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新时代小学家校共育研究论文

新时代小学家校共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新时代小学家校共育研究论文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 关键词:家庭 教育 小学生 健康成长 二、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是并行的, 但不少家长缺少正确的教育思想和 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没有协调在一个基点上,不能形成全 力,有的甚至互相抵触、互相抵消,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作用。当前家庭 教育中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很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 因此教师们常 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 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基于以上两种家庭教育的现状出现了如下家庭教育问题: (一)家长对子女的期 望值过高。“望子成龙”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有些家长 单凭个人的主观意志,想当然地过高地设计自己的孩子,并把这种愿望转化为一 种不可改变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为孩子安排了一条“成长”的道路,什 么都按既定的办,对孩子的意见听不进,对孩子的正当要求不予满足。这是违背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的。 (二)重智育轻德育。许多家长把功夫都下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有些家长 认为父母的任务只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眼睛只盯着分数,只要学习好, 其它都可以不计较, 忽视了子女思想品德的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忽视了儿童、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无视学习规律,一味增加家庭作业,把孩子缚在书本 和题海中,并规定不准看文艺小说,不准看电视,不准做家务劳动等。其结果是 孩子高分低能,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很差,性格孤僻,感情脆弱, 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三) 只重物质生活, 忽视精神生活。 许多家长较多地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 育子经济投入增加.超前消费,对孩子的吃、穿、玩不惜大量投资,过度关心、 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娇纵溺爱,有的家长热中于以物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 积极性。结果是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勤奋努力、自强自立、 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事业心、责任感等许多可贵的东西。 (四)有些家长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认真读 书、可自己却泡在麻将香烟美酒之中,虚度大好时光;要求孩子尊敬自己孝敬自 己,自己却不尊敬不孝敬老人;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张口骂娘,污 言秽语,等等。有的家庭打麻将、打扑克、喝酒成风。也有少数父母,夫妻关系 不好,整天吵架、分居、闹离婚,置子女于不顾。 (五)教育方法上,重打骂轻说理。有的家长开始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 教,任其自由发展。等到孩子在品德、学习上出了问题,则是态度粗暴.采取训 骂体罚手段或置之不理的态度。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佼 的事了,学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犯法就成。家长不能和学校密切配合.造成 许多教育误区,对孩子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 三、家庭教育的对策 学生的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紧密 配合。小学一至六年级是一个人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是培养一个人良 好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的开始。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 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三、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如何, 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 注重品德教育, 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这方面家长言传身教尤为重要,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影响和教育孩 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 松的家庭气氛中,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情趣。要让孩子爱学习、自觉学习。家庭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互补与延伸, 家长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 并严格检查, 保证质量,对孩子不懂的问题,要引导他自己思考、独立完成,提高孩子的独立 思考能力。校外,让孩子自主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增加个人魅力。 (三)要注重孩子的全面成长。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害怕 孩子吃苦,也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让他们做家务。实质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 康是有害的,要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必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不光是学习要努力,还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 力,而步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四)密切家校联系,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 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校联 系本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家长 "信任孩子","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包括点滴进步和失败,让 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差距,真 正使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 学生健康的成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 代教育的必然,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个性的形成也有差异。在成长过程 中要不断总结,因材施教,创造出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 认真面对、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学生个案分析 姓名:小汪 性别:男 年龄:8 岁 家庭:独生子女 一、学生情况: 该生在班级属于优等生。工作方面,他担任班级中队长,具有一定的领导班 级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能带领同学共同努力,做事能力强,辅助教师完成日常 的班级工作,是教师的得力助手。人际交往方面,他和班级同学都能友好相处, 无论午间还是下课,同学都喜欢围正在他身边,和他一起画画或者游戏,他是所 有同学崇拜的偶像。性格方面,他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爱说笑爱玩耍,善于表 现自己的优势。 学习方面, 语文数学成绩均在班级前列, 他学习主动、 乐于思考、 上课积极发言,而且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这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他的爸爸是小学校长,妈妈是中学教师,在进入小学前他已认识不少的汉字,并 且基本掌握了 1000 以内的加减法,平时回家还要完成课外的各种练习试卷,这 为他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作业和考试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不能静心认 真进行检查,所以总是犯小错误,导致作业质量不高和考试成绩不能如实反应他 的真实水平。 二、个案事例 1、学校进行跳大绳比赛,练习期间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于是他号召大家一 起努力,争夺第一。 2、中午写完作业或者困难班时间,不少同学会围在他的旁边看他画画或者 和他一起玩棋子。 学生在游戏时难免有些争执, 他能化解争执, 妥善地处理问题。 一次两个小组都想玩跳棋,但班级的两幅棋子都是缺的,于是他主动让出自己组 的棋子让另一组可以玩,自己跟组员去玩其他的棋子。 3、对班级学生做错事的惩罚是扣五角星。一次,他午间纪律不佳,写完作 业后没有按要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或画画,而是在班级中自由走动,和其他 同学交谈,于是我批评了他并扣除他一颗五角星,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哼,没关系,反正我五角星多,马上可以补回来的!” 4、每天中午,该生完成语文数学作业的速度肯定在班级前五名,一吃完饭 就心急着写作业,曾问他为什么这么急着写作业,他说:“我要跟人比赛的!” 但是从批改作业的情况看,作业质量不高,如语文作业中经常有字会写错、数学 作业经常计算错误或者误解题意。从考试情况看,语文单元测验他没有取得过班 级第一名的成绩,一次数学乘法口算练习他的正确率连 90%都没有到(从平时的 课堂教学看,班级中乘法口诀的背诵和十实际应用计算他是最为熟练的) 。 5、自己的事情当先,对于同学的询问他有些不耐烦。班级部分学生的对作 业又疑问时都会想到想去问他,但是他似乎不太愿意帮同学解决疑问,总说这个 去问学习委员。 按要求有一后进生要在他那里背诵乘法口诀, 当时他正在写作业, 就较不耐烦地说:“你回去背 20 遍再到我这里来!”一日中午让他发作业本, 他正在写作业,就说:“我在写作业,要跟人比赛,让其他人发。” 三、教育建议 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认真检查的好习惯。现在孩子正处于小学底段, 作业基本在学校完成,负担不大,但随着年级的增高,作业的量会逐渐增加,慢 慢地在孩子心里会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任务,不仅减淡该生的学习兴趣、扭曲学 习观,且他作业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会逐渐养成马虎粗心的不良习惯,这对他以 后的学习将造成很大影响。教师与家长应多教导、多督促,循循善诱,帮助他养 成认真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孩子端正对表扬和批评的态度。该生在班级中是优等生,而优等生 通常受到的表扬多批评少,由于他还处于小学低段,对于批评是可以接受的,甚 至可以忽视并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而到了高段,一般优等生对于批评通常会表 现出挫折感。从小引导该生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尤其重要,表扬了不要骄傲,批 评了不要气馁, 让他了解表扬和批评只是一种手段, 表扬是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 要继续保持,批评是因为做了不正确的事情,不是对个人的否定,不能忽视更不 能无所谓,要知错就改。 3、正确处理同学关系,避免骄傲情绪。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等级关系的概 念,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会逐渐意识到班级中的等级关系,最明显的是哪些是 优等生、哪些是后进生,于是划分朋友关系也基于这种按成绩区分的等级关系。 此时优等生会因自己的成绩优异,且常受到教师的表扬而使骄傲自满的心膨胀, 于是用有色眼睛看待中等生与后进生,甚至不太愿意与他们有过多的接触,这对 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不利影响。教师和家长对该生的教导应注重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避免骄傲情绪。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用发现 的眼光观察每个同学的闪光点并向他学习,热心、耐心地帮助学习或者生活上又 困难的同学。 4、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因为该生的家长也是教育界的工作者, 应非常了解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相信家长会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通过家校联 系本、现代通讯手段、家校互访等方式,使学校了解学生在家的方方面面,学校 让孩子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四、总结 以上就是我的个案分析,该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还是很不错的,相信在家庭 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该生一定会茁壮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结束语;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那么,孩子的成长,就根本不是只靠教学制度的约束、老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作为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也同样是不可忽略的要素

在当前教育行业中,电子白板几乎已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一个代名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国家现代化教学政策的推进,极大地推动了电子白板市场发展,因此市面上充斥了众多的电子白板,虽说电子白板具备了良好互动教学的应用,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性,但是长时间使用电子白板会引起眼睛的不适,原因之一就是面板的高亮度引发眼睛干涩从而引起不适感,那么如何在使用互动功能白板情况下又能解决眼疲劳呢?应对市场需求,哑光板由此问世,哑光板究竟有何优势?在微光量子哑光板中如何实现板书板与电子白板的二合一,为深入了解微量子哑光板的护眼教学新模式,日前,上海五指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吴经理给各位讲解了其中的原理:米黄色环保教学板板的问世源于当前市面中电子白板的高亮度对于学生视觉的影响,据程经理表示,如要深入了解米黄色环保教学板板,必须要涉入一个光量子概念,物体反射率越高,产生的光量子就越多,过长的光量子投射到人的视网膜上会导致眼镜疲惫,视力下降,而米黄色光谱在550-700纳米之间的波长范围不超过8%,色调过渡缓和,反射的光量子少,能使视觉疲劳减轻到最低程度,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视觉环境,这也就是所谓的微光量子。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的米黄色面板能够极大改善光量子对视觉的干扰。这也就是当前电子白板市场为何兴起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热的原因。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就是为应对当前众多学生们出现的视力问题而潜心研制而出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白板,该白板创新融合了传统书写板与电子白板,外观看起来就是一款完整的大型教学班,但是接通电源、链接电脑,启动电子教板功能,就可以实现交互式教学和板书,可以以便投影、触摸,利用内置资源库进行高效的教学活动,据吴经理介绍,该电子白板系统具有环保板书、互动功能、书写功能、资源功能、识别功能及特殊的word处理,影音播放功能等,所以说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不光实现了面板的护眼功能又独具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特别是在软件应用方面,只要是电脑能兼容的,在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中都能显示,同时系统还内置一个PPT软件,具有及时修改、重点标注、难点突出、视线遮挡等一系列功能。目前电子白板市场出现了一种传统黑板瞬间转变电子白板的解决方案,吴经理表示,上海五指峰的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可完美实现此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同一块白板中既可以板书,同时还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这也解决了在原有黑板中再安装一款投影幕的麻烦,简单轻便,仅有一块板就可以解决所有的教学展示难题。对于教学行业来说,好的产品还需要优质的售后服务和培训来支撑,吴经理表示:我们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拥有良好的售后团队和培训队伍,能够为用户在第一时间解决所有的使用问题,同时我们的售后团队也经过了精密的培训,在部署工程之际也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产品介绍及使用说明,优质产品+良好的售后服务方能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最佳的使用体验!据了解,在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中,还创新应用了独具环保理念的水性环保教学系统,该系统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绿的环保教具,首先绿字体现在墨水中:墨水中98%为纯净水,其余为无毒色素和专用添加剂,水性书写,不风干,自己清晰,无味无尘无毒,环保卫生,式广大师生从粉笔灰的污染中解脱出来。其次表现在循环使用中,教学笔设计为加墨式,并把尾帽设计为螺旋式,以便多次加墨,循环经济,绿色环保。再次表现在护眼教学板中(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板面采用世界眼科专家提倡的具有护眼作用的中低频、高明度、色光谱为550-700的无光米黄色,视感柔和明快,有利于眼睛健康。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不光具备独特的护眼功效的面板,同时还创新应用了最具环保功效的教学笔,创新的把当前业界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完美融合,从而形成当前最具实用性的教学工具,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及自身产品的不断完善,护眼功效+环保理念+丰富软件资源的绿色教学平台一定会获得市场的认可,占据大批市场份额。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的,占全国儿童[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新时代小学家校共育研究论文题目

你要看一下你自己究竟研究的是哪一方面,您小学教育只是代表你的专业,要看你具体研究的哪一个专业方向,跟你所擅长的去确定题目,你也可以找你的老师去商量。

写一篇小学教师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小学教育论文题目有哪些?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2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高实效性的尝试22、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2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24、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索25、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26、信息技术对小学教育的影响27、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28、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29、小学低年级在新课改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30、家庭系统治疗对小学行为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31、小学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32、小学常规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33、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广州市桂花岗小学为例3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35、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36、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37、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38、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39、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作用40、远程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41、新常态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优化研究42、探索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新思路43、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4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45、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46、探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47、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教育发展方向探讨48、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技术优化探寻49、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革新50、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策略研究5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52、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5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施途径54、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5、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研究56、新课改中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57、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农村小学心理辅导的启示58、我省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59、建寄宿制小学促教育均衡发展60、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61、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62、认知神经科学青春期研究理论对小学高学段教育的启示63、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6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研究65、小学思想品德课中Flash教育动画的开发与教学应用66、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以山东省牡丹区第五小学为例67、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谈68、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以贵州省安龙县毛草坪小学为例69、对改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基于北京市A小学的调研70、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以江西省南昌市小学为例71、本土化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功能发挥探索72、省内财政分权与“新机制”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的影响73、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行为在父母教育卷入及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74、宿迁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南蔡中心小学为例75、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探讨76、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77、朋辈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78、浅谈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79、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80、用多媒体技术助飞农村小学语文教育81、浅谈小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82、正确应用现代教育设备于小学语文教学中83、信息网络环境对小学科学教育方法的影响研究8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探究85、小学教育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与完善86、媒体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87、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浅谈88、现代教育技术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索89、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研究90、广西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考91、从教育技术视角探讨克服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92、教育质量“资本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93、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新探94、信息技术“同步共享” 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95、积极心理学对开展小学生涯教育的启发9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策略探究97、情感教育现状评析--基于云南XX小学调查98、普通小学特殊儿童心理教育初探99、浅谈小学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00、中加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类课程教学比较研究101、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102、“微翻转”学习方式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促进103、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相关方法104、探小学德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105、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06、薄议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107、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看教育公平108、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109、浅谈心理咨询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价值110、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影响因素分析及设计策略探析111、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112、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113、义务制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四川省12所农村小学实地调查报告114、例谈农村小学“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求115、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优越性116、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价值体现117、农村小学有效运用教育技术装备的探索118、活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119、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这个专业致力于研究学习儿童心理、儿童教育方面。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并侧重于儿童心理,儿童教育。以上小学教育论文题目只是给大家作一个参考。希望大家顺利写出满意的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教育学和心理学类1.教育学类(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2)义务教育·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3)教师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教师的素质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骨干教师流动制度的利与弊·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优秀教师的特点及评价研究(4)教育管理·校长负责制实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学校管理向国际化迈进的研究·教育法制化建设的研究·班主任素质的研究·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校本管理”的研究·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5)比较教育·美国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美国的基础教育研究·英国公立小学的课程设置研究·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美国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教育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研究·中外学校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6)家庭教育·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学生的影响研究·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7)德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小学德育目标、课程与实施途径的研究·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小学德育的过程研究·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及其实证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办法的研究·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8)美育·美育的性质、功能和特点研究·小学美育的原则研究·小学美育的实施研究·小学美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小学阶段的美育·小学美育的基本类型研究·小学美育与教师素质的研究·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审美趣味的差异性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美育·中国京剧之美的鉴赏·服装时尚变化中的美育·小学审美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途径的研究·小学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小学审美教育的研究(9)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小学“活动导学”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标、评价的研究·研究型学习:另一种学习的革命·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实施的研究·小学各学科教学现状与评价的研究·提高小学各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小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10)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研究·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新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素质研究·课程改革与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程评价的研究(11)教育技术·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教育变革和创新·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小学应用教育技术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小学信息课程体系的研究·关于小学教师信息素质培养模式、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关于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关于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关于课件制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研究·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小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小学校园网络管理的研究·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的比较研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小学多媒体课件开发的研究·小学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相关实用技术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教学领域的整合研究2.心理学类(1)认知心理·中小学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小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儿童左右脑功能开发的研究与实验(2)教育心理·小学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与实验·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小学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小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3)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青春期教育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二、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类1.数学教育教学类(1)数学教育的背景研究·数学与数学教育的历史研究·数学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研究·数学家生平与思想的研究·数学与哲学、文化、科学、生活、(2)数学教育内容的研究·数学教育的内容研究·数学教育的结构研究·数学教育的方法研究·数学问题与问题解决研究·数学教育中的模式研究(3)数学教材的研究(4)数学学习的研究·数学学习的迁移研究·数学学习的态度研究·数学学习信心形成的研究·数学学习的目标研究·数学概念的形成研究·数学概念与数学过程的理解研究·数学学习错误的研究(5)数学教学的研究·数学课堂的组织研究·数学课程的设计研究·数学教学的发现法研究逻辑等研究·数学教学的探究法研究·关于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关于计算器用于数学教学的研究·关于数学游戏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6)数学教学评价的研究·数学教育目标评价的研究·数学课程评价的研究·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小学数学评价的研究2.语文教育教学类(1)文学类·某位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对文学运动、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鉴赏的研究 -·历代爱情诗词研究 ,·宗教(佛、道)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研究·西方文学发展史上非主流流派及作家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文学多元化的原因研究·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某一位儿童作家或某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研究(2)非文学类·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地位研究·小学拼音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小学阅读教学中涉及的汉语语法知识及其教学问题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的逻辑知识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研究·五四以后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白话作文在小学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生作文的发展脉络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中外优秀小学作文教学模式之比较研究(3)小学语文教学类·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研究·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途径的研究·小学作文训练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常见的拼音错误调查分析·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状况的研究3.外语教育教学类(1)语言习得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心灵主义的习得理论的研究·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的研究(2)外语教材教法·外语教学法流派的研究·小学外语教材的研究·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研究·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3)外语学习过程的研究·外语学习者的生理和认知因素研究·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研究·外语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研究·外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目标研究·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英语成绩偏低的原因及对策·小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研究4.科学教育教学类(1)科学教育概述·科学史和科学家的研究·科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科学与文化、数学、社会、生活等的研究·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研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信念、科学习·科学知识学习过程的研究·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研究(2)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手段的选择·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情境教学·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探索法与发现法·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小学科学课程评价的研究·小学科学课程与环境调查的研究·小学科学课程与自然资源的研究·小学科学课程与小学生成长的研究5.艺术体育教育教学类(1)音乐教育类.音乐教育的历史研究·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研究·国外音乐教育的研究·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与文化、社会、生活的研究·音乐审美心理研究·音乐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研究·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研究·音乐与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研究·音乐教学的研究·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音乐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的研究·音乐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的研究·音乐课程建设的研究·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音乐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探索研究·音乐课程的整合·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音乐素质测试与教学评价的研究·综合艺术课程的发展趋势研究(2)美术教育类·美术教育的技法研究·各类工艺设计研究·美术史、美术家、美术流派的研究·中外美术发展的比较研究·儿童美术心理问题研究·我国美术教育现状的探讨·美术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的研究·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新课程改革与小学美术教育的研究·美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研究·小学美术教学教法研究·小学美术写生课的研究·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研究·小学课堂外美术教育开展的研究·小学美术课堂因材施教的研究·新课程改革与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小学美术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互动式美术教学的研究·小学美术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动画、漫画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将动画、漫画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研究·社会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关系研究(3)体育教育类·小学体育成绩评估标准的研究·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对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及分析·体育课的评价研究·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分析·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体育教学与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体育教学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探讨·目前小学体育课情况的调查及分析6.小学教育教学的其他方面(1)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研究·研究性学习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社区服务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小学生的社会实践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研究(2)小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学生不良行为现状与对策分析·小学阶段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小学生中小团体的调查与分析·网络信息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网络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小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小学生过激行为的调查与分析·小学生出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小学生文明用语调查分析·小学生放学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少年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理财现状的调查分析·小学生可支配零用钱的使用状况分析

家校共育论文研究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的,占全国儿童[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学校教育与家长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

一、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要想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得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为了促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就要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学期开始,可以通过各班主任把学校的有关规定、班级教学计划及学校的活动安排通过网络或书面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有所了解,还可以抽出时间协助和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召开家长会、主题教育活动、亲子活动,也可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学生特长展示评比活动等。这样不仅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还可以使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受家校教育的协作力量,多数家长都会乐于参加。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家长们会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共同的责任,只有在思想观念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在行动上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孩子才会有全面的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会通过书籍、网络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理论。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请专家来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要有好的家庭教育,就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对孩子要有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家长和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工作趣事和学习经验与孩子交流,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困惑,相互鼓励,得到孩子的理解、信任与配合,让他们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社会生活需要新一代人具有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二)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家长既要为孩子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又得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如有的家长热情好客,兴趣广泛,经常请朋友在家中小聚,但为了孩子,应适量为孩子着想,安排次数不应太密或换一个场所,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有的家长经常和朋友聚在家中打牌、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影响特别大,此类家长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再有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不和,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策略

家长要增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为孩子作表率。一味的关心、爱护孩子并不等于会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家长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引导一定要抓住正确的时机,把握正确的方向。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掌握更多的本领不惜家庭教师或者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可谓是用心良苦,但这些是不是孩子所需要和喜欢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根据孩子的特点而选择,使之真正做到学习有用的,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知识。教育孩子还要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灵活运用批评。家长要避免打骂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他自信,给予他一点成就感。让孩子愿意学习、想学习,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如:一次我在辅导自己在上小学的孩子完成生字练习时,发现他写字不专心,动作慢,且字写得也不工整。我就耐心地教给他如何写,当他再写完一个字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写得好看多了,有进步,接着再激励他要是能写得快些就更好,果然小家伙很快地把练习写完了。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家校结合的作用,我们在教育中要加强家校之间的密切配合,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架起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桥梁,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家校共育论文

家校共育论文。家校共育论文封面要写出家校共育论文这六个字,明确论文内容。

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2存在问题编辑1、家园合作中教师、家长的地位不对等,表现为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于服从的位置上。幼儿园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常常让家长带废旧材料、实物入园便于孩子开展游戏、进行教学活动,但家长并不知道老师组织活动的目标、要求,有时会让家长感到厌烦,存有抵触情绪,易使老师、家长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2、家庭教育重视早期智力的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忽视对幼儿进行做人教育。突出表现为家庭教育小学化问题严重,家长认为对孩子只有过早地进行认字、加减运算、认读汉语拼音、背诵古诗等,亲朋好友聚会时好让孩子有展露才艺的机会,为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只重视眼前智力的培养发展;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生活中一味的迁就孩子、保护孩子,必然导致幼儿片面地发展。也可能是性格执拗孤僻。许多家长不能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幼儿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质量取决于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质等因素,未来社会情商重于智商。3、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贴到“家长园地”里,或者教师把家长当作听众,以单向的讲授为主,不给予家长更多思考的时间,更没有留给家长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使得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结果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极度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重视特长教育的培养,忽视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少家长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特长教育,就是通过一些社会上开办的培训中心、活动中心对孩子进行体育、舞蹈、或琴棋书画方面的专门训练,使孩子掌握一技之长。于是不管孩子兴趣如何,一味地奔忙于幼儿园、家庭和培训中心之间,盲目地参加各种兴趣班,弄得孩子疲惫不堪,丧失了学习的兴趣。3交流方式编辑作为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就要经常沟通,那么,如何与孩子的老师沟通,就成了父母们必做的功课。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家长工作经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家长和教师应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多交流沟通,不要等到孩子有了问题才去找老师。在轻松气氛下互相认识的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的问题交换看法时,相互之间很少保留意见。老师和家长经常交换意见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了解孩子,教育好孩子,但要注意不宜作长时间的交谈,老师要顾及其他孩子和父母,只有在班内的孩子全被接走时,此时是最佳沟通时机,你可以跟老师较详细地交谈。通过这样的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更加了解,也能更好的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2、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请家长们不要忘记,老师负责的不是一个孩子。凡是对这种情况表示理解的家长从一开始就会赢得老师的好感,老师会认为这种家长是通情达理的,也喜欢和这种家长沟通。想一想我们只照看一个孩子有时都会手忙脚乱,更何况老师要天天看护那么多的孩子呢!所以平时在跟老师沟通时,家长应更多的从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主动了解老师的需求,积极配合她们的工作。即使真的老师这次做错了,家长很生气,而且家长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家长同老师交涉之前也要认可老师的工作,对老师好的一面加以肯定,这样老师会感到她以前对孩子的关心、爱护没有付之东流,会对自己这次的疏忽深感歉疚。3、通过书信或网络邮箱与老师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会起到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当家长希望老师听取自己的意见时,尽量用书信或网络邮箱的形式委婉的提出,既不耽误时间也不伤老师的面子。首先要让老师感觉到,家长的看法是正确的。当老师真正意识到家长的看法有道理时,老师是能够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并积极采取行动的。这种方式也很适用于对孩子所在幼儿园提意见或建议时,能直接把一些当面不好说的话写出来,如果你的意见比较中肯和实际,我想幼儿园会采纳的。4、感情投资,获得老师好感,把孩子平日在家爱听的磁带带到幼儿园,或者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儿歌等给老师作为教材,这样的家园互动会让小朋友更喜欢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打印一些网上的育儿资料和老师一起交流,尽量积极参与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老师非常感动,觉得家长是在用心支持自己的工作,有了这些感情投资,老师也很愿意和家长真诚地交流孩子的点滴。同时也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回避谈一些比较重大的家庭问题,尤其是影响到孩子平时表现的家庭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但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出现异常时,获得老师的理解,老师也会针对孩子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觉得老师和父母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的环境,这才是交流的意义。5、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人活在世上是需要朋友的,幼儿园老师当然也不例外。对一个妈妈来说,这句话意味着对宝宝的放手和对老师的信任。信任是人与人成为朋友最基本的条件,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很容易和幼儿园老师成为朋友,也就很容易和老师交流沟通。6、父母要和爷爷、奶奶多沟通。隔代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不过两代人的出发点都是一切为了孩子,但在实践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老人也许不理解教师的某些行为,教师也一下无法和正在气头上的长辈们分析原因,就可以借助父母这个中间桥梁来解决问题,在老师和父母沟通之后,父母一定要和老人多讲讲老师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不关心孩子,希望老人们也能理解。4家长工作编辑1、要把家长工作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并坚决抓好落实。要逐步建立健全幼儿园家长工作制度,每学期制定幼儿园家长工作计划,学期末将家长工作列入幼儿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家长工作与教职工月结构工资挂钩。使家长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2、 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家长观。要做好家长工作,除了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外,还应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家长观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对家长的基本看法。教师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具有不同职业和文化素养的家长,决定了他们将以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家长,对待他们的孩子。而这种态度和行为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双方合作的成效,并最终影响孩子发展。新时期的家长观至少应基于两点认识:一是将家长看成平等的教育者和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二是明确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于家长是一种主导与主体、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3、园长在家园共育中的定位,园长在家长工作中通过什么方法来帮助教师,重点帮助什么呢?帮助主要是诚恳地沟通和正确地教育培训。帮助的重点当然是转变观念。人如果观念不改变,习惯就不会改变;习惯不改变,结果就不会改变。比如发现教师见到家长不习惯打招呼,就要求老师见到家长微笑、打招呼。节日来临时,要求老师给本班孩子的妈妈发短信,祝贺节日。我还要求教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园长不是你们的领导,只是你们的桥梁,你们的“领导”是家长和孩子。所以,你们要尽力为家长和孩子服务。4、 明确家长工作的目的、任务。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这也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家长认识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让家长明白自身的教育功用,认识到自己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其次,还应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教师与家长在育儿方面既有共同目标,又承担着各自不同的任务。再次,要向家长宣传:幼儿是人生的奠基时期,是身体、智力迅速发展,性格、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要使家长认清他们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尽到自身应尽的责任。(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帮助家长端正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使孩子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的思想,树立面向未来,从幼儿期开始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一代新人的观念。5实施方案编辑1、召开“入托幼儿家长恳谈会”;定期召开幼儿家长会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期主要教育目标,在学期开始,由行政领导主持召开“新生幼儿家长恳谈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历史、办园目标、办园宗旨、课程、师资以及需要家园配合事宜;两周后由班组长主持召开家长会。根据家庭教育需求,以及幼儿园教育需要,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争取家园配合,使工作更有效的开展。2、 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每学期举行两次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真实表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加家长和幼儿园沟通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3、开展家长——教师岗位一日体验活动。每学期各班组织2~3名幼儿家长,到幼儿园做义工,亲身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体验幼儿的一日生活,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况,使其能更好的监督和支持幼儿园工作。另外,家长资源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被引入幼儿教育,家长不同的职业背景、成功的育儿经验、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幼儿园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长义工,老师也能从家长身上得到很大启示。4、亲子活动或主题活动。幼儿园举行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和幼儿共读一本书;共看一场电影;共唱一首歌;共绘一幅画;共做一件玩具;共讲一个故事;共做一个游戏;共做亲子装等活动,密切家园关系。5、举行幼儿伙食听证会。每月由医务室组织召开,由班子成员、伙房人员、班组长、保育教师、家长代表、家长委员会委员共同参与的幼儿伙食听证会。商讨幼儿伙食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保证幼儿在园饮食安全、卫生、合理营养。6、 作好家访、家长问卷调查工作。组织教师从学期开始就进行家访活动,尤其是在新生入园后,家访率达到全部幼儿。对于一天以上不到园的幼儿,要进行不同形式的家访。家长调查问卷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用来评价和了解教师工作,充分体现为家长服务的办园宗旨。学期结束,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及时作好信息反馈,并及时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7、坚持利用园报和网站实现家园多维互动。为了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为了给家长提供一些关于幼儿教育、保育知识的学习材料,幼儿园可以开辟宣传区,提升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强化了家庭教育,促进了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形成。在家长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状况下,借助网络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家长及时沟通,探讨孩子现阶段的教育。幼儿园可以选择自己建立网站或者选择专业的网络幼教平台加入。这里提供一个网站作为参考:中国幼儿在线,作为全国最大的网络幼教平台,始终秉持着家园共育这一理念运作。就是致力于通过网络平台拉近幼儿园与家长的距离。加入该平台完全免费,幼儿园加入后会获得一个独立二级域名的网站,幼儿园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家教知识和幼儿园的重大活动实况,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最新动态,进一步作好家园配合工作,促使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效的开展。同时,网站为家长和幼儿园提供了平等的对话平台,家长可以直接和园长、老师交流自己的看法,解决育儿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家长抛出的问题,教师和园长定期上网,参与讨论,与家长达成共识,融洽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促进了家园互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详情可以去该平台官网了解。8、定期举行育儿经验交流活动。组织家长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家长撰写经验材料,向家长介绍家教经验和育儿方法;选出优秀经验材料,刊登在宣传栏和幼儿园网站上,供大家学习。9、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推进幼儿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使得旧有的家园共育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需求。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新的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幼儿信息化建设。让幼儿教师可以实时地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终端与家长互动,共同教育孩子,使得教育效果最大化。目前已有这类的产品,如中国儿童领袖培养工程推出的儿童成长管家,通过任务的形式培养儿童领袖特质,这样的方法有别于传统幼儿课程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目前该项目已在全国众多幼儿园合作开展等。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的,占全国儿童[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论文范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发言稿,发言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怎样写发言稿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做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校共育共促成长发言稿(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尊敬的家长朋友:

你们好!

首先代表学校及全体教师,对各位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校参加家长会表示欢迎!感谢家长朋友对学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召开这次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介绍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奋斗目标,加强家校联系,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之一句话,就是“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学有所获,将来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坚信,从这点出发,我们的家长会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圆满的成功!

首先向各位家长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沁阳市第五小学今年春季正式成立,现有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04人。

一、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我校将围绕《沁阳市教育局工作要点》,以创建“责任教育”特色学校、培养“身心健康、气质优雅、素质全面、个性突出”的小学生为目标,以“礼仪教育、1+1体育活动、课堂改革、评价改革”四大抓手为载体,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责任团队”,争创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中原名校。

二、治校特色:责任教育

什么叫责任?责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责任意识,是“想干事”;二是责任能力,是“能干事”;三是责任行为,是“真干事”;四是责任制度,是“可干事”;五是责任成果,是“干成事”。责任心是一个人品格和能力的承载,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必不可少的素养。所以,我校旗帜鲜明地提出“负责任的教育”理念,倡导负责任的教育,就是要办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对未来负责任的教育。

本学期,我校将着力推进以“责任教育”为显著标志的品牌特色,创新德育形式,构建责任校园。通过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造就“责任团队”、打造“责任课堂”、提升“责任本领”、营造“责任文化”、铸就“责任校魂”等途径,将“责任教育”具体化、生活化,让师生多一些“责任情怀”“家校情怀”“家国情怀”,让师生懂得好教师、好学生、好领导、好公民,都应当以责任感做事,要求师生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既“想大问题”,又“做小事情”,带着激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带着追求工作、学习与生活,努力营造“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的良好氛围。

在孩子的培养方面,我校将开展校内和家庭责任教育。一方面抓好学生在校的责任教育,通过校会、班会、礼仪课、综合实践作业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做德才兼备的好少年。另一方面,抓好家庭的责任教育。继续推进《弟子规》《中华二十四孝》等校本教材的学习,通过读、讲、测、悟、行,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行为习惯,将责任教育延伸至家庭、社会,做爱心孝心好少年,真正地成人、成才。

要构建责任校园,要做的还有很多。我坚信,通过全校教师的努力,沁阳五小一定可以成为沁阳市最好的小学!

三、家校携手共育希望

今天家长会的主题是“家校携手、共育希望”。对教师来说,一个学生没教好,可能只有几十分之一的遗憾;但一个孩子来说,将导致整个家庭百分之百地失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敢有半点马虎。作为孩子的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监护人,帮扶孩子顺利走好人生每一步,是各位家长朋友肩上的责任。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希望家长们从几个方面进行配合。

1、宽严有度,不要溺爱、娇惯,也不要求全责备,尤其加强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不要滋生孩子们的攀比之心,要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每个星期和您的孩子作一次谈话和交流,注意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引导孩子善于与人相处,学会对待困难和挫折。

3、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千万不能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要客观地认识学生的成绩,要帮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要多方面综合评价我们的孩子,关注我们的孩子,做到不急不燥,有方法,有耐心。

4、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学校只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一部分,家长如果把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老师同样无法取代家长。尤其是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重要教育任务,更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才能完成。

5、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习惯培养。实践证明,没有克服不了的坏习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任何不良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

6、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奉献爱心,”让孩子学会感恩,乐于助人。

7、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如督促孩子认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意识地进行复习和预习,遵守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

8、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有利孩子成长的条件,引导孩子爱读书,与书交朋友,善于思考,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我坚信,有了您的配合,信任、理解和支持,有我校这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充满活力,有爱心、有事业心的教师队伍,您的孩子一定会健康愉快地成长。

最后,衷心的祝各位家长朋友:合家欢乐,身体健康。祝愿您的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有更大的进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五(2)班孔昕玥的家长,今天能作为家长代表在这里发言,我倍感荣幸。不知不觉间,我的女儿已经在这里学习生活了五年的时间,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她就要离开这个培养了她五年的母校。想到这里,我的心中也是百感交集。

犹记得五年前,我牵着女儿的手来到二实小的时候,她还是一个胆小怯懦的小女孩,而现在她已经成长为自信大方的阳光女孩。我们无法忘记老师对孩子的悉心照顾和精心培养,无法忘记每次家长会上李校长向我们传播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新理念,我们更无法忘记二实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和我们家长都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犹记得学校第一次评选“书香文明家庭”,这对我们这个本来就注重读书的家庭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我们细究“书香文明家庭”的评选规则,更加规范全家人读书的行为,我们设立了买书专项资金,每人每月一百元的买书资金,对于书的选择完全由自己决定。我们设立每日读书时和每周读书日,每天晚上的九点到十点和每周日的下午是全家固定的读书时间,全家人坐在一起,各捧一本书,沉浸在书香之中,享受书香的浸润和濡染。我们读书的瞬间也被婆婆用手机拍摄下来,定格成永恒的温馨时刻。

在学校的引领下,我们家连续三届获得了“书香家庭”的称号。每位到我们家的客人看到我们家大大小小的书架,看到我们家荣誉墙上的一张张“书香家庭”奖状,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名副其实的书香家庭!”每到这个时刻,我也由衷感谢二实小对于我们家庭阅读的引领,让我们的阅读由无序到有序,由自由到规范,由浅尝到深入。二实小的“书香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不仅鼓励我们和孩子多读书,更重要的是增进了我们的亲子关系,营造了我们文明雅气的家庭氛围,培育了我们的书香家庭理念,增加了我们和谐美好的家风涵养!

犹记得学校号召我们组织读书社团活动,孩子们自由结队组成10余人为组读书社团,同时也把我们10余个家庭组合在了一起。我们从最开始的迷茫慌乱到最后的井然有序,这个过程不仅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这10余个家庭的成长过程。我们一起商定社团的命名,一起讨论举行活动的流程,一起考查举行活动的地点。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我们的读书会有时安排在鸟语花香的公园,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读书的空灵与惬意。有时安排在我的工作岗位市五中,让孩子们在开阔的操场先读书后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有时安排在高艺洋妈妈的工作岗位市移动公司,让孩子们在读书之余,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有时安排在陈乐言爸爸的跆拳道馆,让孩子们不仅读书明智,还要强身健体、感恩知礼……每次的读书活动,都是我们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期待,也是我们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的盛会!

在学校的读书社团评比中,我们的读书社团获得了“十佳读书社团”的荣誉称号。但是我们更感谢学校对创建读书社团的组织和引领,让我们所有的家庭联合起来,整合了不同的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磁场,让我们的孩子和家长都从中汲取到教育的力量和营养,感受到彼此陪伴的快乐和美好!

选择一所学校,意味着选择了一种教育方式,小学又是对人的成长起到奠基作用的阶段。我很庆幸给孩子选择了二实小这所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强大的师资力量的学校。在这里,孩子不仅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还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了能力。这是她走向未来的最温暖最明媚最健康的人生底色!所以,在这里,我要代表毕业班的全体家长向二实小的校领导和全体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同时,我也衷心祝愿二实小在李慧军校长的带领下不断超越,再创辉煌!

尊敬的老师,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我是张的妈妈,首先感谢老师给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让我与大家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

我们的孩子已经在一起生活、学习了半个学期,这半个学期,孩子们都在成长在进步,这与班主任崔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家长向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冀南阳光小学以它优良的师资,严谨的校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里的老师认真、负责、敬业,这一点,我们每个家长都有目共睹,我们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交给这样的老师都很放心。作为家长,我们就需高度配合老师,让我们的孩子更优秀更出色。

我们班有太多优秀的孩子,在座的家长都有很多成熟的想法、成功的做法,今天,我有许多的.困惑和不足,今天,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的认识,以此抛砖引玉。

第一、与老师积极沟通

我的孩子是这学期考入冀南阳光小学的,在原学校,孩子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来到新学校,孩子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很不适应,几次哭闹着要回原学校。

我知道,我可以以家长的权威要求他,时间长了,他就会老老实实地待在这里,但我也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心理备受压抑,是与父母的疏离。

我们先是应他的要求天天来接,同时把孩子的这一情况与老师作了沟通。崔老师便鼓励孩子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尽快和老师同学熟悉起来。在我们的努力和老师的关注鼓励下,孩子很快融入了集体,有了自己的朋友,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也不再闹着回原学校了。

第二、树立老师的绝对权威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使命,也是老师的责任。为了这份使命与责任,老师会尽自己的所能去上好课,带好班,教育好孩子。他们虽然与学生没有半点血缘关系,但他们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教给孩子。

然而再优秀、再负责的老师,也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如果家长不能保持冷静和理智,情绪上流露出对学校老师的不满,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使孩子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了成见,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我家孩子曾抱怨作业多,我跟孩子说:老师让你们多写,是因为熟能生巧,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掌握扎实,才能更好地步。

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家长一定要树立老师的绝对权威,有什么问题,可以私下与老师交流,但决不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有任何抱怨。

第三、做陪伴型父母

著名特级校长李镇西曾说:学校教育很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学校教给孩子的是文化知识,而孩子良好的品行、优秀的习惯、读书的兴趣、坚强的意志、长久的幸福感,都来源于父母与家庭。

我们总说生活艰难,需要努力工作才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可也许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陪伴。

现在,我们的孩子都住在学校,如果孩子初中、高中再到外地上学,孩子在我们身边的时间真得不多,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多珍惜这些时光,好好地陪伴孩子。

我们不可能按理想或者理论的状态跟孩子相处,教育他,达成母慈子孝,父慈子孝,生活中更多的是鸡毛蒜皮,甚至鸡飞狗跳,这个时候怎么办?

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像孩子一样成长。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孩子比你想象的成长得更快,有些东西再不教就来不及了。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关注他们的情绪态度。如果我们内心深处认为他幼稚,他无理,他没有资格,那么表露在外的就会是武断,烦躁,缺乏耐心的沟通,哪怕你再说愿意跟孩子沟通也无济于事。

我们要在心底保留对他幼稚,有时无理甚至强词夺理的认可,同时欣喜于他跟我们的每一次越来越深入的沟通,相比于此,他不说话,说不出话,不知道怎么说话,甚至懒于沟通,交流,反而是更让我们焦虑的。

尽管我们的工作都很忙,事情很多,但无论怎样,也要抽出时间来多陪一陪孩子,多和孩子做一些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关心。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也是爱与信任的碰撞。家长信任老师,支持老师,孩子才会更加信服老师。老师尊重家长,靠近家长,孩子一定更加努力学习。

我们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对孩子充分了解,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来引导,积极配合老师。我相信,在崔老师教育和带领下,我们家长共同努力,积极配合,我们的孩子都会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以上是我的几点粗浅想法,希望能与大家共勉,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站在这里,实在有点汗颜,其实我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优秀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身边有比我做的更好的老师,比如我们的退休老教师陈梅娥老师,到我们学校短短两个月,所带的一二班语文成绩由原来的第十几名,大步跨入全镇第一名,优异成绩背后的付出可想而知。王俊凤老师,一个普普通通的代课老师,工资不高,但始终以教育为初心,扎身班级,摸清学生底子,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正是这份执着,她所带的一年级两班数学成绩连续三次包揽全镇第一名和第二名。还有刚上岗不到一年的王晓楠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细心指导学生,不但课上得好,而且成绩也比较突出。当然我们学校还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她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今天我谨代表我自己和大家谈一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接这个班四年来,我一直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尤其关注后进生的培养,三年级刚接这个班的时候,有三四个十几分、二十几分的学生,我当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那以后的教学中,课堂上他们被提问的次数自然就会多了起来,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只要你耐心等待,终会有花开的那一天,在几年来不离不弃的培育下,现在我们班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很少有不及格的,并且60分这个档次的学生只有两三个甚至更少。我相信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无限的。

大家都知道, 一个巴掌拍不响,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样离不开班干部的鼎力相助,劳动委员把卫生工作安排扎实、先保证一个清新的学习环境;纪律班长监督平时的表现、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小组长负责检查作业完成、课文背诵情况,组与组之间可以不定期的相互抽查,把任务落到实处,偶有完不成的情况,规定时间组长监督二次查收,争取人人过关。“过关”几乎成了我们班的代名词。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跟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习惯益终生。每天观察桌凳摆放是否整齐;上课坐姿端正、回答问题站有站像、声音响亮,作业书写干净、整洁等都是一种习惯,大部分学生做得都很好,我们会继续努力。

风风雨雨四年走来, 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还离不开所有家长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有了你们,我们的教室有了一份绿意;我们的图书柜变大了;孩子们有书读了;孩子们的知识丰富了。我坚信,有了您的配合,您的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都能成"龙"、成"凤”。

以上我谈到的算不上什么经验,只能说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跟着优秀学优秀,始终不忘教育初心,一路坚定前行!

最后再次祝愿各位领导、老师、家长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祝所有的同学们的成绩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朋友们:

今天是中秋节假后上课的第一天,距开学已过去三周了,孩子自升入四年级后,在学习积极性方面比起三年级的她真是判若两人。孩子的班主任王老师打电    话给我,让我写一篇《育子心得》,以便了解孩子的学习习惯得以好转的外在原因。听到这里,我的心里真是感到无比惭愧。因为在教育孩子上,我自认为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从一年级起,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习惯上,我一贯只是言语告之,而不去严格督促,长此以往就导致了孩子做事拖拉的坏习惯。孩子从一年级一直到三年级上学期,她书包里所有的书本基本上没有完好无损的,全被女儿亲手戕虐到一级到三级伤残不等。

各科老师隔三差五的反馈给我说孩子的某个书本又莫名其妙的不翼而飞了。很显然,事情已经到了一种很严重的地步了,必须马上采取措施补救。现在想起来,我当时的想法真是很伟大:这不是孩子的错,孩子急需帮助!从那以后,女儿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我除了告诉女儿如何做,还要示范给她看,看着她去改正,耐心的去教她。做好了就给予奖励,不论是精神上的口头表扬,还是物质上的实际奖赏,说到就及时做到,只要许诺就一定落实,从不食言。孩子逐渐有了好转。孩子的坏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是很困难的,是需要时间的,也许三年级的下学期就是女儿转变的一个过渡期吧。孩子现在的表现虽然积极向上,但仍需要乘胜追击。孩子的好习惯需要家校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

总之,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家长和老师有着极其重大且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家校联合,耐心正确的教导孩子,就一定会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

以上所谈,实在谈不上育子成功方面的心得,因为我和孩子她妈妈对于孩子近期的转变一直都很迷惑,也许这种疑虑正是源于孩子现在的老师的缘故吧。所以衷心地道一声:谢谢老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7月,在县教育局的精心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鲁东大学家校合作高级研修班,聆听了孟万金、姜宏德、苏春景、王慧萍等八位专家教授以“家校合作”为主题的教育讲座,老师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自己的亲身所见所闻,向与会人员传授了当前家校合作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及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教育方法。为我们的`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真是受益匪浅。

著名心理学专家、中国教育科学院心理学与特教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精彩的讲到,有些学生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了,孩子的教育就全交给学校了。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的思想完全地强加于孩子。教师是孩子学校生活的教育者,而父母是孩子家庭生活的教育者,为了孩子,教师要与家长相互沟通思想,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们都知道,动物生下孩子后,会抚养到能独立生活,教给孩子捕食、御敌等生存的能力;但有些人却不能,还未抚养成人,未把子女抚养到能独立生活、适应社会,撒手不管了、打工去了、交给学校了,让孩子自己摸爬滚打了。一个人的成长,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体。他还说,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最终追求,幸福教育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起点。很多暴力伤害事件,起因多在幼小时的伤害。

中国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理事姜宏德教授讲到,家庭是为孩子发展打底色的教育,起至关作用。民国时期广东省长朱庆南早在1916年就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朱庆南把刚出生的婴儿比喻成晶莹雪白的丝绸,那么在他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要经过“三道染缸”,而第一道染缸就是家庭教育。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孩子在第一道染缸打什么样的底色。家校合作中应以学校为主导,全面了解家庭,提高家长参与的意识、层次与质量。应切实转变正确的家校合作理念,完善家委会的工作机制,实现家校两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优化组合。

国培计划专家、博导、鲁东大学教科院院长苏春景教授认为,家校合作首先要了解家庭,了解家庭的结构状况、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成员关系、教养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特长、性格、交往、成长氛围、成长过程,了解家长的气质、性格、目的、价值取向等等。还要了解在家校合作中,家长与教师各自的角色局限与角色责任等。苏教授用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旁征博引的论证,阐述了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基本理念、目标及做法等等。

山东省心理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负责人王慧萍教授认为,人的发展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每个孩子没有缺点,只有特点。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就少了。当前家庭教育现状是:未经培训就生儿育女、人人不经培训就想当教育专家、让孩子参与的劳动活动太少而培养了孩子的懒惰行为、未付出劳动却得到了奖励式的父母角色不明确、批评唠叨和嘱托多与表扬和鼓励。“不是我们的孩子不优秀,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太落后”。她还引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孩子在6岁前性格基本形成,婴幼儿时期是关键,要注重孩子12岁前的智力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家长,我觉得专家教授们对教育的见解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对孩子的“爱”,科学的教育方法需要我们用爱走进他们的世界,需要我们无限的耐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好的方式、方法。

教授们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不是宝贝胜过宝贝,教育孩子才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通过聆听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深刻领会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身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看看整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孩子,再看看“爱子心切”的家长,我觉得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势在必行”。

我认为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教子观念。我们身在农村,面对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家长,还有留守的孩子,确实还要摸索出适应农村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农村家庭教育的好方法。

愿我们共同推进家校合作,打造幸福教育。幸福的教育,才能成就幸福的人生、幸福的家庭、幸福的社会、和谐的社会。为了我们的孩子,身为人师,付出再多的心血与汗水我们也无怨无悔。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和家长携手并肩,共同孕育出更加鲜艳的花朵。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的,占全国儿童[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可以列举一些方面,比如对于孩子的衣食住行的建议,对于学校设施的建议等,范文如下:

1、监督孩子别到商店乱花钱、少买垃圾食品。

2、操场灰尘大,把操场建的大一些,跑道宽一些。

3、学校多搞一些娱乐活动。

4、希望学校能加强品德教育,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管理。

5、餐厅建的大些。

6、教导学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以免上当。

7、要全面抓,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8、老师上课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

9、学校多安排体育锻炼,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参与。

10、让每个孩子讲普通话。

写家长建议要注意态度:

1、口气要低调而诚恳。

2、要明确一下孩子的不足,并说明不足的原因,从孩子和家长两方面来谈。

3、要拿出具体措施,主要是家长要做出什么行动,和校方配合,来督促孩子进步。

  • 索引序列
  • 新时代小学家校共育研究论文
  • 新时代小学家校共育研究论文题目
  • 家校共育论文研究
  • 家校共育论文
  •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