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调研报告
在当下社会,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超市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真抓好农村商品连锁店和超市的发展工作,推进农村商品连锁经营,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是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兴业富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在区委一届一次全委会提出的“城镇带农村,工业带农业,城乡一体共繁荣”基本战略指引下,我区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配送连锁店和便民小超市得到了一定发展,诸如医药用品、家用电器、石油、烟花爆竹等商品的连锁配送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农村消费品市场也日趋活跃。但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和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当前,农村商品配送连锁店和便民小超市还存在商品连锁规模小、经营服务管理水平低下、市场经营秩序混乱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也抑制了农民消费,延缓了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
一、我区农村商品连锁店和便民小超市的发展概况
全区下辖27镇(乡)3个办事处,辐员面积2402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8元,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亿元,人均消费额1088元。截止目前,全区以药品、家用电器、石油、烟花爆竹和工副食品为主按照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的方式组建的连锁店及便民小超市已达86个,年销售额万元左右,占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左右,为推进我区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繁荣农村市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具体做法是:
1、吸纳加盟连锁。
通过吸纳加盟连锁店方式,推进商品连锁经营。在黔江城区建立配送中心,在各镇(乡)吸纳“夫妻店”、“家庭店”加盟,按照“六统一”的运行模式,即“统一标识、统一供货、统一检验、统一监督、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改造组建连锁店,实行配送连锁经营。目前,和平药房、天圣大药房、同泰药房、志诚药房、同济药房等各大药房采取这种方式设立了连锁店,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销售终端市场。
2.直营销售连锁。
采取在黔江城区建立商品零售公司(或连锁配送中心),并根据经济流向,按照连锁配送经营的运行模式,由零售公司(或连锁配送中心)直接在各镇(乡)新建商品连锁店。目前,海昌电器、凌云石油等企业已在石会、沙坝、冯家、濯水等镇(乡)设立了连锁经营店或自选便民小超市,实行连锁经营。
3.骨干商品连锁。
严格按照合作制原则,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以喜礼烟爆公司为依托,以供销社传统经营项目-烟花爆竹为载体,采取牵头兴办、参股联办、下岗职工领办、农(居)民自办等方式,在城市社区、当道村、中心村、农民新村规范组建了26个综合服务社,综合服务社主要经营农资超市、工副食品超市和农村文化娱乐等,对入社社员实行销售优惠和二次返利。目前,这个以烟花爆竹为骨干的商品连锁营销网络已基本形成,年销售额600余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商品连锁经营规模还不大。
目前,我区农村仅有部分药品、家用电器、石油、烟花爆竹等实现了连锁配送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和工副食品经营仍然存在“散、乱、弱、小”,维持目前的经营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收的消费需求,因此,我区农村的商品连锁经营和超市发展还任重道远。
2.经营服务管理水平还不高。
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和连锁经营要求,对已实行连锁配送经营的药品、家用电器、石油和烟花爆竹,通过“连锁配送中心-加盟连锁店(直营销售店或综合服务社)的运营模式,实现业务对接,使集中采购、配送、销售互为保障,形成整体,真正实现连锁规模化和效益化。一是按连锁经营的模式进行注册登记;二是严格按照“六统一”规范业务运作;三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市场经营秩序非常混乱。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广大农民无法辨别真伪,形成市场无序竞争。如按照“一主二辅”的多渠道农资经营体制,农资经营的主渠道是供销社,辅助渠道是农业三站和农资生产厂家的销售网点。但由于供销社和农业三站的主辅经营渠道缺失和市场监管松弛,造成农资经营市场价格高低不一、质量参差不齐,随意哄抬价格和恶性竞争随处可见,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三、建议
1、加快推进农村商品经营连锁化经营。
结合我区实际,出台扶持我区农村商品连锁经营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和支持黔江城区各大超市到各镇(乡)发展连锁直营店、加盟连锁店和超市,在当道村、中心村和农民新村建立综合服务社(或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通过示范引导,逐步形成以黔江城区为重点、镇(乡)为骨干、村为为基础的消费品零售网络。规范和整顿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逐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2.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
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支持供销社在正阳物流园区建立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的连锁化。
3.加大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监管力度。
以加快农村商品连锁经营为契机,整治和规范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打击和查处各类假、冒、伪、劣商品,杜绝各种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全面净化我区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真正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校超市作为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大部分师生的首选购物场所,超市的商品价格与服务质量无疑与师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超市价格的合理性,服务的到位与否,无疑也是师生极为关心的问题。
1调研背景
为了了解学校超市商品价格的合理性与服务质量,切实维护师生权益,xx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学生会权益常务部进行细致策划,组织进行了这一次超市调研。希望通过这次超市调研规范商品价格,提高本校超市服务质量,为师生提供更好的购物环境。
2调研对象
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学服超市;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校园超市;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校园超市以及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校园超市。
3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表单定制,实地调研,综合调研三种方式。
表单定制:权益常务部综合了之前超市调研的调研结果,根据同学们的`需求,有针对性的选取了样本,制定了详细的调查项目表单。
实地调研:权益常务部组织调查小组前往本校超市进行价格调查,以确保获得数据的准确性。
综合调研:为了了解本校超市存在的不足,增强对比性,权益常务部同时组织了三个调查小组前往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经贸职业学院进行调研。
4调研结果
1、商品丰富度
本次调研共选取182个样本,涉及饮品、水果、休闲食品、生活用品、文具、体育用品和日常用品,我校实有商品数158件,实有百分率达到,为调研四校中商品丰富度最高的学校。
通过对具体商品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我校超市有部分商品暂缺,但并不存在一类商品缺失的情况,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需求。相比之下,我们发现其他学校的超市普遍存在水果和体育用品较少甚至无货的情况,同学们有时需到专门的水果店和体育用品店购买水果及体育用品,而我校超市在上述两类商品中不存在缺货现象,并且水果种类丰富,品种齐全,体育用品大体上能满足大部分同学锻炼身体的需求,这给同学们提供一些了便利,为同学们健康生活创造了条件。
商品丰富度较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商品丰富度的提高一方面在于商品自身种类的增加,而另一方面在于提高商品的价签完善程度,避免商品价签丢失的情况出现。商品种类增加时一个需要调研和跟进的略长期问题,短期来讲希望我校超市能注意到货架上价签的可读性与准确性。
2、商品价格
在价格方面,从上表发现我校有约20%的商品价格在周边学校价格中为最高价,约有63%的商品处于中等价位,与2016年上半年调研结果对比发现超市高价商品比例有所下降,中等价位的商品的比例有大幅上升。
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以下现象:
①.我校大多数商品价格与周边学校同种或同类商品价格基本持平或处于较低价位,部分价格高于周边学校商品价格。零食及生活用品大多处于价格最优或与其他院校同种商品基本持平状态。
②.我校的饮品价格处于平均偏低水平,其中选取的12个样品中有10个样品的价格与其他周边院校同类商品持平,而其余2个价格低于其他学校的价格。而与去年相比,我校的饮品价格基本持平。
③.文具方面,纸质产品较上半年价格变化不大,增加了元,而其他三所学校却有较大幅度的增价(元)。小型文具(胶水,剪刀等)的价格普遍低于其他学校,具有价格优势。但是在笔记本和文件夹的价格略高于其他学校,并且比之上半年的价格也有增加,可以考虑引进更为物美价廉的同类产品,来满足不同同学的需求。
④.日用品明显出现了价格区间较大的情况,原因在于这样能使同学们的选择余地更大。相比其他学校,我校的价格区间明显大于其他学校,这样能使我们拥有了更大的商品价位选择范围。我校日用品的最低价与其他学校基本持平(部分最低价略高或略低于于其他学校),最高价大部分高于其他学校。主要价格商品平均价格(如洗发露、牙膏等)高于其他院校20%左右,这一点可能需要超市进行更多的衡量。
⑤.在水果方面,我校有3类水果的价格高于其他学校,且高出幅度均大于1元,此类水果价格相比不占优势。其他水果的价格均价均与其他学校基本持平或低于其他学校1~2元以内。我校的水果价格与其他学校相比基本持平,个别水果价格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与今年上半年相比,价格有所下降,同时我校的水果种类较其他学校种类较多,价格区间也较大,方便了同学们的选择。
3、往期对比
通过与上次调研结果的比较,我们发现,上次调研中提出的一部分生活用品价格处于持平或较高价位的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约有63%的生活用品价格与平均值持平,20%的商品价格仍高于平均值,并有部分商品价格处于四校最高。此外,水果价格较高的问题部分得到解决,并且水果种类增加,在水果方面,我校超市还需进一步改进。在文化用品方面,文件夹和笔记本的价格偏高,价格区间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不同同学的消费需求。
慈善超市是以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为依托,以解决社会困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为目的,以有针对性的募集和发放为主要形式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或社会救助机构,它包括奉献超市、爱心家园、真情超市等,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在基层的重要平台。
一、我省慈善超市总体情况和运作模式
自20**年民政部发出在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通知后,我省相继设立慈善超市,到目前为止全省已经建立慈善超市307家,其中县、市、区级51家;街道、乡镇级185家;社区村级70家。截止2005年底统计,全省已累计接收捐赠物资价值1384余万元,受救助人数62927人次。慈善超市已成为我省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我省慈善超市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单独店,一般由街道、乡镇举办;二是县(市、区)级设物资调剂中心(一般不直接对外运作),
在街道(乡、镇)、社区开连锁店;三是流动超市,主要针对农村群众,不定期地在辖区农村各点摆摊,进行捐赠物资调剂和发放。
(一)机构设置
我省的慈善超市一般由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县级调剂中心,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或慈善总会牵头负责,依托县(市、区)社会捐赠工作站(残联、民政帮扶救助中心等)开展工作。街道(乡镇)的慈善超市由民政办公室(科)牵头负责,依托街道捐赠工作点(帮扶救助站、基层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开展工作。社区的慈善超市一般为街道(乡镇)的连锁点(目前村级建慈善超市还较少)。
慈善超市的设立方式分为:
独立门店式。一种是单独建房设慈善超市;另一种是租用房子设慈善超市。这种独立门店式的慈善超市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规模,便于对辖区群众开放和超市正常运作,但其运行成本较高。
合理利用式。即利用已有的街道(乡镇)、社区办公场地举办的方式。在办公场地较为宽松的前提下,腾出几间用作慈善超市,这种形式不但大大降低成本,且便于管理,还方便辖区困难群众领取物品。但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原先办公场地就十分有限的地区就较难办到。
联合举办式。即与商业超市或当地供销社超市联合举办等方式。在当地商业超市划一个区域,辟为慈善超市区或柜台。与供销超市联营的方式,也就是与供销超市协议,救助对象凭一定数额的“爱心券”在超市内领取必要的生活用品。这两种方式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区域网点多,物源丰富,方便了受助对象。但其也存在接收捐赠物品较难的问题,难以达到物品调剂的作用。
流动集市式。也称“流动超市”,即慈善超市举办者购置或(租)借用车辆,定期不定期地在相对偏远的农村流动运作,用集市摆摊的方式,让救助对象领取物品,并接收物品捐赠。
(二)人员构成
慈善超市须有一定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为使慈善超市能正常运作,服务辖区群众,各地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安排工作人员管理慈善超市。主要有以下几种:
直接聘用。慈善超市开办时,在社会上招聘工作人员,一般在本辖区内招聘。其有利的一面是,可全身心地投入超市工作,还能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不利面是增加了超市的运行成本。
兼职。慈善超市工作人员由慈善机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兼任,其工资报酬仍由原工作单位发放,此举能降低超市运作成本,但也造成上述单位人员紧张的状况。
义工。利用辖区志愿者从事或协助从事慈善超市的日常工作。此举不失为一种暨节约成本又能倡导志愿服务精神的好举措,也非常符合慈善超市举办初衷。但全部用义工来完成超市工作还不现实。
义务劳动。由辖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困难家庭或外来务工人员义务出工,协助慈善超市部分工作。但它不可能完成解决超市用人问题,超市还必须配专人进行管理。
(三)物资筹集
慈善超市的开设,给献爱心者提供了一条方便渠道,有利于更快更实在地帮助困难群众。慈善超市建设的初衷就是:有些居民将家中的闲置物品收集起来,捐到慈善超市;有些企业也有一些想捐赠的商品,可以通过慈善超市捐赠;民政部门经常性社会捐赠接收机构平时接收的捐赠物品,或在每年对口支援“捐赠月”活动中多余的捐赠物品,用于充实慈善超市。上述这些捐赠物品通过慈善超市这个平台,由辖区困难群众按一定需求免费领用。因此,“慈善超市”这种新型的物资交流平台,把社会上闲散的物资收集起来,实现扶贫帮困活动的日常化、长期化,是传统的扶贫帮困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这个平台,改变过去那种“你捐我受,捐非所需”的尴尬局面。改变原先单一的以慰问为主的救助形式,从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困难户的不同需求。从调查来看,我省慈善超市的物资筹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群众自发捐赠;企业捐赠;民政部门组织捐赠;出资购买和物资调剂。
(四)资金运作
要使慈善超市能正常运转,除必要的物资筹集、储备外,还必须有必要的资金投入来支撑。慈善超市大多开设在城镇,一般开一家100平方米的超市年租金总在10万元左右,有些地方的超市场地为民政部门或慈善机构出资建造,虽无需租金,但如果用于出租或作为其他用途,同样也能产生很大的价值。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按一家小规模超市用2名工作人员来计,每年至少要支付2万元左右的工资。其他费用视不同情况而定,加起来数目也不小。调查得知,目前慈善超市运作资金主要用以下方式解决:一是政府扶持,由民政部门申请地方财政,或乡镇、街道用本级财政,解决慈善超市场地建设经费或租用;工资开支和物资管理等费用。二是公益性民间组织出资,如慈善机构、残联等组织,将募集的部分善款用于慈善超市运作,超市物品的购买等。三是辖区党政机关、部队、单位;社会上企业、个人的捐赠款,用以补充。四是超市通过商业性用作所得的营业收入,即面向普通群众所定的爱心价、市场价出售超市物品所获得的利润。但目前来看这部分的收入还十分有限。
(五)服务模式
慈善超市作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连接捐赠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一座“爱心桥梁”,它直接面对的主要是辖区困难群众、低保户、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户;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其他居民或外来务工人员;热心公益慈善捐赠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因此,慈善超市有着高于一般商业企业的运营模式、管理制度和人性化服务要求。目前,我省各地为办好慈善超市,均相应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用以规范超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为规范慈善超市的运作,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建设管理办法,制定了物资筹集、接收、保管、安全、发放和领取等制度。对于物品的接收,规定了工作人员在接收捐赠物品时,要当场清点,填写清单,确保捐赠帐、物准确无误;向捐赠者开具收据、捐赠凭证,及时建立台帐;物品接收后,按规定进行消毒、分类、储存。对于物品的发放,各地民政部门则根据当地实际,给困难家庭发放储有一定金额或点数的“爱心卡”,凭卡到所在地慈善超市领取相应金额的慈善物品。超市内部定期公布物资的接收及发放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
为提高慈善超市的服务质量,各地超市都制订了《店长职责》、《工作人员职责》、《文明用语》、《服务规范》等制度,并公布上墙。工作中持证上岗,规范服务,热情接待,使用文明用语。其中负责组织、宣传、发动、指导辖区居民、单位进行经常性捐赠活动,作为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对老弱病残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由工作人员主动为其送货上门。亲切而又规范的服务,使慈善超市在居民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
二、慈善超市存在问题
慈善超市在我省仅存在两年多时间,作为新形势下社会救助的一个新举措,一种新的尝试,虽已引起社会一定的关注度,也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但总体上还是处于逐步完善与探索阶段,在运作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初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名度不高。慈善超市作为新生事物,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尤其是需要主管部门的支持;需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关心此事。而目前远未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有的老百姓可能知道有这么个名称,但并十分清楚其作用、功能、运作方式,社会特别是企业参与度还很低。这与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宣传力度的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网点布局不匀。从全省307家慈善超市来看,大部分设在有一定条件的,人口较集中的城镇,尚未形成区域均匀的网络,尤其在欠发达地区设得很少。建得多的市已达88家,而少的地方全市仅4家。慈善超市布局的不合理,造成了困难群众难以全面地得到救助,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往往要由镇村组织车辆到城镇统一去领,领取物品相当不便。
(三)供求不平衡。调查发现,来慈善超市领取物品最多的是油、盐、米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旧衣被、其他旧日用品领用人极少,甚至无人问津。然而,超市所接收的却大量是后者,油、盐、米等几乎无人捐赠,只能用现金购买。这样,既影响捐助者积极性,又造成捐赠物品的很大浪费,超市接收大量的旧衣被,只能束之高阁,既费场地,又费人力。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商家的参与度并不高,他们正是最有可能捐赠油、盐、米等日用品。为此,要求有关部门、慈善超市举办者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倡导有关企业、商家参与,争取他们捐赠,显得尤为重要。
(四)资金投入过大。以一家中等规模的慈善超市为例,店面年租金5万元,工作人员2人年支付工资约3万元左右,用资金购买发放物品每年约10万元,加上物品清理、消毒、运输等费用,超市维持运行基本费用一年须在20万元左右,而所接收的捐赠款却很少。目前这些费用大多由所在地的民政部门、慈善机构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担,长此以往超市长效运转较为困难,甚至难以为继。
三、几点建议
(一)定位准确,搭建救助平台
慈善超市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围绕“政府倡导、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思路来展开,逐步将慈善超市转交民间组织运营,使其逐步走向社会化、民间化、专业化。其目的是努力营造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使社会力量承担更多的捐助义务。通过慈善超市这个平台,丰富和完善社会捐助制度,让捐助者更直观地看到捐助效果,扩大社会捐助参与面,激发人们扶贫帮困的热情的。
(二)扩大宣传,营造社会氛围
慈善超市作为新生事物,如何引起普通老百姓的关注,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关心此事,就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进行慈善政策宣传,弘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激发社会各界投身慈善事业,提高企业参与奉献爱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大自我宣传力度。通过建捐赠网站,设捐赠热线电话,开通慈善捐赠快车,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定期收集和统计贫困群众的需求,发布求助需求信息,引导社会各界按需求捐助物品,使捐助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
(三)积极探索,合理整合资源
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慈善超市运作模式。把建立慈善超市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慈善超市整合社会扶贫帮困资源,实现救助资源的合理运用,增强扶贫帮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水平。探索慈善超市建设与社会捐赠接收站(点)、敬老院、避灾中心、救助站、商业超市等场所结合,推广农村流动超市,建立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服务网络,使之有利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形成点多面广格局,并可以向偏僻乡村覆盖和延伸。
(四)拓宽渠道,形成长效机制
鉴于慈善超市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设立、运作、模式、布局等,随着区域的不同而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调查发现,各地为办好超市,想出了许多切合当地实际的做法和经验,对促进慈善超市的健康发展,降低运作成本,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十分有利,值得借鉴和推广。
1、倡导社区志愿服务。大力推广和发展志愿者队伍,整合社区志愿者力量,积极争取志愿者服务延伸与到慈善超市,义务为慈善超市作宣传,自愿参与慈善超市的物资采购、入库、发放、配送、卫生清理、安全消毒等管理。
2、扩大服务范围。慈善超市不光是物资的筹集和发放,应扩展其服务内容。如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和重点优抚对象自力更生,依靠劳动实行自我救助;向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延伸服务,参与社区或慈善超市活动,享受相应的工作报酬。组织他们参与慈善超市劳动,或参与社区绿化养护、治安巡逻、管护车辆、公益性宣传、环境卫生清理等活动,并实行通过劳动获取分值的办法,一定的劳动量给予一定的计点分,凭点数可以在慈善超市领取一定的生活用品。
3、争取企业支持。在积极倡导企业向慈善超市献爱心,捐款、捐物的同时,可利用企业的优势为超市提供部分免费服务。如对接收有旧衣被进行清洗、消毒、包装;对捐赠的旧家用电器进行修理、检测等,既保证了捐赠物品的整洁、安全,又降低了超市人力、财力的投入。
4、拓展慈善捐赠形式。慈善超市接收的捐赠不仅仅是款物,还可以有各种服务。如通过慈善超市这个平台提供文化服务,为困难人员义务培训就业技能,为困难家庭孩子免费家教;捐技术,为慈善超市义务修理、检测捐赠的旧家电;甚至捐宴席,为困难老人过生日提供免费生日酒席等等。各种捐赠,虽方式不同,但都能体现大家对慈善超市的关注和投入。
超市需要处理大量的库存信息,还要时刻更新产品的销售信息,不断添加商品信息。面对不同种类的信息,需要合理的数据库结构来保存数据信息,需要有效的程序结构支持各种数据操作的执行。商店自动化的产品管理在欧美等国家早已经实现,也是零售业管理的基础。它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实时的和准确的控制店内的销售情况。如果可以能够实时掌握销售流程及销售情况,则可以有效地加速商品的周转率并提高服务质量,而且可以减少产品售价不符等所产生的问题。顾客的消费要求的是希望在超市购物中能基本上都能购得所需的商品,并且还要既保证商品质量还要享受优质,方便的服务。 摘要 随着小超市规模的发展不断扩大,商品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超市时时刻刻都需要对商品各种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而大型的超市管理系统功能过于强大而造成操作繁琐降低了小超市的工作效率。 超市管理系统是市场上最流行的超市上常用的系统之一,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模块:系统权限的设定、原始数据录入、数据的汇总及查询等。从而,实现对进货、销售及员工信息等实现全面、动态、及时的管理。 本文系统的分析了软件开发的背景以过程;首先介绍了软件的开发环境,其次介绍了本软件的详细设计过程:数据库的设计、各个模块的设计和实现,以及具体界面的设计和功能。 关键词:超市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社会背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哥哥领域,成为各行业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推广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IT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越发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步入信息化时代,有巨大的数据信息等待加工处理和传输,这使得对书数据库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迫切。 作为国内市场的一些中小型超市,它们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步伐要落后于大中型超市,而对于这些企业的资源管理,信息的存储和处理也显得迫切需要,要适应市场竞争,就需要有高效的处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因此加快超市的信息化进程是必可少的。 实习期间,我们通过对市场的调查,针对现在各中小型超市对经营业务和人事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发了这套超市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针对当前各超市管理的特点和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采用基于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这一易学易用的操作环境,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我们尽量采用易懂易读的人机界面,使用户可以在短期内完全掌握。我们又始终发系统的正确性放在首位,力求数据的完整和处理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优化程序代码,加速系统运行和减少对系统资源的占用。 超市背景 在我国超市形成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的一种重要形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超市高速的发展,其经营管理也变得愈加复杂,早期的售货员站柜台的形式早已不能满足现有销售也的发展,这样就迫切地需要引入新的管理技术。 超市形态具有种种优点,但在目前状况下,它仍存在零售业企业所共有的落后的一面,如:不能有效地管理每种商品,收款结算速度慢,容易出现营业差错,不宜进行商品调价,盘点效率低等,而且在超市日常管理中,商品的进、销、存等决策以经验为主,缺乏实时分析功能,管理人员对及时传递资料的要求始终得不到满足。苏辙超市形态的高速发展,其经营管理也变得愈加复杂,日常所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逐渐增大,商业运转的中间环节也越来越多,原始的人工管理已无法应对这复杂的市场。为此,在选题过程中,我选择了超市管理系统设计题目,依靠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来管理超市,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改善了员工的工作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且能够快速反映出商品的进、销、存等状况和各种反馈信息分析,使管理人员快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决策,加快超市经营管理效率。 第二章 系统可行性研究 技术可行性研究 在IT行业中从业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要求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基础,会使用各种管理软件,熟悉IT产品。因为,有的超市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从管理层到下面的销售人员,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所以在新系统投入使用时,只要对员工进行少量的培训,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就基本上能够是系统顺利运行。 经济可行性研究 因为通过网络传递销售信息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因此可以借阅许多的人力和物力,方便管理,由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该系统可以提高超市的销售效率,即提高了超市的经济效益,所以从经济上完全是可行的。 (1)超市有能力承担系统开发费用 开发新系统的工作是一项间距复杂的工作,它的投资主要是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对于本系统的开发者来说,其主要投资还是在人力和物力两个方面。如果是企业自己安排人手开发系统的话,其主要的投资还是在人力资源上,从系统的业务需求调查到系统的分析编码制作都是需要巨大的人力投入的。软件企业作为一个简短的高科技产业,其员工要求都比一般企业的要求要高,而且对系统开发及软件产业了解比较多,所以在自我开发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企业自己比较容易安排人手,这样就可以为企业借阅大部分的额外开支。同时软件就其它产品来说,属于高端行业,无论是产品的价格还是质量都比较高,而经营产品的经销商或者是商家都要求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所以,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企业完全有能力承担开发费用。 (2)新系统将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化、智能化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集合体。而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其运行过程中要采取多项措施。所以在管理中获得经济效益是一个综合效益,要对它进行直接定量的分析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新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是简介的,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减少了企业管理费用和人力开支。而其它一些繁琐的食物都通过新系统来加以分析解决,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为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操作可行性研究 本系统采用基于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而该系统是大家熟悉的操作系统,对于那些有一般的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就可以轻松上手。而整个超市管理系统采用最友好的交互界面,简介明了,不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深入的了解。 由此,该系统的操作是可行的,有必要开发该系统。 综合以上三方面,该系统具有很高的开发可行性,无论是从技术上或者经济上还是操作上。因此,可以设计该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建立数据字典。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用户工作流程 进货或销售商品时,用户要对进货单或销售单进行核对审查,并进行登记;用户要获得进货、销售、库存信息时,要对进货情况、销售情况、库存情况进行查询并打印。 用户业务需求 (1)该管理软件将对库存茶品进行资料管理和统计,对产品的进货单和产品的销售单进行录入管理和统计; (2)该管理软件将根据用户的需要对进货、销售、库存情况进行查询,并能打印详细信息; (3)该管理软件将为用户提供账号管理工具,以便用户对账号进行管理,具体为添加用户、删除用户、修改用户密码; (4)该管理软件提供企业人员管理,能够对企业员工的分类管理,新员工的加入以及员工删除,修改进本信息等功能。
管 理 创 新 与 创 新 管 理不完全正确 需要根据你们自己超市的经营模式进行管理 不过下面内容 你可以借鉴很多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发明创造的历史,是人们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历史.正是人类不断地从实践到理论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人类才能从野蛮、蒙昧走向文明.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就一直在发现新规律、认识新事物、制造新物品、提出新观念、发展新形势,这一切的一切,就是人们绵延不绝的创造和创新活动,也正因如此,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正是通过这些创造创新的活动,使人类从一般动物中升华出来,使人类越来越进化,头脑越来越发达进步和聪明起来.进而使人类的创造创新活动周期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强、内容越来越丰富、水平越来越高超,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就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每个世纪间都是以几何级数的状态在飞速增长.这种创造创新活动,不但持续于过去,繁荣于现在,而且必将更突飞猛进于未来,永无止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对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和创造创新活动最精辟的总结.管理科学是产生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当人类社会初始状态(集合体和原始部落)的出现,朴素的、原始的管理活动也就随之产生. 荀子在《王制篇》中指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从个体来比较,人的体力远远小于其他一些动物,而比人强大的动物却被人所驾驭,因为人类靠的是联合起来形成群体.人结合成“群”,就出现了“群”的管理,就开始有了原始的管理分工,有了组织的萌芽状态,有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初步分野.所以荀子说:“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人类因结“群”而需要和产生管理,反过来,管理又促进人类群体的发展与进步.在原始部落中,做为头人或酋长,除了和大家一样亲力亲为之外,更要将全部落的人组织起来,进行有效的生产斗争和生活斗争.这就出现了最原始的管理.可以说,管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是一门边缘科学,它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紧密的关联.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几乎每时每刻都给管理提出许多新课题.这是管理工作者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促进管理科学不断发展的推动力.网络技术的出现,就有个如何加强信息网络管理的问题,必须通过管理才能防止病毒的感染、黒客的入侵、机密的泄漏,从而保证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克隆技术的出现,就有个对克隆技术的管理,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各自的法律,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方法,以防止克隆可能对人类形成的不良副作用.自然科学有这样的管理要求,社会科学同样也不例外.小平同志提出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于是就有如何通过管理使原来的计划经济能顺利而有序地实现转化,并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去管理宏观和微观经济,使之有序有效地运行.我国加入WTO,于是就要求我国的经济管理能与WTO的基本规则相接轨.随着这些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的出现,再采用传统的、习惯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显然是很不适应的,这就要求管理的创新.所以说对管理的不断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管理创新并不是只处于被动状态,不是单纯地去适应外界的变化.作为一门科学,它还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提高,对管理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掌握,管理科学也就不断地提高和发展,管理自身也在不断地创新.人类从自己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步感悟、体会和掌握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提炼升华出管理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途径,不断地提高、创新和发展.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也就成为管理学界和管理工作者永恒的永不衰竭的内在驱动力和终身不渝的痴心不悔的热情追求.创新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理念的创新.人是思维的动物,他的行为是受思维指使的.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保守的思想,只能产生保守的行为;只有革命的理论,才能产生革命的行动.从西方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也就是一个管理理念不断更迭创新的过程.从1911年美国的工程师泰罗提出“科学管理原理”到现在,虽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着理论的创新和管理技术的创新,而分析这一切创新的内涵,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贯串着一条变化的轨迹,这就是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变化的过程.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从古到今,从洋到中,对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一直是哲学和宗教(排除其迷信的内容,宗教也是哲学的一种映射)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基督教认为,人有生以来就带有“原罪”,因为亚当、夏娃经受不住魔鬼的诱惑,在伊甸园里偷吃了智慧之果,才被赶出天国.巴厘的印度教宣传,人生落地,不论其出身贵贱,都具有“欲望、愤怒、贪婪、酗酒、傲慢和嫉妒”这六种恶习.众所周知的最有名的“人性善”、“人性恶”的争论,是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字,是指“人为”的意思,就是指后天改造的结果.美国管理学者麦克格雷戈尔1957年发表了《企业中人的方面》,指出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定位,把人看作是“不愿劳动、不求上进、缺乏自觉性”,这种“X理论”是不符合实际的.他认为人是“愿意劳动、追求上进、有自觉性”的,并称此为“Y理论”.事实上,从人性的社会属性来讲,人性应该是“无”,一切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人出生之后,通过熏陶、培养、教育、管理,才形成不同的人性特征.西方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正是对人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把握日益科学准确的过程.围绕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就产生了不同的管理理论、方式、方法和技术.随着对人性认识的不断深入,管理理论、方式、方法和技术也就日臻完善.当前(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新的管理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以人为本传统的管理科学由于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认为人的一切动机和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对之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这就形成只注重生产或工作过程的管理,表现出比较鲜明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色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提高,对人性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进展.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西方的管理学界和管理工作者才开始逐步认识到人的因素在管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于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一切管理的目的归结于为人的需要服务,要充分发挥人在管理工作中第一位的作用,要运用一切手段去调动人的积极性.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其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文字记载下来,成文于三四千年前,而后历经姬昌、孔丘先后两次大修纂,最终定稿成书于春秋时期的《易经》,就已经有这方面的思想萌芽.“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向同也.”(《易经•泰卦》)自然规律显示,只要出现天地交融、阴阳协调的状态,万物生长就十分茂盛;只要领导者与群众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就能形成志同道合的“人和”境界.孔子也讲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中庸》)一个领导者对自己的言行表现恭谦,对上级尊敬服从,要让百姓得到实惠,在使用人力时要讲原则,这是他为政以德四个方面的表现.老子则主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不能有私心杂念,而是要把自己的心贴在百姓的心上,想人民之所想.他还说:“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同上)统治者要管理好百姓,在言行方面必须对百姓表示恭谦;要领导群众前进,就要将自身利益放在群众的后面.只有这样,虽居百姓之上,而百姓不感到负担沉重;领导群众前进,群众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因而,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将这一切归结为:“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领导者就是要抓好人管人的工作,达到人人改恶从善的目的.自古以来,人民群众都十分怀念能“为民请命”的好官,并以调侃的方式强调,“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西方国家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发挥人的作用,这在观念上是一大进步;但是,他们的核心思想还是把人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看待,而不是也不可能把群众看作企业的主人.在他们看来,企业的主人只能是投资者.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不是管理取得资本,而是资本取得权力.而马克思主义者是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我国强调以人为本与西方国家本质区别之所在.二、 有限理性由于科学的、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人们可以不断逼近绝对真理,但无法穷尽绝对真理;人们可以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但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完全认识客观世界.我们承认人是理性的,但是,理性的程度要受到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由于我们只能掌握一部分信息,且不说新信息的不断出现,就现有的全部信息来讲,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人所能掌握的,只是“沧海之一粟”.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去做出决策,其可靠性、准确性只能是有限的.这就是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观点.人不可能对客观事物具备完整的、全面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掌握客观世界的所有信息,这既是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也由于人的精力、体力、时间所限制.所以,人们在进行决策时,都是处于不完全信息的状态下,也就是在有限理性下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就不能没有风险,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也就必须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控制.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行为取舍的有限性,因此,我们在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时,都必须有几手的准备,都必须留有充分的回旋余地.三、 团队文化文化,就是非自然存在的,而是由人的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东西的总和,是人工制造的一切事物(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的总和.所以,有人将文化 命之为“人化”.文化的核心是人的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人的价值观取决于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和一个人经济地位、社会环境、成长历史、教育过程、地域影响等分不开的.因此,文化有着阶级性和非阶级性、民族性与非民族性、共性与个性等两面性.否定了共性,世界就无法交流;否定了个性,交流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一个群体(团体或集体)都是以人为主体组成的“有人系统”.管理的一般对象,主要是“有人系统”.而人是能思维、有思想的高级动物,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思想所决定的.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它对客观事物的想法和看法,这也就是个人的文化观.当许多人,或者说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个人之间的文化观就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汇合,形成带有共性的文化观,这就是团队文化.团队文化产生之后,就会对团队的行为起重要的、带决定性的影响.团队内的每个个人,也会因集体的熏陶,而形成思维和行为的趋同性.管理就是要促进被管理的有人系统,能够形成有效达成管理目标的协同效应,这就需要把握好团队文化的作用.不论是什么样的群体,由于人与人必然出现的交流与融会,也就必然自发形成自身的团队文化.这是一种自发的团队文化,这种文化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为确保团队文化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有意识去建立先进的积极的团队文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八作风”就是一种先进的积极的团队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可以提高战斗力,可以更好地发挥系统功能,也可以使团队的每个成员,受到熏陶,受到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解放军之所以能成为大熔炉,原因也在于此.四、动态隐性组织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组织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一种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也是一种客观事物的结构方式.组织的结构方式有二,一种是“系统”,另一种是“堆”.对于管理来讲,我们面对的是“系统”,是系统性的组织.因此,管理所研究的组织,有着三层涵义:一是指一个复杂事物的总体,如:国家、政党、政府、军队、院校、企业,等等;二是指一个复杂事物的内部构造,如:人,是由骨骼、肌肉、血液、神经、内分泌、消化等等子系统有机构成的;三是指从事组织性的工作过程,如:组建一个新单位,改组一个原有机构,撤消一个部门,扩建一个企业,等等.我们通常所面对的组织都是有形的、显性的,也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性组织.因此,在管理学中研究的都是这些静态显性组织;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动态隐性组织现象,对这方面的研究基本阙如.在自然界中,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基本封闭的空间内,由一个或若干个声源发出的声波,由于干扰、叠加、衍射等作用,会在这个空间内形成一个非均衡的声强分布,声源条件不变,这种声强分布也不变;一旦,声源消失,声强分布也随之消失.还有我们熟知的电磁铁的磁力线,当一定形状的电磁铁通上电流之后,就形成一定的磁力线;一旦电流切断,磁力线也就消失.这些组织状态,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又是必须通过间接的方法才能发现它的存在;而且,事物的运动停止,这种组织状态也就消失.这就是自然界的动态隐性组织.在社会界中也有这种现象.如在正式群体内或正式群体间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它的形成与活动,其规模、方式、目的和核心都是常常变动的,而且只有当它们活动起来时,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还有社会上小道消息的传播,也是通过不同的人际关系的渠道来进行的,如果没有小道消息需要传播,这种组织结构也就显现不出来.当前,信息网络的形成与不断扩大,更支持了信息形态的动态隐性组织的运行,促成了网上公司、虚拟企业、网友、网恋的出现.这些都是社会界中的动态隐性组织现象.动态隐性组织依赖或依附于静态显性组织,没有后者,前者也不复存在;但动态隐性组织一旦形成之后,就会反作用于静态显性组织.因此,现代组织学要充分发挥组织的职能,就不但要研究和控制、协调静态显性组织,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动态隐性组织的研究、控制和协调.五、 不可能性研究人们看问题、思考问题,更多的都是采用顺向思维.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有它的优点,可以正本清源,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由于它的有效性,所以人们都乐于采用.可是,在某些时候,往往出现用顺向思维会进入死胡同,陷入困境.此时,如果能来一个“反其道而行之”,进行逆向思维,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令人惊喜的境界.顺向思维时,“为伊消得人憔悴”;来个逆向思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搞管理,特别是在项目管理的立项时,强调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定这个项目技术上、生产上、资金上、资源上、环境上、市场上和经济效益上都是可行的,这就为立项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往往还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除了可能性之外,还存在不可能性.可能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忽略了不可能性,就会失去看问题的全面性,陷入片面性.摩托罗拉公司搞的“铱星计划”,进行了周到的可行性分析,但是,缺乏或至少没有充分进行不可能性研究,最终导致计划的失败.协和式飞机过早地退出市场,可能和不可能性研究不足也有关系.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可能性,一是绝对不可能性,另一是相对不可能性.人不能抓住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提离地面,用卵石绝对不能孵出小鸡,这是绝对不可能性.当电子计算机没有问世前,人们用手工计算圆周率,只能达到小数点后707位,再要计算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电子计算机发明并不但改进提高之后,现在已准确地计算出小数点后近100亿位的数值,如果需要还可以往后延续;同时还发现了原来手工计算出被公认的小数点后的707位中,从第527位以后都是错的.原来认为是不可能的,当条件变化后,变成了可能;或者,原来以为是可能的,现在在新的情况下被证实至少在目前是不可能的.这些不可能都是相对不可能性.既然事物的运动存在两种状态,管理者就都必须予以面对.首先,对不可能性的认识,本身计算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可逾越的台阶.只看到可能性的一面,忽视不可能性的一面,就不可能完整地、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这就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次,对某些不可能性的认识,可以证实另一些可能性的存在.人们很早就想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明确了和排除了许多不可能的方式方法之后,才最终制造出可以实现飞翔的飞行器.再次,不可能性研究有助于人们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去处理问题,去退而求其次,寻找从在现实条件下的“满意”结果.永动机被证实为绝对不可能,于是推动人们研究和发明出许多新的低摩擦的机械装置和许多先进的润滑剂.要加强管理中的不可能性研究,一是要克服形而上学和简单化、单向化的思维方式,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切忌“一刀切”的工作方式.二是在管理方法的采用上,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制宜,不要搞什么“统一模式”.三是对组织管理要实行动态化.四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要允许不同的选择.六、 信息不对称性信息时代已经降临,我们已经生活在信息海洋之中.在军队中,信息是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在市场中,信息是占领市场制高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组织内,信息是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主动权”,这些论断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和双方感情的交流、师生间的授业与解惑、市场上的公平交易、科学家间的成果互享、艺术家的相互切磋、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商业与金融活动双方的诚信关系、网络系统的建立与有效运行,这一切的一切,都有赖于信息的掌握和交流.信息交流的双方,哪一方掌握的信息更全面、更准确,他就成为信息交流的强势一方.要想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就必须做到信息的对称.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客观的存在,这是因为:一是人们对于信息的掌握和积累,不同的人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数量差异、质量差异和结构差异;二是人的知识是由外明与内隐两种方式构成,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信息都属于外明知识,由于内隐知识是无法直接交流的,所以,即使外明知识交流可以实现对称,而内隐知识部分相互也还是不对称的;三是人际交流的过程及其结果,由于理解、体会的不同,从而也形成了不对称性;四是信息如浩瀚无垠的大海,“弱水三千,只取其一瓢”,不同的人只能各取其中不同的一点一滴.信息不对称性,犹如一把双刃的剑,对人际关系、社会生活既有正作用,也有负作用.如果没有信息的不对称,老师教学生、师父带徒弟,就都成为不可能的了;没有全社会信息不对称及其不断地扩大,社会就停滞不前了.可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对市场交易与金融活动不能真正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就会不利于社会诚信机制的形成与成长.面对这种现实,作为科学管理就必须针对不同的情况,把握好信息不对称的度,处理好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的辩证关系,使信息的交流与运作,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七、 第三方物流“物流”,广义的讲,就是物质(物资)的流动过程.这是保证人类社会生活正常运行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活动,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大循环中的重要桥梁.物流是否通畅,对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顺利运行,影响极大.以企业来讲,要实现企业内的资本循环,G—W…P…W’—G’,物流通畅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不然,物资W就不可能转变为商品W’;同时,企业如果商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或者,在市场上买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投入的货币G,也就不可能其增值的G’,企业的生产必然被迫中断.而这个结果就是缘于宏微观物流的不通畅.传统的物流双方(供方和需方),要实现物资的交流,不是供方承担,就是需方承担.这样做固然直截了当,但是,承担方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物资调配、运输、装卸的运作及管理体系;同时,这样的运输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单向的,即使100%的满载,空运率也是50%,这显然浪费了大量的运力资源.这一切都增加了物流的成本,而且随着物流量的不断增加,成本更是不断上升,其所占运营成本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可以用于直接生产的资金比重减少.管理负担的加重,运力资源的浪费,直接生产资金的减少,这都不利于企业的迅速增长.随着生产社会化规模的不断扩张,供方物流和需方物流也在不断扩展,巨大的物流量产生了巨大的商机,于是就开始萌发了由第三方介入的物流运营,或者由供方或需方剥离出来,独立从事物流运营的组织,这就形成了“第三方物流”.它又称为契约物流、物流联盟、物流社会化或物流外部化.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即“现代物流业”.它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一是它必将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它将大大减少因条块分割的物流方式所真诚的巨大物资损耗;三是它将极大地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四是它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第三方物流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格局形成新的突破.供求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分为:生产准备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直接生产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四个联系而又现代独立的过程.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启示我们,传统生产过程的四个阶段在条件具备时,完全可以实行独立经营,形成社会化的大协作.这就促使我们要重新对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方式,予以深入的再思考、再认识.现代物流在我国还仅是处于发展初期,在工业企业中,第三方物流量只占18%,在商业企业中,仅占%.在管理上,更是成本居高、资本周转慢、体制落后、服务效率低、人才匮乏、未形成标准化、电子商务水平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迅速建立起新的管理理念,进而学习、开发和运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八、虚拟经济什么是虚拟经济?至今众说不一,但有几点还是形成基本共识:虚拟经济是相当于实体经济而言的,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和规模之后才产生的;虚拟经济的价值源于实体经济,起价格随自身的运动状况而波动;虚拟经济萌发于个人之间的借贷行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已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加速发展的两个轮子;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自身的不确定性、投机性和受人们主观预期的影响,因此带有先天的风险性,过度扩张会引发泡沫经济.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的步伐在我国已踏上了高速前进的轨道,它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必然产物!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必须遵循其自身一定的发展规律,倘若盲目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或者仅仅是扩大城镇化的面积而忽视其他与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进程,那么必将导致出现弊大于利的局面。从历史上来看,凡出现城镇化的地方,就一定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从全球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城镇人口占80%,阿根廷达到90%,墨西哥是78% ,而中国30年的城镇化建设却走完了相当于英国200年、美国100年、日本50年所走完的里程,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突破10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的富足,另一方也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城镇化建设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一、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的利益1)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稍微有点积蓄和条件的都积极向城市靠拢,这就无形中加大了现有城市的压力,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人均占有率低等。而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现有城市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2)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农村就是这个劳动大军的输出地,这样就可以就近解决就业问题,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的艰难局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留守问题。3)城镇化的建设把分散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让城市的外部有更广泛的空间、更宽松的环境、更有利的条件来发展农业、林业等。当然,加快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优点还有很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我无法一一例举,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有利也有弊,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如果,一味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忽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人为的仅从版图上扩大城镇化的面积,那么必将导致弊大于利的消极局面的出现。这就是我要在下面提到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二、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1) 城镇化的建设者并不一定是城镇化优越性的享受者和拥有者。在人们还不够富裕、不足以解决温饱和不能够资助儿女上高中或者大学的情况下,盲目的在此地区人为的加快和发展城镇化,必将加速本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而政府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在高物价的今天并不能让他们维持很久。如此,城镇化的代价是让一部分本可以自然生存的农民变成了乞丐,凭什么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呢?这是一种不公平、不人道!2)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三教九流的集散地,这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各自的文化、素质、习惯、风俗、价值观和对这个世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彼此产生碰撞,在这个法制还不太健全的今天,人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约束自己。因此,过快的发展城镇化,而没有制定出 与之相适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必将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隐患。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就必然产生相当多的废水和垃圾,而纵观全国各小城镇,能有效解决这些环境卫生问题的寥寥无几,这也与当前倡导绿色环保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缺乏一定环保意识和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建设环保设施的前提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是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环境!4)城市是一个集散地,人流如织,车流不息,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里都有交通拥堵的现象,给出行、上班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的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负荷,加剧了城市的拥堵!5)当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居城市,他们放弃了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又因文化水平较低,不适应城市相对发展的生活和环境,这就导致他们无业可从。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前提是发展经济,解决进城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不是让他们成为降低城市幸福指数的累赘。6)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致使广泛的农村大地人烟稀少,学校空虚,生源严重不足,在不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里,甚至有些学生要跋山涉水才可上学,而城市则出现爆满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还有很多的弊端会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出来,比如:医疗、保险、福利、公共资源建设不同步等。城镇化虽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盲目的不加限制的加快必然让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需要一种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来发展城镇化,要顺其自然而不是拔苗助长。
[摘 要]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其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容易忽视其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伴而生,进而影响到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对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城镇化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关键词] 农村 城镇化 环境问题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镇建设,而搞好小城镇建设又势必无法回避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我们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进而直接影响到当地城市化、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和自然之间应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加重城镇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人口增长。但如果城镇的人口增长过快,一旦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镇环境污染。2.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表现得很突出。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固有产物。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和定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把握还不够准确,只追求面积扩大,盲目向外扩张,有的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这样就使得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4.地面沉降。由于城镇地域建筑物密度的增大,以及城镇排水系统等地下设施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雨水向土壤的渗透;再加上人们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进而引起了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程度越大,其沉降区的分布范围也就越大。地面沉降不但可造成地面标高的损失,以及河道行洪能力的下降,而且还可造成房屋破坏、地下管线扭断破裂,进而对当地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5.土壤污染。由于城镇土壤分布多呈现零星分布状态,面积相对小而孤立,土壤的生态系统较为封闭,物质循环与转化过程较为单调和缓慢,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其污染物代谢和降解功效,以及环境载荷能力相对较低。当城镇频繁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物进入土壤,一旦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因为有机废物是可以分解的,而无机废物如不加以处理就会永远侵占我们的土地资源。6.乡镇工业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城镇环境污染也正在从点到面、从局部向整体蔓延。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这是与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有密切关联的。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地区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物、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当这些污染物排放超过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后,就会产生环境问题。7.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镇的生态环境。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到现在,一些城镇尚无系统排污管渠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有的城镇其生活垃圾还主要采用的是露天堆放等简单处理方式。而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和随意堆放的固体垃圾,极易对城镇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 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恶化的成因1.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目前大部分城镇都坚持“城镇要建设,规划要先行”的方针。但也有些城镇的建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盲目追求“高、大、新、全”,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城镇环境的治理难度。城镇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2.缺乏环保意识。城镇环境保护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但一些城镇人民政府却往往忽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导向,未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应有的地位来加以重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盖厂兴镇不治污,毁林建房不绿化的现象在一些城镇依然存在。更有些人误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随意利用之物。3.自然资源的过量利用。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将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成效。在人类将自然资源加工成产品、又将生产排泄物返回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那么生产排泄物将会积聚过多,就可能会造成污染。反之,如果能够循环、综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转化率,那么,其生产排泄物就必然会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也就相应地会减少。4.环境监控能力薄弱。一是现行环保法律法规缺乏强制手段、操作性不强,排污收费和违法行为处罚标准偏低,在客观上造成了环保执法难的问题。二是环境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环境管理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对外无法有效行使统一监管职能,对内无法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局面。三是环境执法能力建设薄弱、执法装备落后,也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控的正常进行和环境执法效能的提高。5.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城市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小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小城镇建设。相当一部分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的建设发展速度不相适应,跟不上城镇环境保护的需要。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不高,使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难以得到解决。6.城镇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一些城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效益往往见效快,而且效果比较明显;而生态环境效益则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累积性。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与人们的自身权益直接相关联。但如果只是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益,往往就会适得其反。7.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在环境保护人员投入方面,目前城镇环境管理人员的编制还偏少,特别是在环境监督第一线的基层环保力量更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城镇环境管理的需要。而且,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又多半是从其他管理部门和技术岗位上转岗而来。在环境保护财力投入方面,政府、企业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显不足。可以说,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
中国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却有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的困难与阻力,根据1999年联合国的世界经济发展报告,在21世纪,中国将面临“人口、就业、资源、环境上的四大挑战”。那么我们能否正确地处理中国人口的增长问题,使之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能否以经济、产业和技术上的革命,为国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能否利用相对贫乏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社会消费和生产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保障经济环境在持续发展中处于优化状态,均有赖于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上,目前仍存在严重分歧,有的主张重点发展小城镇,有的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及城市群,有的则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有其局限性,其实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要遵循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借鉴他国城市化的经验,总结我国以往城市化道路的教训。那么,我们应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呢?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一)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城市化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城市化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功能上也是互补的,其规模结构是由内在规律决定的,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们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偏离另一个方面。就大城市(包括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00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而言,大城市发挥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领头羊”作用。因为它具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可比拟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扩散和辐射效应,可以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迅速发展,而且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体现。无论是工业化起步最早的英国,还是后起的美国、日本、韩国等,其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百万以上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即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中度),2000年美国是39%,德国是,英国是23%,日本是,韩国是52%,而世界平均水平是,中等收入国家为22%,高收入国家为30%,都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大城市不仅是城市化的主力,而且还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如美国3/4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在大都市市区。日本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3大都市圈;伦敦占了英国对外贸易货运量的75%;纽约占了全国对外贸易周转额的20%;东京拥有80%的出版社和86%的出版量,纽约和伦敦的文化氛围是世界上其他城市中难以比拟的。大城市的人口聚集、产业聚集,使得大城市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龙头作用,如日本东京的GDP占全国比重为,伦敦占17%,汉城占。大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城镇,这是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在上世纪50年代300万—500万以上的城市地球上有6个,到90年代初已有30个。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就人口的可比增长速度而言,大城市的发展也是快于中小城市。正视大城市的作用及其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我们推进城市化就不能抑制大城市的发展。只要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必然的,在城市经济增长不可能完全依靠内涵实现的情况下,体现城市规模的人口增加和建成区面积扩大就是难以避免的。上海的浦东开放开发,北京从二环到六环的建设,济南、长沙、杭州等省会城市的一再扩容,正说明控制大城市规模是多么不现实。在城镇体系中,我们既要发挥大城市的龙头作用,同时还要发展若干各具特色、专业化强的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我国中小城市多数是制造业的基地。在本世纪中叶,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小城市将功不可没。而小城镇的发展也是必须的。小城镇处于城之尾乡之头,易于就近吸纳农民进城。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城镇的发展也符合城市梯度成长规律。自发形成的城市都是从小城镇发展到小城市,小城市发展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又发展到大城市,所以,推进城市化离不了小城镇的发展。综上所述,推进城市化,中国需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同时需要建设一批富有特点的、专业性强的中小城市以及不可替代的小城镇。应当看到,不同类型的城镇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会具有大城市所没有的特色,有些人愿意生活在大城市,甚至是小城镇,愿意享受更为悠闲、接近自然的生活,更为清洁的空气和价格更便宜的住房。我们绝不能再进行简单的量的对比,不能“崇大抑小”,也不能“崇小抑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二)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我国国情的内在要求我国地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差距很大,不宜实行全国统一的城市化道路。人口多、地域广、差距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的京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工业化处于中后期阶段,交通便利,并有一个或若干个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为依托,城镇体系较完整。在这类地区,城市化的重点是完善城镇体系及功能分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特大和大城市的依托下,可以发展起来,而且个别特大城市确实存在过密,需要向周边地区转移工业和人口的问题。对这类地区,合理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就是正确的。但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华北北部和东北的西北部,特别是人口稀少的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乡镇企业不多,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备,且运距很长,缺乏具有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小城镇往往是由国家布局的资源开发和原材料加工项目形成的,城市功能不完善,对人口的吸纳力很弱,城镇体系不完整。在这类地区,实行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是不现实的。因为你经济基础薄弱,对农民没有吸引力,既使建成起一座座小城来,也只能是空壳。城市化的重点可能主要应是发展和壮大现有大城市和少数中等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吸纳力和辐射力。以上这是从经济发展水平来谈城市化模式不能一刀切,下面再从人口国情看,更得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举。从人口国情看,我国的人口基数太大(13亿人),农民太多(约占60%的人口),城市化的任务之重(大约2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其他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发达国家美、日、德还有发展中的高城市化水平国家,其人口基数和城市化人口规模都比中国小得多,几个或几十个大中城市即可担负起全国城市化的任务。如伦敦680万人,占英国人口的12%;东京12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0%;汉城1100万人,占总人口的20%;墨西哥城2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25%。而我国城市化的重任,就是20年内再建100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也只能容纳1亿多人口,自然承受不了巨大的城市化人口的压力,中国城市化目标的实现必须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共同分流。总之,推进城市化,我们应放弃按规模确定城市发展重点的方针,从全国统一的城市化道路,转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城市化道路。(三)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对城市化发展经验的总结世界各国在推进城市化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教训。就拿中国来说,以往走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道路。这条道路严重制约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严格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导致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度偏低,我国只有的人居住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里,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口集中度低,导致北京、上海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也处于较低水平。上海的GDP只占全国GDP的,北京只占,上海的GDP总量仅相当于香港的1/4,日本东京的1/20。因此,我国大城市还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想建国以来如果我们不走控制大城市发展之路的话,在50年代与日本一块起飞,我们的上海有可能与东京一样并驾齐驱,成为国际大都市,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的综合国力会比现在更强。以往城市化道路除了“抑大”之外就是“崇小”。即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走的是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道路。许多地方都在讲小城镇、大战略,把眼光都盯在了小城镇上,其实,城市化才是大战略,小城镇是一个重要战略措施:适当发展大中城市也是重要战略,甚至是更经济、更有效的措施。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形成城市功能,发挥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产生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和分工协作效益。过分强调发展小城镇,只能形成“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去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局面。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不城、乡不乡、小城镇遍地开花。现在有的镇人均只有2000人,这种局面造成了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占的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得不到有效发展,难以形成产业链、行业群,对人口的吸纳力极低,规模过小的小城镇其实不具有城市功能,过多会占用大量耕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小城镇只能是城市化的基础层次。城市化发展的重点不应是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乡企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小城镇有产业、市场支撑,特别注意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发展小城镇,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建设小城镇,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唱空城计,防止有城无市,有镇无产,城镇“空壳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现布局,协调发展。再从城市化发展的国际经验看,片面地发展大城市也不能使城市化健康发展。就拿墨西哥城来说,上个世纪70年代它就成为人口1000多万的世界第一大城市。现在4个墨西哥人中就有1个居住在首都。但是它与其它城市的发展极不协调。其第二大城市比首都人口差好几倍,由于大城市畸形发展,导致人口过多,交通相挤,污染较重,生态环境恶化。70年代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地下水抽取过度,造成地面下沉非常严重,酿成了许多建筑事故。而且,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失业增多,社会治安极差。中国大陆一位学者曾到墨西哥调查贫民窟问题,多次央求,出租车司机才勉强成行,到了那里,不敢熄火,好随时开溜,可以想见那里的治安差到什么程度。再说韩国汉城人口高度集中,污染也较重,现在韩国准备将政府迁到另一个城市。以上事例说明走单一城市化道路不仅不会加快城市化进程,反而阻碍城市化进程。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也积累了少经验。发展大城市带这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国际经验。如美国在北起缅因州,南到福吉尼亚的长达550公里的地带内,以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和波士顿等5个大城市为核心,以上百个中等城市和小城镇为纽带,以周围农村为腹地,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人口最集中的大都市市区。大都市带(区)的出现及发展,就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地域表现)。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发展城市带,既能发挥城市的吸引力,形成国民经济的增长极,又能增强城市的辐射力,扩大城市文明的普及范围,加速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目前,我国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快,经济增长快,原因之一就是改革开放后注意了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相对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规律使然,国情使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使然。
1、《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的综合性建筑科学类科技期刊;报道内容涵盖土木建筑领域的主要学科,包括建筑学、建筑结构、岩土工程、建筑材料、建筑施工五大专业。据2018年5月《工业建筑》编辑部官网显示,《工业建筑》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17人,编委65人。
2、《建筑经济》
《建筑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的建筑经济与管理领域主流理论期刊。《建筑经济》创刊于1980年,为季刊;中国知网显示,1982年改为双月刊,从1985年开始改为月刊。 据2018年5月《建筑经济》官网显示,《建筑经济》编委会拥有43位编委。
3、《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主管,水利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武汉大学、 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创刊于1959年。据2018年5月《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官网显示,《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编委会拥有编委29人。
4、《建筑科学》
《建筑科学》1985年创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建筑科学类综合性技术期刊。据2020年第06期期刊内页显示,《建筑科学》编委会拥有编辑1人、责任编辑1人、美编1人,主编1人、副主编1人、执行主编1人。
5、《城市发展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创刊于1994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共同主管、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的经济与管理科学期刊。截至2011年7月《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官网显示,《城市发展研究》编辑委员会顾问编委有8人、编委委员有44人。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直接在城市发展研究期刊官网上,点击在线投稿查看。通过这种方式投稿优势有三:效率高。体现在通过论文发表机构发表无须排队等待,再就是论文发表机构在论文发表方面要比作者要更专业,所以在和杂志社沟通发表事宜时更高效。成功机率大。论文发表机构在投稿前,会根据作者投稿期刊的要求,对稿件进行调整,让论文格式更符合投稿要求,成功机率要高。方便、快捷、不需要作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论文发表上。另外,论文发表过程中论文发表机构编辑老师会随时跟进发表进度并实时反馈。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与我们在线学术顾问联系。
有很多,关键是看你的文章内容和质量是否符合刊物的要求。
想是什么就是什么。
挖断山大师大师大师大师大卫的
20年前,三亚好比‘渔村小妹’,20年后,三亚历经岁月变迁,出落成了国际‘大美女’。”三亚市副市长李柏青说,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是世界上热带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旅游产业的发展,见证了三亚20年的变化。 主城区扩大了两倍 1987年,海南筹备建省办特区前夕,三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年9月26日,经中央批准,三亚升格为地级市。20年来,三亚从一个南海小渔村蜕变为风情万种的滨海旅游城市。历经20年坎坷变迁,三亚已不再是杂草丛生的海滩荒地,主城区面积扩大了两倍;三亚已发展成中国最南端一个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南海上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三亚以独特的东方热带城的风貌倾倒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旅游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1988年前,守着世界罕见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三亚对旅游的认识比较模糊。当时天涯海角管理处刚刚成立,“天涯海角”只是保护性地向游人开放,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20年后的今天,三亚拥有旅游景区(点)23处,其中南山、大小洞天获国家5A级景区,天涯海角、亚龙湾、蜈支洲岛获国家4A级景区。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度假酒店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20年间,三亚拥有旅游酒店171家,五星级和按五星级标准建造的有17家,成为全国高星级酒店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希尔顿、凯宾斯基、埃德瑞、万豪等一批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陆续入驻三亚,使三亚成为跨国公司和管理集团的小“联合国”,从整体上提升了三亚国际旅游份额和市场竞争力。 亿改造城市景观 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后几年,刚起步的三亚城市建设就亲历和见证了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惨淡,总建筑面积达130万平方米的120幢烂尾楼曾是这座城市心头最深的伤痛。 从2000年开始,三亚市政府采取“以拆促建,拆建结合”的举措处置停缓建工程。大东海“炸楼”一时成为轰动全国的消息。 2003年,旧城改造战役打响。三亚先后投入约亿元进行“两河三岸”景观建设,改造东西两河三路及泊岸景观建设工程、东西河两座景观步行桥工程和临春桥等3座旧桥改造装饰工程。新建了45处街头游园绿地, “山、海、河、城”相互交融,尽显热带滨海城市景观特色。 财政收入增长122倍 三亚1987年全市生产总值14756万元,农业总产值13779万元,全市25万农业人口尚有一半未脱贫。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来,2007年,三亚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比1987年增长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亿元,比1987年增长倍,年均增长 。 2007年,三亚市旅游酒店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万人次,是1987年的倍;接待境外过夜游客万人次,是1987年的倍。200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60%以上。旅游业成为三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三亚逐步向中国首选、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迈进。 三亚成功地举办了第53届、54届、55届世界小姐总决赛,以及新丝路模特大赛等享誉国际的大型活动。 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表示,三亚市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道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 商业模式 的不断创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也越来越热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连锁经营模式的发展,行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高等职业 教育 承担起了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缓解社会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渴求,探索其人才培养体系就成了该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在逻辑,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 方法 与模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出现得相对较晚,1999年才被教育部正式添加到高职专业目录里。专业设置较晚并不代表连锁经营这种现代商业模式的发展滞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发展,连锁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据统计,我国“十五”期间全国连锁企业的门店数量就高达十万多家,营业额达到7000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国百强连锁企业店铺增长率平均高达51%。“十二五”期间,中国整体经济环境进一步繁荣,连锁经营企业再一次迎来了发展机遇。根据《2011—2015年中国连锁经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 报告 》显示,到2010年底百强连锁企业门店数量就已经达到15万多个,销售额增长至万亿元。从另一个角度看,连锁企业如此迅猛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数量巨大的就业岗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已经出现稀缺态势。正因为如此,本着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探索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就势在必行了。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企业连锁经营商业模式起源于美国,这种经营理念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后来风靡全球,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谓连锁经营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多个区域里,以统一的名称,统一的标志,统一的管理方法,统一的服务程序等进行商业运营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突出了品牌效应,因此而获得了营销上的优势,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高职类专业的特点源于行业本身的特点,换而言之,现代连锁经营模式有什么样的特性,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此专业就必须依据这种特性展开教学和实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能胜任连锁经营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连锁经营企业的运营主要分为三大板块——连锁企业总部的运营管理,连锁企业门店的运营管理,连锁企业的商品物流管理。这三大板块又分别在内部组织系统,信息技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统筹规划系统等四大管理框架下完成连锁经营。正因为有了上述连锁经营行业的特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也因此而彰显出来。高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清晰明了了:培养具备一定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理论,适应连锁零售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掌握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能从事门店开发,胜任商品采购、品类管理、物流配送、卖场设计、商品促销等连锁经营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在逻辑 高职教育体系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本着属于它的规律进行。高职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发展地方区域经济为思路,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原则而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群。设置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我们需要理清一条逻辑线路:所设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什么?→在此方向上有哪些岗位群?→每一个岗位群里又有哪些具体的岗位?→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胜任每一个具体的岗位需要哪些专业能力?→每一种专业能力需要哪些课程来支撑?如果我们能回答这条逻辑线路上的每一个问题,那么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就呼之欲出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我们本着上面的逻辑线路依次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连锁企业一线服务与管理工作。在此方向上有四个岗位群,连锁总部管理岗位群,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岗位群,物流管理岗位群,配送管理岗位群。在这四个岗位群里,有初始岗位9个,例如市场调研员、收银员、理货员、质量管理专员,物流专员等等。有可发展岗位8个,例如连锁门店店长、物流配送主管,品类主管等等。还有相关岗位11个,例如行政管理, 市场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等等。每一个岗位都它的工作任务,例如市场调研岗,其工作任务就是信息收集、问卷调查、问题研究以及组织项目调查活动的各类协调工作。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要完成此项任务,工作人员就必须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问卷调查的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些能力从何而来呢,就需要课程来支持。要构建这些能力就必须开设《 市场调查 与预测》、《市场营销学基础》、《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按照这样的思路与方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就建立起来了。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框架 根据企业连锁经营就业方向和相关岗位要求,从事连锁经营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门店开发与运营能力,经营策划与设计能力,商务洽谈与沟通能力,商品物流与管理能力。在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中有三种能力是连锁经营管理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它们是门店开发与设计能力,商品采购与管理能力,门店运用与管理能力。在学科领域里,专业核心能力往往是此专业区别于彼专业的差别与特点,也是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依据。要具备门店开发与设计能力,在课程上就需要有《经济学基础》、《市场调查与预测》、《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等课程来支持。要具备商品采购与管理能力,在课程上就需要有《商品学基础》、《物流基础》、《品类管理与实务》等课程来支持。要具备门店运营与管理能力,在课程上就需要有《消费者心理学》、《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会计基础》、《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来支持。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绝非几门专业核心课的教授就能让学生达到的,换而言之,核心能力除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支撑以外还要有 其它 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来夯实基底,才能真正打造出该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打造需要有三个层次的目标来完成,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知识目标层面,要懂得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物流基础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对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政策与法规。要理解消费者心理与消费购买决策的过程。懂得商品学的基础知识,熟悉商品采购过程。掌握理货员、收银员、店长等岗位的职责。在能力目标层面,要有清晰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有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有问卷调查和市场开拓能力,有商品采购和物流配送的能力,有理货、收银、盘点的能力,有卖场设计能力,有处理顾客投诉及危机公关能力,有人力协调,员工管理能力。在素养目标层面,要具有一定的中国人文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热爱自己的事业,遵守行业规范,能积极工作,乐观向上。 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定位的本身就注定高职教育是重实践教学的。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以双证融通的方式进行考核。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课堂讲授专业理论,然后通过校内实训室进行相关专业能力的模拟实训。所谓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指学院努力开拓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与学院的合作让学生到真实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中锻炼,以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谓双证融通的考核方式,是指学生要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后获得毕业证书,通过校内外实训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正式毕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的根源是行业的变化以及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提升,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是一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研究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轶宏,阎惠全,王晓娟.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QSQ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1(2). [2]孔美多.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3]黄蕾.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 企业管理 与科技,2012(1). [4]晋淑惠,王化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10). [5]高皖秋.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J].学理论,2013(35).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二:《浅谈人才培养下连锁经营管理》 摘要:综上所述,“订单式”培养模式,既符合教育部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也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深化。 关键词:人才培养;连锁经营管理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成素质较高的1+N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 第一,对于青年教师,明确“高职教育不是学科本位而是能力本位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坚持对新分配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取得相关企业工作 经验 后方可执教的原则。 第二,通过选拔方式确定骨干教师,并轮流选派到国内外同类院校考察学习、参与完成课题及企业应用性服务项目;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主持或参加专业应用性项目研究,使其通过在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 第三,坚持发展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是非常重要的队伍,是学校和社会联系的桥梁,是进行产学研结合的纽带,也是学院未来新专业的增长点。 二、“产学结合、双线并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自2008年以来,学院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先后与多家连锁企业进行合作,开展联合培养,校企共建世纪联华、苏宁电器等多个“订单班”。经过多年的调研论证及运行,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要求,结合商业零售业季节周期性特点,正式构建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订单班管理机制已非常全面,但在管理效率上还有一些提升空间。具体如下: 第一,企业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实际的校企合作中,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的“订单”培养倾向于“技术型”而非“经营管理型”。因此,合作企业也有责任参与制定学生的培养定位,共同制定注重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方式。 第二,企业学校共同提升“订单班”学生管理效率。在“订单班”运行过程中,应配置指导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并采用“半脱产”方式,结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状,在院系的具体指导和支持下,十分顺利。由于“订单班”所必需的稳定性,“订单”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十分辛苦的,相对于普通毕业班的辅导工作多出近1倍的工作量。为班主任配置一定比例的绩效奖励,可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降低风险,促进“订单”培养的发展完善。 第三,坚持促成学生轮岗学习实践。“订单班”运行过程中,学生轮岗学习实践对维持实习稳定及与企业进行长久合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学生轮岗学习不宜协调。对企业而言,学生往往安置在多个门店,比较分散,全体轮岗学习操作难度很大,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现实。对学院而言,学生的工作表现也要防止学生“走马观花,混实习”。不过,给表现优秀的实习生更多的发展机会,是学校和企业都关心的问题。通过与企业多次研讨,与企业共同为学生制订了《轮岗学习办法》并在今后的合作中积极兑现轮岗承诺。尽管如此,在诸多客观因素面前,轮岗实习的推动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综上所述,“订单式”培养模式,既符合教育部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也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深化。 参考文献 1、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新思路王晓兰;中国成人教育2008-08-30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和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探讨岑丽阳;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08-20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三:《浅谈连锁超市经营管理策略》 摘要:当前中国零售业已呈强劲的扩张趋势,在国外超市巨头纷纷登陆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差异化策略、细分化策略、信息化策略来综合提高我国连锁超市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连锁超市经营管理差异化策略细分化策略信息化策略 近代连锁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中国以来,与超级市场的业态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目前我国连锁超市主要表现出的经营规模普遍偏小、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业态优势不明显等一系列竞争实力不强的现状极不适应。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增强连锁超市市场竞争力。 一、差异化策略 连锁超市通过差异化策略,来塑造与众不同的特色企业形象。具有鲜明个性的差异化可以通过三点:一是通过 企业 文化 、企业服务等形成企业品牌优势。1.服务个性化:例如河南许昌的胖东来连锁超市通过免费停车,免费市内电话,免费修裤边,免费擦鞋等一系列促销服务来全面提高顾客满意度。2.经销产品的差异化:即在新产品采购与开发上满足顾客的差异需求。3.定牌产品的差异化:例如相同的品牌有不同的样式、价位,可选择较低价的,让顾客觉得这个超市的产品就是便宜从而增加顾客回头率。二是及早抢占有利的地形,店址优势往往具有垄断性,并在长期内难以被突破。较早确定在老百姓心中核心商圈地位。三是寻求业态形式上的差异,采取多种业态经营的方式,如网上订货与送货相结合的服务方式。 二、细分化策略 由于超市具有百货店规模大、品种多和连锁店毛利低、周转快的特点,经营者必须在把握超市经营的具体环境及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细分,对连锁超市进行科学定位,这是成功经营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1.综合化发展同时进行区域定位、品类定位 区域定位是以空间为基础的最传统的定位方式,主要是从地理意义上确定目标市场即明确商圈的范围及商圈内顾客的类型、消费特征、购买期望等,并据此安排店铺的布局规模定位。选择不同的区域定位,目标市场不同进行营销活动也应采取不同的定位方式。 品类定位可分为迎头定位和避强定位,首位迎头定位通常适合市场挑战者,这是一种与竞争者针锋相对的定位方式。而避强定位是一种避开强劲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方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分析寻找未被重视或未被控制的市场。 2.专业化发展同步展开连锁超市经营定位战略 (1)消费者定位战略。所谓目标市场定位战略,是指根据超市所在地域即商圈内的顾客的类型及消费需求、购买行为特点,结合超市自身特点,确定超市的服务对象。从超市的基本社会经济功能来看,超市最为基本的目标市场是商圈内的家庭主妇。据调查2012年很多奢饰品及日化品的消费者为男性。随着超市经营品种的增加,经营规模的扩大,超市的服务对象往往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2)商品定位战略。连锁超市是以经营食品为主的零售店,经营的商品多为日常必需的便利品和非耐用消费品。从经营品种上看,超市的经营品种应当十分齐全,能够满足附近居民80%-90%的日常需求,以满足其一次购齐和挑选的要求。 (3)价格定位战略。价格低廉是超市经营定位战略的一个基本方面。低廉的商品价格不仅对中低收入阶层有吸引力,对高收入阶层同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超市独特的管理方式、销售方式,又为实行低价策略提供了可行性。 (4)服务定位战略。超市服务定位的核心是顾客在自选的原则下,超市的服务定位可以有自身的特色,根据顾客的需要开发和推出若干服务项目,如采取全天候24小时营业、提供商品信息、开展生活咨询等等。 (5)促销定位战略。连锁超市的促销定位战略的基本战略意图是,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促销活动,刺激和诱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促进商品销售,提高超市的经营业绩。超市可以采取的促销战略主要有:会员制促梢、折扣促销、特价促销、 广告 促销、有奖促梢、卖场促销、服务促销等。 三、信息化策略 1.电子信息化技术为连锁超市提供了信息管理的先进手段 随着连锁超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加,企业越来越需要电子信息化整体的运营管理。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与网络相结合,可以使连锁超市在经营中生成信息、保证原始数据完整、准确地采集、传递、实时处理和反馈,极大的提高连锁超市的经营效率。电子信息化技术及超市整体信息化系统对提升连锁超市的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在于:一是最大限度地解决大规模经营带来的信息不畅;二是可以全面监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三是优化商品经营结构;四是缩短顾客结算时间;五是降低人工成本。 2.实体超市与网上超市相结合,发挥促销优势 现在连锁超市与网络结合成为大趋势,电话购物、网上购物已成为年轻人购物的首选,又为连锁超市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利于整合多种促销手段,效果好且成本相对较低。实体超市与网上超市相结合,与实体超市有所不同的是连锁超市还需要组织建立网络销售平台、配送中心、网络配送站。超市建立的网络平台主要负责销售,配送中心主要是完成货物的采购、配送任务。网络配送站一边接受配送中心来货一边向消费者配送商品,与消费者直接见面,具有配送、宣传、咨询、和收集客户信息的作用。实体连锁超市经常都是区域化的客户、物流相结合,客户 爱好 易于把握、短距离物流降低进货和销售成本,成本下降从而零售价格比较低。目前很多网络平台如淘宝网、京东商城等购物网,整个消费过程方便,售后服务较好,这将会为实体超市带来很大的竞争力。 在以上策略综合使用的同时,为了增加竞争力,我国连锁超市还应该严格建立区域化和低成本优势,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服务品牌企业。 参考文献: [1] 李丹.我国超市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学位论文,2003年4月 [2] 陈凌.我国未来超市发展之初探[J].中国商贸,2009(5):29-30 [3] 毛鹏举.网上超市的区域化战略评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4,64-67 猜你喜欢: 1. 连锁经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2. 连锁经营管理学习心得 3. 浅谈企业经营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4. 连锁经营管理心得体会 5. 餐饮业经营管理论文
便利店是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零售业态, 市场营销 策略是便利店企业特别重要的一种营销方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便利店市场营销策略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便利店市场营销策略论文篇1:《浅谈便利店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便利店是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零售业态,在我国市场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为我国中小零售商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笔者认为,要经营好便利店,市场营销策略非常关键,必须针对便利店的特点及目标顾客群制定适当的产品策略、分销 渠道 策略、价格策略。 关键词:便利店营销策略 便利店通常指营业面积在50~150平方米左右,经营品种在2000种左右,靠近居民区,营业时间为15个小时以上甚至24小时的经营模式。便利店一般全年不休息,并且开店地点灵活,主要填补消费空隙,销售的商品主要以顾客日常的必需品为主。 便利店能够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的原因是:随着 文化 水平的提高和收入水平的增长,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日常消费品已集中在食品和部分非食品项目;由于门店的面积小、品种少、商品陈列有序、位置明显,顾客的购物时间及交易过程迅速,能解决生活急需;由于门店位置便利,顾客购物方便。 要经营好便利店,市场营销策略非常关键,必须针对便利店的特点及目标顾客群,制定适当的产品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价格策略。 便利店的产品策略 商品的选择和陈列是一门学问,如果做得好会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并有极佳的促销作用。在产品策略方面,便利店的经营者应注意以下问题: 提高门店的商品陈列利用率 目前,有些便利店门店商品数量和陈列空间的利用率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对其产品销售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便利店一般是在城市的繁华地段,面积也通常在100平米以内,所以不能浪费门店的陈列空间。在商品的陈列方面,有些便利店存在某些商品的陈列面积过大的现象,有不少商品在3个排面以上,这样的陈列为门店的商品品种单调创造了借口,从而致使原本应当有1200种商品左右的门店,可能只有500多种的商品上架,其结果显然是不足以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 正确进行商品类型的选择 便利店的主打商品应在速冻食品、饮料及日常用品上,这些商品不求多、全,而应求精,即选择畅销的、质量高的、价格又适中的产品上架。在便利店中应避免出现整扎销售或者大包装的产品,既然便利店的定位是为应急的需求,量贩包装的商品是不属于便利店的销售范围,便利店销售商品的选择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因为销售大包装商品,便利店的价格必然要高于大型综合性超市的价格,这种“鸡蛋碰石头,扬短避长”的行为将会导致顾客对便利店产生价格高、购物上当的心理。量贩商品陈列在便利店的货架上不仅不能获得良好的销售,还会浪费门店的有效陈列面,进而影响到门店的正常经营业绩及形象。所以,便利店所选择的商品类型应为品牌质量有保证、畅销的大众化商品。 避免货架存在大面积空位 货架大面积空位是门店的暂时性缺货或者其他问题,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的结果无非是:配送中心配送货物不及时,采购部商品采购的品种不足,理货人员补货不及时。这三种问题造成的这一后果必然影响门店销售和形象。一个货架空空的门店对于顾客的影响是什么?不仅仅是顾客此次购物无功而返,还可能使企业损失一批固定客户。 便利店的分销渠道策略 一间普通的连锁店一般只有100-200平方米大小,却要提供2000-3000种食品,不同的食品有可能来自不同的供应商,运送渠道和保存方式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每一种食品又不能短缺或过剩,而且还要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随时调整货物品种,顾客的种种要求给连锁店的物流配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便利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送系统的成功。 一家成功的便利店背后一定有一个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世界著名的便利店“7-11”配送系统,采用的就是在特定区域高密度集中开店的策略,在物流管理上也多采用集中的物流配送方案,这一方案每年大概能为“7-11”节约相当于商品原价10%的费用。 吸取“7-11”的 经验 ,再根据我国便利店的实际情况,在渠道方面应进行改革的营销策略是: 建立网络配送系统,统一配送 鉴于目前国内便利店多数已有配送中心这一事实,现在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提高配送中心的工作效率,尽量采取在特定区域高密度集中开店的策略。要充分发挥自设配送中心的优势,建立电脑网络配送系统,统一集货、统一配送,特别要发挥配送中心分别与供应商及各家店铺相连的电脑网络作用。为了保证不断货,配送中心一般应根据以往的经验保留3天左右的库存。同时,中心的电脑系统每天都会定期收到各个店铺发来的库存 报告 和要货报告,配送中心把这些报告集中分析,最后形成一张张向不同供应商发出的定单,由电脑网络传给供应商,而供应商则会在预定时间之内向中心派送货物。配送中心在收到所有货物后,对各个店铺所需要的货物分别打包,等待发送。 提高商品周转率,减少库存 由于门店面积小,又因地理位置多处于繁华地段,高额的房租不允许门店有大量的库存。货架商品的库存量应严格控制在最大库存量以内,这就要求配送中心将配送商品配准、配全,从而保证便利店的商品常进、常新,以减少库存,提高商品的周转率。为了完成门店商品的快速周转,对于配送商品的时效,包装应当仔细检查,以减少不必要的库存。通常将商品的库存定为3天左右,而对于像冰激凌、速冻食品类商品,供应商一天分早中晚3次直接送货到各个门店。 便利店的价格策略 便利店24小时全天候营业,作为都市人生活中一种难得的购物场所,不仅稀缺,而且还要负担24小时不间断的人力费用、营业费用以至于照明费、空调费等。如果要求企业提供的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既便利,价格又便宜,对商家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企业的利润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便利店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实现“否定低价、便利制胜”。 便利店在制定价格策略时,一方面,要尽量降低成本,以适合消费群体急需的品种大量采购,争取较低价格销售;另一方面,便利店的定价不能盲目追求低价,更不可与大型超市竞价,便利店的商品价格比大型超市高一些是正常现象,因为其吸引顾客的不是价格而是可以应急的服务。 除此之外,国内便利店营销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促销。与其他大型超市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相比,很少见到便利店的促销活动。促销是市场营销组合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质是卖方与买方之间的信息沟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促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极为重要的作用,促销方式和手段主要包括人员推销、 广告 、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四个方面,作为零售业态比较适合的就是后三种。本文建议便利店在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后,在平时将商品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多与消费者沟通,利用促销的手段树立自己的形象。 目前,我国拥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约200余座,按平均每3000人开一家便利店计算,每100万人口城市开设便利店至少300家,而200余座城市容纳便利店的数量可达6万余家,这一数额相当庞大。因此,只要掌握便利店的营销策略,其发展空间才会巨大。 参考文献: 1.刘华.24小时便利,中小超市能做吗.销售与市场, 2.肖瑞海.“7-11”,以小见大的典范.中国营销传播网, 3.刘登义.传统便利店的生存之道.中国营销传播网, 4.胡音.沃尔玛选址分析.中国商贸, 5.张庚淼.市场营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便利店市场营销策略论文篇2:《平安银行东逸社区金融便利店 营销策划 》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社区金融是指依托于银行有形或无形网点,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通过各种资源整合,向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活动,具有多元化、层次化的特点。随着居民与所住社区的关系日益密切,社区金融将成为未来金融服务的主要方式。而社区金融是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新制高点,将会成为商业银行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研究意义 经济意义:有利于将平安银行的品牌植入到业主心中,对平安银行及其综合金融有所了解,并留下良好印象;成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吸收优质存款、提高利润的新发展极。社会意义:有利于银行自身利润的增长和发展,还贴近了社区,密切了客户关系,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方便,提升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二、国内外文献简述 美国的金融营销模式强调满足整个市场的需要,金融机构采取混业经营、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服务方式,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根据顾客需求进行多样化、全面地配套;我国的社区金融是个人金融业务的新发展方向,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繁荣,它将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方式。依托社区,深入居民发展金融服务。 三、策划项目简介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银行,是一家由中国平安 保险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国大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12年1月,正式合并深圳发展银行,组建新的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社区金融便利店,是综合金融和科技智能元素的,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金融产品和非金融服务的社区金融服务站。金融便利店同时提供金融与非金融服务,透过衣食住行的便利,拉动人流及入店率。综合金融有保险销售、住房网、二手车网业务和提供“速递易“服务引入快递智能收发柜,结合我行借记卡,将小区网购及快递包括取件服务与社区金融便利店捆绑、提供奢侈品代购等第三方服务。 四、市场机会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人口环境 (1)广州常住人口:广州人口环境特殊,人口增长超过65%是外来务工人员迁入。目前广州常住人口1059万,其中户籍人口万,登记的流动人口万,实际人口超过1400万. (2)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人。 (3)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4)人口区域分布:全市常住人口中,中心城区为万人,占,新城区为万人,占,县级市为万人,占。 2.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状况:一是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转型提质成效明显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2013年广州市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比上年增长,增速较上年提高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势稳定,奠定了总体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 (2)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构建多点支撑格局。2013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GDP快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其中金融、交通运输、旅游保持较快增长。民间金融街进驻机构102家,国际金融城启动建设,金融业发展成效明显。 (二)微观环境分析 1.竞争者分析 零售业务这一块做得比较好的两家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业内名列前茅,曾被欧洲货币评为中国区最佳私人银行,理财、信用卡等方面也做得不错。而光大银行则是理财业务位居同业前列,在理财领域创下了多个第一,但与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样,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也存在网点少、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不及五大国有银行高等劣势。 2.消费者分析 据问卷调查分析,参与问卷调查的居民中,持有五大国有银行的账户最多,其次是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而对于各银行开展的一系列客户回馈活动,最多人选择油米食品,其次是购物礼券,第三是旅游礼券和洗车卡;对于若银行组织活动,最多人选择参加亲子活动,其次是短途旅游,第三是中医养生和投资分析。 分析 平安银行社区金融便利店的优势:(1)平安银行有平安集团的保险、银行、投资的综合金融平台优势,可专门为居民定制几套投资、养老的高收益、全面的综合金融方案,特别是高档小区一般是四到五人的三代家庭,三大金融系统可以更吸引老人及家庭。(2)平安银行可利用平安集团保险客户广的优势,透过保险品牌效应吸引客户,并通过社区银行进行保险服务,增强客户满意度。 便利店市场营销策略论文篇3:《浅谈便利店营销策略》 一、保定杰出便利店概况 保定杰出便利店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来自于社区内的夫妻店,这种夫妻店的模式与便利店相似,俗称杂货铺。这些店铺基本上与杰出便利店都是毗邻而设,并且他们经营的商品几乎没有太大的差距,对于社区的消费者,他有一部分固定的人群,因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对于一些同质性的商品他们都喜欢选择固定的地点去购买,对于杰出存在很大的竞争威胁。 二、保定杰出便利店营销策略分析 (一)产品策略。首先是商品的选择上,杰出注重了顾客的临时性消费,采用全面多元化的策略,在产品的种类上涵盖了所有社区消费中可能购买的产品。杰出便利店产品的优势在于商品的种类越多,越能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较之社区中的夫妻店增加了许多便民服务,这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而且获得了消费者对杰出便利店的好评;其不足在于,商品的种类过于繁多,所以对于理货方面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这就增加了人员的配置。门店的面积比较小,商品越多,所需的空间越大,所以造成空间的拥挤。 (二)价格策略。在定价方面,由于面向的主要是社区的消费者,他们对于日常消费品的价格都比较熟悉,所以对于价格上下波动的幅度比较敏感。店内的日常消费品,流动速度较快的商品一般与市价持平,而一些周期性消费品比如粮油、调料等,都会比市价高出一到两元。因为对于这些商品而言,在社区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家中来客人或者临时缺少的急需商品,他们不会选择到较远的超市去购买,对于商品的需求程度使得他们能够接受高价商品。在便利店自制的商品方面,在遵循市价的基础上都会适当的加价在几毛钱,这是对于人员使用方面的一种分摊。由于杰出便利店在2012年后增加了24小时服务,所以在人员的投入上增加了许多,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所以在商品的价格上有所提高。但在价格方面,杰出也有自己的定价原则,区别于其他地区知名的或者本土的便利店,价格高出的部分特别小,基本贴近市价。 (三)渠道策略。杰出便利店的经营模式为加盟连锁,由保定新杰出集团统一选址设立门店,并且统一进行人员的配备,在商品的供应和配送方面主要是两种渠道,大多数的商品是由集团统一配送,集团有一个统一的配送中心和商品的仓库,每个门店的店长定期向集团汇报货品的供应情况,列出所需商品的明细上报集团,集团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商品的供给;同时,也有一些是厂家直接配送的商品,厂家会对店内的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当商品短缺时会及时供货。在提供的其他便民服务上,主要是通过与其他的商家进行合作,成为其代理,比如水电费的缴纳,与联通集团的合作使其成为一个缴费的代理点,与青旅的合作中共同推出天津欢乐谷一日游等等一系列的服务。 (四)促销策略。一般的促销活动都是根据厂家的促销活动开展的,供货商的厂家有什么样的活动,店内就会有什么样的活动。一般厂家都会在节假日推出促销活动,大多数的活动商品以奶类商品居多,活动的方式一般为商品的降价,还有捆绑销售等。杰出并没有自己的促销活动。所以,杰出便利店的促销活动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促销的产品类型也比较少。也没有自己的商品进行促销,这样在节假日时与超市的大型促销相比就显得有些无力,这样就会损失掉一部分消费者。 (五)选址策略。保定杰出便利店采用的经营模式为加盟连锁,所以在选址上是杰出集团统一进行地址的选取,针对于保定经济现状的分析,地址的选取基本上是在社区的大门入口处建立,而不是建立在社区里,这样既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便利需求,又能够建立自己的品牌意识,让更多的大众认识,同时也为街道上临时需要的顾客提供服务。在选址上,杰出遵循了保定经济的发展状况,这样的选址策略也是比较好的。抢占了先机,对于日后其他便利店的进驻也设置了壁垒。 三、保定杰出便利店营销策略建议 (一)优化产品组合。杰出便利店的面积一般都不到200平方米,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要慎重选择店内销售的商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销售的商品也要为盈利的目的服务。像烟酒茶糖、粮油蛋奶、零食、餐点都是社区生活中消费频率较大的,这些商品的供应也是必需的,但诸如拖鞋、扫把等这些商品的流动性是比较小的,消费者的第一选择也不会是在便利店中消费,这种商品一般都会在大型超市中购买,可选性比较大。所以,对于这一类商品我们就可以不供应,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店内的空间,还能多增加几个品牌,让消费者有更大的可选空间,满足消费者个性消费的需求。 (二)调整店内陈列。本土的便利店不仅要凸显本地的特色,对于店内的设计也要凸显杰出自己的品位,要着力打造属于杰出便利店独特的风格,这样才能被更多的消费者记住并且认可,对于店内的商品陈列,不仅是一种门面,而且也是营造消费环境的一种手段,商品的陈列对于销售商品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所以,店内的陈列要打破对超市的效仿,要以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收银台旁边可以摆放一些口香糖等临时消费品。社区居民一般对便利店比较熟悉,所以粮油蛋奶等商品要摆放在最里面,过道一定要清理障碍,不能有任何商品的存放。针对于杰出便利店由于门店空间的限制,可以将四周货架的高度加高,将一些流动性较低的产品摆放在高处。 (三)增加便民服务,拓宽合作渠道。目前,保定杰出便利店的便民服务项目不够多样化,要增加一些服务社区的便民服务,比如复印传真、收发邮件、火车票机票的待售等。在居民的社区生活中,对于瓜果蔬菜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一些上班族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到较远的超市或者菜市场购买,可以再适量的增加水果蔬菜的供应(前提是要保证这些水果和蔬菜是当下应季的且销量稳定的)。这些便民服务不需要每个社区的门店均有设立,在便民服务开始之前可以在社区中进行调研,针对性地对于社区居民的需求设立相应的服务项目。 (四)多种促销手段。接触便利店的促销手段比较单一,要提高销售额就必须采用多种促销手段。店外LED屏的广告要及时更新并且使促销活动比较醒目,人员的促销也是必要的,定期在门店门口开展促销活动,招募临时促销员在店外以叫卖的方式吸引顾客,不仅是对于当下商品的促销,对于本店来说也是一种宣传的手段。为了争取顾客每天都能够到店内消费,可以推出每天的特价商品,比如特价的食品和特价的牛奶等。会员制也是对于消费者的一种吸引,可以将店内的商品设置会员价,这样不仅能够使社区的居民享受优惠,而且能够对店内的顾客培养一种忠诚度。 四、结论 便利店的发展呈现的是一个上升趋势,在保定市场上便利店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要在这个市场上使便利店的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零售业态,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在营销策略上引进吸收再创新。目前,杰出便利店在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物流配送各方面都需进一步改进,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要增加自己的特色,保定是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对于本土的产品也存在着一种依附性,所以主打保定特色可以增加他的竞争力。基于本土便利店的营销策略,最主要的就是发展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发展,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本土便利店的发展前景是比较可观的,不能追求一下子就能有所超越,首先要在自己的领域上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方案,这样才能在日后与成熟的便利店的知名品牌竞争,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1. 便利店营销策划方案范文 2. 便利店营销方案 3. 便利店的经营模式是怎样的 4. 晨光文具营销策划方案
高校超市经营管理理由及策略论文
引导语: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管理与价值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小组长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下面由我与您一起分享一篇高校超市经营管理理由及策略论文,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逐步迎来了一个新浪潮,因此加强高校的后勤管理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超市经营管理作为后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理由。本文就我国当前高等院校在超市经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理由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具体就各项理由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高等院校;超市经营管理;理由分析;策略研究
一、我国高校超市经营管理特点
高校超市与一般超市的显著差别就是其选址一般为各大高等院校内,其主要客户为校园内的广大学生和教师,其规模特点一般为较小的便捷式零售商店。所以在高校超市的经营过程中一般存在着以下几种特点:
(一)经营内容单一
由于高校超市的主要客户群体为广大在校大学生,而大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主要的消费需求一般都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和单一性,主要为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日用品和休闲零食等和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化体育用品。因此就决定了高校超市在经营过程中对于商品内容的选择主要也集中在这几类商品中。并且,这几类商品在不同时间段的消费情况也不尽相同。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消费需求为食品,而在开学和节假日时最主要的消费需求为生活日用品,在考试相对集中的时间段最主要的消费需求则为文化用品。
(二)经营时间集中
由于高校超市的建址在校园内,而高校的休息时间一般都为平常的午休时间、晚饭时间和晚自习下课后,这些时间段内学生们的消费需求都非常大,这也就决定了高校超市的经营高峰一般都集中在这几个时间段。而在寒假暑假等时间较长的假期当中,高校超市基本上也缩短了营业时间,有的甚至直接停业。而在节假日后的开学日前后,一般也是消费者的采购高峰期,这一时段高校超市的营业时间会适当地延长。
(三)经营品种多样
经营品种的多样性主要是由学生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一是是由于近些年我国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般消费者在商品的选择上本身就趋于多样化。二是大学这一时间段的学生自身的特点。由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在个性、价值追求、需求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对于同属于一类商品的不同品种、不同品牌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高校超市在产品品种上也需要追求多样化。
二、当前高校超市经营管理中的主要理由
(一)超市经营管理人才质量不足
由于高校超市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属于后勤管理的一部分,所以在实际的超市经营当中许多管理人员都是学校教职工,这一类管理人员不仅缺乏专业的超市管理能力,同时也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其次超市管理层面的对于经营人才方面的思想认识不足,由于高校超市较其他超市类型而言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小,所以许多管理人员没有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列入超市发展战略上来;然后就是超市经营管理人员的聘用上出现理由,许多不具备专业素质和技能的人员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的方式进入到超市管理层面中,导致整体管理能力的低下;还有就是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难以最大程度地调动超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后就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体系,导致许多高校超市的管理结构松散和人才的流失。
(二)超市经营理念和服务定位不正确
高校超市与其他超市类型最大的`不同就是服务定位和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其他类型的超市主要的目的是追求盈利和利润的最大化,而高校超市最主要的价值是体现在服务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而在实际的超市经营管理工作中许多管理人员却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由于高校校园中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导致校园内在零售业上的市场竞争不足,从而为高校超市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十分宽松的环境。同时,高校超市常常会出现商品物价高、质量差和安全隐患严重等情况。
(三)超市经营标准化程度不高
目前的许多高校超市虽然名为超市,但实际上无论是规模还是经营模式上都只能算是小型零售商店。因此缺乏大型连锁超市在经管过程中所赖以存活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经营模式。在进货上,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供应链,导致了进货成本和库存成本高,还时常会出现货物供应不足和假货的出现。在营销过程中,没有做好广告和公共关系管理,导致顾客资源的不断流失。在销售上,没有科学的商品类型布局和价格管理体系,导致各种商品混乱摆放和价格标价不能及时更新,为顾客的购物过程造成阻碍。在商品结算过程中,没有现代化的商品结算和管理系统,单纯的以现金进行结算,浪费了消费者的时间。在售后管理中,由于没有购物发票和凭证等,给学生的维权活动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超市安全管理质量不足
首先,由于高校超市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大,而超市商品的价值量也高,同时校园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动性强,所以很容易出现偷盗现象。其次,校园超市的大部分商品都是生活日用品和食品,商品摆放集中,所以很容易出现食品腐烂变质和日用品燃烧等情况。再者,由于高校超市设立在校园内,基本不受工商管理部门、消防部门和公安机关的管理,导致一部分超市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松懈。在实际当中的表现就是许多校园超市的消防工具不足,常常出现质量不合格或过期食品,在治安上过度依赖校园警卫。这样的情况不仅容易对超市的财物造成损失,产生的火灾和食品安全理由,同时会极大地影响到广大在校大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旦出现理由后对于学生们的日常消费活动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五)学校后勤支持力度不足
学校后勤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础建设力度不足,由于许多高等院校在校园规划的整体规划上没有重视校园超市的巨大作用,从而导致校园超市的建筑规模太小,因此在商品的种类和数量的提高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二是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由于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服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校园超市在经营过程中难以获得学校的有效的资金支持,从而导致许多校园超市无论在超市基础设备的购置还是供应渠道的拓展上都受到了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都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三是市场注入活力不足,由于许多高校在校内超市的开设上有着极高的要去,甚至一部分学校不允许校外人员在校内开设超市,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对于超市管理的绝对权力,但也导致了一部分超市管理人员在经营过程中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甚至运用校内垄断的权力抬高商品物价,给学生们的学习生活造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