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提高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水平
论文摘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其中角色游戏是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是最适合小班幼儿的一种游戏,也是小班幼儿不可缺少的活动。小班幼儿因其年龄特点,活动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游戏内容也比较简单,为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和适时的指导。
论文关键词: 小班幼儿 角色游戏小班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是"娃娃家",但是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贴近现实生活,角色之间也缺少语言交流,游戏气氛不够活跃。针对以上问题,我有意识地通过几种途径来发展幼儿的角色扮演能力。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扮演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1.参观大班的大哥哥、姐姐们的角色游戏。
小班幼儿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家,因此就从引导幼儿玩娃娃家的游戏开始,带他们到大班去看哥哥,姐姐们玩娃娃家游戏。看前先提要求,让幼儿了解娃娃家玩具的使用方法,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初步印象,让幼儿学会正确操作游戏材料。参观之后让幼儿自己动手模仿操作,经过一个阶段,在玩具材料操作技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语言,动作的发展,娃娃家游戏的语言就丰富了,这样玩角色游戏的水平就有了提高。教师要为幼儿游戏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2.模仿现实生活。
经过一个阶段,游戏具备了动作,但没有游戏的情节,为了让角色游戏的情节展开得丰富,第一让幼儿回去观察爸爸,妈妈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情景,丰富生活和模仿力。每天下午幼儿离园前,我们就提醒他们回去注意观察父母在家做的事情。第二天晨间谈话时,让幼儿说说所见所闻,然后再用游戏口吻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迁移到游戏中去。慢慢地,幼儿知道怎样做爸爸,妈妈,在家中该做些什么事了。第二,再把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请来担任主要角色带领小班幼儿游戏,让小班幼儿模仿,经过这一阶段,幼儿角色游戏就有了一定的情节了。3.根据幼儿一日生活情节分类指导。
我们把生活情节分为七大类:盥洗、吃饭、上幼儿园、睡觉、打扫卫生、看病、外出游玩,根据主题活动及游戏情节的发展,分类对幼儿进行指导。如:"上幼儿园"这一情节,我先提问:"爸爸、妈妈送你上幼儿园,要你和老师说什么,和爸爸、妈妈说什么?来接你时,又要你和老师怎么说?"然后请幼儿看情境表演《送孩子上幼儿园》,最后布置游戏场景"幼儿园",引导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送孩子上幼儿园。在分类别指导时,我特别注意指导方法的连续性,一次提的问题不太多,同一问题反复多次提出。目标达到后在提出下一个要求。4.给幼儿提供反馈生活经验的机会。
除了游戏前的谈话时间,我还利用晨间接待和下午游戏时间,有意识地和幼儿交谈,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交流,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如在交流"妈妈是如何烧饭"时,有的幼儿说妈妈先淘米,然后把米放在锅里烧;也有的幼儿说妈妈先掏米,把米放在锅里加点水再烧。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呢?我再让幼儿回去观察,观察后幼儿肯定了后一种说法,游戏时就很少出常识性的错误了。
二、巧妙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幼儿游戏的主动性。
1.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并积极地参与游戏中去。
教师应该深入游戏之中,加强观察,不失时机地向幼儿提出要求,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语,动作,表情,特别要注意细心倾听,研究幼儿的游戏语言,洞察幼儿游戏心理,进行个别教育。根据小班幼儿好模仿的特点,我以和幼儿一样的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如都做"娃娃家"的妈妈,幼儿只会哄孩子睡觉,我则一边把孩子放在床上,摇着小床,一边唱《摇篮曲》。很快,我的这些动作被幼儿模仿去了。还有一次,发现"娃娃家"的物品摆放太乱,没有规律,小圆桌上既有电话又有锅碗,还有新买回来的饮料等。我没有直接指出,而是扮演"娃娃家"的客人说:"们家怎么这么乱呀?炊具应该放在哪里?"他们说:"应该放在厨房里。"然后他们就把炊具单独放在一张桌子上。
2.分配角色后,要启发幼儿理解角色,学会表演角色,明确角色的职责。
小班初期,我设立的是一人一家,即让幼儿一个人扮演角色照顾孩子。教师这时候也扮演角色,让幼儿模仿教师的语言和动作。到了小班中期,我开始设两人一家。这时教师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用游戏的'口吻指导和帮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如幼儿做爸爸,教师做妈妈,这样既可减少幼儿的孤单感,又可随时帮助他们明确所担任角色的意识。小班后期,随着游戏的深入,我提供了主题场景,如医院、幼儿园、商店等,这时候教师担任游戏的一般角色,引导幼儿和这些场景发生联系。如教师扮演的奶奶提醒"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孩子病了,带孩子去看病。
3.细心地观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指导空间。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自生的游戏,必须确保幼儿有选择、交往、表现、创造的自由。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适时适宜的指导,而观察又是指导的前提,观察就如教师工作的探路器,是为了更仔细更具体地了解幼儿游戏,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缺乏观察的指导,使教师走入盲区,武断的歧路,与自由自主的角色格格不入。没有观察而对游戏所谓的指导实际上是教师中心式干预,当教师并未了解幼儿想说什么就盲目指挥,必然抑制和挫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交流表演角色的经验,组织认真的讲评。
讲评时我让每个角色都有说话的机会,如让每一个家庭的"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角色身份,并说说为孩子做了哪些事。教师通过表扬那些会关心、照顾孩子的"爸爸""妈妈"来激励其他幼儿。对于某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能表达自己行为的幼儿,我就让他们再现角色动作。这样的讲评,强化了幼儿的角色意识。
三、合适的材料,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1.主题操作材料的投放。我首先给幼儿园提供角色扮演所必须的材料-娃娃,激发幼儿想扮爸爸、妈妈的愿望,然后再投放主题操作材料。如自制的小铲子、小炉子、小锅,这些自制用具都比较大而且摆放平稳,幼儿操作起来很方便,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容易表现出来。同时我还给幼儿提供了大插花片,幼儿在游戏中可随意插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澡盆、电风扇、洗衣机等。以上主题操作材料的投放,大大激发了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2.标记材料的提供。我把形状、颜色作为"娃娃家"的标记。游戏前给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挂一个与"娃娃家"标记相应的牌子,让他们根据牌子上的标记去找自己的家,确定游戏场地。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我还给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挂一块小牌,上面是角色头像。如扮演爸爸的幼儿身上挂一个画有爸爸头像的牌子。用标记来提示幼儿,使他们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知道扮演的是谁,继而产生角色行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幼儿扮演角色的稳定性。
3.场景的创设。幼儿扮演角色总要反映一些社会活动,我就布置一些场景,如幼儿园、医院、商店、浴室等,并在场景内提供一些材料,让扮演爸爸的幼儿送孩子上幼儿园,扮演妈妈的幼儿去买菜。幼儿利用这些场景,游戏情节逐步扩展丰富,扮演角色的兴趣也越发浓厚。
总之,小班幼儿正是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是教育的基础时期,在角色游戏中既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角色游戏在小班幼儿的全面发展上成为最有利的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小班角色区游戏初探》成功(教育版)2011(4)
2.《小班角色游戏情境创设的指导策略》金陵了望(教育)2010(5)
3.《如何挖掘小班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考试周刊2007(39)
4.《如何开展好小班角色游戏活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9(1)
5.《如何讲评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南北桥2011(5)6.《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初探》成才之路2010(32)
幼儿园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游戏的重要性。幼儿在幼儿园除了吃饭、睡觉、起床、盥洗等日常生活活动之外,还有游戏、学习和劳动。其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最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在幼儿参与的各种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最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期普遍存在和发生,是一种自然游戏。它具有游戏的典型特点,主动性、趣味性、社会性、虚构性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得异常明显,它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对幼儿身心发展十分有益的游戏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游戏。它是幼儿所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只有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才得以实现的。小班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扮演一个角色,如爸爸、妈妈、司机、医生等,并能模仿这些角色的主要动作与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游戏主题的扩展,内容情节逐渐增多和复杂化,规则也日益明确。大班幼儿的游戏达到高潮,他们可以设计游戏,在游戏中分工明确,活动协调,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行为品质。这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幼儿自发的表现。而对角色游戏的正确指导主要在于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想象自由地开展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幼儿能够积极有趣地、毫不勉强并努力地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发展情感与培养能力,教师决不能以自己的意图或设计强加于幼儿。以往的角色游戏在指导方法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包办代替,由教师编导角色游戏,分配角色,发放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中只能被动的摆弄玩具,模仿成人的活动,幼儿的主体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另一种是放任自流,教师无计划、无目的、无指导,随意幼儿玩,失去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虽然现在“放羊式”与“导演式”的游戏已明显减少,但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对于许多老师来说仍是一个难题。
(大自然的搬运工)一、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的提供者,观察的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环境,投放开放性的材料来影响孩子主动地学习。在环境创设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在超市的游戏生成后,我就问幼儿:“我们可以在哪个位置开超市,需要怎样布置?”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建议:“在活动室外的走廊里。”“可以设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还有收银台,如果人少就一个,如果人多就设两个。”有时我发现孩子们玩了几次后,对原有的游戏区兴趣不大,于是在讲评活动中,我及时提出来,大家一起添置新的游戏材料,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个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那么幼儿就能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地去创造游戏。二、尊重幼儿的意愿,凸显幼儿游戏的自由性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1.自由选择主题:幼儿游戏主题的来源往往是幼儿周围生活中见过的或者体验过的事和物,从熟悉的家庭或者幼儿园的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人和事,如从“娃娃家”到“照像馆”、“图书馆”。教师在主题确定上要给幼儿选择的余地,平时多收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利用自由活动时间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主题,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2.自由选择情节:主题确定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游戏怎样玩,以此来发展游戏情节,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不要过多干预,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情节,如:娃娃家里的妈妈总是在那里做饭,教师见到后就让妈妈去买菜,可是妈妈却不愿意,这时,教师就应尊重幼儿的意愿,了解原因,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游戏情节。3.自由选择角色:在选择游戏的角色时,要体现按意愿选择角色,年龄小的幼儿可以问一问愿意担任什么角色,中、大班幼儿则鼓励幼儿自己商量分配角色。4.自由选择玩具:角色游戏中的玩具就是游戏材料,在选择时,教师也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如我班的西西小朋友在一次医院的游戏中,突然萌发了 “做手术”的情节,因为没有口罩,他将理发店的毛巾当口罩,这是很有创意的想法,如果教师没有观察清楚而误认为他乱拿别人的物品,就会抹杀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5.自由讲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有许多开心的事情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讲述的自由与时间,每次游戏结束后都可以让幼儿分组讲一讲,特别是大班的小朋友,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针对问题让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游戏,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三、丰富指导的方式,增强幼儿参与的意识性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如:幼儿在开展“理发店”的游戏中,扮演理发师的幼儿常弄错理发顺序,不知理发前该做些什么。为此,我扮成顾客去理发,提示“理发师”,先帮我洗个头,这样剪的时候才不会疼。忘了围围布,就对“理发师”说:“想个办法别让头发落在衣服上。”在我的提示下,幼儿很好地完成了理发的过程,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说步骤要好得多。实践中,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班里的宣宣小朋友胆子小,不爱表现。于是,我鼓引导她带娃娃上超市买,或到饮食店里吃。这样,明确了她当妈妈的角色,也调动了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个体差异的随机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四、优化游戏的评价,提高幼儿评议的自主性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当游戏结束时,幼儿还会兴致勃勃地谈论游戏,教师作为游戏的引导者,应适时地抓住机会,让幼儿把游戏中开心的、好玩的或具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共勉。而当前角色游戏的评价往往被教师忽略,或由于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兵,起不到指导游戏发展的效果。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自主评议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成功的角色游戏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幼儿的主动活动,使游戏过程成为幼儿自由交往、自由创造、自由探索的形式,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享受到个性自由的快乐,主动地参与角色游戏,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试析如何提高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水平
论文摘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其中角色游戏是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是最适合小班幼儿的一种游戏,也是小班幼儿不可缺少的活动。小班幼儿因其年龄特点,活动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游戏内容也比较简单,为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和适时的指导。
论文关键词: 小班幼儿 角色游戏小班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是"娃娃家",但是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贴近现实生活,角色之间也缺少语言交流,游戏气氛不够活跃。针对以上问题,我有意识地通过几种途径来发展幼儿的角色扮演能力。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扮演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1.参观大班的大哥哥、姐姐们的角色游戏。
小班幼儿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家,因此就从引导幼儿玩娃娃家的游戏开始,带他们到大班去看哥哥,姐姐们玩娃娃家游戏。看前先提要求,让幼儿了解娃娃家玩具的使用方法,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初步印象,让幼儿学会正确操作游戏材料。参观之后让幼儿自己动手模仿操作,经过一个阶段,在玩具材料操作技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语言,动作的发展,娃娃家游戏的语言就丰富了,这样玩角色游戏的水平就有了提高。教师要为幼儿游戏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2.模仿现实生活。
经过一个阶段,游戏具备了动作,但没有游戏的情节,为了让角色游戏的情节展开得丰富,第一让幼儿回去观察爸爸,妈妈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情景,丰富生活和模仿力。每天下午幼儿离园前,我们就提醒他们回去注意观察父母在家做的事情。第二天晨间谈话时,让幼儿说说所见所闻,然后再用游戏口吻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迁移到游戏中去。慢慢地,幼儿知道怎样做爸爸,妈妈,在家中该做些什么事了。第二,再把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请来担任主要角色带领小班幼儿游戏,让小班幼儿模仿,经过这一阶段,幼儿角色游戏就有了一定的情节了。3.根据幼儿一日生活情节分类指导。
我们把生活情节分为七大类:盥洗、吃饭、上幼儿园、睡觉、打扫卫生、看病、外出游玩,根据主题活动及游戏情节的发展,分类对幼儿进行指导。如:"上幼儿园"这一情节,我先提问:"爸爸、妈妈送你上幼儿园,要你和老师说什么,和爸爸、妈妈说什么?来接你时,又要你和老师怎么说?"然后请幼儿看情境表演《送孩子上幼儿园》,最后布置游戏场景"幼儿园",引导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送孩子上幼儿园。在分类别指导时,我特别注意指导方法的连续性,一次提的问题不太多,同一问题反复多次提出。目标达到后在提出下一个要求。4.给幼儿提供反馈生活经验的机会。
除了游戏前的谈话时间,我还利用晨间接待和下午游戏时间,有意识地和幼儿交谈,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交流,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如在交流"妈妈是如何烧饭"时,有的幼儿说妈妈先淘米,然后把米放在锅里烧;也有的幼儿说妈妈先掏米,把米放在锅里加点水再烧。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呢?我再让幼儿回去观察,观察后幼儿肯定了后一种说法,游戏时就很少出常识性的错误了。
二、巧妙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幼儿游戏的主动性。
1.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并积极地参与游戏中去。
教师应该深入游戏之中,加强观察,不失时机地向幼儿提出要求,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语,动作,表情,特别要注意细心倾听,研究幼儿的游戏语言,洞察幼儿游戏心理,进行个别教育。根据小班幼儿好模仿的特点,我以和幼儿一样的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如都做"娃娃家"的妈妈,幼儿只会哄孩子睡觉,我则一边把孩子放在床上,摇着小床,一边唱《摇篮曲》。很快,我的这些动作被幼儿模仿去了。还有一次,发现"娃娃家"的物品摆放太乱,没有规律,小圆桌上既有电话又有锅碗,还有新买回来的饮料等。我没有直接指出,而是扮演"娃娃家"的客人说:"们家怎么这么乱呀?炊具应该放在哪里?"他们说:"应该放在厨房里。"然后他们就把炊具单独放在一张桌子上。
2.分配角色后,要启发幼儿理解角色,学会表演角色,明确角色的职责。
小班初期,我设立的是一人一家,即让幼儿一个人扮演角色照顾孩子。教师这时候也扮演角色,让幼儿模仿教师的语言和动作。到了小班中期,我开始设两人一家。这时教师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用游戏的'口吻指导和帮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如幼儿做爸爸,教师做妈妈,这样既可减少幼儿的孤单感,又可随时帮助他们明确所担任角色的意识。小班后期,随着游戏的深入,我提供了主题场景,如医院、幼儿园、商店等,这时候教师担任游戏的一般角色,引导幼儿和这些场景发生联系。如教师扮演的奶奶提醒"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孩子病了,带孩子去看病。
3.细心地观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指导空间。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自生的游戏,必须确保幼儿有选择、交往、表现、创造的自由。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适时适宜的指导,而观察又是指导的前提,观察就如教师工作的探路器,是为了更仔细更具体地了解幼儿游戏,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缺乏观察的指导,使教师走入盲区,武断的歧路,与自由自主的角色格格不入。没有观察而对游戏所谓的指导实际上是教师中心式干预,当教师并未了解幼儿想说什么就盲目指挥,必然抑制和挫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交流表演角色的经验,组织认真的讲评。
讲评时我让每个角色都有说话的机会,如让每一个家庭的"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角色身份,并说说为孩子做了哪些事。教师通过表扬那些会关心、照顾孩子的"爸爸""妈妈"来激励其他幼儿。对于某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能表达自己行为的幼儿,我就让他们再现角色动作。这样的讲评,强化了幼儿的角色意识。
三、合适的材料,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1.主题操作材料的投放。我首先给幼儿园提供角色扮演所必须的材料-娃娃,激发幼儿想扮爸爸、妈妈的愿望,然后再投放主题操作材料。如自制的小铲子、小炉子、小锅,这些自制用具都比较大而且摆放平稳,幼儿操作起来很方便,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容易表现出来。同时我还给幼儿提供了大插花片,幼儿在游戏中可随意插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澡盆、电风扇、洗衣机等。以上主题操作材料的投放,大大激发了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2.标记材料的提供。我把形状、颜色作为"娃娃家"的标记。游戏前给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挂一个与"娃娃家"标记相应的牌子,让他们根据牌子上的标记去找自己的家,确定游戏场地。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我还给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挂一块小牌,上面是角色头像。如扮演爸爸的幼儿身上挂一个画有爸爸头像的牌子。用标记来提示幼儿,使他们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知道扮演的是谁,继而产生角色行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幼儿扮演角色的稳定性。
3.场景的创设。幼儿扮演角色总要反映一些社会活动,我就布置一些场景,如幼儿园、医院、商店、浴室等,并在场景内提供一些材料,让扮演爸爸的幼儿送孩子上幼儿园,扮演妈妈的幼儿去买菜。幼儿利用这些场景,游戏情节逐步扩展丰富,扮演角色的兴趣也越发浓厚。
总之,小班幼儿正是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是教育的基础时期,在角色游戏中既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角色游戏在小班幼儿的全面发展上成为最有利的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小班角色区游戏初探》成功(教育版)2011(4)
2.《小班角色游戏情境创设的指导策略》金陵了望(教育)2010(5)
3.《如何挖掘小班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考试周刊2007(39)
4.《如何开展好小班角色游戏活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9(1)
5.《如何讲评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南北桥2011(5)6.《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初探》成才之路2010(32)
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哥哥我可以给你完整的都是以前自己用过的来取
教育应通过美与艺术的方式,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即“寓教于乐”,这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尤为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育手段,以引导、探究的方式,实现幼儿个性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自我价值的追求与体现,而游戏无疑为一种有效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游戏与教育的契合点,让幼儿轻松、愉悦地接受所学知识,本期以“游戏”为引,意图找到游戏与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幼儿教育的多元化、现代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确定游戏在幼儿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自从新课改后,教育局对幼儿园课程也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强调全面贯彻游戏化的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注重游戏的协调融合,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实现游戏与教育的高度结合。为幼儿智力发育与思维开发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同时,也为每位幼儿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促使幼儿的个性与能力和谐发展,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因此,在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与进步,为祖国的明天打下坚实基础。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对于游戏化的教学机制与策略探索还远远不够。对此,在新一轮的幼儿教育改革中,如何全面贯彻幼儿“新纲要”精神,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是目前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它关系着幼儿教育教学的成效,关系着幼儿园课程的存亡,关系着幼儿的健康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学者已经开始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教育有关现象,并将每个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有机整体。而体育却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认识追求,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改革中,要明确游戏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要注重教育活动中的设计与实施,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设计思想是充分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但由于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幼儿教育中往往比较重视学习而轻游戏,游戏一直扮演着配角的角色而没有完全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处于一种边缘地带。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游戏化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期唤起幼儿教师对游戏的重视,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加强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 一次成功的游戏活动设计是幼儿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它是否带有教育性对于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特点与功能的游戏针对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给予的教学意义也大有不同。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过程时,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择游戏的方式与种类,还应重点考虑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结合是否合理恰当、生动有趣。只有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与操作乐趣,然而教学目的是隐藏在游戏中的,教师应使幼儿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发现、体验、收获和运用相关课程知识,促使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整个活动过程的把握与调控,如在进行数学教学“玩玩分分——感知8以内组成与分解”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幼儿喜欢吃的这一特点设计“运西瓜”游戏,通过西瓜的运送,幼儿直观地看到原本一块的8个西瓜被分成了两份,向幼儿直观地阐述组成与分解里的“分”与“合”,便于幼儿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让幼儿观看西瓜从一定高的斜坡上自由滚落的有趣情景,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加深幼儿对8个西瓜组合与分解的感受与体会,并在游戏后做详细记录,从中发现与总结8个西瓜的不同分法。一次好的活动设计通常需要多个游戏相组合,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游戏之间动静的合理搭配,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游戏交替等问题,以此充分调动幼儿活动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营造活跃的游戏活动氛围。 二、创设游戏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只是一味地以幼儿为对象,多以图像的手法呈现教学内容。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却发现幼儿难以理解与掌握教师所提供的环境创设的内涵与意义,不熟悉教师所使用的惯用语法。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很难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教育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为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便于幼儿理解的游戏教学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环境创设的作用。 要合理、有效地运用游戏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师幼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创设多个游戏环境,给幼儿自由选择与参加游戏的权利,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创设有趣的游戏化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这样对幼儿讲:鸡妈妈有个5个孩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这时提问幼儿还剩几只小鸡?第二天,狡猾的老鹰趁着鸡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又抓了另一只小鸡,提同样的问题,这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理解与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还增加了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构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有促进作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展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幼儿通过交往,可以学会合作、分享、协调等社会交往技能。《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在《人的教育》中也说道:“儿童早期的游戏,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可见,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幼儿园中,角色游戏是最具社会性的一种交往形式。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体验并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排除自我中心,积极参与交往求得与环境的融洽和谐。
【正文】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孩子面临的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竞争更为激烈、人际关系更趋多元的社会,这时仅仅靠智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具有良好身心发展和较强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因此,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已得到我们的普遍关注。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交往能力的迅速发展时期,是其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通过交往,可以学会合作、分享、协调、助人等社会交往技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德国幼儿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福禄贝尔在他的《人的教育》中说道:“儿童早期的游戏,不是无关重要的。它的非常严肃,而且具有深刻的意义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正如福禄贝尔所说,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中,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游戏发展的需要,是最具典型、最具特色、最具有社会性的一种交往形式。角色游戏中,儿童的角色游戏水平和他们在同伴心目的地位对他们社会性技能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关系。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体验并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排除自我中心,积极参与交往求得与环境的融洽和谐。同时,游戏中出现的冲突又可能导致儿童认知过程的不平衡,引发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协调,并从中得以新的学习和发展,以进一步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中班年龄阶段,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此时,无论是认知发展水平,还是交往的兴趣和需要都趋向于成熟。幼儿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自我为中心的小世界里,他们会因为在游戏和同伴一起嬉戏而感到快乐;他们也会因为在游戏中成功地为同伴服务感到高兴。他们渴望与同伴交往,但是,很多时候却不知道怎样与同伴交往。发现这样的问题后,我仔细思考,最后决定从幼儿最乐于接受的角色游戏下手,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学习交往,掌握一些有效的交往方法。因为,角色游戏突出的特点在于,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等都是依照幼儿的兴趣、意愿、经验进行的,它非常符合幼儿交往的需要。可以说,角色游戏就是幼儿交往的乐园。
一、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幼儿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交往中,幼儿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与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学习与同伴分享、互相谦让、合作等人际交往技能。角色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学习怎样与同伴相处,怎样处理和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共同完成活动。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自己分配商量角色,谁来当妈妈,谁来当爸爸,谁来当宝宝。爸爸负责烧饭,妈妈负责带宝宝。每个人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再比如,玩小吃店游戏的孩子必须在选择游戏之后,互相商量决定,谁来扮演老板,谁来扮演服务员。必须自己商量决定老板负责做什么事,而服务员又应该负责做什么事。在这样共同商量决定过程中,幼儿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也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只有在角色游戏中,才可以让幼儿有这样相互间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并且,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模仿成人的交往行为,体验着他们的交往中成功或不成功的感觉,来从中不断地积累,分辨正确的交往方式,从而有选择性地内化为自己的交往经验。
二、言语的发展,也为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交往提供了前提条件。
维果斯基认为幼儿早期的自言自语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且具有交往意义。他认为这种自言自语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简练,但不会完全消失,只会变的更加内隐,最后转换成内部言语来调控自己的日常行为。中班幼儿,语言发展已经具备相对的稳定性,这就为幼儿间的交往提供了前提条件。在幼儿的整个交往过程中,伴随着最频繁的就是语言间的交往。中班幼儿已经能意识到在和同伴交往时,要想让对方明确自己的行为意图,必须去用语言表达。而在角色游戏中,这种言语上的表达也是在幼儿已经具备一定表达能力经验基础之上的。通常,会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幼儿会模仿一些生活中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交往。我记得,小雨第一次在“银行”上班的时候,就知道要用语言去提醒取款的顾客排号队,不要推挤。并且,自己去搬了许多小椅子,请排队的人坐着等。
很明显,小雨一定和成人去过银行,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发展了游戏情节。小雨用清楚的语言提醒排队的顾客要遵守“银行”的游戏规则,而且也通过他的语言表达也为今天的顾客们传递了该游戏的经验。当然,小雨是语言能力很强的孩子,所以,他能够在角色游戏中用自己的最擅长的言语表达去和更多的同伴交往,来逐步发展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角色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心理活动环境,激发了幼儿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时期正处在意识、随意注意、随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机能及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往往建立在游戏之中,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毫无压抑的环境,才能激发幼儿去主动交往。在角色游戏中,因为没有了成人的直接旁观或干预,幼儿的心理环境通常是比较宽松的,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游戏情境中,也大多流露出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观察中发现,无论是平常的性格外向还是内向的孩子,在情绪稳定的前提下,大多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都乐于起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是愉快地去接受同伴的主动交往。悦悦是个不大爱说话的小姑娘,她平常最喜欢选“娃娃家”游戏了,在游戏中,她会和爸爸一起商量烧什么饭菜,然后在周围的玩具中,去自己发现游戏材料来组装拼盘。“娃娃家”的爸爸也因此很喜欢和他一起玩。她喜欢抱着“娃娃家”去看小剧场看演出,会带生病的娃娃去“娃娃医院”看病。在游戏中,悦悦的语言表达虽然没身体动作表达的多,但是她能够主动去与其他游戏交往,交往的兴趣也会在一个个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很自然而然地被激发。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些游戏:娃娃家、超市、理发店、医院、快餐店、银行等。每天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游戏内容完全由幼儿自由选择。在幼儿主动游戏的过程中,就必然有主动的交往。在不断交往的过程中,丰富了游戏情节的发展。而与此同时,游戏情节的发展又能够增加幼儿在游戏中交往的频率。这样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激发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角色游戏中,生活化的物质活动环境,也为幼儿的交往创造了物质条件。
游戏的场所、设备和玩具材料是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环境,这些物质环境对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和兴趣,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也是有重要作用的。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材料与环境,以利于他们通过模仿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角色游戏中,我们所提供的材料,一部分是具备生活特征、实用性很强的器具。比如,医院里的医疗器械;娃娃家的锅碗瓢盆,这样的游戏材料能使幼儿很快理解每个区域的游戏主题,能很快参加进来并承担起相应的角色。另一部分游戏材料,也是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组成,但都是些真实程度低的简单物品和材料,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那么,对于已经具备一些社会认知经验的中班幼儿来说,生活化的游戏材料可以帮助幼儿把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的角色联系到一起,通过游戏内容的提示,游戏材料的提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就容易顺利进入角色情境。又因为角色游戏的中各个游戏间相互联系的必然性大,其游戏环境和材料间的相互作用,也就使得幼儿间必然产生互动,即交往。
由此可见,角色游戏中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以及幼儿自身的语言发展,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那么,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呢?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游戏情节,使得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学会良性交往。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也就越充实、新颖,角色游戏中的交往也就越频繁。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交往行为的前提。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幼儿园。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教学活动、重大节日和外出参观等等活动中,采取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例如,外出参观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超市口海报上面的内容;观察超市、商场的货物摆放;观看收营员阿姨是怎样收营的。幼儿有了这感官经验,在以后的角色游戏中也就可能表现出来,但是游戏内容延伸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们不仅引导幼儿知其然,还让幼儿知其所以然。帮助幼儿回忆参观内容,海报上是免费品尝超市某种食物的宣传画,再启发幼儿回忆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超市还可以有哪些服务?集思广益,又总结出了有送外卖、有免费装袋等等。这样,在平常的角色游戏中,幼儿也就有了更多可以模仿的内容,游戏情节进一步发展,也就可以进行更加丰富的交往活动。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交往频率的增加,当然是可喜的一个变化。但是,我又发现,在幼儿的交往行为中有良性的、积极的一面,也还有一些是负面的、消极的言行的出现。当然,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每位幼儿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环境影响出来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是很明显的。作为教师,我们引导每一位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多用良性交往来进行。首先,教会幼儿良性交往的方法,何为良性交往?在角色游戏中,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学会大家一起玩;学会尝试着和同伴共同商量决定一些事情,等等。这样,在不断丰富经验的前提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也就慢慢的能够做到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步养成良性交往的行为习惯。其次,向幼儿说明良性交往是正确的交往方式,也是同伴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引导幼儿树立良性交往的意识,告诉幼儿,只有采用良性交往的方式,才会交到更多的朋友。再次,就是要不断巩固幼儿良性交往行为的概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采用良性的方法进行交往的时候,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引导幼儿体验良性交往带来的快乐,以帮助幼儿巩固良性交往的意识。
二、角色游戏中,教师适时地指导、启发,是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重要手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从而提高游戏质量,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角色游戏。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交往的内容得以拓展。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能否促进幼儿的交往,幼儿的交往行为是否为良性交往等等。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促进他们的交往,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其次,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幼儿的游戏,对于交往能力不同的幼儿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他们的游戏。“米其”服装店里,我们提供了各种质地的彩纸和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的方法制作出各种时装来出售。结果,游戏在进行了一个月之后,无人问津。这时,我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衣服,并且装饰的色彩很鲜艳,卖给了小剧场的演员们。看到这样的情形,第二天服装店便又挤满了人,幼儿们又活跃了起来,忙着做各式服装卖给顾客。我采用的是平行式介入方法,这种暗示指导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以达到游戏间相互联系,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目的。而对于角色游戏中不同的游戏情境,通常可以采取的指导方法也是不一样的。笑笑今天选择的是“哆睐咪”小剧场游戏,在一次次尝试着跟着音乐扭秧歌,她终于成功了,到处找她的小伙伴来看,可是大家都在忙。这时,我立刻搬张椅子过去,坐下来看她表演。看到笑笑一遍遍地成功,我连忙鼓起掌来。我的掌声吸引了其他的幼儿,来看表演的人多了,我赶紧向观众说明需要买票才能看表演,他们纷纷向我做出买票的姿势,才坐下来看表演。从此,小剧场看表演时,演员规定:要买票才能进入看表演。这样的游戏指导方法属于交叉式介入方法。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情节发展的作用。从而,促进幼儿在游戏间的交往,帮助幼儿明确一些社会规范,以便幼儿在游戏中更加有序地交往。
三、同伴的影响作用,是幼儿交往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由出生时的自然人到后来成为一个社会人,是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化的结果。影响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同伴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角色游戏中,也不难看出来幼儿的交往行为与同伴的行为方式有诸多的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说同伴是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交往中的积极因素之一。而且,幼儿的交往模式,除了从生活中的成人那里模仿学习之外,绝大部分内是从同伴那里学习来的。在游戏中,幼儿间的交往处于一种平等的气氛中,这种交往环境吸引着他们之间互相模仿、学习对方的行为,并在共同的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交往模式。每天,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游戏的几个幼儿的交往能力肯定是有区别的。在观察中我发现,即使平常在集体中,不善于表达、交流的杰杰,在游戏中,因为有了好朋友天天的共同游戏,有了游戏情境的渲染,他也会很主动、大方地和同伴交往。这当然要归功于的同伴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因为天天的交往行为方式是他所能够接受、认同的,甚至是喜欢的,所以能被杰杰在游戏中无形地吸收。在和同伴共同游戏中,会让幼儿在逐渐释放自己,产生向同伴学习的动力和愿望,在不断地模仿行为之后,幼儿自身也会习得到一些比较认可的交往经验从而内化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同伴作用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体现。
四、游戏后的有效评价,帮助幼儿分享交往经验,能够促使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对于思维方式还不是很具备逻辑性、系统性的幼儿来说,在游戏过程中,很少能有意识地去总结自己的交往经验,及游戏中的收获的。于是,游戏后的评价环节也就必然不可或缺。教师对幼儿进行游戏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幼儿现阶段的交往水平,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指导幼儿游戏,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本阶段,我们班的观察重点是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交往情况。所以,在游戏评价中,除了针对当日游戏的指导重点来和幼儿来分析、提出一些好的观点和看法之外,我们还着重去引导幼儿来相互之间交流自己在角色游戏中的交往行为,出现了哪些问题,并启发幼儿以多种形式来共同商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多个角度,来分享自己的游戏经验。比如,游戏结束后,我们鼓励幼儿先不收拾游戏材料,直接带着自己的角色来参与到评价中。实践证明,这样评价的意义很大。幼儿的情境感还很强烈的时候评价,能够帮助幼儿联想到自己在游戏中的一些行为表现,而且也更容易去发现自己在游戏中的问题。比如,今天的评价中,我们重点讨论,“银行存款的顾客多了吗?”这时,我引导幼儿看到头上贴贴花的孩子,就很明显地知道,今天在银行采取的“存款送贴花”的活动很成功,促进了幼儿与银行“存款”的游戏情节的交往。通过这样的评价,让更多的幼儿了解到最近游戏中的一些变化,进一步增强幼儿在各个游戏间的交往意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交往的信息,弥补在游戏中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缺憾,又对幼儿的交往情况进行了总结、概括,帮助我自己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指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交往行为。
角色游戏符合了幼儿爱玩、爱模仿、爱表现的天性,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它把游戏和幼儿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观察周围世界地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世界。通过这一阶段的观察、实践,我发现:角色游戏真的是可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一座无与伦比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
2.李淑贤姚伟《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
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哥哥我可以给你完整的都是以前自己用过的来取
教育应通过美与艺术的方式,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即“寓教于乐”,这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尤为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育手段,以引导、探究的方式,实现幼儿个性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自我价值的追求与体现,而游戏无疑为一种有效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游戏与教育的契合点,让幼儿轻松、愉悦地接受所学知识,本期以“游戏”为引,意图找到游戏与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幼儿教育的多元化、现代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确定游戏在幼儿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自从新课改后,教育局对幼儿园课程也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强调全面贯彻游戏化的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注重游戏的协调融合,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实现游戏与教育的高度结合。为幼儿智力发育与思维开发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同时,也为每位幼儿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促使幼儿的个性与能力和谐发展,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因此,在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与进步,为祖国的明天打下坚实基础。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对于游戏化的教学机制与策略探索还远远不够。对此,在新一轮的幼儿教育改革中,如何全面贯彻幼儿“新纲要”精神,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是目前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它关系着幼儿教育教学的成效,关系着幼儿园课程的存亡,关系着幼儿的健康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学者已经开始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教育有关现象,并将每个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有机整体。而体育却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认识追求,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改革中,要明确游戏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要注重教育活动中的设计与实施,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设计思想是充分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但由于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幼儿教育中往往比较重视学习而轻游戏,游戏一直扮演着配角的角色而没有完全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处于一种边缘地带。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游戏化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期唤起幼儿教师对游戏的重视,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加强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 一次成功的游戏活动设计是幼儿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它是否带有教育性对于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特点与功能的游戏针对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给予的教学意义也大有不同。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过程时,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择游戏的方式与种类,还应重点考虑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结合是否合理恰当、生动有趣。只有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与操作乐趣,然而教学目的是隐藏在游戏中的,教师应使幼儿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发现、体验、收获和运用相关课程知识,促使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整个活动过程的把握与调控,如在进行数学教学“玩玩分分——感知8以内组成与分解”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幼儿喜欢吃的这一特点设计“运西瓜”游戏,通过西瓜的运送,幼儿直观地看到原本一块的8个西瓜被分成了两份,向幼儿直观地阐述组成与分解里的“分”与“合”,便于幼儿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让幼儿观看西瓜从一定高的斜坡上自由滚落的有趣情景,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加深幼儿对8个西瓜组合与分解的感受与体会,并在游戏后做详细记录,从中发现与总结8个西瓜的不同分法。一次好的活动设计通常需要多个游戏相组合,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游戏之间动静的合理搭配,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游戏交替等问题,以此充分调动幼儿活动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营造活跃的游戏活动氛围。 二、创设游戏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只是一味地以幼儿为对象,多以图像的手法呈现教学内容。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却发现幼儿难以理解与掌握教师所提供的环境创设的内涵与意义,不熟悉教师所使用的惯用语法。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很难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教育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为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便于幼儿理解的游戏教学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环境创设的作用。 要合理、有效地运用游戏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师幼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创设多个游戏环境,给幼儿自由选择与参加游戏的权利,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创设有趣的游戏化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这样对幼儿讲:鸡妈妈有个5个孩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这时提问幼儿还剩几只小鸡?第二天,狡猾的老鹰趁着鸡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又抓了另一只小鸡,提同样的问题,这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理解与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还增加了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构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有促进作用。
试析如何提高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水平
论文摘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其中角色游戏是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是最适合小班幼儿的一种游戏,也是小班幼儿不可缺少的活动。小班幼儿因其年龄特点,活动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游戏内容也比较简单,为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和适时的指导。
论文关键词: 小班幼儿 角色游戏小班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是"娃娃家",但是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贴近现实生活,角色之间也缺少语言交流,游戏气氛不够活跃。针对以上问题,我有意识地通过几种途径来发展幼儿的角色扮演能力。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扮演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1.参观大班的大哥哥、姐姐们的角色游戏。
小班幼儿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家,因此就从引导幼儿玩娃娃家的游戏开始,带他们到大班去看哥哥,姐姐们玩娃娃家游戏。看前先提要求,让幼儿了解娃娃家玩具的使用方法,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初步印象,让幼儿学会正确操作游戏材料。参观之后让幼儿自己动手模仿操作,经过一个阶段,在玩具材料操作技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语言,动作的发展,娃娃家游戏的语言就丰富了,这样玩角色游戏的水平就有了提高。教师要为幼儿游戏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2.模仿现实生活。
经过一个阶段,游戏具备了动作,但没有游戏的情节,为了让角色游戏的情节展开得丰富,第一让幼儿回去观察爸爸,妈妈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情景,丰富生活和模仿力。每天下午幼儿离园前,我们就提醒他们回去注意观察父母在家做的事情。第二天晨间谈话时,让幼儿说说所见所闻,然后再用游戏口吻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迁移到游戏中去。慢慢地,幼儿知道怎样做爸爸,妈妈,在家中该做些什么事了。第二,再把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请来担任主要角色带领小班幼儿游戏,让小班幼儿模仿,经过这一阶段,幼儿角色游戏就有了一定的情节了。3.根据幼儿一日生活情节分类指导。
我们把生活情节分为七大类:盥洗、吃饭、上幼儿园、睡觉、打扫卫生、看病、外出游玩,根据主题活动及游戏情节的发展,分类对幼儿进行指导。如:"上幼儿园"这一情节,我先提问:"爸爸、妈妈送你上幼儿园,要你和老师说什么,和爸爸、妈妈说什么?来接你时,又要你和老师怎么说?"然后请幼儿看情境表演《送孩子上幼儿园》,最后布置游戏场景"幼儿园",引导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送孩子上幼儿园。在分类别指导时,我特别注意指导方法的连续性,一次提的问题不太多,同一问题反复多次提出。目标达到后在提出下一个要求。4.给幼儿提供反馈生活经验的机会。
除了游戏前的谈话时间,我还利用晨间接待和下午游戏时间,有意识地和幼儿交谈,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交流,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如在交流"妈妈是如何烧饭"时,有的幼儿说妈妈先淘米,然后把米放在锅里烧;也有的幼儿说妈妈先掏米,把米放在锅里加点水再烧。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呢?我再让幼儿回去观察,观察后幼儿肯定了后一种说法,游戏时就很少出常识性的错误了。
二、巧妙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幼儿游戏的主动性。
1.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并积极地参与游戏中去。
教师应该深入游戏之中,加强观察,不失时机地向幼儿提出要求,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语,动作,表情,特别要注意细心倾听,研究幼儿的游戏语言,洞察幼儿游戏心理,进行个别教育。根据小班幼儿好模仿的特点,我以和幼儿一样的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如都做"娃娃家"的妈妈,幼儿只会哄孩子睡觉,我则一边把孩子放在床上,摇着小床,一边唱《摇篮曲》。很快,我的这些动作被幼儿模仿去了。还有一次,发现"娃娃家"的物品摆放太乱,没有规律,小圆桌上既有电话又有锅碗,还有新买回来的饮料等。我没有直接指出,而是扮演"娃娃家"的客人说:"们家怎么这么乱呀?炊具应该放在哪里?"他们说:"应该放在厨房里。"然后他们就把炊具单独放在一张桌子上。
2.分配角色后,要启发幼儿理解角色,学会表演角色,明确角色的职责。
小班初期,我设立的是一人一家,即让幼儿一个人扮演角色照顾孩子。教师这时候也扮演角色,让幼儿模仿教师的语言和动作。到了小班中期,我开始设两人一家。这时教师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用游戏的'口吻指导和帮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如幼儿做爸爸,教师做妈妈,这样既可减少幼儿的孤单感,又可随时帮助他们明确所担任角色的意识。小班后期,随着游戏的深入,我提供了主题场景,如医院、幼儿园、商店等,这时候教师担任游戏的一般角色,引导幼儿和这些场景发生联系。如教师扮演的奶奶提醒"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孩子病了,带孩子去看病。
3.细心地观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指导空间。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自生的游戏,必须确保幼儿有选择、交往、表现、创造的自由。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适时适宜的指导,而观察又是指导的前提,观察就如教师工作的探路器,是为了更仔细更具体地了解幼儿游戏,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缺乏观察的指导,使教师走入盲区,武断的歧路,与自由自主的角色格格不入。没有观察而对游戏所谓的指导实际上是教师中心式干预,当教师并未了解幼儿想说什么就盲目指挥,必然抑制和挫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交流表演角色的经验,组织认真的讲评。
讲评时我让每个角色都有说话的机会,如让每一个家庭的"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角色身份,并说说为孩子做了哪些事。教师通过表扬那些会关心、照顾孩子的"爸爸""妈妈"来激励其他幼儿。对于某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能表达自己行为的幼儿,我就让他们再现角色动作。这样的讲评,强化了幼儿的角色意识。
三、合适的材料,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1.主题操作材料的投放。我首先给幼儿园提供角色扮演所必须的材料-娃娃,激发幼儿想扮爸爸、妈妈的愿望,然后再投放主题操作材料。如自制的小铲子、小炉子、小锅,这些自制用具都比较大而且摆放平稳,幼儿操作起来很方便,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容易表现出来。同时我还给幼儿提供了大插花片,幼儿在游戏中可随意插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澡盆、电风扇、洗衣机等。以上主题操作材料的投放,大大激发了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2.标记材料的提供。我把形状、颜色作为"娃娃家"的标记。游戏前给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挂一个与"娃娃家"标记相应的牌子,让他们根据牌子上的标记去找自己的家,确定游戏场地。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我还给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挂一块小牌,上面是角色头像。如扮演爸爸的幼儿身上挂一个画有爸爸头像的牌子。用标记来提示幼儿,使他们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知道扮演的是谁,继而产生角色行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幼儿扮演角色的稳定性。
3.场景的创设。幼儿扮演角色总要反映一些社会活动,我就布置一些场景,如幼儿园、医院、商店、浴室等,并在场景内提供一些材料,让扮演爸爸的幼儿送孩子上幼儿园,扮演妈妈的幼儿去买菜。幼儿利用这些场景,游戏情节逐步扩展丰富,扮演角色的兴趣也越发浓厚。
总之,小班幼儿正是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是教育的基础时期,在角色游戏中既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角色游戏在小班幼儿的全面发展上成为最有利的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小班角色区游戏初探》成功(教育版)2011(4)
2.《小班角色游戏情境创设的指导策略》金陵了望(教育)2010(5)
3.《如何挖掘小班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考试周刊2007(39)
4.《如何开展好小班角色游戏活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9(1)
5.《如何讲评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南北桥2011(5)6.《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初探》成才之路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