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论文的作用分为以下3个方面:1、学校给予奖励:学校在奖励优秀毕业生方面还是比较大方的。如果你的毕业论文真的质量很好,被一致评选为优秀毕业论文,你可以得到学校的奖金。钱的数额可能不多,当是一份回报。而且我相信,如果你选择留在学校深造或者继续当老师,无疑会为你打开一条道路,毕竟你的能力很强,学习也很优秀。2、硕博学生含金量高:优秀的毕业论文是很有用处的。只要能写出导师认可的优秀论文,尤其是硕士、博士阶段,这是一门学术研究的经验。如果能在研究方面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如果你的毕业论文能在国家重要期刊上发表,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含金量很高,对以后的工作或学习深造会有帮助。3、个人加薪或职称需要: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员工可能印象更深。当他们需要被评估职称和提升时,他们需要撰写和发表论文。如果你有优秀毕业论文证书,并且你的论文创作和发表在这个时候,你会比其他人更有竞争力。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哲学系,2003年更名为哲学社会学学院。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社会学、人口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开设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30多年来,学院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1983年,以张恩慈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成为山西省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8年,以郭贵春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获得科技哲学博士点,是我省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零”的突破;2000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2002年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的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是山西省最早的人文社科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对提升山西大学人文学科总体实力,辐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07年以来学院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阶段,2012年“哲学与现代性”成为山西省协同创新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平台,2016年获准山西省哲学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哲学专业获省高校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支持计划,2017年哲学学科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建设计划,学院抓住“部省合建”和“一流学科”建设契机,大力引进领军人才,新建有分析哲学研究所、欧陆哲学研究所、认知哲学研究所等,实施优才计划、内涵发展战略计划,努力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新世纪以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0余项,争取到科研经费800余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150多部;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40多项;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学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支持经典课、双语课、实践课、精品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逻辑学课程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学院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奖励;学生自办刊物《猫头鹰》特色鲜明,质量上乘,为学生提供了科研锻炼的阵地。 在“十三五”和今后相当长时间,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潮和山西大学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发展战略,学院将以哲学、伦理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和社会工作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瞄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起点高标准开展研究型学院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发展,努力使学院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哲学研究基地和教学教育中心。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 科学技术哲学 学科 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也是迄今为止山西省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任中心主任为 郭贵春 教授。中心前身为成立于 1978 年山西大学 自然辩证法 教研室(后更名为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1983 年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获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开始招收哲学项目博士后, 2000 年1月成为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2002 年科学技术哲学被确定为 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9月设立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中心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整体水平高的学术队伍,其中校内专、兼职研究人员36人,包括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30人,占总人数的83%以上;拥有高级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60%以上;博士或在读博士35人,占总人数的97%以上;34人具有半年以上国外学术研究访问经历,占总人数的95%;拥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长江学者、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四个一批和文化名家等高端人才18人次。校外专、兼职研究人员28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中心还主办有CSSCI核心期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建有学科图书馆,拥有中文藏书2万余册,外文藏书1万余册。 中心长期坚持科学技术哲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目前拥有涵盖全面、特色鲜明的学科结构体系,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STS、科学思想史 等。自2000年以来,中心共累计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中心设置了“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库”、“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译丛”、“社会科学哲学译丛”等系列文库,出版了200余部科学技术哲学专著和译著,特别是翻译的《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获得了国内学界的一致好评,出版的《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科学表征:从结构解析到语境建构》分别入选了2016年和2017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5年以来,中心教师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2部,在 Philosophy of Science 、 Synthese 等S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此外,中心还向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西省政府等部门提供研究咨询报告23份;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8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提名1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作为国内重要科学技术哲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心向全国各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以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为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心立足本校,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与国内外众多高水平的学术机构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促进学术繁荣,是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的酝酿创建、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的成长壮大、90年代的繁荣发展和2000年的重组建设4个发展阶段。 1、酝酿创建阶段(1978-1981) 1978年正式建立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直属教务处领导,专职教师7人,担负起山西大学乃至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的创建、普及、教学和科研的重任。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是在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基础上于1979年1月成立,并挂靠在山西大学至今。事实上,山西大学从此成为山西省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中心。1979年9月山西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开办了为期一年的自然辩证法师资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2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学习,除了本校教师外,还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和东北大学等单位的十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这个师资培训班的学员后来大多成为省内外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和科研骨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个阶段在山西大学本科生中开设了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科学学科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等)等课程。科学研究主要在自然辩证法原著、自然辩证法理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思想史、科学家思想评价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1981年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还创办了不定期的内部交流刊物《自然辩证法学与探讨》,促进了山西大学和山西省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2、成长壮大阶段(1982-1990) 首先,建制更趋完善。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1982年改名为自然辩证法教研室,1984年成为系处级建制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并建立起专业图书资料室。 第二,人才培养迈上一个新台阶。1983年开始招收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80年代,共有天津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河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校将近40名研究生申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并通过答辩。山西大学自己培养的硕士生也开始考入其他博士点深造学习。同时,全校本科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的科学技术哲学类课程进一步获得拓展和加强,并接收在职人员进修研究生课程。 第三,科学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关于辩证大自然观、化学哲学、化学史、数学史、科技通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和西方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开始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化学哲学基础》、《化学史教程》、《中国数学简史》、《世界数学简史》等一批论著代表了国内当时各自领域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 第四,刊物建设走向规范。随着系处级建制的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的成立,其主办的刊物《自然辩证法学习与探讨》于同年更名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而正式创刊,面向全国发行。本刊本着科学、民主、公正、严谨,鼓励创新、扶植新人的原则,不拘一格发表新作,广开门路容纳新观点,勇于拓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思路。在全体编审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本刊在短短的五年中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一大批学术界新人在她的真诚呵护下成长起来。 3、繁荣发展阶段(1991-1999) 首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学术队伍。90年代末期有研究人员22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6名、讲师5名、助教2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9名。1993年6月,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改名为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1995年7月,以本所研究人员为核心,组建了山西大学杨振宁研究中心。 第二,科学研究在经历了十余年的积累和不懈努力之后,在90年代获得了大面积丰收。《人类认识的反思》、《自然辩证法基础》、《自然辩证法教程》等论著代表了自然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前沿;《当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哲学》、《论科学实在》等论著是国内这些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学派》、《中国古建筑探微》、《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杨振宁》、《跨越界线-哲人科学家海森堡》、《把希望托给明天-诺贝尔的启迪》等论著反映了在科学思想史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科学学导论》、《化学教育史》、《数学与文化》、《数学大观》等论著是这个时期STS研究的代表性成就。同时,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既有理论性很强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实际的应用研究,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第三,全面参与和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 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重要学术会议和活动;另一方面,主动创造条件举办各种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这样既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也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四,《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刊物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92年开始向国外发行,1993年被认定为全国哲学类核心期刊,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三大学术期刊之一。正是通过她学术面广、信息量大、品位高,具有广泛的学术代表性而发挥着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哲学进步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五,学科建设走向辉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1995年被评审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地方高校中唯一的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1999年开始招收项目博士后。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68名,博士研究生6名,博士后2名。到90年代末,已经形成了既注重点也注重面,既有单兵作战也有集体合作, 理论与应用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 以老带新,以强带弱,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学术发展特点,在全国科学技术哲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4、重组建设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1月,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重新改组,成立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2年1月科学技术哲学被评审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9月获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9月成为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12月又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系处级编制的科研机构,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流动制。全新的观念和机制使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无论是学术队伍与人才结构,还是图书资料和科研设施,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和规模,居于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 “十五”期间,中心从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学术梯队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使用面积达到950余平方米,其中图书馆面积平方米;获得了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哲学与科学技术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术研究团队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以科学技术史和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以及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支撑的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科群,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创建学科群的特色之路。
优秀毕业论文的奖励级别就是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优秀毕业论文的奖状或者证书之类的。我们学校每一年毕业的时候,也是会评选优秀毕业论文的,我们学校的评选优秀毕业论文奖是没有奖金的,只有一个荣誉证书。所以争取的学生也不是很多。通常来说是没有奖金。专科的优秀毕业论文只是一种荣誉,一种称号而已,通常来说是不会给学生发任何奖金的,因为对于专科生来说,优秀毕业论文其实是一种鼓励的性质,因为很少有专科生能够在科研方面出类拔萃的,毕竟专科生本身的含金量也不是很高。
我们毕业时,优秀毕业论文给资金3000,不过老师拿了2000,还有1000给了学生。
山西农业大学考研资料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联系高级专家。中国解剖学会会员,山西省解剖学会理事。现任汾阳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和“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基础医学部第2党支部书记。1978年7月年毕业于吕梁卫生学校,并留校从事教学工作至1991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进修学习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专业)。1991年5月调入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工作至今。从事教学科研30多年来,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教学特色为以板图讲授为主。科研方向为:神经解剖学。主持和参与省、校级研究课题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发表于CSCD杂志的11篇。论文《龟龄集对大鼠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内神经丝蛋白变化的影响》于2008年获山西省第十四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龟龄集对大鼠脊髓灰质内突触小泡蛋白分布的影响》于2006年获山西省第13届优秀论文二等奖;《龟龄集对大鼠海马结构内突触小泡蛋白年龄变化的影响》于2001年获本校首届科技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全国解剖学术会上宣读、展示交流的论文10多篇。撰写专著和参编教材18部,其中规划教材5部。《实用神经解剖学与定位诊断》于2001年获大同市科学进步二等奖;《整形外科——轴型皮瓣转移术的局部解剖学和手术操作》一书的选题被列入湖北省99重点科研项目计划,并于2002年获湖北省宜昌市科学技术成果奖;《人体解剖学实验》和《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于2006年获本校首届优秀实践教材评审二等奖。曾先后获 “山西省优秀教师”、 “山西省优秀党员”和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学生心目中的十佳老师”、“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优秀教研室主任”、“优秀党员“等多项荣誉。
主要业绩:“鸡新城疫气雾免疫监测的试验推广”,获山西省198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异种动物抗兔瘟血清研制”,获山西省1989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获雁北行署、大同市农科进步、技术承包奖两项,三等奖一项。获市级以上其它奖励五项。1992年获“山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鸡新城疫血凝抑制(HI)抗体的研究》发表于《甘肃畜牧兽医》1984年第4期,并获山西省畜牧兽医学会1984年度三等优秀学术论文奖;与人合写《鸡新城疫微量血球凝集抑制抗体的免疫力试验》,见《辽宁畜牧兽医》1985年第2期;与人合写《鸡新城疫气雾免疫及抗体监测试验推广总结报告》,见《中国兽医杂志》1985年第10期,并获山西省198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与人合写《应用兔瘟灭活苗防治兔瘟效果的观察》,见《中国兽医科技》1987年诊疗经验增刊;《水貂沙门氏杆菌中毒的诊断》,见《甘肃畜牧兽医》1988年第6期;与人合写《异种动物抗兔瘟血清的试验研究》,见《中国兽医杂志》1989年第7期,并获山西省1989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1年—1975年在原籍上小学、初中、高中和务农。1975年12月参加工作,至1978年2月在太谷磷肥厂工作,任硫酸车间主任。1978年3月—1982年1月在河北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学习;1982年1月月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地质系,取得学士学位。1994年在山西农业大学取得土壤学硕士研究生结业证书。1982年1月—1990年5月在山西省地矿局区调大队工作,任分队技术负责;从事地质调查研究和矿床学研究。发现大型银矿1处、小型金矿1处;参加山西省金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及方法研究,主持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万大营-神堂堡幅地质矿产调查研究,获地质矿产部三等奖。发表的学术论文《繁峙、灵丘一带与中生代有关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初探 》获山西省优秀学术论文,《山西省金矿成矿条件的统计规律 》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1990年5月至今在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土壤肥料、农业地质、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为本科学生及硕士研究生讲授《地质地貌学 》、《水土保持原理》、《土壤肥料学》、《环境保护概论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国自然地理》、《土壤与农作》等课程。前后参加国家科技部、地矿部和省级重大高科技课题<10余项。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获校“ ‘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93年参与完成“水土保持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成效”的教学研究,获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12月获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性 别 : 男出生年月 : 1974-11-01职 称 : 副教授硕导 : 是博导 : 是具体工作单位 : 表面工程研究所硕导专业1: 材料加工工程硕导研究方向: 等离子表面合金化 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山西省高教工委高级专家。1995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并获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留校从事九五期间国家重大关键“863”项目“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中试基地的表面处理设备的检修与研制。1997年,进入到金属热处理及材料表面改性领域,主要致力于钛合金表面合金化研究工作。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钛合金双层辉光离子渗Mo及Mo-N共渗层组织性能研究” 获山西省优秀论文奖。2007年获“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作为骨干参加完成过多项国家、省级项目。在微动摩擦学研究领域参加完成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371060,主要骨干),对钛合金的微动摩擦失效机理进行了探讨,为提高表面摩擦学性能提出并实施在钛合金表面制备Mo基扩散层的新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01016,主持)资助下,进一步研究钛合金渗Mo、N过程中生成相可控性研究。目前,参加 863计划专题课题(2007AA03Z521)“表面高性能钛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担任课题副组长。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3篇。2007年获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2009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研究兴趣:1. 钛合金表面合金化、摩擦磨损性能及其表面防护的研究;2. 等离子表面合金化的物理过程及机理研究;3. 金属基表面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研究、计算模拟及设计;4. 特殊表面性能检测仪器的开发与利用。 科研奖项:1. “钛合金表面典型失效行为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2009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 ,金属表面形成TiB*陶瓷复合材料的方法,. ,热电子增强离子渗硼装置及工艺,文章:合金渗镀Cr-Mo表面改性层组织结构及其耐磨特性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 38(12):合金渗镀Mo-N表面改性层在不同腐蚀环境下的抗磨损行为研究.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8,37(4),p725-728 . 国家863探索导向类课题(2007AA03Z521,97万),表面高性能钛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副组长2.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0771070,30万),“硬质涂层磨损-腐蚀协同行为及机制探讨”,主要骨干3.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0501016,24万),“钛合金低温等离子Mo-N合金化成分及相设计可操控性研究”,负责人4. 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2006021023,5万),“固态供硼等离子渗硼研究”,负责人5. 太原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项目(3万),“一种节能环保的渗硼新技术”,负责人
根据学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结合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未来五年,学校研究生教育将在两个方面实现大的发展或变化。一是要大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模式要实现大的转变。“十二五”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院稳定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到2015 年,争取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5 000 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3 000 人(硕士2 700 人,博士30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 000 人(其中工程硕士1 000 人)。大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力争实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含提名)零的突破,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达到20~25 篇。在努力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基础上,重点通过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等工作的突破,使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善研究生培养结构,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和培养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山西省青年学科带头人,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候选人。山西省第八届“山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992 年至2002年在山西大学分别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 年起受聘为山西大学教师,2000 年任职讲师,2003 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5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社会科学哲学。2002 年至2003 年为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曾短期赴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兼任山西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全国青联社科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年鉴》编委、《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杂志编委、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和科技史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目前已经出版《哲学对话的新平台》、《科学哲学教程》、《走向21世纪的科学哲学》等专著、教材、译著1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哲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共22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3项。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学术奖励10项。博士学位论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选为“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受到国内媒体多次专访和报道:《山西日报》2004年5月26日第一版,《山西日报》2006年5月7日第一版,《中国教工》杂志2006年4期,《太原日报》2004年10月9日第二版,《三晋都市报》2006年5月12日第一版,《山西共青团》杂志2006年5期,《新晋商》杂志2007年5月。
优秀毕业论文的作用分为以下3个方面:1、学校给予奖励:学校在奖励优秀毕业生方面还是比较大方的。如果你的毕业论文真的质量很好,被一致评选为优秀毕业论文,你可以得到学校的奖金。钱的数额可能不多,当是一份回报。而且我相信,如果你选择留在学校深造或者继续当老师,无疑会为你打开一条道路,毕竟你的能力很强,学习也很优秀。2、硕博学生含金量高:优秀的毕业论文是很有用处的。只要能写出导师认可的优秀论文,尤其是硕士、博士阶段,这是一门学术研究的经验。如果能在研究方面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如果你的毕业论文能在国家重要期刊上发表,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含金量很高,对以后的工作或学习深造会有帮助。3、个人加薪或职称需要: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员工可能印象更深。当他们需要被评估职称和提升时,他们需要撰写和发表论文。如果你有优秀毕业论文证书,并且你的论文创作和发表在这个时候,你会比其他人更有竞争力。
关于2022年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青年导师访学研修项目推荐结果的公示经个人申请、学院推荐、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我校2022年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推荐工作已经完成。现将推荐结果予以公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名单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学科名称1田晨璐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建筑用能数据分析研究建筑学(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推荐名单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学科或专业学位名称1魏方旭框架结构外围护墙酚醛板保温饰面层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结构工程2周子尧基于双重治理视角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组织韧性影响机制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3袁鹤桐行业转型背景下工程总承包企业能力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工业工程4刘丰盛MOFs固体酸的调控合成及其催化酯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特性研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5徐君污水换热管内污垢沉积特性及对热泵性能影响研究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6路伟多井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研究建筑与土木工程(暖通方向)7唐文捷炭素生产工艺能效分析及余热换热器设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8李沛洁PAC吸附-催化氧化对超滤净水效能及膜污染的影响研究建筑与土木工程(市政方向)9李亚男两亲性壳聚糖改性微气泡强化气浮除藻效能及机理研究市政工程10徐凯鲁中南地区典型山地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建筑学11武文婷基于图式语言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城镇型运河聚落景观体系研究风景园林12王永华基于GIS的城市森林综合效益评价与生态补偿研究——以济南市南部山区为例风景园林13林瑞枫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园景观优化设计研究——以大庆市黎明河公园为例艺术设计14陈晨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高速电梯轿厢系统水平振动鲁棒控制研究机械设计及理论15王红高速电梯轿厢系统水平振动预测滑模控制研究机械设计及理论16王恒斌基于多特征融合和深度学习的纹理图像检索研究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17周长庚深度堆栈模糊系统设计方法研究建筑设备智能化与能效管理18刘慧莹BiFeO3基多层铁电薄膜老化机制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19刘依凡几种新型二维材料的电子结构、输运及光学性质研究凝聚态物理20殷成龙城市建成区边界提取与时空演化研究—以中国中东部地区为例测绘工程注:按电话簿内学院排序,学院内排序不分先后。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推荐名单序号姓名成果名称学科或专业学位名称成果类别1曹清双功能纳米材料消除复杂组分废气污染物原位吸附/催化反应机理研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术学位2杨霄王乐天许传臻多模态医学图像表示学习方法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学术学位3薛洁新型气浮与紫外高级氧化工艺研发应用市政工程学术学位4任晓倩预制装配式桥梁连接构造力学性能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交通运输工程学术学位5汲永帅于钰隆孟宋萍中央空调机组优化控制与智能故障诊断研究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6郭妍馨安淇何心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绿色基础设施格局构建与优化调控研究风景园林学学术学位7赵小茹建设工程项目组织韧性涌现多重复杂性的形成机理、测度模式与作用机制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8连锦川基于高价态铁中间体的藻源膜污染缓解技术市政工程学术学位9杨哲夏冲王玉帅高速公路采空区新型水泥粉煤灰-改性水玻璃注浆材料研发与应用交通运输工程学术学位10李兆通冯燕吴忠林高性能热挤压模具表面激光增材修复及强化研究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11陈曦李冬雁生物信息识别预测算法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12王博瀚 吴雨航 付延新主题性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学位13巩汝龙赓续大河文明,传承齐鲁风韵风景园林专业学位14谭霄鹏郭文尧景鹏虎分级多孔碳应用于储能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土木水利专业学位15王晗东营市东郊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16王港地下支护自动化安装装备研发关键技术土木水利专业学位注:按成果类别专家评审结果排序。山东省青年导师访学研修项目推荐名单序号姓名性别政治面貌专业技术职务所在学院专业1李坤男中共党员副教授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2井敏女中共党员副教授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学注:按电话簿内学院排序。公示时间为2022年12月3日—12月5日。公示期间若对结果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研究生处实名反映。监督电话:86367551 研究生处 2022年12月3日
有的人写毕业论文随便应付了事,以为拿个文凭就好了,有的人则认真对待,从确定论文主题开始就搜集相关的材料,准备写论文。用心对待,论文的质量才会高,才有机会入选优秀毕业论文。但有同学就会说,获得优秀毕业论文有什么用?毕业了就用不上了。其实,并不是这样。1、学校给予积极奖励学校在奖励优秀毕业生方面还是比较大方的。如果你的毕业论文真的质量很好,被一致评选为优秀毕业论文,你可以得到学校的奖金。钱的数额可能不多,当是一份回报。而且我相信,如果你选择留在学校深造或者继续当老师,无疑会为你打开一条道路,毕竟你的能力很强,学习也很优秀。2、硕博学生含金量高优秀的毕业论文还是很有用处的。只要能写出导师认可的优秀论文,尤其是硕士、博士阶段,这是一门学术研究的经验。如果能在研究方面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如果你的毕业论文能在国家重要期刊上发表,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含金量很高,对以后的工作或学习深造会有帮助。3、个人加薪或职称需要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员工可能印象更深。当他们需要被评估职称和提升时,他们需要撰写和发表论文。如果你有优秀毕业论文证书,并且你的论文创作和发表在这个时候,你会比其他人更有竞争力。毕竟大部分机构还是很重视这些形式的。如果你能做到并比别人更好,你将有很大的机会。优秀的毕业论文有什么用?当你拿到一个优秀的证书,你的意思是你越有能力,你的能力就越强,你比别人强,你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对你有利。要知道,现在是一个人才济济的社会,用人单位看人才,你优秀别人就要你,原因就这么简单。
对于你以后从事一些特殊的行业或者职位的时候,有作用的,比如你走教师的路 ,你走公务员的路,你走研究员的路,这些凭职称或者职位的时候,都有作用的
当然有了 学校会给你奖励的 你可以看你们学校相关政策
这个根据学校的不同,规定也不同。
例如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的奖励为:
1、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4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4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20万元;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者奖励现金2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0万元。
2、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万元。
3、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4、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5、 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00元。
扩展资料:
评选方法及程序
1、培养单位推荐。各培养单位召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根据优秀硕士论文分配名额(附件2),投票产生校级优秀论文推荐名单,并且按照优秀程度进行排序。
2、培养单位公示。各培养单位将初选结果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确定各培养单位的校级优秀论文候选名单并报研究生院。
3、学校审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候选校级优秀论文进行审议,如果没有异议则同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结果,如果委员对部分论文存在异议,则投票表决,获同意票三分之二以上者具备校级优秀论文资格。
4、学校公布。研究生院将拟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名单进行公示,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由学校发文公布。
5、确定省优参评名单。根据各培养单位上报的排序名单和分配名额,在已经获得校级优秀的论文中,产生各培养单位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参评名单。
6、报送材料。研究生院将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结果,向湖北省教育厅报送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参评材料。
我们毕业时,优秀毕业论文给资金3000,不过老师拿了2000,还有1000给了学生。
我也回答简单点,中国机制很透明啊,就是没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