⑷ We may assume that the art of woodcutting in the west, for the purpose of taking paper prints, dates approximate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5thc, It developed steadily during the next 100 years, in the Germany, in Italy, and finally in France, taking three main forms: religious pictures, playing-cards, and book illustrations. Edited by Hard Osborne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RT》 ⑸ [荷兰]戴闻达. Duyvendar撰,东莞张阳麟译《中国印刷发明述略》, P229页,见《雕版印刷源流》,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9月。 ⑹(日)小野忠重《利玛窦与明末版画》P31页,见《新美术》. ⑺ 詹姆斯·史奈德(James Snyder)P93页,《欧洲北方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 in the north)大都会博物馆《美术会集⑤》。 ⑻ 同注⑹。 ⑼(日)卓光信成《受欧洲影响的中国版画之一例》,见《美术新报》大正六年八月号。引自(日)小野忠重《利玛窦与明末版画》。 ⑽ 王伯敏《中国古代版画概观》P469页,见《雕版印刷源流》。 ⑾ 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引自P12页《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 ⑿ 潘天寿《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P25,见《百年中国美
古书都有收藏价值
篆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
摘要:篆刻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金石味”、以刀代笔、在仅有的“方寸天地”之内抒发文人的情怀、表现天地万物是篆刻艺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文章以清代篆刻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和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清代;代表人物
篆刻艺术,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故而又称印章艺术。虽然历代有隶书入印、图形入印、楷书入印等,但在历史的选择中均没有成为制印的主流,因其印面多用篆书体,所以习称篆刻。
一、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我国篆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先秦古玺、秦汉印开始至今,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及风格流派。然就其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繁荣、衰落、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
(一)印章艺术的发展
自商代出现印章,在春秋战国时,因政治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到秦汉,印章艺术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组织的扩大,社会昌盛,官私印章的使用更为广泛,佩印成为普遍风气,从而促进印章工艺空前发展。印章的文字、形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印文书体上,由体势趋于平正端和的小篆、摹印篆代替了六国文字,布局均衡严谨和富有装饰,并形成了多样的因势布白手法和构图形式,线条挺劲浑厚,气势雄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秦汉时期还奠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
(二)篆刻艺术的出现
魏晋时期的印章风格多受汉代影响,到了唐宋时,篆法开始衰微。魏晋以后因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功能,印篆中掺进了隶楷笔法,这种现象越到后来越严重,以致随意改动笔画,篆法错写比比皆是,所以,篆印艺术的衰微似乎也是历史使然。不过唐宋时期的书画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把印章用于书画。文人士大夫官场不得志,或不满社会,消极厌世,或寄情于山林,致力诗文书画。印章因而也成了他们抒发闲情逸志、诉诸喜怒哀乐的“方寸天地”。特别是宋元以来的中国画越来越明显地趋向于“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文人画”形式,更加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唐宋元是印章发展从实用向欣赏发展的过渡时期。
(三)篆刻艺术繁盛
我国真正的篆刻艺术是从明代兴起,文彭以汉印规范印学,推广石质篆刻材料,广收门徒,普及篆刻艺术。到了清代,篆刻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超越了前代,出现了万紫千红、派别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像皖派、浙派、邓派、吴派、赵派等众多的印学学派,造就了赵之谦、吴让之、邓石如、吴昌硕等一大批印坛巨匠,成就卓著。清代的印风一直支配和影响着中国印学的发展,对当今的篆刻家来说,仍有继承和借鉴之意义。
二、清代篆刻艺术兴起的原因
进入清代,在金石、文字学迅速复兴并推动书法界好古风气的同时,篆刻艺术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大家为了深入研究、把握第一手实物资料,一时汉碑、汉印、金文款识等的收集、整理之风随之而起,这就大大推动了书法、篆刻艺术的繁盛,同时清朝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国内经济、清廷注重文化的政策,清代主流学术的影响,以及其它艺术对篆刻艺术的滋养均对篆刻艺术的繁盛起了重要作用。
(一)文字的影响
从乾隆朝开始,书法的发展异军突起,一批长于金石古刻的书家从帖学的包围中突围而出,举起了振兴篆隶的大旗。篆书和隶书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年代,邓石如、钱坫、桂馥等,他们的成就可以说直接秦汉远在唐人之上了。在“帖学”之外为清代书法的发展另辟蹊径,篆书和书法的结合引起了清朝书法艺术的复兴,有了“篆隶中兴”的成功经验,书法界学习古碑刻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在新书法形成的发展浪潮中,清朝的篆刻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新时代。篆刻离不开篆书,清代篆书的复兴,为篆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艺术载体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二)金石学的影响
金石之学始于宋,它的任务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以及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清代金石学的兴盛对当时篆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石学还有玺印的研究在清朝这一形势下,治印者与学者们一样,也接触了大量金石文字,并在赏鉴、研究过程中触发了艺术的灵感,提高着印章的审美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篆刻实践。金石学对古代印章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它的理解,也直接丰富、深化了篆刻艺术的各种风格,金石学中各门类的研究,扩大了篆刻艺术以资取法的范围,直接孕育了“印外求印”理论。从现象上看,清代著名篆刻家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在印史上都是空前的,而且他们常常是篆刻家、金石家、书法家、画家等双重甚至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也统一于一身。
(三)其它影响因素
清朝篆刻艺术的兴盛从更深的层次去探讨,与清朝的文化背景、政治质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清王朝的建立,割断了明末诸贤所形成的浪漫书风,把偏离主线的书法革新局面重新扳回到中和体系上来。石质印材引入制印领域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有清代稳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发展对篆刻艺术产生了需求。另外作为篆刻主体的制印者,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到,文化层次的提高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清代篆刻艺术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清代是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风格各异,流派独立,特别是在清代碑学盛行时,碑学家无不兼擅篆刻,可以说清代的碑学与篆刻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清代,最有影响者当属浙派、邓派和黔山派。浙派为丁敬首创。以古玺和秦汉印为宗,有刚劲朴茂、雄健苍古之目。邓派亦称新皖派,以邓石如为代表。石如工四体书,“书自印出,印由书出”,推崇阴柔,以圆取胜,作品苍劲质朴,恢弘酣畅,洒脱清新,自成面目。对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后学晚辈有较大影响。黔山派,为黄士陵所创。士陵早年学吴让之,取法古玺,于浙、皖两派之外另辟蹊径。布局峻峭,用刀凌厉,平洁光滑,静中见动,古雅秀美。承继者有黄石、李尹桑、乔大壮等。现着重介绍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派系―浙派和邓派。 (一)丁敬和浙派
浙派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四人篆刻风格较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著称。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合称为“西冷八家”。“西冷八家”是浙派的代表,反映了国人对乡先贤的尊崇,因都是浙江杭州人,后人就把他们及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浙派崇尚秦汉玺印,应用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柔美流畅的皖派诸家,所以有“皖派阴柔,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这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丁敬远承何震,博采众长,不主一家。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印谱》等,以“碎刀”为技法,千变万化,强调节奏起伏,锋颖明快,线条呈现轻重疾涩的变化,能有效的克服明人浮华的风气、纤巧的弊端。丁敬的篆法特点在于简洁工稳,自然平淡,不假华饰,达到脱尽豪华见真淳的境界。他的“两湖三竺万壑千岩”、“洗句亭”、“采菊东篱下”、“心无妄思”、“启淑私印”诸白文印,篆法逐渐删繁就简,参以隶法,简古平淡,尚率真而厌华巧,颇有高古含蓄、大智若愚之风度。如其中的“水”字旁,多参用隶书写法,“无”字写法则完全借用隶书结体,“启”字则参用简体字。尤令人惊异的是,丁敬在五十五岁时为其诗友大恒和尚所刻祝寿印,以佛教的一个吉祥标志“�”来代“万”字,此符号本梵文“吉祥万德之所集”之义,丁敬将此字置于印的中部,取佛典所云“如来佛胸现大人相”之义,蕴义甚深。自此,后世多有模仿者。
蒋仁诗书画兼工,印风师丁敬,朴拙苍劲,洗练简古,自有创格,别具情趣。因性情耿介,不轻易奏刀,流传作品不多,其代表作有 “真水无香”“邵志纯字曰怀粹印信”等。
黄易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景庵印谱》等。专研金石学,善山水画,书法以篆隶名世。其治印受业于丁敬,而以稳中求变、灵动清劲出之,章法注重虚实对比,耐人寻味。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
奚冈著有《蒙泉外史印谱》,诗词书画皆有声于当时。篆刻服膺丁敬,印风能拙中见放,透落秀逸之气。篆法方圆互见,更得自然率真。
总之,蒋、黄、奚三家从不同方向对丁敬平方正直一路的朱文印和仿汉白文印有所发挥并走向精熟稳定的阶段,碎刀、短切的刀法进一步强化,呈现出浙派上升期的勃勃生机。
(二)邓石如和与邓派
在清代的印坛上,邓石如是一位别开生面的杰出巨匠,有《完白山人印谱》传世。清代魏锡曾对其作过“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评论,可以说是对他的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的深刻剖解。在书写工具上,他突破“秉笔烧毫”之法,充分发挥羊毫刚柔相济的特性,形成体势方圆互见,结构宽阔开张,意态千变万化,线条富有笔情墨趣的雄浑朴茂的篆书新体。篆书风格的变革,为他印风的更新奠定了基础,在书法和刀法、笔意和刀味完美统一上,邓石如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人。
他的代表作“意与古会”、“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淫读古文甘闻异言”,具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独特印风。前二方在章法上颇有特色,“意”印三密一疏,构图自有空灵之处;“江”印篆法流动自然,婀娜不失刚健,拿浙派驻涩势切刀相异,对角虚实交叉,读来饶有起伏,堪称绝胜之作。“淫”印可以视为邓氏的基本风格,以小篆作白文,颇为大胆,不落陈规。无显匠意,一气呵成,流露明确的自然主义倾向。在刀法方面,此期作品则开始走出徽派印人讲求笔画匀整、工致的习尚,以较为自由的运刀手法表现线条,走刀如笔、转运轻浅的特点已经形成。从这一点上看,邓石如刀法的“写意”性格也已经十分鲜明。
邓石如的篆刻美学思想,直接催生了他的艺术新面目并启迪了后世印人。他提出“刻印白文用汉,朱文用宋”,阐发了不同形式的印章用篆的差异性:他以“刚健婀娜”这一审美境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在章法上强调“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对比效应。以求生动出奇趣,呼应得平衡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记载着厚重的悠久传统。篆刻是书写、刻印、转印相结合的艺术,是浓缩的、有蕴含的美,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篆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多种艺术形式中的奇葩,除了它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寸方天地、刀石生趣的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创作形式和艺术魅力,深受历史文人雅士的青睐。千百年来,传承演进、异彩纷呈、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邓散木.篆刻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2]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
[4]高文亮. 试论篆刻艺术的形式美[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3).
[5]戴林.中国印章艺术[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褚晓琼(),女,浙江嘉兴人,本科,副研究馆员,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群文专业书法艺术。)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
东便门东南城角楼文物保管所所长王长生正在细述门墩的历史。 北京地区门墩的起源,应该与蓟州郡县的建制有关,最早的门墩如今当然很难见到了,而早期的门墩,仍可以寻出一些蛛丝马迹来。北京现存最早的门墩是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前的一对石墩,有人说它是隋唐时期遗物。其中还有唐代时期的翼兽(存五塔寺),辽金时的石虎(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狮(存妙应白塔寺,贤良寺)。北京门墩的发展和辽中都、元大都的兴建也密不可分,而明清两代则是北京门墩的繁盛期。北京的门墩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也很多,文化内涵丰富。从现存的门墩看,总量仍在万件以上。北京人称门楼下的左右门枕石叫“门墩儿”,“门墩儿”相连的有“门坎儿”,人们从这里出出进进,把门墩儿视为守护大门和纳福相结合的艺术化了的实用物。北京的门墩儿品种和文化内容是极为复杂的,追溯到更早,元代有铁狮子胡同,即现在的张自忠路,当时确因铁狮子而得名,明清时大兴以汉白玉和青石为原料制作门墩儿。门墩儿的外形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抱鼓形,一种是长方形,这两种最有代表性,具体地代表了户主的愿望和对人生的要求。借物寓意。植物中的梅、竹、菊、牡丹、荷花、松、柏等;动物有龙、虎、鹿、狮子、麒麟、鱼、鸟、蝙蝠,还有人物和文字,通过这些谐音或吉祥的内容,表达户主对福、禄、寿、子孙、事业、前途诸方面雕刻在门墩上。北京的门墩儿处处可见,个个不同,在这样大的门墩儿博物馆中找不到相同尺寸、相同内容、相同雕琢技巧的门墩儿。门墩儿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吉祥兆瑞门墩儿。天马行空、宝相花、麒麟、鲤鱼、化鱼为龙、四艺、如意、绶带、祥云、拐子龙等。鸿福相传门墩儿。五谷丰登、富富有余、花瓶等。长寿康宁门墩儿。松鹿园、寿字纹、福寿双全、五福捧寿、暗八仙等。世代相传门墩儿。狮子滚绣球题材,清代武官的门楼下,有独立狮子为门墩儿,狮子同师谐音,代表军队的含义。喜上眉梢门墩儿。喜鹊登梅,也是门墩儿常用的手法。人品类门墩儿。古都北京是文化人集聚的地方,特别注重人品修养方面的文化内容。菊花门墩儿的官宅也好,文人宅也罢,包括民宅无不共称菊花的性傲、色佳、香晚的个性和品质。竹子内容很多,竹子霜雪不凋,四时常茂,身直、心空、节贞。以此表明门楼户主的人品。梅花是北京文人选择的重要题材,梅不怕严寒,能独天下而春、香韵清高,常与美人相比。又与松、竹相结合成为岁寒三友。官品门墩儿,北京的当官人处处可见,所以当官的,首要的一条不贪污,要当清官,如荷花门墩儿,荷出于污泥而不染和一品清廉的门墩儿。刘墉曾为自己写下一副对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等由儿辈担当。”门墩儿艺术是中国的民间艺术发展到高峰时期形成的石雕艺术,民间的工匠作品能立在古都北京城内权贵的门前,制作的精美,雕工的不俗,题材的广泛,比例的协调,石料的考究是北京门楼文化中又一枝花朵。雕刻技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浅浮雕、圆雕、镂空等多种技法相结合,在一个几十厘米高的石料上表现出多种画面,没有纯熟的技巧是很难完成的��从建筑的功能上看,门墩当初只是起支撑固定院门的作用,为的是让门栓基础稳固,防止大门前后晃动,这非常符合力学原理。它的起源与宅院同步,根据建筑结构与技术发展的历史规律,门墩儿在脱离了原始穴居以后就开始逐步发展,到后来,门墩的功能多样化了,除了建筑功能,还增加了观赏性,这样,门墩就逐渐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了。��作为一种文化,自然就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一位哲人说过:任何时代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其文化也必然浸润着帝王色彩。��这种特权在门墩文化中也有着明显体现。门墩与四合院密不可分,就四合院子而言,它的朱漆大门就是至尊至贵的标志。“朱户”在古代被纳入“九锡”之列。而九锡是天子对诸侯的最高礼遇。北京四合院中的金柱大门都是朱漆大门。与金柱大门相匹配的门墩,其等级之高可以想见。��且不说禁城、宫苑内置放的铜鳌、铜鹤、麒麟等仁禽瑞兽,它们当然是帝王皇权的象征:就是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府邸门前也置放石狮,这当然也是一种等级标志,只不过他们门前的石狮个头小点儿罢了,等级是一定要体现的,标志是必不可少的,狮子墩就是这方面的标志。现在西城府右街、西城大翔凤胡同、西城恭王府(内)、东城东板桥胡同、东城帽儿胡同等处还可以见到。
现在的城市年轻人对门墩儿是不会有印像的!过去的门不象现在的门靠铰链来活动自如!那时的门是门板一侧上下两端各有一个突出的门轴!一般为硬木制做!很大的门其门轴会用铁制的!上下两门轴穿在上下两门框的洞里!门就可活动了!但由于门的重量都落在下门轴一端!磨擦很利害!故门很难活动自如!于是便在下门轴底部垫了一块石头!石头上凿个窝!将下门轴放在窝里顶起来!在窝里再滴点油!这样门的大部份重量都落在了底部的这个窝里!窝里又又油!磨擦就小多了!门活动自如了!声音也小了!这块凿了窝的石头就叫门墩儿!有钱的大户人家门大门墩儿也大!而且还雕狮画虎的很气派!穷人家屋破门小!有的连个门墩儿也买不起!干脆在门轴下垫一只破碗底做门墩儿了!......大户家的大门墩儿大都往外伸出一块来!大门两扇!两边个有一只很气派的青石门墩儿!人们常爱坐在门墩儿上唠家常,晒太阳!因此就有了小小子!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的歌谣了!
近读一篇关于北京城区建设“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专题报道,笔者对“文化兴区”、“物的文化”与“人文文化”并重、展现隐性文化底蕴等观点十分赞同。阅读此文,让我想起去年旧鼓楼大街扩建时,这条街南口路西31号院的百年门楼和一对可爱的门礅儿惨遭“焚尸灭迹”的事。我想,北京的人文环境建设是否先从“学会珍惜”的教育入手? 我先来描绘一下这座门楼和门礅儿,因为,不了解它的珍贵,就不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它。 这是一座高于路面五层台阶、坐北朝南的门楼,灰砖灰顶,两层椽檐。青石台基之上是已经褪色的朱漆对开大门。最令人心动的是,它配有一对雕刻十分精美的门礅儿。老北京门楼下的门礅儿分为狮子型、抱鼓型、箱子型等。其作用一是支撑,二是装饰,三是显示主人身份。无论形制、尊卑上有什么区别,门礅儿最讲究图案的精细与寓意,可以说,件件都是艺术品。31号院的这对门礅儿属于抱鼓型。按老礼儿,抱鼓寓意是通报来客的鼓,抱鼓型门礅儿应显示主人的文官身份。门礅儿最上方是呈卧姿一大一小俩狮子。狮乃“世”的谐音,大狮小狮即“世世同居”之意,而且小狮卧于大狮胸前,更显“父慈子孝”、“和谐美满”。在狮下方,是一江崖海水图。山水间一只怪兽咬住似鼠样的一只动物,象征以正压邪、家宅安宁。此两幅图案分别雕在抱鼓的上面和正面。抱鼓的两侧(鼓面)分别雕有蝠(福)、鹿(禄)、桃(寿)和穗(岁)、瓶(平)、鹌(安)等图案。抱鼓沿儿有非常规整的两排圆脐儿。在抱鼓的枕托之下,一束飘带缠绕着一卷家书,寄托着主人盼望佳音频传、好事不断的美好心愿。 去年“十一”长假期间,正是施工热火朝天之时。街两侧的房屋大多已拆除,只有街南口路西大槐树下这座门楼还孤零零地矗立在原位,从路边看去,十分惹眼。 6日下午,31号院门前人流不断,一群群的民工有的挖墙基,有的推车送挡板,始终没有给我为门楼留个完整照片的机会。天色渐暗,人员渐少,但仍有人在忙进忙出。笔者正要离开,忽然听见清脆的“喀嚓”声。我急忙返回,迈上五层台阶跑到门前,只见有人抡着锹镐往下扒墙头的砖和土,滚落的渣土把门墩儿完全掩埋了。我想,那门礅儿肯定凶多吉少。果然,第二天一早我就发现,昨天还栩栩如生的狮子被砍掉了头! 事后得知,有许多和我一样热爱老北京这些好玩意儿的人,在为保留31号院的门楼而奔走呼吁。当时,我曾看见中央戏剧学院舞台设计专业学生郑博在现场,他拿着盒尺测量门楼的高、宽度。不久,又见北京石刻艺术馆副研究馆员、文物鉴定员刘卫东也曾在现场勘测,并与房主马先生取得联系。据马先生讲,他在此院已居住59年,是在他4岁时,父亲从别人手中买得。刘研究员与马先生约好,他回馆做门楼整体搬迁的准备工作,想以原貌在该馆展现老北京门楼的风采。然而,不仅一座百年门楼在铲车的轰鸣声中片瓦无存,门礅儿也不见了踪影。 我以为,这对门礅儿虽非价值连城,但却沉淀着“正在消亡的历史记忆”:有皇上的年代,它见识过“老佛爷回銮”的威风劲儿;兵荒马乱的岁月,它被日本兵的皮靴踩在脚下;跟着爷爷逛庙会回来的时候,还留下了“小小子儿坐门礅儿”的屁股印儿。学舞台设计的郑博当时想为这座门楼做个模型。他为这座模型起名为:“为了失去的怀念”。我想,这既是一种对岁月的追忆、对老北京人善良、睿智与审美情趣的怀念,也是对历史和先人的尊重。所以,珍惜是一种文化心态,一种基于认同、热爱的文明本能。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北京是历史留下的杰作。”学会珍惜,就要脱离愚昧,因为愚昧蕴蓄野蛮,野蛮践踏文明。事实上,挥锹砍向门礅儿与抄起酒瓶子打架,在文明素质上并无高下之分,只不过一个是“文盲”,一个是“法盲”。所以,教人懂得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值得珍惜的,是一个文化熏陶、文明基因置换的过程。如此精美的门礅儿如果不值得我们珍惜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守护?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人们懂得珍惜,在整饰一新的旧鼓楼大街南口,矗立着一座被精心保护起来的百年门楼和一对古老的门礅儿,“胡同游”乃至人文奥运将会平添多少内涵?
柔性版印刷的主要特点为:1、上版工艺简单。印版滚筒上刻有规矩线,将印版十字线套准规矩线用双面胶粘接牢固即可,并可在机外上版。2、因印版柔软的特点,对承印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能印质地较为粗松的材料也能印表面光滑的材料。如塑料薄膜、玻璃纸、金属箔、铁皮、包装纸、厚纸板、牛皮纸、瓦楞纸等材料。3、耐印力髙,印数达10万-100万。4、柔性版印刷,不仅能用挥发性柔性版油墨,而且能用水性油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食品包装印刷品卫生标准。5、印刷速度快,可达150-300m/min。6、能与各种后加工机械联接,形成流水作业线。
什么是印刷中的理想压力呢?首先让我们知道印刷压力在印刷中的作用。印刷压力就是指印刷机将印版上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所需的压力。如果压力不合适,会导致印刷品图文网点不饱满、不清晰、墨色淡、图文失真、层次不清;同时还会产生纸张拉毛、图文变大或变小,造成套印不准;也会使印版耐印率低,缩短橡皮布及机器的寿命。理想的印刷压力就是采用最小的、均匀的印刷压力,使产品的网点不扩大,印品清晰、饱满,图文色彩鲜艳,层次阶调清楚。印刷压力是两滚筒之间在合压后的压缩变型量,也就是纸张受压后的变形程度。胶印中我们通常把橡皮滚筒上包衬的橡皮布受压的最大变形量称为印刷压力(压缩量)。当中心距确定以后,印刷压力的大小是靠橡皮滚筒及印o滚筒的衬垫的性质和厚度来决定的。由于橡皮布及其衬垫是弹性体,所以胶印机不能实现两滚筒无相对摩擦的转动。这正是胶印中的理想压力难解决的关键问题。橡皮滚筒与压印滚筒在合压状态下,橡皮滚筒的半径与未合压前的半径是不相等的,其值是在大于和小于未合压橡皮滚筒的半径范围内?橡皮滚筒在最大受力处A点的半径R1和最小受力处B点的半径R2是不同的,橡皮滚筒受压后滚动在C处形成凸包,凸包最高点C的半径是R3?B点的半径是包衬后的橡皮滚筒半径?三个半径的大小的R1用改变滚筒中心距来确定理想压力:用塞尺或的铅丝压扁来精确地调整二滚筒的滚枕间隙,使之符合规定的数据。调节滚筒中心距是获得理想压力的一种方法。调节压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滚筒的包衬厚度。由于橡皮滚筒的衬垫是弹性体,且厚度较大,所以一般在橡皮滚筒上对衬垫的厚度进行改变以获得印刷的理想压力。但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因为橡皮滚筒的衬垫增减,引起滚筒直径的增减,使三个滚筒的直径不等,从而使圆周速度不等,使接触区域内的摩擦和滑动加大,从而致使图文、网点变形,印刷品产生“杠子”。从图1可知,在合压状态下,橡皮滚筒上的橡皮布被挤压下去一定深度,在滚压后方处形成一个凸包,这说明橡皮滚筒在合压状态下,其直径不是减小而是增大?这个增大的部分在滚筒的合压滚动中产生蠕动,蠕动结果使橡皮布伸长?为了保持三滚筒直径相等,无摩擦和滑动,橡皮滚筒应按机器说明书规定包衬垫来垫,不能盲目加大?一般少衬垫的厚度为~。印版的衬垫高于滚枕,橡皮布高于滚枕,在合压时,Al?B1两处产生较大的凸包?图2?b?印版的衬垫高于滚枕~,橡皮布低于滚枕在A2、B2处产生的凸包较小,当然摩擦和滑动也少,印版磨损较少,无拉毛和“杠子”故障产生,印版的耐印率高、网点扩大少,层次清楚,机器的寿命延长,电机耗电也少。从以上的阐述可知,在理想压力范围内进行印刷,这是保证印刷工艺正确实施、印刷机正常运转、得到高质量印刷品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应准确地调整滚筒的中心距及橡皮滚筒的包衬厚度,并根据纸张、印版及工作中的情况,使印刷压力保持在理想压力范围内,这是胶印印刷的根本问题之一。
1)印墨是一种以醇类、水为主要溶剂的低粘度挥发干燥型印墨,干燥速度快,适应柔印高速多色的印刷。无污染、干燥快的水性油墨的应用,对坏境保护极为有利。2)柔性版是一种光敏橡胶或树脂型的印版,具有柔软可弯曲富于弹性的特点。肖氏硬度一般在25~60,对印墨的传递性能好,特别是对醇溶剂印墨。这是肖氏硬度75以上的铅版、塑料版无法相比的。3)采用轻印压进行印刷。4)供柔性版印刷的承印材料非常广泛。5)良好的印刷质量。由于高质量的树脂版,陶瓷网纹辊等材料,使印刷精度已达到175线/in,并且具有饱满的墨层厚度,使产品层次丰富,色彩鲜艳,特别适合于包装印刷中的要求,其醒目的色彩效果往往是平版胶印所不能达到的。它兼有凸版印刷的清晰,胶印的色彩柔和,凹印的墨层厚实和高光泽。6)生产效率高。柔性版印刷设备通常采用卷筒型材料,可从双面多色印刷到上光、覆膜、烫金、模切、排废、收卷或分切等工序一次连续作业完成。而在平版胶印中往往要使用更多的人员和多台设备用三四个工序才能完成。因此,柔性版印刷可以大大缩短印刷周期,降低成本,使用户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7)操作及维护简便。印刷机采用网纹辊输墨系统,与胶印机和凸印机相比,省去了复杂的输墨机构,从而使印刷机的操作和维护大大简化,输墨控制及反应更为迅速。另外,印刷机一般配有一套可适应不同印刷重复长度的印版滚筒,特别适应规格经常变更的包装印刷品。8)印刷速度高。印刷速度一般为胶印机和凹印机的倍,实现了高速多色印刷。9)投资少、收益高。现代柔性版印刷机具有传墨路线短、传墨零件少,加上柔性版印刷机印刷压力极轻等优点,使得柔性版印刷机结构简单,加工所用的材料节省许多。所以机器的投资远低于同色组胶印机,也只是同色组凹印机投资的30%~50%。柔性版制版的特性:在制版上,柔性版制版周期短,易运输,费用比凹印低得多。虽然制版费用高于胶印PS版数倍,但可以在耐印率上得到补偿,因为柔性版的耐印率在50万印到几百万印(胶印版耐印率为10~30万印)。
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如天父宙斯就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则如同一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一样迫害她的情敌。但神祗和人的区别也很明显:长生不老,可随意变形,各具特殊本领和巨大威力,其好恶态度对下界人类的生杀祸福起着决定作用。其中地位最显赫的神是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个主神。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许多系统,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的传说,忒修斯的传说,伊阿宋的传说等等。希腊神话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职责以及故事情节都有发展变化。可以说古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后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从古老的神话中汲取养分
论文怎么写一、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二)副标题和分标题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目录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三、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四、正文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五、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一、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国土观念(一)周边概况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旧中国在长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下,国弱民贫。从元末明初起,帝国主义先后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20余次,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前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强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就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赔款7.1亿两白银。由于外敌人侵,至今我国边界仍遗留很多历史问题,陆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还没最后划定,隶属我国的海洋国土还有100余万平方公里存在重大争议。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酷事实依然摆在我们面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同时,国防拨款明显增加,纷纷制定国防发展新战略,武装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军事强国迈进,必然对我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二)海洋国土观念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国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多极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行提供了手段。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中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一、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国土观念(一)周边概况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旧中国在长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下,国弱民贫。从元末明初起,帝国主义先后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20余次,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前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强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就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赔款7.1亿两白银。由于外敌人侵,至今我国边界仍遗留很多历史问题,陆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还没最后划定,隶属我国的海洋国土还有100余万平方公里存在重大争议。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酷事实依然摆在我们面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同时,国防拨款明显增加,纷纷制定国防发展新战略,武装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军事强国迈进,必然对我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二)海洋国土观念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你自己再加点,改改就行了,呵呵!
刑天舞干戚 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译文 刑天与天帝(黄帝)争夺神位宝座。二者相斗, 帝终断刑天首级,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灭,竟以乳为目、脐为口,手执干戈漫舞。
到知网上下啊 很多的
(通讯员 曾智濠)根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积淀了中华儿女对精神层次不懈追求的智慧结晶。为了深入落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脱贫攻坚,2020年8月4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红蚂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于阳春市春城镇开展探索美丽乡村的调研工作。 “阳春根雕”,作为首批被录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是民间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民俗艺术。地处粤西南的阳春市,境内属于喀斯特地貌,植物繁多,林木茂盛,为根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漠水之阳,四季如春,适逢根雕艺术天时地利的创作条件,心灵手巧的根雕爱好者们不断构思立意,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精良的雕刻工艺品。 早在宋、元时期,根雕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中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到了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近成熟,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的日常实用品,给人们提供了不少便利。 当天下午,小组成员一路调研走访,寻至一家名为“醉石斋”的雕刻工艺室。室内工艺品陈列别致,内容丰富,一具具巧夺天工的根雕作品在日光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出萃。据室主刘文枢细细道来,每具作品从一块不起眼的朽木,加工至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都需要创作者不断构思,反复端量。刘文枢潜心钻研根雕艺术五十余载,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一直以求真、求简、求细为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美,在于自然。形,在于似而非同。这些神韵的根雕艺术大多源于荔枝根,埋藏在地底上百年,顺地势而长,集天地灵气,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可谓阳春之“瑰宝”。树根的繁系多变、屈伸蟠虬,与书法的刚柔相济、一气呵成交汇相融,构成了精妙绝伦的根书作品,秉持着薪火相传的艺术理念,扎实稳步地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根雕不仅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它更是一种文化的延伸。此次走访调研,深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根雕创作的艺术价值,唤起根雕文化的历史记忆,激起人们共同打造美丽乡村的奋斗意识,让非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彩。
根雕体书法又称“劲根体书法”,“尹氏劲根笔法”。是尹成富将军创造的具有如根似藤般墨迹效果的老辣、遒劲、沉稳、自然的笔法。
根雕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的。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会雕刻木像做装饰品。1982年,从湖北省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期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2300多年前我国古代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
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等实用品和家具。
隋唐时期,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唐时大臣李泌曾经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
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我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至今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这些树根雕刻的佛像,可与泥塑、石雕的媲美。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