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的挑战与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 专业分析股市行情,破解庄家内幕 让您轻松盈利,赶快加入吧 内容提要:面对国际形势的新的挑战,中国必须实行大国外交战略。这一战略要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总目标服务,它的主要内容应以大国关系为主体,把中国与大国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上,协调好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推进世界的多极化、解决全球性问题等方面承担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以大国方式考虑和处理台湾问题,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体系的建设上中国应当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外交,外交战略,中美关系,多极化 作者简介: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科索沃战争以来,国内不少报刊发表了许多关于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的文章,形成了声势较大的关于中国外交战略的大讨论。21世纪的中国应当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战略呢?我认为,中国应当实行大国外交战略。这种大国外交战略要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中国重新成长为世界大国的总目标服务,为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实现中国的经济政治国防科技法制等方面的现代化(大国化)创造尽可能好的外部条件,它的主要内容应以大国关系为主体,把中国与大国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上,协调好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推进世界的多极化、解决全球性问题等方面承担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以大国方式考虑和处理台湾问题(此一部分见另文),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体系的建设上中国应当发挥积极作用。 一 中国外交面临着六大挑战,实行大国外交战略势在必行 中国外交以战略力量的配置和主要战略方向的调整为标志,先后经历了四个重大的时期和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后到50年代未,以联苏反美为主要内容;第二个阶段从60年代初到60年代未,以联合第三世界,争取西方国家反美反苏为主要内容;第三个阶段是70年代初到70年代未,以联美反苏为主要内容,第四阶段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以独立自主不结盟战略为核心。这些战略都是建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上的,虽然有些战略调整不尽合理,甚至有失误,但总体上说,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对保障新中国的和平建设,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中国的发展,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起了积极作用。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近两三年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国际力量对比,国际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在80年代初实行的外交战略的基础和条件也发生了改变,新的情况从六个方面对中国的外交战略形成了挑战: 第一,中国现有的外交战略是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基础之上的,但北约东扩和美日安保条约范围的西扩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是冷战结束,苏联的解体使美苏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国际大格局有所缓和,但另一方面冷战时期形成的北约和美日军事同盟这两个最主要的军事结盟组织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这对中国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战略形成重大挑战; 第二,中国现有的外交战略是建立在国际社会基本承认各国的独立自主权为基础的,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尤其是科索沃问题上采取新干涉主义的立场,把人权高于主权的主张强加于他国,不承认发展中国家有独立自主的处理国内事务的最高权力,并公然绕过联合国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发动战争,这不仅是对中国主张和坚持的以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构成了挑战,而且也对中国按自己主张解决国内问题的原则形成了潜在的威胁; 第三,中国现有的外交战略是建立在8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发展总体较顺利的基础的,但自冷战以来,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时好时坏的不确定状态,美国国内遏制中国的呼声对中美关系形成了短期难以克服和解决的重大障碍,人权冲突,贸易磨擦,美国国内反华势力遏制中国的呼声时有高涨,中美关系存在出现重大摇摆的可能;
邓小平的处事哲学邓小平同志,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领导我们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人民爱戴他,感谢他。没有邓小平同志, 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在这学期的“毛邓”课程上详细学习了邓小平思想,观看了纪录片《小平你好》,对伟人的传奇一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怀着对伟人的无比崇敬,我还饶有兴致的去图书馆借了一本《邓小平的政治生涯》,看完后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在此我仅谈谈邓小平身上值得我们当代学习的处事哲学!人生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孜孜追求。邓小平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崇高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幼年的邓小平在了解了国家的落后贫穷时就立志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将来拯救祖国。怀着复兴中华的理想他不断的努力着,不畏艰辛远渡重洋留学法国,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理想是行动的帆,人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在质疑中永远坚持自己的正确信念。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等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但始终没有强权屈服,历史证明了邓小平的正确与伟大。在质疑中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并且确实对的事,这是一个自主独立人必须具备基本条件,也是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执着与变通。邓小平为实现祖国统一,在坚持社会足以为主体的前提下,提出天才的“一国两制”的方针,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会回归,实现祖国的最终的统一。变通时就变通,该执着时就执着,在执着中学会变通,让变通来实现执着。世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变通有时会使执着更有成效。面对逆境不折不挠,机会永远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已经65岁,被发配至江西新建县的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当了一名普通钳工。日子过得十分清苦,邓小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踏实实的做自己的工作,并密切关注中央局势,为再次出山时刻准备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坦然面对困境是人生的必修课。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是永远颠灭不破的真理。。。。。。。说不完道不尽的邓小平留给我们太多的财富----物质的,精神的!我们后人怀念他,感激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学习他,将他的思想发扬光大!参考文献;《小平你好》《邓小平政治生涯》《毛邓三》
三、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及原因 责任教育作为国际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并没有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了责任意识十分淡薄的现象。有些大学生完全丧失了责任主体的意识。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应该比同龄人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应该成为社会生活中优秀的责任主体。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因为大学生的主要职责就是学习。大学生还应该对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负责,因为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他们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然而,现在有些大学生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责任主体,他们不愿意履行一个大学生必须承担的一些最基本的职责,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业毫不关心,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强大的学习动力,终日泡网吧,谈恋爱,虚度时光,挥霍青春,到了考试时只好通过舞弊来蒙混过关,失去了做人的诚信。当代中国大学生都要缴费上大学,对于广大农村家庭和一些城市工薪家庭而言,一个大学生的开支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在我国有许多做父母的为了供养正在读大学的儿女,勤扒苦做,节衣缩食。但是有些大学生明知自己家庭并不富裕,却依然要讲排场,用名牌,穿名牌,大手大脚地花掉父母的血汗钱,他们很少想到如何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缺乏感恩意识,更缺乏最起码的对父母尽孝的责任意识。 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些人虽然具有一定的责任主体意识,但是他们责任意识中的责任对象严重缺失。这些大学生只对自己个人的学业负责,只对个人的名利负责,凡是与个人利益无关的事情概不负责,可以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陈腐落后的观念。在这种责任对象严重缺失的责任意识支配下,这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班级、学校乃至祖国,都缺乏责任感,对于他人和社会也没有责任意识。他们责任意识的对象就是个人的成绩、个人的名利和个人的一切利益。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体现责任意识的言辞,多少年来不知激发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民族责任感,在这种责任意识的激励下,许多志士仁人为了民族的强盛呕心沥血,肝脑涂地。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年轻一代中的精英,更应该继承这种优良传统,要有一种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的责任意识。如果一个大学生把自己的责任范围仅仅限于个人利益,没有一点集体责任意识,也没有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将有愧于大学生的称号。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试教育所导致的畸形的家庭教育是造成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最初原因。当代中国的许多父母都认为,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只有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了高分,才能上一所好的大学,将来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而,知识改变命运,教育造就人生,演变成分数改变命运,成绩造就人生。许多做父母的只要求自己的子女对考试的分数负责,对分数之外的事情都不用负责,这种畸形的家庭教育自然淡化了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 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又进一步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虽然教育者在理论宣传上一直提倡学生要全面发展,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德育为首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落实,因为,中考和高考都是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不是考察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德育自然难以引起师生双方的重视。目前,我国一些中学领导最关心的是升学率,而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对升学率和考试分数高度关注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和责任意识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德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德育过程中,责任教育又没有得到教育者的关注。在许多论述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的文献中,很少有人提出要把责任教育作为德育的目的和内容。责任教育既没有在德育理论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实践上更没有受到教育者的关注。责任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反映。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与大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与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是导致大学生责任对象严重缺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使得一些人的思想行为具有十分强烈的功利性,个人拥有的金钱和物质成了一些人评价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大学生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些消极现象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因此,有些大学生为了个人的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放弃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做父母的要从小引导子女学会全面负责,不能只对分数负责。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考察,要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要把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当然,从社会环境这个大气候而言,还需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念,逐步减少消极的社会现象。当然,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负责、学会做人,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重,高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首先,高校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的正确的责任观。责任心是个体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的认识,是有关自己职责的观念。所以,大学生的责任心实质上也是一种责任观。高校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措施,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各种责任,要让大学生明白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职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优秀分子,应该比同龄人承担更多更重的职责,应该比同龄人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要让大学生知道,丰富多彩的人生应该是勇于承担责任不断履行职责的人生,只有索取没有贡献没有承担责任的人生是苍白的毫无意义的人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全面的正确的责任观,既要对自己的学业和家庭负责,还要对他人、集体和自己的祖国负责。 其次,高校教师要努力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目前有些大学生也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也知道自己必须践行那些职责,但就是不能把这种责任观念转化成实际的责任行为,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责任只是一种认识,而没有认同。单纯的认识不一定能够产生行为动机,认识必须在情感激励下,才能成为指导行为的动机。同样,责任心和责任观必须与责任感相结合,才能成为指导责任行为的强大动机。因此,责任感的培养在责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在承担职责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各种承担责任履行职责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产生履行职责之后的成就感和愉悦的体验,这些体验是形成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再次,高校教师要为大学生承担责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努力培养大学生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一些大学生不敢承担责任,其原因就是缺乏肩负重任的能力和勇气。高校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需要承担责任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负责,学会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勇气和责任能力。在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履行职责的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目前有些大学生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小的责任不愿意承担,大的责任又承担不起。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为了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采用优秀班主任魏书生的一些做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班级中承担一定的职责。魏书生在他任教的班级中,设置了值日班长和值周班长,值日班长按学号来安排,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为全班同学负责任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为集体履行职责的途径。 再其次,高校教师要用自己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责任行为去影响学生,要利用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为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起表率作用。教师既要通过自己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观念来教育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既要教书,更要育人。高校教师要以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引导学生,去熏陶学生。欲正人,先正己,如果一个高校教师自身缺乏责任意识,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将无从谈起。试想,一个对本职工作不负责任的老师,上课不是迟到就是早退,甚至无故旷课,这样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学生对工作和事业的责任意识。同样,一个总是在课堂上宣扬“月亮总是外国的圆”的崇洋媚外的老师,也很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很难培养学生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星期.论强化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2]陆海.论"-3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5,(11). [3]李允.责任心的培养: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J].思想教育研究,2003,(11). [4]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刘明睿.浅谈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J].教书育人,2oo5,(9).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展示了?环�腥宋铩⒂星榻凇⒏�环ψ髡吒鲂陨�实娜松�蓟�h非械厮?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八�苫ā卑愕淖粤登榻岬那娜皇头拧k�抟墒谷��业搅俗詈鲜实谋泶锓绞健?/p> 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8]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C
你要是写论文的话 我再推荐个双重本文下三毛形象分析 摘要:三毛作品所塑造的“三毛”形象,具有丰富的意蕴,显示的是一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关系体现在:在艺术创作上,三毛存在着修辞与模拟的冲突,即写的真实与活得真实的矛盾;就三毛的心灵历程:而言,也存在“流浪” 形象与眷顾“红尘”的矛盾;通过文化语境的分析可以发现三毛身上所固有的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冲撞。三毛形象集中体现了小本文与大本文双重本文交织互动的复杂情形。由此锻造出三毛形象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关键词:双重本文 三毛 形象 在一般读者看来,三毛的名字总是与一种具有爽朗真诚洒脱的个性、传奇浪漫的经历、热爱生命、追求完美、充满爱心和高贵情感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细读三毛本文,我们会发现另一个有别于常识认可的三毛形象:“她”不是那个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的“少年偶像”,而是身体孱弱、孤苦无依、心灵寂寞的女性形象。研究者大多没有注意到其间距离。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甚至矛盾重重的复杂的三毛形象呢?笔者认为,在三毛作品本文中存在着隐与显、表层与深层,小本文与大本文的交织互动的双重本文的情形。这种双重本文使得三毛作品具有立体的、丰富的意蕴。三毛作品文字简单,然读解不尽、魅力无穷,其原因即在此。笔者试从艺术创作、心灵历程、文化语境三个角度对此作一阐述。 一、艺术创作:修辞与模拟的冲突 诺思诺普·弗莱说:“文学有两极”,一极是模拟,其倾向是“描述逼真、准确”,一极是虚构,其倾向是“讲述一个某主人公什么都能做的故事”。三毛的创作,倾向于前者。三毛的写作,总的来说,是一种“模拟”行为,可谓“写真实”。 三毛“写的是自己”,她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她说“我从来不作解释,我只要展示生命”。三毛在一篇作品中说:“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真实的人物,如果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综观三毛创作,笔迹确系沿着三毛的足迹交待了苍白的雨季少女、快乐的小妇人、寂寞的名女人的心路历程。如此看来,三毛本文当属模拟一极之文学。应该说,三毛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这使得作为叙述者的三毛、作品中的三毛和生活中的三毛三者浑然一体,具有一种易为群体认同的“内在性”和亲和力,显得真实亲切,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模拟”风格。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对于“我”这个形象,作者是维护有加的,显示了一种明显的作者意图。这必将导致其写作由“模拟”向“修辞”的转变。而现实中的三毛之“实”与作品中的三毛之“名”本就是有较大距离的。生活中的三毛寂寞孤独,深受疾病的折磨,不似那个富有传奇色彩、生活绚烂多姿的三毛。“实”与“名”的距离比将导致模拟(写真实)与修辞的矛盾。尤其表现在三毛名声如日中天之后。 如三毛前期作品,“雨季不再来”系列少女,充满了少年人可贵的真诚与迷茫。沙漠中的三毛伉俪及其周围妙趣横生的家居生活,亦充满了三毛式的真诚与幽默。但是,“三毛热”在台形成后,尤其是三毛以名作家身份返台定居后,本文中的“三毛”在结构的逻辑上就慢慢地由艺术考虑了。“我的看法呢,一个艺术到了极致的时候,到底是真的或假的,根本就不重要了”。三毛形象开始考虑作者与读者的召唤和期待,一个渐渐完美的、凡事有爱心有热情的“我”出现了。修辞走向了文学的另一极——虚构。 然而三毛是个终其生求真的人。所以,其修辞愈接近十全十美的三毛形象,三毛本文中的冲突就越大。三毛自己曾说过:“就内容而言,我还是喜欢早期的两本作品中三毛,因为那时她蛮有童心的。后来,当我在写作时,我觉得要面对的,是另一个我……”“‘三毛’只是个笔名,可是为喜欢她的真,觉得她很可贵。……可是并不喜欢三毛带来的一些劳累,也不喜欢被访问、座谈会的三毛……”“我多么愿意做过去的我,而不愿做现在的我。”所以,在《银湖之滨——今生》中,三毛希望自己“永远不回到世界上去”,希望“旅程便在银湖之滨做个了断,那个叫做三毛的人,从此消失吧!”这个真的三毛不愿回到那个自己被称为“大家的三毛”、处处要透支体力“扮演”的世界里去,她想过自己的生活,因而背叛了艺术创作设想,与修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应该指出,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直接影响了三毛创作的艺术理念,加强了修辞与模拟的矛盾。三毛是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尤其在艺术理念方面,她与道家思想存在着精神契合,这突出表现在她竭力追求本性的真、崇尚自然的理想。而道家思想的求真、“保真”, 老子所言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与修辞本来就是有矛盾的。 二、心灵历程:“流浪”与“红尘”的矛盾 我们进而可探究作家之心路历程。 熟悉三毛的读者都知道,三毛一生许多岁月都在“流浪”。三毛曾游历五十九个国家地区,除了撒哈拉沙漠,南斯拉夫、波兰、丹麦、捷克、德国、美国和南美的大部分国家都留下她的足迹。三毛的流浪,是有现实原因的,并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她的流浪或是情感的受挫,或是婚姻的失意,或是现实追求的不可得,或是生活中过多的压力及压抑。故可言其“流浪”是对既定现实的一种超越的期待。 三毛的流浪,是有她的理想和愿望的。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中有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广阔的草原,还有梦中的橄榄树……”如此看来,三毛的流浪,是为了一种诗意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追寻。所以她说:“谁愿意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我不是刻意流浪……我不愿意流浪,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活中安定下来。”这就更证明,三毛的流浪,是期待超越现实,希望找到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 实际上,三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或是无从倾诉的苦闷(如《闹学记·求婚》中三毛收获情书在父母家中高声朗读却无人应答关注);或是无伴无侣的寂寞(如《背影》中三毛感叹“寂寞如影,寂寞如随”;《梦里花落知多少·明日又天涯》中的苦闷“在任何一个星座上,都找不到我心里呼唤的名字”),成名之后为公众认可的三毛倍感孤独(在电影《滚滚红尘》拍摄之后与林青霞、秦汉的留影中,三毛也是一副落落寡欢的样子)。这种孤独长期占有着三毛。 三毛生前最肯定的两段岁月,却是相对稳定的“非流浪”岁月:一是她婚后的六年,“知足,快乐,简单,如同一个扮家家酒的小孩子”;一是她在文化大学执教,即她自己所言“在华冈当农夫”培养二百颗树苗的日子,“我真喜欢这工作。不是我指引学生,而是在旁边启发他,启发他最灿烂的潜能。这是一个老师很重要的工作。”三毛在其剧本《滚滚红尘》中对韶华的评价形容三毛自己是极恰当的:“韶华一生的追寻,不过两件事情,一、情感的归依;二、自我生命的展现”。当三毛情有所依、自我生命得到最好的展现时,她便不再“流浪”。然而三毛这两段最快乐的日子,前段因丈夫荷西意外丧生而告终,后段因体力透支而中止。而此外诸岁月,三毛一直在寻觅(或曰“流浪”)。 尽管三毛流浪的形象深入人心,但生活中的三毛对“红尘”是有较多眷顾的。这种对红尘的冀盼,可说是寻求现实的群体的和家庭的认同和归依感。“……我却仍然放不下尘世的重担,我又要回到那个不肯面对自己,不忠于自己的生活里去。”尘世、人群、有人的声音的地方,一直对三毛有格外的吸引力。就三毛个性而言,先天中自卑、过于敏感的性格因素,加上一副孱弱的身体,使在流浪中满心疲惫的三毛格外需要世俗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慰藉,比如读者的认同、媒体的肯定、亲人的呵护。 然而,现实生活中个人情感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在写作中得到的毕竟只是象征性的解决,只是自我想象或幻化的符码化而已。于是在流浪的三毛身边我们又看到一个在红尘中的三毛形象,她们是同一个三毛的一体两面。共同组成了一个矛盾复杂的“真实的自我”——三毛形象。真正的三毛形象再“流浪”与“红尘”中游移徘徊,造成了双重本文的复杂性。 三、文化语境: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冲撞 三毛作品中,精英意识和大众文化的冲撞是显见的,又是复杂的。 三毛是具有明显的精英意识的。首先,三毛的勤奋写作讲演、忘我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种精英立场的最好说明。再者,三毛本文以“我”贯穿始终,娓娓道出“我”及“我身边人物”的故事,其中悲天悯人的情怀、崇尚自由的品格、追求平等的思想、藐视庸俗的姿态多显见,充满着精英意识。三毛性情高雅、朴实、真诚,她说“做一个匹夫,不是人生最终目的”(《温柔的夜》)。此外,三毛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秉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其思想中自然地带有一种精英意识。 但与此同时,三毛的个性及写作,又带有大众化特色,持有一种民间立场。三毛的语言平实、简单、亲切,“我写的书小学生、女工、店员都可以看,我很重视这一点”,极具大众化特色。她强调自己是个“小人物”,她想做个朴实的“乡下人”。而三毛本身,原属“边缘人物”——除了小学念完,初中时自动离开学堂、大学没毕业就跑到国外、终其一生几乎没从事过什么“像样”的职业、喜欢在乡下种田、种花胜过一切。 三毛作品常在畅销书之列,其名字亦常起到文化明星作用,似乎与通俗流行的大众文化更为密切。能以此背景征服广大读者群,怕只有当代大众传播的神通广大能起作用。然而,矛盾在于,三毛愈想与大众保持接近,其精英意识愈面临考验。与大众距离太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她掉入大众文化复制的泥沼中去。三毛所处的文化语境,当是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三足鼎立、互相冲突、互相融合的“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互为冲撞的几种因素是造成双重本文中三毛形象复杂化的深层原因。作为其中一员的三毛虽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但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其早期作品集《雨季不再来》是最好的例子,流行一时的现代思潮、存在主义的悲观、虚无色彩充斥全书)。三毛虽固守于“自己的行星”(三毛钟爱《小王子》),但不免陷入大众文化流行时尚的喧嚣中。三毛虽极具精英意识,但无法不面对大众文化快餐消费其殚精竭虑创作品的事实。 三毛受中西文化影响都极大,故形成其独特的生命哲学观。然而,那些在三毛生命中留有烙印的一段段人生、一种种影响,一旦形成文字,变成印刷品,进入消费群,造成轰动效应后,原来的三毛形象开始经过读者意志和情感上的加工复制,渐渐远离了原来的三毛形象,越来越像读者的三毛了。三毛成为浪漫、美丽、多情、潇洒、好奇、冒险的象征。读者对这个“象征物”的期望值越高,三毛越要透支体力扮演这个角色。原来自然而然养就的优美品质要处处表演给大众看。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感情创伤要展示给大众看。无怪乎三毛后期形象出现了分裂:一方面要继续扮演凡事有爱心、有热情的公众形象,一方面写出“快乐和悲哀都是寂寞”的随想;一方面美化甚至神化已逝的爱人,“荷西比任何人都了解我”,一方面失望于家人冷淡别人寄给“我”的求婚信;一方面因过多致力于访谈、讲演,体力不济,“三月无眠,记忆短路”,一方面逃去美国“等待春天”,把自己交给森林、湖泊、小摊子和码头……文化语境造成的双重本文三毛形象的复杂性,焦点正在于大众文化中的负面效应无情地割裂了三毛人格中最具灵性、最闪光的东西,把三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复制给人看,加大了本就十分敏感的三毛对外部世界的隔膜与距离以及心灵深处的矛盾。 四、小结 概观之,三毛作品中存在的双重本文的复杂情形。就艺术创作而言,本文的修辞与模拟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冲突:修辞愈倾向于塑造一个完美的三毛,模拟愈远离前者,接近真实的三毛。就其心灵历程而言,她一生流浪,心灵始终找不到停歇的地方、受庇护的场所,所以她格外需要“红尘”之认同,但这些又加剧了她的逃避。就其所处之文化语境而言,大众文化复制的泥沼、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对这位饱受中西文化浸淫、极具精英意识的作家显然是一种桎梏。以上因素构成一种张力关系,于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也许不那么完美但却更加生动丰满的三毛形象产生了。 经典重读,一篇一篇次第读完了《我的快乐天堂》,《高原的百合花》,《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再回头,又读《撒哈拉的故事》,才觉出那是怎样一种带泪的坚强!生活的艰难和残酷远不是语言文字可描述之万一,更何况她选择的是轻描淡写的美化.再加上《哭泣的骆驼》的动荡,ECHO与荷西简直就是茫茫荒漠里惊心动魄的挣命二人组! 但也正是这种如此鲜明的对比才愈加彰显出《撒》文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很多人只单纯的看了《撒》文就轻薄的妄下评语说什么“文章活泼生动但不够深刻,文言直白而内容肤浅”,孰不知,真正肤浅可笑的却正是他们这些总是想当然而自以为是的自大者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他们不知道或者不去想任何文章的解读都是要结合它产生的现实背景的!《撒》文的生动活泼,淡泊平静是要结合大漠的荒茫,寂寞和极端的艰苦去看去读去体会的!这样的对比下才能去掉尘世的浮华,体味真正的深刻,了解人生的大境界! 我一直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你就没有资格去苛责别人!这是起码的道德良心与基本的做人尊严。拿自己的失败去指责别人的成功——这不是可笑是可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不是木和风的错,而是林在“人格”上的渺小!
三毛是具有明显的精英意识的。首先,三毛的勤奋写作讲演、忘我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种精英立场的最好说明。再者,三毛本文以“我”贯穿始终,娓娓道出“我”及“我身边人物”的故事,其中悲天悯人的情怀、崇尚自由的品格、追求平等的思想、藐视庸俗的姿态多显见,充满着精英意识。三毛性情高雅、朴实、真诚,她说“做一个匹夫,不是人生最终目的”(《温柔的夜》)。此外,三毛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秉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其思想中自然地带有一种精英意识。 但与此同时,三毛的个性及写作,又带有大众化特色,持有一种民间立场。三毛的语言平实、简单、亲切,“我写的书小学生、女工、店员都可以看,我很重视这一点”,极具大众化特色。她强调自己是个“小人物”,她想做个朴实的“乡下人”。而三毛本身,原属“边缘人物”——除了小学念完,初中时自动离开学堂、大学没毕业就跑到国外、终其一生几乎没从事过什么“像样”的职业、喜欢在乡下种田、种花胜过一切。 三毛作品常在畅销书之列,其名字亦常起到文化明星作用,似乎与通俗流行的大众文化更为密切。能以此背景征服广大读者群,怕只有当代大众传播的神通广大能起作用。然而,矛盾在于,三毛愈想与大众保持接近,其精英意识愈面临考验。与大众距离太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她掉入大众文化复制的泥沼中去。三毛所处的文化语境,当是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三足鼎立、互相冲突、互相融合的“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互为冲撞的几种因素是造成双重本文中三毛形象复杂化的深层原因。作为其中一员的三毛虽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但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其早期作品集《雨季不再来》是最好的例子,流行一时的现代思潮、存在主义的悲观、虚无色彩充斥全书)。三毛虽固守于“自己的行星”(三毛钟爱《小王子》),但不免陷入大众文化流行时尚的喧嚣中。三毛虽极具精英意识,但无法不面对大众文化快餐消费其殚精竭虑创作品的事实。 三毛受中西文化影响都极大,故形成其独特的生命哲学观。然而,那些在三毛生命中留有烙印的一段段人生、一种种影响,一旦形成文字,变成印刷品,进入消费群,造成轰动效应后,原来的三毛形象开始经过读者意志和情感上的加工复制,渐渐远离了原来的三毛形象,越来越像读者的三毛了。三毛成为浪漫、美丽、多情、潇洒、好奇、冒险的象征。读者对这个“象征物”的期望值越高,三毛越要透支体力扮演这个角色。原来自然而然养就的优美品质要处处表演给大众看。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感情创伤要展示给大众看。无怪乎三毛后期形象出现了分裂:一方面要继续扮演凡事有爱心、有热情的公众形象,一方面写出“快乐和悲哀都是寂寞”的随想;一方面美化甚至神化已逝的爱人,“荷西比任何人都了解我”,一方面失望于家人冷淡别人寄给“我”的求婚信;一方面因过多致力于访谈、讲演,体力不济,“三月无眠,记忆短路”,一方面逃去美国“等待春天”,把自己交给森林、湖泊、小摊子和码头……文化语境造成的双重本文三毛形象的复杂性,焦点正在于大众文化中的负面效应无情地割裂了三毛人格中最具灵性、最闪光的东西,把三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复制给人看,加大了本就十分敏感的三毛对外部世界的隔膜与距离以及心灵深处的矛盾。
毕业论文任务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专业 课题组 学生姓名 孙梅 班级 中教 04 学号 00060229 课题名称 冲不出的生命漩涡---论三毛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Ⅰ、题目的目的和要求: 三毛过世已经有十四年了,但是直到今天人们对她的作品及自杀还存在很多争议。为了很好的解读这位作家,澄清文学史上的疑问,也使读者更深刻的认识三毛,有必要对她的作品及人生经历做一番探究,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论文要从作家的性格特征、致命的心理缺陷与作品的内在联系的角度,阐述作品的特点以及作家自杀的必然性。 Ⅱ、论文主要内容: 三毛以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自己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留下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但是,作家精心创造的的理想自我最终抵不过她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当她不能继续创造作品中的自我时,就在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中自缢身亡,让理想的三毛与现存的三毛同时破灭了。本文从三毛的心理特征、作品内容分析、作品形式特点等几方面入手解读了作家。 Ⅲ、论文工作起始日期: 自二○○四 年 四 月 十八 日起,至二○○四 年 六 月 九 日止 Ⅳ、进度计划与应完成的工作: 1.第十周(4月18日—4月25日) 拟订论文大纲,撰写开题报告 2.第十一周、十二周(4月26日—5月9日)搜集、整理资料,组织初稿 3.第十三周(5月17日—5月23日)完成第一稿 4.第十五周(5月24日—5月30日)修改格式、校稿、定稿、打印 5.第十六周(5月31日—6月9日) 答辩 Ⅴ、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跳一只舞也是很好的.三毛散文名作欣赏[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2][3][4][5][18] 台湾.三毛. 尘缘.哭泣的骆驼.序.陕西旅游出版社.. [6][8]台湾.三毛.相思农场.稻草人手记[M].陕西旅游出版社. . [7][14]台湾.三毛.结婚记.撒哈拉的故事[M].陕西旅游出版社.. [9][15]台湾.三毛.白手成家. 撒哈拉的故事[M].陕西旅游出版社. . [10]台湾.三毛.收魂记.哭泣的骆驼[M].陕西旅游出版社.. [11][12][13][19][20] 热带的港夜--三毛对话录.昨日、今日、明日[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16]台湾. 三毛.这样的人生.稻草人手记[M].陕西旅游出版社. . [17]台湾. 三毛.一个陌生人的死.哭泣的骆驼[M].陕西旅游出版社. . [21]台湾.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22]台湾.三毛.五月花.温柔的夜[M].广东旅游出版社.. [23]台湾.三毛.明日又天涯.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 [24]台湾.三毛.云在青山月在天.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25]美.马中欣.三毛真相.[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 指导教师: 学科部主任 二○○ 四 年 六 月 九 日 冲不出的生命漩涡 ----论三毛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摘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叫三毛的人以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自己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留下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但是,作家精心创造的的理想自我最终抵不过她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当她不能继续创造作品中的自我时,就在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中自缢身亡,让理想的三毛与现存的三毛同时破灭了。 关键词: 心理特征 理想自我 表现自我 现存自我 写作特点 自我的灭亡 提到三毛,不能不使人想到她的“撒哈拉系列故事”所诉说的一个奇女子的传奇故事以及其中透露的那个淡泊、健康、豁达、快乐的三毛;同时,提到三毛也不能不使人想到她在四十八岁的一天清晨自杀身亡,留给人们许多意外和遗憾。那个在文章中宣称“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真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1〕的三毛怎么会背叛自己选择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呢?通过分析三毛的作品并结合其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自杀的三毛和作品中的三毛(这个三毛也是读者心目中的三毛)并非是同一个三毛,一个是不为人知的真实的三毛,一个是三毛塑造的理想自我。后者是三毛为自己生在世上找到的合适的角色,是她出轨人格的归宿。
经济快速发展下的教育公平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并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备受世界瞩目。与此同时,教育事业也全面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更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前所未有的力度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教育发展,在实现教育公平上不断迈出重大步伐,教育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5年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建设成效显著,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重中之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行,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给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财政支持下,实现了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去年,全国有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因此受益。然而,要实现教育公平,我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2007年我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一些西部山区,适龄儿童不能接受教育的情况依然存在,很多学校师资条件较差,一所学校只有一位老师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众多学校严重破损,教室亟需整修,教学设施十分简陋,许多学生把水泥板但做课桌学习,教室四面破损,雨天漏雨,冬季漏风,学习条件十分艰苦……而这一切问题都因资金短缺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而现实是,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至今也没有达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制定的占GDP4%的法定标准。2004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降低到2.79%,虽然很多人士解释这有国家调整GDP的因素,但是,如此低的教育投入,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的。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除了东西部地区存在的教育投资上的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之外,即使是同在东部地区,教育不公平现象也广泛存在,甚至在被认为是最公平、最严肃的高考面前,不公平的情况也屡屡发生。2000年7月,湖南省嘉禾县,爆发出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最大的高考集体舞弊丑闻。当年嘉禾考点507名考生,203名被证实舞弊,取消高考资格;包括县教育局副局长在内的19名涉嫌丑闻案当事人被查处,分别受到了形势和行政处罚。嘉禾高考的舞弊,是从上到下、串通一气的集体行为。从当地教育界,到考生本人及家长,互相之间心照不宣,毫无顾忌,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又怎么敢于这样做?对于我国的高考制度和现状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很快地想出答案——集体是为了升学率,个人则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机遇。“教育质量市重点中学评价标准的重要一条,高考升学率则是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重中之重”,在包括嘉禾县在内的我国很多地区,尤其中小城市,高考升学率都被作为硬性指标规定下来,夹在各个中学的头上。对于现时当地,高考升学率高,意味着本地可以多出人才,可以在省内评先进,面上有光,政策上受照顾;对于学校,则意味着很多名誉上、现实上的即时利益。升学率提高,可以息影根多的择校生,增加收入,同时可以增加申报市重点、省重点的分量。这就是所谓的一直以来被人民认为是最公平能够的高考。因此,实现教育公平,不是一项两项政策所能解决的,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从制度上保证教育的公平。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我国目前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都和教育不公有关,或者说是由教育不公所引起的,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政府职能的缺失和公共财政的不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且特别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可见实现教育公平,不仅仅关乎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呢?实现教育公平,按其过程依次为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指受教育权和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为受教育者享有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结果公平为教育结果的质量公平。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条件,结果公平是目标。起点公平,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实现,但在某些山区,因为经济落后,师资匮乏,不能入学的情况依然存在,必须对这些地区提供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服务,将义务教育真真实实的落实到每一个地区,落实到每一位应当上学的孩子是身上。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主力军,政府必须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对偏远及困难地区实施政策上的倾斜,加快西部等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师资条件;同时注重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必须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实现高考面前人人平等;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将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边疆、民族地区倾斜,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把每一所学校办成合格学校,让每个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优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努力培养经济建设与社会急需的各类合格人才;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以吸引优秀学生,从源头上提升教师质量,从而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如果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不能被全体人民所享受,就会影响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最大程度的保证教育公平,既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的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 要: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民生问题格外突出的时代条件下,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当做执政的第一信号,是我们党求真务实的生动体现。将改善民生、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治理目标用“五有”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着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不仅果断地转移到民生领域,而且具有了明确的治理目标。关键词: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一、加强社会建设是时代所需1.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国正经历着“四个深刻变化”,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一方面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使中国的发展速度令全世界惊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超高速度”; 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包括发展承受着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阶层不平等、性别不平等以及城乡不平等和地区不平等在加剧,而且生态灾难的阴影又逐渐逼近。这些矛盾导致中国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甚至民族之间面临巨大的离心趋势,一旦面临全球性的大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将缺少有利的回旋余地。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化解发展中的风险。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本身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2.实现社会现代化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突出任务世界是一个舞台,现代化是一种竞赛。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竞赛的一名运动员。在这场国际竞赛中,中国现代化进程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启动相对较晚,以至于目前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水平,在社会现代化方面,还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世界社会现代化包括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还没有完成,但已经有发达国家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因素。发达国家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代表了社会现代化的先进水平和发展方向,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是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我们选择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六个指标进行比较,很显然,中国的差距很大:人均信息费的差距,美国、瑞典、挪威和日本是中国的40多倍;人均公共教育费用的差距美国、瑞典、挪威是中国的50多倍;人均公共卫生费的差距,美国和挪威是中国的100多倍;其他像电脑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大学普及率和能源使用效率中国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距离。因此,加快社会建设,是中国现代化整体进程推进的需要。中国社会现代化国际地位目标是:在21世纪前50年达到社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在21世纪后50年达到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8年2月7日提出了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三个战略重点,分别是生活质量、社会转型和国民素质,并认为:以生活质量现代化为重中之重。二、加强社会建设是现实所迫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实现了温饱并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阐述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当前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迫切要求加强社会建设。1.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等都应该是非营利组织,随着“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的倾向,导致“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引发了医患关系紧张、教育质量下降等社会问题,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医院门诊费平均每年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大大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遭遇“经济困难”或“不能报销”困境的患者尤其对医院收费过高表示强烈不满,一般轻易不敢住院。中国的教育规模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急剧扩张,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并未上升。2005年财政开支的教育经费为3 952亿元,仅占GDP的,低于2004年的,2006占GDP的,2007占GDP的,距国际上平均比重6%有较大差距。致使中国的人均财政教育经费只相当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在世界倒数第八位。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迅速膨胀的开支大部分通过收费形式转嫁到民众身上。统计表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差额从1993年的192亿增加到2004年的2 776亿,这巨大的差额有相当大部分来源于有就读学生的家庭,可想而知民众的负担之重,中国父母目前在子女教育费用方面的支出已超过养老和住房,在居民总消费中排名第一。2.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社会控制职能亟待加强。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剧,新科技广泛运用,现代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步增多,社会治安问题已经呈现突发、隐蔽、复杂等特点。另一方面,近几年安全生产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事故频发、地方性疫情突发。2007年,山西洪洞县可谓是声名大震,因为一年里制造了两次轰动全国的事件:上半年是“黑砖窑”,下半年是“大矿难”。每次矿难后,尽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声色俱厉,地方官员信誓旦旦,但矿难仍然频繁爆发。曾有评论建议,让“全国最忙的救火队队长”李毅中把办公桌安在全国各地。3.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突出,要求强化社会保障职能。当前,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沉重的社会话题。2008年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就有55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华夏第一考”之称的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已超高考。据报道,2007年11月3日零时,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08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网上报名截止。其中农业部办公厅“综合处科员”一职与报考人数之比到达1∶3 592。当前,中国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日益突出;譬如,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年薪高达6 万元,平均每天万元。而刚刚卸任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一年的收入带保姆费才12万元。这也就是说,一个国企领导的年薪,是一个国家副总理的551倍。吴仪一年的收入要比这位国企领导一天的工薪还要少6万多元。同时,以农民工、下岗工人为代表的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并没有完全解决。但作为社会减压阀的社会保障却有待完善。从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近年来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没有提高。4.人口与环境问题突出,要求加强社会协调职能。2007年底中国男性人数亿,女性同胞亿,男女相差4 000千万;60岁以上人口亿,占总人口。更为可怕的是:专家预计到2040年时,我们就形成老龄人口的高峰,届时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亿。这将给中国的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发展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指出,中国的环境恶化和污染程度令人心悸。7亿国人经常饮用不洁净的水,世界上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16个在中国。我们的第一大江——长江水环境严重恶化,被专家认为患“早期癌症”:数亿吨沿岸泥沙被水冲走,古森林急剧减少;昔日碧波荡漾、商船云集的江南水道,如今却处处堆满生活垃圾。“守着长江没水喝”,在很多地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专家们呐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长江,十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以上这些人民群众普遍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迫切要求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推进社会建设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呢?三、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为什么当前中国的社会建设采取重点推进的战略。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目前尚处在社会建设的初期阶段,社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最紧迫的任务是奠定社会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力还比较薄弱,还缺乏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客观基础、体制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建设总体上只能采取从重点建设到全面建设的推进战略。当前的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什么是民生问题呢?通俗地说,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用社会学的术语讲,就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改善民生之所以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因为:首先,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坚持的执政理念。作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普遍关注中国各阶层利益,注重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把“民生、民权”以及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归宿的理念。这一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集中体现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以人为本,首要是以人的生命为本。在抗震救灾中,“生命高于一切”成为一道无声的命令。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是余震不断的震区大地上总书记坚毅的身影,是残垣断壁的废墟前总理动情的泪水,是十几万子弟兵奋不顾身的钢铁意志,是全国人民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为表达对汶川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当共和国的国旗为平民而降,当亿万人民同此国殇,它以庄严的仪式,展现着一个政府与人民生死不离的血肉联系,诠释着执政党“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其次,民生问题在当前是社会矛盾多发凸现最基本的根源。中国社会转型加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推进,社会分化加剧。我是谁?我将何去何从?我在社会变革中是受益还是受损?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引发社会成员对正在或即将变革的社会结构产生个人的重新定位。当今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虽然宏观表面平静,但微观内部已经翻腾。相当数量的普通民众在主观上已经把自己置于社会的底层,弥漫着对富人的仇视和怨恨,并因为腐败等原因对政府机构抱有不同程度的不满和埋怨情绪。近年来出现的医疗难、上学难、讨薪难、住房难、诉讼难、权益保障难和矿难事件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都反映出普通民众不仅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而且更是政治权力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因而有某种较强的不公平感,甚至相对剥夺感。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由此引发抗诉和闹事事件逐年增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抽样调查显示:多数居民对社会存在的矛盾冲突有明显感受,对于“中国各个社会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这个问题,只有的人认为“没有冲突”;对于“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矛盾是否可能激化”这个问题,持否定态度的人合计占39%,持肯定态度的人合计占,还有的人态度犹疑,说不清是否可能激化。这些结果表明,原本可能是潜在的群体利益矛盾,已经显化为被意识到的社会利益矛盾;社会利益矛盾激化的趋势也相当明显。因此,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和谐,首先就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再次,民生问题是规避风险、确保安全的基础。安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最基本需要。现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社会发展的风险期,或者说风险社会或高风险社会,安全问题就更加突出。一个社会的安全需要涉及到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整体社会和国家的安全需要(社会安全),二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需要(个人安全)。过去我们主要侧重于强调社会和国家的安全,这无疑很重要,问题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生活中的安全。实际上,个人安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更经常、更普遍面对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现实困境”,即个人生活中已经遇到的实际困难或问题;第二是“未来威胁”,即可能对个人生活造成的威胁或风险。这两方面都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有关,都与民生问题有关。民生问题可以说是是个人安全和整体社会安全的连接点。前者导致“现实性的烦躁”,后者引发“预期性的焦虑”。它们都会构成人们的后顾之忧,严重影响社会成员的安全感,降低社会安全指数。我们来看今年两会上的热点话题——物价,2007年5月以来,中国出现一轮明显的物价上涨,2008年前两个月也不例外,1月份CPI同比上涨,2 月份同比上涨,3月份同比上涨,4月份。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2月份更是同比上涨,其中猪肉价格大涨,使部分肉民忍痛割肉。高房价让年轻人沦为房奴,来做心理咨询的“房奴”的病历堆了高高一摞,再加上银行利息的上调,98%房贷人有焦虑情绪。平民阶层的不安全感来自教育与生存,富人锦衣玉食,有没有不安全感呢?富人的不安全感来自未经认同的权力和巨额的不确定财产,“而这两种不安全感的碰撞会诱发犯罪和让危险升级”。 这种社会性问题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是深宅大院、狼狗保镖或者是什么“绑架保险”所不能解决和消弭的。这里也给我们透示了一个简单的而重要的道理:没有民生问题的缓解和解决,就不会有社会的安全。如果说,能否有效地推进社会建设,在新阶段是对共产党政能力的考验,对它合法性基础的培育,那么作为社会建设重点的改善民生,更加直接是这样。把增进人民的福祉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大目标。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既是发展的方向,更应该成为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目标。这预示着未来改革开放的着力点,都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而展开,以满足人民群众最切身、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落脚点。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展现出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参考文献:[1] 十七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中国民生问题政策解读[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3] 陆晓文.社会建设: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邓小平的处事哲学邓小平同志,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领导我们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人民爱戴他,感谢他。没有邓小平同志, 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在这学期的“毛邓”课程上详细学习了邓小平思想,观看了纪录片《小平你好》,对伟人的传奇一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怀着对伟人的无比崇敬,我还饶有兴致的去图书馆借了一本《邓小平的政治生涯》,看完后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在此我仅谈谈邓小平身上值得我们当代学习的处事哲学!人生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孜孜追求。邓小平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崇高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幼年的邓小平在了解了国家的落后贫穷时就立志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将来拯救祖国。怀着复兴中华的理想他不断的努力着,不畏艰辛远渡重洋留学法国,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理想是行动的帆,人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在质疑中永远坚持自己的正确信念。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等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但始终没有强权屈服,历史证明了邓小平的正确与伟大。在质疑中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并且确实对的事,这是一个自主独立人必须具备基本条件,也是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执着与变通。邓小平为实现祖国统一,在坚持社会足以为主体的前提下,提出天才的“一国两制”的方针,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会回归,实现祖国的最终的统一。变通时就变通,该执着时就执着,在执着中学会变通,让变通来实现执着。世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变通有时会使执着更有成效。面对逆境不折不挠,机会永远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已经65岁,被发配至江西新建县的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当了一名普通钳工。日子过得十分清苦,邓小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踏实实的做自己的工作,并密切关注中央局势,为再次出山时刻准备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坦然面对困境是人生的必修课。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是永远颠灭不破的真理。。。。。。。说不完道不尽的邓小平留给我们太多的财富----物质的,精神的!我们后人怀念他,感激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学习他,将他的思想发扬光大!参考文献;《小平你好》《邓小平政治生涯》《毛邓三》
一、个人介绍:
本人是一名考研已上岸的考生,我报考的专业是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报考的学校是华中农业大学。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考研的经历和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让你们少走弯路。
二、关于择校和定专业
(1)我是在大三上半学期开始选择报考院校的。首先我考虑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因为南农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位列全国的顶尖水平。但是随着21考研结束,21年南农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报录比达到了:1瞬间让我感到了压力,而且我听21考研报考南农业的学姐学长说,南农可能有些歧视二本学校的学生,所以我便放弃了报考南京农业大学,开始选择别的院校。而后便了解到华中农业大学,21年华中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报录比为1:,而且复试并没有怎么刷人,加上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211高校和该院校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科水平并不低等原因,我便萌生了报考华中农业大学的想法。之后我又观看的华中农业大学的校园环境,华中农业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校园北面环湖,面积非常大,将近八千多亩。我的上铺他是一名21考研报考华中农业的学长成功上岸,这更加坚定了我报考华中农业大学的决心。关于同学们考院校,一定要去院校官网或研招网上了解院校的报录比、是否扩招、学科水平和研究生待遇等情况,根据自身的想法来选择院校。
(2)我自己本科专业是植物保护,因此我在大学时期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该专业的知识,这也减轻了我考研时期学习压力。由于我本人对自己的理化水平并没有很大的信心,所以我报考的是专硕。我身边也有许多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大部分也都上了岸,但是他们的跨度都并不大,并没有脱离出农学的范围,大部分都是跨到农艺与种业或者农业。也有一小部分同学他们报考的专业与本科专业有很大差异,这就代表着他们要用一年多的时间学习别人3年的知识。我的这些专业跨度很大的考研同学中,上岸的只有寥寥几人。考完研以后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了解到虽然我们可能认为大学四年并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只要在考试前疯狂复习就可以不挂科,但是你对于本科专业的知识还是有所了解的。如果你报考专业与你的本科专业有很大差异,你真的会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复习。所以在这里我还是建议大家考研报考自己所学的相关专业。
三、初试经验
(1)英语一定早早就要开始准备了,因为你的英语水平不可能只靠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提上来的。首先就是单词,单词的重要性我觉得也不需要我过多阐述了。你在没上大学以前你的英语老师可能就跟你提过单词的重要性了。你想要做对一道英语题或者读懂一篇文章必须要有足够的单词量。
(2)我在大三时就开始每天背单词了,我每天背的单词量并不多,只有20个,但是我觉得能够坚持到考研结束才是最重要。从大三开始到考研结束,没有一天断过,我的单词量也从不到一千涨到了五千多个。
(3)其次就是语法,只有单词量不会语法,你的英语水平也不会高的。当任何一篇英语阅读里的大部分单词你都认识时,就可以开始学习语法了。语法课程网上有很多,我推荐的语法课程是刘老师的语法,讲的很细也很有趣,在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老师会举一些形象的例子来帮助你理解。课时不多但是一定要反复的看,把其中的难点重点都要熟记,这会对提高你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语法和单词都掌握的差不多以后就可以开始研究考研英语的题型了。
(4)考研英语包括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新题型、翻译和大小作文。其中阅读理解和大小作文的分值是最高的,这两个部分也是一定要最先开始,如果把这两个部分都能够熟练的掌握,其他的题型也就迎刃而解了。阅读理解我推荐唐老师的课,有时你根本不用读懂文章知识运用唐老师的技巧就可以做对。但是也是一定要反复观看视频和做真题,这样你才会熟练掌握。对于英语作文有些同学认为在考试前几天背几篇模板就可以,我用我的经历告诉你这是真的不行。
(5)我准备英语时并没有准备作文,也是觉得在考前一个月背几篇作文模板就可以。但是当我开始背模板时,我发现我和其他考研同学背的模板都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套路,如果考试时你的作文和其他学生的作文雷同你觉得判卷老师会给你高分嘛?所以我便开始加急学习怎样写作文,学习怎样独立写出一个长难句。其实我觉得学习写作文比背作文模板简单多了。在考试时我发现我背的作文模板根本用不上,多亏了我不到一个月的作文写作学习,我才顺利写出作文。作文课程我推荐石老师,其中大小作文都会讲的。只要每天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写出来的作文一定不会差的,而且还不会和其他同学雷同。翻译得话只要你把语法和作文熟练掌握以后自然就能翻译出来。然后就是新题型,这个比前几个题型的难度要低很多,多刷道新题型就能掌握了。
(6)最后是完形,我建议完形放到最后来学习,因为相较于其他得题型,完形是最难的但是分值并不高。对于那些实在没有时间的同学,就到考场都选一样的还能对5个。
2.政治
(1)现行考研政治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共分五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占22分;二是毛概,约占30分;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占14分;四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占18分;五是“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占16分。
(2)其中马原是最需要理解的知识,其他四部分都是记忆性的知识。我的政治复习规划是7月份时先看徐老师,把这五大部分需要理解的知识点理解了,然后大概过一遍。
(3)到8月份开始刷肖秀荣的1000题,我刷了好几遍,因为刷一遍肯定记不住。最后在考前一个月刷刷肖四肖八,并背诵。这样的话你的政治分数不会太低的。
(4)总之,政治的复习,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理解。另外活学活用也非常重要,千万别死记硬背。要是记起来,你会发现要记得实在太多了,多得让你对自己的能力表示质疑。而且毛邓还要和时事结合,在时事的基础上上升一步,也就是上升到理论。
3.专业课
(1)专业课分为农业综合知识一(399)和植物保护通论(902)。339其中又包括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和植物育种学。植物生理学我买的参考书是李合生主编的《现代植物生理学》(第二版)。农业生态学我买了两本结合着来看,一本是骆世明主编的《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曹凑贵主编的《生态学概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植物育种学是张天真主编的《作物育种学总论》。
(2)902需要的书挺多的,虽然大纲上给的参考书只有一本韩召军主编的《植物保护学通论》,但是这一本是绝对不够的。我还买了许志刚主编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高学文和陈孝仁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五版)、彩万志主编的《普通昆虫学》和袁峰主编的《农业昆虫学》,这几本结合这来看差不多就把902的知识全部包括了。说完参考书,接下来就是复习方法,我认为专业课开始复习的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过早的话在快考研的时候就会差不多都忘了,过迟的话复习时间又不够。
(3)我是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复习专业课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你的资料有多么好,专业课一定不要脱离书本。因为资料是别人总结的,不一定会适合你。但是这样并不就是说不需要资料了,因为它的确会给你节省很多时间,所以资料和书本一定要结合着来复习。在开始复习时可以先跟着大纲在书上圈圈画画的把所有知识点大概过一遍,然后再开始每章每章的扣里面的细节。
(4)我们专业课的主要用书就是《土壤学》(吕贻忠,李保国主编)和《植物营养学》(上下两册,陆景陵,胡霭堂主编),另外加上上一届学长学姐给的学硕复习资料,找到直系学长学姐很重要,可以提供资料和专业课辅导,像新祥旭考研就有很多直系学长学姐,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专业课的复习我分为看书和背资料两部分,在三月初我开始看这三本书,用时两个月,精读完成,每看完一个章节自己归纳总结,做好笔记。我们专业特别注重名词解释。
三、复试经验
(1)今年华中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作物病害综合治理方向的复试分数线为310,进入复试的有62人,录取了51人。因此这并不代表初试过了你就可以放松几天了,有许多初试分数挺高的但是复试被刷下来了,也有许多初试分数刚压线,而复试分数挺高被录取了的。所以复试也是特别重要,初试分数高不要骄傲,分数低也不要气馁。
(2)华中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分为4个方向,虫害、病害、农药学和菌物资源及其利用。因为我报考的方向为病害,所以在这里我只提高病害的复试经验。复试考察你的英语口语、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英语口语一定要背一篇自我介绍,然后根据往年年的英语问题来准备你的回答,这些网上都可以买到。然后是专业知识,病害的专业知识只涉及到普病和农病,把这两门好好看一看加上你初试所学习的知识应该问题也不大了,所以不要初试过了就把以前学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
(3)综合素质就是老师会和你聊聊天看看你的政治立场。只要你是个正常人并且政治立场正确,这部分的问题也不大。接下来就是复试流程,因为今年华中农业大学是在网上复试的,所以我只能提供网上复试的经验。网上复试首先你要确保有两台设备,一是主机位其次是副机位。然后确保你两台设备摄像头没有问题,像素清晰就可以。最后就是复试时的网络一定要好,环境一定要安静。复试第一部分是英语口语,上来老师会让你做自我介绍,然后会提问你两三个问题。
(4)然后就是专业知识,今年是有70组问题,每组有三个问题,让你在这70组中挑一组回答。最后是综合素质,跟老师聊聊天。复试时,如果问到你不会的问题或者并没有准备的问题,一定不要紧张,把你知道的说出来,一点都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诚实一些会比一句不吭或者不懂装懂强多了。
四、寄语
考研不难,也不简单。它是成长的一次飞跃,考验着一个人的意志力和韧性。最大的困难从来不是智商、记忆力,而是心态。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相信自己,不到最后一刻千万别放弃。我的专业课复习其实像在黑屋子里摸索,因为资料不是专硕的真题,我也不知道考试题型是什么,所以在考完第一天以后,我就不想考了。后来硬着头皮看到卷子,才发现再难也不过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已。最后考研成绩出来,才发现每门成绩都挺理想的。最后,不要放弃。不仅仅是不要放弃考研,人生以后的每一步路,都要牢记这句话,好运藏在最后。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经验,只供参考。毕竟每个人和每个人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按自己的特点来规划复习计划。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够成功上岸的,加油!
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认识国际发展环境、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科学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后面就不晓得了,没词了
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是最根本、最重要、最具决定作用的资源。所以,要把教育纳入科学的现代发展体系,教师这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就是最关键的突破口。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下,教师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对传统教育观下的“教书匠”要辩证反思,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一、教师要在教学中传播科学发展观。教师自身是科学发展观的传播者。所以,教师应认识到自身对于社会全面发展所肩负的责任,从而产生发展的强烈欲望。教师有了发展的欲望,才能带给学生这样的观念,也才能唤醒学生全面发展的冲动,帮助学生把这种冲动付诸实践并最终有所成就,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观、发展观,这也就是我们在学生中传播科学的发展观所要达到的最直接的目的。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科学的发展观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即终身学习,而教师就是倡导终身学习的模范。终身学习,准确地说是人的一种内涵和修为,终身学习也不是限定于某种内容的学习,它就是人的一种需要,一种终身的需要。而教师是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模范。教师模范作用的具体表现:(1)在倡导终身学习的同时,始终以身作则,在自身的教育特点上由单纯的“灌输型”转变为“学习型”、“探究型”,在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始终以一名“学习型”的教师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使学生明确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发展必然要求。(2)在知识的传递上体现教师丰富的知识面和宽远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照本宣科。令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意志品质。(3)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吸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渠道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教师的能力是对学生坚定终身学习的品质的鼓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自信心。(4)在答疑中表现出丰富的解题技巧,诱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终身学习发展的愿望,形成内在的强大的驱动力。
中文学科论文语言的有四项要求。
1、标题:
与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作者简介、基金项目文章标题简短确切,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以不超过20个汉字为宜,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常见问题:忌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缩略语,一般不立副题,文内标题或小节的层次序号依次是一、二、三、.....
2、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梗概简明、准确、完整记述的短文,客观论述文章的主要观点,不加主观评论和价值判断,不加注释和评价性文字,以200~300字左右为宜有的刊物要求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
常见的问题有:摘要不够精炼;摘要工作陈述过多,工作凝练不够,未能突出全新;摘要不宜使用“我们”等字眼;摘要中应明确列述该文的创新点、新理论、新观点、等等。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对应。
3、正文:
中文。来稿文字应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少数古汉语、古籍研究和考据学研究可用繁体、异体、俗体字。引用古文献的稿件如引文中有繁体字者,应尽量改用简化字。
4、脚注和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序号为1、2....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马恩列斯毛邓在前,凯恩斯、马歇尔、萨缪尔森在后;重要的刊物在前,不重要的物在后;名人的作品在前,普通学者的作品在后)或先后顺序排列或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序。
中文学科论文语言要求: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毕业论文选题原则上一人一题。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字数要求,正文字数本科6000字以上,专科3000字以上(指论文主体部分,不包括前置部分和附录部分)。
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作者简介: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展示了?环腥宋铩⒂星榻凇⒏环ψ髡吒鲂陨实娜松蓟h非械厮?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八苫ā卑愕淖粤登榻岬那娜皇头拧k抟墒谷业搅俗詈鲜实谋泶锓绞健?/p>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8]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C
三毛的作品里面,只有她描述撒哈拉那段是让人觉得最有趣最新奇和最精彩的,例如八岁的新娘和沙漠中看人家怎么洗澡,夜中沙漠探险等等,可以说一提到三毛就会让我想到她描述的沙漠,他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沙漠对三毛来说应该是写作的顶峰吧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展示了?环�腥宋铩⒂星榻凇⒏�环ψ髡吒鲂陨�实娜松�蓟�h非械厮?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八�苫ā卑愕淖粤登榻岬那娜皇头拧k�抟墒谷��业搅俗詈鲜实谋泶锓绞健?/p> 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8]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