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安徽地域文化论文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华东的西北部,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与江苏、浙江相连,西与湖北、河南相接,南与江西为邻,北与山东相依。以下是“安徽地域文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安徽清初属于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清王朝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因当时安庆已成省内政治中心,徽州已成省内商业、经济中心,故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而为省名。安徽简称皖,是因境内皖山而得名。皖山,古称灊山,今称天柱山,在潜山、岳西境内。相传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今潜山地区封了一个伯国,称皖国,山因名皖山。又因安徽建省时的省会所在地安庆属古皖国,所以“皖”便成了安徽的简称。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

“文化”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是“文”与“化”的复合。“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化生、变化、造化。“文化”一词连用出现则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这里,文化的含义是讲文治教化或以文教化,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涵义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个把文化作为一种概念提出来并给它下定义的是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他认为文化是由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群体,就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一般来说,地域文化,也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区域分布,与历史上的自然区域、行政区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地域内文化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进程及其规律,文化的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地域内文化的.分布状态与空间组合特征,地域之间文化的交融、渗透与整合,文化与地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生态剖面,地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等。

三、安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安徽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近来的考古发掘表明,安徽是一块早期人类文明的诞生地,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8年,在繁昌人字洞发现了距今20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最早人类活动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期的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和研究为我国早期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这说明在数百万年以前,安徽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大批出土的新石期时代的文物遗迹,不仅表明当时的渔猎业、饲养业和农业都比较发达,而且在出土文物中,石器的磨光、穿孔、角器的琢磨,陶器上的纹饰,也表现出较高的工艺美术水平,其中,特别是在蚌埠双墩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是迄今为止史前时期最为复杂和完整的刻画符号,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长期的战争给江淮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使得邻近地区的文化在江淮地域交流碰撞,对安徽地区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子思想和老庄的道家学派,标志着安徽文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奠定了这一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西汉时期,安徽文化在继承道家思想和楚辞传统的基础上,获得较大发展,出现了发挥道家思想、同时兼采儒、墨、名、法等各家之长的《淮南子》一书,将道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汉时期,产生了中国早期唯物主义的光辉著作,那就是安徽人桓谭写的《新论》,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了学术思想之外,这一时期,安徽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典型的是东汉末年以庐江地区为背景的《孔雀东南飞》长诗,代表着安徽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水平。

东汉末年,社会发生巨大变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均不同程度地得到继承和发展,并呈自由解放的趋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及其领导的建安文学集团,并造就了“慷慨以任气”的建安文学风骨。这一时期,安徽地区进入了艺术上的春天,各种艺术都生机勃勃,出现了一些杰出的艺术家,特别是安徽的绘画艺术在魏晋时期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如曹髦、戴逵父子等的画作享有盛誉。

隋唐时期,由于安徽地区在先前经历的长期战争,加之远离隋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因此与其他地区文化相比,这一时期的安徽文化发展是有限的,除张籍、李绅、杜荀鹤等为数不多的诗人在文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之外,在学术思想、科学技术以及绘画艺术诸方面则没有引人注目的建树。

由于南宋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文化也随之南下,特别是皖南地区,远离战乱,这对安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宋期间,安徽一地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在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由图经发展而来的方志之学空前发展,文学领域成就卓著,出现了张孝祥、胡仔等较有影响的人物。皖南地区尤其是皖南徽州成为安徽文化最发达地区,成为此后几百年我国学术文化的重镇。

安徽文化的再次兴盛是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形成了安徽两大文化的重心,即以桐城为中心的桐城文派、学派为主体的皖中之学或称之为江北之学,另一就是以戴震为代表的皖南之学,由于其主要成就在经学方面,故又称之为皖派经学。

明中期以后,安徽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皖南的手工业、商业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安徽人的文化创造性空前活跃,在科学技术以及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安徽文化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系列总结性和开创性的成果,将安徽文化推向了历史最高峰。

清朝后期,中国即将步入近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处于新旧交替时期,这一时期的安徽文化,一方面传统的学脉仍在延续,另一方面新的文化因子开始生成,具有鲜明的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安徽文化出现了从相对封闭的古典形态到接受现代文明的艰难转变。安徽境域内古今、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人志士,呈现出群星璀灿的局面,既有洋务运动的先锋李鸿章,又有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胡适与陈独秀,他们在继承安徽文化传统的同时,也为安徽文化注入近代文明的精华,安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城市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先进城市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上,从整体空间环境、空间布局、独特品质、城市文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构成要素,对济南近年来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域文化、继承、发展、济南

“世界名都大邑之所以能成功地支配了各国的历史,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它们的民族和文明,并把绝大部分流传给后代。”[1]著名规划建筑大师刘易斯?芒福德的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带给城市规划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城市发展继承并延续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前提。在规划建设中,做好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非常重要。本文试以济南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所存在的区域性的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构成地域文化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2]

2、济南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山、水、城交融的整体空间环境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总揽齐鲁,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华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山湖遥遥相望,形成山水相依的城市地理形态和独特的城市空间特色。济南的城市空间特色是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南部是恢廓苍翠的自然山体,中部名泉荟萃、湖光山色,北部是蜿蜒曲折的黄河以及鹊山、华山等众多平地凸起的小山头。

这种山、水、城交融的独特自然景观与济南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形成了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特色。总体来讲,济南大气厚重,具有北方城市粗放的性格;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又赋予了这座城市另一面的景致,城市总是因为有了水而显得清灵俊秀,济南因了浸润在城市肌理中的泉群水系而比普通的北方城市多生出了一股轻盈,有了几分“烟雨江南”的柔美。

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景观资源

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街区共有8处。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包括四门塔、灵岩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历史优秀建筑5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5处;区、县级依法登记保护的`文物328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约1000余处。

“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空间布局

济南古城是在明府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城池四周由护城河围合,面积3。26平方公里。平面布局以其形状不甚规整、四门不对称为特色,加之有天然的泉水和依山建城的独特地理位置,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济南商埠开辟于上世纪初,商埠区的规划和建设是中国城建史上中西合壁的典范。1904年,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振兴民族实业的“自开商埠”便应运而生。百年以来,商埠区的空间格局一直延续下来,揭示了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的序幕。东西并列的古城和商埠,形成济南城市空间演变历史上“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格局。

“泉水文化”的独特品质

泉水是济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得济南自古以来就以泉水丰沛而闻名于世,城市因此有了一个别称“泉城”。甘纯的泉水给城市注入了灵气与活力,赋予了济南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广义讲,泉城文化景观资源应包括“泉水”、“泉城”、“泉村”、“泉文化”等四泉文化景观资源。泉水是四泉文化的核心。济南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众多泉水的形成。济南泉水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数量众多、形态优美、水质优良、文人诗韵等诸多方面。

“包容厚重”的城市文化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东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济南,具有各种文化的兼容性。济南处在西陆东海之间,古文化与今文化之间,城市不大也不小,处于“中庸之道”的状态,这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这样的文化特征就形成了济南厚重朴实,温婉宽容的城市气质。[5]

3、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进展

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情况概述

近年来,济南市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近年来,《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泉城特色标志区规划》、《济南商埠区历史文化城区保护策略研究》等20多项规划研究相继编制完成,大明湖东扩等精品工程相继实施,济南古城区及商埠区保护初见成效。二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定期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专项检查,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是注重提取并形成文化特征符号。例如策划了“天下泉城”、 “守望泉城”等专题片,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征符号。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方面,着力塑造地域文化特征,例如,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东荷西柳“的设计中,就以市花荷花、市树柳树为母题,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四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地域文化特色深入人心。例如,如自2013年起每年8月举办“泉水文化节”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进一步强化了济南泉水之城的地域文化特色。

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工作的不足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济南独特的文化特色资源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有待梳理,在新城区、郊区或者大都市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做得还不够,例如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崖遗址等的宣传推介不够。二是保护与发展实施机制有待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统筹协调。三是市政、交通、财政等专项有待优化。在古城区、商埠区,普遍存在交通拥堵、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不够明确,对大区域文化发展战略重视不够,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有待进一步强化。 3。3济南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与发展的对策措施

基于对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的进展及不足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对历史古迹、文物进行全面排查,做好深入挖掘历史遗存、搜集相关资料,从龙山文化、舜文化、孝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对龙山黑陶、舜耕山、郭氏孝堂山、灵岩寺、齐长城、鹊华秋色图等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努力塑造含蓄内敛、格调清新的新型文明城市。[6]二是创新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实施机制。亟需在市财政、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投融资平台大量投入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同时创建社会融资渠道,引导市场化运作,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共同推动保护改造工作的实施。三是调整优化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延续地域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文化优势,营造宜居环境氛围,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四是积极倡导公众参与。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应充分考虑群众的发展愿望和利益诉求,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其规划、建设工作应在适宜的阶段组织公众进行参与,科学合理决策,选择部分有责任心的企业或个人参与规划实施。

4、结语

伊利尔?沙里宁指出:“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之魂,是城市个性的集中体现。从济南的案例可以看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在前期研究、体制机制、法规建设、规划实施等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绝对是块宝,而且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在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知己知彼、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重视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采取科学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品牌,切实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

地域文化课题研究论文

摘要: 人们的物质生活往往是和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更加重视文化生活。茶馆由于其自身独有的功能和文化性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茶馆的空间设计作为茶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体现文化性,但现有的茶馆装修却逐渐大众化。本文中,笔者以此为着力点,探究地域文化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体现。

关键词: 地域文化;茶馆;空间设计;传承

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高的同时也更加追求文化生活。茶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而茶馆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闲暇时亦或是社交时与三五好友,同事客户一同去茶馆坐上一段时间,共品一杯香茗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但是目前的茶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茶馆是一个文化场所,理应体现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有一些茶馆片面追求开发,对其文化并不重视。而将地域文化融于茶馆的空间设计中,就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性体现。

1茶馆的概念和历史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同时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茶馆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史学家考证,唐朝时期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这个称呼在长江流域流传较广。两广地区人们多称其为茶楼,京津地区则多称为茶亭,除此之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等称谓。不过茶馆与茶摊相比,有经营大小之分和饮茶方式的不同。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经营成本较高,除了提高茶品外,一般还会有各种小吃等。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品茶、休闲,社交,交谈等活动。茶摊则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在文化性上体现不强。中国的茶馆主要分为四种流派,即川派、粤派、京派、杭派。茶馆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中国古典典籍记载,最早的茶馆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713年-741年),称为茗铺。茶馆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场所,有许多文学作品以茶馆为背景反映社会现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

2中国茶馆的现状

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华民族对于茶有着独特的情感,由此形成的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茶馆以其独特的文化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休闲,文化,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茶馆的功能得到不断的扩展,也拥有了新的.含义。现代的茶馆除了提供茶品已及其他衍生产品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氛围,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其吸引消费者的卖点一是极具特色的环境和氛围,二是高质量的茶品。其中前者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茶馆虽然得到了不断发展,但在其装修设计上却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茶馆本应反映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有许多茶馆对于这种地域特征却设计得比较模糊。茶馆的装饰与饭馆,快餐点不同,在茶馆的空间设计中,切忌所有的茶馆都采用同样的装修风格和装修材料,而是应当充分利用地域的区别,地方文化的差异进行设计,适当地使用中国文化的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文化性,茶馆也能充分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作用。正是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对把地域文化运用到茶馆空间设计上这个课题进行探究分析才有重要的价值。这首先可以使得设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运用地域元素对茶馆空间进行设计,其次可以让茶馆的文化性大大增强,此外还能够让人们通过了解茶馆中的地域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地域文化运用于茶馆空间设计

地域文化要想充分并且适当地运用到中国茶馆的空间设计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各地的案例,使用真正适应自身的合理的方法。首先,设计人员在对茶馆进行设计之前,要确定茶馆空间的设计主题,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和有关的历史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文化性,历史性,独特性和科学性。比如,从众多的地域元素中,设计人员可以选择几种最合适的茶馆空间设计元素,然后把现代的科学设计技术和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将各种设计进行组合,营造出一个富有神韵的茶馆内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千篇一律的茶馆环境,使得茶馆能够拥有自己的风格,吸引消费者,达到提高经济利益、传承文化的作用。

充分了解文化,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和设计思路

茶馆可以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茶馆,我们可以一窥茶文化的精髓,得到独特的精神和文化享受,而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茶馆的空间设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如果一家茶馆的内部装修得如同一家快餐店(笔者当然不是对快餐店有成见,快餐店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其简易自然的设计风格),我们自然无法体会到文化的韵味。优秀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制定方案之前,应该对地域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仔细探究各类特征,最后确定一个适当的设计主题切入点和设计思路。要想在茶馆空间设计中传承和体现地域文化,首先自然需要全面地了解地域文化,元素和历史等,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例如,一个地区、城市的历史、地理因素、名人、民俗等等都应被当做关注的重点。笔者在此以长沙市的一家茶馆为例。白沙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家茶馆选择白沙文化作为茶馆空间设计的主题。并以此为基础,在相关的文化典故,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运用于实际设计中的元素和材料,这家茶馆也被命名为“白沙源”。在空间布局上,这家茶馆主要是南北走向,一眼白沙井开于茶馆的正南面。茶馆共有二层,在茶馆的二楼最高处或是围栏边人们可以欣赏到源源不断的白沙源,这正好呼应了茶馆的主题。古井和茶馆形成了一条中轴线,在这条线上,设计师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圆池,又在圆池之中放置了一台圆桌,加上桌子的颜色,如果我们从高远处看去,这个圆池就像是一个池塘,在上面漂浮着点点荷叶。这种设计使得茶馆能够和景色相结合,体现了湖湘地区的地域文化。一方面弘扬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突破了传统,例如在建筑材料上,“白沙源”茶馆大量使用透明玻璃而不是传统的砖瓦墙体,营造出了独特的空间立体感,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通透,茶馆空间不再封闭,内部的所有客人都可以看到茶馆外的景色。除此之外,玻璃与茶元素的结合也能产生特殊的效果。综上所述,以及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茶馆的空间设计中,如果细致地分析地域文化、历史等因素,可以使地域文化体现得更加深刻,文化界限更加清晰,消费者所得到的感官和心灵享受也更加丰富。

优化地方性元素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漫长的时间的积累,地域文化也是一样。而文化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则是分不开的,就如人们的审美标准一样,或以瘦为美,或以胖为美,追求标准都是随着时间的演进产生变化的。现代社会的节奏逐渐加快,技术更新更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茶馆的空间设计不能局限于传统形式,而是应该对地方性元素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优中选优,此外,还要用新技术来展示地域文化。在设计时,要注重整体性,即在建筑材料,墙壁,空间布局,器物陈设等所有茶馆的组成部分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

空间布局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广袤的疆域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其中也包括各地独特的地域空间布局特色。例如,北方的高屋建瓴,飞檐斗拱,这是与北方的气候因素分不开的,北京的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形式能够起到放风固沙的作用。这些建筑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域内人民的性格特点。南方的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体现了南方人精致细腻的性格。这种原理也可以应用到茶馆的空间设计中,运用空间布局体现地域文化,能够产生优质的融合效果。对于这一点,笔者以北京的“老舍茶馆”举例,这座茶馆非常有名,其设计体现了地域空间布局特色。正如笔者之前所论述的,正是运用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将整座茶馆变成了一座富有茶文化的四合院。这座茶馆使用的是传统四合院的二进房布局,将传统的地域空间布局特色和现代因素和技术相融合,使茶馆本身既充分地展示了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又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而之前所提到的“白沙源”茶馆则是运用了南方园林的建筑空间布局特色。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在这座茶馆的设计中,设计师完全践行了这一原则,将园林的景致引进茶馆,进行精心的布置,再运用玻璃透明的特点,在茶馆中营造出了多层次的效果。

选择材质

不同的材质所呈现出的空间效果是不一样的,在茶馆的空间设计中,除了需要使用有地域特色的材料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手头上的材料,除了好中选优外,也要做到避免铺张浪费。例如,北方的茶馆多使用硬木等材料,南方则多用竹子,藤条等,这都体现了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地区人民特点。家具、茶具等陈设品的设计茶馆内的家具等陈设品起着重要的实用和装饰作用,家具等陈设品能够充分的体现地域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例如北京的茶馆多使用明清特色的家具摆设,京剧,花灯等都成为了装饰材料。南方的茶馆则使用一些具有南方特色的器物。

4结束语

地域文化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体现一方面能给消费者提供独特的视觉观感,另一方面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茶文化内涵。时代在进步,为了凸显文化内涵,地域文化必然会被更广泛地运用到在茶馆空间设计中。同时我们还要将传统的文化特色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地域文化也能同时得到传承和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列举了地域文化在茶馆空间设计的方式,并分析了具体事例,希望能对茶馆的空间设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殷小彤.地域文化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体现[J].福建茶叶,2016,(03):123-124.

[2]降波.浅析地域文化在茶楼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09):111-112.

[3]张兴莲.传统文化元素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6,(06):119-120.

地域文化论文格式范文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地域文化论文,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

摘要 :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一般以建筑、雕塑、街道、空间等形式出现;在设计方面,需要现代结合传统进行设计,确立民族文化自觉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景象,发现其本真,还原其本真,修缮其本真。

关键词:地域文化;未来城市发展;地域性;独特性;真实性;实用性

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个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该区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化的表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地域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民间建筑及该地区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背景等诸多要素。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地域文化的特点其一,地域性。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其二,历史性。地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是文化的沿袭。其三,独特性。地域文化包括独特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其四,稳定性。地域文化世代传承,成为人们乐于接受、保留,一脉相承、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二、未来城市发展

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彰显特色,定位形象,突出风格,体现多元化、现代化,以鲜明、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特色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是一处景观、一个经济空间,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也是一种灵魂。城市建设需要文化建设,需要依赖地域特色,从而体现出城市历史与城市公共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未来城市是引领人们生活的风向标,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离不开人和当地文化,城市与地域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三、地域文化特征与未来城市发展分析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价值观念表现传统文化并加以完善,既能体现现代理念,又可以从某种深度上发现城市独特的个性,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人文特色、地域风貌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方面,设计者可围绕建筑的结构、布局、风格三个方面,保留并进一步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建设城市的形象,表现城市的文化内涵、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1.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独特性和延续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地域文化结合,保持一定的持续发展,强调延续传统,而不是与传统剥离。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建设中重点在于传承文化,保留文化的延续性。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元素不断变化,尽管变化持续发生,城市特性中一些个性与本质的东西仍然得以保留。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要利用暗示与对比强调历史的延续性,通过新的开发体现城市的时代精神。2.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真实性和完整性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要体现真实性和完整性。有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当地的文化,不能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有些在建设中有悖地域文化的本来面目,一味照搬,失去了文化的本真,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可以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给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保留下真实性和完整性。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一般以城市建筑、城市雕塑、街道风格、公共空间设计等形式出现。在设计方面,需要用现代眼光结合传统进行设计。设计者作为生活在城市的人,应该明白城市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方向,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担负起一定的文化责任,不背离地域文化的本来面目,发现其本真,还原其本真,修缮其本真。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实用性和审美性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城市是一个能陶冶人的地方,城市建筑也被称作“凝固的音乐”,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不同地域文化所表现的地域性城市建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人们的精神家园,也体现出一定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社会美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四、意义

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城市内涵与个性的体现。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融入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元素,可以增强群体的本土意识,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化归属感,同时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彰显城市个性,有利于城市文脉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英)马修卡莫纳,(英)史蒂文蒂斯迪尔,(英)蒂姆希斯,(英)泰纳欧克.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马航,张昌娟,刘堃,余磊,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王静.设计改变生活.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李德超,束霞平,卢海栗.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城市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先进城市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上,从整体空间环境、空间布局、独特品质、城市文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构成要素,对济南近年来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域文化、继承、发展、济南

“世界名都大邑之所以能成功地支配了各国的历史,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它们的民族和文明,并把绝大部分流传给后代。”[1]著名规划建筑大师刘易斯?芒福德的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带给城市规划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城市发展继承并延续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前提。在规划建设中,做好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非常重要。本文试以济南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所存在的区域性的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构成地域文化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2]

2、济南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山、水、城交融的整体空间环境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总揽齐鲁,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华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山湖遥遥相望,形成山水相依的城市地理形态和独特的城市空间特色。济南的城市空间特色是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南部是恢廓苍翠的自然山体,中部名泉荟萃、湖光山色,北部是蜿蜒曲折的黄河以及鹊山、华山等众多平地凸起的小山头。

这种山、水、城交融的独特自然景观与济南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形成了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特色。总体来讲,济南大气厚重,具有北方城市粗放的性格;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又赋予了这座城市另一面的景致,城市总是因为有了水而显得清灵俊秀,济南因了浸润在城市肌理中的泉群水系而比普通的北方城市多生出了一股轻盈,有了几分“烟雨江南”的柔美。

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景观资源

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街区共有8处。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包括四门塔、灵岩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历史优秀建筑5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5处;区、县级依法登记保护的`文物328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约1000余处。

“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空间布局

济南古城是在明府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城池四周由护城河围合,面积3。26平方公里。平面布局以其形状不甚规整、四门不对称为特色,加之有天然的泉水和依山建城的独特地理位置,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济南商埠开辟于上世纪初,商埠区的规划和建设是中国城建史上中西合壁的典范。1904年,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振兴民族实业的“自开商埠”便应运而生。百年以来,商埠区的空间格局一直延续下来,揭示了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的序幕。东西并列的古城和商埠,形成济南城市空间演变历史上“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格局。

“泉水文化”的独特品质

泉水是济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得济南自古以来就以泉水丰沛而闻名于世,城市因此有了一个别称“泉城”。甘纯的泉水给城市注入了灵气与活力,赋予了济南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广义讲,泉城文化景观资源应包括“泉水”、“泉城”、“泉村”、“泉文化”等四泉文化景观资源。泉水是四泉文化的核心。济南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众多泉水的形成。济南泉水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数量众多、形态优美、水质优良、文人诗韵等诸多方面。

“包容厚重”的城市文化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东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济南,具有各种文化的兼容性。济南处在西陆东海之间,古文化与今文化之间,城市不大也不小,处于“中庸之道”的状态,这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这样的文化特征就形成了济南厚重朴实,温婉宽容的城市气质。[5]

3、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进展

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情况概述

近年来,济南市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近年来,《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泉城特色标志区规划》、《济南商埠区历史文化城区保护策略研究》等20多项规划研究相继编制完成,大明湖东扩等精品工程相继实施,济南古城区及商埠区保护初见成效。二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定期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专项检查,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是注重提取并形成文化特征符号。例如策划了“天下泉城”、 “守望泉城”等专题片,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征符号。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方面,着力塑造地域文化特征,例如,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东荷西柳“的设计中,就以市花荷花、市树柳树为母题,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四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地域文化特色深入人心。例如,如自2013年起每年8月举办“泉水文化节”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进一步强化了济南泉水之城的地域文化特色。

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工作的不足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济南独特的文化特色资源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有待梳理,在新城区、郊区或者大都市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做得还不够,例如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崖遗址等的宣传推介不够。二是保护与发展实施机制有待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统筹协调。三是市政、交通、财政等专项有待优化。在古城区、商埠区,普遍存在交通拥堵、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不够明确,对大区域文化发展战略重视不够,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有待进一步强化。 3。3济南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与发展的对策措施

基于对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的进展及不足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对历史古迹、文物进行全面排查,做好深入挖掘历史遗存、搜集相关资料,从龙山文化、舜文化、孝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对龙山黑陶、舜耕山、郭氏孝堂山、灵岩寺、齐长城、鹊华秋色图等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努力塑造含蓄内敛、格调清新的新型文明城市。[6]二是创新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实施机制。亟需在市财政、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投融资平台大量投入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同时创建社会融资渠道,引导市场化运作,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共同推动保护改造工作的实施。三是调整优化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延续地域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文化优势,营造宜居环境氛围,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四是积极倡导公众参与。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应充分考虑群众的发展愿望和利益诉求,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其规划、建设工作应在适宜的阶段组织公众进行参与,科学合理决策,选择部分有责任心的企业或个人参与规划实施。

4、结语

伊利尔?沙里宁指出:“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之魂,是城市个性的集中体现。从济南的案例可以看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在前期研究、体制机制、法规建设、规划实施等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绝对是块宝,而且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在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知己知彼、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重视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采取科学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品牌,切实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

有关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格式范文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地域文化论文,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

摘要 :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一般以建筑、雕塑、街道、空间等形式出现;在设计方面,需要现代结合传统进行设计,确立民族文化自觉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景象,发现其本真,还原其本真,修缮其本真。

关键词:地域文化;未来城市发展;地域性;独特性;真实性;实用性

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个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该区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化的表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地域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民间建筑及该地区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背景等诸多要素。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地域文化的特点其一,地域性。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其二,历史性。地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是文化的沿袭。其三,独特性。地域文化包括独特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其四,稳定性。地域文化世代传承,成为人们乐于接受、保留,一脉相承、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二、未来城市发展

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彰显特色,定位形象,突出风格,体现多元化、现代化,以鲜明、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特色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是一处景观、一个经济空间,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也是一种灵魂。城市建设需要文化建设,需要依赖地域特色,从而体现出城市历史与城市公共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未来城市是引领人们生活的风向标,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离不开人和当地文化,城市与地域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三、地域文化特征与未来城市发展分析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价值观念表现传统文化并加以完善,既能体现现代理念,又可以从某种深度上发现城市独特的个性,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人文特色、地域风貌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方面,设计者可围绕建筑的结构、布局、风格三个方面,保留并进一步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建设城市的形象,表现城市的文化内涵、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1.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独特性和延续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地域文化结合,保持一定的持续发展,强调延续传统,而不是与传统剥离。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建设中重点在于传承文化,保留文化的延续性。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元素不断变化,尽管变化持续发生,城市特性中一些个性与本质的东西仍然得以保留。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要利用暗示与对比强调历史的延续性,通过新的开发体现城市的时代精神。2.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真实性和完整性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要体现真实性和完整性。有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当地的文化,不能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有些在建设中有悖地域文化的本来面目,一味照搬,失去了文化的本真,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可以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给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保留下真实性和完整性。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一般以城市建筑、城市雕塑、街道风格、公共空间设计等形式出现。在设计方面,需要用现代眼光结合传统进行设计。设计者作为生活在城市的人,应该明白城市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方向,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担负起一定的文化责任,不背离地域文化的本来面目,发现其本真,还原其本真,修缮其本真。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实用性和审美性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城市是一个能陶冶人的地方,城市建筑也被称作“凝固的音乐”,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不同地域文化所表现的地域性城市建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人们的精神家园,也体现出一定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社会美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四、意义

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城市内涵与个性的体现。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融入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元素,可以增强群体的本土意识,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化归属感,同时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彰显城市个性,有利于城市文脉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英)马修卡莫纳,(英)史蒂文蒂斯迪尔,(英)蒂姆希斯,(英)泰纳欧克.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马航,张昌娟,刘堃,余磊,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王静.设计改变生活.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李德超,束霞平,卢海栗.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安徽地域文化论文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华东的西北部,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与江苏、浙江相连,西与湖北、河南相接,南与江西为邻,北与山东相依。以下是“安徽地域文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安徽清初属于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清王朝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因当时安庆已成省内政治中心,徽州已成省内商业、经济中心,故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而为省名。安徽简称皖,是因境内皖山而得名。皖山,古称灊山,今称天柱山,在潜山、岳西境内。相传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今潜山地区封了一个伯国,称皖国,山因名皖山。又因安徽建省时的省会所在地安庆属古皖国,所以“皖”便成了安徽的简称。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

“文化”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是“文”与“化”的复合。“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化生、变化、造化。“文化”一词连用出现则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这里,文化的含义是讲文治教化或以文教化,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涵义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个把文化作为一种概念提出来并给它下定义的是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他认为文化是由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群体,就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一般来说,地域文化,也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区域分布,与历史上的自然区域、行政区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地域内文化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进程及其规律,文化的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地域内文化的.分布状态与空间组合特征,地域之间文化的交融、渗透与整合,文化与地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生态剖面,地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等。

三、安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安徽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近来的考古发掘表明,安徽是一块早期人类文明的诞生地,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8年,在繁昌人字洞发现了距今20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最早人类活动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期的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和研究为我国早期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这说明在数百万年以前,安徽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大批出土的新石期时代的文物遗迹,不仅表明当时的渔猎业、饲养业和农业都比较发达,而且在出土文物中,石器的磨光、穿孔、角器的琢磨,陶器上的纹饰,也表现出较高的工艺美术水平,其中,特别是在蚌埠双墩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是迄今为止史前时期最为复杂和完整的刻画符号,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长期的战争给江淮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使得邻近地区的文化在江淮地域交流碰撞,对安徽地区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子思想和老庄的道家学派,标志着安徽文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奠定了这一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西汉时期,安徽文化在继承道家思想和楚辞传统的基础上,获得较大发展,出现了发挥道家思想、同时兼采儒、墨、名、法等各家之长的《淮南子》一书,将道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汉时期,产生了中国早期唯物主义的光辉著作,那就是安徽人桓谭写的《新论》,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了学术思想之外,这一时期,安徽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典型的是东汉末年以庐江地区为背景的《孔雀东南飞》长诗,代表着安徽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水平。

东汉末年,社会发生巨大变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均不同程度地得到继承和发展,并呈自由解放的趋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及其领导的建安文学集团,并造就了“慷慨以任气”的建安文学风骨。这一时期,安徽地区进入了艺术上的春天,各种艺术都生机勃勃,出现了一些杰出的艺术家,特别是安徽的绘画艺术在魏晋时期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如曹髦、戴逵父子等的画作享有盛誉。

隋唐时期,由于安徽地区在先前经历的长期战争,加之远离隋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因此与其他地区文化相比,这一时期的安徽文化发展是有限的,除张籍、李绅、杜荀鹤等为数不多的诗人在文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之外,在学术思想、科学技术以及绘画艺术诸方面则没有引人注目的建树。

由于南宋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文化也随之南下,特别是皖南地区,远离战乱,这对安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宋期间,安徽一地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在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由图经发展而来的方志之学空前发展,文学领域成就卓著,出现了张孝祥、胡仔等较有影响的人物。皖南地区尤其是皖南徽州成为安徽文化最发达地区,成为此后几百年我国学术文化的重镇。

安徽文化的再次兴盛是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形成了安徽两大文化的重心,即以桐城为中心的桐城文派、学派为主体的皖中之学或称之为江北之学,另一就是以戴震为代表的皖南之学,由于其主要成就在经学方面,故又称之为皖派经学。

明中期以后,安徽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皖南的手工业、商业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安徽人的文化创造性空前活跃,在科学技术以及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安徽文化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系列总结性和开创性的成果,将安徽文化推向了历史最高峰。

清朝后期,中国即将步入近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处于新旧交替时期,这一时期的安徽文化,一方面传统的学脉仍在延续,另一方面新的文化因子开始生成,具有鲜明的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安徽文化出现了从相对封闭的古典形态到接受现代文明的艰难转变。安徽境域内古今、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人志士,呈现出群星璀灿的局面,既有洋务运动的先锋李鸿章,又有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胡适与陈独秀,他们在继承安徽文化传统的同时,也为安徽文化注入近代文明的精华,安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攀枝花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论文

攀枝花的地域文化是指在攀枝花这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包括民俗、传统、习惯、生态等在内的文明表现。它在该地域范围内不断地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相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而生生不息并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

1、攀枝花特色地域文化的研究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初,攀枝花还是一个人烟稀少、比较荒凉的不毛之地,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这一地域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座现代化的钢铁之都拔地而起,为攀枝花今天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的“TheBeltandRoad”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攀枝花也顺应历史的潮流,将自身以工矿业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做好“钒钛”和“阳光”两篇“文章”为主,同时正着力把自身打造成“中国的康养胜地和四川南向门户”,以顺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要求。而今恰逢改革开放40年,攀枝花无论在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道路交通或是人们的文化生活、经济收入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攀枝花特色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的形态,它具有该地域的特征和属性,而攀枝花特色地域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它具有攀枝花的地域特征和属性。其主要特点如下:

2·1独特的丧葬文化

攀枝花和西昌同处攀西大裂谷地带,该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其民风民俗、饮食丧葬及民间音乐等都具有鲜明的特征。以丧葬为例,该地域在丧葬制度方面一直有火葬、土葬、悬棺葬以及彝族的向天坟和一种独特的大石坟墓等丧葬方式。不同的族群根据自己丧葬风俗习惯和历史沿革选择不同的丧葬方式且各具特色。

2·2宗教文化呈多样性

由于攀枝花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民族众多,再加上其居民构成方面以移民为主,所以其宗教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在这里不仅有本地彝族民众信奉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而且有我国大部分地区信奉的佛教、道教,还有伊斯x教和藏传佛教,更有远涉重洋而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各种宗教相互并存,和平共处,与该地域其他文化相互融合、兼收并蓄。

2·3移民文化由来已久

在攀枝花的人口变迁中,其居民构成主要以外来移民为主。[1]据史料记载,包括攀枝花在内的攀西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史有:

(1)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长子昌意率部降居雅砻江,是中原文化与攀西本地土著文化的交融。

(2)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就是在攀枝花仁和区的拉鲊渡口。战后一些蜀兵就留在本地和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

(3)元朝初期,铁木儿的蒙古大军大规模的远征西南地区并成建制地留在包括攀西在内的当地屯垦。

(4)20世纪60年代中期,几十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操着各种方言的建设大军响应号召,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攀枝花,这也是攀枝花历史上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对攀枝花的地域文化的形成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4多元文化并存

从历史和地缘因素来看,攀枝花被视为属于攀西经济带和文化圈,根据其民族、居民构成成分以及其地形地势等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多元化。

(1)位于攀西地区的攀枝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大量的人类活动的遗址。其境内的回龙洞古文化遗址是“腊玛古人”的活动遗迹,距今可以追溯到10000至18000年前;在其周边的裂谷南段更有著名的“元谋人”以及更为古老的“蝴蝶人”等。据此彝族学者刘尧江提出了包括攀枝花在内的金沙江流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的学说。

(2)从地缘历史来看,攀枝花的地域文化属于滇蜀文化的交融之地。攀枝花处于川西南和滇西北的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位置,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其历史长河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四川盆地的蜀文化和位于云贵高原的滇文化的影响。

2·5文化成果形式丰富多样

攀枝花由于其文化多元并存,其文化成果形式也丰富多样。其主要文化成果有:

(1)文化团体的成立和文化场地的修建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攀枝花于1966年成立了战鼓文工团并在1999年与市话剧团合并组成了攀枝花市歌舞剧团;2001年在市歌舞剧团乐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攀枝花交响乐团。并相继修建了攀枝花市文化馆、攀枝花市工人文化宫、苴却砚博物馆以及攀枝化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等。这些都为丰富攀枝花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2)文学作品及刊物等成果丰硕。比如1966年的《渡口工人诗歌选》;1973年的《战斗在攀枝花》的报告文学和同年创刊的市级文艺刊物《攀枝花文艺》等。这些文学作品和刊物在一定程度上见证并反映了攀枝花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研究攀枝花特色地域文化的主要目的

研究攀枝花特色地域文化的主要目的在于不仅要对这一地域文化进行完整的记录和传承,更要不断地将它发展和弘扬。在研究过程中要找出它与该地域自身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比如:从本地的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来看还远远不够,应挖掘民间传说、历史文化名人、三线建设者们的故事以及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等与一些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赋予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和长久的生命力。其次,攀枝花的城市管理者们应科学制定攀枝花地域文化的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各区县做到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共同推进攀枝花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攀枝花特色的地域文化,促进本地实体经济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加强攀枝花地域文化与南亚诸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构筑攀枝花的国际声誉和文化软实力,以推动攀枝花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4、结语

为对接“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促进本地域实体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攀枝花应加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明确各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及特色并加强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南向北进”的枢纽作用。认真培育并打造统一开放的区域特色文化市场,将它打造成川西南、滇西北乃至辐射南亚诸国的具有独特的攀枝花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品牌,才能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提高攀枝花的区域经济和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攀枝花大观[M]·北京:中国图书出版社,2007·

[2]傅彦瑜·攀枝花地域文化与壁画发展[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1):41—43

地域文化研究杂志社论文

安徽地域文化论文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华东的西北部,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与江苏、浙江相连,西与湖北、河南相接,南与江西为邻,北与山东相依。以下是“安徽地域文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安徽清初属于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清王朝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因当时安庆已成省内政治中心,徽州已成省内商业、经济中心,故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而为省名。安徽简称皖,是因境内皖山而得名。皖山,古称灊山,今称天柱山,在潜山、岳西境内。相传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今潜山地区封了一个伯国,称皖国,山因名皖山。又因安徽建省时的省会所在地安庆属古皖国,所以“皖”便成了安徽的简称。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

“文化”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是“文”与“化”的复合。“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化生、变化、造化。“文化”一词连用出现则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这里,文化的含义是讲文治教化或以文教化,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涵义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个把文化作为一种概念提出来并给它下定义的是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他认为文化是由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群体,就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一般来说,地域文化,也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区域分布,与历史上的自然区域、行政区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地域内文化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进程及其规律,文化的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地域内文化的.分布状态与空间组合特征,地域之间文化的交融、渗透与整合,文化与地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生态剖面,地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等。

三、安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安徽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近来的考古发掘表明,安徽是一块早期人类文明的诞生地,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8年,在繁昌人字洞发现了距今20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最早人类活动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期的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和研究为我国早期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这说明在数百万年以前,安徽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大批出土的新石期时代的文物遗迹,不仅表明当时的渔猎业、饲养业和农业都比较发达,而且在出土文物中,石器的磨光、穿孔、角器的琢磨,陶器上的纹饰,也表现出较高的工艺美术水平,其中,特别是在蚌埠双墩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是迄今为止史前时期最为复杂和完整的刻画符号,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长期的战争给江淮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使得邻近地区的文化在江淮地域交流碰撞,对安徽地区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子思想和老庄的道家学派,标志着安徽文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奠定了这一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西汉时期,安徽文化在继承道家思想和楚辞传统的基础上,获得较大发展,出现了发挥道家思想、同时兼采儒、墨、名、法等各家之长的《淮南子》一书,将道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汉时期,产生了中国早期唯物主义的光辉著作,那就是安徽人桓谭写的《新论》,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了学术思想之外,这一时期,安徽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典型的是东汉末年以庐江地区为背景的《孔雀东南飞》长诗,代表着安徽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水平。

东汉末年,社会发生巨大变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均不同程度地得到继承和发展,并呈自由解放的趋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及其领导的建安文学集团,并造就了“慷慨以任气”的建安文学风骨。这一时期,安徽地区进入了艺术上的春天,各种艺术都生机勃勃,出现了一些杰出的艺术家,特别是安徽的绘画艺术在魏晋时期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如曹髦、戴逵父子等的画作享有盛誉。

隋唐时期,由于安徽地区在先前经历的长期战争,加之远离隋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因此与其他地区文化相比,这一时期的安徽文化发展是有限的,除张籍、李绅、杜荀鹤等为数不多的诗人在文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之外,在学术思想、科学技术以及绘画艺术诸方面则没有引人注目的建树。

由于南宋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文化也随之南下,特别是皖南地区,远离战乱,这对安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宋期间,安徽一地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在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由图经发展而来的方志之学空前发展,文学领域成就卓著,出现了张孝祥、胡仔等较有影响的人物。皖南地区尤其是皖南徽州成为安徽文化最发达地区,成为此后几百年我国学术文化的重镇。

安徽文化的再次兴盛是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形成了安徽两大文化的重心,即以桐城为中心的桐城文派、学派为主体的皖中之学或称之为江北之学,另一就是以戴震为代表的皖南之学,由于其主要成就在经学方面,故又称之为皖派经学。

明中期以后,安徽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皖南的手工业、商业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安徽人的文化创造性空前活跃,在科学技术以及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安徽文化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系列总结性和开创性的成果,将安徽文化推向了历史最高峰。

清朝后期,中国即将步入近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处于新旧交替时期,这一时期的安徽文化,一方面传统的学脉仍在延续,另一方面新的文化因子开始生成,具有鲜明的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安徽文化出现了从相对封闭的古典形态到接受现代文明的艰难转变。安徽境域内古今、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人志士,呈现出群星璀灿的局面,既有洋务运动的先锋李鸿章,又有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胡适与陈独秀,他们在继承安徽文化传统的同时,也为安徽文化注入近代文明的精华,安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地域文化论文格式范文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地域文化论文,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

摘要 :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一般以建筑、雕塑、街道、空间等形式出现;在设计方面,需要现代结合传统进行设计,确立民族文化自觉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景象,发现其本真,还原其本真,修缮其本真。

关键词:地域文化;未来城市发展;地域性;独特性;真实性;实用性

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个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该区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化的表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地域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民间建筑及该地区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背景等诸多要素。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地域文化的特点其一,地域性。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其二,历史性。地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是文化的沿袭。其三,独特性。地域文化包括独特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其四,稳定性。地域文化世代传承,成为人们乐于接受、保留,一脉相承、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二、未来城市发展

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彰显特色,定位形象,突出风格,体现多元化、现代化,以鲜明、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特色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是一处景观、一个经济空间,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也是一种灵魂。城市建设需要文化建设,需要依赖地域特色,从而体现出城市历史与城市公共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未来城市是引领人们生活的风向标,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离不开人和当地文化,城市与地域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三、地域文化特征与未来城市发展分析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价值观念表现传统文化并加以完善,既能体现现代理念,又可以从某种深度上发现城市独特的个性,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人文特色、地域风貌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方面,设计者可围绕建筑的结构、布局、风格三个方面,保留并进一步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建设城市的形象,表现城市的文化内涵、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1.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独特性和延续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地域文化结合,保持一定的持续发展,强调延续传统,而不是与传统剥离。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建设中重点在于传承文化,保留文化的延续性。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元素不断变化,尽管变化持续发生,城市特性中一些个性与本质的东西仍然得以保留。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要利用暗示与对比强调历史的延续性,通过新的开发体现城市的时代精神。2.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真实性和完整性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要体现真实性和完整性。有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当地的文化,不能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有些在建设中有悖地域文化的本来面目,一味照搬,失去了文化的本真,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可以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给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保留下真实性和完整性。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一般以城市建筑、城市雕塑、街道风格、公共空间设计等形式出现。在设计方面,需要用现代眼光结合传统进行设计。设计者作为生活在城市的人,应该明白城市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方向,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担负起一定的文化责任,不背离地域文化的本来面目,发现其本真,还原其本真,修缮其本真。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实用性和审美性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城市是一个能陶冶人的地方,城市建筑也被称作“凝固的音乐”,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不同地域文化所表现的地域性城市建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人们的精神家园,也体现出一定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社会美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四、意义

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城市内涵与个性的体现。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融入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元素,可以增强群体的本土意识,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化归属感,同时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彰显城市个性,有利于城市文脉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英)马修卡莫纳,(英)史蒂文蒂斯迪尔,(英)蒂姆希斯,(英)泰纳欧克.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马航,张昌娟,刘堃,余磊,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王静.设计改变生活.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李德超,束霞平,卢海栗.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城市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先进城市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上,从整体空间环境、空间布局、独特品质、城市文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构成要素,对济南近年来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域文化、继承、发展、济南

“世界名都大邑之所以能成功地支配了各国的历史,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它们的民族和文明,并把绝大部分流传给后代。”[1]著名规划建筑大师刘易斯?芒福德的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带给城市规划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城市发展继承并延续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前提。在规划建设中,做好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非常重要。本文试以济南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所存在的区域性的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构成地域文化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2]

2、济南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山、水、城交融的整体空间环境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总揽齐鲁,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华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山湖遥遥相望,形成山水相依的城市地理形态和独特的城市空间特色。济南的城市空间特色是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南部是恢廓苍翠的自然山体,中部名泉荟萃、湖光山色,北部是蜿蜒曲折的黄河以及鹊山、华山等众多平地凸起的小山头。

这种山、水、城交融的独特自然景观与济南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形成了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特色。总体来讲,济南大气厚重,具有北方城市粗放的性格;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又赋予了这座城市另一面的景致,城市总是因为有了水而显得清灵俊秀,济南因了浸润在城市肌理中的泉群水系而比普通的北方城市多生出了一股轻盈,有了几分“烟雨江南”的柔美。

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景观资源

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街区共有8处。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包括四门塔、灵岩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历史优秀建筑5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5处;区、县级依法登记保护的`文物328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约1000余处。

“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空间布局

济南古城是在明府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城池四周由护城河围合,面积3。26平方公里。平面布局以其形状不甚规整、四门不对称为特色,加之有天然的泉水和依山建城的独特地理位置,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济南商埠开辟于上世纪初,商埠区的规划和建设是中国城建史上中西合壁的典范。1904年,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振兴民族实业的“自开商埠”便应运而生。百年以来,商埠区的空间格局一直延续下来,揭示了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的序幕。东西并列的古城和商埠,形成济南城市空间演变历史上“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格局。

“泉水文化”的独特品质

泉水是济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得济南自古以来就以泉水丰沛而闻名于世,城市因此有了一个别称“泉城”。甘纯的泉水给城市注入了灵气与活力,赋予了济南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广义讲,泉城文化景观资源应包括“泉水”、“泉城”、“泉村”、“泉文化”等四泉文化景观资源。泉水是四泉文化的核心。济南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众多泉水的形成。济南泉水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数量众多、形态优美、水质优良、文人诗韵等诸多方面。

“包容厚重”的城市文化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东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济南,具有各种文化的兼容性。济南处在西陆东海之间,古文化与今文化之间,城市不大也不小,处于“中庸之道”的状态,这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这样的文化特征就形成了济南厚重朴实,温婉宽容的城市气质。[5]

3、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进展

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情况概述

近年来,济南市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近年来,《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泉城特色标志区规划》、《济南商埠区历史文化城区保护策略研究》等20多项规划研究相继编制完成,大明湖东扩等精品工程相继实施,济南古城区及商埠区保护初见成效。二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定期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专项检查,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是注重提取并形成文化特征符号。例如策划了“天下泉城”、 “守望泉城”等专题片,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征符号。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方面,着力塑造地域文化特征,例如,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东荷西柳“的设计中,就以市花荷花、市树柳树为母题,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四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地域文化特色深入人心。例如,如自2013年起每年8月举办“泉水文化节”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进一步强化了济南泉水之城的地域文化特色。

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工作的不足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济南独特的文化特色资源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有待梳理,在新城区、郊区或者大都市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做得还不够,例如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崖遗址等的宣传推介不够。二是保护与发展实施机制有待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统筹协调。三是市政、交通、财政等专项有待优化。在古城区、商埠区,普遍存在交通拥堵、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不够明确,对大区域文化发展战略重视不够,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有待进一步强化。 3。3济南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与发展的对策措施

基于对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的进展及不足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对历史古迹、文物进行全面排查,做好深入挖掘历史遗存、搜集相关资料,从龙山文化、舜文化、孝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对龙山黑陶、舜耕山、郭氏孝堂山、灵岩寺、齐长城、鹊华秋色图等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努力塑造含蓄内敛、格调清新的新型文明城市。[6]二是创新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实施机制。亟需在市财政、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投融资平台大量投入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同时创建社会融资渠道,引导市场化运作,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共同推动保护改造工作的实施。三是调整优化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延续地域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文化优势,营造宜居环境氛围,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四是积极倡导公众参与。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应充分考虑群众的发展愿望和利益诉求,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其规划、建设工作应在适宜的阶段组织公众进行参与,科学合理决策,选择部分有责任心的企业或个人参与规划实施。

4、结语

伊利尔?沙里宁指出:“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之魂,是城市个性的集中体现。从济南的案例可以看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在前期研究、体制机制、法规建设、规划实施等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绝对是块宝,而且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在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知己知彼、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重视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采取科学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品牌,切实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

白鹿原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是指的关中一代的民俗特点,那里住窑洞有着秦岭的风俗。

白鹿原当中的民俗文化主要就是指当地的一个送人情,而且那民风特别的淳朴。

我认为反映的中国文化是全面而丰富的,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文化方面。这其中,尤以有着漫长的历史沉淀而成的儒家文化为最重要最根本。在作家的笔下,几乎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折射出博大精深而且深入人心的儒家文化。在作家貌似冷峻的叙述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对古老的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对这一文化在历史的发展到一定的时期的个人理解。尽管在叙描的过程中,在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甚至是某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描写当中,也或隐或现的体现了作家对儒家文化糟粕的某些批判和扬弃,但从根本上说,作家更多的是对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儒家文化的一种认同,一种赞颂,并不惜通过某些主观的臆想人为的拔高儒家文化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节中,我们不妨从作品的人物设置、情节的安排以及作家的叙述态度等方面对作品所蕴含的儒家文化作粗浅的探析。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岩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排版一定要遵循学校格式模板要求,否则参考文献、字体间距格式不对,要发回来重改,老师还会说你不认真希望可以帮到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下面对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仅供参考:关于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写作的一点建议作为经济学的学术论文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对于初次接触论文写作的同学来讲可能有些困难,本文就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一点建议,为同学们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供一个参考。(本文选题意义——^_^)一、开题报告写作学校要求开题报告中包含四个部分:选题意义、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和写作进度。现对开题报告各部分的写作的一些要点做出说明。1、选题意义选题意义中要介绍两部分,一是论文研究的背景,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将论文研究内容的现状与重要意义进行阐述,由此引出论文研究内容的重要性;二是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此部分概括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通常可以采用下面的模式来写:本论文研究了×××,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借鉴、参考)。2、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现状部分介绍目前你论文研究的内容已经有哪些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怎样的成果,通常这一部分也可以套用这样的模式: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或本论文研究内容内外开展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专家通过×××认为(提出了)××××;×××专家通过×××认为(提出了)××××;×××专家通过×××认为(提出了)××××。3、论文提纲论文提纲是开题报告的重点内容,在这里显示了你论文研究的初步思路。论文提纲要求具有严格的逻辑性,从头到尾要环环相扣。在开题报告的论文提纲中需要标记你论文的章节结构,就如同教科书目录的章、节、目一般,不需要写出更详细的内容,这个章节结构就显示出你论文的思路。(注意提纲中任何一级标题的字数不要超过20字)。提纲的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本科论文要求比较低,不需要太多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所以一般按着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三段式写作思路进行就行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指通过对你研究内容的现状出发,寻找到不足的地方;分析问题就是你对你发现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论述;解决问题就是在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4、论文写作进度本部分是对于论文写作时间安排的一个预期,估计在大致什么时间能够将论文完成到哪一阶段。这一部分没有什么复杂的,合理安排论文进度进行了,注意论文初稿占用时间要相对长一些,以后修改稿日期间隔可以短一些。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开题报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一、选题意义2005年,我国GDP的56%、社会销售额的59%、税收的46%、出口额的62%和就业的75%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或提供的。然而,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却是极不相称的。并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从直接融资渠道来看,中小企业不具备直接参与证券市场的条件;从间接融资渠道来看,中小企业破产风险大、经营不稳定等因素造成金融机构不愿放贷。2005年,我国中小企业从外界融取的债务资金占全部资金总额的%,较1998年的%下降了5%。然而,作为国民经济的总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里说明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为下面说明选题意义提供铺垫)。本论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提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对我国中小企业顺利融通资金、迅速实现企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我国完善金融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选题的意义被说明,中小企业重要,但融资成问题)。二、研究现状注:这里面加有下划线部分是我的说明,你的开题报告中不需要有。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中小企业和金融市场之间、金融中介之间存在着信息收集、分析和传播方面的障碍。由于存在信息方面的障碍,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融资有规模不经济问题,在债务市场上融资会面临着信贷配给问题。国外学术界对于信贷配给的生成机制有着各种理论解释,其中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 & Weiss,1981)等人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最具影响力。惠特(Whette,1983)信贷配给模型拓展了斯蒂格利茨等人关于借款人为风险厌恶的条件下信贷配给机制的理论。而贝斯特的论文进一步讨论了抵押品在信贷配给中的作用。现代经济相对企业融资结构的研究,是与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1958年提出的M-M定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对称信息理论在企业融资结构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非对称信息理论认为,在金融市场的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产生高昂的交易成本和仅靠竞争性价格无法使市场出清的市场失效。在各种以非对称信息为条件来研究企业融资结构的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融资顺序论”(Pecking order theory )。目前国内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约束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个侧面探讨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有关学者认为,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成因可概括为: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差、资金积累不足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金融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等。而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的观点是: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政策指导和协调,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等。争论之处主要在于是否建立民营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把中小企业放在国家宏观经济的整体框架下,从构建完整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视角,综合地、系统的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三、论文提纲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及现状这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进行介绍,从而能够发现问题所在(一)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分析(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成因分析这里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为解决提供思路(一)企业内部因素(二)企业外部因素(三)基于经典经济理论的融资困境分析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改善的对策建议通过前面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措施(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专门针对企业内部因素提出措施(二)建立配套措施——专门针对企业外部因素提出措施该论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从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出发,探索主要的融资渠道,从而发现问题,中小企业融资存在困难,进而进行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困境。通过对中小企业自身和融资环境考察发现问题处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问题,如破产几率高、经营不稳定、信用等级差、管理不科学等;二是外部环境对中小企业不利,如金融机构的态度、信息不对称和中介机构的缺乏等。发现问题之后,如何解决呢,从经典经济理论出发,论文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式,之后在对策建议部分中,分别针对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提出改进的措施,而这些措施则来源于经典经济理论分析的结果。四、写作进度~ 论文初稿~ 论文二稿~ 论文定稿论文进度安排合理,初稿使用了三个月,第一次修改使用一个月,第二次修改使用半个月,随着论文逐渐成型修改起来越来越容易,时间变短。二、论文写作论文写作是开题报告的延续,要按照开题报告中拟定的写作思路和提纲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书面材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论文的逻辑性,作为经济学论文,注重的是经济分析,因此整个论文内容必须保证前后一致,思维连贯、环环相扣。本部分针对三段式论文写作思路的要点进行说明,为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1、提出(发现)问题部分这一部分的标题通常可以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或×××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实践)作为论文的第一部分,这里主要是介绍论文相关的背景并引出论文要讨论的问题。通常作为一件已经确定的事件、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和问题(如银行上市、证券监管、银行监管等)要在这一部分介绍一下目前发展的现状,并从现状中引出存在的问题,此时注重的是现状的描述,通过的描述引出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对问题仅仅是引出,为下面分析问题做出铺垫,因此描绘要尽可能的少一些。如果论文研究的问题是比较新颖的概念,或还没有出现的事物(如资产证券化等)要在这一部分介绍一下这些新事物的概念、特点、引入的意义,并通过同已有事物做出对比引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本部分的写作方法简单,不存在分析的内容,主要是将现有的情况做出介绍。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对论文进行润色:如以表格的形式将相关的数据列举出来增加论文内容的可信度和将探讨问题的重要性。此外使用图形对新事物进行介绍,如通过操作顺序图说明资产证券化的过程等。2、分析问题部分这一部分的标题可以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一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针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中要详细的分析,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衔接第一部分引出的问题并做出详细分析,另一方面它分析的结果将是第三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的根据,因此本部分可以说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分析的不是问题在那里,而是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例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中分析的不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本身,因为它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不用再分析时候真的存在融资困境,而是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些原因都是以后解决问题时的依据。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到有理有据,所有的分析都是有理论根据或是有证据支持的,否则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就值得怀疑。由于真正的原因大多被表面现象所掩盖,我们很难从复杂的事物中把真实原因找到,所以需要借助一些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这些分析方法在学习课程中已经都学习过了,这里对一些经常使用的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帮助大家做好问题分析。(1)理论分析理论分析就是根据学过的一些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根据某种理论的内容论文研究的内容要想做到某种程度就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而目前的现状是还没有达到它的要求,这就需要对这些没有达到要求的部分进行改进(例如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外部环境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可以使用金融市场学中学过的效率市场假说,当达到有效市场的时候,信息就会充分流动,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消失。由此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提高市场效率,而效率市场理论提供了提高市场效率并最终达到有效市场的基本条件:市场上存有大量证券、可以卖空、交易过程中没有成本。而现在无法做到这一点,为增加市场效率,就应当从这些方面努力。这样,通过学习过的基本理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以使用这些经济学理论作为根据,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对证券投资风险的分析,可以采用马克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或者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2)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指通过相似的事物之间进行对比,寻找研究事物差距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本科论文都是应用研究,研究的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这些事物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进度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通过对比已经成型的事物来分析我们刚刚兴起中存在的问题。如研究亚洲货币一体化,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实施,但已经有了欧元作为先例,因此可以通过对比欧元形成的过程及条件来研究亚洲货币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时候可以一个这样的分析。欧元在实施中所处的环境 亚洲目前的环境条件1条件2 所有条件中不具备的就是我们问题所在,就应当从这些条件入手解决问题。(3)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通过研究数据变动的趋势发现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有时研究的内容变动情况可以成为重要的分析证据,因此可以考虑做出趋势分析,看一下未来研究内容变动的趋势如何。通常做趋势分析可以使用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也可以使用移动平均。例如分析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问题的分析中,通过银行历年来存贷款数据的变化就可以得到储蓄过高的一个重要不利影响,我国银行存款资金利用率太低,存款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例不断增加。年份 储蓄存款余额 各项贷款余额 存/贷(%) 年份 储蓄存款余额 各项贷款余额 存/贷(%)1997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4)相关分析有时论文研究的内容不能直接进行分析, 或者直接分析有些困难,因此可以做相关分析,通过研究一个可以直接考察的内容来间接考察论文研究的内容。简单的相关分析包括做一元线性回归,或者是统计学中的相关系数。比如在做储蓄——投资转化的效率问题的研究,就可以通过相关分析看一下储蓄的增长和投资增长是否具有很大的关联性。(5)模型分析模型分析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寻找问题所在或解决问题的坐在。由于本科论文并不要求具有很大的原创性,因此在分析问题可以借鉴以前学过的一些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在分析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问题上,可以参考MM理论中阐述了一个有关公司投资和融资的定理假设企业投资的收益率为,而在风险等级为k的情况下社会预期收益率为,因此只有当的时候,公司的投资才会发生1。又假设企业以通过发行债务的方式为新项目融通资金,投资项目开始前,X为预期收益,D为债务,企业得市场价值为。可以有企业的市场价值:普通股的市场价值为:以债务融资(I)进行投资后,企业市场价值变为,可以有:普通股的市场价值变为(1)公式(1)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只有在的情况下企业才会去筹集资金并进行投资,而此时满足,即企业的真实投资收益率大于社会预期收益率。第二,企业是否能够获得融资I,关键是的情况能否为投资者所知,即要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使得成为一种真实情况;而是提高市场效率,使得为外界所知。这就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宏观调控,按照效率市场假设的要求逐步提高市场效率;二是在低效率的市场上通过加强中介机构的作用起到促进信息对称的作用。如信用平级机构,贷款担保机构。3、解决问题部分这一部分的标题可以为:××××的对策建议解决问题是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它通过前面对存在问题的详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措施建议。理论上,在第二部分中你论文分析的问题有几个,在提出解决的时候就应用你分析的结果提出几个改进的建议,他们是一一对应的。对策建议的提出是没有限定的,只要能够将提出的问题很好的解决,通过法律上、经济上还是政策上的方法都是可以的。在某些论文中,也可以这一部分作为论文的重点,前面的问题分析简单进行,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早已被众人所知,只是解决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对于这一类问题再着重进行分析已经没有意义啦,所以论文重点就在于如何解决。当论文重点在解决问题部分时,前面说的各种分析方法在这里都可以使用。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一部分作为重点没有固定模式,完全要看论文内容的需要自己决定。但一般都是以分析问题为重点,这也是比较容易写的一种方式。当问题原因早已明了的时候我们采用解决问题作为重点,但这样的写作难度比较大。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论文中作者的观点主要就集中在这一部分,在经济学的论文中提出观点的正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合理,你所提出任观点都要能够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和解释三、论文资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大家肯定要参考一些资料,有的可能还需要一些数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比较容易获得的资料及数据来源。1、CNKI它包括:中国优秀期刊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等,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现成的文章资料。我们所研究的论文内容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这些论文及文章都可以作为参考内容。我校图书馆已经购买了该图书馆的使用权,登陆我校图书馆就可以查看,记住只能在学校内部上网使用(它限制IP),但可以下载。此外查看该网站的文章需要专门软件,要使用Cajviewer或Adobe reader。此外我校图书馆还购买了很多其它数字资源,都可以进行利用,这里不特别说明了。2、政府及金融机构门户网站由于我们的论文大都是金融学的内容,所有到一些政府及金融机构的门户网站都可以找到。比较常用的包括:国家统计局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业协会各个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并且在这些门户网站也会有他们内部的人员撰写的一些论文,这些论文可以供我们参考。通常这些论文的好处在于由于他们占有数据资料比较齐全,分析也集中在这些方面,对于我们占有数据较少的人来说,这些数据都是非常有用的。3、书店、学校图书馆没说的,相关的书籍文献是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祝大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长春税务学院金融系 李晓冬

  • 索引序列
  • 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 地域文化课题研究论文
  • 有关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 地域文化研究杂志社论文
  • 白鹿原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