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撰写一篇符合规范的合格心理学论文,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本文挑出几个重点的来谈一谈。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一、选好主题。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擅长的主题,优势在于自己本身就有丰富的理论或实操经验,下笔可以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比如笔者自己写过的团体辅导论文、小说人格论文,都是在很多书、做了很多实践的基础上才写出来的。后来和师妹合写一篇虚拟社会心理学的论文,资料很久,文献也找了很多,可下笔就是很晦涩,感觉挤不出东西来。因为我笔者对这个主题很陌生,写起来很勉强。所以,写论文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由心而发的才是好作品。
二、列好框架。有些学校的心理系没有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技巧课,在这里补充一下论文的分类和格式。目前论文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综述论文。框架大致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通过对已发表材料的组织、综合和评价,以及对当前研究进展的考察来澄清问题。有点像教科书的理论介绍。写综述论文的前提是个人需要对某一主题有大量的文献和书籍上的积累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且论文末尾的参考文献至少在50篇以上,且最好中英结合。
第二,实证论文。通过对量表、问卷等资料的分析得出某一结论,并针对这一主题调查作出总结。具体格式分为:前言***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叙述研究该问题的目的***;方法***对研究所采用方法的描述***;结果***报告研究中所发现的结果***;讨论***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写实证类论文的好处就是,稍微有点资料就能捣鼓出一长篇大论。尤其是在讨论环节,针对每组资料的结果,完全可以详详细细地展开,并扩充套件到以后的研究方向、应用领域等等。写实证论文的前提是熟悉心理资料的软体操作,譬如Excel、SPSS、SAS等。尤其版是全英的,虽然也有的中文版,但极易乱码,不推荐使用。像笔者数学和SPSS都很不好,就比较少写实证论文。不过现在有了问卷星这类网站,蒐集资料、图表成型什么的也比较方便。时代在进步。
第三,思辨论文。通过对前人观点、结论的推敲,得出理论解析的新方向,甚至能够提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理论。笔者的导师曾说过,综述不太适合你们这些人写毕业论文,因为如果仅仅对前人的理论进行罗列总结,很难拿到分数;而思辨更不是你们随便写得起的,几百年才出一个理论,哪那么容易就有新东西呢。所以这一领域基本没人碰。如果对自己有信心且兴趣非常大,一定要选这个方向的话,建议找一位功底深厚、非常负责的老师作为指导,这样即便答辩时拿不到高分,也不至于一个不小心就落得不及格。关系到毕业证书的问题,还是谨慎些比较好。
第四,其他类。比如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方法学论文等。个案必须是自己做的,不能抄袭别人,或者自己以来访者的身份接受咨询再以咨询师的身份撰写报告。方法学论文笔者接触得也非常少,大致是介绍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改进已有的研究方法。此类论文非常晦涩且容易走偏,也不推荐读者选择。
三、列出提纲。选好主题,想好要写的文体之后,就像写作文一样列出提纲。提纲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要是错了一丁半点,待会儿整篇论文就离题万里,修改的时候也非常痛苦恨不得撕掉重写。所以,提纲一定要反复推敲,正式下笔写论文之前就要把提纲给指导老师过目,否则后期修改基本都要剥皮抽筋。
那么如何列好提纲呢?大量的文献书籍阅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期刊网,最常用的。图书馆期刊室的B分类期刊,找几本心理学的权威刊物:《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探新》等,直接忽略那些《心理月刊》《家庭医生》《大众心理学》什么的。挑选其中感兴趣的内容去读才读得下去,不然越读越感觉论文怎么这么难写,心一灰就不好了;图书馆藏书室的B84心理学区域,把一本书读薄又读厚,精华就出来了;有些学校的心理系里还有藏书库,只能当场阅读不能外借的那种,除非考研写申请让院长签字放行。这几大途径是目前触手可及的广袤资源。读多了,你对这个主题、主题所在的领域、甚至整个心理学架构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下笔就容易得多。
四、内容填充。提纲列好了,阅读量也攒好了,厚积薄发的内容填充就变得非常简单。文章开头提到的小说人格论文我用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写完,因为原著和相关资料都读了很多遍。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写完的感觉很美妙。
五、各种答疑。很多朋友会问两个问题:一、自己想写的东西别人都写过了,再写还有什么意思呢?二、这段话我觉得自己怎么写读起来也没有文献那段那么顺口,能不能直接抄过来然后在参考文献上补他的名字呢?在这里为大家解答一下。
答一:如果你能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那你就太厉害了,这样的机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的。别人写过,不代表你不能写,只要写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观点,还是有创新的可能的。
答二:如果引用的是一句话或一个观点,可以像问题说的那么做;如果引用的是一大段话,那就不能抄了,当你引用的字数超过规定标准***具体多少我也不知道要看你们学校用什么论文鉴定软体***那就是抄袭,是违法的,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但原作者真的写得很好,你真的很仰慕怎么办呢?在此推荐一个小窍门,是一个师姐教我的:把那段话翻来覆去地读,读完合上书闭上眼,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直到你描述的时候语句变得比较正式,那段文字就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了。像论文的逻辑也是这样子出来的,不要太过口语化的表达,也不要出现很多语气词、乱七八糟的标点符号。用一二三四、、、、这样严谨的叙述,让人一目了然,自己也思路清晰,答辩时不会吃亏。
六、修改。就这样,一篇论文初稿就诞生了。自己先修改,也可以跟同学换著修改,旁观者清,兴许能帮你挑出一些你意识不到的格式问题或者错别字。再发给指导老师修改,拿回来自己接着修改,基本就尘埃落定了。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教育类专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可以帮助我们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教育类专业论文提纲,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论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及应对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它展开了研究。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研究也没有太深入的进行。因为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只有去适应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那么,跟着这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来剥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就对教师的这些心理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此给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做些参考。
一 引 言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
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
二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教师对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转变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视角的转换的不适应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学生的新学习方式的'心里不适应
教师对自我的心里不适
三 应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策略
教师的自身努力层面
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师转换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正视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学校策略层面
学校管理策略
学校的培训策略
学校的交流策略
社会支持层面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要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 结束语
篇二:论文提纲
题目:《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篇三:论文提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它展开了研究。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研究也没有太深入的进行。因为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只有去适应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那么,跟着这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来剥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就对教师的这些心理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此给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做些参考。
一 引 言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
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
二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教师对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转变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视角的转换的不适应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学生的新学习方式的心里不适应
教师对自我的心里不适
三 应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策略
教师的自身努力层面
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师转换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正视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学校策略层面
学校管理策略
学校的培训策略
学校的交流策略
社会支持层面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要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 结束语
教育专业论文提纲范文参考
教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美术教育专业论文提纲
(以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为例)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数字化项目学习的优势
6 论文的创新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理解教育范式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教育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课程改革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解读项目学习
建构主义
多元智能
实用主义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必要性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参考文献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论文提纲
(以鄂尔多斯地区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为例)
引 言
第 1 章 文献综述
心理资本的相关概念界定
心理资本的组成要素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第 2 章 问题的提出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 3 章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调查设计
调查目的
调查方法
第 4 章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调查结果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差异检验
访谈内容及结果
第 5 章 分析与讨论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调查结果分析
访谈结果分析
第 6 章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
自我效能的干预
乐观的干预
希望的干预
韧性的干预
第 7 章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干预比较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干预调查设计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的选取
干预活动的实施步骤与内容
干预研究结果分析
第 8 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研究价值
不足之处
研究展望
参 考 文 献
致 谢
篇三:学前教育专业论文提纲
(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为例)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教育界》杂志不错,纯教育的省级期刊,可以试试。他们的官方网站:
发表专业教育论文有二种途径,一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二是找合作的机构。教育类的核心期刊有很多,但是核心类的期刊对学术要求相对较高,建议您在发表之前对机构和期刊有所了解,以免上当。1、教育研究 2、比较教育研究 3、全球教育展望 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5、教育理论与实践 6、教师教育研究 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0、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 12、教育科学 13、当代教育科学 14、中国电化教育 15、教育学报 16.电化教育研究17、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教育评论 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G64 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江苏高教 6、中国高教研究 7、现代大学教育 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 12、中国大学教学 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教育学、教师事业、师范教育、教师教育类:教育研究 2.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3.比较教育研究 4.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5.教育与经济 6.教育科学 7.教育理论与实践 8 教师教育研究 9.全球教育展望 10.教育学报 11.中国教育学刊 12.外国教育研究 1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4.当代教育科学 15.电化教育研究 16.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7 教育评论 1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中国电化教育 20.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1.教育探索 22.教育学术月刊 23.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4.思想理论教育 25.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6.教育财会研究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综合类)1、课程、教材、教法 2教育研究与实验 3.教学月刊中学版 4.上海教育科研 5.人民教育 6.教育科学研究 7.外国中小学教育 8.教学与管理 9.中小学管理 10.现代中小学教育(政治)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语文)1.中学语文教学 2.语文建设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外语)1.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历史、地理)1.历史教学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数学)1.数学教育学报 2.数学通报 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物理)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物理教师教学研究版(化学)1.化学教育 2.化学教学(生物)1.中学生物教学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研究 2.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4.中国高教研究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6.江苏高教 7.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8.现代大学教育 9.复旦教育论坛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高教探索 12.现代教育管理 13.大学教育科学 14.中国大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自学 :1.中国特殊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民族教育研究 4.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农业教育 6.开放教育研究 7.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8.职教论坛9.中国成人教育 10.中国远程教育
教育核心期刊有很多,现在我来汇总一下教育方面可以发表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北大核心《教育与职业》 《科技通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商业经济研究》 《人民论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财会通讯》 《学术探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双核心《外语学刊》 《出版广角》 《文艺争鸣》《人民论坛》 《法学论坛》 《理论探索》《学术月刊》 《经济纵横》 《心理发展与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摘 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文章分析了家庭教育的现状,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性格;影响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我国学者对家庭教育也有不同表述。邓佐君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介绍了郑起龙、赵忠心等家庭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
上述对家庭教育概念的表述,抓住了家庭教育的主线,强调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子女的重要作用。但是反映出现代家庭教育的全部意义和实质,必须结合现时代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和认识家庭教育。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长对幼儿发展的期望过高
家长的价值观念往往决定着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和要求。数十年来,家长们在反对封闭观念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他们将期望的重心从原来较多地关心子女的行为规范转移到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上。甚至有些家庭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早的为孩子的将来设计出了各种美丽、壮观的蓝图。目前在社会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不惜一切地对幼儿进行各种投资,过早地将幼儿进行定向培养。从来不考虑幼儿本身的兴趣和爱好,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家长的期望太高了,所以家长过多地干预了孩子的生活和活动,造成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的局面,而忽视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终会压制幼儿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隔代教育及父母教育在态度上存在着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双职工家庭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就在对孩子教育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许多年轻的父母为了让祖辈们便于照顾孩子通常是与老人住在一起,这种家庭中的三代同堂,是与我国实现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主干家庭人口多,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孩子在家庭中要和几代人打交道从而扮演多种角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使孩子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培养。然而,几代人之间由于年龄差异、思想差异,使家庭中不同辈分的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年轻的父母在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希望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将来能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和补偿,往往对幼儿期望过高要求过高。而祖辈们往往受着旧的所谓“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恐怕孩子受什么委屈,对孩子一味地迁就、事事包办。甚至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就形成了不同辈分之间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矛盾。
3.家长言行不一,致使幼儿模仿角色的混乱
幼儿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和人物。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所谓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往往最开始模仿父母,以父母为榜样,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内化成为自身的品质,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有些家长一方面教育幼儿要诚实、有礼貌、待人要诚实等,另一方面却又往往做出与此不相符合的行为,使得幼儿的模仿角色放生混乱,不利于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幼儿做好榜样。
4.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缺乏
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同时,他是人的整个生活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目前,虽然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中较多的采用游戏教学法,但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却相当缺乏。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这种交往质量的重要指标。另外,由于许多年轻父母上班忙于工作、经营,下班又要忙于家务,就很少陪幼儿游戏。还有些家长主观上不重视、不努力,也是亲子游戏缺乏的关键。幼儿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的缺乏,会影响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幼儿的语言和动作的发展水平。
二、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铺垫好了以后的路,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从来不会真正考虑孩子的心情、想法,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是岂不知长期受父母的高压影响下的孩子他们一般都比较容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没有什么独立性和自主性,创造力也较差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主见、懦弱。有的则更加反抗、暴烈,有的不接受纪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
(二)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溺爱型的家庭里,独生子女自然而然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小祖宗”,这些父母对孩子事事依着,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常会无条件的满足,他们要吃什么父母就买什么,穿的要华贵、要名牌,用的要高档。要星星不会摘月亮,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更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利己的温床。在这种类型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至于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更不容易被别人所接受,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家如虎出门如鼠”养成名副其实的窝囊废性格,更容易产生不信任、依赖、神经质等心理特征。他们只懂得获得,不懂得付出,只有被爱、被关怀,不知道去爱父母和长辈,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他们对父母麻木不仁,认为这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的回报,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大小事都依赖别人,胆小怕事碰到任何问题解决能力很差。
(三)严厉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认为必须全力以赴地保证孩子完成学业才行。他们忽视了孩子独立性与自主性,而是用许多规矩来束缚孩子孩子过多和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正规的学业教育。通常这类父母把孩子当成他们实现梦想的工具。严厉型的父母太过严厉,要求过高,致使孩子非常努力也不能达到目标,不但如此,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果父母再责备、训斥几句,孩子便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做什么事都缺乏自信心,而且变得非常胆怯,甚至没有勇气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四)民主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他们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见他们对孩子的某些不成熟的观点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与限制相结合,让孩子更好地锻炼自己,发展其所长。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民主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和动手能力的养成。这些孩子的性格比较直爽、亲切知道关心他人,会和他人合作,喜欢交朋友、谦虚、礼貌、待人诚恳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具有探索意识。
三、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行教育
1.父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教育人者先受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尽可能使自己成为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的人。父母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不是说父母必须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而是指平时父母应该尽量多地了解和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常识,收集生活中良好的范例。这样不仅会丰富自身的生活,更能较好地应对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实际生活中,父母不仅需要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尝试,更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改进。
2.多用正面的榜样进行教育
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孩子从小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影响的时间最长也是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成为子女仿效的榜样。广义上讲,父母对孩子的榜样教育并不只是体现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上,实际上家长平时如何对待工作、安排娱乐,如何对待他人,甚至如何穿、说、走、发脾气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何等重要,家长若想使孩子具有某种好的习惯和特点,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这种习惯和特点。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促进幼儿乐观与自信
家庭气氛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轻松、愉快、幽默的家庭气氛中,幼儿会保持愉快的情绪,表现出富有朝气,乐观和自信的性格特点,而在少言寡语、单调、郁闷的家庭气氛中,幼儿情绪紧张、烦躁,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此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关心。家长要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在幼儿面前争吵或少言寡语闷闷不乐。要尽量创造一种轻松的活泼和谐,充满欢笑声的家庭气氛,才能使幼儿的个性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奖励与惩罚要运用得当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两种形式。父母适时合理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但是有些家长会用物质奖励幼儿也取得同样的效果。但是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发展”。惩罚也是家庭教养中常用的方法。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它不良行为。爱的收回也是一种心理惩罚。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称之为爱的收回。爱的收回,在使用时必须是适度的,过多地无区别地使用爱的收回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对社会行为规则只是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变通遵守,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社会化起积极作用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作用。只有将奖励和惩罚运用得当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性格的发展。奖励惩罚不要过度,适当的给孩子合理的奖励及惩罚。
(四)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共育
家长在做好家庭方面的同时也要顾及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孩子除了接触父母外还会跟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和玩耍,性格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幼儿大多时间是跟家长在一起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可是我们不排除他在外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对其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家园合作为幼儿性格的形成一起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性格直接会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形成的性格雏形,如果今后的日子没有发生很大变故的话,他们成年后的性格特征不会与幼年有很大差异。所以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人即使到了80岁,也能看到他5岁时的影子。”因此,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3).
[2]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3]汪冬梅.论当代幼儿家庭教育问题[J].知识经济,2011(13).
[4]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7).
[5]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2).
[6]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7]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
[8]陈兰萍.性格塑造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人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BC1使人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心理活动个性化2道德两难故事 对偶故事法1答案解析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第一,他创立了如前所说的“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作和语言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 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的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第二,他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 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²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²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²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 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²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² 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² 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心理机能。² 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心理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2答案解析:皮亚杰俐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 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 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 每一个属性可分为6个等级,合计180项,然后把谈话中儿童的道德观念归属到180项,然后把谈话中儿童的道德观念归属到180项分类表的一个小项下作为得分。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得分在其全部表述数中所占的面分比,便是儿童在该阶段的道德判断水平。 据称其信度高达。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心理学考研问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导师是邹泓,具体是啥你看看他发的文章,其实你具体做什么研究有可能和导师有关系,更可能没有关系,导师一般会尊重你的想法的 "社会性发展与健康人格教育"好像是对儿童进行社会技能训练,增进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我看过邹老师的论文下面是在网上搜得邹泓教授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点击数: 1263 更新时间:2005-4-1 10:44:00 邹泓,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院副院长 专业方向: 发展心理学,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联系地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100875 办公电话: email: 教育背景: 198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获学士学位; 198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8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专业经历: 1982年7月留校,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任教; 1985年6月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任教; 1999年12月至200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1999年10月至2001年12月,任《心理发展与教育》常务副主编; 1989年10月至1990年3月,美国密执根州韦恩州立大学(WSU)心理系, 访问学者,进修发展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并进行合作研究。 1990年4月至1991年01月,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 (UCLA)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进修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并进行合作研究。 主讲课程: 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本科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硕士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的测评与咨询(博士生)。 学术团体 ***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北京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会会员、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协会会员 [主要发表物]: 主要著作: 《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学校心理学》(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发展心理学》(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1998年-2001年): 1. 处境不利儿童的友谊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 2. 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1,8; 3. 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4. 大学生特质焦虑:结构及其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5. 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6. 大学生特质焦虑与社会支持系统关系的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7. 青少年的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 8. 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1; 9. 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10. 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1; 11. 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 教育心理学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论文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角色定位、结构体系、发展方向、学科形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学科发展路径不明确、学校办学形式封闭、学者研究视野狭窄、研究队伍层次低及课程和教学不深入等因素成为职教心理学发展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为此,必须采取多元共生的学科范式,建立开放互动的学术机制,注重应用的研究取向,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开创职教心理学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理念;学术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有了引人瞩目的发展,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速度缓慢,发挥作用不大。 理性反思与科学建构是新兴学科发展与成熟的关键。一门学科只有在把自身也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它才开始走向成熟。 职业教育心理学应当能够通过不断反身自观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隐喻”: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 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②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现状的几种形象比喻,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奴婢”与“附庸”:角色定位不恰当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性质特殊、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 “一门学科在学科类属中的地位的摆法表现我们对这门学科的整体理解和认识,因而也就会影响到它的发展方向和应受到的重视,非同小可。”③在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生存处境艰难,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 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大多空位、缺位或者错位。 (二)“大拼盘”:结构体系不成熟 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一种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 这两种思路并不适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普教化”问题,移植和复制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努力反映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把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几块内容组合,将这些内容相加包容于一体,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三)“传声筒”:作用发挥不理想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需要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切实的心理学依据。但职业教育心理学大多借用或套用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传播的大多是普通教育学之“声”或教育心理学之“音”,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缺少对职业教育活动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 职业教育心理学成了普通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的“应声虫”,实质上反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功能和作用发挥上的“边缘化”。国内已经出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著作和教材的学术贡献固然可贵,但总体而言,学术影响力还不够大,对职业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指导性还不够强。 (四)“四不像”: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科划分上,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属于教育心理学,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学科发展走向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也可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较适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五)“鸡肋”:建设效益不显著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教育社会需求旺盛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心理学可以也必须有所作为,能够也应该产生好的职业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现实的基本状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游离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之外,成为教师教育(师范类)专业的“额外附加”,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多余人”位置,甚至变成了食之无味、用之不得、弃之可惜的“鸡肋”。 文章来源 fanwenmuban/view/244417。 教育心理学论文 以下资料供你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等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 虽然当时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学”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已把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 *** ,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 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 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 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 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 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 *** 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 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 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鸾ダ┏洹=逃睦硌г诜⒄钩跗谄Ö赜谘靶睦淼难芯亢脱奥傻奶致郏⑶掖蠖嗉杏谥怯矫娴奈侍狻K孀沤逃匀说娜Ã娣⒄沟娜找嬷厥樱簿驮嚼丛街厥拥赖滦形ء⒌赖虑楦幸约吧竺狼楦械呐嘌?nbsp;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这三个专业有什么区别?? 基础心理学:主要涉及脑电,认知,眼动方面的实验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要涉及有情绪调节,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等等方面应用心理学:主要涉及咨询治疗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每个学校的师资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有关,开设相应的课程学习。 一般来说,基础心理学需要的是研究实验能力,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需要很强,当然论文撰写能力也是很需要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跟人的发展有关,涉及人各方面的研究应用心理学主要其中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开来。咨询治疗是对人心理问题的一个诊断咨询,帮助人自助;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主要这对企业中的员工的管理而言的。 至于中学当老师的话,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什么硬性的标准,但是个人觉得最好是学应用心理学。因为去中学当老师,需要心理咨询的技巧和处理危机干预,以及学生团体辅导的经验,不过这些其他方向都可以学到的。
我估计你是5000字内的文章,所以不用搞太复杂.1.引言2.旧法简述3.新法4.税收优惠政策比较5.结论,新法的好处但我认为可以归到1内,文献主要体现比较,着重点在比较上另外给你个参考文献吧.附件:新旧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比较.pdf
一:选题的意义,即为什么选这样课题?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弊病,结合例子三: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开展,及有那些益处;四:结合例子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五:总结与展望
经济发展:多上班就有钱了经济就能上去了不就发展了嘛
据学术堂了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这里最新收集了20个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2、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广西监狱警察敬业心与心理资本的相关性研究4、儿童文学对低龄儿童焦虑心理的干预5、青少年心理弹性、癌症症状困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6、云南鲁甸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7、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和途径研究8、远程开放教育的教材改革与开发实践--以《成人心理健康教育》为例9、心理咨询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10、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贫困人员的心理特征探析11、浅析人居环境中人的心理对植物的需求和影响12、关注职工心理 提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水平13、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4、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心理疏导15、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16、心理咨询技术在基层派出所治安调解中的应用17、浅谈敬老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策略18、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19、临床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现状探讨20、信访工作中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SSCI论文9 Andreas. 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Volume 2:109-1418 Jiao R. K.,Zhang,..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Yu,.,Zhang,..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Zhang,..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Ⅰ):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Sun,Y.,Zha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Cong,.,Zhang,..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Zhang,L.,Zhang,..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Pan,Y.,Zhang,..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Guo,J.,Zhang,..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dulator to mental heal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20-320.*国家级8.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11年由中国德育杂志社,教育研究杂志社组编的《当代中国德育研究新进展》全文收录)7. 张向葵(第1位):培养儿童早期幸福感.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2009年5月6日.6. 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幼儿需要的阳光教育.光明日报(理论综合版),2008年 9月12日5. 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09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7》全文收录)4. 张向葵(第1位):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31-134.(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总第346期全文转载)3. 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心理学报,2005,37(3): 240-24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2. 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2007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5》全文收录)1. 张向葵(第2位):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34(4):400-406.*CSSCI(A)级(注:自2008年1月1日起区分CSSCI(A)、(B)级,故2008年以前的CSSCI文章均在CSSCI(B)级中列出)17.张向葵(通讯):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1,19(5):.张向葵(通讯):高低自尊者不同记忆偏好的发生机制.心理科学,2010,33(6):.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升学准备不足: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10,(2):.张向葵(通讯):行为评价对3岁儿童掌控动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2):.张向葵(第1位):自豪感的概念、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科学,2009,32(6):.张向葵(第1位):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张向葵(通讯):幼儿汉语字行和语义与图形加工速度的发展与比较.心理科学,2009,32(3):551-554. (2011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10》全文收录)10.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成长信息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张向葵(通讯):城市贫困中学生自豪感、外显自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4):. 张向葵(第3位):社会文化震荡中幽默应对的机制.心理科学,2008,31(5):. 张向葵(第2位):美国教育中的幽默.比较教育研究,2008(9):. 张向葵(独撰):追求自尊:短期效应与长期代价.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2-168.(2010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9》全文收录)4. 张向葵(第2位):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科学,2008,31(3):. 张向葵(第1位):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心理科学,2008,31(2):494-499..(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2. 张向葵(第2位):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 张向葵(通讯):二年级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微观发生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25-30.*CSSCI(B)级77.张向葵(独撰): 改革评价方式 塑造幼儿阳光生命——“小红花革命”再探.人民教育,2010(12):.张向葵(通讯):儿童早期自尊的行为观察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2):.张向葵(通讯):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张向葵(通讯):不同认知偏好对大学生情感反应的影响:短期利益和长期代价.心理学探新,2009(1):.张向葵(通讯):走向整合的智力研究——Demetriou的经验结构式认知发展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张向葵(通讯):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学前教育研究,2008(10):.张向葵(独撰):美国基础教育在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35(8):.张向葵(第3位):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计票式文献分析途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7,30(6):.张向葵(通讯):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张向葵(通讯):自尊与自我服务偏好的关系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31-636.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67.张向葵(第2位):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心理科学,2007,30(3):.张向葵(第3位):发散思维训练对62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3):.张向葵(第2位):规则形式及其呈现问题情境对高二学生类比迁移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30(1):.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的电视环境与儿童成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张向葵(第1位):未来中国儿童研究的战略构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4):.张向葵(通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震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张向葵(通讯):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张向葵(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吗?——高自尊的异质性及其启示.心理学探新.2006,26(3):.张向葵(第1位):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心理科学.2006,29(2):.张向葵(第1位):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心理科学,2006,29(1):.张向葵(第1位):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73-7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54.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张向葵(第1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5):.张向葵(第1位):自尊能缓冲死亡焦虑吗?——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3):.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张向葵(第2位):中外学习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国教育研究,2005,32(4):.张向葵(第1位):微观发生法在认知策略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5,21(3):.张向葵(第1位):“内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探索.心理学探新,2005,25(1):.张向葵(第2位):多层线性模型在纵向研究中的运用.心理科学,2005,28(2):.张向葵(第2位):超越式学习的现象学研究.教育科学,2005,21(1):25-.张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张向葵(第1位):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43.张向葵(第1位):国外自我决定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5(9):78-81.42.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学习理论及其干预模型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6): 41-45.41.张向葵(第2位):促进残疾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中国特殊教育, 2005(2):81-85.40.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7):36-38、.张向葵(第1位):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心理科学,2004,27(4):.张向葵(第1位):阅读障碍学生创造力特征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36.张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学失去的自我——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历史探寻与当代启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38-44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34.张向葵(第2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心理学探新, 2003,23(4):55-5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33.张向葵(第1位):有关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图式归纳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5):.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张向葵(第3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心理学探新,2003,23(2):.张向葵(第2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71-17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29.张向葵(第1位):认知发展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数学模型. 心理科学,2003,26(1):118-120,.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10-11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27.张向葵(独撰):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教育科学研究,2003(7/8):31-3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26.张向葵(第1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22(4):.张向葵(第1位):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应用心理学, 2002,8(3):.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3):.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2,25(4):.张向葵(第1位):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张向葵(第1位):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5(2):152-15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19.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特点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21(3):.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张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儿童早期经验研究及其对幼教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2001,28(1):.张向葵(第1位):图式教学对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2):.张向葵(第1位):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0,23(6):.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策略与图式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22(5):.张向葵(第1位):—岁儿童对丧失认知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9,22(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11.张向葵(第1位):高师教育设置小学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张向葵(第1位):学科素质教育与学习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1(5):1-3. (高等教育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9. 张向葵(第1位):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4):. 张向葵(第2位):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OF PSYCHOLOGY,LJUBLJANA,. 张向葵(第1位):影响信息加工容量的语言因素研究——中国和希腊跨文化比较. 心理科学,1997,20(5):. 张向葵(第1位):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孔繁森事迹宣传效果的调查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4):.张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张向葵(第1位):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人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 张向葵(第1位):9--15岁儿童信息加工系统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4):. 张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GREECE.*核心级10.张向葵(独撰): 探索幼儿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小红花的革命.人民教育,2009(11),. 张向葵(第2位):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心理学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论超越,理论探讨,2007(2):. 张向葵(第2位):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况的团体评定.学前教育研究,2006,5:. 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 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 张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学习策略方式教学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课例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 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英文).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48- . 张向葵(第1位):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探索,2003(2):. 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民教育,2003(2):. 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探析.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省级33.张向葵(第1位):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regarding school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8,3(3):.张向葵(第2位):青少年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4):.张向葵(第1位):父母应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尊,中国家庭教育,2007(1):42- .张向葵(第1位):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张向葵(第1位):我国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现状的新调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张向葵(第2位):四种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张向葵(第2位):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5(3):15-18.26.张向葵(第2位):幼儿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观念的访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2):.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教育科学研究,2005(9):.张向葵(第2位):幼儿气质类型、母亲态度与自我调节的关系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4(2):.张向葵(第1位):自尊机制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的深层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张向葵(第1位):图式: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石.当代教育论坛,2003(12):.张向葵(第1位):幼儿对丧失的认知、成因及调适对策. 中国家庭教育,2003(1):.张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科学,2003(7):.张向葵(第2位):当代中国诚信危机的文化审视.新长征,2002(6):.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2):1-5,.张向葵(第2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3).15.张向葵(第1位):当前形势下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3):.张向葵(第1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张向葵(第2位):知识女性工作压力归因特点及相关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1):.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6):.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学科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 .张向葵(第1位):备课时怎样备好学生.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8):. 张向葵(第2位):文化震荡与“边际人”心理调适.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4):. 张向葵(第2位):教师心理素质与课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7. 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与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4):. 张向葵(第1位):中考与高考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6):. 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4):. 张向葵(第2位):小学部首归类识字教学的新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2):. 张向葵(第3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 张向葵(第1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误区的成因及矫正.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3):. 张向葵(第1位):罗比?凯斯关于儿童智慧发展的“过程—结构”论.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6(4):14-15.【报道评论】5. 不能让孩子病在起跑线上——访张向葵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心理学)2010年11月3日,第11版.4. “三性并茂”成就阳光童年——对话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园长张向葵.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2010年1月22日,第8版.3. 2009中国幼教高峰论坛报道——张向葵:园长管理的新概念及其实施,(第12期):. 张向葵教授与“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奕阳幼教评论,(第11期):. 阳光教育编就快乐摇篮.吉林日版,2009年6月5日,第11版.【著作】10.张向葵(独著):阳光下的成长对话——一位幼教专家写给幼儿家长的36封信.朝华出版社,. 张向葵(独著):给幼儿家长的35封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著第1位):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 张向葵(独著):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5. 张向葵(编著):步入青春河.中国青年出版社,.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长春出版社,. 张向葵(编著第1位):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独著):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 张向葵(编著):走进心理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教材】10.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学历教育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 张向葵(主编第1位):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专论(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共同课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第1位):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课,. 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书评】4. 张向葵(独撰):积跬步以至千里——读沈德立教授等人《素质教育中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一书有感.中国校外教育,2008(1):. 张向葵(独撰):专家指津:把心理学导入家庭教育.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第15版.2. 张向葵(独撰):博采众长 自成机杼——读李洪玉教授等人《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一书有感.现代教育科学,2004(6):. 张向葵(独撰):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有感.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4):41-42.【内刊】3. 张向葵. 是师爱,构筑了他的课堂.思想在线.2006,(1):. 张向葵.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探讨. 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9,(1).1. 张向葵(第2位):关于切实提高高校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做法.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7,(2-3).【成果小结】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154篇,SSCI论文9篇、国家级论文8篇、CSSCI论文94篇(2008年后CSSCI(A)17篇)、核心刊物论文10篇、省级论文33篇,著作9部,教材9部;成果获奖共42项,其中国家级成果4项,省部级成果22项,其它16项;承担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项目9项,省部项目9项,校级5项;近三年支配科研经费68万元,年均万元。
重点论文 1993-2000沃建中、申继亮,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9(3):18-22.沃建中,提高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行为效能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0(3):34-39.沃建中、林崇德,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的年龄差异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3):12-19.沃建中、申继亮、林崇德,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方法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 1996,19(6):340-344.张登印、俞国良、沃建中,大学教师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4):41-44.林崇德、沃建中,儿童和青少年信息加工速度发展函数的研究,心理学报,1997,(1):43-50.沃建中、申继亮、林崇德,信息加工的阶段及其年龄差异源,心理科学, 1997,20(2):113-118.林崇德、沃建中,於国荣,信息加工阶段发展变化的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557-560.沃建中、林崇德,大学生对句子、图形的内部加工过程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4):22-27.曹宁、沃建中,儿童电视专题片收视情况的初步调查,现代传播,1998,94(5):60-63.沃建中、林崇德,信息加工速度的发展模式,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3):1-6. 林崇德、沃建中,岁儿童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对认知操作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1-7.曹宝龙、沃建中,高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62-64.沃建中、林崇德,青少年自我监控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0,23(1):10-15.沃建中,论认知结构与信息加工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57(1):80-86.沃建中、曹河圻、潘昱、林崇德,6-12岁儿童脑电α波的发展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4):1-7.王国英、沃建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结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3):59-62.曹河圻、沃建中、林崇德、潘昱,6-12岁儿童脑电α波频率分布特点与信息加工速度的关系,心理学探新,2000,20(4):年沃建中、林崇德、曹河圻、胡清芬,6-12岁儿童脑波功率涨落特点与信息加工速度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1):118-125.沃建中、黄华珍、林崇德,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心理学报,2001,33(2):160-169.沃建中、宋其争、林崇德,高中生成就动机、物理学习成绩对其自我监控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1,21(2):34-39.林崇德、沃建中,6—12岁儿童脑波超慢功率涨落分布及发展特点,心理科学,2001,24(3):257-261.沃建中、林崇德,加工速度、自我监控对认知操作的影响,心理科学,2001,24(5):537-540.沃建中、林崇德、马红中、李峰,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7(3):9-15.沃建中,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的研究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9(4):311-318.沃建中、林崇德、刘军,6—12岁儿童脑波超慢涨落功率与计算速度的关系,心理学报,2001,33(6):526-531.潘昱,沃建中,林崇德,13-18岁青少年表象能力的发展和脑电α波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7(4)年李晓东,张向葵,沃建中,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34(4):400~406沃建中、李峰,小学生的成就目标和自主性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9(1):80-86.林崇德、沃建中、胡清芬,记忆状态下儿童青少年脑α波特点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1):1-5.沃建中、刘慧娟、林崇德,记忆状态下儿童青少年脑波超慢涨落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25(3):286-289.童秀英、沃建中,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2):22-26.宋其争、沃建中、林崇德,高中生物理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能力结构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2):79-84.沃建中、李峰、陈尚宝,5—7岁儿童加法策略的发展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4):,Wo, Intrusive parenting: How psychological control affects childrenand adolescents: Chapter 8, Matern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reschoolChildren’s Behavioral Outcomes in China,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rain K. Barber,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Aprail,2002:年林崇德,沃建中,陈浩莺,小学生图形推理策略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1):2-8.林崇德,沃建中,刘慧娟,中小学智力发展的脑电图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1):5-10.张宏,沃建中,中学生学习动机类型和对自身学习能力评价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1):25-30.沃建中,陈浩莺,林崇德,小学生图形推理策略个体差异,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2):1-8沃建中,刘慧娟,小学生不良情绪状况的特点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02-104沃建中,曹凌雁,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应用心理学,(2):11-15。刘慧娟,沃建中,中学生连环数运算中的工作记忆资源分配策略,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4):41-472004年刘慧娟,沃建中,林崇德,小学生的工作记忆资源的分配策略,应用心理学,2004年第2期,23-28沃建中,张宏,图形推理任务中儿童策略获得的微观发展过程,心理发展与教育.,(4):7-13沃建中,李峰,张宏,5~10岁儿童策略优越性及策略选择的个体差异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27(1):26-30沃建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电视研究,2004年第1期,17-19沃建中,闻莉,周少贤,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 597-602周少贤,陈尚宝,董莉,沃建中,3-6岁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家庭影响因素,学前教育研究,2004,11:42-45Wo, Jianzhong; Effective Factors Of The Strategies Selection of Distributing Working Memory.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Jianzhong; Lin, Chongde, The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Imagery 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cephalofluctuography: A Study of Adolescent Aged from 13 to 18.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Chongde; Wo,Jianzhong.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encephalofluctuograph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memory conditions.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Zheng-wen; Cao, Ling-yan; Wo, Jianzhong, The Effects of Self-discrepancy on Ill Emo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Qi;Luo, Liang; Wo, Jianzhong, The Effect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on the General Self-concept.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Jing; Wo, Jianzhong, Effects of different pressure coping style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adaptation.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Jimei; Wo, Jianzhong, Effect of Personality on School Performance Attribution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Donghui; Liu, Caimei; Wo, Jianzhong, The Developmental D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Attraction Strategy and 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Dou,Donghui; Zhang,Hui; Wo, Jianzhong,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s and ill-emotions in adolescents.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Liu,Caimei; Wo, Jianzhong, How Parenting Styles Impact On Creativity Personality of Adolescents.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Huijie; Luo,Liang; Wo, Jianzhong, Relation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to self-efficac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Bi,Rong; Dong,Li; Wo, Jianzho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Belief of Parents in Kindergartens of Minority Area.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Chen,Shangbao; Dong,Li; Wo, Jianzhong,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mily of Self-Control and Independence of 3-6-year-old children.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Pan; Wo, Jianzhong, The Difference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the Learning Motivation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Zhang, Wo, Jianzhong, Five to ten Years Old Children'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rategy Superiority and strategy Choices.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Liang; LI, Qi; Wo, Jianzhong, Influence of Teachers' Attribution Style on Self-efficacy.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Ling-yan; Zheng, Zheng-wen; Wo, Jianzho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gulation and Attribution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Wo, Jianzhong; Lin, Chongde, The strategies of distributing working memory resources in different difficulties of the running-arithmetic problems.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Li; Wo, Jianzhong,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de 3-6 Primary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Dong; Shangbao Chen; Shaoxian Zhou; Jianzhong Wo. Factors affecting parenting beliefs of 4-6 kindergarteners’ parents.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Wang, Li Wen, Jianzhong Wo,A research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relationship,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 Li,WANG, Yingchun,Wo, Jianzho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trol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and Parenting Styl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004,年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1):87-90董莉,沃建中,3-6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45-47陈尚宝,沃建中,罗良,8~11岁儿童解决加法等值问题的策略发展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张宏,沃建中,图形推理任务中儿童策略获得的发展机制,心理科学,2005,28(2):314-317方晓义,沃建中, 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95-101沃建中,刘彩梅, 曹凌雁,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英文),中国临床康复,(20):240-242沃建中,儿童青少年的信息加工及脑机制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增刊:53-62罗良,沃建中,陈尚宝,王福兴,中学教师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4):427-428,445沃建中,罗良,林崇德,吕勇,客体与空间工作记忆的分离:来自皮层慢电位的证据,心理学报,(6):729-738魏高峡,梁承谋,李佑发,沃建中,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脑功能特征研究,体育科学,2005,25(10):41-46张璟,沃建中,林崇德,自我反思对初中生解题策略的影响,应用心理学(12月),(4):302-3062006年沃建中,孙慧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90-94沃建中,李琪,田宏杰,不同推理水平儿童在图形推理任务中的眼动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6-10李会杰,刘涵慧,沃建中,图形推理的脑波超慢涨落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3):305-309吴国来,沃建中,中学教师的人格特点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3):184-187吴国来,沈德立,白学军,沃建中,大中小学生内隐序列学习的发展性研究,心理科学,2006,29(2):267-270韦义平,沃建中,教学策略研究的趋势:主体教学策略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1):105-110沃建中,张晖,刘彩梅,电视对儿童成长的影响(Influence of television programs onchildren’s growth),中国临床康复,2006(2月).10(6):187-189罗良,沃建中,林崇德,人类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的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1):122-126吴国来,沃建中,白学军,沈德立,不同认知风格11岁儿童内隐序列学习的差异,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1):39-42沃建中,杨伟刚,林崇德,中学生聚合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6,(4)董莉,陈尚宝, 沃建中,影响4~6岁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因素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6,(12)2007年窦东徽; 沃建中,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抑制解除理论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7,30(2):362-364沃建中; 王福兴; 林崇德; 刘彩梅,不同学业成就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差异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张璟; 林崇德; 沃建中,解题反思对数学学业优差生解题过程的影响,心理科学探新,2007,(2):59-62张晖; 王福兴; 沃建中; 李雅红,小学2~5年级儿童基于成功基础率的策略适应性,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2)李会杰; 沃建中; 刘涵慧; 赵丽琴,刺激类型及表征关系对无意视盲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6)2008年王福兴; 倪牧宇; 李卉; 沃建中,网络成瘾的诊断及其治疗,心理科学,2008,31(3):714-7162009年王福兴; 倪牧宇; 李卉; 沃建中,言语、图形任务条件下青少年发散性思维的差异研究,心理科学,2009,(1)沃建中; 向燕辉; 沈莉; 邹高祥; 李二霞,重震区成人受灾者不良情绪反应程度与人格应对方式等因素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2)沃建中; 王烨晖; 刘彩梅; 林崇德,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研究,2009,32(3):535-539向燕辉; 沃建中; 邹高祥; 沈莉; 李二霞,地震中有无亲属遇难群体的人格、心身健康及应对方式特点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7(23),488-492彭彧华; 沈莉; 沃建中; 向燕辉; 李二霞; 邹高祥; 刘扬,当代大学生性行为和性态度、性知识的特点及关系,人口研究,2009,33(6),85-93)2010年沃建中; 陈婉茹; 刘扬; 林崇德,创造能力不同学生的分类加工过程差异的眼动特点,心理学报,2010,42(2)李二霞; 沃建中; 向燕辉,512重震区儿童青少年心身健康与应对特点及关系,社会心理科学,2010,(4):69-74向燕辉; 沃建中; 沈莉; 李二霞; 邹高祥,复杂算术精算与估算的脑机制及皮层活动效应,心理科学,2010,(3)沈莉; 沃建中,地震中受灾群体与救援人员人格、应对方式和心身健康比较,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6)李二霞; 向燕辉; 沃建中,512汶川重震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与应对特点,教育学术月刊,2010,(6)沈莉; 向燕辉; 沃建中,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控制、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7)沃建中,刺激信息认知能力值测试系统及其方法,中国发明专利,2010,发明专利号:20101011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