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
1.《山海经》研究
2.中西神话比较研究
3.《诗经》及其作品研究
4.《左传》及其作品研究
5.《左传》《国语》比较研究
6.《国语》成书探源
7.试论《战国策》的时代特色
8.楚辞与屈原研究
9.《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
10.孔子作《春秋》考论
11.《孟子》探微
12.庄老比较研究
13.《庄子》新探
14.《史记》及其作品研究
15.《史》《汉》比较论
16.《汉乐府》新探
17.试论《古诗十九首》在比兴手法上的创新
18.从元代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演变
19.《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
20.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21.论《西游记》中的妖魔
22.孙悟空形象之我见
23.谈《红楼梦》人物塑造中的衬托手法
24.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小说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
25.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
26.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
27.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28.论鸳鸯与晴雯
2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30.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小姐形象
3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及其特色
32.白居易讽谕诗的价值及的特色
33.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词之创作论
34.《水浒传》的传奇性之我见
35.晚唐五代词风格论
36.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及得失论
37.《桃花扇》人物论
38.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
39.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
40.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
41.试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
42.试分析《水浒传》中三个英雄女性与三个反面女性在写法上的异同
43.试分析《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及宋江杀李逵的悲剧特色
44.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与死亡观的冲突
45.试分析《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诸葛亮形象所用的创作手法
46.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性格悲剧及其对蜀汉形势之影响
47.试论“异质同构”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48.比较分析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相同题材中女性形象之不同点
49.试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性
50.试论关汉卿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化
51.试分析元散曲创作与元杂剧创作在语言上的异同
52.试分析李渔“十部传奇九相思”对明清传奇创作题材选择上的概括性
53.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崔张爱情与《牡丹亭》中杜柳爱情之异同
54.试论汤显祖传奇创作中“生”角的类型化现象
55.试论《长生殿》中背景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补充效果
56.试分析洪升创作《桃花扇》时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手法
57.试比较分析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创作中人物道白的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
1.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2.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3.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
4.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5.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6.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
7.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8.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9.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10.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
11.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12.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
13.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14.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15.废名小说艺术论
16.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17.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18.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19.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20.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21.《围城》新论
22.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23.《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24.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
25.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26.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
27.冰心“小诗”简论
28.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29.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30.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31.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32.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33.巴金《寒夜》新论
34.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35.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6.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37.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
38.五四文学社团研究。
39.鲁迅作品研究。
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研究。
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研究。
42.茅盾作品研究。
43.巴金作品研究。
44.老舍作品研究。
45.曹禺剧作研究。
46.沈从文作品研究。
47.张爱玲作品研究。
48.解放区文学研究。
49.赵树理作品研究。
50.郭沫若作品研究。
51.戴望舒诗作研究。
52.艾青诗作研究。
53.闻一多诗作及诗论研究。
二十世纪小说的变迁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怎么选呢?应该选择那个方向的?同学们,以下是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哦!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选题范围【1】
说 明
1.所列选题均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提出,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以利于形成观点;
3.专题写作教材中有论文范文,可作参考;
4.毕业论文还有更具体安排。
一、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普通话语音研究
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词典释义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形词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成语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三、古代汉语方面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论余秋雨的散文
论余华的小说
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舒婷诗作简析
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五、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孔子与《诗经》
《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
《诗经》与楚辞比较论
楚文化与楚辞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出山水、田园)
中唐山水田园诗(可任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李白山水诗研究
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
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
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
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琵琶行》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汪道昆之短剧
徐渭的《四声猿》
汤显祖
孟称舜
沈自徵之剧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地塑造
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
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论孙悟空形象)
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六、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论《日瓦戈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七、中国古代文论方面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学自觉”说新探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八、西方文论方面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论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
贺拉斯《拾遗》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比较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价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议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从叔本华到尼采
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
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九、比较文学方面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
钱钟书论“通感”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十、美学方面
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美感特征简析
论审美想象
论悲剧与崇高
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指导【2】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现实题材相和构思小说的创作基调和艺术风格
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或者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创作题材的变化
从《阿Q正传》、《示众》等作品来谈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就《在酒楼上》的描写文字,解说“鲁迅气氛”的创造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鲁迅小说中“黑色家族”的创造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茅盾《子夜》的史诗性和社会剖析特点
论曹禺《雷雨》中人物形象的新认识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
论《雷雨》中蘩漪与《日出》中的陈白露形象比较
从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的层面,探讨《骆驼祥子》的创作视点和艺术深度
试论曹禺笔下的妇女形象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他笔下的两个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从诗化小说和语言的角度,看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及牧歌情调
从少数民族作家的角度,探讨老舍、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底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都市题材和湘西题材的特点
张爱玲小说对人生的观察角度和艺术视点
论张爱玲的《金锁记》及曹七巧形象
《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人物形象与艺术格局之异同
论张爱玲女性题材的特点
汪曾祺的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论张爱玲女性题材与王安忆女性题材的比较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都市与女性的关系
建议不要搞那些都写烂了的,什么余华的《兄弟》呀,鲁迅呀,张爱玲啊啥啥啥的。可以写写路遥啊,什么其他的。以下找了一点做例子,但是看了一下都不是很有新意,你可能还得靠自己找,选择自己熟悉的作家,最好找那种作品少一点的,不然你全部看下来要看累死了,尽管你可以选择只写他的一部作品,但是里面肯定是有对照研究的,你就不得不去把他的东西都看完……累死……还是和你的导师商量一下吧,不过你最好有自己的兴趣点,这样才好给你建议。 郁达夫小说的欲望主题 闻一多诗歌的唯美主义特征 《骆驼祥子》中的个人主义观念 论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 穆旦诗歌的悖论特征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写作(可以自己选择女作家作品) 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叙事 九十年代的文化现象研究 十七年小说的叙事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有关《围城》的研究 有关白先勇的研究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内容和艺术形象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以某位女作家为例 论丁玲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王小波小说,杂文研究
是 追问: 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什么题目才好啊,帮忙哦,拜托了
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重点是结论、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以供读者检索。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另起一行,可以引用。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完整,要求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推广。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 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字数少可几十字,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精。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排在“提要”的左下方,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十月》、《人民文学》、《星火·中短篇小说》、《文学评论》、《文史精华》、《青年文摘》《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小说月报》
论《家》与《红楼梦》的思想倾向 论《家》中的妇女形象 觉新论 论《寒夜》的悲剧艺术 老舍的幽默与“黑色幽默” 老舍作品与京者文化
没有花个几千块没人帮你写的,晚上有专门收费帮人写论文的,找找!写好一篇论文不容易的
1、可以报考教育类的学科教学(语文)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都是培养师资,学科教学是专硕,课程与教学论是学硕。 2、一般都是师范大学招生,建议先选学校,然后去学校官网查看专业目录。当然报考文学类的专业也一样可以做高中语文老师。
题目:《现代小说中的乡土民间世界 ------以许钦文、沈从文、赵树理为中心》 提纲:一、乡土民间:审视现代小说的新视角 1、概念阐述 2、乡土民间的特征 3、现代小说中的乡土民间因素 二、乡土民间:在现代小说中的表现形态 这部分拟从许、沈、赵小说中表现出的乡土民间的共性与个性来阐述。 1、同质(民风民俗、乡土语言、原始生存欲等,还需进一步扩展) 2、异质 a.以许钦文为例—批判的对象、启蒙的对象 b.以赵树理为例—立足民间,从民间内部表现民间,主流意识形态忽视了民间自身的审美价值,一味以行政命令干扰作家 的创作,后导致作家创作的萎缩。 c.以沈从文为例—自觉的审美意识形态(虽然是记忆中的、浪漫的乡土民间,有着作家个人浓郁的情感想象的因素,与现实的自在民间文化空间并不完全相同,但却透露着民间文化形态的某种情韵。) 三、知识分子介入乡土民间的方式(或者改为作家的写作姿态)这部分主要承接第2章回答了为什么乡土民间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形态不一样) 1、民间叙述(主要是立足民间,从民间内部自发的去表现民间世界的审美意识)如沈从文、赵树理 2、知识分子叙述(知识分子叙事,往往是以居高临下的启蒙姿态或外在“民间”的立场去审视民间,对民间的批判或者歌颂都与知识分子已有的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密切相关。)如许钦文 四、乡土民间在现代小说中的价值
文学类的学得不好就可有可无,所以你在学校最重要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那所学校好,当然的越有名的越好,就这社会现实。
姐我自己的都没写好。。。真不好意思了,,,这个东东还是你自己写比较好啊!毕竟是你毕业不是别人。。。。。。用心写了,就一定会有人欣赏!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一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由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久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所把持。金旺和兴旺这两个形象说明:农村的基础政权中只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造福于人民。但作品也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某些农民意识,诸如对于三仙姑形象的丑化,特别是对她的穿着的嘲讽性描写,都显示了作者对女性的贬抑态度。 这部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这主要表现在: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煮划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造成结构的严密。特别是大结局的“大团圆”符合中国民间的喜剧欣赏习惯。戏剧性强,情节出现多次逆转。在人物塑造上,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的概叙 (1)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新颖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描写的人物是地道的中国农民,所写的事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和特色。 (2)语言是真正的群众语言,朗朗上口,并富于幽默感。 故事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3)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创造了“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赵树理“评书体”小说大量运用经过加工提炼的群众口语进行叙述、描写,沿袭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结构特点,讲究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又摒弃传统章回体的形式框架,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放到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例如《李有才板话》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所创造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新生面。后来人们把这一群体的作家,形象而友善地称为“山药蛋派”,赵树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当然的领袖。赵树理是继鲁迅、郭沫若、茅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一位大师级人物;“山药蛋文学流派”已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乡土文学品牌”;“农民化的文学范式”和口语化的“工农语言文体”给文学语言注入新鲜活力:《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独具特色的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农村题材小说,填补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空白。 为了实现写好农村、农民的诺言,赵树理坚守“乡土文摊”作家纯朴的本色,从不以大作家自居。他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作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一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两三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他还说:“中国的文坛太高,普通群众攀不上去。希望是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因为那些欧化的长句子,干枯而深奥的叙述,各种古怪的表现形式和毫无生活内容的作品,在农村农民中间根本没有市场。” 《李有才板话》是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一力作,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大胆地把传统小说里的“诗话”变异成了通俗的“板话”。把说诗的人叫做“板人”,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为读者奉献出了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富有生活情趣的经典之作。 《李有才板话》描写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毛泽东《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期间,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以防豪绅地主把持政权。”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太行山区一个村庄叫闫家山,闫家山村里的“闫恒元派”就属于民主政权要专政的对象,他们把持“闫家山”政权多年。村长闫恒元下了台退居在幕后,由侄儿闫喜富继续干村长抛头露面。他们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还利用种种手段取了“模范村”的荣誉。而老槐底下的“老字辈”“小字辈”们祖祖辈辈受尽了西头“闫恒元派”的欺压。对于这一部作品,各研究专家和文学大师都对其赞赏有加。董大中先生说:赵树理是一位艺术形式的革新家,《李有才板话》是他在文学民族化上的重大贡献。郭沫若、茅盾等大师都有中肯的评论。 赵树理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与新的时代,新的群众相结合,创作成就卓著的人民作家。他为我国的文学宝库留下了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文学作品,他的创作主张和人格魅力影响了我们许多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他是中国作家的一面旗帜。不管是思想意义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资源。在今天,我们可以是先锋的、现代的,但一定是要民族化的、中国化的。我们一定要寻求一种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和中国作风,而赵树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应当说,赵树理代表了一种深刻影响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思潮。” 赵树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甘守“文摊”作家的寂寞,决不攀“文坛”,他能身体力行,多才多艺,他会唱上党梆子,同时能拨弄好几样乐器,嘴打梆子还不误唱,创作了很多“群众喜欢看”“时代起作用”的优秀作品。这一切都深刻地映照出这一位人民艺术家崇高的文学精神和文学原创精神的追求。值此百年之际,我们怀念赵树理,像赵树理那样真切地关注人性,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常态,关注和思索时代最重大、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关注民族命运,更要关注活文化,要发挥文学艺术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的歌手”①。全国解放后,赵树理依然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从事创作,继续长期深入农村、熟悉农村生活,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一切从生活真实出发。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一九六二年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与会同志一致赞扬了赵树理创作中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邵荃麟说:“这个会上,对赵树理同志谈得很多,有人认为前两年对他评价低了,这次要给以翻案。为什么称赞老赵?因为他写了长期性、艰苦性。现在看来,他是看得更深刻些。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这里正确而中肯地指明了建国后赵树理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创作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生活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一些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重视。可以说,赵树理作品中描写的生活是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登记》、《求雨》等作品,以欢快的笔调真实反映解放初期农村新、旧思想的消长;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赵树理的《三里湾》,既真实描写农业社在解放生产力、增加农民集体财富方面的优越性,说明合作化的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又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艰巨性,深刻提出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改造农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最为难得的是五十年代末期,赵树理面对农村经济被破坏的严重局面,表现了一位艺术家可贵的勇气和责任心,从《锻炼锻炼》到《卖烟叶》,仍然坚持描写他在生活中所真实感受到的东西,不说假话,不对生活作浮夸、虚假的描叙。同时还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提倡实干精神,批判资本主义势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关心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揭示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等等。这就使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同类作品中极为少见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翻开赵树理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形象,这些人物无论从年龄、性别、个性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赵树理自觉地克服创作中“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而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①的毛病,在塑造先进农民形象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努力。《三里湾》中那群性格各异的办社积极分子,比《李有才板话》中斗争地主的积极分子“小”字辈们,形象要充实得多。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成功地创造了老农中的先进分子陈秉正的形象。这个由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升华出来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凝集了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劳动的无比光荣感。他比之于赵树理笔下的青年先进农民形象要饱满得多,但又显得可亲可爱,而不是生活在云端里的完人。在赵树理创造的人物画廊里,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农村中背着这样那样历史包袱的中间、落后人物,那些带有绰号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行为具体证明了毛泽东所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伟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镜子的作用。小飞蛾的形象促使解放初期千千万万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农村妇女摆脱精神枷锁而觉醒;范登高、糊涂涂、小腿疼、吃不饱以及投机倒把分子贾鸿年等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将使广大农民引为鉴戒。 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又一特色。首先由于作者熟悉农村,作品中描写的人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其次是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以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习惯为基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 赵树理的语言是真正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茅盾曾说:“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断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凭它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何在?在于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①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不够饱满,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新一代农民,由于作家对他们的了解不象对老农民那样深入,塑造形象时往往缺少细致的有感情的描写,致使这些形象缺少内在的艺术魅力,《三里湾》中的范灵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赵树理注意吸收与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在积极吸收外国优秀作品艺术技巧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尚嫌不足,这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更快、更大的提高。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的歌手”①。全国解放后,赵树理依然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从事创作,继续长期深入农村、熟悉农村生活,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一切从生活真实出发。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一九六二年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与会同志一致赞扬了赵树理创作中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邵荃麟说:“这个会上,对赵树理同志谈得很多,有人认为前两年对他评价低了,这次要给以翻案。为什么称赞老赵?因为他写了长期性、艰苦性。现在看来,他是看得更深刻些。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这里正确而中肯地指明了建国后赵树理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创作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生活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一些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重视。可以说,赵树理作品中描写的生活是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登记》、《求雨》等作品,以欢快的笔调真实反映解放初期农村新、旧思想的消长;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赵树理的《三里湾》,既真实描写农业社在解放生产力、增加农民集体财富方面的优越性,说明合作化的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又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艰巨性,深刻提出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改造农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最为难得的是五十年代末期,赵树理面对农村经济被破坏的严重局面,表现了一位艺术家可贵的勇气和责任心,从《锻炼锻炼》到《卖烟叶》,仍然坚持描写他在生活中所真实感受到的东西,不说假话,不对生活作浮夸、虚假的描叙。同时还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提倡实干精神,批判资本主义势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关心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揭示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等等。这就使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同类作品中极为少见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翻开赵树理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形象,这些人物无论从年龄、性别、个性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赵树理自觉地克服创作中“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而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①的毛病,在塑造先进农民形象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努力。《三里湾》中那群性格各异的办社积极分子,比《李有才板话》中斗争地主的积极分子“小”字辈们,形象要充实得多。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成功地创造了老农中的先进分子陈秉正的形象。这个由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升华出来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凝集了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劳动的无比光荣感。他比之于赵树理笔下的青年先进农民形象要饱满得多,但又显得可亲可爱,而不是生活在云端里的完人。在赵树理创造的人物画廊里,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农村中背着这样那样历史包袱的中间、落后人物,那些带有绰号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行为具体证明了毛泽东所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伟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镜子的作用。小飞蛾的形象促使解放初期千千万万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农村妇女摆脱精神枷锁而觉醒;范登高、糊涂涂、小腿疼、吃不饱以及投机倒把分子贾鸿年等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将使广大农民引为鉴戒。 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又一特色。首先由于作者熟悉农村,作品中描写的人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其次是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以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习惯为基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 赵树理的语言是真正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茅盾曾说:“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断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凭它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何在?在于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①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不够饱满,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新一代农民,由于作家对他们的了解不象对老农民那样深入,塑造形象时往往缺少细致的有感情的描写,致使这些形象缺少内在的艺术魅力,《三里湾》中的范灵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赵树理注意吸收与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在积极吸收外国优秀作品艺术技巧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尚嫌不足,这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更快、更大的提高。
我想这个问题要从文学史的各个层面去回答,还要结合赵树理的作品。比如从地域的角度,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他的创作体裁三个角度结合作品去分析。此外还要注重赵树理对于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如果做起来的话,怎么也要1、2千字。简单单的百度回答,并不完全解决问题
赵树理(1906一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由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久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所把持。金旺和兴旺这两个形象说明:农村的基础政权中只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造福于人民。但作品也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某些农民意识,诸如对于三仙姑形象的丑化,特别是对她的穿着的嘲讽性描写,都显示了作者对女性的贬抑态度。 这部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这主要表现在: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煮划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造成结构的严密。特别是大结局的“大团圆”符合中国民间的喜剧欣赏习惯。戏剧性强,情节出现多次逆转。在人物塑造上,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的概叙 (1)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新颖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描写的人物是地道的中国农民,所写的事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和特色。 (2)语言是真正的群众语言,朗朗上口,并富于幽默感。 故事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3)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创造了“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赵树理“评书体”小说大量运用经过加工提炼的群众口语进行叙述、描写,沿袭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结构特点,讲究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又摒弃传统章回体的形式框架,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放到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例如《李有才板话》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所创造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新生面。后来人们把这一群体的作家,形象而友善地称为“山药蛋派”,赵树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当然的领袖。赵树理是继鲁迅、郭沫若、茅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一位大师级人物;“山药蛋文学流派”已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乡土文学品牌”;“农民化的文学范式”和口语化的“工农语言文体”给文学语言注入新鲜活力:《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独具特色的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农村题材小说,填补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空白。 为了实现写好农村、农民的诺言,赵树理坚守“乡土文摊”作家纯朴的本色,从不以大作家自居。他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作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一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两三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他还说:“中国的文坛太高,普通群众攀不上去。希望是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因为那些欧化的长句子,干枯而深奥的叙述,各种古怪的表现形式和毫无生活内容的作品,在农村农民中间根本没有市场。” 《李有才板话》是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一力作,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大胆地把传统小说里的“诗话”变异成了通俗的“板话”。把说诗的人叫做“板人”,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为读者奉献出了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富有生活情趣的经典之作。 《李有才板话》描写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毛泽东《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期间,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以防豪绅地主把持政权。”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太行山区一个村庄叫闫家山,闫家山村里的“闫恒元派”就属于民主政权要专政的对象,他们把持“闫家山”政权多年。村长闫恒元下了台退居在幕后,由侄儿闫喜富继续干村长抛头露面。他们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还利用种种手段取了“模范村”的荣誉。而老槐底下的“老字辈”“小字辈”们祖祖辈辈受尽了西头“闫恒元派”的欺压。对于这一部作品,各研究专家和文学大师都对其赞赏有加。董大中先生说:赵树理是一位艺术形式的革新家,《李有才板话》是他在文学民族化上的重大贡献。郭沫若、茅盾等大师都有中肯的评论。 赵树理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与新的时代,新的群众相结合,创作成就卓著的人民作家。他为我国的文学宝库留下了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文学作品,他的创作主张和人格魅力影响了我们许多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他是中国作家的一面旗帜。不管是思想意义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资源。在今天,我们可以是先锋的、现代的,但一定是要民族化的、中国化的。我们一定要寻求一种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和中国作风,而赵树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应当说,赵树理代表了一种深刻影响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思潮。” 赵树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甘守“文摊”作家的寂寞,决不攀“文坛”,他能身体力行,多才多艺,他会唱上党梆子,同时能拨弄好几样乐器,嘴打梆子还不误唱,创作了很多“群众喜欢看”“时代起作用”的优秀作品。这一切都深刻地映照出这一位人民艺术家崇高的文学精神和文学原创精神的追求。值此百年之际,我们怀念赵树理,像赵树理那样真切地关注人性,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常态,关注和思索时代最重大、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关注民族命运,更要关注活文化,要发挥文学艺术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1)第一个真正出身于无产阶级的作家(因为鲁迅、茅盾、巴金等现代大家都是从没落的旧式家庭走出来的)。(2)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内容大众化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在此以前的作品很少把农民作为歌颂对象,大多数文学作品只是暴露其落后、麻木、受压迫的一面;而且这些作品都是以知识分子的笔写农民,多少有些“失真”)。(3)最早描写解放区农民生活风貌的作家之一(因为在40年代前根本没有“解放区”这样的字眼)。上述三点,都是文学发展与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需要自己的文学家与艺术家。当然,今天我们评价赵树理,不得不承认他身上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打着政治的烙印,我们不能片面抬高赵树理的文学地位,但是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不容抹杀的。
赵树理(1906一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由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久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所把持。金旺和兴旺这两个形象说明:农村的基础政权中只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造福于人民。但作品也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某些农民意识,诸如对于三仙姑形象的丑化,特别是对她的穿着的嘲讽性描写,都显示了作者对女性的贬抑态度。 这部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这主要表现在: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煮划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造成结构的严密。特别是大结局的“大团圆”符合中国民间的喜剧欣赏习惯。戏剧性强,情节出现多次逆转。在人物塑造上,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的概叙 (1)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新颖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描写的人物是地道的中国农民,所写的事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和特色。 (2)语言是真正的群众语言,朗朗上口,并富于幽默感。 故事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3)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创造了“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赵树理“评书体”小说大量运用经过加工提炼的群众口语进行叙述、描写,沿袭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结构特点,讲究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又摒弃传统章回体的形式框架,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放到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例如《李有才板话》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所创造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新生面。后来人们把这一群体的作家,形象而友善地称为“山药蛋派”,赵树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当然的领袖。赵树理是继鲁迅、郭沫若、茅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一位大师级人物;“山药蛋文学流派”已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乡土文学品牌”;“农民化的文学范式”和口语化的“工农语言文体”给文学语言注入新鲜活力:《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独具特色的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农村题材小说,填补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空白。 为了实现写好农村、农民的诺言,赵树理坚守“乡土文摊”作家纯朴的本色,从不以大作家自居。他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作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一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两三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他还说:“中国的文坛太高,普通群众攀不上去。希望是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因为那些欧化的长句子,干枯而深奥的叙述,各种古怪的表现形式和毫无生活内容的作品,在农村农民中间根本没有市场。” 《李有才板话》是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一力作,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大胆地把传统小说里的“诗话”变异成了通俗的“板话”。把说诗的人叫做“板人”,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为读者奉献出了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富有生活情趣的经典之作。 《李有才板话》描写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毛泽东《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期间,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以防豪绅地主把持政权。”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太行山区一个村庄叫闫家山,闫家山村里的“闫恒元派”就属于民主政权要专政的对象,他们把持“闫家山”政权多年。村长闫恒元下了台退居在幕后,由侄儿闫喜富继续干村长抛头露面。他们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还利用种种手段取了“模范村”的荣誉。而老槐底下的“老字辈”“小字辈”们祖祖辈辈受尽了西头“闫恒元派”的欺压。对于这一部作品,各研究专家和文学大师都对其赞赏有加。董大中先生说:赵树理是一位艺术形式的革新家,《李有才板话》是他在文学民族化上的重大贡献。郭沫若、茅盾等大师都有中肯的评论。 赵树理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与新的时代,新的群众相结合,创作成就卓著的人民作家。他为我国的文学宝库留下了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文学作品,他的创作主张和人格魅力影响了我们许多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他是中国作家的一面旗帜。不管是思想意义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资源。在今天,我们可以是先锋的、现代的,但一定是要民族化的、中国化的。我们一定要寻求一种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和中国作风,而赵树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应当说,赵树理代表了一种深刻影响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思潮。” 赵树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甘守“文摊”作家的寂寞,决不攀“文坛”,他能身体力行,多才多艺,他会唱上党梆子,同时能拨弄好几样乐器,嘴打梆子还不误唱,创作了很多“群众喜欢看”“时代起作用”的优秀作品。这一切都深刻地映照出这一位人民艺术家崇高的文学精神和文学原创精神的追求。值此百年之际,我们怀念赵树理,像赵树理那样真切地关注人性,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常态,关注和思索时代最重大、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关注民族命运,更要关注活文化,要发挥文学艺术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再结合他的生平、时代背景就可写出论文了。论文参考: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的歌手”①。全国解放后,赵树理依然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从事创作,继续长期深入农村、熟悉农村生活,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一切从生活真实出发。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一九六二年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与会同志一致赞扬了赵树理创作中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邵荃麟说:“这个会上,对赵树理同志谈得很多,有人认为前两年对他评价低了,这次要给以翻案。为什么称赞老赵?因为他写了长期性、艰苦性。现在看来,他是看得更深刻些。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这里正确而中肯地指明了建国后赵树理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创作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生活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一些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重视。可以说,赵树理作品中描写的生活是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登记》、《求雨》等作品,以欢快的笔调真实反映解放初期农村新、旧思想的消长;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赵树理的《三里湾》,既真实描写农业社在解放生产力、增加农民集体财富方面的优越性,说明合作化的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又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艰巨性,深刻提出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改造农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最为难得的是五十年代末期,赵树理面对农村经济被破坏的严重局面,表现了一位艺术家可贵的勇气和责任心,从《锻炼锻炼》到《卖烟叶》,仍然坚持描写他在生活中所真实感受到的东西,不说假话,不对生活作浮夸、虚假的描叙。同时还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提倡实干精神,批判资本主义势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关心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揭示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等等。这就使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同类作品中极为少见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翻开赵树理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形象,这些人物无论从年龄、性别、个性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赵树理自觉地克服创作中“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而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①的毛病,在塑造先进农民形象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努力。《三里湾》中那群性格各异的办社积极分子,比《李有才板话》中斗争地主的积极分子“小”字辈们,形象要充实得多。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成功地创造了老农中的先进分子陈秉正的形象。这个由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升华出来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凝集了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劳动的无比光荣感。他比之于赵树理笔下的青年先进农民形象要饱满得多,但又显得可亲可爱,而不是生活在云端里的完人。在赵树理创造的人物画廊里,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农村中背着这样那样历史包袱的中间、落后人物,那些带有绰号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行为具体证明了毛泽东所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伟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镜子的作用。小飞蛾的形象促使解放初期千千万万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农村妇女摆脱精神枷锁而觉醒;范登高、糊涂涂、小腿疼、吃不饱以及投机倒把分子贾鸿年等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将使广大农民引为鉴戒。 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又一特色。首先由于作者熟悉农村,作品中描写的人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其次是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以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习惯为基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 赵树理的语言是真正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茅盾曾说:“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断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凭它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何在?在于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①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不够饱满,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新一代农民,由于作家对他们的了解不象对老农民那样深入,塑造形象时往往缺少细致的有感情的描写,致使这些形象缺少内在的艺术魅力,《三里湾》中的范灵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赵树理注意吸收与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在积极吸收外国优秀作品艺术技巧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尚嫌不足,这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更快、更大的提高。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的歌手”①。全国解放后,赵树理依然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从事创作,继续长期深入农村、熟悉农村生活,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一切从生活真实出发。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一九六二年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与会同志一致赞扬了赵树理创作中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邵荃麟说:“这个会上,对赵树理同志谈得很多,有人认为前两年对他评价低了,这次要给以翻案。为什么称赞老赵?因为他写了长期性、艰苦性。现在看来,他是看得更深刻些。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这里正确而中肯地指明了建国后赵树理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创作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生活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一些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重视。可以说,赵树理作品中描写的生活是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登记》、《求雨》等作品,以欢快的笔调真实反映解放初期农村新、旧思想的消长;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赵树理的《三里湾》,既真实描写农业社在解放生产力、增加农民集体财富方面的优越性,说明合作化的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又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艰巨性,深刻提出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改造农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最为难得的是五十年代末期,赵树理面对农村经济被破坏的严重局面,表现了一位艺术家可贵的勇气和责任心,从《锻炼锻炼》到《卖烟叶》,仍然坚持描写他在生活中所真实感受到的东西,不说假话,不对生活作浮夸、虚假的描叙。同时还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提倡实干精神,批判资本主义势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关心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揭示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等等。这就使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同类作品中极为少见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翻开赵树理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形象,这些人物无论从年龄、性别、个性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赵树理自觉地克服创作中“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而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①的毛病,在塑造先进农民形象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努力。《三里湾》中那群性格各异的办社积极分子,比《李有才板话》中斗争地主的积极分子“小”字辈们,形象要充实得多。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成功地创造了老农中的先进分子陈秉正的形象。这个由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升华出来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凝集了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劳动的无比光荣感。他比之于赵树理笔下的青年先进农民形象要饱满得多,但又显得可亲可爱,而不是生活在云端里的完人。在赵树理创造的人物画廊里,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农村中背着这样那样历史包袱的中间、落后人物,那些带有绰号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行为具体证明了毛泽东所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伟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镜子的作用。小飞蛾的形象促使解放初期千千万万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农村妇女摆脱精神枷锁而觉醒;范登高、糊涂涂、小腿疼、吃不饱以及投机倒把分子贾鸿年等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将使广大农民引为鉴戒。 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又一特色。首先由于作者熟悉农村,作品中描写的人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其次是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以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习惯为基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 赵树理的语言是真正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茅盾曾说:“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断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凭它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何在?在于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①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不够饱满,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新一代农民,由于作家对他们的了解不象对老农民那样深入,塑造形象时往往缺少细致的有感情的描写,致使这些形象缺少内在的艺术魅力,《三里湾》中的范灵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赵树理注意吸收与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在积极吸收外国优秀作品艺术技巧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尚嫌不足,这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更快、更大的提高。
就是很平实、乡村气息
第三极神性写作又称第三极文学运动,酝酿于2002至2004年,以第三代诗人理论家刘诚2004年10月30日发表长篇诗学论文《后现代主义神话的终结——2004’中国诗界神性写作构想》在中国诗歌界率先提出“神性写作构想”为标志;“第三极”作为一个文学概念,最早见于刘诚为《刘诚网络文学作品》所写的总序——《神性写作:在诗歌的第三极》。2006年8月26日,刘诚发起创立第三极神性写作诗派,创办了大型文学民刊《第三极》。刘诚认为,诗到神性为止,神性以外没有诗歌;神性写作就是以神性为惟一背景的写作。神性写作在第三极诗学理论中处在核心位置,是第三极文学运动的总的诗学。神性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人性中最高尚、最通神、最接近神的位置、并且放射光辉的那个部分。神性写作不是神话写作、宗教写作,也不是对诗歌题材的硬性规定,而是对诗歌题材边界的全面突破和超越,是神性在所有题材的沉思与游走和对所有诗歌题材的诗性处理。刘诚断言,当代诗歌中的所有问题,都是把诗歌的头颅强行按低的结果。第三极神性写作守望人类终极价值,在反文化、反价值、反英雄、反崇高、反宏大叙事竞成时尚的后现代主义背景下,不惮于以人类精神护法的姿态强势出场,与第三代诗歌运动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兽性写作正面冲突和全面对立,强调写作的道德背景,强调写作为时代负责,让写作以王者的气度,统领起生活中所有的正面力量。由于这些诗学主张极其鲜明和强势,刘诚被网友称为“当代诗界唯一上半身诗人”。其写作理念,目前主要体现于《后现代主义神话的终结——2004’中国诗界神性写作构想》(刘诚)、《第三极文学运动宣言》(刘诚执笔)、《神性写作:为万物立言——第三极极运动诗学根本问题再思考》(刘诚)、《刘诚访谈录:重返天堂之门——从神性写作到第三极文学运动》(访谈主持:白鸦)等诗学理论文献。第三极文学的基本标准是,向上、尖锐、有益。第三极文学运动的策略是:自我建构、自我阐释,长期存在、独立成史。代表诗人:刘诚、十品、董辑、老巢、安琪、施玮、寒烟、白鸦、南鸥、野航、尚飞鹏、李汉荣、唐晋、赵树义、马莉、野鬼、原散羊、曹英人、尺郭、古岛、漂泊客、左岸、沉木、十鼓、沔水寒、西原、杨明通、乔书彦、黑牙、樵野、李飞骏、南岩、拜星月慢、夜来、殷晓媛、杨宗泽、潘鸿宾、王有泉、张建新、雪松、濮水钓叟、海湄、重庆子衣、红线女、夏雨、侯丽、袁伟、刘知己、燕庄生铁、苗红年、黄海声、祝发能、朱佳发、仲彦、王九城、西子西子、漠风、小量子、叶平、易诗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