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因其在教育、健康、文化、经济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体育类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设计(论文)题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对策研究
课题的根据:
1)说明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随着1999年第一次大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的暴露,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时代,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每年有数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工作。据反映,受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变化反应迟钝,应变性差,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品牌竞争的优势,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要想立足于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体育教育学生就必须要增强竞争实力,尤其是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以学校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形成学校人才培养成本低,高质量的竞争优势。
本课题综合应用系统论、中心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经济学等加强和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理论的研究,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就业提供理论指导。
2.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许多高校在很早以前就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其本校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校(湖南城市学院)作为一个新升本的院校,在这方面显得相对滞后,除了教学中软硬件投入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外,还没有真正重视和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培养和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不容乐观,我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无论在知识理论储备和实践能力方面都略显不足,继续升造(如考研)人数相对较少,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本文主要就是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的角度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综述和分析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以及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对策进行了探讨,同时从就业方面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种途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对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合理、全面、系统的分析,明确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和发展的各项构成要素,能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的努力方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国外研究状况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 也称之为核心能力或核心特长,这一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1989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与竞争者合作-然后胜利》这一论文,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长期决定因素。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又发表了《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对核心竞争力做了如下定义: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1991 年,杰伊.巴尼(jay barney )对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指出核心竞争力具有珍贵性、异质性、不能模仿、难以替代等特征,从而确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四项标准:有价值、稀有性、难模仿、无替代。
国外直接以“高校核心竞争力”为题进行研究的成果为数不多。不过,一些研究高等教育的文献中渗透着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主要有4个角度:资源观、文化观、专业的动态能力、可持续发展。然而对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至今并没有一致的定论。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1990)将就业所需要的能力特征分为5个类别、16项技能,这五个类别分别是: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曾就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的问题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它们是: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由此看出,国外对高校就业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研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前人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种观点,“能力整合论”。主要代表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赖德胜、武向荣,他们从核心竞争力规范定义出发,在《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某一要素的效用突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孟丽菊则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支撑大学竞争优势,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她强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独有性和积累性。
“能力整合论”考虑到了大学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把核心竞争力归结为综合能力,其中几种能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支柱,由竞争结果反映竞争力的强弱。
第二种观点,“构成要素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一般都从我国办学的实际出发提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模型。王继华、文胜利在《论大学核心竞争力》中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要扬弃其原有涵义,用以指那些“促进大学走向成功,在大学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要从我国大学办学历程和现实国情出发来界定,应重视以下核心要素:教师、管理和大学校长。李景渤认为,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五个: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发挥整体优势、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同样,罗红在《核心竞争力培养与竞争教育平台》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由三个要素构成:技术(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与科研能力)是关键,文化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胡建华则在《试析研究型大学的本质一学问的生产能力》提出,大学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研究型大学发挥社会职能的基础是人才生产能力和学问生产能力。人才生产能力主要表现为生产的人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等;学问的生产能力则指在科学的理论、法则、概念、物质的发明与发现方面的数量和质量。而学问生产能力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株洲工学院书记兼院长张晓琪在《面向市场办学是新形势下大学校长的首要任务》一文中认为,普通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质量”,(其发展的灵魂是创新、形成自己的包装学科群和专业群)。应智国在《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办学特色》提出,专业群(专业体系和实训体系)设是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指一个或若干个相近相关专业及其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群体。通过专业群建设可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马士斌从分析高校竞争力的结构出发论述其核心要素。他认为高校竞争力要素共有七个层次:办学资金;知名度和美誉度;科研成果和毕业生;办学方向和办学能力;人的因素;内部管理体制与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素质等。在既定的外部管理体制条件下,人的因素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人的数量、素质、结构、配置、积极性、合作与竞争等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力量是教师。
“要素论”从大学的局部出发,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要素作为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契机,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种观点,“资源论”。夏仕武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特征》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优势资源”,.是主体对大学资源有效运作而产生的,其表现为“深植于竞争主体的各种资源之中,以自身独有的核心能力为支撑点,在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运作自身资源所形成的整体能力”。金勇则在《大学竞争力机理分析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认为,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并重与统一。经济效益是指多种渠道争取尽可能多的办学经费、投向合理的学科专业、努力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高校更应注重社会效益,高校的社会效益包括学校贡献给社会的人才、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许涛和龚波在《解读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占有资源的多寡和配置有关,并且这种资源具有高度的稀缺性。主要包括市场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精神资源。
“资源论”把大学之间的竞争的本质归结为争夺稀有资源的能力,谁占有了稀有资源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第四种观点,“知识基础论”。以林莉,刘云芳为代表的“知识观”,在《.知识管理与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认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以高等学校基础设施为依托、以高等学校精神为共同愿景”,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学术梯队、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协同作用”下形成,“是高等学校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具有使高等学校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同时提出知识管理是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具体说来,通过创新价值观和管理观念、优化校园知识共享体系、改进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激活知识价值等有效措施,加强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地提升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徐学兰从大学的知识特性入手认为,知识既是高校独特的资源,更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因为其内部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难以被对手模仿,还在于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每一所高校有不同的发现未来的机会、不同的创新能力,也正是这现有的知识决定了高校内各种资源发挥效能的程度不同。总之,只有知识才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源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之所在,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知识基础论”认为学习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知识。
设计 (论文)题目:对XX区中小学体育场馆使用与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综述本课题研究动态、选题目的及意义
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体育场馆的设计、开放及利用现状、经营管理对策研究、利用率与开放率、发展存在的问题、向公众开放若干问题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果。如北京体育大学 郑俊秋,李玫红著《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活动定价研究》, 主要研究了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的意义与影响因素;重庆邮电大学 李健 姚辉洲著《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与开放率》,主要研究了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的统计与评价等都写了与题目相关的作品。
万州区作为重庆市第二大城市,地处西部。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与管理现状如何值得研究,于是本课题就以这个为选题,旨在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中小学体育场地现状使用率和管理进行调研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建议。
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其开发利用已成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因素。体育场馆是否向社会开放并用于群众活动的开展,是评价体育场馆是否发挥其主要作用的最重要的标志。我国现阶段存在场馆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在短缺问题不可能迅速解决的情况下,避免浪费、提高利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产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而中小学体育场馆资源作为体育产业的基础力量、体育场馆资源的生力军,能否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深化改革,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进行实践,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内容:
1、学校体育场馆有效利用与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2、对万州区中小学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管理情况调查,摸清有关现状。
3、在摸清有关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建议。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提高场地使用率。
建议您来毕业论文网 看看
一、选题依据(课题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涉及领域的研究现状等)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要推行终身体育教育对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细化,弱化体育的竞技性,强化运动休闲的体育功能,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改变单纯意义上的体育技能和技巧的传授,使之成为一个全面体现体育的健身功能,挖掘人的潜在能力的整体过程。目前,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大部分是竞技体育而不是休闲体育,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本文除了从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休闲体育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外,还对休闲体育的教材化,对休闲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索在体育课程中适合学生发展的休闲体育项目,使休闲体育引起体育教学界的重视,以达到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得以开展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问题(一) 研究内容1、休闲体育内涵2、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休闲体育的必要性研究3、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休闲体育的可行性研究(1)从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来研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休闲体育的开展(2)从休闲体育教材化方面来研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休闲体育的开展4、探索在高校体育课程中适合学生开展的休闲体育项目 (二) 研究目标本文通过对休闲体育在体育教学中功能、价值的探讨,并对高校体育课程开展休闲体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试图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三)拟解决的问题教学模式改革中如何引入休闲体育,休闲体育如何进行教材化,以及探索出哪些休闲体育项目适合学生的开展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课题需要突破的问题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已有的主要设备、软件、资料等说明)(一)研究方案1、查阅文献资料(1)从我院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2) 从我系阅览室查阅文献资料(3) 上网查询,如:中国期刊网(4) 与老师、同学交流2、把材料分类、归纳、总结3、 初步撰写论文参考文献:(1)[法]罗歇.苏,姜依群译.休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定界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1)(3)刘俊庭,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于光远.竞赛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5)曲宗湖.杨文轩主编《课余体育新视野》,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可行性研究1、利用所查文献资料2、与指导老师交流,听取指导意见四、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成果(一) 研究计划1、 2005年9月10日——9月20日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9月21日——9月30日 确定研究课题11月20日——12月30日 撰写开题报告 2、 2006年1月1日——3月1日 撰写初稿 3月2日——3月15日 修改论文 3月20日 上交论文(二) 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论证,使休闲体育得到体育教学界的重视, 最终使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得以开展。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运动医学毕业论文可以写很多题目的。开始也不懂,还是学长给的雅文网,有高手帮忙轻松多了,写的《偏瘫上肢复合运动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制》跨理论模型在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柔性外骨骼人机智能系统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推拿与运动康复结合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研究踝部骨折术后运动康复的临床研究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影响的研究可穿戴式三自由度踝足运动康复外骨骼系统研究与开发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血浆BNP及醛固酮影响的研究运动康复安全评定在成人肱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血管紧张素Ⅱ及内皮素-1影响的研究运动康复对于肘关节骨折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基于产品语意学的背伸运动康复产品设计研究肢体运动康复机的控制方法的研究和实现桌面式上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研究运动康复训练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外骨骼上肢机器人运动康复虚拟现实训练与评价研究基于视频运动捕捉的肢体康复虚拟现实系统的设计在无创正压通气下进行运动康复锻炼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度患者干预效果的趋势研究运动康复安全评定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教育和康复整合干预对脑瘫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等张运动与第长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及脂蛋白代谢的影响足下垂患者康复保健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康复运动处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脑卒中后早期运动训练促进脑功能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到当地文化体育局了解就知道了.....
【题 名】中草药治疗运动损伤的效果分析【作 者】刘明 马军【机 构】德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山东德州253013【刊 名】中国校医, 2005(4): 414-414【关键词】运动损伤 中草药【文 摘】我校是一所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运动损伤经常发生。我们用中草药粉剂外敷治疗运动损伤,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那么你知道关于篮球运动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篮球的开题报告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篮球运动起源于学校,并且在学校中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滨州学院发展更为迅速。大学校园篮球运动氛围浓厚,有很多大学生都受当今篮球运动形势的影响,喜欢参加篮球运动,为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也一步步的步入正规。而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可以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和谐的场面。而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刘博在对我国高校开展篮球运动的研究与探讨中谈到高校的大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高校体育事关重大,而篮球运动因其易普及和趣味性强的自身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自1998年开展以来,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把学生、家长和学校融为一体,在大中小学校园内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到篮球场,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篮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习、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胡本东在山东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指出篮球选项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篮球教学深化改革的步伐。系统研究篮球选项课教师的现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旨在建立一支既有高深的篮球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质量的篮球教师队伍。
张凌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谈到,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掌握篮球选项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规则、裁判法;在篮球选项课理论课中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篮球选项课的健身价值,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王荣森在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活动的组织内容丰富,适应面要广。
陆红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中提到,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曾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窘况,再加上高校急剧扩招,场馆面积却增长缓慢,设施更新缓慢,而学生们对场馆设施的要求却在不断地提高。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显得太小。
金胜真在武汉市篮球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篮球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篮球运动方面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劳务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一定量的经济支出,不仅是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篮球消费市场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
本文对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代写论文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篮球笔调查问卷计算机等
一、 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10]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11] 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12] 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13]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14]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15] 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序号主要工作内容起止日期
1选题,拟定开题报告,收集整理资料2010年6月
2完善计划,开展研究2010年7月—2010年9月
3再次查找资料,统计结果2010年10月
4分析对比,拟定初稿2010年11月
5提交论文,指导老师评审返,反复修改2010年12月
6进行论文答辩2011年4月
7再次修改,正式提交论文2011年5月
五、预期结果
1、充分分析拼抢篮板球技术,并清晰细致的解析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2、利用篮球运动中拼抢篮板球的能力的分析,为学院篮球篮球专选对训练比赛、以及日后从事篮球教学训练做出指导。
3、充分提高拼抢篮板球的训练效果,从而使运动员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佳绩。
一、 选题依据
伴随着中国篮球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职业联赛的风起云涌,篮球市场的日趋火爆,中国的男女篮球队(包括国家青年队)却在亚洲、世界赛场上连连败北!在奥运会预赛12队的16项技术统计中,除姚明有10项进入前5名外,无一人进入前十,中国男篮的失误高居榜首,5场比赛失误高达93次,平均每场失误次,其他大多数统计不是垫底就是倒数第二。无论是体能、技术,还是战术意识和作风,中国男篮都不具备8强的实力。在第七届世界青年男篮锦标赛中, 拥有像易建联和唐正东这样绝好条件(连美国教练都羡慕)的中国青年男篮,二胜六负仅排第十四名(十六支队),这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青年男篮自身的落后状况,而且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中国男篮与当今世界男篮群体中高水平队伍之间的差距。优秀男子篮球后备力量的严重匮乏不仅制约了目前中国男篮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了中国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中国篮球要想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有所作为,以及中国男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必须加速优秀篮球后备力量的培养进程。NBA是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NBA为什么能50年长盛不衰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NCAA每年为NBA输送几十名顶尖球员,NBA能够持续保持魅力也就在于不断有新星崛起。通过和“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体系相比较,我们发现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2、完善的训练、竞赛体制(包括中学生联赛、大学生联赛、和职业联赛)
3、竞争激烈的高水平的各级教练员队伍
4、激励机制
这几点正是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的独到之处和成功之处。同时我们发现这四点中的共性就是鼓励竞争。通过频繁的激烈的比赛来形成竞争,通过竞争来选拔后备人才和优秀教练员,通过诱人的激励措施来促进竞争,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使篮球运动充满了生机。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成功的经验,由于两个国家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照搬照套,只能借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对现有的体制带来的冲击,使得目前的举国体制下,“业余体校—市体校—省体校—省青年队—省队—国家队”的培养方式已日渐萎缩,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的过程中在竞赛制度方面、政策导向方面、激励机制方面、培养体制方面、教练员体制方面、科研、医疗保障方面、联赛吸引力方面、选材方面、训练方面等方面均出现了问题,因此对我国男子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当中出现的问题极其原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紧紧围绕鼓励竞争的原则,来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对提高我国男子篮球运动整体水平和推动我国男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 研究对象:参加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的运动员、近两年由青年队调入一线队伍的年轻运动员,参加大超联赛的前几名队伍的运动员。
三、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期刊网1994年至2004年期间的有关文献进新行查阅;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用问卷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家长及专家进行调查、访问,以获取不同对象对各省培养篮球运动员的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看法。
(三) 统计法:对青年联赛进行技术统计,运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处理相关资料。
(四) 比较分析法:将我国后备力量的培养状况和美国相比较,将甲级队强弱队及其后备力量做全面比较,找出问题及值得借鉴或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五) 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资料和调查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指出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四、 研究内容:
1、 我国篮球后备力量现状
2、 后备力量培养方面和美国相比较
3、 后备力量和职业联赛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参加“大超”联赛队伍的人员结构、训练状况及联赛水平与青年联赛全方位相比较
5、 青年联赛前八名队伍的选材与训练特点
6、 目前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五、 研究重点和难点
研究重点:青年联赛前八名队伍的选材与训练特点,参加“大超”联赛队伍的人员结构、训练状况及联赛水平与青年联赛全方位相比较
研究难点:由于运动员选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牵扯的因素多,所以给问卷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也有难度。
六、预期结果
虽然目前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培养模式、竞赛制度、教练员选拔培训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因为一方面这几方面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这么多问题的解决不时一蹴而就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体现了人才成长的数量、质量、层次与等级的变化规律。从启蒙阶段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年级的升高,随着孩子们学习与训练的提高,把前一个较低的培养层次中的优秀者选拔到下一个较高的培养层次中去,这样各级人才数量从多到少,人才质量从粗到精,人才层次从低到高、逐级选拔,最后产生出佼佼者,“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这就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培养篮球运动人才的基本模式。因此为了扩大篮球运动人口的基数, 必须开辟多种培养渠道,加大竞争力度,尽快形成我国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为此,必须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加速专业队二线队伍向高校并轨的步伐。增加比赛的受关注程度来进行,将大学联赛推向市场,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影响力,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进一步扩充大学生联赛的队伍及涉及的城市,增加比赛场次,避免垄断,加强竞争,增加比赛的受关注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中学生、中学生联赛。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力度抓紧培养各级队伍的高水平教练员,尤其是中学和大学专职教练员的培养。逐步提高各级教练员的待遇和职业运动员的待遇,学校也应为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加速普及完善教练员的竞聘制度,淘汰不能胜任的教练员,促使教练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推动选材、训练质量的提高。
七、进度安排:
2006年11月—2007年3月:查阅、搜集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
2007年4月—2007年5月:进行问卷的设计;
2007年5月—200年9月:进行问卷的发放,并对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访谈,完成技术统计工作;
2007年9月—2007年10月:对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007年11月—2007年12月:撰写并完成论文初稿;
2008年1月—2008年2月:征求导师和专家的意见,修改论文草稿;
2008年3月:定稿,准备答辩。
10、参考文献
[1]高建磊,陈树华,许永刚.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卷第1期
[2]高治,徐伟宏.我国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 [3]刘玉林.从篮球后备力量看我国篮球运动水平[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8):32
[4]宋振镇. CUBA与NCAA的比较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
[5]刘志伟,等.提高我国男篮对抗技术水平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4,(1).
[6]张炳先,等.对篮球本质—强对抗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1994,(6).
[7]王章明,等.CBA甲A与NBA队员身高体重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体育科技,第34卷第6期
[8]刘玉林.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篮球运动改革现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第26卷2000年第2期
[9]张振东.我国优秀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的测试结果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6(2):55-60
[10]朱体荃,韩立明.少年篮球比赛中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测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与科学,1999,20(6):23-27
[11]吴金元,任海.我国“三大球”的滑坡与后备力量的培养 [J].体育与科学,2001,22(1):37-40
[12]王守恒.美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发展及借鉴[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65
[13]成惜今.对世界男篮身高发展趋势的研究及预测[J].中国体育科技,1989,(4).
[14]黎白.篮球运动员的理想体重应是多少?篮球,1993,(1).
[15]李可可.篮球运动员球感的测定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1995(3):34~39
[16]张力为.运动智力—困惑中的思考与思考中的困惑.中国体育科技,1993(1):39~45
[17]李可可.关于篮球运动员心理选材指标问题的探讨,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3期
[18]卢亮球,邝郁,陈树华,优秀少年女篮运动员运动成绩与某些感知特征的相关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2期
[19]席莎,杨晓晖.对男篮不同位置优秀运动员身高、体重的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总第49期
[20]王守恒,薛正武,曾凡星,等.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素质变化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
[21]黄远翔.关于篮球运动员气质类型与技术特长关系的探讨,潍坊学院学报,第2卷第4期
[22]赵芳,孙民治.我国高级篮球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36卷第2期
[23]武国政,杜裕,谢铁兔.对我国女子篮球运动水平不稳定原因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第25卷第2期
[24]孙民治,陈钧,方明.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兼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体育科学2001年1月第21卷第1期
[25]翟强.对篮球运动员选材的新探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
[26]刘森.浅谈篮球运动员“球感”的培养,哈尔滨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
[27]付志东.论“豆芽菜现象”的本质原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第22卷第1期
[28]陈本友.部分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第13卷第1期1998年3月
新世纪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总趋势 21世纪世界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全球性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将进一步在世界广阔范围内更迅速普及发展提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比赛的人文氛围全面提高 篮球运动由于自身的本体性特点、规律和功能,使它充满活力。为此,新世纪大众性篮球运动将进一步在全球普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社会文化和民众健身强体、修德养身的工具和手段。而这种运动性人文、文化色彩的氛围将不断的深化为社会特殊人文景观和人们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社区和工矿企业的篮球运动开展将日益广泛,热爱篮球运动的各界人士将进一步支持推广篮球运动。 (二)学校篮球运动的健身、教育功能显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篮球运动的增智、健身、教育、宣传、社交功能越来越被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领导认同,积极开展学校篮球运动将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师生体质、提高健身水平、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修养品行、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意识的特殊教育形式。各种形式的业余篮球俱乐部将成为校园生活地一种基本社团组织。未来优秀运动幼苗将由此启蒙和得到发展。 (三)职业篮球运动在全球扩展,商业化气息加强,观赏性加浓 职业篮球比赛的竞技水平的技艺化,进一步产生了特殊社会性魅力和经济效益,促使新世纪职业篮球俱乐部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职业性竞赛的商业化行为将日益在规范中完善法治经营,逐步形成一种新兴产业。随之现存的国际性和各国的篮球组织形式迟早会有新的组合,竞赛的规则、竞赛的制度与方法的不断变革势在必行,以适应人们观赏、健身和发展科、艺化篮球竞技运动的需要。 (四)篮球运动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渗透高科技,形成新结构、新体系 现代科技对篮球运动的渗透,使传统篮球观念,篮球理论、技术、战术和体能水平与训练手段将有新的创新和要求。实践训练手段将更科学化,多元科技将与训练比赛实践相结合,形成篮球观念的新转变,新的理论观点将层出不穷,新的技术、战术不断产生,新的竞赛制度不断完善,新的规则再充实、再发展,从而形成从篮球理论到篮球实践内容的新结构、新体系。篮球竞技在创新发展中更具个性化、集约化、技艺化、科技化、商业化,明显反映出竞技篮球当代化科技氛围。 (五)竞技篮球群雄相争激烈,排名出现新格局,技战术风格呈现新特点 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水平和实力将形成起伏状的新格局,这是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发展、提高的好趋势。然而总体上美国仍将居先,欧、美地区一些国家在一个时期内仍将处于先进水平,但各国实力将接近,排名将反复出现更迭。在亚洲、澳洲和非洲地区某些国家将向先进强国冲击。篮球运动总体发展朝着智博谋深、身高体壮、凶悍顽强、积极快速、机敏多变和全面准确这一总趋势与不同流派风格以及多种多样打法的方向发展;比赛规则将应时修订,促进攻守平衡发展;高度与速度进一步相互依赖与制约;技术和战术进一步技艺化、精湛化、实效化、多变化、高空化、全面化和综合化;空间与时间的拼争更趋凶悍激烈,使运动员综合体能、机能、人文素质、文化修养提出更高要求,特殊才华球星的社会效益显得格外重要;教练员的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和智慧才干及人格魅力更需综合提高。 可见新世纪篮球运动本体特征与特点将赋予新的内涵。 第一:贵在“理念” 当前世界篮球运动在向技艺化、职业化、观赏化、商业化发展,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进一步重新认识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的总趋势,从而研究提炼出自己在训练、管理、指挥、参赛、技战术创新的多元素结构中的新思路、新举措,形成新的篮球理论与实践的架构体系,进而整合成自己独特的理念。这将是创建自我篮球训练竞赛指导思想,适应与实现训练竞技目标,推动篮球运动事业发展,塑造个人篮球生涯新形象的前提。为此,凡在篮球事业上有进取心的教练员、运动员对此已成为共识,也是一种创新立业的趋势。 第二:智在“聪颖” 俗话说两强相遇勇者胜,然而,随着世界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智慧无限的被开发,从而社会越来越文明进步。而科学技术也必然被竞技体育广泛地渗透移植和利用,传统的“勇者胜”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更新提出“决战瞬时智勇者胜”的理念,两强相遇“智者”胜的事例不胜枚举。为此世界有识的篮球人士不断强调用头脑打球,用智慧打球,打聪明球,打有文化有人文氛围的球,它是篮球运动在新世纪发展的又一新特点。 而智的基础则是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文化科技知识和人文修养,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篮球运动的真谛,进一步把握其规律,进而使自己自由的驰骋于篮球运动的实践。 第三:高在“制空” 自20世纪70年代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优秀篮球球队强化高的意识,围绕着高采取种种举措,选择特殊高大的内线队员,普遍重视提高队伍整体高度,并确立了“无高不成队”、“不高难赢球”,以及“得高水平、高大中锋得天下”的理念。实践证明这不无道理,近20年来竞技篮球的确已成为巨人们的游戏。然而“高”的内涵都在于控制挂在空间的篮板、篮筐和篮球。因此,比赛规则对此不断修改,很多方面也无不既鼓励而又限制这一“高”的发展趋势。 第四:快在“ 节奏” 随着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需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篮球比赛的对抗性和商业化的观赏性价值,篮球比赛规则对进攻阶段再次进行了缩短时间的规定,不仅使比赛速度加快,而且比赛节奏反复变化。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技术的训练、掌握和运用,对战术组织的配合与应变,都强化了时间意识和节奏意识。当今世界竞技篮球运动掀起了全面快的浪潮。“争取时间是掌握主动赢得胜利的基本保障”已成为各国优秀队伍的共识。“兵贵神速”这一兵家古训更引人信服。而高速度下的技巧则充分体现在快慢速度的转换。特别引人思考的是,传统训练理论上有章有序的常规训练意识,应适应世界篮球运动比赛中凶悍、快速对抗中有章无序的比赛实际(即有序中的无序),是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研究的。这也是我国训练理论中滞后的一种现象。 第五:悍在“凶狠” 篮球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允许职业选手参加世界性大赛以后,运用贴身攻防的对抗手段以及凶悍拼争的顽强作风是现代篮球比赛当代化的最明显特点之一。篮球场上“悍”的传统理解也出现了质的变化,“悍”不仅反映在思想、意志、作风、精神上,反映在比赛过程中拼争技术手段和战术方法的合理应用上,而且还体现在比赛规则的不断演进的导向上。例如,篮下高空拼争既要求身高和体质,有要求技能能力、智谋变化,而其中凶悍的作风是能否发挥上述优势,取得制空优势的保证;再如,规则对进攻时间的限制,要求进攻时以快速凶悍的行动将球推过前场,并利用仅有的不到20秒的时间进行凶悍的攻击。而防守时为了阻止对手进攻,则普遍采取规则允许的身体接触,通过凶悍的追、逼、抢、打、断等防守手段的运用,从而使现代篮球比赛更具凶悍的拼斗性,时时出现精彩、激烈的比赛场面,不时给观众以悬念。 为此,世界强队强化凶悍作风的培养和体能体质的基础力量训练,以利于进行更凶悍的拼争。我国“八一”男篮之所以在建国50年来长久的保持良好的战绩,其比赛作风凶悍是基本因素。现代篮球当代化的体现之一,就是短时间,短距离的贴身凶悍对抗。所以说智慧与凶悍的结合,既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也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结晶,更是现代竞技篮球比赛当代化的要求和特征。 第六:准在“高分” 投篮准是篮球运动攻守对抗得分取胜的唯一手段和目的,国际比赛高比分的形成,一是表现为三分投手多,命中率普遍提高,投距远,投点广,被称为篮球场上的“远程导弹”;二是攻守转换快,特别是进攻速度加快、次数增多,投篮机会增多,远、中、近都布有强投攻击手,而篮下均重视布置高大重量级的“地雷”――中锋强攻;三是十分重视投篮基本功训练,既要求投篮技术方法不单一、能变化,要要求动作扎实、正确和规范,而且要求在训练中对抗条件下投篮的高数量和高质量(据资料显示,世界强队每天要求运动员在对抗条件下进行投篮训练,一般在米外区的不同角度定时定量投进500-600个球,这意味着一天每名运动员要投1000-1500次,而在投进的500个球中的命中率要达到55%-70%,以此保障在正式比赛中全队整体投篮命中率在50%以上,全队场次总得分不少于90分)。故世界优秀运动队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投篮手,他们掌握投篮技术已达到技艺化水平,普遍具有在对抗条件下投篮方式多、投距远、变化多、机会多、区点多、出手点高、心态稳、投速快、篮下强攻威胁性强和命中率指数大的特点,任何一个球队拥有这样的投篮明星运动员多,就标志着队伍整体实力强。 现代篮球运动除以投篮准作为“准”字要求的基本点外,还要求掌握个体动作普遍准确,扩大“准”的其他要求,例如运用技术时机的准确性高,转换技术、战术判断时间的准确性高,但特殊和突出的是外围三分球投篮命中率普遍提高。远、中、近多点,多面投篮相呼应,以成为战术变化的基础和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的主要手段。 第七:全在“综合” 现代篮球运动是一项多元、多型、多类、多变的综合的攻守对抗性运动项目。而对抗的胜负就取决于上述诸因素的有机综合统一,达到协调地融合成整体,具体反映在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围绕着迅速提高竞技水平,能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从选材组建队伍,到实施训练、管理、培养规划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全面检测与培养运动员必备的专项基本条件,如对篮球运动专项的悟性与意识的全面性;专项身体形态的各部分比例的全面性;智能结构的全面性;体能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技能素质、职业素质、道德素质的全面性;掌握与运用攻守技术、战术的全面性等等。从而使现代高水平运动队均衡的相对的具备能文能武,能攻能守,能左能右,能内能外,能上能下,能快能慢,使他们在比赛中适应不同的队伍,不同的打法,适应不同比赛阶段的不同环境下自由保持正常的心态,掌握应变的主动性。正由于全面自我教育、训练、磨练意识的加强,他们在比赛中都能随机待遣,由单一性常规型运动员,向多面性综合型运动员发展,进而为增添球队的整体实力和自身向特异性明星型运动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全面、综合、特异的运动队及运动员已成为现代篮球实业家抢手的无上明珠,也是职业联赛观众观赏的夺目焦点,是现代竞技篮球当代化的重要标志。
高中篮球队训练方法的研究与探讨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选题目的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篮球运动在促进我国中学生体质,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仅仅喜欢篮球,更是把篮球作为自己的专长,帮助自己升往高一级的学府。初中考高中有招篮球特长的,高中考大学更是,CUBA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在查阅大量有关篮球体能训练的相关文献下,发现绝大部分的文献都把篮球体能训练中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五个要素分开来单独描述如何练。鉴于体能训练中这五个要素如何训练很多文献中都写得很详细了,问题是,这样导致大部分高中篮球运动日复一日的重复一个模式的训练,在一个周期中,他们就不太清楚要如何给自己安排科学的训练。本研究将从篮球体能训练一个完整的周期的训练方法着手,给广大高中篮球教练员、运动员一个全新的参考,使他们更好的改进平时训练中的不科学之处,从而更好的提升广大高中篮球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2选题意义本文的中学生主要指16、17—19、20岁高中阶段的学生,这些学生或者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利用学校……(新文秘网省略95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篮球队的力量训练也只有杠铃,只要进行力量训练就是杠铃负重。虽然杠铃负重能增加运动员的弹跳能力,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杠铃负重以后身体会变的强壮,但是身体灵活性不会提高,甚至会有所下降。3速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速度素质在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良好的速度素质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时间和空间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运用能否奏效的决定性素。”“由于篮球技术特点、场地等因素影响,起动速度、加速跑速度和速度耐力是篮球运动员速度训练的重点。”然而当前中学生篮球训练队的教练对专门速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还了解不够,训练中有针对性的方法手段不多。大多数教练员只知道多跑能提高速度素质,而不知道到要用什么具体方法,甚至连一套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案都没有,在训练中很难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所以在比赛中出现了回防速度慢、防守跟不上等诸多问题。4耐力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包括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无氧混合耐力。”在我国广大高中生篮球运动员中,耐力训练绝大部分是有氧训练,大大忽视了无氧训练。这也是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耐力不行的主要原因。目前的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有氧训练是以长跑为主,是低水平的有氧代谢,而比赛要求的是高强度、高质量的有氧代谢,其中包括了无氧,有氧无氧结合的代谢。教练员和运动员应深刻理解,高水平的有氧代谢能力是工作运动和比赛-的基础和本钱,也是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提高自己比赛能力的根本。而且,在我国的中学生的比赛中,都在有意识加强紧逼防守的运用时间及强度,尤其到比赛的后程,不管是区域紧逼,还是半场、全场盯人,体能是破坏紧逼盯人、保证自己防守质量、加强防守反击的保证和条件。5灵活性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篮球运动对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要求主要在于快速、协调、准确,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要素,才能与篮球运动所要求的反应迅速、应变能力强的专项特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运动员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可是大部分高校只是利用简单的往返跑来代替灵敏素质的训练,未能很好的与篮球专项训练特点结合起来,训练效果也很差,事倍功半。6柔韧性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 柔韧素质在篮球运动中主要是要求运动员关节韧带,特别是腰、胯、肩、腿、踝关节韧带的韧性强,对运动员加大实战技术动作强度、幅度,减少运动员机体受伤具有着积极的意义。可是,大部分高中球员对这方面不够重视,比如训练的时候没有尽力,装模做样,所以教练员在这方面要严厉要求球员,从而达到训练目的。7忽视放松的严重性放松运动是指队员在训练结束后进行的5 -1 0min 小运动量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合理的放松运动能够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增强技术动作节奏感;能够加快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增大肌肉的收缩力量;能够节省能量保持体能。调查发现,许多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训练之后只采用常规的慢跑或徒手操进行放松,甚至根本就不进行放松练习,完全忽视放松运动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三、研究对象及方法1研究对象以篮球体能训练的方法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华侨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检索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与研究成果,并通过购买与本课题有关的书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四、主要研究内容1高中生生理特点高中生身体形态高中生体内器官的成熟高中生身体机能的发育高中生性生理的成熟体能的概念体能训练的意义保持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延年益寿让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加强大使机体能够适应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要求为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战术打下基础有利于延长运动寿命,创造优异成绩更好的预防运动损伤3体能训练的分类和国内外现状体能训练的分类国内高中生体能训练现状训练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在力量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速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耐力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灵活性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柔韧性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 忽视放松的严重性五、主要参考文献[1] FZ01104-1000-2008-0000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2008/06/16[2] 罗陵.《现代篮球体能训练指导》[M].2009年4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3]王向宏.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4] 王保成、 等:“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篮球体能训练的研究》 第3 页,2001年第3期。[5] 范克全:“对篮球运动的体能特点及科学训练的探讨”,《体育科学研究》第2页,1998年第3期。
网球运动最早起源于12至13世纪法国传教士在教堂回廊里用手掌击球的一种游戏,并传入宫廷,成为宫廷里一种消遣、娱乐活动。16世纪初曾经传入民间,后来被国王路易斯禁止,规定只能在宫廷内进行,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运动"。而今,它走如"寻常百姓家"。网球运动是一项适合男女老幼 不同职业人员参加的体育运动。体育选修课开始报名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网球,虽然我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球,但是我感觉它应该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运动,对于我这个体育白痴来讲,能够对一项运动感兴趣是很不容易的。网球运动是一项健康的娱乐活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要求,同时也符合我.网球与其他球不一样。网球是一项"绅士"运动,不象足球、篮球那样拚抢激烈,更不容易受伤。打网球有专业打法,休闲打法,故尔老少咸宜。网球又是一项高雅的运动。试想,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阳光明媚,微风和煦,不远处隐约传来大海的涛声,绿树掩映中,你就在那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球场上潇洒地挥舞球拍,或抽,或吊……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的经验是:只要一上网球场,一切烦恼皆烟消云散,人生就该如此潇洒、美丽。网球很难掌握,也许只是对我这种运动白痴型的人而言吧。学的很辛苦,可是,当网球老师戴着黑帽子背着网球拍一脸拽拽(原谅我用了这个词我没有不敬的意思)的表情指导我们东跑西跳挥拍击球的时候,当我握着那似乎比羽毛球拍要重的网球拍机械的模仿老师的动作的时候,我心里突然冒出一股似乎小学时才有的新鲜和兴奋,那种尝试了新事物的新奇感让人特别快乐。几节体育课下来后我对网球的兴趣越来越大了。于是决定要学好它。有了这个想法后,再学习的时候就有了目的和兴趣,觉得知道了不少新知识,正手,反手,发球等学的还可以,挺顺手的,虽然成绩不是很高,但我也很满足了,毕竟是刚开始,慢慢会好的。每次练球练的满头大汗时心里都是开心的,感到了收获的喜悦;有时休息时就会幻想着学会时在球场上尽情挥拍时的潇洒,心里美的不得了。 当然,也有不顺的地方,比如有时对打时总是接不好球,很不稳,总会把球打跑,不能很好的控制球的高度和方向;反手球接的也很差,需要加强练习,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在学习网球的过程中间我也体会和感悟到了很多关于网球和人生的东西。比如说打网球的一些技巧:打网球的时候,每次击球都有一个最佳的位置,角度和力度。对于像我这样初学打网球的的人来说,就是要比球先到达那个位置,调整好击球的角度,拿捏好要使的力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到达那个位置。如果让球先到达那个最佳位置,就很难打好了。如果把网球比作一个机会,我就应该迎着这个机会冲上去,卡住位置,摆好pose,狠狠的回应它一把。直到今天我才从实践中明白,场上一切技术的发挥全凭借着充足的体力和战术的运用,有了强势的体能才能再谈战术上的处理,冷静的去运用有效的战术也是非常之重要,它不仅能帮你在技术上克敌制胜而且还能帮你保存体力直到你最后摘下桂冠。通过对网球课程的学习,我身有感触,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使身心得到了放松,在学习网球运动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还结交了许多朋友,总的来说呢,我觉得学习网球是很有益处的。因为据我所知网球是项有氧和无氧交替的运动,所以网球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希望锻炼身体的人得到不同层面的满足.最主要的是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网球运动可以磨练斗志,学习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放开烦琐的生活,伸展筋骨,舒缓紧张的精神生活,养成良好的嗜好,使空余时间过得更有目标及意义。能从各种不同的击球姿势中,提升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及肢体的力量,增加心肺功能的耐力,学习集中精神及注意能力等,这些都是网球所带来的好处,所以我应该积极的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它有益于我平时的学习,还可以帮助我减少压力放松心情,使我身心更加健康。以上就是我学习网球一个学期的心得,还有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我会一直很努力,尽量在结束学习时可以出师,还请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自橡胶网球发明和改进之后,与之相适应的网球技术逐步形成。这一时期所用的球拍是木质拼层球拍。场地有法国发明的沙土球场、英国启用的草地球场,在美国西部后起的水泥、沥青球场。开始草地球场占主导地位,由英国传往各地的开始多为草地球场。由于草地球场管理困难、昂贵、且球速快、反跳不太规则,因此逐渐萎缩。沙土和水泥、沥青等球场较为普及。为适应各类不同球场特点及各人的特长,在球技上也出现不同的类型。 在握拍方式上,最早出现的是在欧洲大陆流行的大陆式握拍法。东方式握拍开始使用于美国东部草地或沙土球场。在美国西部水泥、沥青球场较多,球的弹跳较高,冲力较大,为适应这种情况,发明了西方式握拍法。这三种握拍法各有特点成为基本的握拍方法。在此基础上运动员还创造了半西方式、超西方式等多种握拍法,各有优缺点,各自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场地和不同的打法。握拍方式的名称美国与欧洲不完全相同。 这个时期网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战术已基本形成并不断发展。正反手的上旋、下旋、平击等落地球的打法;上旋、侧旋、炮弹式平击等发球技术;进攻型与防守型挑高球、反弹球、放小球、随机上网截击球、高压球等技法初步形成而且日益精湛。战术也日趋成熟。运动员各有特长。分成底线型、上网型和全面型。 现代网球发展初期网球技法粗疏以稳健性打法为主。进入20世纪球技进步迅速,流派纷呈,全面进攻成为主流
体育因其在教育、健康、文化、经济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体育类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设计(论文)题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对策研究
课题的根据:
1)说明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随着1999年第一次大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的暴露,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时代,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每年有数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工作。据反映,受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变化反应迟钝,应变性差,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品牌竞争的优势,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要想立足于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体育教育学生就必须要增强竞争实力,尤其是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以学校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形成学校人才培养成本低,高质量的竞争优势。
本课题综合应用系统论、中心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经济学等加强和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理论的研究,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就业提供理论指导。
2.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许多高校在很早以前就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其本校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校(湖南城市学院)作为一个新升本的院校,在这方面显得相对滞后,除了教学中软硬件投入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外,还没有真正重视和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培养和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不容乐观,我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无论在知识理论储备和实践能力方面都略显不足,继续升造(如考研)人数相对较少,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本文主要就是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的角度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综述和分析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以及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对策进行了探讨,同时从就业方面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种途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对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合理、全面、系统的分析,明确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和发展的各项构成要素,能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的努力方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国外研究状况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 也称之为核心能力或核心特长,这一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1989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与竞争者合作-然后胜利》这一论文,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长期决定因素。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又发表了《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对核心竞争力做了如下定义: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1991 年,杰伊.巴尼(jay barney )对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指出核心竞争力具有珍贵性、异质性、不能模仿、难以替代等特征,从而确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四项标准:有价值、稀有性、难模仿、无替代。
国外直接以“高校核心竞争力”为题进行研究的成果为数不多。不过,一些研究高等教育的文献中渗透着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主要有4个角度:资源观、文化观、专业的动态能力、可持续发展。然而对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至今并没有一致的定论。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1990)将就业所需要的能力特征分为5个类别、16项技能,这五个类别分别是: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曾就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的问题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它们是: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由此看出,国外对高校就业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研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前人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种观点,“能力整合论”。主要代表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赖德胜、武向荣,他们从核心竞争力规范定义出发,在《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某一要素的效用突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孟丽菊则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支撑大学竞争优势,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她强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独有性和积累性。
“能力整合论”考虑到了大学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把核心竞争力归结为综合能力,其中几种能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支柱,由竞争结果反映竞争力的强弱。
第二种观点,“构成要素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一般都从我国办学的实际出发提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模型。王继华、文胜利在《论大学核心竞争力》中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要扬弃其原有涵义,用以指那些“促进大学走向成功,在大学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要从我国大学办学历程和现实国情出发来界定,应重视以下核心要素:教师、管理和大学校长。李景渤认为,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五个: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发挥整体优势、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同样,罗红在《核心竞争力培养与竞争教育平台》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由三个要素构成:技术(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与科研能力)是关键,文化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胡建华则在《试析研究型大学的本质一学问的生产能力》提出,大学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研究型大学发挥社会职能的基础是人才生产能力和学问生产能力。人才生产能力主要表现为生产的人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等;学问的生产能力则指在科学的理论、法则、概念、物质的发明与发现方面的数量和质量。而学问生产能力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株洲工学院书记兼院长张晓琪在《面向市场办学是新形势下大学校长的首要任务》一文中认为,普通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质量”,(其发展的灵魂是创新、形成自己的包装学科群和专业群)。应智国在《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办学特色》提出,专业群(专业体系和实训体系)设是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指一个或若干个相近相关专业及其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群体。通过专业群建设可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马士斌从分析高校竞争力的结构出发论述其核心要素。他认为高校竞争力要素共有七个层次:办学资金;知名度和美誉度;科研成果和毕业生;办学方向和办学能力;人的因素;内部管理体制与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素质等。在既定的外部管理体制条件下,人的因素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人的数量、素质、结构、配置、积极性、合作与竞争等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力量是教师。
“要素论”从大学的局部出发,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要素作为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契机,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种观点,“资源论”。夏仕武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特征》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优势资源”,.是主体对大学资源有效运作而产生的,其表现为“深植于竞争主体的各种资源之中,以自身独有的核心能力为支撑点,在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运作自身资源所形成的整体能力”。金勇则在《大学竞争力机理分析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认为,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并重与统一。经济效益是指多种渠道争取尽可能多的办学经费、投向合理的学科专业、努力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高校更应注重社会效益,高校的社会效益包括学校贡献给社会的人才、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许涛和龚波在《解读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占有资源的多寡和配置有关,并且这种资源具有高度的稀缺性。主要包括市场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精神资源。
“资源论”把大学之间的竞争的本质归结为争夺稀有资源的能力,谁占有了稀有资源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第四种观点,“知识基础论”。以林莉,刘云芳为代表的“知识观”,在《.知识管理与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认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以高等学校基础设施为依托、以高等学校精神为共同愿景”,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学术梯队、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协同作用”下形成,“是高等学校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具有使高等学校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同时提出知识管理是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具体说来,通过创新价值观和管理观念、优化校园知识共享体系、改进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激活知识价值等有效措施,加强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地提升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徐学兰从大学的知识特性入手认为,知识既是高校独特的资源,更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因为其内部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难以被对手模仿,还在于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每一所高校有不同的发现未来的机会、不同的创新能力,也正是这现有的知识决定了高校内各种资源发挥效能的程度不同。总之,只有知识才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源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之所在,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知识基础论”认为学习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知识。
设计 (论文)题目:对XX区中小学体育场馆使用与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综述本课题研究动态、选题目的及意义
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体育场馆的设计、开放及利用现状、经营管理对策研究、利用率与开放率、发展存在的问题、向公众开放若干问题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果。如北京体育大学 郑俊秋,李玫红著《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活动定价研究》, 主要研究了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的意义与影响因素;重庆邮电大学 李健 姚辉洲著《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与开放率》,主要研究了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的统计与评价等都写了与题目相关的作品。
万州区作为重庆市第二大城市,地处西部。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与管理现状如何值得研究,于是本课题就以这个为选题,旨在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中小学体育场地现状使用率和管理进行调研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建议。
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其开发利用已成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因素。体育场馆是否向社会开放并用于群众活动的开展,是评价体育场馆是否发挥其主要作用的最重要的标志。我国现阶段存在场馆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在短缺问题不可能迅速解决的情况下,避免浪费、提高利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产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而中小学体育场馆资源作为体育产业的基础力量、体育场馆资源的生力军,能否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深化改革,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进行实践,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内容:
1、学校体育场馆有效利用与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2、对万州区中小学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管理情况调查,摸清有关现状。
3、在摸清有关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建议。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提高场地使用率。
从书上抄呀!随便一本网球书就行!!!
找了些索引给你,原文可以网上查。。。。1、国内高水平大学生篮球队赛前热身探究【作者中文名】 程龙; 刘丽萍;【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体教部;【文献出处】 辽宁体育科技, Liaoning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5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赛前热身; 篮球; 国内高水平大学生;【摘要】 通过实地比赛观察记录参加第12届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东北赛区参赛队的赛前热身方式,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专家访谈法了解现在国内外最先进的篮球赛前热身方法,阐述训练和赛前热身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最后归纳科学合理的赛前热身模式,使其能够为CUBA各高校参赛队提供参考。【DOI】 CNKI:SUN:、篮球运动供能特征及体能训练研究【英文篇名】 Basketball Energy Suppl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Principle【作者中文名】 王玉瑾; 王大川;【作者英文名】 WANG Yu-jin1; WANG Da-chuan2( Sport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Finance Trade School; Guangzhou 510070; China);【作者单位】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财政中等专业学校 广州;【文献出处】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2期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篮球; 体能; 训练;【英文关键词】 basketball;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摘要】 篮球运动属于三个能量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的混合供能运动。篮球运动需要不断重复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它与无氧供能系统关系更为密切。平衡的膳食、适当的休息和合理的体能训练能够加快身体的恢复、修复和体能的补充。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准备一般包括一般性热身运动、伸展运动及放松运动3个环节。伸展运动包括静力性和动力性伸展运动。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应依据如下原则:全面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针对性原则、适量负荷原则、恢复性原则。要想成为技术全面的高水平运动员,必须重视体能训练的方方面面。【DOI】 CNKI:ISSN:、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创伤的分析研究【英文篇名】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Athletic Injuries【作者中文名】 李淑芳;【作者英文名】 LI Shu-fang(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体育部 河南开封;【文献出处】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编辑部邮箱 2004年 11期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运动; 运动创伤; 分布情况; 特点; 研究;【英文关键词】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thletic injury; distribution; character; research;【摘要】 对河南大学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发生运动创伤的情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运动创伤的时间多发生在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造成大学生运动创伤的体育项目,多见于对抗性较强的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创伤部位以踝、腕指关节、肘、膝处最多。建议大学生多做伸展运动和热身运动,这是减少和预防运动创伤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基金】 河南省科技厅2002年科技攻关课题《河南省高校体育运动创伤防治技术方法研究》(0324500014)。【DOI】 cnki:ISSN:、篮球选项课的大学生运动损伤及预防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作者中文名】 曹飞;【作者单位】 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文献出处】 科技信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34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运动损伤; 自我保护; 体育保健知识; 大学生; 篮球;【摘要】 对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时间多发生在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场。创伤部位以手膝踝关节处最多。作者认为造成大学生运动损伤以及康复慢的原因是: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体育保健知识缺乏等,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DOI】 CNKI:SUN: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主要刊登体育教师、教练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研究生等在体育科学及其边沿领域等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北京体育大学17名教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曾经一度停刊,1978年复刊至今,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本刊从2002年开始改为双月刊,2004年改为月刊,9印张,144页,42万字,大16开本,封面、内文胶版纸精美印刷,目录中英文对照。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外体育科技工作者、管理者、体育教师、教练员以及体育院校(系)在校生等。
足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足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袁静.论校园足球回归育人本原之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01):40-42+96.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A].体群字[2009]54号
[3]陈珂琦.对加强校园足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认识与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15(5):9
[4]颜中杰,何志林,玄刚.上海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研,2011(1):65-68
[5]李纪霞,董众鸣,颜中杰.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3):85-89
[6]董众鸣,袭波,颜中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2):78-82
[7]梁伟,刘新民.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4(3):151-153
[8]肖佳川.构建校园足球文化促进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报,2015(6):165-166
[9]王涛,崔世君.新型足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传统足球教学比较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108-101
[10]陈枭.校园足球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J].当代体育科技,2016,(34):146-148
[11]张云波,王晓茜.校园足球推广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2):65-66
[12]王登峰.从"有"到"强":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18,38(4):3-7,21
[13]李卫东,何志林,董众鸣.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发展模式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87-9
[14]陈书玲.利用校园足球健全学生人格[J].求知导刊,2015(22):18.
[15]孙晓娟,吴澳.校园足球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62-63.
[16]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2):77-83.
[17]黄文洁.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18]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07):29-33.
[19]孙宇.新形势下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运思与发展[J].电大理工,2017,(01):81-82.
[20]姚杰.足球进课堂背景下中小学足球教学的阶段性地位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03):36-37.
[21]周东升.浅析校园足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作用[J].青少年体育,2017,(03):32-33.
[22]宋辉.我国足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09):20-21.
[23]刘陵,张伟.青少年趣味足球的内涵解读及推进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09):155-156+159.
[24]陈斌.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目标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09):209-210.
[25]吴剑,桂蓉,曹电康.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138-142+160.
[26]刘志敏.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156-160.
[27]张应龙.文化认同视域下欧洲职业足球文化特征及其启示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17-120.
[28]程万军.浅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的'方法[J].民营科技,2017,(03):227.
[29]吴楠.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策略研究[J].运动,2017,(06):18+5.
[30]郑志强,李向前.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理事会构建的反思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3):22-26+31.
[31]高治,郑原,王岗."足球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3):86-93.
[32]姜南,侯学华.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动力系统及优化路径分析--以协同学理论为视角[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43-147.
[33]艾强.足球产业经济贡献与影响足球发展的经济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17,(08):36-37.
[34]孙莹莹.分析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管理及其执教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7,(08):67+69.
[35]沈雁平,牛曼兰,罗卫东.群众业余足球参与者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市的业余足球参与者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7,(03):95-99.
[36]曹然.校园足球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预防和科学应对[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05):71-74.
[37]郭风,谭继业.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81-82.
[38]余翔.成都市五人制足球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145-146.
[39]杨培岭.团队文化视野下解读中国足球运动员技能危机[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190-191.
[40]贺涛.荆门市足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7,(05):44-45.
[41]王本鑫.浅析足球运动对现代人社会生活健康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17,(07):215.
[42]顾海亚.小学足球教学的几点思考[J].田径,2017,(03):48-49.
[43]王岚.足球运动员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J].安徽体育科技,2017,(01):73-75.
[44]陈爱国,陈丽萍,颜军.8周足球运动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01):85-89.
[45]张文波.高校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6):162-163.
[46]吴军.浅析体育教育专科学生足球裁判能力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06):107-108.
[47]何杰.长沙市校园足球试点高中足球活动的开展现状研究[D].延安大学,2016.
[48]李勇.葡萄牙足球历史演进及崛起因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13-117.
[49]杨世东.南京市青少年业余足球培训市场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30-134.
[50]李水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瓶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54-156+200.
[51]陈浩.简论足球技术中场上意识的培养[J].运动,2017,(04):13-14.
[52]郝宗继.足球游戏在足球训练中的作用分析[J].运动,2017,(04):15-16.
[53]康喜来,李德武.新形势下校园足球的角色定位和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01):85-89.
[54]周丽芳,文佳黎.基于遗传算法的虚拟足球游戏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02):209-213.
[55]曾广平.论小学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206+243.
[56]宋娜梅,梁潇,林用彬,郑丽.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结构及认知差异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2):30-37.
[57]谢军,刘鸿优.比赛情境因素对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技战术表现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2):107-111+136.
[58]刘林星,田德宝.校园足球发展环境建设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7,(01):155-158.
[59]魏家鹏.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疲劳消除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5):43+45.
[60]李忠.关于常见足球训练中的技术技巧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05):56-57.
[61]程公.关于我国高校校园足球竞赛联盟机制的研究[J].科技风,2017,(03):217.
[62]酒华炜."校园足球热"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与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02-106.
[63]赵丽敏,刘鹏.中国企业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的动机与策略分析--基于中国大健康产业的视角[J].对外经贸实务,2017,(02):77-80.
[64]郑波.比较视域下的高校足球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01):31-39.
[65]刘圣泽.阿勒泰地区中学生足球训练方法调查与分析[J].武术研究,2017,(01):145-147.
[66]郭振,乔凤杰,李声民.日本大学足球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7,(01):121-127.
[67]黄华.我国职业足球转会制度的法学透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01):15-19.
[68]徐金成,高璨,高颀,洪平,赵杰修.中国足球运动损伤研究现状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01):84-90.
[69]李旭天.校园足球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J].青少年体育,2017,(01):109-111.
[70]周俊杰,应依岐.日本足球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青少年体育,2017,(01):42-43+46.
[71]徐龙兵,马加威.浅析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13+27.
[72]杨大轩,唐士智.广东省校园足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69-72.
[73]孙奇.身体功能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74]梁冰.从足球热思考制约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50-153.
[75]付海涛.日本校园足球竞赛体制分析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71-174.
[76]龚波,陶然成,董众鸣.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01):61-67.
[77]房鹏飞,陈盼.广西中小学校园足球县域发展探讨--以灵山县校园足球开展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7,(01):80-84.
[78]朱广新,孟凯利,刘杰.核心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身体平衡稳定性的研究[J].运动,2017,(02):15-16.
[79]王欣.简析高校足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运动,2017,(02):17-18.
[80]姜南.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视角[J].中国体育科技,2017,(01):3-8+26.
[81]柳鸣毅,丁煌.基于路线图方法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33-38+46.
[82]王永强.情绪效价与执法经验对足球竞赛中犯规判罚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96-100.
[83]张志武,苏长来,刘占鲁.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目标人群定位及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01):49-52.
[84]赵成浩.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1):191-192.
[85]艾强.足球发展与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若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2):169-170.
[86]李蕾,洪长清.篮球和五人制足球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研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234-236.
[87]郑波,刘迅.基于校园足球文化构建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148-149.
[88]高林.高校足球中足球意识的培养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173-174.
[89]周俊,卢开智,普春旺.浅析现代职业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201-202.
[90]马骏.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官方微博营销现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01):50-51.
[91]王冰.浅论提高小学足球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1):133-134.
[92]王勤海,李帅.德国职业足球"50+1"政策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01):18-22.
[93]王泰峰.哈尔滨市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71+73.
[94]程杰.校园足球的安全措施及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16-17.
[95]付瑶.青少年足球团队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237+239.
[96]张建辉.足球运动中的物理原理[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244-245.
[97]颜京朋.结合儿童生理特点的足球技术训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32+34.
[98]赖健.我国青少年足球竞训体系与管理体制探索[J].运动,2017,(01):23-24.
[99]傅鸿浩.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00]杨铄,冷唐蒀,郑芳.职业足球联赛外援配额制度研究[J].体育科学,2016,(12):18-29.
[101]甄茂洋.北京市东城区小学生足球联赛对校园足球文化影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
[102]郑秋晨.校园足球与体育产业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03]傅鸿浩,张廷安,水祎舟,郝霖霖.英文期刊中足球运动的研究领域及热点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1):119-127.
[104]张兵,仇军.管办分离后中国职业足球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机制依赖[J].体育科学,2016,(10):3-9.
[105]刘永宝.贵阳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106]殷海涛.足球进校园前提下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07]张磊,张廷安,夏辉,任定猛.中国足球生态系统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8):117-124.
[108]张琪,龚正伟.我国足球改革的未来效应及其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04):65-72.
[109]刘飞,龚波.欧洲足球协会联盟财政公平法案对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6,(07):24-31.
[110]贺珷.校园足球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流程及组织结构优化和再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11]郭尼.男子足球运动员脚背内侧踢球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D].中北大学,2016.
[112]宁柠.中日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现状与对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113]张玉婷.北京人大附小校园足球开展模式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
[114]阴鑫星.西安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15]陈陆隆.基于SWOT视角下的西安市高校五人制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16]胡志浩.终身体育视角下淄博市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117]唐光耀.开封市"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6.
[118]彭家煜.长沙市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吉首大学,2016.
相关体育论文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6).74-79.
[3]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
[4]魏丕勇.于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2,(1):11~13.
[5]梅汝莉.“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2002(12).
[7]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2002.(5).
[10]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上海:开明出版社.2003:1-23.
[1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12-13
[14]冯克诚主编.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5):4-6
[15]彭伟强.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M].教学理论与实践.(7):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