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仔猪成活率毕业论文格式

仔猪成活率毕业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仔猪成活率毕业论文格式

日常细致的观察,和爱护。保证每头仔猪在初期都可以吃到充足的母乳,初乳对仔猪日后的成长很关键。大猪怕热,小猪怕冷,所以小猪一定要有很好的保暖措施。这也是预防仔猪拉稀一个很关键的地方。仔猪第一次诱食一定要有耐心,要多观察,勤添食。保证每一头小猪都要学会吃食。仔猪每一次防疫,都要按时防疫上。

我国的养猪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猪的生产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无论是母猪年提供出栏猪头数,还是各阶段猪的成活率、饲料报酬、瘦肉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国外猪种的引入,国内各种猪场种猪之间的频繁调动,猪病越来越复杂,大部分猪病由原来的单一病原转变为多因子协同作用,给我国的养猪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严重影响养猪生产者事业的发展,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猪场的综合防疫体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消毒、疫苗免疫、环境控制、猪群保健、药物预防等。“防疫是生产的第一生命线”、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养并举是养猪场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猪场综合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些看法。 一、消毒 消毒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猪场的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消毒 工作来达到杀灭和抑制其传播的效果。但是,猪场工作人员在实施消毒的过程中往往会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消毒药浓度越大越好 任何消毒药浓度的配比,都具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正常的浓度配比就足以杀灭和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如果消毒药的浓度过大,一方面造成消毒药的浪费,增加饲养成本;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猪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的损伤,同时也有可能造成人员的伤害。 2、消毒药的浓度配比不准确 在生产过程中,在对消毒液的配制过程中不采取称量或使用有固定容积的容器,往往凭感觉,这样配制出来的消毒液的浓度不高即低,浓度低起不到消毒效果,浓度高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同时也容易造成对猪只和操作人员的伤害。 3、消毒不到位、不彻底 猪场工作人员在消毒过程中,往往出现走捷径的现象,如消毒速度过快、喷洒不均匀、不采取喷雾的方式等,这样,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很容易留有死角,不能很好的起到消毒的作用。 4、消毒不同步 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应尽可能在大致固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否则,病原菌就有可能扩散或传播,给猪场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5、对人流、物流、车流的消毒不到位 对于规模化养猪场来讲,一般都采用封闭式的管理制度,但是现实决定又不可能完全彻底的封闭,必须要与人流、物流、车流不同程度的接触,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到位,是养猪场最大的安全隐患。 6、消毒池利用不充分 任何一个养猪场都设置车辆消毒池和员工消毒脚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大的漏洞,如消毒池消毒药的浓度不够、不定期更换消毒液、消毒池消毒液不干净、员工不走消毒池等;这种现象如不加以杜绝,猪场出现疫情是必然的。 二、疫苗免疫 对猪场不同猪群的猪只进行不同的疫苗接种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给猪只接种疫苗,可以有针对性的净化猪场的疾病和抑制猪场疾病的发生。但是,在猪场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1、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的制定,必须以当地疫情的发展规律和猪场猪群的健康状况为依据,不能固定的套用某个地区或某个猪场的免疫程序。如果猪群的免疫程序制定的不科学、不合理,一方面使猪场的某种疾病漏防,另一方面可能引发其它的疾病,导致猪场出现疫情,给猪场的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疫苗质量不过关 猪场给猪群接种疫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猪场的命运。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疫苗很多,同一个种类的疫苗就有多个生产厂家,但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如果购买方稍有不慎,就会给猪场带来致命的打击。所以,猪场在选择疫苗时必须谨慎,应选择信誉度高、知名厂家生产的疫苗。 3、疫苗运输、保存不科学 由于不同猪场的基础设施有差别,在疫苗的采购、保存过程中不规范,造成疫苗质量的下降或失效。如果使用这种疫苗,对猪群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甚至出现疫情。 4、在疫苗免疫过程中操作不规范 猪场应根据已制定的免疫程序,由专人按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免疫注射。但是,由于猪场的监督力度不够或技术人员责任性不强,在操作中往往出现类似情况:疫苗的领取没有做详细的记录;没有按说明进行严格的稀释或在稀释过程中受消毒液污染;针头大小、长度不合适;疫苗没有防日晒、高温,稀释后在2小时内用完;疫苗在使用前或每次吸苗前没有充分的摇匀;注射时没有做好皮肤消毒,注射深度没保证,注射位置不正确,接种剂量不够,疫苗流出后没有立即用沾有消毒液的棉球檫拭、消毒。出现打飞针、不是头头免疫、不是一猪一个针头;病猪、瘦弱猪同步免疫等情况,势必导致免疫失败结果的出现。 三、引种与隔离不当 猪场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都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但是,由于原有猪群的生产力下降或老龄化,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需要不定时的更换猪的品种。如果对新引进的猪隔离措施不当,会对原有猪群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引进种猪时,要安排适当的圈舍,与其它猪隔离饲养15-30天,并随时观察其健康状况。在隔离期内未发生任何疾病,方可混群饲养。 四、病死猪及胎衣的处理不当 集约化猪场应有病死猪及胎衣处理的专门场所,对病死猪只进行焚烧或深埋,也可在粪场附近设置一沉尸井,将病死或剖解猪只及胎衣进行无害化处理。一般情况下,对病死或剖解猪只及母猪产后的胎衣应立即无害化处理,否则,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影响其它正常猪群的健康生长。 五、疫病检测不及时 在集约化养猪条件下,应进行经常性的疫病检测工作,以便对场内疫病情况、免疫质量、疫病净化水平进行监控,同时也为本场的防疫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尤其本地区、本季节爆发和流行严重的传染病更应该加强检测,以便作出及时反应。同时,对场内使用的疫苗、消毒剂的质量也要进行检测,以保证确实有效。如不能及时的做好以上工作,就不可能准确和深入的了解猪场疾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就不可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影响猪群健康的生长发育。 六、疫病发生时没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 猪场如遇到或怀疑是传染病发生时,必须及时隔离,尽早诊断,病因不明或不能确诊时,应将病料送有关部门紧急检验。如确诊为传染病时,应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对全场进行封锁和消毒。全场猪群进行检疫,病猪隔离治疗或屠宰、焚烧。健康猪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或药物治疗,并对被污染的场地、用具、环境及其它污染物进行彻底消毒。反之,则容易延误最佳防治和治疗时机,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给猪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七、在疫病防治方面主次不分 猪场的防疫工作,要结合本地和本场的实际情况,分清主次,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危害性强、发病频率高的疫病,根据其流行特点、发病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反之,一方面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起不到对疫病的防治效果。 八、防疫措施不完善 传统的养猪防疫似乎仅仅是兽医份内的工作,而且是季节性的。集约化猪场的防疫则是全方位的、常年的。除常规的消毒、免疫、治疗外,还需要加强管理,保证营养平衡,优化场区和畜舍环境。猪场内的诸多因素都和防疫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集约化猪场的防疫措施要形成配套的体系。 九、不重视猪群的保健 猪场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在消毒和疫苗免疫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这当然是猪场防疫不可缺少和关键的步骤。但是,对猪群的保健,也是猪场防疫不可缺少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对猪群进行保健,需要投入很大的财力,会增加猪只的饲养成本,但是可以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提高猪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猪场发生疫情的风险。 十、对猪场整体环境的治理不重视 猪场的环境卫生体系是以传统的防疫保健为基础,以猪的生物学特性为根据。要求规模养猪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完善猪场内外布局和猪舍内部的工艺设计等一系列措施,给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的环境。定期的对猪体内外进行驱虫和杀灭蚊蝇和老鼠,消灭疾病的传播媒介,减少猪只疾病发生的机会。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消灭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地。经常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干燥、温度适宜、干净卫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 对猪场周围和场区空闲地进行植树种草(包括蔬菜、花草、灌木等)绿化环境,对改善小气候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要求猪场内的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每幢猪舍之间都要栽种速生、高大的落叶树(如水杉、白杨树等),场区内的空闲地都要遍种蔬菜、花草和灌木。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在场区外围种植5~10 m宽的防风林。 猪舍若能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带来的好处是:在寒冷的冬季可使场内的风速降低70%~80%;又能使炎热的夏季气温下降10%~20%;还可将场内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减少25%;臭气减少50%;尘埃减少30%~50%;空气中的细菌数减少 20%~80%。 生活在这样一个绿化美化环境中,不仅能使长期在猪场工作的人员感到心旷神情,也能使终生关在笼舍内的猪感受到清晨闻啼鸟,夜听虫蛙鸣,阵阵青草香,飓飓风雨声,仿佛又回归到大自然。 所以猪场整体环境的治理是猪场安全防疫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养猪场综合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防疫体系内的众多环节必须环环相扣、节节相连、步步到位,才能充分发挥综合防疫体系的作用,保障猪场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可以吗?

一、有关母猪的综合指标计算1、某一阶段的日均母猪饲养数某阶段的日均母猪饲养数/头/d=(阶段内每天饲养的母猪头数总和)/(阶段的总天数)例如:1年的日平均母猪饲养数等于一年内每天的饲养母猪数相加除以365d。2、某阶段的母猪死亡率某阶段的母猪死亡率%=(某阶段内死亡的母猪数)/(此阶段的日均母猪饲养数)3、某阶段的母猪淘汰率某阶段的母猪淘汰率%=(某阶段内淘汰的母猪数)/(此阶段的日均母猪饲养数)4、母猪年产胎次(窝数)母猪年产胎次(窝数)= (一年的产仔窝数)/(一年的日平均母猪饲养数)繁殖周期/d= 母猪妊娠期+仔猪哺乳期+平均母猪断奶至再配的时间。5、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头/母猪/年PSY= (一年内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头)/(一年的日均母猪饲养数/头)6、MSY(每头母猪提供的出栏数)/头/母猪/年MSY=(一年内提供的出栏猪数/头)/(一年的日均母猪饲养数/头)7、每头母猪提供的生猪产量/kg/母猪/年每头母猪提供的猪肉产量/kg/母猪/年=(一年内提供的所有出栏猪的重量/kg)/(日均母猪饲养数)二、繁殖性状指标计算公式1、断配率(%)断配率=(已参加配种母猪数)/(本批能参加配种母猪数)×100%注:指某阶段而言。如情期、周数、月数、年度等。以下的繁殖指标相同。大多数母猪在断奶后7d内配种,断配率要求在90%以上。2、受胎率(%)受胎率=【受胎母猪数(以妊检为准)/头】/(配种母猪数/头)×100%注:最低标准不得低于85%。3、情期受胎率(%)情期受胎率=(一个发情期配种受胎数/头)/(同一情期配种母猪数/头)×100%注:一次情期受胎率要求达到90%以上。4、分娩率(%)分娩率=(分娩母猪数/头)/(配种受胎母猪数/头)×100%5、返情率(%)返情率=(返情母猪数/头)/(配种母猪/头)×100%6、流产率(%)流产率=-(该批流产母猪数/头)/(该批配种母猪/头)×100%7、产活仔率(%)产活仔率=(产活仔数/头)/(产仔总数/头)×100%注:产仔总数包括活仔、死胎、木乃伊胎。一般要求经产母猪每窝平均产活仔10头,初产母猪头。三、各阶段成活率的计算公式1、仔猪成活率仔猪成活率=(断乳时仔猪成活数/头)/(出生时活仔猪数)×100%2、哺乳成活率哺乳成活率=(育成仔猪数/头)/(产活仔数-寄出仔数+寄入仔数/头)×100%3、保育期成活率保育期成活率=【该批转入生长舍猪数(头)】/【该批转入保育舍猪数(头)】×100%4、生长期成活率%生长期成活率=【(销售猪数+转出猪数)】/(转入生长舍猪数)×100%注:销售猪数=销售种猪数+销售肥猪数+销售的残猪数。5、阶段存活率(1)计算方法①月存活率=(上月存栏数+转入或出生数—目前存栏数)/(上月存栏数+转入或出生数)×100%(2)计算方法②月存活率=【(本月存栏数-上月存栏数)】/(该月日均饲养量)×100%注:日均饲养量=该月中每天饲养数总和/月天6、年存活率(1)计算方法①年存活率/%=1-(全年死亡数)/(期初存栏数+全年产活仔数或转入数)(2)计算方法②年存活率/%=1-(死亡数总和)/(年日均饲养量)注:年日均饲养量=每天饲养数总和/365d7、出栏率出栏率=(全年出栏商品猪数)/(年初存栏数)×100%注:年出栏率仅体现生长育肥性状指标,一般应达到160%以上四、关于生产技术和饲养报酬的指标公式说明: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是反映规模化猪场综合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1、日增重日增重/g/d=(某阶段增加的重量/g)/(某阶段的饲养天数/d)2、料肉比料肉比=(消耗的饲料总量/kg)/(猪只增重总和/kg)(1)生长期料肉比(指从保育阶段到出栏)生长期料肉比=(保育期消耗饲料总量/kg+生长期消耗的饲料总量/kg)/(保育期猪只增重总和/kg+生长期猪只增重总和/kg)注:①保育期猪只的增重总和/kg=转出保育舍猪只总重+保育期死亡猪只的增重总和—转入保育舍的猪只重量。②生长期猪只的增重总和/kg=销售肥猪的总重+销售种猪的总重+销售残猪总重+生长期死亡猪只增重总和—转入生长舍的猪只重量。(2)全群料肉比(包括繁育猪群、保育猪群、生长肥育猪群)全群料肉比涉及的因素较多,如猪群结构,母猪受胎率、分娩率、产仔数、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淘汰率、各阶段猪的成活率、生长速度、饲料营养水平、保健水平等,猪场每一环节都影响这个指标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全群料肉比= (繁殖猪群消耗饲料总量+保育猪群消耗饲料总量+生长肥育猪群消耗饲料总量)/(哺乳期增重+保育期增重+生长育肥期增重)其中:繁育猪群耗料总量为种公猪、种母猪耗料及哺乳仔猪补料之和。五、有关生产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1、繁殖效率繁殖效率=(年产合格断奶仔猪头数)/(年内饲养标准母猪数)注:断奶仔猪合格是指健康无病、体重达标;标准母猪数是指成年母猪的365个饲养日为1头标准母猪。2、培育效率培育效率=(育成猪有效增重)/(育成猪总饲养日)注:有效增重是指总增重量减去死亡猪的增重损失。3、生长育肥效率生长育肥效率=(生长育肥猪有效增重)/(育肥猪总饲养日)4、出栏效率出栏效率=(年内出栏标准猪头数)/(年内平均存栏数)×100%注:标准商品猪是90kg的商品猪体重,平均存栏数为12个月的平均存栏数。5、劳动效率劳动效率=(出栏标准商品猪头数)/(全场年用工总量)6、资金利用效率资金利用效率=(盈利总额)/(占用资金总额)×100%六、生产指标评价应根据各项原始记录和盘存的基础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出繁殖效率、培育效率、生长育肥效率、出栏效率、劳动效率、资金利用效率的具体数值,然后在权重系数表中查出其具体权重系数值,再求和,得到总评分数和评语。

我帮你找了2篇相关的论文,不知你是否用的上,仅供参考,但愿帮得了你。 如果没有合适的 你也可以上 中国畜牧业论文网找找看 ,那里有不少论文,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可以去碰碰运气,呵呵,祝你好运。怎样提高仔猪成活率来源:《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 在养猪生育中,仔猪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尤其出生后7日内为最多,死亡的主要原因:白痢、发育不良、压死和冻死。所以,加强初生仔猪7天内的保温、防压护理,这是第一关键时期。从生后10--25天,由于母猪泌乳一般在21天左右达高峰后就逐渐下降,而仔猪生长发育却迅速上升,需乳量不断增加,如不及时喂料,以补充母乳之不足,容易造成仔猪瘦弱得病而死亡,这是第二关键时期。仔猪一个月后,死亡较少,食量增加,是仔猪由吃乳为主过渡到吃料独立生活的重要准备期,这是第三个关键时期。 1、提高仔猪初生重的措施 初生体重大的仔猪成活率高,初生体重小的仔猪成活率低。试验证明:初生重大于1千克者,断奶死亡率为4%,而初生重小于0.50千克者,断奶死亡率为97%。 1.1 确定妊娠母猪的预产期,做好母猪产仔准备。一般母猪怀孕期平均为114天(3、3、3即3月3周零3天),其推算办法,在配种时间上加上3个月3周零3天即成。例如,一头母猪在5月10日配种,那么5月+3月=8月,10日+3x7日+3日=34日,以30日为1月,则预产期是9月4日。 1.2 增加妊娠后期母猪的饲料量。根据母猪体况、大小,日喂妊娠母猪料为2.50--3千克,但在产前1周喂料量开始逐渐减少,产仔当日降至0.50--1千克,以防止母猪泌乳高峰期采食量下降,初乳脂肪过高而引起仔猪拉稀。 1.3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妊娠后期应采用单圈饲养,严禁饲喂发霉、变质、腐败、冰冻带毒饲料,夏防暑、冬防寒并保证充足饮水。 2、过好初生关 2.1 做好助产工作。①产前3--4天每日要用温水清洗按摩乳房、以刺激乳腺,促进产后乳汁分泌。②临产母猪乳房、外阴部用0.10%高锰酸钾水擦试消毒,并挤掉少量初乳。 2.2 防寒保温、防冻防压。仔猪生后24小时内产房要保证35℃左右温度,为此:①堵塞风洞(门窗),铺垫草保持室内干燥是基本保温措施。②设护仔栏、安装红外线灯泡。在母猪圈内靠墙角的地方,用砖修一个长1米、宽0.80米、高0.70米的护仔栏(下边开有可关开的仔猪出入小洞),护仔栏中上方安装一个可调控高低的250瓦红外线灯泡,距地面约50厘米左右(冬低,春秋稍高),既可取暖又能杀菌消毒。 2.3 固定乳头、吃足初乳。①固定乳头:试验证明母猪前两对乳头的泌乳量约占7对乳头的47%,后两对仅占13%。因而,要把弱小仔猪放在前边乳头,让其吃到充足而营养丰实的初乳,强壮的放在后边乳头,这样每次吃奶时都坚持人工辅助固定,2--3天即可习惯固定乳头吃奶,以保证每窝仔猪均衡生长。②吃足初乳:初乳和常乳比较,初乳的蛋白质含量是常乳的4倍,乳脂率是常乳的2倍,干物质含量比常乳高1.50倍,且含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其中大量镁元素可促使胎粪排出。初乳中还含有仔猪建立自身免疫的抗体,吃足初乳能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保证生长发育良好。 2.4 剪獠牙防止仔猪互相咬伤。仔猪出生时有成对上下门齿和犬齿(俗称獠齿)共8枚,此牙有害无益,因牙齿发痒互相咬斗,伤其母猪乳头和同窝仔猪的尾、耳。所以,在仔猪生后打耳号的同时用尖钳子或指甲剪从牙根部切除獠牙,以不伤其牙床为好,大型猪场早已推行这一措施。 2.5 补铁、补硒。①补铁:仔猪生后体内约有50毫克的铁,而每日就需要7毫克,母乳中含铁量很少,仔猪每天从母乳中仅可获1毫克的铁,若不补铁出生后3--4天即出现贫血。食欲减退、腹泻等证状。生后2--3天补铁,每头猪注射“血多素”1毫升或“补铁王”1毫升。②补硒:对于缺硒地区还应对每头仔猪肌肉注射亚硒酸钠E1毫升或0.10%亚硒酸钠溶液0.50毫升。 3、及早补料 母猪产奶高峰21天左右,以后产奶逐渐少,而仔猪生长较快,食量日增。试验证明,初生重越大,生活力越强生长越快,断奶体重越高,育肥增重越快,饲料消耗少经济效益高(仔猪饲料报酬最高,约为1.50--2:1)。因此,给仔猪提前补料至关重要。补料应在生后5日开始。前3天应人工强制补料,购买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仔猪颗粒料,用手捏些放入仔猪口中,连续饲喂2--3天。7日后可把颗粒料放在护仔栏内让自由采食。也可用炒熟的大麦、玉米、大豆等粉成大颗粒加少量食盐饲喂。仔猪生后5--7天补料,60天断奶重可达20千克左右,而20日龄补料仅为15千克。 4、过好断奶关 正确的断奶方法是减少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的有效措施。一般农村仔猪断奶时间45天,大型良种场约在35--40天。断奶时,应采用“三不变”,即环境不变,采用赶母留仔法,把仔猪放在原圈饲养,把母猪调圈;饲料不变,断奶前喂啥料,断奶时仍喂啥料;饲喂方式不变,奶断前后饲喂次数方式不变。 5、搞好疫病防治 ①20--21日龄猪瘟首免,60日龄猪瘟二免,61--65日龄注射猪丹毒与肺疫病苗。②仔猪排粪呈灰白色时,可能母猪饲料营养过高,应减少精料,加喂青绿料,多饮水。③猪舍地面最好用1%--4%火碱消毒。④每隔3--4天喂1次0.05%高锰酸钾水。⑤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温暖、干燥。 712100,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中心,许丰、刘志刚 摘自2003年第11期《农业科技与信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的技术措施 仔猪应包括哺乳仔猪与断奶仔猪,仔猪具有生长发育快、可塑性大、饲料利用效率高等特点,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断奶窝重、缩短仔猪体重达25kg的时间是养猪生产中重要技术环节,现将哺乳仔猪有关内容做以下论述。 1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与特点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 仔猪出生是生命进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所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胎儿在母体内靠母体血液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供给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摄取营养,排出废物。出生后即刻转变为自行呼吸、采食(即哺乳)、排泄。在母体子宫内温度恒定(特殊情况例外)、环境稳定,出生后转变为直接与复杂的外界环境接触。在子宫内处于安全环境,并受母体保护,出生后处于有害菌的袭击,因抵抗力低,易患病死亡。 新生仔猪的特点 新生仔猪生长发育快和生理上的不成熟,导致易病难养,增重慢,死亡率高,其主要特点: 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仔猪出生重一般为 kg左右,不到成年猪体重的1%,但生长发育迅速,10日龄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3倍,30日龄达5~6倍。仔猪的强烈生长,是以旺盛的物质代谢为基础,20日龄的仔猪,每千克体重需沉积蛋白质9~14 g,相当于成年猪的30多倍,每千克体重所需代谢净能为成年猪的3倍左右,矿物质代谢也高于成年猪。可见,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当高,对营养不全极为敏感。 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全。新生仔猪消化器官的重量和容积都小,但增长很快,出生时胃重4~8 g,容纳乳汁25~50 mL,20日龄的仔猪胃重35 g左右,容积扩大3~4倍。新生仔猪食物进入胃内到排空(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快,10日龄的仔猪排空时间约为 h,30日龄的仔猪为3~5 h。新生仔猪缺乏反射性的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壁,才能分泌胃液,5日龄左右才能形成反射性的胃液分泌。仔猪的消化酶随日龄增长其活性逐渐增强,新生仔猪唾液中淀粉酶活性很低,由于胃内酸性较弱,唾液淀粉酶在胃内仍能进行作用。胃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是凝乳酶和胃蛋白酶,凝乳酶可起到凝固乳汁和改善乳蛋白的消化作用。胃蛋白酶是以胃蛋白酶原状态存在,由于新生仔猪胃底腺不发达,缺乏游离的盐酸,不能将其激活为胃蛋白酶,不能消化蛋白质。仔猪胃内有乳酸存在,在5日龄内可水解部分动物蛋白。仔猪胃内的消化作用很小,主要在小肠内靠肠液和胰液进行消化,仔猪的肠腺和胰腺发育较完全,乳糖酶、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都有一定活性,新生仔猪主要靠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21日龄后胰淀粉酶的活性增强。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很低,新生仔猪可充分利用乳糖,对果糖、蔗糖、木糖等消化率很低。新生仔猪溆惺 拷隙嗟囊戎 久福 捎诘ㄖ 置诹可伲 挂戎 久讣せ钍艿较拗疲 跋炝酥 镜南 眨 兄?1日龄左右胆汁分泌量增加。新生仔猪对乳化状态存在的脂肪利用率较高,对长链脂肪酸的消化吸收能力很低。 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全,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猪是恒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经一系列的应激反应,维持正常体温。新生仔猪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全,垂体和下丘脑的反应能力以及为下丘脑所必须的传导结构机能尚低,特别是5日龄以内的仔猪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由于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保温隔热的能力差,又由于新生仔猪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的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进行化学性调节,同时,新生仔猪体内能源贮备有限,每100 mL血液中含血糖100 mg左右,吮食初乳后虽得到营养物质的补充,但脂肪尚不能作为能源直接利用。刚出生的仔猪处于13~24℃的环境中,1 h后体温下降3℃左右,尤其在生后20 min内,由于羊水的蒸发,体温下降更多,吃上初乳的健壮仔猪,约2 d以后方可恢复到正常体温,如将刚出生的仔猪裸露在1℃的环境中,2 h可冻昏、冻死。 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死亡。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球蛋白,由于母体血管和胎儿脐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抗体通过血液转移给胎儿,使新生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抗病能力低,易患各种疾病。初乳中含免疫抗体,其含量变化很大,母猪分娩24 h以后明显下降,新生仔猪对初乳中抗体的最大吸收是在24h以内,因此,让新生仔猪尽快吃到初乳是保健的重要措施。仔猪一般在10日龄以后自体产生抗体,至21日龄仍属免疫球蛋白青黄不接阶段,35~45日龄的仔猪自体产生抗体逐步达到成熟水平。再加上新生仔猪胃液中游离的盐酸很少,抑菌作用很低,故易患病。 2 哺乳仔猪的死亡分析 死亡损失 仔猪从出生至断奶死亡率20%左右,严重影响猪群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重大。据报道,出生时死亡1头仔猪约损失63 kg饲料,10周龄死亡1头约损失110 kg饲料。一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越多,每头断奶仔猪应负担的饲料越少。因此,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死亡原因 仔猪出生后,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又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如饲养不当,护理不周,就会引起患病和死亡。 出生死亡:有些胎儿因脐带围绕颈部,造成死胎或生后即死;有些胎儿在产道内因粘膜破裂过早,缺氧窒息而死;近亲交配易造成先天不足或畸形,导致死亡;或因感染猪瘟、细小病毒等,造成死胎或生后死亡。 代谢失常:仔猪生后表现正常,24 h后发生颤抖、萎靡、发出微弱的尖叫声、停止哺乳、转入昏迷而死亡,大多由于低血糖而致。经血糖测定,正常仔猪每100 mL液中血糖含量为100~130 mg,低于60 mg,易造成死亡。正常仔猪每100 mL血液中乳酸为32~40 mg,死胎猪高达159 mg,据报道,每100 mL血液中乳酸超过70 mg,就会因乳酸浓度过高而使仔猪死亡。另外环境温度偏低或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活动,仔猪释放胰岛素的数量增加,体液失去平衡或造成甲状腺机能亢进,也常会造成仔猪死亡。 仔猪下痢:因母猪奶水不足或过浓,乳质突变或品质差,易造成下痢而死亡;新生仔猪铁的贮存量很少,乳汁中铁的含量很低,仔猪常因缺铁造成食欲减退、贫血、抵抗力下降、生长停滞,致下痢死亡。舍内卫生状况差,天气骤变或舍内潮湿,场内有传染性致痢的病史,没有严格消毒,仔猪易下痢死亡。仔猪补饲具有重要作用,不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和特殊要求进行补饲,常引起仔猪下痢。 仔猪水肿:新生仔猪常因皮下水肿或浆 液过多造成死亡,可能是溶血性大肠杆菌所致或因缺碘、血液中蛋白质过低而引起的。 死亡分析 病因和非病因死亡:据赵式文分析,病因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其中下痢死亡占死亡总数的,肺炎占,其他占;非病因死亡占死亡总数的,其中压死、踩死的占死亡总数的,弱小或先天不足占,缺奶占,淹死占,冻死占,咬死占,其他占。随着产房环境温度的改善,非病因死亡可能减少,如忽视防疫消毒,可能加大仔猪的因病死亡。 死亡时间:据王清兰分析,体大膘肥的母猪易造成临产时胎儿死亡,死亡占出生仔猪总数的,占哺乳仔猪死亡总数的。又据河南正阳猪场的分析,3日龄以内死亡的仔猪占死亡总数的,4~7日龄占,8~15日龄占,16~20日龄占,21~25日龄占,26~35日龄占,36~45日龄占,46~60日龄占。加拿大对6 890头仔猪的分析,从出生到20日龄,仔猪死亡率为,其中分娩时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日龄以内死亡占。可见,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死亡体重:据笔者的资料分析,仔猪初生重 kg以下,哺乳期间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0%以上,~占13%, kg以上占6%。。可见,仔猪初生重越小,死亡率越高。 3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重的途径 根据仔猪的特点和死亡原因分析,抓住初生、补料和断奶三个关键时期,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仔猪死亡,加快仔猪增重。 安全接产提高存活率 安全接产是减少出生死亡提高仔猪存活率的有效措施,前文已述及。 保温防压 新生仔猪怕冷,常被母猪压死或冻死,适宜于新生仔猪的环境温度是35℃,生后至3日龄可控制在32℃,4~7日龄30~28℃,15~30日龄26~22℃,对新生仔猪的保温是提高哺育率的重要措施。将7日龄的仔猪分别置于环境℃和℃,前者日耗奶量为854 g,后者974 g,环境温度降低,耗奶量增加,代谢效率降低,影响了仔猪的增重。 采用全年分娩制的猪场,宜用封闭式产房,以火炉、火坑、暖气供暖。适合母猪的环境温度,并不符合仔猪的要求,为此,应给仔猪增加保暖设施,如保温灯、暖床、电热板等。 吃足初乳 在正常情况下,仔猪生后靠触觉寻找乳头吮乳,并具有固定奶头吮乳习性,自行固定需时较长,弱小仔猪常被健壮仔猪挤掉,母猪的乳房没有乳池,不能随时排乳,且放乳时间很短,仔猪因争斗而影响哺乳,宜于仔猪出生后自选并加以人工辅助,尽快固定奶头吃奶。 初乳中含有免疫抗体,母猪分娩后24h以内乳汁中免疫抗体和抗蛋白分解酶含量最高,人工辅助固定奶头,让仔猪尽快吃到初乳,得到免疫抗体,提高抵抗力,摄取营养,补充水分,增强体力,恢复体温。 及时补铁 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营养物质,新生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一般为50 mg,每日生长代谢约需消耗7 mg,从100 mL的母乳中仅得到 mg左右的铁,可见,仔猪得不到铁的补充,可于7日龄左右出现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受阻,食欲减退,抵抗力下降,易患白痢。广西西江农场对2日龄的仔猪注射培亚铁针剂(主要成分为葡聚糖铁)1 mL(含铁100 mg),10日龄再注射2 mL,与对照组相比,成活率提高个百分点,增重提高37个百分点。广西农垦畜牧研究所对3~5日龄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每头1 mL,增重比对照组提高,成活率提高。亦应注意铜和钴的补充。 硒是仔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仔猪缺硒时突然发病,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关节肿大,瘫痪,严重者突然死亡,剖检时可见肝坏死,肌肉苍白、萎缩,心包积水等病变。发病特点是营养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快的仔猪最先发病。仔猪3~5日龄肌注亚硒酸钠 mL,断奶时再注射1 mL。 重视补水 水是动物血液和体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消化、吸收、运送养分、排出废物的溶剂,对调节体温和调节体液电解质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生仔猪体温高、呼吸快、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母猪乳汁浓(乳脂率8%左右),故仔猪需水量大,如得不到水的补充会造成食欲下降,失水,消化作用减缓,常因口渴而饮污水或尿液,损害健康,引起下痢,为保证仔猪饮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 适时补料 母猪的泌乳量于分娩后逐渐增加,至21 d左右达到泌乳高峰,后逐渐下降,哺乳仔猪生长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与日俱增,母猪的奶水已不能满足需要,对哺乳仔猪必须进行补料,提前补料具有促长的作用。仔猪由于牙床发痒而啃咬硬物或拱掘地面,常引起下痢,提前补料有益于保健。仔猪开食早,哺乳期间日采食饲料量高,增重亦快,据报道,7日龄训练仔猪吃料,30日龄日采食量为 kg,14日龄训练吃料,30日龄日采食量为 kg;7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 kg,20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 kg,30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 kg。 饲料形态和适口性、环境温度是仔猪认料开食的重要前提,训练方法有多种,可利用仔猪出外活动时,让日龄大已开食的仔猪诱导采食,或在饲喂母猪时在地面上撒些饲料让仔猪认食,最有效的方法是强制补料,仔猪7日龄时,定时将产床的母猪限位区与仔猪活动区封闭,在仔猪补料槽内加料,仔猪因饥饿而找寻食物,然后解除封闭,让仔猪哺乳,短期内即可达到提前开食的目的。 饲料形态以膨化颗粒料为优,应选用和配制适口性、安全性、营养性、消化性好的仔猪料,确保仔猪料的质量,宜采用自由采食,仔猪开食后,随着消化机能的日趋完善和体重的迅速增加,食量逐渐增大,即进入旺食阶段。影响仔猪断奶体重的主要因素有仔猪的初生重,母猪的泌乳量和仔猪哺乳期间的饲料采食量,可见,抓旺食加大补料量,是养好哺乳仔猪、提高断奶重的有效措施。 在配制仔猪料时,应注意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有机酸、香味剂、益生素等的添加。 提高母猪的泌乳力 新生仔猪主要靠母乳维持生存和增重,提高母猪的泌乳力对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和提高哺育率的影响很大。饲料品质和营养成分、饮用水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泌乳量的重要因素,按营养需要进行饲养,通常情况下,要做好母猪产前减料和产后逐步加料的工作,泌乳母猪应适当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喂量,蛋白质饲料种类要多,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泌乳母猪的管理程序要有条不紊,以保证正常泌乳,要创造安静的环境,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燥,注意乳房卫生,经常供给清洁的饮水,适当增加日喂次数,切忌突然变更饲料。 加强疫病防制 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猪群保健与疫病防制尤为重要,应做好消毒和免疫,好的疫苗只有与良好的饲养管理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免疫应答反应,对母猪和哺乳仔猪要认真进行免疫。 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仔猪的初生重与存活率、哺育率和断奶重密切相关,初生重大,存活率、哺育率高、断奶体重亦大,初生重~ kg与 kg相比,前者断奶重提高 kg。提高仔猪初生重应重视种猪的选择,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前文已述及)。由于繁殖性状的遗传力低,可采用不同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以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生活力。

提高仔猪成活率论文开题报告

一 母猪管理 从母猪阶段着手,提高仔猪优良素质。根据科学合理的饲养母猪,是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各项营养需要前提,也是减少死胎,畸形胎有效措施,虽然不太明显,但是只要坚持。根据实际情况对怀孕母猪孕期应根据不同妊娠阶段的生理特点,保证母猪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满足胎儿生长营养需要,但不要使母猪过于肥胖,并注意适当增强母猪体质,给泌乳母猪配置日粮一定要保证适宜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原料选择需重点考虑富含钙、磷、蛋白质及脂肪的饲料。哺乳期应着力提高母猪泌乳量,在哺乳期采用全价日粮饲喂,日喂三次,日采食量达5kg左右,同时减少哺乳失重,采用全自动加强清洁饮水,圈舍清洁,勤打扫,保持干燥。多注意观察母猪采食量和泌乳量的观察,以便针对各种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前一周进入产房,使其适应新环境,从而有助于适应出生后各种恶劣的环境,同时可以减少因紧张而产生的无乳、子宫炎等。 二 新生仔猪产后护理 新生仔猪弱小、挤压、饥饿、寒冷,疾病是导致新生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挤压和饿死是管理人员粗心大意造成新生仔猪死亡的直接原因。初生仔猪组织器官和生理机能处于尚未成熟状态,皮下脂肪层薄且多为结缔组织、被毛稀少,其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弱小和寒冷往往由于不够强壮和反应迟钝而被母猪躺下压伤压死。因此,出生仔猪常规处理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根据我们企业主要以育肥猪出栏为主,为此我们对仔猪出生一般都进行剪牙断尾工作,剪牙只对其发育较强的仔猪,若仔一般不剪牙。有利于其竞争乳头,增加生存机会,管理人员腾出时间专门看护若仔。剪尾以防互相咬尾,降低其断奶窝重。 三 防寒保暖,防止压塌 初生仔猪保温工作十分重要,由于新生仔猪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机制尚未发育完全、皮下脂肪薄、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弱、其调节体温能力差,怕冷,糖原和脂肪等储备有限,一般在24h内就消耗殆尽,低温会造成仔猪冻死,易患血糖、感冒肺炎等疾病,严重会引起大批脱水死亡,所以应将仔猪放入保温箱里进行保温,特别是寒冷冬季,保温箱一般还应安装保温灯泡,瓦数为40w合适。仔猪适宜环境温度为:1天左右为34-35摄氏度,4-7天为28-30摄氏度;8-15天为25-28摄氏度。冬季还可延长保温时间,并且冬季要堵住风洞,防止贼风侵袭。产后母猪行动迟缓,体重笨重,起卧时容易踩上或压伤仔猪特别是仔猪出生后1-3天更易发生因此应设保护栏或保育间,采用母子分开睡觉休息方法,防止压塌压伤仔猪。仔猪要注意及时吃足初乳。防寒防暑,采用干清粪,尽量减少冲水作业次数,夏季要打开窗户勤通风,但应注意产房温度不低于于23摄氏度。 四 早吃初乳 初乳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重要保证,因此应使仔猪出生及时吃足初乳,建立良好被动免疫。初乳中蛋白质含量很高,其中有60%-70%为免疫球蛋白,维生素A,D,C,可供仔猪生长发育所需要。所含免疫球蛋白可增强出生仔猪抗病能力。仔猪出生后由于肠道处于原始状态,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因此必须尽早帮助仔猪吃到初乳,并让仔猪固定乳头。一般出生早且强壮的仔猪安排吸吮后面的乳头,弱仔猪吸吮前面的乳头,目的在于保证仔猪断奶整齐度,为以后全进全出奠定基础。 五 培育仔猪,及早补料 在适宜环境和温度下仔猪生长速度很快,伴随日龄增长,仔猪单靠母乳是不够的,对仔猪必须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所以既省时又省人力的方法是在栏中设置专门补料槽,使仔猪的消化道尽早适应消化固体饲料,以降低断奶前后腹泻,顺利完成断奶工作,但要避免让母猪吃到,为使仔猪早日吃料,可于7日龄开始全价料诱使吃食,仔猪这时活动性增强,并有拱地习性,可把带香味的诱食料撒入补料栏中,给足清水,渐渐的仔猪开始吃料,早期补料有利于仔猪生长,这对增强仔猪生命力提高仔猪成活率会有很大作用,采用高床培育是减少疾病发生,母猪踩死仔猪的有效措施,如实行网床培育产仔,可以改善仔猪有效卫生条件,避免环境污染母猪乳头,降低仔猪死亡率,提高断奶量增加断奶窝重。在整个培育期要尽量做到原窝饲养,避免因寄窝而引起咬逗等应激,影响仔猪发育,每个环节的工作要落到实处 六 补铁补硒 出生仔猪平均每天需要7mg-11mg铁。但是100克猪乳中不足,不足以仔猪铁量的5%,仔猪缺铁会出现贫血症状,而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必需元素,又是细胞色素和多种氧化酶的成份,因此,要给出生仔猪补充铁盐,一般仔猪出生一周后即出现缺铁现象,仔猪缺铁就不能维持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正常水平,红细胞数量随之减少。如不及时补铁,仔猪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被毛粗乱、皮肤苍白、生长缓慢、诱食困难等疾病。一般为防止仔猪缺铁,在2日龄和3日龄时肌肉注射1-2ml牲血素,以防贫血。 七 及时断奶 仔猪断奶一般都在35天左右,但还应根据猪的品种,母猪体况,泌乳能力等,特别是良好的饲养水平来决定。经过实习我发现我们企业仔猪断奶由45天提前了平均7天左右。断奶仔猪其营养、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都会改变。特别是由依靠。。。。

还是自己写吧,学术不能假

我帮你找了2篇相关的论文,不知你是否用的上,仅供参考,但愿帮得了你。 如果没有合适的 你也可以上 中国畜牧业论文网找找看 ,那里有不少论文,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可以去碰碰运气,呵呵,祝你好运。怎样提高仔猪成活率来源:《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 在养猪生育中,仔猪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尤其出生后7日内为最多,死亡的主要原因:白痢、发育不良、压死和冻死。所以,加强初生仔猪7天内的保温、防压护理,这是第一关键时期。从生后10--25天,由于母猪泌乳一般在21天左右达高峰后就逐渐下降,而仔猪生长发育却迅速上升,需乳量不断增加,如不及时喂料,以补充母乳之不足,容易造成仔猪瘦弱得病而死亡,这是第二关键时期。仔猪一个月后,死亡较少,食量增加,是仔猪由吃乳为主过渡到吃料独立生活的重要准备期,这是第三个关键时期。 1、提高仔猪初生重的措施 初生体重大的仔猪成活率高,初生体重小的仔猪成活率低。试验证明:初生重大于1千克者,断奶死亡率为4%,而初生重小于0.50千克者,断奶死亡率为97%。 1.1 确定妊娠母猪的预产期,做好母猪产仔准备。一般母猪怀孕期平均为114天(3、3、3即3月3周零3天),其推算办法,在配种时间上加上3个月3周零3天即成。例如,一头母猪在5月10日配种,那么5月+3月=8月,10日+3x7日+3日=34日,以30日为1月,则预产期是9月4日。 1.2 增加妊娠后期母猪的饲料量。根据母猪体况、大小,日喂妊娠母猪料为2.50--3千克,但在产前1周喂料量开始逐渐减少,产仔当日降至0.50--1千克,以防止母猪泌乳高峰期采食量下降,初乳脂肪过高而引起仔猪拉稀。 1.3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妊娠后期应采用单圈饲养,严禁饲喂发霉、变质、腐败、冰冻带毒饲料,夏防暑、冬防寒并保证充足饮水。 2、过好初生关 2.1 做好助产工作。①产前3--4天每日要用温水清洗按摩乳房、以刺激乳腺,促进产后乳汁分泌。②临产母猪乳房、外阴部用0.10%高锰酸钾水擦试消毒,并挤掉少量初乳。 2.2 防寒保温、防冻防压。仔猪生后24小时内产房要保证35℃左右温度,为此:①堵塞风洞(门窗),铺垫草保持室内干燥是基本保温措施。②设护仔栏、安装红外线灯泡。在母猪圈内靠墙角的地方,用砖修一个长1米、宽0.80米、高0.70米的护仔栏(下边开有可关开的仔猪出入小洞),护仔栏中上方安装一个可调控高低的250瓦红外线灯泡,距地面约50厘米左右(冬低,春秋稍高),既可取暖又能杀菌消毒。 2.3 固定乳头、吃足初乳。①固定乳头:试验证明母猪前两对乳头的泌乳量约占7对乳头的47%,后两对仅占13%。因而,要把弱小仔猪放在前边乳头,让其吃到充足而营养丰实的初乳,强壮的放在后边乳头,这样每次吃奶时都坚持人工辅助固定,2--3天即可习惯固定乳头吃奶,以保证每窝仔猪均衡生长。②吃足初乳:初乳和常乳比较,初乳的蛋白质含量是常乳的4倍,乳脂率是常乳的2倍,干物质含量比常乳高1.50倍,且含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其中大量镁元素可促使胎粪排出。初乳中还含有仔猪建立自身免疫的抗体,吃足初乳能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保证生长发育良好。 2.4 剪獠牙防止仔猪互相咬伤。仔猪出生时有成对上下门齿和犬齿(俗称獠齿)共8枚,此牙有害无益,因牙齿发痒互相咬斗,伤其母猪乳头和同窝仔猪的尾、耳。所以,在仔猪生后打耳号的同时用尖钳子或指甲剪从牙根部切除獠牙,以不伤其牙床为好,大型猪场早已推行这一措施。 2.5 补铁、补硒。①补铁:仔猪生后体内约有50毫克的铁,而每日就需要7毫克,母乳中含铁量很少,仔猪每天从母乳中仅可获1毫克的铁,若不补铁出生后3--4天即出现贫血。食欲减退、腹泻等证状。生后2--3天补铁,每头猪注射“血多素”1毫升或“补铁王”1毫升。②补硒:对于缺硒地区还应对每头仔猪肌肉注射亚硒酸钠E1毫升或0.10%亚硒酸钠溶液0.50毫升。 3、及早补料 母猪产奶高峰21天左右,以后产奶逐渐少,而仔猪生长较快,食量日增。试验证明,初生重越大,生活力越强生长越快,断奶体重越高,育肥增重越快,饲料消耗少经济效益高(仔猪饲料报酬最高,约为1.50--2:1)。因此,给仔猪提前补料至关重要。补料应在生后5日开始。前3天应人工强制补料,购买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仔猪颗粒料,用手捏些放入仔猪口中,连续饲喂2--3天。7日后可把颗粒料放在护仔栏内让自由采食。也可用炒熟的大麦、玉米、大豆等粉成大颗粒加少量食盐饲喂。仔猪生后5--7天补料,60天断奶重可达20千克左右,而20日龄补料仅为15千克。 4、过好断奶关 正确的断奶方法是减少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的有效措施。一般农村仔猪断奶时间45天,大型良种场约在35--40天。断奶时,应采用“三不变”,即环境不变,采用赶母留仔法,把仔猪放在原圈饲养,把母猪调圈;饲料不变,断奶前喂啥料,断奶时仍喂啥料;饲喂方式不变,奶断前后饲喂次数方式不变。 5、搞好疫病防治 ①20--21日龄猪瘟首免,60日龄猪瘟二免,61--65日龄注射猪丹毒与肺疫病苗。②仔猪排粪呈灰白色时,可能母猪饲料营养过高,应减少精料,加喂青绿料,多饮水。③猪舍地面最好用1%--4%火碱消毒。④每隔3--4天喂1次0.05%高锰酸钾水。⑤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温暖、干燥。 712100,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中心,许丰、刘志刚 摘自2003年第11期《农业科技与信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的技术措施 仔猪应包括哺乳仔猪与断奶仔猪,仔猪具有生长发育快、可塑性大、饲料利用效率高等特点,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断奶窝重、缩短仔猪体重达25kg的时间是养猪生产中重要技术环节,现将哺乳仔猪有关内容做以下论述。 1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与特点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 仔猪出生是生命进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所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胎儿在母体内靠母体血液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供给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摄取营养,排出废物。出生后即刻转变为自行呼吸、采食(即哺乳)、排泄。在母体子宫内温度恒定(特殊情况例外)、环境稳定,出生后转变为直接与复杂的外界环境接触。在子宫内处于安全环境,并受母体保护,出生后处于有害菌的袭击,因抵抗力低,易患病死亡。 新生仔猪的特点 新生仔猪生长发育快和生理上的不成熟,导致易病难养,增重慢,死亡率高,其主要特点: 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仔猪出生重一般为 kg左右,不到成年猪体重的1%,但生长发育迅速,10日龄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3倍,30日龄达5~6倍。仔猪的强烈生长,是以旺盛的物质代谢为基础,20日龄的仔猪,每千克体重需沉积蛋白质9~14 g,相当于成年猪的30多倍,每千克体重所需代谢净能为成年猪的3倍左右,矿物质代谢也高于成年猪。可见,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当高,对营养不全极为敏感。 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全。新生仔猪消化器官的重量和容积都小,但增长很快,出生时胃重4~8 g,容纳乳汁25~50 mL,20日龄的仔猪胃重35 g左右,容积扩大3~4倍。新生仔猪食物进入胃内到排空(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快,10日龄的仔猪排空时间约为 h,30日龄的仔猪为3~5 h。新生仔猪缺乏反射性的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壁,才能分泌胃液,5日龄左右才能形成反射性的胃液分泌。仔猪的消化酶随日龄增长其活性逐渐增强,新生仔猪唾液中淀粉酶活性很低,由于胃内酸性较弱,唾液淀粉酶在胃内仍能进行作用。胃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是凝乳酶和胃蛋白酶,凝乳酶可起到凝固乳汁和改善乳蛋白的消化作用。胃蛋白酶是以胃蛋白酶原状态存在,由于新生仔猪胃底腺不发达,缺乏游离的盐酸,不能将其激活为胃蛋白酶,不能消化蛋白质。仔猪胃内有乳酸存在,在5日龄内可水解部分动物蛋白。仔猪胃内的消化作用很小,主要在小肠内靠肠液和胰液进行消化,仔猪的肠腺和胰腺发育较完全,乳糖酶、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都有一定活性,新生仔猪主要靠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21日龄后胰淀粉酶的活性增强。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很低,新生仔猪可充分利用乳糖,对果糖、蔗糖、木糖等消化率很低。新生仔猪溆惺 拷隙嗟囊戎 久福 捎诘ㄖ 置诹可伲 挂戎 久讣せ钍艿较拗疲 跋炝酥 镜南 眨 兄?1日龄左右胆汁分泌量增加。新生仔猪对乳化状态存在的脂肪利用率较高,对长链脂肪酸的消化吸收能力很低。 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全,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猪是恒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经一系列的应激反应,维持正常体温。新生仔猪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全,垂体和下丘脑的反应能力以及为下丘脑所必须的传导结构机能尚低,特别是5日龄以内的仔猪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由于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保温隔热的能力差,又由于新生仔猪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的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进行化学性调节,同时,新生仔猪体内能源贮备有限,每100 mL血液中含血糖100 mg左右,吮食初乳后虽得到营养物质的补充,但脂肪尚不能作为能源直接利用。刚出生的仔猪处于13~24℃的环境中,1 h后体温下降3℃左右,尤其在生后20 min内,由于羊水的蒸发,体温下降更多,吃上初乳的健壮仔猪,约2 d以后方可恢复到正常体温,如将刚出生的仔猪裸露在1℃的环境中,2 h可冻昏、冻死。 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死亡。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球蛋白,由于母体血管和胎儿脐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抗体通过血液转移给胎儿,使新生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抗病能力低,易患各种疾病。初乳中含免疫抗体,其含量变化很大,母猪分娩24 h以后明显下降,新生仔猪对初乳中抗体的最大吸收是在24h以内,因此,让新生仔猪尽快吃到初乳是保健的重要措施。仔猪一般在10日龄以后自体产生抗体,至21日龄仍属免疫球蛋白青黄不接阶段,35~45日龄的仔猪自体产生抗体逐步达到成熟水平。再加上新生仔猪胃液中游离的盐酸很少,抑菌作用很低,故易患病。 2 哺乳仔猪的死亡分析 死亡损失 仔猪从出生至断奶死亡率20%左右,严重影响猪群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重大。据报道,出生时死亡1头仔猪约损失63 kg饲料,10周龄死亡1头约损失110 kg饲料。一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越多,每头断奶仔猪应负担的饲料越少。因此,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死亡原因 仔猪出生后,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又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如饲养不当,护理不周,就会引起患病和死亡。 出生死亡:有些胎儿因脐带围绕颈部,造成死胎或生后即死;有些胎儿在产道内因粘膜破裂过早,缺氧窒息而死;近亲交配易造成先天不足或畸形,导致死亡;或因感染猪瘟、细小病毒等,造成死胎或生后死亡。 代谢失常:仔猪生后表现正常,24 h后发生颤抖、萎靡、发出微弱的尖叫声、停止哺乳、转入昏迷而死亡,大多由于低血糖而致。经血糖测定,正常仔猪每100 mL液中血糖含量为100~130 mg,低于60 mg,易造成死亡。正常仔猪每100 mL血液中乳酸为32~40 mg,死胎猪高达159 mg,据报道,每100 mL血液中乳酸超过70 mg,就会因乳酸浓度过高而使仔猪死亡。另外环境温度偏低或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活动,仔猪释放胰岛素的数量增加,体液失去平衡或造成甲状腺机能亢进,也常会造成仔猪死亡。 仔猪下痢:因母猪奶水不足或过浓,乳质突变或品质差,易造成下痢而死亡;新生仔猪铁的贮存量很少,乳汁中铁的含量很低,仔猪常因缺铁造成食欲减退、贫血、抵抗力下降、生长停滞,致下痢死亡。舍内卫生状况差,天气骤变或舍内潮湿,场内有传染性致痢的病史,没有严格消毒,仔猪易下痢死亡。仔猪补饲具有重要作用,不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和特殊要求进行补饲,常引起仔猪下痢。 仔猪水肿:新生仔猪常因皮下水肿或浆 液过多造成死亡,可能是溶血性大肠杆菌所致或因缺碘、血液中蛋白质过低而引起的。 死亡分析 病因和非病因死亡:据赵式文分析,病因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其中下痢死亡占死亡总数的,肺炎占,其他占;非病因死亡占死亡总数的,其中压死、踩死的占死亡总数的,弱小或先天不足占,缺奶占,淹死占,冻死占,咬死占,其他占。随着产房环境温度的改善,非病因死亡可能减少,如忽视防疫消毒,可能加大仔猪的因病死亡。 死亡时间:据王清兰分析,体大膘肥的母猪易造成临产时胎儿死亡,死亡占出生仔猪总数的,占哺乳仔猪死亡总数的。又据河南正阳猪场的分析,3日龄以内死亡的仔猪占死亡总数的,4~7日龄占,8~15日龄占,16~20日龄占,21~25日龄占,26~35日龄占,36~45日龄占,46~60日龄占。加拿大对6 890头仔猪的分析,从出生到20日龄,仔猪死亡率为,其中分娩时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日龄以内死亡占。可见,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死亡体重:据笔者的资料分析,仔猪初生重 kg以下,哺乳期间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0%以上,~占13%, kg以上占6%。。可见,仔猪初生重越小,死亡率越高。 3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重的途径 根据仔猪的特点和死亡原因分析,抓住初生、补料和断奶三个关键时期,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仔猪死亡,加快仔猪增重。 安全接产提高存活率 安全接产是减少出生死亡提高仔猪存活率的有效措施,前文已述及。 保温防压 新生仔猪怕冷,常被母猪压死或冻死,适宜于新生仔猪的环境温度是35℃,生后至3日龄可控制在32℃,4~7日龄30~28℃,15~30日龄26~22℃,对新生仔猪的保温是提高哺育率的重要措施。将7日龄的仔猪分别置于环境℃和℃,前者日耗奶量为854 g,后者974 g,环境温度降低,耗奶量增加,代谢效率降低,影响了仔猪的增重。 采用全年分娩制的猪场,宜用封闭式产房,以火炉、火坑、暖气供暖。适合母猪的环境温度,并不符合仔猪的要求,为此,应给仔猪增加保暖设施,如保温灯、暖床、电热板等。 吃足初乳 在正常情况下,仔猪生后靠触觉寻找乳头吮乳,并具有固定奶头吮乳习性,自行固定需时较长,弱小仔猪常被健壮仔猪挤掉,母猪的乳房没有乳池,不能随时排乳,且放乳时间很短,仔猪因争斗而影响哺乳,宜于仔猪出生后自选并加以人工辅助,尽快固定奶头吃奶。 初乳中含有免疫抗体,母猪分娩后24h以内乳汁中免疫抗体和抗蛋白分解酶含量最高,人工辅助固定奶头,让仔猪尽快吃到初乳,得到免疫抗体,提高抵抗力,摄取营养,补充水分,增强体力,恢复体温。 及时补铁 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营养物质,新生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一般为50 mg,每日生长代谢约需消耗7 mg,从100 mL的母乳中仅得到 mg左右的铁,可见,仔猪得不到铁的补充,可于7日龄左右出现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受阻,食欲减退,抵抗力下降,易患白痢。广西西江农场对2日龄的仔猪注射培亚铁针剂(主要成分为葡聚糖铁)1 mL(含铁100 mg),10日龄再注射2 mL,与对照组相比,成活率提高个百分点,增重提高37个百分点。广西农垦畜牧研究所对3~5日龄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每头1 mL,增重比对照组提高,成活率提高。亦应注意铜和钴的补充。 硒是仔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仔猪缺硒时突然发病,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关节肿大,瘫痪,严重者突然死亡,剖检时可见肝坏死,肌肉苍白、萎缩,心包积水等病变。发病特点是营养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快的仔猪最先发病。仔猪3~5日龄肌注亚硒酸钠 mL,断奶时再注射1 mL。 重视补水 水是动物血液和体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消化、吸收、运送养分、排出废物的溶剂,对调节体温和调节体液电解质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生仔猪体温高、呼吸快、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母猪乳汁浓(乳脂率8%左右),故仔猪需水量大,如得不到水的补充会造成食欲下降,失水,消化作用减缓,常因口渴而饮污水或尿液,损害健康,引起下痢,为保证仔猪饮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 适时补料 母猪的泌乳量于分娩后逐渐增加,至21 d左右达到泌乳高峰,后逐渐下降,哺乳仔猪生长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与日俱增,母猪的奶水已不能满足需要,对哺乳仔猪必须进行补料,提前补料具有促长的作用。仔猪由于牙床发痒而啃咬硬物或拱掘地面,常引起下痢,提前补料有益于保健。仔猪开食早,哺乳期间日采食饲料量高,增重亦快,据报道,7日龄训练仔猪吃料,30日龄日采食量为 kg,14日龄训练吃料,30日龄日采食量为 kg;7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 kg,20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 kg,30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 kg。 饲料形态和适口性、环境温度是仔猪认料开食的重要前提,训练方法有多种,可利用仔猪出外活动时,让日龄大已开食的仔猪诱导采食,或在饲喂母猪时在地面上撒些饲料让仔猪认食,最有效的方法是强制补料,仔猪7日龄时,定时将产床的母猪限位区与仔猪活动区封闭,在仔猪补料槽内加料,仔猪因饥饿而找寻食物,然后解除封闭,让仔猪哺乳,短期内即可达到提前开食的目的。 饲料形态以膨化颗粒料为优,应选用和配制适口性、安全性、营养性、消化性好的仔猪料,确保仔猪料的质量,宜采用自由采食,仔猪开食后,随着消化机能的日趋完善和体重的迅速增加,食量逐渐增大,即进入旺食阶段。影响仔猪断奶体重的主要因素有仔猪的初生重,母猪的泌乳量和仔猪哺乳期间的饲料采食量,可见,抓旺食加大补料量,是养好哺乳仔猪、提高断奶重的有效措施。 在配制仔猪料时,应注意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有机酸、香味剂、益生素等的添加。 提高母猪的泌乳力 新生仔猪主要靠母乳维持生存和增重,提高母猪的泌乳力对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和提高哺育率的影响很大。饲料品质和营养成分、饮用水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泌乳量的重要因素,按营养需要进行饲养,通常情况下,要做好母猪产前减料和产后逐步加料的工作,泌乳母猪应适当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喂量,蛋白质饲料种类要多,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泌乳母猪的管理程序要有条不紊,以保证正常泌乳,要创造安静的环境,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燥,注意乳房卫生,经常供给清洁的饮水,适当增加日喂次数,切忌突然变更饲料。 加强疫病防制 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猪群保健与疫病防制尤为重要,应做好消毒和免疫,好的疫苗只有与良好的饲养管理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免疫应答反应,对母猪和哺乳仔猪要认真进行免疫。 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仔猪的初生重与存活率、哺育率和断奶重密切相关,初生重大,存活率、哺育率高、断奶体重亦大,初生重~ kg与 kg相比,前者断奶重提高 kg。提高仔猪初生重应重视种猪的选择,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前文已述及)。由于繁殖性状的遗传力低,可采用不同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以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生活力。

加强初生仔猪的护理工作,防止出现冻死、压死、咬死、病死的情况,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

(1)及早吃足初乳并固定好乳头

初生仔猪不具备先天性免疫能力,必须通过吃初乳获得免疫力。让仔猪尽可能早地吃到初乳,是初生仔猪获得抗体的唯一途径。如果仔猪吃不到初乳,则很难成活。为使同窝仔猪生长均匀,可以进行人工辅助固定乳头,把初生重小、发育较弱的仔猪固定在前面乳汁较多的乳头上,体大强壮的放在后边的乳头上,使仔猪都能吃足初乳。当产仔数多于乳头数时,应做好寄养或轮流哺乳工作。

(2)在仔猪生后的第1天,可以剪去仔猪的犬齿

防止仔猪相互争乳头时咬伤乳头或仔猪双颊,但对于体质较弱的仔猪可以不剪。同时,用于育肥的仔猪,为了避免育肥期间出现咬尾现象,可尽早断尾,一般可与剪犬齿同时进行。去掉犬齿的方法:用消毒后的铁钳子,注意不要损伤仔猪的齿龈,剪去犬齿,断面要剪平整。断尾的方法:用钳子剪去仔猪尾巴的1/3,大约厘米长,然后涂上碘酒防止感染,注意防止流血不止和并发症。

(3)要注意仔猪的保温、防压

仔猪的适宜温度为:生后1~3日龄为30~32℃,4~7日龄为28~30℃,15~30日龄为22~25℃。可根据各地具体条件采取适宜的保温措施,如增设红外灯供热设备、加铺垫草、保持栏舍干燥等。

(4)仔猪要及时补铁

避免因缺铁造成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患病仔猪增多,死亡率提高,生长受阻,出现营养性贫血等症状。可给仔猪肌内注射铁制剂,如牲血素,一般在仔猪2日龄时每头注射100~150毫克。

(5)做好防病工作

主要是预防仔猪下痢。仔猪下痢多发生于出生后3~7日龄和15~20日龄,尤其以7日龄以内的拉黄痢最严重,死亡率较高,应及早采取措施预防治疗。

母猪产房新生仔猪毕业论文

我帮你找了2篇相关的论文,不知你是否用的上,仅供参考,但愿帮得了你。 如果没有合适的 你也可以上 中国畜牧业论文网找找看 ,那里有不少论文,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可以去碰碰运气,呵呵,祝你好运。怎样提高仔猪成活率来源:《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 在养猪生育中,仔猪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尤其出生后7日内为最多,死亡的主要原因:白痢、发育不良、压死和冻死。所以,加强初生仔猪7天内的保温、防压护理,这是第一关键时期。从生后10--25天,由于母猪泌乳一般在21天左右达高峰后就逐渐下降,而仔猪生长发育却迅速上升,需乳量不断增加,如不及时喂料,以补充母乳之不足,容易造成仔猪瘦弱得病而死亡,这是第二关键时期。仔猪一个月后,死亡较少,食量增加,是仔猪由吃乳为主过渡到吃料独立生活的重要准备期,这是第三个关键时期。 1、提高仔猪初生重的措施 初生体重大的仔猪成活率高,初生体重小的仔猪成活率低。试验证明:初生重大于1千克者,断奶死亡率为4%,而初生重小于0.50千克者,断奶死亡率为97%。 1.1 确定妊娠母猪的预产期,做好母猪产仔准备。一般母猪怀孕期平均为114天(3、3、3即3月3周零3天),其推算办法,在配种时间上加上3个月3周零3天即成。例如,一头母猪在5月10日配种,那么5月+3月=8月,10日+3x7日+3日=34日,以30日为1月,则预产期是9月4日。 1.2 增加妊娠后期母猪的饲料量。根据母猪体况、大小,日喂妊娠母猪料为2.50--3千克,但在产前1周喂料量开始逐渐减少,产仔当日降至0.50--1千克,以防止母猪泌乳高峰期采食量下降,初乳脂肪过高而引起仔猪拉稀。 1.3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妊娠后期应采用单圈饲养,严禁饲喂发霉、变质、腐败、冰冻带毒饲料,夏防暑、冬防寒并保证充足饮水。 2、过好初生关 2.1 做好助产工作。①产前3--4天每日要用温水清洗按摩乳房、以刺激乳腺,促进产后乳汁分泌。②临产母猪乳房、外阴部用0.10%高锰酸钾水擦试消毒,并挤掉少量初乳。 2.2 防寒保温、防冻防压。仔猪生后24小时内产房要保证35℃左右温度,为此:①堵塞风洞(门窗),铺垫草保持室内干燥是基本保温措施。②设护仔栏、安装红外线灯泡。在母猪圈内靠墙角的地方,用砖修一个长1米、宽0.80米、高0.70米的护仔栏(下边开有可关开的仔猪出入小洞),护仔栏中上方安装一个可调控高低的250瓦红外线灯泡,距地面约50厘米左右(冬低,春秋稍高),既可取暖又能杀菌消毒。 2.3 固定乳头、吃足初乳。①固定乳头:试验证明母猪前两对乳头的泌乳量约占7对乳头的47%,后两对仅占13%。因而,要把弱小仔猪放在前边乳头,让其吃到充足而营养丰实的初乳,强壮的放在后边乳头,这样每次吃奶时都坚持人工辅助固定,2--3天即可习惯固定乳头吃奶,以保证每窝仔猪均衡生长。②吃足初乳:初乳和常乳比较,初乳的蛋白质含量是常乳的4倍,乳脂率是常乳的2倍,干物质含量比常乳高1.50倍,且含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其中大量镁元素可促使胎粪排出。初乳中还含有仔猪建立自身免疫的抗体,吃足初乳能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保证生长发育良好。 2.4 剪獠牙防止仔猪互相咬伤。仔猪出生时有成对上下门齿和犬齿(俗称獠齿)共8枚,此牙有害无益,因牙齿发痒互相咬斗,伤其母猪乳头和同窝仔猪的尾、耳。所以,在仔猪生后打耳号的同时用尖钳子或指甲剪从牙根部切除獠牙,以不伤其牙床为好,大型猪场早已推行这一措施。 2.5 补铁、补硒。①补铁:仔猪生后体内约有50毫克的铁,而每日就需要7毫克,母乳中含铁量很少,仔猪每天从母乳中仅可获1毫克的铁,若不补铁出生后3--4天即出现贫血。食欲减退、腹泻等证状。生后2--3天补铁,每头猪注射“血多素”1毫升或“补铁王”1毫升。②补硒:对于缺硒地区还应对每头仔猪肌肉注射亚硒酸钠E1毫升或0.10%亚硒酸钠溶液0.50毫升。 3、及早补料 母猪产奶高峰21天左右,以后产奶逐渐少,而仔猪生长较快,食量日增。试验证明,初生重越大,生活力越强生长越快,断奶体重越高,育肥增重越快,饲料消耗少经济效益高(仔猪饲料报酬最高,约为1.50--2:1)。因此,给仔猪提前补料至关重要。补料应在生后5日开始。前3天应人工强制补料,购买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仔猪颗粒料,用手捏些放入仔猪口中,连续饲喂2--3天。7日后可把颗粒料放在护仔栏内让自由采食。也可用炒熟的大麦、玉米、大豆等粉成大颗粒加少量食盐饲喂。仔猪生后5--7天补料,60天断奶重可达20千克左右,而20日龄补料仅为15千克。 4、过好断奶关 正确的断奶方法是减少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的有效措施。一般农村仔猪断奶时间45天,大型良种场约在35--40天。断奶时,应采用“三不变”,即环境不变,采用赶母留仔法,把仔猪放在原圈饲养,把母猪调圈;饲料不变,断奶前喂啥料,断奶时仍喂啥料;饲喂方式不变,奶断前后饲喂次数方式不变。 5、搞好疫病防治 ①20--21日龄猪瘟首免,60日龄猪瘟二免,61--65日龄注射猪丹毒与肺疫病苗。②仔猪排粪呈灰白色时,可能母猪饲料营养过高,应减少精料,加喂青绿料,多饮水。③猪舍地面最好用1%--4%火碱消毒。④每隔3--4天喂1次0.05%高锰酸钾水。⑤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温暖、干燥。 712100,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中心,许丰、刘志刚 摘自2003年第11期《农业科技与信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的技术措施 仔猪应包括哺乳仔猪与断奶仔猪,仔猪具有生长发育快、可塑性大、饲料利用效率高等特点,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断奶窝重、缩短仔猪体重达25kg的时间是养猪生产中重要技术环节,现将哺乳仔猪有关内容做以下论述。 1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与特点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 仔猪出生是生命进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所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胎儿在母体内靠母体血液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供给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摄取营养,排出废物。出生后即刻转变为自行呼吸、采食(即哺乳)、排泄。在母体子宫内温度恒定(特殊情况例外)、环境稳定,出生后转变为直接与复杂的外界环境接触。在子宫内处于安全环境,并受母体保护,出生后处于有害菌的袭击,因抵抗力低,易患病死亡。 新生仔猪的特点 新生仔猪生长发育快和生理上的不成熟,导致易病难养,增重慢,死亡率高,其主要特点: 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仔猪出生重一般为 kg左右,不到成年猪体重的1%,但生长发育迅速,10日龄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3倍,30日龄达5~6倍。仔猪的强烈生长,是以旺盛的物质代谢为基础,20日龄的仔猪,每千克体重需沉积蛋白质9~14 g,相当于成年猪的30多倍,每千克体重所需代谢净能为成年猪的3倍左右,矿物质代谢也高于成年猪。可见,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当高,对营养不全极为敏感。 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全。新生仔猪消化器官的重量和容积都小,但增长很快,出生时胃重4~8 g,容纳乳汁25~50 mL,20日龄的仔猪胃重35 g左右,容积扩大3~4倍。新生仔猪食物进入胃内到排空(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快,10日龄的仔猪排空时间约为 h,30日龄的仔猪为3~5 h。新生仔猪缺乏反射性的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壁,才能分泌胃液,5日龄左右才能形成反射性的胃液分泌。仔猪的消化酶随日龄增长其活性逐渐增强,新生仔猪唾液中淀粉酶活性很低,由于胃内酸性较弱,唾液淀粉酶在胃内仍能进行作用。胃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是凝乳酶和胃蛋白酶,凝乳酶可起到凝固乳汁和改善乳蛋白的消化作用。胃蛋白酶是以胃蛋白酶原状态存在,由于新生仔猪胃底腺不发达,缺乏游离的盐酸,不能将其激活为胃蛋白酶,不能消化蛋白质。仔猪胃内有乳酸存在,在5日龄内可水解部分动物蛋白。仔猪胃内的消化作用很小,主要在小肠内靠肠液和胰液进行消化,仔猪的肠腺和胰腺发育较完全,乳糖酶、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都有一定活性,新生仔猪主要靠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21日龄后胰淀粉酶的活性增强。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很低,新生仔猪可充分利用乳糖,对果糖、蔗糖、木糖等消化率很低。新生仔猪溆惺 拷隙嗟囊戎 久福 捎诘ㄖ 置诹可伲 挂戎 久讣せ钍艿较拗疲 跋炝酥 镜南 眨 兄?1日龄左右胆汁分泌量增加。新生仔猪对乳化状态存在的脂肪利用率较高,对长链脂肪酸的消化吸收能力很低。 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全,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猪是恒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经一系列的应激反应,维持正常体温。新生仔猪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全,垂体和下丘脑的反应能力以及为下丘脑所必须的传导结构机能尚低,特别是5日龄以内的仔猪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由于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保温隔热的能力差,又由于新生仔猪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的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进行化学性调节,同时,新生仔猪体内能源贮备有限,每100 mL血液中含血糖100 mg左右,吮食初乳后虽得到营养物质的补充,但脂肪尚不能作为能源直接利用。刚出生的仔猪处于13~24℃的环境中,1 h后体温下降3℃左右,尤其在生后20 min内,由于羊水的蒸发,体温下降更多,吃上初乳的健壮仔猪,约2 d以后方可恢复到正常体温,如将刚出生的仔猪裸露在1℃的环境中,2 h可冻昏、冻死。 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死亡。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球蛋白,由于母体血管和胎儿脐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抗体通过血液转移给胎儿,使新生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抗病能力低,易患各种疾病。初乳中含免疫抗体,其含量变化很大,母猪分娩24 h以后明显下降,新生仔猪对初乳中抗体的最大吸收是在24h以内,因此,让新生仔猪尽快吃到初乳是保健的重要措施。仔猪一般在10日龄以后自体产生抗体,至21日龄仍属免疫球蛋白青黄不接阶段,35~45日龄的仔猪自体产生抗体逐步达到成熟水平。再加上新生仔猪胃液中游离的盐酸很少,抑菌作用很低,故易患病。 2 哺乳仔猪的死亡分析 死亡损失 仔猪从出生至断奶死亡率20%左右,严重影响猪群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重大。据报道,出生时死亡1头仔猪约损失63 kg饲料,10周龄死亡1头约损失110 kg饲料。一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越多,每头断奶仔猪应负担的饲料越少。因此,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死亡原因 仔猪出生后,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又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如饲养不当,护理不周,就会引起患病和死亡。 出生死亡:有些胎儿因脐带围绕颈部,造成死胎或生后即死;有些胎儿在产道内因粘膜破裂过早,缺氧窒息而死;近亲交配易造成先天不足或畸形,导致死亡;或因感染猪瘟、细小病毒等,造成死胎或生后死亡。 代谢失常:仔猪生后表现正常,24 h后发生颤抖、萎靡、发出微弱的尖叫声、停止哺乳、转入昏迷而死亡,大多由于低血糖而致。经血糖测定,正常仔猪每100 mL液中血糖含量为100~130 mg,低于60 mg,易造成死亡。正常仔猪每100 mL血液中乳酸为32~40 mg,死胎猪高达159 mg,据报道,每100 mL血液中乳酸超过70 mg,就会因乳酸浓度过高而使仔猪死亡。另外环境温度偏低或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活动,仔猪释放胰岛素的数量增加,体液失去平衡或造成甲状腺机能亢进,也常会造成仔猪死亡。 仔猪下痢:因母猪奶水不足或过浓,乳质突变或品质差,易造成下痢而死亡;新生仔猪铁的贮存量很少,乳汁中铁的含量很低,仔猪常因缺铁造成食欲减退、贫血、抵抗力下降、生长停滞,致下痢死亡。舍内卫生状况差,天气骤变或舍内潮湿,场内有传染性致痢的病史,没有严格消毒,仔猪易下痢死亡。仔猪补饲具有重要作用,不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和特殊要求进行补饲,常引起仔猪下痢。 仔猪水肿:新生仔猪常因皮下水肿或浆 液过多造成死亡,可能是溶血性大肠杆菌所致或因缺碘、血液中蛋白质过低而引起的。 死亡分析 病因和非病因死亡:据赵式文分析,病因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其中下痢死亡占死亡总数的,肺炎占,其他占;非病因死亡占死亡总数的,其中压死、踩死的占死亡总数的,弱小或先天不足占,缺奶占,淹死占,冻死占,咬死占,其他占。随着产房环境温度的改善,非病因死亡可能减少,如忽视防疫消毒,可能加大仔猪的因病死亡。 死亡时间:据王清兰分析,体大膘肥的母猪易造成临产时胎儿死亡,死亡占出生仔猪总数的,占哺乳仔猪死亡总数的。又据河南正阳猪场的分析,3日龄以内死亡的仔猪占死亡总数的,4~7日龄占,8~15日龄占,16~20日龄占,21~25日龄占,26~35日龄占,36~45日龄占,46~60日龄占。加拿大对6 890头仔猪的分析,从出生到20日龄,仔猪死亡率为,其中分娩时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日龄以内死亡占。可见,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死亡体重:据笔者的资料分析,仔猪初生重 kg以下,哺乳期间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0%以上,~占13%, kg以上占6%。。可见,仔猪初生重越小,死亡率越高。 3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重的途径 根据仔猪的特点和死亡原因分析,抓住初生、补料和断奶三个关键时期,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仔猪死亡,加快仔猪增重。 安全接产提高存活率 安全接产是减少出生死亡提高仔猪存活率的有效措施,前文已述及。 保温防压 新生仔猪怕冷,常被母猪压死或冻死,适宜于新生仔猪的环境温度是35℃,生后至3日龄可控制在32℃,4~7日龄30~28℃,15~30日龄26~22℃,对新生仔猪的保温是提高哺育率的重要措施。将7日龄的仔猪分别置于环境℃和℃,前者日耗奶量为854 g,后者974 g,环境温度降低,耗奶量增加,代谢效率降低,影响了仔猪的增重。 采用全年分娩制的猪场,宜用封闭式产房,以火炉、火坑、暖气供暖。适合母猪的环境温度,并不符合仔猪的要求,为此,应给仔猪增加保暖设施,如保温灯、暖床、电热板等。 吃足初乳 在正常情况下,仔猪生后靠触觉寻找乳头吮乳,并具有固定奶头吮乳习性,自行固定需时较长,弱小仔猪常被健壮仔猪挤掉,母猪的乳房没有乳池,不能随时排乳,且放乳时间很短,仔猪因争斗而影响哺乳,宜于仔猪出生后自选并加以人工辅助,尽快固定奶头吃奶。 初乳中含有免疫抗体,母猪分娩后24h以内乳汁中免疫抗体和抗蛋白分解酶含量最高,人工辅助固定奶头,让仔猪尽快吃到初乳,得到免疫抗体,提高抵抗力,摄取营养,补充水分,增强体力,恢复体温。 及时补铁 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营养物质,新生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一般为50 mg,每日生长代谢约需消耗7 mg,从100 mL的母乳中仅得到 mg左右的铁,可见,仔猪得不到铁的补充,可于7日龄左右出现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受阻,食欲减退,抵抗力下降,易患白痢。广西西江农场对2日龄的仔猪注射培亚铁针剂(主要成分为葡聚糖铁)1 mL(含铁100 mg),10日龄再注射2 mL,与对照组相比,成活率提高个百分点,增重提高37个百分点。广西农垦畜牧研究所对3~5日龄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每头1 mL,增重比对照组提高,成活率提高。亦应注意铜和钴的补充。 硒是仔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仔猪缺硒时突然发病,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关节肿大,瘫痪,严重者突然死亡,剖检时可见肝坏死,肌肉苍白、萎缩,心包积水等病变。发病特点是营养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快的仔猪最先发病。仔猪3~5日龄肌注亚硒酸钠 mL,断奶时再注射1 mL。 重视补水 水是动物血液和体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消化、吸收、运送养分、排出废物的溶剂,对调节体温和调节体液电解质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生仔猪体温高、呼吸快、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母猪乳汁浓(乳脂率8%左右),故仔猪需水量大,如得不到水的补充会造成食欲下降,失水,消化作用减缓,常因口渴而饮污水或尿液,损害健康,引起下痢,为保证仔猪饮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 适时补料 母猪的泌乳量于分娩后逐渐增加,至21 d左右达到泌乳高峰,后逐渐下降,哺乳仔猪生长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与日俱增,母猪的奶水已不能满足需要,对哺乳仔猪必须进行补料,提前补料具有促长的作用。仔猪由于牙床发痒而啃咬硬物或拱掘地面,常引起下痢,提前补料有益于保健。仔猪开食早,哺乳期间日采食饲料量高,增重亦快,据报道,7日龄训练仔猪吃料,30日龄日采食量为 kg,14日龄训练吃料,30日龄日采食量为 kg;7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 kg,20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 kg,30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 kg。 饲料形态和适口性、环境温度是仔猪认料开食的重要前提,训练方法有多种,可利用仔猪出外活动时,让日龄大已开食的仔猪诱导采食,或在饲喂母猪时在地面上撒些饲料让仔猪认食,最有效的方法是强制补料,仔猪7日龄时,定时将产床的母猪限位区与仔猪活动区封闭,在仔猪补料槽内加料,仔猪因饥饿而找寻食物,然后解除封闭,让仔猪哺乳,短期内即可达到提前开食的目的。 饲料形态以膨化颗粒料为优,应选用和配制适口性、安全性、营养性、消化性好的仔猪料,确保仔猪料的质量,宜采用自由采食,仔猪开食后,随着消化机能的日趋完善和体重的迅速增加,食量逐渐增大,即进入旺食阶段。影响仔猪断奶体重的主要因素有仔猪的初生重,母猪的泌乳量和仔猪哺乳期间的饲料采食量,可见,抓旺食加大补料量,是养好哺乳仔猪、提高断奶重的有效措施。 在配制仔猪料时,应注意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有机酸、香味剂、益生素等的添加。 提高母猪的泌乳力 新生仔猪主要靠母乳维持生存和增重,提高母猪的泌乳力对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和提高哺育率的影响很大。饲料品质和营养成分、饮用水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泌乳量的重要因素,按营养需要进行饲养,通常情况下,要做好母猪产前减料和产后逐步加料的工作,泌乳母猪应适当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喂量,蛋白质饲料种类要多,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泌乳母猪的管理程序要有条不紊,以保证正常泌乳,要创造安静的环境,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燥,注意乳房卫生,经常供给清洁的饮水,适当增加日喂次数,切忌突然变更饲料。 加强疫病防制 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猪群保健与疫病防制尤为重要,应做好消毒和免疫,好的疫苗只有与良好的饲养管理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免疫应答反应,对母猪和哺乳仔猪要认真进行免疫。 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仔猪的初生重与存活率、哺育率和断奶重密切相关,初生重大,存活率、哺育率高、断奶体重亦大,初生重~ kg与 kg相比,前者断奶重提高 kg。提高仔猪初生重应重视种猪的选择,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前文已述及)。由于繁殖性状的遗传力低,可采用不同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以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生活力。

猪的饲养管理对于养猪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保育猪的饲养管理论文,仅供参考!

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摘 要】泌乳期是母猪饲养的一个关键时期,泌乳母猪的任务很重,除了要维持自身的营养需要外,每天还要为仔猪提供5~8kg的猪乳,因此,做好泌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泌乳期母猪的养殖,应从能量与营养、猪场管理和疾病预防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母猪;泌乳期;饲养管理

1 能量与营养

能量与营养是泌乳母猪饲养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泌乳期母猪除了维持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需要消耗正常能量外,合成和分泌乳汁还需消耗额外的能量,因此,泌乳母猪在此阶段需要吸收更多的能量和营养。泌乳期母猪所需要的营养主要是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能量

研究表明,哺乳期母猪需要维持的能量比空怀期要多5%~10%。母猪每千克乳中含的消化能,猪利用消化能转换为产乳净能的利用率约为60%,所以每千克猪乳需消化能。据试验,使用每千克含消化能的饲料,对哺育5头仔猪的母猪可供应4kg,一窝仔猪超过5头时,每增加1头,需增加饲喂量。

单一的能量水平并不能满足所有条件下的母猪,母猪每天的能量需要应根据母猪的体重、窝产仔数和仔猪的生长率而决定。如体重为的母猪带12头小猪,每头小猪日增重240g,则其需要含的日粮。

蛋白质

母猪在泌乳期维持泌乳量的营养需要量很高,其中蛋白质摄入量对泌乳性能极为关键。从母猪泌乳性能看,当饲粮蛋白质水平从增加到时,相应地,赖氨酸也从增加到时,母猪的泌乳量均呈线性增加,以18%的蛋白质和的赖氨酸水平效果最好。试验结果表明,摄入低蛋白日粮的母猪,其泌乳期间体蛋白损失增加;而泌乳期间摄入高蛋白日粮的母猪,其体蛋白损失减少,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 乳中蛋白质的水平也相应升高。

维生素和矿物质

研究表明,随饲粮中维生素A、维生素E还有叶酸添加量的提高,母猪初乳和常乳中维生素A、维生素E还有叶酸含量就会随之增加。

母猪在妊娠和哺乳期间会丢失大量的铁,尤其是高产母猪,常表现出临界缺铁性贫血状态,这不但影响其健康,而且降低饲料的利用率。有机铁的吸收速度快、效率高且不会引起矿物质间的拮抗作用,因此,在饲料中额外添加有机铁不但能有效缓解高产母猪的缺铁状态,而且能提高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从而提高体内新陈代谢的速率,改善了饲料利用率。另外,饲料中Ca、p的比例不当也会影响泌乳母猪的泌乳量。

2 饲养管理

在泌乳期,正确的饲养管理方法对泌乳母猪的生长和发育起到极大的作用,可以使泌乳母猪更健康,能极大地提高其生产效率,创造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创造舒适的环境

在泌乳期应保持猪舍安静、清洁、干燥。除每天清扫猪栏和冲洗排污道外, 还要坚持每2~3d用对猪无副作用的消毒剂喷雾消毒猪栏和走道。

掌握投料量

产后不宜喂料太多, 经3~5d后逐渐增加投料量, 至产后一周,母猪的采食和消化恢复正常后可放开饲喂。工厂化猪场,在35日龄断奶条件下,产后10~20d时,日喂量应达~5kg,20~30d 泌乳盛期应达到~6kg,30~35d后应逐渐降到5kg左右,断奶后应据膘情酌减投料量。

饲喂次数

以日喂4次为好,时间为每天的6时、10时、14时和22时。饲料要多样化,以满足母猪的营养需求,每次喂量不宜太大。此外,饲喂时应该将前一次吃剩的饲料清理干净,避免饲料的累积与败坏。

运动

在饲养管理中,要使母猪养成定时运动的习惯,增强母猪的体质,提高其泌乳力。

饮水

哺乳母猪的饮水量和采食量呈线性相关,若其饮水量增加,它的采食量也会明显增加。若母猪的饮水量不足,则会导致母猪便秘,进而使母猪患子宫炎、乳腺炎、无乳综合征的概率增加。另外,环境温度太高时要适当降低饮水的温度。

3 疾病预防

做好泌乳母猪的疾病预防工作极其重要。泌乳母猪常见的疾病有乳房炎、产褥热、产后无奶或少奶、产后瘫痪等疾病。

乳房炎

一种表现为乳房肿胀、体温上升、乳汁停止分泌,该情况多出现于分娩之后,主要因精料过多且缺乏青绿饲料引起便秘、难产、发高烧等疾病而引起乳房炎;另一种表现为部分乳房肿胀,主要是因为哺乳期仔猪中途死亡,个别乳房没有仔猪吮乳,或猪断奶过急,导致个别乳房肿胀,乳头损伤,使得细菌侵入而引起乳房炎。

在母猪分娩前急剧减料是预防乳房炎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时,在母猪产前和产后日粮中添加药物,增加其免疫力;此外,还要保持猪栏地面平整和清洁干燥,定期消毒栏舍,在母猪产仔前后及哺乳期,每天使用新洁尔灭液擦洗乳房和乳头;仔猪出生后剪平犬齿,以防咬伤母猪乳房。

产褥热

母猪一般于产后感染,染病时体温上升到41℃、全身痉挛、停止泌乳,该病多发生在炎热季节。该病的症状是: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不愿行动或步行不稳,痉挛而出粗气,大便稍干,奶少或无奶,有的患畜从阴门中流出有臭味的污红色液体。为预防此病的发生,母猪产前要减少饲料喂量,分娩前最初几天只喂一些轻泻性饲料以减轻母猪消化道的负担。

产后无奶或少奶

病因:母猪妊娠期内饲料管理不善,特别是妊娠后期饲料水平太低,母猪消瘦,乳腺发育不良;母猪年老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营养不足;母猪妊娠期间喂给大量糖水饲料,而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供给不足;母猪过胖,内分泌失调;母猪体质差,产圈未消毒,分娩时容易产生产道和子宫感染。

防治:妊娠期母猪应多喂给青绿多汁饲料,保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充分供给;饲料不宜过精过细,使分娩母猪达八九成膘即可;进入产房前一周,用渐减法使饲料给量降至哺乳日粮的1/3~1/4;产后3~5d内用渐增法恢复哺乳母猪的饲料给量,每天不得少于1kg豆饼;对相关疾病进行治疗;仔猪出生后剪牙,固定奶头,并加强乳房按摩。

产后瘫痪

母猪产后瘫痪又称为产后麻痹或风瘫,是母猪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以知觉丧失和四肢瘫痪为特征的急性低血糖症,不同品种、年龄、胎次及膘情的猪都有发病的可能。

预防:改善饲养管理,合理搭配营养物质和补充矿物质饲料,加强母猪产前产后的护理,并多垫清洁干草,每天人工翻身2~3次,加强产前运动,给予充足的光照。

4 小结

在泌乳母猪的饲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很多,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问题来临或者即将来临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在能量与营养上,调节饲料成分,满足泌乳母猪对能量与营养的需要;在饲养管理中,做好管理中的各个细节,尽量减少管理上的漏洞;在疾病预防中,尽量避免泌乳母猪的常见疾病,将疾病控制在发生之前。只要我们对能预见的各种问题做好充分的应对,就能使泌乳母猪的生产性能达到最大化,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元杂交猪的科学饲养

[摘 要] 随着我国畜产品总量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多样化、优质化、健康化的趋势,三元杂交猪具有生产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肉质好、饲料报酬率高等特点。大力推广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需要。本文就三元杂交猪的科学饲养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 三元杂交猪 饲养 饲料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52-01

一、 三元杂交猪的主要优点

三元杂交猪可以充分发挥上一代种猪的高繁殖性能、高瘦肉率和快速生长特性。一是瘦肉率高。三元杂交猪和配套系猪瘦肉率一般为60%-67%,而普通猪瘦肉率一般为50%左右。二是饲料报酬高。从我市的实际饲喂效果看,每头三元杂交猪和配套系猪从出生到100千克体重出栏时,全程饲料消耗为250千克左右,料肉比为2. 5:1,而普通猪从出生到100千克体重出栏时,全程饲料消耗为320千克左右,料肉比为3. 2:10三是适应性强,抗病力强。

二、 三元杂交猪的科学饲养措施

1.品种血缘组合需科学

三元杂交猪的品种血缘组合对其屠宰率、瘦肉率、日增重以及料重比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对三元杂交猪的培育必需科技规范、严格管理。父母系的血缘要清楚明白、必需有特定的标记及资料,以为日后的考察研究提供相关信息。当前农户饲养比较理想的品种是长大梅等“两洋一土”的组合。因该组合含有25%本地猪血缘,平均日增重可达到克,瘦肉率61%以上,其对本地环境及气候也有着比较好的适应性能。

2.选择早期生长发育良好的苗猪

苗猪的初生重、断奶重对与其后期的增重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当苗猪在45日龄的体重 能够达到公斤以上就标志着该苗猪其成长发育良好。所以只要在胎儿期、哺乳期中的仔猪一旦生长发育良好,如此到仔猪的育肥期其日增重、料重比等生产性能就会达到理想标准。如果对苗猪的日龄无从知道,可通过观察仔猪其性器官的发育程度来判定。当苗猪在20-25公斤左右,而母猪阴户或公猪睾丸都还没有萌发,则意味着仔猪的生长日龄短,生长发育良好;反之则生长受阻;因为仔猪其性器官的发育程度受饲养日龄影响大,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

3.在饲养管理上,坚持“四改”

一改,将饲喂单一料改为配合料(也就是混合料)。

二改,将熟料改为生喂。除开马铃薯、生豆饼粕等,其他都应生喂。

三改,将稀喂改为湿拌喂或者干喂。

四改,将“吊架子”改为直线育肥(也就是“一条龙”)。而所谓的“吊架子”就是在生长育肥猪的中期,以青粗料为主拖架子到后期加料催肥的方法,这种方式对架子猪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原因就在架子猪在此阶段中肌肉生长是最快的,“吊架子”造成营养不足,肌肉没有充分生长,等到后期加料后脂肪沉积量过多了,最终就会使肉猪的瘦肉率大大的降低。因此,饲养杂交猪应该采用直线育肥方式,即是从仔猪断奶开始直到肥猪出栏,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饲养方式及标准,全期用配、混合料饲喂。通过此种饲养方式能使肥猪增重快,肥育期短,周转快,出栏率高,饲料利用率及屠宰率也会相对提高,但需精料较多。

4.喂养饲料的合理选择

猪体生长过程中,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是不同的,要分别进行科学喂养。瘦肉猪体重在40-60公斤以前,主要是长肌肉骨骼为主,可喂干全价颗粒料或湿拌料。如自配全价饲料,配方可用:玉米、豆饼(粕)15%、米糠15%、大麦15%、钙粉、酵母粉2%、食盐、添加剂,充分拌匀,让猪自由采食并给以饮水。猪体重60公斤以后以沉积脂肪为主,此阶段要限制采食量,每次吃到8成饱即可,也可适量搭配一些低能量饲料,使饲料所含能量减少,既节约饲料,又减少脂肪沉积,提高瘦肉率。

5.搞好饲养生态环境,减少应激反应

由于三元猪外血占的比重大、生长强度高,对周围环境的应激较为强烈,影响到其正常生长,抵抗力也随之下降,甚至可能会造成死亡。如当猪处于高温环境中,其食欲就会相对下降,增重缓慢;当猪处于低温环境中,则会使猪的营养消耗增多;当空气中受到严重污染或者周围噪音严重,都容易使猪群难以平静,严重的话还会出现咬尾、咬耳、打架等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所以饲养期间一定要保持猪舍的冬暖夏凉、尽量减少噪音、通风透气、密度适宜,才能使猪群健康。

6.筛选最优杂交组合,搞好制种程序

不同品种间杂交,后代一般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但是,不同的组合,杂种优势不一样。一定要通过杂交组合试验,找出适合当地推广的最优组合。同时,杂交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应有一定的制种程序。一般说来,第一轮 杂交应选择繁殖性能好的品种;第二父本,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一定要高。在我市,普遍用长白猪做第一父本;第二父本,一般都选择杜洛克,从而生产 出杜×长(大)×本三元瘦肉型商品猪。

7.适时出栏

三元猪一般在80-90公斤时屠宰为好,因为这时猪的瘦肉率、屠宰重、生长速度、饲料报酬等综合经济指标达到较为理想水平,是最佳宰杀上市时间。提早出栏,肉猪尚未长成就屠杀是个损失,过迟出栏则一来多消耗饲料,二来肥肉大幅增加,肥猪卖不出好价钱,所以养殖户一定要掌握好适时屠宰上市。

结束语

总之,三元杂交猪对饲养管理要求较高,农户在饲养过程中,只要认真负责、精心管理、细心观察、科学饲喂,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静泉.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和长大二元杂交猪生产性能及胴体性状的测定[J].当代畜牧.2010(07)

[2]胡印夫,于存洋,王连峰,姜福龙,呼新平.农户饲养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注意事项[J].现代畜牧兽医.2007(01)

[3]徐彦祥.瘦肉型三元杂交猪的生产技术[J].甘肃畜牧兽医.2000(03)

1、提高母猪产奶量,加快仔猪生长,2、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3、适时配种,提高受胎率。

仔猪黄白痢毕业论文

给你贴一个吧,不知道你能不能用:当前猪高热复合症的治疗方法及预防对策近几年,猪的高烧不退,即所谓的猪“高热复合症”发生较多,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以致许多猪场倒闭,许多农户不敢养猪。猪高热复合症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一种以病猪持续高温、食欲废绝、皮肤发红为主要特征的复合性传染病,主要有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伪狂犬病、非典型性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引起,多为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该病自去年六月份发病以来,发病状况及发病原因与往年不同,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因而在诊断和治疗我们研究所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及预防对策,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1 主要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40OC-42OC,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淌眼屎,卧地不起,运动失调,呼吸急促,鼻流清涕,粪便干硬,小便发黄,全身皮肤发红,或腹部、耳尖发绀;或在耳根、腹部、四肢内侧等处出现紫红色血点;或眼圈青紫,肛门周围青紫。个别猪发病数天后皮肤黄染或苍白,少部分猪毛孔针尖状出血。有的猪腹泻,发抖、消瘦。四肢、眼睑周围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公猪不育,母猪不易受孕,怀孕猪易早产,死胎、木乃伊胎。2 剖检变化从对病猪剖检情况来看,病猪的病变以肺部变化为主,肺脏有的苍白,有的有出血点、出血斑;有的肺脏水肿,呈斑驳状到褐色大理石样病变,有的实质变性,如海绵状,可在水中飘浮;有的似水煮状;更有很多病猪的肺脏多处部位肉变,特别是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前缘,,部分病变肺叶支气管内充满脓性分泌物;气管内有较多的泡沫,部分气管环黏膜充血。心肌有出血点,心包积液,为淡黄色液体。肝脏有的灰白色;有的有坏死灶;有的有出血点,有的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淤血现象;有的有大量针尖状出血点;有的表现典型的大理石样花纹;有的有坏死点、坏死斑。脾脏肿大、边缘有多处梗死灶。胃充血、出血;部分猪胃底粘膜出血、坏死、溃疡,回盲肠有大量溃疡灶。肠出血严重,特别是小肠和结肠多数有坏死灶。淋巴结广泛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部分病猪喉头粘膜水肿、出血,猪膀胱粘膜出血。个别患猪表现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3 实验室检查情况猪瘟、猪流感和饲料霉菌毒素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毒(PRV)、猪圆环病毒(PCV-Ⅱ)用RT-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分离到的细菌用生化试验鉴定,弓形体、附红小体的检测分别用脾触片和血涂片进行检查。从实验室检查情况来看,通过对部分发病猪场进行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猪高热复合症今年的发病状况与往年(2001年-2005年)不同,2005年前在临床中主要以附红细胞体感染为主,少见附红细胞体与蓝耳病、伪狂犬、链球菌等病混合感染;而今年六月份以后,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去年。病毒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PCV-II)、猪流感病毒(SIV)、伪狂犬病毒(PRV)猪瘟病毒(HC)、为主,细菌主要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副猪嗜血杆菌病(HP)、猪链球菌属2型(SS-II)、多杀性巴氏杆菌(PM)等。4 治疗措施盖病治疗的总的原则是抗菌、抗病毒、增加免疫力。具体治疗措施如下:4. 1 25Kg以下的病猪治疗措施①25Kg以下的初发病猪除使用每日注射一次清开灵+VC+VB12 +强效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强力霉素注射液等,也可配合使用干扰素、聚肌胞等制剂,这样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如该体重病猪注射以上药物5-7天后,仍是全身青紫、皮肤出血明显的,建议淘汰。 。 25Kg -50Kg的病猪治疗措施病猪及早应用抗病毒、抗细菌、增强免疫力的药物,一般需要连续治疗5—6天方可痊愈,个别病猪治疗7—10天。该体重阶段的病猪如及时确诊,治愈率可达70%以上,特别是仅有附红细胞、链球菌等常见病引起的高热病。病猪表现在耳部、腹下、大腿内侧有大小不一的疹块,且毛孔有针尖状出血,治疗时如选用混感红弓链+长效土霉素注射,每日一次,饲料中加入抗病毒1号粉(每袋拌料1000斤)+强力霉素(100—200ppm)+支原净或替米考星,连续使用5—7天,一般均可治愈。而没有皮疹及毛孔出血症状的多为并发蓝耳病、圆环病毒等病,其病程较长,除用上述药物外,每天再增加一次清开灵注射,可提高治愈率。 50Kg以上的病猪治疗措施发病猪及早使用:金刚针2支+链霉素2支+鱼腥草2支, 一日一次,连用3天饲料中加入抗病毒1号粉(每袋拌料1000斤)+强力霉素(100—200ppm)+支原净或替米考星,连续使用5—7天。在诊疗当前该猪流行病时,还要注意母猪低温症的治疗,母猪的低温症多是由于母猪感染病程长导致的,临床中可静脉注射硫酸丁胺卡那霉素50万@4支,VC 2mL@5支, 地塞米松2mL@10支,病毒唑2mL@4支,能量合剂(ATP)2支,VB6 2mL@1支,5%葡萄糖10mL@2支, 一日一次,连用3天。饲料中加入抗病毒1号粉(每袋拌料1000斤)+阿莫西林(250ppm)+鱼腥草粉,连续使用1-2周天º 该病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治疗时要保持一猪一针头,切忌一针头打完一圈猪。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发现一头全群治疗。 将病猪隔离,病猪一日两次用药,连续使用3—5天,另外其余未出现症状的也要及时用药。我们要求,饲喂2—3头的小养猪户,要将未出现症状的猪一样治疗3—5天。虽然其它猪未表现出不食症状。但测体温时,有一部分体温可达40度,仍吃食。由于该病潜伏期长,又多为多病因引起的,同群全治的办法是可行的。猪场出现此种情况时要及时在料中拌以抗病毒、抗细菌的西药及中草药,特别要加入黄芪类药物,(抗病毒1号粉+强力霉素/土霉素/阿莫西林等)可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展。治疗一定要够一疗程,不能治疗1—2天见有效后即停药,要连续使用3—5天为一疗程。用磺胺药物时首次量要加倍。拉干粪便的病猪,要及早使用高锰酸钾或肥皂水灌肠,以利粪便等腐败物排除。否则,极易涨死猪。 注意药物中毒,临床见到多个病历由于滥用抗生素、重复给药,造成肾衰竭而死的病例,要在当地兽医人员指导下正确用药。不能吃食的病猪,除肌肉或静脉注射药物治疗外,可饮水加入复合VB、黄芪多糖药物或直接饮服口服补液盐辅助治疗。小猪可以直接口服清开灵。治疗该病时,如猪瘟抗体水平很低时,在治愈后不久即可倍量使用猪瘟疫苗。出现皮肤青紫,全身发红的病猪不要误认为是猪瘟而淘汰,我们在临床中使用清开灵+VB12+VC,连用2-3天,效果很明显,一般使用二天后即可部分退去。治疗2-3天后病猪有食欲,切忌饱食,要勤喂少喂。5 预防对策 疫苗免疫疫苗免疫是控制当前猪高热病行之有效的办法,据我们观察,凡是注射过蓝耳病、链球菌、圆环病毒疫苗且加强免疫一次的,猪场其发病率相对较低,死亡率低,即使发病猪也容易治疗。由于圆环病毒、蓝耳病疫苗没有批号仅限于实验室在局部使用,国家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使该疫苗尽快商品化。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当前养猪户注射猪疫苗仅限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细小病毒、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且免疫程序五花八门不合理。根据近三年发病情况,建议猪免疫程序如下:(见表1、表2、表3、附表)这里要特别指出,免疫要完整,不能免疫一次就算了。灵壁县一猪场是一典型的例子。 坚持自繁自养 是有效控制传染病地有效方法之一,在临床中许多发病猪是从市场购来的,其免疫情况、是否来自疫区均不晓,出售猪苗的猪贩总讲疫苗打过了。从市场购进的猪发病率远远高于自繁自养的猪。 急待改变农村传统饲养模式,建议农户一池三改,改善养殖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通过观察,今年建沼气池的养猪户的猪比没建沼气池的猪发病少,并且猪喜欢喝沼液。建沼气池能有效地杀灭病菌,防止病原微生物地传播,减少蚊蝇,改善猪舍环境和人们的居住环境,节省能源。 饲料中拌入抗菌素、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可有效的预防一些传染病。通过观察总结,凡是注射了常见的几种病的疫苗,凡在饲料中添加了这些药物的猪场,发病明显降低。具体使用药物建议如下:常用的药物有伊维菌素、抗病毒1号粉、强力霉素、土霉素、阿莫西林、磺胺类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防止猪气喘病、胸膜肺炎、猪链球菌、巴是杆菌、猪肺疫、猪萎缩性鼻炎、仔猪黄、白痢、仔猪副伤寒、仔猪断奶综合征(PMWS)、猪流感、伪狂犬等。 加强检疫工作,搞好产地检疫,杜绝病猪上市,特别是严厉打击贩卖病死猪肉的违法行为。 加强消毒,严格消毒。做到对病死猪“不宰杀、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减少应激因素可降低传染病的发生,临床中多是由于长途运输、注射疫苗、阉猪、天气变化、闷热潮湿等应激因素引起。5.9注意饲养密度,尤其是在夏天及冬季要减小饲养密度。5.10 仔猪可在3、7、15日龄时注射长效土霉素,3日龄时同时注射生血素。附:商品猪免疫程序(建议)7日龄 猪喘气病灭活疫苗10----15日龄 水肿+伪狂犬21日龄 猪腹泻三联灭活苗25日龄 猪喘气病灭活苗30日龄 猪瘟、猪繁殖障碍综合症+ 圆环病毒二联苗38日龄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45日龄 链球菌+ 猪腹泻三联灭活苗50日龄 猪瘟丹毒肺疫、猪繁殖障碍综合症+圆环病毒二联苗65日龄 链球菌注意:1、所有猪每年10月份或2月份注射口蹄疫疫苗。2、每年9月份底至11月初注射猪腹泻三联苗。3、在注射链球菌前后10天内不能使用抗菌素。

预防和治疗方案:1.对于初产母猪,做好预防接种,建议使用大肠杆菌6价苗预防接种。2、早期及时治疗治疗白痢药物和方法较多,要因地、因时而选用。如白龙散、大蒜甘草液、金银花大蒜液、矽炭银、活性炭、调痢生和促菌生、补充硫酸亚铁或硒等等,以收敛、止泻、助消化为主药,必要时,投服痢特灵等抗菌药物。3、主要是采取综合防制措施,积极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做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包括:(1)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2)做好仔猪的饲养管理;(3)改进猪舍的环境卫生;(4)预防性给药。

夏季生猪养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

夏季最大特点就是高温,同时也可能雨水较多。是生猪最容易发病的一个阶段,由于气温较高,细菌容易滋生,再加上天气炎热生猪极容易中暑或者感染流感等病毒,所以做好夏季生猪养殖工作十分关键。

笔者总结针对当前生猪养殖情况,夏季生猪养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保持养猪场的清洁十分重要;二是避免蚊虫叮咬生猪;三是注意食物摄取与饮水;四是注意防暑降温;五是科学防疫。每一个环节都是确保夏季生猪健康生长的关键。

1 保持养猪场的清洁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尤其是暑伏天气,养猪场内常常是气味刺鼻,生猪也容易受到蚊虫叮咬,所以为了避免细菌滋生造成生猪感病一定要及时通风和清理猪舍,确保猪舍干净.在清理猪舍时内外环境都要兼顾,包括一些用具都要定时清洁和消毒,对生猪本身也要消毒,猪舍消毒一定要无死角,不给细菌存活的机会。同时饲养员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出入带手套、口罩和穿工作服。

2 避免蚊虫叮咬生猪

夏季是蚊虫旺盛季节,而猪舍条件有限,不可避免的会有蚊虫进入,如果蚊虫长期叮咬生猪,很容易造成生猪染病,或者影响生猪生长,所以一定要及时消灭蚊虫。建议适时喷洒敌百虫消灭蚊虫,敌百虫要对水喷雾使用,建议按照说明书规定使用,用量不要太大,以免对生猪造成影响。另外,还要给生猪定期打预防针,提高生猪自身抵抗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饲养员进入猪舍时也要注意避免蚊虫叮咬,避免因蚊虫带有细菌而传播给饲养员.

3 注意食物摄取与饮水

对于生猪这种牲畜而言,摄取食物和饮水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饮食和饮水同样重要。尤其是夏季一定要保证生猪用水量和用水清洁.夏季本身气温就高,生猪需水量就大,所以一定要保证数量供给。再者要注意用水卫生,保证水源清洁。还要经常检查供水系统和水嘴,对于有问题的环节及时解决。

夏季生猪饮水量可能会升高,但是由于受高温天气影响饮食很有可能会降低,所以建议养殖户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同时为了适应夏季的天气变化可以适当的调整饲养方式,把握好早晚喂养时间和饲料量。

有关研究表明,在炎热的天气环境里生猪需要一定量的维生素来抵抗炎热天气带来的热应激,可以给生猪适当补充维生素 C,此时维生素的摄取可以提高生猪的抵抗能力,还能促进生猪肠道内铁的吸收。也有人建议在猪饲料中适当加入小苏打,可以预防生猪中暑,还可以增强生猪的食欲。

建议夏季多喂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青绿饲料和果皮如西瓜皮等清凉饲料;在混合料中适当添加咸味、鲜味或香味等调味剂,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促进猪的采食量,禁止饲喂发霉饲料。同时注意饲料与饮水的有效结合,保证饲料和水分供给的及时性.

4 注意防暑降温

为了保证夏季猪场的正常生产,必须根据各类猪群的温度要求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对猪舍进行良好的`通风降低猪舍温度.可以在猪舍中设置合适的通风口,如果猪舍面积比较大,最好安装风机进行通风降温.一般猪舍温度要控制在25℃左右,最好不要超过 30℃。应在高温到来之前,搭凉棚遮阳,避免猪在太阳下直接曝晒而导致中暑,也可以在猪舍周围种植一定量的树木,除了能够净化空气外,还能起到遮阳作用.

猪舍降温可用搭棚遮阴与凉水冲洗圈舍来实现.在高温天气到来之前,在舍前搭一临时凉棚或者栽种藤蔓植物遮荫,避免阳光直晒;用清凉水或者自来水冲洗圈舍,每天2~4 次。

育肥舍冲洗猪群必须控制次数,只有在特别炎热的时候,除去粪污后可适当给予滴水;在滴水降温的同时湿度会大幅度上升,视情况可以选择铺生石灰吸取水分降低湿度。

5 科学防疫是关键

夏季气温高,容易滋生细菌,蚊虫也较多,同时猪舍又是极容易产生细菌和传播细菌的场所,生猪极容易染病.所以为了保证生猪的健康一定要及时做好防疫工作,防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猪场必须重视猪舍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要定期清洗水槽和食槽,及时清除粪便,并不定期地对猪舍及周围场地消毒。

防疫要找专业人员开展,用法与用量要参考药剂说明和遵循兽医意见,养殖户不能自己自行开展,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除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注射外,针对高温季节多发病,如母猪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征、仔猪黄白痢、球虫病、弓形虫病、附红细胞体病、衣原体等病,也要做好防治工作。

6 结语

养殖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乎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局,同时养殖业又与种植业息息相关,二者联合可以同时为我国农业服务,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夏季养猪的注意事项,以期为我国养猪业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秦菊平, 姜海涛 . 生料养猪技术要点 [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8,(02)。

[2]潘雪男,刘洪云,潘福明,马晓迪,丁卫星,王晶晶,何晓芳,张华弟,陈琳,何闪,李红,侯梅利。 低成本养猪技术[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3,(04)。

[3] 王康凤。高温季节养猪技术要点[J].畜禽业,2011,(05)。

[4]宋秀敏。浅谈专业户科学养猪技术[J].现代畜牧兽医,2011,(03)。

仔猪水肿病毕业论文

让水肿病危害猪的健康,一旦病情严重,损失严重,所以使用者要及早发现疾病,然后进行治疗。仔猪水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确定。一般认为与特定血清型引起的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此外,该病的发生也与外界应激因素有关,主要是早期断奶,其次是饲料、饲养方式或饲养环境的突然变化,长期饲喂高蛋白饲料或饲料简单和防疫、阉割等应激因素都能促进该病的发生。1996年2月初至3月底,该病发病率为 ~ ,病死率为 ~ 100%。断奶后7 ~ 15天(28天)发病频繁,哺乳仔猪极少发病,感染猪多为强壮、发育良好。

仔猪水肿病常突然发生,精神抑郁病早期表现,寒战,有时呕吐,体温39℃~ 40℃,急性死亡之间腹胀,惊厥持续时间较长,头向后或扭头侧,眼睑和面部水肿,少吃或不吃,四肢运动协调,盲目行走或绕圈,后肢麻痹,最后出现间歇性惊厥、呼吸困难,死亡。病程数小时或1 - 4天,最多可达一周左右。尸检死猪,见症状,高度喉部水肿,心包及胸腔积液较多,心内膜有斑点,腹腔内有大量腹水,边缘标本明胶,长肠管内浓缩充满气体,严重的肝、脾表面伪膜出现,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胀,乳头状水肿,胃内充满内容物,胃大曲度及贲门黏膜水肿,切口后水肿面肌粘膜间呈胶状,眼底黏膜脱落,弥漫性出血,高水肿,十二指肠充血,结肠肠系膜水肿。

断奶仔猪的消化功能往往不发达,消化酶活性低,只分泌少量胃酸,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从而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开始繁殖,并分泌大量毒素,容易被肠道吸收。蛋白质摄入量,早期断奶仔猪,由于没有发育和改善消化功能,不能很好的消化植物蛋白的摄入,如果饲料蛋白摄入过多,会使肠道腐败,损害消化器官,消化酶活性降低,肠道吸收功能减弱,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可使肠道内的菌群被破坏,使其发生紊乱而有利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在肠道被吸收后发病。

应激反应:气候突然改变/管理不善/繁育条件改变/疫苗接种/长途跋涉/冷热刺激/更换仔猪饲料等都容易造成应激,这是因为身体的刺激,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更多的促进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这可能导致血液中皮质酮水平明显升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进而导致机体应激,使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系统功能减弱,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减弱,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引起正常肠道菌群紊乱,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和发病具有抑制作用。

仔猪水肿病是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剖检变化为头部皮下、胃壁及大肠间膜水肿。自1932年爱尔兰首次发现仔猪水肿病以来,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前苏联发病率~,有的农场高达60%,致死率100%。日本发病率1%,致死率80%~100%。美国的发病率4%~40%,致死率90%。我国1956年在北京地区首先发生仔猪水肿病,1980—1989年的10年间,发病达1258115头,死亡527911头。该病已成为目前我国危害仔猪的主要疾病。(1)病因致病微生物见前面介绍。其他原因如下:①仔猪消化生理学特点与水肿病的关系消化酶不健全。仔猪胃腺不分泌淀粉酶,小肠黏膜和胰脏在35日龄内分泌很少。因此,不能充分地利用淀粉,更不能消化吸收禾本科谷物中的可溶性非淀粉化合物。当仔猪断奶后的1周内,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糜蛋白酶等酶的活性显著下降。除胰脂肪酶外,其他酶在12~14天后方可恢复到断奶前水平。这些变化能导致早期断奶仔猪对植物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率降低,至4周后才恢复到最高水平。因此,早期断奶仔猪如饲料配制不当,或诱食过迟,未能促使仔猪消化酶系统提前分泌,必然导致消化不良、腹泻,为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异常增殖创造了有利条件。仔猪胃底腺不发达,在生理上缺乏产生足够胃酸的能力。据测定,正常仔猪胃内pH,20日龄为、30日龄为、40日龄为,~3月龄盐酸浓度才接近成年猪水平。哺乳仔猪可以通过乳酸杆菌,将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维持其酸性环境。因此,尽管哺乳仔猪分泌胃酸的能力很弱,但消化仍良好。仔猪断奶后,乳糖来源终止,乳酸生成减少,胃内pH上升,不管采食何种固体饲料,胃内pH均会立即上升,酸度下降。据测定,每100克胃内容物有机酸浓度,从断奶前的10毫摩尔降至3~4毫摩尔。在碱性环境中,仔猪胃蛋白酶朊不能激活为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影响日粮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蛋白质在肠道内腐败,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为大肠杆菌的增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仔猪免疫功能缺乏,胎儿在子宫内没有接触抗原,而通过初乳获得大量抗体。在哺乳阶段,仔猪依赖乳中大量抗体与肠内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发生中和反应;仔猪出生10日龄以后才开始产生抗体,30~35日龄前数量还很少。当仔猪断奶后,母源抗体来源终止,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健全,循环抗体水平降低,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抗病力减弱。尤其当采食固体饲料后,饲料抗原引起肠道损伤,消化吸收不良,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大量增殖。综上所述,由于仔猪消化功能不健全,消化酶活性低,胃酸分泌少,当仔猪断奶后,乳糖来源终止,乳酸生成减少,这时仔猪胃盐酸分泌仍很少,而饲料蛋白质和无机盐阳离子与酸结合,pH上升,蛋白质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吸收,消化过程生理失调,肠内存在大量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和未被吸收完全的氨基酸,导致肠内菌群区系平衡变化,大肠杆菌大量增殖。②仔猪消化不良、腹泻与水肿病的关系Timoney(1950)和Lamont等(1950)指出,仔猪水肿病发病前1~2天常有消化不良和轻度腹泻,认为消化不良和腹泻与水肿病发生相关。断奶仔猪肠道遭到损伤后,病原微生物容易大量增殖,腹泻加剧。因此,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可能只是仔猪腹泻的继发性疾病。消化不良的肠内容物可以作为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营养基质,病原菌利用其进行大量生长繁殖;充足的营养素,有利于大肠杆菌在小肠定植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③日粮蛋白质与水肿病的关系Schofield和Schroder(1954)认为,全价饲料的生产和使用,与水肿病发病率的增长呈平行关系。通过适当减少或停喂全价配合饲料,同窝仔猪病况可望得到缓解,甚至控制。据Willinger(1964)的试验,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增高,对发病有着特别意义。1977年,原苏联学者就提出,早期断奶及向高精料型的急剧改变,乃是发生水肿病的主要原因。匈牙利、波兰的学者认为,仔猪水肿病的发生与浓厚的蛋白质饲料过多有关。为防止发病,匈牙利学者提出晚一点断奶,减少蛋白质饲料和饲料酸化等措施。日本、波兰、原苏联等国家的学者,都提出防止仔猪水肿病应避免给于多量的高蛋白质精料。消化液和食糜的成分,对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影响,营养物质过剩,有利于大肠杆菌定植,限制饲喂能降低包括水肿病在内的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甘孟候(1991)指出:仔猪断奶后,喂给大量浓厚的精料,引起胃肠机能紊乱,有利于病原菌繁殖和产生毒素,诱发本病。佘永建(1993)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广泛应用蛋白质含量高或动物性饲料过多的部分颗粒料、浓缩料或配合料等有一定关系。仔猪消化道及酶系统的发育健全有一个过程,消化道蛋白酶的发育必须经过6~8周龄才趋完善。因此,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的饲料蛋白质进入大肠后会发生腐败,对器官组织发生伤害,肠绒毛缩短,隐窝增生,消化酶活性下降,肠吸收功能降低。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大肠后,会改变肠道内微生物菌群,使肠道微生物以大肠杆菌等糖蛋白水解菌为主。这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质,释放出尸胺、腐胺、酪胺和组胺等毒素。这些毒素刺激肠壁,引起肠道损伤和消化功能紊乱。进入大肠中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蛋白质是肠道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大肠杆菌可利用大肠内容物中的蛋白质大量增殖。④硒和维生素E与仔猪水肿病关系硒和维生素E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与亚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两者有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减弱,致病性大肠杆菌大量增殖。肝脏、胰脏和胃肠道等消化器官病理性损伤,尤其是肝脏损伤最突出,引起仔猪肝脏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功能,使肠道正常pH和菌群区系发生变化,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了条件。因此,硒和维生素E缺乏,能促进和诱发仔猪水肿病。⑤应激与仔猪水肿病的关系仔猪水肿病的发生与应激因素如断奶、环境变迁、气候突变、运输、冷热刺激、饲养管理改变等相关。应激反应使机体在受应激因素刺激后,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继而血液中皮质酮升高,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一系列变化。处于应激状态的机体淋巴系统功能退化和淋巴细胞减少,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在诸多应激因素中,断奶应激对仔猪影响最突出。早期断奶应激,使仔猪水肿病发病率为,死亡率也为,致死率为100%。断奶应激主要原于心理应激(母子分离)、营养应激(从母乳转向固体饲料)和环境应激三个方面。Funderburke等(1990)曾研究了三种应激对早期断奶仔猪的影响,结果发现营养应激最强烈,影响最大,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次之,断奶应激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区系失调,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大量增殖。⑥管理与仔猪水肿病的关系补饲不充分植物性蛋白质是主要抗原物质,抗原进入肠壁后,能激活肠道局部免疫系统,如仔猪未能产生免疫耐受性,免疫系统处于待发状态,当断奶后再次接触抗原时,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损伤肠道,消化酶活性下降,肠道吸收功能降低,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肠道正常菌群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定植、增殖和产生毒素创造了良好条件。仔猪提前并充分补饲,能提高仔猪对固体饲料的生理适应性。据报道,断奶患病仔猪比正常仔猪平均晚10天补饲固体饲料。断奶过早:由于仔猪消化器官、酶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需要一定时间,仔猪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对植物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不能充分地利用淀粉,断奶越早,发病率越高。暴食暴食是导致农户仔猪水肿病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尤其是农忙季节和仔猪价格上涨时期,发病较多。仔猪断奶后,乳糖来源终止,乳酸生成减少。不管采食何种固体饲料,胃内pH立即上升、酸度下降,常用仔猪料pH为~,酸结合值高,仔猪短时间内大量采食后,胃内pH立即高于阈值4。据研究表明,28日龄断奶仔猪每天仅能分泌胃酸20毫升,只能消化酸结合值为35的饲料75克,即使到了10~12周龄,也难以补偿饲料的缓冲效应。在高pH的环境中,胃蛋白酶活性降低,必然导致消化不良,蛋白质在肠内腐败,为大肠杆菌的定植、繁殖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良好条件。(2)临床症状疾病暴发初期,患猪常见不到症状就突然死亡。发病稍慢的早期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多数体温不高,有的升高至~41℃,行走不稳,摇摆,四肢运动不协调。有些病猪无目的走动或转圈,或类似盲目乱冲,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跃,当各种刺激或捕捉时,十分敏感,触之惊叫,突然倒地,四肢乱弹,呈游泳姿势,空嚼,磨牙,口流泡沫液后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腹泻或便秘。病猪常见眼睑水肿,严重时上下限睑间仅现一小缝隙,然后逐渐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变“胖”。病程较快,除最急性死亡外,一般在3天内死亡或可耐过,年龄稍大的猪,病期可长至5~7天。(3)病理变化病程长短不同,剖检变化不全一样,主要的变化是水肿。上下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水肿,切开水肿部呈灰白色凉粉样,厚度可达~1厘米,流出少量白色或黄白色液体。胃壁及肠间膜水肿最为典型。胃壁特别是胃大弯部显著水肿,在胃的肌肉层和黏膜层之间切开,呈胶冻样,流出少量清亮无色或呈黄白色液体,水肿厚度达~3厘米。有时水肿的部分较小,须多切几处方可见到。贲门部也常见到水肿,结肠肠间膜水肿也很明显,整个肠间膜凉粉样,切开有少量无色液体流出,肠道黏膜红肿,大肠壁也发生水肿。全身淋巴结几乎都有水肿,尤以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变化。肺脏水肿,心包、胸腔、腹腔内积液,呈无色或淡黄色,暴露空气后很快凝固成胶冻样。脑膜充血,大脑间有水肿或有出血点。部分病例其他器官亦有出血和变性的变化。(4)诊断猪水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特别是断奶后小猪发病,病程短,常是突然死亡,致死率高。发病大多是营养良好的体格健壮的仔猪。临床症状主要是体温不高,四肢运动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眼睑、颜面及头部水肿。剖检主要特征是胃大弯、肠间膜和淋巴结水肿。本病须与营养不良性水肿相区别。营养不良性水肿,病程长,结膜贫血黄染,一般无神经症状,尸体消瘦,皮下及体内脂呈胶冻样水肿,实质脏器呈营养不良性变性,如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改善饲养条件,增加蛋白质及青绿饲料后,常可逐渐恢复;从肠系膜淋巴结中分离不到溶血性大肠杆菌,缺乏典型的临床变化。(5)治疗本病缺乏特异疗法,一般以综合疗法为主。保得胜,每千克.体重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天,效果较好;20%甘露醇20~50毫升或25%山梨醇30~50毫升,加庆大霉素8万~16万单位,维生素C2支,辅酶和三磷酸腺苷各1支,静脉缓慢注射,每天一次,连用2天,效果理想;普康素1~2支,肌肉注射,每天2次。若有条件,最好经药敏试验后选择用药。(6)预防措施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有效地缓解断奶仔猪腹泻和降低水肿病的发病率,但可能影响仔猪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而降低生长。因此,在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同时,必须平衡多种必需氨基酸。饲料酸化饲料添加有机酸,能使胃保持一定酸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同时有利于乳酸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又能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有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甲酸钙和食醋,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适当提高日粮纤维素水平日粮纤维素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降低日粮养分浓度和提高饱感,维持养分摄入量与仔猪消化力之间的良好平衡。日粮纤维素在结肠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改变水分的吸收,促进胃肠蠕动和食糜流动,从而促进大肠杆菌及其毒素的排出。饲喂高纤维素饲料,或自由采食纤维素,是仔猪水肿病和腹泻的有效控制方法。建议日粮中的纤维素含量应该占5%。应用乳清粉乳清粉中乳糖含量在60%~70%,在日粮中添加10%~30%乳清粉,乳糖发酵生成乳酸,能降低胃肠pH,提高消化酶的活性,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应用添加剂硒和维生素E缺乏会破坏免疫系统,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仔猪日粮中补加硒~毫克/千克、维生素E 100毫克/千克时,抗大肠杆菌血浆抗体滴度比对照组高2~3倍。饲用微生物添加剂饲用微生物添加剂能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有益菌在肠内大量繁殖,能产生有机酸,降低胃肠pH等多种功能。抗生素饲料中添加杆菌肽锌、喹乙醇、土霉素碱、硫酸抗敌素等,不但能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还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日增重。其中杆菌肽锌和硫酸抗敌素合并使用效果较理想。锌缺锌可使胃肠黏膜发生炎症,胃肠的运动机能和分泌机能紊乱,导致消化吸收率下降。来源于高剂量氧化锌的锌离子能抑制大肠杆菌的呼吸链,削弱其活性,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大肠杆菌病。乳酸锌、葡萄糖酸锌、氧化锌、硫酸锌均可作为仔猪日粮的添加剂。效果较好的是乳酸锌,而比较经济实用的是氧化锌(比例拌料)。仔猪使用高锌日粮时,要按比例相应增加其他微量元素的用量,尤其铜和铁,一般按锌、铜比4:1和锌、铁比1:的比例添加硫酸铜和硫酸亚铁,要留意仔猪血红素状况。充分补饲在断奶前充分补饲,可使仔猪对饲料抗原获得免疫耐受性,能减轻或避免断奶后仔猪的超过敏反应。如补饲不充分,仔猪免疫系统处于待发而非耐受状态。当断奶后,再次接触抗原性饲料时,超过敏反应更加强烈。对抗原性饲料充分补饲,并保持断奶前后日粮种类不变,可明显降低断奶后过敏反应的程度。断奶技术由于我国仔猪料是玉米一豆饼类型,以植物性蛋白质为主,不适宜仔猪消化生理特点。因此,断奶不宜过早。大量试验证明,断奶越早,发病率越高。一般35~40日龄断奶为宜,断奶要逐步进行,即在断奶前1~5天减少喂乳次数,最后2天将母猪移舍,以减小心理性应激。断奶时最好采取移母留子的办法,让仔猪留在原地饲养。断奶措施要有利减小断奶应激。少量多餐限制仔猪采食量,有助于避免消化不良及其他副作用,有助于减少进入肠道的饲料蛋白质,从而减少饲料蛋白质的抗原作用和腐败作用,减少大肠杆菌的繁殖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仔猪断奶初期适当增加饲喂次数,最好能保证料槽内不断料,让其自由采食。断奶仔猪饲喂次数增多,发病机会减少,这是防制断奶仔猪水肿病十分重要的措施。其他疾病及治疗大肠杆菌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之中或病后,尤其是当仔猪发生消化道疾病时,大肠杆菌即可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以至于达到临床显著水平。对仔猪消化不良(粪便灰白色,拉稀等)要及时治疗。便秘、肠道弛缓,蠕动缓慢,有利于肠道内大肠杆菌繁殖到致病水平。在还没有实用的免疫预防方法时,预防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在于加强管理。首先要搞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尽量降低大肠杆菌传入猪群内。在已有菌株存在的猪群要增强仔猪抵抗力,降低病原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的感染达到致病水平。

真正的水肿病我认为是治不了的,只能靠防.水肿病的原因很多,首先我们要找到导致水肿病的病因,有的是大肠杆菌毒素导致的,但有的不是,有的是缺硒导致的,等等.我们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法.要注意平时的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特别注意补充硒.水肿病一般死的是生长特快的猪,因此,在仔猪15日龄左右, 对生长特快的肌注亚硒酸钠维生素E。断奶前后在饲料里添加氟苯尼考粉剂进行预防,对发病仔猪可肌注氟苯尼考,同时静注甘露醇。

猪水肿病又名猪大肠杆菌病毒血症,俗称小猪摇摆病。是断乳仔猪常见多发病,为什么猪会得水肿病呢?以下就是我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猪水肿病的原因 :

一般认为是一种具有特异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中毒症。当以下条件存在时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如断奶仔猪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喂 方法 ,断奶方法不当,饲料蛋白质比例水平偏高且过于单纯,矿物质、微量元素缺乏,饲喂贪吃过饱等,若硒和VE不足时,会诱导本病发生;猪舍卫生条件差,仔猪缺乏运动,致使猪只体质衰弱,脾气亏虚,三焦失调,则水湿外泄受阻,使水湿泛溢于肌肤,而成水肿、经络麻痹而发病。

猪水肿病的症状以及治疗:

本病多突然发病,病初表现轻度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步态不稳、体温一般不升高,偶有个别猪只体温上升;随之可见头面部及眼睑水肿,并出现神经症状,大多行走不稳,摇摆盲目转圈,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二后肢直立,有的卧地不起,四肢划动,似 游泳 状,口吐白沫,用手触摸猪体,反应敏感,兴奋不安,叫声嘶哑,表现惊厥。本病进程很快,一般均在48小时以内死亡或恢复,大猪病程较长,常可延至5-7天或更长一些时日。致死率达90%。解剖可见猪体各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尤以胃壁水肿最为严重。切开胃壁可见增厚和胶冻状,并流出清亮或茶色液体,结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心包和胸腹腔有较多积液,暴露空气则凝成胶冻状。

防治:药物治疗的早期效果较好,后期一般无效。因本病的发生与哺乳仔猪 饲养 管理息息相关,预防本病必须对哺乳仔猪适时补料,以提高其消化吸收能力,切忌突然断乳和更换饲料,饲料营养要全面,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能过高,断乳后的仔猪切忌饲喂过饱。在缺硒地区,应注意添加硒和维生素E。猪舍保持清洁干燥,定期冲洗消毒,这样才可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如何预防猪水肿病 ?

1、恩诺沙星4—6毫升肌注,每日二次,连用三天,亚硒酸钠3—4毫升,肌肉注射,病重5—6天重复注射一次。

2、头孢止痢每千克体重—毫克口服或肌注,不可超过大剂量,也不必与 其它 药配合应用。

3、氯霉素或硫酸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25毫克肌注,一日二次,连用三天。剂量准确,不可超量。5%葡萄糖200毫升静脉注射。

4、20%磺胺嘧啶钠10毫升或6甲氧磺胺嘧啶10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5%氯化钙和4%乌洛托品各5毫升混合静注。

5、庆大霉素5毫升,地塞米松100—200毫克分点注射,连用2—3次。

6、口服利尿素每千克体重1毫克或用速尿1—3毫升肌注。

7、庆大霉素或小诺霉素及维生素b12,肌肉注射,12小时一次。

幼猪的饲养 :

①保温防压。哺乳仔猪适宜温度:1-7日龄为℃℃,8-35日龄为℃℃,舍内温度控制在℃℃,相对湿度,保持空气新鲜。仔猪应设有保温箱或保温室,并在保温箱底或距保温室底30-40厘米处挂一只250瓦的红外线灯泡。同时做好仔猪护理工作,并在分娩栏内安装护仔栏。

②吃足初乳及固定乳头。仔猪生后1小时内要人工辅助吃足初乳。生后2-3日龄内要固定好乳头。固定乳头以自选为主,个别调整为辅,把初生体重小的仔猪固定在前排乳头,把初生体重大的仔猪固定在后排乳头。

③补铁与过仔并窝。仔猪生后2-3日龄内,肌肉注射铁制剂,每头剂量100-150毫克铁。泌乳母猪每头哺仔10-12头,对窝产超过12头或不足7头的仔猪按先产的仔猪往后产的母猪过仔的原则,把过哺的仔猪过给产期相差不超过3天、产仔少的母猪代哺。仔猪过哺前必须吃足初乳。对产仔过少的母猪,可按过仔的原则,将两窝仔猪合并1窝,由一头体质好。乳量充足的母猪哺育。仔猪并窝前必须吃足初乳。

④开食与补料。仔猪生后5日龄训练饮水,7日龄训练开食,至20日龄应全部开食。一仔猪开食后,补喂全价配合料,采用生湿料型(料水比为1:),日喂5-6次。

⑤去势与断奶。仔猪生后25日龄去势,35日龄断奶。

⑥卫生与消毒。每天清扫圈舍除粪2次,每周舍内通道用2%火碱水溶液或其它消毒剂消毒1次。

⑦疫病防治。仔猪生后20日龄接种猪瘟疫苗。平时经常观察猪群采食、排粪情况及精神状态,发现疫病及时隔离治疗。

猪水肿病相关 文章 :

1. 猪的春季疾病及防控

2. 野猪养殖的疾病及防治

  • 索引序列
  • 仔猪成活率毕业论文格式
  • 提高仔猪成活率论文开题报告
  • 母猪产房新生仔猪毕业论文
  • 仔猪黄白痢毕业论文
  • 仔猪水肿病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