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难的,在很大程度上,研究拓扑学是需要天赋的!拓扑学起初叫形势分析学,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79年提出的名词。十九世纪中期,德国数学家黎曼在复变函数的研究中强调研究函数和积分就必须研究形势分析学。从此开始了现代拓扑学的系统研究。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有七孔桥问题、欧拉定理和四色问题!
打击你一下,我觉得拓扑学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不过要是真想写,还是可以写一些东西的。以初一的知识很难接触到拓扑学的核心内容,所以你可以写的就只有比较直观的那些东西了最开始可以写写拓扑学的历史:七桥问题等等的……接下来介绍拓扑学中认为两个物体等价的条件:可以通过拉伸互相转变。重点在于不能粘接,不能打洞。在这种意义下,拓扑学认为圆柱面和环带是一样的,球体和正方体是一样的,烟斗和茶杯是一样的囧。。。还有拓扑学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墨笔乌斯带……如果你知识比较丰富的话还可能知道克莱因瓶。还可以讲讲拓扑学的分类:点集拓扑,代数拓扑,微分拓扑,几何拓扑……论文的最后可以写写拓扑学和你们所学的东西的关系啥的。也可以写写拓扑学里现在还未解决的问题,展望一下拓扑学的发展……这就比较困难了单独和我谈谈吧,我可以帮你构思一下比较具体的提纲以上内容均由本人亲自输入,未经本人允许不得拷贝byFizban_Yang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表论文有147篇被SCI收录,由World Scientific、Springer和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译)著11部,获得专利4项。在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运用小波分析和余弦变换,成功开发了“基于3G的移动视频自适应系统”,获得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资助,并获得国家专利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应用这一技术建成的“数字北戴河”,使北戴河成为国内首个拥有应用于旅游行业的360度全景视频服务系统的城市。为河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发的“河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系统”,构建了人口、地域、经济、资源、环境等多个维度的人口数字化模型和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和人口多维辅助决策系统,受到了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高度评价,并向全国推广。数学学科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如:代数与代数组合、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微分动力系统、算子逼近与复分析、组合设计与组合几何、算子代数、量子计算与智能计算、近现代数学史等,这些方向不但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形成了合理的研究梯队,正在并继续支撑着学院的发展。代数与代数组合方向在万哲先院士的支持和帮助下,在王仰贤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在李群李代数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对于结合方案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出版专著《矩阵结合方案》,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养了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赵开明教授等优秀人才。在结合代数与环论的研究方面,以朱元森教授为代表的研究队伍,得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主持召开的“环与根论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数学辞海”第二卷的编纂工作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是数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以吴振德教授为创始人和带头人的拓扑学研究团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该方向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有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获得了同行的广泛关注。该团队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三项。微分动力系统研究梯队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陈藻平教授和何连法教授的带领下,围绕动力系统理论中的核心研究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而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动力系统学界赢得了广泛赞誉。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研究成果三次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该团队还被同行赞誉为是国内动力系统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培东教授为杰出代表,团队的年轻教师朱玉峻教授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该团队成功举办了全国“2012动力系统及相关课题学术会议”。组合设计与组合几何研究团队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康庆德教授、丁仁教授在国外留学回来后开始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团队之一,现已构成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组合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三十多年来,该团队在区组设计的大集与超大集、图设计的大集与超大集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并得到了许多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在铺砌与分划、三角剖分等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及国内重要刊物上。自1991年至今该团队一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四项。该团队还培养了一大批组合论方面的优秀研究人才,如常彦勋教授、雷建国教授、苑立平教授等。算子逼近与复分析是函数论中的重要分支,郭顺生教授与黄沙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团队用概率方法解决算子对有界变差函数逼近的问题,并得到了开创性成果。此后,用统一光滑模对算子逼近的等价定理和拟中插式算子的逼近等问题进行了完整系统的刻划,填补了国际上有关研究的空白。在复方程函数理论及边值问题,Clifford数不可交换性、典型群上的调和分析以及相应于非欧度量下流形上的全纯函数性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该团队先后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并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由河北省“燕赵学者”蒋春澜教授所领导的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研究团队,近十几年来,引入复几何、K-群及指标理论,在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分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和《Advances in Mathematics》上。相应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教育部二等奖一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杰出青年基金B类,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所培养的博士生纪奎的博士论文201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团队还成功举办了国际数学家大会“算子代数与应用卫星会议”及多次国际学术会议。 此外,学院在应用概率与精算数学、人工智能、学科教学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图像处理、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研究、密码学与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等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真的很难的,在很大程度上,研究拓扑学是需要天赋的!拓扑学起初叫形势分析学,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79年提出的名词。十九世纪中期,德国数学家黎曼在复变函数的研究中强调研究函数和积分就必须研究形势分析学。从此开始了现代拓扑学的系统研究。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有七孔桥问题、欧拉定理和四色问题!
打击你一下,我觉得拓扑学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不过要是真想写,还是可以写一些东西的。以初一的知识很难接触到拓扑学的核心内容,所以你可以写的就只有比较直观的那些东西了最开始可以写写拓扑学的历史:七桥问题等等的……接下来介绍拓扑学中认为两个物体等价的条件:可以通过拉伸互相转变。重点在于不能粘接,不能打洞。在这种意义下,拓扑学认为圆柱面和环带是一样的,球体和正方体是一样的,烟斗和茶杯是一样的囧。。。还有拓扑学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墨笔乌斯带……如果你知识比较丰富的话还可能知道克莱因瓶。还可以讲讲拓扑学的分类:点集拓扑,代数拓扑,微分拓扑,几何拓扑……论文的最后可以写写拓扑学和你们所学的东西的关系啥的。也可以写写拓扑学里现在还未解决的问题,展望一下拓扑学的发展……这就比较困难了单独和我谈谈吧,我可以帮你构思一下比较具体的提纲以上内容均由本人亲自输入,未经本人允许不得拷贝byfizban_yang
段学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长期从事代数学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论、代数李群、有限p群、群论与组合数学的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代数学研究人才。自1952年始,任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近40年。段学复,1914年7月29日出生,陕西省华县人。父亲段大贞为清光绪10年(1884年)甲申进士,母亲雷咏霓亦知书达理。10岁之前,段学复一直在家由父亲教语文,认方块字,读经史书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的教育思想对段学复起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他还跟一位当时在北京学医科的堂兄学完了初小算术。当时附中的教育质量是很高的,教材先进,要求严格,还开有选修课。以傅种孙先生为代表的数学教学更是使段学复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对数学的爱好,1932年高中毕业后段学复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时称为“算学系”)。段学复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先后听过熊庆来、郑桐荪、杨武之、赵访熊、曾远荣等教授的课。这些老师各有特点,使段学复在分析、代数、几何诸方面都得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段学复还选修了来校讲学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N.维纳(Wiener)教授开设的傅立叶级数与傅立叶积分课,旁听了法兰西学院的J.阿达马(Hadamard)院士讲授的偏微分方程课。这些都使段学复开阔了眼界。体育课老师马约翰是使段学复终生难忘的又一位教师。在马教授的热情鼓励和科学训练下,原来非常瘦弱的段学复在一学期之后居然就能顺利地跑完一英里长的距离。正是由于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才使他得以在抗战期间经受住了几千里的长途颠簸。段学复刚入学便认识了华罗庚,从第二年起两人就相当熟了。他们和华罗庚在中文系的一个同乡王兆芹(时风),三个人常常一起吃完晚饭后就在校园里长距离散步,边走边谈,既聊数学,也谈时局。华罗庚对于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作法,为段学复推荐的课外数学书籍等都对段学复有较大的影响和帮助。当时,日本侵略军正在不断扩大侵华战争。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段学复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他参加了1935年12月9日和12月16日的两次示威游行以及1936年2月29日晚在清华大学新体育馆的集体灭灯静坐,抗议大批军警闯入校园逮捕学生。1936年夏,段学复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任助教。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借口所谓芦沟桥事件悍然侵占北平,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段学复于7月29日傍晚与母亲等三人一起离开北平,一路辗转颠簸,于当年10月来到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工作。次年4月6日段学复在西安与中学语文教师雷彬如女士结婚。此后不久,段学复又独自一人去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当年秋天,华罗庚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归来,成为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他讲授的“近世代数”课程以当时问世不久的B.L.范德瓦尔登(vanderWaerden)的《近世代数》第一卷为蓝本,但又做了不少的修改。段学复担任了刻写讲义和批改学生习题的任务。华罗庚还在教师中作过《域论八讲》的系列报告。这些都使段学复的代数学功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另外,华罗庚还主持一个有限群讨论班,参加的有段学复、孙本旺、樊?和徐贤修等。大家轮流报告,素材是P.霍尔(Hall)刚发表不久的重要论文《对P-群理论的贡献》和H.查森豪斯(Zassen-haus)的《群论教程I》。从这时起,华罗庚与段学复开始合作研究p群的计数定理。这也是段学复从事代数学、特别是有限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培养人才工作的开端。1939年上半年,段学复考取了留英公费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他几经波折才于次年9月到达加拿大,进入多伦多大学。同时入学的还有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等。多伦多大学数学系是当时加拿大最大的数学系,段学复的导师R.布劳尔(Brauer)当时正在创建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系里还有G.deB.鲁宾逊(Robinson)和H.S.M.考克斯特(Coxeter)等代数学方面的著名教授。段学复在多伦多选修了四门课程,其中包括布劳尔和鲁宾逊的群论。除此之外,段学复主要是在布劳尔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很快就取得了一些关于p群的成果,并于1941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他于1941年8月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普林斯顿在当时有世界数学中心之称,著名的代数学家J.H.M.韦德伯恩(Wedderburn)就在该校任教。C.谢瓦莱(Chevalley)则是系里30多岁的年轻助教授,学术上非常活跃。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更是汇集了像A.爱因斯坦(Einstein)、H.外尔(Weyl)、J.冯·诺依曼(vonNeumann)等这样一批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在这里,段学复参加了不少课程和讨论班,其中有谢瓦莱的代数几何基础和积分方程,外尔的代数数论和二次型的算术理论,C.L.西格尔(Siegel)的解析数论和超越数论。他还听了S.莱夫谢茨(Lefschetz)的拓扑课和A.丘奇(Church)的逻辑课等。在科研方面,段学复在布劳尔和谢瓦莱的指导下,通过听课、参加讨论班,特别是通过钻研他们已经发表的论文和尚未发表的文稿、书稿,最终与他们合作完成了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论和李群、代数群两方面的重要工作。1943年段学复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之后,他继续留在该校做了两年的博士后,还到E.阿廷(Artin)处作过4个月的访问学习。在此期间,他曾任数学系研究助理。从1945年9月起,段学复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外尔的助手,协助他开设很有特色的群论课,并帮助修订其经典名著《典型群》(1939),受到他的熏陶,一直到1946年回国。在国外的这6年是段学复的数学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时期。这6年里,他学习过的课程几乎涉及到了基础数学的各主要领域。而有幸向布劳尔和谢瓦莱这两位大师学习并与之合作,对于段学复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抗战胜利以后,段学复婉言辞谢了外尔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他认为:落叶归根,祖国总是要回去的;不管怎样,自己的事业只能在中国!1946年7月段学复回到上海。在上海他见到了即将全家赴美的华罗庚,并与之一起参加了李公朴、闻一多两位烈士的追悼会。与此同时,段学复还会见了当时正在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陈省身。陈省身聘请段学复作数学研究所的兼任研究员,负责指导新从浙江大学毕业到所的曹锡华。1946年10月段学复回到了阔别9年的清华园,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从第二年起任代理系主任。在这段时间里,他连续开设了高等代数、高等微积分、近世代数、点集拓扑等课程。1946-1947学年他指导应届毕业生万哲先的毕业论文。1947年上半年,他又指导当时已转到清华大学的曹锡华学习抽象代数和模表示论,并于1948年下半年推荐他赴美到当时在密执根大学任教的布劳尔处作博士研究生。现在曹锡华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起了活跃的代数群科研集体。在代理系主任期间,段学复聘请了许宝騄、申又枨、庄圻泰等北京大学教授到清华大学兼课,又聘请由英国回来的闵嗣鹤到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12月13日清华园先北平而解放。段学复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气象鼓舞下,他不顾自己大病初愈的身体,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繁重的教学、科研和行政领导工作中去。1950年春天华罗庚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与其同时回国的程民德也应邀到清华大学任教。在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从1949年到1952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出了一批后来成为各方面骨干的优秀人才,其中在代数学及其相近领域工作的有万哲先、丁石孙、曾肯成、裘光明、王萼芳等人。段学复从1950年至1987年一直担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1950-1952年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52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主任,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参加了1956年国家“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等全国科学规划及数学学科规划的制定和名词审定工作,参加了教育部和高教部的科研规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材编审工作。1981年上半年段学复主动辞去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的职务。但他的工作担子并没有减轻很多。1981—1984年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数学评议分组成员兼召集人之一,同时还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和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学报》、《数学通报》和《数学年刊》编委,《数学进展》主编(1980-1987)、名誉主编。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数学卷执行副主编,数论、代数学分组主编。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几十年来,段学复先后发表了约30篇学术论文以及一些其他论著。作为一个数学家,段学复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代数学。他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就是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特别是指标块及其在有限单群和有限线性群构造研究中的应用上。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研究有限群在特征为素数P的域上的表示,当P能够整除群的阶时,其表示与通常的有限群在特征0的域上的表示有很大的不同,理论更加复杂、深刻。这一理论自1935年由布劳尔创立,到40年代已初具规模。就在这时段学复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布劳尔1942年发表的重要论文《论阶恰含某素数的一次幂的有限群》的指引下,他在同一题目的博士论文(普林斯顿大学,1943年)中,在与布劳尔合作并继续布氏的工作而完成的两篇论文中取得了一些迄今仍有意义的重要成果。它们主要是:(1)得出了其阶为pqbm的某些单群的结构,其中p和q是互不相同的素数,b和m为正整数且满足m≤p-1。(2)证明了L.E.迪克森(Dickson)在其《线性群》一书中所列出的单群表直到阶都是完全的。(3)对于pg'阶的线性群,这里p为素数且(p,g')=1,当其维数≤(2p十1)/3时,确定了它们的构造。为了得到这些结果,段学复证明了模表示论的一些基本事实,例如他确定了pg'阶群的p块的布劳尔树的重要性质。他证明的三个引理,分别被人们称为“(布劳尔-段-)斯坦顿(Stanton)原则”、“(布劳尔-段)指标块分离原则”和“布劳尔-段定理”。几十年已经过去,但这些成果并未失去它们的光彩。这一方面是由于它们所涉及的问题始终是有限群理论研究的主流,这些工作是后来发展的起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有的新结果仍然无法绕过或者替代段学复自己以及他和布劳尔合作得到的上述结果。正因为如此,这些结果被详细地写入W.费特(Feit)的表示论名著《有限群的表示理论》,并为群论工作者广泛引用。据不完全统计,在1945年以来的数学论著中,引用段学复的论文的就有30多处。50-60年代,段学复沿着这一研究方向继续工作。这期间他在北京大学组织过两次有限群模表示论讨论班,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特别是通过1964-1966年的讨论班培养的研究生洪加威、李慧陵,他们决定了一些特殊类型的单群。就在他们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国在这个方向的研究被中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有限单群分类的工作在国际上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段学复指导学生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突出的是博士生张继平。他用表示论和单群分类定理彻底解决了维数小于p的复线性群的结构问题。段学复在代数李群方面也做了出色的工作。复数域上的代数李群是一个复矩阵群,其中的矩阵由其系数所满足的一组代数方程式所决定。这一概念的萌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出现,这之后被人们遗忘了50年。但在此期间,E.嘉当(Cartan)和外尔对李群李代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43年,谢瓦莱首先在其题为《矩阵间的一种新关系》的论文中引进了利用矩阵的张量不变量而得到的矩阵复型的定义,然后又进一步利用矩阵的复型给出了特征为0的域上n维矩阵李(Lie)代数的子代数为代数李代数的定义。这时段学复跟随他学习李群、李代数,并合作发表了论文,概述了谢瓦莱-段学复合作工作的证明线索,而全文则因为两位作者之间的联系一度中断,迟至6年以后才得以发表。在文中他们证明了代数李群的如下基本定理:“每个代数李群的李代数是代数的李代数,而每个复数域上的代数李代数必定是某个代数李群的李代数”。由于有了这个定理,就可以利用李代数的方法把代数李群推广到特征为0的任意域上去。著名数学家A.博雷尔(Borel)曾经指出:40年代中期谢瓦莱和段学复用李代数的方法把代数李群推广到特征零的任意域上,这是1955年线性代数群一般理论诞生的前奏。80年代中,蓝以中曾进行与代数李代数有关的研究。事实上,段学复在这方面最早的一篇论文是《关于幂零矩阵的复型的一个注记》。在这篇论文中,段学复对前述谢瓦莱的第一篇文章里的定理6,给出了一个利用矩阵若尔当(Jordan)标准型的计算的直接而简单得多的证明,并将其加强且推广到特征p≠0的域上。由于P.L.M.叙洛夫(Sylow)定理的成立,p群的研究在有限群理论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早在30年代末霍尔关于p群的重要论文刚发表不久,段学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与华罗庚合作研究了含有指数为p2(p>2)的循环子群的p群,给出了有关的计数定理,并对这种群作了完全分类,其结果用英文发表。在此基础上,华罗庚进行推广,引进了p群的秩(即pn阶群中包含的最大循环子群的指数pn-a中的a)和伪基底的概念,证明了任意奇数阶p群必有伪基底,并证明了循环子群的个数的米勒(Miller)定理的推广等计数定理(见“p群的某些计数定理”)。段学复运用华罗庚的上述结果,通过精细的分析计算,对于奇数阶p群中子群个数的库拉考夫(Kyπaков)定理进行了推广,证明了奇pn阶秩a的p群中pm阶子群的个数N(m)modp3当2a+1≤m≤n时必为1,1十p,1十p十p2或1十p十2p2之一。这方面后来有很多外国尤其是苏联的数学家进行研究,至今仍然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段学复还对华罗庚的伪基底定理给出了一个更加简明的证明。主要从80年代初起,段学复和王萼芳的学生徐明曜、唐守文等人在上述几篇论文的思想指引下和发展中进行工作,在p群的幂结构和换位子结构之间的联系上取得了研究成果。唐守文继续段学复1939年对于具有循环弗拉蒂尼(Frattini)子群的有限p群的工作,最终给出了这类p群的一个完全分类。段学复在《关于p群的一个定理》中,利用换位元素的运算法则证明了:若p群G包含一个最大交换正规子群A且G/A为循环群,则A/Z≌K,其中Z是G的中心而K是G的换位子群。对于G的上、下中心群列中相应的子群,他也证明了存在相应的同构。这项工作为一些中外学者所引用。布劳尔与段学复还有一些未发表的关于p群的工作,手稿保留至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组合数学与离散数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有限群理论与组合数学(包括区组设计、有限几何、图论等)、编码理论以及密码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有限群的计算机方法、算法复杂度以及实用软件的研制等工作也由于其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从60年代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70年代前期,段学复为某科研部门进行了几项应用问题的研究,所给出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使计算时效提高了许多倍。他还与其他同志一道开办讲习班,为实际工作部门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受到有关部门的嘉奖。“文化大革命”以后,他进一步在计算群论与组合数学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与王萼芳一起合作培养了王杰等5名这个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985年,段学复领导的群论科研集体中的王萼芳、石生明、徐明曜三人的“有限群及其表示论与组合数学”科研项目被评为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他的《有限群对一类组合问题的应用》获某科研部门科技成果奖。1985年10月9日,段学复荣获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工作50年荣誉奖状”,1989年11月1日荣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章”。1990年12月荣获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从事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毕生为建系、育才而奋斗1952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全国解放所带来的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部在较大范围内对所属高等院校的地区分布、专业设置以及教学科研力量的配备等方面作了合理的调整。北京大学新的数学力学系由原来的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燕京大学三校的数学系组建而成,段学复受聘为系主任。新中国百业待举,需要大量的各种人才。北京大学任重道远,仅数学力学系每年就要招收近200名大学生,培养约十名研究生。然而,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仅有30名左右的教师,只有分析和高等数学两个教研室。不仅缺乏微分方程、概率统计以及计算数学等重要学科方向的教学科研力量,而且由于西方对我国的全面封锁,就连课堂教学用的教材都十分稀少。面对这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年仅38岁的段学复团结全系教职工,特别是1955年以后,在系副主任程民德教授的协助下,支撑体弱多病的身体为筹建新的数学力学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首先是在学习苏联上下功夫:一是派出去,曾先后有4名教师赴苏学习;二是请进来,有系主任顾问、苏联力学家别洛娃(Белва)到系亲自指导5名力学研究生,且不久之后就在校教务长周培源教授的支持和协助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力学专业。身为系主任的段学复十分重视发挥专家的作用,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也要安排与别洛娃会谈工作,在1953-1954学年中甚至每周一次。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推广重要的教学环节——习题课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当时到系里讲学的苏联代数学及概率论专家E.Б.邓肯(Дынкин)和波兰数理统计学家菲茨(Fitz),为在国内领先成立概率论教研室作出了贡献。其次是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国内专家的力量,如配合高等教育部于1954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举办了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讲习班,听讲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100多人,这为扩大专业队伍进而设置微分方程教研室带了个好头。1955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又成立了计算数学教研室,为在国内发展这一方向奠定了基础。此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还与莫斯科大学制备了科学研究合作规划。在教材建设方面,自50年代起,在段学复的亲自参加下,经全系教师的努力,先后译出了A.Г.库洛什(Kypoш)的《高等代数》、A.Я.辛钦(Хинчин)的《数学分析》和B.И.斯米尔诺夫(Cмирнов)的《高等数学教程》等书籍,解决了教学的急需,其中公开出版的也为兄弟院校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和参考书。就这样,在全系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从1952年到1966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为国家培养出了约2000名本科毕业生和数十名研究生,同时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系主任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段学复的身体不好,长期患有胃肠溃疡。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没有停过。他多次开设高等代数、近世代数、李代数等课程,带研究生,指导学生撰写论文。1952-1966年段学复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培养出了许以超、沈光宇、蓝以中、徐明曜、卢才辉等代数方面的本科生和石生明、洪加威、李慧陵等研究生。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段学复在1952-1966年间举办了两期有限群模表示论讨论班。第一次是在1954—1955年,他与聂灵沼、万哲先合作撰写讲义,无保留地提出自己所了解的重要研究课题,引导王萼芳研究阶≤27000的有限单群,取得了成果。第二次是受教育部的委托于1964—1966年间举办的。段学复与王萼芳合作编写了讲义,并有陈重穆等外单位教师和本系的研究生参加,开展专题研究、撰写论文。现在陈重穆已经在西南师范大学建立起了活跃的有限群科研集体。1960—1966年段学复还兼任北京电视大学数学系主任,两次参加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工作,写文章、作报告,并撰写了《对称》一书,为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付出了心血。从1978年起,随着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段学复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集中力量培养出了有限群及其表示论和计算群论与组合数学这两个方向的5名博士和14名硕士研究生,还指导了一名博士后。同时也培养了丘维声等中青年教师和一些外校的进修教师。1988年,他参加编写的《高等代数》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段学复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1982年他主持中国数学会第一届全国代数学学术交流会,1984年主持北京国际群论讨论会,并主编了会议论文集。直到1988年离休之后,段学复仍然在为我国的数学事业勤奋工作。近年来他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的科研项目,培养博士生、指导博士后。同时他仍然用相当大的精力关心和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段学复的座右铭是“实事求是,认真严谨”。多年的治学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必须勤学多练,打好基础,学深学透,做到能够灵活运用,至少有一两手过得硬的功夫。抓住问题后,要在掌握前人已有的主要工作的基础上,开阔思想,多方探索,锲而不舍,以期一旦贯通,得到成果。他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乐事,认为:师不必贤于弟子,能培养出胜过老师的学生是为师的最大快乐。段学复曾经多次患病,特别是1959年夏天做的直肠癌切除手术,给他带来了永久性的不便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与疾病做了顽强的斗争,一直坚持工作。
校园网络搭建毕业论文
维护校园网网络安全需要从网络的搭建及网络安全设计方面着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网络进行搭建,通过物理、数据等方面的设计对网络安全进行完善是解决上策,现在我就整理了一份,校园网搭建的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校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上的应用更加丰富。同时在多媒体教育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对校园网络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因此需要一个高速的、具有先进性的、可扩展的校园计算机网络以适应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并满足学校各方面应用的需要。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学校领导、广大师生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学校未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将是构筑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之上,通过加大信息网络教育的投入,开展网络化教学,开展教育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服务等将成为未来建设的具体内容。
调研情况
学校有几栋建筑需纳入局域网,其中原有计算机教室将并入整个校园网络。根据校方要求,总的信息点将达到 3000个左右。信息节点的分布比较分散。将涉及到图书馆、实验楼、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主控室可设在教学楼的一层,图书馆、实验楼和教学楼为信息点密集区。
需求功能
校园网最终必须是一个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项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并能够有效促进现有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提高学校办公质量和效率,以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设计特点
根据校园网络项目,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设备选型的性能价格比,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为学校设计成一个技术先进、灵活可用、性能优秀、可升级扩展的校园网络。考虑到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网络结构、网络应用、网络管理、系统性能以及远程教学等各个方面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最大程度地保护学校的投资。学校借助校园网的建设,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应用系统及教学资源,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信息快捷、无地理限制等优势,真正把现代化管理、教育技术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与办公管理当中。学校校园网具体功能和特点如下:
技术先进
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具有高带宽1000Mbps 速率的主干,100Mbps 到桌面,运行目前的各种应用系统绰绰有余,还可轻松应付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应用要求,且易于升级和扩展,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投资;
网络设备选型为国际知名产品,性能稳定可靠、技术先进、产品系列全及完善的服务保证;
采用支持网络管理的交换设备,足不出户即可管理配置整个网络。
网络互联:
提供国际互联网ISDN 专线接入(或DDN),实现与各公共网的连接;
可扩容的远程拨号接入/拨出,共享资源、发布信息等。应用系统及教学资源丰富;
有综合网络办公系统及各个应用管理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
有以WEB数据库为中心的综合信息平台,可进行消息发布,招生广告、形象宣传、课业辅导、教案参考展示、资料查询、邮件服务及远程教学等。
三、校园网布局结构
校园比较大,建筑楼群多、布局比较分散。因此在设计校园网主干结构时既要考虑到目前实际应用有所侧重,又要兼顾未来的发展需求。主干网以中控室为中心,设几个主干交换节点,包括中控室、实验楼、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中心交换机和主干交换机采用千兆光纤交换机。中控室至图书馆、校园网的主干即中控室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楼之间全部采用8芯室外光缆;楼内选用进口6芯室内光缆和5类线。
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配服务器7台,用途如下:
① 主服务器2台:装有Solaris操作系统,负责整个校园网的管理,教育资源管理等。其中一台服务器装有DNS服务,负责整个校园网中各个域名的解析。另一台服务器装有电子邮件系统,负责整个校园网中各个用户的邮件管理。
②WWW服务器1台:装有Linux操作系统,负责远程服务管理及WEB站点的管理。WEB服务器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APACHE服务器,用PHP语言进行开发,连接MYSQL数据库,形成了完整的动态网站。
③电子阅览服务器1台:多媒体资料的阅览、查询及文件管理等;
④教师备课服务器1台:教师备课、课件制作、资料查询等文件管理以及Proxy服务等。
⑤光盘服务器1台:负责多媒体光盘及视频点播服务。
⑥图书管理服务器1台:负责图书资料管理。
在充分考虑学校未来的应用,整个校园的信息节点设计为3000个左右。交换机总数约 50台左右,其中主干交换机5台,配有千兆光纤接口。原有计算机机房通过各自的交换机接入最近的主交换节点,并配成多媒体教学网。INTERNET接入采用路由器接ISDN方案,也可选用DDN专线。可保证多用户群的数据浏览和下载。
四、网络拓扑图
光纤以太网技术是现在两大主流通信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即以太网和光网络。它集中了以太网和光网络的优点,如以太网应用普遍、价格低廉、组网灵活、管理简单,光网络可靠性高、容量大。光以太网的高速率、大容量消除了存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带宽瓶颈,将成为未来融合话音、数据和视频的单一网络结构。光纤以太网产品可以借助以太网设备采用以太网数据包格式实现WAN通信业务。目前,光纤以太网可以实现10Mbps、100Mbps以及1Gbps等标准以太网速度。
光纤以太网设备是以第2层LAN交换机、第3层LAN交换机,SONET设备和DWDM为基础。一些公司推出专为出了光纤以太网交换机,这种交换机具有多种特性,可以尽量确保服务质量(如实现数据包分类和拥塞管理等)。这种产品均可能要求下列关键技术和性能:高可靠性、高端口密度、服务质量保证等功能。
光纤以太网业务与其他宽带接入相比更为经济高效,但到目前为止它的使用只限于办公大楼或楼群内已铺设光纤的地方。使用以太网的这种新方法的战略价值不仅仅限于廉价的接入。它既可用于接入网,也可用于服务供应商网络中的本地骨干网。它可以只用在第2 层,也可以作为实现第3层业务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支持IP、IPX以及其他传统协议。此外,由于在本质上它仍属于LAN,因此可用来帮助服务供应商管理企业LAN及企业LAN和其他网之间的互连。
综合布线检测:简单的从几个角度说明。线缆(包含规格),信号,使用便捷程度,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隐蔽工程做的怎么样?等等方面说明综合布线的施工规范(参考综合布线施工规范)1、例如:网络:线缆完好无损,信号正常使用,无裸线,隐蔽工程符合国家规范(我只是简明扼要的说明下,你自己写的详细点)2:小区综合布线包括:网络,电话,可视对讲 ,监控,周界,电子巡更,门禁,停车场系统,有线电视,这些系统,常见的小区都这几个系统,了解下系统的组成,产品的特性,就OK综合布线分析方面:例如:1、网络布线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然后说明星型拓扑结构的优点(网上有很多,百度以下)。2、其他系统也一样,首先说明产品的优势,再说明系统的优势,再从便捷性,灵活性、扩展性、系统模块话。等等方面分析系统的优势。
、规划背景问题描述,计算机网络规划需求分析2、网络总体方案设计(包括局域网、接入网等)、该方案的特点。(网络拓扑设计)3、网络体系结构设计:确定主干网,分支网采取何种组网技术;4、选择通信媒体:用户端和中继系统选定传输电缆和传输资源;5、节点规模设计:确定网络的主要节点设备(服务器、客户机、交换机等)的性能指标、台数;6、网络服务器、工作站选型与配置。7IP地址子网划分及方案。8、参考文献(包括互联网上的引用信息)。背景资料1、某市电业局网络规划某市电业局新公楼高16层,共计有160个房间。主楼的南面是附楼,附楼高2层,每层有6个房间,共38个信息点。原电业局公楼(老楼)离新公楼约公里,高5层。该市A区供电局与局新大楼相距100米,其他四个区的供电局(B区、C区、D区、E区)离局新大楼20公里以上。修验厂在老楼院内,离老楼约100米。油务楼、保护仪表间距离老楼分别为150米、130米。油务楼周围还有物资仓库、高压试验楼、修验厂房各有2个信息点,距离在80米之内。局新大楼一期网络工程可上网约120个信息点,老楼计算机应用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目前已有48个信息点。随着生产发展,对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现代化要求的提高,对数据流畅通和信息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对市电业局网络系统进行总体设计。2)保留原有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让MIS原有功能模块或子系统仍能继续运行。3)解决全市局范围内的网络通信、公自动化等问题,使网络系统性能、计算机应用水平达到一个新水平。4)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扩充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一次布线后新楼最大可供500个信息点联网,老楼最大可供200个信息点联网。
要真正的高手才可以动手
更深了解路由器,交换机,PC机之间的配置与应用,熟练掌握一些简单的的网络应用和连接,熟练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掌握DHCP、ACL、VLAN、和NET协议和相应的技术;提高对实际网络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设计需要划分为四个子网层面的小区性的网络通讯。采用软件cisco,可以更好的实现各种不同网络设备互相配合与联系,以达到最佳的局域网通讯效果。
网络工程毕业设计的拓扑图不可以用别人的,因为拓扑是每个项目唯一的,必须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独立创建和构建一套具体拓扑。
Flash可以包含简单的动画、视频内容、复杂演示文稿和应用程序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任何内容。它不仅能够制作出许多眩目多彩的效果,只要你肯赋予它一定的情景,它也会模拟出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通过flash生成的动画文件非常小,可以很好的用在网页设计及更多的领域。
、规划背景问题描述,计算机网络规划需求分析2、网络总体方案设计(包括局域网、接入网等)、该方案的特点。(网络拓扑设计)3、网络体系结构设计:确定主干网,分支网采取何种组网技术;4、选择通信媒体:用户端和中继系统选定传输电缆和传输资源;5、节点规模设计:确定网络的主要节点设备(服务器、客户机、交换机等)的性能指标、台数;6、网络服务器、工作站选型与配置。7IP地址子网划分及方案。8、参考文献(包括互联网上的引用信息)。背景资料1、某市电业局网络规划某市电业局新公楼高16层,共计有160个房间。主楼的南面是附楼,附楼高2层,每层有6个房间,共38个信息点。原电业局公楼(老楼)离新公楼约公里,高5层。该市A区供电局与局新大楼相距100米,其他四个区的供电局(B区、C区、D区、E区)离局新大楼20公里以上。修验厂在老楼院内,离老楼约100米。油务楼、保护仪表间距离老楼分别为150米、130米。油务楼周围还有物资仓库、高压试验楼、修验厂房各有2个信息点,距离在80米之内。局新大楼一期网络工程可上网约120个信息点,老楼计算机应用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目前已有48个信息点。随着生产发展,对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现代化要求的提高,对数据流畅通和信息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对市电业局网络系统进行总体设计。2)保留原有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让MIS原有功能模块或子系统仍能继续运行。3)解决全市局范围内的网络通信、公自动化等问题,使网络系统性能、计算机应用水平达到一个新水平。4)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扩充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一次布线后新楼最大可供500个信息点联网,老楼最大可供200个信息点联网。
so easy啊,我刚写完论文,先帮你完成一个基本的,后面慢慢完善。
正文:本网络拓扑是某学校的网络拓扑图,该学校有教学楼区、宿舍楼区、图书馆区三个物理区域,并且由于需求,该学校内部需要搭建DHCP、WEB、DNS、FTP等服务器以及实现校园网网络全网通信。
本课题设计的校园网络采用园区网三层架构,分别为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接入层采用XXX(型号,图片太小,看不到)交换机,分别部署在教学楼区、宿舍楼区、图书馆区,实现终端的网络接入。汇聚层采用3台XXX(型号,图片太小,看不到)交换机,用来连接接入层与核心层,并且采用双链路与核心层相连,实现冗余备份负载均衡。核心层采用两台XXX(型号,图片太小,看不到)交换机,两台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链路聚合,实现数据的高速转发。校园网边界路由器通过XXX型号防火墙连接外网,实现校园网与Internet通信;通过XXX型号交换机与服务器集群相连,提供各种服务;以及与网络中心相连。
技术:接入层,划分VLAN、MAC地址端口绑定(看是否需要)。汇聚层交换机,将网关配置在汇聚层,下联接入层交换机的端口配置为TRUNK,上联核心层交换机的接口启用三层接口,跑路由,可选择OSPF或RIP(静态也行)。核心层交换机之间做链路聚合,与上联路由器的接口以及下联汇聚交换机的接口都采用三层接口,然后跑路由。做VRRP或HSRP(该PT模拟器可以打命令,但是功能实现不了,可以采用GNS3软件来做)。路由器,启用动态路由,把与核心层交换机以及内部服务器交换机以及网络中心的接口宣告到动态路由里面,然后配置一条缺省路由指向外网。
缺陷:该拓扑图规划有几处不合理,你的上面那个区域,也就是内部服务器那个地方,该区域不应该放在那个地方,如果你有服务器想要对外开放,也就是想要让外网的人也能访问到该服务器,那你应该将这个区域放置连接在防火墙,我们称他为DMZ区域。其他不想让外网的人访问的服务器,也就是校园里面自己要访问的服务器,你应该将他们连接在核心层的两台路由器上,这样才合理。你这样的连接,无论是开题答辩,还是论文答辩的时候,肯定被老师叼了,一看图就有问题,更被说问你技术方面的问题了。还有图书馆区域,你那台电脑是想表示用无线连接到无线路由器吧?这个功能该模拟器可以实现,你可以用笔记本代替那个台式电脑,然后换上一个无线网卡,就能连接到无线路由器了。
如有问题,咱继续探讨
相关范文:
Ipv6在高校校园网中的应用
摘 要 文章对ipv6基本概念,ipv6的实现技术及实现ipv6的现行技术进行了阐述,结合学校校园网的ipv6实际解决方案,系统描述了ipv6在网络出口设备Cisco6503上的配置和在ipv6在网络核心设备Cisco6513上的配置,以及ipv6在我校校园网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ipv6;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
1 引言
现有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影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201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分配1000多个地址。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IPv6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扩大地址空间、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改善服务质量(QoS)、安全性有更好的保证、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动性、更好实现多播功能。
2 ipv6实现技术概述
从ipv4到ipv6 的转换必须使ipv6能够支持和处理ipv4体系的遗留问题。目前,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ipv4 到ipv6 的转换问题,并且已提出了很多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双协议栈技术
在开展双堆栈网络时,主机同时运行两种协议,使应用一个一个地转向ipv6 进行传输。它主要用于与ipv4 和ipv6设备都进行通信的应用。双堆栈将在Cisco Ios软件平台上使用,以支持应用和Telnet,Snmp,以及在ipv6传输上的其它协议等。
隧道技术
随着ipv6网络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局部的ipv6 网络,但是这些ipv6网络需要通过ipv4 骨干网络相连。将这些孤立的“ipv6 岛”相互联通必须使用隧道技术。利用隧道技术可以通过现有的运行ipv4 协议的Internet 骨干网络( 即隧道)将局部的ipv6网络连接起来,因而是ipv4向ipv6 过渡初期最易于采用的技术。
路由器将ipv6 的数据分组封装入ipv4,ipv4 分组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是隧道入口和出口的ipv4地址。在隧道的出口处,再将ipv6分组取出转发给目的站点。隧道技术只要求在隧道的入口和出口处进行修改,对其他部分没有要求,因而非常容易实现。但是隧道技术不能实现ipv4 主机与ipv6 主机的直接通信。
网络地址转换/ 协议转换技术
网络地址转换/ 协议转换技术NAT-P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al Translation)通过与S||T 协议转换和传统的ipv4 下的动态地址翻译NAT 以及适当的应用层网关(ALG)相结合,实现了只安装了ipv6 的主机和只安装了ipv4机器的大部分应用的相互通信。上述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支持ipv4的互联网到支持ipv6 的互联网的转换,我们期待ipv4 和ipv6 可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互相兼容。目前,6tot4 机制便是较为流行的实现手段之一。
3 我校校园网ipv6解决方案
我校共有两个校区:老校区和新校区,两个校区之间通过新校区的Cisco6513和老校区Cisco6509万兆相连,Cisco6513又与边界出口Cisco6503相连。
网络拓扑图如下(图1):
针对网络从IPv4向IPv6演进过程中面临的IPv4和IPv6相互之间的通信以及如何实现IPv6网络与现有IPv4网络无缝连接等问题,所以我校在教育网上采用
隧道技术、双栈技术和地址头翻译技术实现对ipv6网络的互访,即借助当今纯熟的ipv4技术,对ipv6数据包实行ipv4格式的封装与解封装。
我校实际的ipv6配置如下:
在核心设备6573的ipv6配置如下: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2/47
description cumt ipv6 link
ipv6 address 2001:DA8:100D:1::2/64 // 6513与6503的三层对接ipv6地址的配置
interface Vlan12
no ip redirects
ipv6 address 2001:DA8:100D:2::1/64 // ipv6的vlan配置
ipv6 enable //在Cisco6513上启动ipv6协议
ipv6 route ::/0 2001:DA8:100D:1::1 // ipv6默认路由配置
在出口设备Cisco6503上的ipv6配置如下: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3/47
ipv6 address 2001:DA8:100D:1::1/64 // 6503与6513的三层对接ipv6地址的配置
ipv6 route 2001:DA8:100D::/48 2001:DA8:100D:1::2
ipv6 route ::/0 2001:DA8:A3:F00B::1
ipv6 unicast-routing // ipv6的路由配置
interface Tunnel0 //ipv6隧道配置
ipv6 address 2001:DA8:A3:F00B::2/64 //源端的ipv6地址
ipv6 enable//启动ipv6协议
tunnel source //隧道源端ipv4地址
tunnel destination //隧道目的端ipv4地址
tunnel mode ipv6ip //隧道模式为ipv6
教育网防火墙上的配置如下:
access-list 102 extended permit ip any host //允许校内及校外的访问通过ipv6隧道
目前ipv6在我校已经很好的应用起来,校内用户能够方便的访问外面的ipv6网络资源,而我校也已经分别建立了ipv6的www服务器及ipv6的DNS解析,以提供外面用户对我校ipv6网络资源的访问。
(图1)
4 结论
ipv6在我校的良好应用,进一步体现了ipv6的强大魅力,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ipv4,但是,在不远的将来ipv6一定能够取代ipv4,从而实现全范围的纯粹的ipv6网络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实现ipv4向ipv6过渡的隧道技术6tot4.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年 第18期
[2] 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综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2年 第4期
[3] 如何从ipv4过渡到ipv6. 计算机时代. 2004年 第8期
其他相关:
论文提纲格式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能不能把你论文发给我啊 我现在急用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