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旅游供给侧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旅游供给侧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旅游供给侧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 Patterson, T. M.,Niccolucci V.,Marchettini N. Adap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Province of Siena, Ital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J]. J Environ Manage. 2008, 86(2): 407-418.[2] Bruyere, B. L.,Beh A. W.,Lelengula G.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tourism benefits, and management issues in a protected area of rural Kenya[J]. Environ Manage. 2009, 43(1): 49-59.[3] Phillip, R.,Hodgkinson G. The management of health and safety hazards in tourist resort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J]. Int J Occup Med Environ Health. 1994, 7(3): 207-219.[4] Kozma, C. M. Medical tourism: a role disease management?[J]. Manag Care Interface. 2006, 19(11): 35-36.

关于旅游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以下是“旅游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书写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目前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注:以上在word中的处理是比较常用的做法,不过作者需要了解,投稿稿件是word格式或pdf格式或wps格式,但是很多期刊是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的,二者不“兼容”。因此,作者的word投稿只是编辑部排版的原稿,排版问题作者无需太过担心;而作者如想要编辑部出刊前最后的电子稿(有些作者着急要清样或已经排版的电子稿)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方正的软件就无法打开这个电子稿。

供给侧改革论文文献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对象是体制机制,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离开了这个“改革”实质,去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偏离本来的含义。实际上,仅从汉语语法上讲,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供给侧改革”,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供给侧”是定语,“改革”是中心语,显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供给侧的一些妨碍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旧体制。所以,虽然“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但不是改革本身。关键是看,谁去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问题或任务本身。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总书记强调,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实际上,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离了“结构性”的实质,谈供给侧改革就没有意义。结构性改革一词其实来源于西方,强调的是对产生结构性矛盾的体制问题,包括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进行改革,比如,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特殊体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其实,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有一只“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理顺这些关系,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该入土的“僵尸企业”,就让它“入土为安”。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供给学派的主张。总书记强调,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学派极力主张大幅度减税,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包括通过降低税费来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但不仅改革的性质与供给学派主张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围也要远远超过供给学派的主张。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结构调整。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与结构性问题有关联,但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具体措施上都不等同于结构调整。过去,结构调整通常采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种手段,更多的是采用行政手段。很显然,这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僵尸企业贷款、依法实行企业破产等,但与以往不同,对结构的调整将主要是通过改革的办法,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对传统的调结构方式进行反思后做出的主动选择。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显然是误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方案,但我认为,这样的方案,即使冠以“计划”之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了。现在需要的是体制改革,如果只调结构,而不改体制,就难免会陷入“过几年又来一次调整”的怪圈。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按市场规律办事。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完善科学宏观调控,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供给侧,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生产决定消费,实现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及中长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一是从创新理念来看。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创新创造基础之上的效率的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结构优化以及要素升级,其核心是创新。创新着眼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其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要素效率提高的根本途径,对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供给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从工业化规模化思维转向创新基础之上的精细化智能化思维,把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要素效率提高上来。二是从协调理念来看。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供给侧,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协调好财税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户籍改革等各项改革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简政放权为经济减负,市场要增强活力且规则公平,发挥优胜劣汰的正常功能,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形成新的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协调推进的关系,将适度需求管理与倚重供给侧改革协调推进,协调好扩大总需求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关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以形成先发优势,形成持续发展动力。简而言之,就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五大政策支柱协调推进。三是从绿色理念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其实质是通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以最小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实现方式。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对低端供给侧发展的约束;建立供给侧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机制,加大绿色环保信息披露力度,让资源过度使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责任人承担相应成本,更多运用市场手段推动绿色生产。因而,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低碳循环和减量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寻求满足人类需求无限性与资源、环境、生态供给可持续性的最佳结合点,有利于矫正生态环境资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消化过剩产能,形成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四是从开放理念来看。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遵循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生态,构建改革发展新格局;健全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供给制度体系,促进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按照“一带一路”战略部署,逐步构筑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提高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供给能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拓展战略发展空间,优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全面提升我国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的供给水平,形成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以外推内,以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将开放区域、开放领域率先探索的可复制与可推广的经验与制度体系,扩展到其他区域和领域,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五是从共享理念来看。共享理念要求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共享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在经济新常态下更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潜在消费能力,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以共享理念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变革完善制度,更加注重制度供给公平,健全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强化共享机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文化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就要强化改革的公平共享价值导向,确保竞争机会均等、竞争过程公平,实现制度性包容与共享,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提高全体公民公平公正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水平,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

供给侧研究的论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我国经济工作思路和宏观调控指导思想上的新思维。它不是搞所谓新计划经济,而是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总体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之下,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有限政府相结合,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来对冲下行因素,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我们急需在改革中间解除供给抑制,削减供给约束,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做到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按市场规律办事。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完善科学宏观调控,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供给侧,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生产决定消费,实现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供给侧改革论文素材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欢迎阅读!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

摘要:现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经济开始进入的新常态发展阶段,相对应来说也造成了我国国内市场的供求不平衡以及产品总体产能过剩等不良后果,对我国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有着严重的限制意义。对于经济发展提升来说,需要进一步生产潜能的发挥以及生产潜能,生产潜能的发挥需要进行科学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主要是通过读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动力、供给侧改革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阐述,最终对财政金融政策主力供给侧结构进行科学化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前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国务院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之处,同时也是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和选择,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常态发展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相应的基础性制度实施改革。我国现今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基础性制度进行改革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因此,需要国家进行稳定财政金融政策制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实施,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一般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对本源发展进行的创新,以及制度的供给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兴的发展体制,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突破经济的发展滞后问题,大幅度增加红利。其中具体的表现是进行供给角度强调,进行有效的结构性质优化发展,从而实现供给宏观调控力度的增加。我国目前经济在进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速度,但是还存在着较多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对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调整是实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进行相应平衡性问题的调整过程中,还需要对生产潜力进行刺激,从而实现激发生产动力的发展目标,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短板的快速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原因

目前我国供需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等,这些营销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以来拉动投资、消费以及出口的方式进行稳定经济增长发展,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短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长期发展会导致出现很多的经济遗留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经济政策调整,保证经济能够稳定的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实现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发展目标,其发展成本主要融资、社保成本等,通过对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能够进一步实现提升要素生产率的发展目标。具体是建立产品优化机制,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够对相应的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提升经济的整体发展效率。另外就是要进一步推进企业所有制的'改革发展,积极引入企业激励机制,树立企业产权和品牌意识,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最终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供给侧结构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发展,过去,我国针对市场发展主要事实的是管理政策,导致了整个市场债务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市场通货膨胀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长期管理的不良后果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实施。

四、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是国家针对市场进行调整的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在进行相应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市场货币供给进行稳定发展,最大限度的减少财政赤字现象,从而保证我国能够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发展压力。

(二)财税体制

针对供给侧的改革问题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进行相关税费的收费标准改革和调整,企业的税收标准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进行收取,但是,对于部分的企业发展来说,高额的税费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导致其经营成本提升,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财税金融政策来说,则是需要重点致力于进行税收体制改革发展,进一步加大对税收的减免力度,大幅度增加相应的优惠政策,保证中小企业以及科技创新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减产能,进一步促进企业重组

通过对企业进行减少过量产能的发展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在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方针方面进行有效的提升发展,同时我国目前市场中出现严重的供需不足和供求不足两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常态产品的企业生产来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缩减生产,积极进行创新发展,对于供求不足的产业来说,则是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发展投资,打入市场,通过技术获得更多的市场。

总结

现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经济开始进入的新常态发展阶段,本文主要是通过读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动力、供给侧改革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阐述,最终对财政金融政策主力供给侧结构进行科学化的改革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J]. 科学发展,2016,03:5-14.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7-22+195.

[3]天津经济课题组,曲宁,田马飞,虞冬青,孟力,张丽恒,仲成春. 解读供给侧[J]. 天津经济,2016,01:21-28.

[4]赵晓欢. 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现代经济信息,2016,03:126+128.

[5]刘家义. 适应新常态 践行新理念 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N]. 中国审计报,2016-01-29002.

供给侧改革毕业论文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欢迎阅读!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

摘要:现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经济开始进入的新常态发展阶段,相对应来说也造成了我国国内市场的供求不平衡以及产品总体产能过剩等不良后果,对我国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有着严重的限制意义。对于经济发展提升来说,需要进一步生产潜能的发挥以及生产潜能,生产潜能的发挥需要进行科学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主要是通过读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动力、供给侧改革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阐述,最终对财政金融政策主力供给侧结构进行科学化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前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国务院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之处,同时也是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和选择,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常态发展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相应的基础性制度实施改革。我国现今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基础性制度进行改革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因此,需要国家进行稳定财政金融政策制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实施,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一般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对本源发展进行的创新,以及制度的供给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兴的发展体制,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突破经济的发展滞后问题,大幅度增加红利。其中具体的表现是进行供给角度强调,进行有效的结构性质优化发展,从而实现供给宏观调控力度的增加。我国目前经济在进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速度,但是还存在着较多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对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调整是实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进行相应平衡性问题的调整过程中,还需要对生产潜力进行刺激,从而实现激发生产动力的发展目标,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短板的快速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原因

目前我国供需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等,这些营销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以来拉动投资、消费以及出口的方式进行稳定经济增长发展,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短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长期发展会导致出现很多的经济遗留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经济政策调整,保证经济能够稳定的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实现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发展目标,其发展成本主要融资、社保成本等,通过对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能够进一步实现提升要素生产率的发展目标。具体是建立产品优化机制,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够对相应的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提升经济的整体发展效率。另外就是要进一步推进企业所有制的'改革发展,积极引入企业激励机制,树立企业产权和品牌意识,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最终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供给侧结构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发展,过去,我国针对市场发展主要事实的是管理政策,导致了整个市场债务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市场通货膨胀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长期管理的不良后果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实施。

四、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是国家针对市场进行调整的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在进行相应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市场货币供给进行稳定发展,最大限度的减少财政赤字现象,从而保证我国能够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发展压力。

(二)财税体制

针对供给侧的改革问题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进行相关税费的收费标准改革和调整,企业的税收标准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进行收取,但是,对于部分的企业发展来说,高额的税费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导致其经营成本提升,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财税金融政策来说,则是需要重点致力于进行税收体制改革发展,进一步加大对税收的减免力度,大幅度增加相应的优惠政策,保证中小企业以及科技创新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减产能,进一步促进企业重组

通过对企业进行减少过量产能的发展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在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方针方面进行有效的提升发展,同时我国目前市场中出现严重的供需不足和供求不足两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常态产品的企业生产来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缩减生产,积极进行创新发展,对于供求不足的产业来说,则是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发展投资,打入市场,通过技术获得更多的市场。

总结

现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经济开始进入的新常态发展阶段,本文主要是通过读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动力、供给侧改革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阐述,最终对财政金融政策主力供给侧结构进行科学化的改革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J]. 科学发展,2016,03:5-14.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7-22+195.

[3]天津经济课题组,曲宁,田马飞,虞冬青,孟力,张丽恒,仲成春. 解读供给侧[J]. 天津经济,2016,01:21-28.

[4]赵晓欢. 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现代经济信息,2016,03:126+128.

[5]刘家义. 适应新常态 践行新理念 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N]. 中国审计报,2016-01-2900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按市场规律办事。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完善科学宏观调控,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供给侧,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生产决定消费,实现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对象是体制机制,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离开了这个“改革”实质,去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偏离本来的含义。实际上,仅从汉语语法上讲,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供给侧改革”,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供给侧”是定语,“改革”是中心语,显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供给侧的一些妨碍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旧体制。所以,虽然“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但不是改革本身。关键是看,谁去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问题或任务本身。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总书记强调,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实际上,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离了“结构性”的实质,谈供给侧改革就没有意义。结构性改革一词其实来源于西方,强调的是对产生结构性矛盾的体制问题,包括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进行改革,比如,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特殊体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其实,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有一只“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理顺这些关系,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该入土的“僵尸企业”,就让它“入土为安”。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供给学派的主张。总书记强调,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学派极力主张大幅度减税,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包括通过降低税费来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但不仅改革的性质与供给学派主张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围也要远远超过供给学派的主张。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结构调整。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与结构性问题有关联,但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具体措施上都不等同于结构调整。过去,结构调整通常采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种手段,更多的是采用行政手段。很显然,这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僵尸企业贷款、依法实行企业破产等,但与以往不同,对结构的调整将主要是通过改革的办法,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对传统的调结构方式进行反思后做出的主动选择。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显然是误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方案,但我认为,这样的方案,即使冠以“计划”之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了。现在需要的是体制改革,如果只调结构,而不改体制,就难免会陷入“过几年又来一次调整”的怪圈。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 索引序列
  • 旅游供给侧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 供给侧改革论文文献
  • 供给侧研究的论文
  • 供给侧改革论文素材
  • 供给侧改革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