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商隐的爱情诗 南长荣 摘 要:晚唐诗人李商隐以“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风格独特,绮丽蕴藉。其诗意含蓄,朦胧,耐人寻味,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珍品。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朦胧美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先来看他的《无题》一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的第一联,“相见时难”,暗示了这一对恋人的爱情经历了许多坎坷波折;而“别亦难”,则写出这一次的分别,分明是后会难期,因此就更加难舍难分。他们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感情的悲哀是感人至深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是感情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只此一句,写得色彩秾艳,已令人置身于“闲愁万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中,表现出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风格。 “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描绘出了“春蚕”这样一个美好的艺术形象: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命之随亡。从而大大加强了感情的强度,突出了它的忠贞不渝,借以写出了那种以一生相拼、刻骨铭心的爱,那种历尽磨难而愈加坚贞的爱情。“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蜡烛比喻心情的痛苦,其着眼点,在取蜡烛受火煎而流泪之意。李商隐在使用这一形象时,用了两个字:“灰”与“干”。比喻人在痛苦中已经心灰泪尽,这就把“煎熬”的痛苦推向了极端,达到了绝望的程度。 上面的这两句诗,都有所本,有所借鉴,但作者又能自出机杼、融入新意,无论是塑造形象之新,还是表现感情之深,都大大超过了前人。 第三联是一种“拟想”,表现出对恋人细致入微的思念。这种从对面落笔的写法,更婉转地写出了自己思念的深沉,使得全诗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缠绵悱恻的韵致。结尾写彼此相隔并不遥远,作者表示会设法探听她的消息,也许会托人捎去一封信,总之会冲破千难万险,和她再一次相见。 分析这首诗,我认为,它虽是一首描写幽期密约、男女私情的诗,但却不同于韩渥“香奁体”格调低下。在这首诗里,作者着意写出的,是他那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一切具体的儿女情事都消溶得几乎不留痕迹,所以使人突出地感到多情而不轻薄,艳丽而不肤浅,既有风流华美的一面,又有蕴藉深沉的一面,体现出李商隐无题诗描写爱情的特有风格。 另外,还可从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二首中的“凤尾香罗薄几重”一诗,看出它所表现的内容,也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的苦闷,同样是一种深藏在心底的爱情: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首诗的开始,描写的是一位闺中待嫁的姑娘,正在为自己缝制嫁妆。“夜深缝”,说明这罗帐凝聚着姑娘深厚的感情:夜深灯下,抽针引线,怀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深情地缝着。我们感觉她似乎不是在缝制一顶罗帐,而是在编织一个爱情幸福的彩色的梦。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二句,有两重意义:一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段——“断无消息”之前与他的最后一次相见。“扇裁”句写少女的感情,非常传神。一个“羞”字,不仅包含着惊喜、幸福之感,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纯洁和天真,这个形象是旖旎多姿的。“车走’’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无限怅恨:车去匆匆,竟然没有来得及和他说上一句话。这种写法,无疑提高了感情表现的层次:这是至深的精神渴求——从目光的交流,到心灵的沟通。它写出的是爱情,而非“眼波见我无端艳,心火因君特地燃”的情欲。另外,它是以写往事来表现现在:正因为长期得不到对方的音信,所以回忆幸福的往事,那一次相遇的情景就愈加清晰地留在记忆里,慢慢地咀嚼、回味,就更增添了此时此刻的怅惘和伤情。 诗的第三联,写一种漫长的、几乎是无望的等待。夜深人静,灯烛将尽,女主人公伴着黯淡的残灯,不能成寐,心情也像这灯烛—样黯淡。以环境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在这里,作者正面描写的是烧成灰烬的金色烛芯,实际上却是在描写如醉如痴、久久凝视着这灯烛的女主人公,独自伴随着逐渐暗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从侧面把她那种孤独、痛苦、哀怨和期待的神情,生动地烘托了出来。“断无消息石榴红”一句,是说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暗示春光已逝,表现了感叹年华流逝、青春虚度之意,更加渲染出女主人公的惆怅和伤感。 最后两句,写在痛苦的相思中,在恍惚中产生幻觉和希望。她想象着恋人“系马垂杨岸”,渴望自己能化作一阵风,吹到恋人的身边,飞入恋人的怀抱。描写不但形象极其美丽,而且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把她那种在痛苦中执著追求的精神,都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上面这两首无题诗,都是十分优秀的爱情诗。写相思的痛苦,相会的难期,即使无望,也始终贯穿着一种执著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挚、坚贞的感情。这种感情,往往是在痛苦的等待、期望中燃烧着,直至化成灰烬,以它巨大的悲剧力量来震撼读者的心灵。诗中的语言虽然绮丽华美,但它表现的,不是猥亵的色情细节,而是对于爱的深挚的精神渴求,是以生命相许而无怨无悔的忠贞,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而又深挚动人。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觉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大杰先生曾说:“我们读了这些诗,便知道李商隐写爱情诗手腕的高妙。他的长处,是严肃而不轻薄,清丽而不肤浅;有真实的情感,也有真实的体验。抒情深而厚,造意细而深。从这些诗里,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爱情的态度,和在艺术表现上的技巧。”这两首诗,确实代表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成熟的、独特的风格,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中的珍品。 但是,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理解曾有多种争议,一种认为他的诗多有“寄托”之意。原因是诗人当时被卷入“牛李”党争漩涡之中,是寄意于思公令狐楚之子令狐淘,表现忠贞感情、希望得到援引的诗。另一中认为这是一首真正的爱情诗。因为从诗的字面意思看,显然是在描述爱情的哀怨,而且也只有这样去认识它,诗里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假如把它说成是政治诗,这些句子简直一钱不值。 我认为,无论有无寄托,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数都是优秀的爱情诗;而且无论有无寄托,这些无题诗都具有一种动人的朦胧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相见时难”、“凤尾香罗”这两首诗,首先都应当看成是成功的爱情诗,这是因为它们所塑造的爱情忠贞的形象,是完整的、丰满的、美丽动人的。即使把它们完全作为爱情诗来读,也决不会降低其艺术价值。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相见时难”、“凤尾香罗”这两首诗,与晚唐流行的大多数艳情诗又截然不同。诗人在描写男女情爱的时候,不仅不着眼于感官声色,甚至并未写出具体的儿女情事,而是用全副笔墨去写爱情本身,去表现一个“情”字。在这两首诗里,作者写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的交流和相互间的精神渴求,写出了他们在漫长等待中的痛苦,以及在绝望中挣扎的悲哀。在这些描写中,生活的原料经过严格的提炼,升华到只剩下一杯感情的醇酒,从而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纯粹精神的、情感的境界。正因为这一境界是超越具体情事的、对爱情“化美为媚”的把握,所以它又是无限丰富的,具有多义性和暗示性,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联想。而这一点,正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产生“朦胧美”的原因之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还有另一种情况。即在诗里,不仅没有“事”的叙述,连“情”的痕迹也不甚明显,作者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熔铸成一个个美丽的、动人的,有时又是超现实的意象,通过这一个个意象,在读者心中引发丰富的联想,从而构筑起一种奇特的审美境界。这是李商隐无题诗的神奇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它产生“朦胧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例如他的《无题四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幽锁深闺的女子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以及梦想幻灭时的痛苦和悲哀。但诗中不仅没有写任何具体的情事,而且除了最后一联,没有任何直接的抒情。作者只是描写了一连串优美的物象,从而构成了一种富于暗示性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幽邃神奇的艺术境界。东风细雨,莲塘轻雷,这些意象都似乎与爱情有关,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但却又不能作过实的理解,只是以其娓婉回旋的美妙旋律,逗引着我们的奇思遐想。 下面的意象,就更加奇妙。金蟾,是一种蟾状的香炉;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的辘轳。这些事物,在诗词中也经常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如南朝乐府《杨叛儿》中,有“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这样动情的描写,牛峤的《菩萨蛮》中,也有“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的句子。但它们在李商隐的诗中,含义却远没有这样清晰。它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一种深隐的暗示,是以意象的色彩而给我们一种感情的指向。它不是向我们诉说着什么,而只是引发着我们对美好爱情的联想。接下来的“贾氏窥帘”、“宓妃留枕”两个典故,其审美意义也应当作如是观。 总之,这首诗中的种种美丽而奇特的意象,意义不在叙述或简单地抒情,而是在为自己的心灵世界寻找一种直接的物化形式。即“以假想之事物,表现心灵之锐敏”这就是李商隐爱情诗艺术上的特点。 李商隐这种以假想之事物熔铸意象、表现心灵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锦瑟》一诗。这首诗是他最负盛名的一首,它所表现出的诗意也最朦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虽然以“锦瑟”为题,但只是截取开头二字而已,并非咏瑟之作,实际上相当于一首无题诗。它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这首诗的开头,是以对锦瑟的描写,引出自己哀怨的人生回顾。时人弹奏之瑟,皆二十五弦,而此古瑟为五十弦。弹奏起来,繁音促节,使人绪乱。这是促使诗人情不自禁,回忆起青年时代万千往事的原因。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序曲,此诗便展开了它的主题旋律。 “庄生”一联,出现了两组意象。一是用《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典故,似乎是比喻自己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坎坷磨难之后,理想破灭迷失,往事如同一场虚幻的梦。下句又用了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的形象,来表明自己满腔悲愤、无法言说,只好在诗中托辞寄慨,正像杜鹃的啼血哀鸣。在这里,作者虽然使用了两个典故,但目的却不是为了“用事”,而是创造出这样两组幽怨哀婉、凄美动人的形象,来传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悲凉。“沧海”一句,化用了几个典故。同样不是为了用事说理,而是使大海、圆月和明珠这些带有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物象融汇在一起,构成一幅悲怆而美丽的图画,从而暗示了自己不为世用、如同沧海遗珠般的悲剧命运,以及像明珠泣泪一样的痛苦和悲哀。“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他似乎是表达了这样的信念:人之内美,终必外现,尽管自己一生遭遇种种打击和挫折,但文采才华如蓝田之玉,终会升腾烟雾、进射异彩,而不掩其光辉。 最后,“此情”二句,与首联的“思华年”相呼应,并总揽了中间四句的回忆,似乎是说:这种恃才自傲的心情,直到追忆平。生往事时,才更加明显;而在年轻的时候,却始终不能释然,总觉得十分惆怅和悲哀。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一生的诗意的概括。 李商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是闪耀着艺术光辉的一生。当他在将近“知命”之年回顾平生时,他因政治上遭到的打击和失败而感到痛苦悲愤,也因自己诗歌创作的卓异才华而自负和欣慰。但是,《锦瑟》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并没有具体地叙述往事,也没有直接的抒情。而是创造出一系列幽怨凄美的形象,以此直接诉诸读者的心灵。诗人着重提取了回味身世时的种种情绪体验,把它们熔铸于一个个表面不相连属的审美意象之中,其间可能包含有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沦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这一切,一并交织成这样一支和谐而多变的奏鸣曲,拨动着人的心弦。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确实像一支凄婉悲哀的交响曲。它不像一般诗歌那样,着眼于具体事实的叙述、描写,而是以心象融铸物象,使用像音乐语言那样艺术化的、表情性极强的语言,努力传达内心的感受、表现内心世界的幽深曲奥,力图直接诉诸我们的心灵。事实上,所有的艺术都渴望能达到音乐的境界。在李商隐的《锦瑟》中,我们便看到了这种趋向于音乐的境界——从具体的意义上,这首诗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但从感情的旋律、色彩和流动的方向上,它却分明向我们诉说着一切。过去人们常常谈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而这首诗的“朦胧”,大概主要就是这样形成的。 朦胧,是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的境界。朦胧的诗,它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但是同时,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的心灵。它所创造的意境是朦胧的,同时又是深邃的、优美的、动人的,就是它具有朦胧美。 诗的朦胧美,与含蓄有着重要的联系。一首具有朦胧美的诗,必然也同时具有含蓄美。失去了含蓄所包容的思想感情的深刻性,所谓的“朦胧”,就会变成掩盖内容苍白的假装神秘和故弄玄虚。但含蓄又不等同于朦胧,诗歌的含蓄并不影响意境的明晰,而朦胧的意境却在“可言不可言、可解不可解”之间。朦胧又不能流人晦涩。隔雾看花,毕竟知道雾中是花;诗歌的朦胧美,必须具有美的形态、具有感情的指向性、能够引起积极的审美联想等等。如果连雾中是什么也说不清,那就谈不到“朦胧美”了。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他的作品代表了古典诗歌朦胧美的最高水平。从晚唐韩渥等人到现代郭沫若等诗的风格上无不受其影响。
试论李商隐的爱情诗 南长荣 摘 要:晚唐诗人李商隐以“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风格独特,绮丽蕴藉。其诗意含蓄,朦胧,耐人寻味,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珍品。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朦胧美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先来看他的《无题》一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的第一联,“相见时难”,暗示了这一对恋人的爱情经历了许多坎坷波折;而“别亦难”,则写出这一次的分别,分明是后会难期,因此就更加难舍难分。他们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感情的悲哀是感人至深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是感情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只此一句,写得色彩秾艳,已令人置身于“闲愁万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中,表现出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风格。 “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描绘出了“春蚕”这样一个美好的艺术形象: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命之随亡。从而大大加强了感情的强度,突出了它的忠贞不渝,借以写出了那种以一生相拼、刻骨铭心的爱,那种历尽磨难而愈加坚贞的爱情。“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蜡烛比喻心情的痛苦,其着眼点,在取蜡烛受火煎而流泪之意。李商隐在使用这一形象时,用了两个字:“灰”与“干”。比喻人在痛苦中已经心灰泪尽,这就把“煎熬”的痛苦推向了极端,达到了绝望的程度。 上面的这两句诗,都有所本,有所借鉴,但作者又能自出机杼、融入新意,无论是塑造形象之新,还是表现感情之深,都大大超过了前人。 第三联是一种“拟想”,表现出对恋人细致入微的思念。这种从对面落笔的写法,更婉转地写出了自己思念的深沉,使得全诗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缠绵悱恻的韵致。结尾写彼此相隔并不遥远,作者表示会设法探听她的消息,也许会托人捎去一封信,总之会冲破千难万险,和她再一次相见。 分析这首诗,我认为,它虽是一首描写幽期密约、男女私情的诗,但却不同于韩渥“香奁体”格调低下。在这首诗里,作者着意写出的,是他那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一切具体的儿女情事都消溶得几乎不留痕迹,所以使人突出地感到多情而不轻薄,艳丽而不肤浅,既有风流华美的一面,又有蕴藉深沉的一面,体现出李商隐无题诗描写爱情的特有风格。 另外,还可从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二首中的“凤尾香罗薄几重”一诗,看出它所表现的内容,也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的苦闷,同样是一种深藏在心底的爱情: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首诗的开始,描写的是一位闺中待嫁的姑娘,正在为自己缝制嫁妆。“夜深缝”,说明这罗帐凝聚着姑娘深厚的感情:夜深灯下,抽针引线,怀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深情地缝着。我们感觉她似乎不是在缝制一顶罗帐,而是在编织一个爱情幸福的彩色的梦。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二句,有两重意义:一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段——“断无消息”之前与他的最后一次相见。“扇裁”句写少女的感情,非常传神。一个“羞”字,不仅包含着惊喜、幸福之感,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纯洁和天真,这个形象是旖旎多姿的。“车走’’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无限怅恨:车去匆匆,竟然没有来得及和他说上一句话。这种写法,无疑提高了感情表现的层次:这是至深的精神渴求——从目光的交流,到心灵的沟通。它写出的是爱情,而非“眼波见我无端艳,心火因君特地燃”的情欲。另外,它是以写往事来表现现在:正因为长期得不到对方的音信,所以回忆幸福的往事,那一次相遇的情景就愈加清晰地留在记忆里,慢慢地咀嚼、回味,就更增添了此时此刻的怅惘和伤情。 诗的第三联,写一种漫长的、几乎是无望的等待。夜深人静,灯烛将尽,女主人公伴着黯淡的残灯,不能成寐,心情也像这灯烛—样黯淡。以环境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在这里,作者正面描写的是烧成灰烬的金色烛芯,实际上却是在描写如醉如痴、久久凝视着这灯烛的女主人公,独自伴随着逐渐暗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从侧面把她那种孤独、痛苦、哀怨和期待的神情,生动地烘托了出来。“断无消息石榴红”一句,是说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暗示春光已逝,表现了感叹年华流逝、青春虚度之意,更加渲染出女主人公的惆怅和伤感。 最后两句,写在痛苦的相思中,在恍惚中产生幻觉和希望。她想象着恋人“系马垂杨岸”,渴望自己能化作一阵风,吹到恋人的身边,飞入恋人的怀抱。描写不但形象极其美丽,而且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把她那种在痛苦中执著追求的精神,都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上面这两首无题诗,都是十分优秀的爱情诗。写相思的痛苦,相会的难期,即使无望,也始终贯穿着一种执著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挚、坚贞的感情。这种感情,往往是在痛苦的等待、期望中燃烧着,直至化成灰烬,以它巨大的悲剧力量来震撼读者的心灵。诗中的语言虽然绮丽华美,但它表现的,不是猥亵的色情细节,而是对于爱的深挚的精神渴求,是以生命相许而无怨无悔的忠贞,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而又深挚动人。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觉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大杰先生曾说:“我们读了这些诗,便知道李商隐写爱情诗手腕的高妙。他的长处,是严肃而不轻薄,清丽而不肤浅;有真实的情感,也有真实的体验。抒情深而厚,造意细而深。从这些诗里,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爱情的态度,和在艺术表现上的技巧。”这两首诗,确实代表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成熟的、独特的风格,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中的珍品。 但是,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理解曾有多种争议,一种认为他的诗多有“寄托”之意。原因是诗人当时被卷入“牛李”党争漩涡之中,是寄意于思公令狐楚之子令狐淘,表现忠贞感情、希望得到援引的诗。另一中认为这是一首真正的爱情诗。因为从诗的字面意思看,显然是在描述爱情的哀怨,而且也只有这样去认识它,诗里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假如把它说成是政治诗,这些句子简直一钱不值。 我认为,无论有无寄托,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数都是优秀的爱情诗;而且无论有无寄托,这些无题诗都具有一种动人的朦胧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相见时难”、“凤尾香罗”这两首诗,首先都应当看成是成功的爱情诗,这是因为它们所塑造的爱情忠贞的形象,是完整的、丰满的、美丽动人的。即使把它们完全作为爱情诗来读,也决不会降低其艺术价值。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相见时难”、“凤尾香罗”这两首诗,与晚唐流行的大多数艳情诗又截然不同。诗人在描写男女情爱的时候,不仅不着眼于感官声色,甚至并未写出具体的儿女情事,而是用全副笔墨去写爱情本身,去表现一个“情”字。在这两首诗里,作者写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的交流和相互间的精神渴求,写出了他们在漫长等待中的痛苦,以及在绝望中挣扎的悲哀。在这些描写中,生活的原料经过严格的提炼,升华到只剩下一杯感情的醇酒,从而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纯粹精神的、情感的境界。正因为这一境界是超越具体情事的、对爱情“化美为媚”的把握,所以它又是无限丰富的,具有多义性和暗示性,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联想。而这一点,正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产生“朦胧美”的原因之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还有另一种情况。即在诗里,不仅没有“事”的叙述,连“情”的痕迹也不甚明显,作者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熔铸成一个个美丽的、动人的,有时又是超现实的意象,通过这一个个意象,在读者心中引发丰富的联想,从而构筑起一种奇特的审美境界。这是李商隐无题诗的神奇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它产生“朦胧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例如他的《无题四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幽锁深闺的女子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以及梦想幻灭时的痛苦和悲哀。但诗中不仅没有写任何具体的情事,而且除了最后一联,没有任何直接的抒情。作者只是描写了一连串优美的物象,从而构成了一种富于暗示性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幽邃神奇的艺术境界。东风细雨,莲塘轻雷,这些意象都似乎与爱情有关,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但却又不能作过实的理解,只是以其娓婉回旋的美妙旋律,逗引着我们的奇思遐想。 下面的意象,就更加奇妙。金蟾,是一种蟾状的香炉;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的辘轳。这些事物,在诗词中也经常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如南朝乐府《杨叛儿》中,有“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这样动情的描写,牛峤的《菩萨蛮》中,也有“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的句子。但它们在李商隐的诗中,含义却远没有这样清晰。它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一种深隐的暗示,是以意象的色彩而给我们一种感情的指向。它不是向我们诉说着什么,而只是引发着我们对美好爱情的联想。接下来的“贾氏窥帘”、“宓妃留枕”两个典故,其审美意义也应当作如是观。 总之,这首诗中的种种美丽而奇特的意象,意义不在叙述或简单地抒情,而是在为自己的心灵世界寻找一种直接的物化形式。即“以假想之事物,表现心灵之锐敏”这就是李商隐爱情诗艺术上的特点。 李商隐这种以假想之事物熔铸意象、表现心灵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锦瑟》一诗。这首诗是他最负盛名的一首,它所表现出的诗意也最朦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虽然以“锦瑟”为题,但只是截取开头二字而已,并非咏瑟之作,实际上相当于一首无题诗。它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这首诗的开头,是以对锦瑟的描写,引出自己哀怨的人生回顾。时人弹奏之瑟,皆二十五弦,而此古瑟为五十弦。弹奏起来,繁音促节,使人绪乱。这是促使诗人情不自禁,回忆起青年时代万千往事的原因。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序曲,此诗便展开了它的主题旋律。 “庄生”一联,出现了两组意象。一是用《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典故,似乎是比喻自己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坎坷磨难之后,理想破灭迷失,往事如同一场虚幻的梦。下句又用了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的形象,来表明自己满腔悲愤、无法言说,只好在诗中托辞寄慨,正像杜鹃的啼血哀鸣。在这里,作者虽然使用了两个典故,但目的却不是为了“用事”,而是创造出这样两组幽怨哀婉、凄美动人的形象,来传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悲凉。“沧海”一句,化用了几个典故。同样不是为了用事说理,而是使大海、圆月和明珠这些带有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物象融汇在一起,构成一幅悲怆而美丽的图画,从而暗示了自己不为世用、如同沧海遗珠般的悲剧命运,以及像明珠泣泪一样的痛苦和悲哀。“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他似乎是表达了这样的信念:人之内美,终必外现,尽管自己一生遭遇种种打击和挫折,但文采才华如蓝田之玉,终会升腾烟雾、进射异彩,而不掩其光辉。 最后,“此情”二句,与首联的“思华年”相呼应,并总揽了中间四句的回忆,似乎是说:这种恃才自傲的心情,直到追忆平。生往事时,才更加明显;而在年轻的时候,却始终不能释然,总觉得十分惆怅和悲哀。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一生的诗意的概括。 李商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是闪耀着艺术光辉的一生。当他在将近“知命”之年回顾平生时,他因政治上遭到的打击和失败而感到痛苦悲愤,也因自己诗歌创作的卓异才华而自负和欣慰。但是,《锦瑟》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并没有具体地叙述往事,也没有直接的抒情。而是创造出一系列幽怨凄美的形象,以此直接诉诸读者的心灵。诗人着重提取了回味身世时的种种情绪体验,把它们熔铸于一个个表面不相连属的审美意象之中,其间可能包含有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沦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这一切,一并交织成这样一支和谐而多变的奏鸣曲,拨动着人的心弦。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确实像一支凄婉悲哀的交响曲。它不像一般诗歌那样,着眼于具体事实的叙述、描写,而是以心象融铸物象,使用像音乐语言那样艺术化的、表情性极强的语言,努力传达内心的感受、表现内心世界的幽深曲奥,力图直接诉诸我们的心灵。事实上,所有的艺术都渴望能达到音乐的境界。在李商隐的《锦瑟》中,我们便看到了这种趋向于音乐的境界——从具体的意义上,这首诗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但从感情的旋律、色彩和流动的方向上,它却分明向我们诉说着一切。过去人们常常谈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而这首诗的“朦胧”,大概主要就是这样形成的。 朦胧,是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的境界。朦胧的诗,它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但是同时,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的心灵。它所创造的意境是朦胧的,同时又是深邃的、优美的、动人的,就是它具有朦胧美。 诗的朦胧美,与含蓄有着重要的联系。一首具有朦胧美的诗,必然也同时具有含蓄美。失去了含蓄所包容的思想感情的深刻性,所谓的“朦胧”,就会变成掩盖内容苍白的假装神秘和故弄玄虚。但含蓄又不等同于朦胧,诗歌的含蓄并不影响意境的明晰,而朦胧的意境却在“可言不可言、可解不可解”之间。朦胧又不能流人晦涩。隔雾看花,毕竟知道雾中是花;诗歌的朦胧美,必须具有美的形态、具有感情的指向性、能够引起积极的审美联想等等。如果连雾中是什么也说不清,那就谈不到“朦胧美”了。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他的作品代表了古典诗歌朦胧美的最高水平。从晚唐韩渥等人到现代郭沫若等诗的风格上无不受其影响。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 2、《唐诗鉴赏集》。 3、《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册。 参考资料:
南长荣 摘 要:晚唐诗人李商隐以“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风格独特,绮丽蕴藉。其诗意含蓄,朦胧,耐人寻味,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珍品。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朦胧美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先来看他的《无题》一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的第一联,“相见时难”,暗示了这一对恋人的爱情经历了许多坎坷波折;而“别亦难”,则写出这一次的分别,分明是后会难期,因此就更加难舍难分。他们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感情的悲哀是感人至深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是感情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只此一句,写得色彩秾艳,已令人置身于“闲愁万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中,表现出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风格。 “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描绘出了“春蚕”这样一个美好的艺术形象: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命之随亡。从而大大加强了感情的强度,突出了它的忠贞不渝,借以写出了那种以一生相拼、刻骨铭心的爱,那种历尽磨难而愈加坚贞的爱情。“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蜡烛比喻心情的痛苦,其着眼点,在取蜡烛受火煎而流泪之意。李商隐在使用这一形象时,用了两个字:“灰”与“干”。比喻人在痛苦中已经心灰泪尽,这就把“煎熬”的痛苦推向了极端,达到了绝望的程度。 上面的这两句诗,都有所本,有所借鉴,但作者又能自出机杼、融入新意,无论是塑造形象之新,还是表现感情之深,都大大超过了前人。 第三联是一种“拟想”,表现出对恋人细致入微的思念。这种从对面落笔的写法,更婉转地写出了自己思念的深沉,使得全诗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缠绵悱恻的韵致。结尾写彼此相隔并不遥远,作者表示会设法探听她的消息,也许会托人捎去一封信,总之会冲破千难万险,和她再一次相见。 分析这首诗,我认为,它虽是一首描写幽期密约、男女私情的诗,但却不同于韩渥“香奁体”格调低下。在这首诗里,作者着意写出的,是他那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一切具体的儿女情事都消溶得几乎不留痕迹,所以使人突出地感到多情而不轻薄,艳丽而不肤浅,既有风流华美的一面,又有蕴藉深沉的一面,体现出李商隐无题诗描写爱情的特有风格。 另外,还可从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二首中的“凤尾香罗薄几重”一诗,看出它所表现的内容,也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的苦闷,同样是一种深藏在心底的爱情: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首诗的开始,描写的是一位闺中待嫁的姑娘,正在为自己缝制嫁妆。“夜深缝”,说明这罗帐凝聚着姑娘深厚的感情:夜深灯下,抽针引线,怀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深情地缝着。我们感觉她似乎不是在缝制一顶罗帐,而是在编织一个爱情幸福的彩色的梦。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二句,有两重意义:一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段——“断无消息”之前与他的最后一次相见。“扇裁”句写少女的感情,非常传神。一个“羞”字,不仅包含着惊喜、幸福之感,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纯洁和天真,这个形象是旖旎多姿的。“车走’’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无限怅恨:车去匆匆,竟然没有来得及和他说上一句话。这种写法,无疑提高了感情表现的层次:这是至深的精神渴求——从目光的交流,到心灵的沟通。它写出的是爱情,而非“眼波见我无端艳,心火因君特地燃”的情欲。另外,它是以写往事来表现现在:正因为长期得不到对方的音信,所以回忆幸福的往事,那一次相遇的情景就愈加清晰地留在记忆里,慢慢地咀嚼、回味,就更增添了此时此刻的怅惘和伤情。 诗的第三联,写一种漫长的、几乎是无望的等待。夜深人静,灯烛将尽,女主人公伴着黯淡的残灯,不能成寐,心情也像这灯烛—样黯淡。以环境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在这里,作者正面描写的是烧成灰烬的金色烛芯,实际上却是在描写如醉如痴、久久凝视着这灯烛的女主人公,独自伴随着逐渐暗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从侧面把她那种孤独、痛苦、哀怨和期待的神情,生动地烘托了出来。“断无消息石榴红”一句,是说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暗示春光已逝,表现了感叹年华流逝、青春虚度之意,更加渲染出女主人公的惆怅和伤感。 最后两句,写在痛苦的相思中,在恍惚中产生幻觉和希望。她想象着恋人“系马垂杨岸”,渴望自己能化作一阵风,吹到恋人的身边,飞入恋人的怀抱。描写不但形象极其美丽,而且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把她那种在痛苦中执著追求的精神,都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上面这两首无题诗,都是十分优秀的爱情诗。写相思的痛苦,相会的难期,即使无望,也始终贯穿着一种执著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挚、坚贞的感情。这种感情,往往是在痛苦的等待、期望中燃烧着,直至化成灰烬,以它巨大的悲剧力量来震撼读者的心灵。诗中的语言虽然绮丽华美,但它表现的,不是猥亵的色情细节,而是对于爱的深挚的精神渴求,是以生命相许而无怨无悔的忠贞,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而又深挚动人。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觉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大杰先生曾说:“我们读了这些诗,便知道李商隐写爱情诗手腕的高妙。他的长处,是严肃而不轻薄,清丽而不肤浅;有真实的情感,也有真实的体验。抒情深而厚,造意细而深。从这些诗里,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爱情的态度,和在艺术表现上的技巧。”这两首诗,确实代表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成熟的、独特的风格,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中的珍品。 但是,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理解曾有多种争议,一种认为他的诗多有“寄托”之意。原因是诗人当时被卷入“牛李”党争漩涡之中,是寄意于思公令狐楚之子令狐淘,表现忠贞感情、希望得到援引的诗。另一中认为这是一首真正的爱情诗。因为从诗的字面意思看,显然是在描述爱情的哀怨,而且也只有这样去认识它,诗里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假如把它说成是政治诗,这些句子简直一钱不值。 我认为,无论有无寄托,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数都是优秀的爱情诗;而且无论有无寄托,这些无题诗都具有一种动人的朦胧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相见时难”、“凤尾香罗”这两首诗,首先都应当看成是成功的爱情诗,这是因为它们所塑造的爱情忠贞的形象,是完整的、丰满的、美丽动人的。即使把它们完全作为爱情诗来读,也决不会降低其艺术价值。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相见时难”、“凤尾香罗”这两首诗,与晚唐流行的大多数艳情诗又截然不同。诗人在描写男女情爱的时候,不仅不着眼于感官声色,甚至并未写出具体的儿女情事,而是用全副笔墨去写爱情本身,去表现一个“情”字。在这两首诗里,作者写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的交流和相互间的精神渴求,写出了他们在漫长等待中的痛苦,以及在绝望中挣扎的悲哀。在这些描写中,生活的原料经过严格的提炼,升华到只剩下一杯感情的醇酒,从而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纯粹精神的、情感的境界。正因为这一境界是超越具体情事的、对爱情“化美为媚”的把握,所以它又是无限丰富的,具有多义性和暗示性,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联想。而这一点,正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产生“朦胧美”的原因之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还有另一种情况。即在诗里,不仅没有“事”的叙述,连“情”的痕迹也不甚明显,作者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熔铸成一个个美丽的、动人的,有时又是超现实的意象,通过这一个个意象,在读者心中引发丰富的联想,从而构筑起一种奇特的审美境界。这是李商隐无题诗的神奇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它产生“朦胧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例如他的《无题四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老师下午好我是来自会计1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研究》。首先我要感谢在坐的各位老师在百忙中抽空来为我们完成论文答辩。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所写论文的大概内容。在我国,中小企业在吸收劳动力就业、新产品开发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缺少重要力量,但对于占我国企业数99%以上、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提供就业机会70%以上的中小企业来说,其资金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对于小企业来说,光有投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找到有价值的融资规律,才能够规避风险。因此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问题探究已迫在眉睫在写这篇论文时,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首先从融资及融资风险的概念入手,来认识中小企业遇到的融资风险问题,然后阐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并提出重视其融资风险的重要性,再到分析原因,介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类型,最后研究防范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问题,从而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其实万变不离其中,按照你的任务书将其中的内容和目标改过来就OK了!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关于李商隐的爱情诗的故事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几类:政治和咏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抒怀和咏物。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应酬和交际。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觉得李商隐的《无题》诗等肯定是男女之情的诗句,而且不是一般的男女之情。唐人对于男女之情没有太多的约束,如果李商隐是和一般的歌女什么的来往,就可以像杜牧一样大大方方地说什么“楚腰纤细掌中轻”之类的话。联系到电影《花样年华》上那个周慕云最后也是一腔郁闷,想说又无处说,只好无奈地挖个树洞,把话说到树洞里,猜想李商隐多半是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而且这位有夫之妇的身份很不寻常,甚至可能是皇妃之类高贵的人,因为大家一会看下《碧城三首》那几首,暗喻了女主角的身份之高,恐怕只有皇室中人才够得上。在唐代,未婚男女间的私情以及官宦才子们和风尘女子的私情都是比较能被社会容忍的,像《莺莺传》和《李娃传》什么的都是这样,但有夫之妇和人偷情也是很危险的,像《非烟传》上,步飞烟和书生陆象私通,就被她老公绑在柱上活活打死了。所以李商隐这些《无题》诗作只能认为就是和那位和李商隐有情的美丽的女子来往的诗作,并非全无李商隐所写。之所以这样说,是觉得《无题》诗中有一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只有美丽的女子才会这样细致地注意到镜中鬓改的细节,唐朝还有位美丽的诗人叫做薛媛,有首诗也不错,她诗就是这样写的:“欲下丹青笔,先拮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倒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同一机杼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重过圣女祠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赠刘司户〔艹贲〕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北齐二首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梦泽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杜工部蜀中离席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四首(其一)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其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其四)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谒山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曲江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碧城三首(其一)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树水精盘。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咏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马嵬二首(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富平少候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候。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宫辞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代赠二首(其一)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楚吟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板桥小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晚晴深居府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泪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流莺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吴宫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忆住一师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细雨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所有的无题诗:无题 (其一)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闺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其实我认为这个艺术特色还是蛮不错的,也算是隐晦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不是那种直白的,也非常符合当时那个年代的风格。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先来看他的《无题》一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的第一联,“相见时难”,暗示了这一对恋人的爱情经历了许多坎坷波折;而“别亦难”,则写出这一次的分别,分明是后会难期,因此就更加难舍难分。他们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感情的悲哀是感人至深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是感情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只此一句,写得色彩秾艳,已令人置身于“闲愁万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中,表现出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风格。 “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描绘出了“春蚕”这样一个美好的艺术形象: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命之随亡。从而大大加强了感情的强度,突出了它的忠贞不渝,借以写出了那种以一生相拼、刻骨铭心的爱,那种历尽磨难而愈加坚贞的爱情。“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蜡烛比喻心情的痛苦,其着眼点,在取蜡烛受火煎而流泪之意。李商隐在使用这一形象时,用了两个字:“灰”与“干”。比喻人在痛苦中已经心灰泪尽,这就把“煎熬”的痛苦推向了极端,达到了绝望的程度。 上面的这两句诗,都有所本,有所借鉴,但作者又能自出机杼、融入新意,无论是塑造形象之新,还是表现感情之深,都大大超过了前人。 第三联是一种“拟想”,表现出对恋人细致入微的思念。这种从对面落笔的写法,更婉转地写出了自己思念的深沉,使得全诗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缠绵悱恻的韵致。结尾写彼此相隔并不遥远,作者表示会设法探听她的消息,也许会托人捎去一封信,总之会冲破千难万险,和她再一次相见。 分析这首诗,我认为,它虽是一首描写幽期密约、男女私情的诗,但却不同于韩渥“香奁体”格调低下。在这首诗里,作者着意写出的,是他那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一切具体的儿女情事都消溶得几乎不留痕迹,所以使人突出地感到多情而不轻薄,艳丽而不肤浅,既有风流华美的一面,又有蕴藉深沉的一面,体现出李商隐无题诗描写爱情的特有风格。 另外,还可从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二首中的“凤尾香罗薄几重”一诗,看出它所表现的内容,也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的苦闷,同样是一种深藏在心底的爱情: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首诗的开始,描写的是一位闺中待嫁的姑娘,正在为自己缝制嫁妆。“夜深缝”,说明这罗帐凝聚着姑娘深厚的感情:夜深灯下,抽针引线,怀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深情地缝着。我们感觉她似乎不是在缝制一顶罗帐,而是在编织一个爱情幸福的彩色的梦。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二句,有两重意义:一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段——“断无消息”之前与他的最后一次相见。“扇裁”句写少女的感情,非常传神。一个“羞”字,不仅包含着惊喜、幸福之感,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纯洁和天真,这个形象是旖旎多姿的。“车走’’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无限怅恨:车去匆匆,竟然没有来得及和他说上一句话。这种写法,无疑提高了感情表现的层次:这是至深的精神渴求——从目光的交流,到心灵的沟通。它写出的是爱情,而非“眼波见我无端艳,心火因君特地燃”的情欲。另外,它是以写往事来表现现在:正因为长期得不到对方的音信,所以回忆幸福的往事,那一次相遇的情景就愈加清晰地留在记忆里,慢慢地咀嚼、回味,就更增添了此时此刻的怅惘和伤情。 诗的第三联,写一种漫长的、几乎是无望的等待。夜深人静,灯烛将尽,女主人公伴着黯淡的残灯,不能成寐,心情也像这灯烛—样黯淡。以环境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在这里,作者正面描写的是烧成灰烬的金色烛芯,实际上却是在描写如醉如痴、久久凝视着这灯烛的女主人公,独自伴随着逐渐暗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从侧面把她那种孤独、痛苦、哀怨和期待的神情,生动地烘托了出来。“断无消息石榴红”一句,是说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暗示春光已逝,表现了感叹年华流逝、青春虚度之意,更加渲染出女主人公的惆怅和伤感。 最后两句,写在痛苦的相思中,在恍惚中产生幻觉和希望。她想象着恋人“系马垂杨岸”,渴望自己能化作一阵风,吹到恋人的身边,飞入恋人的怀抱。描写不但形象极其美丽,而且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把她那种在痛苦中执著追求的精神,都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上面这两首无题诗,都是十分优秀的爱情诗。写相思的痛苦,相会的难期,即使无望,也始终贯穿着一种执著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挚、坚贞的感情。这种感情,往往是在痛苦的等待、期望中燃烧着,直至化成灰烬,以它巨大的悲剧力量来震撼读者的心灵。诗中的语言虽然绮丽华美,但它表现的,不是猥亵的色情细节,而是对于爱的深挚的精神渴求,是以生命相许而无怨无悔的忠贞,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而又深挚动人。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觉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大杰先生曾说:“我们读了这些诗,便知道李商隐写爱情诗手腕的高妙。他的长处,是严肃而不轻薄,清丽而不肤浅;有真实的情感,也有真实的体验。抒情深而厚,造意细而深。从这些诗里,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爱情的态度,和在艺术表现上的技巧。”这两首诗,确实代表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成熟的、独特的风格,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中的珍品。 但是,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理解曾有多种争议,一种认为他的诗多有“寄托”之意。原因是诗人当时被卷入“牛李”党争漩涡之中,是寄意于思公令狐楚之子令狐淘,表现忠贞感情、希望得到援引的诗。另一中认为这是一首真正的爱情诗。因为从诗的字面意思看,显然是在描述爱情的哀怨,而且也只有这样去认识它,诗里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假如把它说成是政治诗,这些句子简直一钱不值。 我认为,无论有无寄托,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数都是优秀的爱情诗;而且无论有无寄托,这些无题诗都具有一种动人的朦胧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相见时难”、“凤尾香罗”这两首诗,首先都应当看成是成功的爱情诗,这是因为它们所塑造的爱情忠贞的形象,是完整的、丰满的、美丽动人的。即使把它们完全作为爱情诗来读,也决不会降低其艺术价值。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相见时难”、“凤尾香罗”这两首诗,与晚唐流行的大多数艳情诗又截然不同。诗人在描写男女情爱的时候,不仅不着眼于感官声色,甚至并未写出具体的儿女情事,而是用全副笔墨去写爱情本身,去表现一个“情”字。在这两首诗里,作者写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的交流和相互间的精神渴求,写出了他们在漫长等待中的痛苦,以及在绝望中挣扎的悲哀。在这些描写中,生活的原料经过严格的提炼,升华到只剩下一杯感情的醇酒,从而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纯粹精神的、情感的境界。正因为这一境界是超越具体情事的、对爱情“化美为媚”的把握,所以它又是无限丰富的,具有多义性和暗示性,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联想。而这一点,正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产生“朦胧美”的原因之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还有另一种情况。即在诗里,不仅没有“事”的叙述,连“情”的痕迹也不甚明显,作者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熔铸成一个个美丽的、动人的,有时又是超现实的意象,通过这一个个意象,在读者心中引发丰富的联想,从而构筑起一种奇特的审美境界。这是李商隐无题诗的神奇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它产生“朦胧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例如他的《无题四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幽锁深闺的女子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以及梦想幻灭时的痛苦和悲哀。但诗中不仅没有写任何具体的情事,而且除了最后一联,没有任何直接的抒情。作者只是描写了一连串优美的物象,从而构成了一种富于暗示性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幽邃神奇的艺术境界。东风细雨,莲塘轻雷,这些意象都似乎与爱情有关,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但却又不能作过实的理解,只是以其娓婉回旋的美妙旋律,逗引着我们的奇思遐想。 下面的意象,就更加奇妙。金蟾,是一种蟾状的香炉;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的辘轳。这些事物,在诗词中也经常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如南朝乐府《杨叛儿》中,有“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这样动情的描写,牛峤的《菩萨蛮》中,也有“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的句子。但它们在李商隐的诗中,含义却远没有这样清晰。它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一种深隐的暗示,是以意象的色彩而给我们一种感情的指向。它不是向我们诉说着什么,而只是引发着我们对美好爱情的联想。接下来的“贾氏窥帘”、“宓妃留枕”两个典故,其审美意义也应当作如是观。 总之,这首诗中的种种美丽而奇特的意象,意义不在叙述或简单地抒情,而是在为自己的心灵世界寻找一种直接的物化形式。即“以假想之事物,表现心灵之锐敏”这就是李商隐爱情诗艺术上的特点。 李商隐这种以假想之事物熔铸意象、表现心灵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锦瑟》一诗。这首诗是他最负盛名的一首,它所表现出的诗意也最朦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虽然以“锦瑟”为题,但只是截取开头二字而已,并非咏瑟之作,实际上相当于一首无题诗。它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这首诗的开头,是以对锦瑟的描写,引出自己哀怨的人生回顾。时人弹奏之瑟,皆二十五弦,而此古瑟为五十弦。弹奏起来,繁音促节,使人绪乱。这是促使诗人情不自禁,回忆起青年时代万千往事的原因。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序曲,此诗便展开了它的主题旋律。 “庄生”一联,出现了两组意象。一是用《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典故,似乎是比喻自己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坎坷磨难之后,理想破灭迷失,往事如同一场虚幻的梦。下句又用了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的形象,来表明自己满腔悲愤、无法言说,只好在诗中托辞寄慨,正像杜鹃的啼血哀鸣。在这里,作者虽然使用了两个典故,但目的却不是为了“用事”,而是创造出这样两组幽怨哀婉、凄美动人的形象,来传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悲凉。“沧海”一句,化用了几个典故。同样不是为了用事说理,而是使大海、圆月和明珠这些带有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物象融汇在一起,构成一幅悲怆而美丽的图画,从而暗示了自己不为世用、如同沧海遗珠般的悲剧命运,以及像明珠泣泪一样的痛苦和悲哀。“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他似乎是表达了这样的信念:人之内美,终必外现,尽管自己一生遭遇种种打击和挫折,但文采才华如蓝田之玉,终会升腾烟雾、进射异彩,而不掩其光辉。 最后,“此情”二句,与首联的“思华年”相呼应,并总揽了中间四句的回忆,似乎是说:这种恃才自傲的心情,直到追忆平。生往事时,才更加明显;而在年轻的时候,却始终不能释然,总觉得十分惆怅和悲哀。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一生的诗意的概括。 李商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是闪耀着艺术光辉的一生。当他在将近“知命”之年回顾平生时,他因政治上遭到的打击和失败而感到痛苦悲愤,也因自己诗歌创作的卓异才华而自负和欣慰。但是,《锦瑟》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并没有具体地叙述往事,也没有直接的抒情。而是创造出一系列幽怨凄美的形象,以此直接诉诸读者的心灵。诗人着重提取了回味身世时的种种情绪体验,把它们熔铸于一个个表面不相连属的审美意象之中,其间可能包含有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沦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这一切,一并交织成这样一支和谐而多变的奏鸣曲,拨动着人的心弦。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确实像一支凄婉悲哀的交响曲。它不像一般诗歌那样,着眼于具体事实的叙述、描写,而是以心象融铸物象,使用像音乐语言那样艺术化的、表情性极强的语言,努力传达内心的感受、表现内心世界的幽深曲奥,力图直接诉诸我们的心灵。事实上,所有的艺术都渴望能达到音乐的境界。在李商隐的《锦瑟》中,我们便看到了这种趋向于音乐的境界——从具体的意义上,这首诗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但从感情的旋律、色彩和流动的方向上,它却分明向我们诉说着一切。过去人们常常谈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而这首诗的“朦胧”,大概主要就是这样形成的。 朦胧,是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的境界。朦胧的诗,它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但是同时,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的心灵。它所创造的意境是朦胧的,同时又是深邃的、优美的、动人的,就是它具有朦胧美。 诗的朦胧美,与含蓄有着重要的联系。一首具有朦胧美的诗,必然也同时具有含蓄美。失去了含蓄所包容的思想感情的深刻性,所谓的“朦胧”,就会变成掩盖内容苍白的假装神秘和故弄玄虚。但含蓄又不等同于朦胧,诗歌的含蓄并不影响意境的明晰,而朦胧的意境却在“可言不可言、可解不可解”之间。朦胧又不能流人晦涩。隔雾看花,毕竟知道雾中是花;诗歌的朦胧美,必须具有美的形态、具有感情的指向性、能够引起积极的审美联想等等。如果连雾中是什么也说不清,那就谈不到“朦胧美”了。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他的作品代表了古典诗歌朦胧美的最高水平。从晚唐韩渥等人到现代郭沫若等诗的风格上无不受其影响。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先来看他的《无题》一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的第一联,“相见时难”,暗示了这一对恋人的爱情经历了许多坎坷波折;而“别亦难”,则写出这一次的分别,分明是后会难期,因此就更加难舍难分。他们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感情的悲哀是感人至深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是感情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只此一句,写得色彩秾艳,已令人置身于“闲愁万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中,表现出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风格。 “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描绘出了“春蚕”这样一个美好的艺术形象: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命之随亡。从而大大加强了感情的强度,突出了它的忠贞不渝,借以写出了那种以一生相拼、刻骨铭心的爱,那种历尽磨难而愈加坚贞的爱情。“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蜡烛比喻心情的痛苦,其着眼点,在取蜡烛受火煎而流泪之意。李商隐在使用这一形象时,用了两个字:“灰”与“干”。比喻人在痛苦中已经心灰泪尽,这就把“煎熬”的痛苦推向了极端,达到了绝望的程度。 上面的这两句诗,都有所本,有所借鉴,但作者又能自出机杼、融入新意,无论是塑造形象之新,还是表现感情之深,都大大超过了前人。 第三联是一种“拟想”,表现出对恋人细致入微的思念。这种从对面落笔的写法,更婉转地写出了自己思念的深沉,使得全诗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缠绵悱恻的韵致。结尾写彼此相隔并不遥远,作者表示会设法探听她的消息,也许会托人捎去一封信,总之会冲破千难万险,和她再一次相见。 分析这首诗,我认为,它虽是一首描写幽期密约、男女私情的诗,但却不同于韩渥“香奁体”格调低下。在这首诗里,作者着意写出的,是他那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一切具体的儿女情事都消溶得几乎不留痕迹,所以使人突出地感到多情而不轻薄,艳丽而不肤浅,既有风流华美的一面,又有蕴藉深沉的一面,体现出李商隐无题诗描写爱情的特有风格。 另外,还可从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二首中的“凤尾香罗薄几重”一诗,看出它所表现的内容,也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的苦闷,同样是一种深藏在心底的爱情: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首诗的开始,描写的是一位闺中待嫁的姑娘,正在为自己缝制嫁妆。“夜深缝”,说明这罗帐凝聚着姑娘深厚的感情:夜深灯下,抽针引线,怀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深情地缝着。我们感觉她似乎不是在缝制一顶罗帐,而是在编织一个爱情幸福的彩色的梦。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二句,有两重意义:一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段——“断无消息”之前与他的最后一次相见。“扇裁”句写少女的感情,非常传神。一个“羞”字,不仅包含着惊喜、幸福之感,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纯洁和天真,这个形象是旖旎多姿的。“车走’’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无限怅恨:车去匆匆,竟然没有来得及和他说上一句话。这种写法,无疑提高了感情表现的层次:这是至深的精神渴求——从目光的交流,到心灵的沟通。它写出的是爱情,而非“眼波见我无端艳,心火因君特地燃”的情欲。另外,它是以写往事来表现现在:正因为长期得不到对方的音信,所以回忆幸福的往事,那一次相遇的情景就愈加清晰地留在记忆里,慢慢地咀嚼、回味,就更增添了此时此刻的怅惘和伤情。 诗的第三联,写一种漫长的、几乎是无望的等待。夜深人静,灯烛将尽,女主人公伴着黯淡的残灯,不能成寐,心情也像这灯烛—样黯淡。以环境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在这里,作者正面描写的是烧成灰烬的金色烛芯,实际上却是在描写如醉如痴、久久凝视着这灯烛的女主人公,独自伴随着逐渐暗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从侧面把她那种孤独、痛苦、哀怨和期待的神情,生动地烘托了出来。“断无消息石榴红”一句,是说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暗示春光已逝,表现了感叹年华流逝、青春虚度之意,更加渲染出女主人公的惆怅和伤感。 最后两句,写在痛苦的相思中,在恍惚中产生幻觉和希望。她想象着恋人“系马垂杨岸”,渴望自己能化作一阵风,吹到恋人的身边,飞入恋人的怀抱。描写不但形象极其美丽,而且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把她那种在痛苦中执著追求的精神,都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上面这两首无题诗,都是十分优秀的爱情诗。写相思的痛苦,相会的难期,即使无望,也始终贯穿着一种执著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挚、坚贞的感情。这种感情,往往是在痛苦的等待、期望中燃烧着,直至化成灰烬,以它巨大的悲剧力量来震撼读者的心灵。诗中的语言虽然绮丽华美,但它表现的,不是猥亵的色情细节,而是对于爱的深挚的精神渴求,是以生命相许而无怨无悔的忠贞,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而又深挚动人。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觉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大杰先生曾说:“我们读了这些诗,便知道李商隐写爱情诗手腕的高妙。他的长处,是严肃而不轻薄,清丽而不肤浅;有真实的情感,也有真实的体验。抒情深而厚,造意细而深。从这些诗里,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爱情的态度,和在艺术表现上的技巧。”这两首诗,确实代表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成熟的、独特的风格,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中的珍品。 但是,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理解曾有多种争议,一种认为他的诗多有“寄托”之意。原因是诗人当时被卷入“牛李”党争漩涡之中,是寄意于思公令狐楚之子令狐淘,表现忠贞感情、希望得到援引的诗。另一中认为这是一首真正的爱情诗。因为从诗的字面意思看,显然是在描述爱情的哀怨,而且也只有这样去认识它,诗里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假如把它说成是政治诗,这些句子简直一钱不值。 我认为,无论有无寄托,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数都是优秀的爱情诗;而且无论有无寄托,这些无题诗都具有一种动人的朦胧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相见时难”、“凤尾香罗”这两首诗,首先都应当看成是成功的爱情诗,这是因为它们所塑造的爱情忠贞的形象,是完整的、丰满的、美丽动人的。即使把它们完全作为爱情诗来读,也决不会降低其艺术价值。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相见时难”、“凤尾香罗”这两首诗,与晚唐流行的大多数艳情诗又截然不同。诗人在描写男女情爱的时候,不仅不着眼于感官声色,甚至并未写出具体的儿女情事,而是用全副笔墨去写爱情本身,去表现一个“情”字。在这两首诗里,作者写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的交流和相互间的精神渴求,写出了他们在漫长等待中的痛苦,以及在绝望中挣扎的悲哀。在这些描写中,生活的原料经过严格的提炼,升华到只剩下一杯感情的醇酒,从而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纯粹精神的、情感的境界。正因为这一境界是超越具体情事的、对爱情“化美为媚”的把握,所以它又是无限丰富的,具有多义性和暗示性,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联想。而这一点,正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产生“朦胧美”的原因之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还有另一种情况。即在诗里,不仅没有“事”的叙述,连“情”的痕迹也不甚明显,作者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熔铸成一个个美丽的、动人的,有时又是超现实的意象,通过这一个个意象,在读者心中引发丰富的联想,从而构筑起一种奇特的审美境界。这是李商隐无题诗的神奇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它产生“朦胧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例如他的《无题四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幽锁深闺的女子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以及梦想幻灭时的痛苦和悲哀。但诗中不仅没有写任何具体的情事,而且除了最后一联,没有任何直接的抒情。作者只是描写了一连串优美的物象,从而构成了一种富于暗示性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幽邃神奇的艺术境界。东风细雨,莲塘轻雷,这些意象都似乎与爱情有关,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但却又不能作过实的理解,只是以其娓婉回旋的美妙旋律,逗引着我们的奇思遐想。 下面的意象,就更加奇妙。金蟾,是一种蟾状的香炉;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的辘轳。这些事物,在诗词中也经常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如南朝乐府《杨叛儿》中,有“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这样动情的描写,牛峤的《菩萨蛮》中,也有“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的句子。但它们在李商隐的诗中,含义却远没有这样清晰。它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一种深隐的暗示,是以意象的色彩而给我们一种感情的指向。它不是向我们诉说着什么,而只是引发着我们对美好爱情的联想。接下来的“贾氏窥帘”、“宓妃留枕”两个典故,其审美意义也应当作如是观。 总之,这首诗中的种种美丽而奇特的意象,意义不在叙述或简单地抒情,而是在为自己的心灵世界寻找一种直接的物化形式。即“以假想之事物,表现心灵之锐敏”这就是李商隐爱情诗艺术上的特点。 李商隐这种以假想之事物熔铸意象、表现心灵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锦瑟》一诗。这首诗是他最负盛名的一首,它所表现出的诗意也最朦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虽然以“锦瑟”为题,但只是截取开头二字而已,并非咏瑟之作,实际上相当于一首无题诗。它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这首诗的开头,是以对锦瑟的描写,引出自己哀怨的人生回顾。时人弹奏之瑟,皆二十五弦,而此古瑟为五十弦。弹奏起来,繁音促节,使人绪乱。这是促使诗人情不自禁,回忆起青年时代万千往事的原因。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序曲,此诗便展开了它的主题旋律。 “庄生”一联,出现了两组意象。一是用《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典故,似乎是比喻自己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坎坷磨难之后,理想破灭迷失,往事如同一场虚幻的梦。下句又用了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的形象,来表明自己满腔悲愤、无法言说,只好在诗中托辞寄慨,正像杜鹃的啼血哀鸣。在这里,作者虽然使用了两个典故,但目的却不是为了“用事”,而是创造出这样两组幽怨哀婉、凄美动人的形象,来传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悲凉。“沧海”一句,化用了几个典故。同样不是为了用事说理,而是使大海、圆月和明珠这些带有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物象融汇在一起,构成一幅悲怆而美丽的图画,从而暗示了自己不为世用、如同沧海遗珠般的悲剧命运,以及像明珠泣泪一样的痛苦和悲哀。“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他似乎是表达了这样的信念:人之内美,终必外现,尽管自己一生遭遇种种打击和挫折,但文采才华如蓝田之玉,终会升腾烟雾、进射异彩,而不掩其光辉。 最后,“此情”二句,与首联的“思华年”相呼应,并总揽了中间四句的回忆,似乎是说:这种恃才自傲的心情,直到追忆平。生往事时,才更加明显;而在年轻的时候,却始终不能释然,总觉得十分惆怅和悲哀。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一生的诗意的概括。 李商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是闪耀着艺术光辉的一生。当他在将近“知命”之年回顾平生时,他因政治上遭到的打击和失败而感到痛苦悲愤,也因自己诗歌创作的卓异才华而自负和欣慰。但是,《锦瑟》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并没有具体地叙述往事,也没有直接的抒情。而是创造出一系列幽怨凄美的形象,以此直接诉诸读者的心灵。诗人着重提取了回味身世时的种种情绪体验,把它们熔铸于一个个表面不相连属的审美意象之中,其间可能包含有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沦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这一切,一并交织成这样一支和谐而多变的奏鸣曲,拨动着人的心弦。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确实像一支凄婉悲哀的交响曲。它不像一般诗歌那样,着眼于具体事实的叙述、描写,而是以心象融铸物象,使用像音乐语言那样艺术化的、表情性极强的语言,努力传达内心的感受、表现内心世界的幽深曲奥,力图直接诉诸我们的心灵。事实上,所有的艺术都渴望能达到音乐的境界。在李商隐的《锦瑟》中,我们便看到了这种趋向于音乐的境界——从具体的意义上,这首诗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但从感情的旋律、色彩和流动的方向上,它却分明向我们诉说着一切。过去人们常常谈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而这首诗的“朦胧”,大概主要就是这样形成的。 朦胧,是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的境界。朦胧的诗,它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但是同时,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的心灵。它所创造的意境是朦胧的,同时又是深邃的、优美的、动人的,就是它具有朦胧美。 诗的朦胧美,与含蓄有着重要的联系。一首具有朦胧美的诗,必然也同时具有含蓄美。失去了含蓄所包容的思想感情的深刻性,所谓的“朦胧”,就会变成掩盖内容苍白的假装神秘和故弄玄虚。但含蓄又不等同于朦胧,诗歌的含蓄并不影响意境的明晰,而朦胧的意境却在“可言不可言、可解不可解”之间。朦胧又不能流人晦涩。隔雾看花,毕竟知道雾中是花;诗歌的朦胧美,必须具有美的形态、具有感情的指向性、能够引起积极的审美联想等等。如果连雾中是什么也说不清,那就谈不到“朦胧美”了。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他的作品代表了古典诗歌朦胧美的最高水平。从晚唐韩渥等人到现代郭沫若等诗的风格上无不受其影响。
试论李商隐的爱情诗 南长荣 摘 要:晚唐诗人李商隐以“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风格独特,绮丽蕴藉。其诗意含蓄,朦胧,耐人寻味,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珍品。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朦胧美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先来看他的《无题》一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的第一联,“相见时难”,暗示了这一对恋人的爱情经历了许多坎坷波折;而“别亦难”,则写出这一次的分别,分明是后会难期,因此就更加难舍难分。他们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感情的悲哀是感人至深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是感情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只此一句,写得色彩秾艳,已令人置身于“闲愁万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中,表现出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风格。 “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描绘出了“春蚕”这样一个美好的艺术形象: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命之随亡。从而大大加强了感情的强度,突出了它的忠贞不渝,借以写出了那种以一生相拼、刻骨铭心的爱,那种历尽磨难而愈加坚贞的爱情。“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蜡烛比喻心情的痛苦,其着眼点,在取蜡烛受火煎而流泪之意。李商隐在使用这一形象时,用了两个字:“灰”与“干”。比喻人在痛苦中已经心灰泪尽,这就把“煎熬”的痛苦推向了极端,达到了绝望的程度。 上面的这两句诗,都有所本,有所借鉴,但作者又能自出机杼、融入新意,无论是塑造形象之新,还是表现感情之深,都大大超过了前人。 第三联是一种“拟想”,表现出对恋人细致入微的思念。这种从对面落笔的写法,更婉转地写出了自己思念的深沉,使得全诗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缠绵悱恻的韵致。结尾写彼此相隔并不遥远,作者表示会设法探听她的消息,也许会托人捎去一封信,总之会冲破千难万险,和她再一次相见。 分析这首诗,我认为,它虽是一首描写幽期密约、男女私情的诗,但却不同于韩渥“香奁体”格调低下。在这首诗里,作者着意写出的,是他那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一切具体的儿女情事都消溶得几乎不留痕迹,所以使人突出地感到多情而不轻薄,艳丽而不肤浅,既有风流华美的一面,又有蕴藉深沉的一面,体现出李商隐无题诗描写爱情的特有风格。 另外,还可从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二首中的“凤尾香罗薄几重”一诗,看出它所表现的内容,也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的苦闷,同样是一种深藏在心底的爱情: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首诗的开始,描写的是一位闺中待嫁的姑娘,正在为自己缝制嫁妆。“夜深缝”,说明这罗帐凝聚着姑娘深厚的感情:夜深灯下,抽针引线,怀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深情地缝着。我们感觉她似乎不是在缝制一顶罗帐,而是在编织一个爱情幸福的彩色的梦。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二句,有两重意义:一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段——“断无消息”之前与他的最后一次相见。“扇裁”句写少女的感情,非常传神。一个“羞”字,不仅包含着惊喜、幸福之感,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纯洁和天真,这个形象是旖旎多姿的。“车走’’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无限怅恨:车去匆匆,竟然没有来得及和他说上一句话。这种写法,无疑提高了感情表现的层次:这是至深的精神渴求——从目光的交流,到心灵的沟通。它写出的是爱情,而非“眼波见我无端艳,心火因君特地燃”的情欲。另外,它是以写往事来表现现在:正因为长期得不到对方的音信,所以回忆幸福的往事,那一次相遇的情景就愈加清晰地留在记忆里,慢慢地咀嚼、回味,就更增添了此时此刻的怅惘和伤情。 诗的第三联,写一种漫长的、几乎是无望的等待。夜深人静,灯烛将尽,女主人公伴着黯淡的残灯,不能成寐,心情也像这灯烛—样黯淡。以环境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在这里,作者正面描写的是烧成灰烬的金色烛芯,实际上却是在描写如醉如痴、久久凝视着这灯烛的女主人公,独自伴随着逐渐暗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从侧面把她那种孤独、痛苦、哀怨和期待的神情,生动地烘托了出来。“断无消息石榴红”一句,是说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暗示春光已逝,表现了感叹年华流逝、青春虚度之意,更加渲染出女主人公的惆怅和伤感。 最后两句,写在痛苦的相思中,在恍惚中产生幻觉和希望。她想象着恋人“系马垂杨岸”,渴望自己能化作一阵风,吹到恋人的身边,飞入恋人的怀抱。描写不但形象极其美丽,而且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把她那种在痛苦中执著追求的精神,都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上面这两首无题诗,都是十分优秀的爱情诗。写相思的痛苦,相会的难期,即使无望,也始终贯穿着一种执著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挚、坚贞的感情。这种感情,往往是在痛苦的等待、期望中燃烧着,直至化成灰烬,以它巨大的悲剧力量来震撼读者的心灵。诗中的语言虽然绮丽华美,但它表现的,不是猥亵的色情细节,而是对于爱的深挚的精神渴求,是以生命相许而无怨无悔的忠贞,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而又深挚动人。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觉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大杰先生曾说:“我们读了这些诗,便知道李商隐写爱情诗手腕的高妙。他的长处,是严肃而不轻薄,清丽而不肤浅;有真实的情感,也有真实的体验。抒情深而厚,造意细而深。从这些诗里,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爱情的态度,和在艺术表现上的技巧。”这两首诗,确实代表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成熟的、独特的风格,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中的珍品。 但是,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理解曾有多种争议,一种认为他的诗多有“寄托”之意。原因是诗人当时被卷入“牛李”党争漩涡之中,是寄意于思公令狐楚之子令狐淘,表现忠贞感情、希望得到援引的诗。另一中认为这是一首真正的爱情诗。因为从诗的字面意思看,显然是在描述爱情的哀怨,而且也只有这样去认识它,诗里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假如把它说成是政治诗,这些句子简直一钱不值。 我认为,无论有无寄托,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数都是优秀的爱情诗;而且无论有无寄托,这些无题诗都具有一种动人的朦胧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相见时难”、“凤尾香罗”这两首诗,首先都应当看成是成功的爱情诗,这是因为它们所塑造的爱情忠贞的形象,是完整的、丰满的、美丽动人的。即使把它们完全作为爱情诗来读,也决不会降低其艺术价值。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相见时难”、“凤尾香罗”这两首诗,与晚唐流行的大多数艳情诗又截然不同。诗人在描写男女情爱的时候,不仅不着眼于感官声色,甚至并未写出具体的儿女情事,而是用全副笔墨去写爱情本身,去表现一个“情”字。在这两首诗里,作者写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的交流和相互间的精神渴求,写出了他们在漫长等待中的痛苦,以及在绝望中挣扎的悲哀。在这些描写中,生活的原料经过严格的提炼,升华到只剩下一杯感情的醇酒,从而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纯粹精神的、情感的境界。正因为这一境界是超越具体情事的、对爱情“化美为媚”的把握,所以它又是无限丰富的,具有多义性和暗示性,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联想。而这一点,正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产生“朦胧美”的原因之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还有另一种情况。即在诗里,不仅没有“事”的叙述,连“情”的痕迹也不甚明显,作者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熔铸成一个个美丽的、动人的,有时又是超现实的意象,通过这一个个意象,在读者心中引发丰富的联想,从而构筑起一种奇特的审美境界。这是李商隐无题诗的神奇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它产生“朦胧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例如他的《无题四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幽锁深闺的女子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以及梦想幻灭时的痛苦和悲哀。但诗中不仅没有写任何具体的情事,而且除了最后一联,没有任何直接的抒情。作者只是描写了一连串优美的物象,从而构成了一种富于暗示性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幽邃神奇的艺术境界。东风细雨,莲塘轻雷,这些意象都似乎与爱情有关,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但却又不能作过实的理解,只是以其娓婉回旋的美妙旋律,逗引着我们的奇思遐想。 下面的意象,就更加奇妙。金蟾,是一种蟾状的香炉;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的辘轳。这些事物,在诗词中也经常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如南朝乐府《杨叛儿》中,有“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这样动情的描写,牛峤的《菩萨蛮》中,也有“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的句子。但它们在李商隐的诗中,含义却远没有这样清晰。它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一种深隐的暗示,是以意象的色彩而给我们一种感情的指向。它不是向我们诉说着什么,而只是引发着我们对美好爱情的联想。接下来的“贾氏窥帘”、“宓妃留枕”两个典故,其审美意义也应当作如是观。 总之,这首诗中的种种美丽而奇特的意象,意义不在叙述或简单地抒情,而是在为自己的心灵世界寻找一种直接的物化形式。即“以假想之事物,表现心灵之锐敏”这就是李商隐爱情诗艺术上的特点。 李商隐这种以假想之事物熔铸意象、表现心灵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锦瑟》一诗。这首诗是他最负盛名的一首,它所表现出的诗意也最朦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虽然以“锦瑟”为题,但只是截取开头二字而已,并非咏瑟之作,实际上相当于一首无题诗。它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这首诗的开头,是以对锦瑟的描写,引出自己哀怨的人生回顾。时人弹奏之瑟,皆二十五弦,而此古瑟为五十弦。弹奏起来,繁音促节,使人绪乱。这是促使诗人情不自禁,回忆起青年时代万千往事的原因。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序曲,此诗便展开了它的主题旋律。 “庄生”一联,出现了两组意象。一是用《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典故,似乎是比喻自己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坎坷磨难之后,理想破灭迷失,往事如同一场虚幻的梦。下句又用了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的形象,来表明自己满腔悲愤、无法言说,只好在诗中托辞寄慨,正像杜鹃的啼血哀鸣。在这里,作者虽然使用了两个典故,但目的却不是为了“用事”,而是创造出这样两组幽怨哀婉、凄美动人的形象,来传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悲凉。“沧海”一句,化用了几个典故。同样不是为了用事说理,而是使大海、圆月和明珠这些带有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物象融汇在一起,构成一幅悲怆而美丽的图画,从而暗示了自己不为世用、如同沧海遗珠般的悲剧命运,以及像明珠泣泪一样的痛苦和悲哀。“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他似乎是表达了这样的信念:人之内美,终必外现,尽管自己一生遭遇种种打击和挫折,但文采才华如蓝田之玉,终会升腾烟雾、进射异彩,而不掩其光辉。 最后,“此情”二句,与首联的“思华年”相呼应,并总揽了中间四句的回忆,似乎是说:这种恃才自傲的心情,直到追忆平。生往事时,才更加明显;而在年轻的时候,却始终不能释然,总觉得十分惆怅和悲哀。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一生的诗意的概括。 李商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是闪耀着艺术光辉的一生。当他在将近“知命”之年回顾平生时,他因政治上遭到的打击和失败而感到痛苦悲愤,也因自己诗歌创作的卓异才华而自负和欣慰。但是,《锦瑟》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并没有具体地叙述往事,也没有直接的抒情。而是创造出一系列幽怨凄美的形象,以此直接诉诸读者的心灵。诗人着重提取了回味身世时的种种情绪体验,把它们熔铸于一个个表面不相连属的审美意象之中,其间可能包含有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沦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这一切,一并交织成这样一支和谐而多变的奏鸣曲,拨动着人的心弦。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确实像一支凄婉悲哀的交响曲。它不像一般诗歌那样,着眼于具体事实的叙述、描写,而是以心象融铸物象,使用像音乐语言那样艺术化的、表情性极强的语言,努力传达内心的感受、表现内心世界的幽深曲奥,力图直接诉诸我们的心灵。事实上,所有的艺术都渴望能达到音乐的境界。在李商隐的《锦瑟》中,我们便看到了这种趋向于音乐的境界——从具体的意义上,这首诗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但从感情的旋律、色彩和流动的方向上,它却分明向我们诉说着一切。过去人们常常谈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而这首诗的“朦胧”,大概主要就是这样形成的。 朦胧,是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的境界。朦胧的诗,它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但是同时,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的心灵。它所创造的意境是朦胧的,同时又是深邃的、优美的、动人的,就是它具有朦胧美。 诗的朦胧美,与含蓄有着重要的联系。一首具有朦胧美的诗,必然也同时具有含蓄美。失去了含蓄所包容的思想感情的深刻性,所谓的“朦胧”,就会变成掩盖内容苍白的假装神秘和故弄玄虚。但含蓄又不等同于朦胧,诗歌的含蓄并不影响意境的明晰,而朦胧的意境却在“可言不可言、可解不可解”之间。朦胧又不能流人晦涩。隔雾看花,毕竟知道雾中是花;诗歌的朦胧美,必须具有美的形态、具有感情的指向性、能够引起积极的审美联想等等。如果连雾中是什么也说不清,那就谈不到“朦胧美”了。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他的作品代表了古典诗歌朦胧美的最高水平。从晚唐韩渥等人到现代郭沫若等诗的风格上无不受其影响。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 2、《唐诗鉴赏集》。 3、《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册。 参考资料: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表现含蓄、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评析也众说纷纭。比如这首“无题诗”,有人认为是政治诗,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以第三首为例。诗的首句中“昨夜”二字的连续出现两次,提示诗人是在今天回想往事,“昨夜”二字的情感含量大,说明诗人的记忆刻骨铭心。“星辰”与“风”,“画楼”与“桂堂”,暗示了诗人所经历的幸福时光和生活情景。 第二联表现对爱情的体验与理解。彩凤比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生活的象征;犀牛角的中央有纹理贯通两端,故又称通犀,诗人以此比喻双方情感的相通,展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心却是息息相通,这二句诗中所包含的深厚的底蕴,使后人赋予了它更多的哲理意味和人生内涵。 第三联中写到的送钩、射覆都是古代酒宴上的游戏,类似猜谜。二句以极华丽的语言描述了热烈欢快、酒暖灯红的场面。 然而,正当诗人沉浸于对昨夜良辰美景的回忆时,远处传来了阵阵鼓声,天要亮了,诗人又该上朝了。“应官”也就是应付官差,包含着无可奈何、百无聊赖的心境。“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所以,在古代诗歌中,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商隐在这里也通过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境况。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的悲苦命运和人生际遇,也通过他的诗作反映出来。他的诗含蓄朦胧,俊秀凄绝,意境深广,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除了李商隐诗集中标明无题的十几首诗之外,还有些以首两字或句中两字为题的,以及虽有题但实则无题的,一般也归入无题诗一类。这些诗构思细致,深情委婉,音律和谐,引起了很多人的深切共鸣,而且一直也是研究者热衷的内容。但是它们大多绮丽莫测,扑朔迷离,难于把握。《文心雕龙·隐秀》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隐指的是篇中有言外之意,秀指的是语言独拔俊秀。这些特点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都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李商隐无题诗的形成原因首先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共鸣情感为原材料的,并经过创作过程的加工与再创造决定了共鸣情感的不同存在方式,当作者运用语言组织把它凝结于诗歌时,它就具有了共鸣情感的内容并表现出各自的性质:1.共鸣情感,它具有清晰兼朦胧与多义的性质。2.一类情感>共鸣情感,这时的共鸣情感是一种后缀,它会产生一种余震的效应,因而它会表现出一种多义前指的性质。3.共鸣情感<一类情感,这时的共鸣情感是一种前缀,它会产生一种前震的效应,因而它会表现出一种多义后指的性质。另外,在即兴方式创作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如果作者是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进行创作的,这类诗的创作意旨具有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共鸣情感以一种随机性的方式而存在,这就会产生出一类“有名而实无”的诗”,这类诗大多是有环境引发而产生的。为此,就可以根据其表现的性质与界说,把李商隐的无题诗大致划分成四类:1. 朦胧有韵,含而意远,故为无题;2. 相思无极,以题合意,故为无题;3. 以此连类,达起所意,故为无题;4. 随遇而感,感而生发,无需为题。
给你推荐两个方向,如果要写大论文,关于一个诗人需要写的详细一些,所以诗人生平和诗人重要的诗歌和成就肯定是要熟悉的。第一个方向是从诗歌入手,从最经典的几篇诗歌来分析诗人的写作风格,详细分析诗人的遣词造句,或者选择最具影响力的一些诗歌,联系当时的文学背景分析其成就,这样整篇论文着重于文学题材,题目可以是谈某某诗人的诗作特色,谈某某诗人在某某时代的师作影响力之类的。第二个方向是从诗人生平入手,分析诗人的生平重大事迹,比如求学考试做官弃官贬谪等志向上的,或者成名婚姻情感儿女家国等情感上的,结合具体师作分析诗人的心境,题目可以是从某某诗中品某某诗人的一生等。总的来说,要想好好写论文,一定要有所阅读钻研积累,以上两个方向前一个对文学专业性要求要高一些,后一个更好入手,根据你论文的要求和层次选择即可。
古代文学不仅成就了一代代文人雅士,也缔造了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历代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乃至普通人还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提高社会文明的步伐,提高个人的修养。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 1. 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2. 论乌江流域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3. 论乌江流域竹枝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4. 论乌江流域古代贬谪文人的诗歌创作 5. 论乌江流域民间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6. 乌江流域历代碑刻文学艺术价值略论 7. 论王维山水诗田园的诗情与画意的交融 8. 论李白诗歌与道家精神的关系 9. 杜甫夔州行迹及诗歌创作考论 10. 负重生活下的自我寻求——从杜甫诗歌看其性格 11. 杜甫成都诗与夔州诗的差异比较 12. 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 13. 浅谈苏辛词风之异同 14. 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15. 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 16. 试论杜诗中的“哭”字诗 17. 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 1. 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缺失性体验 2. 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 3. 论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内转倾向 4. 论宋元时期的李商隐研究 5. 论李贺诗歌的神秘美及其成因 6. 论禅修队苏轼词境的影响 7. 论宋元明清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传播 8. 苏轼、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比较 9. 论黄庭坚诗歌对杜甫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10. 论通俗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 11. 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12. 论李贽对明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13.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研究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三) 1. 从乌台诗案探苏轼政治悲剧的根源 2. 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朦胧意境 3. 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比较 4. 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5. 李白、李贺浪漫主义诗歌比较研究 6. 论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因素 7. 论李白的咏侠诗 8.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9. 李白和杜甫对诗歌创作的贡献与影响比较研究 10. 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演变 11.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探源 12. 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13. 杜甫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及其审美观照 14. 论杜甫咏怀咏史诗的超前意识和批判精神 15. 论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 16. 论杜甫的律师成就 17. 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及其思想根源 18. 论李商隐咏史诗对杜甫咏史诗的突破创新 猜你喜欢: 1.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2.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3.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4.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5.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李商隐与晚唐政治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6]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7],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几类:政治和咏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抒怀和咏物。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 应酬和交际。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asjkdfh
1、一说是写给友人。2、写给妻子,吟哦爱情。二者皆有道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果一定要起个题目的话,我想就用“幽思”比较合适!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