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水仙论文参考文献

水仙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水仙论文参考文献

找到一篇类似的,但愿对你有用!:)《现代花卉栽培新技术应用》摘要:随着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美的享受日益突出。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过程中,美化环境,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加花卉色彩,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乃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区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西藏花卉引种与高效种养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结出西藏花卉引种与高效种养新技术,供参考与应用。关键词:现代花卉栽培新技术应用中图分类号:$68花卉是色彩的来源,也是季节变化的标志;是一种有生机的艺术品,也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结晶;是园艺绿化、环境美化的活材料,也是用来点缀居室、居民区、旅游景点、会场布展等公共场所的素材;是提升西藏产业结构、带动农牧民增收的新兴产业,也是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1 现代育苗技术1.1 智能温室育苗利用智能温室的现代化设施设备,通过对温、湿、光及c02的自动调控,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用穴盘播种,营养钵扦插,机械化嫁接等育苗手段,不仅能满足花卉幼苗对温、湿、光及COz的生理需求,提高育苗的机械化程度,而且具有省工、省料、繁殖周期短、成活率高等特点。智能温室育苗其主要优点:一是能创造适宜的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和良好的温光条件;二是能加快分株、扦插、嫁接后幼苗的伤口愈合;三是一年四季均可育苗、不受季节限制、苗床周转快、生产效率高。据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近两年试验与生产示范,采用连栋智能温室育苗,比常规育苗节省工料8=5%左右,成本降低40~60%,种苗成活率可达90—95%,而且幼苗株型整齐健壮,叶片肥厚,根系发达,种苗商品率可达到95以上。1.2 电热温床育苗电热温床育苗是冬春季快速育苗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增加苗床培养土温度。利用自动控制仪调节温度,可为种子萌发或扦插条生根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温度条件。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原七一农场)1986年应用电热温床扦插繁殖月季,其结果表现发芽生根快、成活率高。采用电热温床加小拱棚遮萌育苗,床温比一股室温高2~3~C以上。不仅发芽快,成活率高,幼苗的根系生长迅速,地上部分生长缓慢而充实,而且可培育苗壮。同时,扦插繁殖时能加速插条伤口愈合、促进生根。电热温床育苗靠自动控温仪调节苗床温度,操作简便,设备可连续使用多年。2 组培快繁技术2.1组织培养组织培养就是应用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使其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生长和发育的技术,又叫无菌培养或离体组织培养。组培快繁技术繁殖快、用材少、遗传性状稳定;而且能解决花卉在无性繁殖过程中易产生的病毒危害,可大幅度提高种苗质量和商品率。通过分离茎尖、芽尖、根尖、胚芽、叶片、鳞片、花粉等,接种在三角瓶等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利用植物细胞的再生能力,在适宜无菌的条件下,长出不定芽或不定根,使之形成一株新的完整植株。组织培养是进行植物快繁和保存种质材料遗传性状以及对花卉种苗进行脱毒的一项现代繁殖技术;也是研究植物细胞、组织的生长、分化和植物体器官形成规律的重要科学手段。我区组培快繁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已用组培快繁技术先后培育出兰花、菊花、香石竹、君子兰、大花萱草、非洲紫罗兰、百合、月季、一品红、唐菖蒲、草红花、风信子、水仙、仙客来、非洲菊、卓玛花等优良花卉。2004—2005年,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园区办与自治区生物研究所组培室合作,组培一品红、香石竹、非洲菊、蝴蝶兰、满天星、长寿菊、八仙花、洋桔梗、草红花等1O多种花卉试管苗成功,为西藏花卉商品化生产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常用花卉诱导分化培养基选用详见表1。表l 几中花卉诱导分化培养基参考表2.2 组培快繁的优点2.2.1 能保持原有品种同有的遗传性状和特性。2.2.2 节约繁殖材料。采集一小部分分离组织就能繁殖出大量花苗。2.2.3 繁殖速度快。用“一品红、蝴蝶兰”等分离组织作培养材料,在适宜条件下经过离体培养,接种后15— 3O天开始组织分化,一年内可繁殖大量的优质种苗。2.2.4 节省土地。组培快繁技术是在室内将分离组织置三角瓶或试管内进行培养的,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一般30m2的培养室就能摆放上万三角瓶,可繁殖大量优质花卉种苗。2.2.5 去病毒。目前许多花卉病毒较为严重,直接影响观赏价值;组培可进行苗木脱毒,使之成为无毒苗。2.2.6 复壮品种。对于长期使用无性繁殖,并开始退化的花卉品种,采用组培快繁,可使个体遗传性状得以恢复。3 花卉生长激素应用花卉生长调节剂,是指能调控花卉生长,开花、休眠、萌芽等过程中人工合成植物激素的总称。这类人工合成激素在植物体内对植物生理功能和形态变化起着重要作用。3.1 常用花卉生长调节剂3.1.1 植物生长素,主要有吲哚乙酸(姒),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等。植物生长素主要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生根等作用。萘乙酸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生长调节剂,能促进苗术生长和开花,促进插条发根,并可防治落花落果。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4年试验示范,温室扦插“一品红”用500t,e,/g浓度萘乙酸(NAA)快速浸蘸,对促进生根、提高扦插成活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3.1.2 生长延缓剂和抑制剂,主要有比久(B9)、多效唑(PP333)和矮壮素(ccc)等,具有延缓或抑制植株或枝条生长等作用。比久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生长延缓剂,可作矮化剂、座果剂、生根剂和保鲜剂使用。应用在花卉上,可使花卉矮化粗壮;同时具有防止落花,促进座果,诱发不定根形成,提高抗寒力等作用。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花卉生产应用5%多效唑(PP333)可湿性粉剂喷施,对防止茶用花卉,特别是“金桔”落花、促进座果,诱发不定根形成,提高冬季抗寒力起到了显著效果。矮壮素具有抑制植物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的作用。喷施矮壮素,可使花节间缩短,植株矮化,茎秆变粗,叶片增厚,叶色亮丽。并有增强植物抗旱、抗寒等作用,因此常用于菊花、大丽花、杜鹃、牡丹以及盆栽葡萄等花卉的矮化处理。3.1.3 生根粉(ABT)。ABT是一种高效、广谱性的生根促进剂,西藏6~7月份园林绿化应用较广。一般海棠砧木嫁接扦插育苗成活率可达80~90%。“1号生根粉”主要用于玖瑰、米兰、海棠、佛手、罗汉松、雪松、银杏等;“2号生根粉”主要用于月季、茶花、桅子、杜鹃、菊花、蔷薇、倒挂金钟、石榴、小叶黄杨等;“3号生根粉”用于苗木移栽时根系恢复,提高成活率。3.1.4 三十烷醇。三十烷醇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生长调节剂,不仅具有提高种子发芽率和促进插条生根以及促进花芽分化,多开花,多结果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加叶绿素含量,使叶色加深并能使叶片增大。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进名贵花卉后,应用0.5/_tg/g浓度三十烷醇喷施,不仅能促进花卉花芽分化、多开花、多结果,而且明显增加了叶绿素含量,使叶色加深和叶片增大。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卉上应用的效果3.2.1 促进插条生根,有利快速繁殖。萘乙酸、吲哚丁酸等生长素,配成适当的浓度,应用在一些不易发根的花木上,有较明显的促进根系生长的作用。春季温室扦插葡萄条,将插条基部放入1000btg/g萘乙酸溶液中浸泡3~5小时,取出立即扦插。扦插后50天调查,发根率比对照高出约l倍。又如将桂花嫩枝的插条浸入浓度为500/_tg/g的吲哚丁酸溶液中,5分钟取出,凉干后扦插,可提前发根。再如玉兰,再生能力差,扦插生根困难,剪取嫩枝放入2oot,e,/g萘乙酸溶液中浸泡24小时再扦插,可促进生根成活。实践证明,茉莉、米兰、含笑、橡皮树、五色梅、罗汉松、天竺葵、四季秋海棠、香石竹等多种花木,应用生长素调节后,对促进生根均有良好效果。3.2.2 促进植株矮壮,提高观赏价值。应用矮壮素12“比久”处理花卉,能有效地使植株矮化,促进分枝及花芽分化。例如天竺葵定植时土壤中拌入500t-tg/g的矮壮素,植株高度可降低10cm左右,并能提前1~2周开花。大丽花、菊花等用“比久”处理,矮化作用十分明显。据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试验示范,矮壮素“比久”对一品红、山茶、八仙花、杜鹃、火棘、五色梅、百合、仙来客、香石竹、翠菊、彩叶草、鸡冠花、紫罗兰、矮牵牛、万寿菊、百日草等花木均有明显矮化作用。“多效唑”对一些花卉植株的矮化作用也十分显著,如盆栽秋菊,在其生长中期(约于8月中下旬),用浓度20ug/g的“多效唑”溶液喷洒,每隔l0~l5天喷1次,共喷两次,可使植株变矮,节间缩短,叶色变绿,茎秆变硬,此时辅之以摘心和适当施肥,即可使花型增大,花期延长,花朵艳丽。3.2.3 延长切花寿命。西藏海拔高,空气干燥,使鲜切花花期受到一定影响。插花时高原人民都希望让鲜花能多开几天,应用一些生长延缓剂,即可抑制花卉的呼吸作用,从而达到延长花期的目的。例如将香石竹花枝基部用矮化素浸泡一夜,即可延长花期2~3天。矮化素的使用浓度,夏季为50/_tg/g,冬季为l0~ 25t-tg/g。3.2.4 防止落花落果。喷洒“比久”、“萘乙酸”具有防止落花落果作用。如观叶花卉用50/J.g/g“萘乙酸”溶液喷洒,即可防止落花。又如盆栽金桔,在座果前用500/_tg/g浓度的“萘乙酸”(N从)溶液喷洒,即可抑制花芽分化,防止落果。4 BGA土壤激活剂的应用BGA土壤激活剂不同于现有化学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复合肥料、保水剂、生根粉等产品。它集保水、放水、催芽、改良士壤、供给利激活营养等多种功能于一身,除可用于正常条件下花卉种养获得养分外,最突出特点在于花卉在难以种养的恶劣条件下(如高寒、干旱、风沙、瘠薄等),能使花卉正常生长。2OO4年,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应用1:20 BGA激活剂与河砂混合基质盆栽小本花卉,效果十分良好,拉萨家庭盆栽君子兰应用BGA激活剂培养土后,春季间隔30~40天浇水,亦可正常开花,而且表现花朵大、花期长等特点。应用1:15 BGA激活剂与河砂混合基质营养液喷灌技术,进行无土草坪示范,在水泥地平面,铺5crn厚度的基质,草坪从播种到形成商品仅6o天。5 介质应用5.1 栽培介质近年来,花卉栽培所用的介质,逐渐移向使用全部无土或少土的介质。这是因为无土介质大都属于园艺无毒类型,不需消毒程序,重量轻,质量均衡,价格便宜,易于操作及标准化,但介质多数不含或少含养分,栽培上应及时施用营养液。5.1.1 树皮。西藏藏东南地区松树皮和硬木树皮,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能够部分代替泥炭作为盆栽介质。新鲜树皮的主要问题是碳氮比较高,有些树皮如察隅油桐树皮等含有对植物有害的成分,应该通过高温堆腐或淋洗降解毒性。树皮首先要粉碎,粒子直径可以大到10mm,一般的直径为1.5~6mm。对粒子的大小进行筛选,细小的粒子可作为田问土壤改良剂,粗的粒子可作为盆栽介质。木树皮作为盆栽介质,能抑制植物寄生线虫和土壤病原菌的发生。5.1.2 锯末。西藏藏东南林区木材加上后生产的锯末和树皮有类似的性质,但较易分解沉积,而过于致密则不易干燥,影响透水透气。5.1.3 草炭。又称泥炭,泥炭是古代湖沼地带的植物被埋藏地下,在渍水和缺氧的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的特殊有机物。西藏羊八井地带天然草炭资源十分丰富,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介质资源。5.1.4 珍珠岩。珍珠岩是天然的铝硅化合物,即粉碎的岩浆岩加热剑1000℃以上而形成的膨胀材料,具封闭的多孔性结构。珍珠岩较轻,通气良好,无营养成分,质地均一,不分解,阳离子代换量较低,PH7.0~7.5。珍珠岩含有钠、铝和少量的可溶性氟,氟能伤害某些植物,特别是在较低PH时用珍珠岩作繁殖介质表现明显。在使用前经过2~3次淋洗,能使可溶性氟淋火。珍珠岩较轻,容易浮在混合介质的表面。5.1.5 蛭石。蛭石是硅酸盐材料在800~l100℃下加热形成的云母状物质。在加热中,水分迅速失去。矿物膨胀后相当于原来体积的20倍,其结果是增加了通气孔隙和持水能力。蛭石呈中性至微碱性,每立方米蛭石能吸收500~650升的水,蒸汽消毒后能释放出适量的钾、钙、镁。蛭石长期栽培植物后,容易致密,使通气和排水性能变筹,因此最好不做长期盆栽植物的介质。5.1.6 河砂。河砂通常作为盆栽混合介质的组成部分。砂粒以0.2~0.5mm之间为好。河砂的容重较大,河砂的持水量和阳离子代换量较小。近几年,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用l:20的BGA激活剂与河沙混合基质盆载葡萄等观果花卉、花苗生长健壮,取得了良好的结果。5.2 栽培介质的配制通常盆栽介质是由两种以上的介质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的。配合起米的介质在理化性状上比单一介质要好。花卉因种类、介质材料和栽培管理不同,使用介质配方亦不同,但其总的趋向是要降低介质的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和增加空气和水分的含量。介质配制比例见表2。表2 介质配方比侧参考表5.3 培养土和栽培介质消毒为保证花卉茁壮生长,对培养土和栽培介质消毒是极重要的措施之一。除了已经消毒的袋装介质之外,即使是一般属于同艺无毒的介质,也应在配制后进进消毒,存储使用。多数病原微生物在60℃时经30分钟蒸汽加热后即可死亡。锰、铅、锌等重金属经高温处理后可溶性增加,过多的锰会造成植物毒害,使植物生育迟缓,叶色变褐以至枯死。用氯化苦药消毒,将培养土一层一层地倒人箱中,每10cm厚为l层,每层均匀撒布氯化苦25rnl。然后盖好密闭,待氯化苦全部散发后,即可使用。西藏种养花卉多为温室栽培,定植前,将温室中午密闭3~4小时闷棚,亦可达到营养土消毒效果。

昆明地区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研究 作者:魏开云 罗雁玲 摘要: 花卉是大自然给人类最美好的恩赐,它们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增进健康,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启迪;特别是在森林般的硬质建筑物里的都市人们,鲜花绿草的环境能使人们感觉干净、轻松、愉悦和舒畅。本文针对昆明市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昆明地区 园林花卉植物 应用研究 1. 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涵义和分类 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涵义 花卉的定义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上讲,花卉仅指观赏其花或叶子的草本植物。从广义上讲,凡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并按照一定的技艺进行栽培管理和养护的植物,都称之为花卉。包括观花的(如月季、牡丹等),观叶的(如蕨类、吊兰等),观芽的(如银芽柳的银色绒芽),观茎的(如紫竹、斑竹、红瑞木)等,观果的(如佛手、观赏西葫芦、碧冬茄等),观根的(如水杉的气生根、木棉的板根等)。其中,既有高等植物,也有低等植物;既有水生植物,也有陆生植物,气生植物;既有匍匐矮小的,也有直立高大的;既有草本的,也有木本的,木本中有乔木,灌木和藤本等等,种类繁多。城市园林花卉是花卉中主要用于城市绿化,美化的种类,其范围也在日夜扩大。 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分类 观赏植物种类繁多,习性各异。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气候分类法,形态分类法,实用分类法。 气候分类法 即依据花卉原产地的气候特征进行分类,因为原产地的气候条件基本上决定了花卉的生态习性,从而也影响了花卉的栽培管理方法等,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方法,通常分为4类。 1、热带花卉 包括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花卉、热带高原花卉和热带沙漠花卉。这类花卉因原产地的气候条件是四季高温无寒,因而其耐寒性较弱,耐热性强。 2、副热带花卉 这类花卉包括4个亚类型:(1)地中海气候花卉,如非洲菊、唐菖蒲、香豌豆等,都要求有温和的冬天和凉爽的夏天,在暑热地区入夏即出生长缓慢或停止。(2)副热带季风气候花卉,如翠菊、山茶、杜鹃等较能适应暑热,但不耐严寒。(3)副热带高山花卉,如报春花、龙胆、高山杜鹃等喜凉爽的夏季,忌夏季高温高湿。(4)高原花卉和副热带沙漠花卉,如芦荟、仙人掌等多浆植物,其突出特点是耐热耐旱,但耐寒性较差。 3、暖温带花卉 这类花卉分2个亚类型:(1)欧洲气候型花卉,如三色堇、雏菊、紫罗兰等,喜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的气候;(2)中国气候型花卉,如牡丹、菊花、一串红等,比较适应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的气候。 4、冷温带花卉 包括我国东北、西北高寒地区和北美气候以及中欧、北欧、东欧等地原产的花卉,如百合、黄刺玫、丁香等,这类花卉耐寒性较强,但忌高温高湿,尤其是百合等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开花不良,极易染病。 形态分类法 草本花卉:即从外形上看没有主茎或者虽有主茎但是主茎没有木质化或仅有体基部木质化的花卉,这类花卉按其生命周期的长短又分为多年生草本花卉和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两类。 木本花卉:指植株茎木质化程度相当高的一类花卉。根据其茎干形态及其生态习性分为:乔木、灌木、竹类。 实用分类法 依据用途和栽培管理方式进行分类:1、露地花卉;2、温室花卉;3、切花及切叶栽培花卉;4、干花栽培花卉。 2昆明地区常见园林花卉植物 一、二年生花卉 一年生花卉:这类花卉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整个生活史。如凤仙花、鸡冠花、波斯菊、万寿菊、矮牵牛等。 二年生花卉:这类花卉需要在两个生长季内完成整个生活史。如石竹、羽衣甘兰、雏菊、三色堇等。 宿根、球根花卉 宿根花卉:它们终年常绿或以地下须根越冬或过夏。如菊花等。 球根花卉:地下部分为适应生存需要变成球形,其顶部有肥大顶芽。如仙客来、唐菖蒲。 木本花卉 指植株枝茎木质化程度相当高的一类花卉, 乔木:植株有高大的主干。如香樟、桂花、云南山茶、海棠、梅花、紫薇等。 灌木:植株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能力较强,而且株体生长较为低矮。如杜娟、含笑、山茶、栀子花等常绿灌木,和月季、牡丹、连翘等落叶灌木。 水生花卉 指终年生长在水中或沼泽地中的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按其生态习性及与水分的关系,可分为: 挺水植物:根生于泥水中,茎叶挺出水面。如荷花、千屈菜等。 浮水植物:根生于泥水中,叶片浮于水面或略高于水面。如睡莲、王莲。 沉水植物:根生于泥水中,茎叶全部沉于水中,仅在水浅时偶有露出水面。如莼菜、里藻。 漂浮植物:根伸展于水中,叶浮于水面,随水漂浮流动,在水浅处可生根于泥中。如浮萍、凤眼莲。 野生花卉 所谓野生花卉,就是未经人工驯化和栽种的草本花卉。云南是野生花卉的王国,开发和利用野生花卉植物资源的前景非常大,野生花卉株高差异较大,既有匍匐低矮的,也有高达米的。如报春、龙胆等。 3昆明地区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及示例 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类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绿地景观已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综合素质、以及园林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中,在道路、建筑以及必须的构筑物之外的空旷地、林地、坡地等都需要用树木花草等观赏植物布置起来,创造出花团锦蔟、绿草如茵、荷香拂水、空气清新的景观与意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来达到人们对园林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环境保护和美化风景艺术等多方面的需求。 花卉在园林布置中应用 花卉在城市园林中最常见的应用方式即是利用其丰富的色彩变化的形态等,来布置出不同的景观。主要形式有花坛、花境、花从、花群以及花台等,而一些蔓生性的草本花卉又可用以装饰柱、廊、篱以及棚架等。 (一)花坛一般多设于广场及建筑物的出入口处和道路的中央,两侧及周围等处。花坛要求经常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廓,因此多选用植株低矮、生产整齐、花期相对集中、株从紧密而花色艳丽(或观叶)的花卉种类来布置。一、二年生花卉是布置花坛的主要材料。花坛种类繁多,因季节的不同分为春花坛、夏花坛、秋花坛和冬花坛。因使用的花卉材料不同可分为: 灌木花坛:主要用开花或色叶灌木布置而成。 草花花坛:用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以及多年生宿根花卉配置而成。 混合花坛:用开花灌木以及草本花卉混合配置而成。 专类花坛:应用品种、类别繁多的同一种花卉配置的花坛,如牡丹专类花坛,月季专类花坛,菊花花坛等。详见附表六。 (二)花境花境是借鉴自然风景中林缘野生花卉自然散布生长的景观,并加以艺术提炼而应用于园林景观布置的一种形式。即以树丛、树群、绿篱、矮墙或建筑物为背景的带状自然式花卉布置,不同种类的花卉以自然斑块状混交栽植,其边缘可以是自然流畅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 布置花境应突出其自然和耐粗放管理的特性。因此最好的花材应是宿根和球根花卉。详见附表七。 (三)花从及花群 花从及花群是将自然风景中野生花卉散生于草坪山坡的景观借用于园林造景之中,通常布置于开阔的草坪周围,使林缘、树丛、树群与草坪之间起联系和过渡作用;也可用于布置自然曲线型道路的转折点,使人产生步移景换的感觉;也可点缀于小型院落及铺装场地(包括小园路、台阶等)之中。较常用一、二年生花卉及球根、宿根花卉。详见附表八。 花台和花池 花台是将花卉栽植于高出地面的台座上,花池则一般平与地面或稍稍高出地面,但其周围多用砖石等围起,形成一种池型的封闭空间,类似花坛但面积较小。通常设置于庭院中央或两侧角隅、建筑物的墙基、窗下、门旁或入口处。 篱垣及棚架 在景观配置中,对于篱垣、门楣、窗格、栏杆以小型棚架等也常用花卉材料加以点缀和掩蔽。 岩石园和墙园 岩石园和墙园主要是借鉴自然界中的山野崖壁、岩缝、石隙间散生的野生花卉所显示的独特风光而布设的一类园林景观。 缀花草坪 在观赏草坪以及游憩草坪中适量混种一些植株低矮、花叶细小而适应性强、有自播繁衍能力的草本花卉来装饰点缀,形成缀花草坪。较常用野生花卉混合种植,且以宿根花卉为主,间以一、二年生草本花卉。 水体景观 在园林中,除了水池、湖面等需要布景点缀外,还常专设一区,创造涧、喷泉、跌水、瀑布等水景,汇于池沼湖泊,栽种多样水生花卉,布置成水景园或沼泽园。常用布景的水生花卉(包括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浮萍、芦苇、千屈菜等。 花卉装饰 花卉作为城市园林造景的主体,除用于露地景观布置外,还常用于美化室内及建筑近旁,创造优美舒适的劳动、生活、休息环境;或应用花卉专为各种集会、展览场所等进行美化布置,以突出主题,烘托或调和气氛。 公共场所的花卉装饰 像车站、码头、广场、影剧院、体育馆、博物馆、医院、疗养院、商场等这些与人民广泛接触的公共场所,一般都有花卉(包括观赏植物)的适量布置,或供人欣赏、评品,或为了适当遮掩而美化环境,或烘托氛围,或起标志、分散视线和注意力的作用。 在广场入口及建筑周围,通常已有园林景观布置而花卉装饰只是在节日前后或迎送嘉宾时暂时性的应用。所以首先要保证交通、视线、采光等不受影响,布置时着重整体效果和远观效果。可用整齐高大的盆树或盆花呈对称摆设,也可用色彩艳丽的花草成排成列布置,或用花卉布置临时花坛、花带等。 门厅、过道等处一般都有标识说明,花卉布置应与之相协调,可用观赏性较强的盆花或三五组团、或散散落落、或设立支架悬挂等来布置,既不影响交通,又不要占地太多,且观赏效果良好。 休息室等要求布设精致的盆花、花篮、盆景等,最好具芳香,既可供人们欣赏,又可消除人们的疲劳、轻松人们的心情等。 节日街道广场的花卉装饰一般是用大型盆景配以高大的标语、标牌、画像、花篮、花球等,以渲染节日喜庆气氛,色彩上要多用红、黄、紫等鲜艳亮丽色系。 居住环境的花卉 居住建筑中的花卉装饰主要应用于起居室、餐厅、卧室以及阳台、客厅等处。门窗及阳台护栏最好用蔓性植物花卉加以装饰,向阳的窗户或阳台可用金银花、牵牛花、茑萝等组成花檐或绿棚。枝叶下垂的花卉最适合放在窗台及阳台外沿或悬挂于窗台中央。有落地窗时可陈设小型花瓶、盆花或微型盆景等。一般窗台上可放置盆花、插花或盆景来装饰。室内几角处最适合用盆花或花瓶加以屏蔽或装饰,常用常绿观叶或观花叶俱美的材料,如凤梨、绿巨人、发财树等。桌柜台面等适宜选用花色鲜艳或外形精美的盆花、盆景、插花及花篮、干花、花包等布置,以供近处观赏,最好选用体量较小的。如新几内亚凤仙、仙客来、红掌等。居室内自然光线较弱,最好选择喜阴或耐阴性较强的花卉材料。干花观赏持久、姿态活泼,也是居室美化的常用素材。 展览会场的花卉装饰 花卉展览因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庆贺展览、纪念展览、科普展览、品种评比展览等,或兼而有之。 游览观赏用温室的花卉布置 游览观赏温室是在冬季陈列热带、亚热带花卉供游人参观游览欣赏,使人能在寒冷季节里感到春的温暖、夏的热烈,仿佛到了异国他乡。此外,在寒冷地带还建造宽敞的温室,分隔成各种气候分区,布置组成不同气候地带的植物景观或室内花园。 园林花卉植物的配置 花卉造景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在花卉配置造景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地域相宜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花卉配置造景时要因地制宜。选择花木种类、品种时应以当地乡土种类为主,引种其他地域或气候带的花卉种类时,应按照“气候、立地相似的原则”进行,并加强相关的科研、实验,待完全适应后再大规模应用于景观配置中。要做到科学、安全可靠、节约、有效。 位置相宜的原则 每一座园林、每一片绿地、每一个景点,都会有地势高低、土壤高燥或低湿、地面空旷而阳光充足或阴蔽而光照不足、四周郁闭而通风不畅或周边开阔而通风良好、肥沃或贫瘠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花卉配置时,要注意因位而宜。高燥的阳坡地就应选择耐旱性强的花卉,低湿处则应选耐水湿的花卉;耐阴的花卉必须栽种在荫蔽的环境下,避免强光照射,喜光的阳性花卉则必须种植在光照充足的向阳处。 我国传统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中,花木配置是非常重视因位制宜的。一般山丘地的配置,以松、柏常绿针叶类花木为主体,以杏、枫香、黄连木、槭树与竹类等色叶树木类为衬托,并以杜娟、栀子花、绣线菊等花灌木相间其中,以丰富山林景观的层次和色彩。而溪谷水边,通常配置池杉、乌桕、枫杨、垂柳、水竹等植物,以丰富水岸景观。池塘水体,一般适当栽种观赏性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浮萍等以点缀水景。住宅区或庭院中可用梅花、海棠、玉兰、紫薇、桂花、腊梅、紫竹、芭蕉等,配置牡丹、芍药、等多年生矮生花卉,并结合栽植一些草坪、地被植物,形成乔、灌、花草及地被相结合的立体生态型景观,保证四时有花、四时有景,花红草绿,美景宜人。大片的草坪周围,通常散植雪松、龙爪槐、枫香、丛竹等色形具美,又能遮阴的花木。墙面、廊、架、柱、桥等则常用紫藤、葡萄、西番莲、叶子花、爬墙虎、常春藤、牵牛花、鸟萝、金银花、鸡血藤等藤本或蔓性花木。山坡台地,一般栽植野蔷薇、迎春、木槿等加以装饰点缀。 总之,要按照不同的方位、地势和立地条件,顺应花木的生物学特性,照顾游赏美景的需要,做到配置有方,各得其所。 色彩相宜的原则 也就是说花木配置时应做到色彩相宜,即花木的色彩(叶色、花色、茎杆和枝条颜色等)应与周围环境、地理位置、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场景氛围(喜庆、哀伤、热闹、幽静)等相协调,要能通过花木的色彩、形态等来衬托气氛、突出主题、创造意境。 在花木配置时,常常用到对比色彩搭配配植,若应用得当,能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可以起到突出主题、烘托气氛的作用。 此外,在花木配置时还应同时考虑不同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如黄色最为明亮,象征太阳的光源。比如,幽深浓密的片林或风景林往往使人产生神秘莫测的畏惧感,若在其中间植一株或一丛开花或秋色叶鲜艳的乔木或灌木,如银杏、枫香、桦木、迎春、连翘、黄连木等,于林中空地或林缘,可以使整个片林或风景区活泼而明亮起来,同时还有扩大空间感的作用。红色是火与血的颜色,给人感觉热烈、喜庆和奔放,刺激性强,能很好地渲染喜气洋溢和活泼热情的气氛。如街头小游园中栽植一片石榴,花开时节似一片红云;或在地势高显的坡地上栽植一丛或一片红碧桃或榆叶梅,开花后如霞如云的尉为壮观。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具有深远、清凉、宁静、舒缓的感觉,因此布置以夏季观景为主的景观时,多选用蓝色色系的花木,如勿忘我、香雪球、桔梗等。紫色具有庄严、高贵和浪漫温馨的感受。园林造景时常用紫藤、紫丁香、洋绣球、美女樱等以及一些高山花卉,如勿忘我、大叶铁线等,尤其在花坛布置时常用紫色系列的花木与鲜黄或亮黄色系的花木搭配,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鲜明的印象。白色悠闲淡雅,是纯洁朴素的象征,给人感觉柔和、淳朴、凉爽和洁净,通常用来柔化鲜艳的色彩,也常用于夏季景观的布置。此外,园林造景是通常以白墙为底色,配植枝干修条的竹类、垂柳或花色艳丽的乔木、灌木等,映衬出美丽如画的景致。园林雕塑也常用白色,与周围的色彩与景观搭配,更能突出雕塑的主题与意义。 季相相宜的原则 也就是说花木配植时应考虑树木花草的季相变化,使园林景观因春、夏、秋、冬四季而变换,力争月月有花,季季有景。在景观创作中应将地形与植物这两种与人类最具亲和性的造景因子结合起来,在一年四季中表现出不同的景观题材:春景突出春意盎然—注重植物叶色与春花植物合理搭配;夏景则以夏阴浓郁为主—注重植物自身的形态、郁闭后的遮荫效果,并用夏花植物来点缀其中;秋景应侧重秋果秋实秋色—注重植物的色彩和果实形态等的变化,并点缀叶树,以强化景观效果;冬景则宜突出清爽与风寒的冬意—以常绿的松柏等植物与落叶植物巧妙配置而形成丰富的天际线与疏密错落的空间内容,同时考虑自然风雪冰霜等景观的因素。这样既能给人美的感受或美的联想,又能使人从花木的生长变化中感受到四季的变换、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兴盛衰亡,增加人对自然的感知和视觉感观上的刺激。四季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冬季景观的配置,当然也是园林景观构造中最难的。其实,树木花卉在冬季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般多采用枝条优美的落叶树种,配植适量的常绿观赏树,如松、竹等以及耐寒性开花花木,如梅花、蜡梅等,充分注意雪景、冰雪的借用等,也可营造出幽静迷人的冬之景致。 因景制宜的原则 花木配植造景时除考虑气候、地理、物候等自然条件外,还应兼顾景观的人文需要以及造景的目的、功效等人为因子。无论是纯朴还是混交,是孤植、丛植还是片植、对植、行植、篱植,都要因景观主题的需要而选择。一般,孤植应植于重要位置或视线的集中点,并注意与周围景观的强烈对比,以取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而某一特色花木的集中片植,或由少到多的配植,能烘托出浓郁强烈的景观氛围。对植通常适宜于园门、厅堂、桥头等的两侧,一般选择冠型优美且规整对称的花木,如海桐、球柏、黄杨等。行植一般用于园路两侧和建筑物的四周,可选用龙柏、银杏、香樟、棕榈、玉兰等树干高挺,冠型整齐、枝密阴浓的花木。园林境界、树坛、花坛、草坪周围、道路的边缘等通常用黄杨、栀子花、木槿、杜鹃、女贞等密植成篱,以分割空间,并有防护功能。 因质相宜的原则 在花木配植造景时还需要考虑花卉植物的质地和质感差异,所选用的花卉材料质地与质感等都应与所处的环境、造景的目的与意图相吻合。如垂柳依依,给人的感觉是温柔与飘逸;栎、槲等叶质粗糙宽大,给人的感觉是质朴与粗犷;水仙的冰清玉洁、牡丹的华丽富贵、松树的苍逸与遒劲、雪松的高贵与清丽,这些都因为其形、其质的不同,应用配置时要充分考虑花材的质感差异,做到“以人为本”,因需取材、因景取材。景物相宜,人物相宜。 珍惜古树名木的原则 老态龙钟的古树名木,以其独特的审美形态,能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因此,在城市景观配置时,要珍惜并保护好古树名木,可以因此、因形、因势而配置独特的花卉景观,来衬托它和修饰它,使人触景怀古,观感岁月沧桑、造物的神奇和自然的伟大。 花卉造景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植物造景不仅走进了富裕、殷实的现代家庭,也逐渐成为宾馆、商场、写字楼等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耐阴的观赏植物、无土栽培的应时花卉以及仿真的墙花、草坪等布置而成的室内景观,使人们身居居室,却仿佛置身于优美的大自然怀抱,能消除人们的疲劳、恢复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崇尚自然,在园林布置中大多借鉴自然界景观特色,使人们置身其中加入大自然的怀抱,他们十分重视造景植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的稳定性。很多国家在保护、培育繁殖、育种创新的同时,还不断地从国外收集、引种大量的观赏植物。 植物景观既能创造优美的环境,又红又专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于这一点,国内国外都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国内有一种重园林建筑、假山、雕塑、喷泉、广场等,而轻视植物的现象。更有偏激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是写意自然山水园,山水便是园林的骨架,挖湖堆山是理所当然的,而植物只是毛发、是陪衬。而今人口稠密,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环境恶劣,生活其中的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自然与古人相去甚远。因此在构造城市景观时还应以人为本,将城市与自然相融合,以植物材料为景观主体,同时借鉴、吸收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精华。应以自然为师,以提高率视率、改善生态环境为住,同时要满足游人的观赏需求,尽量减少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等化学药剂所造成的污染。 参考文献 陈俊愉.《园林花卉》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陈淏子.《花境》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 云南省园艺博览局.《世界园艺博览园植物名录》第一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陈少风.《庭园调色板》第一版.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王香春.《城市景观花卉》第一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吴涤新.《花卉应用与设计》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茶叶(a tea leaf) 怎样鉴定茶叶的好坏?【八项指标】九项指标:外形五项:整碎、色泽、嫩度、条形、净度; 内质四项: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茶叶的定义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讲茶拉丁学名:Camellia sinensis(L.)在植物分类系统中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亚属(Thea)茶组(Camellia sect )下又分两个种:茶种(中国种)、普洱种。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属,397种,主产长江以南各地,其中茶属Camellia和何树属Schima等均极富经济价值。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单叶,革质,无托叶;花常两性,稀单性,单生或数朵聚生,腋生或顶生;萼片5-7,覆瓦状排列;花瓣通常5,稀4至多数,覆瓦状排列;雄蕊极多数,稀少数,分离或多少合生;子房上位,稀下位,2-10室,每室有胚珠2至多颗;果为一蒴果,或不开裂而核果状我们一般所说的茶叶就是指用茶树的叶子加工而成,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的一种饮品。科学家发现>>茶叶在壶中煮沸抗癌效果更显著科学家发现,用壶煮制的茶水更有利于健康。与简单的在盛有沸水的杯子里泡茶相比,煮茶水的方法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抗癌化学物质。阿伯丁郡洛维特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茶叶在壶中煮沸5分钟,抗氧化剂的浓度达到最高峰。抗氧化剂能吸收与癌症和心脏病有关的有害自由基。科学家让一些参与者饮用在壶中泡制长达10分钟的茶,然后对他们血液中的多酚(植物自然产生的抗氧化剂)水平进行检测。他们发现那些饮用泡制5分钟的茶水的人比饮用泡制10分钟的茶水的人血液中的抗氧化剂水平高60%。泡制3分钟和5分钟的茶水中的抗氧化剂水平的差异是30%。参加试验者饮用一小时在壶中泡制5分钟的茶水后,血流中的抗氧化剂水平上升了45%。茶叶在壶中泡制更长时间并没产生更多的有益成分。他们还发现向茶水中添加牛奶不会影响茶的抗氧化剂成分。中国现代名茶有数百种之多,根据其历史分析,有下列三种情况:有一部分属传统名茶,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恩施玉露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屯溪珍眉老竹大方桂平西山茶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政和白毫银针白牡丹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闽北水仙武夷岩茶祁门红茶等。另一部分是恢复历史名茶,也就是说历史上曾有过这类名茶,后来未能持续生产或已失传的,经过研究创新,恢复原有的茶名。如休宁松罗、涌溪火青、敬亭绿雪、九华毛峰、汉家刘氏茶、龟山岩绿、蒙顶甘露、仙人掌茶、天池茗毫、贵定云雾、青城雪芽、蒙顶黄芽、阳羡雪芽、鹿苑毛尖、霍山黄芽、顾渚紫笋、径山茶、雁荡毛峰、日铸雪芽、金奖惠明、金华举岩、东阳东白等等。还有大部分是属于新创名茶,如婺源茗眉、南京 雨花茶、无锡毫茶、茅山青峰、天柱剑毫、岳西翠兰、齐山翠眉、望府银毫、临海蟠毫、千岛玉叶、遂昌银猴、都匀毛尖、高桥银峰、金水翠峰、永川秀芽、上饶白眉、湄江翠片、安化松针、遵义毛峰、文君绿茶、娥眉毛峰、雪芽、雪青、仙台大白、早白尖红茶、黄金桂、 秦巴雾毫、汉水银梭、八仙云雾、南糯白毫、午子仙毫等等。乌龙茶是中国茶的代表,是一种半发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汤是其特色。最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特色的当数乌龙茶,因为乌龙茶的品尝比较讲究,冲泡也颇费工夫,因而人们称它为“功夫茶”。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而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成品后都还持续进行着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普洱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的鲜叶制成,也叫作普洱散茶。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俗称象猪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有“美容茶”之声誉。 编辑摘要

仙境山水画论文题目

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优秀的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汇编,欢迎大家阅读!

1.中国画山水中“云”的表现教学思考

2.“入”与“出”收获“形”与“象”--滋芜中国画艺术语言初探

世纪中国画学之理论建构与价值取向

4.潍坊之所以成为中国画都的内在气质

5.略论任伯年在近现代中国画演进中的作用

6.中国画“藏”境及其审美意蕴初探

7.中国画的“缺笔”现象

8.中国哲学对中国画风格形成的深远影响之探讨

9.中国画意象色彩浅窥

10.浅谈敦煌壁画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11.中国画与水彩画技法的互补教学法探析

12.探究中国画现代变革之路札记

13.中国画小品中的笔墨语言与气韵体现

14.略论中国画人物白描与素描

15.以色彩关系来表现中国画的意境美

16.中国画的特殊面目和精神

17.论中国画研究生教学与地方文化、画派建设的共进

18.浅谈传统中国画与陶瓷装饰“国画”技法的渗透

19.传统中国画艺术的色彩美学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20.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思维形态

21.写意中国画鉴赏与评价分析

22.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23.中国画中的线描艺术

24.探究敦煌壁画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影响

25.戏曲题材中国画人物造型“写意性”研究

26.对中国画技法的研究

27.中国画创作要素浅谈

28.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29.浅谈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30.从写意雕塑看中国画之写意精神

31.中国画笔墨形态研究

32.中国画论中的角色替换

33.中国画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

34.浅谈书法练习对学好中国画的重要意义

35.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对留青竹刻的影响

36.篆刻与中国画关系的当代思辨与启示

37.浅谈中国画学习感受之创作

38.中国画“墨戏”论的文化心理学诠释

39.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40.中国画中的气韵美与女装设计

41.茶历史文化与中国画的融合实践思路分析

42.中国画蕴涵的易道精神

43.论创作意识统筹下的大学中国画专业课程群科学化建构

44.浅析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

45.古典文学中的诗词美对中国画的影响

46.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研究

47.浅谈中国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角色位置

48.浅谈当代中国画设色的特点

49.民国时期中国画与西画的博弈

50.浅谈中国画的当代继承与传统创新

51.浅析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及形式风格

52.中国画线条艺术之美

53.中西融合--徐悲鸿中国画的时代精神

54.动漫艺术设计中中国画语言的作用分析

55.浅谈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共性

56.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延展与创新

57.论中国画创作中的民俗寓意

58.传统中国画中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价值

5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教学改革意义的分析

60.浅析诗画融合下中国画意象化的空间表现

61.分析传统以及现代工笔画的不同表现方式

62.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意象造型与色彩分析

63.浅谈粉彩雪景的艺术特色与创作

64.新媒体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及建议

65.中国画写意梅花创作初探

66.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发展之利弊

67.中国画的写意性

68.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的研究

69.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70.中国画意境的构成

71.浅议文化历史情景下的中国画

72.浅析速写训练对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性

73.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借鉴

74.探析艺术市场化对中国画自律性的影响

75.浅谈中国画中的程式化

76.论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77.中国画的笔法与运笔技巧

78.从气韵生动的角度浅析中国画构图

79.基于都市风下的中国画图式研究

80.中国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81.浅谈中国画的构图与情感

82.论中国画创作中人物与背景关系的处理

83.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探讨

84.中国画立意浅论

85.中国画的气韵与审美引力波

86.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问题的再思考

87.传统民间青花山水对现代陶瓷山水画的影响

88.景德镇现代陶瓷绘画艺术风格的演变

89.浅析陶瓷界画山水的继承与发展

90.当代视觉体验与艺术形式的发展

91.基于中国书画特征颜色的专用色标设计与制作

92.论金代磁州窑瓷枕绘画装饰艺术及其艺术特征

93.浅析中国传统色彩

94.国画“留白”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95.浅析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与三维水墨动画艺术的发展

96.“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叙事空间塑造的特点

97.中国画元素在当代油画中的融合与借用

98.浅绛彩瓷的绘制技法革新

99.多元文化背景下水彩画艺术的形式语言表现研究

100.中国传统壁画的装饰性色彩表现

101.空间观念的变革--论现当代中国画的创新趋势

102.试论中国高校现代油画教学的多样化

103.浅论传统书法并非抽象艺术

104.五谷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105.简析清末海派绘画的世俗性特征

106.浅析石涛山水写生观与印象派风景写生观

107.中国画从气韵到实体的思想变革--论中国画“改良之争”

108.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造境研究

109.浅谈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延展

110.如何把握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画面的色彩关系

中国山水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内容和形态丰富多彩,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 象的文化形态。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 所谓山文化,就是以山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尚书·盘庚》中就有记载:“ 古我先王适于山”。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以山中为活动场所。中国的许多名山声誉远播,都有各自独特的 文化内容。它们因所蕴涵的主要文化内容不同,而成为不同个性的名山。最著名的有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 山、风景名山等等。 五岳,在中国的众山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五岳地处神州大地的东南西北中,都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 岳之首的泰山,以文化、自然混合遗产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一定意义上说,五岳可视为中华传统文化 的一种缩影。 佛教名山,在中国众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有佛教名山二百多处,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列入国家 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有十多处,佛教文化最集中的当推四大佛教名山。你要感受一下佛教文化,了解佛教在中国 的发展,知道佛教文化有哪些内容,那么佛教名山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些佛教名山又保存着形形色色的艺术。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的建筑,就在佛教名山之中。中国古代雕刻、泥塑、壁画等的精华,也需到佛教名山 中去探访。 道教名山,是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中国有道教名山一百多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道教文 化著称的有十多个,诸如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茅山、崂山、千山、三清山、齐云山、仙都山、冠豸山、 九宫山、王屋山、崆峒山等都是。龙虎山“峰有九十九,水有泸溪河”,包含景点一百六十多处,人文景观十 分丰富,为道教正一派发源地,有著名道观大上清宫,张道陵的子孙历代张天师世居这里的天师府。武当山是 很有特色的著名道教名山,这里层峦叠嶂,峰奇谷险,洞室幽邃。“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宏 大的道教建筑群隐现于山麓涧谷之中,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近来,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实地考察后指 出:武当山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风景名山,指的是以审美文化著称的名山。诚然,美是中国名山共同的特点,上述几类名山都有很高的审 美价值,只是风景名山这方面最为突出。“天下名景集黄山”,古往今来的游人,把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视为黄山“四绝”,素有这样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堪称世界公园。庐山的风 光也极有魅力,飞瀑泻泉,云雾缭绕,自古就是人们探奇寻幽的胜地。雁荡山向以奇峰、怪石、飞瀑、幽洞、 深谷闻名于世,历来号称“东南第一山”。“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画图”,游武夷山,既可放筏九曲 观光,又可攀援登山探胜,使人们沉醉在武夷山水之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美景胜桂林”,泛舟漓江之 上,穿行群山之间,宛如置身于一幅漫长的山水画卷。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都是新发现的明珠,被誉为世 外桃源、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虽然初放光彩,却顿时蜚声中外。这些穷山僻野一跃而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 ,这种文化现象标志着当代新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还有一些名山的文化沉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面对骊山这个历史悠久的游 览胜地,不禁想起这里似乎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舞台。 所谓水文化,就是以水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区。各种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点,诸如江河、湖泊、海滨 等各有自身的条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江河文化,这淤积在江河两岸的文化现象,似乎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古往今来:黄河为什么被誉为中 华民族的摇篮?为什么被视作古老文明的象征?她孕育出了什么样的灿烂文化?黄河流域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 降,横跨我国地形上的三大阶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她奔流直下,沿途 有哪些雄险的奇观?刘家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等,对黄河水利的开发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应当知道的。 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古到今,多少才华出众的 人物在万里长江留下了他们的遗迹!此外,那打帮河上的黄果树大瀑布,蔚为雄奇的壮观,历来为游人所激赏 。那钱塘江口的涌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大大小小不同的江河,往往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孕育成各自 的文化。 湖泊文化,也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形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湖泊为主体的就有近20处。我国的名 湖风姿万千,大都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伴随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重美。从黑 龙江的五大连池到广东的七星湖,从杭州的西湖到大理的洱海,都有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 海滨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走向海外的历史,留下了抗击外来侵略的遗迹,如今又是对外开放的象征。胶 东半岛的蓬莱,以“海市蜃楼”驰名中外。蓬莱仙岛,自古就寄托着炎黄子孙向往大海的理想。丹崖山巅蓬莱 阁,面海凌空,气势雄伟,是神话传说中“八仙过海”之处。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遣方士徐福率领数千名 童男童女入海东渡采仙药。徐福就是从崂山境内的小岛登上航船的,这里后来就命名为徐福岛,中华民族走向 海外就是从此开始的,如今徐福岛也就成了很有意义的纪念地。徐福东渡到了日本,给日本带去了华夏文化, 就在那里定居和繁衍。徐福被日本人民尊为农耕、医药之神,关于他的业绩日本史志也有记载。近年来,随着 徐福故里等的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中日两国学者的关注。厦门南部的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之 称,四季如春,环境幽雅。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收复台湾就在这里操练水师。鼓浪屿日光岩陡峭的巨石上 ,镌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右上方刻着:“郑延平水操台故址”。日光岩山麓还有郑成功纪念馆,陈列 着收复台湾的文物。旅顺口,周围峰峦环绕,口外礁岛棋布,自然风光绮丽,而又是海上门户。景区内文物古 迹很多,其中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各种遗迹,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 中国山水文化的又一重要形态,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现象。这是人们从审美需求出发,以对山水的 审美体验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是人们的审美创造的结晶。这一形态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园林、山水诗文、 山水绘画等。 园林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园林史上,有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两大类。汉代的皇家苑囿,开始 模仿自然山水,反映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自汉代以后,私家园林逐渐发展起来。从此彼此参照,相互渗透 ,至明清发展到高峰。除京城以外,苏州、无锡、扬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当时园林荟萃之地。现存的环秀山 庄、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寄畅园、个园、何园等,都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园林主要由假山 、水池、花木、建筑组合而成,是一种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的创造。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 形成了完善的园林艺术理论和精湛的造园技巧,使中国山水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山水诗文,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以后,到了唐代进入了成熟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张若虚的《春江花 月夜》,以月照春江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开启了山水诗的新曙光。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 ”,许多名山胜水都有他留下的诗篇,令人为山川的神奇秀丽而惊叹,为山水诗创作开拓了广阔天地。杜甫对 祖国山水也倾注了无限深情,他写的《望岳》、《登岳阳楼》等堪称千古绝唱。孟浩然和王维被誉为唐代山水 诗派的双璧,高适和岑参则以描绘塞外风光著名。在他们的倡导和影响下,中国历代山水诗异彩纷呈,许多风 景名胜区都召来了历代诗人的吟赏,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汗牛充栋的山水诗,从各个方面发掘和 体现了中国山水之美,也扩大了风景名胜的影响。与山水诗并驾齐驱,描摹山水的游记也渐渐发展起来。唐代 的元结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奠定基础的当以柳宗元为代表,宋代诸名家各辟蹊径,明清山水小品绚丽多彩 ,一直发展到当代而历久不衰,各具时代特色的名篇佳制层出不穷。在各种形态的山水游记中,大致可分为两 大类:一类重在抒情和议论;一类重在考察和写实。前者的特点是使山水役于人,将山水视为表情达意的手段 。柳完元开创了以山水游记抒写人生感怀的优良传统。到了宋代,这类游记更为人们所普遍重视,时而还将叙 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后一类的特点是探索山水的“真”、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在忠实地描述山 川地貌上。《徐霞客游记》可说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发扬了郦道元《水经注》开创的传统,又吸取了陆游《 入蜀记》的经验,达到了科学和文学的完美的融合。在他的游记中,不但看到美妙传神的景观描写,而且更可 见出他那“志在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精神,与他一同感受攀登的艰险,分享到达佳境的乐趣。 山水绘画,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又一重要审美创造领域。在世界上,中国是山水画出现最早的国家。魏 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宗炳、王微等都从事山水画创作。到了唐代,山水画更走向繁荣,出现了青绿山水、 水墨山水等多种流派。历代山水画的大师们,既重视“外师造化”,又强调“中得心源”,主张采山川之灵, 向大自然探求画理和画法,留下了灿烂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画遗产。近代以来,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 刘海粟等,又把山水画推向了新高峰,使之具有新的时代特色。中国山水画,是绚丽的山水孕育出来的,而又 使山水得到审美表现。 总之,中国山水文化以人化的山水的面貌出现,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它是美丽的景观和辉煌的文化的结 晶,与哲学、宗教、美学、文学、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以及科学技术等都有密切关系,使多种文化 现象融为一体。

专科还是本科?

毕业论文的题目在学术论文等文章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我将为你推荐艺术类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大全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论美术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类

2、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类

3、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是搞好美术教学的关键

4、 关心学生成长着力实施美育

5、 “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6、 丰富学生的绘画想象力

7、 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8、 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

9、 《……》教学案例的启示

10、 农村初中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11、 小学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2、 试论美育的经济功能

13、 中外小学美术教育比较研究

14、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15、 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16、 中学美术教育基础教学方法新探

17、 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

18、 美术教学中的情意教育

19、 中学美术教学中人体艺术欣赏初探

20、 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

1.中国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类

2.中国现代花鸟画或山水画、人物画艺术类

3.中国当代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比较或花鸟、人物

4.中国当代人物画的创新与继承或山水、花鸟

5.论唐代中国画的变革类

6.对南齐“谢赫六法”的新释

7.中国人文画论         8.禅宗对中国画的影响

9.诗境与画境

10.中国画论新鲜

11.中国画的欣赏美学

12.中国画的意境美类

13.中国诗与中国画的融通类

14.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研究类

15.论中国画的寒荒境界类

16.论中国画的线类

17.现代中国画革新的美学反思类

18.中国画的空白艺术类

19.中国画色彩问题研究类

20.中国画的提款与题跋类

1. 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再思考

2. 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

3. 艺术设计的科学性——材料、技术与功能之关系

4. 标志设计与图形艺术的结合

5. 浅论设计中的功能和审美取向

6. 色彩设计与广告宣传效果融合

7. 艺术特性在广告中的把握

8. 造型设计与空间的利用

9.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10. 浅析家居装饰中的表现艺术

11. 色彩在景观中的应用

12. 室内设计中的绿色生态设计

13. 办公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探讨

14.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5. 商标标志设计之我见

16. 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

17. 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

18. 设计风格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

29. 中华元素在品牌设计中的运用

20. 浅析品牌包装设计

与仙女下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声乐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 :近年来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大获成功,引发了声乐教学者和演唱者的思考,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否依然适应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下的人民大众的多元化品味。我们应该敢于创新、尝试跨越、尝试多风格、多样化的演唱,大胆借鉴歌唱类综艺节目成功的经验,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多风格演唱形式,拓宽选曲范围,丰富舞台表演互动,敢于去发现和挖掘不同风格的作品。

关键词 :声乐教学;单一;多样化;跨越;创新

一、选题的缘起

引发对本课题的兴趣源于两个因素:其一是观看了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现改名为《歌手》节目之后,节目中歌手所呈现出对歌曲声音美的塑造、情绪美的诠释、舞台的调度、与观众的互动等方面的完美表现,我被这一切深深打动,也被深深吸引,每个周末准时守候,不愿错过一期,听得时而激情彭拜、时而热泪盈眶。并忍不住在朋友圈中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完歌手决赛,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歌手们致敬!让我聆听到如此干净的声音,提醒我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她该带给我们什么......感慨一位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内心的爱、干净、善良、热情、豁达...一切美好的字眼,属于真正的音乐!感慨李健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孙楠美好的风景在路上而不在终点的满足,韩红内心干净充满爱才能做出最好音乐的大气...一切的一切,感谢我是歌手,让我穿越生活的凡俗,找回音乐的真谛!”相信大多数的观众、听众有同样的感受,《歌手》节目的成功,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下大众所喜爱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我们的声乐教学该何去何从?其二是在北京访学期间,亲临国家大剧院、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等,观看、观摩了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艺术殿堂、艺术院校声乐演出之后引发的思考:作为地方高校,我们的声乐教学与人才济济的北京相比较,还很滞后,那么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否依然适应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下的人民大众的多元化品味?这个问题值得探究。

二、现状的分析

当下是一个新人辈出、人才济济,音乐作品纷繁,网络发达的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音乐行业最易出现审美疲劳。这一现状对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提出极大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一直借鉴西方体系,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等都较为规范,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选择不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知识和技术的灌输者,给学生填鸭式的教学。然而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音色特点和个性发展,目前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缺乏分层次教学,因为音乐天赋不同、学习程度不同、演唱特征不同、个性差异等的不同,固有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优秀学生突出、中等学生进步、困难学生消化的问题。更难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审美追求。以湖南卫视《歌手》节目为例,每个人的演唱都极具个人特色,演唱方法上突破了一直以来单一的通俗唱法,转变为一种多元化的、跨界演唱形式。这样的演唱大大满足了听众的耳朵,迎合了新时代背景下听众们的审美需求。类似于《歌手》这样的节目,还有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蒙面唱将猜猜猜、星光大道等,这一系列节目的大获成功,引发了声乐教育者的思考,我们的声乐教学问题出在哪里?

三、引发 的思考

(一)从单一唱法转变为多风格唱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声乐演唱基本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四大类。声乐教学中将几种唱法做了严格区分,普遍呈现给大众的是单一唱法,你是唱美声的、她是唱民族的......我们总会这样去区分歌手。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像谭晶、王丽达等跨界歌手,但也只是凤毛麟角。近年来,跨界演唱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市场,深得听众喜爱。跨界演唱可以认同为声乐创新中的代名词:是指在声乐演唱前提下,具备深厚的演唱功底为基础,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风格的演唱方法来演绎作品;或者歌唱者在驾驭一种唱法游刃有余的前提下,去涉足另一种唱法的演唱方式。跨界唱法的出现,呼应了创新的时代号角,表明了人们对音乐美追求越来越高的态度。近几年来掀起了歌唱类综艺节目热潮,这些节目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时代在进步、万物在改变,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演唱方法不创新,那终将被社会淘汰。因此,改变声乐传统单一演唱方法,构建多风格演唱模式刻不容缓。多风格演唱模式将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多种需要。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声乐学习方式由单一的'美声或民族转变为多方式、多途径发展。打破唱法局限,把各种唱法依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综合化,演唱形式多元化。实际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及其风格,设置多个演唱方向,如歌剧方向、艺术歌曲方向、少数民族民歌方向、综合演唱方向等,利用学院有效的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演唱学习机会,使学生获得多风格演唱方法。比如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结合。美声唱法源于16世纪意大利的弗罗伦萨,它的出现改变了之前音乐只为上帝服务的宗教音乐形式,成为音乐家们解放思想的途径。美声唱法被誉为“高雅音乐”,被冠以“高大上”,给人一种高冷的距离感。而通俗唱法则广受喜爱、平易近人。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使美声唱法借助通俗音乐元素,让“仙女下凡”,走进人民群众间。通俗唱法亦可借鉴美声唱法元素,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重新演绎,唱出年代感和归属感,与原唱形成反差,让人耳目一新。

(二)从单一教学手段转变为多样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声乐教学中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对N”的声乐辅导教学,将个别课与集体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形式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观摩、讨论不断进步。除此之外,对于少数民族分布较广的边疆地区,声乐教学中应该打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手段,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到校授课,传授少数民族民歌特色性演唱技巧,包括语言、咬字吐字、润腔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学生直接吸收民族民间音乐营养,把握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技巧。并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学唱几首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民歌唱段,掌握唱腔韵味和用嗓特点。同时可以增加表演辅导课练习,采用多位教师、多种形式的“互补式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将个别化教学与协同化教学模式相融合,既遵循传统声乐教学原则,又创新了教学模式。从单一教学手段到多样教学模式的转变,必将拓宽学生声乐学习的路子,能更广泛的了解和掌握多风格、多民族、多唱法的演唱。

(三)从单一化选曲转变为多样化选曲

声乐演唱曲目的选择是演唱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曲目直接反映出演唱者的声乐喜好和专长,也可以折射出演唱者的艺术功底和文化底蕴。在声乐实践过程中,选曲是实现成功表演的有效途径,演唱曲目选择的失误将直接影响演唱者的发挥。因唱法的单一以及近年来缺乏优秀作品、优秀教材,声乐教学中曲目的选择一直较为单一。《歌手》节目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有想法的通俗音乐歌手,她们尝试将通俗歌曲与民族声乐进行跨界,在选曲方面,更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比如流行歌手谭维维,她将《康定情歌》与《溜溜调》相结合,本以为没有多少新意,只是大家熟知的两首歌曲罢了,听完演唱后,完全被震撼!谭维维原本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学民族唱法,她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跨界,选择将两种风格融合到作品中,中西合璧,既有民族唱法技巧的掌握,又具备对通俗音乐的把控,将民歌和流行音乐中的爵士乐、摇滚乐自由切换,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多元化民族唱法的想象。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亦可借鉴以上做法,将单一的选曲转变为多样化的选曲。遵从适合歌者声音条件、演唱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声音优势和声音表现力,能展示歌者个人演唱风格的原则。优秀的作品是让歌者发挥个人二度创作、进行作品升华的过程。声乐曲目的选择应该结合演唱者的声音条件、音色、性格、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作品进行多样化尝试。(四)从单调的舞台表演转变为丰富的舞台互动舞台表演是衔接演唱者与听众的平台和纽带,是展现演唱者声乐二度创作的重要环节。在演唱者的舞台表演实践中,与听众所产生的互动决定着表演的成败。演唱者与听众间良好的互动,是成功表演的基石。通过演唱者、舞台、听众三者的互动,塑造出完美的舞台风格。传统的声乐舞台表演较为中规中矩,比如美声唱法歌者,站在舞台上显得骄傲、不可一世,给老百姓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民族唱法的歌手大多追求端庄、大方,在舞台上也较少与观众、听众交流互动,显得格外单调。从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大红大紫可以看出,听众喜爱的是平易近人、能和他们产生良好互动的歌手。声乐演唱的实践性非常强,对现场的驾驭能力及互动能力会对舞台表演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名声乐表演者,舞台是战地、观众是上帝。一旦拉开帷幕,歌者的一举一动将尽收观众眼底。演唱者作为舞台表演的组织者和掌控者,应该注重舞台互动的丰富性,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要仔细推敲。只有将自身的艺术修养、演唱风格展现给听众,并使他们在你的演唱中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艺术的升华,这才真正实现了舞台实践的价值。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抱着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声乐在这个时期的不断创新与突破,无论是古典还是流行、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创作或演唱都不应该局限在某个单一方面。作为声乐的教学者或演唱者,不应该把界限分的那么清楚,我们应该尝试跨越、尝试多风格、多样化的演唱。大胆借鉴歌唱类综艺节目成功的经验,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多风格演唱形式,拓宽选曲范围,丰富舞台表演互动,敢于去发现和挖掘不同风格的作品。只有这样,声乐教学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声乐演唱才能一如既往的深受老百姓喜爱。

[ 参考文献 ]

[1]李潍勃.西洋声乐发展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曾峥.通过跨界演唱现象引发的对声乐教学的思考[D].西安交通大学,2016.

[4]杨曙光.构建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17,02.

新余是仙女下凡地,是天工开物城,是夏布传承地,是抱石故园里…….新余不仅有灿烂丰富的文化遗存,更有一群拥有人文情怀的传承人与守护人,他们或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家,或是痴心坚守的不凡工匠。 她是一座山美、水美、城美、人更美的美丽城市。同时,也是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是江西省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速率最快的城市之一。她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哺育了无数雄才俊杰。志士名人,无数灿若星辰的名字,走出过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卢肇,北宋江南第一个宰相王钦若,明代权臣严嵩,当代国画大师傅抱石以及世界风云人物、著名美籍华商医学家何大一博士等风云人物。 她是一座独具魅力的旅游城市。地处江南,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宜居、宜游、宜业、宜学的自然生态胜地。可以生动的将新余概括为“一湖情爱水、二条母亲(仙水)河、三座生态城、四座养生山以及四条景观带”。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仙女湖,因1700多年前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记载“七仙女下凡之地”而得名。以“情爱圣地、群岛峡谷曲水、千年水下古城、亚热带植物基因库”四大绝景著称。新余风景秀丽,而尤以仙女湖最具神韵。亿万年鬼斧神工的自然雕琢,千百年历史文化的洗礼积沉淀,多年来锦上添花的开发建设,赋予了仙女湖以秀丽之容和金玉之质。 神奇古老的仙女文化、深厚的天工文化,飘逸脱俗的佛教文化。慷慨激昂的红色文化、高雅悠远的抱石文化,构成了新余特殊的文化底色。在这片神气的土地上,令天庭逍遥的仙女们怦然心动而联袂下凡,演绎了仙女与凡间的浪漫绝唱,滋养了人间纯实的爱情。 仙女湖人文胜景荟萃,文化内涵丰富。仙女文化、抱石文化、习祖文化、佛教文化、天工文化等独树一帜,在这片灵山秀水之间,点缀着千年水下古城——分宜古县城、万年桥、昌山庙、洪阳洞、圣集寺、习祖古墓、严嵩故里、天工遗址等无数名胜遗迹,孕育着仙女湖深厚的文化底蕴。 仙女湖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9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50平方公里,湖中99座岛屿星罗棋布,湖叉港湾扑朔迷离,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95%,共有220种,765属,3000多种,占全国总科,每到清晨与傍晚,都能见到湖光山色之间百鸟翔集的美景,是人、动物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堂。拥有亚洲最大的亚热带树种基因库。仙女湖自然风光秀美朴实,具有“幽、秀、奇、雄”之特点,景区兼具湖泊型和山岳型两大类型。仙女湖现已开发开放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动物野趣、娱乐参与四大系列的20余处景点。特别是开发了蛇岛、白鹭岛、猴岛。在白鹭岛将身心融入无暇的鹭鸟世界,在蛇岛与蛇共舞,在龙王岛同群猴斗智斗勇,您会油然而生超然物外的惬意。还修建了水上餐馆——湖鲜舫,开发了空中飞伞、水上飞机、水上滑板、水上摩托车、钓鱼场、天然游泳、跑马等游人参与性强,有刺激趣味的娱乐项目。乘上高速飞驰的水上摩托艇,踏上劈波斩浪的水上滑板,试一次凌空翱翔的空中飞伞,可以感悟人生的无限乐趣。

1、七仙女下凡七仙女神话传说中王母的七个女儿。名字是: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其中,七仙女,传说是七位仙女中最小的一个,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仙女得知丹阳境内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天,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2、其它传说①七仙女三国魏曹植《灵芝篇》 云:“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人秉至德,神女为秉机。”即董永与七仙女故事最早之文献记录。黄梅戏及川戏等均本之,略云董永家贫,卖身葬父。天女七仙女爱而怜之,私下凡间,于槐树下与永结为夫妇,同至傅员外家织锦偿债。百日期满,方拟还家共建未来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廷。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与永别于缔婚之槐树下,洒泪归天而去。②豫章郡新喻县的一个男子,看见田间有六七个女子,都穿着羽毛做成的衣服。他不知道她们是鸟,就爬上前去,拿了其中一个女子脱下来的羽毛衣服,取来把它收藏了。接着就走近那几只变成了女子的鸟。那几只鸟各自飞跑了,只有一只鸟不能飞走。这男子就娶了她当作妻子,一共生了三个女儿。她后来让女儿去问父亲,才知道那衣服藏在稻垛下,她找到衣服,便穿上飞跑了。后来她又来迎接三个女儿,女儿们也都飞走了。

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哥哥嫂子与牛郎分家,牛郎和老牛离开村子,老牛说话指引他找到妻子,结识织女织女确定作牛郎的妻子,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被王母娘娘得知要拆散他们,老牛衰老了把牛皮给了牛郎好帮助他们,花木娘娘派天兵天将来把织女抓回天庭,牛郎去追织女结果没追到,织女受到惩罚,从此每,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上相会

水库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钟华平.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J].世界地质,1996(2)“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与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J].领导决策信息,2004(3)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造福子孙后代》(5) 行政院环保署「安全饮用水手册」(6) 中国水资源公报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7) 中国城市排水建设与发展 (8)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十六讲:关于我国农业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9) 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基本路线 作者:关业祥 水利部规计司处长(10) 张岳,刘钰等.加快建立我国农业节水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中国水利,(11)刘 跃.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2)楚泽涵,水资源问题应引起关注 《古地理学报》(13)李圭白,李星,水的良性循环与城市水资源 《中国工程科学》(14)王水燕 谈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资讯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保护水资源首当其冲。下面笔者就现代生产和生活中如何保护水资源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被屏蔽广告]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用,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水利工程进行环境评价。我国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评价表。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5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如果中水利用能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行,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能令社会形成一种珍惜水资源的良好风气。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发利用中水,如霍州煤电集团各个矿井都利用中水返回井下洒水和地面冲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 在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应避免无效浪费。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冻裂,造成严重的漏水,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情况,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外,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的必然选择,跨流域调水必然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所以水权交易必在实行;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

你可以首先去找下(水资源研究)这本期刊吧~里面的论文之前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也可以去看看了解下~

黄河治理方略 摘要:治黄方略为我国历代安民的决策课题。本文针对“水少沙多”这两点黄河难治的症结,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关键词:黄河 治理方略 泥沙 1 引言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在历朝历代,治黄方略如何制订均是我国安民的决策课题。倍受后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黄成功事例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他改进了共工和鲧“ 围堵障水”的作法,采用“疏川导滞”之策,平息了水患。这一传说,实际上是对先民治河的总结[1]。从周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可证实防御洪水的黄河大堤的雏形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后诸侯国家兴起,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一时一地出发,在大河两侧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堤防。规模比较大的和比较长的就成为我国早期的长城了。文字记载十分确切的是在西汉汉哀帝即位之初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继鲧、禹之后较早提出创见并且见于正史记载的重要治黄方略。贾让当时面对的黄河下游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悬河”,堤防宽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乱,所以他最不主张的下策是筑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张放弃旧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他认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一策。”中策主张开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贾让三策均没能认真实现。东汉王景的宽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规模实施。他选定行河路线较优的线路,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修渠筑堤,并利用沿河大泽进行放淤,取得了无重大改道变迁的成就,一直倍受后人赞赏。但是这种安澜毕竟是相对的,大量的泥沙淤积,至少隋唐五代出现了泛滥决口,更不可能有“千年无恙”的史实。值得借鉴的是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与实践。他主张南北两岸“坚筑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统,如用缕堤束水攻沙,用遥堤约束洪水泛滥,用格堤阻止滩区行洪并促进滩地落淤;为防御大洪水,又修建滚水坝分泄水。并且在当时黄河南流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借助洪泽湖的调节能力“蓄清刷黄”。潘季驯治河实现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两个转折,抓住黄河泥沙淤积这个根本问题,显然这一点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后的明、清治河举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则。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响至今。但黄河河床仍继续淤高,泥沙灾害日益积累,以致于1855年发生了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剧变。 黄河治理开发真正取得巨大进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黄河已开始变成为人们兴利造福的河流。总结治黄成败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认为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等措施,标本兼治,近远结合,可以妥善解决泥沙问题;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形成一个防洪减淤的工程体系。显而易见,如此治黄已将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理对策,人们对黄河的研究与治理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昔日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而今变成了宏伟的“水上长城”,成为海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在人们的努力下,取得了连续52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和综合治理开发的丰硕成果,治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来,历经多少前辈的治河实践,一直未能改变黄河这条泥龙恣意游荡的脾气。史书上清晰出现着2600多年里黄河泛滥1500次、改道26次的记载。下游决口泛滥范围,北抵津沽,南达江淮,纵横25万km2。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害。而今,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加,母亲河的忧患仍在。由于冲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减,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行洪能力大大减弱,高滩滩面漫水机遇已与1855年铜瓦厢决口前的情况接近,河道已趋于预警高度,悬河形势极为严峻;严重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却又生发出季节性断流的灾患,自1972年以来的27年中就有21年断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不仅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2,3],如加重了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黄河断流、洪涝灾害的环境恶化相互交加,黄河安澜中隐伏着危机,治黄事业无比艰巨又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黄河的演变,对黄河治理和开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黄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使治黄事业更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亟待于我们继续探索和奋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就黄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见。2 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地区西为祁连山余脉,西北为贺兰山,东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阴山,南抵秦岭,共有64万km2,海拔1000~1500m,相对高差100~300m,这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深厚、黄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区。特殊的边界条件下,中游暴雨是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以及水土严重流失的动力因素,“愈冲愈陡,愈陡愈冲”[4],使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年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泥沙达10亿吨左右,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黄,致使一些水库湮废失效,下游河道不断淤高,防洪压力日趋加重。不少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希望通过植树种草,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但是也应认识到,黄河塑造出的华北大平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黄河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一条多沙河流。《左传》引用周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黄河已是相当浑浊,因为黄河沙多的自然现象应该比这句周诗要早得多。她所流经的中游地区,特别是现代界定的严重水土流失区中的大部分地区,自古即是自然条件极为严酷、水蚀风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这可以《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为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该诗生动地描绘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后山洪暴发时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的自然景观。再如《禹贡》中所称:“禹别九洲, 随山浚川”,表明当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已十分严重,大量泥沙入黄,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日益严重,人们才会产生“随山浚川”(亦即随着山去导滞,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设想。原始的或常规的生产方式很难保证植物生长有良好的立地条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也就难以达到具有一定覆盖度的植被状况[5]。无论如何,对古代黄河中游地区植被状况的估计一定要考虑自然气候的制约影响。《诗经·大雅·云汉》描述了周宣王时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NFDA4�如焚”。也就是说大地旱得好象起火燃烧,山川干枯。显然如此干旱的气候之下,很难存在良好的植被。我们认为,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必须跳出传统框框,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如修筑控制性拦沙工程、淤泥坝系及必要的挡土墙,变沟壑为平地;也包括人工定向爆破等措施,使一座座高耸的峁峁梁梁填充沟壑,变坡地为相对平原。同时,辅以必要的生物措施。这些措施把经多年治理如今仅占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约20%、而入黄泥沙却占总入黄沙量80%左右的水土严重流失区,改造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6]。在这种失去了侵蚀地理环境的“平原”之上,水土流失被遏制,该地貌类型区入黄泥沙可减少70~80%(实际上入黄泥沙不可能也不需要减少100%,否则将会使下游河道遭受较强的冲刷,特别是给河口三角洲地区带来很大麻烦)。 只有从最基本的流域单元入手,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土严重流失区的侵蚀地理环境,才是黄河治本之策,而且这决非很久之后才可能实现的事情,只要立即动手,分步实施,10多年足矣。在这些具备涵养水源条件的人造“黄土平原”上,再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不远的将来就不难实现“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伟目标。从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来说,这完全是可行的。面向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向西部战略转移,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这也是十分必要的。3 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 相传我国上古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然而,历经沧桑,黄河近代水资源日趋贫乏,其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大量资料表明,水少是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症结。模型试验发现,洪水机遇减少是黄河下游近些年河床萎缩、过洪能力很低的主要原因[7]。从水资源角度讲,黄河是惟一流经干旱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的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流域内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土地与矿藏丰富,因水资源贫乏而制约着发展,因此黄河治理不仅要考虑防洪,而且还要考虑水资源问题。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77mm,相对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因此,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开源,即从外流域调水济黄,增补黄河有效水资源量,这是适应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为此可利用黄河以南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基本上沿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线路,自汉江丹江口水库始,沿途把汉江、淮河上游可引之水经河南南阳、平顶山、许昌等地,在郑州以西桃花峪上游(如孤柏嘴附近)自流引入黄河,并利用东平湖和拟建的桃花峪水利工程加以调节。尔后,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现有的共产主义引黄工程和位山引黄入冀工程供水能力已经很大)、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相关地区供水,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方案的调水作用。从而减轻黄河水供需压力,达到解决下游断流、保证输沙用水量、改善下游河道淤积状况之目的。如果调水规模有保证,不但能缓解河北有关地区用水紧张局面,还可再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满足原中线南水北调方案对京津的供水要求。在此前提下,黄河流域来水可主要考虑本流域中上游用水,相应缓解了黄河中上游水资源短缺的不利局面。并且小浪底水库可按照“高水高用”的原则,相机调水北上。 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入黄,沿途干渠应与淮河流域的河流和集水区域平交,与该流域的防洪体系相结合,形成“串联水库”,除发挥相应的供水作用外,特别是在淮河、汉江流域的暴雨期,还将产生其他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一,通过优化调度,将淮河、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量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上游各大支流的洪水入海通道,淮河、汉江的防洪压力遂大为减轻。其二,调洪水入黄,可冲刷黄河下游河道,扩大主槽断面面积,提高过洪能力,减少下游河道淤积。赵业安等专家的研究结果[8]及我们开展的模型试验资料[7]表明,黄河下游有“大水带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规律,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根本原因,且水沙搭配不相适应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的又一主要原因。因此[9],只有调洪水入黄,使流量与含沙量相适应,“大水带大沙”时,才能取得最好的输沙减淤效果。其三,小浪底水库的库容,是发挥综合利用效益的保证[10],小浪底水库可借分洪调水之机集中排沙,利用大水排沙入海,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加大了水库调节能力,极大地提高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总之,如此调水对黄河防洪减淤乃至整个黄河治理都能产生巨大效益,同时对改善黄河下游特别是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大量泥沙填海造陆,不断扩大河口三角洲国土面积,并有利于当地海上石油变为陆地开采,其意义甚为深远。 为弥补汉江下游枯水期用水,可修建引江济汉工程,即从荆江沙市附近自高而下向汉江下游开渠调水,为节省渠道长度,并便于调蓄,引江济汉工程可经过长湖。初步选在沙洋镇以下作为入汉江江口,入江口位于规划梯级之一的兴隆枢纽上游,以便于调节。荆江年均径流量大且较稳定,汛期长达半年之久,故引水补汉是有保证的,同时洪水期还可减轻荆江防洪压力。4 结语 治理黄河方略必须针对“水少沙多”这一症结进行科学制订。为使黄土高原地区入黄沙量大大减少,应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这一治本之策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为缓解黄河流域特别是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应从汉江、淮河上游调水入黄,冲沙减淤,改善生态环境,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的供水作用,并通过黄河以南构成的“串联水库”的调度,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扩大黄河下游河道过洪断面,同时将小浪底水库乘机所排泥沙输送入海,提高该水库的综合效益。 本文提出的治黄方略,不仅把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治理对策,而且还把临近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虑,防洪与用水问题等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实现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优化调配。参考文献[1]谢鉴衡,赵文林。黄河泥沙问题的历史和现状。黄河泥沙。赵文林主编。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2]张俊华,张红武,陈书奎等。黄河下游断流影响、原因及对策。见: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进展。邵维文主编。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9.[3]姚文艺,赵业安等。黄河下游河道断流初探。水科学进展,1999,(2).[4]谢家泽。关于黄河下游治理问题。谢家泽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张红武。黄河问题的对策。科学时报,.[6]张红武,张俊华,姚文艺。根治黄河不是梦幻。科技日报, 1997.[7]张红武,江恩惠等。黄河高含沙洪水模型的相似律。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赵业安,潘贤娣等。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情况及基本规律。见:黄河水利研究所科学研究论文集。(第一集,泥沙·水土保持).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赵业安,潘贤娣。泥沙研究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战略地位。黄河泥沙。赵文林主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10]张俊华,张红武。小浪底库区泥沙淤积及下游减淤作用研究。见: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进展。邵维文主编。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9.

水文论文参考文献

谈谈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对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来说,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而其中的水文地质对工程地质的勘察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提高工程勘查质量,需要对水文地质进行科学的勘察,然后根据水文地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这样才能够有效消除地下水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地下水

1、前言

我国的地域较为辽阔,各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差别较大,在进行工程勘查的过程中,由于对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深度不足,加上设计过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经常被忽略,导致经常出现一些地下水变动造成工程事故的现象,这为我国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工程勘查质量,本文作者对工程勘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预防和改善建议。

2、工程地质简介

对于工程地质,其指的是通过调查以及研究来对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进行解决,在该学科中,主要是通过对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查,从而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并选择最合适的区域进行工程施工。而对于存在问题的工程区域,需要对该问题可能造成的建筑物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提高工程项目质量。

对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来说,其主要包含对当地岩土成分的确定以及力学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勘察了解,能够更好的了解当地地质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然后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对岩土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提高。通过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能够对施工场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明,然后分析地质问题可能造成的危害,然后选择合适的应对措施对地质问题进行解决,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稳定和经济。

3、岩土水理性质

对于岩土水理性质,其指的是通过岩土和地下水之间的反映产生的不同性质,在进行岩土水理性质检测时,其同岩土的物理性质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岩土的水理性质进行研究,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岩土的强度和形变情况,从而在进行建筑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提高工程地质勘查的准确性。但对于我国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来说,其大部分都是流于表面,很少有施工单位对地下水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导致岩土的水理性质检测达不到施工标准。

下面对岩土的水理性质以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首先是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地下水在岩土中以赋存状态存在时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结合水、重力水以及毛细管水,而其中的结合水又能够根据其不用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强结合水,这种形式的地下水能够牢牢依附在岩土颗粒的周围,并在岩土颗粒的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膜受到地下重力的作用,密度大约为普通水的两倍,这使得这种形式的地下水具有非常大的粘滞性和弹性,无法对静水压力进行传递。然后是弱结合水,这种结合水被称为弱薄膜水,随着外界压力的变化,其能够在不同颗粒之间进行缓慢的移动,但对于静水压力同样无法进行传递。

然后是毛细管水,这种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毛细管作用而产生的,主要为孤立毛细管水和真正毛细管水等,这一形式的地下水同时受到重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当其中一个力增大时,毛细管内的水位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是岩土的主要水理性质以及对应的测试方法,首先是软化性,这一性质指的是岩土在受到水分的侵袭后,其强度往往会降低,对于不同的岩土,其软化存在一个系数,通过软化系数能够对岩土的软化情况进行掌握。随着岩土的不断软化,其会在岩石层中形成一个软弱夹层,在这一夹层中含有粘性土层和泥岩等。

其次是透水性,对于这一水理性质,其指的是岩土中的水分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透过岩土层,随着岩土层中颗粒的大小缩小,其透水性能逐渐降低,而对于坚硬的演示裂隙等位置,其透水性一般较强,对于岩土的透水性,其可以通过渗透系数进行表示,然后通过抽水试验对其进行确定。最后是给水性,这一性质是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指的是沿途中的水分在达到饱和状态后能够通过孔隙等位置进行流出,流出水分的数量采用给水度进行表示。对于给水度,其是含水层水文地质的重要数据,能够充分代表当地的岩土特性,对于该参数的'测定,其采用的是实验室测定。

4、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对于地下水的岩土工程危害,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地下水位升降所导致的工程变化,另一种则是由于地下水流动产生的压力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地下水升降带来的岩土工程危害

对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另一方面则是自然因素,无论什么因素导致的地下水变化,其都会对建筑物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危害。首先是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危害,对于地下水的水位上升,其影响因素非常多,像地质变化和人为因素等,通过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地下水的水位上升,随着地下水的水位上升,其对岩土建筑物的腐蚀程度也会逐渐增加,其不仅对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是较大的危害,同时还会产生崩塌等问题,加上岩土结构容易被软化,导致流沙问题逐渐扩大。然后则是地下水下降造成的为,其产生的原因同地下水水位上升相似,随着地下水的水位逐渐下降,岩土中的地下水含量将会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随着地下水的升降变化,很多工程项目在进行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对其忽略,这使得地下水的岩土问题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同时还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等产生较大的危害。

地下水动压力导致的岩土工程危害

对于正常情况下的地下水,其若不被破坏影响,能够保证很长时间的正常流动,对建筑物的危害也非常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量逐渐增加,则使得岩土工程危害非常大。

5、总结

综合上述所说,对于水文地质工程勘查工作来说,其中的水文地质工作具有非常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当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足,无法对当地的水文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同时还会威胁人们的工程质量勘查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明慧,李敬婧.浅谈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作用[J].四川水泥,2015(2):323.

[2]张福水,史小龙,李辉.浅析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3(2):110.

[3]高云.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中的作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70.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1]李贤彬,李后强,丁晶.人地协同论的理论框架[J].大自然探索,1996,15(56):23~28

[2]李后强,艾南山,汪富泉.人地协同论: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的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48~53

[3]魏宏森,曾国屏.试论系统的层次性原理[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3(1):42~47

[4]张鲜化,陈金泉.多目标突变论在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决策中的应用[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5,26(3):51~55

[5]侯敏,张有坤.多目标突变论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决策中的应用———以抚顺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8,24(1):54~56

[6]徐恒力.环境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7]邵桂华.渐变与突变的整合:突变论的体育教学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2):104~108

[8]吴效军.城市地质安全战略与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J].规划师论坛,2002,18(1):14~16

[9]陈华文.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以上海城市地质环境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4

[10]韦仕川.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环境分析及研究应用:以东莞市为例[D].浙江:浙江大学,2008

[11]金浩,数量经济学的内涵及前沿问题[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33(2):116~120

[12]张屹山,金成晓.数量经济学的特定内涵与学科定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2002,19(11):5~8

[13]周惠成,陈守煌.有模糊约束的多阶段多目标系统模糊优化理论与模型[J].水利学报,1992,22(2):29~36

[14]唐加福,汪定伟.模糊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综述[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0,17(2):160 ~ 164

[15] 吴龙军,陈华平,田智慧 . 模糊优化理论在多目标多阶段决策系统中的应用 [J]. 价值工程,2004,23 (3): 110 ~ 112

[16] 杨庆,栾茂田 . 地下水易污性评价方法———DRASTIC 指标体系 [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26(2): 4 ~ 9

[17] 孙才志,潘俊 . 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评价方法与研究前景 . 水科学进展,2000,10 (4):444 ~ 449

[18] 蔡鹤生,周爱国等,地质环境评价理论与应用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19] Adams B,Foster SSD Land-surface zoning for groundwater protection. Institution of Water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gt,1992,6: 312 ~ 320

[20] El Naqa Ali. Aquif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using the DRASTIC model at Russeifa landfill,northeast Jordan.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4,47 (1): 51 ~ 62

[21] Thirunalaivasan D,Karmeqam M,Venuqopal K. AHP-DRASTIC: Software for specific aquif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using DRASTIC model and GIS.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2003,18 (7): 645 ~656

[22] Al-Zabet T. Evaluation of aquifer vulnerability to contamination potential using the DRASTIC Geology,2002,43 (1): 203 ~ 208

[23] Lasserre F,Razack M Banton Q. A GIS-linked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nitrate contamination in groundwater. Journal of Hydrology. 1999,224: 81 ~ 90

[24] AllerI,Bennet T,Lehr J H et al. DRASTIC: a standardized system for evaluating groundwater pollution potential using hydrogeologic settings [R]. U. S. EPA Report,1987

[25] 陈守煜 . 工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糊集分析理论与实践 [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6] 陈守煜 . 含水层脆弱性模糊分析模型与方法 [J]. 水利学报,2002,(7): 16 ~ 19

[27] 付雁鹏,高嘉瑞 . 模糊数学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M]. 武汉: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28] Aller L,Bennett T,Lehr J H et al. DRASTIC: A Standardized system for evaluating groundwater potential using hydrogeological settings [A]. ROBERT S K. US EPA Report [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aboratory,Ada Oklahoma,1985

[29] 孙才志,潘俊 . 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评价方法与研究前景 . 水科学进展,2000,10 (4):444 ~ 449

[30] 姜志群 . 地下水污染敏感性评价中 DRASTIC 法的应用 . 河海大学学报,2001,29 (2): 100 ~ 103

[31] 杨庆,栾茂田 . 地下水易污性评价方法———DRASTIC 指标体系 [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26(2): 4 ~ 9

[32] 姜志群 . 地下水污染敏感性评价中 DRASTIC 法的应用 . 河海大学学报,2001,29 (2): 100 ~ 103

[33] 杨晓婷,王文科等 . 关中盆地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23(2): 46 ~ 49

[34] 李玉,彭晓峰,陈慧青 . 统计软件 SPSS 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25 (3): 71 ~ 72

[35] 张春月,李晓奇 . 基于 SPSS 的模糊聚类分析 [J]. 见: 第七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 . 2009:99 ~ 103

[36] 胡应平 . 群决策中模糊偏好集结的软技术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9 (5): 105 ~ 109

[37] 孙培善等 . 城市地质工作概论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04

[38] 戴福初,李军,张晓晖 . 城市建设用地与地质环境协调性评价的 GIS 方法及其应用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25 (2): 210 ~214

[39] 王思敬 . 典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5

[40] 许树柏 . 层次分析法原理 [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41] 张卫民,安景文,韩朝 . 嫡值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中的应用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 2003,20 (6): 115 ~118

[42] 孟凡永 . 区间数、三角模糊数及其判断矩阵排序理论研究 [D]. 广西大学,2008

[43] 宋光兴 . 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及其在矿业中的应用研究 [D]. 昆明理工大学,2001

[44] 吴恒 . 城市用地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评价系统 [J]. 地理研究,1995,14 (4): 69 ~ 77

[45] 徐泽水 . 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排序的一种排序方法 [J]. 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16 (1):47 ~ 50

[46] Buckley J. J. Ranking Alternatives Using Fuzzy Numbers [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5,15 (1):21 ~ 31

[47] 关冲,李汉铃 . 模糊 AHP 决策方法 [J]. 管理工程学报,2001,15 (1): 63 ~ 64

[48] 胡艳欣,任茂昆 . 地质环境质量的模糊评价 [J]. 西部探矿工程,2003,15 (10): 169 ~ 170

[49] 蔡鹤生,唐朝晖,周爱国 . 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敏感因子模型 [J]. 地质科技情报,1998,17 (2): 72 ~ 76

[50] 周爱国,梁和成等 .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方法专题研究报告,2004

[51] Shu-Jen J. Chen,Hwang C. L. Fuzz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2

[52] 刘树林,邱莞华 . 多属性决策基础理论研究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8 (1): 38 ~ 43

[53] 张梅荣,姜玉英 . 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其应用 [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5 (2): 72 ~ 75

[54] 宋光兴 . 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及其在矿业中的应用研究 [D]. 昆明理工大学,2001

[55] 谭春桥,张强 . 模糊多属性决策的直觉模糊集方法 [J]. 模糊系统与数学,2006,20 (5): 71 ~ 76

[56] 周宏安 . 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 [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57] 张全,樊治平,潘德惠 . 区间数多属性决策中一种带有可能度的排序方法 [J]. 控制与决策,1999,14 (6): 703 ~ 707

[58] 潘晖 . 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J]. 西部探矿工程,2007,19 (8):83 ~ 85

[59] 谭周地 .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8

[60] 王东祥 . 搞好主题功能区划优化区域开发格局 [J]. 浙江经济,2006,23 (16): 4 7

[61] 孟昭福,薛澄泽,张增强,等 . 土壤中重金属复合污染的表征 [J]. 农业环境保护,1999,18(2): 87 ~ 91

[62] 夏立江,王宏康 .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63] 阮俊华,张志剑,陈英旭,等 . 受污染土壤的农业损失评估法初探 [J]. 农业环境保护,2002,21(20): 163 ~ 165

[64] 郑昭佩,刘作新 .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 (1): 131 ~ 134

[65] 舒冬妮 . 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探讨 [J]. 农业环境保护,1989,8 (5):30 ~ 32

[66] 王金生 . 灰 色 聚 类 法在 土 壤污染 综 合 评价中的 应 用 [J]. 农 业 环境保 护,1991,10 (4):169 ~ 172

[67] 张松滨 . 共斜率灰色聚类法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J]. 农业环境保护,1991,10 (2): 80 ~ 83

[68] DEFRA,EA (The Environment Agency). Assessment of risks to human health from land contamination: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guideline values and related research [M]. London,Environmental Agency,2002: 12 ~ 85

[69] EA (The Environment Agency),DEFRA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Food and Rural Affairs),Contaminated land Exposure Assessment (CLEA )Model: Technical Basis and Algorithms (include errata)[M]. London,The Environment Agency,2002: 12 ~ 97

[70] 罗启仕,李小平 . 上海建设用地土壤指导限值研究 [J]. 上海环境学,2007,26 (2): 77 ~ 82

[71] 施烈焰,曹云者 . RBCA 和 CLEA 模型在某重金属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比较 [J].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 (2): 241 ~247

[72] C Paul Nathanail. ,Paul Bardos.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Land [M].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4: 60 ~ 83

[73] 周杰,裴宗平,靳晓燕等 . 浅论土壤环境容量 [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 (2): 74 ~ 76

[74] 叶嗣宗 . 土壤环境背景值在容量计算和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中国环境监测,1993,9 (3):52 ~ 54

[75] 中国水网 . http: / /www. urumqi. gov. cn/lsshwjg/zilaishui/qysh. htm.

[76] 陈梦筱 .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 [J]. 市场经纬,2006: 61 ~ 62

[77] 唐克旺 .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 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 2006

[78] 王瑗,盛连喜,李科等 .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19 (3): 10 ~ 14

[79] 董辅祥 . 城市与工业节约用水理论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80]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报告,2008

[81] 贾生华,张宏斌,金星 .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模式、效果、问题和对策 [J]. 现代城市研究,2001,(3): 44 ~ 47

3、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 A. Marino 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 索引序列
  • 水仙论文参考文献
  • 仙境山水画论文题目
  • 与仙女下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水库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水文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