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环境下,传媒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为目标的媒体改革在理念思路、内容形式、业务形态、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方面进行艰辛的探索和创新实践,虽然有突破,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2018年,中宣部提出要在2020年底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国全覆盖的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如何变革,又会遇见哪些挑战,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目前,融媒体行业在内容生产、体制机制、行业理念等方面,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革。
其一、内容的深度开发
融媒体的发展实现了采集一体化,由一个团队共同完成,采集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能够完全满足各类媒体的编辑需求,再由二次加工处理深度开发,形成规模声势,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权威、真实、全面客观性,同时提高传媒业信息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并引进新的技术,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
其二,体制重构及资源整合的变革
融媒体中心整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变各自服务为共同服务。同时,融媒体重构了管理体制与事业体制,将原来由广电行政部门设立的广播电视台、县委宣传部设立的内部报刊、县政府设立的政府网站整合起来,设立统一法人机构——县融媒体中心,并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方式。
其三,媒体行业理念、媒体手段的创新
媒体融合是我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追求信息传播的优化过程,它正改变着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获取、经营管理等方面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面对市场需要,媒体需要向融合转型,这是媒体经营理念的创新,也是媒体方式方法手段的创新。
参考中科院系科技企业中科闻歌提出的融媒体中心建设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媒体融合,在五个方面大有可为,即技术业务的融合;内容渠道的融合,发声渠道的融合,媒体资源的融合,多级媒体的融通。
中科闻歌融媒体建设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县级媒体建设不仅要把握好媒体融合转型的历史性机遇,也应注意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的差异化服务提供、新技术影响、信息监管等方面的挑战。
其一,融媒体面临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功能服务的挑战。在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开拓互联网思维化,增强用户思维,为用户提供具有差异性的产品与服务。
其二,融媒体要面对新技术融合的挑战,例如:5G的来临,除了速度的提升外,对以往任何一代通信技术都有颠覆性的影响。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用最好、最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
其三,在融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过程和传播者上传的信息缺乏完善的监管,其真实度难以保证,再加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发布、原创资讯不足、转发较多、新闻权威性不强、信息价值不足等,都给融媒体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个人隐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相继出现,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融媒体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也应规避因资讯质量、信息安全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4.推进融合,运用新技术。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即是因为有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要运用新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司我应该怎么办
1、首先准备好适合写有关融媒体中心的论文开题报告的纸张和笔。2、其次在纸张的第一页的最上方写上融媒体中心开题报告标题,之后在下一行开始写。3、最后在第二行写上有关融媒体中心的理解和总结出来的经验。
方法如下:
首先,你的专业是什么?核心期刊文章写作都不难,关键你要根据你的工作来考虑。发表文章首先要了解符合你工作内容方面的核心期刊,这个可在网上确定,了解中国的核心期刊目录。
然后确定你写的大致内容,确定方向,检索一些这方面的参考资料,然后完成这篇你自己的文章,在引用别人文章的地方标注,并在最后列出参考文献。
其次,在确定所要投稿的期刊后,投稿者可参照样刊,根据期刊的学术要求对论文进行整理,注意字数、注释和格式规范等,然后再向其投送稿件。另外,正规期刊一般都有稿费。所以,同学们在投稿之前务必认真弄清楚期刊的具体要求,根据自身能够承受的经济条件择优投稿。
再次,投稿也有学问,最规范的方式是按照所投期刊的格式要求撰写和编辑论文,并以邮寄的方式投稿时附上论文的相关说明。这样不仅形式严谨,方便编辑采用,还能防止因期刊编辑人员不慎泄露电子版本而造成的论文盗用事件。
在接到正式录用通知后,投稿者再将电子版本发送给编辑部,这样也能有效防止一稿多发的乌龙事件。根据经验,论文字数一般控制在10000字左右最好,太短了说不清问题,太长了版面又有限。当然每个期刊的具体要求不同,具体还是以所投期刊的要求为准。
此外,一旦论文被录用,要与编辑保持联系,确保文章的发表不出问题。
最后,谈一谈论文的学术规范问题。因为当下多重原因导致学术规范问题严重,学术腐败时有发生。学术论文严禁抄袭,特别是对于那将要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来说,学术造假可能结束你的学术生命。因此,现在的硕士研究生,特别是那些将要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学一定要重视学术规范问题。
论文发表的一般程序
如何发表论文这是研究生、博士生、职称评定者很是头痛的问题。其实,只要方法掌握得当,发表学术论文应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想出钱的,可以直接投杂志社。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耐心,多投多等,这个方法很能体现时间就是金钱。
多耗些时间,换来的就是免费发表。优点就是不用出版面费。缺点是别人毕业了,你还在等文章发表出刊,等得让答辩的导师都为你着急。或者是别人已经评上高级职称了,拿高工资了,你还在那里苦苦等待,时间的浪费就是金钱的流失!
由于这些人非专业人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杂志是联系了,但发表的期刊出刊时间摸不准,目的是为了赚作者的几十元钱,连哄带地收钱办事,最后落得作者错过了用刊时间,或者作者多交了些许版面费。
最适合可靠的做法就是找专业的代理机构发表,这些机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越是诚信的公司,期网站上介绍公司的资料越详细。
国内外主流媒体采用代理授权发稿模式,企业可通过媒体代理商联系发稿,或者自己投稿,投稿是免费的,但投稿被媒体记者采用的概率非常低,除非文章很有深度价值。通过媒介平台发稿可以是企业宣传稿也可以是产品发布会、活动组织等宣传稿件。主要新闻媒体资源:中央电视台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日报 中国网 央视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西藏网 中国文明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经济日报 新浪网 中青在线 华龙网 未来网 长城网 东方网 环球人物网 城市网 腾讯 网易 凤凰 搜狐 安徽网 中安在线 虎嗅 36氪 四川新闻网 东北新闻网 大众网 大洋网 齐鲁网 东南网 红网 深圳新闻网 华声在线 泉州经济网 泉州网 中金在线 福建电视台 东南网 东南新闻网 厦门日报 福建之窗 福建日报 厦门网 特区晚报 汕头都市报 汕头经济特区报社 茂名市信息网 大华网 深圳晚报 深圳商报 深圳特区报 南方网 南风窗 广州日报 大洋网 邯郸新闻网 重庆日报 重庆晨报 重庆晚报 长江日报 江苏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 澎湃新闻 新民晚报 四川在线 新疆新闻网 内蒙古新闻网 湖州在线 钱江晚报 黑龙江新闻网 证券日报 中国企业家 农村金融时报 中国花卉报 中国建材报 中国纺织报 经济杂志 中国服饰报 中国经济信息
通过投稿的形式,通过熟人介绍,通过在网上搜索正规的媒体刊物,必须能在网上查到有刊号的杂志。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投稿,有一些学术期刊就是专门有论文的,可以给他们投稿。熟人曾经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论文,通过熟人介绍也可以给这些期刊刊投稿。
第一步:投稿.这是论文发表人员选择好投稿期刊之后,将自己的论文稿件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窗口、QQ或者微信即时通讯软件这三大方式发送给编辑.第二步:审核即审稿.投稿之后,编辑会按照投稿顺序对论文进行审稿,有的期刊杂志收取审稿费,如果您的论文需要加急发表,请在投稿时标注清楚,可能会产生加急费用.审稿环节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影响了论文发表周期的长短,关于论文发表时间影响因素可以咨询学术堂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文审稿可能会反复进行.第三步:审稿结果.主要介绍通过审稿被录用的论文.通过杂志社论文三审的论文,杂志社会下发录用通知书,并注明预安排在某年某期发表,之所以是预安排,是因为还没交纳版面费.关于论文三审可以进入学术堂了解,了解一些审稿知识.第四部:交费.这里的交费主要是版面费,交纳之后,论文才会正式进入安排刊期出版流程.第五步:安排发表.版面费到位之后,即可安排刊期,并按照日期出版见刊.少部分论文发表可能会延期,原因很多,例如:有人安排加急.第六步:寄送样刊.论文见刊之后,会给作者寄送一本样刊,作为用途上交的材料.到此整个的论文发表流程结束.(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你得先了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融媒体时代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浅议论文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那么什么样的议论文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融媒体时代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浅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传统媒体、新媒体不断融合、创新,新形势下各类媒体对传播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融媒体时代对传播人才需求变化的思考,提出新闻传播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就创造性思维课程的教学创新和实践进行探索,希望能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教学创新;实践探索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播理念与传播技术,融传媒与受众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媒体、新媒体不断发展、融合、创新,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上发生了变革,新兴媒体在传媒市场的博弈中同样追求传播内容及形式上的创新,媒体对传播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传统媒体、新媒体人才需求信息的关注,发现媒体对传媒人才的需求除注重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专业业务技能及多媒体应用技能外,越来越看重从业者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传媒人才离不开媒体组织内部培养,更离不开高校传媒人才的输送。高校传媒专业是培养传媒人才的起点,一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传播生态、媒体用人需求方面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在做好传媒人才基础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应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成长为全能型传媒人才,才能适应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转变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顺应传媒行业的发展,围绕“全媒体、全能力、学习型复合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能适应社会和业界需要的新型传播人才。基于传媒事业对传媒创新人才的需求,该学院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强调创新创意教育,将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培养提升到了重要地位。目前创造性思维课程是学院平台课程,面向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及传播学等专业开设。该课程主要将创新知识、创造性思维方法、创新技法及实践技能等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涵盖内容主要有创新思维概述、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创新思维的形式、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思维的实现过程、创新方法、认识自我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创新技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对思维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在未来的就业或创业过程中增强竞争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转变课程考核方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并重
创造性思维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融合了中国传媒大学宫承波教授的创新思维训练教程和爱德华·德·博诺的水平思考法、六顶思考帽等内容。课程主要包含理论教学及实践探索两方面。理论教学部分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实践教学部分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主要包含创新思维的含义、过程、形成机制,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技法等内容。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完成创意作品。并在实践后学会总结、反思创新过程和结果,进一步探索潜在创新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转变考核方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评价时,应尽量以项目制或作品制为导向,基于任务驱动倒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1]。创造性思维课程在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课堂思考、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成果。任课教师应转变考核方式,避免一次考试、一个作品决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应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兼顾平时成绩及实践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该课程的考核体系现设定为平时成绩40%,期中实践成绩30%,期末实践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取决于学生考勤、参与课堂讨论、练习等方面的情况,重点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及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期中及期末实践成绩评定将学生实践作品、创作报告、课堂展示纳入评价体系中,全面、科学地检验学生学习成效,评定学生成绩。
三、融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导入式教学,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与专业基础类、技术类课程相比,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课程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专注度、投入度不足,因此第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思维方法真的重要吗?为什么要学习创新思维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收获什么?”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通过解读行业发展变化、行业用人素养需求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对于个人成长、就业、创业的重要性,使学生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各章节重点内容的总体介绍,使学生在第一节课就能对课程体系建立起全面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及总体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呈现以往学生在实践中创作的优秀作品和获奖作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观念上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理论知识的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单一的“填鸭式”教学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表现出被动学习、不积极思考、惰性思维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将启发式教学法贯穿始终,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突破权威型思维定式、标准答案型思维定式、书本型思维定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问启发式,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教师在教授思维定式内容时,通常将思维定式的含义及类别作为重点,强调思维定式不利于创新。常规的讲授方式使学生容易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讲授思维定式时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思维定式对创新思维而言是最大的阻碍,但它是否有价值?是否存在积极的思维定式?”通过启发使学生主动提出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并塑造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研讨启发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导向作用。明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形成全班共同探讨的氛围。例如,学生在学习逆向思维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结构逆向、状态逆向、缺点逆向、因果逆向、心理逆向等角度探讨现实案例。教师只需保证学生在讨论中“不偏航”,始终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讨论,而学习的主动权则应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潜能。研讨启发式教学还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小组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相关教材中的案例较为久远,和新闻传播专业相关性不强,大部分案例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因此,选择适合课程教学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学习的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分析是否透彻也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选择媒体创意作品。笔者在讲授创新思维方法时选取当下权威媒体、传统媒体及新媒体推出的典型创意产品。如新华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推出的系列融媒体作品《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短视频《大道之行》等,用新颖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丝路精神,一经发布即被刷屏,点击量超过5亿人次。选择本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创作的优秀作品。优选高年级或同年级同学在校内外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并在课堂呈现,学生因具有接近性、相似性的心理感受,更愿意关注。这类作品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实践目标。案例评析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不流于形式。如笔者就《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展开评析,先启发学生思考该报道为什么被刷屏,为什么能有过亿点击量,作品的创意、亮点是什么,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讨论、分析,最后教师进行评析、总结。
四、关注个体差异,践行分层教学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立体思维,就内在系统而言,受到认知水平、动机、意识、人格等因素的影响,就外在系统而言,又和家庭、社会及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教师应关注并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训练时,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次地设置思维训练题。联想思维训练方法主要有自由联想法及强制联想法。强制联想相较于自由联想更有难度,强调要按照一定的方向、目标展开思考。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应由易到难,先进行自由联想训练,通过1~2道题的练习,在了解学生联想思维能力后,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分层设置难度级别更高的训练。直面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思维训练设计,做到难度适宜,学生在学习中才不会畏难,不会产生惰性思维。践行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训练,才能不断进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五、依托专业赛事,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一)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教育深度融合
实践教学要走出“象牙塔”,就需要学院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优质训练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切实达到练兵的目的[2]。在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各级各类竞赛项目的梳理,选择适合学生实践的赛事组织实践教学。选择和课程开课时间平行的赛事,将与学生专业方向相关的赛事作为实践平台。目前影响力较大的赛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紫金奖”公益传播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这些赛事都可以作为学生实践的平台。近两年,南京传媒学院学生通过课程实践,斩获了多个国家级、省级赛事的奖项。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创作的积极性。
(二)依托专业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能够检验教学成效和学生实践水平,进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准。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教师持续引导学生边学边赛,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及时巩固课堂知识,综合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技法。通过比赛还有利于学生检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及短板。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听课,训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同问题,适时调整教学重点,有利于提升教学成效。
(三)加强实践指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课程作为学院平台课,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学生缺乏参赛经验,会产生畏难情绪或盲目参赛,教师的专业指导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方向及实践能力,先确定赛道,再确定选题和可实现的作品类型进行创作。例如,鼓励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参加“紫金奖”公益传播设计大赛,根据团队创作能力选择平面类、视频类或新媒体类(互动小程序、H5等)作品类型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突破从众思维、“自我贬抑”思维定式,综合运用思维方法和创新技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作品完成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展示,小组互评。引导学生对思维方法的运用、创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发现潜在创新点,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六、拓展网络教学平台,全面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在进行常规课堂教学的同时,可以拓展教学平台,发挥网络平台的功能优势。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智慧树、慕课堂等)发布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发挥平台育人功能。借助线上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发布音视频学习资料、经典案例,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通过设置主题讨论、思维训练、章节测试模块,全面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检验学习成效。搭建学习通班级群或QQ群、微信群等,便于教师答疑、学生互动。借助网络平台智能化的统计功能,教师可以高效精准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任务完成进度、知识点掌握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等),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并关注能力较弱的学生,避免学生成为课程的旁观者或局外人。发掘并关注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引领学生产出优质的创意作品。运用好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教师还可以对班级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优势,综合运用平台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全过程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新闻传播教育工作带来了冲击及挑战。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应顺应时代发展,以传媒行业人才需求为核心,重视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实践教育路径,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及从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波.基于实践教学的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新闻世界,2020(6):86-88
[2]朱江丽,史玲莉.新时代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使命与路径[J].青年记者,2021(1):83-85.
多媒体在舞台设计上的应用研究 序言 近年来,这种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基础之上的新兴艺术形式在众多专业人士以及热爱它的人们的努力推动下以迅猛的势头发展着。它以它变幻莫测的艺术魅力和现代科学的新鲜感吸引着人们。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舞台背景设计这种综合艺术得以应运而生。两者的结合是顺应自然的,同时也是有着充分的时代发展的铺垫。它涉及到艺术设计的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理念。多媒体舞台背景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仅仅不到10年,但是它代表了以后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到舞台设计的方方面面。 一、舞台多媒体艺术表现特点 1.为舞台表演提供更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把艺术创作“搬”上舞台,让艺术品创作的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如果在节目中仅仅展现艺术品的成品,未免太单调。以书法为例,若加入舞台多媒体背景技术,书法作品在创作时一笔一划都将展现在观众眼前。动态的创作笔法与静态的完成品相比,那种抑扬顿挫的创作过程则更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气息。这是传统艺术与一般数字艺术、视觉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背景所能展现的动态背景比传统舞台背景更具有表现力。在真实剧情背景里,动态背景就能把场景表现得更加真实,如多媒体背景中常用的风吹草动的背景,比实物背景布景中不动的道具“草”要生动得多。在渲染氛围背景中,动态背景更能起到渲染整个节目节奏和氛围的作用。如:2008年春晚的杂技表演《花式篮球》,背景以不同姿势动态人物的剪影闪过,突破了以往杂技节目纯粹表演的表现形式,使整个节目氛围活跃且更具时代感。2.电影语言得以运用多媒体所特有的非线性叙事能力能轻松实现时间大跨度转换。如今把非线性叙事搬上舞台,便可使舞台表演时间的转换更直接地传达给观众。如倒叙或插叙叙述方式,只要舞台背景更替,就能很轻松很直观得告诉观众时间的转换。同样,非线性叙事也能让编剧或导演在时间上进行更大胆地进行创作和加以把握。舞台多媒体背景使电影蒙太奇走向舞台,实现舞台空间的灵活转换,如分割方式——技巧转场(淡,化,划,甩如甩出,定格,数字特效)和连贯式转场(相似性转场,逻辑性转场,比喻性转场,过渡性转场),在舞台多媒体技术出现后,都能运用到舞台背景转场,使舞台的场景转换自然、合理、连贯、流畅。同时,舞台多媒体背景能把更多形式的场景“搬”上舞台,实现虚拟空间的真实再现,打破了传统舞台背景的空间局限性。比如大海、太空、沙漠、草原、戈壁等等。在传统舞台背景设计中,这些背景都不可能被“搬”上舞台,而舞台多媒体技术则把这些“不可能”变成“可能”,实现了传统舞台背景中难以实现的布景设置。如:2008年春晚小品《军嫂上岛》中成功地营造了大海的环境背景,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军嫂遥望海岛思念丈夫的急切心情。波涛汹涌的大海背景,咆哮的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效果与演员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完美融合,整体效果更加真实,更赋感染力。3.降低制作成本传统舞台背景布局基本都采用实物摆设的方式,因此一旦要更换背景就需要拉上帷幕,这就造成节目背景设计的呆板与单调,不能及时做到更替。而舞台多媒体背景解决了这一问题,甚至实现了在几分钟几秒中内的更换,少了“拉帷幕”的环节,使节目更有连贯性,给观众一气呵成之感。并且通过数字压缩,多媒体视频、音响资料可以长时间保存,节省空间,易于保存,不易损坏。同时可利用网络通讯把图像和文件迅速地传到四面八方。将来人们一旦需要某一内容,可通过网络调出,在网络终端上阅读,满意时,再从终端打印机上打印出来。 二、多媒体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 多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不同阶段来自技术领域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多的电子、物理技术运用进多媒体舞台设计中,为舞台设计注入新的活力。1.LED大屏幕的使用近年来,随着L E D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凭借着高亮度,低电压,功耗小、寿命长、容易拼接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舞台设计当中。高亮度可以让舞台更加绚丽多彩,容易组合拼接更是可以随意按需要将屏幕装饰成各种形态,既可以作为背景屏使用,更作为舞台道具被随意装饰摆设,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而低能耗,性能稳定,寿命持久更可以保证舞台的安全使用。它的诞生深刻地影响着装饰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基于它这些显著的优点,高性能的全彩L E D屏一出现即成主舞台设计的宠儿,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舞台设计当中。从小舞台剧到大型文艺会演,它的身影总是那么璀璨。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击缶表演,安置在缶敲击面四周的L E D灯光与现场的背景灯光相互配合,营造出变化千万的开幕式“倒数”效果。还有空中升起的“奥运五环”标志和表演中心舞台上的卷轴,都是由LED灯管所组成的。2.声光电的运用舞台的发展与舞台声音的发展是并存的。随着舞台的一系列变化,舞台声音的运用也融入了高新科技的成分。多媒体技术在舞台声音上的运用,使舞台的纵深空间大大增加,使舞台声音的层次也更加丰富了。舞台声音也成为舞台多媒体技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八声道可以营造出一个立体的空间声音场,坐在下面的观众可以清晰的听到雨水从沿着屋檐的铁皮雨管从左边流到右边,可以听到风从左边的树梢上吹过,听到右前方鸟儿的啼鸣。以往,这些感受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现在通过多声道的控制,完全可以给观众营造出极致的现场视听效果。同时舞台布光是演出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内心和特定场景进行全方位的灯光设计。如:百老汇名剧《猫》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美效果,其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让观众真正置身于猫的世界。如从天而降的大鞋,巨型下水道口,猫通向天国的长廊,这些大型道具在全电子控制下制造出让人瞠目结舌的视觉效果。3.互动让舞台空间得到更大的扩展虚拟互动系统结合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图像技术,其核心技术是混合现实,混合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产生影像,提供给观众一个可以感观的虚拟客观世界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提前了虚拟现实与现实混合的后期制作时间,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实环境和虚拟物品处在同一时空。实时混合现实技术是比较尖端的新技术,我们所研究的舞台多媒体艺术则必须是实时混合的。这有利于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相融。让人们在现实的世界中感受虚拟空间所存在的事物,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观众带来的更强的感官感受。近年来戏剧界不断进行多媒体戏剧的尝试,在新的作品中采用大量的影像与互动媒体技术作为叙事的表现手段,将248影像与表演两个空间互相交错,演员可以与电脑制作出来的虚拟的角色在舞台上进行对话交流,甚至舞蹈,为观众制造出更多元的艺术体验。如:中国音乐剧《蝶》将先进的混合现实技术和动漫技术融入其中,在剧中加入全息影像技术,代替演员和L E D大屏幕动画出场的将是重生一般的全息虚拟造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效果都将事半功倍,让人赞不绝口。 三、未来舞台多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 1.更广阔的舞台空间目前,多媒体技术在舞台上的运用,还仅仅是在舞台背景上进行尝试。多媒体技术仍可以运用在舞台表演的其他方面。比如把舞台背景的场景扩展到观众席,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设想是否可以将观众席置于方形背景之中,让多媒体背景将在场观众包围,并且配合灯光和现场烟雾等舞台效果营造更为幻化虚拟的舞台空间旁观者,而是置身于舞台之中。如2007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中北京选手张芯的歌曲节目《天下无双》。其背景为三个错落摆放的屏幕上显示的翠绿的竹林,加上绿色的朦胧灯光,虚无缥缈如同仙境。但是,为何不把观众也融入进这动人的场景中去呢?如果把观众席周围也摆放上大尺寸的显示屏,展现出竹林的场景,逼真的效果是否更能打动台下的观众?2.加强舞台的预示性多媒体技术应该可以用来模拟整场舞台表演,即导演可以在正式表演之前对整场演出,包括场景,灯光,特技效果,演员表演等进行全方位模拟(如三维模拟效果,更加真实)。多媒体模拟演出的演出效果有很强的预视性,可以在演员进场彩排之前看到舞台的大体效果,以及为安排演员所在位置提供参照等等。同时导演只需在模拟的多媒体影像中就能很好的掌握整个演出的时间,减少屡次彩排所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2008年春晚在播出前进行了5次彩排,导演在最后两次彩排的时候仍在调整时间。整整5次彩排花费人力物力难以想象。假设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舞台演出模拟上,那么导演对整场演出就能更好把握。 总结 多媒体艺术给舞台设计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使舞台设计形式等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产生,发展到今天的广泛运用,它的优越性让我们看到多媒体技术将成为今后舞台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它的优越性让我们看到今后舞台设计的多元化,可以说它给了设计者更大的设计空间去展现舞台的魅力。换个角度想,它同样加大了设计者的技术难度和能力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掌握好传统的舞台布景设计,也要研究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表现形式。同样,在新兴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上,我们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要想多媒体技术在舞台发展上走得更远,仍需要不断的努力与研究。从舞台背景的运用延伸到其他领域,让多媒体技术融入舞台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李兴国主编:《影视艺术与高科技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7 [2] 陈玲著:《新媒体艺术史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3] 许鹏等著:《新媒体艺术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4] 陈念群编著:《数字媒体创意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在当代社会,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媒介信息传播强势角色,新媒体作为能无限传播、具备互动性和应用数字技术的新形势媒体,其与传统媒体相比在权威性、交互性等方面各具特色,两者应融合互动,将资源有效整合,才能实现两者优势的互补,也才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个人感觉,一是提升从业者素质问题,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三是政府监管。这个是整体而言的,具体则可以展开。
融媒体时代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浅议论文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那么什么样的议论文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融媒体时代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浅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传统媒体、新媒体不断融合、创新,新形势下各类媒体对传播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融媒体时代对传播人才需求变化的思考,提出新闻传播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就创造性思维课程的教学创新和实践进行探索,希望能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教学创新;实践探索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播理念与传播技术,融传媒与受众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媒体、新媒体不断发展、融合、创新,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上发生了变革,新兴媒体在传媒市场的博弈中同样追求传播内容及形式上的创新,媒体对传播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传统媒体、新媒体人才需求信息的关注,发现媒体对传媒人才的需求除注重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专业业务技能及多媒体应用技能外,越来越看重从业者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传媒人才离不开媒体组织内部培养,更离不开高校传媒人才的输送。高校传媒专业是培养传媒人才的起点,一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传播生态、媒体用人需求方面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在做好传媒人才基础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应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成长为全能型传媒人才,才能适应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转变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顺应传媒行业的发展,围绕“全媒体、全能力、学习型复合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能适应社会和业界需要的新型传播人才。基于传媒事业对传媒创新人才的需求,该学院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强调创新创意教育,将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培养提升到了重要地位。目前创造性思维课程是学院平台课程,面向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及传播学等专业开设。该课程主要将创新知识、创造性思维方法、创新技法及实践技能等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涵盖内容主要有创新思维概述、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创新思维的形式、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思维的实现过程、创新方法、认识自我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创新技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对思维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在未来的就业或创业过程中增强竞争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转变课程考核方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并重
创造性思维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融合了中国传媒大学宫承波教授的创新思维训练教程和爱德华·德·博诺的水平思考法、六顶思考帽等内容。课程主要包含理论教学及实践探索两方面。理论教学部分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实践教学部分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主要包含创新思维的含义、过程、形成机制,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技法等内容。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完成创意作品。并在实践后学会总结、反思创新过程和结果,进一步探索潜在创新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转变考核方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评价时,应尽量以项目制或作品制为导向,基于任务驱动倒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1]。创造性思维课程在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课堂思考、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成果。任课教师应转变考核方式,避免一次考试、一个作品决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应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兼顾平时成绩及实践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该课程的考核体系现设定为平时成绩40%,期中实践成绩30%,期末实践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取决于学生考勤、参与课堂讨论、练习等方面的情况,重点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及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期中及期末实践成绩评定将学生实践作品、创作报告、课堂展示纳入评价体系中,全面、科学地检验学生学习成效,评定学生成绩。
三、融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导入式教学,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与专业基础类、技术类课程相比,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课程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专注度、投入度不足,因此第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思维方法真的重要吗?为什么要学习创新思维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收获什么?”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通过解读行业发展变化、行业用人素养需求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对于个人成长、就业、创业的重要性,使学生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各章节重点内容的总体介绍,使学生在第一节课就能对课程体系建立起全面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及总体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呈现以往学生在实践中创作的优秀作品和获奖作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观念上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理论知识的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单一的“填鸭式”教学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表现出被动学习、不积极思考、惰性思维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将启发式教学法贯穿始终,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突破权威型思维定式、标准答案型思维定式、书本型思维定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问启发式,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教师在教授思维定式内容时,通常将思维定式的含义及类别作为重点,强调思维定式不利于创新。常规的讲授方式使学生容易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讲授思维定式时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思维定式对创新思维而言是最大的阻碍,但它是否有价值?是否存在积极的思维定式?”通过启发使学生主动提出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并塑造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研讨启发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导向作用。明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形成全班共同探讨的氛围。例如,学生在学习逆向思维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结构逆向、状态逆向、缺点逆向、因果逆向、心理逆向等角度探讨现实案例。教师只需保证学生在讨论中“不偏航”,始终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讨论,而学习的主动权则应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潜能。研讨启发式教学还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小组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相关教材中的案例较为久远,和新闻传播专业相关性不强,大部分案例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因此,选择适合课程教学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学习的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分析是否透彻也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选择媒体创意作品。笔者在讲授创新思维方法时选取当下权威媒体、传统媒体及新媒体推出的典型创意产品。如新华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推出的系列融媒体作品《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短视频《大道之行》等,用新颖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丝路精神,一经发布即被刷屏,点击量超过5亿人次。选择本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创作的优秀作品。优选高年级或同年级同学在校内外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并在课堂呈现,学生因具有接近性、相似性的心理感受,更愿意关注。这类作品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实践目标。案例评析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不流于形式。如笔者就《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展开评析,先启发学生思考该报道为什么被刷屏,为什么能有过亿点击量,作品的创意、亮点是什么,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讨论、分析,最后教师进行评析、总结。
四、关注个体差异,践行分层教学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立体思维,就内在系统而言,受到认知水平、动机、意识、人格等因素的影响,就外在系统而言,又和家庭、社会及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教师应关注并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训练时,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次地设置思维训练题。联想思维训练方法主要有自由联想法及强制联想法。强制联想相较于自由联想更有难度,强调要按照一定的方向、目标展开思考。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应由易到难,先进行自由联想训练,通过1~2道题的练习,在了解学生联想思维能力后,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分层设置难度级别更高的训练。直面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思维训练设计,做到难度适宜,学生在学习中才不会畏难,不会产生惰性思维。践行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训练,才能不断进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五、依托专业赛事,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一)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教育深度融合
实践教学要走出“象牙塔”,就需要学院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优质训练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切实达到练兵的目的[2]。在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各级各类竞赛项目的梳理,选择适合学生实践的赛事组织实践教学。选择和课程开课时间平行的赛事,将与学生专业方向相关的赛事作为实践平台。目前影响力较大的赛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紫金奖”公益传播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这些赛事都可以作为学生实践的平台。近两年,南京传媒学院学生通过课程实践,斩获了多个国家级、省级赛事的奖项。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创作的积极性。
(二)依托专业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能够检验教学成效和学生实践水平,进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准。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教师持续引导学生边学边赛,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及时巩固课堂知识,综合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技法。通过比赛还有利于学生检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及短板。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听课,训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同问题,适时调整教学重点,有利于提升教学成效。
(三)加强实践指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课程作为学院平台课,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学生缺乏参赛经验,会产生畏难情绪或盲目参赛,教师的专业指导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方向及实践能力,先确定赛道,再确定选题和可实现的作品类型进行创作。例如,鼓励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参加“紫金奖”公益传播设计大赛,根据团队创作能力选择平面类、视频类或新媒体类(互动小程序、H5等)作品类型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突破从众思维、“自我贬抑”思维定式,综合运用思维方法和创新技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作品完成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展示,小组互评。引导学生对思维方法的运用、创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发现潜在创新点,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六、拓展网络教学平台,全面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在进行常规课堂教学的同时,可以拓展教学平台,发挥网络平台的功能优势。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智慧树、慕课堂等)发布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发挥平台育人功能。借助线上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发布音视频学习资料、经典案例,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通过设置主题讨论、思维训练、章节测试模块,全面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检验学习成效。搭建学习通班级群或QQ群、微信群等,便于教师答疑、学生互动。借助网络平台智能化的统计功能,教师可以高效精准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任务完成进度、知识点掌握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等),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并关注能力较弱的学生,避免学生成为课程的旁观者或局外人。发掘并关注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引领学生产出优质的创意作品。运用好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教师还可以对班级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优势,综合运用平台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全过程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新闻传播教育工作带来了冲击及挑战。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应顺应时代发展,以传媒行业人才需求为核心,重视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实践教育路径,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及从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波.基于实践教学的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新闻世界,2020(6):86-88
[2]朱江丽,史玲莉.新时代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使命与路径[J].青年记者,2021(1):83-85.
文秘帮媒介融合论文范文回答于2019-10-15媒介融合论文篇1一、产业整合:规制下的有限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媒体和媒体之间进行合作是一个大趋势。新技术使大众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一些常规联系模式被改变,信息对载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选择性越来越大,信息和载体的这种关系变化也使业务分割界限被突破。一则新闻信息在一个媒介集团内部可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漫画等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报纸可以做视频和音频业务,电视台也可以创办有特色的报纸杂志。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各有针对性的功能被连接到各种不同的媒介身上,在扩展媒体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延伸了其价值。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媒介产业的变革步伐变得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不同的战略选择,要么成功转型,在新产业中发展壮大;要么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在新的产业中升华自己;要么徘徊在新产业之外。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还有促进共同发展的契机。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期望通过新媒体的应用扩大其传播影响力。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通过官方微博、公共微信、手机短信等获取新闻线索、利用手机和网站搭建受众参与直播节目的平台等。更进一步,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同时,新产业常常扮演与传统产业竞争的角色,如IPTV与广播电视、电子报纸与纸质报纸等等,从而导致传统产业在新产业面前犹豫徘徊,止步不前。比较明显的例证是,几乎所有国内报纸的网络版内容的出版时间都晚于纸质报纸,究其缘由,无非是报社怕网络版报纸抢了主营纸质报纸的市场,这也使得报纸网络版快速迅捷的特点无法发挥出来。另外,我国平面媒体与广电媒体之间的兼并融合遭遇了体制性障碍,这使得同一新闻信息从文字符号向声音、视频符号的扩展性传播遭遇壁垒。在发达国家,多数媒介集团拥有的媒体类型较为齐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出版公司、唱片公司等一应俱全,这也使得某一信息内容在集团内部以不同符号进行多重传播、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传播效益成为可能,也使得内容数据库的建立变得更有价值。二、盈利模式如何突破各界对于澎湃新闻关注焦点之一是其如何在盈利模式上实现突破。这也是报刊、广电媒体在向新媒体进军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难题,新项目上马“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并不鲜见,项目成功与否,市场是最好的检验者。毕竟,真正促使媒介融合的核心驱动力首先是来自于一种利益组织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能。③就目前而言,澎湃新闻可以观察到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但广告收入在互联网上属于不稳定收益,尤其是对于新闻类网站,因其变动性大、转移性强而遭人诟病。尽管澎湃创办初期的商业压力不是很大,有外部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其采编队伍和网络建设可以按部就班地顺利开展,但是盈利模式仍然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从国外的成功案例来看,与媒介融合相伴的往往是盈利渠道的多样化。以美国论坛公司的《芝加哥论坛报》为例,其在1996年创办的“MetroMix”娱乐性网站依靠其独特的定位及内容吸引了大批用户。经调查发现,该网站的用户中竟然有60万人从来不读《芝加哥论坛报》,于是报社想方设法让这个庞大的人群成为报纸的读者,为他们专门创办了新生代小报“红眼”报(RedEye),使得网站的品牌效应和盈利在传统媒体上延续,成功实现了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模式。《芝加哥论坛报》网站的内容与纸质版有很大的不同,信息在网站上会重新经过处理和编辑,有时会做成音频、视频、表格、漫画等更有利于传播的形式。在最新的改版中,网站采用无底部设计,力求使用户停留在网站上的时间更长一些。网站设置了专门的收费墙,对内容进行区别性分类收费,突发性新闻全部是免费的,其他类新闻如调查性报道、数据分析报道在提供5条试阅读后会弹出收费墙进行收费。对于母报的订户,网站进行最优捆绑特惠销售。网站的视频点击带来的收益比重在逐年增加,图书增刊、年度文学盛会、戏剧圈、技术创新网上中心及活动策划也为母报和网站带来新的收益,论坛公司内容数据库的建设和内容互换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其收益占比中,广告收益的占比在逐步下降。④澎湃新闻毕竟是诞生不久的新生事物,未来如何发展、能否成为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标杆还有待观察。无论成败,澎湃新闻在媒介融合之路上的探索都会在我国新闻业发展中写下重要的一笔。作者:罗永雄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媒介融合论文篇2一、“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对用户、产品、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提倡“用户至上”,追求“极致的产品与服务、强大的社会化媒体运营”。正如“互联网思维”的提出者李彦宏所言,互联网思维堪比文艺复兴———注重以人为本,应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民主化的思维,它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人的价值、用户体验和受众直接参与表达。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介融合大趋势,传统媒体往往强化自身优势,重视优质的报道内容,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拿来主义”、“利用主义”,其商业网站、微信微博上的报道大多是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稍加包装后照搬过来,仅把互联网当做传播延伸的渠道。这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工业化思路,谈不上真正的“融合”。传统媒体要想在媒介融合中制胜,就应建构互联网思维,在传播技术、思想观念、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新媒体实现同一个平台上的融合。二、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互联网思维的建构(一)坚持媒介融合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介融合发展,首先要树立媒介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意识,在思想上坚持媒介融合基本方向,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有自己的传播模式和理念———自由平等,互动共享。十年前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是新媒体,因为当时我们接触到的新媒体如手机短信、手机报,都只是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延伸,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传播思路和模式。而现在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就是互联网,如今我们使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都以互联网为依托,用户可在短时间内创造信息并实现最大范围的传播和共享,“万物皆可以互联,互联成全生态”———这是互联网思维的范式,也是媒介融合应坚持的理念。(二)利用互联网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推动媒介融合发展新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结合发展的过程,建构互联网思维首先要利用并发展互联网技术。部长刘奇葆称,媒介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传统媒体就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移动终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整合新闻媒体发展几十年来积累的丰富资源,完善专业化、规模化的内容数据库,提升数据处理、储存能力,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新闻价值。(三)建立与互联网思维相适应的媒介融合管理体制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媒介融合,首先要建立统一组织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媒体内部也要实现融合,如国内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努力向“全媒体”迈进,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提供初级新闻产品,经排列组合后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信息产品,再通过多种媒介,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整合资源、节约成本,这是媒体内部业务融合最明显、最现实的价值,也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思维在组织结构上的体现。(四)强化传统媒体公信力、品牌形象与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关系中传者与受者角色界定越来越模糊,人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和者。这种传播关系下诞生的信息难免失之客观,掺杂传播者即受众个人的主观臆断,对于事件的评论过多是情感控诉而不是理性分析,如微博上针对某话题引起网民的争执甚至骂战,这并不足以成为主导社会舆论的力量。传统媒体有多年建立的品牌形象、公信力和资源,例如已创刊五十余年的《人民日报》在受众心中就是一个权威、实力强大的品牌,这一优势同样可以成为人民网的宝贵财富。树立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将以客观理性的深度分析影响并主导社会舆论,这种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复制或超越。三、报业媒体关于互联网思维构建的融合实践2014年5月,在沪召开省区市媒体融合发展座谈时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将“媒介融合”作为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正式提出,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实践早已有之。2006年,作为网络新媒体的鼻祖———手机报诞生了,这是一种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向用户传送新闻、图片、广告等内容,成为短信之后的又一新媒体。2009年,新浪微博迎来了第一个报纸官方微博———杭州日报,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手机的3G元年,3G手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原来单纯的通讯工具变成了可以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写博客等多功能的媒介,而且手机的功能还在延伸。这些都是媒介融合的广义体现。2009年8月,在遵义举行的国际绿茶博览会中,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的报道实现了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的共享,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贵州日报》首先从产业发展角度发表了《红色遵义的绿色战略》等深度报道30多篇;金黔在线承办2009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官方网站工作,对开幕式进行网上直播;贵州手机报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向用户发送快讯;新报和经济信息时报也从自身特点出发对茶博会进行了报道。这次茶博会的报道是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当前以报业为代表的多数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尝试尚处在“报网互动”阶段,未来的媒介融合将会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整合共享资源为核心,以“报网互融”为目标,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大背景深刻影响传媒业的变革。媒介融合是一场互联网数字技术推动下诞生的产业革命,互联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它是一个信息平台,传者和受者没有明确的角色区分,媒介融合正是一个不同媒介生产者、内容、渠道、接收终端之间的传统边界日渐模糊、趋于融合的过程。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提出,媒介融合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在融合,媒体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媒体人要有宏观思维,考虑到将来的社会建构,重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力量,才能准确预测未来媒介融合的走向。毋庸置疑,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媒介融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媒介同质化、信息内容产业化、市场竞争激烈化、互联网传播媒介缺乏有力的监管等。相信在整个社会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能为双方带来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互联网思维将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启人类社会史和传播史上的融合大时代。作者:吴楠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介融合论文篇3一、新闻表达的多元化新闻信息源的无限化和新闻采编的合作化使得新闻表达的多元化得以实现。过去,新闻报道模式被传统媒介所垄断,而新闻表达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不同的媒体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这样就使得新闻报道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也更有利于给受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新闻信息。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学识修养(一)具备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新闻策划能力是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从业能力,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对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当新闻编辑在面对一个新闻事实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该新闻事实是否适合通过多种媒介综合报道,在报道形式上是否符合多角度制作的要求,怎样让该新闻事实的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等等。作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具有多媒体策划的理念,还要具备多媒体策划的能力。新闻编辑在制作新闻策划书时,不仅要有相对完善的总体任务,还要将总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并对子任务有清晰明确的标示。一份优秀的新闻策划书除了要包含受众调查、制作周期、预期效益等基本内容外,还要将各个子任务所需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一一列出。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成本,新闻编辑都要十分熟悉,并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将新闻策划做成适合多个媒介的形式。新闻编辑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能够实现各媒介之间的完美对接,降低协调成本,并提高新闻编辑自身的工作效率。(二)优秀的海量信息掌控能力在网络时代之前,人们所能掌握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逐渐地增多起来,而在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之后,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随着信息的泛滥和媒介融合的发展,新闻编辑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者采访后完成的新闻稿件,网民的博客、微博,以及作者投稿的邮件等都变成了新闻编辑的素材来源。信息量的增大所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不同的媒介对新闻素材的要求也不同,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新闻编辑在素材选择和编辑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求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识别出信息的真伪。(三)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编辑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不再具有独立性,而是会与其他媒介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交叉,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新闻编辑除了具备基本的编辑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使自身转变为全能型的新闻编辑人才。新闻编辑所需掌握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几方面: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图像编辑能力,视频剪辑能力,音视频混编的能力等。新闻编辑只有努力地将自己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的编辑,才能更适应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的要求。(四)具备产品形态创新的能力媒介融合之后,新闻编辑在稿件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自主权,但是相应的,新闻编辑的稿件处理能力要求也就提高了。新闻编辑在对稿件进行处理时,要具有异常敏锐的判断能力,并且还要具备思维创新能力。在实际的稿件处理中,新闻编辑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对稿件进行符合要求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创新能力,对新闻产品的形态进行创新,为受众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三、结论媒介融合的发展给新闻编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新闻编辑工作,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媒介融合,新闻编辑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新闻编辑的思维应当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而进步,进而有效提高新闻编辑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新闻编辑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作者:于春妹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阅读原文有用 |分享「猴子音悦」商用配乐授权网站 版权可商用 特价59元起值得一看的曲多多相关信息推荐「猴子音悦」特价59元起!正版宣传片配乐,背景音乐商用版权,量贩式乐库,满足您的宣传片,广告,电影,游戏,节目等音乐素材需求 版权好音乐 只在「猴子音悦」广告澳洲直邮代购Nature's Way儿童鱼油3种口味高DHA量180粒 三色鱼油¥285 元¥285 元购买淘宝热卖广告老花镜 新款跑江湖地摊老视镜男女士老年双牙树脂高清老花眼镜 黑色 +100度¥ 元¥29 元购买京东广告大家还在搜媒体融合论文的创新点媒介融合的具体案例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及特征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和特征媒介融合的例子有哪些融媒体传播特征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论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已经到底了 ——
融媒体时代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浅议论文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那么什么样的议论文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融媒体时代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浅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传统媒体、新媒体不断融合、创新,新形势下各类媒体对传播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融媒体时代对传播人才需求变化的思考,提出新闻传播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就创造性思维课程的教学创新和实践进行探索,希望能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教学创新;实践探索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播理念与传播技术,融传媒与受众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媒体、新媒体不断发展、融合、创新,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上发生了变革,新兴媒体在传媒市场的博弈中同样追求传播内容及形式上的创新,媒体对传播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传统媒体、新媒体人才需求信息的关注,发现媒体对传媒人才的需求除注重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专业业务技能及多媒体应用技能外,越来越看重从业者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传媒人才离不开媒体组织内部培养,更离不开高校传媒人才的输送。高校传媒专业是培养传媒人才的起点,一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传播生态、媒体用人需求方面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在做好传媒人才基础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应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成长为全能型传媒人才,才能适应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转变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顺应传媒行业的发展,围绕“全媒体、全能力、学习型复合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能适应社会和业界需要的新型传播人才。基于传媒事业对传媒创新人才的需求,该学院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强调创新创意教育,将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培养提升到了重要地位。目前创造性思维课程是学院平台课程,面向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及传播学等专业开设。该课程主要将创新知识、创造性思维方法、创新技法及实践技能等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涵盖内容主要有创新思维概述、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创新思维的形式、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思维的实现过程、创新方法、认识自我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创新技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对思维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在未来的就业或创业过程中增强竞争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转变课程考核方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并重
创造性思维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融合了中国传媒大学宫承波教授的创新思维训练教程和爱德华·德·博诺的水平思考法、六顶思考帽等内容。课程主要包含理论教学及实践探索两方面。理论教学部分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实践教学部分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主要包含创新思维的含义、过程、形成机制,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技法等内容。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完成创意作品。并在实践后学会总结、反思创新过程和结果,进一步探索潜在创新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转变考核方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评价时,应尽量以项目制或作品制为导向,基于任务驱动倒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1]。创造性思维课程在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课堂思考、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成果。任课教师应转变考核方式,避免一次考试、一个作品决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应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兼顾平时成绩及实践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该课程的考核体系现设定为平时成绩40%,期中实践成绩30%,期末实践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取决于学生考勤、参与课堂讨论、练习等方面的情况,重点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及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期中及期末实践成绩评定将学生实践作品、创作报告、课堂展示纳入评价体系中,全面、科学地检验学生学习成效,评定学生成绩。
三、融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导入式教学,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与专业基础类、技术类课程相比,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课程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专注度、投入度不足,因此第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思维方法真的重要吗?为什么要学习创新思维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收获什么?”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通过解读行业发展变化、行业用人素养需求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对于个人成长、就业、创业的重要性,使学生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各章节重点内容的总体介绍,使学生在第一节课就能对课程体系建立起全面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及总体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呈现以往学生在实践中创作的优秀作品和获奖作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观念上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理论知识的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单一的“填鸭式”教学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表现出被动学习、不积极思考、惰性思维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将启发式教学法贯穿始终,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突破权威型思维定式、标准答案型思维定式、书本型思维定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问启发式,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教师在教授思维定式内容时,通常将思维定式的含义及类别作为重点,强调思维定式不利于创新。常规的讲授方式使学生容易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讲授思维定式时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思维定式对创新思维而言是最大的阻碍,但它是否有价值?是否存在积极的思维定式?”通过启发使学生主动提出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并塑造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研讨启发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导向作用。明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形成全班共同探讨的氛围。例如,学生在学习逆向思维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结构逆向、状态逆向、缺点逆向、因果逆向、心理逆向等角度探讨现实案例。教师只需保证学生在讨论中“不偏航”,始终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讨论,而学习的主动权则应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潜能。研讨启发式教学还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小组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相关教材中的案例较为久远,和新闻传播专业相关性不强,大部分案例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因此,选择适合课程教学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学习的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分析是否透彻也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选择媒体创意作品。笔者在讲授创新思维方法时选取当下权威媒体、传统媒体及新媒体推出的典型创意产品。如新华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推出的系列融媒体作品《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短视频《大道之行》等,用新颖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丝路精神,一经发布即被刷屏,点击量超过5亿人次。选择本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创作的优秀作品。优选高年级或同年级同学在校内外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并在课堂呈现,学生因具有接近性、相似性的心理感受,更愿意关注。这类作品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实践目标。案例评析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不流于形式。如笔者就《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展开评析,先启发学生思考该报道为什么被刷屏,为什么能有过亿点击量,作品的创意、亮点是什么,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讨论、分析,最后教师进行评析、总结。
四、关注个体差异,践行分层教学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立体思维,就内在系统而言,受到认知水平、动机、意识、人格等因素的影响,就外在系统而言,又和家庭、社会及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教师应关注并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训练时,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次地设置思维训练题。联想思维训练方法主要有自由联想法及强制联想法。强制联想相较于自由联想更有难度,强调要按照一定的方向、目标展开思考。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应由易到难,先进行自由联想训练,通过1~2道题的练习,在了解学生联想思维能力后,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分层设置难度级别更高的训练。直面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思维训练设计,做到难度适宜,学生在学习中才不会畏难,不会产生惰性思维。践行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训练,才能不断进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五、依托专业赛事,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一)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教育深度融合
实践教学要走出“象牙塔”,就需要学院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优质训练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切实达到练兵的目的[2]。在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各级各类竞赛项目的梳理,选择适合学生实践的赛事组织实践教学。选择和课程开课时间平行的赛事,将与学生专业方向相关的赛事作为实践平台。目前影响力较大的赛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紫金奖”公益传播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这些赛事都可以作为学生实践的平台。近两年,南京传媒学院学生通过课程实践,斩获了多个国家级、省级赛事的奖项。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创作的积极性。
(二)依托专业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能够检验教学成效和学生实践水平,进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准。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教师持续引导学生边学边赛,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及时巩固课堂知识,综合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技法。通过比赛还有利于学生检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及短板。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听课,训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同问题,适时调整教学重点,有利于提升教学成效。
(三)加强实践指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课程作为学院平台课,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学生缺乏参赛经验,会产生畏难情绪或盲目参赛,教师的专业指导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方向及实践能力,先确定赛道,再确定选题和可实现的作品类型进行创作。例如,鼓励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参加“紫金奖”公益传播设计大赛,根据团队创作能力选择平面类、视频类或新媒体类(互动小程序、H5等)作品类型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突破从众思维、“自我贬抑”思维定式,综合运用思维方法和创新技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作品完成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展示,小组互评。引导学生对思维方法的运用、创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发现潜在创新点,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六、拓展网络教学平台,全面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在进行常规课堂教学的同时,可以拓展教学平台,发挥网络平台的功能优势。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智慧树、慕课堂等)发布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发挥平台育人功能。借助线上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发布音视频学习资料、经典案例,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通过设置主题讨论、思维训练、章节测试模块,全面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检验学习成效。搭建学习通班级群或QQ群、微信群等,便于教师答疑、学生互动。借助网络平台智能化的统计功能,教师可以高效精准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任务完成进度、知识点掌握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等),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并关注能力较弱的学生,避免学生成为课程的旁观者或局外人。发掘并关注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引领学生产出优质的创意作品。运用好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教师还可以对班级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优势,综合运用平台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全过程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新闻传播教育工作带来了冲击及挑战。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应顺应时代发展,以传媒行业人才需求为核心,重视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实践教育路径,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及从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波.基于实践教学的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新闻世界,2020(6):86-88
[2]朱江丽,史玲莉.新时代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使命与路径[J].青年记者,2021(1):83-85.
文秘帮媒介融合论文范文回答于2019-10-15媒介融合论文篇1一、产业整合:规制下的有限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媒体和媒体之间进行合作是一个大趋势。新技术使大众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一些常规联系模式被改变,信息对载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选择性越来越大,信息和载体的这种关系变化也使业务分割界限被突破。一则新闻信息在一个媒介集团内部可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漫画等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报纸可以做视频和音频业务,电视台也可以创办有特色的报纸杂志。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各有针对性的功能被连接到各种不同的媒介身上,在扩展媒体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延伸了其价值。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媒介产业的变革步伐变得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不同的战略选择,要么成功转型,在新产业中发展壮大;要么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在新的产业中升华自己;要么徘徊在新产业之外。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还有促进共同发展的契机。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期望通过新媒体的应用扩大其传播影响力。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通过官方微博、公共微信、手机短信等获取新闻线索、利用手机和网站搭建受众参与直播节目的平台等。更进一步,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同时,新产业常常扮演与传统产业竞争的角色,如IPTV与广播电视、电子报纸与纸质报纸等等,从而导致传统产业在新产业面前犹豫徘徊,止步不前。比较明显的例证是,几乎所有国内报纸的网络版内容的出版时间都晚于纸质报纸,究其缘由,无非是报社怕网络版报纸抢了主营纸质报纸的市场,这也使得报纸网络版快速迅捷的特点无法发挥出来。另外,我国平面媒体与广电媒体之间的兼并融合遭遇了体制性障碍,这使得同一新闻信息从文字符号向声音、视频符号的扩展性传播遭遇壁垒。在发达国家,多数媒介集团拥有的媒体类型较为齐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出版公司、唱片公司等一应俱全,这也使得某一信息内容在集团内部以不同符号进行多重传播、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传播效益成为可能,也使得内容数据库的建立变得更有价值。二、盈利模式如何突破各界对于澎湃新闻关注焦点之一是其如何在盈利模式上实现突破。这也是报刊、广电媒体在向新媒体进军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难题,新项目上马“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并不鲜见,项目成功与否,市场是最好的检验者。毕竟,真正促使媒介融合的核心驱动力首先是来自于一种利益组织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能。③就目前而言,澎湃新闻可以观察到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但广告收入在互联网上属于不稳定收益,尤其是对于新闻类网站,因其变动性大、转移性强而遭人诟病。尽管澎湃创办初期的商业压力不是很大,有外部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其采编队伍和网络建设可以按部就班地顺利开展,但是盈利模式仍然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从国外的成功案例来看,与媒介融合相伴的往往是盈利渠道的多样化。以美国论坛公司的《芝加哥论坛报》为例,其在1996年创办的“MetroMix”娱乐性网站依靠其独特的定位及内容吸引了大批用户。经调查发现,该网站的用户中竟然有60万人从来不读《芝加哥论坛报》,于是报社想方设法让这个庞大的人群成为报纸的读者,为他们专门创办了新生代小报“红眼”报(RedEye),使得网站的品牌效应和盈利在传统媒体上延续,成功实现了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模式。《芝加哥论坛报》网站的内容与纸质版有很大的不同,信息在网站上会重新经过处理和编辑,有时会做成音频、视频、表格、漫画等更有利于传播的形式。在最新的改版中,网站采用无底部设计,力求使用户停留在网站上的时间更长一些。网站设置了专门的收费墙,对内容进行区别性分类收费,突发性新闻全部是免费的,其他类新闻如调查性报道、数据分析报道在提供5条试阅读后会弹出收费墙进行收费。对于母报的订户,网站进行最优捆绑特惠销售。网站的视频点击带来的收益比重在逐年增加,图书增刊、年度文学盛会、戏剧圈、技术创新网上中心及活动策划也为母报和网站带来新的收益,论坛公司内容数据库的建设和内容互换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其收益占比中,广告收益的占比在逐步下降。④澎湃新闻毕竟是诞生不久的新生事物,未来如何发展、能否成为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标杆还有待观察。无论成败,澎湃新闻在媒介融合之路上的探索都会在我国新闻业发展中写下重要的一笔。作者:罗永雄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媒介融合论文篇2一、“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对用户、产品、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提倡“用户至上”,追求“极致的产品与服务、强大的社会化媒体运营”。正如“互联网思维”的提出者李彦宏所言,互联网思维堪比文艺复兴———注重以人为本,应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民主化的思维,它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人的价值、用户体验和受众直接参与表达。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介融合大趋势,传统媒体往往强化自身优势,重视优质的报道内容,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拿来主义”、“利用主义”,其商业网站、微信微博上的报道大多是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稍加包装后照搬过来,仅把互联网当做传播延伸的渠道。这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工业化思路,谈不上真正的“融合”。传统媒体要想在媒介融合中制胜,就应建构互联网思维,在传播技术、思想观念、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新媒体实现同一个平台上的融合。二、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互联网思维的建构(一)坚持媒介融合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介融合发展,首先要树立媒介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意识,在思想上坚持媒介融合基本方向,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有自己的传播模式和理念———自由平等,互动共享。十年前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是新媒体,因为当时我们接触到的新媒体如手机短信、手机报,都只是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延伸,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传播思路和模式。而现在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就是互联网,如今我们使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都以互联网为依托,用户可在短时间内创造信息并实现最大范围的传播和共享,“万物皆可以互联,互联成全生态”———这是互联网思维的范式,也是媒介融合应坚持的理念。(二)利用互联网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推动媒介融合发展新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结合发展的过程,建构互联网思维首先要利用并发展互联网技术。部长刘奇葆称,媒介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传统媒体就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移动终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整合新闻媒体发展几十年来积累的丰富资源,完善专业化、规模化的内容数据库,提升数据处理、储存能力,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新闻价值。(三)建立与互联网思维相适应的媒介融合管理体制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媒介融合,首先要建立统一组织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媒体内部也要实现融合,如国内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努力向“全媒体”迈进,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提供初级新闻产品,经排列组合后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信息产品,再通过多种媒介,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整合资源、节约成本,这是媒体内部业务融合最明显、最现实的价值,也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思维在组织结构上的体现。(四)强化传统媒体公信力、品牌形象与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关系中传者与受者角色界定越来越模糊,人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和者。这种传播关系下诞生的信息难免失之客观,掺杂传播者即受众个人的主观臆断,对于事件的评论过多是情感控诉而不是理性分析,如微博上针对某话题引起网民的争执甚至骂战,这并不足以成为主导社会舆论的力量。传统媒体有多年建立的品牌形象、公信力和资源,例如已创刊五十余年的《人民日报》在受众心中就是一个权威、实力强大的品牌,这一优势同样可以成为人民网的宝贵财富。树立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将以客观理性的深度分析影响并主导社会舆论,这种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复制或超越。三、报业媒体关于互联网思维构建的融合实践2014年5月,在沪召开省区市媒体融合发展座谈时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将“媒介融合”作为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正式提出,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实践早已有之。2006年,作为网络新媒体的鼻祖———手机报诞生了,这是一种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向用户传送新闻、图片、广告等内容,成为短信之后的又一新媒体。2009年,新浪微博迎来了第一个报纸官方微博———杭州日报,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手机的3G元年,3G手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原来单纯的通讯工具变成了可以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写博客等多功能的媒介,而且手机的功能还在延伸。这些都是媒介融合的广义体现。2009年8月,在遵义举行的国际绿茶博览会中,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的报道实现了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的共享,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贵州日报》首先从产业发展角度发表了《红色遵义的绿色战略》等深度报道30多篇;金黔在线承办2009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官方网站工作,对开幕式进行网上直播;贵州手机报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向用户发送快讯;新报和经济信息时报也从自身特点出发对茶博会进行了报道。这次茶博会的报道是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当前以报业为代表的多数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尝试尚处在“报网互动”阶段,未来的媒介融合将会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整合共享资源为核心,以“报网互融”为目标,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大背景深刻影响传媒业的变革。媒介融合是一场互联网数字技术推动下诞生的产业革命,互联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它是一个信息平台,传者和受者没有明确的角色区分,媒介融合正是一个不同媒介生产者、内容、渠道、接收终端之间的传统边界日渐模糊、趋于融合的过程。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提出,媒介融合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在融合,媒体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媒体人要有宏观思维,考虑到将来的社会建构,重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力量,才能准确预测未来媒介融合的走向。毋庸置疑,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媒介融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媒介同质化、信息内容产业化、市场竞争激烈化、互联网传播媒介缺乏有力的监管等。相信在整个社会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能为双方带来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互联网思维将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启人类社会史和传播史上的融合大时代。作者:吴楠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介融合论文篇3一、新闻表达的多元化新闻信息源的无限化和新闻采编的合作化使得新闻表达的多元化得以实现。过去,新闻报道模式被传统媒介所垄断,而新闻表达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不同的媒体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这样就使得新闻报道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也更有利于给受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新闻信息。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学识修养(一)具备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新闻策划能力是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从业能力,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对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当新闻编辑在面对一个新闻事实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该新闻事实是否适合通过多种媒介综合报道,在报道形式上是否符合多角度制作的要求,怎样让该新闻事实的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等等。作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具有多媒体策划的理念,还要具备多媒体策划的能力。新闻编辑在制作新闻策划书时,不仅要有相对完善的总体任务,还要将总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并对子任务有清晰明确的标示。一份优秀的新闻策划书除了要包含受众调查、制作周期、预期效益等基本内容外,还要将各个子任务所需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一一列出。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成本,新闻编辑都要十分熟悉,并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将新闻策划做成适合多个媒介的形式。新闻编辑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能够实现各媒介之间的完美对接,降低协调成本,并提高新闻编辑自身的工作效率。(二)优秀的海量信息掌控能力在网络时代之前,人们所能掌握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逐渐地增多起来,而在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之后,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随着信息的泛滥和媒介融合的发展,新闻编辑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者采访后完成的新闻稿件,网民的博客、微博,以及作者投稿的邮件等都变成了新闻编辑的素材来源。信息量的增大所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不同的媒介对新闻素材的要求也不同,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新闻编辑在素材选择和编辑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求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识别出信息的真伪。(三)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编辑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不再具有独立性,而是会与其他媒介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交叉,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新闻编辑除了具备基本的编辑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使自身转变为全能型的新闻编辑人才。新闻编辑所需掌握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几方面: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图像编辑能力,视频剪辑能力,音视频混编的能力等。新闻编辑只有努力地将自己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的编辑,才能更适应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的要求。(四)具备产品形态创新的能力媒介融合之后,新闻编辑在稿件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自主权,但是相应的,新闻编辑的稿件处理能力要求也就提高了。新闻编辑在对稿件进行处理时,要具有异常敏锐的判断能力,并且还要具备思维创新能力。在实际的稿件处理中,新闻编辑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对稿件进行符合要求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创新能力,对新闻产品的形态进行创新,为受众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三、结论媒介融合的发展给新闻编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新闻编辑工作,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媒介融合,新闻编辑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新闻编辑的思维应当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而进步,进而有效提高新闻编辑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新闻编辑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作者:于春妹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阅读原文有用 |分享「猴子音悦」商用配乐授权网站 版权可商用 特价59元起值得一看的曲多多相关信息推荐「猴子音悦」特价59元起!正版宣传片配乐,背景音乐商用版权,量贩式乐库,满足您的宣传片,广告,电影,游戏,节目等音乐素材需求 版权好音乐 只在「猴子音悦」广告澳洲直邮代购Nature's Way儿童鱼油3种口味高DHA量180粒 三色鱼油¥285 元¥285 元购买淘宝热卖广告老花镜 新款跑江湖地摊老视镜男女士老年双牙树脂高清老花眼镜 黑色 +100度¥ 元¥29 元购买京东广告大家还在搜媒体融合论文的创新点媒介融合的具体案例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及特征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和特征媒介融合的例子有哪些融媒体传播特征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论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已经到底了 ——
浅析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及创新模式论文
摘要: 多媒体作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有效辅助工具将教学内容以共享的形式展现在整现代教学面前。在网络环境下, 多媒体用技术应用在教学领域的优势更加明显。本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分析, 以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研究, 试图寻找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现代教学的创新模式, 那现在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 应用; 模式; 创新;
一、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 鲜明的集成性特点有益于教学开展
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 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 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简单易懂的模式, 进行复杂性的学习。多媒体教学, 嗯, 以图文形式, 展现出, 所学内容, 简单直接, 可以有效的将学生带入设定好的情境当中, 确保在这样的情境当中, 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而同时学生更能够直接参与到情境当中, 有效地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媒体教学的集成性特点可以使网络与现代教学相联结扩充现在教学中教材中的只是内容, 完成对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品质。
(二) 资源多样形式共享的特点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多媒体教学是依托以网络信息资源,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多媒体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 可以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在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 利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以达到互相促进, 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更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教学创新开辟道路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技术, 为我国教育教育学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 现在在线教学发展的基础。多媒体教学, 以一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入手, 借助网络资源和电子产品, 给学生展示一个不一样的课堂。多媒体的教学的重点是将学生的注意力, 集中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是新式创新教学的开端。学生对于网络教学产生兴趣, 首先是, 这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产生了兴趣, 然后才将注意力的重点, 集中到课堂上。多媒体教学的全面落实, 使学生能够进入了更加愿意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 并且在这一模式中, 集中注意力和想象力, 能够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发展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 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发展。因此, 多媒体教学技术依托新的形势和新形势发展的基础你教学改革开辟新的.道路。
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改革上的创新
(一) 多媒体设计促进教学改革创新
多媒体教学设计是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模式重要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而且, 有助于教学直接化呈现。在不浪费教学资源的情况下, 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境环境。这样哦, 多媒体教学是更符合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的。多媒体教学更注重于教学内容的设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而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师经验相结合, 实现个性化教育。多媒体教学的引入, 不仅改变了教学模式, 而且改变了课程内容, 更实现啦, 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探索。多媒体教学只是教育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模式, 还是要以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为主, 二者互相融合以达到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因此, 可以说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 而是创新方法的模式, 是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是提升学生效率的模式。
(二) 多媒体结构形式促进先进性教学结构创新
传统教学将以课堂为主的应试教育称之为线性结构。这种结果只是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处理, 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已经不符合教学的发展, 是教学改革, 必须要改掉的模式之一。而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网状的模式之一, 一种多媒体为基础,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 进行信息知识选择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模式, 这种网状的结构模式, 不仅能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能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更加流畅。由此可见, 多媒体教学结构模式的调整是更为先进性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当前现代教学改革中非常有效、实用性非常强的模式, 对促进我国教学改革创新也非常有帮助。
(三) 多媒体教学的开放式促进交互相教学的创新
多媒体教学作为网络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已经成为当今新时代的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教学辅助形式。无论是多媒体课件, 还是, 多媒体教学内容都是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形式, 这种教学不仅能够, 唔使教学成为一种协作, 成为一种交互性的共同学习, 而且还是学生通过自主多媒体网络, 与参与非课程之内教学内容的学习。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还能通过网络实施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 在这样的教学平台上, 实现教学的交互性沟通。这不仅是教学的创新, 更是交互性教学实现的开始。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推动协作教学和交互性教学的发展,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晨.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07-10-17
[2]马立辉.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J].黑龙江科学, 2017-07-08
[3]曹璞.现代教育技术下的高职教学模式创新方向探讨[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7-06-05
[4]谭静.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电脑迷, 2017-06-15
[5]居万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技能策略[J].信息系统工程,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