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汉语言中疑问句的研究论文

汉语言中疑问句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汉语言中疑问句的研究论文

先确定范围,如语言学还是文学,再具体到小点的范围,如古代文学还是比较文学,再具体到作家,就有了。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人大复印资料)“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篇)1.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2.“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人大复印资料)3.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4.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人大复印资料)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人大复印)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复印)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篇)1.“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8.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9.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1.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4.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5.“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复印)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新华文摘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1.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篇)1.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3.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4.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6.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7.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8.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复印)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3.“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4.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5.“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4.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6.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暨南大学出版社)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8.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9.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2.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3.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5.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6.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7.“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提供的的题量有些多,但可以供你更多选择。希望对你有用,谢谢!毕 业 论 文 参 考 题 目论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 浅谈语文课堂的改革 语文创新教育和活动课程 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识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结合 “生本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利与弊 社会转型中看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网络对传统大学的冲击 网上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与多媒体应用的思考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化运用策略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创新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浅探 从思维方式(或文化)角度看汉英语言差异 广州话三字、四字格叠字词研究 成语的文化内涵 论关联词的感情色彩 元曲《西厢记》中的口语与粤方言之对比研究 兼语词的界定和辨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广告语言 《聊斋志异》中的某种语言现象 《醒世恒言》中的四字模式词语研究 论〈三国演义〉中“望”“就”的介词用法 从《水浒传》中关西人物人称特色看人物刻画 充满行业语色彩的粤方言词汇 客家话的方言研究 初探方位词“上”之历史演变 疑问句探究 文学批评的当代性 新现实小说的美学研究 关于新人类小说的难于沉重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形象分析 “悟”的解读——试论审美经验对禅宗美学契入 中国文士的孤独意识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奥塞罗》之比较 生命与爱情的错失——解读陀斯妥耶夫斯基《温柔的女性》 安娜•卡列尼娜与郝斯佳 孤独的谜底:爱的缺失——论《百年孤独》杜拉斯《厚颜无耻的人》中的三角关系——母亲、儿子、女儿 卡夫卡《城堡》中的一些隐秘比较 浅谈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诗创造特色 《简•爱》的自我意识 “炼狱与人生”—浅析《活着》与《老人与海》中的生命意识 说不尽的于连 深沉的美学巨卷——由《平凡的世界》看路遥创作的美学追求 论司汤达的《红与黑》 昆德拉或“跨掉一代”的作品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对立和融合 韩愈诗歌的“以丑为美” 苏轼与李白之比较 浅论佛教与唐诗 论《诗经》中的婚姻文化观 李清照诗词 《古诗十九首》研究 比较《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特征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论禅诗(古代文学) 岭南旅游景点文化 杜牧的诗(古代文学) 孟浩然(古代文学) 屈原(古代文学) 魏晋文学—从“人的自觉”到“文学的自觉” 《世说新语》语言中的魏晋风度 吴文英词的意识流手法 李清照与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宋诗中的茶文化 唐代饮食文化 唐宪宗与中唐元和文坛 王维山水诗的空白艺术 老子思想的积极生活观探讨 柳宗元的诗 试论《战国策》的寓言 探讨《聊斋志异》 《三国演义》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 晴雯与袭人 论《聊斋志异》中的死亡意象 论九十年代以来的汉乐府研究 李清照词 唐代女冠诗人研究 传统文人观和陶潜的反叛 李商隐诗中梦的意象 唐诗中的释家思想 试论晏殊词中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哲理 论秦观词 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 试论《聊斋》中狐女形象 《西游记》的某一方面 试论王安石诗 李渔《十二楼》 陆游诗词中“梅花”意象探讨 试论《漱玉词》之愁怀 王维与孟浩然比较 浅析李商隐诗中感情的流露 孟浩然的思想及其山水田园诗风初探 “太白风度”与“魏晋风度”的关系 论佛教信仰对李煜人生及其词作的影响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由“笑”看《红楼梦》人物求真向善----王国维论“花间” 民间立场与哲学审视—池莉小说与方方小说的文学审视角度比较 贾平凹笔下的乡土人情张承志《北方的河》中的人物形象 解读《穆斯林的葬礼》 论铁凝小说 论白先勇 《白鹿原》的文化蕴涵 漫谈女性写作热 冯骥才的文革观 爱的诠释和女性意识的苏醒—对张洁、池莉爱情女性题材一些比较 .评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从理想中塑造人性美----探究池子建小说中的人性立场寂寞的萧红和寂寞的文字 张爱玲/女性文学评论 陈染小说的审美 张爱玲 谈论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论金庸小说中的爱情观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巴金创作论 从《家》看巴金的创作特色沈从文小说研究 老舍知识分子人格的嬗变沈从文湘西作品的“水”性 沈从文的小说情景模式毕叔华的戏剧性艺术周星驰喜剧中的后现代意识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读〈再别康桥〉 现代文学:苏青《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 萧红作品的生命、死亡、无家意识 深远宁静的心灵牧歌——论萧红的文字 比较张爱玲、萧红、冰心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探讨《生死场》的归属问题——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不屈不挠,各领风骚——池莉、方方比较论从《呼啸山庄》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金庸小说中个人意识的解放 试论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论《红与黑》的心理描写 余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中外神话比较 试谈《阿Q正传》与《唐吉诃德》中的象征艺术 王小波的小说艺术 探讨王朔----痞子?心声? 高中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完善考试方案 推动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或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疑问句研究论文

论文标题,字数一般为15个字左右,不易太多。

论文分类有研究型论文、案例型论文、调查型论文,题目中不含有疑问句的,一般都是以研究为准,研究型论文,一般是浅谈XXX的研究 ,结构是  现状研究、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建议分析、总结。

论文等级不同,对论文的选题要求也不同 ,专科论文就相对宽松一些,相对于MBA论文就要严格了,不能出现问句,更不能出现标点符号

论文题目相对严谨而客观,最好不用问句。论文是严肃的论述文章,阐述一种学术思想或原理,是比较严谨的论文。如果不是学术研讨,最好不用问句;如果是业界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可以用问句。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是通常在这个以效率为主的世界,好看的皮囊会让他人更快的发现你有趣的灵魂。而对于论文来说,它的题目就是它的皮囊。因为题目是你与读者交流的重要部分,这些读者既包括编辑和审稿人,也包括论文出版后你的学术领域中读到这篇论文的人。论文题目清晰地指明论文研究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多种方式可以获得这样的效果。如何有效吸引目标读者的注意力?以下将提供4个策略让你的论文题目更有吸引力。策赂1:尽可能提供多的相关信息,但要简明扼要论文题目的目的是要吸引那些忙碌的目标读者,使他们有兴趣阅读全文题目显示度越高,潜在的读者越容易判断论文内容与他们的兴趣的相关性如何。福特锐际 风尚高性能SUV广告福特锐际 风尚高性能SUV策略2:使用引人注目的关键词确定哪些词汇( keywords)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对你的论文产生兴趣是很重要的,并最好把这些词放在题目较靠前面的部分。这样会有助于你的论文题目被文献浏览服务业有效地检出,他们使用关键词系统识别特定的读者感兴趣的论文。只要有可能,把最重要的词放在论文题目起始位置是一个好办法。确保把关键词汇放在句子的前面部分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冒号(:)或短线(-),把题目中包含关键词汇的第一部分和后面的解释部分开。策略3:题目选择使用名词短语、陈述句、疑问句写论文题目的传统习惯是使用名词短语:即多个名词和一个重要的“首脑级”名词集聚在一起。下面就是这种类型题目的一些例子,粗体字就是重要的“首脑级”名词。Diversity and invasibility of southern Appalachian plant expenditure patterns in urban and rural of weed control in uptake by symbiosomes from soybean root of involvement of proteinaceous toxins from Pyreno phora teres in net blotch of barley.这些题目中有几个还是很好的:简明扼要、信息量高、关键词放在了句子前面部分。但是,题目的这种写作风格并不是最好的,不符合上面所述的策略1和策略2。我们再一次观察上面最后一个标题“Evidence of involvement of proteinaceous toxins from Pyreno phora teres in net blotch of barley”,这一标题有一个问题还没有回答:即什么样的“involvement”?再有,前四个单词含义很普通,没有引起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把这一标题改变为陈述句可以克服这一缺点。事实上,这是审稿人在评审这篇论文时给出的建议。(陈述句是有主语和动词的句子。在这篇论文中用陈述句作标题的优点是,它可以给出关于研究结果更明确的信息)。陈述句形式的标题只适用于那些提出具体问题并给出并不复杂的回答的论文。在这种前提下,陈述句形式的标题是一个好的选择,用于替代模糊不的术语开头的标题,模糊不清的术语开头的标题有“The effects of...”当不能简单回答时,我们可以用问句形式写标题,例如:Which insect introductions succeed and which fail?在决定选用哪种形式的标题之前,要查看目标杂志是否对论文标题有具体与的推荐形式。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当起草论文时列出一些可能的题目是有帮助的,在写作过程的最后阶段为你的目标读者和论文的关键信息选择一个最有效的。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人大复印资料)“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篇)1.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2.“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人大复印资料)3.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4.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人大复印资料)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人大复印)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复印)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篇)1.“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8.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9.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1.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4.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5.“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复印)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新华文摘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1.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篇)1.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3.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4.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6.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7.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8.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复印)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3.“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4.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5.“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4.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6.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暨南大学出版社)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8.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9.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2.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3.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5.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6.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7.“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现代汉语疑问词研究论文

“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疑问代词,然而随着对词汇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什么”的非疑问用法也受到了更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对疑问代词 “什么 ”的非疑问用法做一个简单的系统归纳。 一、“什么 ”的由来 “什么 ”一词的语源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问题中的一个难点,长期以来争论不休、难成定论。“什么” 一词最早出于唐代文献,吕叔湘先生(1985)认为它的早期形式是 “是物(勿)”,疑问代词 “什么 ”是由 “是物(勿)”演变而来的。太田辰夫(1987)“‘甚么 ’在唐代较早时期写作 ‘是物’、‘是勿’、‘是没 ’等。‘勿’ ‘没’是‘物’的同音假借字。‘是’的语源不明,但可能是由古代的指示代名词转化为表疑问的词。”冯春田先生(1990)在《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中,认为 “什(甚)么(摩)”是由 “什(甚)”和“么(摩)”复合而成,“么”起初不是作为词缀附着于 “什”之后,可能最初是并列复合式。以上都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搜索得以考证,然而方环海通过对江苏省北部一些方言区的考察,发现至今仍然保留着 “是物(勿)”用作疑问代词的现象。所以我们认为 “什么 ”一词的早期形式是“是物 ”的论断是毋庸置疑的。 二、研究现状 最早关于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是李锦熙(1924)在“疑问形容词 ”一节中讨论了疑问代词的两种非疑问用法:一是当句子语气是 “直述 ”时,“疑问形容词 ”是“不定或虚指的形容词”;二是在表然否的问句中,“句中的疑问形容词也不管事”。虽然没有作更多的阐述,但为此类研究开了先河。 关于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不同分类,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吕叔湘(1982)把不作疑问用的疑问代词称作 “无定指称词”,并指出有两个用途:表不论的为 “虚指”。王力(1985,1988)指出疑问代词的一些 “特别的用途”,并把它分为四种:(1)替代说不出的事物,(2)代替任何事物,(3)很象代数字的功用,(4)帮助委婉语气。此外,他认为 “什么 ”用于次品时,有三种活用法:(1)对于某事物知道的不清楚,(2)要数说几样东西,(3)在否定语或反诘语里,表坚决的否认,或强烈的辩驳。丁声树等(1961)把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分成三种:反问、任指、虚指。赵元任(1979)提出五个类别:(1)用于修辞性的斥问,(2)不定指示和任指,(3)放在一串并列词语末了,意为 “等等”,(4)放在名词前有不知道不以为然或 “所谓”,(5)“有什么 A? ”“没(有)什么 A”。吕叔湘等(1980)把“什么 ”分成 “指”和“代”两个方面来讨论。其中 “什么 ”可以 “指”或“代”不肯定的事物或人、表否定、表任指,另外,“指”类的 “什么 ”可以用于列举,“代”的什么可以独用表示 “惊讶”。汤廷池(1981)把汉语 WH词的非疑问用法概括为任指、虚指、照应、修辞、感叹和其他用法。邵敬敏、赵秀凤(1989)对“什么 ”的非疑问用法作了细致的分类,分为全指、例指、承指、借指、虚指、否定、反诘和独用等八类。刑福义(1997)谈到了 “疑问代词活用 ”的四种现象:任指、虚指、游移指、笼统指。刘月华等(2001)认为疑问代词的活用有三种:反问、任指(或泛指)和虚指。另外,于细良(1965)、郑良伟(1982)等,也对此进行了相关论述。 三、多角度研究概况 (一)句法平面 对疑问代词 “什么 ”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是把是 “什么 ”看作是疑问代词,但在一定条件下有非疑问的用法;第二种是把 “什么 ”看作指示代词,在指代用法中分出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第三种是把表疑问用法的 “什么 ”称作疑问代词,表示非疑问用法的 “什么 ”称作指示代词。尽管 “什么 ”有多种用法,的为 “任指”,表不知也有理由定为 “兼类词”。 丁声树等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把“什么”列为疑问代词,认为 “疑问代词主要用于询问,此外还有反问、任指、虚指等用法”。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1981)也把 “什么 ”列入 “疑问代词”,并把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称作 “活用”。刘月华等著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1983)把“什么 ”也列为有疑问代词,并把疑问代词的几种非疑问用法也称作 “疑问代词的活用”。以上把 “什么 ”归入到 “疑问代词”,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按其来源,“什么 ”本来是表示疑问的,所以仍然称作疑问代词,只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出非疑问的用法。 吕叔湘先生他在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说 :“指别和称代是不同的句法功能,把代词分成代词和指别词两类 (一部分兼属两类 ),也许更合理些。如果仍然合为一类,也是把名称改为指代词较好”。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就把 “谁”、 “什么”、“怎(么)样”“哪里 ”跟“这、那”之类归为一类,称作 “指代词”,并把前者称作 “不定指指代词”,后者称作 “定指指代词”。因此把 “什么 ”看做是指代词。 既然疑问代词 “什么 ”有疑问和指代两种重要的用法,那么 就可以把用于疑问的称作疑问代词,把用于非疑问用法的称作指示代词。即把 “什么 ”看作兼类词。 (二)语义平面 对疑问代词 “什么 ”的研究人们不仅满足于单纯的描写,更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对这个问题作更深入详细的研究。 魏丽君(1996)认为 “什么 ”在实际的言语运用中,表示强调、反诘等语气,还表示轻微、婉转、的语义和轻蔑、贬斥的感情色彩等,并指出任指和虚指的区别主要是语义的不同。 王海峰、王铁利(2003)通过对自然口语材料中出现的 “什么 ”进行分析,认为 “什么 ”在对话中更多的是表示否定、怀疑、不确定的功能以及相应的篇章功能 ——替代、话题处理、话轮处理,并对 “A什么 B”进行了探究,认为该结构式主要表示消极的意义,结构式中的 “什么 ”具有强调功能。 晏宗杰(2004)对“V什么 V”结构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分析,指出它和 “V+什么 ”句式的差异,他的独到之处是从汉语表达的礼貌级别的角度进行阐述。他认为该结构式是说话人对自己情感的宣泄,或鄙视,或劝解,或无所谓。 吴仲华(2005)对代词 “什么 ”在比况表达式中的研究,在比况表达式中引进疑问代词 “什么 ”去替代,主要是有三个原因:一是认知的因素,不能说;二是委婉的因素,不便说;三是语势的因素,不需说。 朱锡明(2005)通过对口语中 “X什么 ”与“X什么 X”句式的探究,认为这一类句式表示禁止或否定的意义,并且语气强度也有所不同。 叶川(2005)对“什么 X不 X”句式的分析,这种句式体现了语言中的 “经济原则 ”和“凸显原则”,同时带有说话人本身强烈的消极情感因素。 总之,通过对 “什么 ”在口语中以及 “什么 ”各种句式的研究,“什么 ”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句中,主要表否定、贬斥、委婉等意义。 (三)语用平面 疑问代词 “什么 ”的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的方法也趋向于多元化,通过对各种 “什么 ”的句式的研究,更好的探讨 “什么 ”的语用价值。 张伯江、方梅 (1996)从功能着眼 ,从指称的角度上对 “那谁”、“那哪儿”、“那什么 ”三个形式作了分析。认为当中的疑问代词都是非疑问用法 ,是“无定指称词”。 李宇明 (1997)认为疑问代词是一种 “疑问标记 ”,而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正是一种 “标记功能的衰变”。李宇明把标记功能衰变分成 “功能丧失 ”和“功能衰退 ”两类。 石毓智 (2001A)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的角度对否定结构中的疑问代词的语义变异作了研究。 徐杰 (2001)利用生成语法的理论解释了疑问代词的 “任指 ”用法和 “虚指 ”用法。徐杰指出 ,“任指 ”用法是因为疑问代词的疑问特征 {+q}没有被激活,焦点特征 [+F]却实现了 ;而“虚指 ”用法中 , {+q}[+F]两种特征都被压抑了。 石毓智 (2001B)用“结构赋义 ”解释疑问代词的 “遍指 ”和“虚指 ”的两个引申用法。他认为,表“遍指 ”的疑问代词只能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而“虚指 ”则只能出现在动词之后。他又从功能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探讨了如何轻松、和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方法可以轻松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古今句式,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表达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可以很容易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句子的表达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君主”。“尧君主”怎样呢?表达完整的意思,需要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的。“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谓语后面,既作宾语(介宾短语作宾语),也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作状语。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不管哪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安”是疑问代词,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语言时,可以举出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说话的却大为疑惑,古人为要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学生会很容易“不我欺”是把宾语“我”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是强调宾语。可见,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理解句意,翻译句子,是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我给你写吧,但不白写

研究毕节方言疑问语气词论文

对余华最新小说《第七天》进行解读,因为这个比较新,而且应该也有内涵可以挖掘

毕节是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方 语言差异大 但总的来说 就是保留的上古音太多 是研究中国语言的好地方 三国时毕节 乃至整个云贵川的语言就是西南官话的代表 曾经邓小平同志提出 以西南官话的普通话的标准 但是没成功 所以在以北方方言为标准的普通话的冲击下 许多上古音正慢慢的消失 许多古老的文字 词汇 地方特色语言 语法 碑文 风俗和工艺品 文化仪典等都慢慢的消失着 但是却都没受到重视和保护 说国际音标呢 还不如去研究彝文 毕节很多语言发音还保持着多重音的特点 所以只能说 却不能写下来 能写下来的就已经不是它原滋原味的东西了

师范毕业生初进课堂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某高中新引进的几位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听课、观察、记录以及自身体会后,发现刚刚走出校门的师范毕业生与老教师存在一定差距,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开始就影响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针对此问题从师范院校对师范毕业生的培养视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从“源头”上解决这些困扰新教师的问题,为师范院校更好地培养优秀的毕业生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对策研究

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与老教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学校会采取一系列的培训来帮助新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但是如果把这些问题在新教师走出校门前就解决,那么新教师就能轻松的应对教师这一职业,中学也会减轻负担。

1.新教师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教学基本技能方面。

教师用语不规范,普通话、教学语速有待提高。通过观察新教师的授课,发现新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很好的运用语言(语速,语调)艺术,在授课中存在方言化、口语化、口头禅多等现象。

新教师教态自我要求不够严格。肢体语言及表情是丰富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能够创设出适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但在观察中新教师在情感的渲染上不够,没有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8位新教师中4位教师在上课时全部有支撑桌子的习惯,三分之二的新教师出现了上课时没有注意学生的观察视角,在教学过程中身体会不经意的挡住学生的观察视线。6位教师的课堂走动过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

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方面。

师生互动形式过于单一,课堂提问互动多,讨论探究互动少。新教师提问技巧有待提高,无效提问在有些课堂偏多,提问方式单一,点评方式千篇一律,多次提问、追问、重复提问现象存在,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反应,提问的效果不大即有效提问不多。互动环节在情感目标方面深入分析不够。讨论探究环节太少,几乎每节课接近1次,讨论也不够真实,游戏互动就更少了。

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在时间的分配上不是很合理,往往重点内容阐释的不够到位。新教师对重点、难点都能描述出来、突破。但部分新教师对备课准备不足,情感影响不够,主题深化、突破不够,没有深层次的挖掘重、难点深处的情感目标对人的教育。有些新教师只备课不写教案或者设计教案但是最后不按照教案设计来上课,同样也存在新教师的教案是从优秀教案丛书上照抄的,没有很好备课以致上课生疏,造成上课忘词的现象。其中有些教案设计十分简单、选择事例区分度不够。

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方面。

教师依然主导、学生难显主体性。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因素,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大部分新教师讲课的过程中,仍然是“满堂灌”的填鸭式,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少。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并没有很好实现。在课程是新的、教案是新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新课程理念下,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很好的跟上。

评价方式单一,很少体现发展性评价观。多数新教师在整节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师生互动环节,给予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简单,没有很好的鼓励学生以及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发展性评价。

综上出现的问题,尽管学校都会对新教师进行培训,但仍给中学带来很多的困难。因此我们将这些问题消灭在源头,从师范院校对毕业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就会对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2.师范院校对毕业生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加强三字一话,锻炼师范生基本功。学校改变师范学生“放羊吃草”的方式,配备专职教师从大一入学开始指导师范专业学生的`三字一话,布置一定量的训练作业,做好监督、定期测评工作。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说”、“写”基本能力将会得到有力保障。另外,通过将三字板书、普通话学习和学生社团活动联系起来,三字一话学习过程引入竞争机制,举办如书法练习评比,观摩,硬笔字展览,粉笔字板书现场表演等课外活动,营造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教学语言与一般的语言不同,它不仅要求发音准确,而且要求表达力强,富有感染力、交互性和启迪意义。应该大力提倡和举办多次主题的朗诵、辩论、演讲比赛等,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肢体语言表达意义的综合能力。

拓宽渠道,开辟师范生见习途径多元化。见习实践是在师范生走上讲台前的一个必经的实践、锻炼环节。见习给学生一个机会,近距离的接触教师工作,体会、感受教学工作的喜与哀。除在学校安排的统一实习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留心教学场景,校园中多“偷”师。学生身处学校学习,除了在计算机专业课打好专业功底外,师范生应在校园中多“偷”师:在日常教学环节细心观察学习,观摩教师的教态;学习有经验的教师如何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积累教学经验;留意教师对学科术语的准确、精练运用,掌握规范的用语,才能日后授课时准确表述。

善用多媒体网络,多多观摩经典教学课例。全国新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学校应建立电教中心和网络资源库,能够让师范生查找到教学课例、教学评论节目等的光盘或者录像带。让师范生可以通过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配合教学进程,将理论与鲜活的教学课例相结合,更深入地体会教师行为对教学关系影响的微妙之处。多放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并能组织学生和在校有经验的老师多进行沟通交流以便有所提高;加强实习生的新课程理念,实习前指导教师侧重对实习生这方面的培训等。

微格教学和学生试讲相结合。微格教学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可以掌握、评估、训练的单一的教学技能,通过这些单一的教学技能进行评估和针对性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让师范生逐步转化思想,适应新课标的思想开展试讲训练,经过多次有学生当观众和专业学科教师的指导后,师范生的课堂经验将会更加丰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多途径获取真实教学经验。师范生可以参与社会辅导班任教、偏远地区短期支教等多方式、多途径获取最珍贵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课堂讲课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在理论上的学习,同时为了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比较偏僻地区的学校做代课教师。在真实的课堂获取最有用的经验信息有助于师范生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宗发,冉汇真.师范院校实习生角色心理冲突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4)

2.李赛.角色认知与角色扮演[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汉语言文学论文的题目有哪些呢?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 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 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1. 论 艺术真实

2.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 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 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汉语单句研究论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探讨了如何轻松、和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方法可以轻松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古今句式,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表达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可以很容易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句子的表达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君主”。“尧君主”怎样呢?表达完整的意思,需要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的。“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谓语后面,既作宾语(介宾短语作宾语),也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作状语。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不管哪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安”是疑问代词,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语言时,可以举出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说话的却大为疑惑,古人为要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学生会很容易“不我欺”是把宾语“我”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是强调宾语。可见,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理解句意,翻译句子,是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 索引序列
  • 汉语言中疑问句的研究论文
  • 疑问句研究论文
  • 现代汉语疑问词研究论文
  • 研究毕节方言疑问语气词论文
  • 汉语单句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