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电子政务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电子政务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电子政务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电子政务管理是影响电子政务管理活动的内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下面是我整理的电子政务管理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电子政务管理机制是影响电子政务管理活动的内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它可以产生“自动的动作”,使电子政务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自适应”政务活动。文章提出了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的构建方式,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的完善意见。

[关键词]电子政务;管理机制;政务活动;自适应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01-02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的起步阶段,建立起各种内部信息的办公网络,为电子政务在中国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三金工程”实施的推进阶段,实现基础设施信息化,为重点部门和行业传输数据及信息;“政府上网工程”的发展阶段,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内部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外部政府站点为便民服务,其功能和服务内容逐渐多样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方针指导下的高速发展阶段,政府网站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在内容、功能和互动性等方面都有突破,政府部门的网上业务办理更具有实效性和实用性。但在从国外电子政务发展历程来看,也只是经历了“起步”和“互动”阶段,正步入“互动”阶段,为了适应范围庞大的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任务以及日益增长的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建设好服务型政府,就必须保障各级政府间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和全面,真正集成政务信息流、工作流和服务流。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重要而迫切,为了建立起深层次级别的政府网络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的“自动的动作”非常重要。

一、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的涵义和作用

(一)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的涵义

电子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涵盖了从公共管理、信息通信科学、系统工程乃至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借助互联网实现政府为社会服务。由于互联网的集中管理,将工业化模型的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为根本宗旨,适应性强,与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系。在各级政府、部门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实施构建电子政府的国策,其目的是实现“服务型政府”,提高办事效率,改善决策质量,增加办公透明度,实现无人工干预的、自助式的、个人化的服务方式。

“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事实上,在社会现象乃至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迅速地做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

电子政务管理机制是指影响电子政务管理活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方式和过程及其运行原理。它是约束和引导电子政务决策并与人、物、财相关的各项电子政务活动的相应制度及基本准则,是影响电子政务行为的内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

(二)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的作用

电子政务管理机制产生的动力和作用应该带有显性或隐性的指向性,可以产生“自动的动作”的作用。电子政务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自适应”政务活动,而网络向电子政务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网络化、扁平化、分权式的运行模式。由于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相关建设还仅停留在对原有政府运作模式的模拟阶段,为了摆脱低层次级别的办公自动化,建立起深层次级别的政府网络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的“自动的动作”非常重要,因此,优化电子政务管理模式和机制,在制度、体制、规则和方法等因素作用下发挥机制的“自动的动作”作用,就成了提升电子政务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推动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然,“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度、体制、规则和方法在人作用的情况下执行、运行、实施,还会发生动态的改变,乃至偏移和异化。因此,机制及其作用也会是相应变化的。”

二、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的构建方式

国内外政府大多数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至地方政府的建设路径,这种传统的政务呈现的是金字塔式的层级模式,命令要从最高一层传递到最低一层,这个过程逐步削弱了下级的活力和创造力。在政府管理中,中间环节的增加意味着人浮于事,重复设置,互相推诿,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降低,还意味着浪费和腐败的机率增大。

电子政务的运行模式是扁平化的网络结构,是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即每一个工作部门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程度决策权,通过“分散智慧”的方式将信息分散至整个组织中,让辅助决策层能够及时有效地收集信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执行,并跟其高一级甚至高多级的决策层做出信息反馈,从而修善或改变对其发放信息的内容,这就是一次政府“自动的动作”的完成,以点及面推广,就实现了整个政府的自适应活动。这一系列信息流动的状况又检验了管理机制是否合理,从而各级决策层之间、之内做出适应性调整,管理机制相应发生变化。这种运行模式可以实现随着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加,逐步增强辅助层决策的能力,在决策层指导下发挥出辅助决策层的活动和创造能力。因为最低一级辅助决策层是政府接触社会现实需要的机会和程度最大的“政府触手”,它们就如同生命体的神经末梢,数量多,接触面大,对外界变化敏感,对自身需要感受确切,具有强大生命力,是政府活动实现“自适应”的基础和动力。同时同层级间相互联通,根据实际各自实际情况和需要,交流信息,如此情况下,形成了网络化的联系,又由于不同层级决策层间可以直接交流信息,就实现了扁平化的结构。这种运行模式强调了政府管理的原则、内容、程序、过程、结果公开透明,在公众的视线下可监督、可反馈、可参与,体现了政府管理的服务宗旨,从而实现政府治理观念的变革——从强势国家单独治理模式转变为国家致力于社会共同治理。

三、对现行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的完善意见

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各类应用在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积极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也影响了一些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但由于电子政务自身管理机制不够完备,并没有从根本上结束建设无规划的粗放发展状态。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提出完善意见:

1.建立有效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和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的决策功能,对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共性问题实行科学、及时的集体决策,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多层次跨部门视频会议,发挥集体智慧,从而避免多头管理,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合理性。

2.在加强执行机制方面,首先,应理顺信息化主管部门与相应部门信息化工作机构的关系,形成协调统一的执行主体,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各方分工协作;其次,要做好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与资金管理,建立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管理机制。在资金管理方面,把电子政务财政经费和其它信息化财政经费分开,实行归口管理,从而避免重复建设,防止资源浪费。

3.加强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电子政务建设。随着不断增加的电子政务建设投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个领域的建设是需要各种社会资源(如网络运营商、网络系统集成商和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商等)提供大量的设备、技术和资金支持。例如,目前黑龙江省政府负责建设电子政务网络的各级中心平台,提指挥各级政府,与通信公司、集成运营商协同工作。这种模式下,政府只需负责交互中心建设以及中心平台各种服务器的管理。有了运营商为设备维护、系统优化和软件升级提供专业技术保障,政府只需要集中精力做好应用,为人民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服务。

4.健全安全保障机制,我国电子政务网络需要在统一制定的安全标准,统一建设的安全管理模式下运行。但我国关于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还没有相关法律保障。可以通过建设完全物理隔离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国产化内网建设设备和应用软件,来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

5.建立电子政务建设监督、评估机制,以一个科学有效的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为基础,对各类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比较全面而客观绩效度量,用科学的方法、原理来监督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从前期的必要性、可行性评估开始,对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量化评定,分析实际成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进一步调整实施方案,保证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能够顺利有效进行。同时可以将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专家乃至社会公众用户设计到绩效评价体系中,从专业和实际用户的角度对电子政务建设效果进行监督评估,根据监督评估结果调整、改变相应流程,这是实现政府“自适应”活动的关键一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电子政务管理论文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你的要求: 一、电子政务的作用(略写,不要超过1500字)二、我国电子政务存建设存在的问题三、加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正文: 一, 自20世纪90年代电子政务产生以来,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有很多,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主流的有一下几个观点:1),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供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2),世界银行则认为电子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权,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因此而产生的收益可以减少腐败、提供透明度、促进政府服务更加便利化、增加政府收益或减少政府运行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子政务界定为: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电子政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它的优越性也在凸显,简单介绍下电子政务的作用和特点. 第一,提高行政效率。高效行政是现代市场经济对政府的要求电子政务把政府搬到网上,政府通过网络快捷收集和处理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实行透明、阳光行政,就能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第二,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政府在网上发布政策信息,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或在政策文件网页上开设意见反馈窗口,就能极大地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应急能力。第三,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为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第四,提升政府竞争能力。电子政务改造并提升了政府的竞争力,网络时代的政府竞争力必然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第五,开辟公众对政府的批评渠道。各种各样和各个方面的对政府的批评和建议,政府官员经常看这些批评建议非常有好处。可以广开言路. 电子政务的特点包括虚拟化,无纸化,即时性,技术性等等. 当然我们看到这些特点和优越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都是值得深究的.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重电子轻服务.我国在实现政府信息化的进程中,不能回避的突出问题是:政府信息化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具体到电子政务建设上,是“电子”与“政务”的关系问题。所谓“电子”,泛指技术手段的实现。所谓“政务”,泛指政务变革的实现。数年来,我国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采取的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建设模式,建设的重心偏重于“电子”。突出的特点是:建设单位各自为政,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电子政务的硬件建设,“电子型”的建设项目越做越多,越做越大。我国是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始阶段,对电子政务概念和内涵还缺乏全面了解,对信息技术的引用,政府处于被动位置,以技术为主导的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必然。可以说,重“电子”轻“政务”,在我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近几年,全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信息孤岛”、“重复建设”、“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网站沉睡”等现象。尤其在“政务”的实现方面,遇到了主客观方面的各种阻力和障碍,推进工作进展缓慢,与电子政务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实现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基本能够保证建设需求,技术手段的实现并不困难,而难点是“政务”方面的实现。以技术为主导的“电子型”建设模式已经显现出问题和弊端,因为拥有的技术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绩效。2),我国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发展滞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表明:尽管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建设都花了力气,并且许多单位自认为“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但从用户方的调查却显示了相反的信息。在“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与用户实际需求二者关系”方面,不同地区的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应用项目发展滞后,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作为首选项,有意思的是西部地区的受访者对此的反响比东部和中部更大。也就是说,尽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远远低于东、中部,但被调查者中有更高比例的西部人认为电子政务“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3)电子政务应用层次较浅,根基不稳 我国多数电子政务应用层次较浅,被称为“沙滩上的电子政务”。对互联网上的我国电子政务站点进行进一步审视,我们往往会发现,在多数网站上,职能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和政府新闻发布占据主要位置。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机。于是,这些网站在经历了短暂的热闹后,很快便成为遗忘的角落,用户访问量少,网站缺乏维护,造成电子政务投资的浪费。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其他问题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目前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还未全面完成,网络的运行速度还很慢,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设施、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还不高,尤其是在偏远和落后地区更是距离遥远,整体的物质和技术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此外,我国电信服务的服务价格还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网络的普及和电子政务的应用。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电子政务立法滞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的法律规定。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大量问题:首先是内容有限,相当多的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网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质量也不高,网上信息更新很不及时;其次,政府信息网络比较重视网页的介绍宣传和静态功能,而对于政府部门的信息缺乏动态反映,也缺乏和用户的交流沟通手段。群众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三,加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1),借鉴国外经验韩国电子政务发展策略对我国有一定参考价值:第一,电子政务的发展应得到国家高层的立法、资金和资源支持;第二,电子政务的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综合发展,不能仅仅被看作是政府的任务。电子政务的发展不能离开企业界(尤其是信息产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事关国家全局发展战略。应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出发,由国家组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的精英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积极实施;第四,电子政务的实施应与我国当前的各项改革措施紧密配合,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要密切联系我国实际情况,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面对未来发展需要。2),加强宣传吸引参与和互动电子政务要真正发展,决不能孤芳自赏,而应该万民联欢,共同参与。在加强政府网站内容建设的同时,政府部门最好能够利用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对电子政务广为宣传,让广大百姓了解电子政务,并接受电子政务,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通过电子政务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同时,应加强政府网站的互动性、应用性,以更亲民、便民的形象吸引群众。3),电子政务不应排斥网民批评网络本身只具有技术性价值,而应用网络技术建成的“电子政府”则意味着信息的公开透明,意味着政务效能的提升;但最重要的是,“电子政府”利用网络技术的特有优势,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和自由的平台,以便公众表达利益诉求、提出建议意见以及监督政府行政,最终实现政府行政与民意的无缝对接。政府建立官方网站,其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民众诉求并及时回应,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公民权利与增进公民福利。4),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既往法律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5),健全领导机构,统一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电子政务既要跨越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调各产业部门的发展与利益,同时也要平衡现有的各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推动电子政务的难点在利益的分割上。所以,没有综合性的权威部门根本无法实施真正的电子政务工程。必须由国务院设立专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是目前比较合适的领导机构,这对于克服地区与部门利益的限制、建设电子政务是非常必要的。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和管理机构则可先从部门之间协调开始,成立相关小组。6),加快各级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培训,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从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看,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硬件普及率还相当低,政府的各项政策、命令的发布仍然还是沿用纸张作为传播媒介,公文的收发、采集和汇总还没有完全实现电子化。因此,大力加强公务员信息化知识的培训迫在眉切,特别是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只有开展有效的针对广大公务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电子政务进一步向前发展。7),建议“中国政府网”设永久性“总理信箱”建议在“中国政府网”上为公民设立永久性的“总理信箱”。这样,老百姓可以与国务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在国家“大政方略”上继续献计献策,以便让今后的历届国务院领导班子成员能及时倾听到来自基层群众的声音。开放的政府应当有开放的观念,现代领导应有现代作风。现代网络也是一项不可多得的了解社情民意的资源,如果善于利用,对资政、辅政、廉政,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大有好处。民情、民议、民怨、民困、民需、民权,都是领导人需随时了解的问题和信息。建立畅快的民意机制,可以大大提高执政党的民意知情度,同时增加群众对政府的民信度。参考文献:1,职称论文发表网 2, 3,胡广伟,仲伟俊,梅姝娥.中国政府网站建设现状研究[J].情报学报,2004,23(5):537~546.

去搜一篇啊``要不就自己写``搜的怕老师不过关

有关电子政务的论文参考文献

论电子政务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曾国平,龚桢梽,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摘要:随着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全面展开,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成了制约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电子政务带来的新环境,首先从该环境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入手,分别从三类不同分工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现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的两大发展策略。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图分类号:C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5831(2005)02 0114 03P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自1999年开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电子政务工程。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据2003年7月埃森哲咨询公司发表的题为《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构建未来发展的平台》的报告,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成熟度仅为23%,尚处于正在建设平台的阶段,排在世界其他19个被调查国家之后。青年学者姜奇平指出:“经济要素、沟通网、创新基础、人力资源是影响电子政务的四大因素,在这四个指标中,我国只有人力资源指标低于样本平均值,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目前,在用于电子政务的投资逐年递增、基本平台已经初步搭建、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基本到位的前提下,怎样使电子政务工程在公共部门得以真正的应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切任务。一、电子政务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电子政务是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利用信息和网络通信技术,加强政府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应用和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支撑。[2](一)知识水平由储备型向学习型转化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要顺应电子政务对知识的宽度、深度、新度的要求,仅有工作前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首先要求公务员在工作中应不断学习,改变现有知识僵化和老化的弊病,拓展自己的知识存量,提高综合素质。(二)能力结构由片面型向复合型转化如果公务员只具备管理知识而没有专业技术知识,面对复杂问题必然手足无措;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缺少管理艺术和方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因此,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既要“懂电子”,又要“通政务”,具备组织协调、综合分析、操作运用等综合能力。(三)管理方式由治理型向服务型转化电子政务改变了传统政务模式下的高度集权式管理,避免了暗箱操作和钱权交易,倡导的是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信息的流动,使公众更好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因此,要求公务员应该彻底放下“门难进、脸难看”的社会管制者姿态,通过更为透明、便民的方式,切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四)人员配备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长期以来,公务员配备基本上是在符合“行政职业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前提下的法律、管理等人员, 而电子政务要有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既包括领导人员、IT应用人员,又包括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对政府职能转换提供咨询的人员等,人员需求上更显多样性和时代性。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现状结合以上要求,按照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分工,可以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分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一般政务管理人员和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等三种类型,[3]其现状不尽如人意。(一)技术服务支持人员:管理水平欠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主要是指对电子政务进行程序开发、网站建设和系统维护等技术性工作的人才,是电子政务在公共部门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首先,技术人员只是纯技术专家,他们对电子政务的相关配套管理知识知之甚少,造成“电子”与“政务”的信息极不对称,游离于公共部门的日常管理事务之上,与一般的公务员完全割裂开来。此外,由于培训费用高、培训周期长、培训难度大,致使目前公共部门的系统管理员,尤其是网络管理员、UNI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比较缺乏,技术人员通常只能做一些日常性的维护,难以胜任更高级的网络安全、性能调整等技术管理工作。(二)一般政务管理人员:计算机网络知识落后一般政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公共部门的一般办事人员,即没有负领导责任的一般公务员。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技术细节,只需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知识即可。但是,作为习惯于传统的办公程序和办事方式的公务员,由于其所受教育和所在环境的信息闭塞和对网络技术的陌生,既不懂信息管理,又不懂信息技术,许多人尚不具备必须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办公能力,在一个全新的电子化网络办公环境中根本无所适从。据国家行政学院的一项调查,大约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不可能从互联网中获取极大的信息便利;也不可能借助信息技术来延伸和增强自己的能力。电子政务所带来的网上办公、在线服务、远程通讯等业务都得不到基本的应用,大大阻碍了其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三)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电子政务战略规划不清高级战略管理人员主要是指政府机关中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对电子政务的重视和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在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这就涉及到他们在此方面的战略规划问题。许多地方虽然建立了政务平台,也只是作为“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领导者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依旧习惯于层级式管理,没有通过组织扁平化来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级;依旧对信息垄断和实行话语霸权,不能做到信息公开、办事透明、决策公平、评估公正。[4]认识不到电子政务在战略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就不可能通过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引导政府行政决策,建立服务型政府,推进新一轮的政府行政改革。综上所述,我国公共部门现有人力资源各级界限分明,知识、能力结构呈现高度的单向性: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极其薄弱,技术员唯技术至上。因此,要推进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彻底转变落后观念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信息化时代政府组织及其运行的全面更新,组织扁平化、管理分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服务化是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因此,公务员要彻底改变传统政务模式下的管理思维,从战略上充分认识政府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观念上网”。具体操作中,要避免盲目跟风、相互攀比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法,将信息化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密切结合,将需求导向和应用效果紧密联系,通过示范效应、环境营造、激励机制等手段,使广大公务员从心理上认可电子政务,彻底改变传统的纸质文件和现场办公模式,摒除工作效率不高、形式主义盛行、衙门作风膨胀的局面,把电子公文、网络会议、在线服务真正用到实处。(二)全面培训现有人员目前,国内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机制、方式、内容相对落后,仅仅停留在需要什么补什么的“补充完善”阶段,没有结合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新要求进行培训,自然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工作。因此,首先要从长远上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规划,保证统一组织和领导,统筹规划,完善资金配套和相关支持体系,使公务员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不断更新。具体培训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要求进行区别对待,兼顾个体与全局,先进与落后。培训方式上也要通过自学、培训班、研修班、远程教学、实战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辅以严格的考核,在保证公务员有时间、有兴趣的前提下,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并取得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参照图1的基本步骤。(三)根据实际设立信息主管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惯了传统政府管理的公务员,经过短期内的信息化扫盲式培训,不可能完全把信息技术和政府管理工作处理得游刃有余。要解决技术人员只对技术问题进行监管、管理人员又在非电子平台上进行领导和决策这两者的矛盾,目前有效且可行的方案就是参照欧美国家的做法,设立一个信息主管(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信息主管作为公共部门决策层中全面负责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高级官员,既要熟悉公共事务的工作程序,又要懂管理、精通IT技术,而且有充分的行政权[1]力通过负责信息管理机构,直接领导网络信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部门,从而较,好地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衔接。信息主管在公共部门的所属组织结构如图。四、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一)留住“高科技人才”我国公共部门一方面急需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留不住源源外流的优秀人才。以北京为例,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有82%去了美国,同时,外资企业及国外研发机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我国高级人才的加盟。要保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的高数量与高质量,在培养、造就人才的同时还要用对、用好人才,从而留住和吸引人才。因此,首先应通过国家在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为其创造良好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环境;其次,要给每个人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其在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和岗位责任心;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改革,通过管理创新,使公共部门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激励“没有不满型人才”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智力上的深度参与和精神上的全力跟进,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引入配套的各项开发、评估和监督机制,以激励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有四:(1)要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时间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评,并将其薪酬和个人发展紧密联系;(2)要设计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按责定岗,按岗设级,按级发薪,并辅以相应的奖金与津贴;(3)把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应用于电子政务,通过精神鼓励、授予权力、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健康保障、专业再教育和培训、职务升迁等方式,让广大公务员在“没有不满”的基础上达到“满意”;(4)为了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还应在给予各方面较优厚待遇的前提下,辅以严密而完备的工作监督制度,加以约束。 (三)招聘“多元复合型人才”公务员在进行信息化和管理创新的同时,要适应电子政府和信息化社会的公共事务,应在现有人员有效开发的前提下,通过优胜劣汰,招聘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现代多元复合型人才,这才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人员招聘中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考察其综合素质与能力:(1)综合行政能力。即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时间意识和效率观念,适应高节奏、多信息的现代社会,工作透明,决策民主,综合行政能力强。(2)信息技术基础。即充分掌握办公自动化(OA,Of ficeautomation)和网络技术、因特网交互平台技术,熟悉电子政务规范语言cngXML和相关应用软件,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保密。(3)信息管理能力。即熟悉计算机和网络应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共享,接受各类信息;通过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搜集和获取信息,并准确筛选和编辑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为工作服务,提高自身的吸收与借­鉴 、消化与转化能力。新型服务意识。即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和?官本位思想,以公众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准确有效的服务,树立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先进性需要通过高素质的人来实现,电子政务的全面展开和高效运行需要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复合型人才。相信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对公共部门的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之后,一定能使我国的电子政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我国公共部门管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参考文献:[1]姜奇平.电子政务与行政环境[N].互联网周刊,2003-07-04.[2]汪玉凯.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陈庆云,王明杰.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4]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张蒲生.政府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非技术问题[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2):67-71.[7]段小梅.重庆市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6-140.611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自考的 我有经验 不知道你除了这些题目 还有没有别的要求如果你写不出来或者没时间写可以咨询一下我咨询一下对你总有好处的具体看我下面号子...642....................接下..............667....................接下..............441....................继续...........(上面三行加起来是我号 加我 我在线的)

电子政务的发展与优化政府职能的关系研究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发展,不仅是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保障。 首先,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子政务为行政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契 机。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发展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工具。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其各个机构、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的集成化,使传统垂直型的模式转变为现代扁平服务型、透明度高的新型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绩效。尤其是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 展,利用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其次,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加全面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行政信息共享化、标准化、政 府服务的电子化成为新的要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必然有利于大大简化我国行政运行的环节和程序,更好地适应世贸组织规则,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公共职能,建立更加廉洁、开放透明和更加负责任的依法行政的政府,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在更广泛、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高竞争力。 再次,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是有效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当今世界,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加快实现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者,电子政务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产业的所有领域,这些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相关领域的带动必然会成为我国信息化实现的重要支撑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产生巨大的综合性效益,主要表现是:在电子政务建设 及发展过程中,各类政府部门硬件、软件及信息服务的需求对IT行业的带动,以及政务活动电子化对于电子商务、家庭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刺激和拉动作 用。加快发展和建立我国电子政务系统,能够不断提高政府利用电子政务带来的高效率公共服务,增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政府部门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善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必然从基础层面有效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提升政府、企业、人民群众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第四,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是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实施电子政务要确实让老百姓感到信息化是为人民服 务,为老百姓服务的,才有意义,有生命力。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我们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其目的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政府实现其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手段,电子政务有利于提供公平、便捷的服务。在电子政务中,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快捷方便、及时准确地了解政府机构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法 规以及一些重要的信息;政府在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公众参与,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当前,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我国实际出发,广泛借鉴发达国家推行电子政务的经验,明确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目标和重点,积极推进其发 展。一要从战略高度上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把电子政务的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快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网络的普及,尤其是要提高公民对电子政务的认识;要加强对信息资源重要 性的认识,十分珍惜和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要认识到电子政务是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为人民服务,使人民能方便、充分地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二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公务员培训,努力提高国家公务员应用和开发电子政务的能力。应用电子政务的政府工作人员,同时也是网络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应用和开发 电子政务的能力,包括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处理能力、网络处理能力、程序语言能力和对一些软件的理解、处理能力等。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的公务员才能自如地应用电子政务。成为一名熟悉业务的公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电子政务的关键在于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在于公务员电子政务的相关培训。同时,要在新的电子政务框 架下,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系统,按照设定的任务目标、工作标准和完成情况,提高政府各级工作人员应用和开发电子政务的能力。三要加强全程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务信息化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我国由于电子政务起步较晚,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还相对 滞后,因此,要加快有关网络安全、政府信息的加密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以保证电子政务走上安全、规范的良性发展轨道。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的信息可以从中国知网上搜索得到。参考文献里面没必要找那种权威的,当然为了提高参考文献的质量,可以只引用发表在核心期刊上面的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可以限定只检索核心期刊,输入相关关键字就可以了优尔设计论文网,论文代写辅导团队

[1] 李志民. 基于SET的电子支付安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 2006,(08) . [2] 洪奕. 基于校园网的电子商务网站——网上拍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04) . [3] 李红. 网络营销与信息资源配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 2005,(05) . [4] 张洋,杨峰,文庭孝.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 , 2005,(03) . [5] 代晓红. 基于SSL协议的电子商务安全性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 2004,(06) . [6] 庞莹,付强. 我国家电产业信息化趋势及其市场均衡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06,(03) . [7] 周宏.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问题[J]商业研究 , 2003,(15) . [8] 赵大鹏. 中国电子政务安全问题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05) . [9] 周靖. 加密技术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应用[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 2006,(03) . [10] 侯涛. 基于JSP和ASP技术的电子商务系统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 , 2003,(02) .

论电子政务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曾国平,龚桢梽,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摘要:随着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全面展开,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成了制约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电子政务带来的新环境,首先从该环境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入手,分别从三类不同分工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现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的两大发展策略。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图分类号:C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5831(2005)02 0114 03P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自1999年开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电子政务工程。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据2003年7月埃森哲咨询公司发表的题为《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构建未来发展的平台》的报告,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成熟度仅为23%,尚处于正在建设平台的阶段,排在世界其他19个被调查国家之后。青年学者姜奇平指出:“经济要素、沟通网、创新基础、人力资源是影响电子政务的四大因素,在这四个指标中,我国只有人力资源指标低于样本平均值,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目前,在用于电子政务的投资逐年递增、基本平台已经初步搭建、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基本到位的前提下,怎样使电子政务工程在公共部门得以真正的应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切任务。一、电子政务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电子政务是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利用信息和网络通信技术,加强政府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应用和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支撑。[2](一)知识水平由储备型向学习型转化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要顺应电子政务对知识的宽度、深度、新度的要求,仅有工作前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首先要求公务员在工作中应不断学习,改变现有知识僵化和老化的弊病,拓展自己的知识存量,提高综合素质。(二)能力结构由片面型向复合型转化如果公务员只具备管理知识而没有专业技术知识,面对复杂问题必然手足无措;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缺少管理艺术和方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因此,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既要“懂电子”,又要“通政务”,具备组织协调、综合分析、操作运用等综合能力。(三)管理方式由治理型向服务型转化电子政务改变了传统政务模式下的高度集权式管理,避免了暗箱操作和钱权交易,倡导的是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信息的流动,使公众更好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因此,要求公务员应该彻底放下“门难进、脸难看”的社会管制者姿态,通过更为透明、便民的方式,切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四)人员配备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长期以来,公务员配备基本上是在符合“行政职业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前提下的法律、管理等人员, 而电子政务要有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既包括领导人员、IT应用人员,又包括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对政府职能转换提供咨询的人员等,人员需求上更显多样性和时代性。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现状结合以上要求,按照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分工,可以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分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一般政务管理人员和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等三种类型,[3]其现状不尽如人意。(一)技术服务支持人员:管理水平欠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主要是指对电子政务进行程序开发、网站建设和系统维护等技术性工作的人才,是电子政务在公共部门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首先,技术人员只是纯技术专家,他们对电子政务的相关配套管理知识知之甚少,造成“电子”与“政务”的信息极不对称,游离于公共部门的日常管理事务之上,与一般的公务员完全割裂开来。此外,由于培训费用高、培训周期长、培训难度大,致使目前公共部门的系统管理员,尤其是网络管理员、UNI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比较缺乏,技术人员通常只能做一些日常性的维护,难以胜任更高级的网络安全、性能调整等技术管理工作。(二)一般政务管理人员:计算机网络知识落后一般政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公共部门的一般办事人员,即没有负领导责任的一般公务员。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技术细节,只需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知识即可。但是,作为习惯于传统的办公程序和办事方式的公务员,由于其所受教育和所在环境的信息闭塞和对网络技术的陌生,既不懂信息管理,又不懂信息技术,许多人尚不具备必须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办公能力,在一个全新的电子化网络办公环境中根本无所适从。据国家行政学院的一项调查,大约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不可能从互联网中获取极大的信息便利;也不可能借助信息技术来延伸和增强自己的能力。电子政务所带来的网上办公、在线服务、远程通讯等业务都得不到基本的应用,大大阻碍了其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三)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电子政务战略规划不清高级战略管理人员主要是指政府机关中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对电子政务的重视和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在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这就涉及到他们在此方面的战略规划问题。许多地方虽然建立了政务平台,也只是作为“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领导者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依旧习惯于层级式管理,没有通过组织扁平化来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级;依旧对信息垄断和实行话语霸权,不能做到信息公开、办事透明、决策公平、评估公正。[4]认识不到电子政务在战略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就不可能通过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引导政府行政决策,建立服务型政府,推进新一轮的政府行政改革。综上所述,我国公共部门现有人力资源各级界限分明,知识、能力结构呈现高度的单向性: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极其薄弱,技术员唯技术至上。因此,要推进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彻底转变落后观念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信息化时代政府组织及其运行的全面更新,组织扁平化、管理分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服务化是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因此,公务员要彻底改变传统政务模式下的管理思维,从战略上充分认识政府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观念上网”。具体操作中,要避免盲目跟风、相互攀比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法,将信息化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密切结合,将需求导向和应用效果紧密联系,通过示范效应、环境营造、激励机制等手段,使广大公务员从心理上认可电子政务,彻底改变传统的纸质文件和现场办公模式,摒除工作效率不高、形式主义盛行、衙门作风膨胀的局面,把电子公文、网络会议、在线服务真正用到实处。(二)全面培训现有人员目前,国内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机制、方式、内容相对落后,仅仅停留在需要什么补什么的“补充完善”阶段,没有结合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新要求进行培训,自然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工作。因此,首先要从长远上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规划,保证统一组织和领导,统筹规划,完善资金配套和相关支持体系,使公务员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不断更新。具体培训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要求进行区别对待,兼顾个体与全局,先进与落后。培训方式上也要通过自学、培训班、研修班、远程教学、实战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辅以严格的考核,在保证公务员有时间、有兴趣的前提下,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并取得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参照图1的基本步骤。(三)根据实际设立信息主管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惯了传统政府管理的公务员,经过短期内的信息化扫盲式培训,不可能完全把信息技术和政府管理工作处理得游刃有余。要解决技术人员只对技术问题进行监管、管理人员又在非电子平台上进行领导和决策这两者的矛盾,目前有效且可行的方案就是参照欧美国家的做法,设立一个信息主管(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信息主管作为公共部门决策层中全面负责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高级官员,既要熟悉公共事务的工作程序,又要懂管理、精通IT技术,而且有充分的行政权[1]力通过负责信息管理机构,直接领导网络信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部门,从而较,好地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衔接。信息主管在公共部门的所属组织结构如图。四、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一)留住“高科技人才”我国公共部门一方面急需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留不住源源外流的优秀人才。以北京为例,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有82%去了美国,同时,外资企业及国外研发机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我国高级人才的加盟。要保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的高数量与高质量,在培养、造就人才的同时还要用对、用好人才,从而留住和吸引人才。因此,首先应通过国家在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为其创造良好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环境;其次,要给每个人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其在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和岗位责任心;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改革,通过管理创新,使公共部门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激励“没有不满型人才”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智力上的深度参与和精神上的全力跟进,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引入配套的各项开发、评估和监督机制,以激励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有四:(1)要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时间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评,并将其薪酬和个人发展紧密联系;(2)要设计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按责定岗,按岗设级,按级发薪,并辅以相应的奖金与津贴;(3)把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应用于电子政务,通过精神鼓励、授予权力、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健康保障、专业再教育和培训、职务升迁等方式,让广大公务员在“没有不满”的基础上达到“满意”;(4)为了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还应在给予各方面较优厚待遇的前提下,辅以严密而完备的工作监督制度,加以约束。 (三)招聘“多元复合型人才”公务员在进行信息化和管理创新的同时,要适应电子政府和信息化社会的公共事务,应在现有人员有效开发的前提下,通过优胜劣汰,招聘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现代多元复合型人才,这才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人员招聘中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考察其综合素质与能力:(1)综合行政能力。即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时间意识和效率观念,适应高节奏、多信息的现代社会,工作透明,决策民主,综合行政能力强。(2)信息技术基础。即充分掌握办公自动化(OA,Of ficeautomation)和网络技术、因特网交互平台技术,熟悉电子政务规范语言cngXML和相关应用软件,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保密。(3)信息管理能力。即熟悉计算机和网络应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共享,接受各类信息;通过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搜集和获取信息,并准确筛选和编辑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为工作服务,提高自身的吸收与借­鉴 、消化与转化能力。新型服务意识。即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和?官本位思想,以公众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准确有效的服务,树立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先进性需要通过高素质的人来实现,电子政务的全面展开和高效运行需要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复合型人才。相信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对公共部门的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之后,一定能使我国的电子政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我国公共部门管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参考文献:[1]姜奇平.电子政务与行政环境[N].互联网周刊,2003-07-04.[2]汪玉凯.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陈庆云,王明杰.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4]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张蒲生.政府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非技术问题[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2):67-71.[7]段小梅.重庆市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6-140.611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大全参考文献

论电子政务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曾国平,龚桢梽,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摘要:随着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全面展开,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成了制约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电子政务带来的新环境,首先从该环境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入手,分别从三类不同分工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现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的两大发展策略。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图分类号:C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5831(2005)02 0114 03P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自1999年开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电子政务工程。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据2003年7月埃森哲咨询公司发表的题为《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构建未来发展的平台》的报告,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成熟度仅为23%,尚处于正在建设平台的阶段,排在世界其他19个被调查国家之后。青年学者姜奇平指出:“经济要素、沟通网、创新基础、人力资源是影响电子政务的四大因素,在这四个指标中,我国只有人力资源指标低于样本平均值,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目前,在用于电子政务的投资逐年递增、基本平台已经初步搭建、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基本到位的前提下,怎样使电子政务工程在公共部门得以真正的应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切任务。一、电子政务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电子政务是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利用信息和网络通信技术,加强政府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应用和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支撑。[2](一)知识水平由储备型向学习型转化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要顺应电子政务对知识的宽度、深度、新度的要求,仅有工作前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首先要求公务员在工作中应不断学习,改变现有知识僵化和老化的弊病,拓展自己的知识存量,提高综合素质。(二)能力结构由片面型向复合型转化如果公务员只具备管理知识而没有专业技术知识,面对复杂问题必然手足无措;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缺少管理艺术和方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因此,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既要“懂电子”,又要“通政务”,具备组织协调、综合分析、操作运用等综合能力。(三)管理方式由治理型向服务型转化电子政务改变了传统政务模式下的高度集权式管理,避免了暗箱操作和钱权交易,倡导的是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信息的流动,使公众更好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因此,要求公务员应该彻底放下“门难进、脸难看”的社会管制者姿态,通过更为透明、便民的方式,切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四)人员配备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长期以来,公务员配备基本上是在符合“行政职业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前提下的法律、管理等人员, 而电子政务要有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既包括领导人员、IT应用人员,又包括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对政府职能转换提供咨询的人员等,人员需求上更显多样性和时代性。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现状结合以上要求,按照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分工,可以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分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一般政务管理人员和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等三种类型,[3]其现状不尽如人意。(一)技术服务支持人员:管理水平欠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主要是指对电子政务进行程序开发、网站建设和系统维护等技术性工作的人才,是电子政务在公共部门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首先,技术人员只是纯技术专家,他们对电子政务的相关配套管理知识知之甚少,造成“电子”与“政务”的信息极不对称,游离于公共部门的日常管理事务之上,与一般的公务员完全割裂开来。此外,由于培训费用高、培训周期长、培训难度大,致使目前公共部门的系统管理员,尤其是网络管理员、UNI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比较缺乏,技术人员通常只能做一些日常性的维护,难以胜任更高级的网络安全、性能调整等技术管理工作。(二)一般政务管理人员:计算机网络知识落后一般政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公共部门的一般办事人员,即没有负领导责任的一般公务员。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技术细节,只需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知识即可。但是,作为习惯于传统的办公程序和办事方式的公务员,由于其所受教育和所在环境的信息闭塞和对网络技术的陌生,既不懂信息管理,又不懂信息技术,许多人尚不具备必须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办公能力,在一个全新的电子化网络办公环境中根本无所适从。据国家行政学院的一项调查,大约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不可能从互联网中获取极大的信息便利;也不可能借助信息技术来延伸和增强自己的能力。电子政务所带来的网上办公、在线服务、远程通讯等业务都得不到基本的应用,大大阻碍了其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三)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电子政务战略规划不清高级战略管理人员主要是指政府机关中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对电子政务的重视和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在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这就涉及到他们在此方面的战略规划问题。许多地方虽然建立了政务平台,也只是作为“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领导者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依旧习惯于层级式管理,没有通过组织扁平化来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级;依旧对信息垄断和实行话语霸权,不能做到信息公开、办事透明、决策公平、评估公正。[4]认识不到电子政务在战略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就不可能通过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引导政府行政决策,建立服务型政府,推进新一轮的政府行政改革。综上所述,我国公共部门现有人力资源各级界限分明,知识、能力结构呈现高度的单向性: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极其薄弱,技术员唯技术至上。因此,要推进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彻底转变落后观念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信息化时代政府组织及其运行的全面更新,组织扁平化、管理分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服务化是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因此,公务员要彻底改变传统政务模式下的管理思维,从战略上充分认识政府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观念上网”。具体操作中,要避免盲目跟风、相互攀比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法,将信息化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密切结合,将需求导向和应用效果紧密联系,通过示范效应、环境营造、激励机制等手段,使广大公务员从心理上认可电子政务,彻底改变传统的纸质文件和现场办公模式,摒除工作效率不高、形式主义盛行、衙门作风膨胀的局面,把电子公文、网络会议、在线服务真正用到实处。(二)全面培训现有人员目前,国内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机制、方式、内容相对落后,仅仅停留在需要什么补什么的“补充完善”阶段,没有结合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新要求进行培训,自然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工作。因此,首先要从长远上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规划,保证统一组织和领导,统筹规划,完善资金配套和相关支持体系,使公务员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不断更新。具体培训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要求进行区别对待,兼顾个体与全局,先进与落后。培训方式上也要通过自学、培训班、研修班、远程教学、实战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辅以严格的考核,在保证公务员有时间、有兴趣的前提下,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并取得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参照图1的基本步骤。(三)根据实际设立信息主管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惯了传统政府管理的公务员,经过短期内的信息化扫盲式培训,不可能完全把信息技术和政府管理工作处理得游刃有余。要解决技术人员只对技术问题进行监管、管理人员又在非电子平台上进行领导和决策这两者的矛盾,目前有效且可行的方案就是参照欧美国家的做法,设立一个信息主管(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信息主管作为公共部门决策层中全面负责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高级官员,既要熟悉公共事务的工作程序,又要懂管理、精通IT技术,而且有充分的行政权[1]力通过负责信息管理机构,直接领导网络信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部门,从而较,好地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衔接。信息主管在公共部门的所属组织结构如图。四、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一)留住“高科技人才”我国公共部门一方面急需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留不住源源外流的优秀人才。以北京为例,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有82%去了美国,同时,外资企业及国外研发机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我国高级人才的加盟。要保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的高数量与高质量,在培养、造就人才的同时还要用对、用好人才,从而留住和吸引人才。因此,首先应通过国家在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为其创造良好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环境;其次,要给每个人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其在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和岗位责任心;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改革,通过管理创新,使公共部门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激励“没有不满型人才”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智力上的深度参与和精神上的全力跟进,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引入配套的各项开发、评估和监督机制,以激励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有四:(1)要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时间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评,并将其薪酬和个人发展紧密联系;(2)要设计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按责定岗,按岗设级,按级发薪,并辅以相应的奖金与津贴;(3)把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应用于电子政务,通过精神鼓励、授予权力、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健康保障、专业再教育和培训、职务升迁等方式,让广大公务员在“没有不满”的基础上达到“满意”;(4)为了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还应在给予各方面较优厚待遇的前提下,辅以严密而完备的工作监督制度,加以约束。 (三)招聘“多元复合型人才”公务员在进行信息化和管理创新的同时,要适应电子政府和信息化社会的公共事务,应在现有人员有效开发的前提下,通过优胜劣汰,招聘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现代多元复合型人才,这才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人员招聘中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考察其综合素质与能力:(1)综合行政能力。即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时间意识和效率观念,适应高节奏、多信息的现代社会,工作透明,决策民主,综合行政能力强。(2)信息技术基础。即充分掌握办公自动化(OA,Of ficeautomation)和网络技术、因特网交互平台技术,熟悉电子政务规范语言cngXML和相关应用软件,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保密。(3)信息管理能力。即熟悉计算机和网络应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共享,接受各类信息;通过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搜集和获取信息,并准确筛选和编辑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为工作服务,提高自身的吸收与借­鉴 、消化与转化能力。新型服务意识。即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和?官本位思想,以公众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准确有效的服务,树立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先进性需要通过高素质的人来实现,电子政务的全面展开和高效运行需要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复合型人才。相信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对公共部门的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之后,一定能使我国的电子政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我国公共部门管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参考文献:[1]姜奇平.电子政务与行政环境[N].互联网周刊,2003-07-04.[2]汪玉凯.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陈庆云,王明杰.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4]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张蒲生.政府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非技术问题[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2):67-71.[7]段小梅.重庆市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6-140.611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电子政务的发展与优化政府职能的关系研究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发展,不仅是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保障。 首先,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子政务为行政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契 机。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发展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工具。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其各个机构、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的集成化,使传统垂直型的模式转变为现代扁平服务型、透明度高的新型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绩效。尤其是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 展,利用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其次,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加全面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行政信息共享化、标准化、政 府服务的电子化成为新的要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必然有利于大大简化我国行政运行的环节和程序,更好地适应世贸组织规则,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公共职能,建立更加廉洁、开放透明和更加负责任的依法行政的政府,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在更广泛、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高竞争力。 再次,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是有效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当今世界,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加快实现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者,电子政务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产业的所有领域,这些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相关领域的带动必然会成为我国信息化实现的重要支撑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产生巨大的综合性效益,主要表现是:在电子政务建设 及发展过程中,各类政府部门硬件、软件及信息服务的需求对IT行业的带动,以及政务活动电子化对于电子商务、家庭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刺激和拉动作 用。加快发展和建立我国电子政务系统,能够不断提高政府利用电子政务带来的高效率公共服务,增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政府部门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善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必然从基础层面有效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提升政府、企业、人民群众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第四,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是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实施电子政务要确实让老百姓感到信息化是为人民服 务,为老百姓服务的,才有意义,有生命力。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我们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其目的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政府实现其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手段,电子政务有利于提供公平、便捷的服务。在电子政务中,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快捷方便、及时准确地了解政府机构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法 规以及一些重要的信息;政府在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公众参与,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当前,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我国实际出发,广泛借鉴发达国家推行电子政务的经验,明确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目标和重点,积极推进其发 展。一要从战略高度上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把电子政务的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快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网络的普及,尤其是要提高公民对电子政务的认识;要加强对信息资源重要 性的认识,十分珍惜和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要认识到电子政务是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为人民服务,使人民能方便、充分地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二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公务员培训,努力提高国家公务员应用和开发电子政务的能力。应用电子政务的政府工作人员,同时也是网络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应用和开发 电子政务的能力,包括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处理能力、网络处理能力、程序语言能力和对一些软件的理解、处理能力等。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的公务员才能自如地应用电子政务。成为一名熟悉业务的公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电子政务的关键在于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在于公务员电子政务的相关培训。同时,要在新的电子政务框 架下,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系统,按照设定的任务目标、工作标准和完成情况,提高政府各级工作人员应用和开发电子政务的能力。三要加强全程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务信息化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我国由于电子政务起步较晚,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还相对 滞后,因此,要加快有关网络安全、政府信息的加密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以保证电子政务走上安全、规范的良性发展轨道。

去搜一篇啊``要不就自己写``搜的怕老师不过关

自考的 我有经验 不知道你除了这些题目 还有没有别的要求如果你写不出来或者没时间写可以咨询一下我咨询一下对你总有好处的具体看我下面号子...642....................接下..............667....................接下..............441....................继续...........(上面三行加起来是我号 加我 我在线的)

电子商务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 网络技术 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在全球市场中迅速发展起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子商务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特征

跨境电子商务是国际商品贸易的一种新兴方式,即通过电子平台和跨境物流实现国家之间贸易结算和商品互通,主要分为B2C、B2B、C2C。跨境电子商务是由网络发展起来的,与物理空间相比,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及其潜力让它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有着极大地差异

(1)在贸易环节上的差异。

在传统贸易中,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是分离的,但是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我们可以同时完成所有的程序。众所周知,传统企业之间的贸易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严重依赖传统的销售,买家需求信息的关闭,订单期限长,汇率风险高,利润低等。然而,跨境电子商务可以快速处理这些问题,因为在小额跨境贸易的情况下,零售部门的增加极大改变了原来的外贸 渠道 。现在的企业不仅要面对客户,而且还有个体批发商和零售商,有效地减少贸易联系和缩短价值链,为公司和客户贡献更多的利润。

(2)产业链条的差异。

中国传统贸易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与低附加值产品,但是通过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以有效地结合工贸,控制整个产业链。由于外部经济体信息的充分性,企业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工业信息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信息,同时也包括在使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过程中外国居民的消费习惯。

(3)产品和成本的差异。

从产品种类来看,跨境电子商务面对的消费者群体是世界各国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相对于传统贸易来说消费者群体更广泛多样。需求反作用于供给,因此跨境电子商务所提供的产品更加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从产品数量来看,过去传统贸易更加注重于大批量的进出口,商品重量大且数量多,而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普及,企业逐渐向小型轻巧的商品转化。跨境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避免大批量劳动力的流失和并且可以突破地理限制帮助减少生产成本。交易范围覆盖世界各地的跨境电子商务要求企业具备很强的货物集散能力,但作为一个新兴企业要达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第三方物流具有经营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所不具备的规模经营优势和专业优势,使企业从物流业务获益的同时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服务。买家可以根据卖家提供信息来生成订单,可以选择直接批量采购,或选择先小量购买样品,再大量采购。这种线上小额批发可以与联邦快递、DHL等国际物流巨头密切合作,以网络庞大的业务量为基础,使中小企业的同等物流成本至少下降50%。

(4)在保税物流中心上的差异。

保税物流中心是一个封闭的海关监管区域。它有两种类型: A型 和 B型 。A型是经海关批准,在中国企业法人海关的监督下专门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B型是经海关批准的一个集中监管领域,由中国境内一家企业法人经营,有许多企业进入并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保税物流中心有保税仓储、简单加工、全球采购、国际运输业务,港口,出口退税、物流信息处理、装卸、物流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有利于解决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正在面临的问题。

二、建立保税物流中心的必要性

(一)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正在面临的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许多的缺点。在这篇 文章 中,我想讨论三个点:跨境物流发展缓慢,非法税收返回和结汇,跨境信贷和纠纷处理。

(1)跨境物流发展缓慢。

正如我们所知,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是小订单,多批次和采购时间短。它有高需求的物流,所以主要采用国际快递等国际小包裹的中国邮政物流,例如DHL、FedEx、UPS、TNT等,但这也往往意味着物流成本的提高。因为服务质量和成本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成本、速度、安全和消费者的体验跟踪商品来选择跨境物流。如果我们只考虑成本,它将导致速度缓慢并且会延长交货时间,降低客户的满意度。如果我们购买服务质量简单,很难承担成本,甚至造成损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跨境物流无法匹配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2)非法税收返回和结汇。

如今,一方面由于以快件为主要方式的跨境电子商务难以提供报关单,所以许多商家无法缴纳关税,当快递公司集中关税,业主只能获得一个物流运输单而没有相关声明作为法律文件,所以公司不能解决外国货币也收不到出口退税,从而限制了跨境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因为跨境电子商务需要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与贸易,因此对于交易双方的具体交易情况税务机关是无法完全了解到的。这不仅容易增大纳税者违反税法的可能性,也容易促使税收的来源和扣缴的管理监控手段失效,再加上在税收领域上严重滞后的征管技术,使得依法征税的实施举步维艰。据我国现行政策,国外买家支付的款项只能通过个人储蓄账号结汇,但是我国限制个人结汇每年最高为5万美元,导致一些出口企业借用亲属账户进行结汇或者通过地下钱庄将外汇兑换成人民币,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第三方服务商,外贸企业在香港等离岸地区注册一个离岸账户把外汇转汇给服务商的离岸账户,然后服务商在国内按当日汇率把外汇转化为人民币给外贸企业,无论哪种结汇方式,都不算是正规的渠道,存在极大的风险。

(3)跨境信贷和纠纷处理。

由于不同国家和 文化 之间语言、时差、沟通方式和购物习惯的差异,相对于国内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的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一方面,外国客户的下完订单后,他们必须首先支付给卖方,但当时他们仅仅通过在线照片和描述根本无法了解产品的真正质量,所以很难准确地评估卖方信贷。另一方面,卖方也很难判断客户的信用和消费能力,因为外国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可以选择用信用卡支付或由于种种原因拒绝支付,而此时卖方将承担巨额的物流成本和资本支出。因为不透明的信息,买家和卖家没有办法相信彼此,区分真假,因此像支付宝等类似的第三方平台应运而生,但是这种不信任仍然严重阻碍了跨境电子商务进一步的发展。

(二)保税物流中心的革新。

(1)降低物流成本,缩短运输时间。

正如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我们可以知道,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成本高制约着小订单的交易往来,但是在专业的保税物流中心,这些小订单将被整合和集中分配到大袋子里,然后根据目标分类。到货后,工人们将拆卸和分发到最终买家,实现门到门交货,有效地解决了高成本的问题。

(2)克服出口退税的困难。

大多数企业申请小跨境电子商务时的出口产品主要采用包裹和快递,不能获得大量商品的退税。然而,在专业的保税物流中心,它将提供清关公司的一系列服务,解决返利结算的困难。

(3)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商品流通信息很难获得,但保税物流中心可以通过使用现代技术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物流效率。

三、小跨境电子商务与保税物流中心的结合

虽然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我们的经济依然以每年7%的速度增加。截至目前,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仍然保持迅速增长的势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大量投资者和商人和资本。从这个方面来看,将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与保税物流中心相结合使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更能得到肯定。同时,我国在政策、交通、产业链和税收上所采取的 措施 也有利于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与保税物流中心的结合。

(一)国家政策支持。

政策上,为了提高利用保税物流中心的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我国新增了一些规定。例如,公司可以在当地海关的保税物流中心直接清关。国内货物进入保税物流中心后可以作为出口货物可享受退税。当外国货物进入保税物流中心,海关给予保税,而当保税物流中心的货物销往国内,公司可以办理进口清关程序。在保税物流中心的商品可以在企业的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中心和保税仓库之间运输,储存,装卸和分配,使得保税物流中心的小跨境电子商务能有更远的发展。

(二)愈趋便利的交通。

交通上,我国许多地区如福建省,河南省,上海等都设立了保税物流中心。在这些地区,他们的交通工具囊括火车,海上和空中。以福建的平潭为例,平潭已形成一个立体交通系统---海,公路和航空。第一,“海峡船”和“丽娜船”开启了从平潭到台湾的通道。然后,陆路交通逐渐改善与平潭大桥,公路从玉溪到平潭二桥。最后,在平潭的第二跨海大桥一直延伸到平潭内陆。在“第十二五”期后,平潭将纳入“一小时经济圈”,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三)产业链的延长。

产业链上,为完善保税物流中心的产业关联,最初的措施是申请延长产业链的项目。高技术总是跟着产业链长度。因此,一些高值和光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可分为人工和制造线。例如,在长沙保税物流中心,生产电脑主板,试图购买电容,在中东地区的集成电路和 其它 配件,延长产业链,扩大市场。如前所述,跨境电子商务的各种商品的流行,如果保税物流中心可有效地提高产业关联,可适应跨境电子商务更迅速。同时,本地的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吸收新技术,使它更好配套保税物流中心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可以鼓励外国企业参与,通过信息交流和与国外企业合作解决技术问题。

(四)出口退税的增加。

税收上,我们的国家正在努力减少税收或给予出口退税以促进发展。因此,如何弥补资金缺口是政府也是影响出口退税制度不完善的一个大问题,损害了保税物流中心和跨境电子商务的链接。在这里,有关专家建议三措施来处理这个问题。首先,增加当地的税收来填补中央的缺口。其次,平衡地方税,这意味着保持相同的税。再次,降低税收,甚至为零的地方税。

一、面向职业 教育 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1.专业培养定位模糊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定位较为宽泛,培养模式大多互相借鉴,没有形成自身特色。尤其是面向职业教育改革的这部分高校,专业的涉及面非常广,既包含管理、商务类的基本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能力,希望培养“万能型”人才。然而培养方向的不明确,导致其电子商务毕业生在理论研究方面,无法与知名高校毕业生抗衡;在实践操作方面,又远远不及大专院校毕业生。

2.实践体系建设不全面

未来的职业教育将更专注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因此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就应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在理论讲授的同时,也注重实践教学。但总体上看,实验室设备较为陈旧,模拟软件的功能和操作单一,无法逼真地体现电子商务企业实际情况,更无法满足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3.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仍认为电子商务是“电子”与“商务”的结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性不强,基本涵盖管理类和计算机类的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的知识宽泛但不精,一旦踏入工作岗位,依然无法胜任。此外,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知识、技术和理念都需要学生掌握,而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经研究制定后很难轻易改变,无法及时更新,导致电子商务毕业生不能很好跟上电商发展的步伐。

4.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电子商务专业的设立时间较短,导致面临职业教育改革的这部分高校中,真正电子商务专业出身的师资很少,且大多数为高校毕业进入高校的模式,限于理论研究,缺乏实际企业电子商务管理 经验 。随着教师实战经验的不足,将必然对实践课程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面向职业教育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1.增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针对当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特点,面向职业教育改革的应用型高校应合理制定电商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多方向发展,重应用培养”的培养思路,将电子商务专业细分为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电子商务物流、网络营销及跨境电子商务等多个方向,在设置基础课必修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 爱好 ,进行其他专业课程的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注重电子商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立

目前,对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应以“创新”和“创业”作为主线。高校可以根据目前电子商务企业实际应用需求,制定一套符合职业教育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型。该模型应包括实验教学、竞赛实战、实习实训等内容,建立校内电子商务实验室和校外电子商务实践基地,及时更新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软件,并配合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源泉,也是保障电子商务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职业教育型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引进高职称电子商务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

(2)与本地电子商务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实习,参与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工作

(3)鼓励教师参与电子商务实验室建设,定期参与实践课程探讨研究活动,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

(4)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企业中高层人员,兼职或全职担任实践课程指导教师。

4.紧抓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环境日益成熟,新的电子商务模式、技术不断涌现。为了使学生能够紧跟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高校在教育教学和实践体系中应灵活融入这些新的知识和技术,要求教师定期开设例如移动电子商务、物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对电子商务新趋势的把握,提升竞争力。

三、 总结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激增,同时也给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逢国家教育部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转折点,高校应牢牢把握这个关键时期,以“创新、创业”为主线,明确电商人才的培养目标,系统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实践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电子商务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电子商务参考文献(通用6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子商务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与发展对策欧阳青东湘潭大学【硕士】湘潭大学2005-05-0133932

[2]电子商务为外贸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的相关思考徐可塑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期刊】商品与质量2010-11-151116

[3]电子商务环境下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云霄吉林大学【硕士】吉林大学2004-04-010786

[4]电子商务中国外贸企业的新机遇余陈乙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期刊】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12-252239

[5]我国外贸领域发展电子商务的原因及对策李晓娣;张秀华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期刊】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09-155106

[6]刍议中国外贸企业网络营销王慧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期刊】商场现代化2010-03-10093

[7]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之我见王文静;魏献忠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河南濮阳【期刊】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8-150187

[8]中国外贸企业的网络化采购模式研究彭媛江西财经大学【硕士】江西财经大学2006-10-013316

[9]我国外贸企业开展B2B电子商务研究卢学泉东南大学【硕士】东南大学2006-03-0121116

[10]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曹虹峰南昌大学【硕士】南昌大学2007-12-2301017

[11]转型下的突破——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强谈中小企业新需求赵楠【期刊】电子商务世界2008-04-15033

[12]关于中国外贸企业创新发展的思考李一帆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期刊】经济师2010-01-050156

[13]电子商务环境下对外贸易的策略探讨陶鹏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期刊】商场现代化2006-11-100211

[14]中国中小外贸企业信用问题研究尹航沈阳工业大学【硕士】沈阳工业大学2009-12-15068

[15]中国外贸企业国际互联网应用研究王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10-011577

[16]浅谈国际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及中国外贸企业的应对策略蔡国军南阳市金关工程服务中心河南南阳【期刊】大众科技2004-07-308689

[17]外贸电子商务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焦春风;高功步扬州大学经济学院;扬州大学管理学院【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11-251394

[18]中国外贸企业如何应对电子商务的.挑战罗春香江西财经大学国贸学院【期刊】企业经济2002-12-210146

[19]中国外贸企业应该有效地利用电子商务张建功【期刊】工业技术进步2001-10-252108

[1]黄崇珍,杜蓉.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研究[J]信息技术,2004年11月,第28卷第11期

[2]崔介何主编,《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张晓燕.对中国B2C电子商务发展思路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5年9月(中),总第443期.

[4]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谭清美,王子龙,城市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以江苏南京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1期

[6]王健,方佳林,美、日、欧现代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启示,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7]王淑琴,陈峻,王炜,城市现代物流系统布局规划研究——以扬州市为例,规划师,2005年02期

[8]梁燕君,《电子商务物流新旧模式之比较》,商品储运与养护,2009年第五期

[9]王文斌,马祖军,武振业,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01期

[10]李辉民,现代物流的形成趋势与对策,集装箱化,2009年04期

[11]汪鸣,冯浩,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及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12]张林红,陈家源,新世纪我国航运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探讨,世界海运,2011年05期

[13]王成钢,陈登斌.B2C电子商务配送系统建设[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8.

[14]仲岩,芦阳,李霞.电子商务实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常连玉,陈海燕.B2C电子商务配送模式的思考[J].物流技术.2010(8).

[16]孙勇.我国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0(7).

1 赵卫东,黄丽华.电子商务模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 Siau K,Ee-Peng,Lim-Z Shen. Mobile Commence:Promise,challenges,and Research Agenda [J]. 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 2001(12)

3 Barnes S J. The Mobile Commerce Value Chain: Analysi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2 (22)

4 Ian M, Janusz M, Julio C et al. Business Models for Mobile Content: the case of M-games[J]. Electronic Markets, 2002(2)

5 王燕,高玉飞.移动商务的价值链与商务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06(29)(责任编辑:admin)

[1] 梁静 着.销售互动中的说服效果:给予消费者说服应对的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7-38.

[2] 银成钺,杨雪,王影. 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服务业顾客问互动行为研究[J]. 预测:2010:15-20.

[3] 蒋婷,胡正明. 服务接触中游客间互动行为研究--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方法[J]. 旅游学刊.[37] 张岳.信任与感知风险对客户网络购物意愿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2012(392),2:150-86-91.

[4] 黄莹,朱建荣.网络口碑质量对服装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13:22-24.

[5] 綦晓燕.网络购物感知风险的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144-146.

[6] 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1):7-9.

[7] 李宛颖. 在线销售考虑因素之研究[D].高雄:中山大学,1999:37-38.

[8] 井森,周颖,王方华.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实证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06,2(16):164-169.

[9] 孙瑾 着.消费者服务购买决策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7-50.

[10] 吴佩勋.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对自有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3(2):83-89.

[11] Tan S. J.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nsumers' risk aversion in Internet Shopping[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999(16):163-180.

[12] 李小梅,李定家. 网络购物之降低风险策略研究[J]. 第一届网站经营学术暨实务研讨会论文集,2000:132-136.

[13] Libai B., Bolton R., Bügel ., et al .Customer-to-customer interactions: Broadening the scope ofword of mouth research [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10(13):267-282.

[14] Langeard E, Bateson JEG, Lovelock CH, et al .Service marketing: New insights from consumers and managers. Cambridge mass [R].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1981:467-487.

[1]廖晓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04—2005年)[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粥鱼.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J].电子商务,2006,(8).

[3]马继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电子商务,2006,(4).

[4]张国友.技术依赖阻碍电子商务发展与普及[J].电子商务世界,2006,(4).

[5]杨丽光.把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J].电子商务世界,2005,(9).

[6]赵莎.再聚焦电子商务人才培养[J].电子商务世界,2006,(2-3).

[7]郑淑荣.提高电商学生就业率[J].电子商务世界,2006,(6).

[8]郑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忧思录[J].电子商务世界,2005,(2-3).

[1] 郑怀望. 陕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分析[D]. 西北大学 2009

[2] 陈加新. 辽宁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13

[3]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 杨瑾,尤建新.基于快速响应的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系统集成效应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06, (2): 58-62

[5]黎继子,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的界定和表征研究[J].软科学,2006(5):5-8.

[6] 黎继子,刘春玲. 集群式供应链: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耦合[J]. 现代经济探讨.2006,(5): 5-9

[7]李延朋. 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升级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 郑州大学 2012

[8] 徐伟. 区域性装备制造企业集群战略、整合机制及其实施[D]. 沈阳工业大学 2004

[9] 郑业卿. 郑州市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10] 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谭洪波.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长三角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7)

[11] 程永军,丁薇,刘昌卫,孙长宜.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中国工程咨询.2007(05)

[12] 王叶峰. 产业集群供应链风险管理透析--以浙江服装产业为例[J]. 中国国情国力.2011(12)

[13] 王国跃,李海海. 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08(12)

[14]李柏勋,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多周期随机库存系统模型与仿真[J].统计与决策,2007(2):134-136.

[15]吕晓东.集群式供应链协同模式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21-22.

[1] 黄崇珍, 杜蓉.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研究[J] 信息技术, 2004 年11月,第28 卷 第11期

[2] 崔介何主编,《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 张晓燕.对中国B2C 电子商务发展思路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5 年9 月(中),总第443 期.

[4] 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 谭清美,王子龙,城市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以江苏南京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1期

[6] 王健,方佳林,美、日、欧现代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启示,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7] 王淑琴,陈峻,王炜,城市现代物流系统布局规划研究——以扬州市为例,规划师,2005年02期

[8] 梁燕君,《电子商务物流新旧模式之比较》,商品储运与养护,2009年第五期

[9] 王文斌,马祖军,武振业,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01期

[10] 李辉民,现代物流的形成趋势与对策,集装箱化,2009年04期

[11] 汪鸣,冯浩,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及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12] 张林红,陈家源,新世纪我国航运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探讨,世界海运,2011年05期

[13] 王成钢,陈登斌.B2C电子商务配送系统建设[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8.

[14] 仲岩,芦阳,李霞.电子商务实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 常连玉,陈海燕.B2C电子商务配送模式的思考[J].物流技术 .2010(8).

[16] 孙勇.我国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0(7).

电子商务论文的参考文献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电子商务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领域金融秩序 电子商务 2007/01

2 携程电子商务模式组成要素分析 电子商务 2007/01

3 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给企业带来了什么 电子商务 2007/01

4 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 2007/01

5 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格主体研究 电子商务 2007/01

6 谈新就业形势下的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 电子商务 2007/01

7 浅谈物资采购的电子商务化 电子科技 2007/01

8 中国电信新一代B2B电子商务网站商集网上线运营 互联网周刊 2007/02

9 Web数据挖掘在零售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经济师 2007/01

10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 经济师 2007/01

11 试论电子商务物流隐性成本控制 经济师 2007/01

12 破除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四大瓶颈 通信世界 2007/02

13 电子商务代表网站及业务模式分析 通信世界 2007/02

14 组建基于企业服务总线的电子商务集成系统研究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7/01

15 基于SOAP的即时消息在B2C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7/01

16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 会计之友(中) 2007/01

17 电子商务中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02

18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及其对策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02

19 浅谈烟草行业电子商务 华北、东北地区2007年度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07

20 B2C电子商务模式下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21 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企业流程变革研究 同济大学 2007

22 浅析电子商务诚信体系的构建与实现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3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4 电子商务体系结构与电子支付技术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5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6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构建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7 分销商网络团购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型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8 电子商务及其安全技术 商场现代化 2007/01

29 浅析电子商务的安全 商场现代化 2007/01

30 Web 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商场现代化 2007/01

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李琪,《中国电子商务》,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黄京华,《电子商务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王健,《电子商务》,上海,海天出版,2003年

屈云波,《网络营销》,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

姚国章,《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 电子商业上的事务专业结业小时候起就有业率低的缘故原由及其对于策 内蒙古自治区电大学刊 2007/02

19 浅显的议论烟草行业电子商业上的事务 华北、东北地域2007年度烟草学术交流钻研会论文集 2007

20 B2C电子商业上的事务标准样式下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研究 首都交通大学 2007

21 电子商业上的事务情况下传统企业流程厘革研究 同济大学 2007

22 浅析电子商业上的事务诚信系统的构建与使成为事实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3 基于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的供应链办理研究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4 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系统布局与电子付出技能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5 论新屯子配置设备摆设中农业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的成长战略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6 驴友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网站的构建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7 代理商收集团购营销的电子商业上的事务模子研究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8 电子商业上的事务及其安全技能 阛阓现代化 2007/01

29 浅析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的安全 阛阓现代化 2007/01

30 Web 技能在电子商业上的事务中的应用 阛阓现代化 2007/01

一、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瞻望及成长 [现代谍报 摩登 Information] 刘凤君

二、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近况及瞻望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ellonas E-commerce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形态科学版)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ello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翟凤荣

三、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付出的近况及瞻望 The Actuality and Expectation of Electronic Business Payment in Chellona [重庆广播电视机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RTV University] 刘波

四、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成长远景瞻望 [互助经济与科学技术 CO-Oerativeconomy & Science] 张元慧 , 李少伟 , 许丽红

五、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瞻望 现代贸易 摩登 Business 2001年,第11期

六、浅析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的近况与趋向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蔺建霞 Lin Jianxia

七、电子商业上的事务的成长近况与瞻望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for E-Bussiness 很多顶 Xu Duoding

八、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成长远景瞻望 张元慧 李少伟 许丽红

九、我国电子商业上的事务情况下CA的成长瞻望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CA in Chellona 江艳霞 左明

十、电子商业上的事务市场近况与瞻望 The Recent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EC 马克et周智佑

  • 索引序列
  • 电子政务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 有关电子政务的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参考文献
  •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大全参考文献
  • 电子商务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