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行广告代理制的现实意义2、大众传播媒体与广告传播方面3、论专业媒体购买公司的发展背景、经营原则及其经营特征4、论不同消费群体的广告诉求特征5、论广告活动与促销活动的互补和整合6、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7、广告对现代文化生活的影响8、广告对现代消费生活的影响9、广告对社会伦理的影响10、广告对儿童行为的影响11、论广告作品中的美女经济12、论广告中的性感诉求13、广告口号在广告中的地位和作用14、从电视媒体特点看电视广告文案的写作15、论广告创意中的戏剧化手法16、论我国当前大众传媒广告的主题倾向17、论我国新闻媒体违法广告的特征及对策18、论中国比较广告的现状
工广告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营销传播 结合个案分析事件营销 促销活动与广告传播策略 营销策略与广告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探源 整合营销实务研究 市场营销与广告策划方法研究二、视觉传达 媒介形态转型与广告视觉传达 广告设计与图形语言研究 印刷广告与编排设计研究 幽默广告与图形创意 广告人性化设计 广告图像视觉传达与沟通 广告设计与色彩表现 思维方式与广告创意表现 广告视觉传播中的符号研究 形象与广告中的视觉传播 新媒体(电子媒体等)中的视觉表述研究 新媒体技术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广告中的视觉符号研究 广告设计方法研究 广告图形创意的造型语言 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广告设计的关系 三、广告传播: 广告信息与多级传播的方法与作用 广告符码与接受语境研究 论广告信息媒介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关系 四、广告文化: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广告传播艺术 谈广告的伦理问题 谈儒家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 论广告中汉字的变化和运用 媒介形式的文化意义(新媒介形式如flash、DV等) 五、电视广告: 广告影像叙事研究 电视广告设计对叙事策略的运用 广告图像、影像叙述方式对比研究 电视广告创作风格研究 电视广告创意方法研究 电视广告中的叙事问题研究 电视广告中身体语言研究 电视广告影像语言研究 论“阈下广告”在电影中的运用 有关电视广告中性感话语研究 电视广告暴露频率与收视效果研究六、广告创意与策划 论情感在广告中的运用 试论广告目标的设定 谈广告中的议题设置问题 关于广告创意的诸种理论比较分析 户外广告媒介策略研究 试析广告中的成功人士形象 论广告中女性角色的类型 广告标题创作分析 论卡通人物在广告中的作用 论声音在广告中的作用 企业EVENT广告研究 消费心理和广告策划 广告语言与语用学研究 谈广告创意的方法 名人广告及其受众消费心理分析 论广告文案创作的特征 各类媒体广告文案创作研究 广告创意的实质与方法 广告创意思维训练方法探讨 广告策划理论的走向研究 从伦理的角度谈广告创意 论广告媒体组合的优势 广告策划个案得失研究 七、品牌研究 品牌推广与广告策略方法研究 品牌战略中视觉传达的作用及效果 论品牌效应 八、分类研究 谈校园广告的类型和特点 论旅游广告 试析儿童广告 酒类广告分析 论故事型广告 谈公关广告 房地产广告分析 试析工业品广告 试析汽车广告创作 幽默广告研究 谈"分众媒体" 论广告之幽默观 试析恐惧诉求广告 幽默广告范式研究 名人广告效应研究 性感广告范式研究
广告学,独立学科,它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有关广告的知识,起初只零星地见之于新闻学科和经济学科的部分章节内,且很不成系统。到现在为止,广告知识仍是这些学科的组成内容之一,如新闻学、市场学、企业管理学、商业心理学等都论述到广告的内容。
摘要:21世纪是网络时代,消费者网上购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卓越网,当当网,淘宝网,易趣网等一大批购物网站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在这种趋势下对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心理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并从网络营销的角度为网店如何 适应消费者网上购物心理特征提出了具有参考性的营销策略,这对于网店迎接网络时代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网上购物模式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我国部分消费 者开始由传统的商店购物模式向网上购物模式转移.这种 模式尤其受到年轻且高学历人群的青睐并成为他们新潮生 活方式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购物网站门类繁多,竞争激 烈,网店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吸引更多的网络消费者. 因此,深入分析并掌握消费者网上购物心理,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对于网店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上购物者一般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l一是文化层次高,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二是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购买力强追求物美价廉,货比三家价格对于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 考依据,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价格往成为左右消费者取舍的关键因素."货比三家不吃亏"是人们在购物 时常采用的技巧,在网上挑选商品,可以"货比多家",它能使消费者通过精心挑选更为直接和直观的了解商品价格, 甚至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到最优惠的价格.另一方面,目前网上销售的产品价格普遍低于传统商店同类产品的价 格,例如卓越网上的图书一般以7—8折的价格出售.部分 畅销书甚至低至4—5折,淘宝网上大多品牌鞋类价格可以 低至实体店的五折左右,并且许多网站还不定期地为消费 者提供特价商品和促销优惠活动,如卓越网满49元免运 费,淘宝网VIP卡会员在购物中可以享受优惠价等.通过调查及其它相关研究资及其它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消费者网上购物 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追求时尚和个性从网民的构成情况看,约有的网民年龄在35岁 以下,这类网民富于激清.渴望变化,容易受广告宣传和流 行趋势的影响,追求时尚和新颖,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 的造型和款式的时尚程度,而网上销售的产品数量极为丰富,种类繁多,应有尽有,目前.仅淘宝网上的商品数量就超 过了700万件,这就使得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商品或服务.他们所选择的不仅仅是商品的实用价值,而 是更注重其个性创新和与众不同.网店抓住这一消费心 理.跟踪最新的消费潮流,适时提供最直接的购买渠道,满足消费追求时尚的心理.2、追求自主,独立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实现,希望在购物中能随便看,随便选,保持心理状态的轻松,自由,不受 他人干扰.但传统店铺中商家提供的销售服务却常常对消 费者构成干扰和妨碍,有时过于热情的服务甚至吓跑了消费者.而在网上购物,消费者无须与商家见面,就可以得到 大量商品信息,并得到在各种传统商店没有的乐趣,如可以 轻松,自由的完成浏览,选择,砍价,购买等过程. 基于消费者网上购物的特殊心理特征.他们选择购物 网站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知名度高(),信誉好 (),以往购物经验好().交易安全性高(产品丰富(),价格低(),送货快() 等.为此,商家必须摆脱传统的经营思维局限.在营销策略,方式,手段上有所突破,建立一套适合网络营销的运作机制和策略1、选择特色产品.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现代消费者对商品普遍求新,求美,求奇,渴望个性化 消费.商家在开展网络营销时.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根据 消费者的不同特征划分不同的目标市场.满足消费者的个 性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如目前淘宝网上出现的胖MM 大码服装店,即为身材各异的胖MM提供量身定做的服装. 解决了胖MM买衣难的问题.2、产品定价合理.建立弹性价格体系 商品定价是网店营销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之一,2追求方便,省时省力在传统的购物方式中,消费者可能因为商场离家太远, 或者没有时间上街购物,或者所购买商品不易搬运,或者营 业时间过短等原因,无法或不愿意到商场购物.网上购物 方式则可以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如网络可以提供24小时服务,不受节假日或营业时间限制,消费者可 随时查询商品资料或购物,而且操作程序简便快捷,整个购 物过程成为一种休闲和娱乐.如售前:消费者只要坐在家 中就可以逛虚拟商店,浏览各种画面赏心悦目,文字清晰, 色彩生动的产品信息及相关资料并做出购买决定;售中:消 费者与卖家通过电子邮件或淘宝旺旺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 在线交流,利用网上银行进行结算.在家中等待送货上门;售后: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如果消费者发现同题,可以随 时上网与卖家联系,获得及时的技术支持和服务.2008年8月份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顺利召开之际,中国的钢材市场却峰回路转,各钢材品种价格由小幅阴跌转向加速下滑,市场心态急剧恶化,部分商家产生恐慌心理,压低价格快速抛货. 截止2008年11月中旬,各主要品种下跌高达2000— 3000元/吨.由于近两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市场市场 出现了几次急剧的涨跌行情,一些钢铁企业由于对市场变 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采取一些不理智的竞争行为,加速了市场的恶化,而且使自身受损,产品库存增大,资金压力 陡增,部分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所以如何认识市场, 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并预先做出判断,这其中企业的市场 调研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大多数钢铁企业都有自己的市场营销调研部门, 他们每天定期向营销管理层提供最新的钢铁市场变化,营 销分析和一些非经常性的调研报告.但是决策管理层对其 因为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同一商品的多个甚至全部 卖家的价格,以做出购买决策.这就决定了网上销售的价 格弹性较大,商家在制定商品价格时要应慎重,制定出合理 的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此外,商家还应建立~套弹性价格 体系.即根据季节,节假日,消费者购买情况等对价格进行 灵活调整.3、建立良好信誉.提供优质服务 同类商品在网上的卖家众多.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是 根据商家的信誉及其他买家的评价进行选择的.如淘宝网 就就设立了消费者打分的评价系统,并按积分对卖家划分等 级.产品信誉,网店信誉需要在网络营销过程中长期的积 累,因此网店为消费者提供的必须是货真价实的产品,并随 时为消费者提供真正需要的方便的优质的服务.如热情地 招呼好每一位在线的消费者,适时提供良好的产品建议,及 时回应消费者的需求等.4.搞好店铺网页建设.加强网店的推广与宣传 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有着成千上万的网店,要想让 自己的网店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生根,就要靠特色来吸引人. 因此,网店主页的版面设计,编排必须围绕商家的目标顾客 群·同时精良和专业的网页设计,如同制作精美的印刷品. 会大大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此外,优秀的网店同样需 要辅之以成功的推广,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互惠链接等方法 大力宣传推广商家的网店.提供的信息,常常感到不满意,觉得可供利用的信息太少, 而不能利用的信息太多,或者重要的信息来得太迟.使营 销决策者很难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往往错失良好的 市场时机,失去赢得市场的大好机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钢铁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拥有一支精明,能干的调研 队伍.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钢铁市场信息,能使营销决策 者超过他的竞争者,可以更好地选择和利用他的目标市场, 开发出适合钢铁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拓宽营销渠道,占领新销渠道,占领新 市场,以及可以更好地制定履行营销计划.确定钢铁市场调研问题.找准市场调研目标营销决策层对调研的问题往往是根据市场状况,供求5、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购物和交易环境 对网上虚拟的购物环境心存戒备是消费者的普遍心 理.许多人都遭遇过诸如产品信息,产品质量,销后服务及 商家信用不可靠等问题.为此,国内各大商务网站都采取 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淘宝网就设置了让消费者"打分"的 信用评价方式及投诉申诉机制,还加强了对网上付款的安 全保障,如消费者下订单后,先把货款划给"支付宝",卖家 看到付款信信息后马上发货,当消费者收到货物并确认无误 后再通知"支付宝"将货款划给卖家.否则"淘宝网"就把钱 退给消费者,甚至还会因此处罚相关商户.同时,该网站还 率先推出了"全额赔付"制度.对于使用"支付宝"而遭 受损失的用户,"支付宝"将全部赔偿其损失,从而解决了购 物者的后顾之忧,赢得了更多的顾客.综上所述.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进行分析,掌握并 抓住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的制定网店营 销策略,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促进网络经济 发展.参考文献It]孛忠艳.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J].商业研究.2004.[2]许雄奇,柚景生.同络营销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撂析[J].商业经济 与管理.2006.[3]孙志宏.同络营销与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8004.作者简介:李永庆(1975一),男,本科,邯钢销售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钢铁物漉,#l铁-4r场分析研究.··——262··——万方数据消费者网上购物心理与网店营销策略探讨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邓芝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州,510521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09,21(9) 0次参考文献(3条)1.李忠艳 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2004(11) 2.许雄奇.赖景生 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探析[期刊论文]-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0(6)3.孙志宏 网络营销与策划 2004相似文献(6条)1.期刊论文 肖黎 消费者网上购物心理分析及企业网络营销对策研究商业研究2007(5)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消费者网上购物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必然趋势下对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心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并从网络营销的 角度为企业如何适应消费者网上购物心理特征提出了具有参考性的对策措施.这对于企业抓住市场机遇,迎接网络时代挑战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和重要的 实践意义.2.期刊论文 周振红.ZHOU Zhen- 周振红.ZHOU Zhen-hong 消费者网上购物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北方经贸2009(8)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购物已经慢慢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网上购物存在的几大优势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变化需求,但网上购物 也存在一些不足,从而给消费者带来心理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需要政府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相关的中介机构尽快建立有权威的电子商 务认证中心,引入第四方物流,提高配送效率.企业采取努力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网上购物方式,提高企业和产品信誉度等措施来解决.3.期刊论文 张伟 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分析 -时代文学2008(10)网上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带来的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导致了全球"网络经济"的崛起.4.期刊论文 高晖.GAO Hui 网络消费者特征及消费心理分析 -镇江高专学报2006,19(4)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者的主要特征可归结为:男性网民居多;年轻人是网上消费的主流;具有较低文化水平的网民增加较快;中低收入者所占比重可观 .网络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表现出鲻来的消费心理有理智求实的心理,追求物美价廉,时髦奇特,时空便捷的心理,孩童化消费和从众心理等.5.期刊论文 王景河 网上商店购物者心理分析 -商场现代化2002(6)网上商店是个人或企业搭建在Internet上进行商品交易的小型商业网站,是网上购物者购买网上商品的场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 (2002/1)中的数据可知,在3370万网民中,通过网上商店购买过商品或服务的占.这近千万人的购物群体,构成了我国的虚拟市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 普及和发展,这个市场的规模正在飞速扩大.由于建立在虚拟世界中的网上商店接待的是新兴虚拟市场中的购物群体,他们购物的心理活动会直接影响网上 商店的生存与发展.因而根据网民的现状深入地研究和分析网上商店购物者心理及其表现行为,对于丰富网络营销理论,提高我国网上商店的盈利能力,加 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6.期刊论文 罗红 网络购物消费心理分论文 罗红 网络购物消费心理分析及营销对策 -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9(3)当前的金融危机让不少商家的生意清淡不少,但网上购物与支付市场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逆势上升,在年初形成强大的促销热潮,并成为拉动内需 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经济危机成为市场对于网购的一次考验,也成为网购再一次进发的契机.因此,探讨当今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特征及其营销对策对于 企业抓住市场机遇,捕捉市场机会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呵呵,我也是学广告的,不过我建议你自己写,可以参考下网上的!
媒体的发展所需资金一部分靠财政拨款,一部分来自观众和读者,一部分是广告收入。从媒体本身发展说,媒体的衣食父母是观众和读者,从媒体运营来说,很多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广告费用。现在媒体的发展依托的是市场,所以从现在看媒体的发展是离不开广告的。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简单说就是这些,写成论文的话,建议还是多做写调查和研究。一、报纸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报纸的主要特点有: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3、易保存、可重复 4、阅读主动性 5、权威性 6、高认知卷入 ,报纸广告多数以文字符号为主,要了解广告内容,要求读者在阅读时集中精力,排除其它干扰。 7、注意度不高 8、印刷难以完美,表现形式单一 二、 杂志 杂志也是一种印刷平面广告媒体,尽管与报纸广告相比,它明显地缺乏时效性,而且覆盖面有限,但由于它精美的印刷,具有光彩夺目的视觉效果,故深受特定受众的喜爱。由于杂志种类繁多,雅俗均有,而且出刊周期短的杂志种类最多,影响颇大,因此,它成为现代广告四大媒体之一。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揉思维的进步,以往的单纯平面设计模式不断被打破,新的设计形式不断出现,这都体现着杂志广告的广阔前景。杂志的主要特点有: 1、读者阶层和对象明确 2、杂志印刷精美,阅读率高,保存期长 3、杂志媒体版面安排灵活,颜色多样 4、读者针对性强 5、知识性 6、重复性 7、美感好,引人注目 8、时效性差 三、广播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媒体不断出现,广播媒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冲击,然而广播还是有它的优越性,只有充分地了解这些特性,才能扬长避短,进一步开掘这一媒体的潜力。广播广告的主要特点有: 1、传播方式的即时性 即时性,是指广播广告传播速度最快。广播可使广告内容在讯息所及的范围内,迅速传播到目标消费者耳中。不论身在何地,只要打开收音机,广告对象就可以立即接收到。如果广告策略、战术的临时调整而需要紧急发布某些广告讯息,例如发布展销会、订货会、折价销售等等时效性要求比较强的供求讯息时,广播广告可以在数小时内完成播出任务,有时还可以做到现场直播。广播广告的这种即时性的优势是其他媒介所无法取代的。 2、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由于广播广告是采用电波来传送广告讯息的,电波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并且广播的发射技术相对比电视简单得多,所以广播的覆盖面积特别广泛,它可以到达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播覆盖范围的广阔性使得人们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在陆地还是空中,都可以收听得到。广播不受天气、交通、自然灾害的限制,尤其适合于一些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 3、收听方式的随意性 收听广播最为简便、自由、随意。因为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管在哪里,也不管在干什么,只要打开收音机,都可以接收听广播的内容。科技的进步,使收音机越发向小型化、轻便化发展,有的只有火柴盒大小。尤其是 “随身听”这种为青年人所青睐的收听工具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广播媒体可以为受众所随身携带。 4、受众层次的多样性 印刷媒介对受众文化水准、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较高。所以,而广播可使文化程度很低甚至不识字的人也能听得值广告的内容,所以广播媒体的受众层次更显出多样性。尤其是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还不很发达,仍有很多文盲和半文盲,而这一部分人又是任何广告主都无法忽视的消费群体。要想针对他们发挥广告的告知与说服功能,广播是非常合适的广告媒体。 5、制作成本与播出费用的低廉性 广播广告单位时间内信息容量大、收费标准低,是当今最经济实惠的广告媒体之一。同时,广播广告制作过程也比较简单,制作成本也不高。 6、播出的灵活性 因为广播广告是诸媒介中制作周期最短的,所以广告主要根据竞争对手的举动来调整自己的战术行动,快速做出反应。广播广告是最为方便、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而报纸和电视广告除了制作较为复杂以外,刊播时段和版面一般都比较紧俏,需要提前预订。而广播广告在安排播出和调整时段上相对比较容易,比较灵活。 7、激发情感的煽动性 广播靠声音进行传播,诉诸于人的听觉,它能给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广播的魅力之所在。广播广告的特色正是通过刺激人的听觉感官,帮助收听者产生联想,因为广播的声音是实在的、具体的,特别容易撩拨人的心弦,煽动人的情绪,而广告也常在这种情形不知不觉地中,完成其传达与说服的功能。 但是,广播广告也有稍纵即逝、传播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 四、电视 电视的主要特点是: 1、直观性强 电视是视听合一的传播,人们能够亲眼见到并亲耳听到如同在自己身边一样的各种活生生的事物,这就是电视视听合一传播的结果。单凭视觉或单靠听觉,或视觉与听觉简单地相加而不是有机地合一,都不会使受众产生如此真实、信服的感受。电视广告的这一种直观性,仍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能比拟的。它超越了读写障碍,成为一种最大众化的宣传媒介。它无须对观众的文化知识水准有严格的要求。即便不识字,不懂语言,也基本上可以看懂或理解广告中所传达的内容。 2、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电视是唯一能够进行动态演示的感性型媒体,因此电视广告冲击力、感染力特别强。因为电视媒介是用忠实地记录的手段再现讯息的形态,即用声波和光波信号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心理,以取得受众感知经验上的认同,使受众感觉特别真实,因此电视广告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特别强,是其他任何媒体的广告所难以达到的。 3、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 电视机不可能像印刷品一样随身携带,它需要一个适当的收视环境,离开了这个环境,也就根本阻断了电视媒介的传播。在这个环境内,观众的多少、距离电视机荧屏的远近、观看的角度及电视音量的大小、器材质量以至电视机天线接受信号的功能如何,都直接影响着电视广告的收视效果。 4、瞬间传达,被动接受 全世界的电视广告长度差不多,都是以5秒、10秒、15秒、20秒、30秒、45秒、60秒、90秒、120秒为基本单位,超过3、4分钟的比较少,而最常见的电视广告则是15秒和30秒。这就是说一则电视广告只能在短短的瞬间之内完成讯息传达的任务,这是极苛刻的先决条件。而且受众又是在完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电视广告的,这也是电视区别于其他广告媒介的特点。 5、费用昂 费用昂,一是指电视广告片本身的制作成本高,周期长;二是指播放费用高。就制作费而言,电影、电视片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以制作周期长、工艺过程复杂、不可控制因素多(如地域、季节天气、演员等)而著称,而电视广告片又比一般的电影、电视节目要求高得多。广告片拍片的片比通常是100:1,可见仅是胶片一项,电视广告片就要比普通电影、电视剧节目超出多少倍了,而且为广告片专门作曲、演奏、配音、剪辑、合成,都需要花大量的金。 就广告播出费而言,电视台的收费标准也很高。我国中央电视台A特段30秒的广告收费就要人民币万元。而国外黄金时段播出费用扁还要高得多,美国的电视广告每30秒要10~15万美元,如果在特别节目中插播广告更,有的竟高达几十万美元。 6、有较高的注意率 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电视机已经普及,观看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广告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便广告内容富有情趣,增强了视听者观看广告的兴趣,广告的收视率也比较高。电视广告既可以看,还可以听。当人们不留神于广告的时候,耳朵还是听到广告的内容。广告充满了整个电视屏幕,也便于人们注意力集中。因此,电视广告容易引人注目,广告接触效果是较强的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的安全这几年备受人们的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巨大的信息含量和交互功能,提高了各个领域的工作效率,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即影响网络稳定运行又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可以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信息一旦泄露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网络的安全性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查看。1、探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防火墙技术2、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在大数据时代的探讨3、网络型病毒与计算机网络安全4、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分析5、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火墙设计6、网络安全信息关联分析技术的运用与问题阐述7、美国网络安全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及其启示8、基于威胁传播的多节点网络安全态势量化评估方法9、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10、信息化网络安全的建设与防护技术分析11、空间信息网络安全协议综述12、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技术研究13、基于并行约简的网络安全态势要素提取方法14、欧盟NIS指令研究对我国网络安全保障实施的启示15、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新闻学的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字,应以最恰当、最简洁的词语反映出新闻学论文的主旨。下面我将为你推荐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一) 1. 中原摄影与中原 文化 2. 广告 摄影表现的难点与攻克途径 3. 广告摄影与新闻摄影异同 4. 论灾害报道的社会功能 5. “虚拟世界”与媒介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6. 英文报刊的特点分析(或相关研究) 7. 解读虚假广告现象 8. 古文基本功与新闻学子的发展“后劲” 9. 呼唤绿色收视率 10. 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11. 谈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 12. 旅游广告策划 13. 招商广告策划 14. 服务广告策划 15. 汽车广告策划 16. 地产广告策划 17. 化妆品广告策划 18. 饮品广告策划 19. 食品广告策划 20. 服装广告策划 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二) 1. 论隐性采访的优势 2. 传媒中健康资讯对女性的负面影响 3. 广告创意中的幽默表达 4. 广告中的“性”诉求 5. 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及走向 6. “假日报纸”新闻误区浅探 7. 论科技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8. 论广电从业者的角色错位 9. 中外言论写作风格比较 10. 社会阶层与广告、产品定位 11. 路透社成功运作之探析 12. 新闻集团媒体经营之探析 13. 权威信息来源初探 14. 谈“问题竞争谋者胜” 15. 消费角色与广告策略 16. 消费者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中广告的作用 17. 信息时代的公众媒体素养 18. 浅谈学习型媒体的建构 19. 学习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20. 对报纸版面设计趋势的观察与思考 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三) 1. 节目主持人的的文化素质问题研究 2. 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3. 我国主持人的优势及劣势 4. 节目主持人与主持人节目的问题研究 5. 发展主持人节目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6. 我国节目主持人素质的现状及发展的方向 7. 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8. 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比较问题研究 9. 当代广播传媒中发展新闻广播的重要意义 10. 广播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研究 11. 我国广播节目和传播特色及未来趋势 12. 广播节目编辑艺术的探讨 13. 试论当代广播媒介中广播节目现代及发展变化 14. 试论广播宣传的“符号”特色 15. 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 16. 论主持人在名牌栏目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17. 《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比较研究 18. 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19.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 方法 的运用 20. 天下风云—报人——XXX的记者生涯 21. 采访中的情感因素探究 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四) 1. 报纸新闻的语言要求 2. 新闻标题 3. 晚报“早”出现象 4. 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 5. 都市类报纸的“价格战” 6. 都市新闻的叙事 7. 报纸的扩版 8. 版面编排 9. 新闻策划 10. 深度报道 11. 经济新闻 12. 法制新闻 13. 新闻时评 14. 报纸广告 15. 记者的职业道德 16. 媒体的社会责任 17. 报纸的新闻舆论监督 18. 隐性采访 19. 新闻摄影 20. 虚假新闻 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五) 1、我国新闻队伍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和复位 2、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3、邓小平新闻思想研究 4、刘少奇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改革的启示 5、中国最近十年的新闻改革 6、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 7、我国当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症结所在 8、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 9、论都市报新闻与党委机关报新闻的区别 10、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11、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12、论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3、汶川地震报道研究 14、新闻类博客研究 15、发展新闻广播必要性的现实意义 16、邹韬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探讨 17、中西新闻评论风格之比较 18、后奥运时代的央视体育报道 19、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策略研究 20、网络新闻标题与传播效果研究 猜你喜欢: 1. 有关新闻学论文题目参考 2. 新闻学论文题目参考目录 3. 新闻系毕业论文题目 4. 传播学论文选题参考题目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选题的要求:
1、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
2、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
3、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
4、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扩展资料: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选题的题目参考:
1、试论大众传播受众权利的保护。
2、试论“媒介殖民主义”。
3、我们为什么喜欢上网。
4、浅论网络传播环境净化策略。
5、大众传播受众价值的再认识。
6、民营网吧生存状况思考。
7、试论网络时代的贫富差距。
8、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
9、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保障状况及思考。
10、由我国大众传播现状引发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再认识。
11、受众行为对大众传播的作用。
12、我国大众传播内容与社会道德教化的冲突及思考。
13、试论网络传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14、论我国大众传播工作者的素质。
15、试论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并存状况下大众传播效果。
16、从蔡智恒网上小说看网络小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传播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赖以信息交流的手段,只要有人类生活,就会有传播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刍议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
【摘 要】案例教学在国外备受推崇,但在国内却尚未普及,在高校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更是少有使用。加大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充分合理的运用案例库,是传播学教学的一条新途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传播学教学中案例库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新的案例库建设及运用的方式。
【关键词】传播学课程 案例库建设
传播学是近年来全国高校新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传播学建立在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由于具有信息科学的学科渊源,传播学与普通的人文科学不同,有着自然科学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而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相比,传播学又具有无可比拟的思辨特性。因此,传播学的教学既不能像人文科学只有理论讲解,也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以实验为主,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建设科学的案例库并合理利用就是一种有效方式。
一、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尚未普及,教学效果也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在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还很少有高校真正使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案例库建设的落后。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是当务之急。
这是由传播学学科特性所决定的。传播学是将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单纯的理论讲解无法准确的阐释这门学科的精髓,同时,传播学中有大量的统计学知识的运用,必须放在具体的案例中才能说明数据的意义。
这是由传播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所决定的。在我国,传播学课程基本都开设在新闻传播学专业,招生对象是文科生,普遍思辨性有余而逻辑性不足。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在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过程中,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得出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具有很大的针对性。
案例库的使用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传播学专业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授,还必须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操作的能力。案例库中搜集的都是本学科较为有代表性、较前沿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当前传媒领域的许多实际问题,案例的运用过程就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对案例的使用,使学生日后在工作中具有对类似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
传播学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案例库编写人员的选择
一个好的案例库的起点,是编写人员的能力和学科素质。由于传播学涵盖领域广、内容深,由单独个人开发案例、建设案例库是不可想象的。案例库的编写应该由一个团队来完成,包括第一线教师、研究生、管理实践者、 教育 专家、案例库维护人员等。
编写案例是为案例教学做准备,而案例教学的实施者、案例的最终用户是第一线教师。只有第一线教师才能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需要,从而编写出满足需要的案例。因此案例开发的主力应该是第一线教师。
第一线教师大都承担较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投入案例开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需要研究生作为第一线教师的助手加入团队。传播学有极大的实践特性,因此有媒体实践 经验 者参与编写的案例更加逼真,更加贴近实际管理情景,从而更受学生欢迎。而引入教育专家,则是为了帮助案例开发者更加准确地理解案例教学的特点和案例编写的要求,为案例库建设提供教育学理论支撑和宏观指导。此外,案例库一旦建立起来,还需要有案例库维护人员,主要负责对案例进行分类、编号、存储,定期清理出过期的案例,提醒原开发者对其进行修正、完善;建设案例库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案例检索、传递服务等。
(二)案例的选取
传播学自产生数十年来,有代表性的事件极多,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取案例,怎样给这些案例进行分类,这关系到案例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衡量案例库好坏的主要标准,也是案例库科学使用的基础。
案例的选取可以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纵向时间维度,选取传播史上有代表性的案例。横向则着眼前沿,紧跟学科发展,选取当前有影响力的案例。选取的标准是,具有相当传播效果即影响力,同时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即学科专业代表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还应该注重本校本专业的实际特点,注重对相对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案例的倾斜。
(三)案例结构的设定
构建合理的案例结构是建设科学的案例库的核心。传播学课程的案例库应同时具备知识性和操作性,力求将对理论的分析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中找出一定的科学规律。案例的结构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案例介绍。着重对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尽可能完整的阐述,将案例的过程真实还原,特别是对案例中的要素进行梳理,将其逻辑完整呈现。
案例访谈。首先要梳理本案例中当时各方对此事件各自所持的态度,这对于把握案例发展脉络非常关键。此外,还包括社会各界对此案例的看法,包括学术界的言论、普通公众有代表性的见解、政府官方看法等,这些是本案例所处的生态环境,对其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案例代表性成果。此部分搜集关于此案例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说明性的观点,作为学生对此案例分析的参考。
案例讨论。分为课题讨论与课下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参与,针对讨论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课下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制定相应的程序,实施具体的操作。
案例分析。将前期师生对该案例的讨论进行梳理,引入相应的理论依据,通过多次的讨论得出相对统一的意见。
案例附录。将与该案例有关的数据、图表、问卷、调查 报告 、附录等收录在一起,为该案例的理解提供帮助。对案例的素材收集力求全面,对于涉及具体报道或稿件的案例,力争找到最原始的稿样,还原案例产生的现实环境和背景,同时这也为学生自己分析案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 方法 。
(四)案例形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传播学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针对这一特点,传播学案例库的形式宜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建立案例库网站,将搜集到的案例整理后放入网站,单个案例按照案例结构进行设定,同时,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多案例组合成模块,方便学生对比理解。充分运用互联网的链接优势,为每一个案例设置若干链接,尽可能全面的将案例相关信息容纳进去。设置BBS专区,为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供大家讨论。在版面编排上,运用色彩形成视觉重建,注重运用图表说明问题,模块与模块直接有较为明显的区隔,方便撤换内容,实现案例资料的实时上网。
此外,重视案例的不断更新,使案例教学能紧跟新闻传媒业发展的补发,反映媒体实践的最新轨迹。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思想,以研究型的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业务水平。
三、传播学案例库运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传播学案例库没有可以照搬的现成模本,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发适用的案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新闻系都设有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方向所学内容各有侧重,而案例库应对所有方向都有所涉及。同是一条时政新闻,报刊编辑方向的学生侧重新闻内容的采写,广电方向的学生侧重新闻表现的分析。案例的搜集很简单,难在如何整理这些案例,难在针对不同方向设计 教学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案例?
第二,如何将用于教学的案例与传统课堂上对优秀成果的举例有所区分?案例源于现实,如优秀的新闻编辑案例是从新闻编辑的实际工作经历中提炼出来的,但案例又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我们把新闻编辑的某一段工作经历带入课堂,是要让学生扮演这位编辑的角色,感受他当时面临的困境,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可以在案例教学的最终告诉学生这位编辑当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鼓励学生寻求更多的、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位编辑的做法。
案例教学中还可能出现其他问题,如教师引导话题与激发灵感的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课堂上的冷场或偏离教学目标;学生可能会对占用实践较多的案例讨论不太适应,抱怨教师讲得太少,总是在听和自己一样无知的同学发言,收获不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精选案例,精心设计提问,课堂组织更加用心,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试论新媒体对开放大学 文化 传播的影响
【摘 要】新媒体作为一种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为社会文化的丰富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加快社会文化传播的速度提供了保障。目前我国开放大学校园内,更是将多媒体应用到了社会文化的传播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能加快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章 从新媒体功能的角度出发,充分研究了新媒体技术的文化性、新媒体对大学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媒体在大学文化传播中的可行性,讨论了新媒体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开放大学;文化传播力
一、新媒体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的文化性
(一)新媒体的概念。
对于新媒体概念的设定,专家和学者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清华大学有关新媒体学术方面的熊教授指出,新媒体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产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媒体传播之外的新的媒体传播形态。
首先,新和旧就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但在媒介形态的生成中,这种“新和旧”并不仅代表时间上的先后,其中还包含技术和理念上的先进与落后之别。对于新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衍变过程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一件事物它不能永远停留在“新”的阶段,因此“新”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事物将会产生新旧交替,新媒体作为时代的先锋行业,这种新旧交替变得更快了。现今的新媒体形式主要指的是: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媒体形态的产生和影响,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形式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形式。
相比较于电视、报纸、广播而言,新媒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它的传播途径增加了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等新兴的时代产物。新的媒体传播技术通过通信技术、卫星信号、计算机技术、 无线网络 、广播电视、音频播放器等终端媒体,将我们的生活更加生动化、具体化、细致化。从新媒体的传播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将会出现多元化的媒体形态,例如:平面媒体(数字杂志、电子出版物、触摸媒体)等;广播媒体(音频数字广播MP3、MP4)等;电视媒体(液晶数字电视、触屏电视);网络媒体(网络电视、www网站、Flash动画);移动媒体(手机彩信、3G网络、手机视频)等。
伴随 网络技术 与数字技术的成熟和运用的广泛,新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新媒体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其中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增长速度最快,并且数字电视和手机电视也将快速发展。因此,新媒体的发展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充分的应用数字技术,才能实现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的全面联网使用,所以没有数字化的传播技术,就无法将单向的传播技术进行全面取代,因此新媒体也被叫做数字新媒体。
(二)新媒体在大学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新媒体的传播技术是通过卫星信号等高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新媒体的传播技术不断发展,并且为科技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在开放大学校园里,新媒体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要承担从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和提出者传送到科技知识的接受者与应用者中,还要帮助他们实现科技知识的资源共享,并且还要承担打破科技知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将不同的责任扩散到不同的个体上,将科技文化知识最终实现跨越空间的共享。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不断细分,新媒体在开放式大学的文化传播功能的分化现象与科学技术信息的分流层越来越明显,现代的科学技术传播流程一般被划分为: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科学技术文化哲学传播三中阶段。新媒体作为传播知识与人们间的桥梁,将把不同人群所需要的科技文化信息通过高效快捷的传播方式传播出去,当然这种传播过程是双向的。
二、新媒体对大学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新媒体的科技文化信息传播是指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跨越时空,使扩散在不同个体间的文化知识实现共享的过程,也就是传统形式上的文化知识普及。新媒体作为一种面向全球民众的文化传播媒介,它的主要用途是使民众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容易,使民众的文化素养的到更有效的提升,对开放式大学文化传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基础。目前,新媒体对开放式大学的文化传播理念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文化知识的传播方式通常是线性而单向的,随着人们与多媒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文化传播的方式也从单向变成双向。新媒体必将成为开放大学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新媒体作为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载体,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以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使传播过程变得复杂,对传播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开放大学校园内,学生通过新媒体对文化知识的传播无处不在,学生通过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形式使科学、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新媒体对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有深远的影响,新媒体在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三、新媒体在大学文化传播中的可行性
(一)理论的可行性。
理论的可行性主要有三大理论依据。民本理论、信息资源的开放式理论、文化共享理论。这三大理论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为新媒体在开放大学内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第一点,民本理论。何谓民本理论,它是民本思想、人本思想,是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民的利益,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自古有之,“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便民、惠民、利民。党的十七大也提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其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如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以人为本的思想浪潮在开放大学校园内广泛传开。
第二点,信息资源的开放式理论。伴随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在人们心中的日益深入,人民对民权的维护意识开始觉醒,对信息的需求也变得多元化。尤其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开放大学校园内,学生对信息资源的摄取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也加快了文化传播在大学校园的可行性。
第三点,文化共享理论。文化的共享理论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移动通讯、卫星信号、3G网络等新兴的传播技术 渠道 ,进行跨地区跨国界的文化共享。而开放大学校园作为新媒体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在文化共享的传播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实践的可行性。
第一点,先进新媒体发展的势头迅猛,已经小有规模,并向成熟方向迈进。其表现在,新媒体的硬件配备设施已经逐渐完善,技术的支撑体系比较成熟;新媒体的传播种类不断增加,传播性能不断得到优化;使用新媒体的客户群日益增多。在开放式的大学校园内,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较快,对以网络、电脑、手机为新媒体文化传播主体的工具使用较多。人们对信息获取的程度和文化传播的方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第二点,日益完善的社会条件。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满足,对精神方面的享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时机。但是,目前的新媒体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因此,为满足人民对新媒体的个性需求,开放大学内应积极对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展开试点调查,对新媒体中产生的不足及时更新改进,为新媒体的文化传播的全面推广提供可行性的实践方案。
第三点,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在开放校园内的应用开展,并对实践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新媒体多元化的发展今天,各种不同形式的新媒体已经广泛应用到文化传播中,且初具规模,并逐渐成熟,这为新媒体在开放校园中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四、新媒体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的影响
乔治·格伯纳对新媒体的媒介培养理论曾经有这样的观点:幼年时我们从电视中不断学习的“文化知识”来看,它将有可能成为我们未来对世界观认识的基石,使电视成为意识形态、社会观点、理论信仰、总体价值等方面的主要来源。所以,作为媒体传播文化知识媒介的电视,它对好几代人,甚至社会的各个阶段打下了深刻的“电视文化”印记,对今天新媒体在开放大学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崭新的传播途径。
(一)从社会文化的信息体系来说,新媒体对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系统有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最显著的表现为,新媒体加大了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平台,拓宽了组合途径方式。肖恩·麦克布赖特在一本书上曾经指出:最初,人类发出的原始传播信息,来源于自身的声音、手势、姿势,后来才慢慢才创造出其他传播文化信息的手段,包括:舞蹈与音乐、火光信号、锣鼓声、符号等。当人的文化传播形式从口语转变到新媒体阶段时,人类通过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幻影成像等打破时间和空间,原有的传播接线使新媒体在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形式变得无处不在。在新媒体与旧媒体优势互补的作用下,为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创造了多种不同的路径,方便社会信息资源的流通、传播、利用,而这些信息中所包含的文化形态也将有效的覆盖在目标人群中。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发展中,文化传播的整合速度加快,各种新媒体为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欢乐的舞台和日常化的审美平台。
(二)新媒体对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模式有了显著更新。
新媒体技术的提高为开放大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展和延伸了社会的互动。在传统与现实的社会互动中,社会互动的识别程序总是以一定的身份作为起点,由于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技术在社会互动中因它的匿名性丢掉了身份识别,打开了曾经的身份识别的局限性。匿名性提供了一种安全感,是一种保护机制,它诱导人们将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想法直接的表述出来,而不用有所防备和躲闪,使互动性的质量及效率有所提高,对社会的向心力、认同感、凝聚力不断加强。在开放大学内,借助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一定情境下将文化传播的主客体进行互换,使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相融合,对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瓦解,实现内容、技术、文化、情感的深度契合。
(三)新媒体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创造出多元的文化形式。
根据麦克卢汉在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媒介中指出:任何一种新媒体的自身形态即是一种文化内容。新媒体在开放大学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及新的文化秩序,甚至一些我们了解的文化通过新媒体的媒介技术包装和重新展现后,也需要重新审视、定义、接受、理解它。
(四)新媒体为开放大学的多元式的文化传播的对接与交流带来机遇。
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是文化知识的共享,也就是文化的共享内容必须是人类容易理解和认同的东西。新媒体本身具有良好的操作性、互动性等特征,确保其能够按照市场的规律高效的大量生产各种满足人们信息和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在这种语言环境下,互动、参与等理念深入人心,文化多元化的碰撞及交流频率在开放大学内是前所未有的,本土文化的逐步更新,世界观、价值观的大范围形成,使新媒体在全球文化的影响下,以其独特的解读形式和直观的表现方法,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 赵艺谦.浅析新媒体时代 广告 传播的新特点[J].经营管理者,2010,24(09).
[2] 余斌.浅谈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J].当代电影文学,2009(01).
[3] 李明伟.新媒介形态与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论”的宏观大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4] 雷芳.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述评[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5] 刘俐俐,李心姸.浅析电视节目制作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以《东方直播室》为例[J].新闻世界,2011(06).
从传播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当代媒介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由上至下地进行解读:首先是对信息内容进行生产、加工或传播的机构,如电视台、出版公司、网站等.其次,在媒介机构的下线,则是信息传播的某种载体,如电视台传播信息的载体是电视,出版公司传播信息的载体是书籍.最后,在信息传播载体的下线,则是信息内容,即一种可以为受众解读的符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都是这些符号的所属范围.
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成因与防范摘要:“蝴蝶效应”现象作用于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之上,伴随着传播媒介的沿革扩大其影响并形成新的独特性质。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确实存在,并以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影响的快捷性、多向性、逆变性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视域。信息全球化时代极高的信息依赖性产生结构风险,给予“蝴蝶效应”存在的社会基础;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性、强力的分众趋势和海量的低成本信息给予其发挥的时空基础;有效元对自身认知的过度自信、网络互动环境的“剧场效应”和有效元的标新立异给予其爆发的心理基础。因此,我们只有依靠加强传统媒体网站品牌建设,规范其自身行为以营造网络舆论强势空间;依靠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采取一些紧急避险措施,并长期对全体公民进行媒介素质培养,才能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本文为防范这种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制定对策的起点,以期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促进交叉学科的融合,从而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关键词:蝴蝶效应网络传播风险社会有效元对于“蝴蝶效应”现象的研究起始于物理学领域,而后作为混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被引入经济学,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近两年,“蝴蝶效应”进入传播学研究视野,却多被误用与滥用。使用者通常是用来做现象描述,套用此词强调网络传播方式的巨大影响力和轰动效应,鲜有学者关注此现象的内在动因与防范问题,鲜有建设性意见。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核心,借助心理学研究成果,并结合网络新闻实践剖析“蝴蝶效应”现象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成因,并初步探讨相应的措施以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其发展方向,为维持良性的网络传播秩序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意图在于使学者、媒体从业者及网络监管部门人员等 利益相关者充分重视“蝴蝶效应”的益处与危害,并为预防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制定对策的起点。希望本文能够在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和促进交叉学科融合两方面做出一份贡献。一、“蝴蝶效应”的存在(一)风险社会的大环境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第一次在论著中使用了“风险社会”一词,并宣告了全球已进入“世界风险社会”。风险在此是一个中性词,意味着某种不确定性概率,它与收益相伴而生,是人们衡量是否采取某种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风险日益全球化,某个地区或国家发生危机必然与整个世界相关联,并呈现不断扩散的趋势。风险具有扩散性和叠加性,“对风险信息的忽视有助于风险的增长和传播”。[1]网络传播时代,现实的地域观念被虚拟的时空所置换,既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麦克卢汉“全球村”的预言,又使不确定性可以从任意结点爆发并肆意蔓延,形成真正的“世界风险社会”。正是风险社会的大环境为“蝴蝶效应”的发生和迅速传播提供了结构可能性与理论依据。而在网络媒体中,任何有效元(笔者将介入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过程的任一网络用户定义为有效元)译码、传输与编码的各个环节本身就潜伏着风险生成与扩大的可能。“正是文化的认识与定义形成了风险。” [2]每个网络用户成了迷失在“符号森林”[鲍德莱尔(Baudelaire)]中的孩子。风险的生成与扩大过程很好的诠释了“蝴蝶效应”的发生机制,而风险社会中,网络用户的迷失状态恰好对应了后文详细阐述的用户接收与转载信息的心理基础,兴趣的迷失给“蝴蝶效应”以可乘之机。所以,正是风险社会为“蝴蝶效应”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二)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上世纪六十年代,“气象学家洛仑兹()在他的计算机上计算一个热力场中热对流问题的简化模型,” [3]结果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使“系统自任意初始状态出发的相轨线成蝴蝶形态,既不重复也无规律。” [4]为了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洛仑兹打了个比方: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广为人知的“蝴蝶效应”比喻。而后它作为混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被引入经济学,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刚刚宣布发射导弹,港台就有100亿美元资金流向了美国;2004年年初大豆需求不旺价格一路下滑,由于2月初南美的旱情预报,短短数日内就引发了CBOT和连豆期货价格的大幅攀升,这都是军事和经济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近两年,“蝴蝶效应”进入传播学研究视野,却多被误用与滥用。使用者通常是套用此比喻做现象描述或初步解释,强调网络传播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和轰动效应。这却脱离了此概念的本意,成为流行的时髦词汇,“换汤不换药”的阐述固有观点,也或许只是吸引目光的故作惊人语罢了。然而“蝴蝶效应”的前提是复杂系统即非线性系统,并指出总体趋势不变的情况下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动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笔者借用钱学森先生的巨系统说法,将网络与用户的人机交流整体看作复杂巨系统。笔者认为传播学层面的“蝴蝶效应”也强调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但它更强调影响的快捷性、多向性和逆变性。所谓“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是指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任一有效元对信息消化、吸收和释放过程中的微小改变都有可能引起网络新闻的“信息流”的扭曲和“意见流”的大幅波动甚至整体反转。其中,初始条件变化后“影响的快捷性”是指影响通过信息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扩散;“影响的多向性”是指不仅能影响到与初始条件同类性质的因素,还会影响到“信息流”的真实性、完整性、清晰性和“意见流”的公正性、严谨性、负责态度以及网络传播情境的情绪倾向等方方面面;“影响的逆变性”是指影响的效果在飞速扩大一段时间后受某一有效元的扰动回归原初状态或逐渐转移出有效元的注意领域,甚至有可能突然发生逆转,进一步向相反方向发展。在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很可能就是一个帖子或网站上的一条小消息,引起众多有效元的卷入,进而使矛盾不断升级,事态爆炸性扩大或骤然倒向变更,导致事实信息的扭曲和舆论评价的压倒性倾向。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现象例如2004年6月,针对台湾歌手张惠妹在大陆做宣传时流露出的“台独”思想的网络谣言,从网友捏造的“大陆政府指定的台湾绿色艺人”名单和网友杜撰的“张惠妹专访”,到网络论坛每天平均300多条公开反对张惠妹的帖子,再到张惠妹被迫取消宣传活动,台湾当局抨击大陆民主,扬言封杀大陆艺人,最后大陆国台办专门举行记者会澄清,终于形成了可怕的蝴蝶效应,使艺人风波上升到政治层面。[5] 再如2003年3月29日,《中国日报》网站发出“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的假新闻,一些大型网站和电视台迅速跟进播发此新闻,韩国股市由此下跌了。其后不久,2003年4月1日,一14岁少年将新闻组上流传的“香港将宣布成为疫埠”的谣言复制成《明报》即时新闻网页形态并上传至近似明报网站的网址引起香港社会恐慌和抢购风潮。“蝴蝶效应”也有良性的,例如2006年3月长春绝症盲女小欣月原本是一个患绝症的平凡少女,因其上天安门看升旗的小小愿望无法实现,在网络媒体中传播后并不起眼,而东北地区小范围网民共同在长春公共关系学校告知其是在北京天安门为其举行升旗仪式圆了孩子的梦,这一小小细节的转变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巨大轰动,小欣月一时间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名字,甚至打算拍成电影《欣月童话》并请梁家辉出演。“蝴蝶效应”也有可能发生嬗变,令人触目惊心的虐猫事件本身是违背社会道德和人类情感的,然而仅基于此,有效元就将虐猫女子及拍摄者的相片做成“通缉令”广为传播,甚至有人“悬赏追凶”,进而使虐猫事件的矛盾激化达到顶点,虐猫女子成了十恶不赦的舆论征讨对象,无法保障自身的隐私权,道德谴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为诅咒谩骂的语言暴力。还有许多事件不胜枚举,都是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的最好注脚。二、网络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的成因分析 (一)信息全球化现状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尹鸿曾经论断:“如果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商业传媒系统来推进全球市场并鼓励消费价值,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大概就不可能发生。” [6]由此可见,网络新闻传播对于全球化趋势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网络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赖关系,造成了人理性判断的疲劳。而且网络中新闻传播者具有隐蔽性,传播者和受传者相互作用、界限模糊,在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受众都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笔者将介入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过程的任一网络用户定义为有效元,是借用医学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概念中的元字,“元”者,“源”也,流转之源头枢纽,暗示网络用户对信息的消化、吸收和处理过程,是有其意义和价值的。“把关人”的作用被淡化,许多国家政府都难以作为,互联网管制仍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信息在大量传播中消除了原有的不确定性,但也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不确定性。所以说风险在社会中扩散,不仅由于风险本身,更由于我们对风险的纷陈解释――社会及媒体建构。“词语的意义具有一个不稳定的特征,它有赖于其在话语结构里的表达。语言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对现实的描述,而不是现实本身。” [7]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现代人生活中的真实,是媒体构造的“拟态环境”的现实。信息泛滥乃至信息爆炸是这一时代显著的特征,在许多情况下,每个人都不得不被纷杂的信息骚扰,无聊的传言、糟糕的音乐、乏味的广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不仅影响政治决策,影响经济运行,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所有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信息虽多,有用的却难找,人成了漂浮在信息海洋上的小小浮萍,其主体意识逐渐被信息的巨浪吞没而丧失。这也就是约翰?塔洛克给出等式“危险社会=传播/知识/信息社会”的原因所在。网络传播时代如此高的信息依赖性和如此快的信息扩散率,注定了在当今风险社会中,网络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将掀起狂暴的龙卷风。(二)网络媒体特性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电子媒介的属性是非线性的、重复性的、非连续的、直觉性的,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他有句名言:“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We shape our tools, and thereafter our tools shape us.)网络以其独特的媒体性质使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了响应与增强:1、高效的互动网络媒体由于提供了公共意见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改变了受众反馈的弱势地位,将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的天然强弱势地位解构为有效元之间的充分交流,从而形成了新的交往秩序。网络传播时代,人际互动在时间和成本上都能降到最低,几乎是零摩擦的互动环境,麦奎尔认为网络强化了受众介入、反馈、选择、接近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咨询型、对话型受众出现,因此使“互联网具备去大量化、去集中化、去国家化、去专门化、去中介化、去集体化等特性”。 [8]正如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认为的,网络引入游戏身份的新的可能性,重新建立交往等级,分散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脱离原位。网络经典传播学中传播模式的划分是依据信宿的多寡和组织形式,而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此标准无法适用,因此可以说,网络媒体自身具有多重媒介属性,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甚至人内传播(有效元利用各种符号表达思想的同时也是在理顺个人想法)于一体,表达渠道畅通。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特性,同时构成了它的风险:多重媒介的传播模式交织,带来了有效元个体的多样化背景,随之而来的就是管理的复杂性和“把关人”作用的削弱。与传统媒体的事前审查事后追惩的严格把关不同,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的起点,几乎没有任何等级森严的审查程序,多以事后追惩为主,而商业网站和个人网站总是想方设法绕过人为壁垒,将自己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辐射式的扩散出去,而几乎无须任何关卡损耗。原先存在于新闻传播源头的强大“把关人”群体――记者、编辑等的控制作用十分微弱。很多情况下,新闻网站只是新闻的初级生产者,新闻发布后就脱离网站轨道,很大程度上由其它有效元控制。有效元有意无意地提供新闻线索,转发与自己趣味相投或利益相关的新闻,或者通过广泛讨论和对新闻事件的意见反响左右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流”的客观真实和“意见流”的主观倾向。总之,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特性使弱势反馈演变为多向交流,提高了受众地位;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把关人”作用薄弱,议程设置混乱。2、强力的分众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而使网络用户能够跨越地域的区域界线,突破基于血缘、业缘和地缘的社会团体的组织约束,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且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匿名个体,在共同的兴趣、爱好、观点和希望的基础上达成认同,结成“以议题(issue)、共识与认同感的所建构的虚拟社会空间”即“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 [9]分众后的小众群体有效地集中了个人需求和价值偏好,更加便于同性质信息的快速扩散和行动诱发,有利于信息和广告等的针对性达到最大的影响效果。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用户以浏览代替阅读、以兴趣决定内容,不断漂移的情绪使绝对的注意时间减少,而相对的注意时间延长,注意力过分集中,极易产生非权威意见的意见领袖。而意见领袖靠其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随意篡改新闻信息或发表意见言论,对其它网络用户产生信念影响和行为诱发。而且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细节被有效元忽略或任意填充,事实被简化,信息被放大,而伴随信息的意见影响也会在特定群体迅速散播,引发群体行为。总之,网络媒体强力的分众趋势有效地集中了用户需求,然而这种相对的过度注意会导致对意见领袖的盲目崇拜。3、海量的低成本信息信息具有共享性即使用不灭性,这是信息区别于物质的显著特点。所以新闻传播必然否定在任何传播范围上的限定,也就是说,在理论上,新闻传播不应该有来自任何方面的排除性,否则就和其寻求最大传播面相背离了。而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博客实现了“零进入门槛”: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体制、零形式。这种低成本的信息生产和交换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使用形式和效率,促使更多人接近媒介,形成了有效元的多样化状态。最大范围的信息源头,大量信息备选,赋予网络用户庞大的信息选择自由。然而信息高速的更新换代,在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时即已成为明日黄花,《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曾说:“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着知识。”在虚拟网络中的人的信仰易产生也易消失,流行周期逐渐缩短。信息过载消耗着现代人的时间精力和耐心热情,加重了社会整体的浮躁情绪。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犹如“公地悲剧”它发生的根源在于,“个人在决策时只考虑个人的边际收益大于等于个人的边际成本,而不考虑他们行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最终造成了一个给与他们无限放牧权的经济系统失败和崩溃” [10]网络中的低成本也有造成人们远离网络的可能性。而且在海量信息背景下,有效元为了使自己的信息或言论引起更多网络用户的主意,往往采用极夸张或煽情的语汇及表现形式,有可能成为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值微小偏差。总之,网络媒体海量的低成本信息为网络用户提供了庞大的信息选择自由,然而信息过载会对网络用户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三)用户接收与转载信息的心理基础1、有效元对自身认知的过度自信使“蝴蝶效应”迅速覆盖在网络中,有效元对声音、影像的操纵造成一种自恋情绪,信息接受者反而自己是“拟态环境”制造者。“信息加工心理学强调认知中的结构优势效应,即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影响。” [11]也就是说,有效元依据自己的社会背景和知识储备,去判断、审视和转载他所接触到并自认为有用的信息或一致的意见,而他自身对网络新闻的介入和解释又使其创造的“拟态环境”产生了光环效应,强化了自身固有观念。这种过度自信的自恋情绪的出现在心理学中的解释就是:“面对同一个投射刺激不同人所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而每个人所能知觉到的东西恰好反映其人格的内部情况”。 [12]针对有效元,由于信息的不断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接受与选择性内强化,信息看起来也似乎向着有利于自己的结论方向发展。这也是弗洛伊德发现的“投射”是将思想、印象与欲望加诸外部环境的一种过程,否认对自己的不快指责,而将这种指责投射到他人身上。而有效元自身工作性质的轻体力性和名誉取得的迅速性令其自身产生了光环效应,这种光环效应更使其加强了对自身的过度自信,强调有利信息,忽略有害信息,使自己处于成功永恒的美妙幻象的悬崖边处。2、网络互动环境的“剧场效应”使“蝴蝶效应”迅速扩散无论麦克卢汉和技术决定论者如何夸大媒介作用,媒介都只是信息内容的附着品,是合作产生信息的要素。没有传受双方意义的共通空间,媒介形式并不产生意义。而在共通空间意义互换基础上,形式才赋予内容新的信息和价值。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开放的互动环境使有效元之间的情绪相互感染,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剧场效应”。最明显的是在BBS多对多的传播形式,有效元发表意见往往不是在孤立环境下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在互动情境中完成,易于言语极端,甚至脱离事实;互动辩论中与个体表白,使言论偏离个人思想的表达,而仅限于口舌之争甚至人身攻击。极易发生经典传播学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压抑非主流声音,形成接近一致的较主流意见。3、有效元的标新立异使“蝴蝶效应”有了逆变的可能性在前文网络的海量低成本信息特点中已经论述,由于有效元的数量众多且众说纷纭,并且处于匿名环境下全无社会背景的标榜,使其具有表面同一性,任一有效元若想在“鸡群”中“鹤立”就必然寻求独家的信息、独到的见解、犀利的言词和夸张的表现,而在这种寻求过程中,很可能偏离了新闻真实和意见公正。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在社会心理学中指的是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做出单纯为吸引注意的特异举动。这种标新立异无疑显示着有效元的个体存在,但片面强调某信息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难免引发和助长“蝴蝶效应”。三、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网络新闻良性传播(一)加强传统媒体网站品牌建设,规范自身行为以营造网络舆论强势空间“风险传播是在个人、团体、机构间交换信息和意见的互动过程。它不只与风险相关,还包括风险性质的多重信息和其他信息,这些信息表达了对风险信息或风险管理合法的、机构的安排的关注、意见和反映”。 [13]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风险传播过程中,媒体发挥了关乎风险的告知、倾听、言说和影响功能。“人类进入‘风险社会’后,风险的‘不确定性’挑战了‘全能政府’以及专家知识的权威性”。[14]尽管挑战存在,根据美国Jupiter媒体调查研究公司(Jupiter Media Metrix)的调查显示,网络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知名网站,呈现出“马太效应”。尼尔森网络评估公司电子商务部副总裁肖恩?卡得尔(Sean Kaldor)称:“搜索引擎网站、门户网站和社区网站已经成为每一个在线冲浪的网民必然要访问的站点,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而在我国,传统媒体网站是其习惯的落脚点。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从网络用户角度看,他们需要媒体对海量信息进行“过滤”和“把关”,这是由人类大致固定的信息接收量的生理条件制约的,而且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识。而只有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承接到网络中,他们身份公开,便于接受监督;而且具有专业经验、职业道德和时间、能力。根据经典传播学理论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一旦若干主流媒体网站加强了其自身的品牌建设,而且共同营造出强势的舆论区,削弱非主流声音,整合网络用户观念,达到“正音”效果。而现在我国的传统媒体网站的问题在于:其主媒体的品牌建设本身存在问题;它对信息的编制方式与人们的真正需要存在偏差;“舆论一律”和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合理的对立意见呈现等等。因此应当恪守新闻真实和意见公正,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品牌效应,正确引导“蝴蝶效应”的发展方向,规避其负面影响,强化其良性因素,从而保证网络新闻的良性传播。(二)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部分网络区域实行有限的实名制,有效元承担相应的责任限定应当在网络技术层面加强网络监管,在网络技术人员中选取设立“网络警察”队伍,实时监控网络变化,解除恶意攻击,对于恶性“蝴蝶效应”的原初的微小变化引起重视和化解。但网络监管要以不侵犯、不利用公民隐私为基础维持和谐的网络环境。积极建立和完善适用于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律体系,例如法学界争论最多的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网络媒体是知识产权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引起具有隐蔽性和罪证难以收集等特点。为了使有效元承担相应的责任限定,可以在网络部分区域实行有限的实名制,比如可以在某些校园论坛实行实名制,或者后台实名而前台匿名等形式。而建立实名制之前要首先重建网络用户间的诚信,否则实名制只会带来不良后果。(三)对全体公民进行普遍的媒介素质培养,端正其看待媒介的态度、增强其使用媒介的能力和自我道德规范网络传播方式本身倡导的就是一种平等和对霸权的蔑视,要求互助合作、追求公平公正,而“知识沟”现象在网络传播时代仍是十分明显。因此要进行全民的媒介素质培养,这是一项艰巨然而受益深远的任务。我们要端正全体公民看待媒介的态度、增强其使用媒介的能力和自我道德规范。亚当?斯密曾经指出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15]道德是法制社会最微妙却极其有效的必要补充,虚拟环境中也不例外。美国哲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回答“每个人应当怎样去适应这个网络社会时”指出:“首先要培养‘自我编程能力’,人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 [16]也就是说,每个网络用户都要正确选择、分析、处理信息,使其为我所用,要作电脑的主宰者,而不是被其迷惑或为其所累。(四)恶性“蝴蝶效应”发生时的紧急避险措施以上是“蝴蝶效应”爆发前的长期防范措施,而一旦网络中恶性“蝴蝶效应”爆发,应急措施并非我国惯用的政府出面行政干预,而最好是如James(2000)提出的在相同环境中解决,即“以网路对付网路危机”。具体措施例如立刻利用媒体网站或组织专题网页阐明事实真相和政府态度;实时更新网页资料和联系方式;利用网络如论坛、电子邮件等形式双向沟通;建立重要的背景链接,介绍相关知识,讲解处理办法;注意相对立的攻击者所传递的新闻信息或相关评论,及时做出回应或澄清;组织技术人员及时检修,随时解决网路硬件问题。四、结语综上所述,“蝴蝶效应”在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上发生作用,其巨大影响力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信息全球化现状和网络媒体的特性是“蝴蝶效应”存在的客观原因,而网络用户接收与转载信息的心理基础是其存在的主观原因。只有加强传统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加强网络监管,并对全体公民进行媒介素质培养才能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网络新闻的良性传播。对于“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成因与防范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发现与探讨,在学术界下一步的研究中,将有可能形成完整的论述体系,甚至开创一项新的传播学理论。我是新闻专业的,这些仅仅是提示,最终论文还是得好好自己写,加油满意请采纳
传播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赖以信息交流的手段,只要有人类生活,就会有传播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刍议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
【摘 要】案例教学在国外备受推崇,但在国内却尚未普及,在高校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更是少有使用。加大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充分合理的运用案例库,是传播学教学的一条新途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传播学教学中案例库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新的案例库建设及运用的方式。
【关键词】传播学课程 案例库建设
传播学是近年来全国高校新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传播学建立在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由于具有信息科学的学科渊源,传播学与普通的人文科学不同,有着自然科学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而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相比,传播学又具有无可比拟的思辨特性。因此,传播学的教学既不能像人文科学只有理论讲解,也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以实验为主,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建设科学的案例库并合理利用就是一种有效方式。
一、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尚未普及,教学效果也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在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还很少有高校真正使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案例库建设的落后。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是当务之急。
这是由传播学学科特性所决定的。传播学是将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单纯的理论讲解无法准确的阐释这门学科的精髓,同时,传播学中有大量的统计学知识的运用,必须放在具体的案例中才能说明数据的意义。
这是由传播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所决定的。在我国,传播学课程基本都开设在新闻传播学专业,招生对象是文科生,普遍思辨性有余而逻辑性不足。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在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过程中,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得出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具有很大的针对性。
案例库的使用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传播学专业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授,还必须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操作的能力。案例库中搜集的都是本学科较为有代表性、较前沿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当前传媒领域的许多实际问题,案例的运用过程就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对案例的使用,使学生日后在工作中具有对类似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
传播学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案例库编写人员的选择
一个好的案例库的起点,是编写人员的能力和学科素质。由于传播学涵盖领域广、内容深,由单独个人开发案例、建设案例库是不可想象的。案例库的编写应该由一个团队来完成,包括第一线教师、研究生、管理实践者、 教育 专家、案例库维护人员等。
编写案例是为案例教学做准备,而案例教学的实施者、案例的最终用户是第一线教师。只有第一线教师才能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需要,从而编写出满足需要的案例。因此案例开发的主力应该是第一线教师。
第一线教师大都承担较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投入案例开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需要研究生作为第一线教师的助手加入团队。传播学有极大的实践特性,因此有媒体实践 经验 者参与编写的案例更加逼真,更加贴近实际管理情景,从而更受学生欢迎。而引入教育专家,则是为了帮助案例开发者更加准确地理解案例教学的特点和案例编写的要求,为案例库建设提供教育学理论支撑和宏观指导。此外,案例库一旦建立起来,还需要有案例库维护人员,主要负责对案例进行分类、编号、存储,定期清理出过期的案例,提醒原开发者对其进行修正、完善;建设案例库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案例检索、传递服务等。
(二)案例的选取
传播学自产生数十年来,有代表性的事件极多,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取案例,怎样给这些案例进行分类,这关系到案例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衡量案例库好坏的主要标准,也是案例库科学使用的基础。
案例的选取可以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纵向时间维度,选取传播史上有代表性的案例。横向则着眼前沿,紧跟学科发展,选取当前有影响力的案例。选取的标准是,具有相当传播效果即影响力,同时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即学科专业代表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还应该注重本校本专业的实际特点,注重对相对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案例的倾斜。
(三)案例结构的设定
构建合理的案例结构是建设科学的案例库的核心。传播学课程的案例库应同时具备知识性和操作性,力求将对理论的分析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中找出一定的科学规律。案例的结构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案例介绍。着重对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尽可能完整的阐述,将案例的过程真实还原,特别是对案例中的要素进行梳理,将其逻辑完整呈现。
案例访谈。首先要梳理本案例中当时各方对此事件各自所持的态度,这对于把握案例发展脉络非常关键。此外,还包括社会各界对此案例的看法,包括学术界的言论、普通公众有代表性的见解、政府官方看法等,这些是本案例所处的生态环境,对其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案例代表性成果。此部分搜集关于此案例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说明性的观点,作为学生对此案例分析的参考。
案例讨论。分为课题讨论与课下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参与,针对讨论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课下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制定相应的程序,实施具体的操作。
案例分析。将前期师生对该案例的讨论进行梳理,引入相应的理论依据,通过多次的讨论得出相对统一的意见。
案例附录。将与该案例有关的数据、图表、问卷、调查 报告 、附录等收录在一起,为该案例的理解提供帮助。对案例的素材收集力求全面,对于涉及具体报道或稿件的案例,力争找到最原始的稿样,还原案例产生的现实环境和背景,同时这也为学生自己分析案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 方法 。
(四)案例形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传播学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针对这一特点,传播学案例库的形式宜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建立案例库网站,将搜集到的案例整理后放入网站,单个案例按照案例结构进行设定,同时,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多案例组合成模块,方便学生对比理解。充分运用互联网的链接优势,为每一个案例设置若干链接,尽可能全面的将案例相关信息容纳进去。设置BBS专区,为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供大家讨论。在版面编排上,运用色彩形成视觉重建,注重运用图表说明问题,模块与模块直接有较为明显的区隔,方便撤换内容,实现案例资料的实时上网。
此外,重视案例的不断更新,使案例教学能紧跟新闻传媒业发展的补发,反映媒体实践的最新轨迹。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思想,以研究型的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业务水平。
三、传播学案例库运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传播学案例库没有可以照搬的现成模本,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发适用的案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新闻系都设有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方向所学内容各有侧重,而案例库应对所有方向都有所涉及。同是一条时政新闻,报刊编辑方向的学生侧重新闻内容的采写,广电方向的学生侧重新闻表现的分析。案例的搜集很简单,难在如何整理这些案例,难在针对不同方向设计 教学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案例?
第二,如何将用于教学的案例与传统课堂上对优秀成果的举例有所区分?案例源于现实,如优秀的新闻编辑案例是从新闻编辑的实际工作经历中提炼出来的,但案例又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我们把新闻编辑的某一段工作经历带入课堂,是要让学生扮演这位编辑的角色,感受他当时面临的困境,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可以在案例教学的最终告诉学生这位编辑当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鼓励学生寻求更多的、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位编辑的做法。
案例教学中还可能出现其他问题,如教师引导话题与激发灵感的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课堂上的冷场或偏离教学目标;学生可能会对占用实践较多的案例讨论不太适应,抱怨教师讲得太少,总是在听和自己一样无知的同学发言,收获不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精选案例,精心设计提问,课堂组织更加用心,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试论新媒体对开放大学 文化 传播的影响
【摘 要】新媒体作为一种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为社会文化的丰富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加快社会文化传播的速度提供了保障。目前我国开放大学校园内,更是将多媒体应用到了社会文化的传播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能加快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章 从新媒体功能的角度出发,充分研究了新媒体技术的文化性、新媒体对大学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媒体在大学文化传播中的可行性,讨论了新媒体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开放大学;文化传播力
一、新媒体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的文化性
(一)新媒体的概念。
对于新媒体概念的设定,专家和学者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清华大学有关新媒体学术方面的熊教授指出,新媒体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产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媒体传播之外的新的媒体传播形态。
首先,新和旧就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但在媒介形态的生成中,这种“新和旧”并不仅代表时间上的先后,其中还包含技术和理念上的先进与落后之别。对于新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衍变过程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一件事物它不能永远停留在“新”的阶段,因此“新”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事物将会产生新旧交替,新媒体作为时代的先锋行业,这种新旧交替变得更快了。现今的新媒体形式主要指的是: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媒体形态的产生和影响,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形式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形式。
相比较于电视、报纸、广播而言,新媒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它的传播途径增加了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等新兴的时代产物。新的媒体传播技术通过通信技术、卫星信号、计算机技术、 无线网络 、广播电视、音频播放器等终端媒体,将我们的生活更加生动化、具体化、细致化。从新媒体的传播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将会出现多元化的媒体形态,例如:平面媒体(数字杂志、电子出版物、触摸媒体)等;广播媒体(音频数字广播MP3、MP4)等;电视媒体(液晶数字电视、触屏电视);网络媒体(网络电视、www网站、Flash动画);移动媒体(手机彩信、3G网络、手机视频)等。
伴随 网络技术 与数字技术的成熟和运用的广泛,新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新媒体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其中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增长速度最快,并且数字电视和手机电视也将快速发展。因此,新媒体的发展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充分的应用数字技术,才能实现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的全面联网使用,所以没有数字化的传播技术,就无法将单向的传播技术进行全面取代,因此新媒体也被叫做数字新媒体。
(二)新媒体在大学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新媒体的传播技术是通过卫星信号等高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新媒体的传播技术不断发展,并且为科技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在开放大学校园里,新媒体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要承担从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和提出者传送到科技知识的接受者与应用者中,还要帮助他们实现科技知识的资源共享,并且还要承担打破科技知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将不同的责任扩散到不同的个体上,将科技文化知识最终实现跨越空间的共享。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不断细分,新媒体在开放式大学的文化传播功能的分化现象与科学技术信息的分流层越来越明显,现代的科学技术传播流程一般被划分为: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科学技术文化哲学传播三中阶段。新媒体作为传播知识与人们间的桥梁,将把不同人群所需要的科技文化信息通过高效快捷的传播方式传播出去,当然这种传播过程是双向的。
二、新媒体对大学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新媒体的科技文化信息传播是指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跨越时空,使扩散在不同个体间的文化知识实现共享的过程,也就是传统形式上的文化知识普及。新媒体作为一种面向全球民众的文化传播媒介,它的主要用途是使民众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容易,使民众的文化素养的到更有效的提升,对开放式大学文化传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基础。目前,新媒体对开放式大学的文化传播理念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文化知识的传播方式通常是线性而单向的,随着人们与多媒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文化传播的方式也从单向变成双向。新媒体必将成为开放大学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新媒体作为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载体,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以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使传播过程变得复杂,对传播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开放大学校园内,学生通过新媒体对文化知识的传播无处不在,学生通过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形式使科学、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新媒体对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有深远的影响,新媒体在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三、新媒体在大学文化传播中的可行性
(一)理论的可行性。
理论的可行性主要有三大理论依据。民本理论、信息资源的开放式理论、文化共享理论。这三大理论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为新媒体在开放大学内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第一点,民本理论。何谓民本理论,它是民本思想、人本思想,是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民的利益,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自古有之,“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便民、惠民、利民。党的十七大也提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其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如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以人为本的思想浪潮在开放大学校园内广泛传开。
第二点,信息资源的开放式理论。伴随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在人们心中的日益深入,人民对民权的维护意识开始觉醒,对信息的需求也变得多元化。尤其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开放大学校园内,学生对信息资源的摄取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也加快了文化传播在大学校园的可行性。
第三点,文化共享理论。文化的共享理论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移动通讯、卫星信号、3G网络等新兴的传播技术 渠道 ,进行跨地区跨国界的文化共享。而开放大学校园作为新媒体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在文化共享的传播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实践的可行性。
第一点,先进新媒体发展的势头迅猛,已经小有规模,并向成熟方向迈进。其表现在,新媒体的硬件配备设施已经逐渐完善,技术的支撑体系比较成熟;新媒体的传播种类不断增加,传播性能不断得到优化;使用新媒体的客户群日益增多。在开放式的大学校园内,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较快,对以网络、电脑、手机为新媒体文化传播主体的工具使用较多。人们对信息获取的程度和文化传播的方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第二点,日益完善的社会条件。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满足,对精神方面的享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时机。但是,目前的新媒体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因此,为满足人民对新媒体的个性需求,开放大学内应积极对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展开试点调查,对新媒体中产生的不足及时更新改进,为新媒体的文化传播的全面推广提供可行性的实践方案。
第三点,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在开放校园内的应用开展,并对实践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新媒体多元化的发展今天,各种不同形式的新媒体已经广泛应用到文化传播中,且初具规模,并逐渐成熟,这为新媒体在开放校园中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四、新媒体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的影响
乔治·格伯纳对新媒体的媒介培养理论曾经有这样的观点:幼年时我们从电视中不断学习的“文化知识”来看,它将有可能成为我们未来对世界观认识的基石,使电视成为意识形态、社会观点、理论信仰、总体价值等方面的主要来源。所以,作为媒体传播文化知识媒介的电视,它对好几代人,甚至社会的各个阶段打下了深刻的“电视文化”印记,对今天新媒体在开放大学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崭新的传播途径。
(一)从社会文化的信息体系来说,新媒体对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系统有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最显著的表现为,新媒体加大了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平台,拓宽了组合途径方式。肖恩·麦克布赖特在一本书上曾经指出:最初,人类发出的原始传播信息,来源于自身的声音、手势、姿势,后来才慢慢才创造出其他传播文化信息的手段,包括:舞蹈与音乐、火光信号、锣鼓声、符号等。当人的文化传播形式从口语转变到新媒体阶段时,人类通过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幻影成像等打破时间和空间,原有的传播接线使新媒体在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形式变得无处不在。在新媒体与旧媒体优势互补的作用下,为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创造了多种不同的路径,方便社会信息资源的流通、传播、利用,而这些信息中所包含的文化形态也将有效的覆盖在目标人群中。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发展中,文化传播的整合速度加快,各种新媒体为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欢乐的舞台和日常化的审美平台。
(二)新媒体对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模式有了显著更新。
新媒体技术的提高为开放大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展和延伸了社会的互动。在传统与现实的社会互动中,社会互动的识别程序总是以一定的身份作为起点,由于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技术在社会互动中因它的匿名性丢掉了身份识别,打开了曾经的身份识别的局限性。匿名性提供了一种安全感,是一种保护机制,它诱导人们将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想法直接的表述出来,而不用有所防备和躲闪,使互动性的质量及效率有所提高,对社会的向心力、认同感、凝聚力不断加强。在开放大学内,借助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一定情境下将文化传播的主客体进行互换,使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相融合,对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瓦解,实现内容、技术、文化、情感的深度契合。
(三)新媒体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创造出多元的文化形式。
根据麦克卢汉在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媒介中指出:任何一种新媒体的自身形态即是一种文化内容。新媒体在开放大学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及新的文化秩序,甚至一些我们了解的文化通过新媒体的媒介技术包装和重新展现后,也需要重新审视、定义、接受、理解它。
(四)新媒体为开放大学的多元式的文化传播的对接与交流带来机遇。
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是文化知识的共享,也就是文化的共享内容必须是人类容易理解和认同的东西。新媒体本身具有良好的操作性、互动性等特征,确保其能够按照市场的规律高效的大量生产各种满足人们信息和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在这种语言环境下,互动、参与等理念深入人心,文化多元化的碰撞及交流频率在开放大学内是前所未有的,本土文化的逐步更新,世界观、价值观的大范围形成,使新媒体在全球文化的影响下,以其独特的解读形式和直观的表现方法,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 赵艺谦.浅析新媒体时代 广告 传播的新特点[J].经营管理者,2010,24(09).
[2] 余斌.浅谈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J].当代电影文学,2009(01).
[3] 李明伟.新媒介形态与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论”的宏观大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4] 雷芳.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述评[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5] 刘俐俐,李心姸.浅析电视节目制作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以《东方直播室》为例[J].新闻世界,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