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内蒙水文地质特征研究论文

内蒙水文地质特征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内蒙水文地质特征研究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区地下水按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及储存条件,可划分为3种类型。根据单孔涌水量可将区内含水岩层划分为强富水、中等富水、弱富水3个等级。

1.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陕北诸煤田内,含水岩层主要由第四系风积、冲积、洪积、湖积层构成,岩性为黄土、黄土状土、砂及砂砾石组成。地下水多为潜水,局部为承压水。其运移规律多沿非黄土类土的孔隙及黄土类土的孔隙、裂隙及孔洞运动,具有含水均一的特点(图5-5)。

图5-5 横山县桑树界-高树水文地质剖面

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因各处地貌单元不一,故岩性差异较大,其水位埋深及涌水量亦有显著不同。陕北风沙草原及较大河谷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2~10 m。含水层厚度为10~100 m。单井出水量(井深200 m)为20~300 m3/d,单位涌水量~ m3/h·m,个别地段可达3~10 m3/h·m。属弱至中等富水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硫酸型、硫酸-氯化物型或氯化物型水。矿化度一般为1~3g/L,西部的子洲、定边、靖边地区水质较差,其矿化度可高达3~10 g/L。

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盆地中北部含煤区多伏于黄土之下,与上覆松散层地下水常呈上、下叠置的含水结构,南部边缘中低山区、较大沟谷的两侧及盆地西北部有部分出露,地下水常具承压性质。潜水或承压水埋深由十余米至百米不等。沟谷之中常有泉水溢出,部分钻孔自流水头高出地表15 m以上。煤层顶底板砂岩常是主要充水岩层,现将主要含水岩组富水特征简述如下。

(1)侏罗系延安组砂岩含水岩组

主要分布于陕北、黄陇、东胜及宁东煤田,常为煤系地层的直接充水岩层,泉水一般流量为~ m3/时,单井出水量为100~400 m3/d,单位涌水量为~3 m3/h·m。多具承压性,地下水头高出地表2~11 m,属中等富水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重碳酸型或重碳酸-氯化物型水。矿化度为~ g/L。

榆神矿区侏罗系层状裂隙潜水,富水性中等至差,钻孔水位降深 m,涌水量192 t/d。侏罗系层状碎屑裂隙承压水,钻孔水位降深~ m,涌水量218 t/d。

榆横矿区中侏罗统安定组裂隙潜水钻孔单位涌水量~ L/s·m,渗透系数~ m/d,水化学类型属SO4-Na型,矿化度 g/L。中侏罗统直罗组裂隙潜水钻孔单位涌水量~ L/s·m,渗透系数~ m/d,水化学类型属HCO3-Na·Mg、SO4-Na型,矿化度~ g/L。煤系层状碎屑裂隙承压水,钻孔单位涌水量~ L/s·m,渗透系数~ m/d,矿化度 g/L,水化学类型属SO4-Na型。

神北新民矿区裂隙水主要为潜水,含水层广布全区,岩性为厚层状中粗粒砂岩,部分地段由于存在局部隔水层使其微具承压性。单位涌水量~ L/s·m,渗透系数~ m/d,矿化度~ g/L,多为HCO3-Ca·Na和Cl-SO4-Na型水。

黄陵矿区中侏罗统直罗组上部泥岩夹砂岩,含水条件极差,为隔水层,钻孔单位涌水量~ L/s·m,富水性不强但变化较大,与含水裂隙发育程度及深度有关:一般垂深40 m以上比较富水,钻孔单位涌水量为 L/s·m以上,局都(双龙)可达 L/s·m,40 m以下极微;中侏罗统延安组及下侏罗统富县组的泥岩夹砂岩为隔水层,单位涌水量~ L/s·m。

汝箕沟矿区侏罗系砂岩含裂隙承压水,钻孔水头高出地面 m,涌水量1~3 L/s·m,水质属HCO3-Na型水。最大涌水量为 m3/h,地下水静储量消失后动储量不能及时补给,故地下水有减的趋势。

(2)三叠系瓦窑堡砂岩含水岩组

主要分布于陕北三叠纪煤田,泉水流量一般小于 m3/h,单井出水量小于100 m3/d,单位涌水量小于 m3/h·m,局部地段具有承压性,自流水头高出地表10~27 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为SO4-Cl型或Cl-SO4型水,矿化度1~3 g/L,西部个别地段可高达 g/L。一般粗粒砂岩及构造有利部位较为富水,该含水岩组属弱富水岩层。

(3)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砂岩含水岩组

主要分布在石炭—二叠纪煤田中,泉水流量一般~ m3/s·m,单井出水量100~300 m3/d,单位涌水量~3 m3/h·m。地下水具有承压性,水头一般高出地表1~5 m,属弱至中等富水含水岩组。该类含水层中砂岩常为煤系地层的直接充水岩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亦较复杂,为HCO3-Cl型或HCO3-SO4型水,矿化度为~ g/L。

韦州矿区石炭系上统下部及中统砂岩含水组,其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中粒砂岩为主,均属弱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 L/s·m。奥陶系中统浅变质岩含水岩组,岩性为细粒砂岩、千枚状粉砂岩、板岩等。含较丰富的裂隙水。涌水量为 L/s。

河东煤田二叠系层状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含水岩组:出露在黄河沿岸横沟、李家沟一带,出露厚度>300 m,风化带厚度60~30 m。河谷地段水位埋深6~20 m,储水条件差,泉水出露标高700~750 m,流量~1 L/s,矿化度<1 g/L,为SO4~Na、Mg、Ca型水,总体上为贫水或极贫水含水层。

河东煤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山西组裂隙、孔隙含水岩组承压含水岩组以中粗粒砂岩和砾岩为主,厚层、块状,钙质胶结,裂隙发育。含水层顶板埋深(骆驼脖子砂岩顶板)~ m,厚度45~100 m承压水头高出地面60~70 m,自流量~ L/s,单位降深涌水量 L/s·m,水化学类型为HCO3,CO3-Na型水及Cl-Na型水,矿化度~ g/L。含水岩组内,砂体多呈透镜状产出,其透水性和富水性在平面上的变化大。

乡宁矿区煤系地层上、下部含水层主要分布于紫荆山断裂带南西至评价区西南缘,但又均位于分水岭(黄河与汾河)之上及其两侧山坡地带。因此,地表径流条件良好,加之降雨都集于每年7~9月份,蒸发量大于降水量1~3倍,不利于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砂岩裂隙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L/s·m,平均为 L/s·m,渗透系数 m/d,属弱-较弱含水性的含水层。二叠系砂岩裂隙水补给面积有限,局部在小型向斜部位水量较富集,但上部砂岩水与煤层间有数百米的多层泥岩隔水层,且无较大断裂引起的水力联系。因此,对煤层气的运移和保存影响不大。

3.碳酸岩类溶蚀裂隙、溶洞水

主要分布在陕北、渭北、河东及宁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及内蒙古桌子山矿区中,含水岩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及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地下水受岩性及构造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富水极不均一,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漏补给。其排泄主要沿着构造裂隙及溶蚀孔洞运动。地下水位埋藏较深。

府谷矿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水头标高在830~835 m。钻孔涌水量1000~20000 m3/d,岩溶发育深度百米左右,并且岩溶发育随深度增加,有减弱趋势,其钻孔涌水量也随之减少为35~400 m3/d。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NaHCO3-Ca型水,矿化度 g/L,属强富水岩组。

吴堡矿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含水层顶板埋深~ m,水头标高~ m,含水层厚度~ m。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含水岩组,裂隙不甚发育,灰岩为质纯、厚层灰岩。钻孔自流量为 m3/t,单位涌水量~ m3/h·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型或Cl-HCO3型水,矿化度~ g/L。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含水层,上部为角砾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裂隙不甚发育,富水性较差,主要含水层为下部厚层状灰岩,含水层溶蚀裂隙及溶洞较为发育,厚度 m。含水层顶板埋深 m,钻孔自流水量 m3/t,单位涌水量 m3/h·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水。矿化度,属中等富水含水岩组。

乡宁矿区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 L/s·m,平均为 L/s·m,渗透系数 m/d,属弱-较弱含水性的含水层。

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区,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中。上部石炭系太原组灰岩,溶蚀裂隙较为发育,多为透水而不含水层,一般钻孔施工中多有漏水现象,地下水较为贫乏。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水量丰富,泉水流量5~50 m3/d,单井出水量130~380 m/d,局部地域可达1054 m/d,属强富水含水岩组,多具承压性,地下水位标高一般在380 m左右,(图5-6)。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型水,矿化度为~ g/L。氟化物为~ mg/L。

图5-6 铜川矿区东坡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

韦州矿区奥陶系中下统石灰岩含水岩组,单位涌水量为 L/s·m。向斜东翼主要含煤地层下距含水性强的奥灰岩溶水约650 m,上覆含水层水性很弱,向斜西翼石嘴山大断裂与煤山断层的影响,使富水的第四系砂砾层侧向与煤系接触,矿井开采靠近该断层时,矿井充水可能受到第四系含水层的间接补给。

河东煤田石炭系太原组裂隙、溶洞含水岩组:岩性以灰岩为主,次为砂岩。灰岩质纯,厚层状、具裂隙、小溶洞、溶孔,孔洞和裂隙连通性差。砂岩裂隙较发育但多被充填,含水极不均一。含水层顶板埋深~800 m不等,厚度~ m,自流量~,单位涌水量为~ L/s·m。矿化度上部为 g/L,下部为 g/L,属HCO3-Cl-Na型和Cl-HCO3-Na型水。奥陶系马家沟组岩溶裂隙、溶洞含水岩组:含水岩组上部,岩性为角砾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富水性差;下部为厚层-块状灰岩,具缝合线构造,含方解石脉。岩溶发育,以溶蚀裂隙为主,溶洞、溶孔次之。两种水介质相互联通导水性良好;含水层顶板埋深678~1000 m,水头标高为 m,河谷地段水头高出地面90 m,单位涌水量 L/s·m,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 g/L。

该区主要涉及陕甘宁晋、内蒙古等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银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河套平原、关中盆地、汾渭盆地等。

1.银川平原

银川平原为新生代形成的断陷盆地,由西向东依次为山前冲洪积扇、冲洪积平原、河湖积平原和黄河河漫滩。盆地第四系沉积物中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水,第四系厚度自沉降中心向四周变薄,由大于1000m至小于500m,在贺兰山山前地带为300~500m,于黄河附近为数十米至百余米。银川平原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单一结构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平原区西部和南部的局部地区,由贺兰山东麓洪积与青铜峡峡口冲积砂卵砾石组成,岩性上下基本一致,水量丰富,水质良好。其他地区为多层结构含水层分布区,在大约250m深度以浅的范围内,可划分出三个含水岩组,从上向下依次是潜水含水岩组(埋深< 60m)、第一承压含水岩组(埋深70~160m)、第二承压含水岩组(埋深160~280m),其中第一、二承压含水岩组统称为深层地下水,各含水岩组之间通常具有相对较为连续的弱透水层。第一、二承压含水岩组及单一结构潜水含水层是主要开采目的层。

(1)单一结构潜水含水层系统

青铜峡峡口黄河冲积扇为单一结构潜水含水层区,岩性单一,从西南向东北,由卵砾石逐渐变为含砾粉细砂,含水层厚度由薄变厚,从10m到>300m。地下水水位埋深~,单井涌水量2000m3/d,局部>5000m3/d,地下水矿化度一般<1g/L。贺兰山东麓洪积斜平原单一潜水区,南北长120km,东西宽3~10km。由卵砾石、砂砾石变为砂砾石夹砂层,第四系厚度可达500~600m。洪积扇前缘水位埋深一般10~30m,冲积扇上部水位埋深50~100m,最深达;单井涌水量>1000m3/d。矿化度通常<1g/L,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型水。

(2)多层结构潜水-承压含水层系统

多层结构区潜水含水岩组以中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一般为20~60m,总体上自南向北含水层厚度由厚变薄;地下水水位埋深在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地带为2~10m,冲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2m。

第一承压含水岩组顶板埋深通常在25~60m之间,底板埋深一般为140~160m。含水岩组的厚度一般在40~130m之间,在平原的中部地区含水层厚度较大,向东、西两侧,含水层厚度逐渐变薄。通常由2~5个相互具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所构成,它们之间水力联系密切(图2-7)。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细砂、粉细砂和少量中砂。

图2-7 银川平原中部东西向水文地质剖面

(据吴学华等,2009)

1—砂砾石;2—细砂;3—黏砂土;4—砂粘土;5—泥质砂岩;6—砂岩;7—灰岩;8—水位线;9—地质时代及界线

2.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东起蛮汉山西麓,西止于狼山山脉、乌兰布和沙漠以东,南临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高原,北靠阴山山脉。西山嘴以西广大地区为后套平原;西山嘴以东,包头以西的西窄东宽的三角地带,称为三湖河平原;包头以东至呼和浩特市,称呼包平原。黄河自西而东流经平原南侧,平原内沉积了厚度逾600m的松散沉积,深部为含盐分较高的新近系地层。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系统分为单一结构含水层系统和双层结构含水层系统。

(1)单一结构含水层系统

单一结构含水层系统主要分布于大青山山前、蛮汉山山前、乌拉山山前及狼山近山前地带、东南部和林格尔台地前缘和鄂尔多斯高原北缘台地前缘,沉积物颗粒粗,黏性土多以透镜体状分布,无稳定连续的隔水层,构成单一结构含水层。

大青山山前单一结构含水层由一系列的冲洪积扇群构成,上部为上更新统及全新统砾砂、砂砾、砂卵石、砂为主,一般厚度为120~140m,单位涌水量100~500m3/d·m。蛮汗山山前单一结构含水层大部分为上更新统至全新统,含水层岩性为砾卵石、含卵砂砾石、中粗砂、粉细砂。含水层埋藏浅,在20~70m之间,厚度较薄,一般为30~50m,含水层水量丰富,单位涌水量1000~32003/d·m。佘太盆地山前单一结构含水层厚度35~83m,含水层顶板埋深90~120m,水量较丰富,单位涌水量35~216m3/d·m,水位埋深由近山麓的40~60m递减到冲洪积扇裙部的10~30m。水质良好,矿化度<。狼山和乌拉山山前单一结构含水层岩性为含卵砂砾石、含砾中粗砂,自北向南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含水层颗粒由含卵砂砾石及砂砾石变为中细砂,厚度由50~80m变为20~40m,涌水量由100~150m3/d 变为25~100m3/d,水位埋深由20~40m 变为3~5m,矿化度由<变为1~3g/L。

(2)双层结构含水层系统

双层结构含水层分布于中部冲湖积平原及南部黄河冲湖积平原。由北向南含水层岩性颗粒由粗变细,砂层与黏性土层展布其间,其中分布着一层稳定、连续、厚度巨大的淤泥质粘土层,构成了隔水层,其上部为潜水-微承压、半承压含水层,其下部为承压含水层,形成了双层结构含水层。在呼包平原区,上部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主要用于工业、农业用水;下部承压水水质优良,用于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在后套平原,主要开采上部浅层地下水,下部承压水因其埋藏深,一般埋深300~500m及以下,且其水质差、水量小,开采条件差,只在局部埋藏较浅地区有少量开采,且揭露该层的钻孔资料极少。

1)呼包平原双层结构含水层:

浅层潜水-半承压含水层广泛分布,为上更新统至全新统含水组。该含水层在大青山山前扇裙地带、乌素图以东底板埋深20~40m,厚度<20m,向西埋深逐渐加深、厚度增大,至西端沙尔沁埋深达190m,厚度也增大至157m。平原中部底板埋深由东向西增大,在东部白庙子仅,至西部大城西达,厚度由34m增加至101m。大青山前扇群中段、东部大黑河河谷地带,单井涌水量多>10003/d,其他地区单井涌水量多在500~10003/d之间,仅乌素图以东山前群扇带,单井涌水量在5003/d以下。平原区内由东北至西南,单井涌水量由100~5003/d递减至50~1003/d,局部地带甚至<503/d。水质总体较差,存在矿化度大于3g/L的地下水。

深部第四系承压含水层为中更新统下段,在平原内分布广泛,只在东部边缘和南部台地后缘缺失,西部200~250m深度内未揭露。北部为砂卵石夹砂砾石、砾砂,向南部泥质含量逐渐增多,颗粒变细(图2-8)。东部为大黑河古湖滨三角洲沉积,以砾卵石为主,前缘逐渐变细,为砂砾石、砾砂和中粗砂,近黄河为湖盆沉积,岩性由中粗砂渐变为细砂、粉细砂,厚度逐渐减小,泥质含量增大。

第四系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加深,最深处在湖盆偏北的北什轴—北圪堵的东西向条带内。东八拜附近为84m,向西至北圪堵深达401m,南部台地前缘和湖盆内的浅湖带,顶板为一斜坡,其埋深由35m递增至192m,在乌素图以西,山前带沉降幅度大,顶板埋深在90~218m之间。北部受大青山、蛮汗山隆起的影响,为一宽阔的浅埋带,顶板埋深在54~75m之间。该含水层仅在东部完全揭露,底板埋深为107~216m,在什拉门更—班定营一带深达502m。东部地区含水层厚度一般为20m左右,向西部白庙子附近增厚至100m 以上,南部台地前缘和浅湖滨相带南缘,含水层厚度较小,200m深度内厚度仅10~32m。在东部大黑河古湖滨三角洲最大,单井涌水量可达1000m3/d以上,山前湖滨带也可达1000m3/d以上,向南至湖滨前缘带为500~1000m3/d,至湖盆内部递减为100~500m3/d,西南部、黄河北岸边及湖积台地前缘多<50m3/d,最小单井涌水量在10m3/d以下。含水层水质总体上优良,除哈素海南部、西南部和黄河北岸局部地区矿化度大于3g/L外,大部分地区矿化度均为~1g/L。

图2-8 呼包平原中部沟门镇—何家圪堵水文地质剖面图

2)后套平原双层结构含水层:

浅层潜水-半承压含水层分布于整个后套平原,含水层岩性为上更新统至全新统中细砂、细砂和粉细砂,局部有含砾中粗砂(图2-9)。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小于20m,含水层厚度由东部的60~80m,向西增至150~240m,由南部隆起区的20~60m,向北部增至100~200m,在西部陕坝以北区域,含水层厚度最大,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238m;在西山嘴以北一带含水层厚度最薄,一般小于20m。

图2-9 后套平原中部大换圪旦-晨光二社水文地质剖面图

含水层底板埋深沿东南向西北方向变大,在东部厚度为80~100m,向西增至150~300m;在南部厚度为30~80m,向北增至100~200m。乌兰布和沙漠区,由于磴口-全盛西沟断裂带的影响,含水层呈向北北西倾的单斜构造,南部含水层底板埋藏浅,多为40~100m,厚度较薄,一般为30~80m,向北至扇群前缘洼地一带,底板埋深在140~250m之间,厚度为100~200m。

含水层富水性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变小,60m以上含水层的单井涌水量在西南部为350~5003/d,局部可达6003/d,向东北部渐变为250~3503/d及150~2503/d,至乌梁素海西侧一带,不足1503/d。

含水层水质受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影响,东部多咸水,西部多淡水,咸淡水界面与区域构造一致。大致以永济渠为界,以东为上淡下咸水,其上下分界面大致为上更新统上段( )与下段( )的分界面;以西全为淡水。在平原中部,自东向西咸水层埋深逐渐加大,淡水层厚度逐渐增大,由上淡下咸过渡为全淡水。据钻孔取样分析结果,矿化度在南部隆起区为~,在北部坳陷区为~ g/L,在东部浅坳陷区为~ g/L,在西部深坳陷区为~ g/L。

第四系承压含水层在300m勘探深度内,主要见于磴口-全盛西沟断裂带以南,扇裙前缘断裂以北地区。在扇裙前缘断裂以北狼山与乌拉山山前地区,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砂砾石及中细砂,为冲积—湖积交互的湖滨相沉积。含水层顶板自北向南渐深,一般在70~110m和180~200m,为淡水,局部地区,特别是在古冲积扇的翼部和扇间地带常有咸水分布,矿化度为3~10g/L,咸水顶面基本与上更新统底板一致。单井涌水量为500~1500m3/d。在乌拉山山前,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为60~100m,在公庙子以西有咸水分布,局部地区矿化度较高。

磴口-全盛西沟断裂带以南,由于受磴口隆起的影响,含水层埋藏较浅,并由南向北渐深,其顶板埋深由南部的60~100m,向北部增至100~150m,厚度也有增大的趋势,但含水层颗粒沿此方向变细,由中细砂变为细砂和粉细砂,而在磴口一带埋藏最浅,含水层颗粒较粗,以中细砂为主,局部含粗砂,厚度较大,可达250~300m,含水层顶板埋深50~70m,单井涌水量一般为300~13003/d,均为淡水,矿化度多小于1g/L,局部1~3g/L。

湖盆东南边缘含水层分布较普遍,由于乌拉山潜伏隆起和磴口-全盛西沟断裂带的影响,平原区南部一带含水层埋藏浅,向北逐渐加深,含水层顶板埋深由 60~120m,向北增至200m,含水层以粉细砂为主,水量一般较小,矿化度多大于3g/L,大部为咸水。在西山嘴近山麓一带,为山麓湖滨相沉积,含水层颗粒较粗,见有含砾中粗砂,200m以内揭露含水层厚度12~35m,自流量为60~70m3/d,水质尚好,矿化度1~3g/L,有一定的供水价值,但分布范围较局限。在乌梁素海西侧,含水层埋藏较深,颗粒变细,以粉细砂为主,厚度较薄,水量甚小,可自流,水质尚好,为矿化度1~2g/L的淡水。

湖盆中心扇裙前缘断裂南侧,西起太阳庙东至乌梁素海北端的长条地带,在构造上处于盆地深坳陷带,为区域沉积中心,含水层埋藏很深,其顶板埋深一般为200~300m或以下,而且含水层颗粒细,水量小,水质较差,多为咸水。

3.汾渭盆地

汾渭盆地由一系列新生代断陷盆地组成,自北而南依次为大同、忻州、太原、长治、临汾、运城及渭河等盆地。这些盆地中广泛分布着第四系和新近系上新统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其含水层基本特征各地不一,构成了各自独立的典型承压自流盆地。

(1)大同盆地

大同盆地松散沉积物的孔隙水是盆地最重要的含水层组,主要分布于山前的洪积扇群带及埋藏的古河道,在凹陷处松散层厚度可达1000~1500m。主要含水层埋藏深度在200m以上,多为100~150m,以中、上更新统洪积、冲积的砂砾石层为主(图2-10)。

图2-10 大同盆地孔隙水系统剖面示意图

(据韩颖等,2009)

1—含水层;2—弱透水层;3—地下水位;4—垂向补给;5—垂向排泄;6—侧向补给;7—含水层时代;8—断层

山前倾斜平原孔隙含水层主要为卵石、砾石和砂层组成的洪积扇,厚度 30~80m,富水性好,单井出水量为 1500~3000m3/d,冲积扇轴部富水性极强,单井出水量可达1×104m3/d。

盆地中部平原孔隙承压含水层埋深在30~50m及以下,可见自流井,怀仁县海北头乡清泉村自流井井深120m,水头高出地表约5m,自流量达603/h。应县义井乡上桥头井深164m,大黄巍乡井深480m,杏寨乡孔深230m,均自流,地下水一般水质较好,但在山阴合盛堡、大虫堡等地,氟离子含量较高。

御河河谷阶地孔隙含水层为中粗砂及砂砾石层,潜水位埋深多<10m,在4~10m之间,沿河下游深10~15m的大口管井,出水量可达1000~40003/d。承压含水层厚度20~50m,水位埋深20~60m,单井出水量大都在1000m3/d以上,大的达5000m3/d。该区是大同市城市和工业集中供水的水源地。

大同盆地从边山至中心地下水具有明显的水化学分带规律,尤其以潜水的水平分带性明显。山前倾斜平原地带,为HCO3-Ca、HCO3-Ca·Mg型水,矿化度小于。倾斜平原下部与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由HCO3 型向HCO3·SO4 型过渡,矿化度~1g/L。冲积平原地带,潜水水化学类型以硫酸或氯化物型为主,矿化度1~3g/L。

(2)忻州盆地

第四系潜水含水层由全新统及上更新统组成。底板埋深一般为15~70m,含水层厚度7~50m;由洪积扇轴部向扇间洼地,含水层颗粒逐渐变细,单层厚度逐渐变薄,层数逐渐增加。在大营断阶区底板埋深20~55m,含水层岩性以中粗砂、砾卵石为主,总厚度7~28m;在代县凹陷区底板埋深25~92m,含水层岩性以中粗砂、砂砾石为主,总厚度22~34m;在原平凹陷区底板埋深25~70m,岩性以中粗砂、中细砂为主,总厚度25~40m;在奇村断阶区底板埋深15~40m,岩性为砂砾石、中粗砂、细砂等,总厚度10~20m;在忻定凹陷区底板埋深20~55m,含水层岩性以粗中砂、粉细砂为主,总厚度14~45m。

中层含水层在山前倾斜平原区底板埋深一般~144m,厚度25~90m,含水层厚10~40m,由盆地边缘向冲洪积交接带底板埋深逐渐加深,含水岩组厚度逐渐加大。在冲积平原区,底板埋深~,一般100~140m,含水层与隔水层呈互为夹层状分布,含水层厚度一般~40m,局部可达40~60m。

深层含水层研究程度较低,仅有少数井孔揭露第四系下更新统含水岩组。

(3)太原盆地

太原断陷盆地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主要是全新统潜水含水岩组(0~50m),中、上更新统承压含水岩组(50~200m)、下更新统承压弱含水岩组(200~400m)。

浅层潜水含水层分布于全区,岩性为冲洪积砂砾石和砂,厚10~30m不等。从山前到平原,含水介质的颗粒由粗变细,厚度减小,富水性变弱。单井涌水量500~1500m3/d,大的洪积扇轴部可达1500m3/d以上,扇间洼地一般<500m3/d。盆地中部冲积成因的砂卵石和中、粗细砂含水层,厚度一般为5~25m,汾河冲积层北部单位涌水量20~50m3/d·,南部减少至5~10m3/d·m。

中深层承压含水层为中、下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的冲洪积层和湖积砂卵石、中砂、粗砂、细粉砂,隔水层多为粉质粘土,属多层结构的承压含水系统,埋深50~200m,含水层厚5~50m不等。古河道、古洪积扇轴部较富水,扇间洼地富水性弱。三给地垒以北的汾河冲积层富水性强,单位涌水量1500~5000m3/d·m,三给地垒向南沿汾河富水性逐渐减弱,一般地区单井单位涌水量10~26m3/d·m,扇间洼地和汾河南部冲积层单位涌水量小于2m3/d·m(图2-11)。

(4)长治盆地

含水层埋深50m以上为浅层潜水含水层,50~150m(或200m)为中层承压含水层,盆地中部大面积分布双层结构的含水层系统;在倾斜平原中上部,卵砾石和砂层连续沉积,其间砂性土透水性强,为混合的含水层系统。

浅层潜水含水层为全新统、上更新统冲积、洪积砂砾石及砂层。平原区含水层层次多、厚薄不均,一般含水层厚度为10m左右。洪积扇和各大河流古河道含水层次少,单层厚,其中砂性土具有含水透水的特点,一般厚10~25m。盆地内广大冲湖积台地、河谷阶地、河道向两侧河间地块及平原中心,含水层变薄,粒度变细。富水性相应减小,浅井单位涌水量5~10m3/h·m或更小。

中含水层水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及黄土台地,为中、下更新统亚粘土、粘土、亚砂土,厚度大,所夹砂层较少,且分布不均匀,目前开采深度大多以 50~150m 为主。孔深>100m的钻孔单位涌水量均<1m3/h·m,含水层组顶板埋深由盆地边缘向长治市北部中心逐渐加深,一般为0~50m。含水层富水性与上覆浅层水富水性有着较大的区别(图2-12)。

图2-11 太原盆地孔隙水系统水文地质剖面概念图

(据韩颖等,2009)

1—含水层;2—弱透水层;3—地下水位;4—垂向补给;5—垂向排泄;6—侧向补给;7—含水层时代;8—断层

图2-12 长治盆地地下水系统剖面示意图

(据韩颖等,2009)

(5)临汾盆地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塬区、山前洪积台地、山前倾斜平原区及河谷平原区。

黄土台塬区第四系含水层主要是下更新统的中细砂层,分布在峨嵋台地、汾阳岭-塔儿山隆起、秦岗隆起及霍山山前的洪积台地,受古沉积环境及构造作用控制,其含水层结构在各地亦有差异。峨嵋台地是位于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间的一个较大的黄土台塬,第四系下更新统的中细砂层是峨嵋台塬目前的主要开采层,含水层顶板埋深在低台塬区为200m左右,在高台塬区为150m左右,有3~8层,一般厚10~20m,最厚可达50m以上,富水性中等区主要分布在低台塬区的通化—解店镇一带以及高台塬区的大、小谢村及薛店等地,单位涌水量5~10m3/h·m,其余地带单位涌水量<53/h·m,富水性弱,水位埋深130~250m,在中等富水区渗透系数为7~9m/d,在台塬区其他地带渗透系数一般小于4m/d。汾阳岭-塔儿山黄土台塬区横亘于盆地中部,第四系下更新统含水层岩性为细砂、中细砂,顶板埋深105m左右,底板埋深185m,有2~4层,总厚2~。秦岗隆起黄土台塬主要分布在辛安—南唐一带,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洪积风积的亚砂土、亚粘土、粘土及薄层砂砾石层,潜水水位埋深20~100m,单位涌水量小于1m3/h·m。

霍山山前的洪积台地第四系下更新统(Q1)地层厚40~70 ,含水层主要为青灰色砾石层,有2~3层,单层厚3~12 ,总厚6~23 ;中更新统(Q2)地层厚130~170 ,含水层主要为浅肉红色及青灰色砂砾石,有2~3层,单层厚10~30 ,总厚30~50 ,水位埋深90~100 ,钻孔单位涌水量<13/h·m(图2-13)。

图2-13 霍山山前地带水文地质示意图

(据韩颖等,2009)

吕梁山山前的洪积扇主要由更新统及全新统冲洪积相的砂卵砾石、亚砂土、亚粘土、粘土组成。在近山地带,潜水-微承压含水层为更新统的砂卵砾石,有4~8层,单层厚度2~23m,总厚度~70 ,底板埋深160~220 ,水位埋深40~100 ,钻孔单位涌水量~·m。从扇顶到扇缘,含水层岩性由卵砾石逐渐变为粗中砂—粉细砂,厚度变薄、埋深变浅。东侧霍山、塔儿山、中条山及紫金山山前倾斜平原区,洪积扇以亚砂土、亚粘土夹卵砾石透镜体为主,厚30~100m,含砂比为~。地下水位埋深由扇顶近100m,到扇前缘变为10m左右,钻孔单位涌水量~·m。

盆地中部的河谷冲积阶地第四系堆积物主要是更新统河湖相沉积,下更新统含水层为中细砂及砂砾石层,有2~9层,厚~ ,顶板埋深~293 ,底板埋深~ ,属承压含水层,水位标高380~505 ,局部地带高出地表形成自流。中更新统含水层为中细砂及砂砾石,有2~7层,总厚~,顶板埋深~ ,底板埋深~ ,属承压含水层,水位标高360~440 ,钻孔单位涌水量~·m,水位埋深20~110 ,在洪洞板塌一带高出地表形成自流,承压水头高出地表 ,比下更新统深层承压水头高 ,是目前临汾盆地地下水开采的主要层位。

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在河谷平原区主要为河湖冲积相的亚砂土、亚粘土夹薄层中细砂及砂卵砾石,一般为潜水含水层,底板埋深30~60m,地下水量丰富。河谷平原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含水层的空间结构及与相邻地貌单元含水层的接触关系见图2-14。

图2-14 河谷平原区含水层的空间结构示意图

(据韩颖等,2009)

(6)运城盆地

运城盆地第四系含水层分布于黄土台塬区、黄土丘陵区、山前平原与冲湖积平原,其分布、结构特征各异。

上更新统-全新统含水层:为潜水含水层,在黄土台塬区的栲栳塬,仅分布在东北部樊桥站一带,水位埋深,底板埋深15m,弱含水。在中条山前倾斜平原,该含水层底板埋深27~78m,水位埋深~,砂层总厚~46m,含水砂层1~4层,单层厚度3~34m,岩性主要由砂砾石、中粗砂组成,洪积扇边缘骤变为含砾亚粘土、亚砂土。稷王山前含水层底板埋深12~18m,水位埋深10~20m,一般为15~16m。含水层厚度1~5m,由中粗砂组成。冲湖积平原,含水层底板埋深~,从河谷两侧向中心,上游至下游,底板埋深逐渐增大,砂层总厚~,一般~,由1~8层含水砂层组成,1~3层较多,单层厚度~。在湖积洼地区,含水层底板埋深30~37m,含水砂层1~2层,岩性以粉砂、亚砂土互层为主,局部为细砂;黄河阶地区,含水层底板埋深一般55~80m左右,含水砂层2~3层,单层厚度~,总厚40~50m。在近黄河岸边27~32m处有一层亚砂土,厚3~5m。其上为粉细砂层,下部为为中细砂层,含水层底部为中粗砂层。黄河岸边东部其它地区上部均为亚砂土,下部为中细砂及粗砂地层。

中更新统含水层:栲栳塬区底板埋深为142~165m,砂层总厚46~100m;由西到东,从北至南逐渐增厚,地下水位埋深为~,含水层1~3层,单层厚度一般20m左右,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在山前黄土丘陵地带,底板埋深74~132m,水位埋深~,含水层1~4层,单层厚度~,东北薄,西南厚。山前倾斜平原,底板埋深一般为122~278m,水位埋深从~,一般为10~20m,含水层岩性在洪积扇顶、轴部为砂砾石,中下部及边缘为中细砂,含水层2~8层,单层厚度~,总厚度~,一般20m左右。冲湖积平原区,底板埋深一般为90~100m,分别向下游冲湖积平原逐步增厚。含水层砂层厚度,从盆地北东向南西、河谷向冲湖积平原逐渐增厚,含水层岩性以砂砾石向粉细砂过渡,并受山间沟谷洪积物影响而变化。在湖积洼地区,含水层底板埋深170~220m,含水层2~11层,单层厚度最薄,厚者10m左右,总厚~。岩性以粉砂为主,少量细、中砂。黄河阶地区,含水层顶板埋深83~,底板埋深200m左右,岩性以中粗砂为主,夹有少量粉细砂及砂砾石,厚80m左右。

下更新统含水层:栲栳塬含水层底板埋深475~497m,含水层13~18层,单层厚~,最厚可达,岩性以中细砂、细砂为主,部分为粗砂、粉细砂。在山前黄土丘陵地带,底板埋深310~400m,该区含水层1~6层,一般为2~3层,单层厚度~。在其它黄土丘陵区,底板埋深155~440m,一般在380m左右。中条山前倾斜平原,底板埋深在闻喜宋家庄东北为500m,西南受断层影响,埋深增大。夏县以北,洪积扇裙发育,岩性以中细砂、砂砾石为主,少量为粉细砂。虞乡至永济,含水层4~8层,单层厚度大者达,一般12m左右,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少量含砾石。稷王山前底板埋深90~140m,运城上王一带,埋深较浅约100m。含水层水位埋深东北深、西南浅,近黄土丘陵一般50~75m,冲洪积平原为30~50m。含水层1~3层,单层厚~左右。砂层总厚由黄土丘陵向冲湖积平原增厚,从数米至20m。冲湖积平原,含水层2~9层,一般2~4层,单层厚度~,总厚~,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在湖积洼地区,含水层底板埋深280~320m,含水层1~4层,单层厚度~,总厚~,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含粉细砂。

谈谈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论文

在地质工程勘察中,想要提高水文地质勘察的质量,减少或消除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消极作用是基础。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论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以及对建筑物基础设计、持力层的选择、地质灾害的防治等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 在地质工程勘察中,想要提高水文地质勘察的质量,减少或消除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消极作用是基础。通过对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中的调查研究,本文从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加以分析,阐述了地下水可能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进而提出水文地质在勘查工程地质中的重要地位及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文地质;地质勘查;地下水;意义

通过笔者对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所产生影响的多年研究,发现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勘察的设计和施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导致地下水引起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已屡见不鲜。因此,在实际的工程勘察中,首先要与工程地质有关的水文问题,并分析地下水对工程地质的作用,其次,根据分析结果,针对对岩土工程产生负面影响的水文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对从根本上提高工程勘察的质量意义重大。

1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

由于缺少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和重要性,在水文地质勘察的过程中,因地下水造成的建筑物开裂或建筑物基础下沉的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笔者针对该种情况,分析出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的主要内容。

(1)在勘察中,需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分析查明影响岩土工程的水文地质问题。

(2)根据地下水对岩土工程产生的影响,预测水文问题可能对工程地质造成的结果,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在工程地质的勘察中,分析不同条件下水文地质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如严格检查地下水位以下的钢筋以及混凝土的耐受能力和腐蚀性强度,由于其是整个建筑物的基础,有问题需及时处理,再如在挖掘地基后,如果基础承压含有水层,预测基坑板是否会被承压水冲坏。由上所述,对工程地质有影响的水文地质因素诸多,如地下水的类型、水位以及含水层的厚度等等,为提高工程地质的勘察质量,严格按照勘察内容开展作业是关键。

2岩石的水理性质

岩石水理性质指岩石与地下水经相互作用反应后而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其不单单会影响建筑岩土的强度,甚至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主要性质如表1所示。

3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中的地位及意义

在工程地质中水文地质勘察的要求

在工程地质的水文地质勘察中,需结合工程的.实际要求,通过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以及资料的搜集,对实施建筑工程所属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查明,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条件:

(1)自然地理条件:即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以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在水文地质的勘查工作中,主要包括地形地貌该区域的水文气象特征等内容,地形地貌是指工程区域的地表形态,如周围的水系、平原、高原特征以及地形是否开阔平坦、地貌是否被侵蚀等情况;气象水文是由陆地表面和大气的水分相互作用而成,其在工程地质中的特征是指工程所属地域的季风气候、湿润程度、热量以及属于哪种气候地带等。

(2)地下水位:指工程地质区域的地下含水层中水面的高程,准确测出地下水位是地质勘查的重要内容,会对岩土工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勘察过程中,不仅要测量工程实施时间段的高程,还包括近2~5年的水位变化趋势以及最高地下水位,与此同时还需调查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以及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等对地下水位会产生影响的因素。

(3)地质环境:主要指工程所在区域的岩土的地质构造特征、结构、发育历史及其对第四系厚度的控制、地层岩性和新构造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4)在地质勘查中,了解工程区域的主要含水层的分布、厚度,防止在施工时破坏了主要含水层的水平衡,导致沱江大桥垮塌、上海楼歪歪等类似事故的发生,这些并不是不可抗力事故,只要在施工前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是有效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之一,其次,通过对各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以及变化幅度的分析,加强预防措施,然后进行现场试验来对地下层的渗透系数、软化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进行测定,最后根据场地地质条件,以地下水赋存对渗流状态的影响为判断依据,分析地下水水质对建筑材料是否有腐蚀性、侵蚀性等影响。

地下水对工程地质的危害

地下水位变化会直接影响给岩土工程的勘查,一旦当其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引起对工程地质的危害,通过调查分析可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地下水位上升给岩土工程带来的危害

由于受地质因素、水文气象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总体的岩性产状、雨量、气温以及施工等,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地下水位升降变化比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要大,当雨季水位上升时,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使岩石土壤沼泽化、盐渍化,进而随着时间增加,对建筑物的腐蚀性不断增强;亦或可能引起粉细砂饱和液化,进而造成流沙。管涌等现象的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基础上浮、斜坡等岩土体岩崩塌、滑坡等毁灭性现象。

地下水位下降给岩土工程带来的危害

通常情况下,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人为因素,如大量灌溉、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以及修建水利工程等,会破环地下水平衡,引起水位下降,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或恶化问题,进而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地震等情况的发生。如2010年杭州地铁塌陷事故,由于地面突然沦陷,造成2名施工人员被掩埋。经调查分析,该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地下水资源枯竭所致,使地下水位失去平衡,岩土无法承受,加之事发现场降大雨,进而引发地面沉降,归其根本可能是当地人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采等行为所致。

地下水动压力作用

给岩土工程带来的危害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动压力的作用比较微弱,只有在实施建筑工程而改变了水动压力的平衡条件时才会对岩土工程带来危害,而且危害极大,如流砂、管涌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建筑工程活动中,需及时做好影响谁懂压力平衡因素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如在选择桩尖持力层时,需对桩的端阻力和侧摩擦力进行分析,并对单桩的承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地下水位对岩土物理学性质的影响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与地下水位之间有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尤其是软质岩石和不同成因的粘性土,如果地下水的升降过于频繁则会导致膨胀性岩土产生频繁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对低层以及轻型建筑物有巨大的危害性。在建筑工程的地基内,一旦水位在压缩层发生变化,则会对就按住唔得稳定性产生影响,如果上升,基地的强度降低,软化,使建筑物沉降变形,如果下降,岩土的自重应力增强,使就建筑物下陷,给人们的居住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在膨胀性岩土地区进行工程勘察时应加强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

水文地质勘察的意义

地下水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不仅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岩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岩土体的工程特性有极大的影响,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地下水与工程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地下水水位一旦不平衡便会降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水文地质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的勘查中,由于很多人不会直接使用水文地质参数,往往容易被勘察单位忽略,当在进行水文地质勘察时只是简单的对水文地质进行分析、评价,而没有深入调查水文地质和岩土工程的关系也没有科学的评价,造成一些质量事故的发生,轻则知识降低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减少了使用寿命,重则甚至会导致建筑塌陷、悬浮、下沉等毁灭性的后果,因此,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强地质勘查过程中的水位勘察极具现实意义,不仅能降低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还能保证社会稳定、和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以及对建筑物基础设计、持力层的选择、地质灾害的防治等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笔者本次对地下水对岩土体作用和影响的研究,表现出水文地质勘查在工程地质中的重要地位,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提高工程地质的质量,首先要控制地下水平衡,在实施工程建设时,不仅要根据目标所在地开展广泛的调查,进而制定合适的保护策略,而且要严格做好勘查工作,尤其是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使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发挥其最大的实用性,并针对勘查结果及时采取预防对策,从而达到减少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朱培代.对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5(13):89~123.

[2]马淑杰.水文地质勘察在环境地质勘察中的应用探究[J].地球,2013,62(9):102.

[3]毕明丽.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01(23):137,145.

[4]韩志文,李国云.水文地质勘察中常见的难点和对策解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48(2):38,48.

[5]马智广,罗青.我国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技术的研究[J].地球,2013,91(11):98,14

矿区地质特征毕业论文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英文原文最好用谷歌学术搜索!==================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题目——大岭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埋藏特性研究内容提要:针对吉林大龄矿区,对其区域地质概况、矿床地质特性等进行了介绍。矿区被保留下来的西翼呼兰群的地层,构造活动不仅普遍发育,同时也具备着长期性的继承性特征;矿区构造主要以断裂为主,褶皱构造不十分发育;矿区主采一号岩体,矿体是经过液态熔离矿浆、结晶熔离矿浆及晚期残余矿浆三次熔离作用而形成的硫化铜镍矿床。并对其岩性岩相进行了分析。

我也学地质的马上毕业了我给你个地质方面的范文自己看着写吧~~这是我的初稿需要修改~ 一 选题的科学依据 1 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①对已发现的金矿(化)体地表利用槽探工程进行系统的追索控制,深部利用钻探工程进行控制验证,扩大矿体规模。 ②对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进行揭露验证,大致了解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以期发现新的矿(化)体。 (2)意义: ******金矿是**省有色地勘局*队近年来在动昆仑多金属成矿带新发现的一个以石英脉型为主的具有大型远景的金矿床。通过近年来的勘查,矿床规模不断扩大,**省国土资源厅已将其列入“十一五“可规模开发的矿产地。 **有色地勘局*队在该区开展的包括Au、Ag、Co沟系土壤综合异常查证及地质矿产调查和主要矿(床)点的检查,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现了一批矿产地。 整体来看,*****矿床地质勘查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普查程度,对首采地段的工程控制程度也已经较高,此次结合导师与青海有色地勘局八队的实习实践充分收集、整理前人资料,编写《**都兰县**金矿成矿规律研究》对该金矿的成因及控矿规律进行研究,并参考邻近同类矿床,简历了成矿模式,不仅有利于知道****金矿以后的深边部的找矿勘探工作,而且对于区域找矿预测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经济意义。 2 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 内容所属领域为自然科学,研究范围是对于矿床的研究,主要是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研究,并结合成矿新理论和勘查新方法,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矿床成矿系统理论及区域成矿理论,坚持以点剖析、以点带面的原则,利用测试数据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开展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研究工作。 3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969一1971年,**地质局在东昆仑成矿区开展了1:20万 区域地质调查1:50万航磁测量,对区内的矿床和矿点作了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初步了解了区内成矿地质背景。 1973年,提交了“加鲁河幅”区调报告; 1989一1990年,**省地矿局化探队在东昆仑地区系统开展了1:50万低密度分散流扫面工作,涉及到本区成果尚未公开; 1999年,**有色物化探公司在沟里地区(魏日一肉早果日一带)1500kmZ范围内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出综合 异常26处 2001年,**省有色地勘局*队对****Au、As、Ag、c。沟系上壤综合异常进行查证时发现了*****金矿。 近几年来,为黄金专项和省地方地勘项目,**省有色地质*队在**地区进行异常查证,通过对该区多个矿脉所进行的不同类型的工程的控制,对本区矿体的厚度、产状、品位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矿体赋存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发现了本区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石并不局限于石英脉型的矿石,黄铁矿化较强的蚀变闪长岩、千枚岩、绿泥石英千枚岩及含炭质千枚岩都含矿,局部也可以构成工业矿体。 在对矿区控矿、含矿构造的规律分析总结中,也有新的认识。发现矿体不仅仅局限于东西向构造带中,北西、北北西的以及东西向断裂的次级断裂(近南北向)构造也是含矿构造之一。 通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该矿床由早期形成的热水沉积建造提供主要成矿物质来源,在后期动力挤压、变形、变质作用下,成矿物质富集,形成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具有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的特点。 ***普查区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金矿西北约10km处,周边大小矿点多处,如果**金矿、**金矿、**金矿等,是东昆仑东段重要的金矿富集区。 1:5万、1:万水系沉积物异常、1:1土壤异常显示该区找矿前景广阔。以往异常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多条金矿体处于异常区边缘,主异常区内因第四纪坡积物覆盖厚,受工作量所限,未能进行系统的查证。2008年度所开展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土壤测量与现有的金矿(化)体极其吻合,异常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经对1:万水系沉积物S-2异常进行检查,发现AuⅠ、AuⅡ矿带,成为按纳格地区最有效的找矿方法之一。从水系异常、土壤异常的分布特征分析,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从目前工作程度看,***地区所发现的5处矿群、10多条金矿体,1条含金蚀变岩带、1条金矿化蚀变岩带,只有对少数地段进行了地表和浅部控制,且控制程度很低。2007年初步对ⅡAu用硐探工程验证时,矿体向深部有一定延深,且相对稳定,2008年对主矿体进行地表追索控制,矿体在走向上也有延伸,说明在主矿区地表和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以上地质现象表明,按纳格地区找矿空间大,前景好,具有形成中大型金矿床的潜力。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内容 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以及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1、 选取一个贯穿果洛按纳格地区底层的剖面进行现场实测,采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本进行分析,用于对矿区现在具有争议性的地层时代的确定。 2、 对果洛按纳格及其外围狂点已有坑道、探槽及钻孔岩心进行详细的地质观测,并拍摄照片,采集样品;重点分析小构造的成矿规律,查明其活动次序力学性质、充填特征及地层、岩体和其他构造的关系:研究矿体延伸规律和侧伏规律,包括矿体形态、产状、厚度在走向、倾向和延伸方向上的变化规律,脉体和矿体的端部变化和再现规律,控矿构造对于矿体特征的影响等:研究成矿富集规律,主要研究品位的变化趋势和控制因素,包括矿化类型,脉体形态变化,脉体产状变化,脉体于围岩之间、蚀变强度等对矿石品位的影响。 3、 通过对矿区采集样品的岩矿及单矿物地质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查明该区元素组合、富集规律:结合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对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成矿时代进行分析。 4、 综合整理前人的资料,吧果洛按纳格矿床外围矿点的一些矿床地质特征于整个东昆仑造山带中其他矿床进行类比,总结矿床成因,分析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 (2)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① ***地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工区内面积性工作仅做了1:5万、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而1:万沟系次生晕测量和1:1万土壤测量范围较小,主异常还未控制全面。因此,要在本区加强面积性基础工作,提取更多的找矿信息,扩大找矿范围。 ②通过近几年的地质工作,虽然在本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限于投入的工作量及工作程度,对本区的矿质来源、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矿体的赋存空间、找矿远景等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 ***地区地质工作主要为地质草测和少量探矿工程,因区内构造发育、蚀变强烈,且控岩、控矿构造断裂带分布较多,依据断裂构造性质、蚀变特征及产出背景还不能确定出构造对控矿,控矿程度如何的评价。 目前区内矿体的工程控制程度很低,地质研究水平更低,在其成矿特征、找矿规律方面一直套用果洛龙洼金矿模式,因二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对指导本区找矿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③区内第四纪残坡积、冲洪积物相对发育,覆盖较厚,因此对发现的金矿体工程控制程度有限,对其产状、规模、形态、品位等及其变化情况了解不够,金矿体的地表控制程度及浅部和深部的变化控制不够,应加大追索控制力度。 ④***地区北接阿斯哈金矿,南邻***矿区,所处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极为重要,经基础工作掌握的找矿信息和不断发现的金矿体已证实该区拥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应对本区加大地勘资金的投入力度,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寻找突破口,扩大本区资源量已成地质勘查的当务之急。 三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1:1万地质草测 (2)、1:万水系沉物测量 (3)、1:1万土壤测量 (4)、1:2千岩石剖面 (5)、探槽工程 (6)、钻探 2 技术路线、技术措施、技术关键 (1)、1:1万地质草测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对含矿层、矿化蚀变带、构造、接触带等重要地质体沿走向进行了追索,掌握其形态、产状、规模等特征、采集化学样、快速分析样品了解其含矿性。 地质点描述内容主要突出重点和有意义地质特征,描述内容有岩性名称、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蚀变、岩层产状及样品、标本等内容,对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素描和拍照。 技术关键:在每天进行地质草测工作后,均有路线地质小结,对当天的地质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加深对本区的找矿认识 (2)、1:万水系沉物测量主要流程为:底图—野外作业—样品加工—自检互检—数据处理及异常图件编制—室内资料整理 技术关键:在工作中严格按**省地质勘查标准《**省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执行。 (3)、1:1万土壤测量中主要对野外工作和样品加工的质量进行真实可靠的分析,并根据数据进行异常图件的编制。 技术关键: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G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1:50000》和《设计书》要求执行。 (4)、1:2千岩石剖面主要布置于1: 5万和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浓集区,现完成地化剖面2Km。 技术关键:工作中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5)、探槽工程主要布置于1:5万、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区及地质草测区主要成矿带上。 技术关键:每个编录槽探工程起始点均用木桩留有标记,在化学样品采集点留有红油漆标志。槽探工程地质编录和图件清绘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6)、钻探依据设计要求,布置于AuⅡ矿体0线、4线、7线及15线。 技术关键:工程质量要求严格按《岩矿芯钻探规程》中的“六项指标”和相关规范要求执行,质量达到要求标准。 四 调研及前期准备工作 1、收集该区前人工作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 2、对野外设备工具进行校正和维修(GPS校正等) 五 预期要达到的成果和具体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预计达到的成果 2008年度内按纳格地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对区内进行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万地质草测、1:2千地化剖面、1:1万土壤测量及钻探、槽探等地质工作。 应用价值 初步建立指导性强、工作方法有效的理论认识,对区内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成矿规律等方面进行理论上探索研究,为该区实际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六 进度计划 为能按时文成对毕业论文的编写,计划如下; 1、2009年2月23日——2009年3月29日:毕业实习调研 2、2009年4月1日——2009年4月18日:外文翻译,调研报告及开题报告的编写并提交 3、2009年4月19日——2009年5月1日岩矿鉴定及地质图件的绘制 4、2009年5月2日——2009年5月20日论文初稿的编写 5、2009年5月20日——2009年6月20日论文的审核修改及毕业答辩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地域性音乐风格特征论文研究

那么就给你来点民歌的论文资料吧民歌地方色彩辩析 一、何谓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在音乐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已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 所谓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色彩的形成由来已古,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很象中国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之美,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能,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稍稍懂得音乐的人都不难从听觉上模糊感受到各地民歌的色彩差异,但一般都只能停留于隔岸观花,雾中看月的状态。若欲作细致区分和准确辩认,并能说出一些依据和道理,达到理性的把握,即使身为专业研究的学者们也深感不易。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民歌色彩所由表现的具体形式表徵尚未作比较专门细致的探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拟围绕这个课题作些初步的理论分析,以期能对民歌的色彩特点既可意会,也可言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加深对民间音乐本质的理解。 民歌作为一种以乐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我们对它的审美体验,首先经由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效应来具体把握。因而,若欲解开地方色彩的奥秘,势必先要条分缕析出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二、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民歌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歌词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词汇、衬词和声韵调等要素的特点。以上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辩析民歌地方色彩的理性依据。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辩析的基本方法。 1、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我们完全有可能从词曲形式要素及其特点的细致分析中对之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既论地方色彩,就离不开地理特点和地区范围这些参数。民歌地方色彩总是与特定地区范围相联系的,不同区域范围的民歌,其色彩表现的浓度有所不同,组成色彩的形式参数也有相应的复杂变化。以此而言,民歌色彩具体表现上具有多层性和多样性,需要因地而宜地作出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在这些复杂因素的综合参与中,也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三、民歌地方色彩的区域性 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古话叫“乡音难改”,民谣有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等说法。可见甚至在不同乡镇之间,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这固是很极端的例子,但也表明民歌色彩是与地区结合而体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为了说明的方便,本文只拟从大范围方面作些理论分析和探讨。根据地理面积的不同,民歌色彩可相应划分为多个层次的色彩区来加以体认。一般规律是,区域面积越大,民歌的个性色彩越鲜明,差异也越彰显;反之,则个性色彩越模糊,差异越细微。故地区面积与色彩浓度成反比例关系。相应的,在辩析不同区域民歌色彩时,所运用的分析参数会有变化。基本原则是,色彩区面积与分析参数呈反比关系,即色彩区面积越大,民歌色彩越彰显,分析中所用的形式参素就越少,分析方法越粗略;反之,分析参数增多、细化。 比如,从宏观层次看中国南北民歌的色彩,就只须考虑音阶、结构、音调三因素特点即可清楚辩认。北歌多为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为较规范的上下句体,音调多用大、宽音韵(135、512)。而从中观层面看南北方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差异,则由于都用同样的音阶、音调和结构,就需要添加更多更细的形式参数如旋法、润腔等来作更深一层次的划分,才能找出其间的色彩差异。如此等等。 下面结合民歌色彩区的具体实例来体认其具体的形式表现要素,提出一些初步分析的技术和方法。 (一) 南北中的色彩差异(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次看,中国民歌可划分为北方南方和中部三大色彩区域,各区色彩有很明显的差异,并具体体现于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作用上。 曲例3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是北音色彩的典型曲调,其形式特点为:对应性的三上一下四句体(二句体的变体),带FA偏音的六声音阶,宽宫声韵结构512,旋法多用五度跳进。歌词“我”的方言读音为E,曲情苍凉凄凉。 同样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一曲,其形态表徵与《三十里铺》雷同:上下句体,带FA、SI两个偏音的七声音阶,宽商声韵623,多跳进,旋法多用七度大跳。方言词汇有“鸡娃子,狗娃子”等;“了、来、咬”等字具有方言声韵的发音特点,如“咬”字读为“NIO”,“来”为“LE”。曲情开阔慷慨。等等。 再随手拈来一些南音民歌作品,其风格韵味和形式表徵就截然不同了。如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其形式要素特点为:五声音阶,窄徵声韵561、653和小声韵123的综合运用。级进为主的旋法,连续发展、渐层下移的四句体结构,旋律修饰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 同样是江南小调的《码头调》,其色彩美感及形态特点略同上曲,兹不赘述。 到了南北中介地带的荆楚湖北,民歌色彩又另有一番意趣。湖北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其文化和音乐均有不南不北,亦南亦北的中性色调,由此形成其独特的个性。千里江汉平原潜江县的打麦歌《崔冬崔》,即是典型的中音色彩曲例,全曲以大宫声韵135三音腔及其各种转位、换序形态行腔,曲风明朗活泼,刚柔兼容。湖北宜昌山歌〈上茶山〉,亦具中音色彩,旋律音调与上曲大同小异,更添一股清新的山野风韵。 (二) 南方不同省区的色彩差异(中观层面) 中国南北民歌色彩的差异是明显的,那么,南方内部或北方内部各省区间的民歌,还有无色彩差异呢?当然也有,作为民歌色彩的亚层次体现,各地民歌色彩差异虽稍趋淡弱一些,但其间仍有理脉清晰可辩。现以四川云南两省为例作一简析。 两省地理紧邻,音乐文化共性颇多,民歌都具南音的最基本特点如五声音阶,以羽小声韵613为核心音调,四句体的典型结构等等。但两省民歌因具体旋法的偏爱不同,又形成了色彩差异。四川民歌多用曲折跳进式旋法,故带有几分泼辣情调,如流行全国的四川宜宾农村小调《绣荷包》,采用小羽声韵的换序曲折旋法631,乐汇多随方言语调走势成腔,如“缎子”等。方言衬词“衣儿牙儿哟、猪儿嘎、金刚梭罗妹”的大量运用,更加强了四川的地方色彩。而云南民歌则偏爱下行音阶式级进旋法,更显旖旎柔宛的风采。再加上其它音乐形式和歌词方言的特点,其色彩差异仍清晰可辩。如《放马山歌》,采用典型的羽小声韵下行音阶式旋法,3216,其在乐句尾固定地不断出现,给人强烈的印象。 (三) 省区内部的色彩差异(微观层面)。 民歌地方色彩不仅体现于中国南北的不同省区,即使在同一省区内,也会因地理、方言声调及传统审美习惯的不同,而有微妙的色彩差异。兹以湖北省为例分析说明之。如果我们周游湖北各地,聆听当地的音乐,就可感到其色彩丰富,或具南方韵味,或带北方风味,或有西南巴蜀色彩,或染下江东吴音韵,境物变迁,音乐亦异其趣。真是五光十色,绚丽缤纷。据湖北民歌专家杨匡民教授研究,湖北民歌可划分为五个色彩区: 1.【鄂东南色彩区】今咸宁地区,以窄声韵音调[SOL LA DO]、[LA DO RE]分布最多,旋法常作小六度、纯四度的跳进。2.[鄂东北]:今黄岗与孝感两地区,多为低丘陵,有江南风景之致。受江南文化影响较多,音乐风格偏于婉转优美。音调以“宽徵”声韵的[SOL LA RE]为主。其与鄂东南只有一江之隔,但民歌的音调与旋法,却有明显的区别色彩。3.【鄂中南】:今荆州地区,号称千里江汉平原,富饶的鱼米之乡。地理上北近襄阳,南近洞庭湖。音调以“大宫声韵”为主。声腔华丽优美。4.【鄂西南】今宜昌与恩施两地区。全区山峦重叠,峡谷纵横,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语言很统一,属西南官话区,与川东方言无异。音调“窄羽”声韵[LA DO RE]的旋律为典型样式。5.【鄂西北】今襄阳和郧阳两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线略偏南,自然风貌兼有南北景色,当地人的生活与风习也兼有南北特点,音乐风格在兼容并包基础上略偏重于中原北方的风味,古人称当地人“多秦音、好楚歌”。民歌旋法强调四度跳进,曲风较活泼开朗,有北音风味。 湖北五个地区都流行一首《十绣荷包》小调,各地的唱词都一样,但因地方文化不同的影响,旋律形态如调式,旋法音调等都相应形成了不同样式 ,体现了五区的地方色彩,真是五音杂处,色彩缤纷。 民歌地方色彩是很复杂的音乐现象和论域,更深入的研究将涉及到音乐和文化的多方面因素,本文的初步探讨,若能加深人们对民歌特质的理解,引发更精之研究,则幸甚。 谢谢采纳!!

一、什么是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而专业音乐创作又起始甚晚(本世纪初期),因此除了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外,我国音乐中还有一个“传统音乐”的概念。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为传统音乐的范畴。传统音乐中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也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具体到民间音乐来说,传统音乐中包括传统的民间音乐,但不包括新兴的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与非民间音乐的区分,要比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区分复杂得多。首先,许多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亲源关系。它们或者发源、取材于民间音乐,在进入其他社会阶层后产生了音乐气质和风格上的种种变化;或者并未经过许多加工改造,显示出浓重的民间音乐的印记。其次,许多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创作方式,还保留着作为其源头的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的种种特征。例如在书面乐谱的基础上,保留着作较大即兴变化的余地,地域性流派的产生,以及一曲多用的创作方式,等等。 以古琴音乐为例。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古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擅弹古琴著称。在长达3000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许多文人琴师为之付出了心血,创造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一系列从传谱、师承到演奏风格都各成体系的琴派,并有专用乐谱,这乐谱叫“减字谱”,唐代即已创立,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与古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艺一同发展的,还有古琴音乐的理论。汉代蔡邕的《琴操》一书,是关于琴曲题解的著作。书中分类著录琴曲47首,记述其作者、命意、创作背景以及与作品有关的故事。宋代朱长文撰有《琴史》。全书6卷,为历代琴家的述评和专题评论。明代蒋克谦在几代人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编辑成《琴书大全》。全书22卷,前20卷为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后2卷收录琴曲62首……也就是说,发展至今的古琴音乐艺术,不仅有历代相传和累积的琴谱,有不同传承关系、不同演奏风格的流派,还有收集、总结并推动古琴艺术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建树。这些都与民间音乐很不相同。在很长一段历史发展进程中,没有专用乐谱,更没有刊集曲谱的书籍。在由宫廷主持、文人编撰的音乐史籍文献中,民间音乐没有专门的地位,有关记载微乎其微,因此很难从古代文献中看清它的发展脉络;由于口传心授的流传方式,民间音乐不断产生新的创作,又不断随着历史的动乱而散失,缺乏像古琴音乐那样历代坚实的积累和推陈出新;由于民间音乐在宫廷和文人的心中没有应有的地位,很少有人对它进行理论研究,历代伟大的民间艺人对音乐艺术的创建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了。可以想见,历史上民间音乐因灾难或后继无人而形成断层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这些情况,都与古琴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尽管古琴音乐有传谱、有理论,演奏者主要是文人,但它又有演奏的即兴性和流派的乡土性等特点。比如古人所形容的:“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流奔雷,亦一时之俊快。”([宋]朱长文《琴史》载[唐]琴师赵耶利语)这些特点,与口传心授,并囿于某一地域范围发展之中的民间音乐有相似之处。 再比如昆曲。昆曲起源于我国南宋以来流传于南方各地的南戏的音乐——南曲,而南曲则起源于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歌舞。南曲是我国最早的戏民声腔之一。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仅仅使用民歌小曲是不够的,因此南曲又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宋词和传统音乐。在宋词与传统音乐中,既包含文人音乐成份,又包含民间音乐的成份。南曲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每到一地,便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繁衍出多种戏曲声腔。例如号称“明代四大声腔”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均出于此。 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东南部的昆山一带,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结合,经当地音乐家的歌唱和推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后来又经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以及其他一些艺术家的改革,并吸收其他地区音乐的长处,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形成了委婉细腻的昆腔歌唱体系。万历年间,昆腔由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并传入北京和湖南,迅速取代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弋阳腔。明末清初,昆腔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昆腔传入各地后,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化出众多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腔腔系。清代中叶以后,各地昆腔逐渐衰落,至今尚存者还有江南的南昆、北京的北昆、温州的永(嘉)昆和湖南的湘昆等。 昆腔在发展、兴盛阶段,从剧本的创作者到音乐的改进者,多为文人学士。例如对昆曲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魏良辅,以及创作《浣沙记》的梁辰鱼等一批剧作家,都是有才学而无功名的布衣之士。加上昆曲的唱词温文尔雅,有些甚至晦涩冷僻,昆曲的音乐低回婉转,细腻缠绵,严格地说,它应该算作文人的音乐。但是,从昆曲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到它与许多地区民间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发展至今的昆曲音乐也还有着一曲多用和地方性的特征。在某些远离大城市的区县,那里的昆腔戏曲呈着比较朴实的、更接近于民间音乐的风貌。另外,与昆腔同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即发展至今的高腔,虽然产生和流传的年代同样久远,并且也采用昆曲等传奇剧本,但在音乐上则保留了更多的民间传统。 除了文人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复杂关系外,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也与民间音乐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从西周到唐代,朝廷官府搜集民间音乐的工作形成传统,并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后,被官府中的官员和艺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作为宫廷内外的仪礼音乐。南宋以后,宫廷撤消了专门搜集、整理、训练并表演音乐的机构,基本上采用招集民间艺人进宫表演的办法。宫廷使用民间音乐,一方面改变了民间音乐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又通过官府的力量对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宗教音乐中也存在大量的民间音乐成份。例如北京佛教寺院的管乐和云南许多民族中流传的道教洞经音乐,其中就有明清的时调小曲、多种戏曲曲牌及民间流传的器乐曲牌。 我国著名文学理论家郑振铎先生说过:“正统文学的发展和‘俗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像五言诗,汉乐府,六朝的新乐府,唐五代的词,元、明的曲、宋、金的诸宫调,哪一个新文体不是从民间发生出来的?”“当民间的歌声渐渐消歇了的时候,而这种民间的歌曲却成了文人学士们之所有了。”(《中国俗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4年2月版) 另外,民间音乐本身也存在成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情况。例如,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山歌和农村小调,其主要创作者和歌唱者基本上是农民。这些歌曲多作为歌唱者自娱的方式,曲调上加工较少,情感真挚而质朴。而同属于民歌范畴的城市小调,其演唱者常为职业艺人或务农、从事手工业劳动的半职业艺人。这些歌曲多用作街头巷尾、酒楼茶馆卖唱的内容,听众多为一般市民或有钱人。为了换取报酬,迎合听众的趣味,这些曲调被艺人进行了较多的加工,形式上艺术性较强,商业性也较强,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世俗化和复杂化:既有诚挚坦率,突破旧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一面,又表现出小生产者的狭隘、软弱、消极甚至低级趣味。在戏曲和曲艺(说唱)中也有这种情况。据统计,我国近代曲艺曲种和戏曲剧种均各有300余种之多。在众多的曲种和剧种中,都有经常或主要在大城市演出的、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水准的品种,也有很少或基本上不在大城市上演的、文化和艺术水准相对较低、较粗糙的品种。那些经常在大城市上演的品种,例如京剧、京韵大鼓等,在历史上都有文人参与创作和表演,并且在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观摩和学习其他姊妹艺术,使之得以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更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相对来说也较多地表现和传播了统治阶级、文人和市民的艺术情趣、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在现代音乐生活的发展中,有更多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参与民间音乐品种的表演、改编和一定意义上的创作。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发展、兴盛的民间音乐、就更与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分不开了。但是,这种创造性劳动,并没有脱离开民间音乐的基础、性质和传统的积淀,没有背离我国民间音乐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特点。因此,这种创造,与专业音乐创作有本质上的不同。 那么,我国民间音乐有哪些特点呢? 二、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 1.乡土性 所谓乡土性,也叫地方性或地域性。中国地域辽阔,面积接近于整个欧洲(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欧洲面积为1016万平方公里)。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气侯上,有四季分明的温带,终年常绿的亚热带,最南部还有热带;在经济生产方式上,有工、农、林、牧、渔等不同种类。因此,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共同性之下,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都有不同的特色。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而且,这种特色和差异的程度、与交通发达的状况、对外交流的频率成反比:交通越发达,对外交流越多,地域性特征往往越模糊;反之,交通越闭塞,与外界的往来越少,地域性特征往往越鲜明。因此,那些处在穷乡僻壤、交通不便的山村里的民间音乐,其地域性特征的突出,往往足以使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无法接受、无法理解。而这一点,正是在过于封闭的环境下所产生的音乐难以向外传播的原因所在。 民间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语言特征 我国民族众多,除有56个已识别民族外,据1990年统计,还有74万9千余人未识别民族归属。在56个民族中,除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也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分别属于5个语系11个语族。有的民族,由于历史上人口迁徙等原因,其民族语言还有属于同一语系但不同语族的复杂情况。比如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裕固族,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但西部裕固语属突厥语族,东部裕固语则属蒙古语族。将世界诸语言区分为语系、语族、语支等层次的谱系分类法,是根据某一共同母语在分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共同成分来对语言进行分类的。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根据语言的新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支。越往下,其成员的亲属关系越密切。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一套语音系统。从民族到语支、语族、语系,越往上,语音系统之间的区别越大。语音的构成有四个要素:音高、音色、音长和音强。它们同样也是构成音乐的四个要素。语音特征通过歌曲中的唱词影响了音乐的音高、音色、节奏和力度,并以声乐作品为桥梁,影响到器乐作品中的音乐语汇和润腔方式。另外,一个较大的民族内部,又有方言的区别。方言即一个民族内部语言的地域性变异。以汉语为例,就有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语、粤语七大方言区,每一个方言区之下,又可继续划分出方言片、方言小片和方言点。一般来说,方言之间的差异小于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但汉语某些方言,例如北京语与广东语之间的差异,则要大于某些民族语言,例如俄语与乌克兰语之间的差异。单就语音对音乐的制约作用这一点来说,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语音的差异越大,音乐的差异也就越大。因此,使用民族语言或方言的民间音乐,比起使用共同语的专业创作音乐,其特色就要鲜明得多。 汉语方言之多,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这就使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流传中,由于语音的不同而发生音调上的变化。下例是民歌《孟姜女》在江苏和河北产生的两首变体。在基本乐音保持不变的基础上,音高运动的一些细微变化导致了两首曲调性格气质上的差异。概括来说,江苏的曲调柔和、委婉,河北的曲调刚劲,富于棱角: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为了确立中央集权统治,沟通地区间的往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但他只解决了“书同文”,却解决不了“语同音”,于是给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 ②性格特征 关于地理模式的作用,黑格尔曾归纳了三个方面,即地理环境对经济的作用,对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对人的性格的作用。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也薰染了人的性格气质。有过一些旅行经历的人往往会感到,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倾向。大致说来,我国北方人粗犷、豪爽,南方人细腻、温和。作家沈从文曾说:“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云南看云》)丰子恺也说过:“周围的山水对于人的性格很有影响。桂林的奇特的山,给广西人一种奇特的性格,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而且短刀直入,率直痛快。”四川的长江浩荡湍急,山势奇崛险峻。那里人们的性格豁达而顽强,有旺盛的生命力,民间音乐也透着机智、勇敢和诙谐;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广漠荒凉,黄色的土地映衬着高原上空的蓝天白云,风沙起处,一片苍茫,这里人们的性格质朴而深沉,民间音乐也在悠远深长中带有几分苍凉;江南地区山青水秀,物产丰富,这里的人聪慧灵秀,民间音乐也细腻委婉,曲调美丽动人;东北地区有寒冷的气候和肥沃的黑土地,这里的人爽快粗放,民间音乐也干脆利落,活泼而风趣…… 地理环境造就了人,人以自己被造就的性格创造了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氛围。长此以往,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就在地理环境、文化氛围以及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在篇幅更大一些、包容力和表达力更多一些的地方戏曲中表现得尤为充分。例如评剧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人情世故,越剧擅长表现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秦腔擅长表现激昂悲烈的苦情冤案,京剧擅长表现帝王将相的功绩和争斗,等等。 ③音乐特征 由于文化发展的历程和传统不同,各地区的民间音乐在音乐的构成要素上也存在着差异。笼统地说,北方民间音乐多使用七声音阶,南方民间音乐多使用五声音阶;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大,旋律运动多跳进,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小,旋律运动多级进;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线多棱角,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线多曲折;北方民间音乐富于叙事性特征,南方民间音乐富于抒情性特征;等等。 通过无锡民歌《无锡景》及其北方的变体《探清水河》,可以看出南北方民间音乐的特征差异: 2.即兴性 我国民间音乐的基本传播方式是口传心授。老歌手、老艺人或师傅在传艺时凭借演唱演奏,新歌手、年轻艺人或徒弟在学艺时凭借听觉和记忆,基本上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这一方面使我国的民间音乐至今没有完善的记谱方法,另一方面,又使所有优秀的歌手、艺人有机会在继承下来的民间音乐中发挥才智,对民间音乐进行加工改编。民间音乐的成果是千百年来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造成了民间音乐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为集体加工提供了条件;而不断的集体加工,又使世代流传的民间音乐日臻完美。如此发展下来,民间音乐在演唱、演奏中的即兴发挥,就成了验证歌手、艺人造诣的标准。在各民族、各地区农村的对歌活动中,得胜者是那些善于将学来的曲调和唱词作临场发挥的歌手。在江南丝竹的合奏中,固定的曲谱只是基本框架,每遍演奏各不相同,要靠乐手们在长期实践中所练就的即兴发挥能力来进行现场加工。为了配合默契,乐手们总结出诸如你繁我简、你动我静、你断我连、你高我低等一套合作方法。过去老戏迷或票友(业余戏曲演员)进戏园子,常常不是去“看”戏,而是去“听”戏。他们在台下闭着眼睛也能听得津津有味,摇头晃脑。戏台上搬演的故事他们很熟悉,唱段的词、曲他们也几乎能背诵。他们是来听名角儿的即兴变化的。当演员在某一处没有按照惯例演唱,而是做了现场发挥,并且这发挥更有利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进展时,他们就会叫好。 即兴变化是民间音乐的一种创作方式,创作者即表演者。虽然即兴变化只是相对固定的曲调中的局部改动,但经天长日久祖祖辈辈的积累,推动了民音音乐的发展。在这种创作中,听众既是欣赏者,又是评判者,他们不必等到演员谢幕时再报以赞许、鼓舞或尊重式的掌声。场上此起彼伏的喧闹、喝彩声和嘘哄声,及时表达了他们的好恶,也反映出听众与演员(创作者)更加密切的关系:除了商业性的演出中,听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这层关系之外,民间音乐的演员与听众有着更为融洽、更为平等、更为直接的关系,这或许是民间音乐比专业音乐更加鲜活、更加有生气的原因之一。 3.流传变异性 民间音乐口传心授式的传播方式,以及乡土性、即兴性的特点,导致了它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性。这变异大致有以下几类: ①地域性变异 一支民间曲调在异地流传时,会因唱词方音的变化而导致旋律的变化。也会因各地人民性格特征的不同而发生曲调情绪上的变化。前文所例举的江南与河北两地的《孟姜女》(例1),实际了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变化。再请看同一首《绣荷包》在山西中部和陕西北部的流变: 这两首《绣荷包》从歌词到曲调基本一致,仅仅是几处细微的差别,却表现出了二者情绪上的不同:山西的《绣荷包》明媚、俏丽,带有喜悦之情;陕北的《绣荷包》淳朴、抑郁,流露出凄凉之感。再加上山西《绣荷包》的演唱者使用的是明亮甜美的音色,陕北《绣荷包》的演唱者使用的是沙哑、涩滞的音色,更凸现了二者的对比。在唱到陕北《绣荷包》的第2、4、6、8小节时,沙哑的音色与下行旋律的结合,造成了如泣如诉的效果。 ②情感渲染性变异 一些比较简单的、平铺直叙式的、在情感表达上属于中性的曲调(如例6),在流传过程中经加工改编后,具有了鲜明而细致的情感倾向(例7)。前者曲调朴素、平直,后者曲调火爆、热情,把一个姑娘去看戏前的兴奋感表达得活灵活现: ③表现功能拓宽性变异 民间音乐有一曲多用的传统。表现某种题材内容的曲调,换上其他内容的唱词,并在曲调上加以修改以适应新的内容,这是民间音乐习用的创作方式。比如民歌中有些曲调原是叙述民间传说中的愁苦内容的(如例1《孟姜女》),后来用作表现爱情(《送情郎》)或演义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三国叹十声》);同一首时调小曲,《叠断桥》既可表现女子相思与哀怨的缠绵(《穿心调》),又可表现新娘上花轿时的喜悦(《花轿到门前》),或歌唱四季生产劳动的繁忙(《四季歌》);等等。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些曲牌或腔调,中速时平稳流畅,慢速时徐缓抒情,快速时活泼热情或紧张激烈。当然,这些曲调除了作速度上的变化外,旋律的繁简也有所增删,曲调的线条也要作相应改变。 ④体裁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变异 有些民间小调吸收了曲艺音乐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的表现功能;有些曲艺音乐吸收了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扩大了表现戏剧性冲突和紧张激烈情绪的能力;有些民间器乐,从曲目的情节到乐曲的结构,都受到戏曲的强烈影响;有些器乐或声乐,在演奏、演唱时互相吸收润腔方式,拓宽了表现手法和表现范围。如此等等。 总之,民间音乐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是其发展、丰富的手段,这特点使民间音乐生生不已,充满活力。 4.人民性 从《诗经》的《国风》开始,民间音乐就表现出了与统治阶级不同的、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如对劳动的歌颂,对为富不仁者的痛恨和嘲笑,对官府黑暗统治的不平和反抗,对穷苦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对纯真爱情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等等。因为民间音乐的内容常常与封建统治的要求不合拍,历史上不少皇帝曾下令禁止。例如元代武宗至大年间禁唱《货郎》,明太祖禁过歌舞,清代康熙、同治、道光禁唱秧歌、莲花落,等等。在皇帝的禁令面前,老百姓并不示弱。一首陕北民歌唱道:“天上大星管小星,地上抚台管军门,只有知府管知县,哪个管得唱歌人。”(何其芳编《陕北民歌选》)另一首福建民歌唱道:“新官上任事头多,不管钱粮管山歌,若使山歌禁得了,文武秀才会断科。”其中表现出的对官府、对文人的的蔑视,以及对劳动人民才智的自信和骄傲,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以及统治者不断的禁令和改造,民间音乐中的反抗性和其他积极因素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一般来说,这种积极因素农村大于城镇,边远地区大于内地,很少在大城市演出的体裁、品种大于经常在大城市演出的体裁、品种。 5.多功能性 专业音乐的功能是他娱的,在舞台上为听众演出。民间音乐则具有多功能性。它可以是自娱的,在愁苦之至或喜悦之极时,唱上一曲以发泄强烈的感情;它也可能是他娱的,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驾驭音乐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赞赏和爱慕;它可以作为传送青年男女间感情的媒介,也可以用于红白喜事的仪式;它可以是集体劳动时的组织、指挥者,也可以是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手段;它可以在不识字的劳动人民中间充当记载岁月变迁的史书,又可以作为宣扬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的教本;它可以是儿童的游戏,也可是长辈或首领对民众鼓动、号召;等等。民间音乐的多功能性,使之与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成为民间的百科全书。 三、对民间音乐的认识和评价 按照创作和传承的方式,音乐可以分作口头式和书面式两种。当然音乐不同于文学。“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从字面上、概念上即可明确标示其产生、存在和传播状态,而书面式音乐则仍需通过演奏、演唱者将乐谱变成活生生的音乐。这一过程中必然渗入演奏、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即使是这样,口头音乐与书面音乐还是有极大的差别。简而言之,口头音乐在即兴发挥方面,给演奏、演唱者留下了极大的余地,但另一方面,口头音乐不能像书面音乐那样,由于有纸、笔将其固定在谱面上,便可以从容地思考和反复推敲。 特殊的创作和传承方式,给民间音乐的发展带来以下几个结果—— 首先,民间音乐中存在大量运用“现成思路”,“现成格局”的现象。比如,唱词中相同词汇、相同比喻手法的反复运用、一个地区内部旋律运动的模式、乐段结构以及润腔方式的一致性;(换句话说,即民间音乐只体现地方风格),而不体现个人风格;戏曲剧种、说唱曲种中腔调的雷同性和结构音乐的手法的单一性;等等。 其次,虽然民间音乐中不乏高度发展的技巧,但这些技巧只是停留在口头理论的阶段,不能像书面理论那样,有广泛传播和更普遍的实践机会以使之发扬光大。而且,由于长期以来的交通不便,我国许多地区之间相互隔绝,民间音乐品种很少得到与外界交流、与其他艺术品种互相启发学习的机会,以致不少民间音乐中高度发展的技巧,又处于单一分散的状态,比方说,某地区的山歌有丰富的音色变化,另一地区的山歌有复杂而富于表现力的颤音技巧,还有一个地区的山歌有优美、动人的词句,……技巧和成就分散的状态,大大削弱了民间音乐的发达程度。 第三,民间音乐的起源虽早于专业音乐,但客观地说,其发展进度则慢于专业音乐。专业音乐不仅有在谱面上深思熟虑的基础,而且在大庭广众面前演出之后,可及时得到批评家的反馈和评论,又有不断得到总结的技术理论相伴随,更重要的是,有使其创作者和演奏、演唱者从事音乐专业的经济条件,这就保证了专业音乐的质量。这些都是民间音乐所欠缺的。除了那些能够在大城市或宫廷占有一席之地的民间音乐品种可以得到一部分上述专业音乐的发展条件下,绝大部分的民间音乐在乡间村镇长时期地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总结、整理,无数优秀民间艺人的才华和成就就像空中的流星一样,其光亮转瞬即逝。有些民间音乐品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便过早地衰败了。没有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民间音乐在岁月的流逝中不由自主地升沉起落。 像那些能够在大城市或宫廷居身的民间音乐品种,虽然在物质和艺术交流等条件上优越于乡村音乐,但因处于官府的严密统治之下,其精神上的独立不羁和气质上的纯朴清新都有所损失,有的含有庸俗低级的内容,甚至成为维护统治阶级政权、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工具。 尽管民间音乐有上述种种的局限,但作为劳动人民的心声,从本质上说,它还是充分展现了人民精神面貌最积级、最光彩的方面。虽然因创作和传承方式所决定,民间音乐在技巧上发展得比较缓慢,但经过了千百年来历代人民集体的积累、加工和筛选,使之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其艺术水准和表现力日臻完美,成为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音乐。它是人类文化成果中最优秀的部分。它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境界和情操,培养、改善人的艺术感受和鉴别能力。它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和民族音乐。民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是以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相同而结合的人群。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音乐文化,民族和音乐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民族创造了自己的音乐文化,同时他们也在享受着自己的音乐文化。正是由于这些民族音乐文化,才组成了世界的民族音乐。lEcGP!Dr&#{dkW2T+1 学习世界民族音乐的必要性 =4 --E1L>j*S?S2 从小学习钢琴的我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欧洲音乐圈里的音乐,因此被灌输了很深的西方音乐文化知识多少有些偏向“欧洲中心论”,而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却不太多,尤其是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更是知之甚少。而今已是21世纪,科学的进步,交通的便利,信息的畅通,都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各地的人们日益密切交往,人们也迫切需要相互之间的了解与协作。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作为当代的音乐学习者和将来的音乐教育者,首先就必须扩大自己的视野,站在全球的视觉角度观察和研究音乐。\D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陈铭道在对中国音乐学院的“世界民间音乐”教学的情况介绍中也提出:“要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学习,我们必须创造出一种使学生能够认同人类各种种族都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教育哲学。U7\P:J"?5v0+4jmVH2 音画结合 硕果累累M/Yz'o-z6c8k",EG?近几十年来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全世界的民族音乐、舞蹈等进行了录音、摄影,取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这样,在世界民族音乐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能从书本上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还能够观看到大量的音像资料,使我们更加直观的对世界音乐文化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和看法。ODF@?{z+SE4`F王耀华先生在“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一书中,根据世界上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色,参照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将世界民族音乐划分为以下九个音乐文化区,即:东亚音乐文化区、东南亚音乐文化区、南亚音乐文化区、西亚、北非(含中亚)音乐文化区、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区、欧洲音乐文化区、北美音乐文化区、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区、大洋洲音乐文化区等。其中每一种音乐文化区还可细分,如东南亚可分为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音乐文化区,黑非洲可分为、西非、中非、东非、南非等。gyc3@g0.}@iRZ初次接触这么多国家的传统音乐,就跟外国人看中国的戏曲一样,我也是瞠目结舌、眼花缭乱的,怎样有系统的欣赏这些文化瑰宝成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各种因素用多元化的全球视角对每一音乐文化区做出相应得对比、总结。每一个音乐文化区都有各自的特色,总结之后就是对他们进行比照,这样的学习才更为系统和有效。我在学习了世界民族音乐之后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各音乐文化区都作了总结和概括,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拿几个非常有特点的文化区为例,如:GlKFB<Rb~ NmT)东亚音乐文化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做为音乐文化中心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古老而深厚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在本区的影响甚为深刻。在历史上,无论是朝鲜、韩国,或者是日本,都曾在乐器、乐理、乐曲、乐种、乐调等方面接受过中国的影响。由于东方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民族心理、哲学基础、审美趣味的不同,导致了音乐也很具有东方风格特点,那就是古朴典雅的横向旋律美。表现在音乐形态上就是:1)节奏上的自由与规律。自由的节奏如:中国的“山歌”、蒙古的“长调”;规律节奏如:中国的“小调”,朝鲜的“短调”。2)运用五声音阶和五声旋法。如中国常使用“宫、商、角、徵、羽”,日本则使用加入“清角”的“半音五声音阶”。3)旋律渐进的发展模式。中国琴曲的“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中国戏曲的“散、慢、中、快、散”,日本的“序、破、急”、“起、承、转、结”,都属于讲求承前启后的渐变规律的曲式结构原则。4)多音性旋律与单线旋律并存。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和蒙古,也会出现多声部的组合方式,近似复调,但却是主调风格为主。除上述特点以外,东亚各国的音乐方面也体现了东方 “以写意为主,写意中的写实”音乐美学观,这种创作方式在人物的舞台动作中得到了体现。UWbGNgn)o`f(8QmLNk东南亚音乐文化区包括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大陆部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岛屿地区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曾从中国、印度、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接受了多种宗教和文化,其古典艺能和传统音乐的发展,均有来自于中国、印度的影响,并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东南亚地区又被称为“锣群文化”区,是因为这里的居民喜欢用青铜、竹制乐器的演奏出朴素清新稳健的音乐。其音乐特点是:1)以二拍子、四拍子为主,强弱差异不大,音乐平稳、沉着。2)以“七平均律”为主,也有其他的各民族自己的音阶。3、音乐织体中,在乐器的演奏之间加进微妙的交错而产生复音层叠效果。如:印度尼西亚甘美兰乐队。~BibWe?bOvK:\]B黑非洲音乐文化区包括北非、中非、西非、南非、东非,在那里,音乐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里,包括诞生到去世为止的人生整个过程都紧相关联。他们的音乐中,有和宗教相结合的,也有单纯、世俗的一面。无论哪一方面,其旋律、节奏、唱法都表现出显著的特色。1)旋律方面,旋律走向以自然的滑音、装饰音而独具特色,音阶更是丰富多采(由于演唱时滑音的运用使音符出现很多的变化)。2)音色方面,黑人具有十分独特的音质,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唱法方面,独唱、合唱、齐唱通常是互相交替,以一呼一应的对答形式为特征。4)节奏方面。非洲黑人音乐的最大特色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他们使用各种打击乐器,产生出复杂而丰富的节奏、节拍。这些非洲支系的美洲黑人音乐节奏,大致上是以二拍子为基础,但又不像进行曲那样的单纯、刻板。通常是以两种、三种,甚至还有三种以上的节奏型同时重叠进行的混合节奏,不断地加入切分,产生出充满活力的律动感。鼓,是黑人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音乐节奏的基础,也是音乐语言表达的工具,比如它可以充当“说话”的工具,即“鼓语”。如加纳的阿肯人,丈夫习惯在舞会上用鼓语赞美自己的妻子;鼓语还可以用来宣布一个人的出生、死亡和婚姻等。 6xXI$RD$G9可见,具有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国家就必然拥有自己高度发达的音乐体系。它的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体裁、乐器、乐队、唱法、音色、音乐表演方式,音乐的功能,审美观……等都带有特殊的印记,因此即使是一个外国人也很容易通过观察辩认出是那个国家的音乐风格。>FIU0"oOaUkMRT3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2=if4=yuRY@rL在1996年9月举办了“世界民族音乐与中国”为主题的第一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陈铭道、管建华、陈自明、杜亚雄、祖振声等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发表重要的议题,提倡用多元化的视角审视世界民族音乐,主张给世界民族音乐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2L7dT<|IbJ4olUqE2005年9月2日至5日,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研讨会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民族音乐学者、作曲家和来自美国、刚果、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各界嘉宾近120人会集中央音乐学院参加了这次盛会。在这次会议上,陈自明提到了:在欧洲、美国、日本的著名大学和研究院中,都已开设了介绍世界民族音乐的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演奏世界各国民族乐器的课程,美国还规定从小学音乐教育开始就要设立多元化的音乐课程。而在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音乐艺术院校和师范大学开设了这类课程,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队伍不过几十人,研究课题十分有限,很多地区目前还是空白的无人区,没有中国音乐家的足迹。因此,可以说该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完全不相称。同时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发展世界民族音乐的建议。%f{XFg|U:ghrTmXw世界民族音乐是21世纪的新兴学科,抓住这一学科就是抓住了未来,就会成为新潮流的参与者。我们今天学习了世界民族音乐,就要抱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放开眼界,用多元化的视角审视世界民族音乐,培养我们更为科学的音乐价值观,将来更要将这种学习方法发扬光大,相信,世界民族音乐的前景在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下一定会更加璀璨!

论民间音乐的内容、种类与特征。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1、劳动歌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欧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 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的最早。鲁迅先生认为:我们不会说话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懂得唱唱歌谣,来减轻肌肉的疲乏,来鼓舞工作的热忱,来集中注意力……。民歌,不是有闲阶级的士大夫或骚人墨客,坐在屋里的无病呻吟,它是一切体力劳动者的血汗搅着泪汗的结晶和升华,所以农民们有秧歌,打渔的有渔歌,采茶的有茶歌,牧人有牧歌等。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为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常常发出前呼后应的呼喊。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和简单声音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早溯的劳动歌。这种古老的劳动歌,历代相传,不断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劳动歌。在劳动中,到处都有劳动歌:搬运劳动中有装卸号子、板车号子;水上劳动中有行册号子、捕鱼号子,建筑劳动中有打夯号子、代木号子等。这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古往今来的一切体力劳动中,都有符合它那劳动节奏和特点的劳动歌,只有大机器所到之处,劳动歌才愈来愈多地被它那轰轰隆隆的吼声所代替。 早期的劳动歌调子比较固定,歌词比较单一,有的则只是咳嗬、哎嗨的呼呐声,在劳动中起着号令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劳动歌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呼喊号令,而且还描写劳动的过程,表现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相关的生活情态和风俗特征。 呼喊号令式的劳动歌的特点是:歌声与劳动节拍和谐一致。 它的内容主要是靠劳动的呼声组成,在一领众和的形式下,加入少量指挥劳动和鼓舞情绪的伺句。如《上滩号子》,节奏极为短促,几乎全由“咳!咳!咳!咳!”的呼语组成,表现了在紧要关头,船工们和激流险滩搏斗的紧张气氛。 抒情式的劳动歌,歌词比较长一些,其内容都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劳动的呼声在其中起着点缀节拍的作用。如反映劳动人民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态度,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中,人民对劳动是积极热情的,唱出了“神农皇帝也是种田人”,充分显示了农民的自豪感和乐观主义情感。但是,在贫富悬殊的旧社会,倍受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人民只能用歌声来表达对剥削者的反抗情绪。如《十二月长工》、《十二月采茶》等歌中,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终年劳动不得温饱的生活情景,发出了“你享福来我受穷,这种世道要改变”的呼声。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那强烈的节奏感。每一首劳动歌都有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节奏,它是凝集了生活中的劳动节奏而创造出来的,因而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从事紧张而又高强度的劳动时,动作强烈,呼吸短促,劳动气氛浓烈,这时唱出的劳动歌必然节奏鲜明急促、强音不断、顿挫有力,给人以集体力量的雄壮和劳动创造世界的有力的感染。在体力劳动比较轻,或间歇时间长的劳动中、劳动歌的速度比较柔缓,节奏感较弱,音乐上的变化比较丰富,结人以优美的旋律感。 2、时政歌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局势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理想和为此理想而斗争的精神。 劳动人民从不无病呻吟。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经济上受到重重的压迫,政治上受到残酷的剥削。他们不满于现状,于是就把自己对当时的政治见解,用形象的语言编成歌谣,借以表达对统治者的愤懑和抗议。汉未董卓专权,人民不堪其苦,唱出了“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当人民无法抑制胸中的不平和愤怒时,就会喷涌出控诉之歌,甚至连者天爷也在控诉之列。 劳动人民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当他们忍无可忍,就要揭竿而起,进行反抗。”想着想着心不甘,一心要去上梁山,学会一身好武艺,来挖老板黑心肝。”这类反映农民起义的歌谣,是传统歌谣中政治色彩最浓、斗争住最强的部分。我国秦代未年第一次农民起义时,就产生了“大楚兴,陈胜王”的歌谣。毛译东同志指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反映农民起义的时政歌,正是历代劳动人民在这些重大政治事件中的真实写照。 颂歌是解放后新时政歌的主流,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欣喜若狂,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等歌谣大量产生。 时政歌以民谣居多。它一般篇幅短小,句数和字数都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鲜明性是其主要特点。如“骑虎不怕虎上山,骑龙不怕龙下滩,决心革命不怕死,死为人民心也甘”,语言坚定有力,毫无矫饰晦涩之处。 3、仪式歌仪式歌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而唱的歌。它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时候,即幻想用语言去打动神灵,用以祈福、免灾。 仪式歌就其仪式应用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把典歌四种。 诀术歌是巫婆、神汉进行巫术活动时唱的歌,如“天灵灵。 地灵灵……”之类,也包括用以医病的咒语、如“天皇皇,地皇皇”。 节令歌是对某种节日或对时令描述的歌,它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如壮族春节舞春牛时唱的《春牛歌》,主要内容是歌唱农事生产、人畜太平等。 礼俗歌经常被用于男婚女嫁、贺生送葬、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场合。如《哭嫁歌》、《妈妈的女儿》等。 把典歌是在重大的庆典时吟唱的祈祷性的民歌,它根据祭祀和庆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如播种祭、收获祭、颂租祭、招魂祭等。人死了,也有丧歌,以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4、情歌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现了对封建札教的蔑视和反抗。 有相当数量的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之情的歌,如“妹是桂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困转,花逢蜜蜂朵朵开”。这优美抒情的描写,充分表达了他们热烈相求、亲密相爱的情意。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生计所迫或天灾人祸,拆散了多少对情人,把他们抛人生离死别的痛苦深渊,产生了大量的倾诉离别思念之苦的民歌。如大理白族情歌所唱的“大理坝子弯又弯,妹在海来哥在山;苍山洱海两相隔,想见不能见”。 旧中国,封建礼教摧残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爱情悲剧,但坚贞不渝的爱情和精神却世世代代地活在人民的心里,人们用歌声表示了誓死相爱、决不屈服的决心和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意志。 土地革命以后产生的新情歌,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受慕之情的表白,而是把个人的爱情同整个革命事业联系起来。送郎当红军的歌,就是证明,如“红军哥哥人人爱,当兵就要当红军”等。 情歌,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极为丰富,而比较突出的有比兴、双关,重复,如一百蒙古族情歌唱道:“震动山峰的,是黑马的四只蹄;扰乱人心的,是韩蜜香的两只眼睛。”用马蹄嗒嗒震动山峰比喻少女美丽的眼睛扰乱人心,充分体现了比兴的艺术魅力。 双关在情歌中也运用了不少。如“街头铜锣声声打,打着中心响嘡嘡。”锣声的“响嘡嘡”只是表面,姑娘心中的“想郎郎”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这种手法使真挚、热烈的感情含蓄地表现出来,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深思。 重复的表现手法,把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接二连三地使用,给人以情意婉转、回肠荡气的感觉。一首贵州情歌唱道:“哪个认得妹要来,请人挑水去洗街;请人挑水去洗路,洗条大路等妹来。”运用重复的手法,把殷切盼望情人的心情深刻地表达出来。 5、儿歌儿歌是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井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 儿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绕口令。 游戏儿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歌谣。当婴儿还在襁褓中,就听过母亲温存的歌声,如《催眠曲》、《摇篮曲》。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便学会一支支游戏儿歌。这种儿歌能丰富孩子们游戏的内容,增添孩子们的兴趣,如《拉大锯》。儿童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等,都有与之相配合的游戏儿歌。这种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唱起来倍感亲切、有趣,大大增加了游戏时的趣味。 教诲儿歌侧重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它不但能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启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习惯,成为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觉留一个。” 绕口令,由于它读起来绕口,颇受孩子们的欢迎。如“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孩子们往往由于念错而哈哈大笑。 儿歌在形体上一般都比较短小,没有固定的形式。在语言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最适宜儿童唱诵。 6、生活歌生活歌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所说的生活歌只取它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 如反映社会生活不公平,不合理的歌:“编凉席的睡光床,抬棺材的死路旁。”字里行间,透露了劳动人民对这种生活的不平。 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及宗法观念给广大劳动妇女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她们从生到死都得不到与男子一样平等的待遇。“嫁鸡随鸡飞,嫁狗随狗走”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人民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事物,人们总是要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抒发内心的情感,《十送红军》就是优秀的抒情之作。它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地抒发人民与红军的血肉感情。人们借物抒情,使情景交融,形式优美,实是民歌中的珍品。 生活歌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地运用对比手法。人类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对立的统一,美与丑、善与恶、痛苦与欢乐,革命与反动、剥削与被剥削等,通过鲜明、生动的对比,表达歌者的思想和感情。 民歌在千百年的人世沧桑变化中,也在不停地变化、发展,至今已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林,我只采撷了其中的这几朵小花,以完成此次论文。

马家沟地层岩性特征研究论文

亮甲山组: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白云岩夹少量砾屑灰岩。马家沟组:灰色厚层—巨厚层灰岩夹白云岩、角砾状灰岩、角砾状白云岩。区别:1、颜色:两组地层交界处有一层马家沟组的黄白色灰岩。2、岩性组合:亮甲山组灰岩含燧石结核,就是那种黑的、硅质、很硬的球状。马家沟组灰岩不含结核,而且马家沟组灰岩于白云岩韵律层明显。3、结构构造:亮甲山组灰岩为豹皮状,马家沟组为块状。

摘 要 通过天津地铁二期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分析了沿线地下水类型、特征、富存条件及各类地下水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地铁工程性质及施工工艺分析评价了不同类型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为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地铁 浅层地下水 水文地质条件 分析评价 天津地铁二期详勘工作始于2003年8月份,目前累计完成勘探量67000多m。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结合不同的工程类型,有针对性地投入了大量的勘察工作,并结合工程施工情况和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对沿线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为设计提供了准确的依据。1 地质条件 天津地铁2、3号线沿线为冲积平原,皆为新生界沉积层覆盖,以陆相沉积为主。第四纪晚期受海进海退影响,形成了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线路沿线沉积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具有明显沉积韵律,各地层沉积厚度、沉积层位、岩性特征在线路不同地段虽有差异,但在成因上有明显的规律性。1 1 地层岩性 地层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人工填土层①、新近沉积层②、第Ⅰ陆相层③、第Ⅰ海相层④、第Ⅱ陆相层⑤、第Ⅲ陆相层⑥、第Ⅱ海相层⑦、第Ⅳ陆相层⑧、第Ⅲ海相层⑨。1 2 各地层地质条件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杂填土、素填土,多分布于市区内,厚薄不均,差别较大。该层土密实程度差,易变形。

中国第四纪地层特征研究论文

1. 沉积物类型的多样性和分布的规律性

图 2-32 中国第四纪沉积物分布的空间特征

中国的第四纪沉积物类型非常复杂,几乎含有第四纪沉积物的所有成因类型,有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在陆相沉积物中有地面流水、湖泊、沼泽、地下水、风、冰川、冰水等形成的沉积物,也有重力堆积物和残积物。在平面上,从东部的海相和河湖相沉积物,到西部的冰川堆积和风成堆积,从南部的洞穴和红土堆积到北部的戈壁沙漠和黄土堆积(图2-32)。从海拔高度上来看,第四纪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最低的东部大陆架以海相沉积物为主; 东部平原主要为河湖相沉积; 黄土高原到新疆一带以干旱气候区堆积物为主,如戈壁、沙漠、黄土、洪积物; 在青藏高原,以冰川和冰水沉积物发育为特征,当然也 发育较多的 湖泊、河流、洪 流 沉积物。

2. 新构造运动的整体性和区域性

中国区域是一个新构造运动非常强烈的地区,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属于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在时间上,第四纪的构造运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强烈的上升期与相对平静期交替出现,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尤为清晰,从而形成多级的层状地貌。在区域上,西部和南部以抬升为主,而东部和北部以下降为特征,并且从西南到东北构造运动的强度具有逐渐减弱的梯度。在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上以整体的抬升为特征,第三阶梯以整体的下降为特点,而在 3 个阶梯之则间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抬升运动。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华北、南北地震带和西昆仑-喜马拉雅3 个带上,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北、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

3. 哺乳动物群的南、北差异性

以淮河-大别山-秦岭-龙门山-横断山一线为界,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可分为南、北两个哺乳动物地理区。北方区属古北界的一部分,哺乳动物以喜干、凉、冷的动物为主,草原型动物占优势。南方区属东洋界的一部分,哺乳动物主要由喜暖湿的成分构成,森林型动物占优。南、北方动物群的差异从早更新世开始出现雏形,在中更新世变得明显,但这两个动物群的一些成员随着气候的变迁发生往南或向北的迁移,进行动物群的交流。就哺乳动物群演化而言,中国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是在我国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形成了含真象、真马等成员的动物群面貌。由于南、北气候变化的差异,影响到动物群的性质,使北方动物群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不同阶段的动物群差异和更替比较清晰; 而南方动物群则显示出一定的保守性,动物群的更替不及北方动物群清晰。

4. 气候波动的区域性与全球性

对我国的黄土研究表明,黄土-古土壤序列很好地记录了我国的第四纪气候变迁。在第四纪我国的气候至少存在 30 多次冷-暖旋回(climatic cycle),并与深海沉积物的氧同位素具有良好的对比性。气候波动具有 100ka、41ka 和 21ka 的天文周期,而且在早更新世以 41ka 的周期为主,而中、晚更新世以 100ka 周期为主,这些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变迁规律是相似的。这说明我国的第四纪气候波动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我国的第四纪气候变化不仅具有全球性的特征,而且还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影响下,形成了我国东部地区干冷与暖湿交替以及西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我国西北地区强烈干旱的气候。

5. 季风作用的特殊性

中国是世界上季风作用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季风(monsoon)造成了我国特殊的气候特征。在第四纪早期,由于青藏高原还没有隆升到足够的高度以致影响到南亚季风向北侵入,使我国同时受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影响,导致西北地区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差别降低。但在更新世的中期,青藏高原已隆升到较高的海拔,影响了南亚季风的侵入,同时加强了东亚季风,使我国西北地区进一步干旱化,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差异显著增强。由于受东亚季风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多雨湿润,而冬季干旱多风。

6. 人类文化的差异性

中国的古人类化石及石器相当丰富,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及其石器,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以东地区。在时代上,直立人可能从约 2MaB. P. 就在我国出现,这与被誉为人类起源和演化中心的东非地区所发现的直立人时代相当。我国直立人的一些特征与非洲的直立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我国直立人文化尚具有特殊性。尽管我国直立人也有大石器(手斧)文化,但一直处于次要的地位,而演化的主线是小石器文化,并始终纵贯直立人和智人阶段,这显然不同于非洲以大石器手斧文化为特征的文化系统。所以中国的人类文化具有特殊的一面。

我国南、北方的石器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北方基本上是小石器文化的演化,而在南方出现小石器与大石器平行演化的特征,而且手斧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中国幅员辽阔,跨越几十个纬度和几十个经度。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而且第四纪时期的构造运动强烈。在第四纪,不仅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南亚季风(印度季风)的影响。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第四纪地层发育特征。

在区域上,自南而北,由西向东,具有不同成因的第四纪地层,如在南方地区洞穴地层发育,华北地区则以河湖相地层为主,黄土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而青藏高原发育较多的冰碛地层,在东部沿海地区发育海相地层。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第四纪地层的接触关系和变形特征也不一样,在东部的构造下沉区,地层多为整合接触,变化弱; 而在西部地区,不仅在第四纪地层内部形成了角度不整合,而且变形也比较强烈。根据我国第四纪地层的分布特征和成因类型的组合特征,可将我国的第四纪地层分为华北-东北区、西北区、青藏高原区、华东-华南区、西南区和东部海区(图 10-10)。

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中国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华北区、东北区、华南区、西北区、西南区和青藏区。各区基本特征如下:

(一)华北区

华北区包括的范围是:东至海滨,西至甘肃,北至内蒙古,南至河南中部,其中包括华北黄土覆盖的广大地区和华北冲积平原。气候干旱或半干旱,季节性变化极为明显。从全区来看,第四纪堆积类型复杂,地层发育完善。下更新统以湖相沉积的灰泥岩、细砂岩及砾石夹层为主;中更新统以坡积、洪积为主,而局部地区有洞穴堆积;全新统以冲积、洪坡积以及次生黄土堆积为主,砾石仅限于山麓地带。在某些山区,保存有古冰川堆积,冰碛物主要分布于北京山区、秦岭、太行山等处,冰期可分为4~5期。在沉陷区和断陷地带,以巨厚的湖相堆积为特征。华北区岩溶洞穴不甚发育,但在周口店洞穴堆积中找到猿人化石和其他动物化石却非常丰富。根据其特点,华北区动物群属北方型,与东北区接近,但有比较干旱气候的特征;与华南区动物群比较,差别明显,但亦有自南方迁来的动物。

由于本区第四纪沉积类型复杂,在进行地层划分时,就必须选定标准层,这些标准层是以沉积厚度大、化石多、化石演化阶段明显作为依据。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泥河湾阶;中更新统——周口店阶红土堆积;上更新统——萨拉乌苏阶;全新统——近代河流堆积(表2-5)。

表2-5 中国第四纪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

资料来源: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2002年。

(二)东北区

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本区主要特点是,黑土广泛分布,一般表面往往有2m厚的黑土堆积,甚至更厚。在松辽平原及三江平原第四纪堆积较厚,以湖相、湖沼相堆积为主,厚约数十米至200余米;长白山等地区堆积较薄;大兴安岭以冰碛为主,冰期可分三期;下辽河地区的海相夹层,是华北沉降带向北延伸部分。河谷中一般发育二级或二级以上的阶地,在阶地堆积中发现大量动物化石。

本区第四纪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岩发育,在第四纪全新世仍有火山喷发。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土山组;中更新统——青沟组;上更新统——敏河组;全新统——近代冲积层、湖沼堆积、风积沙堆积。

(三)华南区

华南区包括长江以南,东至海滨,西至两湖两广,以及台湾省和南海诸岛。本区第四纪有独特的岩性,以粗颗粒沉积及红土化作用的粘土分布较普遍。红色粘土常有蠕虫线条,这种红色粘土多分布于丘陵地区。在高山山坡或山麓地带常有冰碛泥砾。根据泥砾特征,可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三个冰期。在低平原地区为河流相堆积。在洞庭湖及鄱阳湖沉陷区为河湖相及湖相沉积,厚200余米。

华南区的第四纪沉积与华北区不同。首先是本区气候湿热,沉积物多受湿热的红土化作用使冰碛泥砾石呈绛色或赭色,砾石与粗砂互层,并有风化铁皮作为分层标志。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雨花台组;中更新统——网纹红土;上更新统——下蜀组;全新统——近代堆积。

(四)西北区

西北区包括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如新疆、青海、甘肃及宁夏的一部分。本区内分布有高山、内陆盆地和干旱高原。地形高差悬殊,气候干燥,属大陆性气候。

第四纪时期,高山及高原地区新构造运动处于显著上升阶段。因此,山谷冰川发展至山麓冰川,在高山地区分布有现代冰川。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以冰碛砾石、冰水沉积粗砂为主,分布最广。在山前坳陷带内洪积物极为发育,厚度巨大,可达3000多米。

区内在第四纪初期,湖相堆积普遍,常出现在砾石或砾状砂岩的夹层中,在山间盆地区,也发现古湖泊相的堆积。在盆地上往往为湖积、风积、洪积、冲积的复合堆积。湖积物的颜色为绿、灰、白、淡红等。如库车砾石层、西域砾石层等,都很典型。

第四纪晚期,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和气候转为干旱等影响,形成黄土或类黄土堆积。淡水湖泊形成沼泽泥炭堆积,有些湖泊萎缩咸化,形成盐类沉积。

区内气候干燥,风蚀作用强烈,风蚀、风积地形广布,形成荒漠地貌。

本区代表性地层有:甘肃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第四纪地层、新疆天山南麓库车一带第四纪地层。

(五)西南区

西南区大致包括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属于高原及盆地地形。在第四纪时期,新构造运动处于上升运动。因此,地貌上形成深切河谷及多级夷平面,河流沿岸形成多级阶地。在断陷盆地或凹陷区,为湖相沉积,自古近纪到更新世晚期,均有发育,其中上新世和第四纪地层,往往为连续沉积,上新世和第四纪的湖相堆积物,除泥炭层之外,还有褐煤。

西南区洞穴堆积,为本区的重要成因类型,洞穴中具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古人类遗迹。在云、贵、川山区分布有冰碛层,在本地区称作龙川冰期。我国已发现的第四纪时期最早的一次冰期形成的冰碛,位于云南元谋组下部。云南大理点苍山的最新冰碛,为大理冰期形成,是我国最新的一次冰期。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元谋组(群);中更新统——盐井沟组;上更新统——大理冰期冰碛层;全新统——近代堆积。

(六)青藏区

西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以其巨大的高度和特殊的自然条件而闻名世界。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年轻的褶皱山系。但是,过去关于青藏高原的第四纪地层很少了解,关于第四纪方面的资料也极少。自1960年以来,中国登山队科考队、中科院等单位曾多次对青藏地区进行地貌和第四纪地质考察,并发现和建立了一些第四纪地层剖面,深入地进行了该地区第四纪冰期、古气候变化、地面上升等许多重大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于第四纪时期气候的剧烈变化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强烈上升,珠峰地区在更新世时期经历了几次大的冰川作用,遗留下各种冰川作用的沉积物及间冰期沉积。因此,珠峰地区第四沉积物复杂多样,并有独特的空间分布规律。第四纪堆积物主要特征是:代表寒冷时期的各种冰川沉积和代表温暖时期的各种间冰期沉积的交替出现,可作为本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

根据对第四纪堆积物的野外观察,与室内岩石矿物成分及其所含的动、植物化石和孢粉及石器等的分析鉴定,并结合对本区第四纪冰期的研究,可以初步划分出更新世的三次冰期与两次间冰期。按其命名的标准地点,自老至新分别为:希夏邦马冰期、帕里间冰期、聂聂雄拉冰期、加布拉间冰期、珠穆朗玛冰期。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希夏邦马冰期堆积物;中更新统为喜马拉雅山北坡到雅鲁藏布江一带的冰碛层和河湖堆积层;上更新统沟谷冰碛砾石;全新统——冰后期石灰华、洪积扇及湖相淤泥和泥炭堆积。

本章小结及重点提示

本章主要阐述了地貌及其形态、地貌成因及其分类、不同等级地貌单元的地质作用类型和特点。第四纪(系)基本知识包括:第四纪的概念及第四纪分期、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主要运用岩石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等进行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概念及其对古环境特别是对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影响、第四纪下限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第四纪地层分区及各区沉积环境和沉积物基本点特征。

本章应重点掌握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的有关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着重掌握不同等级地貌单元的地质作用特点、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及其研究标志。

思考题

1.在地貌形态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中,最基本的描述内容有哪些?应如何描述?

2.在地貌形成过程中,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各有什么作用?二者的关系如何?

3.列表比较巨型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和小型地貌的地质作用特点、地貌特点及典型地貌类型。

4.褶皱山地与断块山地在地貌特征上有何不同?

5.简述第四纪的主要特点。

6.简述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7.归纳砾石研究对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研究的意义。

8.从图2-2中,试比较离散式结构、弥散式结构、充填式结构的异同点。

9.试分析:大河流砂砾斜层理与三角洲砂层斜层理在物质组成上有何不同?形成水动力条件各有何特点?

10.冰期和间冰期对第四纪堆积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1.试分析第四纪下限的研究意义?

12.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13.为什么说在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中,仅依据古生物化石、岩性和层位对比的方法,往往都是不全面、不客观的?

14.我国的冰期从早到晚依次有哪几期?

15.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哺乳动物群各有何特点?

16.请说明地貌分析的地层划分方法的主要特点。

17.请说明岩性和岩相的地层划分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 索引序列
  • 内蒙水文地质特征研究论文
  • 矿区地质特征毕业论文
  • 地域性音乐风格特征论文研究
  • 马家沟地层岩性特征研究论文
  • 中国第四纪地层特征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