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论文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论文

发布时间: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论文

行政管理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行政机关效率的提高

一。行政效率的概念及作用

1、行政效率的概念

在行政管理中投入的工作量与所获得的行政效果之间的比率,是人们在单位时间内和空间内开展行政活动获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效果。简言之,行政效率是效果与消耗之比。效果是指有形的社会效果和无形的社会效果;消耗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的综合消耗。

从包含的内容上理解行政效率是行政工作的效果与消耗之比,即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产出或效益之间的比例。这个涵义主要包含三部分:

1.行政资源。行政资源指的是行政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各种资源的总合。行政资源的基本特点是稀缺性,即对于行政工作的需要来说,行政资源总是缺乏的。

2.行政产出与行政效益。行政产出指的是行政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它可能是有形的,如行政修建的高速公路、拦河大坝;也可能是无形的,如某一项规则、制度或某一种精神。行政效益指的是行政产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行政制定的某项政策所引起的公民、社会、法人、组织等方面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变化就是行政效益。

3.行政效率是一种比值关系。行政效率是将行政效益或行政产出与行政资源相比而得到的,但是由于行政效率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行政效率不可能简单的用一个数值来衡量,所以它体现的是一种比值关系,在实践中本身并不一定是数值结果。要得出某个行政行为效率的高低,在给定条件下,可以用数值来衡量。

2、行政效率的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整个社会正处于转轨和变革阶段。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时期,新旧体制、新旧观念、新旧意识、新旧工作方式和程序之间的矛盾大量涌现,这就特别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行政通过高效的行政管理工作来把握全局、协调关系、及时解决问题,制订和引导事物的发展方向,积极有效地推进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使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本文从中国时代需要的现实出发,探讨行政效率的确切涵义、要素等,深化了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管理改革的认识。

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竞争归结到最后就是科技竞争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民经济GDP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本文以行政效率的基本理论,旨在为新时期提高行政效率的路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

1、权责不清,分工不明

行政责任划分不明或划分过细造成部门职能相互交叉或责任“真空”,结果是谁都想拥有权力,但谁都不愿承担责任,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官僚主义严重。

行政责任利益化、个人化。行政工作人员将行政的责任和功能从属于自己,作为自己获取利益的手段和途径。行政部门成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官僚主义、部门保护主义、集体犯罪、腐败现象由此滋生。

行政责任的特殊性,决定了行政责任缺失将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行政责任不明确、模糊不清,增加了行政权力运行中被滥用的可能性,违背了行政合理性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会造成办事程序繁琐、行政效率低下。行政责任的缺失还将导致行政道德水准以及欢府诚信水平的下降。责任行政要求行政公务人员作出任何与其责任相背离的行为,都应当承担其后果,即使得不到法律的惩罚,也应受到道德的遣责。行政责任的缺失,使得责任不能落到实处,行政决策就会受损或夭折,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公众对行政的认同将大大降低,行政的诚信度也将受到巨大的挑战。“如果责任机制含糊不清,那些潜在的问题必将形成对整个管理主义模式的挑战,缺乏责任机制可能意味着行政人员的为所欲为,并且潜在的腐败行为将到处发生”.

2、机构的设置不完善

行政职能是行政机构设置的依据和行为规定,而机构是职能的载体,行政机构设置是履行行政职能的体制保障。从目前行政机构设置情况看,尚存在较多问题。

(1)存在“一刀切”现象。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的几次机构改革,基本上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推动的。上级政府为了达到机构改革诸多刚性指标的要求,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下一级机构改革做出硬性规定,集中在机构分合、人员增减上做文章,确定改革方案。地方政府也往往脱离实际需要,简单地照抄照搬中央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套现成说法,不仅忽视了中央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特别是县(市)政府职能在内容和实现方式上的差别,也没有从理论上搞清合理的政府规模,只是简单地认定机构和人员太多,必须按百分比精简。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只能是手段上升为目的,形式替代了实质,改革始终无法跳出传统的怪圈。

(2)存在着“形式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机构精简方面,或是按主观确定的机构数量,强行精简机构,导致“多牌机构”的问题;或是把政府机关的牌子换成了公司的牌子,却在实际上继续承担行政职能,造成所谓“翻牌公司”的问题。在人员的定岗分流过程中,方法过于简单,有的地方按照主观确定的百分比强行精简,造成人员不在编制办的登记簿上,而实际上仍然吃财政饭的所谓“多面人员”现象;有的地方搞亲亲疏疏,搞论资排辈,或者简单地以考试成绩定人员去留,背离了行政人员选任工作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还有一些机关玩“行政编制”变“事业编制”的数字游戏,把事业单位作为人员分流的主渠道,使事业单位成为人员安置的“蓄水池”和“避风港”,使机关人员分流流于形式。

3、激励、用人机制不健全

(1)行政激励机制不完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行政人员制度中提供的激励因素不强,按部就班的晋升和按章办事的奖励很难留住优秀人才。从2011年,在人事部抽查的21个中央部委中,流失本科学历以上的行政人员1039人;其中流失比重大的是专业人才。特别是涉及外语、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涉外审计等专业人才。

(2)行政录用制度不完善,许多专业性人才不能进人政府部门。我国行政人员队伍基本上是逢进必考,这对选拔初级行政人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又将大最具备一定阅历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档在队伍之外,使我国政府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4、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

从现有的问责事件看,各地出台的有关行政问责法规的问责范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许多地方和领域,都只有在事故或事件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后,才能促成相关责任人被动辞职。而有些地方可能规定得很细致,例如,工作时间上网聊天,擅自离开岗位等等,可以给与处罚;以此作为治理“庸官”和“懒官”的根据。而且总的看,目前“引咎辞职”还锁定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尚未真正引入决策失误、用人失察等领域。这与西方社会广泛的引咎辞职事项相比,显然范围是偏窄的。另外,问责对象具体到何人,在党政领导、正副职、不同层级的官员之间,责任如何分配,也带有一定的不可预期性。

5、行政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行政人员素质中的倾向性问题是:业务知识“旧”、管理知识“少”、法律知识“缺”.因此,行政官员的才能素质也需要补课。

业务知识“旧”是指,行政官员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结构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政府工作的需要。对此,行政官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吸取新的业务知识,这样才能顺应国际潮流,把握本行业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然而,当前行政官员的学风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行政官员业务知识“除旧布新”非常不利。这些问题有:一是学风不浓、玩风太盛。在一些机关中,上班聊天、干私事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二是学风不正,形式主义严重。一方面把理论学习当作例行公事,学几篇文章、背几句理论、记几条命题完事;另一方面,把学历当作门面装饰,混一张文凭了事。

三、提高行政效率的建议

1、加强行政责任建设

责任政府具有个体、集体和制度三个意义上的理念。良好的责任政府需要有善于、勇于和敢于承担责任的政府官员,还要有明确的、平等的集体关系,更需要有良好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责任制度程序。

我国目前刮起的追究责任的风暴,是责任行政建设的开始,与长远的良好的制度的形成,还有相当距离。当然,努力总是从此时此地开始的。猛烈的风暴,有利于快速启动责任行政的建设和发展,但要让责任行政真正得到发展,关键是需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1)确立政治责任

担负重要政治领导责任的官员,必须获得组织和民意两个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国大都是组织部门推荐任命行政人员,应该立法使这些行政人员得到政党组织和群众意愿两个方面的支持和监督。为此,组织人事部门应制订严格、周密的人员任用规章,制订详细的奖励、处罚条例。此外,还应建立官员定期向群众述职和接受群众质疑和咨询的制度。

(2)确立行政责任

对各级从事行政性工作的行政人员,要制订定期行政考核制度。此种考核既要具有科学性,又要具有可操作性,不是一般性批评或表扬。业务方面,应该按照不同工作特点,分等级制定政绩、失误、错误等褒奖、惩处条款。工作态度方面,也应该有考核责任感及敬业程度的明确条例。依据以上诸项条款,定期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行政人员作出晋升、继续使用、留用察看直至撤职、开除等处理。

(3)确立专业部门责任

政府的专业部门,如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公安部门以及气象、地震等部门的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对这种部门,应该有专门的责任立法。这种专业责任应该分为单位责任和值岗个人责任两种。对人才培养、疾病防控、群体安全等专业管理部门及其从业人员应该制定高标准、严要求的责任制度及人员任用原则和奖惩条例,定期由监察部门和民意部门进行检查和评估。

(4)确立行政执法责任

行政执法部门的官员,承担的是执法的责任。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治安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生产安全监督部门等。这些部门只对法律负责,不对问题本身承担责任。比如,交通事故发生了,警察的责任是根据法律去处理交通事故,而不会因为有交通事故,就把警察撤职了。当然,因为执法部门工作不力而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警察就有责任。但一定要确定,行政执法的责任,核心是对法律负责,而不是对后果负责。对后果负责是行政部门的事情。在这方面,单独确立执法部门的管理和奖励制度是很重要的。

执法不公,也要承担责任。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都是强化其责任的机会。但这往往是对事情,而不是对执法者个人。因为行政诉讼,往往是针对执法部门的具体行政执法行为,而不是针对某个人。当然,如果某个执法者发生一定数量的行政诉讼,也不排除在行政管理上对其有所处理,但这是一个大数概念,而不是一旦有行政诉讼,就把这个执法者开除了。职、责有别是制定执法责任的特点。

2、改革机构,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

“政府雇员制”是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政府部门创新机制,引进急需高端人才的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举措。政府雇员能凭借技术优势直接上岗无须培训,基本不占用编制,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压缩了政府人员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术精英行政理念,符合了现代政府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嬗变的内在行政规律,有助于建立起小而强的政府模式,加强政府能力,迎接未来的工作。它的实施有助于政府用人观念更加理性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专家认为,政府雇员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符合公共管理服务市场化的改革趋势;有利于调动公职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节约政府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在公务领域适当引进竞争,减少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密切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官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经营者与顾客的关系);有利于减少人事管理(任用、考核、晋升、奖惩、调动等)中的腐败,保障公平和公正。

3.完善人才市场, 实现行政人才的有效利用

未来我国政府终将走向与市场化接轨、充分开发和利用政府人力资源、更加灵活、效率、弹性的多元化用人模式。而要真正建立多元化的用人模式。

市场经济需要各种资源充分的流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人力资源也不例外。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政府也需要广泛吸纳各方面人才,以此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的市场化要求政府从人才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员工。不管是聘任制,还是人才派遣制,都要以完善的人才市场、充足的人才库为支撑。政府的人才库可以是通过人才派遣公司来筹建的人才银行,政府与人才派遣公司联系,要求人才派遣公司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来招募、培训相关人才以供政府使用。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库。作为自身发展的后备人才。

例如:上海长宁、南汇等区的人事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机关、事业单位、居委会的储备人才,通过考试录用的人员行政关系一般挂靠在人事局下属的人才服务公司,录用人员与人才服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在一定期间内若被机关、事业单位录用则可称为正式员工,否则将解除合同,自谋职业。这种公共管理人才的储备就可以视作行政的人才库建设,既实现人才合理流动,又能发挥人才服务公司的“蓄水池”作用,为政府部门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

4、健全行政管理法规和工作制度

制度的建设对于行政问责完全是必需的。“我们不应该单纯地从行政人员个人品质上去寻找原因。事实上,无论是谁处于这种地位,都会根据他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和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行事。这里可能出问题的不是个人,而是政府机构内部的约束机制。”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或丝毫都不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社会公共利益不被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加以损害。“因而,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从法律的高度来给予其强制力的支持。健全行政问责制度需要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明确行政问责的对象。行政问责对象的确定,即哪些人应受行政问责制的约束,是建立行政问责制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关于实行党政领导行政人员问责的暂行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笔者认为,在确定行政问责制的问责对象时,应当把握该制度的立法原意。行政问责制的立法是对行政领导行政人员的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的过问,是对将领导责任、政治责任法律化所形成的行政责任的追究,超出这一责任范围的不应由该制度加以调整。

(2)明确行政问责事由的范围。问责事由的范围,主要是解决问责对象的哪些行为应当受行政问责制调整。笔者认为,在确定问责事由的范围时,应当牢牢把握权责一致的原则,从权力、职责与责任一致的原则进行考察。要正确认定问责事由的范围,就应该溯源到问责对象的权力和职责。问责对象的职责是对问责对象”应为“内容的具体描述,或者是对其合法活动与违法行为之间的界限划定,因此成为有效制约问责对象的制度设计。若问责对象未履行或未妥善履其职责,且这种未履行或未妥善履行的行为属于其主观意志能力范围内,就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不追究其责任,就偏离了法治行政下塑造责任政府的预期目标,损害了权责明晰、以责任规范和约束权力的制度功能;但一味严苛追究领导责任的作法,也与领导行为内在的灵活、应变特性相左,从而束缚他们的工作,挫伤其积极性。因此,基于上述考虑,问责事由的范围不宜太过宽泛。

5、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1)更新培训理念。

我们应吸取新国外行政人员培训的经验,在推进培训事业的发展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自觉地用改革创新精神更新培训理念。

(2)增强培训动力。

行政人员培训的经验是培训与录用、任用和晋升有机结合,从制度上保证了行政人员培训的质量。这样,不仅官方重视培训,而且行政人员参训积极性也很高。在对行政人员的培训进行考核时,每一名行政人员都有一张卡专门记载其参加培训的成绩,各种成绩相加的总分为学员毕业的总成绩,并以此作为学员毕业分配和晋升职务、职级的重要依据。这种做法值得认真仿效。

(3)完善培训内容

国家行政人员培训在内容上既注意专业训练,又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体现了以素养、能力为本的世界培训新潮流。要解决培训的针对性难题,关键点在于培训准备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即在设计培训的内容时,以行政人员的需求为起点并区分培训的层次,使得各项培训课程能够满足组织与个体的需求,达到预期的目标,提升培训的针对性。

(4)规范培训评估

第一层次是受训者反应的评估,即评估学员对培训课程、培训教师、培训安排的喜好程度。第二层次是受训者学习收获的评估,即学员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及其掌握的程度。第三层次是对受训者行为变化的评估,即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在组织绩效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上的变化。第四层次是对培训项目结果的评估,即考察培训项目给政府带来了哪些改变,学员行为的变化是否对政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等。在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培训中的不足,对症下药,从而更好的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下页带来更多的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问题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1简析现代社会的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现代教育发展新形式下,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急需要相关部门解决,目前为止,还存在一部分高校的管理体制比其他院校落后,管理的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同时,越来越复杂的机构使整个管理工作都变得被动,在进行管理工作时,没能很好地做到民主,也就是说,上下级分级明确从而导致官本位意识过重,所依照的管理制度也相对落后,不够完善。以上问题都会导致高校的管理工作无法做到位。高等学校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主要采用专业的手段,依照规定的制度进行行政管理,从而能够很好地带动师生进行各种学习任务,以完成即定的学习目标。受传统的管理意识的影响,现代的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比较低,这就导致进行管理工作时不够专业而降低工作效率。同时,在高校践行管理改革时,没办法得到上级单位的支持,严重影响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人员的配置,导致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2分析高校行政管理特点

每个高校的行政事务涉及面比较广,因此在管理方面需要更多的付出才能提高高校的管理力度,高校的行政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相应的行政机构,而客体是就是所要管理的行政事务。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主要应对的事务为专业性较强的一些工作,例如科研或者高等教学等。为了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往往要求进行行政管理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行政能力与专业技术。一般来说,处理的高校内部事务可以主要化分成两种,一种是学术事务,而另一种就是行政事务。虽然可以分为两种事务,但是二者之间一般会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3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的深入探究

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与基本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阶层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急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以提高管理水平。我国各大高校的管理人员主要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有些是在专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进行筛选的管理者,有的是留校任教人员,还有一些就是在社会上招聘的应届毕业生。这些人在进行相应的行政管理工作之前一般是没有工作经验的,相应的也就并没有机会进行上岗前或工作中的专业培训,同时,又由于我国的高校行政事务冗杂琐碎,导致管理人员并不能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以及培训,种种原因导致现代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基本素质都不够格。如果想要提升现代行政管理的水平,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先进的管理意识,不光是要具有够格的专业素养,在道德和素质方面也应该保持优秀,同时身体素质也要好,只有精力充沛、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都具备,才能够更好地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管理制度缺乏强制性

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之前,应该将管理制度制定完满,方可以对接下来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缺失的就是管理制度的强制性。没有管理制度的指导与监督,各个行政部门就很难做到各尽其职,在权利和责任尚不能够分配明确,这样一来,整个管理系统都会变得不受管制,工作人员之间也会形成不良风气,造成工作人员的思想庸俗世故,甚至出现因为利益关系而假公济私的现象。

管理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利用制度缺乏竞争力

高校的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缺乏工作积极性,这是因为在平日的工作中,没有制定良好的用人制度,导致管理人员竞争力急剧降低,导致管理人员本身的组织纪律等关乎高校利益的观念出现动摇,这样一来,缺乏竞争力的管理环境就变的没有生机,更没有进步的动力。

4简述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措施

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在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之前,首先应该摆正管理者的地位,不再是一味地管理学生,而是将自己定位成为学生服务的角色,只有这样,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才能防止出现欺压学生的现象。各大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要想进行的更好,离不开管理者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只有让高校的行政管理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以便做到依法工作,广泛交流,同时能够学会利用学校资源来为师生服务。要开创民主教学的新篇章,积极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能力。

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

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时,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校党委和行政集体,通过以上两者的参与,能够很好地保证制度确立的公正民主,能够为实现真正的科学管理制度提供一定的强制力,还可以有效降低个人经验给其带来的局限性。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时,能够代表学校进行对外工作的是高校的校长,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重大事项通常是由党委决定的,也就是说,党委领导起间接地决策作用,而校长是起直接的执行作用,二者分工明确才能将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得张弛有序。

改善用人制度

实现高效有序的行政管理工作还需要完善的用人制度,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能够很好地具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

5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使读者详细了解到现代社会中,高校的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到具体的应对措施,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应该重视高校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高校建设的更加美好。

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办法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办法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在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本文深层次探讨了作为企业核心管理部门之一的办公室,怎样有效提升行政管理实效性,以及从这个纬度涉及到的企业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和支撑企业长期更有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

企业发展;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途径研究;

引言:

在企业办公中,办公室工作具有服务性、综合性、协调性、严谨性和准确性的管理特征,办公室处于“枢纽”位置、“信息”中心。当前企业在快速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办公室管理必然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为了更好的履职和发挥办公室行政管理功能,我们需要重新定位,革故鼎新,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定期优化和升级管理体系。

一、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

办公室作为行政管理部门、企业决策辅助部门:

(1)具有参谋助手作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数据,做好公文处理、材料撰写、工作调研、会务组织、督办工作、综合协调工作;

(2)具有综合服务作用,落实印信管理、档案管理与服务、保密工作、OA系统运维等工作;

(3)具有应急协调作用,抓好信访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

(4)具有统筹保障作用,推进行政资产管理、后勤事务、食堂管理等工作;

(5)具有形象展示作用,做好接待服务、车辆管控等工作。

二、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现状

(1)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规模和体量的快速增加,需要相应匹配的人力资源作保障,当前企业还缺乏够硬的“笔杆子”和成熟专业的基层办公室管理人员,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专业性的办公室综合人才缺口较大,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持续发力,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当前办公室工作的需要,其中在基层单位(项目部)尤为突出。

(2)培训教育提升工作不系统。办公室系统新入职人员较多且流动性也较大,对企业规章制度和办公室工作没有完全掌握和适应,难以准确制定科学、长期、有效的员工系统教育培训计划,并严格付诸实施落实。我们不仅要重视人员引进,更需要重视人员培养和加强业务能力培育,面对现在的管理问题和痛点,企业应系统规划、科学谋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解决当前急需。

(3)工作绩效需要提升。办公室不仅要管好“俗事、小事”,还要从中跳出来管“大事”,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提高站位,从全面、高端、深度的角度分析问题,对事关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发展战略制定、工作督办等工作深度参与,以优秀的管理成果体现管理工作绩效。

(4)管理标准化需要落实和巩固。企业的长期成长发展,必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优秀管理成果,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如适合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标准等,这些基础性的管理标准化不能丢掉,应该一直坚持不懈。

(5)办公信息化工作滞后于企业发展。信息化时代,办公室处于企业的“信息”中心位置,要确保信息的高效传递。企业OA办公系统还需要持续改进优化,信息集成还没有彻底实现,条块式信息填写、报送还没有解决,办公室信息系统还没有和企业其他自建系统高度融合。我们应当及时收集各部门反馈意见和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统一措施,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三、提升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实效性的方法

1、规范基础业务,管理工作实现“六个提高”

(1)提高人才素质,改善人才结构。办公室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在人才引进、评价、选拔、流动、激励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用好当前在岗的一批,储备后备一批,紧缺引进一批,选好、用好办公室人员;坚持以事选人、以岗选人,使用品行好、思想活、业绩优的年轻人员,特别是在艰苦地区工作过、业绩突出、项目一线的优秀办公室人员优先使用。

(2)提高履职能力,加强培训教育。落实局、分公司三年人才培训计划,针对办公室需求,分类制定培训专题,推进办公室从业人员履职能力提升。针对写作等基础能力,可以从国家政策、产业布局、集团和局发展战略等方向着手,不断增强写作能力。还可以根据当前经济热点进行探讨和研究,加强对行业文件的学习,掌握精髓,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筑牢履职根基。

(3)提高公文质量、流转效率,保证公文权威性。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加强公文时效性的监督和跟踪管理,对企业各部门、基层单位(项目部)公文工作进行帮助指导,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求,确保公文的有效性和传阅时效性,同时我们还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要求,对重要文件流转时间进行动态掌握、限时督办。

(4)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服务企业发展需要。档案是企业发展的`见证,也是企业历史的保存。要发挥档案的功效和改善档案的利用率,方便企业部门之间的资源传递和共享,借用电子档案馆的建设,优先采用电子档案保存方式,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加强档案的保密性,升级档案的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从而达到更好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更好的服务企业的目的。

(5)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助力平安企业建设。强化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稳定高效的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组织,打造具有较强能力的应急救援队伍,统筹做好信息的应急预警发布,保证信息收集及信息传递渠道畅通,拉通管理系统的盲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系统之间的应急管理整合作为重点,依托应急管理平台化,打造各司其职,一致行动的应急管理体系,以此来达到应急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6)提高管理标准化水平,规范部门适应性建设。按上级要求,持续推进企业本部和基层单位(项目部)办公室岗位设置和职能职责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办公室组织体系标准化;持续推进办公室系统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以信息化、专业化、流程化为抓手,明晰办公室系统业务工作流程、操作标准,确保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积极推进项目部办公区、生活区临建设施办公家具、办公用品标准化配置,推动实现项目管理标准化。

2、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六项职能”

(1)强化参谋助手职能,提升决策服务能力。围绕着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建真言、出良策、谋发展、报信息、抓管理,提高调查研究工作质量。课题选择要从前瞻性、预见性、长远性给予考虑,对课题研究即要深度又要广度,尽可能多方面获取第一手真实的材料,大兴调研之风,问题导向,结合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努力形成一批有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较高的调研成果。

(2)强化工作督办职能,确保重点工作落到实处。以督办工作为抓手,重点抓落实,按照时间节点,监督检查工作是否围绕企业决策推进,并找到问题症结原因,对于长期督办事项还要强加过程跟踪,将每项工作落实。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经理办公会议决策及上级领导批示文件和代办事项进行落实。

(3)强化综合协调职能,提升组织协调力。办公室不仅要想领导之所想还要想领导所未想,提前掌握日程安排以及行程变动信息,正确协调领导需要参加的各项活动。在工作安排上优先考虑重大项目经营、重要业务开展、上级决策和重要会议,要不断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提高工作应变能力,处理好突发事件,高效的协调跨部门、职能会议和工作。

(4)强化综合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意识。根据企业工作部署和部门需求计划,我们需要提前对重大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客人来访接待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断改善和提升后勤事务管理,提高公务用车服务质量,打造温馨、健康、安全的服务体系。

(5)强化运转保障职能,做好日常工作。办公室工作贵在日常坚持,为保证各项工作有效率、有质量的运转,我们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企业各部门、单位之间的统筹、集约、高效、创新、共享的管理理念,严格执行落实办公、办事、办会的规章制度。

(6)强化信息化支撑职能,推动企业高效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企业管理插上腾飞的翅膀,比如企业的交建云商差旅专区和电子超市专区的推广应用,不仅方便了企业机关本部和基层单位(项目部),还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和时间,达到了集中采购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需要办公室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助力企业更顺畅的运转、更有竞争力。只有正视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现状才可以不断提升管理实效和管理水平,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管理实际,制订更加切实有效的提升举措,推动办公室行政管理更上台阶,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参考文献

[1]刘燕.提升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成效的路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11):5-6.

[2]周密.企业提升办公室综合管理效率的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2):49,57.

论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论文

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法律制度要以尽可能小的经济耗费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公正和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体系的两大价值目标,效率原则的提出导源于经济学方法对法律的渗透,揭示出法律内在的经济属性,行政主体实施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作一定的成本—效益分析,“效率表示使价值最大化的资源配置”, “可能造成行政机构低效率的两种途径是:具有与促进效率相反的目标;不论其目标是什么,它没有将其追求目标的成本最小化。”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各种资源是指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以及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成果是指管理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质成果和无形的精神成果。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行政效率就是政府效率,政府效率就是政府生产力,它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综合生产力。行政效率可分为三个层次:组织效率(高级决策层所表现的效率)、管理效率(中间管理层所表现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基层工作人员所表现的效率)。这三个层次的效率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提高行政效率服务窗口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行政效率:一是指投入产出的定量比例关系;二是指最佳的选择;三是指能达到的最高纪录;四是指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五是指及时有效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上述几个方面都是从宏观上评价行政效率,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则应结合实际予以综合衡量和评价。我们经常用以评价、衡量、测算行政效率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行政费用测量法(从单位费用、人均负担、剑术?费用来测量);行政功能测定法(将每项目标与理想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进行比较);因素评分法(给人力、经费、物资、机构、制度、方法打分)。我们也可换个视角来考察行政效率:局部与整体(坚持局部效率从属于整体效率);短期与长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单纯经济效益应从属于社会效益);正效益与负效益(全面衡量)。

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与建议论文

相信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与建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主要围绕如何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展开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让企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关键词 :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提升;策略探究;

1、企业行政管理内涵

企业行政管理概念

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指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以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为支撑,根据相关法规、制度、原则及方法,通过命令、指示、规定、奖惩条件等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活动的总称。企业行政管理是一个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完善的系统、网络,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

企业行政管理特点

与其他管理形式相比,企业行政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特点[1]:一是权威性。企业管理者拥有法定的职权是其开展行政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职权,企业管理者就不能下达指令、实施奖惩。与此同时,企业行政管理有效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管理者运用职权是否得当、下级是否服从执行等。二是及时性。当企业遇到重大突发性事件或处理重要人事关系时,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行使命令、指示、奖惩等来实现资源的快速调配,确保行政指令得以及时贯彻执行,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三是纵向性。企业行政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主要是通过企业组织内部的行政隶属关系来进行指挥协调,通常情况下是通过自上而下逐级下达行政指令、自下而上逐级贯彻行政指令的方式来传达执行。

2、企业行政管理主要内容

计划管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性企业行政管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做好预测工作,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这是企业行政管理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行政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计划管理。

组织管理

组织架构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其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及如何分配任务并明确相应的决策流程。企业行政管理除了搭建基本的行政组织架构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利机制,从而确保企业行政管理组织渠道的畅通。因此,搭建一套与企业自身经营实际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决策流程、责权机制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工作。

指挥协调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员工的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并据此明确相应的`职责、权利和利益。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发挥调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关系来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部门、员工矛盾进行协调管控。

监督控制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通过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和相关奖惩制度,除了在督促不同层级的员工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判断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有效性,是否存在有待优化改进之处。因此,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要通过确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控制员工的行为及工作绩效,从而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运行。

3、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现状

根据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理论对企业管理层级的界定来看,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可以分为决策层效率、管理层效率和执行层效率三类。目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现状具体为:

组织效率目标不明

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国有企业实施多轮改革以来,虽然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但受特定的经营特征、产权关系和历史背景等因素影响,目前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市场信息闭塞、竞争意识淡薄,依然延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治企思维,参照国家机关的高度集权式模式进行管理,没有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致使其组织决策效率低下、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与此同时,据调查,98%的国有企业总经理主要通过国家行政任命或上级机关委派,仅有2%是由民主选举,导致国有企业组织决策容易受到行政力量的干涉,不利于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主体自主经营管理,一些违背市场竞争法则、脱离企业经营实际的决策时有发生[2]。

管理效率混乱失调

与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设置相对完备、人员配置相对完善。在此情形下,虽然让国有企业的内部职能设置得到了分解细化,让其自身的专业化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是过多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在增加国有企业的用工管理成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由于管理层级的增多、管理链条的增长,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臃肿、权责界面不清晰,职能管理混淆、业务关系混乱。有时因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过度的依赖职责分工和办事流程,面对突发事件、紧急情况,部门间相互推诿、管理干部不作为等情况时有发生。据国家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企业中层管理环境评价问卷》研究开发课题组公布的对851名国有企业、584名三资企业和29名私营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与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官僚主义已成为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内部机构设置已不适合当前的经济环境。

执行效率存在偏差

受国有企业管理层级多、管理链条长的内部管理现状影响,国有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部门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后进行选择性传递,严重影响了经营决策信息在生产、销售一线从业人员的传递效益,从而阻碍了企业战略目标、生产作业计划的执行实施。据了解,在某家厅(局)级国有企业中,其需要一线人员执行的工作指令,正常情况下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传达到一线执行人员层面,严重影响了该企业的正常运转效率。与此同时,受国有企业缺乏归属感与使命感、时间观念淡薄等主观因素制约,国有企业员工普遍缺乏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工作按部就班,缺乏针对性和创造性,遇到问题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现象。

4、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原因分析

纵观国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现状,综合对比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管控模式,经初步分析,致使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管理模式单一

国有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时没有联系自身经营发展需求实际,盲目地参照国家党政机关高度集权的组织管理模式,经营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部分人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这使得国有企业组织决策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脱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较为严重,严重制约阻碍了国有企业的组织决策效率。

内部机构设置臃肿

虽然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经过了多轮精简改革,但是与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仍然较为庞大臃肿,有时甚至出现有增无减的情形。国有企业组织机构的臃肿在影响信息传达效率的同时,由于管理职能的重叠交叉、人员的冗余,致使在一些环节上内部运转失灵、管理失控,部门相互扯皮情况时常发生,使得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管理制度适应性差

国有企业职能管理部门的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普遍偏低,以结果、效率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相对缺失。日常工作中,侧重的是职能管理,对程序履行、流程控制关注较多。在此管理思维影响下,导致国有企业大量的行政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满足、服务于国有企业经营实际,致使履行繁杂的内部管理程序而丧失市场机会的现象普遍存在。

员工执行能力不足

国有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有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且管理制度能够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其中哪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除了存在管理制度适应性差的问题外,还存在着管理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国有企业员工身上,国有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的效率。

5、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建议

行政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决策执行管理系统,要想促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提升,除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以外,还需要立足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现状及问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创新。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法人制度结构是建设现代企业的重心。面对部分国有企业权责不清、约束不强、缺乏制衡,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有效形成,组织决策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国有企业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尽快建立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按照“责权对等、互为支撑、互为监督”的管控要求,进一步明确完善国有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程,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组织决策效率的提升。

压缩企业组织机构规模

面对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臃肿、管理人员过多、管理层级过密、决策效率低下、内部摩擦偏多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国有企业转变观念,提高市场意识的同时,更需要国有企业以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参照,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按照“扁平化、高效化”改革原则,削减压缩职能部门、组织层级和管理链条,彻底解决自身肥胖症问题,推动国有企业以“轻装”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建立经营决策信息系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可谓瞬息万变,机遇与挑战并存。为适应和满足新的市场环境变化,在此形势下,国有企业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并重点围绕营销、采购、财务、人力等加快相应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系统来实现管理数据信息化、决策程序流程化,进而提高经营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降低行政管理的盲目性和人为因素干扰。

提升干部员工综合素质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财、物”三大基本要素,而“人”的要素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环,摆在第一位。一定程度上讲,只有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员工队伍,才能建设出一个高效率的国有企业。对此,国有企业除了对外招聘引进一批高素质员工作为新鲜血液补充以外,更重要的是围绕文化素养、业务技能等方面,通过送外深造、师徒共建等方式建立完善在职员工的培训教育机制,真正将国有企业的员工数量包袱转变为人才质量优势。

加强日常工作绩效考核

针对部分国有企业员工“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不积极主动的情况,国有企业要在转变“重过程、轻结果,重程序,轻效益”管理思想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实际,通过引入“赛马机制”、“末位淘汰”等机制,建立完善以结果、效益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绩效考核来倒逼干部员工主动作为、积极工作。

构建国有企业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文化指的是将“执行”当作所有行为最终目标和最高标准的文化,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员工从根本的意识形态上熟悉并支持企业提倡的执行方式和执行理念,可以提高国有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绩效。对此,国有企业要围绕理念、口号、价值观等形态意识和激励惩罚等物质体现两个方面构成一套规范合理的执行力文化体系,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平稳运行、持续发展。

6、结语

行政管理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高效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找准了这些制约因素,才能够更好地去进行改善,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文中所述只是目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部分问题,国有企业当前的行政管理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许建兵.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分析[J].商业时代,2007(25):52-53.

[2]五萍,宋合义.不同所有制企业组织结构的差异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8):96-99.

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问题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1简析现代社会的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现代教育发展新形式下,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急需要相关部门解决,目前为止,还存在一部分高校的管理体制比其他院校落后,管理的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同时,越来越复杂的机构使整个管理工作都变得被动,在进行管理工作时,没能很好地做到民主,也就是说,上下级分级明确从而导致官本位意识过重,所依照的管理制度也相对落后,不够完善。以上问题都会导致高校的管理工作无法做到位。高等学校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主要采用专业的手段,依照规定的制度进行行政管理,从而能够很好地带动师生进行各种学习任务,以完成即定的学习目标。受传统的管理意识的影响,现代的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比较低,这就导致进行管理工作时不够专业而降低工作效率。同时,在高校践行管理改革时,没办法得到上级单位的支持,严重影响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人员的配置,导致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2分析高校行政管理特点

每个高校的行政事务涉及面比较广,因此在管理方面需要更多的付出才能提高高校的管理力度,高校的行政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相应的行政机构,而客体是就是所要管理的行政事务。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主要应对的事务为专业性较强的一些工作,例如科研或者高等教学等。为了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往往要求进行行政管理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行政能力与专业技术。一般来说,处理的高校内部事务可以主要化分成两种,一种是学术事务,而另一种就是行政事务。虽然可以分为两种事务,但是二者之间一般会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3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的深入探究

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与基本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阶层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急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以提高管理水平。我国各大高校的管理人员主要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有些是在专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进行筛选的管理者,有的是留校任教人员,还有一些就是在社会上招聘的应届毕业生。这些人在进行相应的行政管理工作之前一般是没有工作经验的,相应的也就并没有机会进行上岗前或工作中的专业培训,同时,又由于我国的高校行政事务冗杂琐碎,导致管理人员并不能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以及培训,种种原因导致现代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基本素质都不够格。如果想要提升现代行政管理的水平,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先进的管理意识,不光是要具有够格的专业素养,在道德和素质方面也应该保持优秀,同时身体素质也要好,只有精力充沛、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都具备,才能够更好地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管理制度缺乏强制性

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之前,应该将管理制度制定完满,方可以对接下来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缺失的就是管理制度的强制性。没有管理制度的指导与监督,各个行政部门就很难做到各尽其职,在权利和责任尚不能够分配明确,这样一来,整个管理系统都会变得不受管制,工作人员之间也会形成不良风气,造成工作人员的思想庸俗世故,甚至出现因为利益关系而假公济私的现象。

管理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利用制度缺乏竞争力

高校的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缺乏工作积极性,这是因为在平日的工作中,没有制定良好的用人制度,导致管理人员竞争力急剧降低,导致管理人员本身的组织纪律等关乎高校利益的观念出现动摇,这样一来,缺乏竞争力的管理环境就变的没有生机,更没有进步的动力。

4简述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措施

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在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之前,首先应该摆正管理者的地位,不再是一味地管理学生,而是将自己定位成为学生服务的角色,只有这样,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才能防止出现欺压学生的现象。各大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要想进行的更好,离不开管理者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只有让高校的行政管理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以便做到依法工作,广泛交流,同时能够学会利用学校资源来为师生服务。要开创民主教学的新篇章,积极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能力。

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

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时,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校党委和行政集体,通过以上两者的参与,能够很好地保证制度确立的公正民主,能够为实现真正的科学管理制度提供一定的强制力,还可以有效降低个人经验给其带来的局限性。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时,能够代表学校进行对外工作的是高校的校长,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重大事项通常是由党委决定的,也就是说,党委领导起间接地决策作用,而校长是起直接的执行作用,二者分工明确才能将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得张弛有序。

改善用人制度

实现高效有序的行政管理工作还需要完善的用人制度,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能够很好地具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

5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使读者详细了解到现代社会中,高校的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到具体的应对措施,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应该重视高校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高校建设的更加美好。

降低论文查重率有效途径是

一、明确问题,进行观念梳理

在大家要解决论文进行科学降重的问题时,要先明确一个概念:论文的重复率降低了也代表着论文的质量也会相对下降,重复率低不代表论文的质量就高,当我们解决论文降重的这个问题的时候要记住以下几点原则:

1、专业名词、专业术语不能动;

2、降重后的字数不能动;

3、降重的前后意思不能变;

4、如果是使用机器降重或者是使用百度进行翻译,那通常语句翻译都不通顺,所以重复率才会降下来,那论文也不会那么鲜活了。

二、论文查重怎么科学进行降重的具体方法

1、替换同义词:最常见的一个降重办法,但是简单的Word同义词替换效果不一定很好,很有可能会导致语句出现不通顺的现象。

2、解构论文句子:论文的学术性比较强,部分句子会非常的长,那我们就可以将它拆分,变成短句,这样子也是降低了读者在阅读时的难度。

3、调整句子顺序:论文降重当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论文当中并列的结构进行顺序调换。

4、更换表达方式:将句意读懂时,更换一下表达的方式。

5、增加论文字数:要想增加论文的字数是比较麻烦的,论文的字数增加的时候还要想着论文的质量,重复的话不能一直说,但是可以把小点进行分解、细化

以上是一些关于科学降重的一些小建议,论文查重是写论文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提前在正规并且靠谱的网站上查重之后得到结果之后,我们才可以更好的更有针对性的去降低文章的重复率。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论文怎样进行科学的降重”的详细内容讲解,有更多论文讯息想了解请持续关注papertime官网哦~

没什么特别的办法。最主要的就是逐字逐句的改,同一句话,换个词语,换个顺序,加几个字减几个字这样改。

1、以图表的形式。

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表达式。大部分是用文字表达的,但是有些内容可以用图表代替,因为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直观,数据可以直接整理成表格,基本上可以有效避免被查重引用,因为图片和文字完全不同,但是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因为画面深,数据准,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重复率,但是内容也要分,不能做成画面的内容还是要自己改。

2.语言表达的多样化。

论文查重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查重的次数可能会多一些。要想快速通过论文查重,就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表达。如果发现内容检测到重复,我们需要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样就不会有大问题。有的同学会先理解原作者的意思,再加上自己的想法,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这种形式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也是原作者思想的升华

网页链接

论文降重最有效的方法如下:

一、参考纸质书籍。众所周知,市面上众多论文查重系统所收录的资源多半是已发表的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网络发布的文章等。但是许多书本上的数据库是难以收录的。因此多参考书籍,少找网络资料,是明智的选择。

二、合理利用图片。所有检测系统都均不对图片中的内容进行检测,因此同学们可以在不影响论文内容的前提下,用图片代替标红的地方。这也是非常有效的降重方法,适合大片标红的论文降重修改。

三、有道翻译法。如果同学们的查重率在50%以上,就可以使用翻译软件将语句进行多次的转换, 转换后的语句结构,表达方式大不同,就算检测系统再厉害,也不能检测出来。

四、句子重写。如果被标红是连续的三五句话,那么小编在此还是建议同学们就重新写吧,在反复阅览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相应的组织。比如说我喜欢你,就可以换成你是我的心上人,换一种说法自己原创出来。

五、适当插入英文。同学们的论文还是存在一部分英文文献的查阅,那么就可以将专业术语用英文来代替,对于一些英文文献库没有那么充足的检测系统来说是很有效果的。

行政执行与行政效率的研究论文

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与建议论文

相信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与建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主要围绕如何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展开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让企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关键词 :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提升;策略探究;

1、企业行政管理内涵

企业行政管理概念

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指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以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为支撑,根据相关法规、制度、原则及方法,通过命令、指示、规定、奖惩条件等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活动的总称。企业行政管理是一个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完善的系统、网络,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

企业行政管理特点

与其他管理形式相比,企业行政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特点[1]:一是权威性。企业管理者拥有法定的职权是其开展行政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职权,企业管理者就不能下达指令、实施奖惩。与此同时,企业行政管理有效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管理者运用职权是否得当、下级是否服从执行等。二是及时性。当企业遇到重大突发性事件或处理重要人事关系时,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行使命令、指示、奖惩等来实现资源的快速调配,确保行政指令得以及时贯彻执行,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三是纵向性。企业行政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主要是通过企业组织内部的行政隶属关系来进行指挥协调,通常情况下是通过自上而下逐级下达行政指令、自下而上逐级贯彻行政指令的方式来传达执行。

2、企业行政管理主要内容

计划管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性企业行政管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做好预测工作,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这是企业行政管理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行政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计划管理。

组织管理

组织架构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其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及如何分配任务并明确相应的决策流程。企业行政管理除了搭建基本的行政组织架构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利机制,从而确保企业行政管理组织渠道的畅通。因此,搭建一套与企业自身经营实际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决策流程、责权机制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工作。

指挥协调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员工的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并据此明确相应的`职责、权利和利益。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发挥调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关系来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部门、员工矛盾进行协调管控。

监督控制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通过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和相关奖惩制度,除了在督促不同层级的员工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判断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有效性,是否存在有待优化改进之处。因此,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要通过确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控制员工的行为及工作绩效,从而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运行。

3、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现状

根据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理论对企业管理层级的界定来看,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可以分为决策层效率、管理层效率和执行层效率三类。目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现状具体为:

组织效率目标不明

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国有企业实施多轮改革以来,虽然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但受特定的经营特征、产权关系和历史背景等因素影响,目前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市场信息闭塞、竞争意识淡薄,依然延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治企思维,参照国家机关的高度集权式模式进行管理,没有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致使其组织决策效率低下、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与此同时,据调查,98%的国有企业总经理主要通过国家行政任命或上级机关委派,仅有2%是由民主选举,导致国有企业组织决策容易受到行政力量的干涉,不利于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主体自主经营管理,一些违背市场竞争法则、脱离企业经营实际的决策时有发生[2]。

管理效率混乱失调

与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设置相对完备、人员配置相对完善。在此情形下,虽然让国有企业的内部职能设置得到了分解细化,让其自身的专业化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是过多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在增加国有企业的用工管理成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由于管理层级的增多、管理链条的增长,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臃肿、权责界面不清晰,职能管理混淆、业务关系混乱。有时因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过度的依赖职责分工和办事流程,面对突发事件、紧急情况,部门间相互推诿、管理干部不作为等情况时有发生。据国家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企业中层管理环境评价问卷》研究开发课题组公布的对851名国有企业、584名三资企业和29名私营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与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官僚主义已成为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内部机构设置已不适合当前的经济环境。

执行效率存在偏差

受国有企业管理层级多、管理链条长的内部管理现状影响,国有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部门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后进行选择性传递,严重影响了经营决策信息在生产、销售一线从业人员的传递效益,从而阻碍了企业战略目标、生产作业计划的执行实施。据了解,在某家厅(局)级国有企业中,其需要一线人员执行的工作指令,正常情况下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传达到一线执行人员层面,严重影响了该企业的正常运转效率。与此同时,受国有企业缺乏归属感与使命感、时间观念淡薄等主观因素制约,国有企业员工普遍缺乏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工作按部就班,缺乏针对性和创造性,遇到问题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现象。

4、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原因分析

纵观国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现状,综合对比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管控模式,经初步分析,致使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管理模式单一

国有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时没有联系自身经营发展需求实际,盲目地参照国家党政机关高度集权的组织管理模式,经营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部分人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这使得国有企业组织决策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脱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较为严重,严重制约阻碍了国有企业的组织决策效率。

内部机构设置臃肿

虽然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经过了多轮精简改革,但是与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仍然较为庞大臃肿,有时甚至出现有增无减的情形。国有企业组织机构的臃肿在影响信息传达效率的同时,由于管理职能的重叠交叉、人员的冗余,致使在一些环节上内部运转失灵、管理失控,部门相互扯皮情况时常发生,使得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管理制度适应性差

国有企业职能管理部门的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普遍偏低,以结果、效率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相对缺失。日常工作中,侧重的是职能管理,对程序履行、流程控制关注较多。在此管理思维影响下,导致国有企业大量的行政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满足、服务于国有企业经营实际,致使履行繁杂的内部管理程序而丧失市场机会的现象普遍存在。

员工执行能力不足

国有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有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且管理制度能够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其中哪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除了存在管理制度适应性差的问题外,还存在着管理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国有企业员工身上,国有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的效率。

5、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建议

行政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决策执行管理系统,要想促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提升,除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以外,还需要立足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现状及问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创新。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法人制度结构是建设现代企业的重心。面对部分国有企业权责不清、约束不强、缺乏制衡,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有效形成,组织决策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国有企业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尽快建立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按照“责权对等、互为支撑、互为监督”的管控要求,进一步明确完善国有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程,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组织决策效率的提升。

压缩企业组织机构规模

面对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臃肿、管理人员过多、管理层级过密、决策效率低下、内部摩擦偏多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国有企业转变观念,提高市场意识的同时,更需要国有企业以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参照,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按照“扁平化、高效化”改革原则,削减压缩职能部门、组织层级和管理链条,彻底解决自身肥胖症问题,推动国有企业以“轻装”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建立经营决策信息系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可谓瞬息万变,机遇与挑战并存。为适应和满足新的市场环境变化,在此形势下,国有企业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并重点围绕营销、采购、财务、人力等加快相应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系统来实现管理数据信息化、决策程序流程化,进而提高经营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降低行政管理的盲目性和人为因素干扰。

提升干部员工综合素质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财、物”三大基本要素,而“人”的要素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环,摆在第一位。一定程度上讲,只有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员工队伍,才能建设出一个高效率的国有企业。对此,国有企业除了对外招聘引进一批高素质员工作为新鲜血液补充以外,更重要的是围绕文化素养、业务技能等方面,通过送外深造、师徒共建等方式建立完善在职员工的培训教育机制,真正将国有企业的员工数量包袱转变为人才质量优势。

加强日常工作绩效考核

针对部分国有企业员工“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不积极主动的情况,国有企业要在转变“重过程、轻结果,重程序,轻效益”管理思想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实际,通过引入“赛马机制”、“末位淘汰”等机制,建立完善以结果、效益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绩效考核来倒逼干部员工主动作为、积极工作。

构建国有企业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文化指的是将“执行”当作所有行为最终目标和最高标准的文化,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员工从根本的意识形态上熟悉并支持企业提倡的执行方式和执行理念,可以提高国有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绩效。对此,国有企业要围绕理念、口号、价值观等形态意识和激励惩罚等物质体现两个方面构成一套规范合理的执行力文化体系,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平稳运行、持续发展。

6、结语

行政管理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高效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找准了这些制约因素,才能够更好地去进行改善,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文中所述只是目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部分问题,国有企业当前的行政管理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许建兵.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分析[J].商业时代,2007(25):52-53.

[2]五萍,宋合义.不同所有制企业组织结构的差异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8):96-99.

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办法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办法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在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本文深层次探讨了作为企业核心管理部门之一的办公室,怎样有效提升行政管理实效性,以及从这个纬度涉及到的企业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和支撑企业长期更有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

企业发展;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途径研究;

引言:

在企业办公中,办公室工作具有服务性、综合性、协调性、严谨性和准确性的管理特征,办公室处于“枢纽”位置、“信息”中心。当前企业在快速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办公室管理必然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为了更好的履职和发挥办公室行政管理功能,我们需要重新定位,革故鼎新,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定期优化和升级管理体系。

一、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

办公室作为行政管理部门、企业决策辅助部门:

(1)具有参谋助手作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数据,做好公文处理、材料撰写、工作调研、会务组织、督办工作、综合协调工作;

(2)具有综合服务作用,落实印信管理、档案管理与服务、保密工作、OA系统运维等工作;

(3)具有应急协调作用,抓好信访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

(4)具有统筹保障作用,推进行政资产管理、后勤事务、食堂管理等工作;

(5)具有形象展示作用,做好接待服务、车辆管控等工作。

二、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现状

(1)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规模和体量的快速增加,需要相应匹配的人力资源作保障,当前企业还缺乏够硬的“笔杆子”和成熟专业的基层办公室管理人员,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专业性的办公室综合人才缺口较大,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持续发力,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当前办公室工作的需要,其中在基层单位(项目部)尤为突出。

(2)培训教育提升工作不系统。办公室系统新入职人员较多且流动性也较大,对企业规章制度和办公室工作没有完全掌握和适应,难以准确制定科学、长期、有效的员工系统教育培训计划,并严格付诸实施落实。我们不仅要重视人员引进,更需要重视人员培养和加强业务能力培育,面对现在的管理问题和痛点,企业应系统规划、科学谋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解决当前急需。

(3)工作绩效需要提升。办公室不仅要管好“俗事、小事”,还要从中跳出来管“大事”,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提高站位,从全面、高端、深度的角度分析问题,对事关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发展战略制定、工作督办等工作深度参与,以优秀的管理成果体现管理工作绩效。

(4)管理标准化需要落实和巩固。企业的长期成长发展,必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优秀管理成果,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如适合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标准等,这些基础性的管理标准化不能丢掉,应该一直坚持不懈。

(5)办公信息化工作滞后于企业发展。信息化时代,办公室处于企业的“信息”中心位置,要确保信息的高效传递。企业OA办公系统还需要持续改进优化,信息集成还没有彻底实现,条块式信息填写、报送还没有解决,办公室信息系统还没有和企业其他自建系统高度融合。我们应当及时收集各部门反馈意见和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统一措施,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三、提升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实效性的方法

1、规范基础业务,管理工作实现“六个提高”

(1)提高人才素质,改善人才结构。办公室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在人才引进、评价、选拔、流动、激励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用好当前在岗的一批,储备后备一批,紧缺引进一批,选好、用好办公室人员;坚持以事选人、以岗选人,使用品行好、思想活、业绩优的年轻人员,特别是在艰苦地区工作过、业绩突出、项目一线的优秀办公室人员优先使用。

(2)提高履职能力,加强培训教育。落实局、分公司三年人才培训计划,针对办公室需求,分类制定培训专题,推进办公室从业人员履职能力提升。针对写作等基础能力,可以从国家政策、产业布局、集团和局发展战略等方向着手,不断增强写作能力。还可以根据当前经济热点进行探讨和研究,加强对行业文件的学习,掌握精髓,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筑牢履职根基。

(3)提高公文质量、流转效率,保证公文权威性。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加强公文时效性的监督和跟踪管理,对企业各部门、基层单位(项目部)公文工作进行帮助指导,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求,确保公文的有效性和传阅时效性,同时我们还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要求,对重要文件流转时间进行动态掌握、限时督办。

(4)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服务企业发展需要。档案是企业发展的`见证,也是企业历史的保存。要发挥档案的功效和改善档案的利用率,方便企业部门之间的资源传递和共享,借用电子档案馆的建设,优先采用电子档案保存方式,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加强档案的保密性,升级档案的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从而达到更好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更好的服务企业的目的。

(5)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助力平安企业建设。强化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稳定高效的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组织,打造具有较强能力的应急救援队伍,统筹做好信息的应急预警发布,保证信息收集及信息传递渠道畅通,拉通管理系统的盲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系统之间的应急管理整合作为重点,依托应急管理平台化,打造各司其职,一致行动的应急管理体系,以此来达到应急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6)提高管理标准化水平,规范部门适应性建设。按上级要求,持续推进企业本部和基层单位(项目部)办公室岗位设置和职能职责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办公室组织体系标准化;持续推进办公室系统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以信息化、专业化、流程化为抓手,明晰办公室系统业务工作流程、操作标准,确保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积极推进项目部办公区、生活区临建设施办公家具、办公用品标准化配置,推动实现项目管理标准化。

2、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六项职能”

(1)强化参谋助手职能,提升决策服务能力。围绕着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建真言、出良策、谋发展、报信息、抓管理,提高调查研究工作质量。课题选择要从前瞻性、预见性、长远性给予考虑,对课题研究即要深度又要广度,尽可能多方面获取第一手真实的材料,大兴调研之风,问题导向,结合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努力形成一批有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较高的调研成果。

(2)强化工作督办职能,确保重点工作落到实处。以督办工作为抓手,重点抓落实,按照时间节点,监督检查工作是否围绕企业决策推进,并找到问题症结原因,对于长期督办事项还要强加过程跟踪,将每项工作落实。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经理办公会议决策及上级领导批示文件和代办事项进行落实。

(3)强化综合协调职能,提升组织协调力。办公室不仅要想领导之所想还要想领导所未想,提前掌握日程安排以及行程变动信息,正确协调领导需要参加的各项活动。在工作安排上优先考虑重大项目经营、重要业务开展、上级决策和重要会议,要不断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提高工作应变能力,处理好突发事件,高效的协调跨部门、职能会议和工作。

(4)强化综合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意识。根据企业工作部署和部门需求计划,我们需要提前对重大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客人来访接待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断改善和提升后勤事务管理,提高公务用车服务质量,打造温馨、健康、安全的服务体系。

(5)强化运转保障职能,做好日常工作。办公室工作贵在日常坚持,为保证各项工作有效率、有质量的运转,我们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企业各部门、单位之间的统筹、集约、高效、创新、共享的管理理念,严格执行落实办公、办事、办会的规章制度。

(6)强化信息化支撑职能,推动企业高效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企业管理插上腾飞的翅膀,比如企业的交建云商差旅专区和电子超市专区的推广应用,不仅方便了企业机关本部和基层单位(项目部),还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和时间,达到了集中采购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需要办公室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助力企业更顺畅的运转、更有竞争力。只有正视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现状才可以不断提升管理实效和管理水平,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管理实际,制订更加切实有效的提升举措,推动办公室行政管理更上台阶,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参考文献

[1]刘燕.提升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成效的路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11):5-6.

[2]周密.企业提升办公室综合管理效率的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2):49,57.

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问题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1简析现代社会的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现代教育发展新形式下,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急需要相关部门解决,目前为止,还存在一部分高校的管理体制比其他院校落后,管理的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同时,越来越复杂的机构使整个管理工作都变得被动,在进行管理工作时,没能很好地做到民主,也就是说,上下级分级明确从而导致官本位意识过重,所依照的管理制度也相对落后,不够完善。以上问题都会导致高校的管理工作无法做到位。高等学校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主要采用专业的手段,依照规定的制度进行行政管理,从而能够很好地带动师生进行各种学习任务,以完成即定的学习目标。受传统的管理意识的影响,现代的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比较低,这就导致进行管理工作时不够专业而降低工作效率。同时,在高校践行管理改革时,没办法得到上级单位的支持,严重影响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人员的配置,导致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2分析高校行政管理特点

每个高校的行政事务涉及面比较广,因此在管理方面需要更多的付出才能提高高校的管理力度,高校的行政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相应的行政机构,而客体是就是所要管理的行政事务。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主要应对的事务为专业性较强的一些工作,例如科研或者高等教学等。为了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往往要求进行行政管理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行政能力与专业技术。一般来说,处理的高校内部事务可以主要化分成两种,一种是学术事务,而另一种就是行政事务。虽然可以分为两种事务,但是二者之间一般会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3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的深入探究

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与基本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阶层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急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以提高管理水平。我国各大高校的管理人员主要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有些是在专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进行筛选的管理者,有的是留校任教人员,还有一些就是在社会上招聘的应届毕业生。这些人在进行相应的行政管理工作之前一般是没有工作经验的,相应的也就并没有机会进行上岗前或工作中的专业培训,同时,又由于我国的高校行政事务冗杂琐碎,导致管理人员并不能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以及培训,种种原因导致现代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基本素质都不够格。如果想要提升现代行政管理的水平,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先进的管理意识,不光是要具有够格的专业素养,在道德和素质方面也应该保持优秀,同时身体素质也要好,只有精力充沛、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都具备,才能够更好地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管理制度缺乏强制性

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之前,应该将管理制度制定完满,方可以对接下来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缺失的就是管理制度的强制性。没有管理制度的指导与监督,各个行政部门就很难做到各尽其职,在权利和责任尚不能够分配明确,这样一来,整个管理系统都会变得不受管制,工作人员之间也会形成不良风气,造成工作人员的思想庸俗世故,甚至出现因为利益关系而假公济私的现象。

管理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利用制度缺乏竞争力

高校的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缺乏工作积极性,这是因为在平日的工作中,没有制定良好的用人制度,导致管理人员竞争力急剧降低,导致管理人员本身的组织纪律等关乎高校利益的观念出现动摇,这样一来,缺乏竞争力的管理环境就变的没有生机,更没有进步的动力。

4简述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措施

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在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之前,首先应该摆正管理者的地位,不再是一味地管理学生,而是将自己定位成为学生服务的角色,只有这样,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才能防止出现欺压学生的现象。各大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要想进行的更好,离不开管理者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只有让高校的行政管理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以便做到依法工作,广泛交流,同时能够学会利用学校资源来为师生服务。要开创民主教学的新篇章,积极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能力。

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

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时,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校党委和行政集体,通过以上两者的参与,能够很好地保证制度确立的公正民主,能够为实现真正的科学管理制度提供一定的强制力,还可以有效降低个人经验给其带来的局限性。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时,能够代表学校进行对外工作的是高校的校长,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重大事项通常是由党委决定的,也就是说,党委领导起间接地决策作用,而校长是起直接的执行作用,二者分工明确才能将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得张弛有序。

改善用人制度

实现高效有序的行政管理工作还需要完善的用人制度,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能够很好地具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

5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使读者详细了解到现代社会中,高校的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到具体的应对措施,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应该重视高校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高校建设的更加美好。

提供乡镇行政效率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的文章Q我帮弄

行政管理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行政机关效率的提高

一。行政效率的概念及作用

1、行政效率的概念

在行政管理中投入的工作量与所获得的行政效果之间的比率,是人们在单位时间内和空间内开展行政活动获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效果。简言之,行政效率是效果与消耗之比。效果是指有形的社会效果和无形的社会效果;消耗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的综合消耗。

从包含的内容上理解行政效率是行政工作的效果与消耗之比,即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产出或效益之间的比例。这个涵义主要包含三部分:

1.行政资源。行政资源指的是行政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各种资源的总合。行政资源的基本特点是稀缺性,即对于行政工作的需要来说,行政资源总是缺乏的。

2.行政产出与行政效益。行政产出指的是行政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它可能是有形的,如行政修建的高速公路、拦河大坝;也可能是无形的,如某一项规则、制度或某一种精神。行政效益指的是行政产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行政制定的某项政策所引起的公民、社会、法人、组织等方面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变化就是行政效益。

3.行政效率是一种比值关系。行政效率是将行政效益或行政产出与行政资源相比而得到的,但是由于行政效率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行政效率不可能简单的用一个数值来衡量,所以它体现的是一种比值关系,在实践中本身并不一定是数值结果。要得出某个行政行为效率的高低,在给定条件下,可以用数值来衡量。

2、行政效率的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整个社会正处于转轨和变革阶段。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时期,新旧体制、新旧观念、新旧意识、新旧工作方式和程序之间的矛盾大量涌现,这就特别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行政通过高效的行政管理工作来把握全局、协调关系、及时解决问题,制订和引导事物的发展方向,积极有效地推进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使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本文从中国时代需要的现实出发,探讨行政效率的确切涵义、要素等,深化了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管理改革的认识。

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竞争归结到最后就是科技竞争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民经济GDP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本文以行政效率的基本理论,旨在为新时期提高行政效率的路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

1、权责不清,分工不明

行政责任划分不明或划分过细造成部门职能相互交叉或责任“真空”,结果是谁都想拥有权力,但谁都不愿承担责任,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官僚主义严重。

行政责任利益化、个人化。行政工作人员将行政的责任和功能从属于自己,作为自己获取利益的手段和途径。行政部门成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官僚主义、部门保护主义、集体犯罪、腐败现象由此滋生。

行政责任的特殊性,决定了行政责任缺失将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行政责任不明确、模糊不清,增加了行政权力运行中被滥用的可能性,违背了行政合理性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会造成办事程序繁琐、行政效率低下。行政责任的缺失还将导致行政道德水准以及欢府诚信水平的下降。责任行政要求行政公务人员作出任何与其责任相背离的行为,都应当承担其后果,即使得不到法律的惩罚,也应受到道德的遣责。行政责任的缺失,使得责任不能落到实处,行政决策就会受损或夭折,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公众对行政的认同将大大降低,行政的诚信度也将受到巨大的挑战。“如果责任机制含糊不清,那些潜在的问题必将形成对整个管理主义模式的挑战,缺乏责任机制可能意味着行政人员的为所欲为,并且潜在的腐败行为将到处发生”.

2、机构的设置不完善

行政职能是行政机构设置的依据和行为规定,而机构是职能的载体,行政机构设置是履行行政职能的体制保障。从目前行政机构设置情况看,尚存在较多问题。

(1)存在“一刀切”现象。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的几次机构改革,基本上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推动的。上级政府为了达到机构改革诸多刚性指标的要求,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下一级机构改革做出硬性规定,集中在机构分合、人员增减上做文章,确定改革方案。地方政府也往往脱离实际需要,简单地照抄照搬中央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套现成说法,不仅忽视了中央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特别是县(市)政府职能在内容和实现方式上的差别,也没有从理论上搞清合理的政府规模,只是简单地认定机构和人员太多,必须按百分比精简。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只能是手段上升为目的,形式替代了实质,改革始终无法跳出传统的怪圈。

(2)存在着“形式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机构精简方面,或是按主观确定的机构数量,强行精简机构,导致“多牌机构”的问题;或是把政府机关的牌子换成了公司的牌子,却在实际上继续承担行政职能,造成所谓“翻牌公司”的问题。在人员的定岗分流过程中,方法过于简单,有的地方按照主观确定的百分比强行精简,造成人员不在编制办的登记簿上,而实际上仍然吃财政饭的所谓“多面人员”现象;有的地方搞亲亲疏疏,搞论资排辈,或者简单地以考试成绩定人员去留,背离了行政人员选任工作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还有一些机关玩“行政编制”变“事业编制”的数字游戏,把事业单位作为人员分流的主渠道,使事业单位成为人员安置的“蓄水池”和“避风港”,使机关人员分流流于形式。

3、激励、用人机制不健全

(1)行政激励机制不完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行政人员制度中提供的激励因素不强,按部就班的晋升和按章办事的奖励很难留住优秀人才。从2011年,在人事部抽查的21个中央部委中,流失本科学历以上的行政人员1039人;其中流失比重大的是专业人才。特别是涉及外语、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涉外审计等专业人才。

(2)行政录用制度不完善,许多专业性人才不能进人政府部门。我国行政人员队伍基本上是逢进必考,这对选拔初级行政人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又将大最具备一定阅历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档在队伍之外,使我国政府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4、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

从现有的问责事件看,各地出台的有关行政问责法规的问责范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许多地方和领域,都只有在事故或事件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后,才能促成相关责任人被动辞职。而有些地方可能规定得很细致,例如,工作时间上网聊天,擅自离开岗位等等,可以给与处罚;以此作为治理“庸官”和“懒官”的根据。而且总的看,目前“引咎辞职”还锁定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尚未真正引入决策失误、用人失察等领域。这与西方社会广泛的引咎辞职事项相比,显然范围是偏窄的。另外,问责对象具体到何人,在党政领导、正副职、不同层级的官员之间,责任如何分配,也带有一定的不可预期性。

5、行政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行政人员素质中的倾向性问题是:业务知识“旧”、管理知识“少”、法律知识“缺”.因此,行政官员的才能素质也需要补课。

业务知识“旧”是指,行政官员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结构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政府工作的需要。对此,行政官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吸取新的业务知识,这样才能顺应国际潮流,把握本行业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然而,当前行政官员的学风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行政官员业务知识“除旧布新”非常不利。这些问题有:一是学风不浓、玩风太盛。在一些机关中,上班聊天、干私事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二是学风不正,形式主义严重。一方面把理论学习当作例行公事,学几篇文章、背几句理论、记几条命题完事;另一方面,把学历当作门面装饰,混一张文凭了事。

三、提高行政效率的建议

1、加强行政责任建设

责任政府具有个体、集体和制度三个意义上的理念。良好的责任政府需要有善于、勇于和敢于承担责任的政府官员,还要有明确的、平等的集体关系,更需要有良好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责任制度程序。

我国目前刮起的追究责任的风暴,是责任行政建设的开始,与长远的良好的制度的形成,还有相当距离。当然,努力总是从此时此地开始的。猛烈的风暴,有利于快速启动责任行政的建设和发展,但要让责任行政真正得到发展,关键是需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1)确立政治责任

担负重要政治领导责任的官员,必须获得组织和民意两个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国大都是组织部门推荐任命行政人员,应该立法使这些行政人员得到政党组织和群众意愿两个方面的支持和监督。为此,组织人事部门应制订严格、周密的人员任用规章,制订详细的奖励、处罚条例。此外,还应建立官员定期向群众述职和接受群众质疑和咨询的制度。

(2)确立行政责任

对各级从事行政性工作的行政人员,要制订定期行政考核制度。此种考核既要具有科学性,又要具有可操作性,不是一般性批评或表扬。业务方面,应该按照不同工作特点,分等级制定政绩、失误、错误等褒奖、惩处条款。工作态度方面,也应该有考核责任感及敬业程度的明确条例。依据以上诸项条款,定期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行政人员作出晋升、继续使用、留用察看直至撤职、开除等处理。

(3)确立专业部门责任

政府的专业部门,如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公安部门以及气象、地震等部门的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对这种部门,应该有专门的责任立法。这种专业责任应该分为单位责任和值岗个人责任两种。对人才培养、疾病防控、群体安全等专业管理部门及其从业人员应该制定高标准、严要求的责任制度及人员任用原则和奖惩条例,定期由监察部门和民意部门进行检查和评估。

(4)确立行政执法责任

行政执法部门的官员,承担的是执法的责任。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治安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生产安全监督部门等。这些部门只对法律负责,不对问题本身承担责任。比如,交通事故发生了,警察的责任是根据法律去处理交通事故,而不会因为有交通事故,就把警察撤职了。当然,因为执法部门工作不力而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警察就有责任。但一定要确定,行政执法的责任,核心是对法律负责,而不是对后果负责。对后果负责是行政部门的事情。在这方面,单独确立执法部门的管理和奖励制度是很重要的。

执法不公,也要承担责任。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都是强化其责任的机会。但这往往是对事情,而不是对执法者个人。因为行政诉讼,往往是针对执法部门的具体行政执法行为,而不是针对某个人。当然,如果某个执法者发生一定数量的行政诉讼,也不排除在行政管理上对其有所处理,但这是一个大数概念,而不是一旦有行政诉讼,就把这个执法者开除了。职、责有别是制定执法责任的特点。

2、改革机构,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

“政府雇员制”是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政府部门创新机制,引进急需高端人才的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举措。政府雇员能凭借技术优势直接上岗无须培训,基本不占用编制,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压缩了政府人员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术精英行政理念,符合了现代政府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嬗变的内在行政规律,有助于建立起小而强的政府模式,加强政府能力,迎接未来的工作。它的实施有助于政府用人观念更加理性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专家认为,政府雇员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符合公共管理服务市场化的改革趋势;有利于调动公职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节约政府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在公务领域适当引进竞争,减少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密切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官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经营者与顾客的关系);有利于减少人事管理(任用、考核、晋升、奖惩、调动等)中的腐败,保障公平和公正。

3.完善人才市场, 实现行政人才的有效利用

未来我国政府终将走向与市场化接轨、充分开发和利用政府人力资源、更加灵活、效率、弹性的多元化用人模式。而要真正建立多元化的用人模式。

市场经济需要各种资源充分的流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人力资源也不例外。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政府也需要广泛吸纳各方面人才,以此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的市场化要求政府从人才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员工。不管是聘任制,还是人才派遣制,都要以完善的人才市场、充足的人才库为支撑。政府的人才库可以是通过人才派遣公司来筹建的人才银行,政府与人才派遣公司联系,要求人才派遣公司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来招募、培训相关人才以供政府使用。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库。作为自身发展的后备人才。

例如:上海长宁、南汇等区的人事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机关、事业单位、居委会的储备人才,通过考试录用的人员行政关系一般挂靠在人事局下属的人才服务公司,录用人员与人才服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在一定期间内若被机关、事业单位录用则可称为正式员工,否则将解除合同,自谋职业。这种公共管理人才的储备就可以视作行政的人才库建设,既实现人才合理流动,又能发挥人才服务公司的“蓄水池”作用,为政府部门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

4、健全行政管理法规和工作制度

制度的建设对于行政问责完全是必需的。“我们不应该单纯地从行政人员个人品质上去寻找原因。事实上,无论是谁处于这种地位,都会根据他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和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行事。这里可能出问题的不是个人,而是政府机构内部的约束机制。”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或丝毫都不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社会公共利益不被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加以损害。“因而,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从法律的高度来给予其强制力的支持。健全行政问责制度需要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明确行政问责的对象。行政问责对象的确定,即哪些人应受行政问责制的约束,是建立行政问责制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关于实行党政领导行政人员问责的暂行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笔者认为,在确定行政问责制的问责对象时,应当把握该制度的立法原意。行政问责制的立法是对行政领导行政人员的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的过问,是对将领导责任、政治责任法律化所形成的行政责任的追究,超出这一责任范围的不应由该制度加以调整。

(2)明确行政问责事由的范围。问责事由的范围,主要是解决问责对象的哪些行为应当受行政问责制调整。笔者认为,在确定问责事由的范围时,应当牢牢把握权责一致的原则,从权力、职责与责任一致的原则进行考察。要正确认定问责事由的范围,就应该溯源到问责对象的权力和职责。问责对象的职责是对问责对象”应为“内容的具体描述,或者是对其合法活动与违法行为之间的界限划定,因此成为有效制约问责对象的制度设计。若问责对象未履行或未妥善履其职责,且这种未履行或未妥善履行的行为属于其主观意志能力范围内,就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不追究其责任,就偏离了法治行政下塑造责任政府的预期目标,损害了权责明晰、以责任规范和约束权力的制度功能;但一味严苛追究领导责任的作法,也与领导行为内在的灵活、应变特性相左,从而束缚他们的工作,挫伤其积极性。因此,基于上述考虑,问责事由的范围不宜太过宽泛。

5、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1)更新培训理念。

我们应吸取新国外行政人员培训的经验,在推进培训事业的发展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自觉地用改革创新精神更新培训理念。

(2)增强培训动力。

行政人员培训的经验是培训与录用、任用和晋升有机结合,从制度上保证了行政人员培训的质量。这样,不仅官方重视培训,而且行政人员参训积极性也很高。在对行政人员的培训进行考核时,每一名行政人员都有一张卡专门记载其参加培训的成绩,各种成绩相加的总分为学员毕业的总成绩,并以此作为学员毕业分配和晋升职务、职级的重要依据。这种做法值得认真仿效。

(3)完善培训内容

国家行政人员培训在内容上既注意专业训练,又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体现了以素养、能力为本的世界培训新潮流。要解决培训的针对性难题,关键点在于培训准备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即在设计培训的内容时,以行政人员的需求为起点并区分培训的层次,使得各项培训课程能够满足组织与个体的需求,达到预期的目标,提升培训的针对性。

(4)规范培训评估

第一层次是受训者反应的评估,即评估学员对培训课程、培训教师、培训安排的喜好程度。第二层次是受训者学习收获的评估,即学员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及其掌握的程度。第三层次是对受训者行为变化的评估,即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在组织绩效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上的变化。第四层次是对培训项目结果的评估,即考察培训项目给政府带来了哪些改变,学员行为的变化是否对政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等。在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培训中的不足,对症下药,从而更好的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下页带来更多的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姓 学 学 名: 号: 校: 导教师: 指 导教师: - - -1- 目 录 摘要………………………………………………………………………………… (1)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1)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的背景………………………………………………(2) (一)农村税费改革…………………………………………………………(2)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2)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3) (二)法定职权缺失…………………………………………………………(3) (三)职能行使偏差…………………………………………………………(4)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4)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5)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7) (一) 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7)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7)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7)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8)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8)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9) 参考文献……………………………………………………………………………………(11) - - -2-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农业 【摘要】 摘要】 税全面取消,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 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 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分析,探索 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接 着分析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 然后纵观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演变, 针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基本的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 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 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中最低层次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与其它地方 政府相比,更多地行使管理基层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乡镇政府在我国整个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 系,因而,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农业、农村和农民 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 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 作为我国最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角 色,它身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它将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这一主体不可替代的 重要力量。 而目前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是在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这一背 景下做出的,取消农业税使乡镇政府财政更加困难,以致一些乡镇政府几乎不能 正常运转,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 - - -1- 政管理,具有执行性、直接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的新形势不太适应,暴露了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 在:职能界定不够明晰;法定职权缺失;职能行使偏差;公共产品供给短缺;财 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等等。 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 主要是传统体制、 行政环境的影响和队伍素质、法制建设的不适应等。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税费的全面免除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工作的内容发 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农村税费改革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 农业 税费取消以后, 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 但由于旧体制、 机制的“惯性”作用,彻底暴露了农村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政府管理职能没 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 政府无所不包, 无所不管; 乡镇机构设置庞杂, 权利重叠,职能交叉,办事效率不高。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 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 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 已经基本解决,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 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 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 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 乡镇政府系统有效的实质性改革将对统筹城 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反思已有 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乡镇政府改革的方向问题。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 - -2-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随着我国 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 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也存在着许多 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乡镇职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程 的实施。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地方组织法》 规定,乡镇政府必须 “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 , “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有其组织性强、政令 渠道畅通、 贯彻落实迅捷的优越性,但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由于以上法律对乡镇政 府的职能范围只是原则规定,并未规定具体的职责范围、内容和各级政府之间的 事权划分,更未规定具体的职责权限。而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 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上级政府均按“属地管理、守土有责” 的原则要求乡镇政府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要与上级部门相对应,“上面分系统, 下面当总统” ,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事发生,就有乡镇政府的责任,乡镇政府成了全 能的政府。 此外,县级行政机关针对农村工作作出的有关决定或政策,变动较频繁, 工作弹性大,加之县级行政机关经常下派临时性任务,使得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 职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造成不少乡镇政府职能失范,忙于应付。 (二)法定职权缺失 作为一级政权,乡镇的机构设置和法定职权应具备完整性和相应的自主性。 但乡镇政权在实际运作中,其很多职能部门都只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在乡镇设立 的派出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县级业务部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一般都在 20 个左右。这些权力性职能部门被从乡镇政府行政隶属关系中分离出去,必然造 成乡镇政府职能被分解,拥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受到限制,在乡镇工作中造成部 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不协调、不配合,导致乡镇政府难以统筹安排力量而 有效管理本乡镇的社会公共事务。同时,部门利益对乡镇的扩张还表现为上级主 管部门不顾乡镇实际情况,大量增加人员,导致乡镇冗员过多,负担过重。 “条 这种 条掌权、乡镇协调”的体制,削弱了乡镇政府职能,导致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水平 降低。 - - -3- (三)职能行使偏差 按照政府职能的要求,乡镇政府对乡镇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及各项社会 事业的发展,负有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的责任,但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还存在着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已经超出自身的职责范围行事。有的乡镇政府干预 过多,直接插手生产经营活动,用行政手段介入竞争性领域,同时,在日常具体工 作中,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中心工作”,达标检查验收。乡镇干部多数 给上级机关办事,依靠上级的指标工作,用于农民所盼、社会所需的时间就少了, 未能履行好所应承担的公共职责。 另外,按照法律规定,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但在涉及农税征 收、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突出问题整治等方面,由于单纯依靠上级政府职能部 门无力完成,于是上级党委、政府便以文件或领导讲话等形式,要求“乡镇党政一 把手负总责”,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这种压力下,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 党委和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不惜使用不规范的公共权力手段,结果导致越权执 法、违法执法的现象发生,破坏干群关系,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威信,降低政府的公 信力,出现乡镇政府“权力有限和责任无限”的现象。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乡镇政府本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这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但 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工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使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 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目前 全国有 261 个乡镇、5. 4 万个村不通公路;在全国 104. 3 万公里的砂石土路面 及无路面里程中,农村公路就有 92. 3 万公里,占 88. 5%。很多地方农村公路睛 通雨阻,路况差,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 同时,农田水利 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开采建设导致 水土流失,引发了许多泥石流、洪涝灾害、农田被毁等问题。 2、公共卫生事业停滞不前。目前农村人均卫生事业费 12 元,仅为城市人均 卫生事业费的 27. 6%。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基本医疗条件严重落后,机构凋零,设 - - -4- 备陈旧,卫技人员短缺而且素质偏差,服务水平低下,乡、村两级卫生保健网几乎 处于瓦解状态,公共卫生和各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落实。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 农民群体,过高的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力,不少农民 “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3、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 和农民集资,虽然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加大了投 入,但仍然只占很小比重。尽管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试行“一费制”, 使当地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但目前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无法接受。 此外, 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由于工资、住房等原因, 或离开教学岗位,或流向城市,师资队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下降。 4、社会保障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农村社会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 最薄弱的环节,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 救济制度等措施,如农村 低保、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优抚安置等,但目前农村低保和医疗保险仅在一 些地方起步,只占很小一部分的农村人口,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对还很低,远 远解决不了农村现有的贫困状况。 5、文化设施缺乏,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 民间文化在低谷徘徊。 6、农村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 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推广力度。部分地方政府借机构改革“卸包袱”,使一些 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撤销,造成人员离岗或流失,出现“线 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此外,基层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现代农业新技 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影响了农业新技术、 新品种的推广转化,无法适应 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不发达地区尤其严重, 已经出现难以支撑政府机关有效运作的困境,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 定。据统计,目前全国乡镇负债总额已达到 2000 亿元。经济落后,农民、农业、 - - -5- 农村“三农问题”突出,是造成乡镇政府负债的根本原因。 1、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据 2004 年中国乡镇发展报告,全国乡镇机构平均超 编 2 至 3 倍,平均每个乡镇内设机构 16 个,其人员平均数 58 人,超过正常编制 2 至 3 倍,平均每个乡镇的下属单位 18 个,其人员达到 290 余人,超编严重,乡镇 “人 头费”支出约占财政预算的 70—80%;再加上几乎所有乡镇都有小汽车、电话费 等费用,导致非生产性支出大大超过财政支撑能力,一个乡镇每年仅用于公车的 费用都在 20—40 万左右,机构设置过杂,人员过多,导致乡镇政府运行成本过高, 是造成乡镇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政府预算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乡镇一级政府普遍缺乏预算意识,很多 乡镇的预算形同虚设,同时,政府运作的成本意识淡薄,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尤其在管理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较少。 不少乡镇不仅多个部门和领导有财务审批权, 而且有滥购、滥补、滥奖的现象,各种乡镇公务消费如迎来送往的接待费、通讯 费、交通费、干部培训等支出较高。加上有的乡镇干部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行 为的失范,势必增大政府的管理成本,挤占乡镇财政的公共支出。 3、升级达标,透支建设。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经常开展名目 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实行“上级下指标,乡镇出资金”的方式,且多数农业生产 性综合项目实行资金“配盘制”,乡镇财政要承担相当比重,在乡镇财力有限甚至 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只有“透支达标”或“透支配套” 。此外,有的地方领导者的 长官意志、主观随意性和行为的短期化等行为,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 4、分税不公,职责过重。1994 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权大幅提高,地方 财权大幅下降,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对等。在地方财政构成中,省、市财政 所占比重较大,基层财政所占比重较小。 目前,我国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 政总收入的 21%,而县乡财政供养人口却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口的 71%。 地方的财政 能力减弱,但地方承担的各种管理事务、 公共服务并没有相应减少,许多本来应该 由中央、省市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都由基层政府承担了,而乡镇一级在财政分 成方面又处于最不利地位,难免造成乡镇财政困难。 另外,社会救济是带有收入分 配性质的职能,民兵训练和优抚是为了增强国防,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本应该都 - - -6- 由中央政府承担。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要使他们在没有或很小有转移支付 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是根本做不到的。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作为我国的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 既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 任务,又承担着建设新农村的各种任务。当前乡镇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已经制约了 新农村建设,因此,进一步完善明确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两个条件的基础之上:一是政府决策必须体 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二是人民对政治权威的服从。 对政府合法性的深入理解,有助 于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政府管理理念,正确对待手中的公共权力,摆正自己 与公众的关系,也有助于乡镇政府根据自身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出现的新变化, 将计划经济的管制型管理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服务型管理,由包揽一切的全能管 理转变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确立现代 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谋求社会公共利益。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 现阶段,要加快有关乡镇政府职能法律规范的创制,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为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依据。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 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的要求,结合现有 《地方组织法》,尽快制定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机构及管理活动的决策、 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切实做到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治的刚性手段来规范、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 乡镇政府公共管理要借鉴无缝隙政府的理念,克服各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的状况,在确保乡镇政府职权完整性和 相应的自主性框架内对条块体制进行改革,从体制上确保乡镇政府的统一性,解 决乡镇政府有责无权、责权分离、条块不协调的问题,实现乡镇公共资源的整合。 对于“条块”体制的改革要继续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体制,强化乡镇政府统一 - - -7- 管理本辖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下放权力,所 有驻乡镇的机构在人、权、事上均按照乡镇管理,有关部门配合指导的原则进行 改革,“条条”管理权以业务管理为限。通过理顺条块关系,实现乡镇责权统一、 人权与事权一致,确保乡镇政府公共权力的完整统一。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 从我国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乡镇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和 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安全产品、公共生活服务产品、公共生产服务产品、管理服务 产品和社会发展产品等。 据此,现阶段乡镇政府应当承担的主要职能是:直接提供 公共安全产品中的公共治安、防病减灾、环境治理等,公共生活服务产品中的公 共卫生,公共生产服务产品中的水利设施、公共土地、科技信息服务等,以及公共 管理服务产品、 社会发展产品。 这些产品中有的是全国性或跨地域性的公共产品, 如防病减灾、环境治理、水利设施、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等,中央、 省、市县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作保障,委托乡镇提供,以确保提供的有效 性。其他产品则可由中央、省、县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或通过市场化、民营化 的形式提供。县级以上政府应强化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切实解决公共服务的 城乡失衡问题,弥补历史的欠帐。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按照一级政府设立一级财 政。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独立的乡镇一级财政。一要完善分 税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应按照“分税分 级”的原则,合理划分五级财政之间的税种、收入范围和分成,让乡镇财政能够从 税收中享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以增强乡镇组织财政 收入的能力。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除了 少数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层还主要是吃饭财政,如果 没有上级的转移支付,要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根本做不 到的。 同时,现行财力格局决定了不同层级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也决定 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 要通过 - - -8- 理顺财税管理体制,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以农民为主转到以政府为主,缩小城 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三要调整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监控新机制。要实 行综合的财政预算,把乡镇的各种收入统一纳入财政管理,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强 化预算的约束力,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措施 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乡镇机构改 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镇机构改革后,工作运转机制需要重新确立,需要注重各部门的实用功能 和各角色的“独立性” ,从而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维护稳定的职 能,建立管理规范、高效运转的新型运作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科学民主决策机 制,进一步明确党政职责。确定乡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乡镇党委会,乡镇所有的 重大事项均由乡镇党委会决策,党委书记在抓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党务、 计划生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乡镇长在主持乡镇政府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 重抓发展经济、财源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建立乡镇干部新的工作责任制。 各岗位定职定责, 明确职权范围, 明确工作任务, 做到事事有人干、 人人有事干, 每项工作明确第一责任人,体现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三是建立重点工作目 标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年初,市里确立十项重点工作分解到各乡镇,市委、市 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 各乡镇又将其重点工作分解到了每一乡镇 干部, 同时实行职责挂钩的责任追究制度, 结合乡镇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 进行严格考核。建立正确的干部导向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给予表彰、奖 励、提拨重用。从而使乡镇工作思路清晰、合力增强、效率提高,经济和社会事 业得到全面发展。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 则,以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 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根本目的,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根据上述原则和 目标,应从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划分乡镇行政职能、合理划分乡镇行政 区划、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推行领导干部“交叉任职”、 - - -9- 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乡镇站所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机制、压缩乡镇 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人手,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时期乡 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 强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乡镇政府既是 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新农建设政策的实施者,因此乡镇行政管理 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未来的农村乡镇行政体制改 革必将进一步促进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 - - 10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寇凤超.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集团经济研究, 2006, (8): 8. [2] 左 然.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 瞭望新闻周刊, 2006, (4): 64. [3]包宗顺、徐志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解困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6(9) [4]徐旭川.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5(12)· [5]夏永祥、邵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J].农村经济问题. 2006(8) [6]李燕华.我国乡镇政府负债的成因[J].统计与决策. 2007 - - - 11 -

  • 索引序列
  •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论文
  • 论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论文
  • 降低论文查重率有效途径是
  • 行政执行与行政效率的研究论文
  • 提供乡镇行政效率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